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5 19:36:04

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注意学以致用、寓教于乐、合作互动、及时评价。

计算机课进入高中课堂十来年,其学科地位、学习内容、指导思想、课程性质,甚至学科名称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信息收集、处理和能力已经成为新时代每个公民的必备知识和基本能力。然而,各地的信息技术教学实际情况千差万别,信息技术教学又没有既定方法,也没有相对固定的模式。下面是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与体会。

一、学以致用,学生乐学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用”,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课堂上要注意“学以致用”的原则。

(一)教学内容的制定要与学生的“用”相结合。

现在的信息技术教材,各县市所用的都有所不同。教师在选用教材时,应该要有所选择,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制定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例如:“画笔”,学生可以利用它来设计贺卡,送给他人;“Word文字处理”,学生可以利用它写作文、记日记、写通知、制课程表、写信;“PowerPoint”,学生可以利用它来制作班级通讯录;“媒体播放器”,学生可以利用它播放自己喜欢的乐曲……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都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都是日常生活中能用到的,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兴趣,乐于学。

(二)在应用中练习,巩固知识。

学习知识与技能是为了“用”,有了“用”的可能、“用”的需求,学生才会想办法强化巩固所学知识。这说明,在课堂上设计练习时,要注意实用性。例如:在介绍了“电子邮件”一课后,我就把自己的E-mail地址告诉学生,让他们课外给我发电子邮件。学生给我发了很多电子邮件,其中有美丽的图画、精彩的贺卡等,有的学生还告诉我一些心里话。我收到后一一回信,信中写的都是赞扬、鼓励的话语,这在给他们以自信心和鼓励的同时,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学习新知的劲头也更足了。

二、兴趣引路,寓教于乐

(一)巧设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教师的导语是很关键的。好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计算机课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以快速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他们乐学。还可以用范例作品代替语言,让学生欣赏美妙的音乐、美丽的图画,用Word设计的版报、用PowerPoint制作自我介绍,用Flash制作的动画等。用这些生动、形象、具体例子激起学生学习热情。

总之,上课一开始,就应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二)组织各类竞赛,发展学习兴趣。

按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组织一些不同层次的兴趣小组,对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例如汉字输入、电脑绘画、电脑动画、网页制作基础等。学校也可通过各种竞赛活动,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如“指法输入比赛”、“中文输入比赛”、“绘图比赛”、“优秀电子报刊展示”、“网页制作比赛”等。通过一系列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电脑操作水平。也可把学生作品放在校园网上展示,一段时间后,组织评比、总结、反馈,对好的作品予以表扬。展示学生作品(包括展示其操作过程与最终成果),对于被展示者来说是一种鼓励,对于其他同学来说是树立了一个追赶的目标,是一种鞭策。

三、几种典型的课堂教学方法应用心得

(一)比喻法。

计算机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教师应化繁为简,将深奥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在教学中巧用生活实例,形象比喻法最容易被学生接受。例如,在讲计算机原理及结构时,可以将计算机比喻成一个人,人的感官系统(如手、脚、眼等)相当于计算机的输入设备,输入信息到CPU(相当于人的大脑)经过处理后,由输出设备(嘴巴等)输出来。又如,讲到“内存”时,可比喻“内存”为一唱戏的舞台,舞台往往比较小,但它后面有很大的地方(即外存)。而所有的程序都必须到舞台(内存)中来,才能表演。这样一讲,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可以说比喻法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一大特点,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可大量运用。

(二)联系实际,设置悬念法。

上课时,教师先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想想如何解决,以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比如:在教Excel中统计、排序这一内容时,可问学生:本次期中考试成绩在电脑里处理,将各科成绩汇总,还要排名次,应该怎么办?然后引出Excel的统计、排序方法,通过Excel应用软件来完成任务,轻松又准确。又如:在讲解Word操作技巧时,可让学生思考:怎样利用Word设计图文并茂的板报,带着这一问题听讲更能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设置一些悬念,再让学生用计算机去解决,他们会觉得学习计算机确实管用,能够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演示法与实践法。

有条件的学校,应能在硬件上保证教学需要,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投影仪等是上好计算机课的基本硬件。教师可以应用演示法,使学生很方便地看到屏幕上的各种信息。除上述硬件设施外,还可安装一些网络教室软件,使学生更清楚地看到教师具体的操作过程。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上机实践,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计算机、更灵活地应用计算机。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合理布置学习任务。实践中,特别是对于一些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要鼓励他们不怕犯错误。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准备好足够信息量的素材和习题,供选用、学习或探索。上机实践,必须明确目标,落实要求,让学生每堂课有所学,有所获。

(四)一题多解,求解多样化。

不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操作,求解方法都存在多样性,有时答案也有多种。在信息技术学科,更应让学生树立这种观点,提出这种要求。比如,删除一个字符可以用Backspace键,还可以用Delete键;使用路径时可以用绝对路径,也可以用相对路径;在编写程序时,可以采用不同的结构和算法。一题多解,旨在增强学生灵活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多分析,多提示,揭示本质内容;若演示,必有分析,另给习题和要求。

四、全方位互动,培养合作精神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当以启发代替灌输,以辅导代替管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课堂上如果教师讲得过多,学生会感到厌烦。所以,在教学设计时要做到精讲多练,并做到全方位互动,即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课堂上,学生有问题可以与老师或同学交流,寻求别人的帮助。还可在学生之间开展合作学习。最终让学生体验合作的重要性。

五、及时评价,体验成功

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研究发现。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的建构途径是:关注一线教师的实践智慧,并与一线教师组成研究和学习的共同体,在合作与对话中能够实现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的建构。

1实践理论解析

实践理论是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主体,它体现了教育技术独特的存在方式和固有的教育价值。“实践理论基于规范的哲学理论与一般的科学理论,但并不是二者简单机械的拼凑。因此,不能把教育技术的实践理论看作是一般科学理论的逻辑推演与简单延伸,它是以规范的哲学理论和一般的科学理论为理论基础,在对纷繁复杂的教育技术实践经验进行提炼和合理的抽象中建构而成。教育技术实践经验主要指一线教师(包括信息技术老师和其它各学科老师,他们是教育技术重要的实践者)使用教育技术(目前也称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实践的过程和体验。信息化教学的实践领域是教育技术实践理论形成的领域,而这里的“实践领域”不是单纯的“理论”与“技术”的应用领域,它是基于教师固有的“实践性知识”与“实践性思考方式”基础之上的复杂的、丰富的活生生的现实存在。笔者认为,一线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研究者值得挖掘的财富,因此,教育技术实践理论建构的出发点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关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在下文有详细阐述)。教育技术研究人员的使命在于,通过与一线教师的合作性的、实践性的讨论和反思性研究中,一方面指导一线教师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实践性研究(如行动研究,反思性教学)并参与到其中,一方面将这些实践性研究所形成的个人实践理论进行合理的提炼和抽象,在此基础上形成教育技术的实践理论。

2对话视角的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研究

2.1关于对话

对话作为一个日常生活的基本话语,是人际交流和沟通的诸多形式之一。在学术层面上,它又是个重要的学术话语,其覆盖的内容极其广泛,研究的方向和角度也呈现多样化。

对话哲学家巴赫金指出:“一切莫不都归结于对话,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对话理论家戴维·伯姆从社会应用的角度阐述了对话理论,在伯姆看来,对话是一个多层面的过程,远远超过了传统意义上所指的谈话和交流范畴,他认为,究其本质人类的思维并非是对客观实在的完全、真实再现,它只是一种有限的媒质,生成于集体之中,并在集体中维持。

狄尔泰式的主体间性对话、伽达默尔式的解释学对话、德里达式的互文性对话,哈贝马斯的交往式对话等等有关对话的种种理论都在不同程度上阐发了各自关于对话的基本哲学观点和理论视角。

“融合”构成了对话理论的一块重要基石。“融合”是主体在对话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多元的,多样性的交流样态,“理解”是“融合”式的交流得以进行的重要因素,理解需要对话双方搁置己见,闲置自身的思维假定,并对对话过程进行敏锐的感知,仔细的审视自身和对方的思维假定,对话的目的不是对话本身,对话的最终目的是对话双方的反思性实践,因此对话需要不断的反思和总结,在反思性实践中不断的自我超越。

2.2在基于对话的实践研究中实现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的建构

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的建构对教育技术研究者的研究传统提出了挑战,“多少年来,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实验验证假说作为方法论核心的”。人们普遍认为基于假说验证的因果关系判明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然而这种忽略教师个体活生生的存在,仅靠因果关系推定式的独白思维,在一线教师的实践中会得到支持吗?笔者认为,对于一线教师,因果关系并不重要,而指出“今后该怎么做”却是一线教师迫切需要的,因此教育技术需要开展对教育实践起直接指导作用的理论研究(即实践性理论)而基于对话的实践研究开辟了一条教育技术实践理论建构的有效途径。

基于对话的实践研究需要教育技术研究者要克服停留在象牙塔里独白式的因果推定研究,需要他们走进教师的生活世界,在教育的真实情境中,体验教师的生活,以教师个体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生活体验作为研究的基础,从关注教师的个人体验和实践性知识开始,与一线教师展开“深度汇谈”,在相互合作的反思性实践中形成学习和研究的共同体,从而共同完成对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的建构。

2.2.1关注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要建立教育技术的实践理论首先必须确认的是教育技术研究首先是实践性研究,其主体是教师,研究的目的在于改进教学,研究的内容在于创造性问题的解决,而教学问题的创造性解决往往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具有密切相关性。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带有浓厚的个人私有色彩,它贮存于教师个人头脑中、为教师个人所享用。“伽达默尔曾经指出,实践知识与掌握一般规律的理论知识的根本不同在于它是针对具体情况的,因此它必须把握情况的无限多变化,并通过具体运用来发展和充实一般。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实践性知识是在教师的专业领域中有别于一般大众的知识和各领域研究者之知识的教师固有的知识。实践性知识与其说是在“理论的实践化”中发挥功能的知识,不如说是在教师的实践情境中支撑具体选择与判断的知识。我国著名学者陈向明教授将教师的知识分为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她认为前者通过阅读和听讲座获得,后者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或表现出来的知识,实践性知识影响着教师对理论性知识的吸收与运用,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保障。

一线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实践智慧是教育技术实践论研究的重要“素材”,它们为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赋予了实践性,教育技术究者在指导教师开展反思性教学,展开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的过程中,引导并鼓励教师公开交流它们的个体经验和个体实践知识,与教师们展开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尊重教师的个体生活体验和个体实践知识,并将个体教师独特的关于个人如何实践的体验和反思进行合理的概括和抽象,在对这些实践经验的理论化研究中,形成一条“自下而上”的探索之路,产生教育技术对教育世界独特的理解视角,在这样的理解中教育技术说出自己的话语—实现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的建构。

2.2.2与教师组成学习和研究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的要素包括:共同的问题、为问题而聚集在一起的共同体成员,围绕着问题展开的反思性实践,问题是学习共同体的核心要素。共同体中待沟通和解决的问题是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而不是从国外的教育技术理论中演绎出来的问题。(目前国内的教育技术研究存在一个比较奇怪的思路,不是从自己的实际问题出发,寻求相应的解决之道,而是恰好相反,是从西方的教育技术理路出发,来寻求自己的问题。)共同体内部不存在专家学者自上而下的指导,也不存在一线教师自下而上的服从,不存在实践与研究简单的二元对立,教育技术研究者和一线教师之间形成的学习和研究的共同体是圆形的,动态的,互相渗透的,是平等的不分等级的,共同体成员之间围绕着待解决的问题展开各种复杂形式的沟通—表达和聆听各自的困惑、心得,互相纠正和补充。在平等的对话中,共同体成员成为每个人用于返照自我的一面镜子,他们之间实现着意义的共享,体验并分享着集体思维的强大力量。共同体成员特别是参与到其中的研究者需要闲置自身的思维假定,并对对话过程进行敏锐的感知。倘若我们只站在教育理论的高度远远的观望着教育实践,做教育实践的观察者,而不去做教育实践的参与者的话,那么教育技术理论永远也不会具备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教育技术研究者只有亲身处于共同体中,他们自身方能感受到作为生命整体与教学生活世界融为一体的存在,才能理解教育中产生的问题,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2.2.3一个不该忽视的群体—信息技术教师

信息技术教师作为教育技术的实践队伍中的重要分子,应将之纳入到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群体之内。教育技术理论研究者需要看到信息技术教师这一群体在对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的建构过程中所起的不容忽视的作用,他们不仅仅是为其他老师做课件、打材料,不仅仅是上好信息技术课,不仅仅是提高自己的技术技能,理论研究者所看到的信息技术老师吏应该是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的素材提供者,是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的建构者和研究者,是教育技术实践理论应用的创新者和推广者。

就信息技术教师本身而言,他们要具有为教育技术研究服务的意识,能够在自身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挖掘自身关于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的实践智慧,加强和学科教师的合作,培养与他们沟通和对话的能力。目前信息技术教师与学科教师缺乏沟通和配合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很多毕业生在中学里的地位一直不尽人意,很多人埋怨学校的不重视,埋怨学校的条件差,埋怨客观条件他们的不利,我们是否更应该反省一下自身的问题。

3结束语

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论文范文第3篇

束定芳(2005)在论及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范围时指出:中国的研究者应该从本体论、实践论和方法论三个角度对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细致的探讨和研究,并在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外语教学理论和可操作性强的外语教学实践原则。[1]本体论研究是基础研究,主要是研究事物的本质,即本来面目;实践论是研究具体实施某一计划的步骤、原则和方法;方法论则是研究达到某一目标的最佳途径。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是理论研究的最重要目标之一,本体论和实践论又为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2]本文即是从本体论、实践论和方法论三个方面对农村初级中学的相关研究文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梳理,并加以评论。

1.1本体论研究

就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本体论研究而言,需要解决以下一些主要问题:①什么是农村英语课堂教学?②农村英语课堂教学发展的特点是什么?③影响农村初级中学学生英语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有哪些?它们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的外语教学理论研究主要是对国外外语教学理论的引进、消化和应用,针对我国特定语言背景和文化背景中的外语教学理论研究还远远不够。[1]根据查阅到的文献,目前国内针对如何在农村这个特定的环境中进行英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几乎没有,现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影响农村中学学生英语成绩提高的因素分析上。

1.2实践论研究

从农村英语课堂教学实践论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研究的主要课题包括:需求分析,教材的编写及评价,教师的教学观,教学评价。

1.2.1需求分析

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需求分析主要分析在我国农村特定的环境下对合适的教材、合格的教师、正确的教学观和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就这一点而言,现有的研究大多是从我国农村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加以阐述的。如:陈莹莹的《河南省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现状》(2004);熊惠平《新课标下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研究》(2010);吴金萍的《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10);刘晓贵《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环境优化研究》(2010年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农村英语教师教学观主要体现在作者的文章里,缺乏专门关于教师教学观的研究。

1.2.2教材的编写与评价

教材的编写是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部分要研究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教材的功能、教材的形式、教材与教师、教材的评价,等等。国外对英语教材评估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如:①哈钦森和沃特斯(Hulchingson&Wasters)(1989)认为评估的内容应主要包括: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成本等[3]。②坎宁斯沃斯(CunningsWorth)(1995)认为教材评价的标准除了要考虑教学目的、教学对象、教师的教学方法等因素外,还应该充分考虑以下因素: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师。而且他又进一步将教学对象(学生)这一因素细化为:学生年龄、水平、期望、动机、兴趣;现有的学习资源;喜欢的学习风格。他不仅仅强调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而且还强调教师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动性,所使用的教材与大纲的差异程度,教师是否可以对教材进行改编和补充。[4]③汤姆林森(Tomlinson)(1998)尤其重视评估教材是否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认为:教材应该形式新颖,题材多样,版式引人入胜,内容及安排使学生不感到紧张,能鼓励学生树立信心;要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促进学生多投入学习;应该让学生多接触真实的语言,多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达到交际的目的;应该考虑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情感因素,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并能鼓励智力、审美和情感的介入以激发大脑左右半球协调工作;还应该提供学习成果反馈的机会等。[5]将三位学者所设计的英语教材评价标准综合起来,我们不难看出:一个好的英语教材首先应该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的以及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其次要考虑所使用教材的适用性,即是否能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是否适合当地的教学环境,教师是否能恰当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是否能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增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智力,是否能提高学生的情商等;再次,一本好的教材还要考虑经济因素,即是否能达到节约的目的。国内关于农村英语教材的研究很少,我们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以“农村中学英语教材”为题名,在搭配为“模糊”的条件下仅仅搜到4篇文章。分别是包志烟的《立足农村中学实际合理利用英语教材》(2009);袁选选的《也谈农村职业中学英语教师、教材和教法的问题》(2007);钱新谊的《新英语教材与农村中学》(2005);杨倩《关于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制定及配套教材的编写问题》(1999)。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教师如何教、教师如何利用教材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等方面。加上其他有关英语教材的研究,总的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侧重对现有教材的评价,涉及农村教材编写内容的研究大都比较宽泛,可操作性不强。如:周雪林《浅谈外语教材评估标准》(1996)、程晓堂《英语教材分析和设计》(2002)。②涉及农村中学英语教材编写的更是凤毛羚角。如,刘道义只是在《浅议英语教材的评价标准》(2004)中谈到:“一套优秀的英语教材,要符合四个基本要求,其中一个要求就是要符合各地教改实际。教材编写不能仅面向城市、而应当统筹考虑城市与农村的差异,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差异”。③缺乏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对于教材适用性较为系统全面的反馈。

1.2.3教师的教学观

教师的教学观,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形态下的教师对于教学内涵、教学模式和教学控制方式等因素的总体认识、理念与看法,是教学活动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对教学本质与过程的基本看法。教学观与教学行为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彼此决定关系,更不是单纯平行的线性关系。就其实质而言,教学观是教师思考教学问题所获得的理性认识,既包括教师对教学问题的现实认识,也包括教师对教学问题的前瞻性价值判断和结果选择。而教学行为是指教师教的行为,即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活动方式。[6]语言教学观是人们对语言教学活动的本质的认识、理解及所持的相应观点和态度。任何一个语言教师的教学活动都体现出一定的语言观和相应的语言教学观。[7]我们认为教师的教学观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中,具体的教学行为既可以反映一个教师的教学观,又可以进一步促进教学观的形成和改变。目前国外对具体学科教师的教学观研究还较少,国内对语言学科教师教学观的研究更少。以建构主义教育思想为核心理念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通过该标准,我们可以看出广大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养成什么样的教学观。课程标准基本要求如下:①课程总体目标,从以单一英语学科教育为目标向以全人教育为目标的转变,从升学教育向终生教育转变。②教学内容,从重视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向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并重转变,特别强调英语交际能力的养成。③教学模式与方法,从以英语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强调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尽量在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中进行交际。④课程评价,从一次性的终结性考试向终结性与形成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转变,并且更加关注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进步。⑤教育技术上,从简单的黑板粉笔向多媒体教育技术的转变,特别要重视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开发与有效利用。[8]由此可见,一个合格的农村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英语基础学科知识,了解交际语言教学法,还要具备教育学和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否则就达不到《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目前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学者们主要是从建构主义理论角度出发来研究英语教师的教学观,他们从反对传统的英语教师输灌、学生被动接受行为主义机械教学观的立场出发,认为建构主义的英语教学观可以解读为:以人为本,学生主体教学观;凸现环境,情景脉络教学观;勇于探究,问题本位教学观;对话协商,合作学习教学观;综合评定,多维发展教学观。[9-10]

1.2.4课堂教学

关于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研究应该至少包括以下内容:①农村英语课堂教学具有什么样的特殊性?②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什么?③农村英语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上应该、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④教学方法。这几个问题都要求我们深入课堂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从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对英语课堂教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教师“教”的方法上,鲜见研究学生应该怎么学的方法;在对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特殊性上,大都是从缺乏语言环境、硬件、师资方面着眼等,缺乏具体有力的论证,更缺乏实证研究;对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上,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建议的较多,缺乏理论探讨和支撑;鲜见对于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目的的探讨,目的不明确必然会失去方向,必定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总的来看,现有的文献对于农村初级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研究,大多是对具体教学方法的探讨,计算机技术怎么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尚待开发的研究领域,对此缺乏系统全面地、有理论支撑的研究。

2方法论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语言学界、外语教学界开始探讨方法论。与西方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论的悠久历史相比,中国的方法论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纵观15年以来对于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①研究方法过于单一,定性研究居多,以问题、思考、分析、建议或对策、经验总结和观察为主。如:皮平凡《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发展的障碍与对策》,高美玲《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罗哲《农村中学英语学困生问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案例分析很少,缺乏行动研究;定量的方法主要以调查研究为主,如:梁琼琳《昭通市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素质状况调查报告》(2011),熊惠平、李堉华《新课标下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研究》(2010),曹金梅、贾萍《河北省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素质状况调查报告》(2009)等。②由于研究方法过于单一,造成现有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大量的零散研究造成许多重复、无用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仅在论文题目的文字表述中涉及农村英语教学问题及对策的论文就有60篇左右,这充分说明重复研究的严重性。

3结束语

通过从本体论、实践论和方法论三个方面对15年来国内对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研究进行了粗略地梳理和评述。与城市中学相比较,农村中学具有其特殊性,虽然国家对农村教育问题很重视,但总体看来,我国学界对于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关注较少,不仅表现在研究文献的数量上,更表现在研究人员的来源上。研究人员不能仅仅局限于在农村从事英语教学的一线教师,还需要更多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知识的、甚至从事大中专教学的英语教师、教育管理者等从不同的视角(实践论)参与对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人们对于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本体论)的认识,才能为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广阔而有效的研究方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强国必先强教。中国经济要想真正发展,必须要强教,而中国的教育要想真正发展起来,必须解决农村问题,而农村问题的关键就是农村的教育问题,义务教育更是首当其冲。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在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切实解决好农村的基础教育问题,才能切实发展农村教育。农村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很有研究必要和价值的研究领域,但从我们的统计看,研究人员不仅数量比不上研究城市中学英语教学的多,而且研究人员大都来自教学一线的农村英语教师,这就决定了看待问题的视角比较单一。这种现象不仅不符合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更会阻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纲要》中明确提出努力缩小城乡差距,但怎么样缩小是一个很现实、很客观的问题。怎么样缩小就需要大批的研究者积极投身到对农村英语课堂教学大量真实的研究中去,为政府的决策提供足够的依据。

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论文范文第4篇

《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以下简称《中化教参》)三种期刊是中等化学教育类核心期刊,已经成为中学化学教育工作者的良师益友,其发表的论文有权威性,代表着中等化学教育研究的前沿水平,是中学化学教育研究的导航。本文对《化学教育》、[2]《化学教学》、[3]《中化教参》[4]2004 年―2008 年5年来合计发表的499篇有关的教学设计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从中分析我国化学教学设计研究的现状、水平和薄弱环节,为促进化学教学设计研究发展、落实化学新课程提供参考。

1论文的统计分析

1.1论文年代分布

发文量不仅是衡量一种学术期刊吸收和传递情报能力的主要指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学科研究水平和发展速度。

由表1 可知,(1)三种期刊均为月刊,2004年―2008 年5年间共有180期,共发表有关教学设计研究论文499篇,年均99.8篇。其中《化学教育》有93篇,占论文总数的18.64 %;《化学教学》有275篇,占论文总数的55.11 %;《中化教参》有131篇,占论文总数的26.25 %。相对而言,《化学教学》开设了“教学设计”专栏,载文数量明显多于另两期刊,在刊发教学设计研究成果方面走在了前面。

(2)从总体上看,教学设计研究呈上升的趋势。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广实施,教学设计越来越受到化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3种期刊所刊登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数量均呈递增,特别是《化学教育》在2008年度增幅较另两期刊增幅大,可见近年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1.2论文内容的统计分析

论文内容直接反映研究趋势。按教学设计理论研究、课堂教学设计、实验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评价、其他方面将论文分为6类。其中教学设计理论研究论文主要是有关教学设计的一些理论研究,如有关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等,大部分论文都有理论论述和案例举例说明:课堂教学设计主要是理论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些教案,教学实录等:实验教学设计主要是实验课堂教学设计及一些实验的创新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教具进行的教学设计;其他方面主要包括一些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及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等。

表2表明,课堂教学设计论文合计为247篇,占论文总数的49.5 %,居首位。其次是实验教学设计论文合计为103篇,占论文总数的20.64 %。统计发现大部分课堂教学设计中都有实验的设计参与,说明教学设计过程中重视实验教学的地位和育人功能,而实验中多又以探究性实验为主,体现了作为化学新课程改革突破口的科学探究,以此进行探究性教学与探究性学习,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以上充分体现了化学课程标准中“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理念。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主要还包括理论知识课、复习课,还有3篇双语教学设计及一些课堂实录。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有讲稿式、表格式、图表式、综合式。这说明课堂教学设计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大部分课堂教学设计都有多媒体的参与,这说明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运用于教学课堂教学设计越来越广泛,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再次是教学设计评价论文合计为51篇,占总论文数的10.22 %,居于第三位,其中有33篇为中学教师课堂实录反思评价,这说明教学设计中课后反思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部分。教学设计理论研究论文合计为48篇,占总论文数的9.62 %,相对教学设计实践研究论文比例来说就较小,说明应该加强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和服务于教学设计实践。专门针对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的论文只在《化学教学》刊物上发表了8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这说明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其他论文占8.42 %,主要是综合实践活动方面,其中有34篇研究性学习活动课例,这说明对教学设计的研究较广,能重视结合中学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程渗透化学学习,体现化学学科与STS紧密联系的特征,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1.3 论文地区分布的统计分析

表3表明,全国有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在三种期刊发表有关教学设计研究的论文,其中江苏、上海、浙江、湖北、北京和安徽6个地区论文总数为343篇,占论文总数的68.74 %,成为教学设计研究的核心地区,是教学设计研究成果的主要产区,特别是江苏,占总数的23.05 %。还有6篇跨省论文,这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教育工作者能跨越时空开展多方面的合作研究。但也可看出,教学设计研究的发展仍然是不平衡的,总体上中西部、边远地区的教学设计研究较为落后,这说明中西部是新一轮化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的重点。

2 论文作者的统计分析

2.1论文作者所在系统单位分布

对论文作者所在系统单位统计分析,可评价单位的学术水平、发展状况和论文产出力的分布。

从表4可以看出,教学设计研究主要是集中在中学和高等院校,分别占总数的64.45 %和21.1 %。这说明教学设计是理论联系教学实践的桥梁,一线教师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实施者,并且说明教育家、学科专家等深入一线进行调查研究指导,与课程实施者积极进行对话与交流,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设计的新理念和新教育理论等,指导教学设计的实施,推动了教学设计研究的发展。这次课程改革不再仅仅是自上而下和学科专家的改革,而是教育管理部门、教育家、学科专家、教研人员、一线教师等共同参与的改革。

2.2论文作者合作度和合作率

论文合作度是指某种或某类期刊每篇论文的作者平均数。合作率是指由2人及以上合作的论文占总数的比例。一篇论文有适量的作者数,可在知识结构方面相互取长补短,充分发挥群体智力,提高研究效果和研究成果水平。

从表5可以看出,从2004 年―2008 年,三种刊物发表的有关教学设计的论文合计为499篇,作者总数人次为692人。其中一人完成的为354篇,占70.94 %;两人及两人以上者共计145篇,占29.06 %,合作度为1.38,合作率为29.06 %。这说明研究逐渐走向合作的趋势,从文献统计分析来看,一线中学教师与高等院校学者、教科所研究员、教研员和教师之间的论文合作研究逐渐发展,这促进了一线教师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的提高。

3 结论与建议

《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化教参》三种期刊都是中等化学教育类核心期刊,其发表的论文有权威性和代表性,是中等化学教育研究的导航。从这三种期刊发表的有关化学教学设计研究论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来看,说明化学教学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虽然只对三种中等化学教学类期刊且只是从2004 年―2008 年5年间的统计分析,但所获信息对化学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探索、促进化学教学设计研究发展、落实化学新课程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化学教学设计取得一定成效,但发展不平衡。从论文的数量、内容和质量来看,化学教学设计越来越受到关注,且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离现代教学设计与化学新课程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化学教学设计研究发展不平衡,如,经济发达地区的论文如江苏、上海、浙江、湖北、北京和安徽6个地区论文总数为343篇,占论文总数的68.74 %,而其他地区发表的论文较少。故应加大中西部教育的投资,加强中西部地区化学教师教育培训以及多元文化下的教学设计研究,促进化学教师和教研人员积极进行教学设计研究。

(2)加强化学教学设计理论研究。从教学设计理论研究论文的数量(48篇)和占总论文数比例(9.62 %)来看,相对教学设计实践研究论文较少,且多局限于探究性教学设计、基于某种教学理论或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模式或策略等方面,而很少涉及复杂的、多因素影响的理论研究,研究深度和广度还不够。教学设计理论研究应该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各种用于指导、规定教学活动和行为的理论(包括教学设计评价),二是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即以什么样的步骤和方法进行教学系统的设计,包括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和教学设计方法等内容[5]。高校和科科院所的教育研究人员应重点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增强教学设计研究的可操作性,且加强与中学联系合作,将教学设计理论指导教学设计实践,同时实践也检验教学设计理论,促进教学设计研究发展。

(3)重视化学教学设计实践研究。从统计分析来看,教学设计实践论文占绝大多数,多是来自中学一线教师,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包括课堂教学设计、实验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综合活动课程教学设计、双语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反思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中学化学教师研究视野窄,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不够。化学教学设计实践研究应在教学设计理论和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加强如下方面的设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教学内容生活化, 渗透STS教育; 化学实验与化学实验教学创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创新等[6], 以此促进化学教学设计研究发展、将化学新课程精神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6]江家发,杨浩文.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设计[J] .中国教育学刊,2005,(8):37~40.

[2]化学教育,2004~2008.

[3]化学教学, 2004~2008.

[4]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4~2008.

[5]杨开城,李文光. 教学设计理论体系构想[J] .教育研究,2001,(11):70.

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专业发展 教师 专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187

信息技术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信息技术教师是一支年轻的队伍。信息技术新课程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教学水平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随之也要求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层次。目前,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程度不是很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信息技术教师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高速发展的需要,为信息技术教育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早在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对教师专业化作出了明确说明,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上世纪80年代后,教师专业化运动的重心开始由关注教师的地位论转向关注教师的角色论、实践论的转变。可以说,时代赋予了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内涵,在传统“专业特性”的基础上还增加了新的含义――有能力通过系统的自我研究、通过研究其他教师以及通过课堂实践中对有关理论的检验,实现专业上的自我发展,并且从更宏观的角度来审视教师专业发展。

由上可见,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意等方面的不断提升、持续发展的过程,是由非专业人员转向专业人员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在现代社会中,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发展成为是一种专业。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能力、经验和道德修养,并且能在实践中实现自我发展。

二、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内容

教师专业化发展包括学科专业知识、教育能力、职业道德三个方面。教育部明确地把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作为教师专业化的三大标准。

(一)专业知识

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具备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熟悉和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两者缺一不可。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非常之快,与其它学科教师相比,教师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和跟踪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二)教育能力

指来自教学实践的能力和经验,教师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它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因此,教育能力的实质是实践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信息技术教师存在 “重技术、轻教学”的现象,比较注重技术方面的钻研,而忽视了教育知识的学习、教学能力的培养,导致在教学中存在不足。教师也需要全面发展,仅有精通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信息技术教师要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和教学业务的钻研,只有用两条腿走路,才能走的更好、更远。

(三)职业道德

包括敬业精神、服务意识、开放心态和创新意识等。信息技术方面教师除了要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外,还须努力提高自身信息伦理道德的修养,尤其要模范遵守网络的道德规范,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

新的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教学生学将逐渐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这对教学而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合作建构;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相互理解、相互启发、教学相长;上课也不是单向度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因此,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信息素养、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升、持续发展的过程,信息技术教师就是在这不断提升、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成长和发展。

三、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

专业发展是信息技术教师的当务之急和必由之路,具体表现在:

(一)专业成长是改变信息技术教师生存状况,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教师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在学校中往往扮演着多种角色,既是信息技术教师,又是机房管理员,电脑维修工,还要维护校园网,给其他老师制作课件,甚至还兼着学校的打字员、电工等等。以至于信息技术教师大都忙于应付这些“杂事”,而没有时间和精力做好教学工作,更谈不上专业发展,相信这是困扰许多信息技术教师的一个难题。

信息技术教师付出比别人更多,却很难得到回报和认可。虽然形成这种状况有多方面的原因,但通过教师专业发展,是改变信息技术教师生存状况,实现自我价值,赢得尊重和认可的有效途径。

(二)专业发展是时代对于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对于信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应承担起培养这种素质的职责。信息技术教师只有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才有可能培养出适合信息社会的人才,这是社会对于我们的必然要求。

(三)专业发展是教学的需要

在信息时代,课堂和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到很多新的知识,在某一领域超过教师,教师的知识权威受到挑战。另一方面,新课程倡导教师角色的转换,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要有更宽的知识面和更深入的专业知识才能适应未来教学的需要。

四、提高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1.提高专业知识:多读一些专业性的计算机方面的书,尤其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面的书籍,同时,也要阅读计算机方面的有关的论文,为以后的论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使自己在计算机方面有长足的发展空间。

2.培训:经常参加市、县、镇的小学信息技术的培训,不断提高自己对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理解和运用,能过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教学。

3.听课:多听优秀信息技术教师的示范课、公开课,吸取其精华,把它运用到自己的日常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

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开发

农业信息技术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战略决策过程中的自然、经济和社会信息进行采集、存储、传递、处理和分析,为农业研究者、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提供资料查询、技术咨询、辅助决策和自动调控等多项服务的技术的总称。它是信息技术和农业技术发展相结合的边缘交叉学科,是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分支,是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重要途径[1]。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农业信息工程系于2011年在软件技术专业的农业信息技术及应用方向中开设了《农业信息技术》课程并获得学院项目化教材项目立项,目前该项目已经结题。该课程和教材的开发是在和上海市农业信息公司合作模式下来进行的,《农业信息技术》课程及其教材也作为学院和系部重点开发的课程和教材项目。本文分析该课程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教学改革方案,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与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1.校企合作教学现状

1.1 国内外校企合作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对校企合作教学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很多学校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和经验,但就校企合作教学而言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还需要总结与改进。截至2011年9月,中国知网文献总库显示的与“校企合作”相关的论文近21066篇,其中研究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问题的占95%以上,研究合作模式的占近1/5。从各国的模式看,主要有德国的企业为主模式(“双元制”)、美国的学校为主模式(“合作教育”)和澳大利亚的行业主导模式(“技术与继续教育”)。[2]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采取了多种形式,主要包括:①与企业合作订单式培养人才。比如: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农业信息工程系与上海金道网络公司合作建立了订单班,为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②建立企业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参观或顶岗实习。高校与企业签订实践基地协议,制订专门的实践教学计划,实行弹性学制,安排学生参观企业现场或顶岗实践。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同时通过实习引导理论学习。这种形式在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中都有应用。[3]③参股加盟模式。1992年10月,为了适应扩大规模生产的需要,华南农大应邀加盟温氏集团,开创了农业产业化领域校企合作的先河,首创了高等院校持股加盟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这种合作形式以股份为纽带,将双方紧密联系在一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该形式主要应用于合作技术研发领域。[4]④邀请企业管理人员讲课。这种方式操作容易,教学成本低。上述校企合作形式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均得到相应的益处,尤其是在职业教育中,在教育部的大力推动下,校企合作取得了明显成效。[5]

1.2 农业信息技术课程校企合作教学过程

农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多次深入上海市农业信息公司进行调研,与农业信息专家座谈,从农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师资队伍等五个方面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教学过程模式,如图1所示。

图 1 校企合作示意图

通过校企合作对于农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五个方面的共同制定,使企业和学校能够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部分解决了目前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和误区。教学目标共同制定使学生将来更能适应工作岗位;教学内容从原先的按部就班变为了实际的学习情境;《农业信息技术》项目化教材的立项和应用为高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量身定做了适合学生的教材;项目化教学的进行为高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建立了双方都认可的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从传统的学生考试模式变为了高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从多个方面共同考核模式;师资队伍从象牙塔的教书先生变为了更企业化、工程化的教师和工程师。

2.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由于农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需要采用项目化教学,因此任课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设计了三个项目工程,采用了项目化的教学方法,比如讲到信息采集与处理知识模块,可以让学生做三个项目工程:1、蔬菜市场信息采集与处理工程2、农田生物信息采集与处理工程3、农产品物流仓储信息采集与处理工程,如图2所示。这里面第一个项目由学校教师担任教师,第二和第三个项目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一起担任教师,学生通过三个项目的信息采集与处理基本上掌握了农产品的信息采集与处理过程。

项目化教学很受学生的欢迎,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也是一种很适合的教学方法,但是该教学方法的开展难度比较大,需要学校的大力度支持和合作企业的支持,教学场地和优秀的企业工程师也是今后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3.项目化教材设计与开发

本课程编写教材时,我们对信息采集与处理的三个项目进行了分解,使每一个项目分解为若干个子项目,如表1所示。比如蔬菜市场信息采集与处理工程可以分解为:蔬菜类食品信息采集与处理、肉类食品信息采集与处理、蛋类食品信息采集与处理、海鲜类食品信息采集与处理等四个项目。整个教材都是由具体的可操作项目来构成,《农业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也是由若干个具体项目着手来开展的。

《农业信息技术》项目化教材的编写为校企合作教学开发了一个很好的课本,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都可以使用该教材对学生开展教学工作,同时也能够使计算机系涉农专业的学生把计算机工具应用到农业领域当中,为将来服务“三农”做好充分的准备。

4.课程评价体系改革

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一般是由任课教师进行期末考试命题,然后根据试卷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按比例得出最后学生的期末成绩。这种课程评价体系主体很单一,而且成绩的评定太过依赖期末考试的成绩,对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和动手能力评价不够客观。经过与企业专家的共同商定,改革了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设定学生的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60%,根据学习情景按比例分配,其中情境1占30%,情境2占30%,情境3 占40%,按学生的分工完成质量及工作态度考勤等评定,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打分;期末成绩占40%,学生学期结束做一个完整实验项目,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给出成绩;最后,学生总评分=平时成绩+期末成绩,这样一来比较客观的评价了高职学生一个学期以来的学习效果和动手能力,将来也更有助于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

5.教学效果分析

为了验证教学方法改革的有效性,分别对农业信息工程系软件技术专业09级(整改前教学方案)和10、11 级(整改后教学方案)的学生进行了考核,考核所用试卷的知识体系结构和所占比例分别是:基础知识部分40%、程序设计部分10%、系统调试部分40%和新技术部分10%,教学改革前后学生各知识项实际掌握程度如表2所示,其所对应的各知识项得分比较如表1所示。

表1 教学方法改革前后效果对比(%)

图2 知识项得分对比

从表1和图2中可以得出结论教学改革后学生各知识项掌握程度有所提高,项目化的教学方法及所发的对应教材对学生的学习有比较重要的帮助作用。

6.结束语

本文通过笔者对大量参考文献的阅读和亲身的教学经历提出了校企合作教学过程模式并在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农业信息工程系农业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了实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课程实施的过程发现实训场地和企业优秀工程的合作是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在任课教师的努力和系部领导的帮助下,经过多方联系和上海市农业信息公司、五厍基地、崇明现代化农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保证了校企合作教学过程模式的正常开展,但是合作的深度和教学资源的积累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和提高。高职院校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这就要求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因此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必须坚持校企合作基本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实施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军.农业信息技术(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17

[2]胡信华. 高职翻译课程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研究[J].执教通讯.2011(14):32~34.

[3]高辉,孙成明,谭昌伟.农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0(21):168~169.

[4]李庆满,吕赞. 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市场.2011 (10):6~9.

[5]王兴旺,栗红霞,张光辉.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5(3):117~120.

作者简介:

王兴旺:(1978-),男,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从事农业信息技术的教学和研究。

基金项目:

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指示剂催化剂清醒剂兴奋剂

温总理在2006年国务院召开的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教育事关国家的未来。现代化建设、精神文明、道德力量都离不开教育。有了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国家实力,才能成为一流的国家。”从温总理的讲话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启示:教育的这种特殊作用关键在教师,关键取决于教师的职业品质与专业能力。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大计,我校是一所年青而具有活力的学校,青年教师占80%以上,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否不断提升,新课程理念能否不断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就成为学校教师队伍发展的新课题。

课改催生了校本教研,校本教研的扎实开展又促进了教师的发展,为了让校本教研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动力,我们探索出一条“自主—合作—互动”的校本教研模式,走一条“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实践反思”教师专业成长之路。

一、专业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指示剂”

1、外向型校本教研——请进来,走出去

专业引领即先进的教育理论对学校教师研究的引导。它是校本教研向纵深发展的关键,其实质是理论对学校的指导。

去年暑期召开的“改革与发展”教育教学研讨会上,我们请屏东中学周灵副校长作《课题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福州八中现代教育研究室蔡隆副主任作《课程改革与教师发展》的专题讲座。今年一月份福州市数学中心组成员在福州教育学院数学中心组负责人郑新发带领下,一行十人到学校开展教研活动。数学中心组的专家领导在听取了李丽宽教师的高三复习课《〈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中有关中点弦问题》之后,对这堂复习课进行了点评,专家们在点评中指出这堂课教学模式新,运用典型案例组织课堂教学,很有针对性;教学定位准,根据学情以学生如何学作为教学定位,具有可行性;教学方法好,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知识解决通性通法,颇具有效性。同时专家还针对这堂课的教学,在“量”与“度”的把握,在“动”与“静”的处理,在“难”与“易”的选择上与执教老师进行商讨,并提出符合校情、学情的建议。数学组老师在同专家们零距离的交流中,特别是听了专家对教材的解读、课堂的驾驭和别具匠心的设计后,深感受益匪浅。

上个月福州教育学院领导、专家一行十五人在院长助理教研处叶诚良主任的带领下到我校进行课改调研,听了11节课,并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评课。学院的领导、专家围绕公开课开设的目的和意图,围绕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效果与开课教师、听课教师座谈,从三维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新课程理念的体现度和教学的有效度开展评课,对提高课堂教学的设计和组织能力,提出建设性意见。专家“把脉诊断”,对我们指导、引领、总结、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他们参与听课、评课、指导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专家引领,为教师的理论水平提升创设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加速了青年教师的成长。我们还组织教师参加在福州八中召开的“八闽高中教学校标协作组织06论坛“,暨06—07学年第一学期研究观摩课,借鉴学习他人先进的教育思想和优秀教学经验;参加市教院举办的高三专题知识讲座;组织教师观摩福州市首届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决赛;组织年段长参加《校本课程开发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的讲座。派员参加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举办的第五期省青少年电脑机器人竞赛指导教师培训班,参加福建省语文、教学年会,参加市教师新课改培训和各学科培训。请进来,使教师在对话中深受启迪;走出去,使教师在视野上大开眼界。

2、课题式校本教研——求变革,探模式

较强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开展课题研究能够得到专家及时、全面的指导,这对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是大有裨益的。一年来,我们以教科研为龙头,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全面推进新课程实施,学校目前有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常态化多媒体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旨在探究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实现三个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即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个性发展的引导者、思想品德的塑造者;学生地位的转变,即学生由知识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教学手段的转变,即由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手段转变为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的整合。各教研组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确立了教研组的子课题,并积极进行“情—导—探—评”教学模式的研究,确定了学科教学模式,教师在课题的选择、设计、研究等一系列活动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实践,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并形成理性的认识与思考,提出了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创见。我们体会到:教学研究是重点,课题研究是途径。教学模式的探索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取得的进展还只是阶段性的成果,需要继续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我校还承担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学会“十一五”课题《学校成为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市级教研课题《网络环境下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与管理的研究》,寻求变革,要理念创新;探究模式,要方式创新。

3、学习型校本教研——常充电,炼内功

课改实践需要理论支撑,需要思想源泉,实践困惑和迷茫反映出教师对理论理解的浅陋和偏离,只有将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才能探索到根源,教学实践水平才能得到提升和拓展,学校重视教师的理论学习,倡导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一年来,陈雷鸣常务副校长作了《教育的三重境界》、《教师基本功的再提升》等十二场教育教学理论讲座,提出新时期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功:教科研基本功、课程开发与实施基本功、教学设计基本功、教学评价基本功、信息技术应用基本功、互动与沟通基本功、语言表达基本功、文字板书基本功,实现了从“三字一话”向熟悉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提升,从“怎么教”的教学意识向“教什么”的课程意识的提升,从教师的主导向互动合作教学的提升。教务处先后下发了《怎样开展课题研究》等校本培训材料十份,还在网站上开辟了教师培训专栏,及时遴选、上传教育教学优秀文章,包括杜朗口中学的课改系列报道,供教师学习。以学校为培训基地,构建一个管理者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培训者与受训者平等对话与交流的平台,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研究、分析、诊断、评价与指导,这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专业引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指示剂”。

二、同伴互助: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1、团体式校本教研——聚合力,共成长

集体研讨也称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更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教师之间互相切磋,互相沟通,互相学习,建立积极的伙伴关系,形成宽松的环境和开放的氛围,有利于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是“合作双赢”的教研模式。集备活动是同一年级、同一学科教师进行教学合作研究的有效形式,集备活动做到有主题、有中心发言、有集备记录、有解决问题方案,根据学校《构建三级校本教研网络管理的意见》每周每个集备组至少一位教师开研究课,同组教师观摩听课,课后集中议课、评课,每位听课教师要为上课教师发现一个亮点,提出一个问题,给出一个建议,团体式校本教研促进了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发展。聚合力,达到合作双赢;共成长,达到一起提高。

2、专题式校本教研——定主题,求实效

为了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学校校本教研每次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首届教学研讨会的主题是“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全面启动高中新课改”,改革与发展研讨会的主题是“直面新课改、更上一层楼”,今年教学研讨会的主题确定为“我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专题研讨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主题的确定具有针对性、连续性和渐进性。各个教研组根据学校专题研究制定各组的子专题,做到专题研究与课题研究相结合、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与校本培训相结合、与教学常规相结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个体反思、案例分析都围绕研究专题展开,如语文组围绕“目标—激活—探究—提升”的教学模式开展专题教研,政治组围绕“情境—问题—探究—评价”的教学模式进行专题教研。高一课改年段开展“小班化教学,最大化效率”的教学模式探究。定主题,具有渐进性;求实效,具有针对性。

3、研讨式校本教研——沉下来,推出去

每学年召开一次教研研讨会和“改革与发展”研讨会,每学期都要安排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这已成为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的制度,在首届教学研讨会上,经推荐14篇论文在研讨会上交流,内容从教研经验到集备工作,从课堂实录到教学论文,从“窗口”建设到会考研究,从研究性学习到选修课程,从课程改革到教学管理,既有实践探索,又有理论思考。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案例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理念新,符合当前的课改精神;针对性强,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对教学教研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改革与发展”暑期研讨会期间与会教师认真学习了胡总书记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述,认真学习《福建省新课程实施方案(试行)》,在研讨会上陈雷鸣常务副校长作了《直面新课改,更上一层楼》的专题报告。报告从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目标,普通高中的性质与任务,新课程实施工作的重点与策略三个层面论述了我校实施新课程的有效方式与途径。研讨会上高一集备组长作课改学习成果汇报。这次市级公开教学活动我们共推出22节青年教师公开课,受到了专家、同行的好评。沉下来,使教师在研讨中得到成长;推出去,使教师在实践中受到磨砺。

4、案例式校本教研——重提升,促发展

学校积极探索以课程理念为引领,以课题研究为依托,以课堂改革为抓手,以案例分析为切入点的教科研模式。“案例式校本教研”是一种教学行动研究,不是着眼于改进某一节课的活动,而是一种以教师为导向的教学循环,是发展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方式。上学期学校组织了五次教师公开课、复习研讨课和汇报课,共开课141节,听课3425节,为了引导广大教师提高课堂的实效,不断提升教师的教研教学能力,教务处在每次公开课之后都要进行案例分析,进行公开课小结,从目标设置上做到“三维”目标的渗透和整合,从教学方式上突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从教学手段上做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知识的整合,从教学设计上做到与学科教学模式的统一等方面进行评价。一节高效、成功的课,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设计也是一门艺术,设计中一要依据教材特点,做好教学设计;二要依据课标要求,优化教学设计;三要依据学生实际,做好教学设计,案例分析重提升,精心设计促发展。

5、网络式校本教研——搭平台,同切磋

网络教研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开放、交互、动态的网络教研平台,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它是对校本教研的补充和完善、创新和发展。

学校现有电子备课室2间,73台电脑;多媒体实验室6间,网络合作教室1间,24台电脑;多媒体通用教室3间;计算机教室2间,107台电脑;多媒体教室23间。先进的教学设备为网络化的校本教研提供了物质保证,学校建有教研组、年段、班级网站,实现了办公、教学、管理信息化。学校要求教师利用网络备课,将自己的课件、教案等上传到教研组的网站上,实现资源共享。上学期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总时数达4961学时,教师自制课件量达1408课时。

最近根据形势发展,学校倡导新的教研方式——博客教研,要求教师建立自己的博客网站,组建教师博客群,把自己平时教学的经验、反思、教学案例上传到教研组网站,与同行共同分享、共同切磋、共同成长,博客教研改变了传统的定点、定时、定人教研方式,变形式单一为形式多样,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博客教研使教师在思维碰撞中成长。同伴互助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三、实践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清醒剂”

1、个性化校本教研——话反思,谈得失

教师个人的实践反思,是校本教研的实践基础,教师借助于个体反思,使自己的实践经验持续不断地得到总结与升华,从而有效地丰富和积累实践知识。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为:成长=经验+反思。华师大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一是教学研究话反思。“反思的习惯和能力是任何一个教师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精神素养和职业品质”。学校要求教师结合课堂教学,每节课后要写简要的教学反思;每开完一次公开课要上交一篇反思性的案例分析,因为没有反思就不会警醒,也不会有变革的愿望和勇气,以写促思、以思促教,整理零碎的肤浅的思维碎片,能帮助自己梳理教学思路。与此同时我们把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之中,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教师成长记录袋包括课件库、课题库、教案库、学习库、成果库、反思库,教师成长记录袋是教师“教学—反思—提高”的有效载体,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是教师成长历程的过程性评价机制,是捕捉实践智慧的需要,是实现多元评价的需要,是教学问题诊断的需要,也是形成教师风格的需要。二是撰写论文写得失。撰写论文是教研最普遍的一种形式,写论文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思考,更新知识,梳理思路,提升自己的反思过程。撰写论文可以将教师的教学实践转化为理性的思考,教师要想撰写出有分量的教育教学论文,就会遇到寻求鲜活的教育教学素材及其支撑理论的“困惑”,这又促使教师回过头来,积极主动地关注并投身教育教学的改革。因此,撰写论文是一箭双雕的举措。我们学校规定每个学年每个老师都要写一篇教学论文,在教师撰写教学论文的基础上汇编了学校教育教学论文集《半亩方塘》,建立在思考、实践、探索基础上写出来的文章是经验的总结、改革的探索、前进的思考。教师深有体会地说:“成长于反思,成熟于锤炼”。

2、会诊式校本教研——群言谈,升内涵

以课例为载体的集体研讨已成为我校校本教研的核心内容。每次公开教学之后我们都要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说课、评课活动,进行有系统的教学实践诊断。课例研究即以一个个实际的课堂教学为例的研究,这种会诊式校本教研把听、说、评课过程变为教师间的积极互动和反思的过程,改“一言堂”为“群言谈”,做到教师积极参与,激活思维,畅所欲言。会诊式校本教研针对教与学方式变革进行研讨,起到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四月份学校举行了青年教师公开课,福州教育学院的专家、领导亲临指导,为这堂课“号脉”、“会诊”,学院的专家、领导围绕公开课开设的目的和意图,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效果与开课教师、听课教师座谈,提出建设性意见。会诊式校本教研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为了高起点地强化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学校成立了教研室,聘请了3位有丰富教学经验高、特级教师担任教研员,参与组织和指导学校的听课、评课、调研等教科研活动。发现教师专业成长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剖析、研究、解决,及时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和最新信息服务。实践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清醒剂”。

四、累累硕果:教师专业成长的“兴奋剂”

“专业引领”扶进门,“同伴互助”长见识,“自我反思”升内涵。我校校本教研在“以学校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探索出一条教师群体专业成长的路子,营造出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生态环境,取得了喜人的成绩:魏长兴老师的教学论文《让学生的创新思维成长在课堂》获《中国教育》编辑部主办的“新课程与创新教育论文大赛”一等奖;邓金秀老师教学论文“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政治科教学质量”在全国第四届教育创新与实践论坛学术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游吉丽老师撰写的《浅谈如何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在省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节荣获省中小学艺术教育科学论文一等奖。教师参加福州市教育局开展了优秀教学多媒体课件评比活动,也取得了好成绩,江伟老师《对数函数》获市二等奖;刘焰岚、周兴华老师《陆地水和小循环》,吴秀琴老师《山居秋瞑》、《边城》,侯艳老师《非洲灵感》获市优秀奖。陈剑萍老师参加市教院举办的说课比赛获优秀奖。学生孙杰萍同学荣获2007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福建赛区二等奖,学生杨聪等4人通过市级选拔赛后参加由省教育厅、省科协举办的2006年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由省教育厅委托省电教管组织的第八届福建省中小学生电脑制作评选活动,我校高中学生李翔睿(指导老师陈源泉)的电脑动画《光线的折射》和初中学生柯一峰(指导老师陈丽萍)的电脑动画《焰火》分别获得省高、初中组三等获。高一年段学生王均参加第十八届“希望杯”数学竞赛获市三等奖。语文组组织学生文章参加全国第四、五届武汉大学“写作杯”作文竞赛成绩斐然,有4人获一等奖,5人获二等奖,13人获三等奖,20人获优秀奖。在陈奕良老师推荐下朱虹同学作文《那片残阳》在省《中学生语文板》上发表,吴秀琴老师指导的李圣洁同学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少年“黎明之声”作文大赛福州赛区的比赛中,获高中一等奖。学生李榕华、金慕思的两篇政治小论文《明天房价要降温啦》、《别把聪明打碎了》参加福州教育学院2006—2007学年福州市高中生思想政治小论文比赛获比赛表扬奖。

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论文范文第8篇

Abstract: Traffic engineering is a discipline with vigorous development, as the major course of traffic engineering major, the teaching system and teaching method construction is very important. By teaching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many years,Shjiazhuang Railway University traffic engineering group formed unique teaching system and teaching methods. Now the relevant experience is shared with colleagues.

关键词: 交通工程;教学体系;教学方法

Key words: traffic engineering;teaching system;teach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6-0224-01

0引言

交通工程专业是一个蓬勃发展的学科,交通工程学作为交通工程专业的主要课程,其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的建设非常重要。我校该课程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形成完善的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建设了高水平的交通实践基地和比较完善的网络教学;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课堂精讲与课后自学相结合,开展案例教学与互动教学相结合,并通过进行专题讲座提高教学效果, 并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现场化”实践教学。具体内容如下:

1教学体系建设

1.1 比较完善的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经过多年教学探索,课程组制定了具有我院特色的《交通工程学》教材体系。现使用的教材体系由主讲教材、辅助教材、教学支撑料(扩充性资料)等三个层次组成,覆盖了交通规划领域的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工程实践三个层面。

1.2 比较丰富的教学扩充内容交通工程学课程扩充性资料包括:①高新科技成果在交通工程中产生的新方法、新技术,例如:交通管理信息化技术、交通控制仿真技术、交通信息技术等;②近期收录的典型交通工程案例分析,例如教师科研项目中或通过其它途径获取的典型案例分析;③国内外最近发表的有关交通工程学的论文研讨。总之,本课程教学本着从基本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再到更深入的实践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来有目的有意识地综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各种能力。

1.3 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主讲教师主持和设计各自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形式和要求。实验、指导教材配套齐全。学生可根据实验指导书顺利地完成实验要求。

1.4 高水平的交通实践基地为了培养交通规划的实践能力,依托交通运输工程实验室,建立了具有省内一流水平的交通工程实践基地。该实践基地由基础实验室、计算机房、交通模拟中心、校外实习基地等组成。实践教学环节由一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和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骨干教师负责,他们均参与过相关的纵横向科研项目,积累了相关案例,对交通工程前沿有较深刻的理解,且具有较强的交通工程领域软件开发应用能力,他们的实践教学受到学生的好评。

1.5 比较完善的网络教学目前,《交通工程学》课程内容已经形成多媒体教材体系,《交通工程学》课程以及实验教学主要内容已经全部实现了多媒体教学。

2教学方法建设

2.1 明确教学内容,课堂精讲与课后自学相结合针对该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专业知识覆盖面广的特点,将教材内容指定为两部分分别进行精讲与课后自学,其中精讲内容针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细致性教学,在要求学生掌握理论方法的同时辅助以大量的交通工程实例分析;自学内容约为教材内容的1/5,其中数据采集、交通现状分析与近期治理、交通需求预测、网络分配技术、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城市交通战略规划及道路交通系统评价为精讲内容;交通系统规划软件、交通规划工程研究报告为自学内容。对学生的课后思考提出具体要求,并结合课堂讨论、实践论文以及课程设计等灵活方式加以考核。

2.2 开展案例教学与互动教学以交通工程学实际案例为基础,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既有一路一例的案例,也有综合案例,既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又力求简明、形象、生动、具体。

教师的单方面授课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本课程中,结合实践的内容,安排学生进行实践工作的介绍和演讲,并解答其他同学的疑问,互相交流。

2.3 进行专题讲座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外聘专家或授课教师定期给学生举办专题讲座,分析典型工程案例,介绍相关基础知识和学科动态,使学生能够在打下扎实基础的同时了解本课程的前沿研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4 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现场化”实践教学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石家庄铁道学院交通学科精心安排了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大力开展“现场化”实践教学。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院已和河北冀星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石家庄市公安交通指挥中心等单位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为交通工程学课程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改变由单一任课教师站在讲台前传授书本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充分整合教学实践基地的教学资源,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或聘请资深交通专家、知名学者走进课堂开展“讲座式”教学,或带领学生参观交通工程设施的现场,结合具体工程项目进行针对性讲解。

2.5 利用多媒体教学环境,精心组织课堂教学该课程是一门信息量大、时代感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小组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环境,设计了大量直观、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组织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结语

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论文范文第9篇

【初中教师的师德表现自我评价范文一】

自我校开展师德师风的学习教育活动以来,通过参加我校师德师风的学习教育,使我对师德师风教育的重要意义有较明确的认识,对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更加熟悉。现对照《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育工作表现,作自我鉴定如下: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热爱教师的职业方面表现要更加突出。我平时扎实工作,爱岗敬业,认真上课,努力学习,勇于创新。虽然我很清楚地知道,热爱教师的职业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但是在教育工作中与有经验的教师相比自己做的还不够.

2、在教育教学理论方面学习不够坚持。我经常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天天学习新课程理念,积极参与实验活动,经常与本组教师探讨相关的问题。同时,还撰写相关的实践论文、案例、说课稿和教学设计,以便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而这些都不是经常性和自觉性的,这都是为了完成任务。现在深入剖析起来,要想不断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成为一名合格的新时代教师,就得必须不断地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使自己的业务水平能尽快的提高起来。

3、在关心学生,热爱学生方面再耐心些民主一些。平等民主对待学生是做好教学工作的一个关键,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这一点大家都认同。但是,我自己有时上课时,学生不听话,因缺乏耐心民主,也常训学生,现在仔细回想起来,对待学生(特别是调皮学生)确实要再耐心些。

4、在教学工作方面不敢勇于创新。本人虽然能运用新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工作,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但是,目前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还是有点滞后,课堂上还是为能完成教学进度,而突略对学生各方面发展的训练和培养,没能真正地做到放手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自己思想认识还放不开,总是顾虑太多。另外,对待学生更加爱心、细心、耐心些。比如有时对待学生的错误,再多些循循善诱的教育,使其改正错误.

【初中教师的师德表现自我评价范文二】

从毕业进入教师这份工作至今已近一年,经过这一年的努力工作和不断学习,我受益匪浅。在这里我总结一下近一年的得与失,发扬好的地方改进不足的地方,回顾走过的路可以更好的看清前面的路。

道德是决定一个人价值的先决条件。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需要有良好的师德。因此这一年来我坚持学习党的各种先进理论,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形成自身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学习政治活动,自学过不少社会哲学,这一些都对我很有帮助,我本身也崇拜有巨大人格魅力的人,并一直努力自己能做到。所有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没忘政治学习,并以品德至上来要求自己。平时一直怀着谦虚诚恳的态度待人做事,能和同事和睦相处。常常不忘帮助别人,乐于助人不仅能铸造高尚的品德,而且自身也会得到很多利益,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我注意方法方式,耐心细心地进行教学工作,深受家长欢迎。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新老师,在如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很快的年代,自身的学识相当重要。所以工作以来,我不断学习,丝毫不敢松懈,继续学习成为我工作学习中重要的一部分。除了参加新教师培训,我还继续自学计算机各方面知识,一有空闲时间,我便潜心研究教学方法,学习教学技术,将所学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虽然在这一年的工作中,我的教学方法还不是很成熟,但我已学到了很多并将继续学习。在这一年里,我担任十个班级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充实而不乏挑战。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在不断反思中积累宝贵的经验。教学是一项细致的工作,也是注重技巧的工作,于是我常常想把教学当成一门艺术来研究。不仅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认真备课,精心设计符合学情的教学预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即使反思并调整教学设计,尽量让学生发挥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快乐学习并学有所获。我还积极去听各位老教师的课堂,吸取前辈的经验完善自己的不足。在一年的教学中,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学习都很积极,这既是对我的肯定也是对我的一种鼓励。当然,这一些是远远不够的,学海无涯,今后我将花更多的时间在课堂教学方法、策略的研究上。

既然已走上了教师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探索,相信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我定能改善不足,发扬优点,在教育的路上越走越好,全面而不失风格!

【初中教师的师德表现自我评价范文三】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对于教师的师德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回顾已走过的路,方方面面都有所提高,下面从几个方面对师德师风进行一下自我剖析:

一、热爱教师的职业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本人始终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自觉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热爱教育事业和本职工作,对教师这个职业充满责任感、幸福感。一直来,热爱学校,热爱学生,注意为人师表,廉洁从表,模范地遵守社会公德,时时处处以师德规范的标准要求自己,教书育人,关心集体,团结、尊重同事,恪尽职守,严谨治学。

二、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坚持正确的方向,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告诉同学们,只有学好知识才能提高全民的素质,才能提升国力,个人才能有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在现代知识迅速扩张的时候,只有掌握足够的知识,才不被时代淘汰。积极投身于教科研工作,大胆进行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教改尝试。在每上完一堂课,我都会写下自己的反思,以不断督促自己进步。工作之余,我尽量每天挤一点时间阅读专业类的书籍,不断给自己充电。

三、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学生当作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学生,要以尊重和依赖为前提,要做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我经常从小处着手,从学生关心的事寻求最佳教育时机,给学生春风沐浴般的教育。

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论文范文第10篇

针对上述情况,学校调整充实了校本培训领导小组人员,由校长任组长,进一步完善校本培训制度。认真制订《2009-2013年度校本培训规划》,内容上围绕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业务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学校实际情况,重点开展 “有效教学”培训,具体包括现代教学理论、教学思想、职业道德修养、现代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和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最新的基本理论和教改信息等内容,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方法上充分利用学校搬迁到新校区改善办学条件的机会,采用自主学习、专题讲座、小组研讨、教学观摩、名师指导、课题研究、参观考察、专项培训等形式,不断加强教学过程中“六认真”工作的实验性研究,努力形成学校自己的培训特色。措施上着重从五个方面加强落实:(1)健全组织机构,吸收资深教师参与咨询工作。(2)完善管理制度,本年度开始培训工作及材料归档工作由学校教科室负责,并对教师培训出勤情况进行年度考评。(3)落实培训经费,确保培训经费不少于全校教师工资总额的6%。(4)聘请专家指导,学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自培与外培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个性化的校本系列培训。(5)建立激励机制,将培训活动与教师绩效工资挂钩,使校本培训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系列化。

我校校本培训方式由备课组培训、年级组培训和课题组培训三部分组成,内容涉及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信息技术培训、师德培训和教育科研能力培训。实施部门牵涉到教务、教技、德育、人事和教科。在实施过程中,为了将培训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我们首先解决了三个问题。

提高认识

通过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进一步明确了认识,校长是校本研究的第一责任人,校本培训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抓手。学校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参与教学研究是所有教师(而不只是少数人员)的权力和责任,学校就是研究中心,课堂就是实验室,教师就是研究者。

校本培训不是将上述五个部门的工作归到校本培训这个“筐”里,而是要根据校本培训的要求,来推进五个部门的工作。校本教研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应用性研究,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并探索规律。

更新观念

从实践论的角度来看,“校本培训”是教师改善自身行为的反思性实践和专业成长的过程。教师从事的实践就是教学研究。因为一方面教师面对着复杂的充满情感和想象力的不同个体 ――学生,要使教学真正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教学必须是研究性的;另一方面,教师面临着复杂的教学情境,如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出现的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内容和新的教学方法,而这些理念、内容和方法的落实,需要教师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加以研究。因此,研究和实践合一,在实践中开展研究,把自己的实践行为看作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是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价值取向。而在实践中展开研究的过程就是教师为改善自身的行为而不断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教师通过教学实践的反思活动,来检验自己的教学行为,拷问自己的教学思想,提高教学的技艺。

长期以来,我们真正重视的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强调的是教师的敬业精神与专业知识,习惯于要求教师用同一种课堂模式,去面对不同基础、不同个性的学生,从传授知识入手到教会学生解题结束。这一过程,就是一个反复操练解题方法的过程,学生并没有学会学习,同时也扼杀了教师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找准突破口

校本培训的生命意义在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每个学校,即使是同一学校不同时期,其发展思路都有不同侧重,只有以点带面,突出重点,才能收到实效。我们学校用备课组培训取代学科组培训,是因为备课组处在学校最基层,最贴近教学实际,备课组培训最细致最有艺术性,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群体水平的一种最有效的手段。教师用在教学研究上的时间多了,工作中的内耗变小了,工作效率提高了,学生的负担就轻了;也只有通过培训活动引导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才能唤醒教师沉睡的研究意识,增强自我意识,使教师获得一种生命的升华。

2009年9月,随着新校区的落成启用,学校提出了新一轮发展的五年规划,其中,明确了“通过备课组培训,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充分发挥一线教师的实践智慧”的任务。一年多来,我们根据任务要求,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培训工作,带动了其它方面的培训。在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办学层次和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方面,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明确培训目标。学校对不同的备课组,不同的班级提出了不同的目标要求,充分体现了竞争基础上的合作,合作基础上的竞争。让教师在培训中改变观念,学会研究,学会反思,学会发现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学会采用不同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学会选择合适(不一定前沿)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学会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反思,最后将成果转化为对学生学习规划能力的培养。

落实培训内容。随着教改的深入,备课组的活动早已不再停留在“课件共享,进度统一,作业一致”的单一层面上,教师还要完成集体讨论基础上的二次备课。备课组培训主要内容已扩大到整个学科教学问题。2007年9月18日,苏州市教育局发了一个《关于深化素质教育,加强教学“六认真”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的文件,我们学校根据文件精神,将“六认真”工作作为培训内容,实施三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组织辅导、认真组织评价和认真开展课外活动,看似常规,其实是一个“富矿”,其中蕴涵着巨大的研究空间。我们在对每一个环节的研究中,都能时时感受到发现的喜悦,体验到创造的乐趣。校本培训,不在于一定要有新的教育理念,不在于一定要有新的形式,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关键是要基于学校、立足于学校,一切为了学校的发展。以前,我们要求教师写论文,他们普遍反映有时间写但无话可说,通过近三年的“六认真”工作的探索,他们又感到有话要说但没有时间写。近三年来,无论是学校教师、获奖的数量还是质量,均居全市同类学校之首,学校编辑的《有效教学论文专辑之三》在市教育局组织的2009年校刊评比活动中荣获特等奖。

严格培训管理。各备课组都有年度培训计划,制定了相应的考勤制度、检查考核制度、质量分析制度,组织培训活动必须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人员和定要求,并有详细的活动记录。比如,就听课制度方面,就有针对干部的《行政听课制度》,针对教师的《教师研修手册》,由教务处每月统计总结,学校领导在每月的全体教师会上进行点评。另外,学校还将每年的4月、10月定为“有效教学月”,由各备课组组织密集的组内听课活动,每年5月、11月举办大型对外公开课活动。这一系列的措施,有力地保证了备课组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为学校教育质量的逐年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培养学科领导。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全面推进,备课组已经成为学校探讨教学问题、展开有效实践的重要阵地,在此情形下,作为该团队的核心人物――备课组长的工作方式和策略也已经从单纯的执行与统筹,上升为引领和研究,进而在备课组中发挥学科领导作用。一个好的学科领导,又能带出一个好的学科群体,近几年,学校每年都有备课组被市教育局评为“优秀备课组”。另外,学校一直将备课组长的培养作为学校重点工作来抓,并且校级领导班子进行了明确分工,主动参加到备课组活动中去,做好指导、服务工作,不断提高备课组长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及科研能力。在干部队伍建设中,学校大胆创新,重视学科领导干部的培养,发现组织管理能力强的教师,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选派他们参加国家、地区组织的各种高一层次的培训;鼓励他们向学科、学术带头人方向发展,学校在培养学科领导的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的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学术带头人数量逐年上升,保证了学校教学工作在一定水平之上的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多媒体教学实践范文 下一篇:楼宇智能化系统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