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医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12-13 11:45:28

心血管医学论文

心血管医学论文篇1

络病大会促进络病学科发展

国际络病学大会自2005年举办以来,至今已经召开了9届,搭建起了络病理论指导基础与临床研究国际学术交流的平台,促进了中医络病学科的发展和中西医协作的创新,弘扬了中药文化,扩大了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在国内外凝聚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生物学等一大批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群体,共同致力于络病研究。

目前,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都设立了相应的专业委员会;20多个省市建立了络病专业委员会;国内40多个高校开设了中医络病学的课程;美国德州大学、哈佛医学院、贝勒医学院、英国卡迪夫大学,都开展了通络方药的实验研究;新加坡中医学院开设了《络病学》英文课程。

中国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局局长王国强在会上强调,络病学说是新时期中医药继承和创新的典型代表之一。他指出,近年来络病学科始终坚持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以创新理论为指导、以治疗方药为依托、以临床疗效为标准的发展思路,走出了一条理论、临床、科研、教学、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道路,取得了可喜成果,为推动中医药发展的体系建设、产业建设提供了有效借鉴,根据中医络病学研发的一批创新中药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王部长表示,络病学科这一多学科、多领域、中西医共同参与、海内外共同关注和参与的发展路径和方法,将成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的一条有效途径。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凯先院士则在开幕式上表示,中医络病系统的构建,在防治心脑血管、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以及应对重大呼吸系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血管病变防治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他透露,201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将建立中西医结合学会血管脉络病专业委员会。

指导心脑血管病防治取得突破

据悉,历届国际络病学大会都把推动中医络病学发展,指导心脑血管病的治疗作为重点,将中医络病理论研究通过“传承、开放、创新、融合”起到指导心脑血管病临床治疗,达到提高疗效的目标。几年来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其中以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苠苈强心胶囊治疗心脑血管病为研究内容的20余篇研究论文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发表,引起了重大国际影响。

美国贝勒医学院完成的通心络保护血管内皮研究、哈佛大学医学院开展的通心络对动脉粥样硬化转基因动物作用研究以及美国德克萨斯州心脏病研究中心进行的通心络对动脉粥样硬化调控基因PPARr表达研究均取得了科研突破,络病学研究成为探索心脑微血管病变的指导。

吴以岭院士带领他的研究团队两次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围绕“脉络一血管系统病”以及“孙络一微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等深入研究,揭示了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糖尿病肾病异病同治的共性发病机制,阐明易损斑块、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这一心血管事件链级联反应的微血管内在机制,发现了防治微血管病变可以阻抑心血管事件链的新途径。

重视微血管损伤是会议焦点

本届国际络病学大会上,重视微血管损伤在心脑血管病防治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与会专家的聚焦热点。专家们指出,微血管损伤是心脑血管病高发的主要原因,需引起重视,并提出防治方案。

据介绍,微血管损伤以后,人体内增高的脂质和凝集的血小板就会沉积于损伤处,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堵塞血管。此外,心脑血管发病的最大危险是,粥样硬化斑块一旦破裂形成的血栓迅速堵塞住心脑血管,引发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等重大心脑血管事件。

心血管医学论文篇2

【关键词】中药;心脑血管疾病;应用现状;对策

我国近80%的中老年人都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各心脑血管疾病。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医药相对来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降低血压、并进一步改善体内的微循环、通过降脂抗氧化功能调节体内的血管活性物质。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治疗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文献及调查资料,统计分析出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应用现状及问题所在;对湖北省武汉市各大医院心脑血管疾病500名患者进行回访,调查研究中医药和西医药对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中医药的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湖北省武汉市某院2012年以来登记收治的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包括: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等,共500例(女320、男180),年龄38-78岁,平均年龄45岁。

1.2监测方法

1.2.1资料排查方法利用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简称“CHKD”的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医学知识,通过搜索2001年1月――2013年2月之间的所有国内外公开的文献,其中关键词选择“中医药”、“心脑血管疾病”的所有资料。分类查阅中医药对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文献的原文,最后利用专业的文献计量学统计方法进行汇总并统计分析,统计中医药对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现状问题点。

1.2.2问卷调查方式通过走访、详细登记湖北省武汉市各大医院的心血管科室挂号治疗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回访,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反映服用中药或西药等药物的治疗情况、患者自我疗效的反应结果。

1.3统计学方法排他性因素对比,参照调查问卷结果,根据中医药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疗效结果,数据采用SPSS13.0系统软件包分析统计,单因素分析采用检验,计数资料行χ2进行检验。运用ECCEL软件功能对患者药物治疗效果数据按照药物的类别、数量、疗效进行分析处理,计算出构成比例,回顾性分析出心脑血管系统药物的用药情况。

2结果

2.1文献资料结果显示我国的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的发病率逐年处于上升的趋势,每年甚至存在大量的潜在的心脑血管疾病中老年患者。不过,目前国内外市场暂无根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特效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数量之多在中国属大类药物之一,约占总量的15%左右。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调查表明,70%-80%的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的药物治疗存在繁多的不良反应,且临床表现多样。

3.1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心血管疾病是以体循环的动脉血压升高重要临床表现作为综合症状,经常伴有心、脑及视网膜等各器官功能或性质改变的全身性心脑血管疾病。大部分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比较隐匿,发病初期不存在不适或明显发病症状,根治难度较大所以导致病程很长。由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普及未完善,缺乏相关的防治防护知识,六成患者都是在体检时测量血压或靶器官功能性损伤导致身体不适时才发现的。资料显示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年龄性别分布范围主要是中老年且数量是随年龄增大而增多,其中女性患者一般情况下较男性患者晚10年左右患病。

3.2中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及现状问题

3.2.1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应用目前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都肯定了中医药对心脑血管疾病的疗效。由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原理比较复杂导致中药的应用暂不全面,特别是某些恶性高血压疾病、高血压脑病都是急危重证,仍然是中西药结合使用,甚至部分疾病的治疗中中医药物处于辅助的地位。随着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逐步上升,鉴于传统方法使用的降压药物对人体的血液、脂类代谢及其他器官性能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不能从本质上控制病情发展。何况,一旦使用了西药就必须终生服用西药才能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而且服用西药后病情难以控制容易反弹,波动较大。

3.2.2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应用的现状问题

3.2.2.1治疗原理未符合“辨证论治”的原则临床治疗过程中由于医生缺乏“辨证论治”的观念不仅影响了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能今早排除病因,甚至会造成重复开药、药物种数并开的资源浪费。增加患者巨大的经济负担。

3.2.2.2忽略中成药、中药的毒副作用有些医生错误的为中药或者中成药无毒或毒副作用小,所以就过量或者超长时间让患者服用。但是即使相比而言中药的毒副作用小,但治疗疾病而言也必须适量服用,否则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不适,或危及生命。

3.2.2.3中成药、中药与其他药随意使用治疗过程中医生为了尽快达到最优效果往往将中药与其它药结合使用,可往往会产生不良的病理反应,产生拮抗影响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疗效,产生了反作用效果。

3.3针对中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治疗的相关对策

3.3.1正确认识中药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提高对中医辨证论治的认识合理使用中成药。另外,国家卫生管理部门应该出台相关中药使用的政策,避免中药的误用。

3.3.2正确掌握中药的相关不良反应依靠现有的科学设备和技术条件,深入研究相关中药可能造成的不良反应,进一步提升中药的质量以达到中药减毒增效的效果,保持中药治疗的特色。

3.3.3医院合理用药的水平中医药的从业人员应努力认清工作职责,通过国际通行的药物标准从质量上控制市场上中药的临床应用评价。另外,医务工作者加强自身中医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其辨证论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金杰.中成药的质量标准及如何更好控制中成药质量的探讨[J].黑龙江医药,2011,(04).

[2]朱永宏,李认书.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品种分析[J].中草药,2007,(10).

[3]陆珊珊.从中风病探讨心和脑的关系[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

心血管医学论文篇3

【关键词】 络病学说; 中医临床文献

中医临床文献整理与应用研究是以临床文献整理研究为基础,对临床治疗理论的发展过程进行梳理,透视理论创新的内在机制。在对历代临床文献与用药经验进行系统整理的基础上,运用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对临床常见病证各历史时期的证治规律进行研究。

吴以岭教授的“络病学说”就是中医临床文献研究的很好的范例。吴教授认为中医学不仅是一门临床应用医学,而且具有学术性极高的理论体系,而任何学科的建设都要以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为基础,中医学术理论的发展又是具有其内在规律性的[1],所以对文献的整理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络病证治”体系正是在对络病发生、发展及诊断治疗规律的整理继承的基础上创立的,创新性地与现代心脑血管疾病相联系,临床取得显著成效。

1 从文献中发现问题

吴教授从文献中看到清代医家喻嘉言的感叹:“十二经脉,前贤论之详矣,而络脉则未之及,亦缺典也。”(《医门法律·络脉论》)叶天士亦说:“遍阅医药,未尝说及络病”,“医不知络脉治法,所谓愈究愈穷矣。”(《临证指南医案》),从而开始致力于络病理论的整理研究。

2 基础理论的文献整理

吴教授对文献的整理是以时间为线,以络病的发生、发展、诊断及治疗为纲,从而总结出络病学说发展史上的三个里程碑——络病理论肇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首次提出络脉概念,初步论述络脉分布、生理及病理,奠定了络病理论基础;东汉张仲景创制旋覆花汤、大黄虫丸、鳖甲煎丸等络病治疗方药,奠定了络病临床基础;清代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发展络病治法与方药并广泛运用于疼痛、中风、癥积、痹证等病证治疗。由于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的重经轻络现象,加之络脉与经脉不同,在体内没有明确的起止部位和循行路线,庞大繁杂难以把握,故络病理论未经深入研究,亦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

3 发现总结规律

吴教授创立“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作为络病学说的理论框架。从络脉的网络层次和空间位置、络脉的生理功能、络脉的运行时速和常度,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地反映了中医络脉的运行分布和生理功能,有助于更深刻理解中医络病理论,进而建立系统完整的络病学说理论体系。同时,吴教授根据文献记载的络病的病机演变总结出络病的病理变化有络气郁滞、络脉瘀阻、络脉绌急、络脉瘀塞、络息成积、热毒滞络、络脉损伤、络虚不荣等。

4 探索与现代疾病的联系

吴教授认为《黄帝内经》创建的经络学说中,“经”“脉”概念渐行分离,已经形成以运行经气为主的“经气环流系统”和以运行血液为主的“心脉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脉、血构成的“心脉血液循环系统”成为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脉络作为从脉分支而出遍布全身的网络系统与现代医学之中小血管及微循环基本相同,进而提出“脉络-血管系统病”新概念。认为“脉络-血管系统病”有着共同的发病机制和病机演变规律,因其所处部位不同而分别表现为心、脑、周围血管等不同疾病,中医均称之为络病,这为建立“脉络-血管系统病”概念奠定了基础。络气郁滞引起的络脉自稳状态功能异常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具有内在一致性,均为“脉络-血管系统病”的始动因素并贯穿病变全过程,成为运用络病理论研究血管病变的切入点,由此演变的络脉瘀阻/动脉粥样硬化,络脉绌急/血管痉挛,络脉瘀塞/血管堵塞或闭塞,成为“脉络-血管系统病”发生发展共同的关键病理环节。对于认识血管病变的共性病机变化及治疗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也与近年国外医学界提出的“大循环病”和“泛动脉”(Panartery)概念相吻合。

5 挖掘古人用药经验,继承创新

吴教授认为络脉是“行血气”的通路,络病时表现出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病机特点,提出“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从文献中总结归纳出具有直接通络治疗效果的药物,包括辛味通络、虫类通络、藤类通络及络虚通补类药物。进而研发出运用络病学说治疗血管病变的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芪苈强心胶囊系列部级新药。

可见,中医临床文献研究作为文献与临床之间的纽带,立足文献,联系现代临床,寻求突破和发展,实现对中医的继承和创新。就目前临床的疑难重症,如肿瘤、免疫系统疾病等,可从文献中挖掘新的思路和方法,开展实验和临床研究,对提高疗效将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正如焦振廉所说的“古籍文献巨大的存世数量和曲折的流传过程,使中医学术体系中相当多的内容还沉睡在我们未知的世界里。”[2]所以中医临床文献研究是十分必要和有着现实意义的。吴以岭教授就是抓住了文献中“络脉”这一个点,从专病入手,在理、法、方、药等方面,充分继承和发扬古人的精华,形成临床医生能够理解、运用的思维和方法,发挥了中医理论和药物的优势,为人类造福。

参考文献

[1]吴以岭.络病学概要[J].疑难病杂志,2004,3(1):37.

心血管医学论文篇4

论文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中药,血管紧张素,反应蛋白

高血压为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增加,高血压的发病率迅速升高,全世界平均发病率10%,而我国平均发病率7.73%。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的多因素疾病,其发展极易导致心、脑、肾等脏器的器质性病变和功能损害。高血压病的发生同缩血管物质分泌增多或活性增强,舒血管物质减少或活性减弱有关,血管紧张素Ⅱ、内皮素及一氧化氮等血管活性物质间相互作用显著影响着血压的变化,从而引起一系列炎症反应。

一、血管紧张素II

目前很多研究结果认为,机体存在独立的AngII生成途径:(1)ACE依赖的AngII生成(常规途径);(2)chymase依赖的AngII生成;(3)非ACE非chymase依赖的AngII生成,如激肽释放酶、组织蛋白酶等,为第三条途径。AII是一种高度活性的八肽物质,肾小球球旁细胞分泌的肾素激活由肝合成的血管紧张素原转化为无活性的血管紧张素I,然后经由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作用生成有活性的血管紧张素II,AII是体内最强的缩血管剂,它可使全身微动脉和静脉收缩,可使肾上腺皮质释放醛固酮,对肾小管重吸收Na起促进作用,AngII能直接收缩血管,可能是直接作用于肾小管而促进Na和HO的重吸收,引起肾小管储留,且能直接作用于肾小球而抑制肾素的分泌,从而是血压升高。AII不仅可与交感缩血管血管纤维末梢上的突触受体结合而促进去甲肾上腺素(NE)胞裂外排,还可以作用于第三脑室前腹侧区域的AII受体加强交感缩血管紧张性,使血管升压素(AVP)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增加;AII能显著地增强心肌的收缩力,通过与心内特殊传导组织作用而使心率增加。它与血管壁平滑肌受体结合,刺激平滑肌的分裂、增殖,收缩血管壁平滑肌。

二、C反应蛋白

随着对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生物学功能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RP是炎症、感染、组织损伤、坏死和恶性肿瘤的一个重要标志。CRP在健康人群中浓度很低,其浓度升高提示许多炎症、感染事件的发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心血管疾病的检测,在各种炎症过程及组织坏死、组织损伤及其恢复期的筛检、监测、病情评估与疗效判断都有重要价值。CRP是一种机体急性期反应蛋白,是一种非常敏感的炎症和组织损伤标记物,由炎性淋巴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a)刺激肝脏上皮细胞合成。血管内皮细胞通过释放内皮源性舒张因子和内皮源性收缩因子,控制着血管的舒张和收缩,在调节血管紧张度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而内皮功能失调是高血压的特征性异常变化之一,较高的血压水平与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减低相关。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受损可能与血管内皮长期受高压和异常血流冲击有关,损伤的内皮可以引起炎性细胞粘附,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促进单核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等进入受损的细胞内产生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这些细胞因子又刺激肝细胞合成CRP。CRP影响血压的可能机制:①炎症介质可以激活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和多形核自细胞释放内皮素-1及内皮素-1免疫样激活物,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②CRP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内皮细胞释放的NO及前列腺素减少,使其舒张血管、抗血栓、抗病原的特性丧失,这些改变在高血压的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③高浓度血清CRP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迁移、动脉内膜增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发展,导致血管重构阻力增加。④高浓度CRP直接参与局部和全身炎症反应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对内皮依赖性舒张血管物质的反应性减弱,血管阻力增加,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三、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1.中医对高血压病因、病机的认识

高血压病应属于中医学疾病中的眩晕、中风、肝阳上亢之类。但此三者并不完全等于高血压病,而是互相包括的。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应从内因为主,外因只是某些兼证的发生原因,高血压病的形成主要是肝肾两经的阴阳消长失去平衡所致,而除了七情、六欲、饮食、起居等因素直接作用于肝肾二经外,心经、冲任二脉失调亦能促使肝、肾二经阴阳失调,而使本病发生和加剧。李氏认为正气不足是高血压发病的根本内在因素,七情郁结、劳倦内伤、饮食失调是引发该病的直接诱因,“精血亏耗,机体失养”是高血压病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体质因素是高血压病发病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陈建鸿,杜建等认为高血压的病因主要有4种:①体质偏盛偏衰②七情内伤,心肝火盛③劳逸失度,气血失调,④饮食失节,痰浊内蕴。钱氏认为风、火、痰、瘀是其因,阴阳动态平衡失调是病机,病位主要在肝、心、肾,证候表现为本虚标实。龚一萍认为高血压病总的病机是: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气血津液代谢失常,肝肾阴阳调节失衡。其病理机转有虚实两端:实证肝气郁结为始,而后肝郁化火,肝阳上亢;或肝郁气滞,肝气不疏,心气不展,气滞血瘀,气滞痰凝。

虚证肝郁化火伤阴而致肝肾阴虚;或肝气虚,木不生火,子病及母,而致心气肾气也虚,气虚血瘀,气虚水停,病久心肾阳虚。眩晕病证,中医历代医家有很多论述,《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脏关系密切;严用和第一次提出六淫、七情所伤致眩说;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致眩”的理论基础上,对下虚致眩作出了详尽论述;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提出“无痰不作眩”的理论。

2、中医辩证治疗

眩晕的辩证要点主要在辨脏腑、虚实、标本,治疗原则主要是虚补实泻,调整阴阳。临床分型主要有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痰浊上蒙、气血亏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窍等。但临床常见肝阳上亢及痰浊上蒙证型。《丹溪金匮钩玄·六郁》强调:“气血冲和,诸疾不生。一有怫郁,百病生也。”长期忧郁恼怒,气机郁滞,郁而化火,肝阴暗耗,风阳升动,上扰清空,多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甚至卒然昏倒。故张景岳说:“此等证候原非外感风邪,总由内伤血气也”。《内经》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记载。有学者调查了1239例高血压患者,头部症状为1082例,占87.33%。症状的临床意义显示了以人体上部为主的规律,说明肝火上炎、肝阳上亢以上部病状为主,与高血压的常见临床表现一致。龚氏认为肝肾阴虚、阴不制阳,导致肝阳上亢是高血压病病理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阶段。临床有很多患者服降压药后,虽血压可降至正常范围,但头晕、头瘾等症状不减轻,使患者很苦恼,中医辨证施治可解决此问题。临证之时应该综合地灵活地把握高血压辨证治疗的规律,实证以平肝熄风、清热泻火为法,拟方宜选用天麻、钩藤、石决明、虎杖、黄连、地骨皮等;虚实夹杂者治以补益肝肾、熄风清热、活血化痰,在上述方药的基础上加用桑寄生、淫羊藿、杜仲、黄芪、川芎、瓜蒌、前胡等。

四、中药治疗高血压与血管紧张素II的相关性

很多研究表明中医药辩证治疗高血压有确切疗效,并与血管紧张素II有一定的相关性。石氏等研究认为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AngII含量是治疗高血压病的关键,血浆AngII是检测原发性该血压病疗效的可靠而且灵敏的指标。陈氏等应用首乌降压胶囊(首乌、枸杞、珍珠粉、钩藤、怀菊花、夏枯草、川芍等)治疗高血压病人34例,并与卡托普利组对照,,发现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无明显差异,两组治疗后血管紧张素II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且两者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金氏用络活胶囊(水蛭、莱菔子、泽泻、川芎等)临床治疗高血压病人60例,并与北京降压0号对照,治疗4周后,对治疗前后血压、血管紧张素II水平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但治疗组收缩压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血管紧张素II含量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吕氏等研究认为舒血宁(以当归为主要成分)可使正常血压大鼠的AII浓度下降,也可使肾性高血压大鼠血浆AII和肾素活性下降,说明舒血宁有拮抗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作用。肖氏观察了潜阳方(石决明、钩藤、黄芩、桑寄生、葛根、川牛膝)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大鼠,并与西药卡托普利进行对比,结果提示潜阳方能减轻高血压大鼠的各种症状,对降低血浆血管紧张素II有一定作用。袁氏用八物降压冲剂(泽泻、白术、川牛膝、益母草、茵陈、汉防己、前胡)做治疗组,与对照组脑立清丸,结果发现八物降压冲剂可明显降低肾性高血压大鼠的收缩压,抑制水钠潴留导致的体重增加,对血管紧张素II水平水平有明显的降低作用。国外某项研究表明吴茱萸对血管平滑肌有直接松弛作用,认为吴茱萸可用于高血压的治疗。英国某项研究发现吴茱萸碱衍生物是血管舒张、增加脑血流和子宫收缩的活性成分,吴茱萸喹诺酮生物碱对血管紧张素II受体结合有抑制作用。很多研究表明中药药物疗效可明显影响血浆血管紧张素II的水平,但目前各项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II有多种生成途径,医学是不断进步的,加之在临床治疗中,还存在许多用药问题,故需要更多的研究去进一步探索。

五、中药治疗高血压与血浆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

目前在临床上,很多病例及检验均提示高血压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偏高,且在中药降压治疗后有下降趋势,如吴寿岭等研究发现EH高血压患者组血清CRP浓度高于血压正常组,且与收缩压、舒张压水平一致。提示血清高敏CRP浓度与高血压病相关,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高血压病的发生。吴氏研究认为用天麻、半夏、白术、茯苓、陈皮、胆南星、枳壳、炙甘草等化痰安神熄风药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确切,能降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改善患者血脂水平。卫氏在联合应用氨氯地平基础上加用应用氨氯地平基础上,加用具有活血化瘀、清火化痰、平肝健脾益肾之效的自拟降龙汤对原发性高血压肝阳上亢证患者具有一定的降低血压作用,并可减轻患者的炎症与代谢紊乱状态。

六、结语

高血压病的发病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它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病因病机尚无很明确的定论,只是从各个因素来干预治疗,人们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已不是局限于心血管系统受累的疾病,而是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遗传的综合征。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深入,也发现高血压病的防治不再是单纯降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预防和逆转靶器官的损害,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加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在高血压病发病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些都提示我们,对于高血压病的治疗,不能仅把降压当作唯一的目标,而应更好地发挥中医学整体治疗,综合调节的特点,准确辨证,在维持合理血压水平的基础上,注意对病人兼见证的治疗,防止和改善该病对心、脑、肾和血管的损害,防止高血压危象的出现,进一步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进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定能有既能稳定控制血压、改善症状,又能防止靶器官损伤的新药问世,这样既能减轻患者痛苦,也能减轻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 郑荣华 .高血压病综述[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1):112-113

2 吴自强.血管紧张素II的生成机制[J].临床内科杂志,2003,20(7):391

3 郭玲,王丽华,李霞等.RAS系统抑制剂治疗高血压的研究进展[J].社区医学杂志,2006,4(6):39-41

4 钱本余.肾素-血管紧张素[J].国外医学心血管病分册,1979;1:37

5 周祖玉.血管紧张素II的作用及作用机制[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0;22(3):7-10

6 张梁. C反应蛋白的检测和临床应用[J].右江医学, 2005, 33( 3):305-307

7 殷兆芳,张 阳.高血压内皮功能失调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 2001,28(7):281-283

8 徐少勇,龙 辉.C反应蛋白水平与高血压病分类的相关性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7,20(6):635-636

9 葛丽春,尹思源.C反应蛋白与高血压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泸州医学院学报, 2007,30(3):244-246

10 任俊卿,郑秀英.运用祖国医学探讨高血压[J].实践医学杂志,1998,11( 4):19

11 李青鸟.原发性高血压病病因之我见[J].光明中医,2000, 15(86):9-12

12 陈建鸿,杜 建.缓进型高血压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探讨[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6,16(6):54-55

13 钱元良.中医对高血压病因病机的分析[J].中医中药,2006, 3(9):127

14 龚一萍.从肝论治高血压病的理论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12):1-2

15 王永炎.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6

16 龚一萍.肝阳上亢与高血压病关系的探讨[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0,16(2):1-2

17 艾字,刘芳.治疗高血压病重在辨证论治[J].中国社医医师,2005,7(129):51-52

18 柳海生.浅谈高血压病的中医治疗[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14) :2076-2079

19 石光清,向谷良,戴中伟等.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II、醛固酮含量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意义[J].实用预防医学,2005,12(6):1297-1298

20 陈利昌,易红.首乌降压胶囊对高血压病人血压及RASS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9):754-755

21 金龙,周文泉.络活胶囊治疗痰瘀阻络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7):610-612

22 吕圭源,李万里,沈康克等.舒血宁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7,13(3):37-38

23 肖纯等.潜阳方对高血压肝阳上亢证大鼠模型的试验研究[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9,19(2):8-10

24 袁成民.八物降压胶囊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及试验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3(3):189-192

25 姜信仁,梅洁译.大韩韩医学会志,1998,19(2):50-58

26 Lee H S .李宗友摘译.Phytother Res,1998,12(3):212-214

27 吴寿岭,高竞生,郝冰等. 血清高能 C 反应蛋白浓度与高血压病的相关性研究[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 12 :917-920

28 吴凯,何泮,廖蔚茜等.化痰安神熄风法对原发性高血压疗效及C -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J].广东医学,2007,28(8):1350-1351

心血管医学论文篇5

还有诸多在河北省境内、境外召开的学术会议,都不可或缺地浸润着傅向华教授勃发的激情和挥洒的汗水。谈及过往,傅向华教授抚了一下他那顶颇有学者风度的长发深沉地说:“我所做的这一切,目的只有一个――整合全国业界力量,让河北乃至华北地区的心脏病的‘防’与‘治’等各项工作根基更加稳固,水平逐步提升,真正成为防御疾病,捍卫民众健康的坚固‘长城’!”

于是,采访,就围绕着傅向华教授的这句铿锵宣言开始了……

邯郸长城会,近百场讲座异彩纷呈

采访一开始,傅向华教授的话题首先触及了刚刚落幕的“第五届华北长城心脏病学会议暨河北省心血管病学分会2012学术年会”。他介绍说:“本届会议是华北地区及河北省心血管界各位同仁直接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大会,也是华北地区唯一的跨省联合心血管学术交流平台。是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河北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和河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办的,会议规模宏大。之所以说‘宏大’,是因为这届会议吸引了华北地区和河北省主要城市的30家医院共同参与协办。会议学术氛围浓厚,胡大一教授在会上做了《坚守、转折,推动中国心血管医学科学发展》的主题报告,介绍了国内外慢病防治的新理念和新策略,并根据我国国情进行分析和阐述,对河北省慢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前任主任委员王方正教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韩雅玲教授、马长生教授,天津市心脏学会主任委员万征教授、山西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王凤芝教授以及全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方全、吴宗贵、于波、郭静萱、张抒扬、吕树铮、华伟、吴印生、丛洪良、李广平、荆全民、高传玉、吕吉元、李学文等教授参加大会并分别做了精彩学术报告。我们河北省著名心血管病专家马淑平、王士昌、刘坤申、齐晓勇、张建新、王冬梅、王庆胜、李拥军、崔炜、夏岳、肖文良、魏庆民、郭艺芳、郭靖涛、李森林、李星涛、姜志安等教授及天津、山西、内蒙古100余位著名心血管病学新老专家也结合我省心血管病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进行了103场专题发言或主持会议。大会着眼于本地区临床实际需求,以有益于本地区心血管疾病防治水平提高的办会宗旨,结合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着力探讨临床上关注且急待解决的问题,注重心血管疾病防治的普及和规范化要求,结合国内外成熟的技术和知识,促进了华北地区心血管疾病防治普及和规范化发展。”

傅向华教授继续介绍说:“本届会议精心设置了部级心血管继续教育课程《经前臂桡/尺动脉微创化冠脉介入治疗》。组织建立了冠脉介入论坛分会场,讨论冠脉介入病例24例,涉及左主干病变、CTO病变、分叉病变、并发症、血栓病变等领域。由于学术气氛十分浓厚,代表的参会热情空前高涨,共完成讲座近百场。来自河北、山西、内蒙古、天津的10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历时3天的大会安排紧凑、内容新颖、会风端正、学术氛围活跃、会场秩序井然,深受与会专家和代表的好评。”

据记者了解,在这次会议上,傅向华教授在繁重的会务工作之余,还做了“重视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急性低血钾”、“多支血管病变血运重建策略”以及“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新进展”等多场讲座和病例报告,不仅和与会者分享了他多年来的学术研究成果,还充分体现了河北省近年来心血管病诊疗水平的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使与会者受益匪浅。

借此机会,傅向华教授还向记者简要回顾了此前历届“华北长城心脏病学会议”的情况,据他介绍,首届华北长城心脏病学会议暨河北省心血管病学会2008年会于当年9 月25 日至28 日在河北省秦皇岛市举行,共有来自华北地区和全国的600 余位代表参会。胡大一、王方正、霍勇、葛均波、韩雅玲、傅向华、王凤芝、李广平、赵兴胜等50余位国内外知名专家举行了55 场专题讲座和病例讨论。会议进行热烈的学术交流的同时还举行了以 “know your risk!(知道你的风险!)”为主题的“世界心脏病日”活动。第二届华北长城心脏病学会议暨河北省心血管病学会2009 年会于当年12月18 至20 日在石家庄市召开,由胡大一教授和傅向华教授担任大会主席,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河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办,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承办,系迄今华北地区空前规模的心血管学术盛会。大会精心设置了部级心血管继续教育课程。那届会议共完成讲座98 场,来自各地的近千名与会代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此外,与会代表在大会主席胡大一教授、傅向华教授的带领下,进行了戒烟宣誓和签名活动,起到了心血管病医师做戒烟、控烟模范的带头作用。大会期间适逢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以身殉职七十周年和主席发表《纪念白求恩》七十周年,大会为此专门举办了主席《纪念白求恩》光辉论著和白求恩大夫语录及图片展,使广大与会代表在学习专业知识技术的同时,进一步弘扬了白求恩精神。第三届华北心脏病学术会议暨河北省心血管病学会2010年会经过积极的筹备,于当年11月19日至21日在唐山市举行。会议邀请多位我国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莅临讲学,介绍国内外心血管病研究的最新进展,对心血管领域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交流,以追求学术共识,提高临床水平。第四届华北心脏病学术会议暨河北省心血管病学会2011年会于当年11月18日至20日在石家庄举行。经过几年的发展,会议已成长为华北区乃至全国心血管界各位同仁直接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品牌学术盛会。历届会议始终贯彻坚持学术、强调应用的原则,秉承 “公益、规范、预防、创新”的办会理念,以“健康理想,理想健康”为主题,针对华北地区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特点和慢病防治工作实际,结合心血管疾病临床热点和难点进行研讨,为广大心血管医师提供了重要的学习交流平台。

简要对“华北长城会”的历年情况做了回顾之后,傅向华教授说:“就刚刚闭幕的第五届会议而言,与会代表对大会组织工作,课程设置以及内容安排非常满意;与会的国内知名专家也对华北地区、尤其是河北省近年来心血管病防治事业取得的长足进步表示由衷的祝贺,一致认为华北长城心脏病学会议已经构建成华北乃至全国的心脏病年度品牌大会,具有广阔的学术平台和光明的前景!”

全力以赴,

让白求恩精神辉耀“最高水平盛会”

据记者了解,此外前不久的2012年的6月14日至17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办,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河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具体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在石家庄市隆重召开。这次会议是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每年举办的唯一重点会议,是代表着当今中国心血管病领域学术进步与发展的高水平学术盛会。

作为会议承办单位的具体会务工作者和代表之一,傅向华教授从会议的申办到筹备,全力以赴,殚精竭虑,倾注了大量心血,最终不但使这届会议在开幕前备受关注和期待,还在落幕后令与会者倍感满意和留恋。

谈及这届盛会的筹办往事,傅向华教授款款回忆说:“由于‘中华医学会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是代表着当今中国心血管病领域学术进步与发展的高水平学术盛会,因此,本届大会学术日程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各学组专家精心选定,并邀请了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就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脂及介入心脏病学、结构性心脏病、影像技术及女性健康等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专题讲座和交流。会议形式丰富多样,设立有著名老专家冠名讲座、专题报告、青年医师演讲比赛,同时还公布了国内大型临床研究结果报告,充分展示了我国心血管病领域的临床研究与学科发展水平。大会还设立了多个交叉学科论坛,并与国际一流学会接轨,举办CSC-ACC/AHA 和 CSC-ESC高端国际交流,鼓励学术争鸣和实践比对,设立了热点辩论、疑难病例讨论等内容,着力讨论和解决目前心血管病领域诊治中的难点、疑点、热点问题,并结合中国医疗实践,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心血管病防治的先进理念和技术。会议期间隆重举行了第四批专家会员的授予仪式,举办了面向基层医生的继教大讲堂和面向社会的科普大讲堂,坚持戒烟控烟宣传以及基层义诊宣教等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术和社会公益活动。同时,较前几届会议相比,本届大会还以‘防控NCD,我们在行动’为主题,特别增加了针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方面的内容……最终,大会实际参会人数达到了3500人,2000余篇,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13个亚专科学组共组织专题讲座405场次,成为历届全国心血管病大会参会人数最多、规模空前的大会,也是代表当今中国心血管病领域学术进步与发展的高水平学术盛会。”

谈到这里,傅向华教授加重语气说:“石家庄是‘白求恩精神’和‘两个务必’重要论述的发祥地。70多年前,白求恩大夫在华北这片热土上树立了一个医生志愿者‘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医学人文楷模。白求恩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之魂的组成部分,也是医学界一面不朽的光辉旗帜。而且,医学人文理念也是‘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年会’一直坚持和倡导的;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更需要继续学习和发扬白求恩精神,勇于承担对患者和社会的责任,承担我们对生命的郑重承诺,共同努力开创中国心血管病防治工作的新局面!”

在采访中,傅向华教授对于会议承办过程的种种艰辛和劳累“不屑一提”,在记者的再三追问下,他才十分谦逊地说:“实际上,在今天看来,与白求恩精神相比,与‘两个务必’的要求相比,我们所做的这些工作,只不过是一名医者应尽的‘份内’之事,根本不值一提……”绕开这个话题,傅向华教授反而对这次学术盛会对河北乃至华北地区心血管病学的进一步发展所带来的契机而“津津乐道”。

傅向华教授诚挚地说:“能够有幸承办如此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实际上也是河北省近年来心血管病专业不断发展的一种体现。由于河北省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区和‘重灾区’,我们河北省也历来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的开展,本次大会的召开不仅是我省心血管病专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也是对我省近年来心血管病专业发展的高度评价,并将有力推动我省心血管病事业的发展……”

河北最早科室,创下多项“第一”

采访前记者了解到,现在以傅向华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始建于1958年(当时为心血管专业组),是河北省最早建立的心血管病专业科室,并与河北省心脑血管研究所组成院/所合一的、省内最大的心血管研究机构,是河北省唯一的卫生部评选的心血管内科专业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卫生部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救治项目首批定点单位和卫生部首批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作为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优先重点发展科室,自心血管内科建成以来,其门诊病人数量和住院病人数量始终位居河北省第一;同时还是河北省第一家获得心血管病专业硕士、博士授予权的教学培训单位,现为河北省“重中之重”学科,河北省教委重点学科,河北省卫生厅重点发展学科,卫生部首批冠脉介入培训基地,全国心血管病临床药理基地,国内最早开展临床路径的医院,美国心脏学院(ACC)继续教育中国医院基地和中华心血管杂志远程教育基地。

经过50余年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如今,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专业首席专家心血管病专业已经形成了由博士、硕士组成的完善的学科梯队和优秀的人才储备,组成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和河北省领先水平的一流心血管病医师队伍,每年完成各种心导管手术2000余例,总体水平和技术在河北省乃至华北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提及学科建设情况,傅向华教授介绍说:“我们以河北医科大学雄厚的研究基础为依托,河北医大二院心血管内科已经建立了系列、稳定、连续的研究方向,建立了以临床研究和临床基础应用研究相结合的科研体系,多项研究在国内乃至世界居于领先地位。近年来,我中心承担各级科研课题60余项。近5年来,我中心累计发表SCI论著和摘要86篇;仅在2012年的世界心脏病大会上,我院就发表收录摘要40篇(其中以傅向华教授为第一作者的摘要28篇――记者注),分别位列参加投稿单位和投稿作者的第三位。近3年来,我们获得了河北省科技进步奖等奖项12项,另有多项厅局级奖励。”

谈及该科室的专业特色,傅向华教授介绍说:“我们领先开展了经前臂桡/尺动脉途径微创性冠脉介入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在省内建立第一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绿色通道,并在国内领先应用经桡/尺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在全国领先开展心室同步性研究、多点生理性起搏、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起搏治疗等临床研究和技术推广,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记者此前了解到,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名医辈出,提及这些,傅向华教授自豪地说:“我院著名心血管病老前辈都本洁教授是我国德高望重的心血管病专家,是我省心血管病学会第一任主任委员,为我国及我省的心血管医疗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崔炜教授系我院副院长,曾率先在国内开展肺动脉血栓碎击术、超声引导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压闭术,并在冠心病、瓣膜病、先心病及肾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方面具有较深造诣。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李拥军教授也是我院副院长,现担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青年委员,卫生部冠脉介入培训基地导师,是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擅长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高血压病等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对冠心病的经皮冠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治疗、阵发性室上速的射频消融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临时或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等有较深的研究。我院还有著名心血管病专家都军教授、心血管病专家和医学教育家郝玉明教授、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刘凡教授等专家、学者,均在各自的领域,在临床、教学、科研等方面,做出了诸多令业内瞩目的非凡成就……”

如数家珍般地把该院的学界翘楚简要介绍了一遍后,作为学科带头人的傅向华教授,却闭口不谈自己。记者理解为这是一位学者的谦逊和低调,但手中掌握的有关傅向华教授的资料之中,却详尽“暴露”了他在自己的学术领域所取得的累累成就。

采访到最后,傅向华教授只是发自内心地坦陈:“前面我说过了,河北省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区和‘重灾区’,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较高。针对这一现状,目前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作为河北省唯一的心血管病专业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单位,我们正在以自己的力量,与其他多家医疗单位积极参加卫生部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救治项目,并与华北地区兄弟单位加强合作,同时还以此为契机,深入开展心血管病的防控工作,为呵护河北省6900万人民的生命健康,呕心沥血,日夜奋进……”

专家简介

心血管医学论文篇6

关键词血瘀证;诊断标准;疾病血瘀证

血瘀证顾名思义是指血液瘀滞所导致的一组在中医四诊基础上的包括症状体征在内的临床表现。1982年全国第一届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学术会议上曾经对此问题作过专门的讨论,认为中医瘀证从概念上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的瘀证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离经之血,即血液不循常道而妄行脉外。②血流缓慢或血流阻滞、停积于脏腑经络。③污秽之血为瘀血,指血液成分异常如高黏血症,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高脂血症等。④内积之瘀血指血管病变、血栓形成,微循环障碍等[1]。然而,血瘀证这个具有特定意义的病理生理整体反应状态的生物学基础是什么?中医学和现代科学都还没有做出满意的回答。既往血瘀证的生物学研究指标的确定比较宽泛,以至于血瘀证诊断标准中无一例外地均有一项或数项指标改变,使血瘀证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或者用单一的理化指标代替血瘀证的全部内涵,从而影响了血瘀证诊断的规范化、标准化。作为中医证候的一种,血瘀证是一组极具特色的症候群,它广泛存在于许多疾病中,活血化瘀治疗则对许多疾病有明确的治疗效果,如心脑血管疾病、结缔组织疾病、血液病、免疫性疾病、妇科、儿科疾病等。血瘀证同时也是目前研究最为深入的一个证候,有着深厚的研究基础。

1血瘀证的诊断标准

证候规范化标准大致可以分为几类:一是“国标” [2,3]。二是“ 行标,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标准[4]。三是“会标”[5,6,7,8,9,10,11]。四是“国家重大课题研究成果”,如国家“七五”[12]攻关课题成果,”“八五”攻关[13]课题成果。五是各种版本的《高等院校统编教材》和诊断学教材等。六是在研究中被广泛使用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提供的辨证标准。七是各及医疗行政部门(包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各医院、各科室)制定颁发的供临床使用的各种《诊疗常规》。

血瘀证的诊断标准有: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先后在1982年和1986年的全国会议上两次讨论制定了“血瘀证诊断标准”,其中1982年《血瘀证诊断试行标准》中有关诊断指标为:①主要依据6项,包括舌象、脉象、疼痛、肿块、血管、出血等异常。共有24项症状和体征;②其他依据6项,包括皮肤、月经、肢体、精神、记忆力、腹水等异常。共有10个症状和体征。以及微循环、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血小板凝集性、脑血管造影或CT、超微结构改变等实验室依据。③虽无上述依据,但结合病史及原发病与血瘀有关者可予以考虑。④某些疾病经活血化瘀治疗有效者,也可以考虑血瘀证。该标准指出只要具有主要依据2条,可以诊断为血瘀证;其他依据有1条以上,并有实验室依据证实,可以诊断为血瘀证[14]。1986年的标准中有关诊断指标为:①主要依据8项,共有36项症状和体征;②其他依据4项,共有8个症状和体征[15]。1988年血瘀证研究国际会议中提出的血瘀证的诊断标准中有关诊断指标12项,共有20项症状和体征。

2003年,有研究者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这三个诊断血瘀证的诊断标准研究文献进行了评价,方法:参照循证医学及临床流行病学中有关诊断性试验的评价标准,拟定文献评价观察表。评价内容:包括研究文献的设计方案、样本的筛检、样本含量的估算、对照组的设立、随机化方法、盲法、诊断性试验的评价指标等。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1978-2002年)的研究文献,结果认为所有研究文献均没有设立标准诊断方法作为对照,对结果的判断均没有采用盲法,所提供的诊断性指标(敏感度、特异度、似然比等)不全面,对偏倚的控制没有描述等,采用同一血瘀证诊断标准的研究文献,其所得结论不完全相同,各研究文献所得结论与其所采用的诊断标准不完全吻合,也没有阐述血瘀证诊断标准指标数增减的理由。认为这三个诊断标准可能存在某些不足,有待完善。同时各研究中结论的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16]。见表1

本表摘自运用循证医学对血瘀证诊断标准研究文献的评价.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20(2):168-170

从上述诊断标准的制定可以看出,血瘀证的诊断标准逐步纳入了实验室检查的项目,同时国际上对血瘀证的研究也纳入了实验室依据,如:1986年日本小川新提出了《国际瘀血诊断标准试行方案》,内容有①必备项目:瘀血的腹证。②一般项目:包括皮肤、舌、固定性疼痛、病理性肿块、血管异常、出血倾向、月经紊乱或排尿异常、植物神经失调、精神异常、口干及手足烦热等方面的表现。③实验室检查:微循环障碍、血液流变性异常、血小板凝集性增高、血液黏度增加、脑及心血管造影或CT异常,心肌电扫描示血管栓塞、骨盆腰椎X线异常。具有以上任何一项可诊断为血瘀证;各科血瘀证诊断标准另行制定;有关兼证应注意整体辨证[17]。

1988年,王阶等采用电子计算机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方法对血瘀证的临床症状、体征、和血液流变学检查指标的变化作了定量分析,结合国内外既往研究,提出了血瘀证的定量诊断标准。标准中舌质紫暗、少腹部抵抗压痛、脉涩、皮下瘀血斑、黑便、病理性肿块等对血瘀证的贡献最大,是临床诊断血瘀的主要依据。实验室指标中全血黏度、血小板聚集、体外血栓形成、血栓弹力图等指标对血瘀作用显著,符合国内外临床和实验研究结果 [18]。

2疾病的血瘀证诊断标准

疾病作为事件,从发生、发展到结束,都有一个递进递减的过程,其临床表现的症状与体征都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轻到重,从不典型到典型的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着,不可能疾病一发生就很明显地将该病的症状与体征十分典型地显现出来。从临床来看,同样是血瘀证,冠心病的血瘀证与血栓性静脉炎的血瘀证可能有很多相同点及不同点,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而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所作的结论[19]。病证结合有利于对疾病本质的全面认识。

因此,疾病血瘀证诊断标准也在近50年来逐步被研究所重视,并先后发表了国标、行标,学会标准。如:

2.1冠心病

2.1.11980年全国冠心病辨证论治研究座谈会制定了《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中医辨证试行标准》,该标准制定了标实4证,本虚4证,血瘀证为标实证中一项,辨证指标有胸痛、痛有定处、舌质暗或瘀斑,脉弦细、涩促、结代。其中胸痛及舌质暗有瘀斑为必备条件[20]。

2.1.21990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学会修订了《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与1980年相比,证型仍然为标实4证,本虚4证,血瘀证辨证标准改为胸痛,痛有定处,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在后附说明中指出所有8个证型皆可见结、代、促脉[21]。

2.2糖尿病

1992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消渴病专业委员会发表了《消渴病(糖尿病)中医分期辨证与疗效评定标准》。该标准中提出了消渴病辨证诊断参考标准,其中虚证9证,实证11项。其中实证血瘀证的诊断标准如下:①定位刺痛,夜间加重;②口唇舌暗、或紫暗、瘀斑、舌下脉紫怒张;③肌肤甲错等。有一项可诊断[22]。

2.3中风病

2.3.11986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制定了《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标准中对中风病的病名、病类、证名分别给出了诊断标准,并制定了疗效评定标准,对中风病神志、语言、运动功能进行了量化计分。该标准在中经络病类中,列出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和气虚血瘀证,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面强言蹇或不语,遍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气虚血瘀证症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遍身麻木,面色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8]。此标准后称为一代《标准》。

2.3.21991年,国家科委攻关项目85-919-02-0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负责起草,于全国脑病协作组第六次会议上通过,颁布了《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试行)》。该量表在中风病专家经验辨证量表的基础上,用数学半定量的方法加以界定,通过对3000余例中风病症状、证候的统计分析,对量表进一步补充完善而形成的。此标准后称为第二代《证候标准》。标准中规定了中风病风、火、痰、瘀、气虚、阴虚阳亢的证候诊断标准,并进行了量化计分。血瘀证的诊断标准为:①舌质:a. 舌背脉络瘀张青紫(4分);b. 舌紫暗(5分);c. 有瘀点(6分);d. 有瘀斑(8分);e. 青紫(9分)。②头痛:a. 头痛而痛处不移(5分);b. 头痛如针刺或如炸裂(7分)。③肢体:a. 肢痛不移(5分);b. 爪甲青紫(6分)。④面色:a. 睑下青黑(2分);b. 口唇紫暗(3分);c. 口唇紫暗且面色晦暗(5分)。⑤脉象:a. 沉弦细(1分);b. 沉弦迟(2分);c. 涩或结代(3分)。附加分:高粘滞血证(5分)。证候得分是将这一证候的各项因素所得最高分相加而成,满分均为30分。证候诊断得分:≥7分为该证候诊断成立。7~14分,轻度;15~22分,中度;≥23分,重度[23]。

2.3.31996年,由北京中医药大学牵头,王永炎等完成了《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的研究,由国家科技攻关85-919-02-01专题组、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负责起草,由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提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颁布试行。此标准后称为二代《标准》[24]。该标准的研究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卫生研究方法学的要求,及国际脑血管病研究标准,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采用复习文献,专家商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以及DME、数学、计算机衡量评价的技术路线,从横断、纵向两个侧面对中风病的病名、病类、证类及证候的发生、组合、演变规律等进行了多层次的系统研究,并在研究中应用了“对应因子分析”、“非线性映射”的数学理论和方法[24]。该标准提出病类诊断标准7项,其中包含血瘀证的证类有: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风痰瘀阻症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气虚血瘀症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面色白,气短乏力,自汗出,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或有齿痕,脉沉细[25]。

2.3.4《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和《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临床验证研究,第二代《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和《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均经过了临床验证研究,结果如下:

为验证国家攻关课题《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采用临床经验辨证与《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对照的方法,共观察了1085例次中风病患者。通过研究发现,风、火热、痰、血瘀、气虚、阴虚阳亢6类证候,其临床符合情况,风证达72.01%,火热证77.92%,痰证89.24%,血瘀证84.48%,气虚证75.96%,阴虚阳亢证66.48%。其中痰证和血瘀证达到符合良好,其余均达到基本符合。总体符合情况达到87.79%,符合情况良好。研究同时发现痰瘀二证几乎贯穿整个病程,始终占有很高的比例,成为中风病机的主线。验证过程同时发现1085例次中风病人中,不拘病期,不拘病情轻重,经验辨证者全部有证可辨,而《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辨证者有13例次无证可辨。验证结果如下[26]:表2-3

本表摘自《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的临床验证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4;17(6):42

《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的临床验证工作,采用临床对照的方法,观察了450例病人,对照组有专家经验组和一代《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组,通过检验,结果发现病名诊断标准中临床症状、体征的诊断率达93%,符合情况良好,病类诊断标准以脑病专家做出的病类诊断为基础,对一代、二代《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对比观察,发现一代《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组与专家诊断总体符合率为55.4%,符合一般;二代《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组与专家诊断总体符合率为80.1%,符合良好。证类诊断标准在多因素、多指标、多层次研究基础上,从63种复杂证候组合筛选出来的临床较为常见的证类组合形式。经检验450例病人中,7种证类可以概括274例病人,概括率为60.9%。基本符合临床实际。通过验证也发现《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的不足之处,病名诊断中还有7%的病人临床症征条件未能纳入;中风病证类组合复杂的变化还不能用该《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的几个证类全部概括[27]。验证结果见表4

本表摘自《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的临床检验报告.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6;19(1):58

综上所述,血瘀证辨证标准虽然经过了近三十年的研究,仍然不能完全适应临床复杂的血瘀证诊断需要。那么造成诊断标准难以完善的可能原因目前考虑,首先,中医学的发展是基于千百年的医疗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众多医家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运用有所差异,各自对于证候的感受和描述也有差别。在这千百年中,对于有些症状、体征甚至证名和病名都不曾有过统一的标准。其次,由于证候的判断乃以症状、舌象、脉象等一系列软指标或定性指标为依据,收集资料的手段是望闻问切,依据则是由每位医师主观感觉的四诊资料,因此证的诊断本身的主观成分就很大,证候研究的客观性还没有解决。第三,就是因为中医辨证的整体观思想历来重视人体的禀赋、体质、七情以及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影响,属于“生理-心理-社会-自然”的医学模式[19]。所以中医临床不仅是以“病”为研究对象,更重要的是以患病的“人”作为对象,这就决定了“个体化治疗”成为中医学的重要医疗模式,体现在证的诊断依据及判定上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最近,王永炎院士提出了证候具有内实外虚、动态时空、多维界面的特征。即证候是一个非线性的复杂系统,证是指对疾病所处的一定阶段的病机概括;候是指这种病机或状态的可被观察到的外在表现。所谓内实外虚是指每一证候的信息群而言,“实”是指最能反映该证候病机的权重最大的关键内容,是群体在某一特定病变过程中所具有的共性症状信息,是干预的依据。“虚”是指某一患者所表现出的一系列个性化症状信息,对干预原则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内实”部分指寓于诸多个性之中的共性;“外虚”则是表现于外的个体化症状信息的集合。动态时空是指证候的发展变化而言。证候是一定时点与一定状态的产物,时间在推移,状态在变化,证候就有可能发生由此及彼的改变。“多维界面”指证候的各种因素,“面”是指证候可供医生观察的显现,“界”则是一证候与他证候的分水岭[28]。

因此我们认为血瘀证的辩证研究过程中,反映证的指标既要有是整体的、系统的症状表现,也要有器官水平的、细胞水平的、亚细胞水平的、分子水平的、基因水平的反映机体病理生理整体反应状态的生物学基础的相关指标。同时需要考虑到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相关的群体因素相结合。

参考文献

[1]翁为良主编.《活血化瘀治疗疑难病》 学苑出版社,2003年第2版

[2]国家技术监督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 中医证候名称与分类代码,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5:1.

[3]国家技术监督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1.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

[5]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 中医虚症辨证参考标准.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10):598

[6]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 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 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3):257

[7]全国冠心病辨证论治研究座谈会. 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辨证试行标准. 中医杂志,1980,21(8):46

[8]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中国医药学报. 1986,1(2):56

[9]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学会. 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1,11(5):129

[10]中国中医药学会消渴病专业委员会. 消渴病(糖尿病)中医分期辨证与疗效评定标准. 中国医药学报. 1993,8(3):54

[11]田金州,韩明向,涂晋文等,血管性痴呆诊断、辨证及疗效评定标准(研究用).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2;5:56-60.

[1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 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7(11):64-65

[1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 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的临床验证报告.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7-59

[14]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第一次全国活血化瘀学术会议. 血瘀证诊断试行标准[S].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3,3(3): 封二.

[15]第二届全国活血化瘀研究学术会议修订 血瘀证诊断标准 1986年11月,广州

[16]李先涛,赖世隆,梁为雄. 运用循证医学对血瘀证诊断标准研究文献的评价.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20(2):168-170

[17]吴承玉. 血瘀证的研究发展脉络与评述.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20(3):133-136

[18]王阶,陈可冀,翁维良,钱振淮,王怡,刘剑刚,葛争艳. 血瘀证诊断标准的研究.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8;8(10):585-589

[19]朱文锋,吴润球,瞿岳云. 中医诊断的特色和优势.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20)3:40-42

[20]1980年全国冠心病辨证论治研究座谈会. 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中医辨证试行标准. 中医杂志,1981,总606:46

[21]中国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学会1990年10月修订(青岛). 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 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5):257

[22]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消渴病专业委员会1992. 消渴病(糖尿病)中医分期辨证与疗效评定标准. 中国医药学报. 1993;8(3);54-56

[2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 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1;17(3):64-66

[24]1996年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基础研究奖奖励项目. 中国中医药科技. 1997;4(5):299

[2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 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6;19(1):55-56

[26]中风病证候学与临床诊断的研究科研协作组. 《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的临床验证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4;17(6):41-43

[27]中风病证候学与临床诊断研究组. 《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的临床检验报告.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6;19(1):57-59

[28]王永炎. 完善中医辨证方法体系的建议中医杂志,2004,45(10):729-731

本文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资助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03CB517104)

心血管医学论文篇7

【关键词】 冠心病; 辨证分型; 一氧化氮; 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26-0152-02

冠心病(CHD)在祖国传统医学中可归纳为“胸痹、心痛”的范畴,它不仅是临床最常见的多发性心血管疾病,同时也是心内科的疑难病症,其中发病率与致死率极高,对中老年人的健康已构成严重危害。冠心病患者,大部分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因此,冠心病实际上就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导致冠状动脉的管腔严重狭窄致使血流受阻时,即可造成心肌缺血、缺氧,从而诱发胸闷、心绞痛等症状,甚至发生心肌梗塞而危及生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始动因素就是血管内皮功能紊乱[1],一氧化氮(NO)作为内皮分泌的血管舒张因子,对心血管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其水平的高低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一项生化指标,是预测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检测血清NO在CHD不同中医证型的水平,可以为CHD的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因此中医症候客观化的研究不断成为热点。现就近年对血清NO水平与冠心病中医分型的相关性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1 NO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

冠心病与血浆NO及NOS的关系息息相关[2]。NO由NOS催化L-精氨酸生成,它在体内的作用十分广泛,概括起来主要有:舒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与黏附、抑制细胞凋亡与增生、抗炎等,同时还具有调节血管生长因子促进血管新生的功能。其作为一种内皮源血管舒张因子(EDRF),在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血管内皮细胞作为合成NO最主要的细胞,通过分泌此种EDRF来调节血管基础张力,大量研究报道,内皮依赖性的血管舒张功能可以准确反映血管内皮的功能状态[3]。此外,内皮细胞的病理损伤又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硬化闭塞症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始动环节[4]。由于eNOS自身功能降低或合成减少,导致NO水平也随着下降,最后不能维持正常的血管紧张性及内皮细胞功能,导致血管紧张性升高,严重时发生冠状动脉痉挛,并诱发急性心肌梗死[5]。因此,以血清NO、NOS作为监测指标,不仅可以间接反映血管内皮的损伤情况,还可以间接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另外,NO可通过cGMP(环磷酸鸟苷)诱导机制来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分裂和增殖,从而减少胶原纤维以及弹力纤维的产生,并进一步防止动脉粥样斑块和硬化的形成和发展。随着对NO生理功能以及NO与冠心病发病机制关系的不断研究,那么通过把现代医学的理化指标与中医证型相结合,可以逐步揭示冠心病中医证型的客观物质基础,有助于临床进行更为精确的辩证论治。

2 辨证分型研究

关于冠心病的辩证分型尚不完全统一,其分型的标准主要有:国家标准,行业学会标准,以及教材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6],将冠心病分为:寒凝心脉,痰浊内阻,心血瘀阻,心气虚弱,心肾阴虚以及心肾阳虚六型。1994年,卫生部颁布《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心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把心气虚弱、心肾阳虚、心肾阴虚、寒凝心脉、痰浊内阻、心血瘀阻等6个证型归纳为冠心病的中医证候。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对《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进行修订,将心绞痛分为八个证型:阴寒凝滞,阳气虚衰,气虚血瘀,气阴两虚,心肾阴虚,气滞血瘀,痰阻心脉,心血瘀阻。1980年,全国冠心病辨证论治研究座谈会,提出冠心病的中医辨证标准以本虚和标实为基础,其中本虚以气虚、阴虚、阳虚等证为主;标实则以痰浊为主,并包括:痰浊偏寒,痰浊偏热,痰浊气滞,痰浊血瘀四型[9]。1990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学会,以气虚型、阴虚型、阳虚型、气滞型、痰浊型、血瘀型、寒凝型、阳脱型等,作为修订后冠心病的中医辨证标准[10]。新版《中医内科学》[11]中把冠心病分为七个证型:心气不足,心阳不振,心阴亏损,寒凝心脉,气滞心胸,痰浊闭阻,瘀血痹阻等。于厚波[12]研究该病时,从心气虚、心阳虚、心阴虚、心血虚、心火亢盛、气滞血瘀、气痰凝滞、心血瘀阻等八型进行辩治。李洁等[13]提出本病分型为:正气亏虚,瘀血阻滞型;阳虚寒凝,瘀血内阻型;心肾阴虚,瘀血阻络型;肝郁气滞,心脉瘀阻型;瘀血痰浊,阻滞心脉型。马龙[14]通过辨证将10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分别分为以下三型:中气不足,痰浊阻滞,气滞血瘀。韩丽华等[15]按照冠心病的病因病机,将此病分为八个证型:气虚血瘀型,血虚血瘀型,肝肾阴虚型,气滞血瘀型,寒凝气滞型,肝胆瘀滞型,痰浊血瘀型,亡阳欲脱型。高慧政[16]在对7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中医药治疗时,通过辨证将患者分为以下五种证型:气阴两虚证,心阳不振证,寒凝心脉证,痰浊雍塞证,心血瘀阻证。由此可见,冠心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仍然缺乏统一的标准,临床医生及研究者多依据个人临床经验进行辨证。

3 NO水平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传统医学对NO水平相关性的研究,主要将患者按辨证分型,探讨NO水平能否为传统医学辨证分型以及治疗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研究发现冠心病不同证型的NO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肖艳平等[17]将165例冠心病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心血瘀阻、痰浊雍塞、阴寒凝滞、心肾阴虚、气阴两虚、阳气虚衰6型,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冠心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清NO水平,结果示冠心病患者各组血清NO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气阴两虚型>心肾阴虚型>阴寒凝滞型>阳气虚衰型>心血瘀阻型>痰浊雍塞型,说明冠心病患者NO水平显著降低与痰浊雍塞型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辩证的指标。刘淑娟[18]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冠心病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将住院和门诊的131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分为心血瘀阻型、痰阻心脉型、气虚血瘀型以及气阴两虚型四型,NO值比较结果示:冠心病组各型NO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心血瘀阻型>痰阻心脉型>气阴两虚型,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阴两虚型NO水平最低,表明冠心病中阴虚型受损最重,并且这一客观指标可以作为益气养阴法治疗冠心病的重要依据。张家辉等[19]研究了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辨证分型与NO水平的关系,发现血清NO水平依次为正常对照组>心阴虚证、心气虚证>心血瘀证,提示血清NO水平降低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含量显著降低与冠心病瘀血有关。刘镇等[20]对165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检测NO水平,发现各证型冠心病组均较正常对照组低(P0.05),表明NO水平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无明显相关性。

4 问题与展望

冠心病患者NO含量的高低与其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就是既往研究冠心病的辨证分型缺乏统一的标准,多数专家大都依赖于自身经验制定,多不规范,所以样本资料辨证分型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并且缺乏可比性,从而导致研究可重复性低。其次,是既往研究的样本数量偏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误差大、可靠性低,应该在大范围内做大样本的研究。另外,冠心病患者常常为多种西医疾病共存,并且中医病证也常有多种症候兼夹的合并证型,所以多种病变使得体内化学物质的水平变化变得复杂化,导致研究结果各异。最后,由于研究指标缺乏特异性与敏感性,所以只能反映中医辨证实质的某一方面,无法揭示一个有机整体的变化规律。NO水平的高低严重影响着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疾病的状态,但是由于西医学与中医学是两套完全不同的医疗体系,那么西医的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和中医证型就不能完全等同起来,其实验室检测指标也并不一定都与该病的中医证型具有相关性,所以就有研究者得出NO水平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无明显相关性的结论,表明现阶段该项研究也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辩证分型是中医防病治病的关键,抓住证候这一关键环节开展研究,就能够带动中医理论、临床疗效、证候本质研究的进展,相信随着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只要加强中医辨证分型的规范化,建立统一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加大样本量,缩小研究病历的差异性,并且探寻特异性及敏感性的客观指标,就一定能探索出更科学更先进的冠心病证候客观化的研究方法,从而促进中医学在治疗冠心病的领域中开辟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Forstermann U,Munzel T.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 vascular diseasc:from marvel to menace[J].Circulation,2006,113(13):1708-1714.

[2]王峰,高超,何美安,等.冠心病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活力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22(6):419-421.

[3]Landmesser U,Hornig B,Drexler H.Endothelial function: acritical determinant in atherosclerosis[J].Circulation,2004,109(21 suppl1):1127-1133.

[4]邓正华,邓剑,向成玉,等.冠心病患者血浆NO和ET水平变化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3):388-389.

[5]Pinto V L,Brunini T M,Ferraz M R,et al D epressio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ole of nitric oxid[J].Cardiovasc Hematol Agents Med Chem,2008,6(2):142-149.

[6]陈佑邦,丁泽民,干祖望,等.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19.

[7]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心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3:41.

[8].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11-513.

[9]冠心病辨证论治研究小组.1980年全国冠心病辨证论治研究座谈会冠心病中医辨证试行标准[S].中医杂志,1980,21(8):4-6.

[10]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冠心病的中医辩证标准[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5):257.

[11]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出版社,2003:1-5.

[12]于厚波.冠心病心肌梗死的中医辨证施治[J].黑龙江医学,2005,29(6):479.

[13]李洁,解品启.从瘀论治冠心病心绞痛[J].中国中医急症,2007,16(2):179-180.

[14]马龙.辨证论治冠心病心绞痛100例[J].河南中医药学院,2008,23(2):1-3.

[15]韩丽华,朱照军,孙建芝.辩证冠心病经验[J].江苏中医药,2009,41(4):15-16.

[16]高慧政.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70例[J].中医中药,2009,10(28):71.

[17]肖艳平,刘卫平,徐采云,等.冠心病不同中医证型与血清NO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2):219-220.

[18]刘淑娟.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型与血管内皮功能关系的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

[19]张家辉,张秋燕,李定祥,等.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辨证分型与NO、ET关系的探讨[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3):158-159.

[20]刘镇,古春花,雷健,等.心绞痛患者内皮素及血脂水平变化与中医分型的相关性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25-26.

心血管医学论文篇8

【关键词】疾病预测;老年病防治;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1-0063-01

老年医学(Geriatric medicine)在现代医学中属于一项重要的学科,现今我国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人已经超亿,约为我国人口总数的11.7%,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逐渐的凸显出来。在老年患者中,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及死亡率占据着第一的位置,老年患者中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老年心律失常、肺心病以及老年瓣膜病等等。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本文选择2010年4月~2012年4月间180例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患者,其中105例为男性,75例为女性;年龄均超过60岁,最高为91岁,平均为73.4岁;将其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未见明显差异,可以进行比较(P>0.05)。

1.2研究方法 对本文所选的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的患者根据患者的疾病进行诊治,观察组的患者对老年常见的疾病以及根据患者的自身特点进行疾病预测。

2结果

通过对本文所选的患者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有效防治率为58.89%,对照组为23.33%,经比较观察组预防老年疾病的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3.1高血压及高血压心脏病 老年患者常见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现今,全国约有1亿高血压患者。经过研究指出:脑卒中和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就包括高血压。有研究指出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点是防治高血压。

3.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这一疾病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而且北方较明显,城市比农村显著;实施脑力劳动的患者比体力劳动的高,男性表现更为突出;老年期后男女患病率基本一致。患有冠心病的老年人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显著高于年轻人。美国统计指出大部分心血管病出现死亡的患者年龄超过65岁。

3.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肺心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特别时老年患者,通过全国第二次肺心病调查结果显示,肺心病的平均患病率为0.48%,南方低于平均值,随着年龄的增长,换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几率逐渐的增高。主要的发病因素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1]。

3.4老年心律失常 由于年龄的增加,心血管系统功能逐渐的衰退,多种传导失常以及异位心律紊乱的发生率逐渐的升高,有研究指出:年龄超过65岁的老年人进行心电图检查异常的达到67.6%,主要为ST-T段改变、心律失常、早搏、房颤、房室传导障碍等。

3.5老年瓣膜病 老年瓣膜病比较多见,主要是由于风湿引起的,其它的如炎性病变、肌功能不全、先天畸形以及钙化等等。老年钙化性心脏瓣膜病主要与年龄有关,属于一种退行性改变,其发病与年龄呈正相关,也可以同时侵及多个瓣膜。年龄超过60岁的患者有1/3存在主动脉硬化,可继发主动脉关闭不全或者主动脉狭窄[2]。

因而,应不断的提高老年心血管并的防治,主要防治冠心病、高血压以及脑卒中疾病,最大限度的降低其发病率及合并症,有效改善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可明显的延长其寿命。

4措施

在对老年心血管疾病防治过程中本文作者提出如下建议:(1)注意饮食。通过对我国长寿老人的研究指出,长寿老人主要食用素食,不暴饮暴食,不偏食,控制动物脂肪的摄入,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鼓励老年人多食用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3]。(2)鼓励戒烟,限量饮酒。鼓励老年人戒烟是很有必要的,由于尼古丁等物质会导致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冠心病,限量饮酒能够使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目前认为这对健康有利,但是要把握好度,过量饮酒是有害的。(3)增强体力,适当运动,控制体重。通过对长寿老人的调查得出,经常进行体力活动是保证健康长寿的主要因素,经常进行体力活动能够降低肥胖率,但是要持之以恒,防治体重增加[4]。(4)保持情绪稳定、心胸开阔。这也是能够长寿的另一个因素,喜怒哀乐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老年人更是这样。(5)注意对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进行控制。高血压患者容易合并冠心病,防治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同时也起到防治冠心病的意义,但是在对老年高血压疾病进行诊治的过程中要注意不可快速降低血压,要保证血压的稳定性,还应注意位置性低血压等等。(6)老年人在选择药物预防疾病时首选中成药,主要是调理作用,这样对患者的副作用也相对较小,而且药物之间搭配得当还能够同时预防多种疾病,例如白云山复方丹参片,其不断能够很好的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同时还能有效的预防老年痴呆症,引起内不含有糖,因此糖尿病患者也可以服用。(7)预防血栓形成的西药:首先可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循证医学已证明他是最有效的防血栓药。其可以降低老年人出现血栓几率。其他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用药。

心血管系统运用NYN分类法,超过II级的心功能进行积极的强心治疗,对于患有高血压的患者进行口服降压药治疗。肺:常规进行胸片、肺功能测定等检查。肝:常规进行凝血酶原以及肝功能检查[5]。肾脏:化验血BNN、尿常规,如有必要可检查肌酐清除率。老年糖尿病患者需要注意有无隐形糖尿病的存在,常规检查血糖及尿糖,注射胰岛素或者口服降糖药,在输注葡萄糖溶液时应加入一定量的胰岛素。

5小结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象逐渐突出,这是引起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原因;老年人群为一个发病的高发群体,慢性疾病已经成为对老人造成困扰的主要健康问题。因我国卫生体制尚处于完善阶段,老年患者与其他疾病的患者一样,不管疾病的大小都要医院进行诊治,引起老年患者看病更乱的现象[6]。我国现存的卫生体制无法满足逐渐增长的老年患者的需求,我国的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需要改进。

建立老年疾病的防治,能够逐渐的适应人口老龄化的需求,使用国内及国际经济环境的发展方向,同时适合政府职能的转型,对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潮流起顺应性,符合医院的发展需求[7]。

通过对本文所选的患者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有效防治率为58.89%,对照组为23.33%,经比较观察组预防老年疾病的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王河宝,曹征.中医体质学说在高血压一级预防中的理论探讨[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12(05):548-549

[2]刘,陈瑞芳.中医体质学说在糖尿病一级预防中的理论研究[J].新中医.2010,21(09):318-319

[3]柳洪胜,白文,戴中,王少杰.从体质论治原发性高血压病[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8(06):312-313

[4]王河宝,曹征.中医体质学说在高血压一级预防中的理论探讨[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34(05):72-73

[5]刘,陈瑞芳.中医体质学说在糖尿病一级预防中的理论研究[J].新中医.2010,10(09):541-542

[6]柳洪胜,白文,戴中,王少杰.从体质论治原发性高血压病[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48(06):493-494

上一篇:普外科医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精神科医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