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研修观课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5 03:02:39

小学语文研修观课报告

小学语文研修观课报告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将继续坚持以20xx版《语文课程标准》理念为指导,以“学本课堂”与高效作业为重点,以课题研究为契机,结合区的整体工作安排,立足于本教研组教师的教研实际,积极开展切实有效的语文教学活动。以研促教,立足课堂,为教师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和展示舞台,积极推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力争语文教学走上一条稳中求进的教学教研之路。

二、工作重点

1.认真学习、大胆实践,努力构筑“学本课堂”。

教研组将继续积极组织教师自主认真研读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深入研读和分析教材、关注曹鸿飞院长提出的科研方向,组织教师互相听课、评课,互相交流、探索等同伴互助活动,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区级16学时培训、校级培训等专题培训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本课堂”意识,牢牢把握“学本课堂”的三大抓手。在此基础上,深入开展“高效作业”的研究,通过开展课堂作业组内评比与交流等形式促进教师优化课堂练习和作业,并将其付诸于实践,努力构筑具有语文味的“学本课堂”。

2.立足多方位的课堂教学展示研讨活动,实现教学有效诊断。

教研组将举办不同层面的课堂教学展示研讨活动,如深入开展主题单元课文教学有效性研讨活动、样本班示范课、新教师展示课、同课异构等研讨课,结合区“教学诊断、分析与评价”的培训主题,在“实”字上下功夫,在“研”字上做文章,关注教师课堂教学,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诊断、指导。让教师在评议切磋和交流碰撞中收获与反思,从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结合,促进自身成长,真正把教研与提高课堂效率结合起来。

3.开展丰富的沙龙活动,提高教师的基本功。

为了调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本学期将注重加强各类教师素质竞赛,如积极开展“读书沙龙交流会、诵经典诗文、专业知识竞赛”等活动,为教师的脱颖而出提供更多的机会,以训练教师的基本技能,促进教师素质全面发展。

4.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注重过程,追求实效。

本学期将继续开展“以习作为抓手,优化主题单元作业设计”的课题研究活动,针对上学期课题研究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进行查漏补缺,开展切实有效的教研活动。以课题为依托,积极收集材料,进行集体文本解读、主题单元作业设计、常规性研讨课等活动。此外,带动教师在总课题的引领下积极开展个人课题的研究,做到研究在平时,处处实践自己的研究,勤于动笔记录自己的点滴收获,争取多出成果,如出论文集等,真正让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提高自身素质,真正使课题研究能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教研工作服务。

5.以网络平台为依托,开展教科研活动。

基于本校教研组教师群体人数较少、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相对困难等实际,本学期将继续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搭建网络平台,通过观看典型课例视频及开展教学例赏析活动推广成功的案例和经验,通过QQ群来交流研讨进行评课,通过鼓励教师关注教研网的专题研讨,以便于教师及时了解教育信息,实现空间上与时间上的跨度。

三、教研活动安排

二月份

1、制订教研组工作计划

2、期初教学常规检查

3、区小学名师“学本课堂”论坛

4、区“小文学家”评比活动

三月份

1、教研组常规性教研活动

2、学本课堂样本班教师活动(一)

3、五年级下册预学单和练习单设计评比

4、区小学语文学本课堂专题研讨暨16学时全员培训(一)

四月份

1、教研组常规性教研活动

2、区小学语文学本课堂专题研讨暨16学时全员培训(二)

3、华东六省一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交流活动

五月份

1、教研组常规性教研活动

2、区小学语文学本课堂专题研讨暨16学时培训(三)、90学时外出培训

3、期中教学常规检查

4、学本课堂样本班教师活动(二)

5、市第五届小语课改领航现场会

6、区小学语文学本课堂专题研讨暨16学时全员培训(四)

六月份:

1、教研组常规性教研活动

2、期末教学常规检查

3、学业质量检测

七月份:

1、做好教研组工作总结,整理材料归档

周次

教研项目

负责人

3(2.24—3.2)

本学期教研活动研讨、语文课题组开展情况总结及本学期计划安排

王诗梦

程海萍

4(3.3—3.9)

观王崧舟“文本解读”讲座视频及三下主题单元集体文本解读

王诗梦

5(3.10—3.16)

三下主题单元“课堂作业”设计研讨

王诗梦

6(3.17—3.23)

主题单元教学研讨课

主题单元教学研讨课

苏露

夏蓓红

10(4.14—4.20)

主题单元教学研讨课

主题单元教学研讨课

程海萍

王诗梦

11(4.21—4.27)

主题单元作文教学研讨课

陈晓霞

13(5.5—5.11)

网络视频听课(窦桂梅教学课例)及研讨

学本课堂样本班示范课

王诗梦

夏蓓红

14(5.12—5.18)

新教师展示课

常规性研讨课(同课异构)

王诗梦

曹昌丽

16(5.26—6.1)

书香教师之读书沙龙交流会

王诗梦

赵春强

17(6.2—6.8)

美文诵读大比拼

专业知识竞赛

王诗梦

18(6.9—6.15)

一人一堂精品课例(课堂小故事或案例)交流(待定)

王诗梦

2016-2017第二学期语文校本研修计划【2】

一、指导思想

1、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任何教科研活动都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根本目的,注重实效,追求高效;

2、逐步形成校本研修活动的系统化,做到有章可循,简化、优化教科研程序;

3、抓好日常规范,狠抓细节,强化精细化管理。

二、工作重点

1、深化书香校园建设,继续抓好学生古诗文考级活动,开展古诗文竞赛暨星级小能手命名活动;

2、以学校课程二度开发的课题研究为契机;着手准备“主题性阅读经典读本”的资料积累工作(此项作为“教材研读”考核内容);

3、落实常规教研活动,改革夯实校本研修制度,加强对教师的上课、评课及主题化的管理,鼓励各教研组自行开展各类学习竞赛活动;

4、发动每位教师根据个人成长规划积极参与各项业务竞赛,加强理论学习,每月至少撰写一篇随笔。

三、工作安排

月份

周次

校本研修常规活动

策划负责人

重点活动

1

分组集体备课,制定计划

各教研组长

学生古诗文考级

竞赛暨星级小能

手命名活动。

2

集中观摩名优教师录像课

六语组长

3

组织校级研修课执教点评

4

观点报告会

校教科室

5

分组集体备课

各教研组长

县“飞龙杯”教

学赛的预赛准备

工作。

6

集中观摩名优教师录像课

五语组长

7

组织校级研修课执教点评

8

观点报告会

校教科室

9

分组集体备课

各教研组长

中老年教师学科

教学展示暨与农

村兄弟学校联谊

活动。

10

集中观摩名优教师录像课

一语组长

11

组织校级研修课执教点评

12

观点报告会

校教科室

13

组织校级研修课执教点评

四语组长

“主题性阅读经

典读本”的资料

积累和整理及期

末复习迎考。

14

集中观摩名优教师录像课

15

组织校级研修课执教点评

三语组长

16

观点报告会

校教科室

注:1、各教研组长及时上交校级研修活动资料,包括:点名册、过程记录本、上课教案、评课表、活动图像等。

小学语文研修观课报告范文第2篇

本期《名师工作室》栏目刊发的是“王崧舟工作室”的一组文章。王崧舟老师是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校长、语文教师。他还是浙江省小学特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自1984年参加教育工作以来,王老师一直潜心于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实践。他积极倡导“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言语生命为核心,深化语文教育改革,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下面,就让我们跟随王老师的团队一起,追寻教师的“诗意人生”。

崧舟工作室”成立于2006年,是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为培养高端教师设立的第一家名师工作室。工作室设在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由实体和网络两个部分构成。其学员以本区教师为主,也接纳了本省其他地区的一些学员。

一、研修宗旨

“王崧舟工作室”遵循小学语文名师的岗位成长规律,充分挖掘名师的专业指导资源,以培养和造就省、市两级小学语文名师为目标,积极构建以名师工作室为主体、以导师制为龙头、以研修班和课题组为两翼、以智囊团为补充的小学语文名师培养新模式,为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和发展提供高端智力支持。

引领教育人生。以“王崧舟工作室”为窗口,充分发挥导师在师德修养、育人艺术、职业生涯等方面的引领、指导作用。

塑造专业人格。以“王崧舟工作室”为载体,积极宣传、推广导师的管理思想、育人理念,体验专业精神,确证专业尊严。

培养领军人物。以“王崧舟工作室”为基地,在导师引领、组织保障、自我研修、环境支持下,着力打造一批小学语文学科的领军人物。

打造高端人才。以“王崧舟工作室”为龙头,大胆探索工作室的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构建符合教师专业成长实际、具有特点的高端人才培养模式。

二、研修理念

培植成功心态。专业信念和职业尊严是名师发展的内在动力,培养名师当以尊重、理解、赏识、激励为基本的对话准则,在基于专业互信和人格平等的对话中,塑造名师坚信自己、积极进取、追求卓越、实现自我的成功心态。

追求个性发展。培养名师不能模式化,更不能一刀切。要准确把握名师在专业领域的最佳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彰显本色、形成风格,使每位名师在专业领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积淀文化底蕴。古今中外、文史哲理、诸子百家、琴棋书画,作为名师皆应兼收并蓄、博闻强识。有了文化的厚积和充盈,名师的成长才有底气和能量,教学才有持续的文化生成力和创造力。

拓展课程视野。对课程,要有丰富的生活体验,要努力打通课程与生活之间的壁障,将制度课程转化为体验课程;对课程,要有广博的文化解读,课程既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文化本身。

砥砺实践智慧。名师的教育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经验和技术的层面上,当由此上升到智慧的高度。要努力通过践行和反思,逐步拥有“道器不二”的无上智慧。

提升职业境界。对待职业人生,大抵存在“功利”“道德”“科学”和“生命”这样四重境界。名师成长,根本之根本在境界上。名师当努力提升自己的职业境界,逐步感悟和践行职业的“生命境界”。

三、研修原则

师德修养与专业修炼相结合。名师研修,必须牢牢把握德才兼备的方向,做到师德修养与专业修炼并重,使师德修养成为专业修炼的不竭动力,专业修炼成为师德修养的坚实基础。

自主研修与指导研修相结合。名师研修,主体是全体参与者。参与者必须牢固树立自主研修、自主培训、自主发展的意识。指导名师研修的专家、学者,必须十分重视激发和引导参与者的这种内在的自主发展的意识和素养。指导研修,说到底就是要指导参与者自主研修。这种指导,只有通过参与者的自主研修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理论积淀与实践磨砺相结合。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的教育实践是一种盲目的实践,反之,脱离了教育实践的理论则是一种空洞的理论。研修活动既要致力于名师的理论积淀,又要注重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做中学”实现理论和实践的高效结合。

集中研修与分散指导相结合。集中研修重在专家、学者的示范、指导、激励、评点,是研修活动的关键所在;分散指导重在参与者的感悟、应用、反思、研究,是研修活动的根基所在。集中研修有组织保证,分散指导则依赖个人自觉。

全面提升与形成特色相结合。名师研修,既要着眼于自身全面素养的提高,在职业道德、专业文化、教学技能、教育科研等方面均得到和谐发展,又要充分尊重和发掘各自的禀赋和潜能,逐步形成各自的教学个性和风格。

鼓励冒尖与动态鞭策相结合。名师研修要形成一种阶梯上升、逐级超越的竞争机制。要通过目标导向、任务驱动、考核激励等手段,不断促进名师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四、研修专题及课程

“王崧舟工作室”研修课程以“名师培育”为宗旨、以“专业自觉”为核心、以“实践智慧”为重点加以设计和开发。

1.研修专题:切实提升执教能力

围绕“切实提升执教能力”这一核心目标,我们确立了五大课程研修专题。

专题一:文本细读能力。能全面、精准、独立地把握课程文本的内容、个性和特征,对文本精髓有自己独到而深刻的发现和阐释,不断开阔自己的课程视野、丰厚自己的精神底蕴。

专题二:教学设计能力。能在课程标准的规约下,创造性地将文本细读的内容转化为适切而有效的课程教学内容;能按照学生的心理逻辑和课程的内容逻辑,有创意地统筹安排教学实施流程。

专题三:情境对话能力。能在互动交往的教学情境中,敏锐地倾听和理解学生的认知表现和精神状态,恰到好处地对学生的各种表现做出富有教育性和艺术性的教学应对。

专题四:细节调控能力。能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情境,关注教学过程的各种细节,依据细节不露痕迹地生成新的课程资源、调整教学流程,使教学进程的方向始终朝向预定的课程目标。

专题五:评价反思能力。能依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趋势进行善意而理性的评价,在评价中重新认识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职业境界。

2.核心课程:名师与专业成长

名师的语文专业能力板块。第一单元:教材理解与文本细读。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与节奏构建。第三单元:课堂实施与情境对话。第四单元:学习策略与感性陶冶。第五单元:过程反思与细节锤炼。

名师的语文专业知识板块。第一单元:小学语文教育原理。第二单元: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第三单元:人文熏陶与文学教育论。第四单元:语文知识与语言教学论。第五单元:诗意语文。

名师的语文专业学养板块。第一单元:《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与传统语文教育思想精华。第二单元:《语感论》与语感教学法。第三单元:《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与课程的边界意识。第四单元:《语文:表现与存在》与写作本位观。第五单元:《语文教育文化学》与课程的文化视野。

五、研修模式

“示范――熏习”的导师制模式。这种模式通常是“一对一”的指导。导师带一位学员,短则一个月,长则一年。学员听导师的课,参与导师的备课,与导师一起开会、一起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甚至一起进餐、品茶、外出旅游。这种“一对一”的导师制,更多的是一种人格的熏陶、文化的浸润、才情的感染。学员从导师身上学到的不仅是有关专业的显性知识,更多是有关人格的隐性知识。导师制的运作载体主要有:总结和提炼导师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把总结和提炼的过程当作学习提高的过程;仿效和借鉴导师的教学特色和风格,在仿效和借鉴的过程中,体悟教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从而实现教学模式的举一反三;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通过研究提升自己的科研素养和理论水平;协助导师整理其课堂实录、讲座文稿,深入领会和琢磨导师的教育思想精髓和教学艺术魅力;跟随导师一起参加各种教学观摩、学术交流活动,使学员能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把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走势。

“问题――探究”的课题组模式。工作室以规格较高的立项课题为载体,组织和吸纳学员共同参加课题研究。实践证明,教师的类型转换,必定是从“经验型”到“学习型”再到“学者型”的,加速这种转换的有效举措就是开展教育科研。可以说,教育科研是教师成长的加速器、教师转型的催化剂、教师成名的通行证。参加课题研究,是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最经常也是最有效的平台。通过课题组,导师可以实打实地帮助学员尽快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科研素养,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仅使学员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原理、实施策略,也使他们受到科学精神、学术品质的熏陶和濡染,从而使他们及早完成角色转型。课题组的运作载体主要有:共同参与课题的筛选和定位,培养其准确而敏锐的问题意识;共同参与课题方案的规划和论证,培养其系统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法;共同参与课题的行动研究和实证研究,培养其严谨、求真、务实、细致的研究作风;共同参与课题的理论概括和成果鉴定,培养其理性剖析、整体洞察的能力。

“聚焦――对话”的研修班模式。对学员可以采用“小班化辅导”的集中研修方式。这种方式,研修目标相对集中、时间相对统一、学员间的同伴支持相对充分。研修班模式的运作载体有:①专题讲座法。邀请导师或其他专家做主题报告,使学员更新教育观念、丰富教育信息、拓宽教育视野。②案例研讨法。请导师或其他优秀教师开设观摩课,课后组织学员围绕该教学案例开展研讨,使其吸收其中成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艺术。③主题说课法。围绕某一教材主题,学员从教材分析、目标编制、教法选择、教程设计、特色说明等方面阐述设想,并组织其他学员评议说课质量。④评课认知法。组织学员对公开课进行评议,再组织学员对评课进行评议,以提高其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修正的能力。⑤论文答辩法。由导师对学员的论文进行多角度的质疑,要求学员答辩,并对论文进行综合性的评价。⑥微格教学法。把学员的课堂教学录下来,再组织学员围绕其教学行为的某一方面进行评析。⑦合作探究法。对某一尚未形成明确答案的问题,采用以小组合作交流、研讨为主的方式,激励和指导学员们形成对该问题的独特意见和观点。

“发散――兼容”的智囊团模式。智囊团模式就是以“多对一”的方式培训学员。通常由两三位导师组成智囊团,以其中一位为核心,共同帮助学员提高学科教学水平。智囊团的目标,主要是帮助学员上出高品位、高质量的课。所以,智囊团的运作,通常以具体的上课任务为背景。其一般的操作流程是:导师和学员全盲备课(相互之间不交流备课的具体思路,各自完全独立备课);采用头脑风暴法会课,产生一个全新的课案;学员试教,智囊团听课;共同诊断课堂教学,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学员二度试教,智囊团二度听课;再次诊课,直到完成理想的课案。这样一个运作过程,对于学员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成效是非常显著的。有时磨出一堂课,胜教一年书。

六、研修常规及任务

研修一般以一个学期为单位,结合每个学员的具体情况和特殊要求,提出基本任务和个性化要求。基本任务如下:

关于文本细读。每学期细读1个文本,并写出1份细读研究材料。细读文本从教材中选择。培训结束时,每人必须完成10篇较高质量的文本细读材料。

关于名著研读。每学期重点阅读1本由导师指定的文化经典和教育名著,完成1篇论析全面、质量较高的读书笔记。

关于论文撰写。每学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1篇观点新颖、论证缜密、视野开阔、格式规范的学科教研论文,字数不少于5000。

关于课题研究。在导师指导下,完成1个市级以上立项课题的研究,成果通过专家鉴定,并在市级以上教科研成果评比中获奖,或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发表。

关于课堂教学。每学期开设研究课不少于1节。所有公开的研究课必须有详案设计、课后反思、二度施教的设想和全程录像。

关于专题讲座。培训期间,承担1次公开讲座任务。讲座长度不短于1个小时,讲座必须有文字讲稿和PPT讲稿,有全程录像。

关于学习体会。在参加培训过程中,结合深刻理解的观点与真实的学习体验,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学习体会,做到内容具体,有感而发。

小学语文研修观课报告范文第3篇

一、学习掘启了个人成长的"源头活水"

有时拿到一篇课文,反复备课,甚至烂熟于心,却总觉得就课文教课文真的太过狭隘,但到底怎么教?教什么?自己也是一头雾水。偶尔打开名师教学实录,才恍然大悟,柳暗花明。才知道自己已经进入事业"高原期",只是在上演着"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悲哀,必须学习方能有章可循,得心应手。

一年以来,我借"人民教育出版社官方网站"、《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解读》渐渐明晰了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主要内容及目标要求,同时,还借助网络观看了3——5年级的名师课堂实录约100节左右,阅读了中高学段配套的教育专著《跟着名师教语文》六本,定期翻阅《小学语文》、《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育学》等教育刊物,认真研读,虚心学习,撰写学习笔记万余字。

珍惜每一次外出学习的机会,先后多次参加"名师之路"、"班主任培训"、"教学能手工作站站长培训"、"精英教师培训"等。培训期间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及时撰写培训心得,对照反思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得其神而忘其行,人之所长皆可为我所用。

通过网络学习,外出培训,个人研修的方式,让我历经了思想的洗礼,接受了许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也为我的教学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二、"务实"成为自我研修的不竭动力

"研"是"修"的目标,"修"是"研"的方式。研修,才能让我们的教学工作不是单调的重复,而是不断创新。

我积极参加校本研修的各项活动,在全校进行了"说课标、说教材"展示,每学期上一节"示范课",带领语文组全体教师认真投入到"一课两讲三磨"的公开课听课、评课活动中,经过全体教师的指导,我校的路琪、秦亚玲老师还承担了全县"送教下乡"活动的授课任务,获得很高的评价。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认真的做好"双常规"工作,将校本研修的成果用以指导自己的课堂实践,我执教的示范课《翠鸟》、《长相思》,常态课略读课文《卡罗纳》、《慈母情深》等受到了全校师生及教研室领导的一致好评,教学设计也荣获县级教科研成果评选"一等奖",省级课题《略读教学策略研究》已经立项,最终将形成较为完整的略读教学思想和相对成熟的教学方法。

三、复制"勤能补拙"的经典,收获"聚沙成塔"的惊喜

1、勤思考

教而不思则罔,思而不教则殆。无论做什么事,不能一味的向前,有时候停下前进的脚步,思考一下,怎样才能做得更巧,要借交流和思考营造灵气。在教学过程中,我善于思考,因思考而产生对教材的独特处理、独到见解,思考、学习、交流、改进、记录之后,最终竟产生了很多优秀的教学设计,教研论文,大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效果。

2、勤动笔

聆听很多专家的报告,他们的一些做法我们也经常做,之所以他们能形成理论,只是借阅读和实践滋养了底气,比我们多了一点勤奋。所以,课后我也养成了勤动笔的习惯。课后将自己的课堂随时反思总结,及时记录整理,精彩的教学片断,难忘的教育叙事,师生相处的感人瞬间……一年下来,竟也有几十篇。

3、勤交流

处处留心皆学问。在学校的"五统一"管理模式下,课前课后,我们同年级组的老师都会在一起交流讨论,不知不觉间,向老教师学到了很多经验,也聆听了年轻教师很多新的新的教育思想,自己成长,学生也受益。

仅仅是做好平时的事情,勤奋竟让我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在"说课标、说教材"比赛中,我先后荣获"县级一等奖"、"市级一等奖"、"部级特等奖"、"县、市、省级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多次承担县、市级"送教下乡"活动的授课工作,受到各县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今年11月,被渭南市教育局授予"鱼丽娜教学能手工作站",并担任站长职务。3月份在我校召开的校本研修现场会中,我承担撰稿、展示课和会议解说工作,受到各级领导的赞赏。

四、让规划为成长"助力",用行动让梦想成真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相信,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我定会怀揣梦想,脚踏实地,背负行囊,继续前行!

鱼丽娜

小学语文研修观课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培计划”;“影子教师”;“结对子”;语文教师;培训;实作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9-0074-05

作者简介:张芹,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小学语文教学。

国家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实施全称为“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以下简称“国培计划”)。计划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计划采取骨干教师脱产研修、集中培训和大规模教师远程培训相结合方式。在骨干教师脱产研修项目中,特别强调培训方式的创新。这样的创新体现在对参训教师的培训方式上。如影随形“结对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对参训语文教师进行培训的一种实作方式。笔者曾经参加过云南省的几批“国培计划”的培训工作,从最初的专家名师讲座式的培训到讲授者参训者的多维互动再到专家名师和“影子教师”的“如影随形‘结对子’”的多样化培训方式的结合,[1]“国培计划”中的培训工作越来越有针对性、越来越有实效性。为了让专家名师和“影子教师”“如影随形‘结对子’”的培训方式取得最优化的效果,本文拟就实作方式中具体实施细节进行探寻,以使其实作方式能逐渐形成常态化,从而更好地培养“种子教师”,取得培训语文教师工作的双赢(培训机构的经验积累、资源积累;参训教师的成果;参训教师对所在区域学习共同体的影响)。

一、“国培计划”培训项目简介

2010年启动的“国培计划”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两项内容。“国培计划”发展到2013年,项目内容有所增加,有所细化。以2013年云南省“国培计划”项目为例,培训项目包含:①农村义务教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本项目分置换脱产研修、短期集中培训、远程培训3种模式;②幼儿园教师培训项目,本项目分置换脱产研修、短期集中培训、转岗教师培训3种模式。在每一个模式下又设置子项目,置换脱产研修中有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音乐、美术共8个学科;初中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共12个学科。短期集中培训模式共设置7个子项目,幼儿园教师培训项目分置换脱产研修、短期集中培训、转岗教师培训3种模式(限于篇幅不予赘述)。如影随形“结对子”就是置换脱产研修项目中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语文教师培训方式。

二、如影随形“结对子”的语文教师培训实作方式的理论基础

如影随形“结对子”是一种比方,意指参训教师和培训教师的关系状态,这样的关系颇像医生和病患的关系,在医院住院,往往一个住院医师要负责几个病人,而这样的培训也是把参训学员和培训者配对,这样的配对最好的状态是一一对应,如果达不到一一对应,配对的比例数为1:3(参训者为3,培训者是1)。参训教师和培训教师由此形成一种如影随形“结对子”的状态。而参训教师在培训者这里就形成了一种“影子教师”状态。“影子教师”的形成状态是有着深厚的教师教育的理论基础的。

1.中国古代教师教育理论的基础

《礼记・学记》中提出“教学相长”,这个观点是通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之喻而得到的。作者以“美食”和“至道”作比,得出“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的观点。这个观点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教师教育。“教学相长”道出了师生间、也指参训者和培训者之间密切合作、互通有无的关系。参训者和培训者的如影随形就是成为彼此的“影子”,这样的“影子”“结对”能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论语・学而》篇中,孔子明确提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是“知新”的基础,“温故”也是“为师”的前提。“影子教师”要成为彼此之师,作为培训者,要对“国培计划”中的相关政策要求、参训者的现实需求、参训者的教师教育专业的基础、对专业学科前沿研究等信息都要经历“温故”而后“知新”的过程。参训者更需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做深度梳理,在梳理中形成“温故”,而后达到“知新”目的。在参训者对以往教育教学的梳理中,培训者也能从这样的经验中达成“温故知新”的目的。

《孟子・离娄下第十四章》提出:“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这个观点就是被后人概括为孟子教育思想中的“深造自得”论述。“影子教师”的“结对”也颇有“君子深造之以道”的味道。如果把“影子教师”看作是“君子”,那么,这些教师在“教学相长”的教育教学环境下能够更好地“深造之以道”,在此“深造”中,促使这些教师“自得之也”。当“影子教师”逐渐感受到“自得之”,他们就能逐步做到“居之安”、以此形成“资之深”,最后能在语文教育教学领域内有其“左右逢其源”的效果。达到这样的效果,也就能让“国培计划”培训中的一个目标、即培养出一批“种子教师”的目标达成。这样的“种子教师”,能够带动区域内语文教育教学的课程改革和深化。

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在《朱子读书法》中提出:“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凡平日所讲贯穷究者,不知逐日常见得在心目间否?不然,则随文逐义,赶趁期限,不见悦处,恐终无益。”这段文字后人归结为朱熹教育思想中的“切己体察。”朱熹原文意指读书不能只在文字中寻求“义理”,在文字中寻求“义理”会造成“随文逐义,赶趁期限,不见悦处,恐终无益”的后果。因为,读书所寻求的“义理”,主要还存在于生活实践中。由此,读书求来的“义理”还须在实践中得以验证。“切记体察”在如影随形“结对子”的语文教师培训方式中,体现为“影子教师”实训基地的建立。“影子教师”们在院校集中培训阶段完成后,要进入实训基地。进入实训基地的“影子教师”会形成“双导师”制(高等院校专家和小学一线优秀教师组成的导师队伍),以此带领参训教师。以2013年“国培计划”云南省置换脱产(昆明学院培训点)的语文教师培训方式为例,此次培训中,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都有“影子教师”实训基地的建立,小学语文学科“影子教师”实训基地为昆明市优质小学,如春城小学、明通小学、大观小学、盘龙小学等;中学语文学科“影子教师”实训基地为昆明市优质中学,如昆明第二中学、昆明第十中学、昆明第八中学等。进入实训基地的“影子教师”将会和“双导师”“结对子”,以此达到培训的最优化效果。

应该说,中国古代教师教育的一些观点、命题为如影随形“结对子”的语文教师培训方式提供了理论支撑。在面对世界大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教育改革中,人们也同样受到西方教师教育的理论影响。并在这样的影响中获益。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很丰富,核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受到皮亚杰、维果茨基等人的影响(本文限于篇幅,仅重点分析皮亚杰、维果茨基理论在培训中的运用)。

近代最有名的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J.)提出了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理论,概括为:儿童认知形成的过程是先出现一些凭直觉产生的概念(并非最简单的概念),这些原始概念构成思维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经过综合加工形成新概念,建构新结构。在如影随形“结对子”的语文教师培训方式中借鉴这个理论,“影子教师”在参训前中有一些凭直觉产生的概念,这些概念构成了“影子教师”参训的思维基础。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影子教师”的最初概念会不断地经过加工形成新概念,以此“影子教师”的培训后的一些新的知识框架逐步建构起来。

如影随形“结对子”的培训方式受到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影响。其理论核心概括为:看待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时,须确立学习者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水平。维果茨基将学习者在指导下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之为“最近发展区”。“影子教师”在参训前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和经过培训后达到的知识经验水平之间,就存在一个“最近发展区”。承担培训项目的部门一定要了解这个“最近发展区”。因此,培训部门采用如影随形“结对子”的培训方式,可望能让培训产生最好的效果,让参训者的水平在参训后有一个明显的提升。

中国传统文化中教师教育的经典命题和西方关于教师教育的理论为如影随形“结对子”的语文教师培训方式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同时,在大量的实践调研的基础上,如影随形“结对子”的语文教师培训实作方式也找到了实际工作中的支撑点。

三、如影随形“结对子”的语文教师培训实作方式形成的调研基础

如影随形“结对子”的语文教师培训实作方式,是在充分的前期调研工作的基础上展开的培训方式。笔者参与了2013年云南省“国培计划”置换脱产项目(小学语文)方案的研制工作。为切实做好2013年“国培计划”培训工作,提高培训质量,增强教师培训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云南省教育厅在2013年“国培计划”招(邀)标公告时,特别强调参训学员对前期调研工作的需求。以昆明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组织的调研活动为例,分析参训学员的学习需求。此次调研工作于2013年5月上旬开始持续到5月中旬,调研范围覆盖多所小学、中学。小学有昆明市嵩明县兰茂小学、嘉玲小学、寻甸县塘子中心寄宿制完小等学校的50名语文教师。中学有禄劝县32名、富民县21名语文教师。调研对象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调研主题包括了解和掌握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语文教学中的困惑和对语文教师培训工作的需求和意见,以及如何进一步改进教师培训工作等方面的内容。

1.“国培计划”参训语文教师学习需求调研情况简析

本次调研对象中,有92%的语文教师已获得本科及以上学历,100%都参加过各级语文学科培训,但96%的教师仍表示愿意参加培训,并希望培训能经常化、普及化、规律化。

在培训目的方面,近80%的教师表示希望通过培训能有效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也有20%左右的教师希望通过培训提升教学科研水平,获得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在培训内容方面,高达96%的教师认同语文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打下学习的基础,而不止是分数和升学。故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不高、习惯不好、课外阅读量少而窄、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等影响学生长远学习的种种问题深感困惑,因而希望培训内容要紧扣这些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多一些有效教学模式和方法的介绍,少一些理论的空谈。

在培训形式方面,参训学员普遍认为与课堂实际紧密相连的“案例教学”、“课堂观摩”、“教学实践”、“教学方法交流”、“参观考察”等形式的教学是最有效的。即便是专家的讲座,教师们也更喜欢研讨式的、对话型的、互动性质的、能有更多机会参与交流的教学形式。

2.“国培计划”参训语文教师问题聚焦

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和语文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当前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在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语文教师普遍认识到自身在专业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自身专业技能有待提高。语文教师希望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视野,学与用紧密结合。

传统形式的培训影响力逐步减少,互动、参与式培训愈加受到认可。传统的讲座式培训不再受教师的欢迎,而对于观摩、案例评析的教学培训则受到了教师的追捧。同时,同行的展示及其共同研讨受到了教师的认可,体现出教师认识到教学问题不能仅仅靠专家和理论解决,主动参与是解决自我问题的关键。

在这样的调研基础上,如影随形“结对子”的语文教师培训实作方式孕育而生。

四、如影随形“结对子”的语文教师培训实作方式呈现状态

如影随形“结对子”的语文教师培训实作方式是和院校集中培训研修方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两者互为补充、互通有无,彼此交融。为了更好地说明两者关系,见下图:

上图中,院校集中培训包含教授讲授、教师和参训学员的多维度互动,在相应多一些的理论讲授中,重在培养参训学员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修养、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在优质小学“影子教师”实训基地中,参训学员进行实践体验,包含跟班研修和返岗研修,在这样的实践中,重在指导参训学员提升解读教材的能力、提升课堂操作能力、提升教学评价能力。院校集中培训和优质小学“影子教师”连接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良性循环体,以一定的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体印证理论(跟班研修),而后又回到理论,再进行实践检验(返岗研修)。战国时,《荀子・儒效》提出“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又提出“知之而不行,虽教必困”,道出了知行的关系。此之“知”即是“理论”,此之“行”即是“实践”。从理论到实践,用实践经验印证理论,符合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这样的循环中,院校集中培训和优质小学的语文“影子教师”的跟班研修、返岗研修相得益彰,互为补充。

1.院校集中研修和“影子教师”实践结合的具体方式

专家团队和参训学员“结对子”。院校集中研修组建的专家团队中,有50%是一线优秀教师和教研员(一线优秀教师既是专题讲座的专家,又是优质小学“影子教师”实训基地的导师),有35%是域外专家,有15%的专家是本院校相关学科专家。在这个团队中,一线优秀教师和教研员、本院校专家除了承担专题讲座任务外,主要的工作是和此次参训的50名学员“结对子”。“对子”的比例约为1:3(即一个一线教师导师带三个参训学员,本院校专家参与其中,形成“双导师责任制”)。以此,“影子教师”的研修在院校集中研修中就得以体现。

2.专家团队在影子实训基地对“影子教师”的培训方式

明确指导教师和“影子教师”各自的职责,明晰培训要求。以我院承办的小学语文置换脱产研修项目为例:

昆明市春城小学、盘龙小学、先锋小学、大观小学、莲华小学、明通小学分别是此次我院“国培计划”置换脱产研修的影子实训基地。参训学员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在影子实训基地接受跟班培训,实行“双导师制”(配备本院校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进行指导)。实训基地按1:3比例指定专门的实训导师对跟班研修进行专业引领。影子实训实践基地安排、组织其实践活动。

在影子实训基地研修中,制订指导教师培训职责和跟岗教师参训职责。

指导教师的培训职责为:①了解跟班研修教师需求,有针对性地对跟班研修教师提供个性化的指导;②充分利用本校和区域培训、学习资源,为“影子教师”全方位学习考察服务;③定期指导“影子教师”上课、说课、评课、课例分析等教学活动,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和纠正,指导跟班研修教师开展基于小学语文教学问题“文案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反思”的教学行动研究;④指导“影子教师”撰写一份《小学语文课例研修报告》;⑤负责“影子教师”的考勤,对“影子教师”进行考核并做出书面鉴定(须说明出勤情况),同时填写《“影子教师”考核登记表》一式两份。

跟班研修教师的参训职责为:①梳理个人教学中的问题和困难,与导师沟通、探讨,在导师指导下开展行动研究,形成研究报告;②跟班研修期间,每天听一节课,每周上一节课、参加一次教研活动、组织或参加一次班会活动,撰写一篇教学反思;③填写《研修日志》,详细记录各项培训活动安排、学习观摩的收获和体会;④研修期间,精读一本专业书籍,撰写两篇读书笔记;⑤遵守影子实训基地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安排,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学习期间请假需向指导教师和基地学校提交书面申请,批准后方可离校。

3.专家团队对返岗后的“影子教师”的培训方式

主要采用实践检验的方式,体现培训者与受训者的紧密合作和有效互动。在3个月的返岗实践研究中,返岗学员要学习、观看相关课程资源,反思自己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提出问题,利用互联网与指导教师及其他学员交流,指导教师负责答疑;阅读相关书籍,做读书笔记,上传作业,完成学习报告一个,指导教师作记录。

如影随形“结对子”的语文教师培训实作方式按照“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的基本要求,把集中学习与返岗校本研修、院校学习与实训基地跟班研修、教师讲授与多维度互动研讨等,有机结合起来,遵循“依托理论、借助案例、贴近一线、指向实践”的原则,按需设课,灵活机动。同时,沿着“理论学习――观摩实践――校本实践研修――返岗研修――考核评价”的程序,重视参与式培训,通过专家引领、学员主动参与、案例分析、反思研讨、观摩考察、跟班研修等环节,提高学员理论应用、教育反思、问题解决、创新实践的能力。如影随形“结对子”的语文教师培训实作方式能够系统提升参加培训教师的语文综合素养,提升参加培训教师的小学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技能。这样的培训方式,能使学员了解熟悉国内外母语教学的发展动态,深入认识新课改理念及价值追求,更好地树立符合时展要求的教学观和人才观;能促使其独立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使用网络系统进行学习;能解决一些严重制约其教学水平提高的问题;能更好地发挥“种子教师”的作用;能对区域内中小学语文学科专业学习共同体产生较大影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Z].2012,5.

[2]“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使用指南[EB/OL].百度文库,/view/b11820d3b9f3f90,2012-6-4.

[3]礼记・学记[M].潜苗金译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4]孟子等.四书五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上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EB/OL].百度文库,/view/fe5a4e0a7632311,2011-4-25.

[7]张军征.培训设计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小学语文研修观课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课题研究 主题式 教研活动 活动策划

中小学教研组的校本研修如何摆脱无主题或频繁更换主题的游击状态?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如何避免无过程或过程不扎实的哑铃状态?教研组能否把平常的校本研修活动和课题研究活动整合起来,开展系列化的主题研修活动?

针对以上问题,我校尝试课题研究引领下的主题式教研活动。把课题研究的问题作为教研组研修的主题,试图通过开展系列化的主题式教研活动,逐步破解课题研究中的问题,完成课题研究的任务,从而在系列化主题研修活动中实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下面结合近三年来我校几个课题研究,谈谈主题式教研活动的实践操作经验。

一、制订课题方案,充盈主题选择和提炼的“源泉”

一个完整可操作性强的课题研究方案包括研究背景的阐述、研究概念的界定、研究目标的提炼、研究内容、研究过程的设计及研究分工,历经专家的开题论证和课题组的多次研讨。一份完善的课题方案就是一枚“指南针”,解读课题方案,从中选择和提炼出主题,便可寻找教研的“源头活水”。

(一)源自研究背景的“炙热点”。教研组可针对课题研究背景的难点、热点问题,提炼研修主题。如四年前我校申报了一项市级课题――《以生为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当时还没有刮起“生本课堂”这一阵教育改革风潮,可参阅的文献资料不多。我们基于研究背景中教师评课视角“偏离学生”的现状,提炼出我校教研组活动的主题――《关注学生学习状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后来经课题组讨论,课题题目调整为可操作的《关注学习状态的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研究》。

(二)源自研究目标的“着力点”。课题方案中研究目标的设定是教研组活动的有效“着力点”,找准它,课题研修主题就自然诞生了。如课题《小学语文阅读课练习设计的实践研究》中,我们提出如下的研究目标:1.通过对阅读练习设计,提炼出一套适合我校实际需求的阅读练习集;2.依托课例研究,积累典型的阅读教学练习设计案例;3.探索出指向阅读能力的练习设计的可操作模式;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重新审视自身的阅读练习设计理念。根据第一、三项目标,分别提炼出教研组研修大主题:优化练习设计,提高阅读实效。

(三)源自研究内容的“空白点”。课题的研究内容提示教研组活动的导向,好的研修的主题可以来自课题研究内容的“空白点”。如我校一位骨干教师研究的一项《小学品德与社会中“地理素材”教学实践研究》,针对地理素材研究的“空白点”提炼出街道品德教研组的研修主题:积累素材,服务课堂。又如我校2000―2001年低语组教研活动主题,就是源自小课题《故事引领,发展中低年级学生语言》研究的内容“故事引领,发展语言”。

(四)源自研究过程的“生成点”。通过序列化教研活动,主题的研讨逐渐深入,还会生成新的主题。如高段语文组根据小课题《单元整组教学的实践研究》定的研修主题是“整体设计,有效提升”,但在研究过程中,又生成新的操作性更强的研修主题:1.单元导读课研讨主题:关注起点,有效引导;2.单元总结课研讨主题:有序梳理,有效提升。

总之,课题实施方案是课题组立足学情,多次研讨,专家论证后深思熟虑写成的,就像研讨主题提炼的“原始森林”,处处充满研讨的生机。

二、制订研究计划,提炼与分解主题

研修主题明确后,需要对它进行分解与梳理,将主题分解成几个循序推进的子主题。课题研究计划的制订为分解主题提供研修的“轨道”。如根据课题《小学语文阅读课练习设计的实践研究》制订的研究计划,将“优化练习设计,提高阅读实效”这一大主题分解为两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分层练习,提高阅读实效。将之具体细化为可操作性强的子主题:1.星级作业,分层练习;2.课内阅读一页纸专项练习设计;3.课后阅读加餐分层作业设计。

(二)第二阶段指向阅读,有效练习。可分解如下:1.指向阅读能力的练习设计(又可分解为提取文本信息、整体感知文本、语言积累运用、解释评价文本的练习);2.指向阅读方法的练习设计(又可分解为摘录批注式、统整归纳式、联结推论式、图表归纳式)。

根据细化的主题,教研组长要系统策划学期教研组活动。如以下的学期教研活动序列:

案例1:“指向阅读,有效练习”高语组学期教研活动策划

主题序列化的教研活动立足学情和现状分析,以课例研讨为有效载体,在同伴研讨中分享智慧,在课堂实践中反思,借鉴他人成功经验。这样的教研组活动策划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中汲取“营养”滋润自身,焕发出的是团队真正合作、个体自主反思的有效研修的激情。

三、设计研究过程,促进主题的互动与深入

学校有关制度规定,落实课题研究有几个必走流程:课题组成员讨论研究方案――邀请专家开题论证――阶段行动研究(结合课例)――一次中期汇报,梳理课题成果――后续改进行动研究(结合课例)――整理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市区级课题的开题论证和结题指导由教科室牵头落实,小课题在教研组组内论证。

(一)开题论证:主题的互动从笼统到明确。来自课题的研修主题刚开始可能是模糊笼统的,但课题开题论证时,课题组成员通过与专家的对话,对研修主题的认识从笼统到明确。如几年前我校申报了课题《减负背景下中高年级有效性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开题论证时,专家指出本课题研究的内容过大,可操作性不强,于是我们根据专家的意见做了如下调整:

1.调整研究内容使主题细化,研讨更深入。(1)以分层作业设计为核心辐射全课题研究;(2)研究作业形式和指向性目标。建议作业设计的指向性是阅读能力:获取信息、形成解释、做成评价、整体感知及产生文学体验的能力。考虑文体指向不同的阅读能力,学生的真实起点、教材特点、阅读过程、方法的体验。

2.调整研究方法使主题明确,更具有操作性。(1)设计分层作业,通过前后测数据对比,检测学生语文素养与学业成绩,验证作业设计的有效性;(2)设计作业序列表,尝试设计一页纸作业并逐步积累;(3)针对阅读题进行质量分析对比评价。

(二)课例研究:主题的互动从理论到实践。课例是课堂教学的真实再现,课例研究是行动研究的重要形式。主题式教研活动凭借行为跟进式的课例研讨,设计集体备课活动、展示研讨活动、反思总结活动等活动步骤。每个环节如何设计教师的参与点,让教师真正融入研修活动?精心策划每次教研活动,得先将主题分解成几个可操作的课堂观察视角,并给每位教研成员一定的研修任务。

1.分点观察,点式评课。主题式研修的关键是引发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明晰原因,然后通过行动研究,改进教学行为。怎样使每一次研修都成为教师成长的加油站?应尝试角色分工,分点评课。如在主题为“精选内容,有效语用”的高段语文教研组活动中,我们尝试“点式评课”,即将课堂观察视角分为两组“教学内容的选择、语用的有效性”,并设计以下A、B两份观察记录表:

2.全体参与,主题解读。课题研究引领下的主题式研修的关键是引发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明晰原因,然后通过行动研究,改进教学行为,提炼教学策略。怎样使每一次研修都成为教师成长的加油站?应设计参与式任务。如以下是课题《基于不同文体的教学价值的研究》子主题“感悟型文本教学价值”的教研活动现场,展示的课例是《给予是快乐的》,每位老师就“给予”这个关键词画简笔画,并简短地进行解读。

3.团队认领,小组展示。课例研究中课堂观察评课是关键,如何发挥团队的智慧?在“借助学单,促有效阅读”课例研究中,先就主题分解三个课堂观察点:“助学单设计解读、助学单效果呈现、怎样在助学单中渗透阅读方法。”将教研组成员按年级组分成三组,每组认领一个观察点。主题评课时小组讨论后,以”招贴画“的方式展示评课(如下图)。

(三)专家引领:主题的互动从肤浅到深刻。教研组活动策划中如何围绕主题进行理论的有效指导?我校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围绕主题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使教研活动从实践到理论,从肤浅到深刻。如在区级小课题《故事引领,发展中低年级学生语言》的引领下,围绕“故事引领,发展语言”这一主题进行学期教研活动时,邀请区教师发展中心董晓群老师做《阅读,让学生插上隐形的翅膀》课外阅读指导专题讲座,对课题组老师在课外阅读中如何利用故事的语言,发展学生的言语智慧有深层次的指导,这样的理论指导无疑是“及时雨”。又如区级课题《小学语文阅读课练习设计的实践研究》面临“中原期”――阅读练习的设计如何推陈出新,指向阅读能力?课题组又请来董晓群老师做《课堂练习:实现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的快捷键》专题讲座。董老师从教材的独特解读,对阅读课现状归因的透彻分析,到课堂练习设计的精辟论述都让人耳目一新。把脉课堂练习设计,聚焦阅读能力的提高,提出七个“指向”,从理论高度到实践操作深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范例或可操作的方法。专家的引领使主题教研活动从实践走向理论,又将理论运用实践中验证。

(四)中期汇报:主题的互动从零乱到整合。借力课题研究的主题式教研组活动不仅有针对性的研讨主题,最重要的是主题研讨始终是教师自发、自觉的研究行为。如果举行课题中期汇报活动时,教研组就会精心策划研讨活动,整理前期研究的相关资料,盘点研究成效。如课题《故事引领,发展中低年级学生的语言》,教研组活动展示了精品课例,在同行的互动评课和专家点评中提炼出故事引领,发展语言的简约策略:1.凭借故事“语言链”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2.寻找故事的“空白点”,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3.探索文本与语言的“撞击点”,发展学生语言。这样主题研修具有层次性的提升。

四、提炼研究成果,促进主题的延续与突破

通过课题研究成果的提炼,教研组的研修主题在同伴互助中得以延续和突破。如在提炼品德课题《小学品德与社会中“地理素材”教学实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修主题从“积累素材,服务课堂”延续到“巧用素材,服务课堂”,又延伸至“运用现代技术,优化素材呈现方式”。又如我校高段语文组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练习设计的实践研究》课题成果的基础上,将原来的研修主题“优化练习设计,提高阅读实效”延续为助学单设计的专项研修。

总之,课题研究背景下的主题式教研活动,主题研讨有计划、有成效、有突破、有跟进,解决教研组活动主题针对性不强、缺乏连续性和生成性等问题,我校的校本研修逐步走上主题式教研组活动的“轨道”。同时主题式教研活动助力课题研究,使课题研究走出无过程或过程不扎实的哑铃状态,促使我校课题研究成果的精品化和具有连续性特色。

参考文献:

[1]杨荣波.校本研修课题化,课题研究校本化[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2).

小学语文研修观课报告范文第6篇

一、培养项目顺应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现实与未来诉求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2011年4月,宁波市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正式颁布实施《宁波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1-2020年)》。会议强调,宁波在新一轮发展中要争优势、创一流,关键还是要靠科技、靠创新、靠人才,归根结底靠教育。办一流的教育,出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城市。会议提出了“在全省教育现代化中,宁波要率先实现;在全市现代化建设中,教育要率先实现”的“两个率先”的教育发展目标。强市必先强教,突出抓好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等工作,成为贯彻落实宁波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关键所在。这为推进宁波市名师以上名优教师的高位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支持。

目前,宁波市5万余名中小学教师中,由教育行政部门通过评选考核等途径产生的骨干教师共有2500多人,其中市名师和省特级教师等名优教师285人,占骨干教师总数的11.4%。成熟、骨干、优秀等关键词涵盖了这个群体的共性特征。这一由学科骨干教师成长而来、已被评为市级名师或省特级教师的优秀教师群体,他们在学科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方面已有一定基础,但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系统的教育思想,如何在专业发展上从优秀走向卓越,实现新的突破,从而引领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将是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引导其专业发展方向,为他们终身、可持续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专业服务和发展平台,是思考和探索高端培养培训问题的核心。具有宁波地方特色的专家型教师培养项目――学科教育家(小学语文)培养对象项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可以说,这一项目的推出,既是对社会呼唤更多优质教师的现实回应,又是提升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化水平的内在需求。

二、培养项目的实施路径与策略选择

教师专业成长有其自身规律,要求培训分层进行,通过满足不同层次学员的参训需求,搭建多种平台,让有差异的个体在理念与行为改进上都有所提升。宁波市学科教育家(小学语文)培养对象由小学语文学科宁波市级名教师和省特级教师组成,22名学员中,6人为省特级教师,16人为宁波市名教师。其中,有6位男教师,16位女教师,县市级教研室语文教研员8人,担任所在学校正副校长13人。这些培养对象,不同于其他培训群体。作为宁波市顶尖的高端培养项目,学员的学科教学和科研能力虽已有扎实的基础,但关键是让其如何通过项目的培养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梳理和凝练自我教育主张与教育思想,实现专业发展由优秀走向卓越,在突破中跃升到新的高地。基于此,在培养路径与策略的选择上作了探索性的尝试。培养项目以“蕴含学术元素、着眼综合修炼、催生教育思想”为宗旨,通过与国内知名高校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合作,采取导师带徒、小组工作坊等方式进行。研修尊重学员已有的教学和研究基础,注重学员的个性发展,精心设计研修方案,以专题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训练紧密结合设置课程内容,使培训课程与活动方式既能满足特定参训群体的实际需求,又能顾及项目培养目标适度提升,体现课程的前瞻陛、导向性。研修活动通过专题学习、教学诊断、经验分享等丰富多样的方式进行,通过实践智慧与理性思考的有机整合,帮助学员深刻理解语文课程与教学,提高其课堂教学驾驭能力和语文教学科研能力,促使每位学员能够学有专长、研有特色。导师组成员全程、悉心指导每个学员的研修过程,指导学员确立研究课题与个人发展计划,结合阶段性的主题理论学习,强化具有个性特点的岗位实践。项目研修的高端平台为学员提供了全方位的教育教学前沿理论与课程改革的最新信息,促进了对语文教育教学的全新认知,开拓了教师们的研究视野,帮助他们解决了实际的教育教学难题。

在具体培养路径上,一是采用首席导师负责制,选择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组织管理能力强的教育名家担任首席导师,制订培养计划,审定任务书及小组内指导教师的分工,指导本组的教师实施项目;二是在培训方式上多采用小组工作坊,其内容采取专题化设计,每个学员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参加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坊,满足各自通识培训的同时,照顾其个性化的专业发展;三是采用到南京、苏州、福州等地异地访学等方式,开拓学员视野,拓展延伸已有知识,把握住时展脉搏与语文课程改革趋势;四是专题论坛与撰写论著,即通过论坛和论著审视自己的观点,丰富自己的教育理念,促成其专业发展由零散趋向系统,从朴素步人科学,由表层走向深刻。

同时,遵循学科教学、研究和指导优势为原则,以历练参训者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导向,选择上海与宁波本地优质学校作为培养培训基地,引导学员在实践历练中感悟理念提升能力。

三、培养项目的“三高”特色与实际成果

项目培养对象由宁波市在职在岗小学语文学科省特级教师、市名师组成,培养项目依托上海师范大学在语文学科教育教学和研究领域的优势,实行首席专家协调下的导师组带徒制,通过专题学习、教学诊断、经验分享、读书报告、学员论坛、蹲点访学等方式进行。导师团队阵容强大,实力雄厚,聘请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全国著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专家吴忠豪教授担任首席专家,导师团队由上海以及江苏、浙江著名特级教师等构成。由此建构起国内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屈指可数的学术高地,为学员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审视省思自己的日常教学,重新获得一种思考、批判和进取的力量,为教师们实现自我超越提供前提保障。

培养项目以“蕴含学术元素、着眼综合修炼、催生教育思想”为培养宗旨,力求打造一支理念先进、造诣高深、素质优良、影响较大,能反哺教师队伍成长的教育家型的学科高端人才。

两年中,项目研修有序展开依次推进,从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写作教学的研讨、课例与课题研究方法到专题研修课程设计和实施,学员们始终沿着语文课程的前沿方向,行走在语文研修和专业成长的路上,将学术思考和理念实践两相结合,参悟到了语文教学的门道,寻找到了学术研究的路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项目研修为宁波市处于顶尖层面的骨干教师提供了高端研修的平台,满足了这类精英教师群体专业再提升的内在需求,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内在的学习激情与创造力,进一步发挥了他们的辐射引领作用。“两年前的冬天,我有幸参加宁波市学科教育家培养对象高级研修班,在上海师范大学导师团队高屋建瓴的引领下,我聆听着智者的声音,感受着语文之美的濡染,在思想的盛宴之中,我收获巨大。这是我人生中的最大幸运。”“尽管我们心中明白自己离学科教育家还有很大距离,但我们有信心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向着卓越型教师挺进。对教育的热爱给了我们毅力,给了我们勇气,给了我们腾飞的双翼。”学员的研修感悟,足以见证项目研修的及时性与必要性。

二是学员在研修中快速成长,已经或正在成为全市基础教育小学教育教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和区域中坚力量。在22名学员中,有1人被评为浙江省首批正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有2人被评为2014年省特级教师,有2人人选“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学员的教育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实现了跨越式提升。据统计,两年来,学员方蓉飞、顾可雅、罗树庚等已经或将出版个人专著12本,93篇,还有39项课题在省市级立项,其中33项已经结题。另外,还开设公开课110节,作专题讲座287个,培养指导青年教师276人。

三是联手国内著名高校对本地名优教师进行专业再提升培训,是宁波市培养高端教师的又一种新的尝试与实践。小学语文学科教育家培养对象项目培训的实践,引发国家、省市级媒体关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应,扩大了宁波市师训工作的影响力。宁波《东南商报・教育周刊》分别以《努力培养宁波本土学科教育家》、《栽培自己的学科教育家》为题,详细报道了学员课堂教学实践研修与专题论坛的实况,全景展示了项目研修的系列成果。《浙江教育报》在2014年2月26日以《宁波着力培育本土“学科教育家”》为题作了概要报道后,便在同年3月26日围绕卓越教师培养推出整个版面的专稿,在实践案例板块中以《合作分享成长共融》为题,系统介绍了宁波的实践探索与获得的成果。

四是小学语文学科教育家培养对象项目培训的实践与积累的经验,为后续的中小学数学学科教育家培养项目的实施与推进,在具体策略与路向选择上提供了借鉴,并与省“双名工程”和宁波市的“卓越工程”实现了有效衔接,丰富了教师培训尤其是高端教师培养的实践路径与理论思考。“卓越工程”推进过程中,小学语文等学科教育家培养对象学员,将在自己由优秀走向卓越的专业发展之路上,肩负双重任务,合作分享,成长共融,发挥专业特长的示范引领,担当起“卓越工程”培养人选的导师角色,实现一代又一代的代际传承,追求卓越,在岁月的淘洗中逐渐汇成富有特色的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宁波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四、几点思考

一是凡是卓越的教师,首先应具备自己独特的风格,而风格来源于思想。针对精英教师培训群体,学科教育家高端培养项目如何立足于学员实际,基于课堂,又能超越课堂,凝练提升个体富有探索性的思考与实践,借助专家团队的前瞻陛引领,以学员已有的本学科扎实知识和储存的丰富经验为基础;打开、表达作为经验的知识;审议经验,形成自我对学科的解释体系;传播、共享自我的解释体系,呈现实质性的物化成果等,这些应是项目实施中重点关注的“点”。

二是如何整合放大高端培养项目导师团队的效能,各展其长,形成合力,以及充分发挥宁波本地实践基地的作用,尚需进一步深入研讨。

三是研修项目为受训精英教师群体提供了发展与成长的平台。这仅仅是客观的外在条件,要促使自我借力提升实现跨越,更需依赖个体内源性需求的激发与驱动,从中获得持续的内在动力,同时也需借力团队力量的托举,从而实现教学专业人员向教、研、训三位一体的转化,逐渐铸就成为卓越型教师。

小学语文研修观课报告范文第7篇

开幕式由赵明先生主持,苏立康、王小飞、王海燕、赵明等专家作了“少教多学”专题报告。会议期间还举行了首届“教育艺术杯”课堂教学大赛和首届“教育艺术家成长论坛”。7月30日下午,大会闭幕,闭幕式上首先为首届“教育艺术杯”课堂教学大赛和首届“教育艺术家成长论坛”优胜奖获得者颁奖,同时举行了“中国·无棣海洋贝瓷杯”征文比赛活动颁奖仪式和首批立项实验学校授牌仪式。

课题组特邀专家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苏立康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研究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管理处副处长王小飞博士、首都师范大学饶杰滕教授、教育部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海燕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法律顾问程振勇律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李春旺先生、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伊道恩先生、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史绍典先生、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张鹏举教授、课题组学术指导、全国中语会创新写作教学课题组组长赵明先生、首都师范大学语文报刊社社长、《中学语文教学》杂志社社长陈鹏博士、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特级教师王文丽老师、福建省宁德市教研员特级教师陈成龙老师及课题组副组长朱芒芒、田万隆、王来平、孙雷、张伟忠、葛宇红、刘华、蒋红森、陈高潮、刘桂英等出席开幕式并在主席台就坐。

开题培训会上,专家们的报告精彩纷呈: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苏立康教授的《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管理处副处长王小飞博士的《教育科研课题的管理规范与研究设计》、教育部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海燕博士的《基于课程实践的教师专业发展》、课题组学术指导、全国中语会创新写作教学课题组组长赵明先生的《“少教多学”课题研究设计的构想与实施》、无棣县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郭云鹰先生的《无棣人文历史与语文教学》,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变革学生学习方式,回归语文教学本真”的主题。与会者通过近距离接触课程改革的最新研究成果及课题研究的方法策略和最新进展,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鼓舞,感悟到了“少教多学”理念的魅力,激发了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

首届“教育艺术杯”语文课堂教学大赛,分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小组,按照先观摩示范课、后展示参评课的程序进行。高中组的示范课由来自浙江省温州中学的张小珍老师执教《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初中组由福建省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的特级教师陈成龙老师和湖北武汉胡擎老师分别示范《最后一课》和《我知细叶谁裁出》;小学组则由北京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特级教师王文丽上了《迎接绿色》。示范课之后,来自全国18个省市区的18名高中、17名初中、18名小学语文教师同台竞技,展示教学风采。参加大赛的52节展示课,都比较地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改精神,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少教多学”理念,各参赛选手凭借出色的课堂教学艺术,以不同文体不同内容的教学,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少教多学”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堂魅力,再加上专家视角独特的点评,给与会者耳目一新之感,让与会者受益良多。所有参评课,经专家评委和一线教师评委量化打分,共评选出一等奖24名(高中、初中、小学各8名),二等奖28名(高中8名、初中、小学各10名)。

原定只用一个半小时的首届“教育艺术家”论坛,由于代表们热情高涨,不得不向后延续两小时。来自全国各省市的校长、教研员、教师、名师工作室代表印余人纷纷亮出自己语文教学之剑,踊跃登台演讲,他们就“少教多学”开题研究和当前课程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各抒己见,对话交流,同时把自己在教学教研中的独到见解和宝贵经验呈献给全国各地的语文教育同仁,激起了众多与会者共鸣。论坛的举办,成功地为全国各地语文老师合作对话、交流分享搭建了专业平台,充分地展示了全国各地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风采。

本次开题暨培训研讨会通过探索“少教多学”的多元策略与方法,引领语文教学回归教育本真,将有助于深化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小学语文研修观课报告范文第8篇

万桂园,高级教师,福州市鼓楼第二中心小学教导主任,福州市鼓楼区第二届名教师。曾获“长乐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福州市优秀青年教师”“福州市中小学骨干教师”“福州市先进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10年参加全国“本色杯”教学大赛获特等奖。

作为教师,我常为教学上的失误而扼腕,也为教学中的成功而喜悦,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伴我一路走过的“三课”――课堂、课题、课余。

课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2005年,我通过鼓楼区招考来到福州市茶园山中心小学,还来不及感受榕城的秋意,就迎来了我的公开课。课后的我自信满满,得到的评价却似秋风般凉:教学设计平常,教学过程没有章法。这次的教学评价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感谢师傅毛金金,她给我的“挫折教育”,将我抛到了成长必经的路口,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

我很快融入学校严格的教研氛围中,开课―评课―反思―总结,再由校聘专家总结、提炼。几番下来,专家的精点细拨,加之教研员经常下校指导,给暗自摸索专业发展的我开启了一扇扇窗。

2008年秋天,经过层层筛选,我执教的习作课《家》作为鼓楼区代表之一在福州市小学作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上展示,获得与会专家的好评。这些好评是我在历经13次试教之后得到的最佳营养:课堂,要有教育理念的观照。

2009年9月,我被评为福州市鼓楼区第二届名师。因为这个平台,我结识了区内首届名师以及许多小语专家,参加了各种培训研讨活动。

2010年7月,历经暑期近一个月的打磨,我执教的《桂花雨》一课在全国中小学“本色课堂导学”教学大赛中获特等奖。这次的历练促使我深入思考:语文是什么?教语文到底教什么?怎么教?离开了师傅的耳提面命,我该如何上好语文课?接踵而来的区内名师送教与讲座,我在一次次的自我否定中努力超越自己,走在小语教学的路上,我越来越意识到,唯有“研读”方是真正助教师远行的不二法门。

2012年5月,在福建省小语会举办的“汉字科学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研讨活动上,我执教《活见鬼》一课,获得专家们的一致好评:汉字科学的应用适时适度,学生学得扎实、学得快乐。这些鼓励让我更清醒地认识到,教学是一门艺术,同时是一门科学,而这一切的摸索,都离不开我朝夕相伴的课堂。

课题: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2006年,茶园山小学承担了省级课题“语文实践为基础的教与学的研究”子课题实验,我参与了实验研究。这个课题做下来,我也摸出了一些门道,执笔撰写的开题报告《培养语感和加强语言积累的实践与研究》获得福建省首届科学研究论文一等奖,教学设计《亲历体验,乐于表达》获得全国设计大赛一等奖,教学案例《让语文园地成为孩子学习的乐园》获福建省教学案例评选一等奖。

2008年3月,茶园山小学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的深化研究”课题实验,我担任课题秘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这些理论冲击着我的教学视野,我开始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教学预设更多从学生出发,让课堂因学生的需要而存在。同年12月,学校承办了该课题“小学语文教学专题研讨活动”,与会的福建师大余文森教授、省普教室黄国才老师及省市区课题校教师都给予了高度评价。2010年、2011年,我的文章《开放互动,培养学生自改习作能力》《正视小初衔接,探寻有效教学策略》先后刊发在教育类CN刊物上,其中的关键词“把握学情”“教学起点”“有效教学”“自主学习”等就是参与此课题研究的成果。2013年11月,我有幸参加“国培‘种子教师’高端研修”,聆听了上海师大王荣生、吴忠豪、李海林等教授的讲座,“阅读就是理解、感受”“本体性教学内容”等理念不断地丰厚着我课题研究的理论。

2011年初,我加入了福建省小语会“汉字科学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组,有幸结识省内各地名师,开始填补自己的汉学知识缺漏;2012年初,我与区内名师们一起,加入进修校陈朝蔚副校长负责的省级名师课题《在对话理论下小学语文相融课堂的研究》。专题推进式的课题在问题中做,在做中研究推进,力求让教师的“胸中之书(文本细读)”效益最大化地为“目中之人(学生需要)”服务。

课余: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课余,我常静下心来读书、学习、思考、练笔。

我常读书,读的书也颇杂。一些语文教学杂志,我一期不落;教育教学理论专著,我反复啃着;哲学类书籍,我常捧读“磨脑”;而文论,我也细读。

喜欢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高度不重要,重要的是向上的姿态。只要有机会参加培训或学习,我总是欣然前往。福州市小学教师培训者培训,全国第八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杭州“千课万人”教学观摩活动,省骨干教师研修,国培“种子教师”高端研修等等。如果说读书丰厚了我的语文素养,那么,这些培训与学习则滋养着 我的专业成长。

小学语文研修观课报告范文第9篇

关键词:教师培训;变化;有效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4-090-03

一、目标制定:以“变化”为着眼点

现行的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大都事先制订方案,而培训目标则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培训对象层次不同,培训方案林林总总,培训目标也各有其异,但有一点却高度相似,那就是目标表述的抽象、模糊和笼统。以“小学学科教学带头人”培训为例,其目标的表述不外乎:具有“敬业和爱生的专业情意素养”、“虚怀若谷和无私奉献的人格精神”、“广博精深和开放动态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创新合作和实践反思的教学研究能力”,如此等等。其正确性毋庸置疑,但普通教师是否需要?倘若需要,那么,学科教学带头人与他们如何区别?再者,受训者在受训前是否具备?若已具备,培训意义何在?若不具备,又如何证明他们受训后多大程度上实现了目标?在构思和拟定培训方案时目标不应是装模作样的虚应条文,而应是课程设计、模式构建等实实在在的东西。目标是否实现,也必须以“变化”是否发生、“变化”的方向是否正确以及“变化”的大小来衡量和检测,而不是依靠培训者的自我感觉。这样,目标的制定就必须变务虚为务实,着眼于让受训者或培养对象朝正确的方向“变化”,具体,清晰,可操作,也可检测,从而为培训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打下基础。而那些不在意、不追求、不凸显“变化”的目标,往往只是空洞的“大话”和徒有其表的“正确的废话”,难以实施,也难以检测,实现多少,是否“有效”,无从说起。

基于对教师培训有效性和应然目标的认识和理解,集美大学“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项目组以具体化和微观化的目标取代了普适化、宏观化的目标,其核心是:通过培训,使培养对象更新和拓展语文教学和自身发展需要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提高语文教学的思想认识,获得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改进和完善教学,从而促进学生成长,并对其他教师产生引领和辐射作用。

“提高语文教学的思想认识”,必须最终落实到“获得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即导致教学行为的“变化”上,这样才能改进和完善教学,不仅促进专业发展,而且促进学生成长。“更新和拓展”、“提高”、“获得新的”、“改进和完善”等用词,不但凸显“变化”,而且使目标更清晰,更可操作,提高了可检测度。这样,目标就为培训工作确定了正确和明确的方向,也为有效实施奠定了基础。

二、课程设置:让“变化”针对需求

现行教师培训有效性不高,这是事实而非臆断。据集美大学项目组对42位培养对象进行的问卷调查,在对“你认为现行的小学教师培训效果”这一题目的4个选项中,有23人选择了“一般”;在对“你认为影响教师培训效果的主要因素是”这一题目的6个选项中,35位培养对象选择“培训课程针对性差”,排在首位。

“针对性”即针对受训教师的需求。针对性差产生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教师培训对象复杂,类型不同,层次有别,时间不等,需求也各异,不可能有普适的课程或内容体系;其二,受限于培训者的现有条件,因人设课往往成为或主动或无奈的选择。“因人设课”,其“人”即授课专家,培训机构已有或外聘的授课专家研究什么或专长于什么,就安排什么课程或研修内容。至于小学教学实践和受训者的需求,则在有意无意间被忽略了。

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带头人”中,有三个关键词:语文、教学、带头人。培养对象的“变化”必须满足这三者的需求,否则就难说有效益。培训者应据此设计课程或研修内容,以充实和具化“变化”的内涵。当然,这三者是相容而非并列关系,即不是让它们“各司其职”,分别统辖一些课程或内容,而是三者兼顾,彼此照应,综合考虑。

1.针对“语文”的需求。单一学科的教师培训必须遵循本学科教师的专业成长规律,注意满足其专业学习特性和专业标准,满足其发展中的实际需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推进十年,经过大大小小的各级各类培训,省级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对象对于通识性课改理念大多已经了然,现在理应更专注于学科本身。语文学科教学带头人的培训固然需要传授教育理论,但语文自有其特殊的教学规律和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个性化问题,因此,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途径也应与众不同,应立足“语文”设计培训课程或安排研修内容。

2.针对“教学”的需求。“小学语文教学带头人”不是语文学家,而是教学专家;其主要工作场所不是研究室,而是教室。而“带头人”之谓,也必须通过“教学”来体现和实现。针对“语文”的需求,是方向,是基础;针对“教学”的需求,是根本,是关键。

集美大学的项目在关乎“语文”的课程或研修内容中,有一些知识拓展,如“汉字学知识讲座”、“文本解读示范”、“儿童文学知识讲座”等,但这些不仅仅着眼于丰富培养对象的语文学养,归根结底也为教学服务,因为这些知识都是教学所必需的、所急需的。在两年培养周期的四个阶段中,每个阶段的主轴“问题解决”部分,核心课程或研修内容各有侧重,但都给予了“教学”:第一阶段为识字教学专题研讨,安排了“识字教学案例研讨”、“识字教学学术沙龙”、“识字教学专家讲座”等;第二阶段为阅读教学专题研讨,安排了“儿童文学体课文教学”、“古诗教学”、“常识性课文教学”、“略读课文教学”、“课外阅读教学”等。第三和第四阶段将安排习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和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专题研讨。针对小学语文教学安排的这五个方面,对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各具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能顾此失彼。无论哪个方面,培养对象的认识和实践,或多或少地都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每一个阶段围绕一个方面研讨,便于凝聚合力,“集中优势兵力打好歼灭战”。

3.针对“带头人”的需求。“带头人”彰显了培养目标需要达成的规格或层次。小学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要造就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优秀教师或教学能手,而是能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的专家。他们必须比一般的优秀教师或教学能手具有更广博的知识、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强的以反思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研究能力,这成为课程设计或研修内容安排的重要依据。集美大学的项目安排了一些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通识性课程或内容,如“中小学学科教学带头人的内涵解读”、“中美文化比较视野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教育科研方法”、“课题申请书、开题报告、结题报告的撰写”、“网络教研平台的使用”等;也安排了一些属于语文内部,但意在开阔视野的内容,如“国外母语教育”等;还安排了与教学直接相关的“学术

沙龙”以及培养对象自己在分散研修阶段的“课题研究”、“论文撰写”、“展示和讲座”等。这些课程或研修内容,对于培养对象拓宽视野、提高包括反思能力在内的教研能力、发挥辐射和引领作用,具有重要作用。

三、问题解决:促“变化”落于实处

“问题解决”是“基于问题的学习”在教师培训领域的运用。围绕受训者在教学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个问题展开研讨,以求达到初步共识。在培训者的引导下,受训者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提高认识,获得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从而改进和完善教学。

培训模式与培训内容相辅相成,辩证统一。“问题解决”是培训模式,而“问题”本身却属于课程内容。问题何来?来自受训者,来自教学实践。因而“问题解决”模式也就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解决”二字彰显其对“变化”的追求,包括思想认识和教学行为的双重“变化”。“问题”一旦真“解决”,也就意味着真“变化”。

1.发现真问题。真问题是“问题解决”意义或价值实现的前提,即必须解决语文教学实践中真实存在、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或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的普遍性问题。不同对象、不同层次的教师培训,需要解决不同的真问题。对于刚入职的语文教师,除课堂管理外,大量存在的是对语文性质认识不清、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清、教学策略不当的问题;成熟教师往往面对教学细节有待完善、教学美需要提升等问题。无论刚入职教师还是成熟教师,其问题较多是表层的,因此不难发现。而语文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对象或优秀教师,其问题更多是深层次的。比如,在现行的阅读教学中忽视文体特点,从而影响课文教学价值的发挥。这些问题在培养对象或优秀教师中普遍存在,但不为多数教师所发现。集美大学的项目第二阶段集中研修之所以安排“儿童文学体课文教学”、“古诗教学”、“常识性课文教学”、“略读课文教学”、“课外阅读教学”等,就是因为其中存在着大量隐性的问题,亟须解决,否则会制约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真问题不同,发现途径也各异。新教师教学问题可以通过问卷和课堂观察发现,而对于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对象,更需要通过以下途径去发现:一是阅读资料。大量阅读各种教辅类期刊或著名语文网站发表或推荐的教学设计或教学实录等。这些“优秀”的案例,其设计者或执教者大多与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对象同属优秀教师之列,二者的问题往往相似。二是现场设计。课前或课中让培养对象撰写教学设计等。通过这两条途径发现的问题,可为设计课程或研修内容提供依据。

2.主体深参与。问题最终必须由受训者自己解决,因为只有他们才是培训课堂的主人,培训者不能越俎代庖。专家讲座所提供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策略只有为受训者所内化,才能真解决问题,从而杜绝“左耳进,右耳出”、“培训一套,教学另一套”现象的发生。而内化是以体验为中介的。因此,受训者深度参与培训就必不可少。专家讲座与案例研讨、学术沙龙、小组讨论、个别交流、动手作业、课堂实践等需要紧密结合,要摒弃培训者讲、受训者听的培训方式。

3.方式各有异。“问题解决”不应有一成不变的步骤和方式。各种问题,其性质、难易、产生的原因不同,培训步骤和方式也应有异。以集美大学的项目为例,第一阶段要解决识字教学问题。识字教学课堂操作对于这些准省级学科教学带头人而言不难,难在认识。因此,集中研修采用“案例研讨”、“学术沙龙”、“专家讲座”的步骤进行,而分散研修则为独立完成论文,意在促进培养对象认识的“变化”。第二阶段要解决阅读教学问题。众所周知,阅读教学最具复杂性和创造性,改变课堂操作往往比改变认识更难。集中研修主要采用培养对象在专家引领下进行二度设计的方式,重在切实促使其行为发生“变化”。以儿童文学体课文教学为例,培训者先行从国内各种期刊和著名网站搜集关于《看雪》的教学设计或教学实录,发现共同问题是迷失了童真或游戏精神。培养对象的首度设计暴露了同样问题。针对问题,培训者结合《看雪》的教学进行讲座,提供了让课堂弥漫童真的游戏化的教学策略。培养对象再挑选课文,运用新策略进行二度设计。然后,就二度设计进行小组、全班两个层次的交流,培训者随机点评。这样,围绕问题,逐层深入,强化培养对象的参与和体验,切实改变其固有的思路和策略。

4.加强延续性。集中研修的成果,需要在分散自主研修阶段消化、巩固和强化。一种思路、策略一旦驾轻就熟,改变着实不易。且不说教学本来就是高度复杂的活动,以新替旧,且要熟练运用,确实需要一个较长的实践过程。因此,集中和分散研修,内容上必须保持延续性,这样才能促使“问题解决”落于实处。若将集中阶段之学习成果束之高阁,另起锅灶,难免前功尽弃。在集美大学项目培训的第一阶段,分散研修主要是根据集中研修内容撰写论文,展开网络研讨,促使认识深化。而在第二阶段,分散研修则以完善和展示二度设计为主,使新思路和新策略得到实践检验。同时,还要进行反思和理论提升,并就此开设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讲座,发挥引领作用。在不断学习、实践、反思的循环中,促进培养对象的专业发展。

四、独立评估:使“变化”得到实证

通过培训,受训者是否发生“变化”?“变化”的程度如何?需要作出客观的评估。培训者自我评估,受训者“面对面”评估,无法避免人情等因素,其客观性要打些折扣。只有去除各种干扰因素,其客观性才能令人信服。项目组所有成员都不介入其中才是“背靠背”的评估,才是独立的评估。集美大学项目组特别聘请有二十多年国外学习和工作经验的留博士、集美大学特聘教授谭继生牵头组织独立评估小组,为评估的科学性、评估结果的客观性提供了保证。

评估的方法绝不能用思辨自圆其说,必须用实证来检验,这是评估结果客观性的另一重要保证。评估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受训者对培训项目的满意度,主要检测课程和授课获得的好评度。谭博士设计了两份评价表,由培养对象匿名填写,交由独立评估小组统计。二是受训者培训后提高了哪些认识,掌握了哪些新思路、新策略以及掌握到什么程度,即检验受训后的“变化”及程度。对此,独立评估小组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例如,“经历了首度设计、专家讲座、二度设计、二度设计交流与点评的培训过程,你原有的教学思路、教学策略”,答案选项有:①完全改变;②较大改变;③有一些改变;④没有改变;⑤越来越不懂得教。三是受训者学习成果在工作中的运用,检测其教学中运用新思路、新策略的情况。独立评估小组将实地考察培养对象现场教学展示,重点考察他们教学行为的“变化”。四是受训者“变化”的回报,即检测促进其工作对象的发展情况。

小学语文研修观课报告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信息技术

伴随着科技革命的开展,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为核心的社会变革把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也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推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成为很多学科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现在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论一下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操作与探讨

在研究中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将新课改的要求作为工作和探究的出发点,通过在一线教学中的课堂实践和课例研修,来探究信息技术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应用,以及如何采用较为科学、合理的方法使用信息技术。

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我发现: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一方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提升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表现为:

(一)在小学语文阅读方面

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阅读量大,对于学生的阅读要求比较高。“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对于学生提升自身语文素养和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是,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然后去品味、思考文章的内涵。这对于仅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具有不小的难度,所以他们在阅读上需要其他方面的辅助。信息技术就可以提供这方面的帮助,可以通过声音、图片、视频等资料的补充来深化阅读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优化阅读效果。

(二)作文教学

写作在语文学科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就目前学生的表现来看,写作环节恰恰是最薄弱的环节。很多学生都觉得缺乏写作素材,无话可说,所以在写作上总是穷于应付,效果很不理想。

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学生写作一定得有感而发,因情生意,所以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写作的素材非常重要。我们一方面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寻找素材;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相关资料,使学生有话可说,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另外,教师要充分利用投影技术,及时展示优秀的学生作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三)创设小学生口语交流环境

创设口语交流环境,是语文教学的关键一环。不同的年级段教学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以教学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负荆请罪》为例。《负荆请罪》是一个著名的历史题材,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我们就可以把这一课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以小组为基本单位,去寻找相关的资料和资源,然后把整理的资料做成课件,上课以小组为单位呈现给同学们。这样一方面会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展示中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在小组活动中锻炼了自己的口语交流能力,效果非常好。

二、运用信息技术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充分发挥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的直观、形象、立体等综合效应,能够展示其在交互性、智能化、网络化等方面的强大教学应用功能。

(二)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是尝试创新而不是淡化语文教学

1.不是简单地代替小学语文教材内容。

2.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3.体现“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还必须遵循“小学语文”的教学特点,一味地强调与运用信息技术的运用,那就是走进误区了。

(三)对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改造、加工的同时,要注意扬长避短

例如,听、读、演、练等。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与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相比,也有其自身的优势。如小学教师以自己的特长感染小学生,以此来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课本剧的演练远比看一遍现成的电影要好得多。

(四)防止图新鲜,凑热闹

当信息技术刚刚进入课堂时,几乎没有人不愿意使用,可随之而来的是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素材时烦琐细致的工作,有时甚至搜集素材的功夫比制作一个课件还要费时费力,于是兴致大减,热闹劲一过完全弃之不用。这是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优化整合的误区。

三、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给小学生更大的创新空间,改变了他们单纯、机械的学习方式。这对我们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挑战。因此,我们教师只有不断进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营造出充满生机活力的小学语文课堂环境。

参考文献:

[1]叶澜著.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

[2]杨开城,李文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现代教育观念.北京师范大学.

[3]张家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过程的改善.教育研究.

[4]习鹏程.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5]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心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

上一篇:小学数学观课报告范文 下一篇:教师研修观课报告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