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的防治范文

时间:2023-10-19 16:11:58

心血管病的防治篇1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 ;防治;必要性

The Necessity of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HU Yan-feng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orth University,Zhangjiakou 075000,Hebei,China)

Abstract:Chinese will enter the age of aging, Department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ncidence shows ascendant trend, due to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rate is very high, great spiritual and economic burden to society and family, so the active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is a pressing matter of the moment.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factors, geographical factors, biological factors, must be completely get rid of the past emphasis on prevention of a kind of risk factors, to take comprehensive measures to socialization and received good results.

Key words:Cardiovascular disease;Prevention and cure;Necessity

在多数欧美国家,高血压、冠心病与脑卒中为常见病,占人类死亡率的首位[1]。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有6.6%和5.5%上升至21.1%。1984年心脏病的猝死率达124.6/10万,脑血管病为116.3/10万,两者合并占总死亡率的44%,成为我国首要死亡原因。1986年我国脑卒中发病率的地区分布为:发病率以上海为冠,为207.53/10万,低次为吉林200.56/10万,河北180.46/10万,辽宁167.55/10万,黑龙江为157.55/10万,湖南145.54/10万,它们均显著高于全国(P

多数学者认为,中国人患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主要是高血压和肥胖,它是引起南北两地人群脑卒中和AMI死亡率与发病率不同的主要原因,及中国北方人群实际高血压患病率及平均体重指数远高于南方人群,而脑卒中发病率从南向北逐渐升高,从东向西逐渐降低,这个特征的出现,也证实了这种推断,因为我国高血压病分布是北高南低,东多西少。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仍在增加,专家呼吁迫切要求实施人群的大规模综合防治规划[2]。近来德国G.Stehlel与中国学者调查分析了德国、日本、中国冠心病危险因素,结果发现高血压患者患病率德国20%、日本为18%、中国为11%,吸烟率分别为37%、55%、69%。超重率分别为66%、17%、11%。比利时H.kestloot等经过37年观察了脑血管病死亡率变化趋势认为,脑血管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某些东欧国家脑血管病死亡率却上升,这是由于摄入高饱和脂肪酸导致了脑血管病增加,在该人群中,脑血管病死亡率的变化与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的变化呈显著相关(P

总之,当今中国乃至世界主要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疾病正是高血压、脑卒中和冠心病,中国将进入老龄化时代,系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于心脑血管疾病致死致残率极高,给社会及家庭带来巨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所以积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是当务之急。

现代人类疾病主要是由社会心理因素、地理环境因素、生物等多种因素引起[3],必须完全破除以往单纯强调预防某一种危险因素,要采取社会化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故此防治心脑血管病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所以积极预防高血压是减少这类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②防治动脉硬化;③年龄、地区及环境、心理因素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应积极采取对策,进行社会化大规模防治;④国家及省、地、县各级要成立相应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办公室,专门执行对这类疾病的控制、预防、普查、普治;⑤开展群众性的防治工作,呼吁从儿童时期抓起,广泛进行卫生宣传教育;⑥各地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区域环境,制定全面的具体的实施方案,有步骤的进行防治计划;⑦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如膳食结构、行为方式、恶劣环境的防护等,避免进行单一因素的防治,是防治效果确切、合理。

参考文献:

[1]Tyrrell KS,Bostom A,Selhub J,et al.High homocysteine level are inˉdependently related to 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 in older adults[J].Circulation,1997,96:1745.

[2]Beltran A,Mcveigh G,Morgan D,et al.Arterial compliance abnormaliˉties in 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s[J].Am J Hypertens,2001,14:1007.

心血管病的防治篇2

【关键词】心血管病;中老年人;健康杀手;治疗措施

心脏是一个中空的器官,位于胸腔的中部,由一间隔分为左右两个腔室,每个腔室又分为位于上部的心房和下部的心室两部分。心房收集入心血液,心室射血出心。心室的进口和出口都有瓣膜,保证血液单向流动。心血管疾病,也可称为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循环系统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也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一般都是与动脉硬化有关。心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的成因复杂,既有先天因素,又跟个人生活习惯相关。

1根据心血管病的病因如下分类

由致病成因而把心血管病分为先天和后天性两大类:

1.1先天性心血管病又叫先心病,在胎儿期心脏大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病变可牵连心脏各组织和大血管。

先心病是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类。发病率在出生后成活的婴儿中为1.0%,在学龄儿童中约为2.5%,在住院的成人心脏病病人中约占10%,仅次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及肺原性心脏病而居第4位。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动脉导管未闭、法洛氏四联症及心内膜垫缺损等是先心病中最常见的类型。

在先心病病例中,95%的患者无明显原因,5%患者的母亲妊娠时有风疹史,有人推测下列因素可能与本病有关,但尚未证实。羊膜病变、胎儿受压、先兆流产、母体营养不良或患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血钙过高症等)、长时间接受较大剂量的放射线、应用细胞毒性药物或居住高原地区等因素均与发病有一定关系。另外,先心病跟遗传基因也有密切的关系,从现有资料看,约有5%的先心病发生于同一家族中,先心病也常与其他先天畸形并存。至于动脉导管未闭者中,部分病例是由于高原缺氧或患肺部疾病导致动脉导管未及时闭合有关。

为预防此类疾病的发生,要大力宣传近亲结婚的危害,提倡优生优育,从妊娠早期起即重视防治可能引起先心病的各种有关因素,合理安排生活,注意营养及劳逸结合。

1.2后天性心血管病出生后由于外来或机体内在因素作用心脏而致病,也称获得性心脏病。它与先天性心脏病相对应,也就是说出生以后,由于某种原因而导致的心脏病。

后天性心血管病类型如下几种:

1.2.1动脉粥样性硬化常牵连各主动脉、各冠状动脉、各脑动脉、各肾动脉及周围动脉等。引起心肌血供障碍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或缺血性心脏病。

1.2.2风湿类心脏病(风心病)在急性期导致心内膜、心肌和心包炎证,应称作风湿性心脏炎;在慢性期主要引起形成瓣膜狭窄和(或)关闭不全,应称作风湿性心瓣膜病。

1.2.3原发类高血压动脉血压显著而持久的增高可影响心脏,引起高血压性心脏病(高心病)。

1.2.4肺源类心脏病(肺心病)由于肺、肺血管或胸腔疾病导致肺循环阻力增高而引起的心脏病。

1.2.5感染类心脏病各种病毒、细菌、真菌、立克次体、寄生虫等感染侵犯心脏而引起的心脏病。

1.2.6内分泌病类心脏病如功能亢进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性甲状腺心脏病等。

1.2.7血液病类心脏病如心脏病的贫血性等。

1.2.8营养代谢类心脏病如缺少维生素B1性心脏病等。

1.2.9心脏神经类病症为自主(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导致的心血管功能紊乱。

1.2.10另外其他类如各种药物或化学制剂引起的中毒、结缔组织产生的疾病、神经肌肉类疾病、各类放射线、高海拔环境或其他物理因素所导致的心脏病,心脏肿瘤和不明原因的心肌病等。另外,有些遗传性疾病不仅常伴有结构缺损的先天性心脏血管,而且在后天心血管病变也可发生,如marfan综合征伴发主动脉夹层等。

因此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因素是很多方面的,不能简单考虑血液的变化对血管的影响,要综合的考虑,全面的分析心血管疾病成因,采取适度适合多种形式的治疗成为最有效和最根本的。

2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方法

有些患者没有良好的饮食习惯:长期过量饮食脂类,醇类。同时又没有适当的运动促进脂类醇类的代谢,体内脂类醇类物质就会逐渐增多;伴随年龄变大,人体分泌抗氧化物酶(例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能力降低,引起体内自由基水平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氧化后变沉积在血管壁,时间长了便使毛血管堵塞,久之,体内游离的矿物质离子和脂类醇类物质容易结合,造成血栓。在血管的拐角处容易血栓,或者瓶颈处堆积,钙化。同时越来越多血栓,造成血管直径变小。心脏要维持供血量足够,就会增加血压,而引起高血压疾病。如果血压大了,血管便容易崩裂,于是产生出血性心血管疾病。

为了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广大中老年人在生活中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2.1按时起居按时早起早睡,不宜熬夜,睡前勿看紧张、恐怖的影视或纸媒。另外,冬天时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广大中老年人要注意防寒,以防止栓塞。由于冬季寒冷时,血管尤其是冠状动脉特别容易容易收缩、痉挛,造成供血不足,而可能引起栓塞,因此要十分注意穿衣保暖。

2.2身心愉快情绪激动是心血管疾病的大忌,冠心病、高血脂患者首先要胸怀放宽,保持情绪起伏不大。心绞痛很多是由于精神紧张、情绪波动造成的。因此避免暴怒、惊恐、思虑过度以及大喜。养成下棋、散步、习练太极等良好习惯以养性怡情,控制自己的情绪。

2.3控制饮食油腻、脂肪、糖类过量,会加快动脉血管壁的胆固醇的沉积,容易导致动脉硬化,故不宜多吃。清淡饮食,容易消化的食物适量吃,要有足够的蔬菜和水果,多餐少食,晚餐量宜少,肥胖病人应少吃,让心脏心脏负荷平稳。另外,我国民间素有进补的习惯,尤其是冬天。但这对中老年人特别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却极不适合。因为冬天在运动少的情况下,热性食物和滋补药酒食量不均衡,很容易引起血脂增高,造成心血管疾病,因此冬季进补一定要根据个人的体质进行。

2.4少酒戒烟啤酒、黄酒、葡萄酒等低度酒适量饮用可促进血脉流通,调和气血。不要喝烈性酒。造成心肌梗塞、中风的重要因素就是吸烟所以要戒烟。

2.5劳逸适度最好不要重体力劳动或用力突然,不要过度劳累。走路、上楼梯、骑车等要舒缓,否则会加快心率,增高血压,造成心绞痛。不宜饱餐运动。性生活时处于高度兴奋,会加快血液循环,增加全身需血量,而冠状动脉供血造成相对不足,极易引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要严格节制。在心肌梗塞治愈后,宜控制在每月1-2次。

2.6休息适当正常工作,平时但不宜劳累过度。心肌梗塞确诊后,要及时卧床休息,平卧位。在15日内,要安排人帮助病人的一切生活活动,绝对严禁病人自己翻身,病人翻身会增加心脏负担,引起心肌梗塞部位破裂或心跳骤停。大小便宜在床上,保证大小便通畅。如果没有严重并发症,正常卧床2-3周后,便可半卧床上,每日3-4次。一周后如果十分稳定,病人可下床坐在椅子上,每日3-4次,每次约半小时,再一周后,病人可在卧室内散步。长期卧床对心脏恢复不好,适宜活动是必要的。三个月后可以进行轻便的体力劳动。

2.7体育锻炼心脑血管患者要适宜运动,减少运动量也会引起血流缓慢,血脂增高。适度安排适宜运动时间和运动量。冬天要日出后再去锻炼,此时,温度升高,不会因寒冷刺激而发病。运动应因人而宜,量力而行,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如打太极拳、乒乓球、健身操、练功十八法等。但是,由于睡眠带来人体各神经系统还处在抑制状态,活力稍差,晨起时锻炼突然加大,神经兴奋性突然增高,极易引起心血管疾病,所以要当心。

2.8治疗积极药物治疗要积极坚持,而对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病情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病情都必须服药控制。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自从出现了经学激光治疗仪,使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降低很多,在饮食治疗的基础上,心血管疾病患者再借助物理疗法效果会更好。此外,也可选择高压静电疗。它加快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并复活人体细胞,改善人体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高电位能使脂蛋白有效改善,使血液黏稠度降低,从而可以维持心血管疾病的良好血流状态,扩张脑血管,加快血流速度,对脑梗死患者的恢复功能和复发治疗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中国健康》2008年第一期.刘正旭.《浅谈心血管病因及防治》.

[2]《齐鲁护理杂志》 2010年第五期.李晶,王韬略.《心血管疾病的几点防治措施》.

[3]《中老年之友》2011年第六期.杜秋霞.《中老年朋友心脑疾病的家庭预防》.

心血管病的防治篇3

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及其部分代谢产物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3]。如部分肠道菌群对动脉粥样硬化有保护作用,而部分肠道菌群可以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损害;短链脂肪酸(SCFAs)在血压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肠道菌群与心衰之间关系提出的“肠假说”以及三甲胺氮氧化物(TMAO)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衰的发展和预后的关系。

1.1冠心病

冠心病是最常见的心脏病之一,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相关实验数据表明,来自不同种类细菌的DNA存在于同一个体的肠道和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故动脉粥样硬化细菌的潜在来源可能是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因此很可能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病机制[4-5]。Jie等的相关实验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中肠杆菌科细菌和链球菌(EnterobacteriaceaeandStrepto-coccusspp)的检出率高于健康对照组[6]。Stepankova等进行的小鼠动物实验证明肠道细菌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有保护作用[7]。Chan等通过给载脂蛋白E基因祛除的小鼠喂饲高脂饮食12周,添加鼠李糖乳杆菌(Lgg)或替米沙坦(Tlm)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2种补充剂都改变了肠道微生物区系的比例,并显著减少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8]。此外,5种细菌(真细菌、厌氧菌、玫瑰红菌、示波螺旋菌和脱盐菌)已被证明在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方面是有效的。相反,Kasahara等的研究表明,微生物区系的缺乏可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增加[9]。此外,有研究表明Porphyromonasgingivalis(牙龈卟啉菌)和Aggregatibacteractinomycetemcomitans(放线菌)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加速有关[10-12]。总而言之,某些肠道菌群被认为是促进疾病进展的新因素,对保护动脉粥样硬化发挥一定的作用,而部分肠道菌群可以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损害。三甲胺氮氧化物(TMAO)主要来源于左旋肉碱、卵磷脂、胆碱,TMAO被认为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成分。在肠道经肠道菌群作用生成三甲胺(trimethylamine,TMA),后者经门脉循环进入肝脏,并被肝黄素单氧化酶(Fmo3)氧化为TMAO[13-14]。Gregory等[15]通过移植C57BL/6J、TMAO高产菌群(动脉粥样硬化易感肠道菌群)和NZW/LacJ、TMAO低产菌群(无动脉粥样硬化趋势肠道菌群)到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的小鼠中,并且用抗生素抑制微生物生长,二者实验结果相比,移植动脉粥样硬化易感肠道菌群的小鼠表现为膳食依赖性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Li等的一项研究表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TMAO水平是短期(30天和6个月)和长期(7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16]。其他研究也强调TMAO参与了不同患者队列中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17-19]。尽管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TMAO是肠道菌群影响冠心病的重要机制的一部分,但肠道菌群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所涉及的详细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1.2高血压

在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约2.7亿,控制率仅为13.8%,高血压是促进卒中、冠心病以及心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20]。近期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Yang等[21]的研究表明,在高血压大鼠模型和一组高血压患者中,发现微生物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性均降低,这表明高血压与肠道失调有关,改善肠道微生物区系可能是未来高血压治疗的目标。同样,肠道微生物群在高血压形成中的重要性也从一项研究中得到证实,该研究表明,在高血压患者的粪便物质转移到小鼠后,无菌小鼠的血压升高[22]。亦有研究表明,在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中存在较多的机会致病群,包括克雷伯菌属、链球菌属和副结核杆菌属,这些分类群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23]。这些数据表明,肠道微生物群在高血压的发展中具有直接和间接的作用,与其他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相比,更多的研究表明短链脂肪酸(SCFAs)在血压调节中的生理功能。肠道内的细菌通过膳食纤维的厌氧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SCFA通过与G蛋白偶联受体41(Gpr41)、G蛋白偶联受体43(GPR43)、G蛋白偶联受体109A(GPR109A)和血管嗅觉受体78(Olfr78)的结合,研究了多种生物学效应对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CVD、炎症和肠道内环境稳定的影响[24-25]。Pluznick等实验结果提示,Olfr78可能通过SCFAs介导高血压效应[26]。Pluznick又指出Gpr41和Olfr78在丙酸(一种短链脂肪酸)反应后对血压的调节作用是相反的,即SCFA的降压和降压作用分别是通过与Olfr78和Gpr41的结合介导[27]。总之,血压与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丰富性和均匀度密切相关,短链脂肪酸(SCFAs)在血压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改变肠道菌群结构可能成为治疗高血压的潜在方法。

1.3心衰

心力衰竭(heartfailure,HF)是许多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虽然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可以延缓HF的进展,但短期和长期死亡率仍然很高[28-30]。近年来,我们对HF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包括对其认识从血液动力学变化到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转变,而肠道微生物群在炎症和免疫反应中的作用,引起了人们对肠道菌群和HF之间联系的关注[31-32]。Pasini等[33]比较了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heartfailure,CHF)患者和健康人粪便中的细菌和真菌,结果表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粪便中的细菌数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念珠菌、弯曲菌和志贺氏菌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78.3%的CHF患者肠道通透性升高,中度和重度CHF患者肠道通透性高于轻度CHF患者,右心房压与肠道通透性呈正相关。在另一个动物实验中[34],心衰豚鼠在压力超负荷下,10种粪便菌群的丰度发生了变化,这些数据表明心力衰竭可以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于是研究人员提出了“肠假说”,即心输出量减少,导致低灌注和胃肠道充血,可导致心衰患者肠缺血或水肿,从而肠道菌群的组成、肠道功能、形态和肠道通透性都发生了改变,继发性肠道细菌移位和循环内毒素水平升高加速了全身炎症反应,而激活的炎性细胞因子促进了心衰的发生[35]。此外,TMAO还与HF的发展和预后不良有关。研究表明,在数百名参与者参与的两项队列研究中,升高的TMAO水平不仅可以预测CHF患者的长期死亡风险[36],还可以预测急性心衰患者的长期死亡风险[37]。Organ等[38]在小鼠实验中,使用主动脉缩窄手术诱发HF,并发现在饲喂TMAO或胆碱饲料的小鼠中,HF的症状和体征比对照饮食的小鼠更严重。服用TMAO和胆碱的小鼠血浆TMAO水平升高,这是因为肠道微生物将胆碱转化为TMA。TMAO可促进左室扩张、心肌纤维化和心室重构的发展。但是,通过调控肠道微生物TMAO通路,是否能降低HF患者的TMAO水平或减轻HF的症状,是否能长期改善预后,有待进一步研究。

2中医“脾胃学说”理论与肠道菌群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将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濡养全身,与肠道微生物参与机体营养物质消化吸收一致。此外,中医学“脾”生理病理功能的现代生物学基础之一可能是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等产生的作用,即肠道菌群代谢营养功能正常,则脾胃能正常行使其化生水谷精微的功能;肠道微生态紊乱或其代谢异常则脾失健运,容易产生湿热、痰浊等邪实。调节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可防治多种疾病,如冠心病、心衰、高血压及肥胖等,《灵枢》云:“五藏六府,心为之主……脾为之卫”;《金匮要略》中记载“脾旺不受邪”;又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说法,中医学认为脾气充盛,可拒邪于外或驱邪外出,可从脾胃调理五脏六腑而防治多种疾病,其机制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免疫防御的生理功能相契合[39]。故“脾胃学说”与肠道菌群的研究有许多契合点。

3基于“心脾相关”与肠道菌群的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

心脾两脏的重要联系早在《内经》和《难经》中就有阐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提到:“心生血,血生脾”。《素问玉机真脏论篇》也提到:“五脏受气于其所生……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授气于脾,授气于我生之子也……”。脾胃五行属土,心五行属火,心与脾乃相生关系,又心脾两脏阴阳相通,气血互济。心脾相关理论于秦汉萌芽,宋兴盛于,明清成熟,近现代逐渐完善。在胸痹心痛的论治上,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提出“补益心气重在健脾”“痰瘀相关”,并强调心脾相关学说,指出饮食不节、七情内伤、年老正虚等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湿浊内生,聚而生痰,日久成瘀,从而出现胸痹、中风。邓老用温胆汤加减治疗冠心病,取其益气除湿化之效,实践证明效果颇佳[40-41]。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共同的病理机制是“痰瘀相关”,脾胃功能失调是关键,且与肠道菌群的功能关系密切,具体是指食用富含胆碱的肥甘厚腻之品,在肠道菌群的相关作用下产生TMA,而TMA被认为“痰浊”的生物学标记物,TMA入血,在肝脏转化为TMAO,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激活血小板聚集,促进动脉血栓的形成,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此即为“痰瘀互结”致血脉闭塞的病理基础[42]。路志正教授在临床运用中擅用调理脾胃治疗胸痹心痛,具体包括健脾养血、温阳理中、醒脾化湿、健脾涤痰等法,疗效显著[43]。现代研究也表明,调理脾胃的相关药物能通过促进胃肠消化吸收功能,改善能量物质代谢,通过调节脂质代谢以减轻血管压力,通过改善脂质过氧化损伤以减轻内膜损伤、脂质沉积,从而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可见基于“肠道菌群”,从脾胃探索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治疗途径是一条可行之路。同时,日益增多的证据也显示肠道菌群参与了中药的心血管药理作用。如研究发现参苓白术散用于治疗脾虚证型心血管疾病的疗效,与肠道菌群结构变化有关。丁维俊等[44]利用大黄灌胃建立脾虚小鼠模型,给予参苓白术散治疗,结果表明参苓白术散能显著提高肠道双歧杆菌含量,降低肠球菌、大肠杆菌数量,对益生菌起到扶植作用;而对条件致病菌及病原菌起到间接抑制作用,对肠道肠道菌群动态平衡的恢复起到较好的调节作用。

4小结与展望

心血管病的防治篇4

【摘要】:茶多酚是茶叶中含有的多酚类化合物,茶多酚能增强心脏收缩力、减轻心肌重构和减轻炎症反应等,本文将对近年来茶多酚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茶多酚 心血管疾病 抗氧化

茶是世界上最广泛的饮品之一,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出来的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成分,主要是由花黄素类、花色素类、黄烷醇类、缩酸及缩酚酸类组成的混合物。目前茶多酚对心脑血管系统的作用已经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将对近年来茶多酚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

1. 对心脏的作用

小剂量茶多酚静脉给药对麻醉大鼠的心脏产生正性肌力作用,但随着剂量的增大,这种强心作用逐渐转为抑制作用[1]。研究还表明给心肌梗塞的大鼠每天补充400 mg/kg的茶多酚后,与对照组相比,茶多酚组的心肌重构和左心室扩大的程度均减轻,肌原纤维中Ca2 +的敏感性也有所增强 [2]。

2. 抗氧化作用

茶多酚分子中带有多个活性羟基,可以与有毒自由基结合,终止人体中的自由基链式反应。茶多酚灌胃90天后,小鼠血清中 SOD 活性显著增加、MDA 含量明显减少[3]。作为茶多酚中含量最高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可以通过抗氧化作用抑制依赖端粒的凋亡通路来抑制心肌细胞凋亡[4]。

3. 抗炎作用

炎症是导致慢性心力衰竭最重要的发病原因之一,末梢血管障碍和心脏重塑是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改变,炎症因子如TNF-α、IL-1β和IL-6等均能导致心肌肥大、心肌纤维化和心肌细胞凋亡。近年的研究表明茶多酚能减少心肌炎小鼠动脉内皮细胞中CD4、CD8、CD11b、ICAM-1和NF-κB 的表达,进而减轻心肌重构导致的炎症反应[5]。茶多酚能减少NF-κB的表达。阻断NF-κB的表达就抑制细胞粘附因子的表达,减少白细胞粘附及迁移到血管内皮 [6],从而减轻了心脏移植的排斥反应。茶多酚还能抑制MMPS的表达,可以预防缺血损伤导致的心脏重塑。茶多酚还能增加Akt、eNOS的磷酸化和NO的产生来抑制内皮细胞的胞外分泌,从而减少白细胞的聚集和血管炎症[7]。

4. 其他作用

AngⅡ是机体中强烈的缩血管物质,对心肌细胞和心肌成纤维细胞具有多种调节作用,可引起心肌细胞肥大、 心脏间质纤维化和心脏成纤维细胞的增殖。AngⅡ可使血管内皮细胞的内皮素-1表达水平显著增高,线粒体膜电位的显著降低。茶多酚可呈剂量依赖性的逆转Ang2Ⅱ这一作用 [8]。茶多酚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能有效地抑制由AngⅡ诱导的心肌肥大。花黄素能保护缺血-再灌注的心肌损伤,其机制主要是开放K-ATP离子通道 [9]。

综上所述,尽管茶多酚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效果得到了肯定,但是对于茶多酚其他的药理作用尚不清楚,随着研究的深入,茶多酚治疗心血管疾病一定具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汪华君, 黄新建.茶多酚对麻醉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江苏大学学报. 2009;19(1): 53-55.

[2] Hsieh SR, Tsai DC. Green tea extract protects rats against myocardial infarction associated with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 ligation. Pflugers Arch. 2009 Aug;458(4):631-42.

[3] 李继媛, 冯海英. 不同剂量茶多酚对小鼠血清SOD、MDA 水平影响的研究.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 31 (14):2187.

[4] Sheng R, Gu ZL,.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protects H9c2 cardiomyoblasts against hydrogen dioxides- induced apoptosis and telomere attrition. Eur J Pharmacol. 2010; 641(2-3):199-206.

[5] Jun-ichi Suzuki, Mitsuaki Isobe. Tea Polyphenols Regulate Key Mediators onInflammatory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Mediators of Inflammation. 2009; 5:1-5

[6] Shen CL, Samathanam C.Green tea polyphenols and 1-α-OH-vitamin D attenuate chronic inflammation-induced myocardial fibrosis in female rats. J Med Food. 2012; 15(3):269-77.

[7] Shen CL, Samathanam C. Green tea polyphenols avert chronic inflammation-induced myocardial fibrosis of female rats. Inflamm Res. 2011; 60(7):665-72.

[8] Cui W, Mao W. Inhibitory effect of tea polyphenols and EGCG on cultured hypertrophic myocyte induced by Ang II 2008; 37(3):356-8.

心血管病的防治篇5

关键词:阿司匹林,心脑血管疾病,预防

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杨酸,最初仅作为解热镇痛药,随着医学的发展以及长久的临床实践证明,其药理作用除了解热镇痛抗风湿以外,还具有明显的抗血小板凝聚作用,且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今临床上阿司匹林作为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药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多年来临床试验已提供强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应用阿司匹林可使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高危患者的血栓性血管事件和非致死性卒中分别减少1/4,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减少1/3,血管性死亡减少1/6[1,2]。本文就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现状做一综述。

1、 作用机制

血栓形成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病基础,可引起心肌梗死、脑卒中、心绞痛等。血小板聚集是血栓形成的核心步骤,而阿司匹林具有不可逆的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因而能够防止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从而起到预防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作用。血栓素A2(TXA2)是活化血小板,促使血小板聚集产生血栓的主要物质,而阿司匹林通过与血小板中的环氧化酶结合,致使TAX2合成减少,产生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影响血栓的形成,有效地预防严重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3,4]。由于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的环氧化酶是不可逆的,且作用时间较长,因此只需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就可以预防血栓的发生。阿司匹林的推荐剂量为75mg~150mg/d。

2、阿司匹林的一级预防作用

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所采取的措施。心脑血管事件的一级预防是指对于从未发生过心脑血管栓塞事件的人群,采用各种措施防止首次血管事件的发生。对于是否使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作用,存在一定分歧。有报道认为虽然阿司匹林可以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但同时也增加了出血的风险,并且时对于哪些人群应该使用阿司匹林也有不同判断。

对于这些分歧,国际上对阿司匹林一级预防展开大量的研究。

内科医生健康研究(PHS)证实阿司匹林能显著降低健康男性首次心肌梗死危险。该试验结果分析显示阿司匹林具有显著疗效:使首次心肌梗死风险降低44%,同时也证实小剂量阿司匹林胃肠道不适与安慰剂组无差异,其颅内出血发生率也与安慰剂组无差异。女性健康研究(WHS)也表明,接受阿司匹林100mg/隔日治疗的健康女性,与安慰剂组相比,健康女性首次脑梗死危险显著降低24%。,并且首次心肌梗死降低34%。同时小剂量阿司匹林是安全的,阿司匹林组与对照组胃肠道不良事件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小剂量阿司匹林胃肠道副作用发生率较低,颅内出血发生率也较低(该试验使用德国拜耳公司生产的拜阿司匹灵)[5]。

对于哪些人群应该使用阿司匹林做一级预防,一直存在争议。由于阿司匹林主要的不良反应包括出血并发症、胃肠道刺激症状等。在一级预防中,阿司匹林的疗效取决于血栓危险和出血危险二者之间的评估。2005年中国规范使用阿司匹林专家共识推荐对于10年缺血性心脏病风险≥10%的人群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小剂量(75-100mg/d)作为一级预防用药[6,7]。2006年AHA/ASA一级预防指南推荐:对于10年冠心病风险≥6%-10%的患者应长期使用阿司匹林(75-160mg/d)作为一级预防用药。由此可见阿司匹林作为心脑血管事件一级预防的地位和作用。

3、 阿司匹林的二级预防作用

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是指对于已经发生血栓栓塞性事件的人群,采用相关措施预防事件再次发生。

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中的作用得到了广泛的临床研究的支持,其疗效是肯定的.。这种廉价的药物在心脑血管病患者的二级预防中,可以有效降低严重心血管事件风险25%,其中非致命心肌梗死下降1/3,非致命卒中下降1/4,所有血管事件下降1/6[1]。

需要阿司匹林进行二级预防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包括: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心病稳定期患者以及心血管疾病血栓高危患者等。

4、 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其发生脑卒中、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脑血管事件的概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由于阿司匹林和高血压都有可能导致脑出血的危险性增加,因此,高血压曾被认为是阿司匹林应用的禁忌。但国内有研究报道,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的高血压患者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有效地进行心脑血管事件的一级预防,而脑出血的发生率并未提高[7]。我国2005年高血压防治指南也指出对于血压控制满意的高血压患者,可长期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50mg/d)进行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推荐使用剂量为75mg/d,若患者血压较高,需首先进行降压治疗,待其血压降至上述标准以下后(<150/90mmHg),再开始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否则降增加其出血风险。

糖尿病患者也属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较正常人群高2-4倍,而阿司匹林通过国外的多项研究表明,可以有效地预防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8]。内科医师健康研究(PHS)表明,糖尿病亚组显示阿司匹林使首次致死性心梗发生率下降高达61%。2007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建议: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作为以下人群的一级预防措施:(1)心血管风险增加的2型糖尿病患者,包括年龄超过40岁或合并以下任何一项危险因素: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或蛋白尿。(2)心血管风险增加的1型糖尿病患者,包括年龄超过40岁或合并以下任何一项危险因素: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或蛋白尿。心脑血管事件高危的糖尿病患者,应长期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62mg/d)作为一级预防用药,推荐剂量为75mg/d。

为了解决小剂量阿司匹林安全性差和疗效差的问题,国内外学者正在寻找比小剂量阿司匹林更安全、更有效的药物。近年来西洛他唑受到重视。日本一项西洛他唑预防缺血性卒中复发研究对1067例患者的意向分析显示相对危险度(RR)显著降低,且未见明显的临床不良药物反应[9]。

5、 阿司匹林抵抗

长期服用常规剂量阿司匹林后血小板未被抑制或未被充分抑 制,仍再出现血管缺血事件,临床就称为阿司匹林抵抗(AR)。AR的概念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指服用治疗剂量阿司匹林的患者仍然发生心血管事件,即临床AR;另一种是指实验室检查发现阿司匹林不能有效抑制血小板的功能,包括不能抑制血栓素的生物合成和血小板聚集,即生化AR。

目前对阿司匹林抵抗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也缺乏严谨的科学数据的调查,甚至出现有报道怀疑其是否真实存在[10],对于此学者将有待进一步研究。

6、结语

阿司匹林作为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药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事件的预防中,为医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治疗平台。阿司匹林是效益风险比和效益费用比最高的药物之一,对于我国发展中国家,经济有效的预防方法显得更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华专家共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281-284.

[2] 于海晴.阿司匹林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4):316-317.

[3] 王建民,张雪梅,付燕霞.阿司匹林作用机制的进展与药学监护[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11(12):1150-1152.

[4] Ruland S. Safety of clopidogrel and aspirin for stroke prevention,implications of the CHARISMA trial[J]. Drug Saf,2008,31( 6):449.

[5] 常寅龙.浅谈阿司匹林在预防心脑血管事件中的作用[J].甘肃医药,2010,29(1):19-21.

[6] 中华内科杂志编辑部.规范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1):81-82.

[7] 袁洪,肖洁,林玲.小剂量阿司匹林在2180例高血压病患者心脑血管事件一级预防中的应用[J].2006,14(3):233-236.

[8] Sch fer A, Bauersachs J. Endothelial dysfunction,impaired endogenous platelet inhibition and platelet activation indiabetes and atherosclerosis[J]. Curr Vasc Pharmacol,2008,6(1):52.

[9] 任德旺,任芳,孙青萍等.小剂量阿司匹林应用的利与弊[J].山西医药杂志,2011,40(1):26-19.

[10] 乔华,贾兴平.阿司匹林作用机制及低抗研究进展[J].2009,18(28):3527-3528.

1

心血管病的防治篇6

健康人群的危险因素预防 对于健康人群,应以减少发病为目的,以预防主要危险因素为主要内容,达到理想状态,即不吸烟或戒烟>12个月,在没有接受治疗的情况下,血压

高危人群的心血管病早期发现与早期治疗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在积极倡导一级预防的同时,正在加强二级预防的指导。即对于高危人群(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糖尿病等)的指导,积极阻止或减缓疾病的发展,包括早诊断、早治疗和早预防。早期发现的措施包括筛查、定期的健康检查和自我检查。显然,基层是这部分人群健康的“守门人”。

患者群的规范化管理 对已经发病的心血管病患者,如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衰等,主要是康复和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再次发生,也就是心血管病的康复。

心血管病康复的患者教育

患者的疑惑解答及情绪管理

目前的心血管病康复主要关注体力活动的恢复,而忽略了患者心理因素对康复的影响。一次心脏病突发对于患者及家属都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这些幸存者往往会有不同程度的恐慌。通常患者发病前没有任何先兆症状,突发事件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突然迫使患者面对死亡的威胁。加上常常出现躯体的不适,患者感到焦虑、抑郁和无助。治疗中患者更关心:“我下次发病的可能性有多大”、“我是否可以重新恢复工作”、“我还能活多久”、“我什么时候可以恢复健康”、“我以后该如何改变生活方式才能延长寿命”,害怕下一次突发心脏病使得患者不敢正常活动,从而影响了患者的康复效果。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患者,患者的配偶和亲友也会感到害怕,这样将进一步加重患者的恐慌,大大地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实际上这样的担心、害怕主要源于患者对冠心病的认识错误和对运动康复的不了解。

因此,对患者及其配偶进行疾病的咨询与程序化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内容的讲解要多次重复,这是帮助患者克服不良情绪的关键之一。包括什么是冠心病、冠心病的发病原因及诱发因素、不适症状的识别、发病后的自救、如何保护冠状动脉等,并教会患者自己监测血压和脉搏。这样让患者充分地了解自己的疾病及程度、缓解紧张情绪、明确今后努力的目标,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自信心,懂得自我管理。教育方式有集体授课、小组讨论和一对一的解答与交流。

在康复过程中,患者的情绪变化是有波动的,尤其是出现不适的表现时,这时医生应该帮助患者判断这种不是否由心脏病本身所引起。很多时候这种表现是由神经调节功能失衡导致的。而运动康复可以非常有效地缓解这种症状,同时有助于患者克服焦虑、抑郁情绪,提高自信心。当患者能够完成快步走或慢跑,或能够完成1个疗程的运动康复后,会更加坚信自己可以从事正常活动,包括回归工作岗位、恢复正常的家庭生活。

心脏病发作后的性生活另一困惑患者的问题是“心脏病发作后的性生活”。患者和他们的配偶在医生面前对此方面的问题也常常难以启齿。对于医生,同样觉得难以启齿或认为这是患者的隐私,或因患者没有咨询过而认为他们在这方面并不存在问题。

一些研究表明,患者在心脏病发作后,夫妻性生活会有所减少。大都分源于患者及其伴侣的焦虑、不安,并非真正身体功能障碍所导致。许多人错误地认为性生活会诱导患者心脏病再次发作。事实上,这样的情况很少发生。相反,研究发现,经常进行性生活的冠心病患者再发的风险反而降低。

心血管病的防治篇7

Nursing and Cure Strategies of Early Prevention of Complications of Type 2 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ZHANG Xue-jing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Central Hospital of Jinan City, Jinan, Shandong Province, 250013 China

[Abstract] The serious complication of type 2diabetes i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its damage to human body is bigger and it can threaten life in serious case, and the early prevention of complications of type 2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s the best strategy of nursing and curing th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ursing and cure strategies of early prevention of complications of type 2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from the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health education, behavior intervention therapy guidance and therapeutic lifestyle.

[Key words] Type 2diabetes; Cardiovascular; Complication; Nursing; Strategyq

引发2型糖尿病心血管的病因,主要是患者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胰岛素抵抗、血压升高、肥胖、微量白蛋白尿、血脂异常等代谢综合征MS,其中以胰岛素抵抗为主要病症[1]。相关研究得出:餐后血糖已经成为2型糖尿病患者引发心血管并发症的高危指标[2],因此,想要控制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护理人员需帮助患者建立合理饮食、运动行为,使患者意识到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严重性。

1 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健康教育

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并发症预防,需以提高患者的认识为主,因此,护理人员需在患者住院期间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具体内容有以下几点:一是向患者宣传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危害:护理人员需向患者及其家属宣传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给身体带来的不利影响,使其重视对糖尿病的预防、治疗,从而遵医嘱,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二是向患者宣传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部分潜在心血管并发症危险因素的患者,其健康意识不高,无法控制自己的饮食和运动行为,还带有不良的生活习惯,护理人员需纠正其不良习惯,提高患者对危险因素的认识,帮助患者通过良好的饮食、运动行为,控制并发症的发病率;三是提高患者对餐后血糖控制的认识: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受到治疗方式的影响,会有意识地忽视对餐后血糖的控制,进而降低治疗效果。护理人员需向患者宣传餐后血糖控制的好处、方法,并教会患者餐后运动的最佳次数和方式,使患者能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2 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行为干预指导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做好其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控制工作,可有效降低患者发生心血管的机率,而最佳的方式就是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行为干预指导,让患者建立积极、健康的生活状态,具体的行为干预指导包括两大类,即饮食行为指导和运动行为指导。

2.1 患者的饮食行为指导

护理人员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需采取的饮食行为指导有:一是尽量控制患者总热量的摄入,合理分配身体所需的营养素:2型糖尿病患者习惯控制自己的主食,对于副食或者脂肪并未严格控制,护理人员需纠正这种错误的饮食控制方法,指导患者适当摄入足够的碳水化合物,以此降低体内的甘油三酯及胆固醇的水平;二是帮助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处方:护理人员需教会患者及其家属计算每日所需的热量总和,再适当摄入食物热量。同时禁止患者暴饮暴食,学会使用食品交换法降低自身摄取的食物热量。

2.2 患者的运动行为指导

适当的运动,可帮助2型糖尿病患者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护理人员可帮助患者规范自己的运动行为和运动量:一是告知患者及其家属运动治疗的原则,如个体化原则、经常性原则和适量原则。患者运动的个体化原则就是要求其独自完成运动量;经常性原则指的是患者的运动次数和频率需均匀,不能间断;适量原则就是指患者应采取效率较高的有氧运动,如慢跑、上下楼、骑自行车、跳绳、游泳等,对于中青年的糖尿病患者,可进行长跑;二是帮助患者规划运动时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的最佳时间需为早餐或晚餐后的0.5 h,此时间段的运动效率较高。测量患者运动后心率是衡量其运动量合适程度的最佳方式,因此,护理人员需教会患者运动后正确测量心率的方法,即立刻数自己的脉搏跳动次数,时间为15 s,数完后将脉搏跳动次数乘以4,得出数字为心率,运动中最佳心率为(220-年龄)×(60%~80%)[3]。

3 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治疗性生活方式的改变策略

3.1 尽量少摄入饱和性脂肪酸及胆固醇

护理人员需告知患者动物性脂肪中含有较高的饱和性脂肪酸,会提高人体内的胆固醇,进而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因此,患者需不食或少食动物油、动物肉,多食植物油[4]。植物性脂肪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其会将胆固醇直接转化成胆酸,并将组织中的脂肪、胆固醇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大大降低人体内胆固醇含量,进而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并发症的机率。护理人员可为患者制定一份膳食控制计划书:肉类多食用鱼和鸡鸭鹅的瘦肉,且每日低于70 g;每日喝牛奶或酸奶250 g;糕点和甜点则不能食用;避免食用煎、炒、炸的食物。

3.2 选择能降低LDL-C食物

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的主要表现就是TG升高,LDL-C升高,会导致患者的粥样硬化血脂发生异常,只能通过科学选食的方式降低LDL-C。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选用水果、新鲜蔬菜、谷物、豆类等食物,针对肥胖患者,可减少饮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适当提升蛋白质的摄入量,禁止出现睡前加餐的行为;患者每日食用的蔬菜量需大于500 g,这是由于蔬菜能增加饱腹感;患者还需多食水果,以增加维生素,但是不能以加工后的饮料、果汁代替水果[5-6]。

另外,2型糖尿病患者需通过适当的体力活动控制自身体重,以此缓解自身胰岛素抵抗。同时需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戒掉烟酒,稳定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以此提高自身的生活品质。

心血管病的防治篇8

[关键词] 贵阳市社区;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及防治对策

1.慢性心血管疾病的特点

1.1潜伏期长。高血压病在出现症状以前患者可能有几年至十几年血压升高的病史。在高血脂、吸烟等冠心病易患因素的作用下,往往要经过数年至数十年患者才出现明显的心肌缺血症状。在出现症状以前患者往往对易患因素并不重视。

1.2病程长,不易根治,需要长期的医疗及护理慢性心血管疾病不仅造成患者身体上的损伤,而且导致长期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慢性心血管疾病发展到后期,医疗费用急剧增加,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专人照顾,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1.3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 多数慢性心血管疾病由多种病因长期作用而致病。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慢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和护理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1.4突然恶化危及生命的可能性大,当心血管疾患者出现心肌受损时,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机率大大增加,随时有猝死的可能。

2.社区护理的必要性及其对策

2.1开展社区护理是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慢性心血管疾病治疗的长期性必然对患者本身及家庭和社会带来一系列问题,独生子女将面临着赡养两对老人的局面,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而这个负担将由家庭转给社会。慢性心血管病人处在反复“住院一出院”循环往复的过程中。社区护理是将临床、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生活护理等融于护理学之中,把保健送到千家万户,因此社区护理对于促进慢性心血管病人康的复,为患者提供方便、有效和连续性的服务十分重要。

2.2开展社区护理有利于慢性心血管病人的康复慢性心血管疾病一经诊断均可在社区进行治疗护理和康复。病人住在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里会感到安心舒适,可以与家人在一起,得到家属、朋友的关照,同时病人不改变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各种权益不受限制,对慢性病人的康复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而且,社区护士通过进入家庭,缩短了与病人的距离,加深了感情的沟通,有利于护士对病人的心理活动有更详细的了解,便于心理护理的开展。

3.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社区护理内容。

慢性心血管病患者的社区护理除了执行医嘱等常规护理外,更重要的是开展下列工作。

3.1发掘和评估健康问题。每一个慢性心血管病患者存在的健康问题不尽相同,社区护士必须先行判断,确立其问题,然后再研究解决其问题。如高血压病或慢性心衰患者喜吃咸食,冠心病患者好吃高脂饮食,必须尽快让其改变饮食习惯。

3.2进行健康教育在询问和评估的基础上,让患者和家庭了解他们的病情,对医疗保健作出决定,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如吸烟、饮酒是心血管病的易患因素,要让患者了解其危害性,从而自觉地改变这些不良行为。在健康教育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仔细听取患者的诉说,找出其最关注的问题和想法;(2)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清楚准确的信息;(3)教育是个连续的逐渐的过程,指导行为改变从小量开始;(4)患者是参与者,共同承担责任完成预定目标。

3.4药物管理心血管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有赖于病人对药物的依从性。有研究表明:高血压病患者住院期间的药物依从率为63.4%,出院后对出院带药依从率为77.3%,门诊随访期间的药物依从率为43.7%。心衰患者也有20%~58%不遵医嘱服药。病人往往因自觉症状消失而中止服药或因外出和旅行等不服药,也有的病人认为与感冒药并用效果不好,而暂时不服心脏病药。医护人员应调查病人不遵守医嘱服药的原因,反复说明遵医嘱的重要性,还应进行服药指导,说明药品名、用量、目的、功效、主要副作用,提高患者的医嘱依从性。

4.结论

由于贵州地形地势的限制,导致了交通上的不便利,所以社区的护理工作只有在较大的城市有所开展,还有很多的小城镇几乎没有社区卫生室。所以开展全面的社区护理工作还得靠国家的惠民政策以及相关部门的配合努力。所以全省还有很大部分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没有得到护理。而慢性心血管疾病的特点决定了其医疗护理的长期性,医院的护理远远不能满足其健康需要。只有开展方便、有效和连续的社区护理,才能向患者提供多种形式的护理服务,更好地促进患者的康复,使慢性心血管病人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吴立红,许萍.对冠心病患者社区护理干预的研究[J].齐齐晗医学院学报,2001,21(7):165-167.

[2]姚崇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国健康教育,2001,17(7):410―415.

[3]李良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及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8):354―355.

[4]赵淑云,张丽莉.高血压心脏病的护理体会[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1999,8(4):81―82.

上一篇:医院策划方案范文 下一篇:室内设计原理与实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