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范文

时间:2023-03-22 18:06:20

心血管内科

心血管内科范文第1篇

杨树森男 黑龙江哈尔滨南岗区邮政街23号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熟练掌握心血管常见病、疑难病诊治工作,能出色完成心脏起搏器安装、冠脉造影、射频消融及PTCA等介入性诊疗操作。

张 明男 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文艺路33号辽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国内率先开展不稳定型心绞痛PTCA术后康复疗法,在心绞痛、心肌梗塞、心肌病、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等各种心血管疾病上有较深造诣。

孟繁超男 哈尔滨南岗区邮政街23号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1.冠状动脉造影及PTCA手术;安置心脏起搏器;2.肾动脉狭窄PTA及安放支架;3.锁骨下动脉搏及腋动脉、髂动脉狭窄PTA及安放支架;4.颈动脉狭窄PTA及安放支架;5.布加氏综合征的介入治疗;6.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

华东地区

蔡绳男 上海市枫林路180号上海医大附属中山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律失常、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的诊疗和科研工作。

专家门诊时间: 星期五上午

郑兴男 上海市长海路174号上海市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擅长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擅长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和人工心脏起搏器安置和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

专家门诊时间:星期四上午

郑道声男 上海市山东中路145号上海市仁济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擅长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病和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

沈卫峰男 上海市瑞金二路197号上海二医大附属瑞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对冠心病、心力衰竭和瓣膜性心脏病有深入研究。

叶金癸男 南京市鼓楼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擅长于冠心病、先心、高血压病、心律失常、心脏电生理、心脏起搏的诊治。

专家门诊时间:周三上午。

祝庆男 安徽省合肥市望江东路409号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主治医师。在心血管及内分泌内科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徐岩男 安徽合肥绩溪路218号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在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炎、心肌病及高血压病临床诊疗方面造诣较深。

段宝祥 男 江苏南京市长乐路68号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擅长心血管内科的各种疑难杂症和危重病的抢救及冠心病等诊疗技术。

华北地区

钱贻简男 北京市东城区东单大华路1号卫生部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擅长治疗心血管病、老年病。

王方正男 北京市西城区北礼士路167号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擅长心内科、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

杨世豪男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擅长治疗心血管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律失常等,侧重于心血管病无创性检测技术,其中治疗心律失常有较高水平。

都本洁男 河北省石家庄市和平西路215号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心血管疾病。

倪时和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擅长治疗小儿心血管内科各类疾病,如病毒性心肌炎、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心律紊乱等。

曾昭耆男 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擅长治疗中老年人心血管病。

李宏然男 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擅长心血管疾病、疑难病的治疗。

张水旺男 山西省太原市解放南路85号山西省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心血管病。

马锋男 太原市解放南路85号山西省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射频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各种类型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瓣狭窄球囊扩张;先心病介入治疗。

张志曾男 河北省石家庄市和平西路348号河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擅长心血管内科中的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肌缺血)、心力衰竭、心率失常、心肌炎、心肌病等的临床诊治。

王家枢男 河北省石家庄市和平西路348号河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擅长心血管内科中的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心绞痛、心率失常、心肌炎、高血压等疾病的诊治。

华南地区

黄虔男 广州华侨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对各种心脏疾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疾病、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专长于心脏介入治疗和心血管急症的处理。

杨天伦男 湖南长沙湘雅路141号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 心血管疾病。

沈彦男 广州市多宝路63号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擅治疾病:内科各种系统疾病的诊断及处理。

潘燕来男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在急性心肌梗塞、高血压病及心律失常治疗及抢救等方面积累较丰富经验。

赵水平男 湖南省长沙市人民中路86号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血脂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等。

王钟林男 湖南省长沙市人民中路86号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循环性疾病、心绞痛、高血压病。

祁述善男 湖南省长沙市人民中路86号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擅治疾病:内科心血管病学、心脏疾病、心律失常、循环疾病,对心血管血流动力学、心脏起博器的临床应用及心导管诊断治疗学有较深的造诣,对马凡氏综合症、β受体反应亢进症、QT间期延长综合症、病毒性心肌炎及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均有较深入的研究。

余耀荣男 湖南省长沙市解放中路湖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对内科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病的诊治、冠心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监扩及处理、急救医学的心跳、呼吸骤停的复苏,猝死等方面有较深的造诣。

唐奇云女 湖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 心肌梗塞 。

西南地区

谢同玉女 重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从事医学专业40年,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面颇有专长。

杨尔成男 四川省肿瘤医院、研究所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长期从事内科的临床与研究工作。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流行病学等领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周同甫男 华西医大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擅长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各种无创性和侵入性诊断技术,及先心病的导心管介入治疗技术。

沈文雅女 四川成都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30年来一直从事心血管内科疾病的医疗工作,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各种心血管疾病。

饶绍来男 广西南宁市明秀东路34号广西民族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从事临床医疗工作38年,熟练掌握内科诊疗技术。尤其对心血管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的研究有较深造诣。

西北地区

张静君女 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擅长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

张鑫生男 青海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擅治疾病:心血管疾病、老年病、高血压、冠心病。

盛铁仁男 甘肃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3年获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从事心内科临床40余年,对超声心动图颇有研究。

郭雪微女 甘肃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教授。从事心血管疾病,主要是冠心病的临床和研究工作。

张建义男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主要从事心血管内科学、心电生理学及老年病学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

心血管内科范文第2篇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疾病;护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越来越多。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与循环系统有关的疾病,循环系统是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及微血管),又可按照起病的缓急分为急性和慢性,但是大多数都与动脉硬化有关系。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绞痛、急性心梗等。因为心血管疾病存在种类多、病因复杂、病情变化快等特点,所以使其成为医院的高风险专科,护理的内容也因此变得繁重、风险增大。[1]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入院后,除了给予患者所需必要的医学治疗和护理之外,还应对其进行健康教育,给予精神上、情感上的服务和关怀。这对在院病人的康复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定2011年至2012年在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患者50例。其中男29例,女21例,平均年龄为48岁。高血压23例,低血压11例,心力衰竭16例。

1.2方法: 以问卷的方式对选取的50例患者进行调查,了解疾病的诱发因素,并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对患者进行系统的内科护理,针对性的做健康教育(心血管疾病的疾病知识、合理用药、饮食习惯的建立、规律运动等)以及心理护理,增加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信心,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2 结果 通过内科护理干预以及对心血管疾病诱因的预防与治疗,患者的各种医疗保健知识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有了明显的认识,降低了疾病的复发率。同时,患者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 讨论

3.1关于心血管疾病的诱因,我们通过问卷,了解到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运动量的突然增加以及情绪的变化。大多数患者在发病之前都出现过较为急速的运动或者伴随着情绪的波动,从而进一步的引发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②气候的变化。问卷中显示,当气候发生较大变化时,老年人的户外运动以及血液循环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增加。③通过大量的临床数据积累可以看出,胆固醇升高是引起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而饱和脂肪酸的增加可以增加血小板的活性和血栓的形成,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最终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2]。

3.2预防 心血管疾病多为慢性疾病,治疗复杂,对患者身体条件有着不同的要求,而且一旦发生急性的心血管疾病如急性心肌梗塞等往往造成严重的、不可逆转的后果。所以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最好治疗就是在疾病的发生前进行有效地预防。Yusuf的研究发现改变生活方式和恰当的药物治疗,如戒烟、健康饮食和加强可以使心肌梗死的发病危险降低80%[3]。

3.3生活习惯 近年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高,每日早起晚睡的生活严重影响到大家机体及心血管系统的健康。加之很多人忙于工作而无时间做适量的有氧运动导致机体得不到适度的锻炼也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3.4患者自身的心理调节 心血管疾病患者会出现多种不同的心理,忧虑心理会使患者每天唉声叹气,对治疗效果持怀疑态度;绝望心理会使患者对自身的疾病产生恐惧和抵触;猜疑心理和拮抗心理会由于各种不信任而加大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的难度;应激心理会引起平衡的失调和自身机体防御功能低下,导致病情发展加重[4]。

3.5定期体检 中老年人、肥胖有高脂血症家族史的人、经常抽烟喝酒的应酬者以及精神高度紧张的工作者等人群都属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高危对象,需要定期的去医院体检以检查血脂、血压等心血管相关指标,对于早期诊断心血管疾病最好的方法就是定期的体检,以上人群至少保持每年一次,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的采用药物或非药物治疗,避免病情继续发展和并发症的产生

4 护理

4.1对高血压患者的护理要点 本组研究的对象中,23例高血压病患者普遍存在头晕、眼花、心悸、记忆力衰退、易烦躁、手脚麻木等症状,大多数是因高级神经失调所致。到了后期,除血压较高外,还会有心、脑、肾等器官受损现象,轻则造成功能障碍,重则产生衰竭。这就要求在护理上干预和监督患者的生活方式: ①注意休息,患者休息要规律,保证睡眠质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②在饮食上,杜绝高盐高脂类食物,患者每天摄入的盐应少于 3 g,脂肪不超过 30 g,还要戒烟、戒酒。③适当的运动,每天坚持打太极、慢跑等运动 1 h,运动时的心率保持在170 次 / min以下,或身体稍微出汗,避免疲劳,每个星期至少运动 5 d,长期坚持不懈。④严格按照医嘱吃药,不随意停用或者私自调整药量、改用其他药方等,密切观察并记录血压的变化。⑤保持轻松稳定的情绪,避免情绪变化过大,心平气和,不冲动、少生气。

4.2 对低血压患者的护理要点 作为研究对象的11例低血压患者中,有 5 例性低血压,5 例为症状性低血压,4 例属于无症状性低血压。护理时要求患者: 选择头高脚低的睡眠方式,增加血液循环和释放肾素; 避免长卧,时常转换,动作轻柔缓慢; 不暴饮暴食,少食多餐; 沐浴不用过热的水,防止滑倒; 若有晕厥等症状,就地躺下,医务人员及时采取抢救措施。

4.3 对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要点 属于心力衰竭的16例心血管疾病,早期症状有乏力、烦躁、失眠的特点[5]。这类患者夜间睡觉常因脑供血不足存在失眠、气喘或者憋醒、心跳加快、尿多等现象。对这类患者进行护理时,要叮嘱患者或者家属注意以下几点: ①对心功能不好的患者,大多时间应卧床或半卧休息,情控制稳定后,可下床适当散步,避免体力衰退、肺部感染和下肢栓塞等现象。病情严重的,应长期卧床休息,减少心脏的负担。②对呼吸明显过急的患者,给予氧气袋辅助呼吸。不能咯出痰时,适当使用侧体引流。③严格控制盐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 3 g,低盐、易消化的饮食方式能减少心脏的负担。④禁止吸烟喝酒,不能食用刺激性的食物,控制好水分,避免体内水分浮肿增加心脏负担。⑤密切关注患者的心律与心率的变化,若有心房颤动的患者,应及时测量心率。发现病情有不寻常的变化时,立即通知医护人员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5出院指导 出院前向患者交代专属用药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注意按时复查随访。嘱患者在饮食及生活等方面要保持良好习惯[6]。

参考文献

[1] 刘桂玲 .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1):152.

[2] 陈梅仙 . 浅析心血管疾病的诱因与内科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2010,19:127.

[3] Yusuf S,Hawken S,Ounpuu S,et al.Effect of potentially modifiable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52 countries(the INTERHE ART study):case-control study[J].Lancet,2004,364(9438):937.

[4] 刘海英 .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护理干预[J].亚太传统医药,2008,7:72-73.

[5] 林淑平 . 护理干预对内科护理质量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32):69-70

心血管内科范文第3篇

华东医院心内科检测仪器及抢救设备齐全,检测手段丰富,诊断及治疗率高,对各类心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特别是老年常见病多发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肌炎(病)及各种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卓有成效。拥有一流的心脏专用导管室,可随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和心脏起搏器安装术,能熟练运用无创心功能检测、漂浮导管及主动脉球囊反搏等检查、抢救手段,为各种危重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提供必要的保障;在老年心血管疾病的诊治和多脏器功能障碍抢救及综合干预治疗、高龄冠心病介入治疗方面独具特色。开展介入治疗项目包括临时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安装术、冠状动脉造影及冠脉内支架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等。

心内科现有医生44名(退休专家5名),在职主任医师5名、副主任13名、主治医师11名、住院医师15名,其中医学博士2名、硕士11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部级、市级、院级等多项科研项目,以及复旦大学医学院等教学任务,积累了近20余年的经验。

现有专科床位118张,和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各种心律失常及心血管介入治疗等严重心脏病的监护病房2个,24张床位。另有特需病房床位36张,收治特需的心血管病人。

华东医院心内科每周设有心脏起搏器(每周二下午)及冠心病介入(每周三下午)随访门诊,请在门诊挂号后到东三楼(2号楼)心脏导管室就诊;每周三上午在东楼门诊(2号楼)设有老年高血压专病门诊;每周一至每周五全天、周六上午设心内科专家门诊。

朱毅教授

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医学院医学系,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临床,现任上海华东医院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复旦大学医学院心血管内科学硕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上海市分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擅长老年疑难冠心病介入治疗,各种心律失常诊治及人工心脏起搏、心电生理应用。在老年病、高血压病、心力衰竭及多脏器功能障碍的救治、老年冠心病康复方面有较深入研究,20余篇。

心血管内科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心理疏导 心血管内科疾病 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263-01

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过程中,对将以人为本贯彻到临床护理中提出了新要求,把患者放在护理工作的首位,无论是生活还是心理都给患者以更多的关怀。对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的临床护理可谓完美表达了医院的综合性护理特点。同时,由于治疗患者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而且面临复杂多变、易反复发作的疾病症状,这都增大了护理工作的难度。所以,内科临床护理就需要研究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切实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本文对我院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心血管内科96例患者临床护理运用心理疏导干预做了调查,现将研究情况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来我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的96例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将这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组为48例。患者年龄在44~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8岁。治疗组分别有冠心病患者14例,高血压患者22例,脑出血患者12例。对照组分别有冠心病患者17例,高血压患者23例,脑出血患者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与疾病类型没有比较大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当两组患者入院后,相关的常规检查应先进行,对照组采取的与日常护理没多大差别的常规临床护理,而对治疗组患者均以常规护理为基础,并给予心理疏导干预的方法,并应强制性对患者的吸烟,酗酒和滥用药物的患者提出要求,使患者改变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再以病情和患者的特点及患者住院时的主诉为依据,把记录做完整[1]。多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医师治疗使其治疗恢复的信心得到增强。要给予那些临床治疗效果不好且有焦虑情绪甚至暴力的患者要耐心将临床特点与治疗困难性耐心给予解释,并做好患者家属的沟通工作,让其也对医师和护士的临床治疗积极进行配合。要为患者能自己做一些喜欢的事情多加鼓励,让其注意力分散。为缓解患者的内心焦虑和紧张,护理人员要积极主动地与患者多做一些心理沟通。要为患者尽量创造出整洁的环境和舒适的气氛,并让患者多走出去开展户外运动。

1.3 判定指标

①患者能有愉悦心情,治疗积极配合并取得较好治疗效果,完全消失了临床症状,则为显效。②患者改变了心态,减少了一些临床症状和体征,则为有效。③患者产生较差情绪,对医师治疗不配合,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好转迹象,则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19.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临床资料,以t检验计量资料,以χ2检验计数资料,P

2 结果

在治疗组有39例为显效,9例为有效,相比于对照组的24例显效明显要优,并且有着100%的总有效率也比对照组的73.5%也明显要优, P

3 讨论

从临床报告调查结果看, 患者患有心血管疾病与情绪障碍多有不同程度的相伴,而患者的临床恢复情况和进程可因情绪障碍的不同而产生影响。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可发现,采用心理疏导干预方法的治疗组,有着1005的临床总有效率,而对照组则仅仅达到73.5%的临床总有效率,从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后效果看,治疗组显然比对照组总体情况要理想,这明显出现在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由此可看出,心理辅导法在心血管内科护理的应用,对于改善临床患者的病情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了积极作用。

因此,临床护理应用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对于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减轻,以及促进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治疗和恢复程度的作用很大,临床上很有必要大力推广[3]。

参考文献

[1]曾玲,心血管疾病的诱因与内科护理分析[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20(9):443-443.

心血管内科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急性心绞痛;心血管内科;疗效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51-01

心绞痛(angina pectoris)是指冠状动脉由于血供不足导致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缺血、缺氧引起的发作性胸痛。其临床七要特征表现为胸胃后或心的区的短暂性压榨性疼痛,可放散到左肩部或左上肢,一般经休息、去除诱闲或使用扩冠药物可使疼痛缓解。心绞痛急性发作是急诊急救中较常见到的急症之一,绝大多数患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冠状动脉痉挛为基本病因,是缺血性心脏病(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常见类型;重度主动脉办狭窄和/或关闭不全、梅毒性主动脉炎、肥厚型心肌病等非冠状动脉本身病变也可引起类似的发作性胸痛,但这并不归人缺血性心脏病的范畴[1]。选取我院2010年6月到2013年8月64例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6月到2013年8月64例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观察组32例,男18例,女14例; 年龄( 69.3±5.6) 岁。对照组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68.2±6.3) 岁。两组在年龄、性别及病情上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其中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硝苯地平缓释片(国药准字H32026198,生产单位:扬子江药业集团江苏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治疗,口服:一次10~20mg,一日2次。极量,一次40mg,一日0.12g。观察用药期间 2 组临床疗效、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和不良反应。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数理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收集、整理与统计分析,进行卡方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 高于对照组的 5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正常情况下心脏对于机械性刺激并不引起疼痛反应,当冠状动脉的氧供与心肌的氧需之间失衡时,导致心圳L急剧的缺血、缺氧时,心肌组织内积聚过多的乳酸,丙酮酸等酸性代谢产物及缓激肽、组胺等化学物质刺激心脏内自主神经传人感受器,经胸1―5交感神经节将冲动传至相应的脊髓节段,交换神经元后经脊髓丘脑束传至大脑皮质产生疼痛感觉。由于内脏感觉迟钝,而躯体感觉敏感,定位性准确,因此,心绞痛不足反应在内脏部位,而是通过胸1―5脊神经所分布的皮肤区域表现出来[2]。另外,缺血缺氧造成的酸性代谢产物与化学性物质的刺激也可引起缺血区内富有神经供应的冠状动脉血管收缩或产生异常牵拉,成为疼痛的直接刺激因素。临床所见的心绞痛绝大部分是冠状动脉某主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程度达横断面积75%以上,当运动时耗氧量增加而心肌供氧不足。典型的心绞痛多呈现为压榨性、窒息性或紧缩性疼痛[3]。疼痛发作时开始症状轻微,随后迅速加剧,常常迫使患者不自觉地停止原来正在进行的活动,或迫使患者从睡梦中惊醒,个别患者可伴有濒死的恐惧感。非典型患者可表现为伴有气短的持续性胸部闷痛。心绞痛急性发作诊断一般并不困难,主要根据特征性症状,参考年龄(男>40岁,女>45岁),既往史及冠心病易患因素(如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结合临床体征、心电图变化综合进行分析[4]。需特别指出,诊断过程中不能过分强调心绞痛发作必须具备何种阳性体征或心电图改变;对急诊患者不要轻易否定初步作出的或疑似的诊断,应待症状缓解后再做进一步深入检查。也可采取药物试验性诊断(如对劳力性心绞痛者可试含硝酸甘油,对自发性心绞痛者可试含硝苯吡啶),观察应用扩冠药物后短时间内临床症状有无缓解。对部分持续性胸痛者需注意与急性心肌梗死相鉴别。

硝苯地平(以下简称NF)通过阻碍心肌及血管平滑肌钙离子的膜转运,抑制钙离子向细胞内的流人,引起心肌的收缩性降低和血管扩张。动物实验表明,通过降低心肌的收缩性及末梢血管的抵抗性,而使心肌的耗氧量减少;通过冠状血管的扩张和侧支循环的发达,增加心肌缺血部位的氧供给;通过抑制高能量磷酸化合物的消耗,增强抗缺氧能力[5]。可抑制心肌收缩,降低心肌代谢,减少心肌耗氧量。另一方面能舒张外周阻力血管,降低外周阻力,使收缩压和舒张压降低,减轻心脏后负荷。本品可延缓离体心脏的窦房结功能和房室传导;整体动物和人的电生理研究未发现本品有延缓房室传导、延长窦房结恢复时间和减慢窦房结率的作用。

本组资料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 高于对照组的 5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持续时间也有所缩短,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硝苯地平缓释片辅助治疗急性心绞痛,可缓解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旭武,蒋丽华. 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疗效观察[J]. 中外医疗,2013,11:81-82.

[2] 曹仙丽. 关于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护理效果观察[J]. 中国卫生产业,2013,06:25.

[3] 李虹,张红. 150例急性心绞痛病人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 中国卫生产业,2013,09:86.

[4] 高远毅. 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护理效果观察[J]. 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02:392.

心血管内科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心血管内科患者;糖代谢异常;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119-01

心血管内科疾病与糖代谢异常疾病有着相同的起病原因,2型糖尿病和冠心病都是属于高危类型的疾病。糖尿病或者糖代谢异常症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升高心血管内科疾病的病发率以及死亡率。在心血管内科的病患者中糖代谢异常症状和血压高症状属于主要形式的两种并发症状类型。伴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愈来愈大,心血管内科的病患者人数不断展现出逐步上升的演变趋势,同时根据有关的文献分析研究报道,在心血管内科的病患者中存在近70%的患病人群同时出现糖代谢异常的发病症状。现阶段的现代临床医学领域中,对于糖代谢异常症状的发病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关键的研究课题[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某医院入院治疗的1200例心血管内科的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有639例,女性患者有561例,其主要分布在37-79岁的年龄段,平均年龄为62.4岁,其中有495例病患者已经确诊属于糖尿病,其他的病患者需要进行相应的糖耐量实验,对病患者的糖代谢状况进行综合性的判断分析。

1.2方法

糖耐量实验的主要操作步骤为,在进行测量操作之前的12小时内禁止入食,允许适当地饮水,此时测量病患者在空腹情况下的血糖状况,然后让病患者一次性地口服含有80g无水葡萄糖的水溶液,容量大约为400 ml,由第一次进食开始测量2小时的餐后血糖状况。

2 结果

通过对心血管内科的病患者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705例的非糖尿病患者之中,发现有276例患者出现糖代谢异常状况,占据了所选患者的39.1%比例,加上发现糖尿病患者有495例,所选到的病患者中一共有771例患者会产生糖代谢异常状况,占据了所选患者的64.2%比例。

3 讨论

3.1在糖尿病发病前期阶段的糖代谢异常状况和心血管内科疾病密切关联

糖尿病和心血管内科疾病的相关程度已经是毋庸置疑的,糖尿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直接影响到心血管内科疾病的病发率与病亡率状况。糖尿病的心血管内科并发症是导致死亡、残疾的重要原因,大概有65%的糖尿病患者是由于各种类型的心血管内科疾病而死亡,出现心肌梗死或者由于心血管内科病症的死亡比率基本上与患有心肌梗死发病史的非糖尿病患者相近[2]。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在美国大约有65%-70%的糖尿病发病患者是由于心血管内科疾病而引起死亡的,糖尿病相对于非糖尿病患者出现心血管内科疾病症状的危险程度要高出2-4倍左右。然而据我国的有关报道表明,在糖尿病发病患者中冠心病的发病率已经从初始阶段的2.2%-38. 0%升高到19.6%-62.2%,在我国老年人群体的调查分析研究中显示,糖代谢异常症状与糖尿病老年患者伴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程度分别为糖代谢正常老年群体的2.85倍与279倍。

3.2糖代谢异常症状对心血管内科疾病的影响

大规模的临床医学研究资料表明,高血糖可以在任意的年龄阶段加快动脉硬化症状的形成。有相关的临床医学研究资料显示,患有糖尿病的心脏发病患者在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症状时的病亡率会更加高,发生心肌梗死之后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也随之提高。在1998年发表的芬兰的East-West在1998年发表的随访七年时间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已经确诊患有糖尿病然而未出现心肌梗死症状的病患者和伴有心肌梗死而未患糖尿病的患者相对比,心血管内科的发病率显示出基本一致的结果[3]。

3.3临床分析

在医院的心血管内科病患者中,出现糖代谢异常症状的发病人群相对比较多,通过相关性的临床分析一般有以下若干中发病原因,在治疗心血管内科病患者的过程中,大部分都是年龄相对比较高的老年人,伴有糖代谢异常症状的患者数量与患者的发病年龄呈现出正比例增长的趋势[4]。相关的研究文献表明,年龄在50岁以上的发病患者出现糖代谢异常状况的几率大概在15%左右,年龄在70岁以上的发病患者出现糖代谢异常症状的几率大概在30%左右;在接受临床治疗的心血管内科病患者中,大部分都是同时伴有高血压的症状,大约占了治疗患者60%的比重以上,高血压的发病患者数量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断地增多。在医院住院的心血管内科病患者进行相关研究表明,糖代谢异常症状通常有以下各种状况,具体表现为多饮水、多入食、多尿与体重减轻等情况。糖尿病一般可以分成两种类型,分别为1型与2型,1型的糖尿病通常表现出发病急、病情重的特点,发病患者一般会有明显的临床病症表现;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表现出全身乏力与皮肤疹痒等症状,病情不严重的2型糖尿病发患者在早期阶段会表现出餐后反应性低血糖的症状。高血糖的发病患者一般表现出视物模糊的症状,通常情况下就诊的原因是伴发病或者并发症,发病患者主要的并发症类型有糖尿病的急性代谢井发症、高渗性昏迷、酮症酸中毒、皮肤疖痈等[5]。

心血管内科的病患者同时并发携带糖代谢异常症状的患者数量相对比较多,通常情况下出现糖代谢异常症状的患者一般是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的症状。如果对在空腹状态下的血糖状况进行检测的话,有可能会发生漏诊现象,漏诊的几率可以达到78.48%,伴有糖代谢异常症状的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的病症范围相对比较广泛,发病情况比较严重,同时会伴有糖代谢异常加重的状况,心血管内科疾病不断趋于严重,在糖尿病的发病前期阶段通常会有相应的症状表现,所以对糖代谢异常症状的发病人群实行心血管内科疾病的检查与有效的预防策略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王颖,张玲.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其糖代谢异常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2):142.

[2]王云龙,王青,孙一光.心内科住院患者糖代谢异常及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荟萃,2009,24(12)1044-1047.

[3]冯敏.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糖代谢异常的临床观察[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3(6):72-73.

[4]吕建庄,郑燕君,郝春媛.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糖代谢异常的临床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4):418-419.

[5]黎巨成,林泉根.心血管住院患者代谢异常状况的临场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105-106.

心血管内科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防范

当前医院高风险的一个专科便是心血管内科,正是因为人体的心血管系统较为复杂,病因多样,病种繁多,来势迅猛,因此,在心血管内科护理的整个过程当中都面临着许许多多的护理风险,一旦护理问题解决不当,那么便会导致法律纠纷的产生。所以,深入的对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探讨,并且尽快的找出有效的防范措施,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人员抵御风险的能力,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1 临床资料

我院在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共收治23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其中女92例,男138例,年龄44~80岁,平均年龄为60.1岁。其中,112例心肌梗死患者,118例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且对心血管内科护理当中所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和归纳。

2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所存在的诸多不安全因素分析

2.1 患者方面 绝大多数的心血管内科疾病都非常的复杂,疾病的变化速度也非常快,许多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等疾病,均有可能随时出现生命危险。由于医院的护理工作属于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不仅需要护理人员的努力,同时也需要患者及其家属的支持与配合。然而,在实际的护理工作当中,很多患者普遍的缺乏执行医嘱的力度,比如患者的病情较轻,便对疾病产生一定的轻视心理,擅自离开医院或者病房,甚至请假后不按时返回,一旦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那么便会引起疾病的发作。与此同时,一些患者及其家属明显的缺乏对心血管内科疾病的认识,对医疗存在着过高的期望,一旦患者的病情发生恶化的现象,通常将责任全部归咎于医务人员,从而导致冲突与纠纷的产生。

2.2 护理人员方面 由于心血管内科的护理人员每天都有着非常大的工作量,长期以来,绝大部分的护理人员超负荷的工作,并且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极易导致厌烦心理的产生,从而使得服务态度较差,甚至会引起差错事故的发生,最终产生护理纠纷。与此同时,由于个别护理人员缺乏必要的工作经验,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较为淡薄,再加上当今人们对护理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进而使得护理人员无法与患者及其家属展开有效的沟通,最终导致护理纠纷的产生。另外,作为司法鉴定主要法律依据的护理记录,其书写的规范程度也会是突出的不安全因素。

2.3 其他方面 近些年以来,心血管内科的诊断及治疗技术得以不断提高,但是有些护理人员缺乏丰富的临床经验,无法及时的掌握新技术、新理论以及新护理方法,在对患者进行抢救的过程当中,护理人员应急能力差、对仪器操作不熟练、医疗器械故障等都会对患者的抢救工作带来不良影响,甚至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这势必会导致护患纠纷的发生。除此之外,医院环境也存在着诸多不安全因素,比如医源性噪声过大引起患者情绪恶化、病房地面湿滑而使患者摔倒等等,这些也都会引发护患纠纷。

3 防范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的有效措施

3.1 重视护理记录的管理与书写 护理人员应当立足于法律,将书写与管理护理记录的态度加以端正,禁止出现护理记录潦草、涂改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对药物的描述和疾病的名称记录应当工整和规范。同时,护理记录的客观性和及时性也是保护护理人员自身权益及封堵安全隐患的迫切需要。护理人员在对病情进行观察时必须具备一定的预见性,特别是对于那些病情危重的患者,护理记录应当做到内容全面、及时及准确,一旦出现任何异常,必须尽快的向主治医生报告,最大限度的防止医护记录矛盾的发生。

3.2 强化护患交流及沟通 在日常的护理工作当中,语言的交流技巧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护理人员应当注重语言的技巧性和艺术性,使用文明的语言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及沟通,坚持做到仪表大方、态度诚恳,切勿态度不耐烦和语调生硬。对于素质较低和态度较差的患者与家属的不当行为及过激语言,护理人员应当耐心的安慰和解释,尽可能的防止纠纷的产生。护理人员应当充分的利用晚间和晨间护理的机会,对患者的饮食情况和睡眠情况加以询问,切实的给予患者充足的人文关怀,用自身的实际行动来感化患者,以加强患者与家属的信任和理解。

3.3 提高护理水平 过硬的技术、果断及时的处理、敏锐的洞察力、高度的责任心是架起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人员信任和理解的重要桥梁。为了消除心血管内科护理中所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那么就应当不断的促进护理人员护理能力、护理水平和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一方面,应当制定出明确的培训计划,使护理人员积极的参与到护理培训工作当中,特别是要将新上岗护理人员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加强,提高护理人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观察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应当利用业务听课、疾病护理查房等多种形式来掌握患者病情的进展、学习新知识,使护理人员不断的进行新知识和新理论的学习。此外,还必须重视护理人员基本功的训练,使其熟练的对各项技术操作规程加以掌握,在抢救过程中能够做到忙而不乱、井然有序。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面对心血管内科护理中诸多不安全因素,护理人员只有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护理能力、护理水平、职业道德素养及责任意识,及时的掌握和更新护理新知识和新技能,并且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护理工作,这有这样才能够将不安全因素消除,才能够避免护理纠纷和法律纠纷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 刘桂玲.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1):152—153.

[2] 周柳嫦.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中国医药导报,2010,7(16):197—198.

[3] 张静.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1).

心血管内科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重要性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95-01

心血管疾病是临床内科中的一种常见疾病,对人体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同时也是造成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类型[1]。从患者出现心血管的病因和种类出发,心血管疾病在发病率上呈现着一种逐年上升的趋势,临床研究表明,护理工作的实施可有效的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对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实施临床护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在医院于2011年3月――2012年3月所收治的64例心血管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22例,患者的年龄为40-85岁,患病的时间在3个月-15年。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心肌炎、心律失常、早搏、心率衰竭、心绞痛等。这64例患者在确诊为心血管疾病后,给予了相应的治疗措施,并继续住院进行观察和治疗。

1.2 护理方法

1.2.1 常规护理 常规护理的实施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临床症状来进行的,其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保证患者病房内温度和湿度的适宜和室内环境的整洁;加强对患者皮肤法护理,做好清洁工作;做好患者的口腔处理;密切关注患者的膳食情况,促使患者多使用一些高钠和高脂的食物;做好患者病房的夜间巡视工作,以便出现问题时可得到及时的处理。

1.2.2 药物护理 心血管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服用一定的药物,但这些药物的用药情况却比较复杂,此时医护人员需要对各种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等都熟练的掌握,以此来减少护理工作所潜在的危害。在这个过程中,护理人员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药物的药理作用,来加强对患者的用药护理,特别是疾病的高发期,择时给予患者药物的服用[2]。

1.2.3 心理护理 患者在入院后,在心理上会产生一定的恐惧、焦虑和紧张心理。此时,护理人员需要给予患者一定的心理护理,在态度上要和蔼,语气要温柔,避免语言上对患者的不良刺激。在护理的过程中,多和患者进行沟通,而且需要在一个尊重和同情的态度下进行。通过交流将患者的恐惧和抑郁原因表达出来,然后帮助患者对其心理因素进行分析,以此来增强患者和护理人员之间的信任感,而患者在心理上的压力得到了缓解,对其治疗的有效性也具有一定的帮助。

1.3 统计学分析 对所有的数据采用SPSS13.0系统的软件进行分析,在这个分析的过程中对计数资料通过采用X2来进行检验,用t来对计量的资料检验,发现其P

2 结 果(见表1)

从表1中可看出,心血管内科患者通过实施有效的护理,其中有60例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治愈和缓解,总有效率达到了93.75%。从这一结果中发现,在心血管内科患者中实施临床护理的措施,具有重要的价值。

3 讨 论

心血管疾病也成为循环系统疾病,其发病的原因一般都和人体中的动脉硬化有一定的关系[3]。临床研究表明,心血管患者在进行治疗后,其临床护理措施的应用是否科学与合理,对患者的治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从本文的研究中发现,心血管患者在治疗后,通过有效的常规护理、用药护理和心理护理可有效的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对患者的身体康复程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护理措施的有效实施和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与素质有着很大的联系[4]。在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的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只有不断的加强对自身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护理实践工作中不断的积累工作经验,自身的护理水平才可得到不断的提高,护理的效果才可得到更好的实现。

综上所述,心血管内科患者实施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对患者的康复程度和健康状况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少玲,洪蝶玟.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隐患的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9,(10):161.

[2] 吴淑英,何宁.心内科临床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12):56-57.

[3] 王露.600例心内科患者的护理方法的改进与效果[J].当代医学,2012,(12):84.

心血管内科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临床治疗分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163-01

根据相关统计发现,心血管病患者发生临床感染的概率为6.5%-13%左右,该疾病具有多变、突变的特点[1]因此,必须要提高对该疾病的重视,做好预防工作。为了提高医院心血管内科的重视程度,加大力度对心血管病患者进行防治[2],我院对2010年――2012年收治的100例心血管内科感染者进行治疗,并对疗效进行分析。现将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0年――2012年收治的100例心血管内科感染者进行治疗,对100例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100例患者当中,男性患者57例,女性患者43例。患者的年龄为23-81岁,平均年龄为(40.3±6.2)岁,患者的病程为1.5-28年,平均病程为(9.2±5.7)年。根据统计显示,患者的主要基础疾病包括:冠心病、类风湿心脏瓣膜、扩张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等疾病。所有患者均经过诊断后确定为医院感染,并以此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收治100例未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对观察组患者发生感染部位进行统计,如下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上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等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对不同部位发生感染率进行研究。

1.2.2 对两组患者在心功能、侵袭性操作(留置管、插管等)、合并症、住院时间等各方面进行比较,对比其差异性。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均采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以P

2 结 果

2.1 感染部位统计 对观察组100例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得出:下呼吸道感染患者85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62例,泌尿系统感染患者41例,肠道感染患者39例,皮肤软组织22例,见表1。

2.2 感染原因分析 对两组患者在心功能、侵袭性操作(留置管、插管等)、合并症、住院时间等各方面进行比较,对比其差异性,从而分析是否将其归为感染危险因素,并采取措施加以预防,见表2。

观察组在侵袭操作、心功能、合并症、预防性抗生素使用、住院时间等方面的数值均要高于对照组患者,可见以上因素均与患者发生心血管内科感染有密切联系,P

3 讨 论

医院感染是内科手术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其中以心血管内科感染较为常见,它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和预后情况,严重的会使患者的病情加重,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感染情况的发生,与多种危险性因素存在着密切联系[3]。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高新技术、高新设备的引入,使得患者的治疗也变得复杂化,其中最常见的是侵袭操作的广泛应用。对于一些老年病患者、重症病患者,都会使用到侵袭操作,如内置管、气管插管等。这些方法虽然能更好维持患者生命,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患者感染的几率[4]。

我院通过对2010年――2012年收治的100例心血管内科感染者感染部位进行统计,并分析感染原因。经过一系列的调查之后,我院对心血管内科感染预防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对患有合并症的患者进行监控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合并症要远高于对照组,可见合并症是导致发生心血管内科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必须要对其多加注意,加强监控。在必要时使用免疫药物,减少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医护人员也要注意对患者做好防寒措施,使患者的血糖控制在稳定范围内。

3.2 使用一次性医疗产品 本次调查显示,观察组患者有89例使用了侵袭性医疗设备,由此可见侵袭性医疗设备是导致感染的危险性因素之一。由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经常使用侵袭性医疗设备,从而增加了感染的几率,因此严格把握设备的质量非常重要。建议对患者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并严格把握患者的操作适应证。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时,注意手术流程并严格遵守规定对医疗设备进行消毒。

3.3 严格把握患者的住院时间 根据本次调查显示,患者住院时间越长,发生心血管内科感染的几率就会越高。由此可见,必须要严格把握患者的住院时间。在进行治疗之后,符合出院条件的患者必须要及时安排出院,避免住院时间过长导致感染现象的发生[5]。

3.4 谨慎使用预防性抗生素 本次调查发现,观察组患者使用预防性抗生素人数要远多于对照组患者,可见使用预防性抗生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感染几率。因此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必须要遵循世界卫生组织对抗生素使用的相关规定。

本次研究对心血管内科感染原因进行分析,通过研究显示,在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治疗时,必须要注意对侵袭操作、合并症、预防抗生素使用、住院时间等方面进行严格控制,从而有效降低感染率。

参考文献

[1] 林小劲.256例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03(02):87.

[2] 赵文丽.130例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6):560-561.

[3] 王红雷,李长岭.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11):1567.

[4] 何以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医院感染70例的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2008,30(09):1354.

心血管内科范文第10篇

【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护理当中存在的哪些不安全因素。方法:设计专用问卷,分别对我院心血管内科的80名患者以及20名护理人员进行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的问卷调查。结果:结果显示患者中有25人(31.25%)选择了护理人员技术及经验不足,19人(23.75%)选择了护理人员欠缺职业素养,21人(26.25%)选择了护患缺乏有效沟通,此10(12.50%)人选择了环境因素;护理人员中,有14人(70.00%)选择了技术与经验不足,11人(55.00%)选择了患者自身原因,7人(35.00%)选择了用药及器械操作不规范,6人(30.00%)选择了护患缺乏有效沟通,5人(25.00%)选择了医院管理原因。结论: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技能以及职业素养,改善患者住院环境,加强护患沟通以及规范医院管理等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有了较大的改变,同时生活压力也逐年增加,这也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逐年攀升,这也为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而且由于心血管疾病大多具有突发性和多变性,导致心血管内科护理过程中具有很大的风险,这也增加了护理人员的不安全因素,为了对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80名患者以及20名护理人员进行不安全因素调查,并在临床护理中尽量避免这些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在2012年3月-2013年8间收治心血管疾病患者80名,其中男性患者35名,女性患者45名,平均年龄为62.3岁;另选择我院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20名,全部为女性,且工作时间均在一年以上。

1.2 方法 对选取的80例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问卷调查,并通过患者病例以及临床护理记录回顾分析患者的实际护理情况,总结不安全因素。对于患者的问卷调查主要包括:护理人员技术与经验、职业素养、护患沟通以及环境等因素。护理人员是心血管内科护理的直接实施者,因此在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与护理人员存在很大的关系,专门设计调查问卷对20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临床技能与经验,用药、仪器操作以及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医院管理,患者自身因素以及护患交流等因素。

2 结果

结果显示,对80名患者的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问卷调查中,有25人选择了护理人员技术及经验不足,占31.25%,有19人选择了护理人员欠缺职业素养,占23.75%,有21人选择了护患缺乏有效沟通,占26.25%,此外有10人选择了环境因素,占12.50%;而对20名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中,有14人选择了技术与经验不足,占70.00%,有11人选择了患者自身原因,占55.00%,有7人选择了用药及器械操作不规范,占35.00%,有6人选择了护患缺乏有效沟通,占30.00%,还有5人选择了医院管理原因,占25.00%。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即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循环系统则是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以及微血管)。心血管疾病又可以细分为急性心血管疾病和慢性心血管疾病,但两者都与动脉硬化有关。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有冠心病、心肌炎、高血压、心力衰竭、瓣膜性心脏病等,这些疾病大都有着相似的病因、病发过程及治疗方法。

由于心血管疾病具有多变、突发的特点,容易出现急性患病,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因此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护理对于患者的病情控制以及康复十分关键。而护理过程是护患双方共同参与与完成的过程,需要双方密切配合、协作以及相互支持。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是由护理人员以及医院造成,医院管理不当,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和经验不足,护患之间缺乏沟通,书写护理文书不规范等都可能引起护理不安全事故。医院由于疏于管理,没能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培训等,导致护理人员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以及临床经验匮乏;此外由于医院排班不够合理、人手不够等,导致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工作繁重、时间长,在心里上易产生疲劳感,而对工作产生抵触,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出现态度恶劣等情况,从而无法与患者做到有效沟通;最后由于护理人员工作繁重,使其不能认真记录护理文书,导致护理文书出现纰漏甚至错误等,而影响医务人员通过护理文书及时了解患者病情,从而延误患者的治疗时机。

除了医院和护理人员外,患者自身原因也有潜在的护理不安全因素存在。由于患者自身缺乏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当病情出现好转时,就会放松警惕,不遵医嘱、不按时服药以及擅自活动等,导致病情加重等。此外部分患者有某些不良生活习惯,如喜欢吸烟酗酒,然而这些习惯都可能对病情产生影响,患者由于自制力不足,违背医嘱,偷偷吸烟酗酒等,可能导致病情反复。最后如果患者住院期间病情没有好转甚至恶化时,就会感觉医院治疗水平有限,而对护理人员产生误解,不配合护理人员的护理,从而延误病情大大增加护理风险。

总而言之,心血管内科护理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是由医院以及护理人员造成的,其次患者自身的因素也可能引起护理过程的不安全因素。因此,为了尽量避免护理不安全因素,保证护理顺利完成,医院需要加强管理,护理人员也应该要不断学结,提高自己的护理技能、职业素养以及临床经验,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交流,规范书写护理文书,保证记录的正式性、完整性以及时效性,最后在护理过程中要时刻关注患者的实时病情,如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联系主治医师,配合主治医师控制患者病情。

参考文献

[1] 梁秀萍.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 中外医疗,2012,31:182-183.

[2] 韩远丽.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探讨[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5:306-307.

[3] 林智欢. 解析心血管内科护理的不安全因素及其对策[J]. 中国保健营养,2012,22:5117.

[4] 朱凤珍,陈玉华,麻薇,邓显霞,邢敏丽,董晓明.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潜在不安全因素分析[J]. 吉林医学,2007,06:846-847.

[5] 韩高凤. 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管理防范[J]. 中外妇儿健康,2011,04:260-261.

[6] 缪廷琼. 浅谈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安全隐患[J]. 中国卫生产业,2011,26:60.

上一篇:西部牧业范文 下一篇:呼吸内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