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产业管理范文

时间:2023-12-04 17:43:35

医疗产业管理

医疗产业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疗器械产业 质量管理体系 优化

我国医疗器械企业是集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企业。同时,该行业又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资金密集、知识密集的,具有高投资、高技术、高收益的行业。在全球的医疗器械行业中,欧洲、美国、日本所占的比例较大,目前我国的医疗器械行业所占的市场份额和比例并不高,但是,我国近年来持续增长的医疗器械行业市场率令全球瞩目。例如:我国将重点支持10―15家大型医疗器械企业集团,对40―50家创新型、高技术的医疗器械企业进行扶持,我国还将构建8―10个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基地,创建10个部级的创新型医疗器械产品的示范与运用基地。可见,不仅仅在国际市场,即使是在国内,医疗器械行业也成为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行业。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起步较晚,很多企业的生产与经营规模较小,要想在激烈竞争的医疗器械行业市场中赢得竞争优势,我国医疗器械企业必须苦练内功,从自身做起,加强自身竞争力的建设与提升。这就要求我国医疗器械企业必须努力探寻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进行优化。

一、医疗器械行业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不断发展,很多医疗器械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已经运行了多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医疗器械产品不同于一般市场上的商品,它的运行不仅要受到市场商业环境的影响,还将受到国家和地区法律法规的监督与管理。虽然医疗器械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组织对这些内容进行了规定,即ISO13485体系,用该项体系逐渐实现了对医疗器械行业质量管理体系管理的规范性,在此标准的规范下,医疗器械企业的产品研发、产品生产、提供的服务等更加有效,更具有法律性、规范性和复合性。这也就成为目前医疗器械产业进行上市申请的必要条件。

(一)质量管理文件体系缺乏指导性

文件管理体系的构建是不同过程运行的主要依据。因此,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作为一个医疗器械质量管理的体系,必须将所有的管理过程形成文件的形式,并通过文件来对各种行为进行指导。同时,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又会对文件进行不断的完善与修改,最终实现言行一致的目的。目前,大部分医疗器械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基本还是能够与文件的规定相一致的,但是,就总体状况而言,目前我国医疗器械企业很多文件在实际的操作中还存在执行难的问题。例如:在同一个活动中,会有不同的文件对其进行规定,但是由于规定的口径不一致,导致规定的内容并不一致。再例如:在同一活动的不同环节中,分别在不同的文件中进行了规定,但是由于很多员工并不熟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规定,造成执行难的问题。还有的医疗器械企业的文件由于制定的时间较早,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很多方面已经不再切合实际了,实际操作与执行都出现了调整和变动,但是文件并没有进行及时更新,最终导致审核的时候会出现问题。有的人员为了避免在实际操作中的困难,图省事、怕麻烦,因此凭借自己的经验来完成或者是企业的领导一拍脑袋就决定了,这种绕过文件执行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医疗器械企业的发展。

(二)质量管理体系的流程缺乏清晰性

质量管理体系的流程是活动中包括的若干个过程依序完成的工作流程。通过流程图的形式表现出来非常直观,各种操作更是一目了然,更便于员工准确定位和理解工作流程,也不会由于流程不清晰而产生歧义。但是,目前很多医疗器械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中除了对生产工艺制定了流程图外,而对整个文件体系并未设立完整的流程图,很多流程基本是通过大量的文字描述来完成的,再加之一些活动在不同的文件流程的表述中存在着差异,必然造成企业各同事之间的沟通中存在着问题,在执行中存在不畅。

(三)质量管理体系在记录汇总存在问题

进行详尽的记录是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行的基本依据,更是保证各项工作能够有章可循的基本环节,但是,目前我国医疗器械企业在质量管理体系的记录中还存在着问题。例如:记录的表头存在一定的混乱,在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中出现新增、变更申请、分发回收作废申请等记录的表头内容很多情况下是一样的,但是不同的表单中设置的位置并不一致,在使用过程中,要在不同的记录中反复地进行复制与粘贴来完成信息的填充,并且很容易出错,最终导致文件进行批量变更时间长,文件也不能及时进行迅速的更新与调整。再例如:记录并未进行系统性、实用性的设计,作为保证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基本依据,员工的每一项相关工作都是从记录中得以体现的,因此,企业的记录数量十分庞大,但是,如果记录的填写时间超过了执行的时间,那么一定会分散执行人员的精力。

(四)全员参与不足

在很多医疗器械企业中,除了质量管理部门参与了质量管理体系外,其他部门对于质量管理体系的了解并不多,很多员工甚至不知道还有这项工作。这就造成有些企业员工在工作中并不具备通过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思维方式来提升产品质量的工作能力和积极性。还有的企业内部,有一部分员工,其中不乏企业的管理层人员并未从思想上真正了解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内涵与深远意义。在他们看来,质量管理体系仅仅是企业质量管理部门的事情,自己也是为了应付审核才进行质量管理监督的,最终导致医疗器械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在工作中运作起来困难重重。

医疗产业管理范文第2篇

本文是作者于12年前的文章,原载《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5年第1期时,正是卫生部于2002年1月以部令形式《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的第3年。那时,我国医疗美容事业方兴未艾。今天,我国医疗美容事业遍地开花,规范宏伟,世人瞩目。文章认为,走产业化道路是医疗美容事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提出了中国医疗美容业产业化健康发展的三大措施:增强产业意识;加强行业规范;实行人本管理。最终的结论是:医疗美容事业运用产业化机制,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促进了整个医疗美容事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正是实现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所要求的。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笔者学习的粗浅体会是:要用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来促进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那么,我们怎样用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来指导我国医疗美容事业的发展呢?管见是:明确我国医疗美容事业的产业化属性、医疗美容产业的经济学地位及医疗美容事业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医疗美容事业的产业化属性

所谓医疗美容,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除一些技术项目被零散地应用,服务于极少数人外,既没有形成系统理论,也没有形成社会事业,更没有形成市场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医疗美容事业含苞待放,但它同时又是一类不许可在“公费医疗”和“企业劳保医疗”中报销的医疗项目。关于“不许可”这一点,虽然一开始就被世人所知,但是,殊不知这小小的“一点”却深刻地反映了医疗美容事业的产业化属性和经济学属性――价值规律与市场调节,决定了该“事业”走“产业”化道路,进而向“民营产业化”发展的大趋势。因此,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笔者与一批同代学者就渐渐地在舆论上和行动上支持了“下海”较早的吴耀麟(南京)、李祝华(南昌)、曹孟君(深圳)等一批医生所从事的“个体”医疗美容业。

20世纪90年代末起,已有一批学者开始从事医疗美容经济学的研究。如1999年9月,青年学者胡骄平在上海《社会科学报》发表的《审美经济学理论建构》一文,在分析审美需求、审美消费的基础上,提出了审美经济和审美经济学问题,揭示了医疗美容事业的产业化属性[1]。2001年4月,卫生部领导审时度势地觉察到医疗美容事业的产业化和民营产业化大趋势的到来,正式书面委托“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起草《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及其配套文件,一批学者为此参政议政而进行了一系列的研讨。终于2002年1月由卫生部以“第19号令”的形式了该《管理办法》,相继颁发了一系列配套文件。2002年5月,胡骄平又在《湖南大学学报》发表了《论经济行为的审美动机》一文[2]。

2004年春召开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容时尚报》社长张晓梅提出了“美容经济”的概念。同年5月,她又在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召开的“南京学术会”上作了《论美容经济的新格局》的学术报告,认为“进入21世纪,由美容产业、美容市场、美容资源等要素构成的‘美容经济’正在我国国民经济格局中悄悄崛起”。还列举了如下数据:2002年,仅全国美容市场(服务贸易)产值就已达1680.4亿元,占当年全国GDP总值的1.8%,占第三产业产值的5.21%。她认为“美容经济”正在成为继房地产、汽车、电子通讯、旅游之后的“第五大消费热点”,并比喻为“四龙一凤”[3]。那么,“医疗美容”和“非医疗美容”就成为“美容经济”这只“凤”的两“翅”。

因此,医疗美容产业的形成是医疗美容事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医疗美容事业的产业化属性和经济属性的必然体现。

二、医疗美容事业产业化的经济学地位

医疗美容事业产业化的经济学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医疗美容事业的产业化是“医疗美容经济”系统诸要素的核心。在此,我们把“医疗美容经济”当作一个系统来认识,它是由医疗美容资源(含医疗美容领域里的物资资源、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等)、医疗美容市场、医疗美容产业“三要素”构成的一个经济结构系统。其中医疗美容资源是基础,医疗美容市场是条件,医疗美容事业的产业化是核心。有了医疗美容事业的产业化这个核心的存在,才可能在医疗美容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即在医疗美容市场这个大舞台上左右逢源地运用和把握各种医疗美容资源。否则,“医疗美容经济”这个“系统”就不复存在。

2.医疗美容产业具有“人本经济”的特征。“人本经济”一词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巫继学的《人本经济学宣言》。他认为,“经济学原本就是关于人与经济活动的科学,抑或本应是以人为元本、以人为主体、以人为中心来展开理论研究的人本经济学”[4]。医疗美容产业化的“人本经济”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上:一是以人为服务对象。医疗美容产业化直接服务的对象是人,既是自然的人,又是社会的人。二是充分尊重人的价值。正如2004年5月14日的《美容医学伦理宣言》(南京)所宣称的:“美容医学是维护健康美与生命美的崇高事业”;“以仁慈之心,关爱美容就医者,尽力给予全身心的抚慰”[5]。三是以“和谐”为目的。当代中国医学美学学者早在1989年就倡导在医疗美容事业中努力实现人的“三大和谐”:人自身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6]。因此,大力发展医疗美容产业,反映了“人本经济”的特征,是在医疗美容业内具体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决策的一步实际行动。

3.民营医疗美容业是医疗美容事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经济学上,“产业”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狭义地指私有资产;二是广义地指各种生产的事业[7]。因此,发展医疗美容事业的基本经济机制有三:一是国有医疗机构中的医疗美容科室(或“中心”);二是民营及各种形式的非国营医疗美容机构;三是国有民营医疗美容机构。近年来的实践证明,民营经济体制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据江西省南昌市调查,1990年,全市仅有国营医疗美容机构1个(该市第二医院创办的全国第一个综合性医院的医疗美容科);14年后的今天,全市共有医疗美容机构17个,其中国营3个、民营6个、国有民营8个。由此可见,发展迅速的医疗美容机构中,民营和国有民营医疗美容机构占居优势地位,并将进一步占居优势地位。

4.医疗美容的产业化发展是当代中国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整体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和经济基础。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当代中国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整体学科”及其相应的专业法规与“医疗美容产业”的关系,属于一种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笔者的这一认识,曾反映在2003年8月28日在上海富华美容医院开业新闻会上以题为《医疗美容专科建设的光辉典范》的讲话中:“民营企业富华集团于1999年创办的深圳富华美容医院和今天开业的上海富华美容医院,是按照卫生部2002年的《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及其一系列配套文件的基本要求所建立的,它不是古今中外任何医院模式的翻版,它是当代中国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整体学科健康发展的产物,同时又为这个整体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临床的模式和实践的依据。”就是说,“医疗美容的产业化”是“当代中国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整体学科”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同时,“当代中国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整体学科”这一上层建筑的建设与发展,又促进了医疗美容产业在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轨道上健康发展。

三、医疗美容产业化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医疗美容产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新生事物。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道路都是曲折的,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为此,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乃当务之急:

1.增强产业意识。当前,在医疗美容产业方面,至少要正确认识三个问题:一是医疗美容产业化的经济学本质和经济学地位;二是在医疗卫生战线上,医疗美容产业化与其它医疗事业应具有的同等法律地位;三是一视同仁地对待非国营医疗美容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地位。

2.加强行业规范。医疗美容事业的产业化进程,导致了一个庞大的医疗美容新型行业的形成。新行业势必带来新问题。在发展的初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乱”的现象。有乱必有治,有规矩才能成方圆。治理的关键在于全面地、系统地、科学地制订和实施自律、维权、管理及专业技术等方面的行业规矩。在此,认真执行卫生部的《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及其一系列配套文件是十分必要的。

3.实行人本管理。人本管理即“以人为本”的管理。医疗美容产业的“人本经济”特征,决定了在医疗美容机构内部实行人本管理的必要性。医疗美容机构内部的“以人为本”,是医疗美容“以人为本”的产业化服务的重要保证。实行人本管理,要求管理者不能片面地追求GDP而“见物不见人”,要以人为元本、以人为主体、以人为中心,善于尊重人、依靠人、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塑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凝聚员工的合力等,从而有效地组织医疗美容产业机构内部的科学营运[8,9]。

综上所述,医疗美容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类医疗卫生事业。医疗美容事业运用产业化机制,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促进了整个医疗美容事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正是实现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所要求的。

医疗产业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健康产业;发展;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F426.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6(b)-0147-04

Research progress on development of health industry in foreign countries

SHAO Gang1 XU Aijun1 XIAO Yue2 ZHAO Kun2 SHAN Tingting3

1.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210023, China; 2.Health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RC, Beijing 100191, China; 3.Weifang Medical University, Shandong Province, Weifang 261053, China

[Abstract] As an newly-rising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 industry has broad prospects and huge market potential. This paper firstly defines the connotation of health industry, then describ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 industry in USA, Britain, Japan and India,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countries by comparing their development of health industry. Through this analysis, we can find 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 industry needs the support of policy. It should conform to national reality and stress the key point while making integrated development, focus on advocacy to appeal the whole society to participate; focus on innovation to enhance research capacity; focus on the social investment to achiev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This study i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layout and development of health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Health industry; Development; Research progress

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自身健康关注度不断提高,健康产业也随之兴起,极有可能成为引领未来全球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的重要产业。全球范围内不乏健康产业已具有一定规模的国家,本文将对国外健康产业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我国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1 健康产业的概念

在目前的研究中,健康产业有以下三种视角来进行分类[1]:一是以三次产业划分的视角,从大健康的概念去理解,认为健康产业是与健康紧密相关的制造与服务产业体系;二是从健康产业链的角度,将健康产业划分为前端、传统和后端产业,分别达到维持健康、修复健康和促进健康的目的;三是从健康消费需求和服务提供模式角度出发,认为健康产业可分为医疗性和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类,并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划分。

我国众多学者认为健康产业涉及健康相关的生产和服务产业。如宫洁丽等[2]指出健康产业是涉及医药产品、保健用品、营养食品、医疗器械、休闲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的新兴产业,包括制造经营和健康服务两项活动。王波等[3]也主张广义的健康产业主要是指与人身心健康相关的产业的统称,是一个涉及制造业、服务业等门类广泛的产业类型。发达国家健康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正呈现出以制造经营产业为主向以健康服务业为主的转型,进而认为健康产业可以分为健康服务业和健康制造经营业。

2 国外健康产业发展经验介绍

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于健康管理产业中诞生了现代健康产业的雏形。1969年,美国政府将健康管理纳入国家医疗保健计划,1971年为健康维护组织提供立法依据,1973年正式通过了《健康维护法案》。在此之后,欧洲的德国、英国等国家也先后建立了此类的健康管理组织,1980年前后亚洲的日本等国家也开始试行健康管理法规[4]。

1984年,随着时代的发展,各个国家开始重视保障人民健康的关键性,世界卫生组织也提出卫生可以推动社会进步及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渐渐从政府层面布置促进国民健康的工作。如美国正在实施的第三个“健康人民(healthy people)2010”规划;欧盟国家正在实施的第二个“欧盟成员国公共健康行动规划(2008-2013)”;日本正在实施的第三个“健康日本21”国家健康促进行动规划等。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健康产业发展模式,为我国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以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美国、英国、印度及日本进行详细阐述。

2.1 美国

根据统计结果分析,服务业是美国目前生产总值最高的产业,健康产业在服务产业中所占比例最高。美国经济学家预测[5],到2020年,美国的医疗健康产业将占到美国经济的25%。美国的健康产业分为三部分,分别为制药与药品、医疗器械和健康服务业。其中又以健康服务为首,占65%,并且每年以70%增长。此预测可清晰得知,健康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增长空间。本文将从传统的医疗服务行业、健康体检及健康管理等方面对美国目前健康产业的总体概况做进一步阐述。

2.1.1 健康医疗产业 当前美国是健康医疗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健康医疗产业是现阶段健康产业中发展较为成熟的产业,具有众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美国的健康医疗产业主要有以下4个组成部分,一是医院等医疗系统,二是药品生产业、三是健康管理服务业,四是医疗器械生产业,健康医疗产业无论是收入与就业都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同时,美国不同级别间医疗机构具有明确而细化的分工,为不同需求的患者提供健康服务,不同医疗机构间彼此竞争,促进了发展。在大型医疗机构的中心辐射下,健康服务业资源高度集聚。

美国医疗健康服务业集群形成机制主要由于以下原因:一是拥有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美国拥有很多在全球范围内研究实力较强的高等学府、医疗机构、科研院,这使得医疗健康服务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供应充足,给该行业的发展奠定了优质的人力资源基础;同时,处于世界前列的研究机构为产业的创新、技术的完善提供了保障。二是科研项目实施政府采购,联邦研究补助对教学研究型医院研究的投入不断增长。三是政府的投入保障,政府不仅投入大量财政支持科研院所开展研究工作,并且对医疗健康服务业内的企业提供融资、税收、补助金等支持,全面满足企业需求,扶持企业发展。四是通过企业积极推广科研成果,基于当地科研成果,积极成立生物技术公司。五是产学研完美结合,使集群发展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2.1.2 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最早出现在美国,近三四十年里在美国的发展和完善日益迅速,形成了一种多方共赢的健康服务体系,健康管理每一个环节的参与人也都是管理者,政府、社区、医疗机构、健康管理组织、医疗技术人员、患者均参与其中。

以服务内容的角度分析,美国的健康管理由医疗保障系统支撑,主要服务各类群体,大致有3种模式[6]:一是以医生作为健康管理的负责人;二是以雇主、管理者作为健康管理的负责人;三是私人、个人化的健康管理。政府制订健康管理计划“健康人民”,每十年一个计划、执行、评价循环,旨在不断提高全国的健康水平;微观上,美国健康管理公司的具体运营情况是:其服务对象是大众,但直接客户是健康保险公司。

从健康管理的策略上讲,美国的健康管理策略主要包含以下6类:一是生活方式管理,通过教育、激励、训练等干预手段矫正不良生活方式,提倡健康生活方式;二是按人群需要管理,针对不同特征的人群,以多种通讯方式使人群了解医疗保健信息,利用该信息开展自我服务,满足需求;三是按疾病分类,为慢性病患者进行长期的服务及跟踪,以期提高健康水平,并降低医疗费用,从而降低整个社会的医疗成本,提升人群的健康水平和指数;四是对重大疾病的管理,对于患有重大疾病的患者提供健康管理支持服务;五是对伤残类的管理,帮助不同情况的伤残人士提高生活水平及能力;六是对于综合性人群的管理,针对个性群体提供不同的健康管理方式。

2.2 英国

2.2.1 国家卫生服务保障模式 英国是全球具有高福利的国家之一,在20世纪50年代,英国通过《国家健康服务法》确立国家卫生服务保障体系。以国家健康服务体系(NHS)为主导,社会医疗救助、商业健康保险为辅助,见表1。

表1 英国健康保障体系的构成

NHS与私营医疗机构并存,群众可同时享受其提供的医疗及健康服务。形成了由医疗技术人员初步卫生保健服务、社区服务、医院专科医疗服务的三级体系。在政府的主导下,NHS覆盖全体国民,经费由国家列支,其中84.9%来自政府税收,11.5%来自社会保险基金,患者个人负担仅占2.9%[7]。NHS由政府直接组织实施,国家财政出资购买,免费医疗服务覆盖全民,充分体现了医疗服务的公益性。

英国政府拥有大量的卫生资源并拥有与之相应的资源配置能力,它的医疗保障范围十分广泛,从预防、初级保健,到住院治疗、长期医疗保健、护理康复,以及眼科和牙科,甚至还包含了各种疾病造成的损失补贴。最重要的是,它的项目都保持着极高的保障水平。

2.2.2 商业健康保险市场 虽然NHS几乎包含了所有国民,但随着其几十年的运行,其作为一种纯公共产品所具有的效率低下的问题也日益显现,部分群众开始尝试私营医疗服务。英国政府也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支持、帮助和发展私营医疗保健服务。

商业健康险是支付私人医疗服务费用的主要方式,集中在45~54岁的高学历、高收入阶层是其主要客户人群。商业保险是英国医疗保险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呈现出较高的增长趋势。

随着近年来医疗费用的持续上升,保险业相关公司开始注意健康管理的潜力。因此,健康险公司通过保健教育、疾病防控等方式控制疾病发展情况,以期降低医疗费用,减少保险赔付率。同时,为了增强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许多健康保险公司加强与NHS的协作,整合其服务资源。自办医疗机构等方式也是风险控制的重要保障。

2.3 印度

2.3.1 健康产业规模及发展情况 印度健康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随着印度人口数的快速增加,预计2030年其服务产业规模将超过中国。随着产业规模和就业人数的快速增加,健康产业已成为支撑印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域之一。据分析,人口数量增加,传染性及慢性病发病率的增加,以及生活方式相关疾病患病人数的增加是印度医疗服务业迅速扩张的主要原因。

根据印度联邦政府工商部国家健康产业委员会(FICCI)与普华永道国际咨询公司的联合研究结果,2012年印度健康产业价值7000亿,预计2015年可达到1万亿卢布(约合974.9亿人民币),年增长率为15%~17%[8]。2015年健康产业将为300万印度人提供就业机会。

报道分析了2012年印度医疗美容业总价值为2900亿卢布,瘦身和减肥业为6000亿卢布。这两个领域市场以产品为主(60%)。根据预测,2015年印度健康产业的龙头领域将为美容业(4900亿卢布),约占产业总额的50%,其余主要的领域还包括替代医学(2100亿卢布)和保健食品饮料(2700亿卢布)。

告诉发展下的印度健康产业缺乏大量医疗技术人才,同时也缺乏人力资源的培养、准入、认证和管理标准。印度国家健康产业委员会(FICCI)建议应尽快培养技术人员,同时建立稳定人才队伍的相关机制,以确保健康产品和相关服务的质量。

2.3.2 主要医疗服务业发展政策及措施 ①发展制药业印度自20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制订国家药物政策。在本国仿制药业的发展方面,通过简化注册审批,仅对生产制造工艺流程的专利实施保护,在控制药价的基础上由政府买单,实施国际药品标准、加强质量控制及鼓励海外批报注册,以及大力引进海外人才等措施推动了本国医药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将印度从制药业进口国转变为出口国。印度药品市场2000~2005年之间年增长率为9%,2007~2012年间年增长率为13%~14%。麦肯锡公司预测分析表明:到2020年印度药品市场价值为55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日本和中国;其销售量将居世界第二,略低于美国。②鼓励医疗服务出口印度联邦政府通过促进医疗服务接受国际认证和扩大对外业务、提高保险封顶线和鼓励医疗旅游等政策措施,支持医疗服务向国外输出,吸引国际患者。印度政府认为:国际认证,如JCI(国际联合委员会)认证,可帮助印度医院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成为欧美国家医保公司定点机构,同时还可帮助卫生监管者减少评审次数,节约行政资源。近年来印度政府积极与英国NHS开展对话,探讨印度医疗机构承包NHS的网上医疗服务和医疗技术服务的可能性。同时携手欧美发达国家努力构建南亚区域卫生港,发展预防和治疗服务咨询服务,并推广医疗旅游服务。联邦政府针对医疗设备及配件实行零关税,以鼓励医院配备进口高精尖设备,提高总体技术水平。邦政府采取免除医院(包括高端专科医院)营业税及设备采购入市税的方式鼓励它们出口医疗服务和承接科研项目。③鼓励私营部门进入初级医疗保健市场近十年来,印度各邦通过服务外包、社会连锁经营、改善公共部门绩效等举措极大鼓励了私营资本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2.4 日本

日本近年来将大健康产业列为重点投资对象,健康产业规模提升。日本从1979年开始倡导中老年健康运动,开展国民健康运动,药品健康产业与养老产业发展迅速。

2.4.1 药品健康产业 日本是目前国际上健康产业发展较为迅猛的国家,药品市场位居世界第二,与此同时也是全球第二大天然健康产品市场。日本药品健康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注重品质,加强产品的多元化,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二是注重研发,增强生产企业核心竞争力,满足民众健康需求;三是关注生产企业形象,充分体现企业社会责任感;四是注重市场拓展,并购或投资海外市场[11]。

2.4.2 养老产业 日本作为全球老龄化率最高、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推动养老产业的迅猛发展。“养老产业”是将老年群体作为服务对象,以满足高层次生活及文化需求为目标,向老年人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民间营利事业活动的总称,也被称为老人福利产业、老龄产业、银色产业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促进养老产业的发展,日本政府制订了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该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大体经历3个发展阶段:一是初创期(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制定《生活保护法》、《国民健康保险法》和《国民年金法》,为老年人晚年生活安定提供了制度保障。本阶段日本医疗保险制度主要有3种形式,分别是以普通劳动者为对象的健康保险、以公务员和私立学校教职工为对象的被雇佣者保险和以自营业者和无职业者为对象的国民健康保险。二是扩充期(20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初),《老年人福利法》,随后颁布“收费养老院设置运营指导方针”,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市场规范和行业标准,规范对于养老机构的属性问题、养老设施的质量标准、养老机构的人员配置、养老服务机构服务标准以及优惠贷款制度等均做了明确的规定,与此同时,规定养老机构每年向政府提交报告,并接受政府监督。三是政策转换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该阶段日本政府研究制订“银色标志制度”,并成立了“银色标志认证委员会”,并行使职能,对符合条件的社会养老机构、老龄服务和产品及其厂商等进行认证并公布于众,有效缓解了养老机构及养老产品混乱局面[9]。

政府保障日本老龄人的生活质量除了以上国家政策外,还是基于良好的社会保险保障体系上实现的,日本国家医疗保险成本由个人、雇主、国家共同承担。

日本养老产业涵盖的内容丰富,其中涉及房产、金融、器械用品、家政服务、文化生活服务以及其他相关产业等6个方面。日本政府也十分重视养老服务向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甚至要求每一个细分的领域均有特设的企业进行提供,并且要有较为严格的硬件作为基础。从业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通过考核持证上岗;同时,教育领域开设老年福利、社会工作等学科专业,旨在为养老服务业持续供应相关人才。

3 小结

健康产业作为近年来崛起的新兴产业,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各国纷纷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其健康发展。通过分析发现,国际健康产业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注重政策支持,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的美、英还是亚洲国家的日本、印度,在发展的各个阶段都离不开相应政策的支持;二是各国全面发展健康产业,但又基于国家实际重点突出,例如美国健康管理、日本的养老产业及英国的保障产业在各自的健康产业体系色鲜明;三是注重宣传,呼吁全社会公共参与,如日本的全民健康运动,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四是注重创新,提高研发能力,如在美国,优秀的医疗机构、科研机构的集聚,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智力和人力资源,为创新提供了基地;五是引进社会资本,实现多元化发展,鼓励与支持民营企业,实现集团化发展。以上特点,为我国有效开展健康产业提供了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 焦旭祥.从文献研究看健康产业的概念与分类[J].浙江经济,2013,(16):32-34.

[2] 宫洁丽,王志红,翟俊霞,等.国内外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J].河北医药,2011,(14):2210-2211.

[3] 王波,甄峰,沈丽珍,等.健康产业发展与健康城规划探析―以秦皇岛市南戴河国际健康城为例[J].规划师,2012,(7):36-40.

[4] 吴静娜,卢建华,王福影,等.论健康管理的历史和现实[J].医学与社会,2008,(21):31-32.

[5] 张艳,王卫红.美、日等国健康产业的发展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商业,2012,(13):64-70.

[6] 浙江省发改委课题组.国内外健康产业发展之经验借鉴[J].浙江经济,2013,(16):75-78.

[7] 张瑶.英国商业健康保险经验借鉴[J].保险研究,2010,(12):77-80.

[8] McKinsey & Company. India Pharma 2020:Propelling access and acceptance,realising true potential [R]. New Ddlhi:McKinsey & Company,2012.

[9] 田香兰.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的比较研究――以日本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为例[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29-36.

医疗产业管理范文第4篇

一、“十三五”期间内蒙古健康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

面对国内外健康产业蓬勃发展的态势以及激烈的竞争环境,“十三五”时期,内蒙古应以国家有关健康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为指导,以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产业体系为目标,以分类推进为原则,坚持市场主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加强政府的引导推动作用,强化政府在制度建设、规划和政策制定及监管等方面的职责。积极拓展健康产业服务领域,拉伸健康产业链条,鼓励新型业态的发展,提升健康产业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建立符合内蒙古区情、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产业体制机制。

二、“十三五”期间内蒙古健康产业发展的战略路径

(一)加强理论研究,科学规划健康产业

虽然健康产业在国内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但是目前关于这一产业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还较为薄弱,没有一套完善科学的发展模式可以直接应用。国内虽有许多地区已经摸索出发展健康产业的一些经验,但内蒙古具有自身独特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地理区域特征,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本地区的发展。因此,要想推进内蒙古健康产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首先必须对这一产业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掌握其特征和规律,同时加大对国内外健康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经验的比较借鉴研究,再结合内蒙古地区健康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特点和市场需求,确定内蒙古健康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具体的实施策略,指引健康产业的发展。

(二)明晰产业构成,坚持分类推进原则

健康产业具有公共品和商品功能混合在一起的特有属性,因此必须从理论上、思想上辨析清楚健康产业与卫生计生事业的区别和联系,进而从理论上、思想上认识清楚其服务内容,如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基本健康服务、非基本健康服务中,哪些属于事业范畴,哪些属于产业范畴,哪些主要由政府主导提供,哪些主要由市场主导提供。在此基础上,树立不同部分采取不同发展政策的发展理念,建立不同部分实施不同推进政策的发展原则,即以分类推进原则促进健康产业的发展。

(三)坚持市场驱动,统筹推进健康产业

1.大力推进医疗服务业平衡特色发展

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新医改以来,内蒙古地区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的发展非常不平衡,民营医院看似遍地开花,但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均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所承担的角色功能定位模糊,没有形成自身发展的特色,其实力难与公立医院形成有效竞争。面对内蒙古健康产业市场的不断成熟,必须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医疗服务的积极性、方向性上做更多的引导和探索,鼓励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特色的专科医疗服务和高端家庭医生服务,满足高收入群体的高端需求,以弥补公立医疗机构在这一服务领域的空缺。允许境外医疗机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与我区医疗机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以合资或合作形式在我区设置医疗机构,特别是较为短缺的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临终关怀医院等。采取多样化的合作方式,引进国内知名医疗机构来内蒙古办医,提高疑难重症医疗救治水平。统筹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均衡发展,全面提高城乡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提升蒙中医药医疗服务水平。发挥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的引领作用,建设各具特色、综合服务功能完善、专科优势突出的国内知名蒙医医院和优秀蒙西医结合医院。加快各级蒙医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着力改善服务条件。做好蒙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和保护工作。支持蒙中医药临床科研基地建设。

2.培育和壮大健康养老产业链

积极探索有效的医养结合模式。内蒙古自治区老龄化速度高于全国平均值且呈现出快速化、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和贫困化“五化”叠加的特点,这为今后养老产业的发展既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不小的挑战。未来,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合作,特别是蒙医中医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将是一大趋势。我们必须建立资源共享、医养结合的理念,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开发老年公寓、涉老康复护理机构、疗养医院等养老服务综合机构,提供集养老与医疗保健为一体的护理养老服务,实现医养一体。

大力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家庭等,努力构建以提供中长期医疗护理、康复促进、心理关怀、蒙中医药保健等服务为主的老年健康护理服务体系。同时加强社区养老场所规范化建设,规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互助点的运营管理,扩大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覆盖面。此外,还应结合我区区情探索农村养老模式和牧区养老模式,破解农村牧区老年人养老难题。

3.提升蒙医药产业发展水平

推进蒙医药制造企业发展壮大。完善蒙医药标准体系,支持其自主知识产权药品研发、制造和应用,支持蒙药的创新研发和产业化,支持蒙药传统剂型改造升级。加大对蒙药生产企业的扶持力度,建设现代蒙药产业制造基地和物流基地,加大对蒙药行业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的扶持与保护力度,提升蒙药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培育自己的蒙名牌,重点打造蒙药的新形象。

全面发展蒙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积极发展蒙医医疗在预防保健特色中的优势,推动相关医疗机构开展蒙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宣传普及蒙医药养生保健知识,推广科学规范的蒙医保健知识及产品,推广科学有效的蒙医药养生、保健服务,鼓励在养生保健机构提供蒙医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服务。

4.积极促进健康保险和健康管理业的发展

发展健康体检、健康咨询等全过程健康服务。丰富完善大型医院体检中心、独立体检机构、健康管理公司中的综合健康管理服务,提供全方位健康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等服务,实现健康筛查、评估、干预和健康档案建立的全过程健康管理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规范行业服务标准和管理认证体系,重点培育和引进健康咨询、健康体检机构,培育一批以个性化服务、会员制经营为特色的健康管理企业。同时加强健康管理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产业与健康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健康物联网、健康云计算、智慧医疗、智慧健康管理等前沿健康科技产业。搭建现代健康数据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实现本地和远程相结合的健康信息管理,实现居民就医诊疗、健康服务的信息共享,大力引导健康管理服务向集约管理、分散经营、贴身服务、产业联合的方向发展。

丰富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的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填补基本医疗保险的不足。因此,鼓励发展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势在必行。需要积极引导商业保险公司承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扩大人群覆盖面。同时使长期护理商业险以及与健康管理、养老等服务相关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得到更V泛的普及。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等多种形式的医疗执业保险,推进养老机构责任保险制度的建立。鼓励商业保险公司积极探索健康保险新形式,建立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合作的机制。探索建立政府、社会、个人多方筹资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促进老年健康护理服务发展。

5.壮大关联产业,拉伸健康产业链条

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全民体育健身服务,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的建设和运营管理。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兴办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健身指导站点等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组织。积极发展体育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体育健身休闲市场,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体育健身服务企业,大力支持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和个人兴办体育健康咨询、体质监测、锻炼指导和运动康复等经营服务实体。大力支持青少年、儿童体育健身,鼓励发展适合其成长特点的体育健身服务。

推进面向蒙古国等相关国家的健康保健及医疗旅游服务基地建设。依托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的蒙医药技术资源,吸引蒙古国及周边国家的人员来内蒙古进行蒙医中医治疗、预防及养生保健服务。同时发挥各盟市独特的生态、地热等资源优势,积极开发矿泉泥美容、天然氧吧、温泉保健、蒙药中药药浴、沙疗等养生保健和运动休闲等旅游产品,依托根河市、额尔古纳市、阿尔山市、克什克腾旗、敖汉旗、宁城县、苏尼特右旗、凉城县、鄂托克旗、东胜区、乌拉特前旗等地区打造健康养生旅游基地。

6.健全人力资源保障机制

破除人才流动障碍,促进内蒙古自治区医务人员在公立和非公立医疗机构间有序流动,完善医师多点执业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人员开展多点执业。加大对健康服务人才培养的投入,支持区内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开设健康服务业相关学科专业,培养更多护士、养老护理员、药剂师、营养师、育婴师、按摩师、康复治疗师、健康管理师、健身教练、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从业人员并不断加强相关专业人员的技能培训。

出台有关高端健康服务人才引进的配套保障政策,打造人才集聚的良好软硬件条件和环境,结合内蒙古区域特色,加快引进目前紧缺的高端医疗服务、生物医药研发团队和重点行业、瓶颈行业紧缺急需的领军人才。建立与健康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资格认证培训、岗位培训、人才培养与考核评估等培训服务体系,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四)优化政策环境,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政策是政府推动健康产业发展的最基本的工具和手段。要推进我区健康产业的不断发展,政府必须履行好自身在优化政策环境方面的职责。要近一步完善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的相关法规。给予健康产业土地规划、市政配套、机构准入、执业环境等政策扶持和倾斜。制定、推行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完善监督机制,加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加快建设诚信服务制度。加大健康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健康产品和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加强健康教育,注重宣传引导,积极营造良好的健康消费氛围。

医疗产业管理范文第5篇

一、扬州市医疗器械产业历史背景和简介

(一)医疗器械产业历史背景

医疗器械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软件,其用于人体体表及体内的作用不是用药理学、免疫学或者代谢的手段获得,但是可能有这些手段参与并起一定的辅助作用,其使用旨在达到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监护、缓解;对损伤或者残疾的诊断、治疗、监护、缓解、补偿;对解剖或者生理过程的研究、替代、调节;妊娠控制等预期目的。医疗器械行业涉及到医药、机械、电子、塑料等多个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医疗器械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期,2011年全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约1.5万家,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2002-2011年复合增长率达21.6%,医疗器械在整个医药行业整体规模占比从8.8%(2002年)上升到15.2%(2011年),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环渤海湾三大产业集聚区,自主研发能力明显增强,耗材产品、监护设备、数字化诊疗设备等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达43%。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健康支出的不断增加,以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带来的市场需求扩大,可以预计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将在未来几年内,实现质和量的再次突破。

(二)扬州市医疗器械产业简介

扬州市医疗器械产业起源于70年代末,在上海医疗器械厂下放知青的协助下启动。到80年代逐步形成2家地方乡镇企业,主要生产一次性使用注(输)器具。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一次性医用耗材开始大量引入医疗单位,市场需求旺盛,吸引了一大批销售人员从事医疗器械终端销售工作。进入90年代,部分销售人员积累一定的资金实力后转入生产行业,由于产品范围大同小异,企业较为集中,货品齐全,备货方便,加之本土销售人员数量庞大,逐渐形成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耗材类医疗器械产销集聚市场,医疗器械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当地百姓的富民产业和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拥有企业136家,生产、经营场地121.2万平方米,产品近200种,仅为之配套的各种物流公司达18家,从业人数1.7万余人。

国家对医疗器械实行分类管理。一类产品指通过常规管理足以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的医疗器械。二类产品指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应当加以控制的医疗器械。三类产品指植入人体;用于支持、维持生命;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目前扬州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36家,其中三类医疗器械产品生产企业31家,二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75家,一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30家。国家和省重点监控产品生产企业26家。

扬州市企业主要生产、销售的医疗器械覆盖18个大类,拥有三类产品注册证92张,一、二类产品注册证1878张。2011年全市企业销售收入总额322347万元,出口销售55000万元。按照2008-2011年的统计数据,全市医疗器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保持在20%左右。

由于企业发展路径、管理模式相似,因而各企业存在许多共性特点。

1、企业规模小。一是从用工人数看,平均每家企业用工仅30多人,超过100人的企业仅有3家,不足30人的企业有50家。二是从产量产值看,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的仅16家,1000万元以下的企业达56家。三是从资本实力看,注册资本超过500万的不足15家,占地20亩以上的不足30家。

2、市场适应性强。以耗材为代表的产品的特点是市场需求多元化、个性化。耗材类产品开发难度小,技术要求低,依靠集散地优势,市场信息灵,能满足市场细分、客户需求多变的特点,企业易于降低成本。

3、普遍存在家族式管理模式。企业主要管理人员及重点生产环节操作人员由家人、亲戚担任,在企业规模扩增后,家族式管理体制在管理有效性、团队建设、责任和绩效考核、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弊端逐步显现。虽然家族式管理在企业创业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大部分企业尚没有认识到家族式管理的不足,缺乏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动力和决心。

二、扬州市医疗器械市场结构分析

在SCP分析范式中,市场结构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市场结构决定了产业内的竞争状态,并决定了企业的行为和经营策略,从而最终决定企业的绩效。从本质上说,它反映了市场竞争和垄断的关系,主要内容就是分析某一产业内企业之间在市场竞争或垄断中的表现及其特征。产业结构的决定因素有3个,即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和进入退出壁垒。

(一)市场集中度分析

产业集中度一般是指产业内最大的前几位企业的有关数值X占整个行业或者市场的份额。根据2008年至今的年度产值、产量、销售数量、销售收入、从业人数、资产总额的统计,江苏科凌、江苏中惠、可瑞尔科技扬州公司、江苏亚光、江苏华星、扬州卓和等企业是扬州医疗器械产业的领跑者,根据行业集中率(Concentration Ratio)有关计算方案,扬州CR6约65%。

(二)产品差异化分析

医疗器械覆盖范围较广,产品差异化较大,既有高科技的大型设备,如MRI、CT、PET、DR等,还包括纱布、棉签、导管等耗材产品。产业有其集聚性,扬州主要是临床使用耗材集散地,对扬州产品差异化进行分析发现,品种关联性不强,企业间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不高,雷同产品多,一般用耗材如普通诊疗敷料、诊疗器械包、医用导管等产品差异化较小,同质化竞争普遍,如一次性使用输氧管,有42家企业生产,一次性使用导尿管(包)有48家企业生产,一次性使用麻醉穿刺包和输注泵等三类产品也有近20家企业生产。而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产品,如电动手术床、彩超、介入导管等有明显的差异性,尤其是在生产组织方式、营销策略上。因此,扬州医疗器械产业存在垄断条件,但不至于形成高度的寡头垄断。

(三)进入退出壁垒

医疗器械行业具有较高的进入壁垒。一是医疗器械是用于治病救人的特殊产品,需要严格控制其安全有效性。目前我国主要由各级药监部门依据医疗器械有关法律法规行使监督权,对其研制、许可、生产、质控、流通、使用等环节进行全过程监管,并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认证标准,一般企业很难进入。二是医疗器械技术投入较大,由于要在上市前对其安全有效性进行充分评价,包括必要的动物试验和临床验证,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加之审批周期长,对新开办企业形成了很大的进入障碍。三是人力成本高,要求其管理人员不但具备管理知识,还要同时具备医疗器械工程有关专业技能。四是销售体系建立周期长,目前医药行业管理机制及政府采购模式不利于新开办企业,使用单位因体制及各种其他原因,一方面对产品质量和价格等不敏感,缺乏寻找和更换供方的动力,另一方面,使用机构延期付款等占用资金行为,需要企业投入高额流动资金,导致新开办企业生存难度大。五是目前的有关政策鼓励医药产业规模化,鼓励现有企业做大做强,也对潜在进入者形成一定的进入壁垒。

由于该产业的特殊性,受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较其他行业小,承受的市场风险较少。企业只要在保证产品安全有效的基础上,切实按照规则做好各项管理工作,取得较好利润及增长的机率非常高,从扬州136家企业有关数据看,亏损企业不超过5家。从利润率看,该产业明显高于一般工业产业,企业不会轻易选择退出或转移。

质量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扬州医疗器械行业在质量管理方面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以控制成本为唯一目标追求,恶意违规行为时有发生。具体表现有:违法降低成本生产;过程控制不力,工艺稳定性差;管理混乱,生产过程可追溯性差;质检把关不严,上市产品质量不稳定。随着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对一部分不认真执行法规要求,不能保证上市产品质量的企业,政府部门的处置措施将从经济处罚向强制退出转变。

三、扬州市医疗器械产业市场行为分析

市场行为是指企业在市场上为实现其目标(如利润最大化、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等)而采取的适应市场要求不断调整其行为的具体措施。市场行为通常包括定价行为、创新行为、销售及并购等行为。

(一)定价行为

扬州企业主要生产临床普通耗材产品,由于同类产品生产企业多,价格较透明且相对合理,仅有少部分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产品,自主定价较高。从目前市场定价情况看,医疗器械产品价格呈两级分化趋势,低端产品因竞争激烈,直接导致了恶性价格竞争的形成,价格持续走低;高端产品因品牌、市场维护、销售服务等建设较好,企业能够取得较丰厚的利润回报。

(二)并购行为

企业兼并是一种产业结构的整合,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流行的商业规则。扬州医疗器械产业一直存在规模较小的问题,同类企业的兼并或重组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壮大,在政府推动下,已有3家企业试行重组取得成功,1家企业被广东阳普集团收购。

(三)技术创新行为

“微笑曲线”理论表明,研发和营销环节附加值高、生产加工环节附加值低,要想提高产业附加值,不能囿于制造加工环节,必须向研发和营销环节延伸,必须发展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的产品。经调查,扬州大部分医疗器械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企业负责人未受过高等教育,不具备经济、管理、医药等专业知识。专业管理人员配备不足,专业技术人员占从业总数10.3%,仅仅符合法规底线要求,仅有约11%的管理者代表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大部分企业没有自主研发能力,也没有固定的技术投入规划。具有年产值超百万产品的企业数不足15家,年产值超百万的品种仅13个。品牌维护意识不强,知识产权方面,发明和适用新型专利仅35个。大部分企业商标意识不强,拥有省著名商标企业仅5家。可喜的是,许多企业已认识到推进医疗器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开始加大技术投入,江苏海明公司研发成功自主品牌的双光子直线加速器,江苏华星公司成立了心血管支架研发中心,江苏亚华公司在记忆合金材料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还有部分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联系,技术合作不断推进。

(四)销售行为

产品销售基本依托销售员队伍以传统方式推销。仅少部分三类企业初步建立了区域模式。落后的销售模式不利于企业及时获取、分析用户的质量反馈信息,也不利于企业质量信誉、品牌和品种规模的培植。

四、扬州市医疗器械产业市场绩效分析

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组织结构中,由一定的组织行为所形成的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和品种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最终经济成果,利润率常作为衡量一个产业组织绩效的指标。扬州医疗器械产业平均利润水平约15%。

利润率在不同企业及不同品种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总体上高风险品种及高科技品种利润率高,而大部分生产普通耗材的企业面临发展瓶颈及利润降低的风险。主要原因:同质化竞争导致的低价竞争;由于本土化的采购方式,规模企业生产同类产品在质量、销售等方面不占优势;大部分产品为手工制作,用工成本逐年增加;拓展市场的能力不足,出口销售量小,未能充分利用生产能力;分工协作不够,受企业资本构成单一、管理者素质等影响,各企业热衷于小而全,难以形成合作关系。尽管企业集中、产品相似,但不同企业的各自优势技术不能形成互补,生产效率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部分基本原料如纺织物、高分子粒料价格持续增高。

五、扬州市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加强产业规划

争取政府对该产业规划方面的帮助,在土地、资金、人力资源、财税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推进企业并购和重组,节省资源、联合做强;企业集中度较高的如广陵区头桥镇要加强医药产业园区建设,建立物流专业市场、技术咨询服务中心,培植龙头企业,引进高新技术企业落户,提升产业档次,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二)提升竞争力

小企业利用自身灵活性,立足开发临床适用新品,在提高单品利润上下功夫;规模企业要打造拳头产品,拓展国内外市场,通过量的积累实现规模优势。引导企业走创新发展之路,整合产、商、研、学等医械产业资源,以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发展,打响区域和产品品牌。

(三)完善销售模式

引进先进的市场营销理念,提高企业自行销售能力,从传统的销售员上门采购向销售转变,加强自行销售团队建设,不断提高售后服务及市场维护能力。

(四)提高管理水平

推进ISO9000标准的贯彻执行,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逐步取代家族式管理方式;加强人才建设,完善引人、用人、留人机制,加强和地方职业技术院校的合作,推动合作办学,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培养技术操作工。

(五)建立行业协会

建立能够有效行使职能的行业协会,健全协会组织架构和管理制度,发挥行业协会在规范行业竞争、促进优势互补、提升质量管理水平,推进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

(六)完善监管机制

医疗产业管理范文第6篇

2003年成立的远东宏信有限公司医疗系统事业部(下称“远东医疗”),早在成立之初就已预判了中国医疗机构的发展趋势。由此,远东医疗确立了以融资租赁为先导,从产业端入手了解中国医疗服务市场,并适时向医疗机构推出了金融、贸易、工程、投资、管理服务平台,助推医疗产业升级的发展目标。

十年来,远东医疗在迅猛的经济浪潮中,与中国医疗机构携手成长。深耕医疗领域十年,远东医疗如何为医疗机构提供综合运营服务?如何助力医疗产业升级?本刊记者专访了远东宏信有限公司医疗系统事业部总经理吴志军。

《中国医院院长》:远东医疗如何判断中国医疗市场的进程?如何适时推出服务平台助力医疗机构发展?

吴志军:远东医疗作为远东宏信有限公司下的一个事业部,本身承袭了公司在融资租赁领域悠久的探索历史,并拥有深厚的金融服务行业经验。然而远东医疗并未将自己定位为单纯的资金提供方,而是提出了“产业+金融”的双驱动战略,期望在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聚焦医疗产业研究,撬动产业发展,打造繁荣的产业环境。这样的定位让远东医疗谋划战略布局时,能以更广阔和长远的视角,站在医疗整个行业的角度,开展业务。虽然早在2003年远东医疗就已提出了金融、贸易、工程、投资、管理等平台建设方向,但事业部并未贸然推出新产品线,而是在十余年的业务探索中,把握住了医疗行业的发展脉搏。

经过与全国数千家医院的合作,我们认为,中国医院的发展阶段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2006年以前,中国医院的硬件条件尚可,但设备相对落后,因此这个阶段的医疗机构都在加强设备添置;2006年以后,随着设备添置的成熟,医院的收入达到一定提升,此时原有的医院基础建设已无法满足大量的就医需求,中国医院的发展随之走入了基础建设阶段;2012年,随着国家医改政策的进一步清晰,已完成前两轮外延式建设的医院,开始进入第三个阶段,即注重内涵的提升。

在前两个阶段,远东医疗主要提供与设备和基础建设有关的融资租赁服务,并根据客户需求,定义出以医院手术室净化工程为核心的工程技术服务平台业务。与此同时,由于东西部经济水平的差异,东部的医疗机构以及少部分西部领先的医疗机构,已在第二个医院发展阶段中显现出提升医疗管理的渴求,部分高端的东部沿海医院甚至对资本市场萌发了兴趣。远东医疗洞察医院的需求之后,选择做实前期考察与准备,静待国家对医疗行业政策的进一步清晰。

在积累了大量上游客户、行业知名厂商,寻找到管理产品提供方之后,2012年,远东医疗推出了管理公司和投资公司,以匹配中国医疗机构第三个阶段的发展。其中与台湾中部最大的彰化基督教医院合作成立的管理公司,旨在为国内医疗机构提供高品质、个性化的医院运营管理服务。管理公司设计的绩效管理、品牌管理、评级评价管理等管理项目,如果放在5年前,会与大陆医院的真正需求错配。但远东医疗恰当把握了时机,在医疗机构最需要的时刻推出了最合理的服务。

《中国医院院长》:当医疗机构产生硬件软件提升需求时,倾向于选择何种方式达成需求?远东医疗是如何为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

吴志军:回顾远东医疗探索市场推进服务的历程可知,中国的医疗机构普遍愿意接受以融资租赁的方式助力医院发展。其中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医院更早对金融服务产生需求,之后才是偏远地区医院及基层医院。随着远东医疗自身风险识别能力的提高,可达到将服务覆盖至不同类型医疗机构的能力。

就提供服务的方式而言,首先,远东医疗以全国14家办事处、近170名金融服务人员的团队覆盖了除外的主要地区,能够以高效的团队达到为医疗机构服务的能力;其次,远东医疗要求每个项目经理能够为其所负责区域内的医疗机构提供开展设备融资计划的评价与指导,为其引进设备做出性价比分析、设备使用效能分析以及设备在区域内竞争能力分析,真正站在医院的角度,制定出与其资金状况相匹配的资金方案,而非单一融资方案。随着远东医疗与台湾彰化基督教医院合作成立的宏信医院管理公司顺利运行,远东医疗又导入先进的医院管理理念,以提供管理咨询方案推动医疗机构的内涵建设。

远东医疗与广西东南部地区最大的一家综合医院长达8年的合作案例,可以恰当诠释远东医疗的服务模式。2005~2010年间,我们与该医院共合作进行了8期融资租赁项目。之后数年,随着这家医院自身资金供给能力的提高,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度有所降低,同时医院的核心需求也转移至更注重内涵的运营与管理模式。于是在2013年,担任宏信医院管理公司常务副总与彰化基督教医院副院长的陈秀珠女士,亲自带领管理团队入驻该院,为他们定制了多维度的管理咨询方案,包括针对其在建新院提供的新建院运营规划辅导、针对绩效管理进行的BSC平衡积分卡工作坊辅导、科室绩效奖金分配辅导等。在此过程中,远东医疗又将可量身定制资金需求额度、设计年限和还款方式的创新金融产品提供给这家医院,为其在建新院提供了一亿元的支持资金。这样的案例,体现的正是远东医疗高效的多元化整合方案在解决医院发展过程中复合型需求的价值。

《中国医院院长》:远东医疗旗下的上海宏信医疗投资有限公司是如何服务于医疗机构的?

吴志军:宏信医疗投资是一家积极推动健康产业建设、促动医疗产业资源优化配置、推进产业发展进程的专业机构,集成了远东医疗的资金、技术以及管理优势。对于远东医疗而言,通过提供金融及管理产品,与医疗机构建立了更深入的沟通,能够及时了解医院在扩建及学科建设上的新想法。随着医改政策逐步清晰,社会资本进入专科、综合医院均成为可能。远东医疗会根据不同的地区、医院类型及需求,设定投资方向,以规划新建、投资并购、改制重组及产业投资等方式,围绕产业机构开展投资业务。

医疗产业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产业链;健康险;费用控制

中图分类号:F84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7)06-0061-02

近年来,我国的健康险一直处于外热内冷的境地,经营健康保险的视角主要集中在内部核保、核保环节中的风险控制,却很少设法调动相关参与方,尤其是医疗服务提供者主动控制费用支出的积极性,导致参与主体的利益没有得到协调,从而未能实现多方共赢。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健康险经营策略,寻找健康险经营的突破口。笔者认为,对健康险应确立产业链的经营思路。

一、打造健康险产业链的必要性

健康险产业链,是指从健康管理产业分工和协作的关联角度出发,以深化医保合作关系为重点,以加强与健康管理公司的业务合作为手段,以促进健康险持续良好发展为目标,以增加健康险附加值服务为内容,加强外部合作,通过构建由健康体检、健康管理、医疗服务、药品供应等多产业组成的健康服务链、价值供应链和利益共享链,扩大服务内涵,提升服务品质,加强风险控制,建立利益联盟和长效机制的系统工程和整体活动。打造健康险产业链的必要性在于:

1、打造健康险产业链是促进健康险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打造健康产业链,可以强化健康险的风险源头控制能力,变过去的只侧重在理赔环节上的事后风险控制方式为事前的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疾病预防以及事中的医疗服务过程质量跟踪和成本动态管控等,使健康管理从健康险销售活动开始,延伸到理赔给付前的各个经营过程和环节,通过开展健康识别、风险评估、疾病控制和给付约束等全过程的健康管理活动,提高业务的质量和风险的过程管控能力,促进健康险持续良好发展。

2、有利于提升对客户的服务品质。通过打造健康险产业链,保险公司与健康管理机构、体检公司等产业建立深层次合作,为客户提供的服务将不仅仅是保障和理赔服务,并且包括预防保健、健康咨询、健康维护等多种服务项目,这将提升保险公司的服务品质、扩大服务内涵、增加附加值服务,使保险公司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使客户满意度得到提高。

3、有利于提升保险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打造健康险产业链可以为客户提供健康评估、健康讲座、健康咨询、健康维护、疾病导诊、理赔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的健康管理服务。有利于增加客户对保险公司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巩固现有的客户资源,开发潜在的客户资源,降低疾病发生的频率和程度,进而降低销售价格,全面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

4、有利于提升保险公司的品牌形象。打造健康险产业链可以加强与医疗卫生、医药供销、健康管理以及其他相关行业的有效联动,搭建各相关产业间合作共赢的平台,使健康险客户真正享受到具有公司特色、体现公司实力的规范、专业、高效的健康服务。

二、健康险产业链的国际经验

在国际上,通过打造健康险产业链取得成功的健康险公司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安泰集团(Aetna)和英国的保柏公司(BUPA)。

1、美国的安泰集团。作为美国最大的健康保险及医疗保障公司,安泰集团的成功经验在于,借助与医疗系统各个层面(包括医院、医生、药物及医疗仪器生产商、消费者、雇主及政府机构)的长期合作关系来施加其独特的影响力。他们通过开发一系列专有技术提高医疗管理并拓展医疗资源网络,创新医疗管理机制,激发医务人员尽力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在美国,安泰集团的医疗网络遍及全美50个州,与超过700万的专业医疗人员签有长期服务合约。另外,安泰网络还包括5400家零售药房。

2、英国的保柏公司。与美国安泰集团不同,英国保柏公司是通过拥有自己的医疗机构为客户提供医疗服务的。在医院和医疗服务中,保柏公司经营26家医院,包括英国第一家由私营公司运营的国家卫生局诊断和治疗中心。2005年,保柏公司为近20万名使用私营保险的日托及住院病人和近60万门诊病人提供服务。此外,根据与国家卫生局达成的协议,在保柏公司医院为55000多名病人提供治疗服务,另有12000名病人在国家卫生局诊断和治疗中心接受治疗。自保柏公司于1969年在英国提出健康评估概念后,现今已在英国境内设立了50家网络康复中心,成为居于领先地位的公司健康和保健预防服务提供商。它通过网络中心为客户提供全面,客户可得到在一天内完成检查、向医生咨询检查及制定个人保健预防计划等服务。同时,通过位于英国的290多家疗养院,保柏公司能为21000多名居民提供全天24小时的高质量看护服务、家庭保健和短期保健服务。20000多名BUPA员工提供此服务,包括护理员、护士、行政人员和管理人员。

三、打造我国健康险产业链的思考

1、整合自身资源,开展健康咨询等工作。保险公司可以在客户服务中心电话中设立专门的健康咨询热线,为客户提供日常健康咨询、就医指导、健康管理等服务内容。另外,公司在销售健康产品过程中可为客户赠送健康手册、健康光盘等附加值服务,增加客户的健康知识和健康维护意识。

2、深化与医疗机构的合作。(1)寻找投资医疗机构的机会。为了将“国十条”提出的支持相关保险机构投资医疗机构的政策转为实践成果,保险公司应争取监管部门的支持,积极探索投资、参股医疗机构的实现途径和操作方案。充分抓住技术水平高、社会声誉好、经营效益佳的大型医院和专科医院的新建、扩建、转轨改制等有利时机,争取通过参股、控股甚至收购等方式进行股权投资,与其建立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有效参与这些医院的重大决策和经营管理活动,从而既可获得稳定的投资回报,也可控制医疗机构(尤其是对公司客户)不合理的收费,从源头上降低赔付率水平。(2)探索与医疗机构合作模式的创新。除了对医疗机构进行投资外,保险公司应积极探索创新与医疗机构的合作模式,以为医院提供客户资源为筹码,以医疗服务网络运用为手段,以长期合作为原则,深化与医院的定点合作关系,通过网络联接、驻院代表对医疗行为的动态跟踪和过程管理,实施“管理式医疗”,控制医疗费用开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实现保险公司、医院、投保人三者利益的均衡。

3、加强健康管理机构合作。通过组建、收购、控股健康管理机构或加强与市场上健康管理机构合作,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服务,包括健康咨询、健康维护、就诊管理和诊疗服务等,加强经营健康险的风险辩识能力,持续改善客户健康状况。同时,通过健康管理,提高客户的健康意识,有利于调动其健康维护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减少疾病的发生率,提高其健康水平。

医疗产业管理范文第8篇

近年来,我国健康产业发展迅速,市场容量不断扩大,健康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又一新兴动力。这其中主要集中在医药产品、保健用品、营养食品、医疗器械、休闲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询及考试培训等多个与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

11月28日,由福建美亚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携手中国健康管理产业领导者慈铭健康体检管理集团共同合作打造的海西首家定制健康服务高端会所――美亚健康会所正式授权揭牌。同日,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院协会、北京市健康保障协会主办的“中国・海西首届创富与健康保障高峰论坛”也在榕城举行。会上,引申出更多关于健康产业的话题,带给投资人予机会。

闽商温商青睐健康产业

据相关报告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医疗健康产业将迎来发展的机遇期,资本市场对于医疗健康产业的关注,不仅可以为该领域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机会,还可以助推企业做大做强。2009年,国务院新医改方案明确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医疗卫生服务;国务院民间投资“36条”也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展医疗事业,缓解看病难、就医难、医疗费用昂贵的问题。于是,敏锐的投资者开始行动起来,民间资本也顺应市场趋势投入到健康产业之中。当然,这其中少不了闽商的参与。

“作为闽商的代表,我们能深刻体悟到健康威胁所带来的危害,让创富家更多关注自身健康,既是成立美亚健康会所的初衷,也是健康产业的市场需求。”福建美亚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福建美亚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的股东来自不同行业,且在各自的领域中有着较强的综合实力,此次强强联手斥巨资打造的位于台江世茂百货占地3000平方米的顶级私密健康体检会所―一美亚健康会所,只是他们进军健康产业的第一步。未来,以私人医疗保健服务为核心,依托著名三甲医院、保险及金融机构,运用“云健康”理念和应用技术的“会所+医疗”的业态模式,将在福建省全面展开。

不仅仅是闽商看重其发展前景,敏锐的温商也对健康产业十分青睐。今年7月28日,浙江迪升投资有限公司与北京现代阳光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的投资签字仪式在北京郡王府举行。迪升投资是一家由温州民间资本组建而成的投资公司,其中三分之二的股东来自炒房团。在经历了投资煤矿和房地产业的几经曲折后,投资者开始尝试进入一些新兴产业,而医疗健康产业便是其中之一。

投行密切关注健康产业发展

除此之外,多家境外投行也早在2008年便开始关注健康产业发展,并称目前是介入国内健康产业的最佳良机。

瑞士信贷(香港)有限公司的金洁表示,目前中国的健康产业尚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很好的整合,基本上都是各自作战。由于存在质量和知识产权等问题,国内的健康企业还没有找到长期发展的有效路径,但这样的状况必然会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张而改变。目前虽然国内健康产业还未做大,但对投行来说,GSE是投资的最好机会。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中国医疗健康产业企业获得的风险投资金额超过4亿美元。仅2007年上半年,就发生生物技术和医疗健康类风险投资事件17起,投资金融达到1.1亿美元。业内人士表示,风险投资主要希望通过与健康企业的合作,分享企业发展所带来的收益。这种风投基本上会维持3至4年,等到企业上市,就慢慢退出。

据悉,目前在国内健康产业中利用风险投资做得比较好的当属医药行业,如石药集团引想投资,哈药集团引入中信资本,华源药业引入华润集团、鼎晖国际投资等。华兴资本创始人兼CEO包凡表示,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在医疗健康行业,医疗设备和产品领域的融资机会相对更多。虽然一些国际医疗设备企业从高端市场转战中低端市场,但中国企业仍有很大优势。健康管理成健康产业重要分支

当然,投资者对生物医药、医疗服务及健康管理等领域也充满了信心。福建新大陆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魏宪书告诉记者,健康产业作为一个良性的投资行业,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一个人,有很多的敏感性,跟一般的消费品还是有很大的区别。作为与健康产业有着密切关系的生物医药一直是投资机构青睐的领域。它分别为医疗产业和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着强大技术支持,这其中包括医药产品、保健用品以及营养食品等等。

“然而由于受到技术及资金等方面的影响,对于健康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国内生物医药科技要走的路还很长。对于健康产业的发展,个人倒是十分看重健康管理领域。”魏宪书说道。

魏宪书用自己在台湾体检的经历向记者描述了何为健康管理。他告诉记者,自己体检后由专业人士提供了一对一咨询指导和跟踪辅导的服务,使体检者从社会、心理、环境、营养、运动等多个角度得到全面的健康维护和保障服务。体检中心为每―位客户保留健康电子档案,每一位客户均可获得一个健康电子档案的账号,随时查阅自己的健康电子档案。与国内医院体检仅仅是得到一张看不懂的检验报告相比,健康管理式体检的后续服务更加完善。

“健康管理正在逐步发展成为一套专门的系统方案和营运业务,并开始出现区别于医院等传统医疗机构的专业健康管理公司,作为第三方服务机构与医疗保险机构或直接面向个体需求,提供系统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作为国内较早涉及健康管理产业的慈铭健康体检管理集团董事长胡波告诉记者,慈铭体检基于健康体检结果,建立健康档案,给出健康状况评估,并有针对性提出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私人医生。”

医疗产业管理范文第9篇

6月30日,先是国内首家互联网险企、“三马”(马明哲、马云、马化腾)共建的众安保险宣布与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中心华大基因合作,继而中英人寿宣布整合25家健康服务合作伙伴资源,推出健康平台。又有平安健康与汤臣倍健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致力于保险与健康行业跨界合作一事也被确认。

事实上,国内保险业巨头对医疗健康行业的切入已不再停留于传统的模式,即整个健康险的业态已经在从事后赔付逐步转向事前健康管理和预防,并延伸出广阔的健康管理市场。而如此现象,在分析人士看来,主要与近期“互联网+”和健康险相关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相关。依照去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到2020年,基本建立市场体系完备、产品形态丰富、经营诚信规范的现代商业健康保险服务业;实现商业健康保险运行机制较为完善、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服务领域更加广泛、投保人数大幅增加,商业健康保险赔付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显著提高。而就在今年5月,商业健康保险税收优惠政策已获得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

有数据显示,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刺激下,商业健康险正在步入黄金发展期。

人寿的大手笔

500亿建“保险+医院”

中国人寿以医院等医疗服务机构为核心,打造“保险+医院”模式,并广泛布局大健康产业上下游产业链,按照“分级布局、全面推进”的策略分步实施,建设大健康生态体系。中国人寿保险集团总裁缪建民进一步透露,中国人寿正在筹划打造线上线下互融互通的健康服务体系。

伴随着利率市场化、费率市场化改革的日益提速,我国寿险业的负债成本不断上升,盈利模式也在发生重大变化。中国人寿―这家坐拥2.8万亿资产,却被烙上“传统”标签的寿险“老大”,正在对进入健康、医疗、养老产业的战略转型,进行产业链布局。

“中国人寿已明确提出‘大资管、大健康、大养老’的发展战略,把健康医疗产业投资、健康养老服务和保险结合起来,推动保险建立基于满足客户健康养老需求的综合服务体系。”

日前,缪建民在接受媒体专访时对公司战略做出系统阐释。

正是预见到未来几年,保险业发展的政策红利将得到充分释放,保险业将进入到商业性业务和政策性业务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发展阶段,缪建民表示,中国人寿要把健康医疗、养老保险和政府购买服务作为重要业务板块,结合健康医疗产业投资和养老养生社区服务,形成突破传统商业保险保障的跨界的大健康、大养老的完整产业链,推动保险主业发展,满足客户多样需求。

缪建民说,2014年,在国寿集团层面已经成立跨公司、跨业务领域的“健康养老业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并筹建了“大健康产业基金”,推动中国人寿现有业务在健康医疗产业链上的延伸。

中国人寿以医院等医疗服务机构为核心,打造“保险+医院”模式,并广泛布局大健康产业上下游产业链,按照“分级布局、全面推进”的策略分步实施,建设大健康生态体系。缪建民进一步透露,中国人寿正在筹划打造线上线下互融互通的健康服务体系。

养老产业投资方面,中国人寿计划在苏州、天津、北京、三亚之后,继续“探索国内重点区域、重点城市以及具有稀缺资源的城市养老项目及养老企业,并进行针对性投资布局。”

“大象转身”或许不易,需要更多的勇气与智慧,但“大象转身”也是市场化的必然选择。

国民政策红利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确给保险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深入推进经济转型,加快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步伐,为保险业务和资金运用创造巨大商机;居民收入增加、消费升级以及人口结构变化,为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带来难得机遇,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健康与养老服务项目,社会资本正加快进入健康养老领域,特别是6月4日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进社会办医,再次要求要结合医疗体制改革,提出五大举措促社会办医健康发展,激活这部分医疗资源的补偿力量,满足群众多样化健康需求;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为保险业参与社会管理搭建广阔平台。

再加上2013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4年又相继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相关的政策方向从“允许”到“鼓励”,从“社会事业”到“产业”,从“补充”到“转型重大举措之一”,这些变化都预示着健康服务行业变革的加速。缪建民认为,未来几年,保险业发展的政策红利将得到充分释放,保险业将进入到商业性业务和政策性业务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发展阶段。

除此之外,他还认为是大众需求的快速释放。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人口结构的变化、居民收入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对健康的更加重视,健康服务需求日益凸显,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并加速释放。加快发展健康养老产业,是新阶段适应我国消费结构升级、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趋势、推进经济增长转型的客观要求。

而这就需要进行跨界合作。商业健康保险是健康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机构是商业健康保险实现良性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养老社区与医疗护理机构密切相关。保险资金长期稳定的特点非常适合投资规模大、盈利周期长、回报较为稳定的健康养老产业,可优化投资组合,改变公司过于依赖资本市场的盈利模式。健康养老保险市场空间巨大,主要依靠承保盈利的经营模式及抗经济周期较强的特点,将成为保险业新的业务增长点和盈利点。

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费率市场化改革提速,寿险业负债成本上升,盈利模式发生重大变化,产品设计、资产配置思路都要及时调整,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积极应对挑战;金融混业经营趋势更加明显,跨界竞争日益激烈,保险业必须加快跟上混改步伐,以提升在整个金融格局中的竞争力。

在缪建民看来,还有一点就是科技进步实现的新突破。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快速发展,传统企业纷纷触网,探索线上线下融合之路,科技在整合产业链、降低成本等方面的作用将进一步显现。保险业传统销售渠道和柜面服务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保险业在互联网运用以及与保险融合方面必须奋起直追,以增强技术竞争力。

筹建“大健康产业基金”

目前,国内保险公司通过投资和战略合作等方式参与健康养老产业,把健康医疗产业投资、健康养老服务和保险结合起来推动保险主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主要的几种形式,一个是投资健康养老产业。投资体检机构、门诊、医药相关互联网媒体等,形成涵盖体检、门诊、线上和线下药房的医疗产业链;设立健康管理中心,开展以健康体检为核心业务的健康管理;养老社区配套建立康复医院等。二是探索保险与养老社区对接模式。通过购买年金、两全等保险产品,获得养老社区入住权或优先入住权。三是开展健康教育。通过赞助公益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全民健康管理意识。四是融合健康服务。比如电话私人医生、重疾就医绿色通道、导医导诊、二次诊断等服务。五是探索互联网健康管理。建立新型互联网化的健康管理整合平台,通过海量获客、高频使用,将其转化为正式客户。六是与社保医疗系统对接。与当地社保部门合作,开发医保标准化审核系统,通过与社保、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对接,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使用。

中国人寿明确提出“大资管、大健康、大养老”的发展战略,要把健康医疗、养老保险和政府购买服务作为重要业务板块,结合健康医疗产业投资和养老养生社区服务,形成突破传统商业保险保障的、跨界的大健康、大养老的完整产业链,推动保险主业发展,满足客户多样需求。

而大健康基金计划总规模500亿元人民币,初期规模为100―200亿之间,具体筹建报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准备当中。中国人寿在大健康领域的项目储备和投资速度已经大大加快,今年已经投资了复星医药成为其第二大股东,投资香港康健医疗成为其第一大股东,以及华大基因等多个项目。

政保合作的独特模式

2014年,中国人寿的健康险保费收入331.9亿元,健康险业务市场份额连续多年位居行业第一位。政策性业务方面,2012年大病保险制度实施以来,中国人寿已累计在30个省中标和承办大病保险业务,涉及近200个项目,覆盖人群约3.5亿;累计在20个省市204个县区开展250多项医疗经办业务,年度服务人数4000多万人。在管理服务方面,目前,累计与4800多家县级及以上、6800多家县级以下医院实现对客户一站式医疗结算服务。

中国人寿在健康养老保险领域和政府购买服务领域的确具有一定行业领先优势,可以通过整合健康养老服务领域资源,更好地服务保障民生、履行社会责任。以试点广东江门家庭医生建设为例,国寿在政府支持下开发了“家庭医生信息管理平台”,免费提供10大项健康预防保障服务和7大项自助式健康体检,同时完善双向转诊机制。目前签约和建档的居民还可以持社保卡到合作药店享受就近优惠的“医药分家”服务。

再比如为解决转外就医看病难、医疗服务监管难、医保补偿结算难等问题,受江苏卫计委委托,中国人寿正在建设江苏省内转诊平台,将提供精确导医、协助办理入院、住院探访、协助结算报销等服务。该项目得到国家卫计委的鼓励支持。

此外,中国人寿利用全国机构网络优势开展大病保险异地核查,仅2015年一季度就完成案件4780件,发现违规案件共26件,涉及医疗费用金额287.6万元,有效节约医保医疗资源,打击虚假和骗保行为。

与此同时,中国人寿还在尝试大病与经办一体化服务,在部分地区同时承办运营有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业务,为便于监控医疗全过程,防控医疗风险,减少重复支出、重复审核,中国人寿对两项业务的总体运营、风险管控、数据分析、政策分析等进行统一管理,放大了基金使用效率。

中国人寿开发的医保智能审核系统,以基本医保或大病保险医疗案件信息为基础,通过建立并不断完善规则引擎,实现预警、预报、控制和分析等多种功能,能够全面监控参保人员、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等方面的违规现象,目前已投入试点应用。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保险公司扎堆抢滩健康管理

日前,中英人寿正式健康平台,共整合25家健康服务合作伙伴资源,涵盖用户饮食、身体、生活、财务健康四大方面。

中英人寿总裁俞宁对媒体表示,“逐步向传统保险业务产业链上游延伸,实现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障的融合发展,是保险行业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为此,中英人寿在不断巩固原有商业保险业务前提下,致力推动健康管理业务布局,寻求业务模式的创新突破。”

无独有偶。6月末,泰康人寿巨资打造的第一家养老社区“燕园”正式开园,当天的媒体见面会上,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在回答媒体提问时透露,泰康人寿旗下已经设立健康服务管理公司,计划整合泰康旗下的所有健康管理服务及海外医疗资源等。

截至7月,公开信息显示,泰康、中英之外,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太平人寿、阳光保险等综合性保险公司,以及人保健康等专业健康险公司均表达了对进军健康管理领域的热情,并部分透露了相应的战略布局。而在保险公司进军健康管理的过程中,是否与医院对接、以何种方式对接始终是业内热议的话题,各公司对此的态度虽不尽相同,但普遍表现积极。

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医疗保障研究室副主任顾雪非认为,保险公司进军健康管理领域是趋势,无论是与医院建立较强的契约关系,还是参股、控股医院,“保险+医院”模式都值得探索。

抢滩健康管理领域

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到2020年,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等多个细分产业在内的健康服务业将发展成为总规模超过8万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无论是从市场容量来衡量,还是以发展空间来比较,保险公司进入健康管理领域的前景都值得期待。

在医疗健康领域,俞宁表示,中英人寿健康平台整合了包括春雨医生、慈铭体检、白源科技、罗宾医生等国内领先的医疗健康品牌,为用户提供包括在线健康咨询、私人医生预约问诊、身体检测及健康档案管理、基因检测、移动二次诊疗等服务。 而对于是否会将健康管理平台升级为健康管理公司,俞宁透露,未来,中英人寿健康平台很可能会成长为一个健康管理公司。

春雨医生商务事业部商务总监赖知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考虑到保险公司在健康管理领域的专业性和能力并不完善,借助第三方管理公司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泰康人寿一位高层证实,泰康人寿旗下已经全资设立健康服务管理公司,整合现有健康管理服务,如私人医生、海外医疗等医疗服务,未来整个集团都可以采购并使用这些服务。

陈东升亦表示,医养是泰康的战略核心,目前下设养老、健康、终极关怀三个事业部,并将在每个养老社区里开设一家2级医院,未来在满足社区内医疗需求后,还可以对外接诊。

有媒体从阳光保险内部了解到,阳光保险在去年年底已经把“医疗阳光”明确为公司的战略发展方向之一,“未来不排除设立健康管理平台或健康管理公司的可能性”。2014年6月,保监会批复阳光人寿参与投资阳光融和医院,持有50%以上股份。根据阳光保险董事长张维功的表述,阳光融和医院是阳光保险布局医疗健康产业的第一步。

此外,中国人寿提出“大资管、大健康、大养老”的发展战略,着手打造“保险+医院”的健康布局,并在内部已经形成构建百家医院、万家诊所的战略构想。

而在健康管理领域行动较早的中国平安,亦有10年内在全国开设1万家诊所的计划。

探索“保险+医院”模式

保险行业“新国十条”明确表示,支持保险机构参与健康服务业产业链整合,探索运用股权投资、战略合作等方式,设立医疗机构和参与公立医院改制。

事实上,在保险公司进军健康管理领域的过程中,其是否应该与医院对接始终是业内热议的话题。

对于与医院的合作,俞宁坦言,“中英人寿健康平台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暂时没有接入医院,但希望与更多的医院进行合作。”

顾雪非认为,“保险公司进军健康管理领域是趋势。从疾病的发展模式来看,慢性疾病在医疗费用中占据的比例最高,患者通过健康管理平台能够早发现、早治疗慢性疾病,减轻自身经济负担;从保险公司竞争的角度来看,过度医疗始终是我国医疗健康领域的一大难题,健康管理平台能够帮助患者节省医疗费用的支出,为保险公司减少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过度医疗。”

据估算,我国医疗机构滥开药、滥检查等现象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在20―30%,如再加上药品回扣、药品虚高定价、乱收费等现象,医保基金浪费和流失比例不低于50%。

不过,人保健康总裁宋福兴则表现得较为谨慎,虽然表示正在筹备健康管理公司,但他认为保险公司最重要的是跟医院建立战略合作。

赖知远则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如果保险公司仅仅与医院采取一般性的合作,医院的兴趣可能不会太大,因为医院需要实际考虑保险公司的健康平台为其带来的客户及利润,但如果采取参股、控股等方式与医院合作,保险公司需要对医院的运营负责,需要考虑是否会亏损等问题。同时,如果保险公司参股、控股的医院多了,不合适,而少了,又覆盖不足。”

医疗产业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智慧医疗;产业结构;发展模式;互联网

一、 智慧医疗产业的系统要素

目前我们的医疗卫生行业涉及主要涉及如下单位:政府、核心医疗机构(掌握主要的优质医疗资源)、基层医疗机构(如社区医院,目前优质医疗资源稀缺),再加上需要医疗服务的社会公众,以及在具体行业服务运营过程中所应用到的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互联网+平台(涉及大量ICT公司、互联网企业和通信运营商)即构成智慧医疗产业的系统要素。

二、 智慧医疗应用推广的意义和目标

智慧医疗的应用推广并不能有效解决医疗卫生行业体制甚至机制上的问题,但是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智慧医疗的实施可以提升医疗机构个体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能力,强化核心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协同,有助于医疗机构形成高效有机的整体,从而提升医疗卫生行业整体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能力,让社会公众的相关民生满意度提升。

卫生部在十二五期间已经对智慧医疗的应用推广作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具体见下图一,十三五期间,智慧医疗的应用推广是工作重点之一,除了上述意义之外,最终还可以有助于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强化对医疗机构的管理、监督考核和指导。

医疗卫生行业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和互联网+应用平台与社会公众形成有效互动,使所有社会公众及时得到高品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和全面完善终身的健康管理是智慧医疗的最终目标。

三、 智慧医疗的主要系统框图描述

智慧医疗系统主要框图应该由如前所述的核心要素围绕对病患/社会公众的服务构成,包括政府主管部门(各级计生委);主导核心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含主索引);核心医疗机构,其内部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是智慧医疗的基础;基层医疗机构等。核心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协同和医疗卫生行业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互联网+应用平台是以后智慧医疗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政府、核心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需要医疗服务的病患(社会公众),这四大块之间形成网状联系,最终围绕病患(社会公众)形成有机运作的整体。具体见图2。

就核心医疗机构内部进行展开分析,又可分为四层,分别为应用层、数据层、网络层、感知层,其中数据层是关键。数据层主要指在医院内部信息化系统基础上形成的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网络层包括有线网络、无线网络(包括WIFI、不同制式的2/3/4G移动通信网络)。感知层指的各类医疗专用和健康管理专用的各类传感器,如便携类血压/血糖/心电监测传感器等。

目前基于4G移动通信网络的远程重大疾病会诊,基于可穿戴设备和便携设备的慢病管理和基于家庭网关的家庭养老服务是目前核心医疗机构正在尝试的应用热点。

目前我国智慧医疗产业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国家认可的最终系统框图和相应业务标准和技术标准。在政府主导的大数据和云计算平台层目前各省市开展最多的工作为电子病历,目前也正处于起步和试点阶段。

四、 近期智慧医疗产业发展关键问题分析与解决建议

1. 政府主管部门推动产业标准的建立。智慧医疗产业涉及多行业多领域,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和融合产业,涉及的各类标准复杂凌乱,后期应该在政府主导下,组织成立专业人员和机构,加快制定出相应的规范标准。

2. 加快专用传感器的研发及产业化。各类医疗专用和健康管理专用的各类传感器是智慧医疗的核心技术之一,目前有三个问题亟待解决,第一,目前的无线网络环境复杂,包括WIFI和不同制式的2/3/4G移动通信网络,如何设计开发自适应的传感器网络通信接口使得相关数据得到及时高效不失真传输需要引起重视并尽快突破,第二,目前市场上在用的专用传感器基本都是通过私有协议与封闭专用平台对接,开放性差,缺乏行业公认的公用协议,目前在车联网领域,公用协议的问题已经引起重视并在逐步解决中,中国移动已经在前几年推出了规范物联网终端与M2M平台间数据通信和用于终端规范管理的WMMP协议,并且在车联网领域进行了积极推广,值得智慧医疗产业在发展专用传感器时借鉴;第三,专用传感器所传送的数据涉及个人隐私,需要法律层面制定相应法规进行保护并明确相应的信息技术安全体系建设要求。

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标杆项目的实施同步探索解决,产业化是促进专用传感器研发突破和相关问题解决的有效推手。

3. 创新运营模式。智慧医疗改变了现有的就医模式,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互联网+应用让卫生医疗体系中每个要素紧密联系并充分发挥作用,尤其最稀缺的资源,医生尤其是名医,其生产力得到了彻底解放,解决各医疗机构之间医疗资源不平衡的现状,但是对于相应的利益如何合理分配就要创新运营模式。

互联网的平台思维就是开放、共享、共赢的思维,这就意味着要把现有的卫生医疗行业打造成一个开放、多方共赢互利的生态圈。政府应该在满足相应公共服务需求的基础上指导和引导各类医疗机构探索运用市场化手段满足各类人群的不同的医疗需求。

4. 加快建设政府主导的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在前面所述的智慧医疗系统框图中,最重要的应该是政府主导的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层,政府主导的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将另外三个层面,即医疗机构内部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医疗机构之间的协同平台、医疗卫生行业与社会公众互联网+平台融合成一个高效有机的整体,而且政府主导的大数据平台未必完成所有数据的物理集中,但肯定要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视图。政府主导的大数据和云计算平台是一个逻辑集中管理平台,其数据分散在各处,通过核心模型虚拟成完整的数据集合,其中目前各省市都在做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大数据应用就是完整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包括电子病历),比如江苏省人民医院已建成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一期项目目前包括三个库:(1)相关人员的基本资料;(2)主要疾病和健康问题摘要、主要卫生服务记录等信息;(3)动态远程检测数据。方便医护人员在医院、或社区监护平台实时查看被监护者的健康档案情况。被监护者或其家人在家中、办公场所、在户外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掌握监护者的健康档案情况。通过智能终端将人体实时体征信号转换为数字信息,通过无线数据传输技术、完成远端信息的连续、实时、准确采集。远程医疗监测平台随时随地的测量心电、呼吸、血压、体温、心率、血糖、脉搏、血氧等生命体征,实现对身体隐患的早发现和早治疗。目前实现了血压或心率远程监测。当智能终端传输的数据超过系统设置的临界值的时候,系统会以短信的形式通知相关负责的值班护士,医生和平台维护人员,另外相关医生还可以通过手机APP随时随地进行具体信息和数据的移动查询。

政府主管部门主导的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的建设有利于智慧医疗产业顶层设计的有效落地,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加快投入,及早建设。

五、 智慧医疗产业的内涵

智慧医疗产业是一个全新的产业,体现了信息化带来的产业融合新趋势,正如约翰.索普指出的,“随着计算机能力的广泛化、先进的通信能力消除了时空的约束,经营的本质甚至整个产业都需要重新定义”。也就是,当信息技术应用发展到要求相关行业进行信息技术之外的配套改革的地步时,“完成这些变革需要重组产业的边界,至少需要改变产业结构和产业运行规则”。而且智慧医疗产业充分体现了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融合的特点,所谓智慧只有通过医疗产业的两化融合和对信息的全方位有效利用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形象地描述,通过各种先进的ICT技术实现的智慧医疗应用是智慧医疗产业的血管与肌肉,而政府主管部门主导的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是大脑,核心医疗机构的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是心脏。

六、 智慧医疗产业近期应用热点

前面已经提到,目前基于4G移动通信网络的远程重大疾病会诊,基于可穿戴设备和便携设备的慢病管理和和基于家庭网关的家庭养老服务是目前核心医疗机构正在尝试的应用热点。而这两个应用热点带来的影响是不太一样的。

随着国内通信业的迅猛发展,网络的全覆盖已经是现实,目前省人民医院已经通过移动的4G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了心血管疾病的远程诊疗,并可以在省人民医院本部远程指导其他医院进行现场手术,大大提高了核心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间的协同效率和优质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今年,基于移动4G移动通信技术的心血管疾病远程诊疗系统将覆盖全国近30家医院,远至陕西富平。另外在此基础上,江苏省卫计委将尝试建设覆盖全省的基于4G移动通信网络的远程重大疾病会诊系统。

基于可穿戴设备和便携设备的慢病管理和和基于家庭网关的家庭养老服务不仅仅是利用先进ICT技术实现的智慧医疗医用,更多地体现了全覆盖医疗解决方案带来的革命性的商业影响。全覆盖医疗解决方案的潜在商业影响很大,到2020年,医疗成本将占美国GDP的20%,超过4万亿美元,这其中将有一办用于慢性病患者,这些慢性病患者可以通过预防性保健和监测获得更好的治疗,充分降低住院治疗成本,并充分体现了以病患为核心的模式特点。而在国内,养老问题由于社会老龄化趋势也更加凸显,老年人也是慢性病患者的主体,另外慢性病患者年轻化趋势日趋明显,患者数量数目庞大,因此基于可穿戴设备和便携设备的慢病管理和和基于家庭网关的家庭养老服务浮出水面,其在国内的商业影响相比美国更加巨大,需要相关设备生产厂家、通信运营商、ICT公司和互联网公司充分介入,另外核心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尤其社区医院的协同更是此项工作能否成功运作的关键,其运作体系相当复杂,甚至需要在政府主管部门指导和推动下由各方成立混合所有制公司予以落地,这将是智慧医疗产业在近期最大的一块蛋糕。

七、 智慧医疗发展的产业模式建议

在目前的智慧医疗产业发展过程中,智慧医疗产业发展凸显成两种模式,即以互联网企业为主导的医疗机构全覆盖模式和以核心医疗机构为主导的医联体模式。

目前在互联网企业为主导的医疗机构全覆盖模式方面,挂号应用是已经开展比较成熟和普遍的一个应用,而以核心医疗机构为主导的医联体模式所伴随的是各个核心医疗机构的集团化,比如江苏省人民医院和鼓楼医院都已经组建了医院集团,并且向社区医院进行服务延伸。

对于这两种产业发展模式,我们认为绝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的关系,智慧医疗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新医改的切入点之一,智慧医疗的产业模式应该是上述两种模式的综合,从前面所述的智慧医疗系统框图来看,智慧医疗产业的各核心要素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多要素协同重于单要素主导,并且通过在大数据和云计算基础上最终实现一致的信息流带来相关产业的融合和系统的重组。因此,政府在做好顶层设计(包括标准制定)和政策引导扶持的前提下,要积极发挥核心医疗机构、通信运营商和主流ICT公司、互联网公司的积极性,让大家积极探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拓智慧医疗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周振华.信息化与产业融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 (美)柯本,(美)布朗,(美)普里查德,著.互联网新思维:未来十年的企业变形计[M].钱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3] (美)斯奈德,著.4G革命:无线新时代[M].钱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智勇(1976-),男,汉族,江苏省姜堰市人,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后(未出站),南京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苏有限公司省级集团服务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为系统集成、系统分析和移动信息化;段宇(1969-),女,汉族,江苏省徐州市人,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干部保健办公室行政主任,研究方向为内分泌疾病基础与临床,临床内分泌疾病健康管理。

上一篇:非遗文化传承范文 下一篇:茶文化语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