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30 06:17:07

心血管疾病论文

心血管疾病论文篇1

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居各类疾病之首,由于致病是因血液的病变所引起,故对人体的损害是隐秘的、逐渐的、全身性的,因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被称为“沉默的疾病”,称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笔者从心理平衡、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季节养生等方面提出了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措施。

1心理平衡

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矛盾,拥有一颗年轻的心、宽容的心、快乐的心,保持平衡的心态,是长寿的关键是健康人生的保证。“身动心不动,事忙心不忙”是中老年人的处世原则。情绪激动是心脑血管病的大忌,因急躁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容易并发脑血管意外和心肌梗死。因此冠心病、高血脂、高血压病患者尤其要放宽胸怀,切勿让情绪起伏太大。

2合理膳食

以素食为主,高脂肪、高胆固醇摄入过多是心脑疾病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摄入过量脂肪会在心脑血管壁内沉积,形成粥样斑块。心脑血管疾病的直接原因是血脂异常。血脂异常是指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及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血脂异常时,脂质会在血管壁上沉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产生心脑血管疾病。流行病学观察结果显示:血脂中胆固醇每上升1%,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就增高2%~3%。相反,调节血脂水平后,5年内能使冠心病发生率下降34%。故血脂异常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调节血脂是防病的重点。以素食为主的合理膳食是保持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必备条件之一。

3适当运动

心脑血管患者不是不能运动,而是要适当运动,运动量减少也会造成血流缓慢,血脂升高。要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控制好运动量,以走路、慢跑、游泳等适合于中老年人的锻炼方式为主,是防止衰老的重要措施。中老年患者晨练不宜过早,因为睡眠时人体各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活力不足,晨起时突然大幅度锻炼,神经兴奋性突然增高,极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尤其在冬季应该注意这个问题。健身锻炼能使体内新陈代谢加快,血流加速,进而防止血管内血栓形成,达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目的。

4戒烟限酒

抽烟是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的一大危险因素,抽烟时间越长,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机率就越高,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也相应升高,过量饮酒同样也是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的一大危险因素,过量饮酒能影响脂肪代谢,可使血液中甘油三酯、胆固醇含量增高,使血管平滑肌纤维变性,失去弹性,导致动脉硬化,发生高血脂、高血压,脑血管意外等。酒精可使大脑皮层萎缩、大脑功能障碍,出现精神神经症状、意识障碍等。戒烟限酒是中老年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5季节养生

冬季气温逐渐降低,人体新陈代谢缓慢,是心脑血管病人的“多事之时”,要十分注意保暖。心脑血管病人身体受冷空气刺激,血管骤然收缩,易导致血管阻塞,血流供应中断及受阻,使血管内的毒性物质不易排出,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和复发。

冬季进补要适度。冬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是一年中最适合饮食调理与进补的时期,而中老年人机体功能减退,抵抗力低下,正是需要进补的时候。我国民间素有冬季进补的习惯,冬季人们运动本来就少,加之大量进补热性食物和滋补药酒,很容易造成血脂增高,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进补一定要根据个人的体质进行[12]。

【参考文献】

[1]房向前.脑血管病人的辨证施护[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5):98.

心血管疾病论文篇2

关键词心血管;脑血管;死亡因素

【中图分类号】R714.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19(2016)14-0016-02

全球范围内,死于心脑血管病的患者年均数量超过1500万,在各种死因中高居首位[1]。心脑血管病已经对人类群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冠心病、高血压等都是造成心脑血管病的潜在风险因素。另外,如吸烟等不良习惯与心脑血管病发作也存在密切联系[2]。为确定心脑血管疾病防治重点内容,本研究对2014年间的心脑血管死亡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死亡数据来自2014年我县县级医疗单位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网络直报的居民死亡病例(已审核条件下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导出的数据和主要内容)。1.2方法按《云南省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工作规范》的方法与要求,对县级及以下医疗单位所发现的死亡者进行统计,并填写全国统一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规定时限内进行网络直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规定要求上网审核,结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对死者死因进行确定。1.3统计学分析相关数据采取SPSS15.0软件系统进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死亡病例整体情况2014年通过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报告的死亡病例共625例,其中,男性372例,女性253例。本次分析共包括死亡个案625例,死亡率为589.66/10万(标化率为644.80/10万,以2010年人口普查为标准人口,后同),其中男性死亡数为372例,死亡率为683.92/10万(标化率死亡率为735.34/10万),女性死亡数为253例,死亡率为490.30/10万(标化死亡率为560.00/10万)。2014年漾濞县居民全人群粗死亡率589.66/10万,男性683.92/10万,女性490.30/10万;前5位死因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伤害和消化系统疾病,粗死亡率依次为248.12/10万、148.12/10万、69.83/10万、49.06/10万和23.59/10万,死因构成依次为42.08%、25.12%、11.84%、8.32%和4%。2.2我县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流行水平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183.03/10万,占总死亡的31.04%,居于居民死亡谱的第1位。其中,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96.25/10万,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73.76%,冠心病死亡率为56.33/10万,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3%。我县男性和女性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分别为203.37/10万、188.92/10万,男性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是女性的1.07倍。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主要发生在45岁以上人群,60岁以上明显升高,60岁以上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数占全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总数的82.69%。

3.讨论

通过死亡率统计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某种疾病的发病水平,从而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有效参考[3]。本研究中,回顾性分析了我县2014年心脑血管死亡病例,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统计。从研究结果来看,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占总死亡的31.04%,占据了死亡谱首位。由此可见,心脑血管疾病对群体整体健康水平产生了严重的威胁。通过比较发现,脑血管病死亡率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73.76%,是造成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最主要因素。相对而言,男性患者死亡率要略高于女性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群体年龄平均超过45岁,特别是60岁以上患者死亡率较高,死亡率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60岁以上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数占比高达82.69%。由于老年患者生理功能、机体免疫力有所退化,对疾病抵御能力有所下降,一旦出现心脑血管疾病,则会对其生存带来极大影响。为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需要对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健康情况给予密切关注,特别是脑血管病患者。对其他病症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进行有效控制,加强老年患者管理,从而对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因素进行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黄建萍,茆汉梅,糜跃萍,等.南通市2007~2010年心脑血管疾病死因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3,11(1):100-101.

[2]何丽芸,顾相虹,郁晞,等.上海青浦区2004-2011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3,7(4):497-499.

[3]康宝华.泰安市大汶河流域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因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1,2(5):33-35.

心血管疾病论文篇3

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5月~2012年5月期间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入院的5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以及50例健康体检者,对其临床数据展开回顾性分析,比较单项血脂及血脂比值与心血管疾病发病危险的关系。

结果:心血管疾病组单项血脂TC、TG、LDL-C、ApoB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心血管疾病组的HDL-C、ApoA1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数据差异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血脂比值对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和诊断存在有效的临床应用价值,且优于各单项血脂指标。

关键词:单项血脂 血脂比值 心血管疾病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133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128-02

现阶段,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大部分人群的首要死亡原因,我国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特征是脑卒中高发而冠心病发病率较低,但是近些年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城市,例如北京,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自1984年到1999年期间,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不断下降,然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却显著增长,说明了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率不断提高[1]。我国的队列研究表明,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定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对血脂异常的防治需要进行早期的重视。本次研究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以及50例健康体检者,对其临床数据展开回顾性分析,比较单项血脂及血脂比值与心血管疾病发病危险的关系,现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研究对象为随机抽取2010年5月~2012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以及50例健康体检者,心血管疾病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范围45~82岁,平均年龄64.3岁。健康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范围46~81岁,平均年龄65.1岁。心血管疾病断标准参考《实用外科学》中诊断标准,排除有严重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和血液病变者,临床治疗期间不遵医行为者。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研究对象禁食空腹12小时后,早上10点行静脉血采集4mL,将血清进行分离,并通过酶法对其TC及TG进行测定,通过相遮蔽法对其HDL-C进行测定,直接法对其LDL-C进行测定,免疫比浊法对其ApoA1及ApoB进行测定。根据相关评定标准,TC超过5.75mmol/L,TG超过1.70mmol/L,LDL-C超过3.64mmol/L,HDL-C低于0.91mmol/L为异常标准值。

1.3 统计学分析。研究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和X2检验,以P

2 结果

心血管疾病组与健康对照组单项血脂测定结果对比,详见表1。心血管疾病组单项血脂TC、TG、LDL-C、ApoB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心血管疾病组的HDL-C、ApoA1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数据差异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因此,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对该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血脂、高敏反应C蛋白以及高血压危险等级分层等几个方面。其中,年龄和性别属于先天性因素,无法改变,通过对年龄因素的分析,发现老年人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概率在人群中普遍偏高。临床中往往通过血脂指标判定对应疾病的发病风险,现阶段以单项血脂指标为关注要点,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等,而很少关注血脂比值。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血脂比值的研究越来越得到关注,关于ApoB/ApoA1的比值判定心血管疾病风险就取得了显著的效果[2]。

本次研究发现,患者早期病程中,各类脂质浓度未出现明显变化,但是通过对血脂的测定可发现各脂蛋白间的比例发生显著变化。有别于单项血脂对早期疾病变化的反应,血脂比值更能敏感的对心血管疾病进行判断。纠正高脂血症能够有效实现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的降低。血脂比值对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和诊断存在有效的临床应用价值,且由于各单项血脂指标[3]。

参考文献

[1] 潘爱明,陶章.部分血脂比值检测在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中的临床价值[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11)

[2] 冯蓓莉,江隆福,袁鼎,蔡小婕,戴仲文.体检人群血清尿酸浓度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0(06):211-214

心血管疾病论文篇4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诱因;内科护理

心血管疾病为临床常见病,为心脏、血管等循环系统疾病,包含急性与慢性两种,具有比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临床研究表明,治疗心血管疾病过程中,通过内科护理的应用,有利于提升治疗效果,本院以82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内科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医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男47例,女35例;年龄39~76岁,平均(53.6±2.7)岁;病程1~10年,平均(4.1±1.2)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31例,风湿性心脏病14例,高血压27例,高脂血症8例。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2)排除精神障碍患者以及严重躯体疾病患者。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

由医院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中包含运动量、情绪变化、生活方式、饮食方式等,患者入院后发放调查问卷,告知患者问卷调查的目的和填写方式,由患者自行填写。

1.2.2内科护理方法

心理护理: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比较少,发病后会产生恐慌、紧张、担忧等不良心理,影响治疗效果。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有针对性的给予患者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向患者讲述疾病及治疗的相关知识,提升患者的认知,引导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促使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休息护理: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养成正确的睡眠习惯,必要时,给予患者小剂量镇静剂。依据患者的心功能分级,为患者制定运动时间。饮食护理:心血管疾病患者要严格控制钠盐摄入量,预防发生水肿,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患者低盐饮食或无盐饮食;控制患者每日液体摄入量,以少于75ml/kg为宜。患者长期使用利尿剂时,需给予患者含钾食物[1]。患者饮食以易消化食物为主,少食多餐,禁止暴饮暴食,忌辛辣食物,戒烟戒酒。

1.3观察指标

统计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心血管疾病诱发原因。观察患者护理前后不良生活方式人数,包含钠盐摄入量大、未控制体重、睡眠无规律、吸烟、体育锻炼不足。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采用的软件为SPSS18.0,计数资料表示方式为数(n)和率(%),组间比较利用X2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血管疾病诱发原因

共发放调查问卷82份,收回有效问卷82份。据82份调查问卷结果可知,心血管疾病诱因为情绪变化大34例,运动量过大26例,天气变化22例,不良饮食习惯47例。

2.2护理前后不良生活方式人数比较

护理后,不良生活方式人数低于护理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心血管疾病为临床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日常生活中,患者突然运动量增加或情绪波动比较大时,比较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2]。心血管疾病多发于老年人,老年人的血液循环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比较大,当气候产生较大变化时,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增加。患者的生活习惯同样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有较大影响,患者存在暴饮暴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时,胆固醇升高,造成动脉硬化,诱发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时,通过内科护理的实施,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指导患者形成正确的饮食习惯、睡眠习惯、运动习惯等,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提升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心血管疾病复发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3]。综上所述,通过对心血管疾病诱因的分析,在临床内科护理中给予患者有针对性的护理,指导患者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降低心血管疾病复发率。

参考文献

[1]陈梅仙.浅析心血管疾病的诱因与内科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2010,19:127.

[2]王俊芝.对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0):101.

[3]杨艳芳.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0):116-117

心血管疾病论文篇5

〔关键词〕心血管病;脑血管病;死亡因素;分析探究

由于人口老龄化和疾病模式的转变,人们生活方式、环境的影响,目前心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是我国城乡居民死因中居于一、二位的疾病,成为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1]。心脑血管疾病的潜在风险因素主要有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等[2]。为确定心脑血管病防治策略,回顾性分析2014年老河口市心脑血管死亡病例,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死亡数据以2014年老河口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出具并上报的死亡个案;婴幼儿死亡信息来源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产科、儿科和社区(村医)医师搜索上报的死亡个案及妇幼掌握的死亡个案。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网络直报的居民死亡病例(所有数据来源于已审核条件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

1.2方法

对全年县级、乡镇卫生院等医疗单位发现的死亡者,依据《湖北省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工作规范》的方法要求,填写全国统一的《死亡医学证明书》,通过死因网络直报平台按规定时限进行网络直报。由疾控中心对各单位网络直报的死亡个案进行审核和反馈,经调查后再次报告。

2结果

2.1死亡病例整体情况

2014年死因网报男性死亡1825例,女性1320例,共计3145例。对全年3145例死亡者进行分析,人群粗死亡率为658.36/10万(标化死亡率为658.50/10万,标准人口以2010年人口普查为依据,下同),男性死亡率764.99/10万(标化死亡率为765.48/10万),女性死亡率551.99/10万(标化死亡率为552.29/10万)。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是该市前五位的死亡原因,粗死亡率顺序分别为325.10/10万、140.26/10万、78.08/10万、56.31/10万、13.40/10万,死因构成依次为49.38%、21.30%、11.86%、8.55%、2.03%。

2.2老河口市心脑血管疾病流行水平

占居民死亡谱首位的是心脑血管疾病,病死率为325.10/10万,占比总死亡的49.38%。其中脑血管病病死率为180.03/10万,占心脑血管病死亡的55.38%,冠心病病死率为141.72/10万,占心血管病死亡的43.59%。我市男性和女性居民的心脑血管疾病病死率分别为353.78/10万、290.63/10万,男性心脑血管病病死率是女性的1.22倍。40岁以上人群是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高危人群,并且有年轻化倾向,60岁以上病死率明显增高,占全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数的75.27%。

3讨论

通过病死率统计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某种疾病的致死水平,从而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有效参考[3]。通过对老河口市2014年心脑血管死亡病例相关因素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病死率占据了死亡谱首位,高达49.38%。由此可见,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广大人群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质量。通过比较发现,造成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最主要因素是脑血管病,病死率占心脑血管病死亡的55.38%,通过对比还发现,女性患者病死率略低于男性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病死率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45岁以上人群成为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群体,60岁以上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数更是高达75.27%,由于老年患者生理功能、机体免疫力逐渐减退,抵御疾病的能力有所下降,一旦患上心脑血管疾病会对其生命质量带来极大影响。为提高人群健康生活水平,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病死率,今后要密切关注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情况,特别是脑血管病患者,需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老年人健康管理、慢病防治政策,对高血压、糖尿病等进行合理干预有效控制,切实加强老年患者管理,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锻炼,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病死率。

[参考文献]

[1]赵淑军,彭江荣,蔡恒,等.慢性病流行现状与基层防治对策[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3,24(1):55-57.

[2]何丽云,顾相虹,郁唏,等.上海青浦区2004-2011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3,7(4):497-499.

[3]康保华.泰安市大汶河流域居民脑血管疾病死因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1,2(5):33-35.

心血管疾病论文篇6

[关键词] 高血压;心血管;脉压;预测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4(a)-0066-02

相关资料[1]表明,通过测定高血压患者脉压可预测心肌梗死发生的情况,但目前有关脉压预测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报道还比较小[2]。本文将对心血管疾病发生与脉压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80例高血压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出现冠心病、心绞痛、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及心律失常等临床病症将患者分为A组(单纯冠心病组)104例以及B组(心血管疾病组)76例。患者入院后通过临床询问的形式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身高、体重、家族病史、个人病史、饮酒史、吸烟史、血压等)。180例患者均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液测定血液中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本组研究已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及其他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1.2 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与其他频率段的心脉相比,60~80 mm Hg频率段的各项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在过去的研究中,人们评估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的指标通常用收缩压及舒张压进行评估。随着人们对高血压疾病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有关脉压预测心血管疾病的报道不断增多。相关研究表明,高血压合并心血管疾病脉压高于单纯高血压,其原因在于患者扩张压持续上升以及收缩压下降引起的[3-5]。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患者血管的抗张能力将下降,从而使得血液流动能力下降,血液黏性增加,导致脉搏波传递的速度加快,从而使得外周血液在传输过程中受到向前压力的影响,使得脉压频率上升。本研究中发现B组患者血压值高于A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本研究结果与相关文献[6-8]报道相符。

在血压波动的影响下,高血压患者血动脉血液将受到牵连,在静水压及牵引力的影响下,血管内皮的受力将增加,从而导致血管内膜及弹力纤维受到破坏,导致血管壁变硬,引起大动脉抗张力及顺应力下降,改变了大动脉原有的功能及结构,导致脉压上升。相关研究表明,动脉斑块的生成与心血管疾病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会导致斑块破裂。因此当血管压力梯度以及张力增加时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本研究中发现B组患者中脉压水平在60~80 mm Hg时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比例最大,由此可以说明通过测定脉压能有效预测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情况,对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常旺. 脉压对高血压病心血管事件预测的临床价值[J]. 医学信息(下旬刊),2010,23(7):547-548.

[2] 邓光锐,黄光胜. 高血压病心血管事件的脉压预测研究[J]. 吉林医学,2010,31(12):541-542.

[3] 马松权. 脉压对高血压病心血管事件预测的临床价值[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1,22(8):425-426.

[4] 蓝俐. 脉压增大对高血压病心血管事件预测的临床价值[J]. 中国中医药咨讯,2009,12(2):47-48.

[5] 吴清. 脉压对高血压病心血管事件预测的临床价值[J]. 中外医学研究,2012,12(21):98-100.

[6] 刘兰,黄岚,朱小虎,等.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特征与冠心病的关系[J]. 重庆医学,2006,10(6):65-66.

[7] 黄,郑刚.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对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意义[J]. 中国医药导刊,2006,9(6):45-46.

[8] 黄小平,许少兰,郭玉萍. 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硬度与冠脉造影的关系[J]. 广东医学,2008,14(5):89-90.

心血管疾病论文篇7

之所以能够众望所归地连续担任这个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学术会议主席,缘于袁祖贻教授另外几个职务——他除了担任着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之外,还任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西安交通大学内科学系副主任,及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而且,在专业领域,袁祖贻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近些年先后主持了多项国家重点基金项目,并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有着诸多独到的见解和深入的研究。在学科建设方面,袁祖贻教授一直秉持“注重科研、加强交流、服务临床”的治学理念,他“三措并举”地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医院的院务管理、学科建设和举办会议交流等层面,取得了令业内人士普遍关注的诸多成就。因此,借袁祖贻教授赴京出席另一次学术交流活动的契机,本刊记者就科研、交流、临床“三措并举”这一理念及其他相关问题,对袁祖贻教授作了独家专访。

在古都的历史底蕴中

光大现代医学学术

采访一开始,记者首先问及了即将在古城西安召开的“2013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的话题。哪知道,袁祖贻教授却“顾左右而言他”,率先侃侃而谈西安的历史文化底蕴,似乎要给记者“推销”兼“洗脑”。

谈起西安,袁祖贻教授一脸的自豪。他说:“西安,古称‘长安’、‘京兆’,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更居中国四大古都之首;她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的都城,有‘十三朝古都’之誉;她还是中华文明的发扬地和中华民族的摇篮,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早确定的‘世界历史名城’和国务院最早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如今的西安是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心,还是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黄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2011年西安成功举办了‘世界园艺博览会’之后,这座历史名城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我给你谈这些,并不是在替西安做广告,而是与我们的话题有着密切的关联。”袁祖贻教授接着才触及了记者所要采访的话题“内核”,“古城西安的文化底蕴深厚,科技教育优势明显,学术氛围浓厚。能够有幸在这样一座城市中沐浴着历史文化的晨风暮霞工作,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在古都丰厚的科技、文化遗风的基础上光大现代医学学术,是薪火相传、相得益彰的事业。因此,推动我国、尤其是西北地区心血管疾病临床、研究与防治水平,提高各级医院心血管病的诊疗水平,加强基层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也就一直成了我们历届‘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的办会宗旨——即将召开的‘2013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也是一样。”

袁祖贻教授继续介绍说,“注重科研、加强交流、服务临床”,不仅是他个人“三措并举”的治学态度,也是“2013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的办会宗旨。今年的论坛,仍将继续秉承“立足西部、面向基层、更新知识、共同提高” 的理念,在论坛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和改进:形式上以基础培训、专家讲座、病例谈论、研究进展汇报等多种形式,就心血管内科的各种临床诊疗问题进行交流讨论,突出“形式多样、临床实用、覆盖广泛、紧跟进展”的特色,本次会议内容涉及范围更广泛、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生动。内容板块上包括有心血管疾病高峰论坛、基础研究论坛、临床基础和介入基础知识培训、冠心病论坛、心律失常论坛、心衰论坛、高血压论坛、先心病论坛、周围血管病论坛、临床热点论坛和疑难病例谈论等。本着坚持学术、强调应用和开放协作的办会精神,将学术进展,临床实践与培养、传播统一起来,服务于一线、服务于临床。大会将设立冠心病介入心脏病学、心脏起搏与电生理、高血压与代谢综合征、心力衰竭、结构性心脏病、大动脉和肺血管疾病、心血管护理学等专题论坛,全面展现和交流2013 年度心血管领域的新成果、新进展与新趋势,交流方式包括专家讲座、手术转播演示、专家见面会、疑难病例讨论、介入病例演示和卫星会等内容,并将邀请国内外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莅临讲学,交流心血管病防治、诊断和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新成就、新进展,对心血管领域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经验交流,追求学术共识,提高临床水平;在举办形式上,将采用专家讲座、手术演示、经验介绍、互动讨论等方式,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心血管病学的发展。

面向基层传帮带,

回眸业内大家的往日风采

在采访中,袁祖贻教授还回顾了于2012年10月份在西安举办的“2012中国长安国际心血管论坛”的盛况。他说:“面向基层,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开放协作,是‘2012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的一大特色。在去年的‘长安国际心血管论坛’上,同样注重了突出形式多样、内容新颖、临床实用、覆盖面广的特色,为心血管领域的临床和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和争鸣的平台,便于广大同仁、尤其是来自基层医院的医师及时准确地把握心血管领域新动向,建立广泛的合作,推动和促进心血管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发展。”

袁祖贻教授继续回顾说,那次大会是由亚太心脏病协会、中国医师协会、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陕西省心血管疾病质量控制中心主办,陕西省医学生物工程学会心律学分会协办,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西安交通大学心血管研究中心承办的。由国内心血管研究领域的高润霖、胡大一、霍勇、杨鼎颐担任大会名誉主席,袁祖贻教授本人担任大会主席,葛均波、张运、韩雅玲、林曙光、杨跃进、马长生、马爱群、汪南平、陈新义、王海昌、牛小麟、郑强荪担任大会联合主席。那届学术盛会邀请了数十位国内的著名专家学者聚首古城西安,共同聚焦心血管疾病的新知识、新理念和新技术,全面传播心血管疾病的最新进展。

袁祖贻教授介绍说,在2012年的长安国际心血管论坛上,中国医师协会会长霍勇教授就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工作强调,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居民首位死因。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健康;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也为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重视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二级预防工作,使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战线前移,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H型高血压的有效控制将成为中国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尤其是脑卒中预防的基石,医务工作者要发挥更大作用,为尽早迎来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死亡率的拐点做出重大贡献。

在那次大会上,中国高血压联盟主席吴兆苏教授指出,近30年的研究表明,我国人群心血管病(主要是冠心病、脑卒中和周围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龄提前,心血管病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由我国从事心血管病防治和临床研究的22名专业人员根据国内外过去发表的有关资料,重点采用国内的循证医学证据,共同编写了《中国心血管病防治指南》。这对我国心血管病的防治工作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教授在诠释PCI术后的困惑与思考时说,为了减少血管并发症,使患者更舒适,经桡动脉途径成了PCI的另一种入路方式。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Transradial Intervention, TRI)后,患者可即刻下床活动,无限制,术后恢复快,缩短住院时间,穿刺并发症易被早期发现,故易被患者所接受,已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当前TRI实践对我们的要求是在保持手术成功率的同时,进一步减少围术期血管和出血并发症。相信随着我们对TRI认识的进一步深入,能使这项技术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心衰学组组长黄峻教授谈到,2012年5月发表的ESC急性和慢性心衰指南对原来的指南作了修订,对临床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价值。全文61页,分15个部分,内容丰富,涵盖心衰各个领域,包括慢性心衰和急性心衰,收缩性心衰和舒张性心衰;对心衰的治疗,既有药物的选择,又有器械治疗的评价;并对心衰的病因、并发症及其对预后影响和处理要点,均加以说明。新指南推荐的药物或其他方法均有获益证据的支持,对于慢性收缩性心衰,考虑推荐时主要聚焦于对临床结局如病死率、发病率等预后指标的影响。对每一项推荐均说明推荐的水平和证据的等级。新指南图文并茂,附数十张图和表,包括慢性心衰的诊断流程、治疗流程、急性心衰的处理流程等,很实用。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及起搏学会陕西分会主任委员郑强荪教授解析说,室性心律失常(VA)是常见的心律失常,包括室早、室速、室扑、室颤等;尤其是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心律失常,往往可导致阿斯综合征、猝死等严重后果,需及时诊断和治疗。目前药物治疗仍是室性心律失常的主要治疗手段,但至今尚无理想的抗心律失常药物(AAD),如药物选择不当,反而造成失大于得。因此,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时需慎重考虑:1.如何把握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适应症:何种室性心律失常需要治疗,何种室性心律失常不需治疗。2.如何权衡药物治疗的利弊:何种药物较安全有效,何种药物风险较大。3.如何寻求治疗药物选择的依据:哪些药物有较多的循证依据。室性心律失常治疗药物的选择至今仍是一大难题,虽在实践中达成了一些共识,但在治疗上各持己见的也不少,为此应就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现代观念作一论述。

袁祖贻教授认为,为期三天的“2012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就心血管病防治、诊断和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新成就、新进展等心血管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经验交流,与会的国内该领域的大家们的精彩报告,为与会代表、特别是基层医生带来了巨大的收获。这些业内巨擘的精彩讲座,切实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让基层年轻医生获益匪浅!

记者注意到,“2012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在举办的同时,还第一次同期举行了“亚洲血管生物学会学术会议”。那么,这两大学术会议的历史性碰撞,为去年的学术会议带来哪些新的学术气象?两个学术会议的合作背景是什么?

袁祖贻教授对此解释说,“亚洲血管生物学会学术年会”由亚洲血管生物学会学会主办、每年在亚洲主要国家轮流召开,2012年正好轮到在中国召开,而历史文化古城西安,就理所当然地成了最理想的国际会议主办地之一。考虑到“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在国内、特别是中国西部的影响力,同时我们也考虑到“亚洲血管生物学会学术年会”在西安召开将会有利于提高国内学者在血管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研究水平,所以,主办双方就开始讨论提出合作主办本次会议事宜,并最终得以实现。

攻坚克难,呵护三秦父老“心”的健康

采访前记者了解到,作为历届“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的主办、承办单位之一,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其前身是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始建于1956年,是一所由原卫生部主管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袁祖贻教授介绍说,“厚德、博爱、精医、卓越”是这家医院文化的深厚积淀,“生命至上,患者第一、爱院敬业、求实创新”该院医务人员的共同追求。这家医院不仅确立了建设“学科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西部领先科教型医院”的奋斗目标,还提出了“诚信、质量、科技、和谐”的战略方针,注重科学管理和人才培养,积极探索医疗改革新模式,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健全计划管理机制和问责制,实施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充分发挥西北地区医疗卫生事业“领头羊”的作用,已发展为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医疗技术精湛、诊疗设备先进、科研实力强大的区域性医疗中心,成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采访前记者还了解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学科的临床科研实力十分雄厚。根据心血管疾病谱的变化,该院学科逐步形成了以动脉粥样硬化及相关疾病、心力衰竭、高血压、心脏电生理与离子通道疾病以及先心与外周血管疾病为主的研究方向。在全国享有较高学术地位,尤其在高血压、心肌炎心肌病、心力衰竭、介入心脏病学以及临床心脏电生理等研究领域居全国领先水平。每年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30余名,为全国各地医院培养了一大批进修医生,并为陕西及西北地区广大基层医院提供疑难病会诊及技术指导。未来几年,在临床方面将加强与兄弟医院的交流与合作,大力培养中青年医疗骨干,积极开展新医疗、新技术,建立和扩大该院的临床数据库和生物样本库,并积极开展预防和临床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

作为科室的学科带头人,袁祖贻教授详细介绍说:“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学科创建于1954年,在一批又一批专家教授的带领下,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右心导管、希氏束电图技术,并研制出我国第一代人工心脏起搏器;同时积极开展急性心肌梗塞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将心梗住院死亡率降低到10%以下,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全国较早开展了国际先进的冠状动脉造影术及支架植入术;率先开展了我国少年儿童高血压易患因素识别与防治措施、盐敏感高血压发病机制及防治等研究,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逐步形成了以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肌病、心脏起搏电生理以及先心与外周血管疾病为主的学科方向,并逐渐发展壮大。目前学科是西北地区集医疗、科研、教学和预防保健为一体,规模最大、实力最雄厚的专科医院,是陕西省心血管专业唯一重点学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最早的博士学位授予点,同时还是卫生部临床药理研究机构、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卫生部脑卒中筛查防治基地,2011年又被评为卫生部心血管疾病重点专科。”

袁祖贻教授继续介绍说:“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们的学科拥有了一支由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和中青年骨干组成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不仅拥有德高望重、享誉全国的老专家,还有一批掌握高精尖技术、年轻有为的中青年专家。形成了专业结构合理,特色优势明显的人才梯队。学科建设上长期坚持临床优先、学术为重、人才第一的宗旨,重视科室文化建设,强调团队精神,发挥集体作用,学术团队积极向上,团结奋起,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治及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且已经得到国内同行的广泛认可。”

袁祖贻教授认为,一个好的学科,一定要“两条腿”走路,即“临床与科研齐头并进”,任何一条“腿”坏了就是废人。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袁祖贻教授他常常对科室医护人员说,“如今的形势好比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能辜负了前辈打下的基础。和国内发达地区的同行比,我们地处偏僻的西部,‘地利’的因素差了一些。所以,我们只能充分利用‘人和’的优势,发挥团队合作精神,把‘团结、奋进、求实、创新’当成科训,齐心合力,提高科室在全国的知名度。”

另据记者了解,作为学科带头人,袁祖贻教授近些年还先后主持了多项国家重点基金项目,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有了独到的见解。在他看来,冠心病的发生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因此,在发病前综合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是预防之重,包括戒烟、控制高血压,降血脂、控制糖尿病等,远离心脏“杀手”。未来几年,他还希望建立西部心血管病医生协作网,组织一些多中心研究,在软硬件方面攻坚克难,在呵护三秦父老“心”的健康的同时,也让西部地区广大的心血管病患者能够得到更多的实处,享受更多的优质服务。

采访到最后,我们又回到了即将开幕的“2013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的话题上,身为大会主席的袁祖贻教授充满信心、充满期待地说:“我们相信,此次会议将会极大地推动和促进心血管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发展与提高;必将是一场丰富多彩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盛会!我们将以极大的热情诚挚邀请业内同仁莅临古城,参加2013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共同见证心血管界学术盛会的召开。衷心地期待与您相聚在古城西安,携手开创心血管病防治事业的美好未来。我更相信,古韵古香的长安城的每一个街道、每一条小巷、每一块秦砖汉瓦上都蕴藏着一首优美的诗、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信您将在这里度过一段愉快而充实的时光!”

专家简介

心血管疾病论文篇8

[关键词]老年疾病;心血管疾病;β受体阻滞剂

近些年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饮食的结构及生活的方式方面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且高脂餐的摄入量不断提升,活动量逐步下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和发病几率不断增加。发达国家中一半以上心血管类疾病均发生于60岁以上老年人,由于老年人心血管类疾病有着一定的突发性、隐蔽性、严重性特点[1],所以临床上应要做到较好的预防,及时的诊断及合理的治疗。本文总结分析了我院近年来神经内科对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常用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2011年3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148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人入院时均确诊为心血管疾病[2],并排除肝肾功能严重障碍者,其中男性91例,女性57例,年龄61~77岁,平均年龄在(71.2±5.3)岁,心血管疾病的病史已有2~20年,平均病史(12.5±6.2)年,其中高血压心脏病者63例,冠心病52例,充血性心力衰竭33例。患者合并高血脂症者33例,合并糖尿病者29例。

1.2治疗方法

1.2.1β受体阻滞剂对于缺血性及肥缺血性CHF,心功能II-III级患者给予β受体阻滞剂治疗,自1/2~1/5起小剂量服用,逐步增高至目标用量,持续治疗3个月,如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则减半用药,但不停断。

1.2.2腺苷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弹丸式注射治疗,给予腺苷剂量18~30ug,病情较重者给予重复10次注射,预防心室传导阻滞出现。

1.2.3其他药物治疗心力衰竭患者可适当给予小剂量生长激素治疗。中药治疗对于患者老年心血管疾病也有较好的效果们能够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和血流量,促进患者心率恢复正常[3]。

2.结果

患者住院时间16~57d,平均住院时间(22.6±4.8)d,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均治愈或好转出院,无院内死亡病例。其中β受体阻滞剂总有效率为87.2%,未见梅县不良反应,治疗之后症状缓解快速,使用后病情稳定。

3.讨论

老年人为心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其心血管疾病多由心肌细胞的退行性变所引发,病理主要表现在心肌的细胞数量逐步减少,而体积相应增大,左室顺应性出现下降,舒张期的末期充盈升高,腱索和瓣膜有所退变,冠状动脉出现扭曲、粥样硬化的斑块出现等,另外由于其他器官的合并症状较多,因此非介入治疗的内科治疗是临床难题之一。

β-受体阻滞剂是以药物作用来上调病人β-受体,促进糖的代谢,而抑制脂肪酸的代谢,降低血压、减慢心率、降低耗氧量从而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所以β-受体阻滞剂多用于各类缺血性及非缺血性的CHF,心功能Ⅱ―Ⅲ级患者,本文结果显示其临床疗效较高,治疗方法较为简便,价格较低,患者比较容易接受。而由于老年患者的生长激素相对不足,其在维持心血管正常运行中的作用也有所下降,因此适当补充生长激素能够有效的改善心血管功能及心输出量,缓解心血管的压力。常用中药如灯盏花、银杏叶、葛根等含有较多的皂苷类、黄酮类、生物碱类成份,对与扩张患者的冠状动脉,降低血小板的粘稠度,抗血管痉挛等作用明显,强心、抗炎、镇痛效果颇佳[4]。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总结分析我院近年来对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常用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可以看出,冠心病、心绞痛、心力衰竭、高血压等老年心血管疾病并发症和合并证较多,变化较快,采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见效较快,且治疗方法简单,价格较为低廉,是目前老年心血管疾病治疗方法中的理想药物。

参考文献:

[1]吴军,刘泽.β-受体阻滞剂在老年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20):2697-2699.

[2]江艳琼.对200例高年龄心血管病患者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6):115.

[3] MizrahiEM, Kellaway P, Grossman RG,etal. Anterior temporal lobectomy andmedically refractory lobe epilepsy of childhood [J].Epilepsia, 1990, 31(3): 302-312.

上一篇:药事管理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心理教学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