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校合作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0 11:35:54

小学家校合作论文

小学家校合作论文范文第1篇

(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重庆 400000)

摘要:家校合作是新时代的发展呼吁下的一种全新的关系理念,探索家校合作对当今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主要从家校合作的概念、家校合作的理论基础、家校合作的角色定位、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家校合作的反思这几个方面介绍了家校合作的进展及其取得的成就。

关键词:家校合作;现状调查;文献综述;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002-02

苏霍姆林斯基说:“施行学校--家庭教育不仅可以很好的培养年轻一代,而且还可以使家庭和父母的道德面貌完美。没有对子女的教育,没有对学校生活的积极参与,没有成人与孩子之间经常的精神上的接触和相互充实,就不可能有作为社会基层单位的家庭本身,不可能有学校这个最重要的教育教学机关,也不可能有社会在精神上的进步。”[1]因此探索家校合作以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参考了1999年至2051年校园CNKI中的30篇期刊论文及万方数据中的20篇学位论文,并对其进行了整理。

1.家校合作的概念

“家校合作”目前未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英语中表达“家校合作”的最常见的是"home-school cooperation"。对此,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家校合作进行了解释。

徐锦俊从家校合作推进学习型家庭的意义上指出,“家校合作指学校与家庭在认识一致、目标认同、情感融洽、信息沟通的基础上,双向互动地共同促进学习型家庭的生成和发展。”[2]刘衍玲,臧源,张大均,在其论文《家校合作研究述评》中指出“家校合作是指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家庭和学校两种力量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协调的教育互动活动。”[3]周丹认为“家校合作”既是一种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者关系的理念,也是一种处理两者关系的行为模式。他指出:“家校合作”是指家庭与学校以沟通为基础,相互配合,合力育人,使孩子受到来自两方面系统一致、各显特色、相辅相成的教育影响力,形成多种终身受益的必要素质,更好地实现社会化。[4]岳瑛在谈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时指出: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指教师与家长通过交往实现的教育原则,教育要求,教育过程,教育手段等方面的一致互补。[5]杨俊认为"家校合作"即家庭与学校已沟通为基础,相互配合,合力育人的一种教育形式。[6]我国家校合作研究的专家马忠虎认为,“家校合作”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机构--家庭和学校之间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更多地得到来自家庭方面地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7]这一概念把家校合作所涉及的范围界定在学校和家庭两个领域。

家校合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综合以上几位教育专家,学者教育实践工作者,从他们对家校合作概念的理解中,我们对家校合作的内涵应把握以下几点:(1)家校合作是一种双向活动,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家长要对学校教育给予支持,学校要对家庭教育做出指导,其中学校应起主导作用。(2)家校合作活动围绕的中心应该是学生,学生是家校合作活动的最终目的。(3)家校合作是社会参与学校教育地一个重要组成部分。[8]

2.家校合作的理论基础

国内关于国内家校合作的理论研究,有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述,其中苗建玲在其论文《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中对各学者的观点进行了总结:[9]

对家校合作的认识。

在这一问题上,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认为在儿童教育方面家校之间要保持一致进行合作,强调共同发挥家校“合力”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功能互补。

许多教育人士从家庭、学校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出发,从理论上探讨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如何配合,以达到两者的功能互补,实现教育最优化的目标。

在德育方面强调家庭的作用。

有的学者从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和家庭环境的不同类型角度,阐述家庭对学校德育的环境作用。有的研究者从社会学中的冲突理论和角色理论两个方面分析了家庭与学校在德育方面存在的对立与冲突。

3.家校合作中各参与人员的角色定位

家校合作中家长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担任着不同的角色。家长在家校合作活动中因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需要的不同,在不同的实践,不同的地点,充任的角色就有所不同。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也是这样。他们只有意识到自己所担任的不同角色,才能更好地去履行相应的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我国家校合作的专家马忠虎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11]

3.1 家校合作中学校管理人员的角色。学校管理人员在家校合作中具有四种角色.首先,他们是鼓舞士气的"宣传员"和组织者。他要通过对家校合作的大力宣传、指导,使教职员对家校合作充满信心和热情,使学校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对家长参与的欢迎,营造出学校与家庭合作,通力共育人才的新气象。

其次,他是家校合作活动的策划人和支持者。要实现学校的教育和培养目标,校长必须明确家、校、社区合作的重要性,并努力建设这样一个合作关系。

再次,学校管理人员的第三个角色就是他自身,“学校管理者”。他必须在家长与管理人员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他除了影响学校的整体气氛和精神外,还要使学校保持"门户"开放政策,为家长提供相应的学校教育资源,组织家长教育活动等。

最后,学校管理人员是活动的协调人。缺乏对家校合作活动的有效协调与管理,家校合作就无法实现连续性。

3.2 教师在家校合作活动中的角色。教师是家校合作过程中的主要人物,是家校合作活动的具体策划人,组织者和参与者。他在家校合作过程中担任的角色除教师本身外,还包括活动的推行人、指导者、咨询者、活动资源开发人、家长的朋友、交流的对象等。

在家校合作过程中,许多教师除以上角色外,还与一个重要的角色就是“家长”。教师也会为人父母,也是一代儿童的抚育者。当他们从家长的角色再回到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的角色时,他们就能很好的理解家长的想法和需要。

4.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家校合作的问题上,许多家长,学校已经达成了共识,但在具体的实践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下面就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家校合作的认识问题和在实践中的偏差两方面进行论述这一问题。

4.1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家校合作的认识问题

马忠虎对这一问题的论述包括以下两点:[12]

1.从家长方面看,大部分家长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没有意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与义务。

部分家长认为孩子进了学校,孩子的一切都应该学校负责,因而将教育孩子的责任一股脑的全推给学校,认为孩子的学习和思想归老师管,自己只提供钱,供穿,从思想上放松了孩子的教育。在这种思想下,如果不是学校“请”,他们是不会主动与学校联系的。

2.从学校方面看,有些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忽视了家长的教育。

许多教师往往认为家长不懂教育,他们不能也无法参与孩子的教育,请他们来反而给学校带来麻烦和干扰。因此,学校单方面教学生,使家长不能全方面了解孩子的情况,无法进行针对性教育;老师说教流于一般化,变成空洞的说教,泛泛而起不到相应作用。

(二)任学兵指出家校合作的问题出在政策上支持的力度不够[14]

至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制订家长参与教育的政策或法律,明确家长参与教育的合法权益,使家长在监督、参加学校的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活动时有法可依,合法的行使自己的权力。同时,强化家长对教育事业的参与,加强家长自我教育和教育孩子的责任。

(三)合作欠深度

关于这一问题任学兵在家校合作与素质教育一文中进行了讨论,他认为目前常用的合作方式是开家长会,让家长签字,家访和个别交流等。这些活动以了解通报情况为主,至于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使各自的事情,缺少有计划,有深度的共育层面上的合作,更缺少对合作活动的检查,监督等措施。[15]

五、对已有研究的反思

家校合作前人已经从概念,各参与者的角色定位,理论基础,家校合作活动分类,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做了很多研究,但是我国在家校合作研究领域中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水平较低,家校合作的研究比较分散、不成体系,理论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相脱离的现象还比较严重。

本研究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为理论基础,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家校合作相关理论和经验,通过研究我国农村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并对学校的教师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探寻和发现我国农村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和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根据当前不断深化的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提出一系列具有实践价值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 徐锦俊.家校合作推进学习型家庭的创建[J].教育发展研究,2005,(9):100-105.

[3] 刘衍玲,臧原,张大均.家校合作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7,30(2): 400-402.

[4] 周丹.对家校合作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思考[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5,(2): 34-36.

[5] 岳瑛.谈教师与家长的合作[J]家校指导,班主任.2003,2:34-36.

[6] 杨俊.关于小学家校合作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6,9:29-31.

[7] 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55.

[8] 岳瑛.我国家校合作的现状及影响因素[J].天津市科学院学报.2002,6(3):50-53.

[9] 苗建玲.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以济南市棋盘街小学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2008,10:7.

[10] 张丽竞.国内外中小学家校合作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50,(3):158-159.

[11] 岳瑛.基础教育新理念――家校合作[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2):36-39.

[12] 马忠虎.影响家校合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3):25-32.

[13] 历以贤.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348-350.

[14] 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78-95.

[15] 徐金贵,颜辉荣.中小学家校共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36-38.

[16] 岳瑛.教师与家长的合作[J].班主任之友.2002,(2):14-15.

[17] 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61.

小学家校合作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家长会;问题;对策

本论文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班主任专业化”总课题的研究子课题《关于有效开展小学家长会的研究》论文。

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等特点,小学家长会一直是学校与家长联系的基本方式,也是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状况的主要途径。但长期以来,陈旧的家长会从形式、措施和体制都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严重地影响了学校与家长的合作,导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能形成合力,有时甚至适得其反。鉴于此,我们明确认识到,家长会开展的有效性需要我们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加以解决。

一、问题的症结

找到小学家长会开展形式、方法上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以相对更有效的对策开展家长会,才能实现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的直接沟通。笔者通过对本校及周边小学家长会的调查,得出:64%的家长认为家长会没有实在意义,76%的学生认为开家长会对自己心情紧张,不愿向家长如实反映情况。调查研究大多数小学家长会的开展情况,整体看来“流于形式多,单向灌输多,一味要求多”是当前家长会最为突出的问题。

具体分析其开展性质几乎可以概括为“以会开会”,流于形式居多,大多数家长会已变成“新闻会”“告状会”“工作布置会”“培训会”等。学校、班主任、任课教师整体上均想把家长会作为承载校内教育教学中“无法解决”的、遗留问题的形式和载体。学校是教育的实施主体,也是引导主体。不论在道德素质,还是在智力素质上,学校的教育都是不可替代的。而过分依赖或者想一劳永逸地通过家长会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是上述现象的思想根源和形成原因。笔者认为,除必要的告知、通报、培训外,学校和教师都应该明确认识到,家长会只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和渠道,不是结果和总结,而应该是开始和启发。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把家长会作为家校联系的“焊接”点

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约束能力较差,生活自理能力、生活习惯和思想品质修养还在不断养成阶段。所以,在课内外的生活学习中他们往往存在学习目标不清、方法不适、思想意识波动性较大等问题,而解决这些教育难题需要家校双方长期不断的紧密合作,以培育孩子各方面的能力、素质。但由于种种限制,学校、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不可能全面、及时、准确地了解孩子及其生活、家庭教育等情况,这是摆在家校之间的现实难题。而家长会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它具有单一、笼统、不及时的缺憾。因此,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应建立更多良好的互通交流方式,并适时地进行信息交换与沟通,使家庭、学校全面掌握孩子的第一手成长信息,协同教育,以不同的形式促进家校联合,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最终把家长会作为弥补漏洞、解决突出、普遍、棘手教育问题的形式和手段,“焊接”住一些漏洞和缝隙,实现家校信息无缝隙衔接,这样才能解决上述问题。

(二)把家长会作为家校共同教育的创新点

近年来,小学家长会开展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家长的参与率、参与热情不高,或者是不能持续给予支持和关注。原因是家长会模式陈旧、内容空泛、目的不明。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以提高家长会的开展水平,丰富家长会的开展方式。简言之,就是要创新家长会的开展模式,把家长会作为家校共同教育的创新点。

首先,学校、班主任要解决小学家长会在召开过程中的盲区、误区,提高校方、教师及家长自身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水平,把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普遍、个别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侧重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宏观和微观探究,剔除简单认识的盲区、误区,进而总结出家长会上的要探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对策,以实际解决问题,使家校双方对孩子的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如:借助家长会这个平台,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特长,并以此为契机对家长进行恰当的教育理念引导,让家长真正从理论上提高认识,并能有效地运用到自己孩子的教育上。其次,要不断丰富和拓展家长会的开展模式。如在开展过程中,可以以互动交流,问卷调查,专题探讨,心得体会,报告,学习先进教育事迹、实例、成果等形式完善、丰富家长会开展模式。需要注意的是,此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合作、共进的原则,切忌“一言堂”的训话模式,以充分调动家长的参与积极性,发挥其参与热情和智慧,必要时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

(三)把家长会作为学校教育的评测点

学校教育是对学生智力、道德品质、人格进行不断塑造的过程,而教育者把教育成果、失误加以总结是这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更是教育者必备的素质。我们可把家长会作为总结、探索教育成败的一个评测点,这是对整个教育总结的有益补充。笔者认为,在家长会开展前、中、后期,学校要实行过程监督、指导,教师要有专题记录、总结和报告,形成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机制,并努力使其具有互动性、适时性、适用性,形成实实在在的可借鉴、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为进一步更好地开展家长会和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实践依据。

通过以上策略的实践,整体上能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家长会开展环境和氛围,教育效果会不断提高和呈现出来,能使学生及时完成学前到小学、低年级到高年级教育的过渡,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能使家校双方及时调整、改进教育举措,掌握学生接受教育的动态变化信息,彼此间增进信任;可以形成良好的校内外育人环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总之,有效开展小学家长会将增进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了解,不仅能为家长之间、家校之间互相交流创建良好的平台,也能为提升整个小学阶段教育水平、拓展教育模式做出贡献,进而为构筑和谐的小学教育环境开辟新途径。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编辑部.班主任专业化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小学家校合作论文范文第3篇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新课程标准的这些要求,适应了当今时展的需要,对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目前,我国中小学虽然已经提倡实施素质教育多年,中小学生的“减负”呼声曾经一浪高过一浪。但当前中小学生的状况不免令人担忧:过多过重的课业负担导致中小学生多年体质下降,长期周旋于“学校――家庭――补习班”式的生活,起得最早、睡得最晚,近视率逐年上升,厌学状况过早出现等等。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学校教育过于偏重对学生学科知识的传授、灌输,往往忽视了对学生主动性、能动性、交流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改变和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在培养学生能力时从生活中来、从实践中来、从过程中来,将亲身体验的过程用文字的形式表述出来?科技小论文就是最好的表达方式之一。

青少年科技小论文是科技活动的总结,是在科技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演绎推理、类比想象、抽象概括,从而得出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新观点、新见解、新方法、新途径、新结论等。它不是科学小品文、说明文、科幻小说、想象作文等,不需要生动形象的修饰语言,不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虚构等,它是用最直白、简洁、朴素的语言进行表述,结果最好用图表形式表示,还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建议。

指导学生写作科技小论文,就是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将实践性、探究性学习方式与学生个人兴趣爱好有机结合,把实验研究论证结果以论文形式表达出来,构建起了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大语文”学习观,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的尝试。

科技小论文的内容包括自然科学和部分社会科学的学科,主要有数学、物理学、化学、微生物学、环境科学、生物化学、医药与健康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动物学、植物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社会科学。由此可见,科技小论文涉及学生课内外知识的面很广,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只要学生感兴趣,生活学习中的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个感受点、任何一个疑问、任何一个新的发现……只要是根据自己的所学知识和兴趣爱好,结合本地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实际,发现了问题,或者有了新的科学见解、新的研究价值、新的推广应用价值以及涉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冷点难点焦点话题、各种新方式方法途径,热情、勇气、毅力和严谨的科学家的治学态度等都是完成一篇高质量科技小论文必备的条件,其中的科学性、艰巨性、复杂性、多变性给具体的实践活动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使得许多师生“望而却步”“望而生畏”……完成一篇高质量的科技小论文最重要的是“确定选题”,优秀的选题还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和切合实际等特点。

科技小论文的选题是写作的前提条件,可采用多角度创意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确定恰当选题。具体方法:

一是质疑问难法:是指提出疑难,请教别人或一起讨论,这种思维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某种程度上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而“提出问题”的最有效方法是“改变、改正、改善、改进”即“有什么不方便吗?”“有什么麻烦吗?”……立足现实的不足,多角度多方面着手改变,这样思维的火花就会不断闪现,想象就会激发,一个个“金点子”就会应运而生。例如在学习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上册《新型玻璃》一文后,全班师生讨论“在生活中还见过哪里都出现过使用玻璃?它有什么不方便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老师的启发下追问和学生的讨论下,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有的学生想发明音乐玻璃、除尘玻璃、变色玻璃、调温玻璃、风景画玻璃……有的学生想发明电子课本、电子作业本和电子书包……甚至想发明作业批改机器,帮助老师减轻工作负担;有的学生想发明一种吸管筷子、吸管勺子,既方便吃饭、夹菜,又可以方便“喝汤”……

二是垂直思考法:是以某一事物为思维中心或起点所进行的向上、向下、逆向纵深式联想和想象。是一点连一点、一步接一步、一环套一环,由大而小、由远而近、由整体到局部,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层次性、连续性和递进性,它可以使认识更有深度。例如:鸡蛋――蛋壳――艺术作品――碎片――蛋壳粘贴画――《蛋壳粘贴画的制作情况》,手机――信息传递――狼烟――烽火台――褒姒戏诸侯――战争――家庭矛盾――手机利弊――《手机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利弊》。

三是金字塔结构图法:是一种可以让你清醒地思考问题,能够有效地帮助你缩小题目范围的思维方法,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标指向性。其实就是像“传销”方法一样,按照“总起――分列一级子观点――二级子观点――三级子观点……”思考方式,这样可以不断拓展延伸对综合性大题目的思考的广度、深度,又可以向上循环往复找到一个不大不小、自己感兴趣的题目。

四是求同存异类比法:是选择两个对象或事物(同类或异类)对它们某些相同或相似性进行考察比较的方法。主要包括直接类比和幻想类比两种。可以将两个类似或者完全不一样的事物从因果关系、对称关系、拟人、象征和仿生学等方面进行“求同存异”的对比,这样既可以尽快找到事物之间的差异,又可以弥补事物的缺陷,从而使认识更全面、更完整。例如:《蝙蝠与雷达》中蝙蝠会释放出一种超声波,这种声波遇见物体时就会反弹回来,而人类听不见。雷达就是根据蝙蝠的这种特性发明出来的。又如:《蛋壳与薄壳建筑》蛋壳呈拱形,跨度大,包括许多力学原理。虽然它只有2 mm的厚度,但使用铁锤敲砸也很难破坏它。建筑学家模仿它进行了薄壳建筑设计。这类建筑有许多优点:用料少,跨度大,坚固耐用。薄壳建筑也并非都是拱形,举世闻名的悉尼歌剧院则像一组泊港的群帆。

五是头脑风暴法:又称为智力激励法或自由思考法(畅谈法,畅谈会,集思法),它是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的代名词,其目的在于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有利于激发热情、竞争意识和提供个人展示的欲望。例如,我班学生在学习五年级下册“走进信息世界”这一综合性学习内容后,对本单元的研究报告《李姓姓氏的历史与演变》很感兴趣,于是在老师“头脑风暴”式的追问下,“你们知道族谱吗?”“你的名字是按照族谱上的字传承的吗?”“你对自己姓氏的喜好程度怎样?发生过哪些难忘的事情?”“你们家族姓氏演变情况”“在你所认识的名人、伟人、科学家中,有和你相同姓氏的人吗?”“你知道我们班级里什么姓氏最多?”“在你生活的城市、小区中,什么姓氏的人最多?说明了什么?”……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立足于课本有限的内容,集思广益,纷纷提出了可行性的补充意见并按兴趣分成小组加以研究:李姓家族不同历史时期名人情况调查与分布;李姓家族在中国各省分布情况与调查(附中国彩色地图);李姓家族在亚洲(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分布情况与调查;李姓家族名人典故、谚语、歇后语等。

六是思维导图法:使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引起形象化的构造和分类的想法,以辐射线形连接所有的代表字词、想法、任务或其他关联项目的图解方式。关节点和关节点相连产生一个新的主题中心,新的主题中心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和不同维度等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结构,这样思维的广度、思维的多面性等就更加丰富,通过思考、对比分析、筛选就可以确定恰当的选题。例如,在指导学生完成科技小论文《让自行车走进我们的生活》一文时,我让感兴趣的学生画出关于“自行车”的思维导图:以“自行车”为中央关键词,发散出“交通工具”“圆形”“力量”“速度”等二级关节点,再围绕二级关节点发散出“自行车的历史、制作、种类和价格、目前各个国家自行车的使用现状、对人体有何益处、常用交通工具的使用情况调查表(对比价格、速度、污染指数、使用期限等)、未来自行车的发展趋势(外观、速度、价格等)”这样思路越来越广,内容越来越全面翔实,为完成高质量的小论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七是5W1H(6W2H)法:由美国陆军部提出,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6W2H法,他把这种提问模式叫做教人聪明的“贤人”。曾经有朋友向他求教,他回答:“我有几位好朋友,曾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问真姓名,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时、何地、何去,还有一个西洋名,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5W”指的是“什么What?”“在哪里Where?”“什么时候When?”“为什么Why?”“谁Who?”,“H”指的是“怎么样How?”,通过“5W+H”列表法,可以帮助自己很快找到研究的选题。(如表一)

由此表可以看出:表格中有的内容较多,有的内容出现了空白,这些完全取决于你课内外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对新生事物的关注。根据以上表格内容,学生完成的《茶渣的回收再利用》就是较好的选题,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既有一定的科学性、实践性,又有一定的可行性,研究价值高。

八是表格中奖法:即“功能+名词”,具体方法如下:根据自己对事物的喜爱程度先确定一个具体的事物,例如“手表”,然后再根据相应的功能进行思维拓展,在对比分析后确定自己的选题,图示情况如表二:

此表格横向所列是事物所具有的功能,纵向是具体的事物,确定选题时纵向横向综合来思考,分析对比,根据个人已有的课内外知识和对事物的喜爱程度,可以很快确定出自己的选题的相关联内容,例如根据水壶――恒温、可调节大小多少组合、报警、振动、照明等功能,确定一个具有综合性的选题《水壶的使用及发展前景》。

总之,探究青少年科技小论写作是一项艰辛而又繁琐却富有意义的工作,也是探索走出作文教学困境的一种良好途径。教师虽然不是科学家,但应该是科学家的引路人。

小学家校合作论文范文第4篇

陶哲轩从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手中领走了菲尔兹奖章。此时,他刚满3l岁。

目前在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数学系任教的陶哲轩,是赢得菲尔兹奖的第一位澳大利亚人,也是继1982年的丘成桐之后获此殊荣的第二位华人。

“陶哲轩是一位解决问题的顶尖高手……他的兴趣横跨多个数学领域,包括调和分析、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和组合论。”颁奖词称。

在许多数学家看来,陶哲轩的获奖并无悬念。“我并不惊讶,”洛杉矶加州大学物质科学学院院长、数学教授陈繁昌说,“像他这样的人数十年才出一个。他解决了几个数学领域中困扰别人多时的重要问题。”

“他就像莫扎特,数学是从他身体中流淌出来的,”洛杉矶加州大学数学系前主任约翰・加内特说,“不同的是,他没有莫扎特的人格问题,所有人都喜欢他。他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天才,还可能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数学家。”

天才儿童

1975年7月15日,陶哲轩出生在澳大利亚阿得雷德,是家中的长子。

他的父亲陶象国和母亲梁蕙兰均毕业于香港大学。陶象国后来成了一名儿科医生。梁蕙兰是物理和数学专业的高才生,曾做过中学数学教师。1972年,夫妇俩从香港移民到了澳大利亚。

陶哲轩两岁的时候,父母就发现这个孩子对数字非常着迷,还试图教别的孩子用数字积木进行计算。

3岁半时,早慧的陶哲轩被父母送进一所私立小学。然而,研究天才教育的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米那卡・格罗斯在出版的一篇论文中写道,陶哲轩的智力明显超过班上其他孩子,但他不知道怎么与那些比自己大两岁的孩子相处,而学校的老师面对这种状况也束手无策。

几个星期以后,陶哲轩退学了。陶象国夫妇从这次失败经历中吸取的一个宝贵教训是:培养孩子一定要和孩子的天分同步,太快太慢都不是好事。他们决定送陶哲轩去幼儿园。

上幼儿园的一年半里,陶哲轩还在母亲梁蒽兰指导下完成了几乎全部小学数学课程。母亲更多是对他进行启发,而不是进行填鸭式的教育。而陶哲轩更喜欢的也似乎是自学,他贪婪地阅读了许多数学书。

陶象国夫妇还开始阅读天才教育的书籍,并且加入了南澳大利亚天才儿童协会。陶哲轩也因此结识了其他的天才儿童。

5岁生日过后,陶哲轩再次迈进了小学的大门。这一次,父母考察当地很多学校后,最终选择了离家2英里外的一所公立学校。这所小学的校长答应他们,为陶哲轩提供灵活的教育方案。刚进校时,陶哲轩和二年级孩子一起学多数课程,数学课则与5年级孩子一起上。

7岁时,陶哲轩开始自学微积分。“这不是我们逼他看的,是他自己感兴趣。”陶象国说。而小学校长也意识到小学数学课程已经无法满足陶哲轩的需要,在与陶象国夫妇讨论之后,他成功地说服附近一所中学的校长,让陶哲轩每天去中学听一两堂数学课。

陶哲轩8岁半升入了中学。9岁半时,他有三分之一时间在离家不远的弗林德斯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8岁零10个月时,陶哲轩曾参加一项数学才能测试,得了760分的高分。在美国,十七八岁的学生中只有1%能够达到750分,而8岁的孩子里面还没有人超过700分。

这期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位教授将陶象国夫妇和陶哲轩邀请到美国,游历了三个星期。夫妇俩曾请教费弗曼和其他数学家,陶哲轩是否真的有天才。“还好我们做了肯定答复,否则今天我们会觉得自己是傻瓜。”费弗曼回忆说。

一年后,陶象国夫妇面临一个重大抉择:陶哲轩什么时候升入大学?格罗斯教授在她的论文中写道,陶哲轩的智商介于220至230之间,如此高的智商百万人中才会有一个,他也完全有能力在12岁生日前读完大学课程,打破当时最年轻大学毕业生的记录。

但他们觉得没有必要仅仅为了一个所谓的记录就让孩子提前升入大学,希望他在科学、哲学、艺术等各个方面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此外,陶象国认为,让陶哲轩在中学阶段多呆3年,同时先进修一部分大学课程,等到升入大学以后,他才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去创造性地思考问题。

后来,陶哲轩20岁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24岁被洛杉矶加州大学聘为正教授。

奥数金牌

陶哲轩的数学生涯也并非一帆风顺。9岁多时,他未能入选澳大利亚队,去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

但接下来三年中,他先后三次代表澳大利亚参赛,分别获得铜牌、银牌和金牌。他在1988年获得金牌时,尚不满13岁,这一纪录至今无人打破。

有意思的是,陶哲轩还有两个弟弟,其中一位有自闭症,是澳大利亚的国际象棋冠军,并且拥有非凡的音乐才能。这两个弟弟同时参加了1995年多伦多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他们解题时采用同样的方法,得到同样的分数,最终双双获得铜牌。

本次菲尔兹奖得主之一、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也曾参加过1982年奥数并获得金牌。于是有人感叹,中国也有不少奥数奖牌得主,却没有人能够取得像陶哲轩或佩雷尔曼那样杰出的成就,有些人甚至远离了数学。

这是一个令顶尖数学家们都很难回答的问题。在香港长大的陈繁昌教授说,他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数学研究和数学竞赛所需的才能并不一样,尽管有些人(比如陶哲轩)可以同时擅长数学研究和数学竞赛。

陶哲轩也告诉记者,很多奥数奖牌得主后来没有继续数学研究的原因之一是,数学研究和奥数所需的环境不一样,奥数就像是在可以预知的条件下进行短跑比赛,而数学研究则是在现实生活的不可预知条件下进行的一场马拉松,需要更多的耐心,在攻克大难题之前要有首先研究小问题的意愿。

和中国一样,澳大利亚参加奥数的选手也需要集训,但集训的时间并不是很长。陶哲轩说,他当时参加了为期两周的训练营,“我们白天练习解题,晚上玩各种游戏。”“他主要是喜欢做数学,而不是为了获奖去做数学。”陶象国说。

泰勒教授说,目前澳大利亚会为那些最好的学生再提供为期十天的集训,但通常他们只会从各自的学校缺课一周,“我不了解中国集训的情况,但可能澳大利亚的训练要松散一些。”

在中国,不少中学和中学生将奥数视为升入大学的一条捷径,投入大量时间进行训练。陶象国说,如果参加奥数只是为了升入一所好的大学,“这个目标太小了”。

一位奥数奖牌得主、目前在美国某大学任教的华人数学家认为,中国奥数奖牌得主之所以不那么成功,原因之一是在奥数环境下有平等的机会,但在现实中,也许除了陈

省身和丘成桐所在的几何和微分方程领域以外,华人数学家与西方数学家的机会并不均等。中国数学教育和研究的大环境还无法与根基深厚的发达国家相比。

陶象国也说,如果陶哲轩在中国内地成长,恐怕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在国外,我们做家长的可以和学校协商培养方案,哲轩7岁开始在中学修课,在中国哪个学校肯收他?”

中国著名的少年班天才宁铂后来出家做了和尚,对这一现象,陶象国认为,“对于孩子,只可以带引他,鼓励他,教他怎么走,但中国很多父母望子成龙,推孩子的速度太快,但推得太快,可能走不稳,就会跌倒。”

快乐生活

陶象国说:“假如你的孩子是天才,你大概会希望他像哲轩一样,是一个容易亲近的天才。”

陶哲轩是一位论文产出数量和质量都极高的数学家。他先后发表了100多篇论文,其中30多篇系与他人合作。

他说:“我喜欢与合作者一起工作,我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实际上,我能够从谐波分析领域出发,涉足其他的数学领域,都是因为在那个领域找到了一位非常优秀的合作者。我将数学看作一个统一的科目,当我将某个领域形成的想法应用到另一个领域时,我总是很开心。”

费弗曼则说,陶哲轩是一个好的倾听者,善于向别人学习,他同时也擅长向别人清楚地解释自己的想法。

加内特更是说:“一流的数学家喜欢与他一起工作。他的合作者就能组建起世界上最好的数学系。”

陶象国认为,一流数学家喜欢与陶哲轩合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在合作中不是利用别人,而是激发合作者的才能。“哲轩从来没有和别人争执过,他想的都是怎么开开心心地和别人合作,而不是互相指责,争权夺利。中国的数学家们如果多一些合作,少一些争执,中国的数学才会有更快的发展。”

很多人问陶象国,为什么陶哲轩不会说中文。陶象国的解释是,他和妻子发现陶哲轩的二弟陶哲渊有自闭症以后,担心同时讲英文和中文不利于哲渊的成长,在家里就只说英文了。

陶哲轩在自己的网页上说:他首先是一个澳大利亚人,他喜欢澳大利亚的肉馅饼和板球,以及澳大利亚随和、坦诚和无拘无束的文化。由于不会中文,陶哲轩无法直接了解中国文化。不过,父母的中国背景多少对他产生了一些间接影响。他对记者说:“在我成长过程中,中国和澳大利亚文化对我都有熏陶,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区分其间的差别。”陶象国则提到,陶哲轩从中国文化里学到的一点是保持谦逊,从不自大。

在洛杉矶加州大学任教以后,陶哲轩认识了听他课的一位韩裔女孩。这位女孩名叫劳拉,主修工程,年龄比他小三岁。后来,两人开始交往,并于四年多以前结婚,生有一子。劳拉目前是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一名工程师,参与了火星探测计划。

小学家校合作论文范文第5篇

一、师德方面

身为教师,我深深认识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多年来,始终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较好的品德修养,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教书育人的思想,积极实践“三个代表”在工作中,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思想素养,热爱、关心全体学生,对学生的教育能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每天坚持早到晚归,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做好各项工作,利用课余时间转化后进学生,从来没有从事过有偿家教甘于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绝对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在学生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较好的教师形象

二、教学工作

在教学上,我近几年一直担任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上,本人能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的相互联系,挖掘教材的思想性,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能认真批改作业,做到及时反馈,及时巩固能利用课堂及课间时间,不失时机的做好课后辅导和提优补差工作在教育教学中,不仅加强对学生文化知识的教育,而且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我十分注重自身的“言传身教”,严格要求自己,“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能始终以热爱学生为突破口,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合作和谐的课堂气氛做到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做到以表扬为主,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能研究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快乐、充分的发展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三、班主任工作

四、指导青年教师

近几年来,我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指导工作,关心他们的成长,承担培养青年教师的义务,指导他们的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通过一段时间的传、帮、带,青年教师邵有良老师进步很快,各方面有所提高2006--2008年青年教师邵有良老师撰写的多篇论文都获得了较好的奖项,指导他上的课也获得了一致好评

五、取得成绩

从教11年,我在较好地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善于进行教学研究,积累教学经验,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2.“优质课”评比2007年3月,我在县第六期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组织的“构建有效课堂,体现学科特色”为主题的实践课比赛中荣获三等奖;2009年5月,在小学数学骨干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中,我荣获三等奖;2008年12月,我在实小协作区研训活动中

上了一节县级公开课,并得到了一致好评;2008年12月,我在南京市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实践活动期间,开设了一节研究性观摩课,受到在场专家和老师的一致好评

3.撰写教学论文2007年和2008年连续两篇教学设计获省三等奖近几年来,我撰写的多篇论文都在县论文评比中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5.考核评定2007,2008年我两次被高淳县考核委员会评定为优秀等次

6.教科研活动2005年7月被高淳县教育规划课题《针对小学生的个性,有效进行数学学习》聘为课题组组员;2005年2月被高淳县教育规划课题《农村小学家校和谐关系的研究》聘为课题组组员;2005年7月被江苏省教育学会课题《农村小学家校和谐关系的研究》聘为课题组组员2008年,我主持的高淳县教育科学规划第一期个人课题《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能的策略研究》顺利结题2009年,我主持的高淳县教育科学规划第二期个人课题《数学猜想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也即将结题

7.辅导学生2007年我辅导葛启航、马晔等同学参加县第六届小学生探索与应用能力竞赛中获二等奖;2008年,我指导马晔同学写的科学观察日记获得了县二等奖的好成绩;我指导王继鹏同学和马晔同学撰写的“我的数学与生活”数学日记获得了县二、三等奖在学校组织的镇各项竞赛活动中,我指导的学生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小学家校合作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美国的家长教师协会作为美国家校合作的重要组织,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独具特色,经验宝贵。本文意在探寻美国家长教师协会的特色之处,及其对我国中小学家长委员会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家长教师协会;特色;启示

近年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美国作为世界的教育大国,其基础教育中家校合作历史悠久,经验宝贵。而家长教师协会(Parent Teacher Association,简称PTA)[1]作为美国最早的和最大的只为儿童与青少年的利益服务的、非营利的、广大志愿者组成的正式组织,是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家校合作的最重要的组织机构。其经验特色之处,对我国的家校合作尤其是中小学家长委员会有重要的启示。

一、美国家长教师协会的特色

(一)政府积极调控,法律保障日趋完善

美国家长教师协会建立之初就确定了两项宗旨:一是家长教育;二是发挥家长在改进儿童受教育条件方面的作用。但这些任务在执行之初并不顺利,因为美国当时复杂的政治和社会因素破坏了家庭和学校在儿童教育中的合作关系。至1970年,美国《初等与中等教育法》修正案在过会获得通过,该法案明确规定:“凡是有联邦政府资助项目的学区应成立家长咨询委员会(Parent Advisory Council),以帮助学校设计和实施关心贫困家庭的儿童发展的各种项目,家长咨询委员会的成员应从学生家长中由选举产生。”[2]此后,《家庭教育权和隐私法》、《全体残疾儿童教育法》、《中小学改善修正案》、《儿童保育与发展法案》等相继出台。

(二)协会成员的多元化,协会结构的多层性

美国家长教师协会是美国唯一一个实行会员参与的儿童教育组织,协会会员由教师、家长代表和社区代表组成,他们来自全美的各个阶层、各个行业,遍及全国。在美国,上至州和全国,下至每所学校,都有相应级别的家长教师协会。其结构好比是一个三级的金字塔,最高的是全国家长教师协会,中间是州家长教师协会,最基层的是地方家长教师协会,其中,不同级别的家长教师协会又有着不同的职责与功能。美国每所中小学几乎都设有家长教师协会,该校所属学生家长均是家长教师协会的成员。除了州教育局、地方学区教育委员会之外,家长教师协会是最能影响学校决策的组织啊。

(三)谨记使命,坚守价值标准

美国家长教师协会作为家校合作的领头羊已经存在一百余年,其意义正如前主席雪莉・依果女士所言:“任何时候,只要儿童的教育、安全、幸福与健康受到威胁,家长教师协会的成员就会冲到最前线去迎接这些挑战。”[3]美国家长教师协会在不断成长与发展过程中,一直谨记其使命,坚守其价值标准。

其使命概括来讲,即协会要促进儿童和青少年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福利和待遇,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准,关心、保护儿童和青少年,为其争取法律保障,使家庭和学校能更紧密的联系,使家长和教师在儿童教育中能更有效的合作。

二、美国家长教师协会的特色对我国中小学家长委员会的启示

(一)我国中小学家长委员会的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曾说过:“家长委员会,释放了所有家长对教育的爱、对教育的关注和对教育的支持。对于家长委员会的建设,他们有着更高的期待,不仅撬动学校教育样式的变革,更能带动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可在现实中,有些学校的家长委员会或沦为摆设,或成为“收费委员会”,或变异为“家长联谊会”。对于此类问题,我们不胜枚举。

北京某学校家委会成员说:“‘家委会’就是给学校当义工。老师经常会在班里说,谁谁的家长为班里做了什么事情,让我们大家感谢他。我女儿回来就督促我,你也赶快给班里做点事吧,老师也会表扬我的。于是,我就‘主动’承担起了为女儿班级打印各种材料的任务。”

山东省某家委会成员(幼儿家长)说:“作为家委员的成员,我平时也没有什么具体的任务和工作,就是当学校举行一些活动或上级领导来检查时,我们这些家委会成员就需要到学校帮助维持会场秩序,或者代替自己的孩子打扫教室卫生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小学家长委员建立的初衷是美好的。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家委员已经慢慢脱离了其最初的设想轨迹,各种问题不断出现,也亟待更多的人去关注,不断完善。

(二)美国家长教师协会的特色对我国中小学家长委员会的启示

1.逐步健全与完善支持家长委员会的相关法律与政策

我国虽有对家长委员会的明确规定,但仅仅都是停留于规章制度层面,没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同时这些规章制度一般又都是宏观倡导性的,缺乏强制性、具体性及可操作性。因此,我们应逐渐由政府或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出台针对保障家长委员会的法律、法规,保障各方人员参与儿童教育的权利。这样不仅可以使家长、教师乃至社区人员有依法参与学校教育的法律依据,也可以使教育行政部门有依据督导各校的家校合作情况以及家长委员会的发展。

2.逐步建立从全国到各地区、各学校的家长委员会体系

美国的家长教师协会不仅形成了全国三级体系,而且吸纳了全国社会各阶层人员,行动统一、力量巨大。我国的家长委员会一般都是由学校自发组织,或者是为了应对上级政策而设立的空有其名的组织,没有严谨的组织系统,在内部缺乏统一的规章制度。为此,国家政府可以进行积极的宏观调控,由国家、各省市保障儿童权益的机构牵头,吸纳更多的家长、教师,特别是社区人员的加入,组成由学校到全国的网状的家长委员会体系。

3.进一步明确家长委员会的职责,不断丰富完善其职能

首先家长委员会应明确其主要的职责即是时刻与学校保持畅通的联系,与学校一起共同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其次,家长委员会不应该仅仅是家长的参与,学校也应该积极参与进来,为家长提供更多参与学校管理、学校教学的机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当地有关教育部门或者学校可以定期对家委会成员进行培训,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拓展家委会成员的交流空间及内容,以吸引更多的家长以更大的热情参与到家长委员会的创建与发展中来。

参考文献:

[1] 家长教师协会在美国有多种名称,如PTA(Parent Teacher Association),PTAs(Parent Teacher Associations ),PTSA( Parent-Teacher-Student Association ),PTSAs ( Parent-Teacher-Student Associations),Congress of Parents and Teachers 等,本文中采用PTA(Parent Teacher Association)。

[2] 转引自:曹丽.二战后美国家校合作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14.

[3] 陈峥,王建梁.家校合作的的纽带―美国家长教师联合会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5):23.

[4] 姜志坚.美国家长教师协会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 曾国华.家长委员会亟待正名[J].中小学管理,2012.

小学家校合作论文范文第7篇

2012年12月,重庆市语文特级教师送教到区县的活动在万州二中如期举行。重庆市南开中学的语文特级教师颜运静和万州区的牟海荣老师就初中语文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进行了同课异构。两位老师的课相得益彰,颜老师的课深邃而隽永,牟老师的课(见“课例回放”)的热度和感染力令二中的孩子们有些不舍,很多听课老师也“痴”在了那儿。

两位教师从资历、年龄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距。笔者曾担心在乡村寂寞独舞的名不见经传的牟老师是否能胜任这样的一堂课。课前,牟老师也很忐忑,怎样让学生喜欢上议论文?议论文真的就缺少温度吗?上议论文只能上出厚度不能上出温度吗?围绕这些话题,也凭借多年来对课改实践的探索,牟老师有了这样的定位:我要找出议论文冰冷外壳下隐藏的炽热!牟老师从知识背景和课文语言细节里寻找切入点,找到突破点,反复构思,精心设计,研究反思。最终,牟老师把一篇议论文上得既有深度又有温度。

二、反思前行

著名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先生说:“不上课,那他就不是老师;不搞科研,那他就不是好老师。”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牟海荣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从小学语文教师到初中语文教师的转型,并迅速成长为一名初中语文骨干教师。一名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简言之,就是不能只做教书匠,还要做研究者。

三、搭桥引路

那么,作为教研员,如何引领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呢?

(一)引领学习,更新专业知识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视野,方可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作为一名教研员,在指导教师时也要对自己提出要求:不断完善本学科的理论与专业知识,养成实时追求新知的习惯。牟海荣从小学调入中学后,由于知识背景的局限,对文本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我们一起研究从小学升入中学后,一名语文教师最需要补充的专业知识是什么。牟海荣更是潜心研究文本、悉心思考教学环节,在备课、教学的环节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科模块式教学,同时,针对每一具体课例又力求有新的突破。

(二)引领示范,提升教学能力

教研员要更好地为学校和教师的发展提供服务,需要完成自身角色的转变,使自己真正成为中小学教研工作的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指导者,充分发挥研究、指导、服务、引领的作用。

一方面要具体指导教学设计。教研员帮助教师选择好课例,以新课标理念为导向,围绕教学目标帮助教师设计出高效的课堂教学内容。

另一方面还要重视课堂教学的跟踪指导。教研员要走进学校,走近教师,深入课堂,倾听教师的心声,了解教师的教学所疑、所难、所需,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行为、学习策略,帮助教师研究课程标准、研究学生;研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实施有效教学,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引领广大教师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三)引领研究,提升科研能力

开展各种以教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为主题的学术活动,为教师交流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为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提供条件和机会。

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当然离不开教研员的引领,但是更离不开教研机构的支持。教研机构应下移工作重心,锁定一线教师这一服务群体,顶层谋划、组织实施,鼓励教研员探索引领教师成长的多元方式。

小学家校合作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师范院校 科研产出 文献计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 G3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3-0036-04

高等院校科研产出一般包括论文、专利、著作等类型。[1]本文以2000-2011年间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中收录的论文为科研产出指标,重点考察江苏省三所建校历史、规模相近的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南京晓庄学院、盐城师范学院和淮阴师范学院科研产出数量增长与影响力变化的趋势,以期获得有意义的启发。科研产出表现包括数量与影响力两个方面。产出数量指以第一署名单位发表的论文数,科研产出影响力则以论文的被引频次多少和该科研集体的h指数为评价标准。

南京晓庄学院始于1927年3月由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并任校长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南京师范专科学校、南京教育学院、南京市晓庄师范学校合并组建成为全日制公办本科院校。建校80多年来,学校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办学理念,为社会培养输送了近7万名基础教育师资和各类专门人才,其间涌现了数百名中小学特级教师和教学名师,被誉为南京中小学教师的摇篮。[2]

盐城师范学院[3]和淮阴师范学院[4]同属于江苏省属高等师范本科院校,前者于1999年3月由原盐城师范专科学校和原盐城教育学院合并组建而成,2002年,创建于1958年的部级重点中专原盐城商业学校并入该校;后者于2000年3月,经江苏省政府批准,淮阴师范学校和淮安师范学校并入淮阴师范学院。

本文利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对南京晓庄学院、盐城师范学院、淮阴师范学院三所本科师范院校教师所发论文进行检索,据检索结果从期刊分布、文献作者、研究获得资助、被引频次四个方面综合分析比较三所院校从2000 年以来的科研产出情况。

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5]中选择标准检索,限定第一作者单位分别为南京晓庄学院、盐城师范学院、淮阴师范学院,考虑三校的合并时间均在2000年左右,因此限定年代为2000-2011年,经检索,三所师范院校的文献总量分别为 4514篇、6565篇、8451篇。

一、文献量和载文期刊的比较分析

表1 是2000-2011 年三所院校刊载文献量排名在前10位的期刊列表。由表1可以看出,发表南京晓庄学院文献排名前10位的期刊共刊载文献1383篇,占总文献量的31%,发表盐城师范学院文献排名前10位的期刊共刊载文献1510篇,占总文献量的23%,发表淮阴师范学院文献排名前10位的期刊共刊载文献1947篇,占总文献量的23%。

注:表中加粗部分为在2000-2011年期间曾经被认定为中文核心期刊的部分刊物。

从表1可看出,南京晓庄学院主要发文的期刊是《南京晓庄学院学报》、《科技信息》、《安徽农业科学》等,盐城师范学院研究成果发表的主要载体为《盐城师范学院学报》、《科技信息》、《江苏商论》等,淮阴师范学院主要发文期刊是《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安徽农业科学》、《教育探索》等,可以看出三院的科研成果并未集中在少数几种刊物上发表而是分散在诸多期刊上。

从排名前几位的期刊列表可以看出,在南京晓庄学院发文期刊中占第一位的是《南京晓庄学院学报》;同样盐城师范学院和淮阴师范学院在《盐城师范学院学报》和《淮阴师范学院学报》上所刊文献量也占首位。这三种刊物都是各自院校主办的,其中《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包括哲学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在三所院校刊载文献量前10位的期刊中,淮阴师范学院和盐城师范学院所拥有的由北京大学认定的中文核心期刊数量都为6种,由于北京大学认定的中文核心期刊四年为一个周期,因此在统计时,只要在本数据集所限定的时间范围内曾经被认定为核心期刊的刊物均计算在内。

二、作者的比较分析

表2是2000-2011年三所院校高产作者统计表,将各校发文量居前16位的作者选列表中。

注:由于存在并列排名的现象,因此盐城师范学院的前16名作者合计为17名。

由表2可见,南京晓庄学院发文量列前16名的作者总发文量为704 篇,占总发文量的15.6%。盐城师范学院发文量列前16名的作者总发文量为635 篇,占总发文量的9.7%。淮阴师范学院发文量列前16名的作者总发文量为788篇,占总发文量的9.3%。

从三所院校发文量位居首位的作者进行比较分析: 南京晓庄学院发文量第一的是华春教授,发表的论文有78篇。华春教授长期从事植物生理学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其研究方向是植物光合和逆境。近年来主持并参与了10余项省、市科研课题的研究。从发表的刊物来看,其发表的论文集中在植物生理学方面的核心期刊上,可见在其专业领域内具有较深的造诣。从研究方式来看,其合著的论文有75篇,占其总数的96%,团队合作是其采取的主要研究方式。再看盐城师范学院和淮阴师范学院的发文居首位的作者费正皓和张强,费正皓教授作为盐城师范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重点学科后备带头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主要从事清洁生产工艺和超高交联吸附树脂的化学修饰及其在微污染水中的应用研究。近年来,他主持或参与了十多项部级和省级科研项目,先后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40余篇,其中被SCI和EI摘录的21篇,获得盐城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成果奖4项,作为骨干获得盐城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第一发明人获准国家发明专利2项。从研究方式来看,费教授合著的论文有60篇,占其总数的95%,团队合作同样是其采取的主要研究方式。淮阴师范学院副院长张强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史研究,曾多次主持并完成省部级以上的课题,先后在人民出版社等重要出版社出版专著十多部,在《文艺研究》、《文学遗产》、《文艺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学报》等重要刊物上一百余篇。从研究方式来看,合著的论文仅有8篇,占其总数的10%,90%的论文是以独著身份发表,独立研究是其采取的主要研究方式。淮阴师范学院高产作者的研究方式与其他两所院校的高产作者研究方式有别,主要原因在于其研究领域是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史研究,这可能也是自然科学研究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式的主要区别之一,自然科学研究更需要团队的合作,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则不必强调这点。其余作者不一一详述。

三、研究获得资助情况的比较分析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还可以就研究获得资助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表3是对这三所师范院校近年来获得部级、省级科研项目的统计。

从表3可以看出, 南京晓庄学院除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基金外,其余各项资助远远少于其他两所院校,如江苏省普通高校自然科学研究计划仅有132项,分别仅占盐城师范学院和淮阴师范学院这项计划的39%和21%。

四、被引频次和h指数(h-index)的比较分析

文献的被引次数多少,显示其研究内容被学界所关注的程度,同时也能说明该文献对本学科影响力的大小。因此,对文献被引频次分析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揭示文献的质量及影响力。h指数(h-index)是由加州大学物理系的J・E・Hirsch教授于2005年提出来的,[6]主要是通过了解学者发表的学术成果等来评价一个科学家的累积学术影响力,也可以适度运用于评价科学研究人员、科研集体和学术期刊绩效等方面。[7]h指数的定义为:当且仅当某科学家发表的N篇论文中有h篇论文每篇至少获得了h次的引文数,其余的N-h篇论文中各篇论文的引文数都不大于h时,此h值就是该科学家的h指数。如果用来评价科研机构或集体,那么h指数的定义为:当且仅当某科研集体发表的N篇论文中有h篇论文每篇至少获得了h次的引文数,其余的N-h篇论文中各篇论文的引文数都不大于h时,此h值就是该科研机构的h指数。表4是对三所院校2000~2011 年所发文章被引频次、篇均被引、h指数的统计。

从表4中的篇均被引和h指数可看出科研机构的文献的质量及影响力,在三所院校中篇均被引和h指数最高的均为淮阴师范学院,其每篇文章的被引频次达到了3.04次,h指数为43,这说明在三所院校中淮阴师范学院所发文献的质量相对较高,文献的学术影响力相对较高。这三所院校被引次数最多文献分别是:南京晓庄学院被引频次最多达155次的文献是2002年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由陈维维和南京师范大学的李艺合著的《信息素养的内涵、层次及培养》一文;盐城师范学院被引频次最多达101次的文献是2001年发表于《全球教育展望》,由汪霞独著的《一种后现代课堂观:关注课堂生态》一文;淮阴师范学院被引频次最多达121次的文献是2002年发表于《情报学报》,由淮阴师范学院图书馆的陆宝益独著的《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一文。

从被引次数较多的文献主题来看,南京晓庄学院涉及的主题主要是土壤化学、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影响、土地资源应用等方面;盐城师范学院涉及主题主要是教育学、物理和数学等方面;淮阴师范学院涉及主题主要是教育学、生态学等方面。南京晓庄学院在专业领域内影响力较大的文献大多为合作研究;而盐城师范学院和淮阴师范学院采用合作研究的方式不多。

五、结语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可得:

(一) 虽然这三所院校的建院历史不尽相同,但三所院校却几乎都在同一时间2000年左右合并了地方的一些教育学院和师范专科学校而成为本科师范院校,可以说三所院校的建校特点几乎相同。在师范毕业生就业受限的情况下,三所院校都尽力转型,如盐城师范学院办学目标是形成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区域性大学,淮阴师范学院的办学目标是建成师范教育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地方综合性大学,而晓庄学院的办学目标则是努力创建成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多科性、地方性、应用型品牌大学。

(二) 盐城师范学院与淮阴师范学院自进入新千年后的研究成果(发文数量和质量)明显高于南京晓庄学院,一方面由于南京晓庄学院是市属高校在资金资助方面远不及其他两所院校,另一方面,南京晓庄学院学科研究单一,除了生态学等少许科研团队外,重点学科中并未形成多支有战斗力的团队集体。

[ 参 考 文 献 ]

[1] 朱军文,刘念才.我国研究型大学科研产出的计量学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2):30-35.

[2] 南京晓庄学院.http://.[EB/OL].[2012-07-20].

[3] 盐城师范学院.http:///.[EB/OL].[2012-07-20].

[4] 淮阴师范学院.http:///.[EB/OL].[2012-07-20].

[5]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http:///Kns55/brief/result.aspx?dbPrefix=CJFQ.[EB/OL].[2012-07-20].

[6] HRISCH JE.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 [C]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5,102(46).

小学家校合作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学习倦怠;研究现状;计量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0-0008-04

一、引言

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因为长期的课业压力、课业负荷或其他个人心理层面上的因素而产生的情绪耗竭、缺乏人性化及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现象,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1]学习倦怠不仅会干扰学生的学习活动,[2]导致学生学业成绩下降,[3]而且会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4]研究表明,一个人的生理状态严重地制约着心理状态。在倦怠发生时个体会感到抑郁、沮丧,出现认知、躯体障碍及注意力涣散,心神不宁等症状。倦怠还有可能引发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之类的心理问题。通常认为,具有高倦怠的学生会表现出更多的行为问题,如对学校生活的冷淡、人际交往较差、个体往往会从集体组织中脱离、对学校活动缺乏兴趣等。这种精神和心理上的隔离会使个体因缺少社会支持而导致疏离,疏离又使个体陷入更深的社会孤立中,得不到同伴支持的力量。倦怠还会带来问题型态度,如消极、负性情绪、失望、悲观和漠不关心等。本研究试图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我国当前学习倦怠研究领域的研究方式、研究力量、研究地区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这对于改进和优化学习倦怠研究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法,统计方法以频次、百分比统计方法为主。

(二)文献取样

以中国期刊网为平台,选取国内影响较大的核心期刊、心理学期刊、大学学报、卫生教育类期刊等5类为本次研究的资料来源。内容样本为1994~2016年发表在上述5类期刊上篇名包含“学习倦怠”的共计877条关于学习倦怠研究的论文题录。

(三)分析类目与单元

在参考有代表性的课题研究论文、专著并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学倦怠现状调查、学习倦怠相关因素分析、影响因素、对策研究、干预研究、学习倦怠研究综述以及其他无法确定类目等7个方面的分析类目。每一类目又确定篇名、研究年代、发表刊物、合作方式、研究对象、研究力量机构、研究领域和研究力量地区等7项分析单元。

三、结果与分析

(一)学习倦怠研究年代

1994~2016年,在国内期刊上公开发表的学习倦怠的论文篇数呈现上升趋势。2010年以后,学习倦怠的研究论文显著增加,每年达百篇之多,说明学习倦怠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见表1,表2)

(二)学习倦怠研究源

将发表学习倦怠的论文的刊物分为全国核心期刊、心理学期刊,卫生教育类期刊、大学学报(分为师范类院校学报和普通院校学报两类)和其他5种类型,从中分析有关学习倦怠的论文的发表刊物情况。目前,有关学习倦怠的的层次并不是很高,心理学期刊上只有101篇,占总篇数的2.65%,主要集中在卫生教育类杂志上,有349篇,占44.02%,大学学报中普通院校的篇数占绝大部分,达到25%。(见表3)

(三)学习倦怠研究论文合作方式

从论文合作方式来看,独著论文有412篇,占论文总数的46.97%,合著论文517篇,占总数的53.03%,其中2人合作的有222篇,占总数的25.31%,3人合作的只占15.16%,4人以上占12.99%。可见,独著仍然是学习倦怠研究的主要形式,2人及2人以上的合作方式数量有限,占据的比例较独著少。(见表4)

(四)学习倦怠研究对象

学习倦怠现象不仅仅出现在中小学生身上,大学生(含高职)的学习倦怠问题显得更为普遍。研究对象有大学生(含高职)、中小学生、研究生以及其他4类。从表中可以看出,研究者对于大学生(含高职)学习倦怠最为关注,论文有639篇,占总篇数的72.86%,其次就是中小学生,有122篇,占总篇数的13.91%,最后对于研究生的关注很少,仅占1.71%,只有15篇。表明目前研究关注的对象偏向大学生(含高职),关注对象不均衡。(见表5)

(五)学习倦怠研究力量的机构及其地区

以第一作者的单位为准对研究力量的机构及其地区分布进行统计。从研究力量的机构分布来看(见表6),高等师范院校占25.31%、研究机构及综合大学占12.65%、其他普通高校58.03%,而包括一线基础教育在内的中小学仅占1.93%。反映出高等师范院校,尤其是普通高等学校是学习倦怠研究的主要力量。从第一作者的地区分布来看(见表8),研究力量的地区分布集中江苏、河南、山东、广东、湖南、重庆、辽宁、河北、吉林、四川、安徽等经济发达地区作者人数分布多,占总人数的57.96%,而青藏,青海、云南所占比重偏少。

(六)学习倦怠研究论文领域

总体而言,学习倦怠各领域的研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见表8),具体分析其研究领域发现,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占据大部分,有289篇,占32.95%;干预研究只有35篇,占3.99%。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分别占21.89%、3.99%。表明目前学习倦怠研究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习倦怠的研究也开始走向实践,研究者们倾向于用理论去指导实践,也反映出学习倦怠问题开始得到研究者的关注,关注如何缓解学习倦怠带来的各种问题。

四、讨论

(一)学习倦怠研究应当提倡数量与质量并重

提高学习倦怠研究的水平,增加原创性研究,就离不开研究方式的改进、活跃作者群的形成。一方面,当前已经形成了内部合作的研究趋势,虽然还不是主要的研究方式,但是这个趋势是可喜的,希望未来有更多研究机构或者高校之间的外部合作以及跨学科的外部合作研究,这将是提高学习倦怠研究水平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活跃作者群的形成是一门学科研究成熟稳定的标志。没有高产作者队伍,说明学习倦怠研究还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作者队伍和研究选题离散性较大。学习倦怠研究只有在质与量并重的指导思想下,才能打破当前量多质低的现状。

(二)学习倦怠研究应当提倡现状调查研究与实验研究兼行

当前学习倦怠研究多是对其现状研究,采用学习倦怠问卷、测验的方法,调查问卷更多是研究者自行编制或者直接引用国外量表,研究者根据收回的数据进行分析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现状研究是学习倦怠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及其因素研究也是学习倦怠研究的基础研究,没有实验研究,就很难揭示现状背后的深层次的本质原因。只有将现状调查研究与实验研究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利于深层次地探究学习倦怠问题的形成原因。

(三)学习倦怠研究应当提倡吸收国外研究成果与本土化研究同步

自职业倦怠这一概念被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首次提出以来,综观国外关于学习倦怠的研究多是借鉴倦怠理论在职业领域的应用的成果发展,研究者从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如学习倦怠的成因与表现、结构与测量、影响因素、相关因素等。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理论机制方面的探讨,其中对倦怠影响因素研究较为深入。国内研究者在广泛深入理解国外关于职业倦怠领域的理论与实证成果的基础上,探索适合国情的结构体系、量表等测评工具的编制,影响因素则从人口学变量、人格因素、环境因素,相关研究多从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专业承诺、社会支持等角度来探讨。目前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研究者,都认识到职业倦怠迁移到学习领域缺少较为有力的理论依据,其相关的研究成果也还不具备普适性。但是学习倦怠研究毕竟是一个较新的领域,在很多方面的研究尚需深化与完善。因此,我国要积极开展本土研究,正如林崇德[5]教授指出,本土研究就是要主张各国的学者在研究工作中更能够做到从研究者本位出发,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异同点。本土研究的方向有很多,例如结合我国民族文化编制适合中国人特点的学习倦怠测量工具;如连榕[6]和胡俏、戴春林[7]的研究等。

心理学是使人获得幸福的科学,这一认识在不断地被认可和实践,近期的学习倦怠的干预研究已经考虑从现有的基础上,引入积极心理学的先进理念,进一步完善研究内容,扩大研究视野,整合研究方法。结合国情实际情况,在描述性分析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索较为成熟和规范的干预策略与方法,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实践应用。国内研究者陈顺森、张日N[8]、张平、唐匠和杜玉春等[9]以及王黎华[10]探讨了用团体箱庭疗法、团体辅导、时间团体管理训练等对学生存在的学习倦怠现象给予适当的干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作为干预研究的先行者,将理论付诸于实践,这应当成为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和趋势。

我国学习倦怠研究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数量并不多,论文的质量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在研究对象上,侧重大学生(含高职),针对压力更大的中小学生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力量的机构分布主要集中在高等师范院校和普通高校,研究力量的地区分布主要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单打独斗式研究依旧是主流,合作研究趋势正在形成,学习倦怠研究队伍正在形成中,但是还不稳定。本研究仅仅参考来自中国期刊网各类期刊上的关于学习倦怠的论文,还有众多其他途径的论文没有纳入研究对象;分析类目也没有对研究基金项目支持情况进行统计,这些都是后续研究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注:该文是安徽省宣城市地级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心理保健操结合团体辅导缓解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实验研究”(宣城教研[2015]20号)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茅育青.学习的倦怠之原因与对策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3):752-754.

[2]梁丰.大学生学习倦怠影响因子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12):127-129.

[3]张利霞,梁青青.初中生学习倦怠及影响因素分析[J].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4(3):11-13.

[4]吕斯欣,李丽霞,柯斌斌,等.广州某高校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4(1):120-124.

[5]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6]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5,37(5):632-636.

[7]胡俏,戴春林.中学生学习倦怠结构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1):162-164.

[8]陈顺森,张日N,陈静.团体箱庭干预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效果[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10(2):138-142.

[9]张平,唐芹,杜玉春,等.团体咨询辅导对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干预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7(2):287-290.

[10]王黎华.时间管理团体训练对中职生学习倦怠的干预效果评估[J].中国学校卫生,2016(4):557-560.

小学家校合作论文范文第10篇

突出一个特色,实现德育花开满园

以“与智慧相伴,与科技同行”为核心理念的“科技教育”是高都小学的办学特色,学校依托省级课题《小学生科技素养的培养》,开发了科技系列校本课程,内容有科技小制作、科技小实验、科技小论文、科学家故事等,把德育融入科技校本课程之中。例如,学校的无线电测向项目,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科学知识,而且学会了同伴之间的合作;在全省无线电竞赛中,队员们在山地里团结奋进、共同克服困难;在科技种植园里,同学们懂得了“粒粒皆辛苦”,也懂得了国家的进步和强盛需要不断创新的道理;学校开展的小发明、小制作、小绘画、小考察、小论文等科技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树立了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的世界观,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技教育”让学生从内心到行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让德育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田。

经过几年的发展,“科技教育”已经成为高都小学德育的一个重要的载体,学校寓德育于科技实践之中,开辟了德育工作新途径,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营造一种文化,创设校本德育氛围

校园文化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催生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的深厚土壤。学校制定了《临沂高都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方案》,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学校文化建设与教学工作、德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相结合。

学校在理念文化建设、视觉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构建了充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学校文化体系,以幽雅的校园环境、生动有趣的科技廊道文化、个性鲜明的班级文化、多彩的学生生活文化、高雅的艺术体育情趣,促进师生全面发展。

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学校精心打造“心育文化墙”“科技文化教育墙”。教学楼的宣传标语、走廊的名人名言,让墙体激励学生为实现理想珍惜光阴、勤奋学习、学会做人;少年宫的廊道充满科技文化气息,并且贴近学生实际,充分体现了现代科技特色,让学生能够时刻感受科技的力量。学校的“墙文化”让师生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就会渗透于心,化为品质与行动。

让每一棵树都会传情。学校种有多种花木,过去,不仅是学生,即便是老师对它们也不甚了解,关爱不够。为此,学校组织教师上网查资料,整理出这些花木的科属、名称、习性、用途等相关信息,增加学生对花木的了解,也培养了对花木的感情,增强了环保意识。学校的每一棵树成为每一个班全体学生的“感恩树”“心愿树”,“树文化”成为校园又一道新风景。

搭建一套平台,开展校本德育活动

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渗透德育需要一个平台,需要一种动力,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去体会、去感悟、去经历。学校不失时机地利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等开展德育活动,利用班队会、教师例会、升旗仪式等大型集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活动的检验。例如,学校开展了“文明礼貌月”“网上祭英烈”“首个烈士纪念日”“向国旗敬礼签名”“感恩母亲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促进了学校健康、和谐发展,效果显著。

每年的科技节,学校组织开展科技节系列活动,科技手抄报、科幻画、科技研究论文、科技小制作、小发明创造等学生所喜欢的科技活动多形式、多渠道地为青少年提供了科普活动平台。学校开展的“鸡蛋撞地球”“纸质结构承重”“科幻画”“科技模型”“科技制作”“科技小论文”“纸飞机滞空时间”等科技竞赛活动,提高了队员的动手能力,开发了队员的科技智力,让队员们在体验中成长;学校还开展了《无线电初步知识讲座》《电子入门知识讲座》等专题讲座10余次,使学生从中感悟到了科技的魔力,了解了科技对现代生活的重大影响,唤醒了他们对科技知识的渴求;另外,学校引导学生阅读科技类的书籍和报刊,读书的过程就像同许多品德高尚的科学家进行思想交流的过程,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科学的严谨,使自己的语言、行为和精神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纯净和高尚。这些活动激发了青少年的科学兴趣,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学校德育是一个永无“竣工期”的复杂“工程”。高都小学的校本德育让爱无疆,让爱飞翔,让爱永驻,为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撑起了一片蓝天。我们将深入推进德育品牌创建工作,不断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教育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谱写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新篇章!

上一篇:小学教育叙事论文范文 下一篇:自考小学教育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