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随笔范文

时间:2023-03-10 09:19:09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心得 改变

上课开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唱唱歌,背背诗,这样,不仅让学生从课间的活动中进入学习状态,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学习作好铺垫。如果是借班上课,可以和学生课前谈话,如问学生“你贵姓”“老师想和你做朋友”“你吃过饭了吗?”等一些轻松活泼的话题,这样便能在极短时间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新授课作情感铺垫。

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阔的知识背景,这一独特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如《再见了,亲人》一课,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要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不但能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是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在理解第二段课文时学生在理解小金花失去妈妈的心情过程中,总倾向于小金花对敌人的恨,而忽略了她失去妈妈的悲痛。因此朗读这段课文时,要先让学生通过自由找出最能表现刚强的词语“脚一跺”、“抽动两下”,而又引导理解这些词语中流露出的情感。通过分析,学生体会到小金花是把失去妈妈的悲痛深埋在心底,更把满腔的仇恨对准了敌人,化悲痛为力量,发誓要为妈妈报仇。学生理解了课文,也就把握了朗读的情感基调,进一步体会情感。

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如我在教《长城》一课时,先让学生说出祖国大地上的名胜古迹,学生们兴致很高。随即我热情洋溢地告诉他们,笔者亲眼看到许许多多的外国朋友,成群结队不远万里来到我们的长城上。站在长城上,会想起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丰富的美感和民族自豪感充溢着我的心头,连我自己也感觉到语调是那样激动,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带着对长城的向往进入课文情境,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文。

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充满微笑地去授课,这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这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是一种与学生心理上的交流,而非一种矫揉造作、虚假的表情。学生在洋溢着微笑的课堂中,会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现在有些教师在授课时,总是板着面孔,处处想着在学生中树立威严感,这就在无形中就扼杀学生对你的亲切感。那样的话,试问,学生还愿意和你交流问题吗?其实,教师的威严不是建立在严厉的表情基础上的,而是来自于你的学问和修养。微笑着面对学生,其实是一种自信,一种认为自己的魅力可以征服学生的自信。而板起面孔去说教,往往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征服学生,而运用一种外来的压力去迫使学生去做,我想,这有时似乎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往往不能持久。因此,语文教师要想使学生在一种欢悦、畅快的课堂气氛中去追求知识,那就要首先自己充满这种情绪,用自己欢悦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气氛,惟恐一发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输式的教育,学生在听话的听教师讲课,整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范文第2篇

语文是一门具有情感性的学科,培养的是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下。还有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上好一堂生动的语文课。我们必须做精心的准备,课堂情景的创设、评价方式等等各个环节缺一不可,这都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去思考和研究。那么怎样才能上好语文课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语文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

教师要关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和培养人的工作中,了解儿童,创设师生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验学习和成功的快乐。教师要有宽容心,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失败,关心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和完整人格的发展,不用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进步,人人有目标,人人有自信,人人有动力,人人有方法。人人有成就感。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潜能开发,使之成为有创新精神、有独立人格、有良好道德修养、自强、自立、自信、自尊的人,解放他们的大脑和双手。

2.着眼学生终身发展,整合教学内容

《新课标》明确规定:"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这"创造性"的外延是多么广阔无边,它教我们插上翅膀带孩子快乐地飞翔,开心地去采撷教材之外的丰硕知识之果。苏教版语文教材第一册中的第二课课文 《升国旗》 一共才三句话:"五星红旗, 我们的国旗。国歌声中高高升起。我们立正, 向您敬礼。" 教师若仅仅着眼于孩子近期的考试, 那么教会孩子认读书写生字, 能朗读并背诵课文就行, 最多再让孩子知道升国旗时的礼仪就行, 我看了一下教师用书, 大概教学内容也就这些了。或许是刚教完一个大循环, 送完六年级, 深感课外 知识的积累, 情绪体验, 和语言表达的重要性。现在下来教一年级, 在设计教学时, 我会情不自禁地将与教材相关的知识有目的, 有计划地去伸展, 去拓宽, 深度并不会去挖, 毕竟是一年级的孩子。在教这一课时, 我把 "日本"、"美国"、"英国"、"俄罗斯"、"法国" 这几个国家的国旗图片带进了教室; 我把 1999 年国庆 50 周年最盛大的升旗仪式录像带进了课堂, 让孩子们感受升旗仪式的盛大隆重和庄严。当然最重要的是我把中国的国旗和国歌带进了课堂, 让学生用心地欣赏, 让孩子们的心灵受到震撼, 在他们小小的心灵里播下爱的种子。当我在办公室忙于搜集这些资料时, 有同事这样说: "讲这些, 看这些有什么用啊? 没有效果! 考试又不考这些, 浪费时间! " 很显然, 我们两个对于 "什么是有效教学" 的目标具有不同的理解。一个着眼于近期的考试成绩, 只着眼于知识技能的掌握, 我在关注学生基本知识技能掌握的同时, 也非常关注孩子的情感体验, 想象表达等, 更着眼于孩子的终身全面发展。

3.让学生认真识字

识字是阅读与写作的灵魂,识字是人类脱离野蛮,追求文明的第一步,识字的目的,就是要抛弃嗦和混乱,走向简洁与智慧,成为语言的大师,文字的巧匠。而低年级学生智力发展的速度堪用突飞猛进来形容,在这个时段,方法得当,引领适度,对低年级学生识字非常有帮助,会使其受益终生。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识字、看书、作文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看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新的优秀的教学方法,激发起学生识字的兴趣,要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思维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予以解决,使得学生拓宽识字途径,培养识字能力;要遵循课标对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要求,要运用基本功训练、汉字规律、识字的主动性及多种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的识字能力,这样我们才能使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4.加强小学生的背诵能力

背诵,不单单指的是课文。古往今来,无数人都有一句喜欢的话,即所谓的座右铭。甚至很多伟人名人科学家都曾经在一句话的鼓励下奋发图强,名垂青史。我精心给学生找了大量的短句,让他们熟读和背诵,增强他们的记忆力和词汇量。比如,告诉学生努力和优秀的:"自己的孩子自己疼爱,优秀的孩子人人喜欢。"告诉学生尊敬父母的:"忘记孩子生日的人是伟人,占极少数;忘记父母生日的人是凡人,占极多数。"告诉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的:"害怕寒冷的孩子尝不到玩雪的快乐,畏惧挫折的人们尝不到成功的甜头。"告诉学生不要蹉跎岁月的:"事业是强者的主题歌,因循是庸人的座右铭。"告诉学生要认清自己的:"大力士抬不起自己,千里眼看不见眉毛。"告诉学生少说多听的:"施的人肯定比受的人拥有的多,听的人未必比说的人知道的少。"告诉学生人生价值的:"雨滴融入大海更易把自己保全,个人奉献社会才能把自己提高。"这些短句,言简意赅,被学生所喜闻乐道,有的学生非常喜欢,背得非常用心,作文水平和思想境界明显提高。

5.要"因文取法",更重要的是指导学法

选择和运用正确、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因此,对不同类型、不同体裁的课文应该使用不同的方法。如阅读课文就应该以自学为主,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所以,教师应采用模仿类比,组织讨论,练习测评等方法,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实践证明:教给学生正确的自学方法,是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它,就能受益无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时时提醒学生把读和说结合起来,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即在阅读时口、手、眼、脑并用,这样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再如:看图学文,可以采用以图导读、图文对照等方法,让学生口述图中内容,然后熟读课文相对应段落,看看作者是如何描述这幅图的。久而久之,既培养了学生观察图画的能力,阅读课文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作文能力。同样,讲读一篇课文,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但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应该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让学生学会自己开启知识的大门。

6.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活跃课堂气氛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范文第3篇

一、课前准备工作要充分

课前准备工作分三方面,首先,教师在上课前应利用多种教育信息渠道备好课,钻研教材,领悟教学大纲的要旨,弄清所授课的重点、难点,了解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备出的课详略得当,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方法设计灵活多样,在上课中才能有的放矢,胸有成竹。其次,课前准备也要有学生的参与。现在的教学内容越来越具有人文性、科学性,有的学习内容需要学生提前搜集相关的资料,有的内容深涩,需要学生提前预习等。如人教版语文第十册的习作六,要求学生针对某一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学生不提前搜集资料,仅靠现有知识进行写作,写出的文章平白干涩,让人难以信服。如果学生在课前找好资料,预习认真,标出不理解的地方,在上课的过程中就会有主动参与的欲望,而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效果更佳。再次,课前准备工作还包括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预备铃一响,教师出现在教室门口,提醒学生应该准备的学习用品,如上语文课,准备好语文书、笔、练习本、垫板等。学习用品准备完毕,学生们端端正正坐好等候上课,这样,就可以避免看到上课铃已响,教室里还乱糟糟的,老师一说写字,“噼哩啪啦”的开关铅笔盒声不绝于耳的现象,教师省去维持纪律的时间,更致力于教学。

二、要“因文取法”,更重要的是指导学法

选择和运用正确、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因此,对不同类型、不同体裁的课文应该使用不同的方法。如阅读课文就应该以自学为主,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所以,教师应采用模仿类比,组织讨论,练习测评等方法,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实践证明:教给学生正确的自学方法,是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它,就能受益无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时时提醒学生把读和说结合起来,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即在阅读时口、手、眼、脑并用,这样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再如:看图学文,可以采用以图导读、图文对照等方法,让学生口述图中内容,然后熟读课文相对应段落,看看作者是如何描述这幅图的。久而久之,既培养了学生观察图画的能力,阅读课文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作文能力。同样,讲读一篇课文,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但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应该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让学生学会自己开启知识的大门。

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如果整节课只是一味地讲,满堂灌,讲得津津有味,到头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而没有得到消化,更谈不上理解,这样是达不到教学目的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全面地参与课堂教学,达到师生融为一体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多年的教学使我发现,学生们不喜欢静静地听,喜欢动,那我就多让他们动脑、动手,把自己的思想、生活、对课文的理解等,或参与讨论,或上台表演,或通过画画的形式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这样教师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学生学起来也会轻松自如。如我在上《挑山工》这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描述的挑山工挑重物上山所走的“折尺形”路线,就让学生自己去默读理解有关的语句,然后尽自己的理解用线条和箭头画出来。通过读课文、作画,学生的印象深刻了,也理解了文中所说的“路线曲折就会使路程加长,挑山工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同时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表现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表现能力。

四、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促进语文教学方式变革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课堂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还可以让其他学科的教师参与进来。

利用多媒体营造的情境氛围能突破时空造成的教学上的难点,迅速有效地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学生长于形象思维,课文中一些抽象的知识就成了教学的难点,而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难为易。

五、跨学科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语文来自生活,语文教学中的许多东西单凭语文教师一人的力量是解决不了的,如可把相关学科的教师请到语文课堂上来,结合自然、社会等学科的知识来加深对语文课文的理解,这会让学生及时搞懂搞透知识,也能增加他们对语文的兴趣。同时,在这过程中,学生也学习了其他学科的知识,并且在有的课程中,要求学生动手实践来学习,也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在新课程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要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学得开心,老师要付出很多。每一篇课文,要求老师都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式,还要批改很多作业,确实很累。不过当我看见学生每天茁壮成长,心里是甜滋滋的。而教师在这过程中也一步一步学习课堂教学新技艺,不断实践课堂教学质量也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提高的同时老师的教学水平也得以进步,可谓“教学相长”。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范文第4篇

1.重新定位

面对新课标,面对新教材,面对新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我们有必要重新学习,甘当小学生。要认真领悟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明晰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的不同,吃透新教材的特点,重构新的教学体系,而不能自以为是,否则在教学实践中只会“新瓶装旧酒”,或是“换汤不换药”。语文教师不但要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还有必要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充当教研的先锋,边教学边研究,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同时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还要充当不同的角色,既要当学生的教练员,又要当学生的陪练员。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若是把握不好课改中的位置,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只会失去方向,无所适从。

2.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2.1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呢?

2.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营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2.3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3.有趣的作业形式

五花八门的教学内容和名目繁多的作业任务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理想,并常以自主活动的方式开展。为了解决自己热衷的问题,学生要做很多的工作,如到图书馆搜集资料、到社会上做调查、写报告等。因为这些活动都是学生自己选择的,所以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带给学生由衷的快乐。对问题的答案教师并不做统一要求,而重在有自己的思考观点。学生可以探索,可以怀疑,可以批判,也可以标新立异。也许正是这种自主的精神,孕育出创新的火花,使语文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4.师生共同走进文本,进行有效对话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一般是围绕文本中的话题或由文本生成出来的相关话题展开的,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并形成各自的想法和认识。试想,如果自己对文本的内容一无所知,那么你拿什么和人家“对话”呢?因此,师生共同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基础。阅读教学的实践证明,师生双方与文本的契合程度越高,师生之间的对话水平就越高。

教师和文本的对话,就是要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钻研好了,才具备与学生对话的“底气”。教师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最重要的途径有两条:一是读,二是想。读,是指反复朗读教材,读出教材中的精妙之处,读出自己独到的发现;想,就是要想一想: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帮助学生解决这些疑难问题的有效策略有哪些?从阅读教学现状看,某些教师不把主要心思放在认真读书、钻研教材上,而是粗略地读几遍课文,就开始匆忙地写教案。这样做既不能提高对话教学效率,又不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好,除了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外,还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只有通过熟读课文,有了自己的感悟和见解,才具备与同学、老师进行对话的“底气”。然而,某些语文教师片面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左一个讨论,右一个交流,挤掉学生宝贵的个体阅读的时间,结果学生的讨论和交流常常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谬误,甚至出现一篇课文教完,学生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怪现象。这样怎能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呢?另外,教师还要为学生与文本对话架起“桥梁”。学生阅读文本,不仅仅是单方面地吸收文本所负载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要与文本展开心灵的对话。因为阅读的过程就是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既包括与文本作者的对话,又包括与文本中的人物、事件、景象等方面内容的对话。为此,教师应该为学生架设沟通文本的“桥梁”。例如: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向学生介绍相关文体阅读的基本知识。如阅读小说,可以抓住线索和环境理解人物形象;阅读散文,可抓住作品中感人的意境和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科技作品,可抓住作品中所反映的科技内容,体会作品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可抓住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领会作者思想感情倾向,等等。

5.重视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

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是借助朗读、反复吟诵、感受形象美、品味语言美。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读中揣摩,读中品味,读中有所感,读中有所悟,读中进行积累。初读阶段,侧重于认读感知。学生边读边感知语言,在读中了解课文大意,整体感知课文,从而进入课文所蕴涵着的情感中。精读阶段情感的积累易于被内化。在学文的各个环节中,把积累与读中领悟、读中品味结合起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内化。

6.写作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小题材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程 小学语文 教学

反思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三、语文课堂的问题意识--学生没问题,教师有问题。

学生没有问题,教师就有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不积极理睬,教师有问题;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有问题。有效的问题:有一定的思维价值,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位置,用适宜的方式提出。读应是语文教学的主干,想象,思维,技能,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是附着在这一主干上的,是融合于其中的。课堂是要放手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囿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我们不应该带有 什么什么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 这种错误观念。我们只有打破学科分界,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而且所提问题不一定当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最后,教师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先开阔自己的视野。以前我们经常谈论的是: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该怎么办?而如今我们应该思考 学生提不出问题该怎么办 了。

总结: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范文第6篇

在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小学语文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目标不再局限于具体某一学期之中,而是着力为学生塑造长期持续发展的内化基础。语感是一种基于长期文字素材接触后形成的语言感知能力,对于学生提取文字材料关键信息、领悟文章内涵、感受文字作品魅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语感的重要时期,教师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本文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方法与策略的相关内容,旨在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语感 培养 策略

1.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作用分析

语文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学生进行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课程,具有理想语文水平的学生在文字阅读、信息提取以及记忆迁移等方面有着突出的表现。语感是学生语文综合水平的内化结果,在小学阶段实施语感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积极的影响,其具体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语感培养符合信息时展特征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信息化、数字化技术成为了时展的主流。在此背景下,社会中产生和传递的信息呈现爆炸式的增长,人们接收与处理外部信息的能力成为影响其一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能够全面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在接触到新鲜素材时能够高效而准确的把握内容主旨,在移动互联网逐渐普及、时间与信息碎片化的条件下,过良好的语感对信息进行准确的筛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学习与交流。

1.2语感培养促进学生语言认知与应用能力提升

从学习目标达成的角度出发去考虑,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记忆与掌握,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授课与讲解获得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水平的提升。事实上,任何语言的学习过程中,语感均为语言水平的综合体现,上述教学目标的达成均与学生的语感水平息息相关。针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于文字的感知力,在教师进行课文或相应拓展教学内容的传授时,学生能够全面深入的理解文章要义,结合既有语文知识与思维方法的积累进行创新,并通过实践应用逐渐强化语文能力。

1.3语感培养满足素质教育改革需求

大课程理念是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这一理念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共生影响,将传统的科目教学概念拓展到学生整体知识体系构建的层面上来。基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对于践行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语感的培养学生能够将语言文字感知能力应用于其他科目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将显著提高,同时小学自然、思想品德等学科中的教学素材也能够被引入语文课堂,全面丰富语文教学内容,营造出轻松活跃的语文课堂学习氛围。这种全面渗透的语感培养与应用过程,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

2.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方法与策略

2.1重视朗读,积淀语感

朗读时进行语言学习的必经途径,结合语言文字素材进行朗读能够协调调动学习者感官,实现语感外在至内化的形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语感培养,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文字音调、语句节奏以及篇章框架,通过朗读感知文字的魅力。在指导过程中,应将语感的培养看做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朗读内容的复杂性和深度性方面进行合理的设置,让学生能够由生疏到熟练的逐步完成朗读,进而由浅入深的理解文章主旨内涵。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应着力传授给学生相应的朗读方法,让学生能够更为有效的通过朗读走进文字构建的美好世界,接受语言文字熏陶,提升人文素养,提升审美情趣。

2.2积累语汇,夯实基础

语言学习的重要基础是词汇的掌握与应用,语感的形成也正是建立在大量词汇积累储备的基础之上的。在进行小学阶段学生语感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词汇储备,将语感培养与识字教学相结合,并通过阅读与写作教学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感水平。在进行识字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将学生的识字数量作为教学目标,同时也应重视学生对于具体词汇的理解与认知能力的提升,争取帮助学生掌握相应偏旁部首以及词汇组块的应用规律,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形成普遍适用的语感基础。在阅读与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使学生的读写对象不再局限于课本之中,让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读写练习,将语感培养贯穿于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形成理想的语文学习习惯。

2.3写作随笔,养成习惯

写作随笔是帮助学生进行语文练习与反思感悟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形成良好语文学习积累习惯的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与学生的文字理解与感受水平,鼓励学生对阅读接触到的短句或篇章进行品评记录,通过随笔写作表达学生的个人看法,让学生通过深入的感受这些文字进一步提升语感水平与审美能力。通过随笔写作,学生可以时时感受到广化、深化、美化、敏化语言的快慰,积极的投入生活,感受生话,体味生话,对语言文化有的意境、意义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同时,随笔写作能够将学生内化后的语感转化为具体的外在表达,通过随笔作品展示在教师与学生面前,通过交流与分享能够帮助学生反思语文学习,帮助教师把握学生学习状态,形成良性的语文教学过程。

【结 语】

综上所述,语感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需要教师科学合理的引导学生进行积累与提升,合理安排语文教学内容与练习方法,将语感学习融入学生的各个生活学习环节,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语感水平,进而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整体能力的提升。学生语感的过程也是教师对于语文科目知识以及教学方法的一种凝练与升华,对于提炼语文学科价值具有重要作用与意义。本文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作用,提出了相应的方法与策略,具有一定借鉴价值与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苏伟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方法的探析【J】.基础教育研究,2007(03)

【2】冯小凤.吟咏・品味・应用――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0)

【3】卢彦红.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语感及语文素养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2(33)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文本分析;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107-02

1.概念界定

1.1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即在小学语文授课之前,对课文教学、识字教学、整单元教学,根据教材内容和语文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预先制定的教学思路、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的整体方案设计。

1.2文本分析。"文本"是指包含丰富教育资源,可供学生、教师与之对话的阅读材料的总和。他的呈现方式不仅是一篇课文,单纯的一段文字,也可以是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关图像。如在《作一片美丽的叶子》一文中,我们欣赏的不仅仅是叶子的外在的形之美,更要领会它的内在之美,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感悟出一种奉献精神,使我们从小立志做一名立足本职无私奉献的人,从而为社会发展为国家和人们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文本分析的关系

如果认为教学设计与文本分析毫无关系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二者不可以是相互剥离的,合格的教学设计必定是在对文本反复解读基础之上的,如果仅仅只对文本进行意识上的解读,而没有依据一定的教学设计方法撰写的话,也根本形成不了文本式的教学设计。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文本分析是相辅相成的。

2.1文本分析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基础。教学设计不是设计者臆想产生的,是根据阅读文本,对文本产生了自己的见解,也产生了想进一步深入挖掘文本的兴趣才根据教学设计的一系列方法研究设计出来的。教学设计也体现了对教学的负责态度,有人说上课很简单,就口头说半个小时就是上课,但是有没有反思,这样的说是不是具有逻辑性,有没有教给学生一点什么,通过精心的设计才展开的教学一定是本着严谨负责的态度,也真心是想要给教学一个精彩回味的过程。但是,没有对文本进行分析,那么,教学设计就无从谈起。小学语文课文都是带有童话故事色彩的,而且故事性质非常浓厚,因此,需要教师用心灵解读文本,用一颗童心去理解文本里面描绘的世界,只有经过这一步之后,教学的生成才是精彩绝伦的,否则是吸引不了学生专心听课,对于师生情境互动更是难上加难。

分析文本,确定教学目标,确定该节课是以人文情感熏陶为主的目标呢?还是听说读写训练为主的目标?或是培养人生态度、生活价值观的目标?分析文本,确定教学重难点;分析文本,确定教学过程和教学课时;综上所述,文本分析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基础。

2.2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是文本分析。教学设计包括文本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等环节,可见文本分析是教学设计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教学设计的来源是设计者对文本真正的理解,真正的有自己的见解,而且有深入挖掘的欲望,并且有与学生一起分享、共同探讨的浓厚兴趣。教学设计的前提就是必须对文本的真实内涵、文本传递出来的价值相当熟悉的掌握,每当文本具有很大阅读价值时,设计的教学方案也更加完美,更具有实际操作性。文本分析是否解读得当,决定教学设计成功与否,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就是文本分析。

3.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文本分析的几点建议

本文通过阐述教学设计与文本分析的紧密关系,提出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文本分析的几点建议,在教育界,由于网上教学资源丰富,许多老师直接采用网上的信息进行教学,却不会设计教学方案,这些教育现象令人堪忧,希望本文提出的拙见能对教学设计或是优化教学设计提供一点帮助。

3.1熟悉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宏观调控,是对小学语文教与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不能脱离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论指导,否则会偏失方向。小学老师应该时刻关心国家出台的有关小学教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尤其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因为该标准最具权威性质,与此同时也凝聚了我国教育研究者和大批优秀骨干教师的教育经验总结,熟悉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至少心中有教学的三维目标,避免走弯路,避免偏颇方向。其实,熟悉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是对小学语文老师最基本的要求,同时也是为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3.2重视文本分析。教学设计不能只是应付上级和有关部门的检查,而是本着对教学实践的指导而设计,不能只为设计而设计,其中要重视文本分析,反复解读文本,准确无误地定位文本价值,这才能保证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在小学语文课程上,要解读文本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解读出的文本信息是否适合于小学生的理解,这就有一定的要求了,要求老师了解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掌握学生的理解水平,文本解读不要求一定高端大气上档次,只有适合学生的解读才是最好的文本解读。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熟悉所有的文本,这样才能为学生更好的举一反三,循循延伸。解读文本理应是老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但纵观当今教育现状,有一部分老师要么根本不会解读文本,要么错误的分析文本,这两者都归咎于老师从态度上不重视文本分析!重视文本分析应该从此刻起,保证不误人子弟,保证传递给学生的都是准确无误的,这是老师必须要努力做到的。

3.3反思教学,勤写教育随笔。人们都说教育是一项终身事业,这话说得一点儿没错,教育容不得马马虎虎,不反思教育,教育事业根本无法进步,只能快速倒退。老师并不只是课堂几十分钟教学结束就甩手没事了,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便是教学反思,在反思中获得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启发。有专家学者也向教育者慷慨建议,一定要形成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勤写教育随笔。反思过后的东西才是最有意义的东西,也是最不容易忘记的东西,写出来的教育随笔不但能提升自我的教学水平、教育研究能力,而且还能与同行教育者对话,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反思教学一定能收获新的东西,不反思只能停滞不前甚至走下坡路,这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消极的。

参考文献:

[1]奚佳佳.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文本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02)

[2]马英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延安大学.2014.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文 教学 “读” “写”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重在“读”、“写”两种技能的培养。“读”是学生陶冶精神、丰富情感的平台,能够健全学生的人格和品质。“写”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交流的方式,写作属于输出,阅读是吸收的过程。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领悟文本内容,也要引领学生自悟自得,懂得课文造词、表达和结构上的作用和特点。将“读”和“写”彼此融合,既关注阅读范围,也要教会学生写作思维、方法,实现读写互动。

1.为学生提供阅读文本

培养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应逐步从课内阅读向主题阅读延伸。教师为学生提供合理性的文本材料。以河南省教材单元主题,寻找一些适合单元主题,并具有对比性文章。小学语文课本上,每一个单元都有导读,文章内也有问题和阅读提示,从而引导学生进行阅读。选择的阅读文本都应有经典性,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情趣,多是名家名篇。同时,阅读文本要有可读性,小学生能够在音韵和谐的文本朗读内得到语感,提升阅读能力。

在主题阅读延伸过程中,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读书笔记记录。选择优美词句,发表一些读书感言,定期归类整理。进行语文作文训练过程中,要将积累的名言佳句和写法,灵活应用在习作内,增加自神的语言储备,提升作文质量和作文水平,达到以读促写目的。

2.进行随笔化写作训练

小学生写作训练,可先做好阅读训练,随后学习仿写和具体写作。以课文篇、段的特点来设计小练笔。学生阅读一篇课内文本或课外文本之后,再写一篇。随笔化写作训练,是将“写”的训练有度、有机和适时的融入阅读内,实现读写互动。随笔化写作训练主要解决作文教学中的一般性言语表达技能,以阅读促进写作,再以写作促进阅读。随文练笔较为随意,因此,教师应根据河南省教材和校本教材的文本,为随文练笔设计出训练点。小学低中年级主要练习想象随文练笔、词句随文练笔,通过教师设定的情节来叙写、补写、扩写和领悟。高年级学生进行专项练笔,专项练笔有人物心理描写、对话描写、肖像神态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等。专项练笔每次训练单个写作重点。

等到学生们随文练笔的专项练笔较为不错时,可进行成篇作文训练。学生们在写作时要表现出自主性,任意的进行写作,让学生爱写、乐写,有兴趣的用文笔来表达自我感受。成篇作文训练重在审题、构思、选材、修改、表达和评价等写作技能的培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启思维,选择材料做好布局。随笔写作若要满足成篇作文训练需要,应在教材规定的训练任务之后,寻找生活的作文素材,形成体现作文、学科作文、话题作文、想象作文、开放作文、写实作文六种类型。单个类型得出不一样的题目,由教师、学生进行选择,随笔练习上进行自由式训练。

3.将“读”和“写”进行有效性互动

“读”和“写”是彼此相关又独立的一种语文实践性活动。教学实施过程中都有着相对独立性,其教学侧重点也各不一样。为此,教师应构建多种课型来实现“读”、“写”的有效性互动。比如主题阅读课、常态读写课、随笔评改课和随笔习作课。教师每周的语文阅读课应完成三节,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共同提升。

主题阅读课是通过围绕主题,教师在组织和指导过程中进行的阅读活动。主题阅读课堂内,教师从不开展单向性教学,而和学生进行平等讨论,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并归纳出阅读材料的写作方法;常态读写课指的是常规语文教学,主要任务是完成新课标的基础性教学内容。通过对教师语言文字的运用进行加强,让学生领悟新的阅读方法,培养写作意识;随笔评改课是修改和评价学生随笔作品。通过教会学生的评改作文法,来提高自我修改能力;随笔习作课中,教师有意识进行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表达。学生获得基础性的写作技巧和知识。该课程是为了解决传统作文教学课的见效慢、课时少、效率低的情况,弥补教材中作文教学不足的情况。构建四类课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而且能够让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固定化。并统筹兼顾的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实现同步双效、整体设计和读写互动。

4.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多元化的评价机制,能够确保“读”、“写”课程的开展可持续化。课堂评价是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以竞赛活动和激励手段可以顺利实现“读”、“写”结合,确保课堂开展可持续化。教师要定期组织作文竞赛和经典文章读后感比赛。以集中检测或随机检测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以试卷考查来评价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基础知识。课堂上现场作文也是评价方式的一种,一学年可组织一次。每个班级学生都要参加,竞赛后可颁发等级证书,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激励学生写作兴趣。

5.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读”和“写”至关重要。小学生只有领悟阅读能力,理解优秀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借鉴其中的名言名句和构句方法,才能写出优秀的文章。先进行深入阅读,再进行随笔化写作训练,实现“读”、“写”的有效性互动,构建多元化评价机制。语文作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各占一半。教师不能有所偏重。将“读”、“写”彼此融合,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建雄,李士秋.构建读写互动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主题阅读,随笔习作”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教育:综合

[2]何金林.在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设计读写作业[J].新课程学习:上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范文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语感 建议

随着我国教育的快速发展,使社会对教育质量有更高的要求。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语感,以促使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可得到无意识的培养,对积累小学生语文素养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并未意识到培养小学生语感的重要性,甚至不能有效参与到语感培养工作中。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语感培养中,相关教育者应针对教学实践而提出合理的建议。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重要性

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感能力尤为重要,不仅与素质教育理念相适应,而且有助于推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进程。首先,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够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转变,发挥语文学科对小学生的教化作用,同时可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在提高小学生语感能力时,学生可以更为深入的理解语文内容。其次,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意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小学生对语文文本内容进行主动的阅读,并非被动式接受,通过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可促进小学生深入挖掘语文世界中的美,获得良好效果,增强小学生的审美意识等。最后,语文教学中通过培养小学生的语感,能够促进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具有重要性[1]。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建议

(一)在诵读中进行语感积淀

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实现语感培养,有必要在诵读中进行语感积淀。首先,在背诵时,不提倡机械式记忆,应引导小学生在背诵中融入情感,可加快小学生的语感培养进程。例如,在《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中,要求小学生进行全文背诵。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为小学生提取“小溪、细雨、小路”等意象,在激发小学生联想的基础上,促进小学生更好更快的背诵。其次,教师引导小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以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基于此,教师可对小学生进行朗读示范,使小学生能够精确掌握文章的基调,以感受文章的魅力;另一方面,教师利用通过多样化教学方式进行朗读。如在《村居》教学中,可为学生播放朗读录音,使其感悟古诗意象的魅力,逐渐培养学生的语感[2]。

(二)在语言中构建语感桥梁

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应注重从语言文字的心理活动、认识过程视角着手。首先,语感培养,不应停留在言语直X、经验方面,而是应对语言文字进行分析。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小学生进行咬文嚼字,对语文文本中的精彩句子、段落等进行深刻领悟,以增强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其次,教师要在语言中构建语感桥梁,必须从语言文字进行语感训练。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抓住语言文字的重点语句。如,“文眼之语句、形容性语句、修辞手法的语句”等。通过在语言中构建语感桥梁,能够使小学生深刻领悟文本内容,并逐渐感知语感的艺术魅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

(三)在词汇积累中奠定语感培养基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应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引导小学生将语言进行内化,使其形成一种独特的能力,在无意识的培养过程中,小学生能够通过存储知识完成语感的培养。首先,加强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引导小学生在识字过程中,积极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其次,在小学生识字过程中,应激发小学生的识字兴趣,增强小学生的识字体会,并尝试多元化识字方法。在词汇积累过程中,小学生应根据已有认知、生活经验等,鼓励小学生产生联想,以不断深入的学习语文知识和提高自身的语感能力[3]。

(四)在语境中挖掘语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有必要将其放置于语境中,以更好培养小学生的语感。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其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置于不同语境中,表达的情感有不同,所以应在语境中深入挖掘语感。例如,在学习《买木雕的少年》教学中,其中蕴含的“诚恳、语无伦次、遗憾、洁白”等词语,具有更为深层的含义,如若能够在培养学生语感中,与语境相结合,则可以增强小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如,其中的“洁白”,在课文中表面描写的是“牙齿”,但实际上是表达卖木雕少年拥有一颗纯洁的内心。如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小学生通过对文本字词的深入理解,可促进语感能力的提升,为语感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

(五)在写作中提高学生语感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是重要环节,只有鼓励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随笔习惯,才能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语感素养。要在写作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素养,教师应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随笔写作习惯,在此过程中,小学生可以深刻理解语言,有助于其语感能力的培养。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教育部门对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小学生自我表达能力和促进其与他人交流。首先,引导小学生写作时,应激发小学生的真实情感,使小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素材,以期达到提高小学生语感能力的目的。其次,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鼓励小学生积极开展阅读活动,为写作奠定基础。基于此,小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的语感能力。

三、结语

在小学生教育阶段,语文教学占据重要地位,只有确保对小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此外,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至关重要,因而相关人员应提出语感培养的合理建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在诵读中进行语感积淀;二是在文字中构建语感桥梁;三是在词汇积累中奠定语感培养基础;四是在写作中提高学生的语感素养。

参考文献:

[1]张丽韫.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关系研究[D].广州大学,2011.

[2]张蕾.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语感培养问题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

[3]许兰兰.注重语感,彰显课堂魅力――论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探究[J].新课程导学,2014,(04).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农村小学 语文教学反思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农村的教学条件也有所改善,但是农村地区的小学教学条件还是不尽如人意,也因而导致农村地区的教学上存在很多问题。为了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达到新课程改革的标准,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教育工作者们应该清楚认识农村小学的状况,时常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以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改进。

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归纳出了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农村教学策略,以供同仁参考。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1.课堂教学读、写脱节。

读、写本是语文教学的两大任务,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必学内容,两者相辅相成、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缺一不可。而有的农村语文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读、写二者之间的联系,对学生读、写的训练分开进行,造成了读、写脱节的现象,导致多数学生对有的字只会读不会写,而有的字会写却不会读。还有的教师重读轻写,一篇课文让同学们一遍一遍地读,还让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虽然这样可以让学生的认识面扩大,但是由于写得少,所以很难将所学的、所读的进行融合,只是一些零散的记忆。还有的教师重写轻读,每天让同学们写很多生字、词,还让同学们每天写日记、随笔等,却没让学生阅读大量的优秀作文,忘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真理。如果学生的阅读量不足,即使学生有想表达的内容,却难以应用合适的词汇进行正确表达,也难以用各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来丰富自己的日记、随笔或作文,导致“吾手难写吾心”的局面。

2.农村小学语文内容单调、枯燥、陈旧。

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都是填鸭式教学,教学内容仅依靠单纯的课本,而且只重视对课本内容的记忆,特色教学内容少,训练重点只是反复训练和巩固课堂知识,严重脱离了教学实际和学科的发展,脱离了农村学生的实践应用,缺乏与实际问题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即使学得很好,也难以摆脱“华而不实”的局面。

3.没有差异性教学。

由于各种原因的存在,农村学生的语文基础是参差不齐的,导致同一个班上的学生也有很大的差异。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没有实施差异性教学,对待所有学生都是“一视同仁”,导致成绩较差的学生很难跟上进度,而成绩较好的学生又觉得没有什么意思,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教学评价过于片面。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事物的认识又不够全面,所以教师的正确评价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的教师评价本应在学生的学习道路上起到导向作用,在学生失意的时候起到支撑作用,然而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多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都过于消极,言过其实,缺乏对学生的肯定与鼓励,导致成绩不好的学生自卑、成绩一般的学生学习不积极,而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也没有学习激情,难以让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更没有创造性。

二、新课程改革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1.严厉与关心、尊重并重,融洽师生关系。

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严厉要求的同时,还应充分给予学生关心和尊重。关心学生可以让学生感到温暖,尊重能让学生感到被重视,对学生的学习都有着积极的作用。笔者在教学中,不论是对一年级的还是六年级的,不论是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都持“一视同仁”的态度,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学生在学习上或生活中有问题时,笔者会“雪中送炭”,关心他们的想法与动向,对犯错学生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并主动改正。笔者在关心和尊重的同时,还会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2.优化课堂结构,有序组织活动。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改变传统教学的必备策略,是精简那些费时、低效或无效课堂必须的过程。教师在备课时就应合理设计能够真正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互动交流、共同探讨并能相互提高的问题和环节,让学生在活动中能够自悟自得,掌握有效且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生活习惯。

3.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独特的感受。

譬如笔者在讲授完《神笔马良》之后,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自己也有一支神笔,那会用它来画什么呢?于是乎,学生们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积极回答自己想要画的内容。有的学生说要画绿色的树、红色的花、蓝色的天,还要有小鸟叽叽喳喳,让社会更漂亮、更和谐。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拥有独特的感受,发挥出无穷尽的智慧和创造力。

4.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观察能力,但是由于教育投资不足,经费少,所以目前多数农村小学语文的教学道具还是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制定合适、明确的教学目标,探寻合适农村小学的教学方法,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应“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俞亚元 摭谈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三大偏失[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03)。

[2]张华 新课标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成功(教育),2008,(04)。

[3]赵素毕 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2,(30)。

上一篇:幼儿教师教育随笔范文 下一篇:保育员随笔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