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6 22:51:14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第1篇

一、成人化倾向

在组织小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中,其表现为选题的成人化、研究方法的成人化、结题报告的成人化。儿童有他们的兴趣爱好,有他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也应有他们的喜怒哀乐,更有他们的选择。如果不顾及儿童活动的主体地位,仅仅满足于剧场中演员式的排练表演,以小学生之口讲成年人的兴趣、爱好,势必造成孩子们对研究性学习的厌恶。那将是对孩子们学习积极性的摧残。

二、贵族化倾向

在展示研究性学习成果的汇报过程中,简单的图表、朴实的问题,均要有诸如光盘、摄像、摄影等多媒体现代化手段的参与,似乎离开这些手段,就不成其为研究性学习。试想,一个50人的班级,5人分一个小组,每学期每组选5个课题,照此计算投入的成本该有多大?依目前屈指可数的教育经费,有几个学校几个小学生能将其坚持下去?不计成本的投入,最终不可能持久。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是权宜之计,从长远考虑,一定要坚持因陋就简、量力而行的原则。

三、社会化倾向

就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而言,小学生涉猎了环保、交通、环卫、市政、资源等诸多社会问题。笔者不是提倡学生不问国家大事,但小学生受知识积累的局限,受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局限,受社会实践经历的局限,所谓的研究可能成为道听途说或人云亦云,很少有认真研究后产生的独到见解。这些社会化问题的研究要待成人或他们的将来去研究解决。

四、空泛化倾向

学生对研究出的成果,特别对不满意的社会问题只是建议如何处理之类,缺乏追踪性后续行为,使研究性学习空泛化。这与选题大有关,也与成人替代选题有关。如果选题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学生所关注的不仅仅是研究的成果,更关注成果的转化,还会参与到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来。当孩子们有了这种迫切的愿望,并积极投身于这种实践,并品尝到了转化成功的喜悦,我们才可以说达到了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五、远离课本化倾向

目前小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几乎很少与教科书相联系,出现误以为离开教科书的学习才是研究性学习的倾向。其实对于儿童,与他们生活相贴近的教科书中也有很多值得研究学习的内容。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充满活力。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第2篇

一、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理念的诠释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有着特殊学习方式的课程,它是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的更新,是学习的革命。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为主,探索性为基础,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创造能力。

研究性的学习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体验科学的态度、科学的规范、科学的思想,体验与人合作和分享成果的感觉等。它不同于学法指导,是学法指导的扩展与提升。

二、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研究性学习,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里,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从传授者为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也不再只是作为知识的授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成为学习上的主人。北京教育学院博士季苹说:“研究性学习使教育的基本观念在转变,过去我们认为知识是由一个个知识点连接起来的,而现在我们看到,知识只有在热爱中、在探索中才能有活力,有生命”。

小学生探究的本能和兴趣是与生俱来的,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学习的内容,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亲身实践,不仅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获得探索的真切体验。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点,它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的获取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三、小学语文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开展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和知识结构等特点,尤其是生理、心理,学习活动变化的梯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应该是灵活的,方法也是多样的,确保学生也通过一定的努力,获得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1、从生活与课本中设定学生感兴趣的课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外显过程。研究性阅读能很好开展,关键是确定研究课题。至于如何才能选准选好研究课题,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要坚持把课题的选择确立在学生的兴趣爱好之上,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生对课题的研究始终保持巨大的内在动力,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求知欲和探索热情,并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鉴于此,笔者认为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进行选题。

(1)从生活中设定研究课题

“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亲生经历,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

(2)从课文中设定研究课题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作为语文教师还应努力在学科领域的教学中使书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阅读教学强调实效性,而研究性学习正是组织指导学生高效地学习,达成“认知”、“发展”双重目标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这一目标能否达成,关键在于研究课题的设定上。如果随便拿课文中的一个句子、一个词语来讨论,学生的学习将会成为没有目标的盲目探索,讨论交流将成为不着边际的漫谈,学生知识的意义建构将会事倍功半,花费很多时间,却得不到要领,甚至可能钻进牛角尖。对此,笔者的研究与实践是:

在教师引导下提出研究课题,通过学生质疑提练出研究课题,通过解读课文题目得出研究课题,从课后习题里带出研究课题,在趣味活动中引出研究课题,在插图赏析中推出研究课题在课文中寻找研究课题,其实就是营造研究的问题情境。学生通过课题研究既达到了解读课文、操练语言的要求,又从中培养了自主、合作的研究能力。

2、在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努力开发学生的综合研究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项综合性学科的学习活动,它包括研究者――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综合能力,文献检索能力以及研究报告的编制能力等内容,而小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最为薄弱。活动伊始,我们就发现学生在时间的分配、学习的顺序、成员的分工等许多方面均表现出无所适从的状态,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研究能力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要站好位置。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性研究能力。

四、小学语文语文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强调问题意识。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习活动的,“问题”是学习的重要载体,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选准研究要点。要从整体入手,在课文的特色、主题处切入,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组织学生探究,才能真正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目的。

3、注重研究过程。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不一定像专家那样,必须解决具体的问题,我们应该避免“成人化”的倾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真的探究出什么并不重要,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研究的方法,掌握研究的途径,学习的过程才是我们追求的结果。

4、把握评价尺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该是一种形成性评价,重视的是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也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学思想;研究性学习模式;运用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数学思想是指导学习的根本要素,具备哪一种思想决定了最终的教学成效。”伴随着我国小学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坚持用科学的数学思想指导教学,能够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诸多方便。同时,学生从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数学思想,对其个人知识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在数学思想的指导下,推广研究性学习模式是不可缺少的。

一、数学思想与研究性学习

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数学思想是对数学事实与理论经过概括后产生的本质认识;基本数学思想则是体现或应该体现于基础数学中的具有奠基性、总结性和最广泛的数学思想[1]。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制定的科学、可行、高效的数学教育模式。

二、数学思想的实际运用

1.数形思想

数形思想,即“数形结合”思想,这是数学教学中最为常见的思想理念。小学生刚接触数学知识,面对未知的数学世界充满了好奇。顾及小学生的好奇心理,数学教育可联系数字、图形等开展形象化教育,取得的教学成效颇为理想[2]。如:数字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数字与图形结合,通过“数方块、数圆圈、数线条”等方法,使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字的概念。

2.转化思想

小学数学知识体系是一个整体,相似或相近知识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这就要求教师能坚持转化思想,面对相似的问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指导小学生学习。以“数字大小比较”为例,2与5的比较,既可以说“2比5小3”,也可以说“5比2大3”,或者说“2加上3就是5”等,尽管表达方式不同,但转化的结果都是围绕着2与5进行的。

3.类比思想

通过两种数学对象之间的对比,可以充分认识其存在的差异性。类比思想能够帮助小学生发现数学知识的具体特点。在图形教学里,应用类比思想能让学生形象地掌握知识差异。如:三角形与正方形对比,引导学生从边、角、长度等几个要素观察对比,经过观察可判断出两种图形的差异性,并且总结每一种图形在角、边等方面的特点,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三、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推广

1.选定课题

推广研究性学习模式必须有明确的课题,以保证学生研究活动的目的性。根据数学教学进程的需要,教师可适当放宽学习时间,为学生设计更多的研究课题,以满足其数学的学习兴趣。一般情况下,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必须围绕着书本教材,如数字运算、图形对比等,若脱离这一范围则会偏离课程教学的规定。

2.拟定方法

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小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也不一样。拟定研究性学习方法需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坚持“因材施教”的数学思想。如:喜欢图形的学生,可设计画画、拼图等活动,在活动中研究不同图形的特点;喜欢数字的学生,可设计数字游戏,锻炼学生加减算法的运用能力。

3.引导研究

结束研究性活动之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总结研究成果,对本次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个人看法,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提供真实的参考。如:要求学生结合研究活动,拟写一份研究报告,把整个过程遇到的困难、问题表达出来。作为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研究性报告,也能认识到数学教学存在的不足,以更好地调整教学模式。

数学是比较实用的学科之一,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对其他课程学习是有帮助的。新时期数学教育正积极改革,教师应学会把数学思想与研究性学习模式融为一体,为学生创造更加优越的学习条件。

参考文献:

[1]汪小霞.数学思想与研究性模式联用的分析[J].数学教育参考,2011,33(15):60—62.

[2]胡新宇.新课标下数学教育模式的优化改革[J].扬州大学学报,2010,15(10):12—14.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第4篇

一、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基本特点

1.从研究内容看,关注生活经历和生活环境

儿童,本身就是出色的哲学家。他们用眼光看待世界,质疑世界的本原问题。中小学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周边的生活环境,通过教师的指导发现问题,并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将学生的研究问题生活化,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保证研究课题可以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不少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与当今社会、当地政府的发展与目标紧密结合,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倡导低碳生活等。也有不少研究课题来自于学校的传统活动,体育节、艺术节等纷纷进入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领域,课题呈现出多样化的选项。

2.从研究形式看,体现实证研究的基本特征

大多数研究性学习成果是由中小学生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访问、文献资料检索等形式,收集研究资料。也有部分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研究,获取数据材料,并检验假设。两者都具有鲜明的直接经验特征,结论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也符合认识论的基本规律,来源于实践而又高于实践。建立在观察、实验的经验事实上生成的知识与技能,将为学生的今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突显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

3.从学生研究过程看,关注并享受活动过程

作为开放性、实践性的课程,在三维目标中,研究性学习强调过程与方法在研究中的实践与体验,强调过程与方法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学生以知识与技能为基础,带着问题进入研究的现场,通过师生、同伴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活动,掌握并验证固有知识与技能,实践并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与技能,实现知识结构的优化和认知结构的完善。从现有的研究性学习成果看,学生详细记录了如何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和过程中分工合作、分享成果的感悟,充分展示了研究性学习的魅力。

4.从成果看教师的指导功能,关注课题确立和成果表达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研究活动的参与者、研究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活动指导系统中的合作者。教师的指导功能贯穿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包括引导学生选择活动项目、确立活动主题或课题,并合理地制定活动方案;引导学生对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进行论证;引导学生形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从现有成果看,教师指导功能主要集中于课题确立、研究方案及物化成果的指导,而对于过程性的指导和研究后的反思指导显得不足。

二、从研究性学习成果逆推教学指导实践

1.课题确立指导窄化

研究性成果中普遍采用的是观察、调查、访谈等关键词,呈现单一化的倾向。是学生有意回避实验、探究、设计、制作等研究探索行为,还是教学指导功能发挥得不完善,导致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缺失?研究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其他领域一样,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些行为应当成为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指导的目标行为。局限于某一领域或方法的指导与研究,不是研究性学习的全部。中小学生研究性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的特点,学习内容既可由学生自行确定,教师也可提供选题建议;可来源于学校生活,也可产生于家庭或社会生活实际;可以是对自然现象的研究,也可以是对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的探讨。对于同一个问题或主题,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选择不同的研究角度和范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需要教师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需要一种更加开放的姿态。

2.过程方法指导弱化

活动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不同的。活动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上位概念。虽然同属活动,两者内涵不同,外延有差异。只有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才是研究性学习活动。因此,研究性学习成果并不是活动的简单总结,而是强调过程与方法的报告。没有在活动中注重问题意识,活动还是活动,无法上升到研究性学习的层面。缺少学生生活经验支撑,没有学生主体的真正参与,没有对搜集的资料概括与提炼,活动无法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社会公民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并不是完成一项任务的简单布置,从认识论、方法论角度,都需要教师参与其中,贯穿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始终。

3.学习成果指导美化

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指导的美化,掩盖不住指导欠缺的两个极端表现。一个极端是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表达指导过度。主要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成人化倾向。每一个人对世界都有一种实践知识,并且都将它运用于他们的日常活动之中。儿童具有儿童特有的语言系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世界的看法。虽然研究性学习成果有其一定的格式规范,但规范并不是约束儿童表达的手铐脚镣。如果让儿童带着脚镣跳舞,那是对研究性学习的亵渎。童心童眼看世界,童真童趣话世界,应该是表达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基本范式。二是引用过度。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被传播,被学习,被借鉴。引用固然是捷径,但过度的引用将会形成连锁的反应,且不论学术道德问题,至少会失去研究求真之本意。教师能做的、应做的是,指导学生用相关的理论来诠释分析思考探究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现象,用相关的理论来启发指导引领研究的整个过程,思考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和现象。三是娱乐化倾向。中小学生具有天然的娱乐能力。研究过程中的些许娱乐行为会被理解为率真,倘若以娱乐的心态表达研究成果,导致的结果是研究的严肃性丧失。科学的要义在于求真。严谨的中小学生研究,来源于生活的直接经验、资料来自研究现场,没有必要盛装出席。

另一极端是指导缺乏,直观表现为研究成果中资料的堆积。丰富的研究资料与素材,缺乏必要的分类整理与归纳,犹如杂物库。教师的指导功能从发现问题的指导到成果的整理,贯穿始终。在成果整理阶段,需要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理性分析,得出研究的基本结论,或提出建议对策,提高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应用价值,并为学生研究过程的完整提供保障。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问题意识、研究能力的培养,因此,决定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与成人的研究存在着一个显著差异,即关注学生研究过程中的体验。这种体验是学生对整个研究过程及心理成长的忠实记录,是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指导过程中要做好三个适度,即指导时间要适度、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学习的广度要适度、指导的深度要适度。

三、中小学研究性学习的展望

1.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的理念

厘清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与外延,才能遵循课程建设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定领域的研究性学习,是国家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研究性学习是改变课程过程中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以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力和多学科知识为基础,但又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弥补学科课程之缺憾,是学科课程的深化。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价值取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关注人的综合素质,关注社会和谐。其目标具有开放性,内容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包容性,以合作、探究型课题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实施开放性的评价等特点。作为以儿童为中心的经验课程,研究性学习既不同于知识综合、跨学科的综合课程,也不属于简单意义的活动课程,更不是接受性学习,而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和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改造和充实,建构新的理解,获取自己的意义,在问题研究中达成课程目标的课程。

作为基础教育的国家课程,研究性学习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或个别学生,学生只有选择内容和方式方法的权利,却没有选择不参加研究性学习的理由,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体验,在现实的情境中尝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

2.研究性学习: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领域,对于广大的中小学生而言,是实证,需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主题生活化,才会焕发课程的生命力;指导全程化,才能延续课程的生命力;成果扩大化,才能展示课程的魅力。研究主题的确立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生活化的研究主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解决生活实际中发现的问题。在确定课题、制定方案、实施研究、成果总结、研究反思等一系列的行为后,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某一领域的信息,更多的是获得研究的方法与能力,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3.研究性学习指导:丰富研究的生态

社会生活是我们应该用自然主义的态度去研究的,但我们的研究不应该变得机械化。个人的经验和其他非系统材料的来源必然引导着探索进入微观层次。后现代主义彻底地解构了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崇尚多元化思维,树立动态的、非线性的、多元化的、开放的复杂性思维。在研究性学习指导的过程中,把指导和监控有机结合,从内容、方法、成果表达加以丰富,引导学生修正自己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更科学、更符合实际地开展研究活动。

丰富研究的内容。研究性学习成果,体现学生认知特点的层次性不足,重复、雷同的研究较多,特别是指向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固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需要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内容来丰富。如果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适合于小学生的话,那么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内容无疑更贴切于中学生。三个方面内容存在着深度和广度的差异,也导向中小学生的分层研究。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观照儿童生活,还原儿童的生活世界。

丰富研究的方法。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可以采用观察、想象方法,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可做比较、分析,体验感悟,意在培养科学意识。中学生则可以实验探究、实践反思,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和完善人格。研究方法,随着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经历而扩展、改善。也需要指导教师随着课程建设的深入而不断深化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尽可能全面地搜集信息,以使研究结论接近事实本身。不同研究主题应有其合理的选项,随着研究进程的变化,需要不断地修正,允许多种方法并存,以摆脱僵化的形式理性。

丰富研究的成果。研究成果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晶,需要表述的规范性。社会调查类主题需要参考文献,站在研究历史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高、走得更远。实验制作类主题需要数据支撑,才能显现过程的严谨性、科学性。我们无需苛求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应用价值,无需企求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的社会价值,无需强调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学术价值,毕竟他们还是处于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在课程三维目标中,研究性学习更侧重过程与方法,体验感悟。过程与方法是研究性学习的主导产品,成果只是附属产品、衍生产品而已。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第5篇

高中阶段从20*年9月10日起开设了研究性学习必修课,初中也引入了研究性学习,那么小学是否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呢?《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只是从课程结构上提出了开设研究性课程,但小学如何办,并没提出具体要求,而作为贯彻《纲要(试行)》的《课程标准(试验稿)》却明确提出来了,小学也要开展研究性学习。那么,小学阶段为什么也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呢?

(一)从其产生的背景及发展看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世界上许多知名度很高的教育专家常常是以研究中小学教育入手的,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教育财富。远的不说,就说20世纪以来,许多著名教育家都为开展研究性学习而奔波不息,20世纪10-30年代,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论,提倡让儿童在“做中学”,“做中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并概括了科学探究的五个步骤,通过创立的“问题学习法”使研究性学习从观念层面向实践层面推进了一步,对于达到培养适应工业化、社会化、改造自然所需人才的目的起到了重要作用;到了20世纪50至70年代,*布鲁纳提出了“学科结构论”,提倡用“发现法”学习,使“发现问题”成了探究学习的源头,与此同时,*的施瓦布提出了“学科教育论”,提倡“探究学习”,使探究学习的理论有了新的升华。两位教育家的研究,不仅深化了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更是提供了研究性学习可操作的实践模式,成为了研究性学习的雏形。这个时期的研究学习,对于达到培养适应“冷战”时期科技、军事与空间竞争所需要人才的目的,同样起到了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科学教育标准》提出的“构建教学论”把研究性学习作为教学方式加以大力倡导和推广,为达到培养智力卓越性“超群的社会精英”人才的目的起到了重要作用。法国“多样化途径的研究性学习”,*的“综合学习”,其实质也是让学生在探究中,自己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整理、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进而完成课题的研究。特别要指出的是*专为儿童设计了探索性学习目标:培养儿童自己发现问题,主动的学习和思考,独立判断,更好的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让儿童掌握学习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养成主动地、创造性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并开始学会思考自己生活的意义。*对小学“课题研究学习”课时分别定为三、四年级每学年105学时,五六年级110学时,均超过课时总数的十分之一。在我国,研究性学习从何时开始,似乎难以给出一个精确的时间。但可以肯定,在“课改”、“课标”出台之前,许多学校就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探索最早的是一些中学,如*市*中学“开放性主题活动课程的实验”,*省大庆一中,*省太仓高级中学,天津市实验中学,河南省巩义二中,*省*市列五中学,*省*市九中,*市*中学,*省*一中也相继开展了研究性学习实验,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中学的“角色体验”、*市大同中学的“专题研究”、*市向明中学的“自创性研究型课题研究”、*市*中学的“综合主题活动课”等等,都为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提供了研究性学习的范例。*年元旦《*教育报》在展望新世纪教育发展趋势的专版上发表了张肇丰副研究员《研究性学习倍受关注》的文章;*年5月15日,《文汇报》又发表了他的题为《研究性学习:另一种学习的革命》的论文;*年10月下旬,教育部基教司,在*省无锡市召开会议,许多代表在会上介绍了研究性学习的做法和构想;*年2月,国家教育部在(教基[*](3号)文中将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项内容提了出来;20*年6月,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的必修课,其中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等。从20*年9月1日起研究性学习,在全国38个部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小学和初中开始实验。研究性学习在通向21世纪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具有突出的地位,作为必修课贯穿于小学至高中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在我国台湾省,推行的新课程非常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非常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研究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作为台湾整个课程体系灵魂的“十大能力”的第九条规定:“激发主动探索研究的精神”,第十条规定:“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推出的新课程其基本理念是“终身学习、全人发展”,贯彻这一理念的课程体系则以“学会学习”为总目标、“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方式”从以上分析,我们可看到,无论是中学研究性学习的发展,还是专家的论述,国家课程改革要求,都带动了小学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熊梅校长与*国几所小学联合开展的《开放式学习,促进学生个体成长》的实验研究已经坚持了两年,今年11月5日*朋友、国内专家聚会到师大附小,师大附小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主的实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给与会专家学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国教育发展中心主要成员、中国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主任王宗敏研究员亲自主持的《优质教育研究》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优质教育的重要理念和主要学习方式;辽宁省创造力开发学会自*年起,先后三次召开研究性学习论坛会,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展示会,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擂台赛,全面推动了辽宁省小学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从以上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小学研究性学习顺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谈到研究性学习推行的必然性,我们还会遇到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载体。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创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关键。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受诸多因素的制约,课程是关键的制约因素。同志又指出“综合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许多科学家的发现与发明,都是产生于凤华正茂、思维最敏捷的青年时期,这是一条普遍规律。”“人们思维、创造的最好年龄一般是二十几岁到三十几岁。”心理学家研究表明3-9岁是创造性的启蒙时期;9-22岁是培养创造素质的关键时期;22-28岁才是创造素质的结实期。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创新教育,自然成为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任何一个学生要想具有创新品格和创新品质他必须对所面临的问题做出大量的充分的研究,所以研究与创新密切相关,研究探索是创新的基础,没有研究探索就不可能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先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研究性学习合理的组织课程类型和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的机会。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等环节,让学生大胆想象,提出创造性见地,激发学生创造灵感,使学生创造性潜能得到充分发展。特别是在小学,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多样性和兼容性适合各科教学,当然综合性活动的研究性学习,比其它学科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更为突出,更为集中,更为鲜明。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充分认识到,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创新人才的需要;是人类进入全球化、信息化、人才竞争化的需要;是对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人才的需要;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在通向21世纪基础新课程体系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它的出现和发展是小学教育的必然选择,是小学教育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

(二)从内涵与理念上看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研究性学习的重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改变被动接受知识传输的一种学习方式,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从教学论的视角来考察,在小学,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同样是相对应的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由于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新框架中,研究性学习是作为课程开设的,但目前,小学还尚未建立这种课程,所以研究性学习就有了“泛指”(也称广义),与“特指”(也称狭义)的双重含义。“泛指”是指在学校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这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特指”是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与确立研究课题,自主开展探索活动,综合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在这里它成了一种完成任务的学习活动。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小学研究性学习完全可以体现出是一种课程,如许多学校开设的环境课、生活课等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一个例证。从学习方式来看,研究性学习是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特定问题,即研究专题而组织起来的具有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许多教师在施教过程中,都能在学科教学中用三种方式寻求问题,这三种方式是教师预测问题、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师生互动产生的新问题,围绕上述问题组织学生开展探索研究。从教学论的另外一个角度看,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同样是一种学习方式,但两者价值不同,研究性学习一旦进入学生的学习活动,必定要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大变革,无数事实表明,人类社会认识的发展史告诉我们,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动力,而我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就是在知识传承上只讲“继承”不讲“创新”;在思维方式上只讲“求同”,不讲“求异”;在学生发展上只讲“统一”不讲“差异”,因而崇尚接受性学习,冷遇了研究性学习,教师的牵扶和代替极大的抹杀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造才能。有识之士无不认为,当代世界性教育改革的共同取向,应该是融东西方教育模式于一体,致力培养“T”型人才,(林崇德《*师范大学学报》20*年第1期)。林崇德教授指出,“T”型人才的“一”是向西方教育学习,重视发展学生的“知识面、创造力、适应性、独立性、实践能力”,“1”是发扬东方教育传统,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知识深度、理解水平、统一规范、集体精神”。引入“研究性学习”,又不否定有意义的而不是机械的“接受性学习”,两者相辅相成,优势互补,就可以适应培养“T”型人才的需要。我们的新一代,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就可以展开“继承”和“创新”的双翼,翱翔在信息和科技的长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与从教学论的角度来考查,每个儿童都是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来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着眼点,改变过去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着眼于学生发展,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服务,一切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全面的,可持续的终身发展,研究性学习这个理念,所引发的教学方式转变,完全适合小学生学习和发展。*市史家胡同项红、万平两位老师开展的专题探究课已经经历了三年时间,他们总结的经验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管理信息中心编写的《中小学校课程开发与示例》进行刊登,这项实验研究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他们研究性学习实验以一年级下学期开始,按层次递进到六年级结束,他们具体做法是第一阶段学生个人自选课题。教师整理合并学生课题,进行选题指导学生从教师整理合并的课题中再次选题,并自愿结成课题组,准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陈述;第二阶段为收集资料,实施研究;第三阶段为撰写报告,把收集资料进行综合整理,通过研讨,写出“结论”;第四阶段为课题宣读答辩,包括课题研究基本经过、课题报告,并对主要内容谈出体会。通过实验研究,他们得出了五点启示,一是学生潜能很大;二是小学生智能具有多元性;三是研究性学习为学生发展潜能提供动力;四是新型智能理论得到了扩展和提高;五是教师的个性素质和教学水平有了全面提高。他们总结的《小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验研究》在*乃至全国产生一定影响,获得了专家一致好评。他们实验研究充分证明研究性学习在小学实施的可行性。在*三年级学生在家养了几只小蝌蚪,天天观察生长情况,记下它的变化,学生亲眼看到蝌蚪长出小腿,最后脱掉尾巴,跳出鱼缸,变成小青蛙爬走,而后写出了《关于青蛙研究报告》。我校二年级一学生亲手操作,把蒜瓣放在碟子里加上水,进行观察,写出了发芽、长叶、收获的全过程,并且还研究了什么时间换水,用什么样肥料,并与没加肥料蒜苗进行对比,最后写出《小蒜瓣是怎样变成蒜苗的》报告。以上是在老师通过研究性学习理念驱使下,带领学生开展的一些实验研究,证明了小学生有兴趣、有能力接受研究性学习,并为我们得到了以下启示:研究性学习确实能体现主体教育,并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任务落到实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与形成最初起中介作用的并不是直觉,而是可缩性大得多的活动本身。研究性学习,通过感性操作到表象操作,从表象到理性操作,可使外部动作逐步内化智慧活动;研究性学习从学生兴趣出发,引出对问题探索过程更是必要的,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动因,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古往今来,无数事实告诉我们,一个对学生有浓厚兴趣问题,不让他研究是任何人也拦不住的,反之,一个毫无兴趣问题,即使你强迫他去探索,他也研究不出任何成效。研究性学习满足小学生学习兴趣,深化了学习兴趣,把兴趣转化成研究问题,促进了学生发展需要;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开放学习时间,发现和开发了学生各方面的智慧潜能。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多方面潜能,当然也存在明显个别差异。素质教育特征就是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研究性学习在时间的安排、问题的确立、研究视觉选择、方法的动用和结果表达,都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克服了学科课中回答同一个问题,计算同一个问题等弊端,研究性学习正是为具有差异性学生提供自由发展和自主学习舞台;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课程的实施成为教与学相互推进过程。在研究性学习中,老师和学生关系发生本质变化,师生之间界限趋于淡化,教与学日趋平等,教师不再是知识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与学生共同探究知识,学生不再作为知识被动接受者,而成了知识的研究者,教师与学生互动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的构建,朝着促进思维、能力、情感、价值观和行为方面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对研究性学习内涵理解和研究性学习理念生成,使我们从理性与实践性两方面认识到研究性学习同样适合于小学生的学习需要、发展需要,研究性学习从多角度证实了在小学教育中推行的可行性。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我国教育界面对新世纪社会发展而采取一项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价值观及相应的学习方式开始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种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理所当然的成为贯彻《课改》、落实《课标》的热点。在小学,研究性学习广义的解释: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狭义解释:其一,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选择的进行专题研究,内容涵盖了自然常识、社会常识等。其二,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或者模拟科学研究方式)进行的学习活动。无论哪种解释,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形态的角度来看,它包括了自主学习的课程(独立设置的课程)、追随学习者的课程(学生本位的课程)、师生共同构建的课程(随机生成的课程);从研究性学习作为学习方式来看,它是一种学习研究的方式而非学习方法,是学生对科学研究思维方式或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即使研究成果十分幼稚,甚至未获成果,只要经历独立研究,对探索的态度和方法、乐趣、艰辛等,有所感悟、体验,这种学习就是有价值的。还应指出,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方式,不仅是上述三方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也可以渗透到各学科的学习活动之中。

三、小学阶段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和目标定位

走进教学领域的研究性学习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全新的实践,这种实践离不开理性探索,只有在理论指导下,研究性学习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小学研究性学习策略的构建,首先必须建立以对研究性学习基本特征理解和目标的定位上,才能在理性指导下构建具体操作策略,否则的话,策略的构建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使研究性学习背离初衷和偏离方向,使研究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走上机械接受教育老路。

(一)认真理解小学研究性学习基本特征

研究性学习特征是由研究性学习性质所决定的,研究性学“研究”这一本质特性外,它还具有开放性,包括探究过程开放,探究策略开放;交互性,包括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探索,相互影响。实践性,包括学生实践操作和实践应用,操作本身还应特别注意对知识的创新,对知识延伸;综合性,包括学科本身的综合和跨学科的整合。通过对研究学习性质理解,研究性学习基本特征,就可通过它的“自主”、“创新”、“实践”、“开放”、“探究”和“过程”六个方面来体现。“自主”就是把学生真正地置于主体地位,通过培养学生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主习惯来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从问题提出到课题组成员组合;从指导教师选择到研究内容确定和实施;从研究成果评价及交流展示等都由学生自主决定,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置于核心位置;“创新”就是在创设问题探究的特定情境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才能。另外,随着学习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目标和主题不断生成,研究中出现的困难必然要迫使学生不断变换思维方式,甚至丢弃“不理想”的成果,再造研究新途径,取得新成功,使他们的创新在实践中升华。再有,研究性学习的结果往往不是书上的现成成果,不少是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和以生活为底蕴,在知识的字里行间发现的,其结果,

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表现为创新的提高,一句话,研究性学习本身就是创新性学习,是创新实践的过程,是创新能力的再提高;“实践”就是让学生通过一个程序或过程去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研究性课程中,学生必然要为解决问题而经历观察、试验、实习、劳动、创作等体验与操作,逐步使他们养成勇于探索、不怕挫折、勇于开拓、坚持实践的个性品质。在学科课学习方式研究中,学生必然运用生活的积累和新知识的启发去解决实际问题,这又是一种侧重思维和想象的实践活动,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开放”就是不仅要把学习内容完全交给学生,而且要为学生学好内容而提供时空,那种“猜模式”、“问答式”和“模拟式”在研究性学习中被“寻找式”、“发现式”和“自主式”所代替了。内容由学生确立,时空由学生支配,学生就可不会再受“单一”或“同一”的内容限制,不会再受“必须完成”或“限时完成”的时空限制,去研究在教师指导下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而在一方领域了解现实、了解自己、体验人生,积累更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实践知识;“探究”就是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帮助下,自主选择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手段,由学生自主研究知识的发生过程。而且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式,或小组研究,或独立攻关,或调查,或探索,从而完成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过程”

就是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把过去传统学习的只重结果,忽视过程变为重视过程和达到过程与结果的和谐。只有研究性学习,才能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掌握和解决一般问题的流程和方法,亲身经历自我观察、实验、类比、思考、推测、论理以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等较为复杂的探索活动,体验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从而学会如何学习,如何解决问题。从另一个角度看,得出一个结果,往往采用一种办法,而如能考虑多种办法,再选出其中最优秀的,那么,这个过程,对于学生的思维扩展,想象力的丰富就是不言而喻的了,这种“多种考虑”的本身也就是研究性学习目的之所在了。

(二)准确对小学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目标进行定位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新课程在小学主要是“综合实践活动”或小学学科学习一种方式,其目标、价值取向与初中、高中都是一致的,但由于儿童的身心发展所决定,具体目标和要达到的目的就有所差异,实施中不能生搬硬套,统一模式。研究性学习在小学要特别注意,无论是生活,还是知识都要从抓“基础”做起,对于学习的过程要从抓“体验”做起,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时期,此时的小学生头部生长速度逐渐减缓,四肢及内脏的生长加快。同时,男女差异逐步扩大。12岁的儿童脑平均重量为1400克,相当于成人的平均脑重量。他们的思维开始从形象思维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但这时的抽象思维还离不开形象思维的支撑。通过集体活动,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且对自己有一定的评价。他们的兴趣虽然有了广泛性,但还没有出现大的明显分化。学习开始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数学的概念、计算;语文的识字、阅读、写作;都是从语言的交流到书面的表达,逐步增加知识量。

通过对学科教学中研究学习特征的理解和小学生身心特点的研究,小学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就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定位。

1、培养兴趣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学会对自己身边生活中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发现和思考,并会感受和品尝自己动手、动脑取得探究学习、解决问题的成功和喜悦,从而激起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兴趣,初步养成好观察、好质疑、好探究的心理和个性。

2、提高能力

通过探究性学习,应当让小学生学会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提高探索问题的能力,特别强调的是让学生逐步具备,基本合理地对一些简单问题进行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优秀的探究品质。

3、学会合作

通过研究性学习,不断克服小学生的孤独和依赖心理,乐于合作、互相帮助、共同享受集体的阳光。通过师生、生生和其他社会成员的对话、交流等互动,培养合作的意识和态度,形成人际沟通的能力,看到团队的巨大作用。在让学生乐于与同伴交流和分享个人或集体获得的信息,创意和探究取得成果的同时,要注意克服过分依赖群体,而丢弃自主独立、过分自负和淡化团队力量的弊端。

4、尊重科学

通过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按事物规律进行观察,认真思考,说话和行动都要有理有据,得出的结论要经起推敲和考验,并养成尊重他人的正确意见和想法的态度,同时养成遇到困难不回避,不放弃,直到经过反复探究,取得最后成功的坚强毅力。要帮助学生克服“见硬就回”,不求进取的自卑心理。特别要帮助小学生克服“鹦鹉学舌”“人云亦云”“随帮唱影”重复别人的发现,重复别人的思路,重复别人的结论的不良习惯。

5、承担责任

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小学生明确,探究不仅是一种爱好、习惯,而且更是一种责任,逐步把责任意识转化为探究品质。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学科对自然、社会与人的意义,时刻把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后果联系在一起。研究性学习是国家与社会需要,只有通过探究性学习,成为创新性人才,才能为社会进步,国家的复兴而尽职尽责。

四、小学阶段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策略

策略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的理念驱动下,根据具体条件而规定的方式和方法。我们在前文对小学研究性学习特征进行全面的探究和研究,为构建小学研究性学习应对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理念依托。对小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必然使小学研究性学习的应对策略,始终离不开“导向”而健康运作。

(一)创设学习情景的策略

研究性学习的情景创设,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要做到形象、真实、合理。学生都喜欢三维动画和卡通,把这些有目的引入课堂,有利于学生的探究,看了画面比单看教材上的文字,学生说的话要多得多。学生,特别是城市的学生除了大工业、大建筑、大销费外,其余的要远比农村的孩子知道的少,比如《种子的传播》一课,城里的学生怎么也进入不了情境。如把学生带入山林,让学生身上挂满了“苍耳”,再通过探究,他们会明白“种子是由本身特点,凭借外力因素而传播”这样的道理。组织学生到河流源头探秘,学生看到源头的水清澈见底,再看看下游脏物漂浮,他们就会看到人类自己糟蹋自己的真实一面,对于保护环境,学生会由此想到许多研究性的课题。学校内部环境的创设对于小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也是十分必要的。“林园区”的建立,为学生研究树木的颜色、叶片形状、生长习性提供了条件;“气象园区”的建立,激发了学生研究天象和气象的成因、变化规律的热情;“花卉园区”则为学生之间通过栽培、管理、收获成果的亲身研究一比高低;“数学园区”的建立,通过可视图形、数学历史发展,为学生争强数学情感,提供研究的素材。除此之外,“外语园区”、“科技园区”、“天文馆”等的开辟,也有利于研究性学习在更高层面地开展。由于学生年龄小,还不能一下子进入研究性学习的角色,学校为他们提供一些课题也是十分必要的,下面是*县实验小学为学生提供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三年级:

油江河的水能饮用吗?

“*三袁”的由来

“人民公园”的三次改建

四年级:

*县城的天为什么变蓝了?

荆江分洪区的地理特点

“女交警”是*人的形象

五年级

柳浪湖源头探秘

“物理学家王竹溪的少年时代”知多少

实验小学周边上的娱乐场所必须搬迁

“战火”还在世界哪里燃烧?

在探究上述问题时,学生在设计方案和实践活动中都能抓住事物的起因、变化、发展、结论、启示开展研究性学习。

(二)诱导自主探究的策略

在《探究发展》一书中,作者有这样一句话:“快乐的课堂不见得就是成功的课堂。但是不快乐的课堂一定是不成功的课堂。”这里的快乐对象是学生,但真正的快乐必然是建立在学习对象自主研究高能力、每个人自主研究的高能力上。那么,怎样调动学生的自主研究积极性,诱发小学生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呢?其一、让孩子有所期待。期待是人的一种共有本能,教师、家长要利用这种本能让学生学会期待学习,期待成功;其二,学会反思。让学生从失误中吸取教训,从教训中另辟新的思路,如,一张正方形桌子可坐4个人,同样的2张桌子并在一起能坐几个人?有的学生不加思索地回答能坐8人,通过研究反思,知道错在“并在一起”这个关键问题上,不是8人,而是6人;其三,培养学生质疑品质,敢于向教材挑战。比如《我的战友》,作者能这么详细描写当时的情境,就意味着他们离得很近,但为什么作者没烧着?抗美援朝时,中国最多的武器是步枪、手榴弹,人都烧焦了,子弹和手榴弹为什么没爆炸?《亡羊补牢》一课,农夫想到狼来了,既然狼那么贪婪,学生就会提出它能来过几次?培养质疑品质,就是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不轻信、不盲从,敢于“刨根问底”;其四,让学生走近修正。许多学生把学习看是一种负担,他们粗枝大叶,不求甚解,常常是为完成任务了事,不再审视自己的错误,而达到修改,在这里,不难看出,“审视”是修正的前提,修正是目的,因此“审视”成了深层次的研究,如《坐井观天》一课,青蛙说“你能飞一百多里那么远”一句就应该加以修正,因为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说明它见识非常少,它又没到过很多的地方,这样一来,青蛙怎么能有“一百里”的概念?学生进行修正是十分必要的;其五,与“丰富”结缘。丰富自我是个性化的升华。我们都知道,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根基,而社会生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即使是社会生活同时出现在人们面前,而对其深刻内涵还有不同理解。比如,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丑小鸭》一课,就应围绕“今天是丑小鸭,明天就可能是美丽的天鹅”去研究,只要有乐观的态度,不管山多高,“信心”的歌声都能把困难踏在脚下;不管路有多长,只要心中充满了爱就能走到远方。我们要鼓励学生,通过学会多元化理解去丰富自己,只有这样,学生的社会生活才会丰富起来,每一个人的价值才会体现出来,自己才会在知识海洋中成熟起来,尽管我们达不到“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鸡毛蒜皮”样样都懂,但是知道的东西还是越多越好,也就是说通过研究性学习来丰富自己,又用丰富的生活和知识来促进研究性学习质量地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社会,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生活,用自己的知识去创造价值,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情感。丰富自己的基本形式和策略很多,而丰富自己的本身,就是一种自主研究,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把握好这个“度”。

(三)组织群体互动的策略

在接受性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答者绝对是好学生,绝对是少数,多数人是旁观者,其他学生心里开了“小差”,也无人问津。而研究学习则不同,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人人都是研究的参与者,个个都是主人。教师要善于通过合作研究的形式,达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研究性学习不是形式主义,当然也有把几个学生凑在一起,交头接耳讨论一下就算合作学习了,这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真正的合作性研究学习是有质的规定性的。它是指学生在小组或者团队中,为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而互相学习。它是受一定理念制约的,这就是说合作研究性学习必须有共同的任务,每个人都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旁观者;学生之间必须相互支持、配合,面对面的互助学习;期望所有的学生都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的解决组内的冲突,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分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在弄清合作研究性学习要义后,我们就要着力在它的价值取向上下功夫。合作研究性学习首先是培养合作精神,懂得合作是人类共存的重要条件,是培养人际沟通、人际交流的能力与合作的心态的重要手段,合作学习的价值是它能有效地解决一个老师面对巨大差异的学生时,面临的困境,老师就一个,而学生不仅多而且差异又那么大,所以合作学习,能通过班内分组来解决老师面临的困境,另外合作学习能把个体竞争转化为小组竞争,克服个体竞争带来的冷漠、狭隘、自私、孤僻的心理,只有合作学习,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竞争精神和正确的竞争理念。合作学习离不开目标,离不开条件。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动机,合作是时代的精神,合作意味着学生要有开放的心态,进取的意识,改变现状的决心,合作特别意味着学生要有一种包容的心,在研究中如果不能很好地参加合作,就意味着学生在生活和知识面前放弃、容忍、退让、妥协;在合作中培养学生负责任的品质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集体责任,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内涵,它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不是老师一下子教出来的,而是学生一点点悟出来的。比如说,在解决25×16的八种计算方式时,一种也说不出来的学生,就会愧对自己的责任。培养学生合作沟通与交流的能力,这个能力是极其重要的,只有沟通与交流学生之间才能做到相互影响,在沟通交流中既相信自己又尊重别人,使学生懂得根据一个道理争辩时,可以据理力争互不相让,但是这些毫不影响同学之间的团结友谊。合作性学习重点是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这是一个任务的两个方面。比如说,综合活动课的远离《沙尘暴》讲怎样爱护环境,保持植被,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沙尘暴给人带来了生态灾难,由此学生可以联想到,江河污染,空气浑浊,这些都是由于发现问题而产生的吸引力延伸出来的,学生就会从多角度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习任务得到分解,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做到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又比如说,现在交通工具很多,怎样归类,怎样选择,都是属于问题。“前进中的鞍山”,前进的标志是什么?在哪些方面鞍山有突出的变化,这样有吸引力的问题,同样是可以通过分解任务相互合作来完成的;研究性学习,可以形成有凝聚力的稳定的团队精神。比如说,这个学生数学好,语文不太理想,这样就产生了强项和弱项,弱项转化为强项必须在稳定的团队里帮助别人或取得别人的帮助;研究性学习,本身产生的激励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与互相抱怨,互相拆台形成了对立,变成了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其结果正像一首歌词讲的“人字的结构是相互支撑”的。合作学习常常要延伸到课堂之外,做到课内与课外相一致,相联系。以上研究性学习的合作目标,合作条件,我们需要在完善中发展,在发展中成熟,真正体现出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成功者。

(四)启发意义构建的策略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根据问题搜集数据,分析和处理信息,对信息的可靠性做出评估,修正并且完善解释,这也是探究性学习过程的内在品质之一。探研性学习就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而言,除自己的主观努力外,仍然要提倡启发式教学,教师要有意的启发学生,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能力。在中年级,综合活动课,教师的启发重点应以研究动植物为主,如,小动物中的兔子、小鸭、蝴蝶,植物中的种植、植保、收获等。教师组织学生选题搜集材料,拟出活动的小标题,写出报告,课题宣讲,甚至可以配上插图,并告诉学生,材料的搜集方式,可以阅读课外书报,访问家长和有关人士,有条件的还可以饲养小动物,种植植物;在高年级,关注社会的问题在增多,但知识性的问题仍然占据重要位置,在程序上可提供包括选题、开题、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实施研究、写出报告、课题宣讲、写出论文。提供搜集资料的方式是阅读课外书报,开展社会走访调查,上网搜集等等,上述工作,其意义就在于要牢牢掌握“启发”这一重要环节,而不能对学生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启发意义构建的策略还要发挥家长、社区方方面面的参与作用,形成强大“启发”网络,从人、财、物、信息、时间、空间六大方面为启发孩子开展创新性学习创造条件,我们这里说的启发决不是代替,更不是禁锢,而是因为学生年纪小,生活底子薄而提供的必要帮助。

(五)提供基本范式的策略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第6篇

1 对研究问题的认识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途径和机会,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学期五年级自习课的主题为“研究性学习”,这样就有了专时专用,时间上有了保证。

2 解决问题采取的措施

2.1 首先让学生对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含义进一步了解。

2.2 然后进行分工、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研究顺利进行,并有所收获。

2.3 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研究课题。

3 按照本学期课题的计划,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3.1 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首先组织学生针对研究性学习进行了合理安排,然后让每位学生掌握更多研究性学习的知识,同时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研究目标,针对自己的研究内容展开仔细的研究,对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内容、兴趣、方法、评价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2 探讨研究性学习模式。

3.2.1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因高年级已经初步具备了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完全可以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研究性学习,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借老师提供的“学案”进行研究性学习。具体可以尝试以下模式:

3.2.1.1 表层研究,感知内容。在表层研究中我要求学生在初步读课文时,对课题、课文的来龙去脉、时代背景及字、词、句等一些表层问题进行研究。以对课文内容在整体上有个大致了解,为进一步学习课好充分准备。

3.2.1.2 深层研究 领悟主题。在深层研究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在读文时,对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精妙语言、修辞手法等深层问题进行研究,使学生能独立的发现并体会文章的内在思想,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3.2.1.3 联想研究 突破难点。在联想研究中我要求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能开放思维,联想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研究,以便唤起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激活他们的思维,有效地突破难点。

3.2.1.4 质疑研究 解决疑点。质疑研究主要是激发学生在研究课文时,对课文内容、材料安排、写作方法等产生疑问,并进行研究,阐述独到的富有创造性的见解。教学时,逐步训练他们由敢问到善问,不断的培养其积极的创造能力。

3.2.1.5 延伸研究 促进迁移。在延伸研究中通过学习过程,指导学生对各类知识做出经验概括,引发类似延伸,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策略,主要表现为一篇带多篇,一点带多点。促进了学生的知识迁移,体现了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3.2.2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是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敢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所以我又做了以下尝试模式:

3.2.2.1 确定研究课题。选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开始,一个好课题的选定,对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意义十分重大。首先,我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情况。面对小学生应引导他们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当然,这些问题可由老师提供,也可以是学生自己选择和确定。除此之外,我还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创造一种新的开景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研究动机,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生对课题研究保持内在动力,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求知欲和探究热情,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本学期我还结合语文教材的单元主题和教材中的“综合实践活动”确定了六个研究课题,分别是:让书温暖孩子的心田;奇异的火与光;诚信是人类最重要的财富;美丽的大自然;身边的环境与污染;劳动最光荣。

通过对“让书温暖孩子的心田”的研究,让孩子们体会到读书是我们生命中最大的快乐,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式读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学习时间。

通过对“奇异的火与光”的研究,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的好奇心,帮助学生树立探索科学奥秘,服务人类的远大理想,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通过对“诚信是人类最重要的财富”的研究,让学生了解诚信的内涵,认识诚信的基本要求是人对守信,对事负责,感受诚信是每个人立足于社会的通行证。发展了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

通过对“美丽的大自然”的研究,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家乡。

通过对“身边的环境与污染”的研究,使学生了解世界环境污染的现状,理解环境污染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寻求环境污染的防止措施,并能联系生活实际,探讨日常环保措施。

通过对“劳动最光荣”的研究,使学生懂得人的生存离不开劳动,社会的发展进步更离不开劳动。没有劳动人类的生活是不可想象的,没有劳动世界上的财富将不复存在。热爱劳动的人会受到大家的尊敬,是光荣的。得知少年儿童要从小热爱劳动,做一个爱劳动的好少年。

学生通过以上主题研究,初步掌握了研究的步骤和方法,最重要的是通过研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丰富了课外知识,同时也提高了语文素养。

3.2.2.2 制定研究性学习方案。六个主题我分工到人,每个学生负责一个主题,制定研究方案,对研究方案进行了集体讨论,确定这一主题的研究过程、方法及注意事项。

3.2.2.3 调控研究性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处于一种积极、活跃和兴奋的精神状态。为此,我的任务是引导好、组织好;扮演好指导者、帮助者、合作者、评价者等多重角色。适时地对学习活动进行合理调控。

3.2.2.4 总结和展示研究性学习成果。研究性学习虽然强调过程,但学习的成果总结仍然十分必要。写好规范的结题报告也是研究性学习所要求的一项内容,因此我必须进行认真指导,做到书写认真,内容丰富。

3.2.3 关注学生的兴趣培养、方法指导、科学评价。研究性学习符合小学生的心里特点,小学生往往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特别好问,他们具有创造性和研究的潜能。研究性学习本身可以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动机以及求知欲。

小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实验操作、查阅资料、讨论问题、适时研究等。我从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出发,尽可能多的创设适合于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环境,让学生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敢于提出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开放性;体验;发展;

在小学生中开展小课题研究,其目的在于激发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初步学会观察与发现,发展探究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对于社会的责任意识;形成尊重科学的意识和认真实践、努力钻研的态度。它能培养小学生探究创新的精神、组织活动的能力,为适应社会走向未来打下坚实基础,其核心是引导学生形成合理的思考方式。

一、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确立小课题

与一般学科课程相比,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更广泛、更灵活、更富有弹性。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具有开放性特点,可以涉及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领域十分广阔,涉及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既可以由教师提供范围,也可以由学生自行确定;可以是课堂教学和课本知识的拓展延伸,也可以产生于家庭或社会生活实际;可以是对自然现象的研究,也可以是对社会问题的探讨。那么如何引导小学生自主提出并确立适于研究的小课题呢?笔者认为,第一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选择关注生活的课题。第二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发掘适合于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的探究题材。比如从风霜雨雪等自然现象到动、植物的生长规律;从个人的衣食住行到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从校园的环境布置到城市的规划建设,都可以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第三选择课题确定的课题不宜太大,要便于研究。

二、指导小学生设计好探究的方案

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全员参与、形式多样、课内外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拘泥于形式,可以问卷调查、实地考察、街头采访等等。教师要根据所指导的课题,与学生一起制定具体、可行的、有效的研究计划,并列出详细的教学进度,同时要指导学生自主分工,老师要确保小组的成员分工明确,确保每个学生真正参与课题研究,发挥学生的特长,是每个孩子都体会到参与的乐趣、合作的乐趣。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就是使学生对整个小课题研究活动有一个比较完整、清晰的认识,在这个认识之下,学生才能够胸有成竹,有条不紊的进行活动。

三、独立探究与教师指导相结合,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要按照计划分工合作,每个人都要做好自己分内的任务,并为小组成员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查资料的同学要认真负责,保证查到翔实有用的资料,做调查的同学一定要保证自己数据来源可靠真实。由于小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社会经验有限,老师在活动中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在活动的过程中也要给予及时的方法指导和充分的鼓励,以免小学生在活动中遇到太多的困难,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教师要指导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归类,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初步交流、讨论,及时解决一些在活动中遇到的难题和阻力,检验学生对研究问题的假设,不断完善、改进方法与手段,并综述资料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明确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四、整理、总结小课题

?本着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原则,在小课题研究将要结束时,由学生自己进行总结。这一过程是学生小课题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因此笔者特别重视这一过程的指导和落实,尽量让学生理出一篇完整的小课题成果报告,学生可以通过研究论文、模型作品、主题演讲、小品表演、辩论赛等多种方式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从而扩大研究性学习的成果的影响范围,提高学生的成就感,促进小学生进一步的研究。

五、研究性学习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种发展性的评价。在评价原则上应坚持激励和指导相结合,使评价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在评价过程中要尊重学生自尊、自信、自爱使其即看到自身的优势、又看到自身的不足,要充分体现开放性、不要求结论标准化,一刀切。鼓励学生多向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坚持学生互评和自评,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教师评价及专家评价的和谐性。

在研究性学习评价过程中要把握好评价的以下特点:a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全方位;b评价的内容灵活性和丰富性;c参与学习的态度;d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所获取的体验情感;e了解掌握学生在研究学习的方法;f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

评价手段方法可采取教师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评价、班级集体评价相结合,书面与口头相结合、定量与实践相结合。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涵义;原则;方法

实施新课改以来,研究性学习理论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并广泛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社会性等基本特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仅结合教学实践,对此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涵义

小学语文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涵义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研究性学习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1)指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始终参与认识的全过程;(2)学生的认知活动应当是探索性的,具有发现或发明性质的活动。研究的知识经验既可以是间接经验,也可以是直接经验。研究的方法注重过程,不单单指向结论。当然,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班级集体的环境中进行的,有别于个人自发的、个体的研究活动。而教师则主要担当阅读教学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引领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并提出问题,其实质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提高主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是:(1)研究性学习过程是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过程。(2)研究性学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着好奇心,具有创造和研究的潜能。通过这样的学习能极大地满足这种心理需要,激发学习的兴趣、动机与求知欲望。(3)研究性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认知规律。因为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来自于对外界尝试探索性的活动,而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探索新知,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方法,教师再进行因势利导,这样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4)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提倡学生自由探索、自由创造,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以及表现、发展的机会。鼓励学生自由开放和充满新意的想象,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发挥和释放。

二、研究性学习应遵循的原则

1.实践性原则。实践体验是学生获取信息、自我完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生好奇心强,兴趣点多,探究欲强,因此阅读教学应当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且新颖有趣的实践机会,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阅读知识和培养阅读能力。

2.指导性原则。教师辅导在前,学生实践在后,不仅有利于避免学生在实践中的盲目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活动的成功率并从中获取自信和动力。

3.激励性原则。由于小学生好动、兴趣点多但往往没有持久性、耐挫力弱,这些特点会使一部分学生在研究的半途中失去兴趣或信心。因此,在实施中教师要尽可能地给予学生关注和鼓励。

4.基础性原则。学生在阅读学习中重在体验,而非结果,教师不应强求学生在课题研究中一定要达到某种程度。

三、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方法

1.科学定向。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明确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与一般的学科目标相比,呈现综合和全面的特点。因此,它更强调通过阅读问题的探索实践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具体地说,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要强调以下几点:(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的体验。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阅读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研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阅读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而展开。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在一种开放的环境中自主的发现和解决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等。(3)学会分享与合作。现代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提供了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和同学、老师、家长等建立多种联系,培养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并从中养成欣赏和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的正确态度。

2.严密组织。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1)小组合作研究。研究性学习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本文下面提到的“研究性学习”形式即是这种)。学生一般由3―6人组成课题组,学生自己推选组长,通常由任课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有分有合,各展所长,协作互补。 (2)个人独立研究。这种形式通常采用“开放式长作业”的形式,即先由教师向全班学生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然后由学生自定具体题目,并各自相对独立的开展研究活动,用几个月到一学期的时间完成研究性学习作业。(3)全班集体讨论,全体同学需要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研究活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点,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分享初步研究成果,进行思维碰撞,由此推动同学们在各自原有基础上继续深化研究。

3.基本步骤。(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本阶段首先任务是教师为学生营造一定的问题情境,布置研究任务。一般可以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诱发研究动机。(2)实践体验阶段。本阶段中,学生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在开放情境中主动搜集和加工处理信息,小组合作与各种形式的人际交往和沟通,以科学态度解决阅读的实际问题,从一定角度认识环境、发现自我、形成“作品”等。(3)表达交流阶段。本阶段,学生要将课题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提炼总结,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成果的表达形式一定要多样化。(4)反馈阶段。从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出发,完成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小学生实践能力较弱,知识储备量小,兴趣点容易转换,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因此,评价应以鼓励为主。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第9篇

关键词: 阅读能力 研究性学习 如何指导

一、问题的提出

在21世纪,面对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生产过程日益智能化的挑战,现代社会急需创新人才。而个体创造潜能的发挥,首先依赖于个体主体性的充分发展。弘扬人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每个人一生的发展,越来越关注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小学阅读教学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但其根本出发点在于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然而,“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传统观念至今影响着一些教师,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仍然在某些课堂上盛行,小学阅读教学中甚至出现了“你不想学,我让你学;你不会学,我逼你学;我让你学什么,你就学什么;我让你怎么学,你就怎么学”的状况,使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都受到了严重影响。 在未来社会里,教育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要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而在于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针对人生的有限性与知识增长的无限性提出来的。这就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新大纲中就指出要“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并鼓励他们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而“主动研究”正是学生逐步理解获取阅读知识,形成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小学阅读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要经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运用”的过程,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包含着一系列对问题的研究过程。也就是说,阅读中遇到的知识,就是学生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我们要深刻认识“主动研究”策略在阅读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因此,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由敢于提出问题,到善于提出问题,到经过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再到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既是理解课文、培养阅读能力的前提,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前提,无疑对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概念释义和理论依据

(一)概念释义

小学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科学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1.指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始终参与认识的全过程;2.学生的认知活动应当是一种探索性的,具有发现或发明性质的活动。研究的知识经验既可以是间接经验,也可以是直接经验。研究的方法注重过程不单单指向结论。当然,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班级集体的环境中进行的,有别于个人自发的、个体的研究活动。而教师则主要担当阅读教学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即让学生通过进行观察、比较,发现、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尝试解答并进行验证去求得问题的解决。其实质是让学生学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主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理论依据

1.研究性学习过程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因为真正有意义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书本知识或教师灌输的知识,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问题进行积极探索、主动建构的过程。

2.研究性学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着好奇心,他们具有创造和研究的潜能。研究性学习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

3.研究性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来自于对外界尝试探索性的活动,而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探索新知,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方法;教师再进行因势利导,这样就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4.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提倡学生自由探索、自由创造,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以及表现、发展的机会。鼓励学生自由开放和充满新意的想象,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发挥和释放。

5.研究性学习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因为学生只有在努力探索新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实施方法

根据学习的一般结构,我们把研究性学习分为定向、行动和反馈三个环节,使之成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结构体系。具体如下:

(一)定向环节

从阅读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明确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与一般的学科目标相比,呈现综合和全面的特点。因此它更强调通过阅读问题的探索实践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具体地说,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要强调以下几点: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阅读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研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阅读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而展开。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在一种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地发现和解决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等。这些活动将有助于激活学生阅读学习的知识储存,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分享与合作

现代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提供了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和同学、教师、家长等建立多种联系,培养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并从中养成欣赏和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的正确态度。

4.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研究性学习只要同科学态度、科学道德的培养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形成对个人发展有价值的结果。学生要在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中,真正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同时,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等,也都需要在研究性学习中获得锻炼和培养。

(二)实施环节

以落实阅读教学目标为中心,以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为重点,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1.基本原则

(1)实践性原则。实践体验是学生获取信息、自我完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生好奇心强,兴趣点多,探究欲强,因此阅读教学应当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且新颖有趣的实践机会,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阅读知识和培养阅读能力。

(2)指导性原则。“教师辅导在前,学生实践在后”,不仅有利于避免学生在实践中的盲目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活动的成功率并从中获取自信和动力。

(3)激励性原则。小学生好动、兴趣点多但往往没有持久性、耐挫力弱,这些特点会使一部分学生在研究的半途中失去兴趣或信心。因此,在实施中教师要可能地给予学生关注和鼓励。

(4)基础性原则。学生在阅读学习中重在体验,而非结果,教师不应强求学生在课题研究中一定要达到某种程度。

2.确定内容

(1)开放性。在同一主题下,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义、切入口的选择、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均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个性特长和才能的发挥留有足够的空间。例如,在“怎样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研究课题下,学生既可以从“课题”的角度出发,也可以从“段落大意”的角度出发,还可以从“抓重点句”出发来确定确定研究步骤、研究方法、效果表达等,至于研究步骤,完全可以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确定,方法可以从“独立研究、小组合作研究、分工―合作研究”中选择,效果表达也可以从“现场演示、书面材料、口头报告材料”中自行选择。

(2)探究性。探究性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在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通常不是由教师“灌输”现成的经验、方法,让学生来理解、记忆和运用,而是呈现一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教师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境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例如,在关于“如何提高阅读速度”的问题中,可以由教师介绍因看书速度慢导致效率不高的例子引出,也可以由学生谈自己的阅读体会提出,再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找出原因,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加以实践。

(3)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研究课题和阅读实际的联系,特别是着眼于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因此,在学生学习阅读的间接经验的同时,要提供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途径与机会。如前面提到的“怎样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和“怎样提高阅读速度”,在学生通过研究习得了经验,掌握了方法后,教师就应当提供相应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再研究,使他们在强化方法的同时,也增强了信心,培养了兴趣,提高了积极性,逐步形成了全面参与的心理趋向。

3.组织形式

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

(1)小组合作研究。这是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学生一般由4人组成课题组,学生自己推选组长,通常由任课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有分有合,各展所长,协作互补。

(2)个人独立研究。这种形式通常采用“开放式作业”的形式,即先由教师向全班学生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然后由学生自定具体题目,并各自相对独立的开展研究活动,用一周的时间完成研究性学习作业。

(3)全班集体讨论。全班学生需要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研究活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点。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分享初步研究成果,进行思维碰撞,由此推动学生们在在各自原有基础上继续深化研究。

4.一般步骤

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本阶段首先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布置研究任务。这时,一般可以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诱发研究动机。

(三)反馈环节

从阅读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出发,完成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小学生实践能力较弱,知识储备量较少,兴趣点容易转换,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这些特点就决定了在小学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评价中必须依照以下原则进行:

(1) 实践性原则。对于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不能太注重成果,而应重在引导他们体验参与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在评价中,应该多关注他们“是否做了”,不必太关注“做得好不好”。

(2) 阶段性原则。对于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评价可以采用分阶段评价的方法,不断地为学生制定一个个小的目标,有利于激励他们去完成。成功的学生可以获取动力,失败的学生在下一阶段又是新的开始。比如在“选题阶段”,我们可以把它分成查阅资料、访问、展示三个步骤进行阶段性评价。

(3) 多元性原则。对于小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评价不应只有教师来决定。教师往往对学生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会导致评价的不全面,而且不少学生希望自己能够从其他方面获得鼓励自信的肯定。因此,对于学生的评价由多方面来进行显得更为公正和有益。比如,在每次课题组活动中,既可以要求组长为组员打分,也可以叫组员对组长进行评定。

(4) 激励性原则。运用表扬、发奖、勉励等方法激励学生的做法应该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中,无论是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还是遭受失败的时候,无论是在量化评分的时候还是定性评价的时候,都应以激励为主。教师对于学生在自主研究方面的激励正是日后学生努力培养这种习惯并取得成功的动力所在。

(5) 发展性原则。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新奇的事物,他们往往会经历一个由陌生到逐渐熟悉的过程,他们所研究的问题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渐入佳境。因此,评价应以后期为主,后期的研究成功往往代表了他们较高的水平,前面几次应以鼓励参与为主。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练成读的能力。做好阅读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的一个最佳方法。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好研究性学习各方面的工作,培养好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崔峦.小学语文教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王松泉.阅读教育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第10篇

按照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的要求,7月份,我们要写出研究课题的阶段研究报告。

暑假期间,我调来了各个实验学校的所有材料——实验的数据统计、学生的作文、老师的实验心得笔记。然后,我坐在电脑前,开始写实验的阶段报告。

从学校做的一些数据统计、学生的习作和教师的心得体会来看,我觉得,研究性作文的实验嘴然时才起步半年多,但是,学生的写作兴趣、习作质量、老师的观念等方面,还是发生了预想中的变化。

于是,我按照开体报告的思路,整理出了研究的阶段报告。

“小学研究性作文教学”研究报告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教育局小学教研室 高启山

内容提要:

“小学研究性作文教学”基于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将“提出问题、观察、读书求知、实践探索、产生生活与情感体验”与学生作文时“主动搜集、积累作文素材和体验、产生写作冲动与书面交际需求”统一;将“主动探究新知、有所发现、产生新体验后主动进行表达交流、展示成果”过程与“主动作文运用书面语言进行‘真实的交际’”相统一;使“作文”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工具,有效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探究生活的意识”,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学研究性作文教学 研究性学习 写作 真实的交际

课题的提出:

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不能适应社会和教育形势的发展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作文教学观念上,我们的作文教学存在“文学性写作”倾向,“训练文体单一,不重视实用文体的写作,使作文变成脱离社会需要的教学”(祝新华《从学生作文心理角度开展作文教学改革》 原载《课程.教材.教法》2001、3p21)。在对待作文的态度上,我们的教学仍然停留在一种“为写而写”的层面,教师的教学为了学生“写好作文”;学生的“写”——包括观察、实践、体会生活、文字表达、读书学习等,都是为了一个“写好”的目的。作文教学没有能够为学生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学生的“作文”也没有真正成为“交际的工具”——用语言文字的表达来交际、学习的工具。

课题假设

“小学研究性作文教学”能够切实为小学生创设真实的、需要书面交际的情景,激发起学生书面表达欲望,促使学生在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同时积极主动地、自主从事写作交际实践,切实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同步发展。

课题的界定

“小学研究性作文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作文教学;是将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提出问题、观察、读书求知、实践探索、产生生活与情感体验”的过程转化为学生“主动搜集、积累作文素材和体验、产生写作冲动与书面交际需求”的过程的作文教学;是将“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探究新知、有所发现、产生新体验后主动进行表达交流、展示成果”的过程转化为“小学生写作需求产生的环境和主动作文运用书面语言进行‘真实的交际’”过程的作文教学;是不但发展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还切实将“作文”转化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工具、有效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探究生活的意识”,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和

创新能力”的作文教学。

与本课题相关的国际国内研究现状及其分析:

国外:

美国的小学作文教学理论提出:“写作教学要让学生由为自己写逐渐转化为为读者而写作”(《美国小学作文教学一瞥》张良田),提出了学生习作要考虑读者、考虑对象的生活化要求。美国还兴起了一种新的写作实验方案“为学习而写作” ,(《美国小学作文教学的一些特点》张孔义)把写作作为其它课程的学习工具。该方案认为,写作不但是写作课上的一种练习,而且是学习其它课程的一种手段。 日本语文教学界“生活作文”思想代表人物村山俊太郎提出了调查作文的概念:即作文不仅在于观察自然,还应以社会为对象。 他指出:儿童的生活作文必须是使学生科学地认识生活现象、因而应重视观察、调查、分析、比较、考察等方法。具体包括:自然观察、.生活调查等,以社会科学的方法,调查农村和现实社会的关系,从中取得认识。 野村芳兵卫从课程的角度考察学科教学,把生活作文的思想和方法扩展到整个学科教学,认为通过生活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写出“我们的理科”、“我们的算术”、“我们的地理”、“ 我们的历史”等等的书,这是学生自身体验、自我思考、自己掌握而产生的记录。(《日本教育中的“生活作文”思想》方明生 《外国教育资料》1996)

国内

叶圣陶老先生早就在《叶圣陶论语文教学》中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强调了作文的两个前提:一是有所积蓄,打算发表;二是交际环境的需要。 魏占峰在《真实的写作:作文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中强调:作文时“学生为真情而写作,为兴趣而写作,为交际而写作,为实用而写作。

上海、江苏、浙江、山东、辽宁等地研究性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从理论到实践都已经探索出成功的经验。其中,书面表达交流是重要环节之一。

实验的基本思路

在单元教学之初,先安排基于学生兴趣、指向学生生活问题解决的“小学生研究性作文学习”活动。在活动当中,指导学生观察探究生活、解决问题,积累写作素 材、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指导学生为表达交际而完成作文。

实验的阶段性成果:

一、探索出了小学生“研究性作文学习活动内容”的基本类型。

我们组织学生开展的研究性作文学习活动的内容类型如下: 对感兴趣事物现象基本情况的了解、把握。如:“我们的长辈住什么样的房屋?”等。这类问题多以“是什么样的?”的问题形式出现,需要学生通过观察、访问、查阅资料等方式来完成。 对感到新奇、疑惑的各种自然、社会和生活中各种现象的解释。比如“彩虹为什么是圆的?”等,问题多以“为什么”的方式出现,研究的结果是对“疑问”的解释,具有一定的知识探究性,一般可以通过查资料的方式来完成。

对自然、社会和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解决。比如“怎么样才能去掉铝壶里的水垢”等,问题一般以“怎么办才能达到某一目的”的方式出现,研究的结果是解决了自然、社会或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有一定的功利性。

对自然、社会或学生生活中所遇到的多种对象之间关系的解释。本类问题需要对多个(至少是两个以上的对象进行观察、甚至反复试验、经过探求多方面的原因才能得出结论)如“怎样才能让爸爸妈妈高兴?”等。

知识产生背景与过程探究。如:“是谁发明了造纸术,他是怎样发明的?他为什么发明造纸术?”等。这类问题多源于课堂知识,随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也逐渐产生于学生的课外阅读之中。 专门知识实践应用。这类内容有几种情况:a、学生学了课外内知识,由于对其感兴趣,自觉地运用知识进行课外的试验、制作;b、教师在引导学生学过了某些知识以后,以“实践应用的作业的方式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从所布置的多项作业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完成。”c、学生所学知识诱发了学生对解决过去问题的兴趣。这几种类型的学习结果有一定的成品性。

综合类型。学生要解释的现象、要解决的问题、要探求的知识背景、要应用某种知识在某一次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可能是一种甚至几种类型的综合。

二、探索出“小学研究性作文学习活动”基本模式流程。

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选择学生能够在短期(一般两周)完成的“项目”,并按照分四个阶段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进行指导。

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按照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求,在教学开始,通过开设讲座,组织学习参观访问、进行信息交流、介绍案例等方式,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激发研究动机,选出全班同学或小组同学共同感兴趣、有能力开展研究的问题。 解决问题,进行实践体验、获取作文素材阶段。

引导学生学生自主地查资料、阅读、书籍、实地考察、参观访问、调查、动手操作实践、记录、比较、思考、想象、交流讨论,与所制定的目的计划进行对照,解决问题,总结整理资料,形成纪录实践过程的文字、音响、制作等多种形式的作品。

书面作文,整理自己的研究心得或成果。

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实物和书面材料。 全班交流展示阶段。

包括:研究报告或研究体会的张贴(在班内墙上的固定位置)、固定时间的宣读交流、出版学生个人、小组和班内的研究报告与研究体会专辑、推荐发表等。

三、摸索出了比较有效的小学研究性作文学习活动的指导方法。

1、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发挥合作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个人的观察、资料查阅、试验、操作、思考要以笔记的形式做好记录,小组内各成员定期围绕共同的专题,进行研究过程中的交流研讨。

2、教师对学生的“笔记”进行随机性的“检查”,针对笔记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进行指导,这样,笔记成了“求得教师指导”的一种凭借。

3、 针对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写的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写作技能训练”和个性化的指导。 。

具体操作时,我们重点采取以下方式:

(1)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资料笔记,与学生进行交谈,挖掘学生活动过程中没有记录的闪光点,指导学生记录下来。

(2)针对学生笔记出现的“内容与问题单一性”问题,指导学生换个角度思考。如学生过于单一地记录试验的现象、数据等,教师题是学生记录以下研究过程、如何操作、态度、情感变化等。

(3)在学生进行成果加工的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写作指导。 4、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注重过程评价,使每一位学生都产生成功感。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作文的评价者有教师、学生个人、学生小组,也有家长,还有与研究性学习开展内容相关企业、社区或有关部门等。

(2)、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学生作文过程中,评价的内容通常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参与研究性作文活动的态度;在研究性作文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研究和作文学习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

(3)、评价手段、方法的多样性。学生的作文评价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四、学生作文能力提高较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逐步形成。

第一:丰富了学生习作的内容,作文使学生有话可说。 以小学语文第六册《记一种小动物》。教学为例。实验班学生用研究性作文教学的方法县组织学生开展了研究性活动,然后写研究报告;对比班只布置学生观察,然后课上指导学生作文。(两个班均为50人)。结果,实验班学生人均观察笔记7篇,查资料1.8篇,对比班人均记观察笔记0.6篇,查资料0.4篇;作文字数,实验班在600以上的12人,400-599的26人,200-399的12人;对比班,400-599的6人,200-399的,15人,200以下的29人。

第二、丰富了学生的个性体验,激发了学生的习作欲望,学生习作表达了真情实感。 四年级实验班教学《写一种工具》,教师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一种工具进行调查,邱江同学专门回到农村老家调查“镐头的变迁”。在调查笔记中,他有这样两段话:“(4月13日)听说我要调查镐头的变迁,老叔马上对我说:‘现在谁还用这个,都用拖拉机了!’是啊,农村的变化可真实太大了——镐终于可以进博物馆了!”“(4月14日)我不知道全中国的农村究竟有多少镐头,在我的老家,我发现了三种:窄刃镐、双叉镐、宽刃薄镐。他们各有个的用途。这不能不说明我们的农民祖辈是那样的能发明,值得自豪。但是,自豪之余,我想到了它们在种地方面的作用越来越被现代化的机器取代——我们的自豪将被外国人的发明取代。这又不能不感到一点心酸。我想对我们的同辈说——我们有责任呢!” 我们对三所学校五年级实验班共160学生进行了这样一项调查——从实验开始到第六次研究性作文实验中,作文课前,哪些学生能够先将作文写下来。结果如下:第一次:0;第三次,20;第六次;108。以上数字说明,仅仅经过几个月的实验,在研究性作文教学中,“写”已经成了全班大半数以上的学生想做、愿作,能主动来做的事情。

第三、激发起了学生读书、探究生活和写作的兴趣。

下面一组数据是以所实验学校小学三、四、五年级五个试验班实验前期和实验四个月后几项调查数据对比:平时自觉主动坚持写日记:34:158;平时自觉、主动坚持坚持读课外书:94:166;平时总能在生活中发现一些问题:68:128;发现问题以后,能够主动思考并想办法解决:67:123。 在实验班级,学生写日记的习惯、读书的习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正在 以良好的势头发展。而且,我们所期待的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也随着研究性作文教学的开展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钟启泉等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3《素质教育在美国》黄全愈,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12 4《科普作文:作文教学的奇葩》李昌斌,原载《小学语文教师》2001、4 p46 5《小学作文教学与素质教育》高启山,原载《小学语文教学》1998、6 p26 6《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高启山,原载《中小学教材教学》2000、3-4 7《研究性学习在美国》张人江 原载《教育与发展研究》2001、8p47-48 8《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张文周 原载《上海教育科研》2001、8 p5-6 9《真实的写作:作文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魏占峰 10《美国小学作文教学一瞥》张良田 11《美国小学写作教学的一些特点》张孔义 网载 12《单元作文的全程指导》高启山 原载《小学作文教学漫笔》高宗达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3《小学中高年级作文序列化训练的实验介绍》高启山,《河北教研》1993、9 14《日本教育中的“生活作文”思想》方明生 《外国教育资料》1996、6 15《从学生作文心理角度开展作文教学改革》祝新华 《课程.教材.教法》2001、3p

上一篇:课程学习报告范文 下一篇:数学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