艺术走进社区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4 13:05:45

艺术走进社区总结

艺术走进社区总结范文第1篇

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而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社情民意集中的地方,廉政文化只有走进千家万户,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最近,我们就廉政文化进社区工作在**地区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街道有行政、事业机构56个,有工业企业36个,商业服务企业18个,境内厂矿俱乐部11个,各类学校9所,党员有1300多人,有着宣传廉政文化的厚实基础。**街道办事处把廉政文化进社区与创建特色社区、文明社区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利用社区阵地,以廉政文化进社区进家庭为主线,搭建多个平台,促进廉政建设从"文件"走向"文化"。搭建知识传播平台。街道利用社区党员议事会及人员集中的地方进行廉政文化建设的宣传,设立便民公示栏、廉政投诉点、监督电话和举报箱,利用流动影院和社区党校教育社区居民,发挥廉政廊亭墙报及廉政文化论坛的阵地效应。搭建文艺宣传平台。利用社区文化艺术团,举办节日晚会、社区广场演出、干群齐唱廉政歌曲等多种形式的文艺演出。组建廉政文化宣传队,把发生在大家身边、人人有切身感受的廉文清史编排成诗歌、小品、相声、歌舞等节目,在居民流动较大的广场、公园等场所进行表演。搭建教育阵地平台。各社区把廉政文化纳入辖区内的景观建设,利用小区各项设施,在居民小区创作廉政文化标语和漫画,在草坪点缀上廉洁格言警句。社区还定期发挥远程教育的作用,组织居民群众观看廉政纪录片。

二、存在问题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认识问题。少数干部、群众都赞同"雍正方法",认为廉政文化熏陶,速度太慢,效果不明显,不如严刑峻法来得实在,只有杀一儆百,从心里上起到震慑作用,从源头上遏制腐败。其实,这是对廉政文化了解不深、理解不透所形成的思想意识问题。

二是协调问题。廉政文化建设与法制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相脱钩。三种文化本来可以相辅相承、相互促进的,但由于主体单位的不同,廉政文化建设没有与法律法规、公民道德宣传阵地有效结合,法律法规知识及公民道德也没有利用廉政文化建设载体进行大力宣传,造成人力、物力资源浪费。

三是方法问题。廉政文化在整个文化领域中,还没有占据到主流位置,仅流于写写文章、刷刷标语等形式,活动不多,参与不广泛,宣传不到位,内容不够丰富。

四是广泛性问题。群众参与的广泛度不够,人民群众是文化的主体,文化是一种存在于社会中的普遍信仰和共同遵守的规范惯例,没有人民群众参与的文化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不可能让廉政文化走进千家万户,形成社会规范。

三、努力方向

廉政文化进社区,要坚持把思想教育、纪律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结合起来。创新教育模式,营造教育环境,逐步在社区建立起"教育全民化、管理规范化、监督社会化"的党风廉政建设新体系,打造廉洁和谐社区。当前,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创新廉政文化宣传形式。廉政文化进社区,必须创新宣传形式,探索新方法。廉政文化建设可以采取"总结、挖掘、提炼"的六字方法创新工作形式。总结,就是在反腐倡廉的工作实践中去总结廉政文化。挖掘,就是要在民族文化教育的优秀传统中去挖掘廉政文化,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提炼,就是要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提炼廉政文化。一是廉政环境建设进社区。把抓廉政教育与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环境建设营造反腐倡廉的良好氛围。结合社区的实际,建设"廉政文化一条街"、"廉政文化一条路"等的形式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宣传教育。二是廉政先进典型宣传进社区。可以通过社区里的典型,如社区内的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优秀党员等,来教育社区居民,润物细无声,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三是廉政意见箱进社区。在社区设置廉政意见箱,让社区居民通过意见箱举报腐败行为和给廉政建设提合理化建议。四是创作一批廉政文化精品。我们应把廉政文化作品创作工作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项目,鼓励和支持既熟悉反腐倡廉工作,又有艺术创作才能的专业人士创作出一批文化含量高、品味强、社会影响大的廉政文化精品。

二是构建廉政文化活动载体。在构建活动载体时,要做到"三个体现"。要体现特色性。不同社区有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在设计廉政文化进社区活动载体时,不能拘泥于某种形式,要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体现社区特色。如有的社区居民条件较好,政府官员所占比例较高,可以组织开展党员干部家属"访贫思廉"活动,倡导扶贫济危风尚主题,形成"廉内助"廉政文化特色;有的社区居民年轻家庭较多,少年儿童所占比例较高,可以组织开展"小手牵大手,共爱我的家"为主题的活动,形成"关爱廉政文化"特色。要体现多样性。要把廉政文化 融入到内容健康、形式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活动中,增强廉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如组织开展以反腐倡廉为主题的文艺演出、书画展览、演讲比赛、征文活动等;有条件的社区还可以建立社区廉政文化网站,开设"廉政论坛、反腐行动"等专栏。要体现实效性。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我们在构建活动载体时,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突出把握活动的实效性,"虚"功"实"做,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廉政教育营造廉政氛围,强化廉政意识,不断增强廉政文化进社区工作的实效。

艺术走进社区总结范文第2篇

贴近:做好社区的报道者

“三贴近”,是我国新时期对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其他新闻相比,社区新闻和百姓生活有着天然的贴近性。什么是社区新闻?社区新闻开展最为成功的法制晚报副总编辑栗玉晨给出了定义:社区新闻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具有特定区域受众知晓意义的信息的传播。从这个定义不难看出,社区新闻针对的是特定区域的人群,这个特定区域就是市民生活的社区。

贴近,是社区新闻最首要属性。如何贴近社区?

首先是扩版增量。没有量就形不成报道强势,没有量就不能引起读者关注,就不能真正走进社区。在借鉴和学习外地晚报成功经验后,苍梧晚报2008年进行新一轮改版时,将原来放在社会新闻版上的社区新闻独立出来,单独开设一个版面,以每天一个版的频次刊发,现在,每周刊发的社区新闻数量都保持在40篇左右。

其次是完善定位,设置符合社区生活的专栏。和时政新闻、经济新闻比起来,社区新闻看上去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这些小事都真实地发生在市民身边,和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市民爱读爱看。不可否认的是,社区新闻的这种特点也容易使新闻琐碎,要想把社区新闻统一成整体,就要设置专栏完善定位。

苍梧晚报社区版先后开设了“烦心事”、“居家三十六计”、“家庭相册”、“百姓故事”、“社区黑板报”等专栏。“烦心事”更多地关注市民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像下水道堵塞、楼上乱丢垃圾等,利用晚报的力量帮助他们解决这些烦心事。“居家三十六计”则是介绍市民总结出来的生活小窍门,尽管不一定有很强的新闻性,却非常有用。“家庭相册”则关注社区温馨温情的一面,通过相册介绍家庭的幸福。“百姓故事”介绍社区有故事的人物以及他们的故事。“社区黑板报”反映的是社区新事、小事、琐事。正是有了不同定位的专栏,使晚报的社区新闻涉及到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像一个超市,读者总会在社区版寻找到自己关心、爱看的新闻,这使得社区新闻更立体、更丰富、更贴近。

再次是选聘社区记者,发动社区人办社区版。记者贴得再近也没有社区人离自己社区那么近。苍梧晚报开设社区版后不久,就专门在社区选了20名有一定写作基础、关心社区事务、喜爱晚报的读者,聘为社区记者,通过稿件优先采用、加开特殊稿费等方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走进:当好社区的建设者

在晚报越来越成为市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后,如果还仅仅局限于“报道好社区”阶段,晚报在社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就会大打折扣。苍梧晚报在报道好社区的同时,还注重发挥晚报和社区联系紧密、在社区影响广泛的特点,走进社区,参与社区,当好和谐社区的建设者。

推进“记者进社区”,鼓励记者到社区一线抓“活鱼”。几年来,苍梧晚报将社区划片,在保证每个记者政务、财经采访条线不变的情况下,把每个片区分到记者头上,要求记者和区内的社区主任加强联系,交朋友。社区主任是社区新闻的中枢,很多事情可以通过他们变成媒体上的好新闻。苍梧晚报获得2009年度赵超构新闻奖一等奖的“欣威之恋”,就是淮海社区主任殷勤在第一时间,将新闻线索告诉晚报记者,经过记者深入采访,写成了这篇感动港城的好新闻。“硕士做馒头”也是社区主任提供给晚报记者的,该消息获得江苏省新闻奖二等奖。

开设社区热线,架起和社区直接沟通的桥梁。在沟通和交流方式越来越多的今天,“进社区”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利用好电话、QQ群、微博等,可以在第一时间和社区沟通,掌握到最新鲜的社区资讯。

从去年5月份开始,在保留已经形成品牌的“新闻110”热线电话基础上,苍梧晚报专门开设了社区热线,固定为“小区呼叫曹银生”,将此热线每天打在社区版上。这个热线很快走进了社区,并产生了很好反响,最多时每天可以接到几十个电话,这些电话绝大多数是社区的普通居民打来的。有反映问题的,也有提供新闻线索的。此外,还建立了QQ群、社区微博等流行的沟通方式,和社区交流。通过电话、QQ群、微博提供来的新闻线索,成为社区版主要的支撑。

鼓劲:做好社区的服务员

地市晚报要想在社区进得去、站得住、打得响,就不能高高在上,要融进社区、服务社区。随着外来都市报的渗透,地市晚报和这些强者竞争的利器无疑是地方新闻,仅仅当好报道者显然已经不够了,能为社区提供一些帮助,做好一些服务,通过策划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报纸品牌,让居民感受到晚报就在自己身边,可以很好地提升晚报的影响力、公信力和竞争力。

苍梧晚报通过策划一系列活动,打造了服务社区的多个新闻品牌。“社区圆桌”,是站在社会角度为社区老大难问题寻找良方;“周末喜相逢”则利用晚报影响和人脉,组织文艺爱好者到社区,将先进文化送到社区。通过直接为社区服务的活动,为社区工作鼓劲。

开辟“社区圆桌”,为社区老大难问题号脉。在社区中有很多共性的问题,比如养狗的问题、毁绿种菜的问题、出租车能否进小区的问题等,虽然看起来都不大,却影响了邻里和睦、社区和谐。针对这种情况,苍梧晚报从2010年年初开始,组织了十余次社区圆桌会议,每次都针对不同的问题,由晚报来出面,邀请方方面面的人士,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来讨论这些问题,以期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

在“出租车能否进小区”的那次“社区圆桌”会议上,晚报请了两位社区主任、三位社区居民、两家物管经理、三位出租车司机,还有房产局、运输管理处相关领导参会。大家从各自角度谈了对该问题的看法,有些争论还很激烈,第二天,晚报以一个整版的篇幅摆出了大家的观点,以及提出的解决办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此事引起的社会矛盾。一些参加“社区圆桌”会议的社区主任说:“晚报做了很多他们想做做不来的事,说了很多他们想说说不出的话,帮社区解决了大问题。”

举办“周末喜相逢”活动,将先进文化送到社区。2010年年中,苍梧晚报开展了“周末喜相逢”活动,将社会上的一些演出团体、文艺爱好者聚集在一起,通过不定期举办演出活动,把先进文化、高雅艺术送到社区,通过积极组织和参与比赛、演出、交流等,让一大批优秀群众文艺团队脱颖而出,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每场活动都吸引来众多市民的热情参与,打造了一个广受百姓喜爱的娱乐品牌,倡导了健康向上的和谐社区新风,弘扬了先进文化,促进了邻里和谐。

艺术走进社区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康美”文化;建构;特色课辅课程;策略

康庄美地小学校是重庆市委市府于2012年为康庄美地公租房小区配套建设的一所小学校。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程辅助活动是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现实需求,是每位家长的殷切期待,是每个孩子成长的迫切需要。学校布局设计规范、功能设备齐全、环境优美。有开展课辅的硬、软件条件。

一、康美文化的内涵

根据校名,学校取“康”和“美”二字作为核心理念,打造“康美文化”。所谓“康美文化”,就是按照“健康身心、美好人生”的办学理念去办学、治校、育人,成全“孩子健康美好的童年生活”,成就“教师健康完美的教育人生”,达成“学校健康臻美的育人殿堂”之崇高追求。学校紧紧围绕“康・美”文化为核心,努力践行“健康身心、美好人生”的办学理念。向培养具有社会责任、品质优良的康美少年的办学目标而努力工作。

二、建构“康美”特色课辅课程的策略

(一)课程建构策略

课程建构总体思路。“康美”特色课辅课程建构要体现“健康身心、美好人生”的核心文化,落实国家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为了实现培养“康美少年”的活动课程目标,积极整合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资源,围绕学生身体素质康美、心智精神康美和社会适应素养康美三大领域,开发四类课程辅助活动内容体系:一是按照晨颂活动、午读活动、暮省活动“三板块”思路,开发“康美”儿童活动课程,致力改善儿童当下生活方式;二是按照体育活动、艺术活动“两板块”思路,开发“康美”体艺活动课程,成就学生健美的人生;三是按照科学考察(调查)活动、科技制作活动、科学种植活动“三板块”思路,开发“康美”创意活动课程,开发学生创造的潜质;四是按照走进家庭、走进社区、走进自然“三走进”思路,开发“康美”社会实践课程,涵养学生“美人美天美地”的社会化品质。

“康美”特色课辅课程的建构,是在基于学校教师的专业特长,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学校文化的基础上建构的。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方面具有学科课程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一是陶冶情操,培养品德,涵养“康美”人格品质;二是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完善“康美”心理结构;三是发挥特长,增长才干,形成“康美”个性特质;四是养成锻炼习惯,培养自我保健能力,形成“康美”体魄。概而言之,建构“康美”特色课辅课程,有利于培养“康美”少年。

(二)课程实施策略

合理安排课时。确保“康美”特色课辅课程的有效开展,将确立的课辅课程纳入课时计划,保证上课时间。一是“康美”儿童活动课程开设时间为晨读、午间,一至二年级的《读写绘》、三至六年级的《童书共读》安排进校本课程,分布在周一至周五的不同时间里;二是“康美”体艺活动课程,“康美”创意活动课程,安排在下午的课辅两节课,以便集中管理、加强指导。三是“康美”社会实践课程,每学期安排一次外出实践活动,两次进社区实践活动。

学生自主选课为主,学校协调为辅。为满足学生发展的共同需要和不同潜质、兴趣和特长学生的个性化需要,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和个人意愿,二-六年级学生打破自然编班,组建课辅课程项目班。学生选课以自愿为主,学校协调为辅。当发生某科选修的人数过多时,由学生、班主任和教科室一起协调,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基础上,建议学生选修其它学科,要求每生每学年选学一门课程,一学年满时再选择其他学科。由于一年级学生刚进学校,对学校环境、教师不熟悉,自主选课能力还未形成,采取教师走班的形式,具体操作是一年级开设书法、艺术、体育、科技、手工五门课辅课程,由5位教师循环到各班上课。

教师自愿申报课程,学校审核通过。针对愿意开展课辅课程建设的老师,结合教师专业特长,填写《课辅课程项目申报表》,理清课程名称、课程概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主要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交学校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审核。对审核通过的课辅课程项目,由教导处统一安排实施。

(三)教师队伍建设策略

自主学习探究+统一培训的策略。学校通过构建核心办学理念,为康美特色课辅课程的建构指明方向,而康美特色课辅课程的建构又为理念搭建起了支撑平台。康美特色课辅课程的建构,学校绝大部分教师参与。原则上学科老师都要有自己的课程,能根据已有特长和爱好,争取在课辅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做出亮点和特色,推动学校特色发展。多数教师亲自参与课辅课程的选择、实施及改进,自主研究,不断总结方法和经验;在实践过程中,充分给教师自由创新的空间,尊重教师改革精神,倡导个性化教学特色,让教师们根据自身实际将才智与潜质发挥到极致,创造性地推动国家学科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进程。找到和进一步提高自身兴趣、爱好,提高了自身专业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能力。少数教师特长、兴趣、爱好不明显,在课辅课程的开展过程中,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也就不能实现学校提出的成就“教师健康完美的教育人生”。对于这部分教师,学校搭建学习平台,聘请专家到校做讲座,增强教师课程意识,提供各种机会,参加各级培训,培养兴趣爱好,将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课程结合起来,提升专业能力,增强教师信心,幸福感。

(四)评价策略

采取“三阶三维双式一结合”的评价方式。“三阶评价”指教师每堂课辅课都对学生参与情况进行评价,每周升起仪式安排一个班级,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展示,由德育处进行评价。每学期以“艺术节、校园文化进社区”的形式,以课辅活动项目班级为单位,进行阶段成果展示,由家长、学校、社区进行评价。“三维评价”指学生、家长、社区三个维度参与评价。“双式评价”指除了教师每堂课对学生的评价外,每学期发放调查问卷《康庄美地小学学生喜欢的课辅调查表》,学生评价教师,选出喜欢的课辅活动。“一结合”指将教师开展课辅课程情况,与教师年度考评相结合。

(五)融合策略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骨架”,不能融入课程的校园文化是“水上浮萍”“墙上芦苇”,难以真正发挥引领和促进育人的作用。同理,学校课程建设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基于学校康美文化的延续。将课辅课程与学校“健康身心,美好人生”的文化有机结合,将“康美文化”融合到课程辅助活动建构之中,融合于活动形式之中,融合于活动内容之中,融合于师生发展之中,从而形成了具有“康美文化”特色的课辅课程内容体系及其实践策略。在课辅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润泽孩子,立德树人”,找到全体学生喜欢的,教师愿意开设的,适合全校推广的课辅课程,从而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使学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游潇.感受新加坡教育的“有教无类”[J].比较教育,2010(4):134-135

上一篇:幼儿园环保进社区总结范文 下一篇:超市走进社区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