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读后感范文

时间:2023-11-14 12:56:32

影响力读后感篇1

关键词:外语阅读;情感认知;情感过滤;情感教学策略

情感(affection)是指人根据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它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形式和明显的外部表现形式。阅读教学是师生心理、思维、情感共同参与的复杂活动。一般认为,情感的作用表现在:适应学习和进行其他活动环境;促进或者抑制活动的动机作用;影响记忆和思维活动的组织作用;作为人际交流中外显的表情信号作用;对他人感染或影响功能;对与他人有关对象的情感迁移作用。情感因素强调知情合一,促进认知的发展,是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

一、情感认知与外语阅读

在二语习得研究中,人们常常认为语言习得过程中认知比情感更为重要。然而,认知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感状态下进行的,同时也产生或引起某种感情,并受其干扰,故认知与情感密不可分。Schumann(1999)认为,在人的大脑里存在着一个评价系统,大脑参照五方面对刺激进行评价:刺激的新奇程度和熟悉程度;刺激带来的愉;刺激与目的和需要的关系;对刺激的应付能力;刺激带来的自我及社会形象。[1]评价系统主要是鉴定刺激的情感关联和动机意义,也就是判断刺激是否符合学习者的学习情感和学习动机。如果神经系统认为刺激符合学习者的学习情感和动机,就对刺激作出肯定的评价,否则作出否定的评价。在阅读过程中,随着语言信息输入的认知活动的开启,语言信息同时输入到评价系统中去,从而引起某种情感。这些情感又反馈到认知系统并对认知产生影响。

根据现代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人脑在提取阅读信息过程中需要经过多层次信息处理,如,对信息刺激的感觉记忆登记、短时记忆(或称工作记忆)及利用长时记忆储存的背景图式来处理信息,在长时记忆系统里对信息进行的精细语义加工。然而,要反映大脑在整个阅读过程中的活动状态,还必须把大脑的评价系统考虑在此过程之中。阅读的过程同时也是引起和产生情感的过程,而且,评价系统和情感之间的关系也是双向的:产生的情感一方面反馈给评价系统,另一方面输入到长时记忆中,与其他各种认知信息一并储存在大脑之中。新的情感信息在长时记忆中以激活扩散的方式与其他认知信息建立联系。这样,不管是积极的情感还是消极的情感,都会与当时的阅读过程建立联系。

根据Arnold(1999)中枢能量理论,人的中枢能量是有限的,对信息选择处理的多少取决于可得到的资源与唤醒连在一起,其数量可因情感等因素的作用而发生变化。[2]消极情感与阅读建立联系时,就会给工作记忆造成混乱,导致工作记忆中的可利用信息空间减少,从而影响阅读效果。当语言信息输入到感觉记录器时,感觉记录通过提取长时记忆中保留的信息对输入信息进行初步加工,识别字词等。而消极的情感会使初步加工出现障碍,或加工不完整,这时会造成读者“视而不见”或视觉“失误”。短时记忆主要是通过对句子的语法分析把握句子的表层结构,再根据词义和语义理解句子。消极的情感会造成短时记忆的处理空间减少,影响对输入信息的处理,在阅读上就会表现为读懂单个词汇,却不理解整句话的意义的现象。在长时记忆里,主要是对文章的深层处理,以达到对篇章的理解。消极的情感修正了和原有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影响整个篇章的意义的构建,在阅读上表现为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现象。

二、情感过滤与外语阅读

20世纪70年代末,对二语习得颇有研究的克拉申(S.D.Krashen)提出了语言监控模式学说。其中的情感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认为,学习者的情感因素介入了语言的习得过程,起着对语言输入进行过滤的作用,直接影响语言学习者的输入量和输出量。积极的情感可有效地促进语言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消极的情感则阻碍语言学习,使理解和记忆等认知机能受到压抑,影响学习效率。

王银泉(2001)提到Krashen对影响二语习得情感因素的分类主要有:学习者的动机、自信心和焦虑感。[3]这些情感因素被看作是可调节的过滤器,它可以使语言输入自由通过或阻碍通过,而语言输入只有通过过滤器才能达到语言习得机制并被大脑吸收,情感过滤因素越小就越有利于语言的摄入。学习者动机强烈,拥有自信心,焦虑感弱,其情感过滤的作用就很弱;相反学习者动机不足,缺乏自信心,焦虑感强就会对语言输入产生很强的过滤作用,并使其难以进入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LAD),影响语言的学习。

(一)动机(Motivation)

Gardner和Lambert对二语习得的动机分为工具型动机(Instructional)和融合型动机(Integrative),并认为动机是直接引起学习活动的一种内在动力,能维持、推动学习。有工具型动机的学习者是把外语学习作为一种工具从而达到某种特殊目的,如为了考学或找到理想的工作,为了获得职称或资格等。具有融合型动机的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真正感兴趣,愿意接触目的语文化,学好外语是为了更好地与目的语社团的人进行交流。

(二)自信心或自尊心(Self-esteem)

自信心或自尊心是对自己的评价,对自己能力和知识水平的看法的总和。外语学习自信心是学习者对自己外语水平和外语总的能力的自我评价,是影响个人学习知识、掌握技巧以及处理各种问题的一个重要的情感因素。自尊心强的学习者能促进认知能力的发挥,因此能更好地学习语言。

(三)焦虑感(Anxiety)

焦虑感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外语时出现的紧张、担忧、害怕等情绪体验和忧虑状态。语言学家们把焦虑分为促进型焦虑(Facilitative anxiety)和削减型焦虑(Debilitating anxiety)。邓媛(2004)提到的观点认为促进型焦虑能激发学生克服困难,挑战新的学习任务,努力克服焦虑感觉,而消减型焦虑导致学生用逃避学习任务的方式来回避焦虑感觉。[4]

三、情感研究对外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一)外语阅读教学要与情感性处理相结合

1.提高对外语词汇的视觉熟悉程度能够提高阅读尤其是快速阅读的水平

心理语言学认为,辨认书面符号是阅读的第一步。书面语言辨认的3个层次即特征层、字母层和词汇层可同时被视觉刺激激活,一个层次的激活可对其他层次的单元发生作用。事实上,许多语言理解上的困难都是由于词汇能力的缺乏引起的。因而,词汇训练非常关键,词汇辨认是阅读理解必须经过的第一步,是语言学习的中心。

2.对外语教学资源的情感性处理,特别是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紧密结合,能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阅读情感

在学习外语时,因为在母语文化环境中学习外语,不仅存在语言的错位,而且存在文化的错位。因此,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指导学生课下多读有关英美文化、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科技等方面的文章,以增加学生们在阅读时所需的背景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熟悉目的语文化背景。与此同时,还要善于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挖掘隐性情感因素,诱发悟性情感因素,并对不含情感因素的内容赋予其适当的情感色彩。这样才能在外语阅读过程中让学生产生积极的阅读情感,促进学习。

3.培养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

教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热情,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的各种活动,创造轻松愉快的气氛,建立民主、宽容、合作的教学氛围,以真诚、接受、理解的态度对待学生,以合作者的身份平等地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这样,学生在阅读外语的同时和教师在情感上得到交流,做到知情合一,外语课堂教学就可避免缺乏情感交流与沟通、机械传授语言知识的沉闷课堂气氛。

(二)外语阅读教学中要降低情感过滤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降低焦虑感,增强自信心

作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设立平时阅读学习档案袋,让学生设立外语阅读的近期和远期目标,激励他们积极完成阅读任务,定期记录他们的学习结果并监督检查他们阅读目标实现情况,多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特别是对基础差、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更要帮助他们降低情感焦虑,使他们能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习,增强获得知识的信心。

2.选择阅读材料的原则

阅读材料的难易会影响到学生的情感因素,所以应注意难易适中原则。阅读材料太难,生词太多,学生读不懂,达不到阅读培训的目的,还会对阅读产生畏惧感、挫折和自卑感,进而对阅读失去兴趣,对自己失去信心,增强了情感过滤;阅读材料太容易,一看就懂,没有挑战性,同样会使学生失去阅读的兴趣。根据克拉申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设(i+1)理论,即输入的语言材料的难度要稍高于学生目前的语言能力,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够克服困难,接受挑战,完成阅读任务后可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其次,还要注意真实、适用性原则。阅读材料的语言要规范、地道,多采用原汁原味的外语国家的书刊、杂志等真实的材料;阅读材料的内容应适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是学生所关心的、感兴趣的、对他们有用的。再次,要注意多样性和多多益善原则。在形式和内容上尽量做到多样性,使学生大量接触丰富的语言材料。这样,学生才能积累扎实的语言知识,获得语言技能,形成地道的语感,提高外语阅读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外语学习的自信心。

3.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策略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克服指读、心读、回视等影响速度和理解的不良阅读习惯,使学生具备根据不同阅读目的和阅读材料调整阅读策略的能力。在阅读中做到朗读与默读相结合、精读与泛读相结合、课内读与课外读相结合,使学生对阅读活动和任务保持浓厚的兴趣。教师可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对阅读材料进行设计,分为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三个阶段来完成。在阅读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阅读中通过合作、讨论、互动的方式完成阅读任务;在阅读后结合所读材料写读后感。同时,给学生分配大量的课后阅读任务,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提高阅读理解力,享受阅读的乐趣。另外,合适的外语阅读教学策略,即无声阅读法,略读和寻读,良好的眼动习惯,以及计时阅读对于学生提高阅读理解力也是很有益的。掌握了这些策略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后就能积极、自主地利用大脑中已有的图式进行有效地阅读,阅读中焦虑感自然就会降低。

综上所述,学生的情感是语言学习过程不可或缺的因素。作为外语教师,必须充分认识情感教育因素的意义,注重外语教学中的情感处理,注重学习者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致力使学生在获得语言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学习在情感上的巨大影响,以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Schumann,J.H.A Neurobiological Perspectiveon Affect and Methodology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in Jane Arnold(ed.).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C].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28-41.

[2] Arnold,J.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17-54.

[3] 王银泉.外语学习焦虑及其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国外相关研究概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2):122.

影响力读后感篇2

[关键词] 呈现方式; 认知风格; 自我感受; 大学生; 电脑屏幕; 阅读成绩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一、前 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人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以数字化方式呈现的阅读材料。2011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1]显示,2010年我国18周岁~70周岁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32.8%;有18.1%的国民通过网络在线阅读。电脑屏幕文本阅读作为网络在线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其影响因素逐渐为人们所关注。近年来,心理学、教育学、人因学( Human Factors)和人类工效学(Ergonomic)等领域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

已有研究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关注外部因素(如电脑屏幕的文本呈现方式与格式等)对阅读效果的影响。Andrew等人(1988)[2]借助有序散列表,对大学生超文本、滚屏、折叠等三种文本呈现形式的阅读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滚屏的阅读效果优于折叠与超文本,但如果超文本辅以导航,效果将得以改善。当采用中文阅读材料时,Hwang等[3]发现水平排列的文本以自下而上滚动的方式显示引起了比页式更多的疲劳。朱海(1996)[4]综述了国内外对换页式(Page Method)、滚动式(Scrolling Method)、快速序列式(PSVP, 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移动式(Moving Text)和超级文本(Hypertext)的研究,认为从英文材料得到的结果不能完全推广到中文信息的显示中去,有必要作一些中文文本的VDT(视觉显示器)的显示研究。还有不少学者[5][6][7]对电脑屏幕文本格式、时间等对阅读效果的影响作出了探讨。另一类研究尝试从阅读者的自身特点解释影响阅读效果的原因。张智君(2004)[8]等认为被试网络使用经验可掩盖认知风格的效应;刘儒德等(2004)[9]对网上阅读与纸面阅读行为进行了对比调查,认为由于阅读目的、内容以及感知上的感受,在纸面阅读中心理卷入水平要高于网上阅读。目前已有的研究或从外部、或从内部探讨影响电脑屏幕阅读效果的因素,但班杜拉(1987)的“交互决定论”[10]提示人们,行为、个体(主要指认知和其他个人因素)和环境都是作为相互交错的决定因素发生作用的,且这些决定因素双向地相互影响。因此,有必要从环境(外部特征)、个体(内部特征)及其共同作用的角度讨论对阅读行为及其结果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电脑屏幕文本呈现方式、认知风格及自我感受对大学生电脑屏幕阅读成绩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拟以实证方式探讨以下三个问题:电脑屏幕文本呈现方式是否影响电脑屏幕阅读成绩?大学生的认知风格是否影响电脑屏幕阅读成绩?大学生电脑屏幕阅读自我感受是否影响电脑屏幕阅读成绩?

本研究中电脑屏幕文本呈现方式特指换页、滚屏、折叠、超链接等四种形式。换页式显示指阅读时敲一键或点击相应按钮换一新页,这种显示方式是纸质显示的直接翻版;滚动式显示即文本从下向上按一定速度逐行滚动显示,阅读者通过按键或鼠标控制显示速度;折叠指部分阅读内容在当前页被隐藏,阅读者通过点击按钮或热区实现隐藏内容的打开或收起;超链接指信息结点间建立一个非线性网络,阅读内容以超文本的形式呈现,允许阅读者从当前位置直接切换到链接所指向的位置。

(二)实验材料、仪器与实验程序

从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编制的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试卷ZHC-A06C12X、ZHC-A06C14X、ZHC-A07C15X中抽取25道题目,题目为一小段语料(篇幅在50~150字)带一个问题,测查阅读归纳或阅读推理能力,题目难度系数为0.7~0.9之间,平均难度系数0.77;区分度0.4~0.8之间,平均区分度0.49。换页、折叠、滚屏、超链接、纸质,每种类型各5题,依据ZHC提供的参考时间,每种类型答题限时6分钟。电脑屏幕显示材料以Dream waver 8.0编写,文字格式为宋体、五号字,行间距1.5倍行距(滚屏中为增加滚动的几率,将行间距调整至2倍以上)。统一使用联想L194WD液晶显示器呈现电脑屏幕阅读内容,屏幕比例16:9,设置为32位真彩色,1024×768像素,显示比例150%。纸质文本格式同上,上下页边距2.54厘米,左右页边距3.17厘米,以A4格式纸张输出。要求被试将所有阅读测试答案写在答题纸上。采用北京师范大学孟庆茂等改编的《镶嵌图形测验》[11]测量被试认知风格。自编《电脑屏幕阅读自我感受问卷》,共11题,每题为一句描述进行电脑屏幕阅读时可能的感受,以李克特五级量表形式呈现。秒表一个,红色铅笔89支,要求被试全部用红色铅笔完成镶嵌图形测验。

被试为某本科高校89名大二学生,其中男生40名,女生49名。实验采用被试内设计。第一步将被试随机分成5组,4组18人,1组17人;五种类型题目按拉立方平衡排序,5组被试分别完成电脑屏幕阅读和纸质阅读测试;为消除记忆效应给测试带来的干扰,每种类型的测试结束后,主试控制屏幕,播放1分钟自然风景图片。阅读限定在30分钟内完成,当场收回全部阅读材料及答题纸。第二步要求被试完成《镶嵌图形测验》和《电脑屏幕阅读自我感受问卷》。前者完成时间约18分钟,后者答题过程约8分钟,当场回收全部问卷。数据结果用SPSS 17. 0统计分析。《镶嵌图形测验》分数以第二、第三部分中正确画出指定的简单图形总数记分。每题一分,满分20分,并把被试的原始分数转换成标准分数,其值越大,表示场独立性越强;反之,其值越小表示场依存型越强。为避免误差,记分由研究者一人担任,统一评分标准。

三、结果与分析

(一)呈现方式对成绩的影响

89名大二学生的五种呈现方式阅读成绩的描述统计差异分析结果(见表1)表明:电脑屏幕阅读平均成绩略优于纸质阅读成绩,电脑屏幕阅读平均成绩3.99,纸质阅读平均成绩3.75。对各呈现方式阅读成绩进行配对T检验后发现:电脑屏幕阅读成绩与纸质阅读成绩间存在显著差异,P=0.03﹤0.05;滚屏阅读成绩与纸质阅读成绩存在高水平显著差异,P=0.01﹤0.05;折叠阅读成绩与纸质阅读成绩差异水平处于临界状态,P=0.05;换页阅读和超链接阅读成绩与纸质阅读成绩不存在显著差异。

(二)认知风格对电脑屏幕阅读成绩的影响

被试的认知风格成绩,按从低到高排序,分别取30%的低分代表场依存,30%的高分代表场独立,比较不同认知风格被试的电脑屏幕阅读成绩的差异,结果见表2。场独立者的成绩高于场依存者,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

(三)被试电脑屏幕阅读自我感受的统计描述

对被试电脑屏幕阅读的自我感受进行调查,结果详见表3。总体而言,被试更认可纸质文本的阅读体验,而电脑屏幕阅读感受不佳。如提及“电脑屏幕文本阅读更能帮助我建立整体性概念”、“在电脑屏幕文本阅读中更容易提取信息”、“更容易理解电脑屏幕呈现的内容”、“我更喜欢在电脑屏幕上阅读文本”时,表示“比较不同意”的分别是53.49%、47.67%、52.33%、45.35%。

(四)回归分析

相关分析发现,不同的自我感受和认知风格与电脑屏幕阅读成绩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为进一步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确定各个变量对因变量的贡献值,以自我感受、认知风格为自变量,电脑屏幕阅读成绩为因变量,利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分析;经系统逐步将各个变量移除方程,结果只有自我感受2与认知风格对电脑屏幕阅读成绩有显著的独立贡献 (P

四、讨 论

之前的研究曾对比VDT与纸质文本阅读效果,结论多为二者差异不明显(Muter, 1982;[12]Oborni,1988[13]等),而本研究的结果为电脑屏幕阅读成绩略优于纸质阅读成绩,原因可能在于被试、显示设备、测试材料及测试时间的差异。第一,被试使用经验可能覆盖电脑屏幕显示带来的认知干扰。Brian Hess 的个案研究[14]说明,被试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和运用计算机的经验越少,在阅读过程中的遇到的干扰性信息就越多。访谈得知,本研究中被试多出生于1992年前后,多于小学三年级开始系统学习信息技术,具备丰富的使用经验,是名副其实的“数字土著”。有研究者曾总结“数字土著”的特征:[15][16]“喜欢随机进入(如超文本)”、“网络上工作时他们发挥得最好”等,这些特质可能使得他们在电脑屏幕阅读测试中表现突出。第二,较之早前研究所使用的CRT(阴极射线管显示器),LCD(液晶显示器)显示质量更高,由于LCD每一点在收到信号后就一直保持那种色彩和亮度,恒定发光,因此画质高且不闪烁,从而可降低视觉疲劳。第三,测试材料为汉字,汉字是“表形”文字,而国外研究多以“拼音”的英文为测试素材,二者在认知过程中的差异也可能导致本研究结果与之前国外研究有所不同;此外,本研究采用的短篇语料(题干、题项250字左右)对思维的连贯性、持续性要求不高,不易导致认知负荷。第四,本研究测试时间为30分钟,有研究表明,[17]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的30分钟内,生理机能水平处于上升期, 精力充沛,机体能量消耗不多, 一般不会产生疲劳。此时,较之纸质阅读,电脑屏幕阅读可能带来的额外生理疲劳也尚未出现,因此不会影响阅读成绩。

比较电脑屏幕呈现的四种形式,滚屏阅读成绩最优,尽管之前的研究(孙悦亮,2006)认为滚动动作对阅读来说是干扰,翻屏时文本内容有跳动感,造成眼睛疲劳或跟踪失败,但本研究认为,在一定时间内(30分钟)、一定量(250字左右)的语料环境下,滚屏中适当的滚动动作及目光追踪可以帮助集中注意力,进而促进提取信息、加深理解;同样的理由亦可用来解释折叠成绩的次优。而换页中,因为缺少以上线索,减少了进一步集中注意力的可能。超链接中过多的点击动作及文本中过多的链接层,则容易使被试迷向或是产生认知负荷,最终影响阅读成绩。

有研究表明,在超文本阅读中场独立性个体的绩效一般优于场依存性的个体(Korthauer等,1994[18];Kim,2001[19])。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以上观点,认为认知风格不仅与超文本阅读效果相关,还可能影响换页、滚屏、折叠中的阅读效果。此外,自我感受不佳,可能缘于电脑屏幕阅读较之纸质阅读在可靠性、真实感、手感、疲倦感、操作便利等感知特点上的差异;[20]本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感受与成绩基本不相关,可能是因为“自我感受调查”是围绕平时电脑屏幕阅读体验展开,而成绩来源于短时间内短篇语料的阅读测试,这说明时间短、语篇短及经验丰富可能掩盖了自我感受不佳给阅读测试带来的负面影响。

“尽管不喜欢,但短时间内阅读短篇素材的成绩还不错”,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这一现象带来的启示。第一,“短时间内阅读短篇素材的成绩还不错”再次佐证了“微学习”的意义与可能。随时随地借助便携设备展开阅读,小片段、个性化、多媒介、短时间[21]的“微学习”已带给学习方式一次飞跃式革命,但只有对主体、内容、方式及载体等作持续研究,才可能实现“微学习”的“简洁而不简单”。第二,“不喜欢”再次使人们反思学习者与技术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技术观[22]认为“技术就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在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产生的劳动经验、方法、技能和工具的有机综合体”。技术的利用与开发应该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全体和个性发展为终极目的,如果只是片面强调技术的先进性而忽略其利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忽视用户的体验及感受,最后只能导致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所描述的“不是人控制技术,而是被完全束缚在技术的框架中……自觉和不自觉地按照技术的需要去行动”。[23]今天的“不喜欢”在短期内不会产生太多负面影响,但极有可能为未来可持续的高效学习制造壁垒。技术开发者和教学设计者应及时更新对学习者起点水平、认知风格、自我感受等学习特征的认识,应使技术应用走向“用技术学习”(Learn with IT),让技术作为学习者能把控的、支持学习发展的工具,既要充分发挥技术的优势功能,又要使学习者回归主体地位。[24]

五、结 论

(一)短时间(30分钟)内,有经验被试的电脑屏幕短篇素材阅读成绩略优于纸质阅读成绩;其中滚屏、折叠成绩较优,超链、换页次之。

(二)认知风格与电脑屏幕阅读成绩呈显著相关。

(三)尽管自我感受不佳,在短时间(30分钟)内,其对有经验被试的电脑屏幕短篇素材阅读成绩的影响并不显著。

六、研究展望

国内外对VDT文本阅读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尚在进行中,本研究仅探讨了呈现方式、认知风格、自我感受对短时间内电脑屏幕短篇素材阅读成绩的影响,但不同个体特征(年龄、学历、个性等)、不同载体(Ipad、手机等阅读终端)、不同文本类型等对电子文本阅读效果的影响如何?有待进一步进行更为全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十大结论[EB/OL].(2011-04-24)[2011-05-11].http:///book/2011-04/24/c_121341147.htm.

[2] A.F. Monk, P. Walsh, A.J. Dix.. A Comparison of Hypertext, Scrolling and Folding as Mechanisms for Program Browsing[A].D.M. Jones, R. Winder (Eds.), People and Computers IV [C].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421~436.

[3] S.L. Hwang, M.Y. Wang..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Chinese Information Displays on VDTs [J]. Human Factors,1988,(30):461~471.

[4] 朱海.文本阅读工效及其影响因素[J].人类工效学,1996,2(2):53~56.

[5] [8] 张智君等.信息呈现方式、时间压力和认知风格对网上学习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4,31(2):228~231.

[6] 姜丽红.电脑屏幕与纸面呈现载体对大学生阅读效果的影响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7] 李洁.不同呈现方式对大学生电脑屏幕阅读成绩的影响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9] [20] 刘儒德,等.网上阅读与纸面阅读行为的对比调查[J].电化教育研究,2004,(5):28~31.

[10] 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58~361.

[11] 孟庆茂,常建华.关于《镶嵌图形测验》评分方法及部分常模的修订[A].谢斯骏,张厚粲.认知方式——一个人格维度的实验研究[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278~280.

[12] Muter, Latermouille SA, etal.. Extend Reading of Continuous Text on Television Screen[J].Human Factors,1982,(24):501~508.

[13] Oborni DJ, Holton D.. Reading from Screen Versus Paper: There Is no Difference[J].Man-Machine Studies,1988,(28):1~9.

[14] Hess B.. Graduate Student Cognition during Information Retrieval Using the World Wide Web: A pilot study[J].Computers and Education,1999,33:1~13.

[15] Marc Prensky. Digital Natives, Digital Immigrants.[EB/OL].(2009-09-04)[2011-03-21].http:///writing/prensky%20-%20digital%20natives,%20digital%20immigrants%20-%20part1.pdf.

[16] Marc Prensky,胡智标等.数字土著数字移民[J].远程教育杂志,2009,191(2):48~50.

[17] 马勇,等.对学习疲劳问题的初步探讨[J].医学教育,1990,84(6):32~35.

[18] Ralph D. Korthauer, Richard J. Koubek..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Knowledge, Cognitive Style, and Structure Upon the Performance of A Hypertext Task[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1994,6(4):373~390.

[19] KIMKS. Information Seeking on the Web: Effects of User and Task Variables[J].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2001,23(3):233~255.

[21] 陈维维,李艺.移动微型学习的内涵和结构[J].中国电化教育,2008(9):16~19.

[22] 李康.论教育技术领域中的哲学观[J].电化教育研究,2000,83(3):3~6.

[23] 殷登祥.科学技术与社会导论[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2.

影响力读后感篇3

[关键词] 电子书 电子书平台 放声思考 信息系统成功模式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4) 02-0012-05

1 绪 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揭示迎向21世纪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之首即是学习各种知识和做人的方法。而求知的基础关键正在阅读,儿童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就密切相关,丰富的阅读经验与优秀的阅读能力有助于儿童未来的学习。有鉴于此,阅读教育已然是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推动教育的重点项目。台湾则从2001年起,积极推动提升儿童阅读能力的各项计划,显现台湾认同阅读能力的重要性,以及提升儿童阅读能力的用心和决心[1]。

随着网络与信息科技的发展,知识传播有了更为便捷的交流渠道,过去于平面纸张上进行的阅读已逐渐跳脱平面形式转为透过多媒体影音方式进行,因特网已彻底改变现代人的阅读习惯,新一波的知识革命正悄然开展。台湾2012年的上网家庭比率为83.7%,上网人口比率达73%。十二岁以上网络使用人口超过一千五百一十万人,台湾十二岁以上的上网族上网比率已达到77.3%[2]。台湾学龄儿童家中计算机上网普及率近八成,每天平均上网四十七分钟[3],如何将上网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学习,使网络作为一种新的阅读空间,数字阅读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及公共图书馆的数字阅读服务模式,都值得关注与研究。

为应对数字阅读风潮,台湾部分图书馆陆续推出电子书平台服务,服务对象以广大使用计算机、手机上网的族群为主。在云计算时代,报纸、杂志和书籍等内容都可以借由数字化储存为“云”上的电子数据,电子书服务平台便是一种“云”的建构,读者透过上网终端设备连接上“云”,使虚拟化的网络资源透过因特网的形式呈现。现阶段推动数字阅读最易取得的阅读载体为桌面计算机与笔记本电脑,目前台湾提供电子书平台服务的图书馆,多是大专院校图书馆及各大型公立图书馆,台中图书馆于2009年4月推出免费电子书服务平台,是现今台湾地区繁体中文电子书藏书量最为丰富的服务平台[4]。本研究以台中图书馆的电子书服务平台为研究个案,探讨台湾学龄儿童使用电子书服务平台中的行为与相关影响因素。

2 文献探讨

2.1 数字阅读

网络科技深入现代人的生活,数字化的变革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形态,“数字阅读”包含在联机或脱机状态下阅读数字内容,依据《远见》杂志2010年“台湾数字阅读大调查”,以全台湾地区十八岁以上民众为受访对象,发现在同时可选择电子书和纸本书的情况下,有近四分之一的民众优先选择电子书[5],数字阅读风气已然成形。

网络阅读具有零距离性、互动性、开放性与资源丰富性等优点,能使阅读的广度扩大,运用多媒体的特性,文字符号可从视觉变成听觉、知觉等多感官刺激,与读者产生更多互动[6]。数字阅读透过多媒体声光刺激,能带给儿童新鲜感、容易产生学习兴趣,对于注意力不佳的学生往往能在第一时间吸引其注意力,其正面效应是能引发学习兴趣、培养自我找寻信息的能力;缺点是信息质量掌控不易、担心沉迷网络与过度声光刺激减少学童想象力[7]。

对于数字阅读的接受性,众多研究的结果都显示台湾的学龄儿童对数字阅读抱持正面的态度[8]。有些研究的结果更指出数字阅读能帮助台湾地区小学儿童阅读理解与学校的学科学习[9]。而许素梅[10]的研究指出:电子书读者的使用原因以方便为主,类型上以文学类为主,使用目的以休闲娱乐为主。电子书用户的需求包含经验性、功能性及象征性需求,其中功能性需求影响效果最大。而且用户认为若电子书能在工作表现以及生活上有帮助,会大大影响其使用意愿[11]。从相关研究显示,台湾地区小学儿童对数字阅读的接受度很高,如能提供符合他们需求的电子书,将可协助他们的学校学习效果。

2.2 电子书信息服务平台成功模式

信息系统成功模式(Information System Success Model)乃德隆(Delone)与麦克莱恩(McLean)汇整了1981年到1987年间信息管理系统的实证研究后于1992年后提出的通用模型,信息系统成功模式中导出六项评估指标用以衡量信息系统成功要素,分别为系统质量、信息质量、使用情形、使用满意度、个人影响、组织冲击,以解释分析组织推广导入信息系统的影响为主,架构图如图1。

信息系统成功模式(Information System Success Model)乃德隆(Delone)与麦克莱恩(McLean)汇整了1981年到1987年间信息管理系统的实证研究后于1992年后提出的通用模型,信息系统成功模式中导出六项评估指标用以衡量信息系统成功要素,分别为系统质量、信息质量、使用情形、使用满意度、个人影响、组织冲击,以解释分析组织推广导入信息系统的影响为主,架构图如图1。

本研究将以台中图书馆的电子书服务平台为平台系统个案,以定性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以信息系统成功模式理论架构作为整理定性数据的基础,研究了解学龄儿童利用计算机透过网络平台进行数字阅读时的使用影响因素。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平台个案与实验受访者

研究平台对象:台中图书馆电子书服务平台。台中图书馆为台湾地区目前中文繁体电子书藏量最多的图书馆,其电子书免费服务平台以读者服务与阅读推广为要务,其阅读内容具备较多童书、动感绘本,相较于其他电子书网站较适合于学龄儿童,平台上提供的电子书可透过计算机与智能型手机免费阅读,通过借阅后可脱机浏览,借阅到期后自动还书等功能,是目前台湾推广数字阅读的主力平台。

实验受访者:研究对象乃以有使用过台中图书馆电子书服务平台的学龄儿童,为方便取样选取8位小学高年级学生作为本研究的受访者。

3.2 实验流程设计

实验流程分为三个阶段,首先为实验前期:实验设计、条件设定与确认;接着为实验中期:放声思考前置练习、正式操作、问卷填写;最后为实验后期:资料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整理、结论等。受试者正式开始电子书服务平台操作时须配合放声思考法,呈现其行为思考,而研究者在旁以参与观察法佐以录像或录音的方式搜集使用者操作之思考历程;受试者平台操作结束后填写问卷,以搜集研究所须的其他资料。实验流程如图3所示。

4 结 果

4.1 主轴概念

8位受试者的放声思考定性资料整理后的一阶主轴概念共有13个主轴概念:认知个人化、内容相关性、充足性、电子书设计、系统设计、操作接口设计、响应性、稳定性、使用习惯、知觉感受、分享性、设备质量与家长规范。其主轴概念、概念定义、受试者表达人数与总次数如表1。

将这13个一阶主轴概念依其共同特性与属性的部分,进行二阶建构,得出5个二阶主轴概念:系统质量、信息质量、使用情形、使用满意度与外部因素。二阶主轴概念与一阶主轴概念的整理如表2。

进行二阶建构后得出5个二阶主轴概念,依选择性编码方法将主轴概念间的关系透过比较与对照找出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并将主轴概念组织关联,选择性编码之结果如表3所示,横轴列出各因素构面下的各个变量,纵轴仍维持本研究之五大因素构面,以便清楚呈现横轴主轴内涵之各面向对纵轴主轴概念的影响。

4.3 结果命题

依据选择性编码的结果显示,结果命题共分七大命题24个子命题。

命题一:“系统质量”对“信息质量”有影响关系

命题1-1:电子书设计对信息质量有影响关系,电子书的设计必须具备阅读便利的特点,电子书设计越佳,越有利于信息内容的呈现。

命题1-2:系统操作接口设计对信息质量有影响关系,接口设计须具备易用与直觉化操作的特性,系统操作接口越容易使用,越有利于信息内容的呈现。

命题1-3:响应性对信息质量有影响关系,系统响应速度越快,阅读越便利。

命题1-4:稳定性对信息质量有影响关系,系统不稳定,信息内容的呈现与阅读会因此中断。

命题二:“系统质量”对“使用情形”有影响关系

命题2-1:电子书设计对使用情形有影响关系,电子书的设计越佳,使用越便利。

命题2-2:系统设计对使用情形有影响关系,系统提供用户越多自动化服务,越有助于提高用户对系统的信赖。

命题2-3:操作接口设计对使用情形有影响关系,操作接口设计越直觉化,使用越便利。

命题2-4:响应性对使用情形有影响关系,响应越迅速,使用越便利。

命题2-5:稳定性对使用情形有影响关系,系统越稳定,使用越顺畅。

命题三:“信息质量”对“使用情形”有影响关系

命题3-1:认知个人化对使用情形有影响关系,平台上提供之信息内容越符合用户个人的需求,越吸引读者使用电子书服务平台。

命题3-2:内容相关性对使用情形有影响关系,平台提供的信息内容与用户需求内容两者间的一致程度越高,越吸引读者使用电子书服务平台。

命题3-3:充足性对使用情形有影响关系,单一图书授权之可借阅本数越多,读者使用电子书服务平台越方便。单一读者最高借阅量越多,读者使用电子书服务平台越方便。

命题四:“外部因素”对“使用情形”有影响关系

命题4-1:设备质量对使用情形有影响关系,设备质量越佳,电子书服务平台使用越顺利。

命题4-2:家长规范对使用情形有影响关系,家长规范影响学龄儿童使用电子书服务平台的时间长短。

命题五:“系统质量”对“使用满意度”有影响关系

命题5-1:电子书设计对使用满意度有影响关系,电子书内容的呈现越易于浏览,越有助于读者阅读。

命题5-2:系统设计对使用满意度有影响关系,系统设计提供用户越多自动化服务,越有助于提高用户对系统的满意度。

命题5-3:操作界面设计对使用满意度有影响关系,操作界面设计越直觉化,越有助于提升学龄儿童使用电子书服务平台使用满意度。

命题5-4:响应性、稳定性对使用满意度有影响关系,响应越快速、系统越稳定越有助于提升学龄儿童使用电子书服务平台使用满意度。

命题六:“信息质量”对“使用满意度”有影响关系

命题6-1:认知个人化对使用满意度有影响关系,平台上提供之信息内容越丰富,越能满足学龄儿童使用需求。

命题6-2:内容相关性对使用满意度有影响关系,平台提供的信息内容与用户需求内容两者间的一致程度越高,越能满足学龄儿童使用需求。

命题6-3:充足性对使用满意度有影响关系,单一图书授权可借阅本数越多,越能满足读者电子书服务平台使用需求。单一读者最高借阅量越多,越能满足读者电子书服务平台使用需求。

命题七:“使用情形”与“使用满意度”有相互影响关系

命题7-1:知觉感受对使用者满意度有影响关系,眼睛疲劳的知觉感受对使用者满意度有负面影响。

命题7-2:使用习惯对使用满意度有影响关系,电子书服务平台系统设计越能满足用户的使用习惯越有助于提升使用的频率与时间。

命题7-3:系统设计对使用情形有影响关系,系统提供用户越多自动化服务,越有助于提高用户对系统的使用。

5 结论与建议

5.1 学龄儿童电子书服务平台使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学龄儿童在电子书服务平台使用的行为有以下几个特性:翻阅一本电子书的时间大约是十五分钟,数字阅读偏好文字较少而图片丰富的书籍,偏爱选择漫画类型图书,阅读题材内容以科学类、史地类的故事为主,同学间阅读材料的推荐影响力高,多数在使用网络上都有时间上的限度,系统响应性影响学龄儿童阅读的持续,数字阅读存在分心阅读的情况,单次使用电子书服务平台时间多在三十分钟以内,单次上线以阅读1—2本书为主。

影响学龄儿童电子书服务平台的因素则有:认知个人化、内容相关性、充足性、电子书设计、系统设计、操作接口设计、响应性、稳定性、使用习惯、知觉感受、分享性、设备质量与家长规范。且彼此之间具有互为影响的关系存在。这些关系可提供电子书服务平台设计的实务参考。

5.2 电子书服务平台设计建议

本研究结果对电子书服务平台设计的建议如下。

(1)加强服务器响应性与直觉化操作,以提高电子书服务平台使用的便利性。

(2)中文电子书版面配置调整成横式书写:现阶段电子书服务平台上的电子书排版方式采用该书纸质版排版相同的方式,建议未来中文电子书在设计上以横式排版较为合宜,才能更易于读者阅读。

(3)取经“屏幕触控设计”,改良翻页与放大操作。

(4)丰富电子书内容,增加电子书服务平台对学龄儿童的吸引力。

(5)增加图书可借数与个人可借阅量,缩短借期,提高电子书流通借阅。

(6)图书分龄,缩短信息过滤时间,使学龄儿童更容易接触适读电子书。

注 释

[1]张彩凤.进化阅读策略,加强理解力[N].国语日报,2012-01-01(15)

[2]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2012年个人家户数字机会调查报告[OL].[2013-03-31].http://dgbas.gov.tw/public/Data/

33414403071.pdf

[3]吴翠珍.2009儿童媒体使用行为调查报告[R]

[4] 陈雅莉.数字充电站:国中图扩大服务,电子书平台启用[J].书香远传,2009(071)

[5]林奇伯.台湾数字阅读大调查 阅读革命来临!23.2%优先选择电子书[J].远见杂志,2010(292)

[6]郑茂祯.E世代的阅读与出版[J].新书信息月刊,2003(52)

[7]林巧敏.学童数字阅读资源与学习兴趣之探讨[J].图书与信息学刊,2011,3(2):13-32

[8]方宣懿.国小六年级学童数字阅读行为与阅读理解能力之研究[D].台中教育大学硕士论文,2012;袁爱玲.数字阅读教学对国小高年级学童阅读理解与阅读兴趣影响之实验研究[D].台南教育大学硕士论文,2013

[9]崔梦萍.以全方位设计学习策略取向(UDL)之计算机融入教学模式对儿童学习之探究[J].教学科技与媒体,1993(64):18-35;杜峻伟.数字阅读教学对国小四年级学生阅读理解与阅读态度影响之行动研究[D].台南教育大学硕士论文,2012;Doty, D. E., Popplewell, S. R., & Byers, G. O.(2001). “Interactive CD-ROM Storybooks and Young Readers' Reading Comprehension.”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33(40) :374-384

[10]许素梅.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讨电子书使用与需求之研究[D].台湾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11]朱莉芳.探讨影响电子书使用意图之因素:计划理论与科技接受模式观点[D].成功大学硕士论文,2011

[12]Delone, W. H. and McLean, E. R.“Information system success: The quest for the depend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1992,3(1):60-95

影响力读后感篇4

关键词:儿童文学;电影艺术;阅读教学;对比阅读;互文阅读

有不少儿童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儿童电影,成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可忽视的优秀资源。就文学作品与改编的电影进行阅读教学实践,可使文本与电影形成极好的互文关系。在这种课型中,并不是要强调书籍和电影哪种类型更具备阅读的价值,或者在表达上更有优势,而是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字所给予人的想象的张力,感受电影画面蕴涵的艺术韵味。同时,通过同名书影的对比,感受书籍与电影的互文关系及这种关系对儿童心灵、思维的冲击和影响。下面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这节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这种类型的儿童文学课的开展。笔者总结出文本与电影照应的阅读教学路径:选择文本及电影解读文本及电影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授课时、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括学生自主阅读小说、带领学生观影;书影对比阅读教学等)。

一、选择文本及电影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儿童电影对儿童起着提高审美能力、促进社会认知、宣泄精神压力等重要作用。随着儿童电影产量的递增,越来越多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影与儿童文学的结合,使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人类主体创造性再阐释下,生发出灿烂的艺术生命力。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这些经典中选择相应的读本,要考虑文本的篇幅和内容理解的难易程度。比如《草房子》是曹文轩的一部少年成长小说,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获得中国电影“童牛奖”和中国电影华表奖的“优秀儿童故事片奖”。这样描述孩童成长经历和观照孩童心理成长的小说和电影,恰好契合正迈入青春前期的学生的心理需求,特别适合五、六年级的学生阅读欣赏。

二、解读文本及电影

在课堂设计之前,还要先分别解读文本及电影,挖掘两者之间的关联,研究两者的叙事角度与叙事方法所形成的互文作用。“互文”一方面指电影文本与文学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另一方面指这两种艺术形式之间的互相补足、互为表里。教师要细读这两种文本,对于两者之间的相通性和差异性要有非常明确的理解。比如《草房子》的电影与文本在叙事手法及叙事角度上的不同,使二者形成了完美的互补关系。电影中一开始有一个看不见的中年人在讲述故事,他就是故事的主角——桑桑。电影中的故事围绕桑桑这个主人公,讲诉发生在他和他的同学、家人、老师、乡人之间的故事,叙事结构属于单线行进。而在小说中,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等人物都是文章的主人公,每个章节围绕一个主人公讲述,是多线同时行进而又互相交叉的结构。通过阅读对比,学生对这二者的叙事结构都有了更明晰的了解。

三、教学设计

文本与电影照应的阅读设计有以下几个环节组成:教学目标、教授课时、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书影对比的阅读课有个共同的目标,即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字所给予人的想象的张力,感受电影画面蕴涵的艺术韵味。同时,通过书影的对比,感受书籍与电影的互文关系及这种关系对儿童心灵、思维的冲击和影响。教学的重难点在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张力,感受电影对声音、画面等艺术形式的运用。在《草房子》的小说文本中,单单表现“秃鹤”的秃头之秃,就有六处不同的描述:“这颗脑袋绝无一丝瘢痕,光滑得竟然那么均匀。”“阳光下,这颗脑袋像打了蜡一般亮,让他的同学们无端地想起,夜里它也会亮的”等。这样的语言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耐人寻味,凸显了语言的表现力。而在电影中,蒙太奇手法和长镜头的运用,给观众带来视听享受的同时,也把故事更立体地呈现在观众眼前。教学设计中,通过典型文本的呈现,引导学生品味文字;通过电影片段的再现,引导学生感受电影的魅力。

四、教学过程

影响力读后感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解决策略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莎士比亚曾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这充分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尤其是高中语文阅读在整个高中阶段乃至学生整个人生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阅读能力作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功,是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与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没有良好的阅读能力和大量的阅读基础,学生的语文水平很难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在思想上、实践中把阅读的应有作用发挥好。

(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的支撑,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以极大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阅读教学具有融合字、词、写作能力等为一体的特点,阅读教学区别于其他语文教学活动的特点是可选题材广泛、形式相对自由,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选择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在这种魅力的影响下,学生会自发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由阅读,促进自己优势领域的更好发展,在这种优势领域获得成就感的带动下,会把这种优势进一步放大,扩展到高中语文其他领域的学习活动中。

(二)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腹有诗书气自华。”都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通过阅读可以使学生跟着作者的思维去感受、领略不同国家、地区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民俗习惯,感受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思想、文化,接触不同领域的专著与学者,阅读为学生开启了全新的认识领域与思维空间,可以使学生在不同思想的碰撞中、不同文化的交流中、不同地域风光的描述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感受到语言的强大魅力,还可以通过阅读接触不同领域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三)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听、说、读、写”作为语言学习的四项基本活动,在语文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读”即广泛、有效的阅读,通过阅读不仅是对“听、说”阶段学习效果的检验,更是“写”的基础。通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强化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理解,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反复体会、品位阅读中的经典词句与经典段落,在阅读中对不同作家的写作风格、写作方式进行深入研究、把握,尤其是对自己喜欢的作家的全面研究,学生会在写作中进行自觉的仿写,进行自主创造。以阅读为基础,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进行创造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对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相对滞后,影响阅读教学效果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原有的教学理念与方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对学生能力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在能力培养日益重要的今天,重知识轻能力的理念明显滞后于素质教育的新要求。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观念层面对新理念的接受程度明显高于操作层面,即虽然教师在思想上认识到新理念的优势,但具体到教学活动中或受自身能力的限制、或受思维惰性的影响还是习惯于用已有的方法与经验进行教学,这样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是轻车熟路,可以方便开展教学活动,但从学生发展的角度,从学生培养的长远来看会影响阅读教学活动的良好开展,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过分关注教学目标,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阅读对学生的影响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学生在阅读中欣赏、感悟语言的美,在无形中接受语言的熏陶,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感,对学生的良好发展有重要影响。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和其他教学活动一样,多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找出重点词句、段落,使用的写作手法,表达的中心思想等,围绕这教学目标进行片段化阅读,把文章进行割裂,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学生学习到的是阅读的技巧、方法等,不仅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理解与欣赏,还会影响学生的阅读体验,影响阅读教学效果。

(三)重视围绕考点的练习,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围绕考点进行反复练习,在练习中进行查漏补缺,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普遍使用的方法,于是学生陷入了无休止的题海大战,适度的考试与练习可以达到检验学习成果、提高学习能力的作用,但如果过于重视考点,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高中语文阅读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综合理解能力、对语言的感知力等,这些能力的获得需要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与感悟,并非所有能力都可以通过考试来检验与促进提高的。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改进策略

(一)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阅读教学相当于高中语文其他内容的学习,具有可选内容广泛、形式相对灵活等优势,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到教学活动中:一要创设阅读的氛围。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教室环境布置的作用,通过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二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变单向的知识传输为双向的知识互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前为学生选定阅读材料,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就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与教师进行互动,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兴趣。三要进行差异化教学。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如果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会出现有的学生超出标准而有的学生在标准之下的情况,通过差异化教学的实施,使所有学生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使所有学生自觉融入教学活动中,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二)加强对基本阅读方法的指导,奠定良好阅读的基础方法得当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中阅读教学也不例外。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选定的名篇作品对学生进行基本方法的指导,主要是对不同题材的阅读要求、描法、修辞手法、结构安排特点、语言特点、表现手法等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对基础知识形成全面的认识,在进行阅读活动时,灵活选择与应用,在阅读活动中做到应对自如。由于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学生可阅读的材料浩如烟海,其中有值得反复推敲的名篇,也有可以通过略读进行浏览式阅读来学习的材料,所以在阅读教学的指导中,教师要对阅读文章的选择为学生提供基本的参考,最大限度提高阅读效果。

(三)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发挥阅读教学的实效要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应有效果,必须从本质上提升阅读教学质量,具体到阅读教学实践中,就是要保持阅读教学在语文学习中的独立性。教师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与发展阶段特点来选定阅读内容。要改变将现成的知识呈现给学生的模式,要让学生围绕特点主体进行阅读内容的搜集、筛选与汇总,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优势领域,在知识生成的过程中体会阅读活动的乐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切实把新的理念应用到阅读教学活动中,而不仅仅是观念层面的认可。要由关注精读向精读与泛读结合的方向转变。阅读量在高中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升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精读可以提供方法的指导,通过泛读学生可以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出具有实践和创造潜能力的人才,使学生在阅读中实现思维的扩展与开发,进而发挥阅读教学的想象、思辨和批判优势。

影响力读后感篇6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本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整体到部分逐步深入,围绕中心句——“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运用一咏三唱、回环复沓的方法进行教学,将语言训练贯穿其中,旨在让学生深入文本的学习,充分体会作者的情感,在朗读和感悟的多次反复中,获得思想的启迪,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各种形式的语言文字训练,体会作者准确的用词和生动的表达方法,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感悟大自然的无限生机,陶冶性情。

教学过程

一、由瀑布声响导入

1.同学们,不久前我们刚刚学过一首诗——《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对大自然多了一份了解、多了一份情感。是的,大自然是美好的,又是神奇的。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让我们流连忘返,大自然的天籁之音让我们如痴如醉。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种大自然的声响。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听,猜猜看是什么声音?

2.播放瀑布的声响(课件),让学生听。

3.指名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开课环节从学生熟悉的课文《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入手,显得自然而亲切;运用先听后猜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4.你们听得真仔细,这就是我国第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的声响。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走近黄果树瀑布,领略它的风采。板书课题:黄果树瀑布(指导写好“瀑”字)。

5.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受黄果树瀑布

1.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快速读一读课文,然后说说黄果树瀑布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2.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3.指名说黄果树瀑布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形态 美 声响 大。)

4.同学们真会读书,看到形态如此美、声响如此大的瀑布,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投影出示: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这里引导学生先读课文,再说说黄果树瀑布给自己的初步印象,让学生从整体把握课文的脉络,构建课文知识框架,为全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深入感受黄果树瀑布

(一)感受瀑布的“形态美”

1.如此杰作,我们应当好好品味品味。请大家默读课文3~6自然段,画出描写瀑布形态的句子,在旁边写上批注。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出示相关语句。)

句子一: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

(1)指导理解“白练”的意思。

(2)体会运用比喻手法的好处。

(3)指导朗读。

句子二: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落在瀑布右侧的黄果树小镇上,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银雨洒金街”的奇景。

(1)指导理解“漫天浮游”“银雨”“金街”的意思。

(2)引导学生体会“银雨洒金街”的奇景。

①教师配乐范读,要求学生闭眼静听,想象奇景。

②指名说说自己想象的奇景:我仿佛看到了 ,听到了 ,感受到了 。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银雨洒金街”的奇景是陌生的。本教学环节通过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听中想象、听后说感想、读中感悟等环节,让学生较好地感受到了“银雨洒金街”的奇景;同时,对学生进行了语言表达的训练。】

句子三:黄果树瀑布虽不如庐山瀑布那样长,但远比它宽得多,所以显得气势非凡,雄伟壮观。

(1)补充介绍黄果树瀑布和庐山瀑布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体会黄果树瀑布的雄伟壮观。

(2)渗透对比写作方法的指导。

(3)指导朗读。

3.黄果树瀑布如此雄伟壮观,令人叹为观止。难怪作者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投影出示: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学生齐读。

(二)体验瀑布的“声响大”

1.黄果树瀑布气势非凡,雄伟壮观,其声响更是震撼人心。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感受黄果树瀑布那震撼人心的力量。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相关语句。)

句子一: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我们便听到“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过来,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就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

指导朗读,着重体会“渐近渐响”。

(1)指名读,教师评价。

(2)投影出示: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我们便听到“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 / 渐近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过来, / 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就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

指导朗读。要求:女生读前面部分内容,男生读中间部分内容,全班齐读后面部分内容。

【设计意图:这里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渐近渐响”的意思。】

句子二:瀑布从岩壁上直泻而下,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坐在下面,仿佛置身在一个圆形的乐池里。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

(1)指名读,教师评价。

(2)想看这气势非凡,雄伟壮观的黄果树瀑布吗?

(3)播放视频,学生观看。

(4)再次指名读,评价。

(5)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从视觉、听觉方面让学生对黄果树瀑布的气势非凡、雄伟壮观形成直观感受,加深了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在朗读、品味语言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3.聆听着訇然作响的瀑布声,作者“只觉得胸膛在扩展,就像张开的山谷,让瀑布飞流直下,挟来大自然无限的生机”。同学们,这是作者独特的感受。老师相信,聆听着訇然作响的瀑布声,你们也一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那赶紧拿起笔,写下你的感受吧。

4.投影出示:聆听着訇然作响的瀑布声,我觉得

(学生练笔,教师巡视。)

5.全班交流,教师相机评价。

6.是呀,瀑布声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使人的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作者怎能不发出这样的感叹:

投影出示: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学生齐读。)

四、立足文本,进行语言实践

1.这样的天下奇观吸引了全世界人的眼球,每年前来观赏的游客络绎不绝。想必同学们也一定很想去。如果你的爸爸、妈妈对黄果树瀑布还不是太了解,你打算怎样说服他们带自己去那里旅游呢?

2.学生练习说话,教师巡视。

要求:尽可能多的用上课文中的语句。

3.小组交流,推荐一位参加全班交流。

4.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本教学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把本课学习的语言进行具体的运用,在实践中掌握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五、适度拓展,总结课文

1.如此雄伟壮观的黄果树瀑布深深地吸引了明朝的地理学家徐霞客,他在观赏了黄果树瀑布后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投影出示:“从溪底翻崖喷雪,满溪皆如白鹭群飞。随溪西行半里,忽陇箐云蔽,复闻声如雷,路左一溪悬挂,万练飞空,溪上石如莲叶倒覆,捣珠崩玉,飞沫反涌,似烟雾腾空,势甚雄厉。

教师范读。

2.像徐霞客这样一位见多识广,几乎游遍祖国名山大川的旅行家都对黄果树瀑布给予如此高的评价,作者怎能不从心底深深感叹:

投影出示: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影响力读后感篇7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 文学作品赏析 高职学生 行为习惯

一、研究背景

自人类的诞生起就无法避免种种压力,尤其是精神压力。压力只有能被合理释放和升华才有利于人的进一步发展。一直以来,文学作品都以一种心灵良药出现。艺术家维戈茨基说过,文学作品的合理赏析为人类精神困境和情绪宣泄提供了有效途径,有利于人们精神平衡的再度恢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指出,每个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情感的影响,但都能或多或少地得到净化。而针对精神的净化工具已经被发掘出很多,如诗书礼乐,在陶冶性情和情操方面都有着显著的作用。更有学者认为,文学是一种替代性的满足,有些人能够在文学的赏析中得到很大的幸福感和宁静感,促使人的生命个体向着更为健康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文学作品有利于维持心理健康,促进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早在上古时代,文学作品就成为人们的一种治疗工具,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心理治疗理论逐步成熟,这就为阅读提供了更多的传播途径。目前研究发现,我国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无论是背负高考压力的高中生,还是承受着就业压力的大学生压力都很大,心理疾病也很多,如抑郁、焦虑等症状,轻则影响学习生活,重则危及学生的生命。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一)对高职语文教学准确定位

目前,语文教育在学生的学习中起主导作用。但实际上,语文教学却不容乐观,尤其是语文教学受着应试教育的影响,使语文教育中原有的人文精神严重缺失,使学生更多地忽略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只是注重教师的传授过程和知识的吸取,这导致语文教学课堂远离了审美教育,教学模式愈来愈单一化。笔者通过调查高职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情况,首先直观地反映出语文教学的某些不良现象。如果语文教师注重向学生推荐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文学作品让学生阅读,那么学生就不会过多地追求现代的言情小说或武打小说。也就是说,本论文的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准确定位高职语文。

(二)高职文学作品鉴赏的有效途径

语文作品鉴赏性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文学一直以来都与生活相联系,其本质是一种审美活动,作为人类的精神追求。某些学校也开设了相关心理健康课程,设置心理咨询室,但很大程度上并未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行为习惯养成的根本点出发,如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等途径。因此如何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为此,笔者在高职学生文学作品赏析的调查中,根据学生阅读作品的类型、阅读频率或最受欢迎的阅读篇目开展学生阅读活动的调查,发现阅读活动的开展具有极强的正面作用,能够纠正学生行为的偏差,丰富学生的生活,充实学生的心灵世界,进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三)提高学生对文学鉴赏的认知能力

文学作品有利于提升教学的内涵,尤其是在教育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文学作品的吸引力与表现力充分体现丰富的文化知识,极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升学生情操的目的。虽然目前较多理论知识并未成熟,但都明确地肯定了阅读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有积极的影响作用。由于学生的身心从本质上说还未足够成熟,有些学生对文学鉴赏的认知能力较弱,有人认为文学作品的鉴赏其作用微小,并不能改善学生的行为习惯。这样的认知是有偏差的,正是由于学生的理解偏差才会导致学生的行为偏差,导致学生的阅读量极少或是阅读的盲目性。

三、高职学生阅读情况简析

(一)阅读作品的F状

据调查,仅有6.6%的学生能够在一年中阅读20本以上的文学作品,而阅读1-5本的学生比例高达43.4%,也就是说,较多的学生在文学作品的阅读起点就已经落后了。在阅读过文学作品的学生之中,有60.7%的学生选择传统的纸质书籍和网络电子书籍共同阅读。可以发现,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网络阅读不仅在社会生活中对人类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也成为学生文学作品赏析的重要部分。对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类型而言,34%的学生喜欢阅读中国当代的文学作品,仅有13%的学生倾向于外国和古代的文学作品。学生片面了解中国的文学知识,外国文学知识较为薄弱,不利于学生文学知识的平衡发展。

(二)阅读与个人性格

文学作品的赏析有利于塑造学生的个人性格,37%的学生能够被重亲情类型的文学作品深深吸引,其余的爱祖国类型、重事业类型、重友情类型和重爱情类型都较为均衡地吸引学生的眼球,触及学生的内心深处。其次,文学作品中拥有正能量的人格特质都深受学生欣赏,如25.5%的学生欣赏乐观豁达的人物形象,22.3%的学生欣赏坚强顽强型的人物形象。可见,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能够逐渐提高其感知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塑造正确的个人性格,从而培养一定的审美能力。

(三)阅读与个人生活

通过文学作品的赏析,针对学生较为欣赏或是感动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培养学生的情感,学生会向着模仿人物特点和品质的方向发展。在学生的做人方面,仅有0.7%的学生认为文学作品形象在自己的做人方面没有任何的影响,多数学生较为倾向于乐观积极、真诚待人的作品中的主人公。在学生做事方面,仅有2%的学生认为文学作品形象在个人的做事方面没有任何影响,较多学生倾向于友善合作、认真负责的行为。在学生的学习方面,仅有1%的学生认为在自己的学习方面没有任何影响,其余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将逐步养成独立思考、主动学习、总结反思的能力和行为习惯。针对文学作品给学生的影响,41%的学生认为文学作品不仅能够塑造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能教会做人做事的道理,并给予个人美的熏陶。

四、文学作品对行为习惯影响

(一)对审美能力培养

为了更好地感知文学作品,美读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感知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美读能力呢?首先需从对美的感知出发。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如在“高山流水”的故事中,一方面,作品中的抒情方式给人以美感,通过对美人、美景形象的想象,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只有拥有一定感受美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品读作品。若是没有一个具有感悟能力的欣赏者,俞伯牙琴声再美也只是对牛弹琴。可见,文学作品传播美和读者的审美也是阅读课文的前提。其次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善于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如在对《春》的文章赏析时,需在自己的脑海中构建春草图、春风图等画面,从而才能进一步感悟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二)对阅读能力的培养

如今很多学生由于自信心不足或是阅读能力较弱,导致没有阅读文学作品的激情和主动性。文学作品语言大多具有表现力,能够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其中的人文精神、陶冶情操,从而调动其自主性和创造性。当然,文学作品的阅读是一个过程,需要依靠学生自己已有知识和认知结构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消化。另一方面,阅读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尤其是教师,应注意学生对文学作品认知的内化规律,指导学生的阅读。某些不了解的地方借助教师进行指导,通过对自己认知结构的调整建立内化和外化的双重构建。文学作品的功能从多向影响着学生的社会生活学习等多个领域,如识人功能、经验功能、教育功能,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如《鲁滨逊漂流记》中,学生从鲁滨逊的生活艰苦程度中能够一定程度的感知自己的生活,从而培养自己对于困难的信心,由此而促使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能力的提高,实际上是一种重新构建认知结构的过程。通过结构的构建,以期变引起质变,达到文学作品阅读质量的突破。该过程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识,达到培养阅读能力的目的。

(三)对娱乐功能的彰显

1.减少个人生活压力

对当前学生的不良心理和行为进行调查,发现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因素有很多,如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或是某些家庭因素,促使学生抑郁和焦虑等现象频频出现,从而进一步降低生活质量。刘贤臣曾调查发现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可能抑郁,而有16%的学生已经有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虑、可见目前学生的心理健康堪忧,值得深入分析并采取合理措施进行有效改善。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为了更好地立足于社会,提高学生竞争力至关重要,对大多数上班族而言,核心竞争力便是应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对一个学生而言,则是全面发展各种能力,包括学习成绩、生活态度、体育领域等。

2.彰显品位生活

在文学作品阅读后,较多的人选择模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行为,并通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命运、遭遇来深刻反思自己的人生,在自己焦虑、孤立、抑郁、苦恼时,14%的学生选择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进行情绪的排遣。虽然其比重不多,但可发现文学作品赏析在不断地深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自古以来,腹有诗书之气的人往往受人尊敬。如今同样如此。文学作品一直都是一种高贵、品位的象征。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接受与被接受形成一个双向流动过程,在阅读初期,读者对书籍并不了解,一定程度上是一个被接受的过程,而被接受的时间越长,读者的兴趣和感悟能力也会随之增加,深思也会更成熟。且读者在被接受过程中,会发挥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将文本与自身的视野有机融合,从而x予文学作品的新意。

五、小结

本论文首先分析了文学作品阅读的所处背景,可发现目前较多学生和老师并不注重文学作品的鉴赏,不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理论基础作进一步探索。其次简要论述了文学作品研究的意义,并通过问卷调查对结果进行整合。从阅读趋势、阅读与生活、阅读与性格三个方面分析调查结果,进而探讨文学作品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其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美的认知能力,还可提高个人的阅读能力,其娱乐功能也能充分彰显。笔者在此提倡各位学生和教师应逐步培养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从而使自我鉴赏能力得到升华,有利于个人性格的塑造和对生活的重新审视。

【参考文献】

[1]李谷静. 文学作品审美赏析对大学生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干预的实验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2]周雪峰. 透析英美文学作品赏析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 科技创新导报,2010(09):163-164.

[3]李莉. 浅议文学作品赏析教学中的素质培养[J].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35-37.

[4]卢七主曼. 中学生文学作品赏析漫议[J]. 教育革新,2010(08):50-51.

[5]杜红梅. 关于文学作品赏析的思考――以海明威及其创作为例[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14(03):46-47.

[6]张丽. 论文学作品赏析教学中的缺席“他我”的回归[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129-130.

[7]杨昕蔚. 建构主义理论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以古典文学作品赏析为例[J]. 林区教学,2012(10):27-28.

影响力读后感篇8

1. 当前高中英语教学背景

1.1高中生阅读能力培养的意义

阅读是掌握知识,获取信息,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基础。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要求“在进一步发展学生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根据高中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英语技能的一个基本方法,也是落实交际实践性的主要途径。新课标九级要求,要求高中学生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0万词以上。能阅读一般性的英文报刊或杂志,从中获取主要信息;能阅读一般英文原著,抓住主要情节,了解主要人物;能读懂各种商品的说明书等非专业性资料;能根据情景及上下文猜测不熟悉的语言现象;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及良好的阅读习惯;能有效地利用网络等媒体获取和处理信息。可见《新课标》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强调学生对语言感知和运用能力的培养。

在以往的湖北高考试题中,阅读比分也占有很大的比例。很多教师甚至这样认为,阅读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英语高考得分。从2016年开始湖北高考将沿用全国卷,在这种新的高考题型中,阅读分数比重将会更大。除了30分的听力和25分的书面表达外,其余全部是阅读能力的考查,而从一定程度上讲,听力和书面表达都和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密不可分的。听力前的快读是阅读能力的体现;而只有当学生积累了相当的英语阅读素材,才能熟练自如地进行语言输出,才能自如地进行书面表达,因此,书面表达也是对学生阅读基本功的一个测试,是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

1.2高中阅读教学的现状

(1) 高中教材提供的阅读素材有限

湖北省现行使用的高中教材是人教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其题材范围广泛,涉及到了天文、地理、历史、人物、日常生活、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环境保护、体育保护、体育卫生等各个领域。广泛的题材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兴趣。而且教材中阅读材料体裁多种多样,有记叙文、说明文、小说、传记、还有书信、日记、戏剧和诗歌等。体裁的多样性能让学生在阅读学习和赏析中了解英语各种阅读素材的特点,同时培养语感。但是,仅仅只靠教材所提供的阅读素材,是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的,远远达不到《新课标》对高中生提出超出30万词的课外阅读量的要求。这就需要学生寻找大量的高质量的同步阅读素材来增加阅读量,积累阅读经验,培养语感。而且高中教材阅读材料虽然涉及面广,但并不是所有的话题都能引起学生兴趣;现在适合高中生阅读的报刊、杂志有很多,如:《21st Century》,《English Square》,《Crazy English》等。这些课外阅读资料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涉及到文化包括各地风土人情;娱乐包括流行音乐和歌手、以及正在上映的电影等;政治经济和海外留学生生活剪影。文章的风格也变化多样,语言难度正好适合高中学生。这些阅读材料上大量的信息能激活并建构学生的知识背景,不仅为以后的英语学习积累阅读经验,还可以培养和提高阅读速度。

(2) 部分教师阅读策略教学重视不够

目前,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方式上存在一定的误差,仅仅把阅读作为应付高考而进行的一项专项训练,以练代读,认为只要多练就能提高阅读能力,忽略语篇结构、阅读内容、中心思想、作者意图、写作修辞手法等,而只重视词义和语法的讲解,以单纯地讲解阅读文章中单词代替阅读技巧和阅读策略的训练,把阅读课变成了词汇课或者是语法课。这些做法实际上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没有帮助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对阅读材料的文化背景知识向学生做出相应的介绍。《新课标》将文化意识列为五大教学目标之一,要求学生“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重语篇轻语法,善于引导学生学会捕捉文章中的重要语言线索,利用主题句、支撑句等结构框架将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联系起来对学生加以指导,而不是花大量的时间去讲解文章中的生词和语法。只有当教师充分重视语篇结构,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阅读策略指导,同时再加上足够的阅读练习,学生的阅读能力才有可能提高。

(3) 学生在阅读时存在不良阅读习惯

阅读的熟练程度取决于读者的阅读量。阅读量大的学生会在阅读速度和阅读正确率上有明显的优势。但是有很多学生并没有足够的阅读量积累,词汇量不足,长、难句看不懂,而且缺乏对相关阅读文章的背景知识的了解,因此,他们害怕阅读文章,缺乏信心,不愿意静下心来阅读文章;即使在考试中,不得不阅读文章时,他们也习惯了逐字逐句地阅读,甚至用手指着文章,口里念念有词,边读还边把所读内容翻译成中文,这种阅读方法只会是事倍功半,甚至会影响到阅读成绩。

影响学生阅读的非语言因素包括学生的心理状态、跨文化意识和阅读品质等。很多学生是被动阅读,对待阅读的态度不正确,因此影响到阅读的效果。所以学生首先端正思想,平时多增加阅读量,积累一定语言信息,形成篇章概念,努力克服不良的阅读习惯,慢慢培养阅读兴趣进而提高阅读能力。

2. 合理增加报刊杂志阅读的理论依据

2.1阅读的定义

不同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对阅读的定义是不同的,而且随着社会和认识的不断发展,对阅读及其过程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不断深入的。

阅读的心理学家主要从阅读的过程给阅读下定义,如:张必隐在研究阅读心理学过程中把阅读的定义进一步修改成: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得信息并影响读者的非智力因素的过程。而语言教育学家在主要从教学和阅读理解的角度去下定义:Anderson 认为:“Reading is an active, fluent process which involves the reader and the reading material in meaning. Meaning does not reside on the printed page, nor is it only in the head of the reader. ”Anderson 认为阅读是把书上的字词与读者的背景知识和经历结合起来的过程。虽然心理学家和语言教育学家所强调的阅读侧重点不同,但是他们的观点却不矛盾,只是对阅读加工的水平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阅读并不是简单地通过视觉把文字符号转化为字面意思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读者积极参与其中的心理语言活动过程。而且,阅读者的背景文化知识,信息加工策略等都对阅读理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学生对英语阅读的认知和理解仅仅停留在逐字逐句翻译的水平,目的只追求找出阅读文章后面的答案,由于平时阅读量不多,积累的词汇少,也就是心理字典贫乏,因此对长、难句意义的整合做得不够,也就影响了阅读练习的正确率,同时对阅读也产生了畏惧心理。

2.2阅读能力的培养

制约阅读能力的因素有很多:阅读者的词汇量积累、对所阅读材料的文化背景认识程度以及阅读者的阅读技巧等。还包括一些非智力因素,如:阅读者的阅读习惯、阅读者的心态和兴趣以及持续注意力等。因此,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从多方面着手。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的积累都将对阅读认知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注重语篇分析,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增加合适的课外阅读量、借助多媒体手段,补充背景知识。

3. 报刊杂志阅读优势

英国学者Paul Sanderson 提出使用报刊杂志教学有11条理由,其中有:具有综合教育价值、提供必要的文化信息、有利语言跟上时代、接触不用体裁文章,题材广泛趣味浓厚、适合不同阅读水平、报刊内容贴近现实,有助于增强语言教学的复合性、实用性、时代性和发展性。

二语习得的主要倡导人克拉申认为:语言的掌握,都是在“可理解的”真实语句发生下;都是在放松的不反感的条件下接受的;它不需要“有意识地”学习,训练和使用语法知识;报刊阅读的材料内容丰富,真实感和实效性强,语言地道、形式多样,话题轻松活泼,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在放松和不反感甚至是感兴趣的条件下接受,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技能。毕竟在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中,焦虑较少的人容易得到更多的语言输入。

4. 报刊杂志阅读在课内外的参考实施

4.1课内实施

(1) 利用阅读课的时间,指定阅读材料给学生,让学生对阅读材料所涉及到的话题展开小组讨论,由于阅读素材新颖,话题广泛且贴近学生生活,可以是对某个明星的生活、成就等方面的看法;也可以是对事实的态度;还可以是对英美国家风土人情的不同理解以及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对比等等。

(2) 教师可以挑选出某些材料作为精读范文,介绍文章文化背景,指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语篇分析能力以及长、难句的理解能力。

(3) 鼓励学生摘抄所选阅读材料中的好词好句,并引导他们正确用于写作中,定期展出这些作品,以激励更多的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的好习惯,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4.2课外实施

学生课后自己泛读一些报刊杂志,不要求精读每篇文章,只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也可以每周安排固定几节课,要学生对课外所读的材料跟大家做个简单的汇报,让大家一起来分享阅读的成果。

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拓宽知识面、培养对英语的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增加学生感兴趣的课外阅读材料是教师正确运用阅读策略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手段之一,课外阅读材料的增加与运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转变阅读观念,提高阅读水平甚至会影响学生今后的阅读习惯。教师和学生都应该着眼未来,不要把高考当作是痛苦的英语学习的终点,而应该把高考当作是快乐的,可持续性英语学习的起点,让高中时候养成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影响并受益终生。

[1] 陆明.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 南京: 意林出版社, 2012.

[2] 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商务谈判案例范文 下一篇:爱国演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