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04 06:40:53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一、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思维固化。

大多数经验丰富的小学数学教师总是将教学设计与备课混为一谈。由于他们教学经验十分丰富,所以小学数学的知识他们已经熟记于心,而这也就使得他们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教学方式和思维模式,但是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思维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另外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教学设计主要是针对新教师而言的,而他们已经将教材熟记于心了,所以即便是不备课也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

2.缺乏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

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后发现,目前只有大约26%的教师进行过教学设计的系统化学习。也就是说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方面的知识是欠缺的,大多数数学教师都认为教学设计和以往的备课没什么区别,只是换了一种叫法而已,只要按照以往的备课方式准备教学设计就可以了。

3.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内容丰富价值高的知识信息是优秀教学设计的基础,而这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设计最关键的因素。但是经过实际的调查发现,小学数学教学的知R信息几乎全部来自于数学课本。总结和规划数学课本中的知识是小学数学教师最常用的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将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很少将书本以外的知识及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这种教学方式从表面上看教师已经完成了相应的教学任务,但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早已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对策

1.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其设计内容必须以现有的教材作为基础,随着现代数学教材科学性的不断增强,其与小学生的数学思维特点结合的也越来越紧密。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教学设计开始之前,必须详细了解和掌握教材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深入分析教材特点以及存在的不足,在确定教学重点的同时,将其与学生的学习现状、特点以及学习能力紧密结合,才能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内容的进一步优化;其次,必须深入分析教材中各个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才能做好各个知识点的重新设计与组合,使知识点之间形成新的关系和联系,才能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稳步提高;最后,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解决这些重难点。另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学习层次的不同设定不同的教学内容,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数学教学的针对性。

2.制订明确目标,贯穿各个层次。

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和制订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制订层次化的学习目标,才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以学生的学习层次为基础制订学习目标,一般可以按照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基本层次,这一层针对的是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其学习目标主要是以教材为基础;第二层次,学习层次,这一层次主要针对的是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其主要是在学习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相对较高的学习目标;第三层次,高水平层次,这一层次学生学习目标的设置要远远超出教材内容所涉及的范围。

3.把数学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

数学知识大多来源于现实生活而最终又服务于生活,这一点在小学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尤为突出。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引导和鼓励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和解决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比如,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知识后,可以要求学生计算一下教室空间的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等。

总而言之,只有不断加强教学设计理论知识、方法、技能、运用等方面能力的培训和学习,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和质量的不断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一、强化基础学情分析 找准教学设计的落脚点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学设计的其他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学情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

(1)学生的知识储备。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生在学习新知时,一般会受到旧知的影响,在旧知的基础上,认识新知,重构知识网络。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前,要加强对学生知识背景进行有效分析,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要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的分析。因此,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设计富有情趣和针对性的数学教学活动。

(2)学生的思维能力。许多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关注的是“怎样教”,而忽视学生“怎样学”。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使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形成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关注、分析学生已具有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使教学设计与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效对接。另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也是不能忽视的内容。

(3)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判断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基本思路,准确地判断学生的起始数学素养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学生的综合素养不仅仅在于掌握多少数学知识,也不在于能解决多少道数学难题,而是关注他们能否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进一步学习研究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各个学生的能力差异,设计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不能过高,也不能降低教学要求,要做到因材施教,使设计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学习数学的能力,加强学法的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优化教学内容设计 找准教学设计的基本点

优化教学内容,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对教材进行整合、开发、创新处理,以分散教材的难度,减缓知识的坡度,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让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到充分体现,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1)处理好四维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确立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维目标。体现了数学教学不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加深对数学的了解,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设计好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方向。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紧紧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内容。在设计中要做到重“知识”,也要重“技能”;重“过程”也要重“方法”;还要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注意“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组织好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一种依据,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设计前教者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知识的呈现顺序,即先出现什么,再出现什么。要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设计相应的练习时,要加强练习题的针对性、有层次性,真正达到知识的形成、巩固与应用的目的。所以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取舍教材内容,可打破章节顺序,进行有选择的、科学的再创造、再加工,合理优化教材结构。

三、优化学生学习方式 找准教学设计的关键点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教师要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的学习方法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逐步改变教师讲、学生听、不停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1)动手实践。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从中感悟、理解知识的形成,体会数学学习的方法与过程。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恰当地运用直观操作,师生互动,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2)自主探究。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探究性学习应成为课堂教学实施创新学习的重点。对于教材中那些后继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就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本来就应是主动地构建知识的过程。创设有效的探索场,是学生进行有效探索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开发,要勇于创新,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情况下,不断创设行之有效的探索场。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能通过学习具备较好的数学能力和素质,提高他们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能力,教师需要对教学设计进行深入探究,在进行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时要讲究一定的策略,通过对教材和新课标理念的深入研究,不断探索新的科学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目标来使每一堂课都高效地完成,通过对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设计内容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小学数学课堂的高效化获得实现。

一、“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贯彻到教学设计之中

“以生为本”作为处理教材的基本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有些教师过分迷信这一原则,过分忠于教材,以致出现教材上有的不敢不教,教材上没有的不作补充,教材的设计程序被严格执行,再加上现行教材例题的编排在提供答案的同时,也提供了思考过程,更使得教师会强行去统一学生的思考方法,这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所谓教学设计以学生为本位,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已有数学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和数学成长的需要为依据设计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学习的实践活动,做学习的真正主人为教学出发点,组织课堂教学,从而使数学教学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所必备的主动性、民主性、合作性和开放性等特征,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核心,要根据实际需求和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进行适当改造或修改,引进新的东西,更好地满足学生。

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内容

对学生知识水平的掌握能使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所设计的内容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问高效率地掌握。所以,教师要和学生进行交流来收集学生传递过来的信息,在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到学生己有的知识水平,还要考虑到他们对信息掌握的容量,以及他们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物从学生的基木情况出发来设定学习内容,可以快速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根据学生感兴趣的场景来使知识融入其中。随着社会的进步,学生吸收知识、收集信息的途径不断增多,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智力水平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按照固定的标准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而是要时刻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考查,使设计的内容既能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使他们通过思考和讨论来对知识进行理解,又不能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知识太简单,使他们没有了探究的欲望。

三、深挖教材内容,并不断突破创新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人多以基础性知识为主,主要培养小学生的计算和应用题解答能力,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创新性讲解,除了把握好教程中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之外,还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练习时问,巩固所学知识。另外,教学设计需有一定的针对性,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扩展相应的课外知识内容,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授小学三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这一单元内容的时候,首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正确分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具有一定的空问感知,并能用语言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确定了教学目标后,教学设计上应该循序渐进,搜集一些关于方向的儿歌和词语,引导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然后教师可以简单讲解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为“东、西、南、北”,在教室里分别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对正确的学生以奖励。另外,教师还可以进行扩展性教学,给学生讲解在森林里和航行过程中,人们都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辨别方向的,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开阔视野、

四、有针对性的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在进行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应该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学习能力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出发。首先,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能够贴近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将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起点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能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够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解决,不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包含相应的数学问题,并且教学情境中应该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解决来掌握相应的知识。最后,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应该包含的问题具有层次性以及整体性,让教学情境在教学实践中贯穿始终,通过不断深入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所学的知识,并且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例如在学习《认识图形》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画、围、拼的活动,可以让学生用线围成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三角形,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对三角形进一步感知;可以让学生在长方体中寻找不同和相同的长方形,增强学生对平而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理解。再例如在学习《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图像进行折叠,这学生自己寻找这些图形的对称轴。通过这样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教学知识,还能够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层次性以及整体性。

参考文献:

[1]冯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22(11):211-212.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教学设计是由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诸要素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系统的整体观认为,只有各组成部分和谐地统一、协调于系统的整体之中,才能达到整体的优化。所以,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综观全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进行整体优化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高效课堂

教学设计,亦称教学系统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

1小学数学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传统教学目标搞“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学目标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主义,但是制定分层目标是行得通的。可以分成下限目标、上限目标、发展目标。如在教学算法多样化时,教师要求能力弱一些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本算法即可,能力好些的学生则要求会运用多种算法,能力更好的学生在会运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学会择优或想出更好的方法。这样从学生的认知差异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目标,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2小学数学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要素

2.1具体分析学生情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进行学情分析,应着重分析学习者的起始能力、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和技能及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

(1)正确诊断。学习者的起始能力,准确地掌握学习者的起始能力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

(2)学习者背景知识的分析。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总要与背景知识发生联系,以有关知识———包括正规和非正规学习获得的知识来理解知识,重构新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背景知识的分析,不仅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包括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背景知识的分析。我们认识到,正确地分析学习者的背景知识,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

(3)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但要对学习者起始能力进行诊断,对学习者背景知识进行分析,还应关注学生是如何思维的。造成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差异的主要原因就是设计者缺乏对学生是如何进行思维的基本判断。另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对达成教学目标也十分重要,也是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忽视的内容。

2.2实施组织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学内容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所以,首先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其次要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次应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通过合适的内容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3有效的选择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但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人特点、学生年龄特征选择教学方法,还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小学数学优化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使用的是粉笔、黑板。有人戏言:一支粉笔走天下。这种单调的教学手段,制约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注意教学手段的优化。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加直观,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更是成为课堂教学改革和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果利用多媒体出示有趣味性、层次性、针对性的练习,配上轻松的音乐和画面。就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总结新知识。

4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为了在数学教育中实现我国培养全方面人才的目标,教师要解除传统观念的限制,开辟出新的教学之路。在现代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学生在课堂中的所扮演的角色,要从传统的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参与,让学生成为教学课堂中的“主角”。教师要开辟学生的思维空间,在课堂上要善于引导学生的思维,积极让学生展开互动,在课堂上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要做出正确性的引导式作答,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让教师明白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按着我国新课标的标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对于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方式予以解决,同时留下伏笔,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留下一定的时间与学生展开互动,提倡学生对课堂上所讲述的教学内容进行激烈的讨论,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积极学习倡导先进的教学理论,并将先进的教学理论应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切实的掌握学习方法,要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向学生展现学习过程,显示学习方法的透明度,使学生在探求新知识的同时,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

5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来讲具有重大的意义,自主学习能力能够让学生自我拓展知识空间,自我学习能力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思考能力的基础,有助于学生能够探索出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自学能力的养成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所获得的东西要比书本上获得的更为丰富。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研究数学智慧分析数学方法,能够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学习,去思考。

6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应试教育”中的“考试制度”早已经不适合对当今学生进行很好的评价,构建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是综合评定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基础。长久以来,“应试教育”模式严重的制约了学生个性化多方面发展,让学生认为“考试分数”才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标准,统考升学的模式让教师无法合理的对学生展开真正的素质教育,因此,要培养出个性化多样化高素质的人才,必须要改变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评定,即从单一的考试评定方式变成从学生日常学习中多方面多角度入手,以多样化的指标来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评定;也要改变单一笔试的考评形式,要实现笔试、口试、面试、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等相结合的综合性考评形式,同时在进行学生中和评价排名时,要将考试分数作为参考内容,要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以及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思维的灵活度等多方面作为评定的主要内容进而提升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教学设计 问题情境 思维 自主探究

一、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

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前,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小乌龟在钟面形跑道上不紧不慢地爬了一大格(1时),小白兔沿着钟面形跑道马不停蹄地跑了一整圈(60分),可裁判员却最后判定:乌龟和兔子跑得一样快。“啊?”(小朋友们都面面相觑)这个判定可令他们费解了:明明是小白兔跑得快多了,为何比赛结果却是不分胜负呢?就当学生们疑惑之际,教师适时引入教学:“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小朋友一定能解开这个谜。”这下,学生们个个瞪大了小眼睛,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时分的认识之中。短短的40分钟下来,几乎每个孩子都明白了时与分的关系。无可否认,正是这样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巧妙地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得学生对新知识满怀无比强烈的求知欲。

二、创设竞争性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例如,在一次数学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就根据教学内容并针对小学生心理特点设计了这样一种情境。讲授“8的认识”,在做课堂练习时,教师拿出两组0至8的数字卡片,指定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各代表男队,女队进行比赛。虽然此刻教师还没宣布比赛的规则和要求,可是全体同学已进入了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之中,暗中为自己的队加油,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引发出来了。

三、激活知识积淀,促进自主探究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和简单地传递、复制书本知识,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识结构注意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构建当前学习内容。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了学习新知识,必须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具备先前的知识并不意味一定能学到、学好新的知识。例如在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首先让学生回想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思考能否把圆也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接着让学生分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后评价统一,补充完善各组的思维方法。整个活动过程,通过教师激活学生的知识积淀,面对新问题自然而然地利用先前经验进行真实的认识过程,亲自体验到前后经验的对比和变化历程,心灵产生深深地震动,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和收获。因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努力培养学生形成一种依靠已有的知识储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已学的知识中独立获取新知识,得到新经验,产生新创造。

四、举一反三,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教师应掌握归纳问题的策略,在众多问题中,如能筛选提炼出适合学生研究的、有助于学生自己探究、思考的问题,将对学生的自学产生关键作用。例如,教师出示习题一:已知一个长方形周长是18厘米,长与宽的比是5:4,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往往将周长和按5:4分配所得的数值,误认为是长方形长与宽的值。此时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按5:4分配长与宽与长方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这样激活学生的思维点,使学生懂得按一定的比例分配是以它特定的、相对应的数量为前提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习题二:一个长方体长、宽、高的比是5:4:2,它们的棱长和是44厘米,请你计算出这个长方体的体积。由于学生的思维点已被激活,他们将会进行较为缜密的思考、推理,最终寻得正确的解题方案。

上述教学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采用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假设演绎等学习手段,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促使学生全面理解、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时代的要求。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思维因素,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促使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化设计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开放性强,知识点分散,在教学时如果缺乏计划,会导致知识体系的零散,不能形成体系,这对于学生打好数学基础是十分不利的。同时,新课标的大力推广也给教学自主创造留下了极大的空间,所以教师要学会深入研读教材,积极掌握科学教学设计方法。

一、深入研读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本源,把握教材内容,灵活应用,才能描绘出教学设计的基本脉络。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是根据教材一步一步安排教学内容,看似是对教材的绝对熟悉和遵从,实际上是对教材把握不到位的表现,缺乏灵活变通。

深入研读教材首先要对教材的大致体系作了解,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主要分为四大类: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在一年级上册至六年级下册教材中,部分或者全部包含这四部分的内容,我们了解教材内容后,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打散重组,把相关内容归类教学,以形成知识系统。其次,把握教材重点。教材内容的重点是支撑教学内容的“中心”,其他的教学内容都是在此基础上发散而来,所以在研读教材把握整体架构后,要搞清楚教材的重点内容,以提高教学设计以及教学的整体效率。例如“数与计算”是整个小学教材的重点,数与计算又分为整数计算、小数计算和分数计算三部分,再向深层分析,整数计算又是重点,所以要把整数计算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着重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发散开来。

二、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设定是第一步,它是教学的指向标,决定了教学的大致方向和教学方法。设定合理科学的教学目标才能构建优秀的教学计划,引导教学高效进行。如何确定教学目标才能称之为合理呢?笔者认为,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进行。

(一)参考课程教学标准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它可以作为一门课程整体的教学框架。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普遍特征体现,尽管每个教师各自面对的教学情况和教学思想有所不同,即具有特殊性,但是遵从教学的大致方向,就能实现教学基本目标,再结合各自不同教学特点,进一步提高教学整体质量。《2015年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这一大体目标,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体现公平性原则。每一个学生的智力水平不尽相同,但是每一个学生都要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发展的机会,所以教学方法首先要适合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要求,其次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对应的教学方法补充。

(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师在各自的教学过程中面对不同的学生的学习情况不相同,所以设定教学目标不能一概而论。数学知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先天的智力因素以及后天的学习方法都会影响到学习的效果,老师不能通过教学改变学生的智力情况,但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能力,比如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学习加减法时,最多能掌握二十以内整数的加减法,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就不能要求学生能够计算分数加减法,即使有少部分学生学习掌握,但是这并不符合教学普遍性的要求。

那么如何有效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呢?首先,需要老师与学生多交流沟通,了解学生学习的疑惑与需求。其次教师在评阅学生的作业的时候,不能仅仅局限于答案的正确与否,还要透过学生的作业情况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且总结归纳出普遍的优点与缺点,再据此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诸要素的分析与组织

在现代教学中,教学主要有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这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教学的有机整体。根据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主动施教的知识灌输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的灌输对象;教材中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媒体是创设学习情境,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和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可见,在组织教学四要素时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放在首位,围绕学生的发展要求、学习需求、学习情况展开教学;教师要摆正角色,由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指导者,灵活应用教学方法,使教学由知识的单向灌输转变为知识的双向传输;教学媒体应用要合理,它应当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出现,协助教师更高效灵活的完成教学,而不是“喧宾夺主”,成为课堂教学的唯一途径。

四、客观、全面设定教学效果评价标准

教W效果优劣与否,是教学设计的最后环节,它既是对教学完成情况的总结,也是对后面教学的经验或是教训启示,教学效果评价需要一个客观且全面的标准,全面性是指评价教学效果既要考虑短期,又要放眼长期,既要从学生角度评价,又要从老师的角度评价。具体而言,短期内主要是教学是否完成了教学设计中设定的教学目标,完成度有多少;长期内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提升与否,提升的幅度有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否有显著提高;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通过老师的学习指导,是否掌握了相关知识,是否解决了大部分的疑惑,是否学习到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从老师的角度来说,要考虑自己在教学中有没有按照预先的设定使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是否存在改进的空间。客观性是指标准要相对固定统一,不能在每次教学结束后主观评价效果“好”或者“不好”,为了达到教学的客观性要求,老师可以把评价的标准进行量化。例如具体列举每一条标准,设置相应等级,由老师或者学生来评定等级,再统计结果,得出具体的数据,根据数据评定教学的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高效课堂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2-0184-011.关注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以促使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无容置疑,新课程教学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切设计都应该是围绕着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展开的。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小学数学教师才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较多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学习与交流、合作探究的机会,从而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首先考虑怎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比较、推理、猜想、实践、交流等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灵活多变的数学学习活动来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来观察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同时,小学数学教师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尊重、理解、信任、宽容和平等交流的学习氛围中学到知识、获得成功的内心体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必须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质,使课堂教学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过程。

2.明确高效课堂的内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价值指标

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高效的?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我认为我们的教学行为中应该渗透这样的理念:

2.1高效的教学是准确、科学的。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教师在课堂上传达给学生的知识信息必须是科学无误的,传达的信息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此外知识信息传达的途径、方式也必须是科学、高效的。

2.2高效的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我们不能回避学生的学习能力确实存在差异这一客观事实,如果教师一味追求教学过程的流畅、完整,那么课堂就仅仅是教师与优等生交流的平台,貌似和谐的课堂是以牺牲大部分学生的发展为代价的,教学效率就无从谈起。所以对教师来说,在理解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必须对学生的认知状况有充分的了解,以学定教,以生为本,教学设计的立足点应以中等生为主,兼顾优等生与后进生,让大多数学生都有有效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乐思、善思。

2.3高效的教学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关心、呵护学生的情感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思考、敢于表达、敢于创造,真正融入课堂,只有这样学生学习的效率才是最高的。

2.4高效的教学是需要精心预设的。教学预设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的规划、安排。合理的预设包括目标的确立、学情的分析、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制定等等。有了教师精心的预设,课堂上才能有精彩的生成,才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3.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乐于接受。也可以让学生例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小学生有着好奇心、疑问心、爱美心强和活泼好动的特点。数学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多去思考,充分地发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运用事先准备好的漂亮的图片创设情境,讲故事引入:夏季的一天,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飞来飞去捉蚊子,忽然飞来了一只美丽的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了,小蝴蝶却笑着说它们是一家人,小蜻蜓不相信,小蝴蝶带着小蜻蜓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它们找到了树叶,小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人。同学们,为什么小蝴蝶要这样说呢?这样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

4.注重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三角形的认识"是一节比较枯燥的概念课,我让学生用彩色塑料条围成三角形,并投影到银幕上。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发现图1和图2是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图3虽用了三条线段,但首尾不相交,所以不是三角形。定义从直观的观察之中升华出来了:"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顺应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而且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5.探索学习方式自主化的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倡导建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思维方式是实施数学思考的主要途径,自主、合作、探究已经成为高效学习的重要方式。当然,重要方式并不等于"唯一方式",必要的模仿与记忆同样是实现高效学习的途径。通过高效的数学活动,以学习方式的多元化促进积极的数学思考,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高效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范文第8篇

教学设计,亦称教学系统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教学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它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作为一门艺术,它需要融入设计者诸多的个人经验,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再创造,同时灵活、巧妙地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那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才能使其不但具备设计的一般性质,同时还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让其更加充分地体现教学设计者的教育智慧呢?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我们要把学生带到哪里,我们首先应知道学生现在在哪里。这生动地说明了教师只有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预设出更有效的教学设计。学习起点主要有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进度应具有的知识基础。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知识基础。在信息迅速发达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拓宽了,在某些方面学生对信息的掌握可能比教师更快、更多。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像,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有的学生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的现实起点往往高于学生的逻辑起点,教师与学生接受信息的速度、容量是平等的,也是互补的,教师事先所设定的教学起点不一定是真实起点。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教师把学生拉回来“跟着重复”的现象,这都是重视现实起点不够造成的。所以在备课前,我们更应该客观地了解学生,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背景,并不时地把自己换位成学生,从孩子的视角去看教材,思考问题,猜测他们可能会有哪些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充分预设,这样会使自己备课更有针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要素

(一)分析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进行学情分析,应着重分析学习者的起始能力、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和技能及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

1.学习者背景知识的分析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总要与背景知识发生联系,以有关知识──包括正规和非正规学习获得的知识来理解知识,重构新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背景知识的分析,不仅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包括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背景知识的分析。

2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

埃德?拉宾诺威克兹在《思维?学习?教学》一书中说:“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既然我们教儿童,那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也许,我们只是自以为了解了他们。”的确如此,很多时候我们以为了解学生,其实不然。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多关注的是怎样进行教学,而很少考虑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学生是如何思维的。一位教师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复习体积单位并出示相应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正方体木块,然后让学生估计一个比较大的长方体的体积大约是多少。接下来让学生用正方体的小木块摆大小不同的各种长方体,并记录得到的数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概括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在实际进行教学时,学生并没有按照设计者的思路估计这个较大的长方体的体积大约是多少,而是说这个长方体的长大约是30厘米、25厘米、50厘米,宽大约是20厘米、30厘米、40厘米,高大约是40厘米、50厘米、55厘米等。在记录数据的过程中,同样没有按照设计者的思路记录长方体的长、宽、高及体积各是多少,而是直接记录了小木块的个数。造成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差异的主要原因就是设计者缺乏对学生是如何进行思维的基本判断。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但要对学习者起始能力进行诊断,对学习者背景知识进行分析,还应关注学生是如何思维的。另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对达成教学目标也十分重要,也是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忽视的内容。

(二)组织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范文第9篇

一、找准起点,关注过程

要让学生通过40分钟的学习有所收获,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学起点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已具有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有关学习的认知水平与态度,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重要因素,要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就要了解教学的真正起点。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只是接受数学知识,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学习。课堂上,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概念、法则的形成过程,暴露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具体地说,教学时应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帮助学生获得学习新知的必要经验和预备知识,启发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准新知的生长点,不仅要考虑学生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基础,而且充分考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已了解多少,从而确定新知学习的起点。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去亲自体验;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亲自动手;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说的,让学生自己动口。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点尝试成功的愉悦,真正做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联系实际,学用结合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要重视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不仅要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还应使他们懂得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一方面,小学数学课本中有许多知识的教学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特别是几何初步知识、统计知识及一些解决问题的学习,都是从实际出发,经过分析整理编成数学问题的。另一方面,由于课本的容量有限,许多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未能进入课本。因此,教师应处理好数学的学与用的关系,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注重学用结合。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应用性因素,尽可能地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情景和数据编制数学问题,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改变封闭式结构为开放性结构,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和应用中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三、关注信息,理解文本

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对教材所承载信息的处理至少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要确认所给信息。第二,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以帮助儿童更好地学习数学。第二个阶段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和重点。下面我们结合一个案例进行具体说明。

案例:“圆的面积公式”(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

教材信息描述:教材按照主题图“拼一拼”“议一议”“试一试”的顺序和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其中“拼一拼”通过切分圆为若干等份转化成“接近于长方形”的图形。“议一议”主要在“拼一拼”的基础上通过讨论“长方形和圆之间的关系”逐步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试一试”主要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主题图中的问题。针对上述内容信息,一位教师对课堂学习过程作了如下设计。

活动l:回顾“圆的面积”概念。

活动2:怎样求圆的面积呢?(将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把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

活动3: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对应“议一议”信息)(要求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种方法――长方形,进行公式推导)

通过课堂观察后发现,教师依托主题图创设问题情境。其次,活动2、3是本节课的核心与重点,集中体现了教材中“拼一拼”“议一议”的信息。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基本上将教材提供的信息都囊括于设计之中,教师将“拼一拼”“议一议”糅合起来,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教学设计的创新意识。

事实上,教材是有生命的事物,它以文本形式承载着编者的思想和意图,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要阅读教材,与教材编者对话和交流,最终达成与编者的融合。

四、回归主体,引发思维

课堂教学设计要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回归。学生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及自我的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也就是说,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需要在课堂活动的参与中得到实现,特别是体验性参与。体验是主体内在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验与验证。它是一种活动,更是一个过程,其过程性正好内在地吻合于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对外在世界的接受与内化过程。同时,体验过程本身可以借助具体的实践载体展开。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实践行为中融合知识、情感,达成问题的表征与内化。同时,要有充足的时间保证,让所设计的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引发思维共鸣。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中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回归。

当然,课堂教学设计是一个个性化和情境化的过程,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对同一内容会设计出不同的方案。即使是同一个教师在不同的情境中也会设计出不同的课堂实施方案。教师应该在合乎逻辑的认知活动过程中传递给学生数学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要理解文本、关注动态思维的呈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设计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 (2017) 04-0144-01

前言

教学设计是老师对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目标、过程等的一个大的总体规划,是一种比较系统的教学手段,具有一定的预设性。虽然说好的教学设计不能保证一定会有好的教学成果,但是不好的课堂教学设计绝对无法上出好的课,由此可见,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当前我们实行新课改的情况下,学生的发展尤为重要,以学生为本也更加凸显出来,这就需要老师联系实际,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教学设计的真正作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把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更加贴近实际,也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生活氛围中培养数学意识。同时,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学习探究,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真实的探究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了“克与千克”之后,老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做一个小调查,看看家里每天要买多少千克的菜,每千克菜是多少钱等等,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秤,称一下手边的东西,熟悉克与千克的用法和转换规律,再比如,学习了年、月、日以后,可以让学生制作年历,在年历上把一年有几个月,一个月有几天都标出来,看看自己制作的年历,跟家里的年历有什么区别,有没有错误的地方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熟练掌握知识的运用,而且能够把数学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无意识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逐步发展的,从简单到复杂,但这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形成的,需要不断地练习和培养,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的起步阶段,在小学数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帮助小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圆柱和圆锥”的时候,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教学设计:第一,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引出问题。现在有一个高20厘米的圆柱形水杯,它的半径是5厘米,那么它的侧面积是多少?让学生先来进行自主探究。根据课本上的公式,学生会解出答案,圆柱的侧面积是底面周长×高,已知它的半径是5,那么底面周长根据公式是底面半径×2×兀,也就是10兀,再根据侧面积公式计算也就是10兀×20=200兀。那么,为什么说底面周长乘以高,就能得出侧面积呢?第二步就是要解决问题,要证明圆柱的侧面积是底面周长×高,我们首先要把圆柱的侧面拆开来看,一个圆柱状的纸筒,如果拆开的铺平的话我们会发现它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是面积=长×宽,再把它折起来会发现,原来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体的高,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这也就印证了前面的分析推理,经过再次类比推理,多进行几次验证,最后可以进行归纳,统一公式,也就是S侧面积=Ch=2πrh。这个推理验证的过程也是学生思考的过程,通过一步一步的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对课堂教学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三、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增强师生互动性

数学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比较复杂而且比较难的心智活动,由于数学本身逻辑性就比较强,学习起来比较枯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觉得无聊,不想学习,这个时候轻松的学习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老师的一句鼓励、一个微笑都会给学生带来轻松的感觉,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积极地投入学习,而且这种轻松的氛围还能够融洽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从而增强师生的互动性。

例如在学完“统计与概率”之后,可以设计一个这样的题目,一个商店里有蓝色、黑色、白色还有花色四种衬衣,假如老师是这个商店的老板,想要调查一下几种衬衣的销售情况,应该怎么做呢?首先要收集数据,以某一天为例,看看那天哪种衬衣卖的最多,哪种卖的最少,假如这天蓝色卖了15件,黑色25件、白色27件、花色10件。为了更加直观的比较四种衬衣的卖出的数量,我们最好是做一个扇形统计图,通过统计图可以明显看出哪一种卖的好,在下次进货的时候就可以优先选择那一种。紧接着,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道题目,要求必须要用到统计的知识,要有统计图,题目表达要清楚,要有创意。老师可以给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学生也可以向老师提问进行互动。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发展。

四、重视德育的渗透教育

新课改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目标,除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所以,我们的教学设计也要注意德育教育的渗透。例如给学生讲讲我国历史上的一些数学成就,如秦汉时期著名的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的数学成果比西方国家领先一千多年;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在刘徽的基础上,利用割圆术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7位,也就是在3.1415926c3.1415927之间,比欧洲人早了一千多年,再比如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在数论、典型群上做出的卓越贡献;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等等,通过这些从小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结语

总而言之,教学设计是一种教学方法,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融入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充分体现自己的教学能力。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落实改革精神,优化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发挥教学设计的真正作用。

参考文献

[1]魏兴敏.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设计有价值的问题[J].学周刊,2016,(25):124-125.

[2]郑海玉.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实施原则探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244.

[3]梁丽.关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建构数学高效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2012,(07):49.

上一篇:小学英语教学范文 下一篇:中学英语教学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