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舞蹈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3 02:47:01

小学生舞蹈论文

小学生舞蹈论文范文第1篇

课题名称:

试论舞蹈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

学生姓名:

系 别:

音 乐 系

专 业:

音 乐 学

指导教师: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中国教育政策和发展纲要》指出:“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界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地位。”在今天这个异彩纷呈的世界里尽管人们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但舞蹈仍以其独特的美的表现传达着人类共同的享受,共同追求的情感。它为我们展现的人类心灵深处的情感不仅为特定民族所接受,而且也引起全人类心的共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与外部世界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学生可以通地艺术这一窗口领略到世界各国的文化,共同体验对人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真善美的渴求和人生的珍重。学生感受到自身的情感的波动和他人情感的交流,形成以审美的态度对于自己和他人,以审美的态度对于社会和生活,从而有利于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互动和团结,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

长期以来,我国舞蹈教育的价值曾被人们所低估,许多人认为,舞蹈能力的培养只对少数将来要专门从事舞蹈工作的人是必需的,对一般的学生来说只是点缀,中国的小学教育一直到大学教育从来没把舞蹈课列入课程中,只有少数条件较好的学校在课外活动中加入一些舞蹈活动内容。面向21世纪的时常经济和技术革命的挑战,学校不但要重视素质教育,更要从学校的教学内容的课程体系,以及观念上加以改革,让舞蹈教育彻底溶入心理素质教育中,且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

1、舞蹈、心理素质的含义。

2、舞蹈教育对中小学生的作用。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目前中小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2、如何通过舞蹈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1、网上、图书馆搜集相关资料;

2、请教指导老师陈文红副教授,确定选题方向;

3、与同学共同讨论本课题,互相交流意见;

4、写好开题报告;

5、根据已选题目进一步搜集资料,并拟好论文提纲;

6、论文写作;

7、论文修改并定稿。

进度安排:

1、依据论文参考选题,作好论文先期搜集工作;

2、选题,写开题报告;

3、开题报告定稿,接受毕业论文任务书;

4、论文写作阶段完成初稿并接受论文中期检查;

5、修改论文阶段;

6、论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王国宾,平心,矫立森.关于舞蹈美育与素质教育的研究[c].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352-375.

[2] 朱培科,马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必要[j].舞蹈,2005,(3):48-49.

[3] 探索舞蹈艺术教育对少儿素质教育的作用[eb/ol].

http://.cn/net-base/news.jsp?id=68,2006-03-22 .

[4] 浅谈儿童舞蹈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eb/ol].

,2005-11-22.

[5] 安洁.素质教育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作用[j].音乐天地,2005,05.7-9.

[6] 杨仲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c].人民出版社,2003.293-294.

[7] 隆荫培,徐尔充. 舞蹈艺术概论[c].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03.

[8] 刘沛译.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j].舞蹈,2002,(4):36.

[9] 武霞.浅谈如何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d].2004.

[10] gb/t 7-303-06069-3,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s].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六、教研室意见:

签名:

注:此表由学生本人填写,一式三份,一份留系里存档,指导教师和学生本人各保存一份。

相关推荐:

小学生舞蹈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广西瑶族地区;中小学舞蹈;教育特色

广西瑶族地区的民族特色不仅体现在地方风俗习惯上,在中小学教育中也有所体现。在民族地区教育中,中小学舞蹈教育是培养舞蹈艺术人才的基础教育,同时还要承担中小学生民族素养培养的责任。人们通过对中小学生实施舞蹈教育,将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1 广西瑶族地区中小学舞蹈教育概况

在广西瑶族分布的6个瑶族自治县和49个瑶族乡中,民族舞蹈是瑶族人民生产生活实践的结果。瑶族舞蹈与当地的宗教密切相关,是宗教与舞蹈相结合的结果。例如,金秀瑶族自治县坳瑶的黄泥鼓舞、恭城瑶族自治县的长鼓舞、桂林市平乐县大发瑶族乡的香龙舞等,这些舞蹈已经成为瑶族中小学舞蹈教育的内容。舞蹈伴随着节奏,使舞场景逼真,将瑶族人民勤劳勇敢的天性体现出来。依赖于舞蹈教育,瑶族舞蹈得以顺利传承。[1]在开展中小学舞蹈教育的过程中,瑶族地区将最具宗教特色的舞蹈作为中小学舞蹈课堂的重要内容,一些地区还针对瑶族传统文化建立了瑶族博物馆和传承民族文化统战基地等,且成立了“文工团”,吸引中小学师生参与到文工团中,接受专业的瑶族民族舞蹈培训。

瑶族舞蹈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财产,是对瑶族文化深化认识的有效途径。保留瑶族舞蹈文化,就要将舞蹈的教育功能发挥出来,充分发挥出舞蹈的价值。目前瑶族的聚居地中,一些中小学校已经着手于瑶族舞蹈文化的保护,并针对相关问题展开了积极探索。[2]他们不仅将瑶族舞蹈引进了校园,还将瑶族的传统节日作为校园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

2 广西瑶族地区中小学舞蹈教育特色发展策略

2.1 在广西瑶族地区中小学舞蹈教育中深入挖掘舞蹈文化,开发校本教材

瑶族民族舞蹈各个支系都有不同的风格。在广西瑶族地区中小学舞蹈教育中,注重挖掘舞蹈文化,就是让中小学生在学习舞蹈的同时,了解各支系的舞蹈风格,了解舞蹈的背景和文化内涵,从民族情感的角度出发学习舞蹈。在瑶族民族舞蹈中,长鼓舞是最具代表性的。在中小学舞蹈教育中,要将长鼓舞的舞蹈元素提炼出来,分解为舞蹈动作,针对长鼓舞的典型舞蹈动作对中小学生进行教学。瑶族长鼓舞的典型律动包括三种,即屈弹律动、矮弹律动、拧弹律动。针对舞蹈律动展开教学,首先要让中小学生了解相关的舞蹈文化内涵,之后实施舞蹈教学,使中小学生在文化的基础上学习舞蹈。当学生掌握每一个舞蹈动作之后,舞蹈教师就可以实施系统化的长鼓舞训练。[3]由于中小学生已经在舞蹈动作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在长鼓舞的系统学习中,能够以舞蹈文化的领悟力指导自身的舞蹈动作,并通过对舞蹈内容的理解,使规范的舞蹈动作连贯起来。对中小学生而言,由浅入深地展开舞蹈学习,能够灵活运用各种舞蹈动作。以布努瑶和白裤瑶的舞蹈为例,将这两个瑶族支系的舞蹈纳入中小学舞蹈教育中,就要让中小学了解这两个瑶族支系的生活状态,让学习舞蹈的中小学生明白这些舞蹈动作是从日常生活中的动作演化而来的,以激发中小学生的想象,使其从主观地角度出发,进行舞蹈动作的学习。布努瑶人生活在山中,他们的生活非常艰苦,“蹲颤”就类似于他们登山时候的动作。白裤瑶的舞蹈动作“勒则格拉”表现出来的是像猴子一样的佝偻体态,这是白裤瑶人日常生活中劳作的动作。这两个瑶族支系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动作都是低重心的跳跃和旋转。中小学生学习这些舞蹈动作的时候,如果对舞蹈动作的背景不了解,就会导致舞蹈动作难以准确到位。这就需要瑶族舞蹈教师在瑶族舞蹈的共性中把握住个性,在课堂教学中格外强调这些个性动作的准确性,以使中小学生更好地掌握瑶族舞蹈的要领,将舞蹈文化理论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形成可操作性、趣味性的校本教材。

2.2 在广西瑶族地区中小学舞蹈教育中注重舞蹈动作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瑶族舞蹈较有随意性,各个舞蹈动作都保留了原生态的特点。随着瑶族舞蹈被体系化,舞蹈动作都实现了规范化,这必然会导致瑶族舞蹈出现审美变化。

对中小学生展开瑶族舞蹈教学,就要将瑶族的民族属性保留下来。例如,瑶族长鼓舞舞蹈的评价是“打得越矮,且花样百出,说明敲鼓的技术越高”。长鼓舞表演的时候,重心越矮,且能够屈腿或者蹲着完成各种舞蹈动作,包括跳跃起来、耍花鼓以及拧身等,四肢的动作也能相应地作出变化,说明技术越高。现代的瑶族舞蹈在保留了瑶族舞蹈原生态的基础上,还注入了时代元素,使得瑶族舞蹈成了二次创作的民族舞蹈作品。例如,《白白的裤子黑黑的哥》《瑶香火龙》等剧目,可以作为中小学舞蹈教学中的学习参考剧目,使瑶族民族舞蹈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在中小学生舞蹈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广西瑶族地区的舞蹈教育特点,并不断挖掘舞蹈的元素,根据舞蹈需要编创舞蹈动作。在具体表演中,舞蹈动作在空间的变化受到了约束。关于瑶族舞蹈的空间变换形势,常见的瑶族舞蹈动作为拜四方、走十字或者罡步等,在舞蹈动作上需要空间流动。但是,舞蹈动作无论怎样发生变化,都是形成矩形或者圆形。在中小学舞蹈教学中,要实现舞蹈教学的特色化发展,就要在保留瑶族舞蹈原生态的同时,根据时代审美需求对舞蹈动作进行适当的改变,以使中小学生在学习舞蹈时,懂得瑶族舞蹈只有创新才能够求得发展。对瑶族舞蹈的创新,主要是动作的创新,而瑶族舞蹈的原生态则要保留下来。例如,在白裤瑶族的舞蹈动作中,有一个是甩跨的动作,这个动作要让中小学生表演到位是很难的。此时,舞蹈教师就要从文化的角度出发,让小学生领会这个舞蹈动作的渊源。由于瑶族祖祖辈辈都在山里生存,过着与外界隔绝的生活,所以山外的文明没有流入山里的瑶族聚居地,而瑶族的一些古老的生活习俗保留了下来。白裤瑶族的女子穿着裙子,但是在裙子下面并不着装。如果需要大小便,就会跨步一扭而蹲下,长长的百褶裙就会在地上。对中小学生讲这个故事的时候,中小学生会感受到白裤瑶族这个古老的生活习惯与现代生活是完全背离的。当中小学生对舞蹈动作的原理有所了解之后,就会想象白裤瑶族女子方便时的样子,并按照这个动作进行舞蹈,从而做到动作的准确到位。这样才能将舞蹈理论与实践结合,跳出更好的作品。

综上,就舞蹈教育的角度而言,广西瑶族地区的中小学教育属于民族地区的教育,且教育发展进程中会遵循民族教育规律,对中小学生的民族个性加以培养。实现中小学舞蹈教育的特色化发展,就要结合广西瑶族地区中小学舞蹈教育的实际,发展本民族的优势,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 刘惠明.呢呢喃喃动衷肠 痴痴憨憨尽真情:评瑶族群舞 《白白的裤子,黑黑的哥》[J]. 大众文艺,2014(15):182.

[2] 钟海青,高枫,等.守望边疆教育[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23-135.

[3] 昌佩臣.民族院校教育特色发展发展研究――以内蒙古地区院校为例[D].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11.

小学生舞蹈论文范文第3篇

以营口市红旗小学、韶山小学、长征小学、建设小学、东风小学五所小学体育教学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小学心理、生理健康方面的书籍,浏览中国期刊网上关于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论文,为本文的撰写提供理论支持。(2)专家访谈法。通过邮件、电话、访谈的方式对辽宁省小学体育教师进行咨询,就当前影响小学体育教学的因素进行探讨。(3)问卷调查法。对营口市红旗小学、韶山小学、长征小学、建设小学、东风小学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放发问卷25份,回收25份,回收率100%,有效问题24份,有效率96%。(4)数理统计法。就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为论文提供真实、准确的数据。

3结果与分析

3.1小学生体育课学习兴趣调查分析

通过对营口市五所小学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发现,小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是对体育课却是非常反感的,由于大部分小学的体育课教学内容是基本队列练习、广播体操练习,这些学习内容很难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更喜欢一些跑、跳的内容,这些运动也符合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如何解决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要,如何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小学体育教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只有激发起学习的学习热情,才能更好地进行体育学习。

3.2小学生体育教学设施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营口市小学体育教学设施非常有限,远远没有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对调查的几所学校来看,学校都没有室内体育场,学生都在室外进行体育课,室外场地仅韶山小学的人工场地相对较好,大部分学校室外的场地还是土地、水泥地,这些场地不适合进行体育课教学,容易造成学生意外伤害的发生,一些学校体育教学器材仅有几个足篮球,教师很难开展体育教学,即使有好的教学内容,也很难实现。教学设施是困扰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需要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解决体育设施不足的问题。

3.3小学生体育教学内容调查分析

从表1对小学生体育教学内容的调查结果来看,队列队形、广播体操是体育课的必选教学内容,24名老师都将这两项作为教学内容,有14名教师选择球类作为教学内容,有7名教师选择舞蹈作为体育教学内容。分析原因,由于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期,身体发育不完全,队列队形、广播体操有益于小学生的生长发育,教学条件好的学校,可以根据场地情况开展球类教学、舞蹈教学。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小学生体育教学内容过于单调,都是一些传统的体育项目,这些项目不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完善小学生体育教学内容,是小学体育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重要难题。

3.4小学生体育教学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从表2对小学体育教学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来看,影响小学体育教学的因素还是比较复杂的,有29.2%的教师认为教学场地不足是主要影响因素,有25%的教师认为学习兴趣不高是主要影响因素,有20.8%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

4结论与建议

(1)当前营口市大部分小学体育教学场地设施不完善,体育教学开展效果不理想。(2)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不高,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不喜欢上体育课。(3)营口市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多以队列队形、广播体操、球类运动、舞蹈为主,教学内容相对单调。(4)老师认为教学场地不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校领导不重视、体育教学内容单调是小学体育教学的主要影响因素。(5)加强对小学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丰富的体育资源,缓解体育教学设施缺乏的现状。(6)丰富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将武术、羽毛球、乒乓球、拓展游戏等学生感兴趣的运动加入到小学体育教学中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7)在教学中多运用游戏教学,将游戏与教学结合,认识到要把游戏教学搞好,必须要先吃透教材,了解孩子们的心理特点,从而抓住实质,提高效率。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处理好玩与学的关系。(8)完善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学生的信息反馈,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小学生舞蹈论文范文第4篇

一、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活动。

二、有关学术委员会的专家申报编写“十一五”高师本科音乐课程教材。

三、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音乐教师培养国际比较研究”课题组继续进行收集资料工作,并于今年8月召开第三次核心组全体成员会议,届时每一组课题拿出一个内容体系相对完整,具有说服力和价值的研究成果,年底交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四、2006年下半年同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联合举办“珠江杯手风琴比赛”。

五、拟正式开通“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网站”(简称“中国音教网”)。

六、各学术委员会工作:

1. 基础教育器乐学术委员会:2006年下半年举办全国中小学生竖笛邀请赛,包括系列八孔笛合奏、重奏和独奏;在此基础上,年底将举办全国中小学生竖笛冬令营,营期将进行颁奖和演奏交流;编辑出版中小学竖笛教材与重奏、合奏曲集,为全国比赛提供资料;编辑中小学器乐教学论文集。

2. 基础教育舞蹈学术委员会:2006年上半年举办“高中舞蹈教学研讨会”。会议内容为: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舞蹈选修模块和教材的介绍;舞蹈选修模块及教材中“跟我学”模块基本教学方法的培训;高中舞蹈模块教学示范课例展示观摩;高中舞蹈教学实践交流与研讨。

3. 基础教育童声合唱学术委员会:组织中小学以录像的形式进行合唱评选活动。

4. 中等师范教育中心:于2006年6月召开常务理事会,就如何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高职教育工作的精神,进一步做好职业音乐教育工作进行研究;中师声乐学术委员会和钢琴学术委员会将于2006年11月在山东省青岛市举办全国中师(含高职、小教、大专)40岁以下教师声乐钢琴即兴伴奏比赛;同时举办声乐、钢琴论文评选活动。

5. 高师钢琴学术委员会:组织以我国近年来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包括与钢琴教学相关的理论、观念、方法以及教材使用方面的经验体会等论文评选活动,并于2006年9月中旬召开钢琴学术委员会第二届年会,会议主要内容为钢琴教学改革学术研讨和获奖论文颁奖。

6. 高师合唱学术委员会:2006年5月在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召开第二次合唱学术委员会全体成员大会;组织编写合唱与指挥教材;继续编印《高师合唱通讯》。

7. 高师手风琴、电子琴学术委员会:2006年5月召开学术委员会会议,同时召开电子琴学术研讨会;继续做好高校手风琴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

8. 高师理论作曲学术委员会:2006年10月在江西南昌召开学术委员会年会;组织主题为高师理论作曲专业教学改革方面的论文评选。

9. 高师声乐学术委员会:组织以学术委员会成员为主的写作队伍,完成高师大专、本科、研究生系列教材及声乐新学科丛书的编写工作;拟于2006年秋召开全国高师声乐教学研讨会,就当前全国高师声乐教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继续做好声乐方面会员的组织发展工作;2006年7月初在福建举办全国高等院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声乐比赛;2006年下半年落实组建全国高师声乐艺术团工作。

小学生舞蹈论文范文第5篇

4月11日下午2时,在可容纳上万名观众的青岛国信钻石体育馆,伴随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宣布开幕,为期6天的展演活动就此拉开了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师生参加了开幕式、9场艺术表演类节目(声乐2场、器乐2场、舞蹈3场、校园剧和朗诵2场)和闭幕式演出,举行了艺术作品、艺术表演节目等共计5场专题座谈会。中小学艺术教育科研论文报告汇聚113名艺术教育工作者,围绕学校美育发展等议题进行了探讨交流,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暨艺术作品展览共接待前来观摩的师生、市民达5万余人次。

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是教育部举办的中小学生部级艺术教育比赛,也是目前全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中小学生艺术盛会,自2002年开始每三年举办一届,前四届分别在北京、上海、深圳、厦门举办。

本届艺术展演活动由教育部和青岛市政府共同主办,自2014年11月至2016年4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14年11月至2015年6月)为广大基层学校开展活动阶段,重点是扩大学校和学生的参与面和普及面;第二阶段(2015年7月至10月)为各省(区、市)组织集中展演活动阶段,重点是加强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第三阶段(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为全国评选和现场集中展演阶段,重点是展示活动成果、引领美育方向。

开幕式当天,钻石体育场内灯火辉煌,鼓乐齐鸣,演出以“阳光下成长”为主题,以“弘扬中国梦”为主旋律,来自青岛65所学校的3900余名师生相继参演了旭日、同行、成长三个篇章的节目。当台上台下千人同唱展演主题歌《阳光下成长》时,演出气氛达到了高潮,借此也展示出青岛多年来倡导“面向全体学生,人人享有艺术”的育人成果,传递出浓厚的青岛人文风貌。

倾听艺术之花绽放

本届艺术展演活动实现了四个“第一次”:首次由教育部邀请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师生参加现场展演活动;首次增设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项目,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各地地域文化特色展示,给农村地区小学生搭建展示平台;首次实现网上报名和艺术教育论文在线评审,在展演会务组织方面提高了精准度和办结率;首次邀请8位青岛市中小学校长担任展演活动的观察员。

艺术展演涵盖艺术表演节目(声乐/器乐/舞蹈/戏剧/朗诵)、艺术作品(绘画/书法篆刻/摄影)、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艺术科教育科研论文和学生“阳光下成长”征文五大类别的内容。

舞蹈专场:优美舞姿艳惊四座

4月11日、12日晚,青岛大剧院人满为患,舞蹈专场的展演在这里拉开了帷幕。本届艺术展演的舞蹈专场共分三场,为观众们献上了全国各地报送的66个舞蹈节目,代表了目前全国中小学生舞蹈艺术表演的最高水平。来自全国各地的舞蹈团队在这里展示着他们多年学习积累的艺术成果,《花・季》《甲午海魂》《蓉城俏妞儿》《梦井》等多个精彩纷呈的节目,为台下的观众们带来了一场视觉艺术大餐。

瞧,台上正在上演河南省郑州市第十四中学选送的舞蹈《圈儿》,同学们手中的五彩圈儿来回舞动,绚丽的服装配合丰富的肢体动作顿时成为舞台上的亮点。看,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选送的舞蹈《甲午海魂》,仿佛把我们带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伴着铿锵有力的音乐,看着小演员们张弛有度的表演,振奋之情油然而生。还有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一中学选送的舞蹈《袖舞・京魂韵》,以其精湛的舞艺、饱满的激情和昂扬的斗志,一经出场便惊艳全场,引来现场阵阵掌声。

声乐专场:美妙歌声余音绕梁

4月12日的声乐专场如期开唱,来自辽宁、湖南、四川、上海等全国多个省市的中小学生,带着45个精心准备的合唱节目悉数登台。演唱过程中,演员们始终保持着百倍的精神,他们如天籁般的歌声,配以生动活泼的表情和动作,得到现场观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

听,身穿海螺花纹裙的姑娘们带来了海南黎族原生态歌曲《拾螺歌》,这种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歌曲在本届展演舞台大放异彩,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带来的《吉祥阳光》和《There is no rose》两个节目便在其列。当然,展演节目中也不乏现代作品,来自广东实验中学的学生们带来的《狂欢节》《维拉特舞韵》两个节目,配合时尚现代的舞蹈唱跳结合,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赢得观众们热烈的欢呼声。

器乐专场:器乐声声震撼心灵

4月14日晚,青岛大剧院音乐厅外人头攒动,演奏大厅里座无虚席。本届艺术展演的器乐专场共选送了40多个节目,现场可谓一票难求。

此刻的青岛大剧院俨然成了高雅艺术的殿堂,观众们置身其中,享受着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和震撼。小演员们用他们平时苦练得来的精湛技艺,带给观众们以美妙的听觉盛宴,民乐、管乐、弦乐声声入耳,孩子们精彩的表演打动人心。其中,由甘肃省兰州市第十四中学带来的管弦乐合奏《序曲》在此次展演活动中斩获一等奖,通过这支学生乐团的演奏,这首乐曲既有抒情柔婉的旋律,又有慷慨激昂的情绪,各种乐器色彩鲜明,不同配器带来强烈的音色对比,带给现场观众不一样的心灵震撼。

艺术工作坊:艺术创意遍地开花

本届展演活动首次新增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项目,来自全国31个省市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的小学生们,用实践体验、群体互动的展示形式,将浓郁的地方艺术特色和乡土元素在40个主题各异的工作坊中一一呈现。

本届展演的艺术工作坊特点突出:一是地域性。京剧脸谱手绘布艺京韵十足,稚拙单纯的少年版画湘江情浓,空椰壳艺术品带来海南的热情,而童趣十足的满族皮影又让人置身冰雪世界。二是创造性。麦秸、贝壳、藤草、石头,甚至是饮料瓶、瓶盖,这些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废旧物品,经过孩子们匠心独具的创造,成为上得厅堂的大雅之作。三是互动性。每个工作坊都是开放的艺术空间,学生们有的在制作,有的负责讲解,有的邀请他人共同体验,灵活的组织形式透射出育人者的良苦用心。四是艺术性。小小的石头经过学生们的绘制加工竟成了“宝石”,一针一线凝聚着传统的绣花鞋色彩鲜艳、玲珑可爱,令人爱不释手,崇明灶花、川剧脸谱等一批部级、省级非遗项目受到师生们的追捧。

播撒梦想的种子

本届颁奖晚会以“多彩多元,立德立美”为理念,分为推开春天的大门、倾听花开的声音、追逐梦想的步伐、绽放青春的芬芳四个篇章来展现各地校园美育风采。北京第八十中学的管乐《引航》作为序曲,拉开当晚演出的序幕,舞蹈《小草》《梦开始的地方》、合唱《太阳出来喜洋洋》等呈现出校园美育的勃勃生机,合唱《时间都去哪了》、舞蹈《不想说再见》等表达出校园浓浓师生情和学生对未来的追梦向往,合唱《贡布箭歌》《蒙古靴》、舞蹈《濠江戏源》等将民族融合与中华优秀文化传承荟萃呈现,管弦乐合奏《序曲》更是焕发出青春中国的蓬勃朝气。弘扬民族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的童声齐诵《少年中国说》将演出推向高潮,来自青岛陵县路小学200名学生铿锵有力、振奋人心的“少年强则国强”齐声诵读,响彻整个演出大厅。

晚会现场还颁发了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艺术作品奖、现场表演奖和优秀组织奖。颁奖晚会最后,教育部副部长郝平主持会旗交接仪式,并把会旗交到苏州代表的手中,预示着第六届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将于2019年在苏州市举行。

小学生舞蹈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营口市 小学 体育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一直是小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小学生体育课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可是当前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却遇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改革,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1 研究对象

以营口市红旗小学、韶山小学、长征小学、建设小学、东风小学五所小学体育教学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

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小学心理、生理健康方面的书籍,浏览中国期刊网上关于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论文,为本文的撰写提供理论支持。(2)专家访谈法。通过邮件、电话、访谈的方式对辽宁省小学体育教师进行咨询,就当前影响小学体育教学的因素进行探讨。(3)问卷调查法。对营口市红旗小学、韶山小学、长征小学、建设小学、东风小学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放发问卷25份,回收25份,回收率100%,有效问题24份,有效率96%。(4)数理统计法。就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为论文提供真实、准确的数据。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学生体育课学习兴趣调查分析

通过对营口市五所小学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发现,小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是对体育课却是非常反感的,由于大部分小学的体育课教学内容是基本队列练习、广播体操练习,这些学习内容很难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更喜欢一些跑、跳的内容,这些运动也符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如何解决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要,如何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小学体育教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更好的进行体育学习。

3.2 小学生体育教学设施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营口市小学体育教学设施非常有限,远远没有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对调查的几所学校来看,学校都没有室内体育场,学生都在室外进行体育课,室外场地仅韶山小学的人工场地相对较好,大部分学校室外的场地还是土地、水泥地,这些场地不适合进行体育课教学,容易造成学生意外伤害的发生,一些学校体育教学器材仅有几个足篮球,教师很难开展体育教学,即使有好的教学内容,也很难实现。教学设施是困扰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需要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解决体育设施不足的问题。

3.3 小学生体育教学内容调查分析

从表1对小学生体育教学内容的调查结果来看,队列队形、广播体操是体育课的必选教学内容,24名老师都将这两项作为教学内容,有14名教师选择球类作为教学内容,有7名教师选择舞蹈作为体育教学内容。分析原因,由于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期,身体发育不完全,队列队形、广播体操适合小学生的生长育,教学条件好的学校,可以根据场地情况开展球类教学、舞蹈教学。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小学生体育教学内容过于单调,都是一些传统的体育项目,这些项目不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完善小学生体育教学内容,是小学体育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重要难题。

3.4 小学生体育教学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从表2对小学体育教学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来看,影响小学体育教学的因素还是比较复杂的,有29.2%的教师认为教学场地不足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有25%的教师认为学习兴趣不高是主要影响因素,有20.8%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不重视体育教学是主要影响因素,有16.7%的教师认为教学内容单调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分析表2的数据,小学体育教学长期以来一直不受重视,学校更注重学生语、数、外的学习,忽视学生体育教学,学生家长也偏重学生的文化课教育,很少考虑学生体育的发展。教学场地不足严重限制了体育教师的教学,教师的很多教学内容都因场地设施原因很难进行,仅是以一些简单易行的队列、广播体操作为教学内容,导致了教学内容的单调,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了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状。

4 结论与建议

小学生舞蹈论文范文第7篇

调查人:

学号:

姓名:__

调查对象:

井研县XX小学

调查内容:

关于XX小学素质教育的开展情况

调查目的:

通过对XX小学素质教育开展情况的调查,了解我县素质教育的开展情况,了解现代学生的素质修养,为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指明方向。[文秘站 ()帮您找文章]

调查方法:

调查法、问卷法、统计法、列表法、图示法

调查时间:

20__、9——20__、1

从今年九月开始,我开始着手调查XX小学素质教育的开展情况的调查。通过近三个月的调查取证,我发现XX小学的素质教育开展的有声有色,并且非常有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成立了以教导副主任胡艳铃为组长的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在教师中成立了素质提高小组。

2、课程安排上做到了严格按国家标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教学中严格按课表上课,不得挤占学生素质教育课。

3、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放手让学生探求,寻求真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力求与生活贴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在知识中学会生活。

4、为了培养学生个性特长,该校全体教师牺牲周六休息时间,在学校成立兴趣特长班,教导处期初拟定活动计划,按教师特长成立各种兴趣特长组。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特点特长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兴趣小组,学习特长技能。在周六兴趣特长教育中,该校成立了以下特长小组:

(1)、舞蹈组

(2)、音乐组

(3)、竖笛组

(4)、口琴组

(5)、象棋组

(6)、围棋组

(7)、篮球组

(8)、美术组

(9)、书法组

(10)、习作组

在分组时,该校本着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让学生自主选择他喜欢的项目。对于对学校所成立的小组一个也不喜欢,什么也没参加的同学,该校采用把他们分段集中起来,由其他老师组织、根据大多数学生意愿,学他们愿意学的知识技能。

4、该校每年还举行一次冬季运动会,检验全校师生的体育运动成绩,进一步提高师生的集体荣誉感和拼搏意识,推进该校素质教育的深入和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二、该校素质教育成绩喜人。

1、教师方面

通过在教师素质提高小组的学习,该校教师各方面的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取得了丰硕的素质成果:

(1)、毛俊玲、彭会群的论文《提高说话效益》获部级一等奖,毛俊玲指导学生在现场作文竞赛活动中获市三等奖。

(2)、余江的论文《如何提高课堂效益》《浅谈课该》在部级刊物上发表

(3)、李静指导在学生绘画比赛中获得省级金奖和铜奖;在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获得市级三等奖;在“电信杯”美术书法赛中获县级三等奖;在首届“蒲亭杯”中国书法大赛中获得县级三等奖;自编自导的舞蹈《籽呀》在井研县素质教育成果展示中作为唯一的一所乡村学校被井研县教育局和井研电视台录像,并在电视台循环播出。

(4)、谭英的论文《略谈作文评改的原则》获市三等奖

(5)、廖书林、邹会铃的论文《培养学生的主题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运用CAI提高课堂效率》获市三等奖

(6)、胡艳铃的论文《浅谈训练学生材料的收集与积累》或市三等奖《浅谈活动课的教学原则》获市三等奖、县一等奖

(7)彭胜雄指导学生在数学竞赛中获得市三等奖

(8)、曾敏指导学生在数学竞赛中获得县一等奖、她的论文《让自主、合作、创造充满课堂》获县二等奖。

(9)、李有才指导学生在数学竞赛中获得市三等奖。

(10)、李永中被评为“井研县十佳辅导员”。

(11)、聂朝政在“蒲亭杯”中国书画大赛中获得县级银奖。

2、学生方面

(1)、李欣等同学在全国中小学生“我是五好小公民”读书、

征文、演讲比赛活动中获部级“优秀奖”(2)、廖溪的粘贴画《我与小树一起成长》获得省级金奖。

(3)、熊文凤的剪纸《喜洋洋》获得省级铜奖。

(4)、宋兰、熊文凤、李陈艳、侯思宇、欧雯等同学在全国中小学生“我是五好小公民”读书、征文、演讲比赛活动中获省级“优秀奖”

(5)、熊文凤同学在乐山市现场作文竞赛中获得市三等奖。

(6)、代智慧、梅勇同学在乐山市数学竞赛中获得市三等奖。

(7)、李玉凯、胡佩君、周杰等同学在乐山市数学竞赛中获得县级一等奖。

(8)、李玉凯同学在“新华杯”棋类比赛中国象棋小学组比赛中获得县第六名。

(9)、刘毅同学在“新华杯”棋类比赛中国围棋小学组比赛中获来凤区第二名。

(10)、廖琴同学在县中小学生乒乓球小学组比赛中获得第二名。

3、校园文化方面

(1、)走进XX小学,让人感觉耳目一新。该校将学生的优秀作品装裱上墙。这些作品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真让人难以置信这是出自小学生之手。这些作品,让该校充满了浓烈的有一定特色的文化氛围。

(2)为了检验素质教育的成效,该校还每月举行一次小型素质教育成果展,将每月各兴趣特长小组的成果收集起来,在校内展示,并邀请家长和社会各界前来参观和指教,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每期临近期末,该校还将举行一次大型素质教育汇报演出,不仅展示平时学生作品,还请学生现场表演。让全社会了解他们的素质教育成果。

三、从XX小学素质教育的开展情况来看,我县素质教育的开展还存在弊端。

1、周六的兴趣班所开的素质小组没有贴近生活。所谓素质教育,应以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为目的,包括生产生活技能,教会学生学会生活,早日适应社会。如,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烹饪小组、营销小组、瓜果蔬菜种植小组、小动物饲养小组、简单机械小组等生活生产技能技巧小组。

2、在素质教育的开展过程中,由于师资力量有限,不能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因材施教,总是面向全体,因而在技能技巧方面特别突出的学生不多。

3、由于资金有限,在开设的素质小组中,很多小组设备设施和材料都无法配齐,只能按现有器材施教,因而效果不是很显著。

总之,XX小学作为一个乡镇学校,在素质教育方面能取得如此辉煌的业绩,确实是难能可贵,也值得我们深思: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教学,应以何为指导思想,应采取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让学生成为适应社会,适应发展,适应生存的新一代的主人?

附:

1、XX小学师生获奖比例统计表:

教师人数

34

教师获奖人数

10

获奖人数比例

30%

学生人数

584

学生获奖人数

105

获奖人数比例

18%

小学生舞蹈论文范文第8篇

蒙古族舞蹈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育的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蒙古族传统舞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是文化性、艺术性和教育性三者的有机结合,是民族文化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交叉而产生的结果,是符合蒙古族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和方式。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逐渐从个别心理咨询走向了团体预防教育。把蒙古族舞蹈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教师利用学生擅长的民族舞蹈,通过积极引导,打开心扉,表达情感,释放压力,最后达到身心和谐。它不仅保证民族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得到继承和发展,而且能顺利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灵成长。

蒙古族舞蹈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中应用的可行性

蒙古族舞蹈的特点及其心理价值。蒙古族是一个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民族,舞蹈在蒙古族的生活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发挥着强身健体、安抚心灵的作用。因此,蒙古族舞蹈作为蒙古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不仅具有健身功能,也具有心理审美价值。这为蒙古族舞蹈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了现实依据。蒙古族舞蹈的类型众多,但是在民间广泛流行的、蒙古族群众最熟悉的舞蹈是自娱性舞蹈,比如安代舞、萨吾尔登、毕何利格、筷子舞等。民间自娱性舞蹈是民间自发的,包含了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属于个人情绪的抒发,一种是与他人感情的交流。自娱性舞蹈都是以个人的喜怒哀乐为出发点,如果没有个人情感的生发,便没有舞蹈。自娱性舞蹈还有另外一个功能就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舞蹈最初的语言方式也是因交流所产生。[1]无论是个人感情的抒发还是人与人情感的交流,均具有调节生理、发泄情绪和改善社会交往的心理功能。表现性艺术治疗理论也认为舞蹈艺术活动本身即具有治疗功能。所谓的治疗是指减轻或消除已经表现在外的不正常行为。学生中有心理困扰和心理行为偏差的表现,通过舞蹈治疗,使得困扰和问题减轻,行为得以矫正,这就达到了治疗的目的。在蒙古族舞蹈心理治疗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感知和体验蒙古族舞蹈作品与动作,不仅在感知觉上得到享受,还产生生理上的,树立良好的自信心,缓和情绪冲突,改善社会交往,增强自我认知能力,从而达到身心和谐。蒙古族中小学生的性格大多数表现为非常腼腆、自卑,在社会交往中常常处于被动状态,不善于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因此,当今占主导地位的谈话式心理咨询与训练方式不适合蒙古族学生群体。可是蒙古族能歌善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运用他们所熟悉和喜爱的民族舞蹈,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解决情绪、心理和社会交往等问题。蒙古舞蹈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在舞蹈治疗理论中得到理论支持。舞动治疗始于20世纪中期的美国,美国舞动治疗协会将之定义为“通过运用舞蹈动作促进个体情绪、身体、认知和社会整合的心理疗法”。舞动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协助舞动治疗者将内心的感受、体验、情绪等释放出来,感受到自己对个人存在的控制能力。美国舞蹈家、现代舞的创始人伊莎多拉•邓肯倡导一种不受局限的、回归自然的“心灵之舞”。她反对违反人体自然的舞蹈形式,反对程序化和技巧化的风格,摒弃芭蕾舞鞋的束缚,而强调舞蹈语汇的自发性、率真性和个人化的表情,并且着重个人对身体的体验与心理感情的自然流露。[2]这进一步从科学理论角度阐释了蒙古舞蹈在蒙古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

蒙古族舞蹈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步骤、策略及注意事项

准备阶段。准备阶段,即创设环境的环节。教师要创设支持性和容纳性的环境。温暖、干净的物理环境和轻松、有效的教师引导语言能够使学生短时间内打破紧张与生疏状态,进入放松舒适的状态。放松活动和热身运动是本阶段的两个主要任务,也是建立心理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信任关系的重要环节。因此,创设环境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后面的教育效果。本阶段中的教师活动策略:在放松活动中,针对具体情绪,教师可以选择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比如,在老师的组织下,让学生手拉着手围成一圈坐好后,闭上眼睛,通过一些暗示性话语来将他们的注意力从紧张的学习中转移出来,或通过握手、拥抱等方式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和同学给予的力量。在热身运动中,师生之间通过简单的舞蹈动作舒展身体,消除学生身体和心理上的紧张状态,避免受伤。感知阶段。感知阶段是指引导学生通过对舞蹈作品及其创作过程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使个体振奋精神,增加对自我与他人的认识,提升认知能力,享受舞蹈作品所带来的奋发向上的精神和纯朴热情的生活态度。比如,组织学生观看和分析蒙古族舞蹈作品《奔腾》。《奔腾》是在传统民间舞蹈的基础上发展和创作而成的,采用“马步”“抖肩”“跳脚”等动作,塑造了蒙古族青年牧民策马奔腾的英俊形象,舞蹈以领舞、群舞的相互衬托,呈现出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雄伟气势。在欣赏舞蹈作品的过程中,学生会不由自主受到本民族热情豪迈、奋发向上、积极乐观的情感蒙古族舞蹈。感染,从而树立良好的自信心,获得积极的情绪,并为其认知和行为的变化奠定基础。本阶段的教师活动策略是:根据既定的教学活动目标,正确选择舞蹈作品,并简单地向学生介绍艺术作品的背景与传达的精神。不同风格特点的舞蹈,给体验者带来不同的身体与情绪变化,因此教师课前要做好对舞蹈作品的评估与分析等准备工作。体验阶段。教师协助学生通过各种舞蹈动作体验来获得自我觉察的能力,引导学生同步舞蹈,在学生与舞蹈产生共鸣后,把学生的身体、心理和情绪状态向预期的方向引导,允许学生沉浸于无意识的身体表达,在积极的环境中去实践,以一种生动活泼的舞蹈活动方式表达出内心的情感体验。比如,对于呈现焦虑倾向的学生,可以教其跳蒙古族传统的崇尚生活和自然的舞蹈——“毕何利格”,体验身体舒展的感觉,释放内心紧张,改变悲观逃避的行为模式。情绪可以影响人的认知体系,美妙的身体舞动可以使情绪得到舒缓。蒙古族舞蹈既有豪放、粗犷的一面,又有优美、舒缓的一面。在“快”的动作中,可以感受能量的瞬间迸放及心理上的迫切感;在“慢”的动作中感受舒缓、延绵的动态,形成从容的心理感觉。舞蹈治疗重视的是动作过程中的接触、沟通与分享,将身体的探索、经验与心理、生活形成链接,表达真实的情绪,最后作身心的统整,进而对日后的行为表现、生活、生命的观念产生影响与改变。[3]因此,在充满支持和信任的良好团体气氛中,学生通过对舞蹈动作(抬手、举足、旋转、跳跃、收展)进行模仿、训练等方法,可以尝试某些新技巧和行为,如沟通、相互支持、自我表达等。本阶段的教师活动策略:前期可以利用学生都擅长和喜爱的舞蹈来进行引导,如安代舞,到后期的时候可以有针对性地编排舞蹈。在学生具体体验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泄情绪,应反复强调动作的力度和幅度,使其体验到身体完全舒展开后的喜悦感。此外,教师要重点观察学生所表现出的行为和相互间的反应。反馈或评估阶段。反馈阶段是整个心理教育过程中的评价环节。教师通过让学生表达和分享感受,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探索能力,促进他们的个体社会化。学生的反馈过程是内部情绪的外化与倾诉过程、学生间相互学习的过程、心理训练的强化和迁移过程。该环节的目的是将通过舞动训练过程所获得的体验和收获运用于新的情境。本阶段的教师活动策略:本环节是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反思过程,通过学生的反馈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也为下一教学活动确定方向和内容。要尽量保证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活动体验和感受的机会。活动结束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参与度,给大家作一次启示性总结。注意事项。将蒙古族舞蹈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项。第一,必须由受过心理学专业训练的指导人员来组织完成。文中谈及应用层面属于对学生正常心理过程中所出现的一般心理问题的心理治疗和心理训练,而不是异常心理范畴(如抑郁症)的心理治疗。第二,本心理治疗是团体咨询形式,任何一个主题的活动都会经历启动、感知、体验和评估等发展过程。每个阶段并非是一个个独立分离的阶段,而是连续的、相互影响的。作为心理指导教师,必须对各个阶段的发展情况,以及影响其进程的相关因素有一个清晰的把握,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向既定目标前进。第三,它不是舞蹈专业的教育,学习重心在于学生对舞蹈动作的体验本身上,而不是在于动作技术的准确性上。第四,根据舞蹈治疗的原理,对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问题,由专门指导老师来负责设计训练方案,开展训练。第五,蒙古舞蹈心理训练无固定的次数要求,根据学生的特定问题及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灵活调整。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一个数量不断积累并在此基础上出现质变的过程。因此,对某一特定心理问题的处理,也需要反复操作。注释:[1]赵磊:《当代蒙古族舞蹈与藏族舞蹈的艺术特征分析》,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2]刘苗苗:《舞蹈艺术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节作用》,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3]陈丽:《舞动的力量——浅谈舞蹈动作治疗的内涵及其运用》,《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5)。

小学生舞蹈论文范文第9篇

课外音乐活动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发展创造力和实践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学校都很重视课外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参加课外音乐活动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许多学校建立了学生音乐社团,并举办各式各样的学生音乐比赛活动,使我国学校课外音乐活动与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与欣欣向荣的局面。

1 课外音乐活动的普及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将课外活动作为活动课纳入正式课程,因此,学校课外音乐活动成为整个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受到重视。随着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各地区各学校课外音乐活动不断得到加强,规模和水平越来越高。各地中小学本着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原则,在广泛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各种音乐活动的基础上,定期举办内容丰富多彩的群体性文艺会演、艺术节、合唱节、歌咏比赛等活动,使课外音乐活动成为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别是1990年国家教委发出《关于向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少年儿童歌曲广泛开展群众性歌咏活动的通知》之后,各地把歌咏活动作为中小学生最普及的音乐教育形式广泛开展起来,掀起了“班班有歌声,人人唱好歌”的热潮。这些群体性课外音乐活动规模之大,参加的单位和人数之多,内容和形式之丰富,都是以往所不及的,对推动学校音乐教育工作与校园音乐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1年,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启动了“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要求中小学生每天下午课后时间进行不少于一小时的文体活动,这无疑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时期,普通高等学校的群体性课外音乐活动也得到较为普遍的开展,并逐步形成了特色。其中,自1998年开始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即是一种十分有益的形式。如首都高校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的组织下,邀请了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专业院校的演出团体和北京大学生艺术团到各高校演出,仅1998年就演出近百场次,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欣赏到交响乐、舞蹈、戏剧等高雅艺术的精品,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又如首都高校举行的“交响音乐周”活动,配合演出组织的系列讲座、讨论会等,这些活动都在大学生中产生了良好的反响,推动了高校艺术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 学生音乐社团的建设

组建各种学生音乐社团,是课外音乐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展示学校音乐教育水平的窗口。随着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各级各类学校几乎都建有歌咏队、舞蹈队、乐队等音乐社团,这些音乐社团不仅活跃了校园音乐生活,并对学校音乐教育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在中小学生音乐社团的建设上,北京市金帆、银帆艺术团开全国之先河,组织起拥有数千名中小学生,设有交响乐、管乐、民族管弦乐、铜鼓乐、合唱、民族舞、芭蕾舞、东方舞、曲艺、杂技、京剧等数十个分团的音乐艺术社团,到学校、部队、工厂和农村进行慰问演出,与来访的国外学生音乐团体同台演出,并出访世界许多国家,受到广泛赞誉。多年来,金帆、银帆艺术团培养了一批批有审美素质的学生,影响了一批批欣赏高雅艺术的观众,成为首都中小学音乐教育靓丽的风景线,对全国的中小学生音乐社团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催化、指导和推进作用。其他城市也有不少组建了全市性的中小学生音乐社团,如上海、深圳等城市的学生艺术团等,经常举行专场音乐会,同港澳地区或国外学生音乐社团进行交流演出,推动了学校音乐社团的建设和发展。

在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各高校的合唱团、管乐团、民乐团、室内乐团和舞蹈团等学生音乐社团也纷纷建立起来。目前,几乎每所高校都有各种形式、数量不等的音乐社团。这些学生音乐社团十分活跃,经常进行排练和演出活动,丰富与活跃了大学校园文化生活,推动和促进了音乐教育质量的提高。

3 全国性学生音乐活动与比赛的举办

全国中小学生歌咏比赛。为了推动中小学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国家教委于1991年举办了“首届全国中小学歌咏比赛”。比赛以中小学校为参赛单位,采用录像评比的方式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组进行,共有56个合唱节目获奖。为了倡导中小学校开展“班班有歌声,人人唱好歌”的活动,1994年国家教委又举办了第二届中小学生“爱祖国、爱老师”歌咏比赛。这次比赛规定了男生人数在全队中的比例要求,以使更多的学生参加歌咏活动。歌咏比赛把歌咏活动与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和课内外音乐艺术活动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全国中小学生文艺会演。由教育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和联合主办的“全国中小学生文艺会演”。于1997年至1998年举行。会演突出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特点,加强导向,重在普及,促进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会演经历了组织征歌与推荐优秀歌曲、各地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和组织节目评审与调演三个阶段,共评选出声乐、舞蹈、器乐优秀节目252个。组委会从获奖节目中选出57个节目进京演出,受到广泛好评。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近一亿中小学生参与了这次会演,这种规模空前的中小学生文艺会演,充分体现了活动的群众性和普及性,对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很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在此基础上,2004年和2007年,教育部和又分别在北京和深圳主办了两届“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进一步推动了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全国大学生文艺会演。为了加强高校美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与音乐文化素质,1996年国家教委与广电部联合举办了“全国大学生文艺会演”。参加会演的节目按舞蹈、声乐、器乐三个专场进行比赛,按普通院校、艺术师范、艺术专业三个组进行了评奖,共有73个节目获得奖励。会演节目突出了大学生的特点和风格,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反映了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的发展水平。这次活动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时间之长,在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史上都是空前的,在全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2005年,教育部又举办了“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全国一千五百多所高校参与了这次活动,评选出168个节目进京演出,进一步推动了高校校园音乐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全国大学生艺术节。1999年,教育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全国大学生艺术节”。这是继“全国大学生文艺会演”之后举办的规模更大、参加学生更多、水平更高的全国性大学生艺术盛会。艺术节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

为省市和学校活动阶段;第二阶段为评选优秀节目和举行颁奖晚会阶段。据统计,全国一千多所普通高等学校参加了艺术节活动,共报送音乐、舞蹈、戏剧等录像节目873个,有些已经达到了专业水准。全国大学生艺术节的举办,是20世纪90年代高等学校音乐教育的一次盛会,它标志着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十五、音乐教育科研成果显著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音乐教育科学研究开始起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和加强,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音乐教育科研形势喜人,获得前所未有的重视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1 学校音乐教育科研机构的建立

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美育研究室。为了适应学校美育和音乐教育的发展需要,1989年国家教委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了美育研究室。美育研究室成立以来,就美育和学校音乐方面的一些理论问题展开专门的研讨,并受教育部有关部门的委托,组织了学校艺术教育学科建设方面的系统性课题研究,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七五”、“八五”、“九五”、“十五”规划项目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

中央教科所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研究中心。该中心于1993年国家机构改革后成立,其职责是:研究我国学校体育、卫生及艺术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制定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和艺术科研规划,并组织全国的研究力量加以实施;开展学校体育卫生、艺术、科研方面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及有关培训工作。该中心成立后,组织、承办了许多学校艺术教育科研方面的活动。

全国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艺术教育学科规划组。为适应学校美育工作的发展要求,1996年,第三届全国教育规划领导小组决定增设体育、卫生、美育学科规划组。周荫昌任组长,邓树勋、王安国任副组长。规划组成立后,加强了学校美育、艺术教育科研的规划工作,对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科学研究进行了宏观部署,并审定了有关艺术教育的各类研究课题项目。

2 全国性学校音乐教育科研项目及其成果

从“七五”开始,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有了少数全国性的科研项目,“八五”、“九五”期间逐步有所增加,至“十五”期间,全国性的有关学校音乐教育的科研课题项目获得迅速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列入全国教育科学重点或规划研究课题的项目主要有:魏传义的“艺术教育学”,刘兆吉的“美育心理学”,武兆令的“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和“普通学校美育与艺术教育史研究”,屠美如的“儿童早期艺术教育的改革与研究”,张道一的“中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模式的推广及其对策研究”,杜晓十的“多媒体电脑在音乐教育中的开发与应用”,曾繁仁的“美育思想史研究”,仇春霖的“大学美育学”,赵伶俐的“学校美育系统与美育心理发展实验研究”和“文理艺综合美育课程创设及审美化教学操作研究”,陶诚的“高等师范院校声乐、钢琴与伴奏课程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王懿颖的“音乐活动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实验研究”,檀传宝的“美育与德育关系研究”,方淑玲的“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的关系研究”,王耀华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刘沛的“音乐教育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多维度研究及学生主体参与型综合艺术课程实验”,许晨有的“面向农村,培养复合型艺术教育师资的改革实验与研究”,肖凤翔的“中小学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研究”,肖黎声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美育、艺术教育教学特殊性、规范性的系统研究”,周荫昌的“学校艺术教育的素质教育目标及其实现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谢世山的“欠发达地区城市小学音乐教育模式的研究”,吴斌的“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尹爱青的“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和教学体系的改革”,康建东的“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的的高师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姜荣根的“小学审美教育评估标准研究与实践”,彭吉象的“普通高校美育课程体系研究”,张援的“信息科学技术在学校艺术教育科研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白天佑的“中国大成美育实验与研究”,崔宁的“音乐教育的美育本质及其对青少年的大脑结构、情感思维和人格行为的影响机制”等。在上述课题研究中,产生了很多具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以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项目“学校美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为例,通过对古今中外学校美育和艺术教育的史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收集、整理和研究,现已出版16部著作:《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1840~1949)》(章咸、张援编)、《中国近现代美育理论文选(1840~1949)》(俞玉滋、张援编)、《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修海林著)、《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1840~1949)》(伍雍谊主编)、《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文选(1840~1949)》(俞玉滋主编、张援副主编)、《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研究文集(1949~1990)》(姚思源主编)、《中国当代音乐教育文集(1949~1995)》(姚思源主编)、《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献(1949~1995)》(姚思源主编)、《美国音乐教育概况》(刘沛编著)、《德国音乐教育概况》(谢嘉幸、杨燕宜、孙海编著)、《日本音乐教育概况》(缪裴言、缪力、林能杰编著)、《苏联音乐教育》(魏煌、侯绵虹编著)、《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蔡觉民、杨立梅编著)、《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编著)、《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杨立梅主编)、《外国儿童音乐教育》(尹爱青、曹理、缪力编著)等。上述成果是学校美育和音乐教育领域前所未有的、具有开拓性的学术工程,形成了这一领域目前最为完整、系统的文献资料集成,填补了音乐教育科研空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为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理解和借鉴古今中外的音乐教育经验,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和指导,为学校美育理论研究和音乐教育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全国优秀音乐教育论文评选

为了提高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水平,国家教委(教育部)决定每三年举办一次全国性的音乐教育优秀论文评选活动。1993年举办的首届论文评选共有近千篇音乐教育论文参评,其中148篇获奖,许卓娅的《儿童音乐欣赏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但昭立、熊学琴的《高师音乐专业音乐潜能测验方案的设计及运用可行性论证》,金亚文的《音乐教学审美化研究》,周洁嫦、邬德光的《音乐教学要善于创造美》等8篇论文分别获得师范组和中小学组一等奖。这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领域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论文评选活动,反映了音乐教育工作者科研意识的提高,促进了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1997年举办的第二届论文评选以“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为主要论题,共

有一千五百多篇论文参评,其中328篇获奖。2000年举办的第三届论文评选以“音乐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主要论题,共有两千多篇论文参评,其中397篇获奖。2003年和2006年举办的第四届、第五届论文评选均以“音乐教育与基础教育改革”为主要论题,参评和获奖的论文较之前几届均有所增加。随着论文评比次数的增多,参加这项活动的人越来越多,论文的质量也逐届提高。参评论文紧紧围绕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这一中心主题,内容涉及音乐教育理论研究、音乐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音乐教学评价、音乐师资培养与培训、音乐教研管理等方方面面,特别是通过对音乐教育如何体现素质教育方向的论述,进一步明确了音乐教育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方而所起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值得提出的是,在全国音乐教育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有相当一部分论文能够从宏观或微观各个不同角度,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学校音乐教育的实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上的归纳与提升,研究与探索出许多科学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道路,成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理论的一批宝贵财富。

4 具有代表性的音乐教育科研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学校音乐教育领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音乐教育科研成果。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约有二百篇左右论述学校音乐教育的文章在《中国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人民音乐》、《中国音乐》、《儿童音乐》以及其他音乐或教育类杂志上发表。同时,有关学校音乐教育研究的出版著作也越来越多,例如:《迎接美育的春天》(李凌、赵'讽主编)、《周大风音乐教育文集》(晓其主编)、《音乐审美教育》(廖家骅著)、《音乐美育》(徐希茅等著)、《元素性音乐教育》(秦德祥编著)、《音乐教育协同理论与素质培养》(吴跃跃著)、《音乐学科教育学》(曹理著)、《后现代音乐教育学》(管建华著)、《音乐教育论》(郭声健著)、《高师音乐教育学概论》(李德隆著)、《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赵宋光著)、《音乐心育艺术》(龙亚君主编)、《音乐教学法》(廖乃雄著)、《音乐教育与教学法》(郁文武、谢嘉幸主编)、《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金亚文主编)、《音乐微格教学法》(郁正民主编)、《音乐教学论》(尹红主编)、《音乐课程与教学论》(尹爱青主编)、《音乐教育教学经验》(章连启著)、《思维・情感与音乐教学》(吴文漪著)、《音乐教学技能》(袁善琦著)、《幼儿音乐教育》(李晋瑗著)、《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许卓娅编著)、《从实践到决策――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王安国著)、《音乐课程标准解读》(王安国、吴斌主编)、《中小学音乐教学案例专题研究》(吴锐淼主编)、《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基础》(刘沛著)、《音乐素质训练:国外音乐教育体系与中国教育实际的结合》(左玲玲著)、《学校艺术教育史》(杨力、宋尽贤主编)、《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马达著)、《音乐教育史研究》(马东风著)等。上述著作仅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音乐教育研究成果,远不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音乐教育科研成果的全部,从这一侧面充分反映了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科研的发展与进步,从而为学校音乐教育教学的实践奠定和积累了坚实的基础。

十六、国际音乐教育交流日益增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交流工作的开展,学校音乐教育方面的国际交流日益增多,特别是国外一些先进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体系迅速传入国内,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外界对中国的学校音乐教育获得了许多新的认识,增加了了解与合作,使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在具有国际视野的背景下更好地向前发展。

1 国外音乐教育教学体系与方法的学习与借鉴

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音乐学院廖乃雄教授在德国研修西方音乐的过程中,接触了德国著名音乐家奥尔夫,对其所创造的闻名世界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有了深刻的了解。他认为奥尔夫教学法以对音乐本质的深刻理解和适宜儿童学习的简单方法,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在他的推荐下,我国有关方面于1986年至1995年间分别在北京、上海、开封等地多次举办“奥尔夫教学法讲习班”,邀请国际奥尔夫培训中心的专家为我国音乐教师系统介绍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这些培训班,使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首次接触到国际上先进的音乐教学体系与方法,对改善和丰富音乐教学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同时,我国也多次派出音乐教育工作者到国际奥尔夫培训中心考察和学习,尤其是1988年选派了杨力、李妲娜、丁振华、郁文武、马慧玲、匡惠、朱咏北等主管部门行政领导和专家学者赴奥地利奥尔夫学院进行考察和交流,对于更好地了解认识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更广泛地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借鉴这些方法,以推进学校音乐教育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这个时期,国际音乐教育界其他一些著名音乐教学法也先后被引入国内,例如匈牙利的柯达伊教学法、瑞士的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美国的曼哈顿音乐课程等。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界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举办各种教学法的培训班、讲习班,组织去有关国家进行学习考察,在报刊上发表实践国外教学法体会的文章,由此出现了一个学习研究国外音乐教学方法的热潮。1989年我国成立了中国奥尔夫学会,1991年成立了中国柯达伊学会。两个学会都与国际同类学会组织建立了业务联系,为国际音乐教育交流的深入开展奠定了组织上的基础。

2 国际音乐教育交流与合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音乐教育界同国外音乐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有关方面多次组织干部和教师赴国外考查音乐教育,开展国际间音乐教育人士的互访交流活动。1988年在美国纽约举行了“中国美国艺术教育交流会”,总结了两国六年来在普通学校艺术教育方面的交流情况。同年,赵、李晋媛等出席了在澳大利亚堪培拉举行的“第18届世界音乐教育会议”。1991年姚思源出席了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第世界音乐教育会议”,并宣读了论文。1991年至1992年李凌、李妲娜考察了美国9个城市的音乐教育并进行了学术交流。1993年在北京举办了“中美两国音乐教育专题研讨会”,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作了关于美国“零点项目”的研究报告,中美两国音乐教育界人士围绕学校音乐教育进行了广泛交流。同年,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会长高蔌保治还来华进行了讲学。1995年我国音乐教育界人士分别出席了在奥地利萨尔斯堡和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的纪念奥尔夫诞辰100周年国际研讨活动。进入新的世纪以来,音乐教育的国际交流越来越广泛,更多的专业人员出国学习和考察音乐教育,从2000年以吴斌为团长、各省市音乐教研员为成员的

中国音乐教育代表团考察德国和奥地利的学校音乐教育,到2006年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组成六十多人的代表团出席“第27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音乐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无论是规模、层次,还是专业性与代表性都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为加强中外合作,推进我国素质教育及音乐教育改革,中国和澳大利亚两国的中小学还开展了“中澳音乐教育合作实验”项目,加强了两国教师间的交流与学习,促进了音乐教师业务水平的迅速提高。2006年,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首都师范大学与美国国际音乐制品协会、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合作主办了“2006音乐教育北京国际论坛”,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国际音乐教育会议。论坛围绕着“音乐教育研究与政策发展”这一国际音乐教育界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了充分研讨,加深了人们对音乐教育功能和发展趋势的认识,增进了我国音乐教育界与国际音乐教育界的了解和交流,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007年10月,“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新闻会在北京召开,宣布了以“和谐与世界的未来”为主题的“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将于2010年7~8月在中国北京等六个城市举行。这不仅是我国向世界展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面貌的历史机遇,更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向世界学习的一次重要机会,必将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持续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与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结语

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深深地为学校音乐教育的巨大发展而振奋,为学校音乐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自豪。这30年的路程,无疑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史上十分精彩和最为重要的篇章。

在回顾与总结30年来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经验和改革成果的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学校音乐教育发展中的一些不足和困难,例如对美育功能及重要性的认识还需提高,对学校音乐教育的管理还需加强,学校音乐课程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音乐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特别是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使我国农村与城市学校的音乐教育、西部与沿海地区的音乐教育存在较大的差距,而音乐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又进一步加大了这种差距。此外,音乐教师教育的发展中,仍有许多需要提高认识和着力解决的问题,诸如克服专业音乐院校对师范音乐教育的影响,坚持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跟上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步伐,尽快培养出适合音乐新课程的新型师资等等。而在职音乐教育的培训与继续教育仍任重道远,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使其长效化。这样才能使音乐教育改革的主力军――音乐教师不断转变观念,进一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自觉克服音乐教学的盲目性,有效提高音乐教师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水平。

放眼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道路,前程光明、引人奋进。让我们在此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继续努力前行,把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以无愧这个伟大的时代!

小学生舞蹈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拉丁舞 女性儿童 心理健康

前言

5-12岁女性儿童他们正处于A身心发展、个性特征塑造、品德意志培养的关键时期,心理健康对其学习、人际适应甚至人生发展都十分重要。通过对她们的调查研究,对拉丁舞锻炼前后的小学生心理健康各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为女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导和理论依据,为更好的普及和推动拉丁舞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荆州市博艺少儿舞蹈培训中心拉丁舞班30名5-12岁女性儿童作为实验组,已进行拉丁舞训练1年。从荆州市实验小学随机抽取未进行拉丁舞训练的学生30名,合计60名,年龄在5-12岁,作为对照组。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拉丁舞的资料,身体心理健康的书籍,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查阅了近年关于拉丁舞促进锻炼者身体,心理健康的研究论文,作为本研究开展的基础。

1.2.2 统计法

对有关数据进行常规数理统计及分析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参加拉丁舞锻炼以前5-12岁女性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如表1 )

从调查总体来看,有80%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仍有7.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2.5%的小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说明拉丁舞锻炼之前女性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很理想,应当足够的重视。在八个内容量表测量中发现,异常焦虑的检出率比较高,分别为学习焦虑、自责倾向、对人焦虑、身体症状。表明小学生在学习上压力过大,学校和家长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究其原因,应试教育制度和成才观念是主要因素,其次是社会环境、独生子女和主科副科错误观念等。

2.2 锻炼前、后5-12岁女性儿童心理健康变化情况( 如表2)

由表2可知,通过一年的拉丁舞练习,普遍女性儿童在心理健康状况有了明显改善。由表可见,心理健康的比例上升了12.5个百分点;心理状态欠佳的比例较练习前下降了7.5个百分点; 一名轻度心理障碍的女童心理健康状况得到较大幅度的改善。这表明,拉丁舞锻炼对改善5-12岁女童心理健康状况有较为明显的作用,宜于在学校普及和推广。在八个内容量表测量中还发现,女性儿童们在练习前、后各因子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学习焦虑、自责倾向、对人焦虑、身体症状四个因子排在前四位。究其原因,可能与拉丁舞本身带有的娱乐、健身、交际功能有关。

2.3拉丁舞训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少年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育时期,在此阶段由于身体迅速发育成长,可使少年儿童的身心状态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并具有一定的可塑性。这个时期少年儿童若能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生活习惯,无疑对其今后的健康成长有相当大的作用。通过拉丁舞的训练,有助于少年儿童对时间、空间、运动的知觉、注意力、想象能力、模仿能力等心理过程的发展,也有助于培养其集体观念及对音乐、舞蹈和艺术体操活动的兴趣。在调查访问中发现,经过业余系统拉丁舞训练后,对少年儿童可产生以下影响:

(1)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加强。受过拉丁舞训练的学生,大多具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为班级的利益可以牺牲个人利益,对老师安排的事情很负责任,责任感明显增强。

(2)自信心的增强。随着学生训练中表现力的提高,心理状态也更加稳定。在建立初步信心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在不断高质量完成动作并取得好成绩的过程中,使她们更增强了自信心。感受到自己的追求美、体会美、展现美,在练习动作时更加专注,觉得自己具有可表现的地方,从而更加自信。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研究结果表明,拉丁舞锻炼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在本研究的实验中得到,参加拉丁舞锻炼的学生在实验前后比普通学生在心理健康全量表分上有很大改善,心理健康明显好与对照组,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说明拉丁舞能够使学生有效地抵御自责、过于敏感的不良心理倾向,有效地增强自信心,改善孤独、对人焦虑的心理倾向,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3.2 建议

有关部门和学校应当注重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摒弃主科(语数外)和副科(体音美)观念,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拉丁舞锻炼对于改善学生心理状况、提升学生健康水平的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静. 拉丁舞锻炼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8):227

[2] 尹霞. 拉丁舞对学前班儿童注意稳定性影响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64-165

[3] 丛艳华. 拉丁舞训练对少儿身体素质的影响[J].湖北体育科技,2005,1(24):109-110

[4] 单洪刚. 拉丁锻炼对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2008

上一篇:舞蹈毕业生论文范文 下一篇:毕业舞蹈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