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师德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0 22:57:57

小学教育师德论文

小学教育师德论文范文第1篇

一、小学教师师德对学生的影响

(一)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小学教育是学生教育的初级阶段,教师是除了家长以外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教师师德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敷衍了事、板书潦草,学生在听讲中也会表现出相对应的态度;反之,教师对教学认真负责,注重教案和板书的美观设计,对教学保持一个谨慎、认真的态度,学生受到教师工作态度的影响,在日常作业的写作上、上课的笔记记录上也会认真书写,并且端正学习态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眼神、表情、手势、语调、演示动作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越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越高。现代教育中,通过小学生的学习方式能够观察到教师的教学模式,小学生可以说是教师教学风格的形象载体,教师教学的很多细节都被学生无意识地刻画、保留下来,要想了解教师的教学质量,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即可。(二)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师德反映教师的思维品质,教师的思维品质会对学生思维的形成、发展产生影响。小学教育中,学生的心智不成熟,正处于思维形成的关键时刻,在这一时期,小学教师的思维习惯会直接影响学生。一般来说,教师具有“精细”的教学思维,在教学中严谨、认真,能够促使学生养成一丝不苟的良好品质;教师独立、创新的教学风格,也会对学生的思维习惯产生影响,让学生能够独立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小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思维主要是通过教学风格表现出来,教师具有创造性,学生也会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能够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问题思考中形成开拓性的思维,并且通过启发引导的手段挖掘思维发展潜能,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三)影响学生的道德品质以及行为习惯。教师师德还会影响学生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在小学教学中,由于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自身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对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等没有抵抗力,这就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以及行为习惯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师德,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行为习惯。教师师德往往会触动小学生的内心世界,良好的师德让学生以教师为楷模,有利于塑造学生的良好品格。小学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教师要将教书与育人和谐、统一起来,通过师德建设来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要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小学教师师德培养途径分析

(一)建设和谐的人文环境。教师师德培养要创建和谐的人文环境,通过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来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让教师在师德建设的良好氛围内形成较好的教学修养。小学教育中,应该将师德建设作为教学战略来推进,要重视校园文化如爱岗敬业、团结和谐等的建设,让教师不断改进观念,提高师德修养。另外,小学相关领导可以定期组织教师交流大会,对具有良好师德事迹的教师进行表彰、宣传,以此对其余的教师进行文化熏陶,潜移默化地提升他们的师德修养。(二)健全学校师德教育制度。针对教师师德的培养,要建立健全师德教育制度,将其作为教学日常工作来推进。如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培训中心,定时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也可以与周边学校建立良好的联系,组织教师观摩优秀教师的教育过程。(三)加强自身修养。教师首先要具有职业道德,要在教学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严谨、认真地开展教学,让学生在教师良好师德的作用下,形成正确的思维品质以及道德品质。

三、结语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师德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发展以及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上,在强大影响力的作用下,小学教师要全面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具备良好的师德。针对小学教师的师德培养,学校要建立文明和谐的人文校园环境,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师德教育制度,最后要对教师进行师德培训,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形成良好的师德,以此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使教师成为学生良好的榜样,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者:谭建军 单位: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第七小学

参考文献

[1]张淑华.小学教学中教师师德对学生成长的影响[J].科技资讯,2015(34):186-187.

[2]李苹.小学教师不当言行对学生影响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小学教育师德论文范文第2篇

现今,教师职业专业化日益受到人们的认同,小学教师职业不断走向成熟,逐渐确立起专业标准,成为专门的职业,并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教育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的,也从政府政令的角度证实了小学教师作为专业发展和专业活动的存在。事实是,小学教师作为专门职业不仅客观存在,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地位。小学教育专业本身属于现代高等教育中按职业标准划分的职业分类体系,而不是以知识或学科分类的学术性专业分类体系。“高等”是其学术知识和能力背景,“专门职业”是小学教师不可替代的核心和根本。《专业标准》中就明确规定:“小学教师是履行小学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一《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小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当然,也的确有人认为小学教师不是中学教师或大学教师,培养小学生不需要那么高的专业要求,似乎小学教师的专业标准与中学教师或大学教师相比在专业水准和专业要求上可以降低,其实不然。小学生培养或培养小学生的职责并不意味着对小学教师专业要求的降低,反而是更高。小学教育即初等教育属于基础教育,担负着为小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和为民族素质全面提升打基础的艰巨任务。因此,越是基础教育段的低年级的教育教学,其综合培养的要求、全面发展的目的、仁义礼智善端的培育、良好习惯的养成越不容易,对教师职业专门化的要求也越高。正如顾明远先生所说:“我们深深感到教师是一个专门职业,因为人的成长规律是可循的,儿童成长规律是可循的,教育既是一项科学的活动,又是一项艺术的活动和技巧。”可见,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职业性和专门性是毋庸置疑的,培养卓越小学教师和小学教育管理人才应是其最鲜明和最突出的特色,而且培养小学教师的小学教育专业的社会需求持续、长远、稳定。

二、实践性

小学教师本科专业定格在“本科”,定向在“小学”,定性在“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小学教师”,尤其是“卓越的小学教师”,是其最重要的定位要求。小学教师培养需要加强和重视实习实践环节。首先,高质量或卓越的小学教师必须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教育界众所周知,《纲要》强调“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些要求或标准在师范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的课堂上很难真正落实。师德的高尚不只是表现在理论上而是表现在与教育事业、与学生、与学生家长等等的关系中,业务的精湛是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并表现的,教育教学活力和高素质是在教育教学行动中体现的。因此,教师的业务素质、教育教学技能、高超的教育艺术,必须依凭实践教学来造就。学了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课程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即使将教育教学理论或观点背得滚瓜烂熟,也并不能说明他(她)就能胜任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就能带好班级,就能被学生所爱戴。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才是最为主要的,也才是最为切实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三字一话”水平、备课能力、讲课基本功、说课本领、驾驭课堂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艺术、激励和唤醒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能力等等,皆影响着小学教师是否能胜任本职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入职,并逐渐由新手向能手、熟手发展,这些仅仅依靠教室里的课堂理论教学,只能事倍功半。其次,《专业标准》也十分重视小学教师的能力培养。该《专业标准》本身就是在“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理念的指导下设计的,小学教师的能力素质是小学教师的基本功。该《专业标准》要求小学教师要“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4]这些教育教学能力的形成,需要在小学教师的培养工作中真正重视教育实习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数,将教学实习和实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是虚设。在重视教师的教育实践方面,美国小学教师培养方案很值得我们借鉴。“美国各个教育学院越来越重视与周边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而且教学实习时间长,实习有层次性,学生有机会接触小学各年段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实习工作具有全程性。美国小学教育师范生实习在四个学期内进行,从低年级开始,然后逐步延伸到高年级。”[5]反观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育实习的设计,一般而言,时间相对较短且较为集中。除入学时的“军事理论及训练”这一大学生通用的专业实践之外,教育实习10周和毕业论文8周全部集中在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这一“第八学期的整学期实习制”,时间上根本没有保证,有些学校实际采取的是“2+2+1”的5周实习模式,2周校内集中指导,2周校外实习,1周校内集中总结。这样的安排也过于集中,缺乏层次性和多样性。更为严重的是,不少小学教育专业的师生对实习和实践教学环节在思想上不重视,认识不到位,上岗教学实习活动跟不上。有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根本不去实习或上不了几次讲台,形式化现象严重,实习形同虚设。最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也十分重视教师培养过程的实践性。早在2011年教育部的《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意见》中,就十分重视强化教育实践环节,指出:“加强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加强教育见习,提供更多观摩名师讲课的机会。师范生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又将“实践取向”、“育人为本”与“终身学习”并列为教师教育的三大理念。强调“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教师要在研究自身教学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增长实践智慧,不断实现专业发展。这启示我们,凡教师教育就必须重视其实践特性,同时也为小学教育专业提出了彰显实践特色的高要求。

三、综合性

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既是小学教育自身特点的反映,符合相关政策规定的要求,也符合高校各专业之间课程设计深度联合与培养模式综合开放的实际需要。首先,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特色来自于相关规定的要求。《专业标准》十分重视小学教师知识的综合性。在《专业标准》中,关于小学教师标准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维度:“专业理念与师德”和“专业能力”;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包括十三个领域: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小学生发展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教育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在“学科知识”领域,强调“适应小学综合性教学的要求,了解多学科知识。”该《专业标准》作为引领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在“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基本理念的指引下,还特别强调小学教师要具有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评价观和学习观,小学教师要“将保护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保护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要求小学教师具有综合性知识和突出的教学能力。这些新变化体现了时展和教育进步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也是引导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和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发展的指南针。结合小学培养目标的要求,彰显小学教师素质的综合性,突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特色的“综合性”是其必然。在《专业标准》中,特别重视知识技能的多样综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的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教师在知识水平上可能不要求高深,但必须是具有扎实宽广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其次,小学教育专业特色的综合性来自于小学教育对象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的实际需求。从小学教师所面对的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特点而言,需要小学教师具备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知识或多科性知识;从小学教学内容所具有的启蒙性、基础性特点而言,需要小学教师的知识储备不是单科的,而是综合的。因此,有人建议,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路上,“可参考医科大学培养儿科医生的思路,儿科专业就是培养面向儿童的全科大夫……面对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接受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的小学生而言,教师所具有的较高的职业素养和个案分析能力,比掌握文理学科某一专业基础理论显得更为重要。”从某些小学对小学教师的实际需要而言,为小学生的终生奠基或“包班制”教学,要求小学教师的知识准备和能力素养必须是全面的、丰富的。最后,小学教师需要综合开放培养。基于小学教育专业综合性的实际需要,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改革也必须打破单一的由教育学院或教育科学学院培养的模式,需要教育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学院等具有教育、语文、英语、数学、体育学科的学院联合培养,甚至还要与当地的小学协同培养。纵观国内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大致有三种类型:以东北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培养模式”,以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为代表的“分科培养模式”,以上海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为代表的“中间培养模式”。三种模式各有利弊,也各有操作的简捷与复杂。结合小学教育专业实际,其较为理想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是“多学院联合培养”。这一培养模式主要是针对小学课程门类的开设以及学生自身的兴趣特点而设计。具体可采用“2+1+1”模式。“2”即大一、大二在教育科学学院或教育学院学习基本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1”即大三在其他学院根据学生本人的学科兴趣修习相关专业的课程;“1”即大四重新回到教育科学学院完成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的相关环节。

四、学科性

学科性,即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小学教师既要通过多学科综合培养,又必须有自己的学科偏重,或语文,或数学,或艺术,或英语,或体育等。在高校,职业与专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学科。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专业是分工下的学业门类,学科作为学术分类则是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是高校的细胞组织。世界上不存在没有学科的高校,高校的各种功能是在学科中展开的,离开了学科,不可能有人才培养,不可能有科学研究,也不可能有社会服务。”学科知识是专业的内核,专业和学科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人们都希望小学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全才”,能够解答小学生所遇到或问到的一切疑难问题———“既能教语文,又能教数学;既能教思想品德课,又能教自然常识课;甚至音、体、美的课程也要能教。似乎唯有如此才能体现出专业特色,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小学教育的‘通才’”。这其实是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方面的一个误区,以这种指导思想来构建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恰恰会丧失其专业特色。因此,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小学教师必须有自己的学科偏重,必须正确处理好“博”与“专”的关系、“通”与“精”的关系。小学教育专业虽然是教育学科的一个专业,却又与教育学专业有所不同,虽然与高等师范院校的中文、数学、英语专业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又与之有着更多的区别。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性特色,是小学教师入职的重要依凭,但是,这里的“学科性”,只是根据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各自特点和需要有所侧重的选择。这里的学科性必须是在“博”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博”的学科侧重,是“狭”和“窄”,而不是真正的“专”。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科性或学科侧重的特色,要求小学教育本科专业除“多学院联合培养”之外,还要尤其重视“主辅学科兼修”和“双学位”培养模式。“主辅学科兼修”主要是彰显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教学特点,从学生认知规律和小学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分类别设计小学教育专业学科教学的方向,至少满足学生毕业后能从事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两门学科课程的教学,但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在要求上允许保持一定的梯度,主要从事的学科教学的标准要求较高,另一门课程的要求可适度降低。建立主教课程系统和辅教课程模块,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要,而具体选择权应交给学生。“双学位”是在学生选定一个专业学位修习和培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选修自己喜欢的又与未来职业方向相近的专业门类,由此,要凸显其学科特色,实现“博”与“专”的统一。总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应紧紧围绕“小学”“教育”“本科”而展开。要充分体现“三个一定”:一是,一定要彰显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小学教师”这一专业发展特色,要在培养能胜任初等教育发展的、面向未来初等教育发展趋势和新世纪小学生发展需要的“卓越小学教师”上大做文章;二是,一定要深入改革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要在开放培养、综合培养上下大功夫;三是,一定要改革现有小学教育专业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现状,在适应当前初等教育阶段发展需要上多尽心力,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做实做强。切实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重视教育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加强科研训练、素质拓展和社会实践。将实践教学渗入小学教师培养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真正培养出胜任工作岗位的、优秀的、卓越的小学教师,切实满足于地方初等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

小学教育师德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文管理;教育质量;研究

1、前言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这是“文化”一词最初的阐释,指对人进行教化时要以“人文”为重要参考因素。人文化在小学管理中主要表现为注重培养人的人文精神。而要在小学管理中突出人文化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学校工作人员的认识和主动性。爱因斯坦说过:“仅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教师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诚的感情最根本的。”本文针对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石洞小学教育管理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以期对提高小学管理的人文化起到一定的作用。

2、当前小学管理呈现的问题

跨入21世纪的大门已有十多个年头,甘肃省的教育事业突飞猛进,特别是“两基”攻坚目标的实现,标志着甘肃省的教育进入新的里程碑。激烈的社会竞争,对人才需求的同时激励着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无限增大。因此,在新的社会环境下,现行的小学管理模式呈现出诸多不足。

2.1管理观念落后。学校的管理观念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管理质量。当前我国大多小学管理者对学校各项事务进行管理时采用传统的管理理念。陈旧落后的管理观念直接导致学校教育落后,却也保护了学校陈旧的管理方式。

2.2激励机制尚不健全。激励是管理心理学中很重要的研究课题。通过研究表明,采用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被管理者的行为能达到管理的期望。而我国当前的小学大多都是公立学校,学校的管理者对激励机制的重视程度仍较低,对激励机制的作用认识还不够,因此许多小学教师在教学中仅凭兴趣教学,使教学工作难以在长时间内保持良好状态。

2.3管理队伍建设尚不完善。我国大多数小学管理队伍尚不完善,主要体现在用人机制上。小学教育管理缺乏完善的用人机制与淘汰机制,直接导致学校管理者在管理上墨守成规,将学校管理简单当作行政工作,学校教师也只能“执行服从、依章办事”,从而使学校的管理活动难以创新。

3、实现小学管理人文化的措施

小学教育是孩子的启蒙砖,小学教育管理便显得尤为重要,必须紧随时代的发展。为适应现今的教育需求,只有采取更先进科学的管理模式,将管理提升到精神层面,使管理艺术化、人文化,方能解决上文中所提出的三点问题。

3.1提升教师品质,优化师德建设。师德建设是学校教育中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在当前注重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校长应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加强对创新性教师的师德培养。一方面,“以人为本”,提高教师修养。学校领导应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典范,关爱学生,培养教师的合作观念,并完善学校奖惩制度;另一方面,要加强教育法规的学习,有计划有组织地将《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规普及到教师队伍的素质教育中。

3.2重视学校的人文环境。要使学校管理科学而有人文情怀,就必须注重校园环境建设。首先,要竭尽全力提高教师生活、工作的环境质量,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提高教师教学欲望。其次,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注重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这就要求小学的管理者要关注小学生身体和智力发展,从小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营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3.3完善制度建设。学校的管理制度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教学效果。因此校长对学校进行管理时要敢于突破陈旧的管理模式,建立促进学校发展的管理制度。根据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要求对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如《班主任工作职责》、《教师工作实绩考核与评估细则》、《教学教研成果奖励办法》等,使学校的制度服务于学校各项工作,提升学校管理。

3.4深化教研教改。学校教学质量直接反映学校发展的生命力,因此深化学校教研、教改是提升学校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条件。首先,要转观念、学理论。学校的管理人员应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走出去,引进当前新课改中的新思想和新观念组织教师集中学习。其次,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指导实践。例如在上研究课时学校应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为所有教师进行导航,提升整体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

4、小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素质是关键,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学永恒的主题。一所学校的管理水平如何直接体现在内部教师与学生的行为上。而教师是人文化管理的直接推动者,学校作为师资队伍成长提高的基地,校长最大职责就是带出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和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因此,要抓好教师的学习,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根据教育发展、教学需要和教师特长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骨干教师的培养、教育专题的培训等活动凝聚人、激励人、鼓舞人,促进教师发展。例如举办优秀教案、优质课、优秀论文评比活动,掀起比、学、赶、帮、超的工作热潮。开展骨干教师“带徒传艺”活动。校长应和教师共同关注教育活动对学生产生的实际效果,理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总结和积累经验进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人文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教育管理的构建要素,是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提升小学管理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管理队伍应将人文化贯彻于小学的管理中,采用科学管理理念的同时注重教师和学生的健康发展,使人文化体现在小学管理之中,共同提升小学管理质量,为学校健康快速发展搭建好平台。

参考文献:

[1] 程振响编.学校管理新视野[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

小学教育师德论文范文第4篇

__同志工作20多年来,始终以“师德”规范自己,立足岗位建功,在教育教学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工作。一、重视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能注重从师德和能力两方面入手,加强政治理论和教师业务学习,严格要求自己。二、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工作以来长期承担着中高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学任务,能克服教学任务多、家庭负担重的困难,同时承担了班主任、备课组长、教研组组长、教务处副主任等工作。在教育教学方面,能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科学的教学方法及现代的教学手段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在第二届六省六校教学研讨会中所执教的《圆柱的表面积》一课获一等奖,并由__教育音像出版社正式出版;在第九届 “6+1”小学教育改革发展联盟研讨会上进行主题交流;在2011年“送培进藏“中,公开课和讲座均受到了林芝地区教师的一致好评。在课题研究方面,主持省级数学课题《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增强教师驾驭问题能力的研究》,该课题已于去年12月顺利结题;还多次参与省级课题研究,研究成果《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同频共振”效应》在省第六届基础教育科研论文评选中获一等奖,《小学数学“发展性教学”课堂设计策略》,获省第三届“我与新课程”征文评选二等奖;担任教务处副主任期间,完成学校大课题《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开展有效教学试点》的阶段总结、《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进展情况》月报告和阶段总结。在和获奖方面,有较强的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能力,撰写的论文《有效练习设计策略初探》、《小学数学“发展性教学”课堂设计策略》等分别在各类CN刊物发表;论文《追寻小学数学的幸福课堂》获省基础教育论文评审二等奖。在指导培养青年教师方面,指导林玲、卢莉敏、方萃、林瑾娜等老师的省级赛课均获二等奖。三、关爱学生,做孩子们的良师益友。作为班主任,工作中倾心育人,面向全体学生,关心爱护孩子,尤其对特殊生,更是倾注爱心,花大量时间贴近了解他们,通过谈心、无偿补课等多种方式帮助转化他们,解决了许多家长的疑难,受到家长的一致好评,曾被评为“__市优秀班主任”,__年9月被评为“__省特级教师”。

小学教育师德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师范教育 师德 德育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1-0070-02

每每看到网上报道某地区某校某教师侵犯小学生,某教师惩罚学生方式不妥致学生受到伤害, 某地区学校学生食物中毒或学生自杀的新闻事件……作为一名培养小学教师的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我的心在滴血。虽然我痛恨网上报道的这些负面的新闻事件,但这毕竟是令人痛心的事实。

因为工作的需要,我有幸到国内一所重点高等师范院校进修。在进修期间,进修学校的一名学生不小心把我的脚烫伤了,可是,在我治疗期间这名学生居然对我不闻不问……更令我吃惊、伤心的是,这个烫伤了我的脚的学生对我说的那一番话:“我们这一代就是这么自私,我精神上也有很大的压力,我顾不了你的感受,这是100块钱,这个够你后期治疗的了,你也不用担心有什么后遗症……”要知道,这名学生可是国内重点、一流师范大学培养的即将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啊!

“师范教育好比工业之中的重工业,机器中的工作母机,它是国家教育建设的根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师范教育作为实现普及教育和培养建设人才的工作母机,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这名国内重点师范院校的硕士研究生所说的、所做的不得不引起本人对教师教育的思考,尤其是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对小学教师的培养,以及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道德培养与建设。因为小学是儿童养成习惯、打好基础的阶段,小学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所以本人认为对于小学教师的职前教育――德育的培养与建设,师范院校起着基础的、不容忽视的作用。

由于我国小学教育专业的迅速发展,高等院校创办的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大专学历、本科学历乃至研究生学历的小学师资,对不断提高小学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优化小学的教师队伍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每所高校都把德育看得很重,还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但是德育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本人认为之所以会出现部分职前教师品德低下的现象,是因为我们的德育有些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理解范围,有些甚至是“假、大、空、远”,这种现象在中小学或大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容易形成各种不良习惯,最终影响了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从而导致他们在为人处世时会表现出不尽如人意的一面,这又导致了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质疑和不满。我们的德育应该是真实的,而不是空喊口号,应该是在“爱自己”的基础上,从“小事”“简单的事”来体现的,是处处可见、时时渗透的,它需要榜样人物的引导,需要每个人以道德为准则,以法律为约束,以身作则来要求自己。本人根据亲身经历及工作的经验,试从小学教育专业建设方面谈谈自己关于小学教师职前师德培养的建议或想法。

一、优化小学教育专业师资队伍

教师是高校办学的主体,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高等院校的生存之本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高校首先应该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教学水平,并热爱教师职业、热爱学生的教师队伍。高校的教师,尤其是师范院校的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未来的教师。

二、以实践为导向,构建实践教学模式

现在有的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及教学模式做得特别好,如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但有些院校还有待改进。这里本人提出一些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想法。

如在开学之初的两周军事训练后用2-3天时间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请来小学校长、名师、专家学者,介绍小学教育教学现状、经验、教改与发展及对未来师资要求,使学生产生专业向往,并树立以优秀教师为榜样,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责任感,为养成良好师德奠定基础。

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至第四学期,通识课与基础课课时较多,这一时期主要学习理论课与专业基础课。有些理论课理论性比较强,要适当地与实践结合,如聘请小学校长、名师做讲座,或聘请小学校长、名师到大学任教,还可以组织学生教学技能大赛、参观名校教学展示活动、地区教学名师的学科教学竞赛等,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理论的重要性,感受到基础课的实用性,从而使学生热爱学习,热爱自己将来的职业,为将来成为教师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及职业道德基础。

第五至第六学期主要以见习为主,第七学期以实习为主,专业课和基础课相对较少,课程主要开设教学论、课堂管理等,为学生的见习和实习做准备。在见习或实习时大学要与小学共同进行。这期间要有专业的带队教师和优秀的小学指导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学校生活,参加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教研工作,参与学校及班级的其他活动。在见习和实习期间,专业的带队教师和小学指导教师要以身作则,让学生们看到榜样的作用,看到在真实的学校及常态课下,我们的教师如何关爱学生,而学生是如何可爱,如何地对知识充满渴求,他们是多么地需要教师的指导与点拨,由此培养了师范生对自己专业的爱、对教师职业的爱、对学生的爱,这也就对他们的职业道德产生了影响。因此,大学的带队教师和小学的指导教师要用行动使我们的师范生感受到教师的职责与荣誉,从而养成良好的师德。所以在见习和实习时,一定要挑选富有责任心、爱心和职业道德的教师来担当带队教师。

三、师范院校加强与小学合作

众所周知,小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地,一方面小学教学需要来自大学的学术支持和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小学是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承担着与大学共同培养和指导师范生专业成长的职责。因此,师范院校应加强与小学合作,建立自己的学校基地,加强彼此的了解和互动,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在这一方面有的师范院校做得比较成功,如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但对于一些地方院校来说,与小学合作仍存在各种困难,还有待于改进。本人认为在建立学校基地时要选择一些条件艰苦的小学,当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去这些条件艰苦的小学见习、实习的时候,以现实的案例教育那些即将为人师表的学生,使他们的心灵有所震撼,从而培养他们的师德。同时,师范院校的教师也可以在这些小学参与教师研讨活动,组织实习生讨论,或根据实际需要在小学的课堂中执教或支教,一方面为这些学校的小学教师带去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实现教育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改善了这些学校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也把这些小学教育教学的各种问题反馈到大学,加强大学对这些小学真实教育问题的研究和反思,改进教学策略。此外, 呼吁国家和相关部门关注这些条件艰苦的小学,呼吁我们的大学生为了国家的未来、为了艰苦地区的孩子到这些学校去支教。在此过程中,还可以磨炼大学教师的意志,提高大学教师的师德。同时,这些学校优秀的小学教师也可以在大学选修课程,更新知识和观念,参与大学教师的科研课题,以研究者的眼光来审视并反思教学,使自己处于持续不断的专业发展过程中,甚至可以将优秀的小学教师聘为大学的兼职教师,将生动的教学实践经验带入大学课堂。这能够让小学教师看到希望,得到更多的尊重,他们的职业感也会更强,从而也间接地培养了他们的师德。在校的大学生可以感受到优秀教师的风采,同时也可感受到只要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热爱学生,努力工作,最终就会得到认同并有所收获,获得精神上的快乐,从而也就培养了学生的职前德育,为形成良好的师德打下基础。

总之,德育是处处渗透的,不是一两门课、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不是一个榜样、两个榜样就能起到作用的,它需要教师的努力,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同时也需要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在其位,谋其政”,让我们每个教师都热爱工作,热爱生活,从点滴做起,从我做起,为我们的社会、为我们的孩子做点有意义的事吧!

[ 参 考 文 献 ]

[1] 胡艳.建国以来师范教育发展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教育学报,2005(5).

[2] 王雪光.高师院校应建立小学教师定向培养基地[J].现代教育科学,2009(9).

[3] 韩法宝.欠发达地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鲁东大学硕士论文,2012.

[4] 袁美荣.论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制定和实施[J].大学教育,2012(1).

[5] 林立,等.小学师资素质结构的调查研究与中师生的培养对策[J].上海教育研究,1993(1).

小学教育师德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职业技能已成为教师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良好的职业技能始终是教师们贯彻落实教育教学理念与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的必备条件,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未来的小学教师,培养其全面而坚实的职业技能是高等师范类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学中的一项突出目标。本文从形成动态评价体系并实施职业技能证书制度、建设教师技能实训的平台、建设教师技能实训的平台等三个方面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

在当前的小学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当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个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就对小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小学教师培养的主渠道还是高等师范类院校教育,因此,在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教育中,应当深入实施改革,重建与完善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体系,从而提高小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一、形成动态评价体系并实施职业技能证书制度

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由很多环节与要素所组成的系统工程。假如缺乏一套明确而规范的评价体系,训练的效果将难以保证。近年来,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系列化与分阶段不断发展的考核模式,主要是将技能评价动态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基本功考核,一般是在一年级或二年级学生中开展,主要内容是师范专业学生的听、说、读、写、书、画、弹、唱及跳等教师的基本技能。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将这些技能进行考核打分,并依据一定比例计入各课程之中,并以此做为起点,建立起每一位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评价档案,并作为今后技能考核之基础。二是教学能力评价,一般是在二年级或三年级学生的教育实习前进行,主要内容是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说课与片段教学等课程,要求学生们在实习前一定要通过这些技能考核测试,否则将暂缓实习,从而督促学生们开展坚持不懈地职业技能训练,以实现提高教学技能,为教育实习做好准备之目的。三是专业能力评价。一般在三年级学生进行教育实习后进行。评价内容主要有两项:其一是结合教育实习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综合评价及认定,其二是结合学生撰写的毕业论文开展教学反思和教育研究能力评价。通过写出评课报告或者教育研究论文,能够促进学生提升教育教学理论与专业化水平。这种阶段化、系列化与递进式的技能评价,不仅对于学生在校期间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而且更是对于今后岗位的适应性检验。

二、将日常教学中融入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为了实现技能培养的常规化与制度化之目标,师范类高校应当将本项工作纳入到学校的课程建设体系当中。在必修课与选修课当中应当渗透技能培养之理念,在训练课与活动课当中应当增加技能实践机会,具体的实施方式有:一是在必修课当中提高技能训练的水平。对于必修课,应当对任课教师的职业技能进行从严要求,每一个学期均应组织任课教师进行技能达标测试;同时也应当要求这些教师深入了解不同阶段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计划与评价的标准,要求执教者将技能的培养渗透到课堂教学当中,从而将提升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在选修课当中拓展技能训练的途径。

设置选修课程可帮助具备不同爱好与特长的师范生找到恰当的训练方式,而学校也可通过设置专项网站供学生展示优秀范文与演讲片断等方式,让同学们共同分享成功之体验。三是在训练课当中落实技能训练的基础。每周应设置以学生个人练习为主要内容的早自习训练课,要求各班在规定的时间与规定的位置展示出训练的内容,并要求专业教师、学生辅导员等分别为学生们评定成绩。同时,每个月都要在校园的橱窗内张贴学生辅导员的评定成绩材料与教师点评材料,以帮助学生们明确自身训练之优势与不足,从而不断完善与促进师范生的技能发展多元评价机制。四是在活动课当中提升技能实践经验。每周都应设置活动课,安排教师指导学生们参加各类教学活动或教学用具制作技能竞赛。

三、建设教师技能实训的平台

除了在课堂教学当中落实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之外,还应当强化实训基地的建设,建设小学教师技能实训场所,这是加强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一环。为了让学生们能够从课堂与书本知识逐步走向岗位,真正形成职业技能,高校应当专门组建起教师技能实训中心,并分别设置微格教室、教学观察室、多媒体教学活动室、音乐训练中心、书法训练中心及语音教室等众多的校内实训场所,以开展教学基本功和教育教学能力之实训。与此同时,还要一批办学质量较高的知名小学建立起相互协作的关系,将其作为本校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通过开展观摩、见习、评课、教育实习等多种形式的校外实训,以促进学生们职业技能之提高与师德师性之养成。同时,高等学校还应以国家精品课程作为依托,在校外基地设立了相应的教学工作室。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发挥精品课程所具有的学术引领作用,从而推动小学教育之发展,而且还能及时收集与反馈基层教学之最新动态,从而对师范生的培养与课程建设形成影响,让学校教育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始终立于小学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最前沿。

四、结束语

当前,培养一支适应新时展的具备较高教师职业技能的小学教师队伍依然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应当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考虑建立起自上而下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可见,实施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一定能有效推动我国小学教育工作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司成勇.当代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途径与策略[j].当代教师教育,2009,(3).

[2]韦芳.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的重构[j].河池学院学报,2010,(3).

小学教育师德论文范文第7篇

《山西教育·管理》(CN:14-1014/G4)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其主要聚焦于山西省教育发展和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新成果,旨在为山西省教育界提供权威、专业、实用的学术交流和信息共享平台。该杂志内容涵盖了教育理论、教育政策、教育管理、教育评价、教学改革、师资培训、课程设计以及教育科技等多个方面。期刊定位为面向全省中小学教育、教育行政机关、高等学校、教育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的教育综合期刊。期刊主要包括教育观察、教育管理、教育科技、教学研究、教育心理、师德与师风、课程与教材等栏目。

该杂志主要国内外著名教育专家学者、研究人员、中小学校长、教师和教育行政工作者的学术论文、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科研成果推广以及教学方法论等方面的专业文章。同时,该杂志还致力于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关注中小学教育发展趋势及时性、前瞻性和实用性。它也是山西省教育部门的政策宣传与服务窗口,记录推广山西省教育领域改革发展历程,体现山西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探索和新成果。在拥有多年出版历史的基础上,该杂志不断开拓创新,在撰文、版式和设计方面进行了不断的优化和改进。

小学教育师德论文范文第8篇

1教学型本科院校小教专业实践教学问题剖析

教学型本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良好教育理论素养,掌握小学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拥有一定实践教学能力和教育科学研究能力,能适应21世纪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小学教师.在小学教师职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应该是一个与理论教学相适应、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是指以实践操作为主,以师范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基本教育教学技能为基础,进而提高学生综合教育实践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多年以来,小学教育专业各主办院校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基本形成了以职业技能训练、学科课程技能实训、见习与实习、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等为实践教学内容,以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和创新实践等模块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依旧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重理论轻实践、先理论后实践.依据从理论到应用的认识论逻辑,实践教学被依附于课堂教学和理论教学,没有形成自身相对独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二,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欠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经常陷入一种技艺性和程序性的操练,产生工具性倾向,很难真正纳入小学教师课堂、小学教师行为和小学教师生活中;第三,实践教学空间单一、时间不连贯.各实践环节相对分散、凌乱,缺乏层次性和递进性.第四,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不规范.随意性大,主观性强、缺乏有效的考评机制,不能有效发挥考核的导向、鉴定、改进功能.第五,实习基地建设不到位.高校与小学实习基地之间联系松散,没有形成深入合作的“实践共同体”,不能很好发挥对学生专业发展的有效支撑与引领作用;第六,实践教学教师指导不力.许多高学历教师虽理论雄厚,但缺乏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缺乏关注实践的热情,致使实践教学指导不力,效果不佳.以上种种,影响着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并成为制约小学教师职前专业成长的瓶颈.因此,建立完善又切实可行的适应小学教育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成为促进小学教育专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2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与建构

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由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等在内的子体系综合建构而成.

2.1立体多维化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小教专业实践教学的前提和导向.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以及基础教育实践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我们从教师职业情意、教师职业技能和教师职业能力等方面确定了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总目标:

2.1.1引导学生初步形成从事小学教师职业的专业情意.具体包括:培养学生热爱并献身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热爱儿童、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丰富师范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等师德修养方面的知识和体验,形成积极的职业态度和专业发展动力.

2.1.2形成比较扎实的教师职业技能.具体包括: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交流合作、沟通表达等人际知识和能力;掌握小学教育教学的策略性知识,具备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等.

2.1.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能力.具体包括:教学实践能力(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堂调控、教学评价能力等);班主任工作能力(班集体建设、班队活动组织、课外活动组织、学生个案研究能力等);教育科研和反思能力(案例研究撰写、教育行动研究和教育故事撰写、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等);实验能力(教具制作与演示、实验设计与操作、实验创新能力等);艺术表现能力(声乐、绘画和舞蹈能力等).

2.2分层结构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根据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及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如下: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2.3多渠道融通的实践教学实施体系根据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密切配合教育理论课程教学,合理安排小教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确保教育实践教学的规定课时,充分利用假期时间,使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形成内容上的高度关联,形式上的相互补充,从而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相互衔接、相互融通,形成一个多渠道、互通联的实践教学实施体系.

2.3.1实践教学的整体安排

2.4全方位多元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2.4.1实践教学评价指标科学、规范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是实践教学评价的前提和保证.根据小教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体系,针对各类技能训练(三笔字、讲故事、朗诵、演讲、即兴说话、微格教学、教育见习、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社会调查和实践、教育实习、毕业设计等)我们设计了全面详细、操作性也很强的质量评价指标.这些评价指标的制定对各种实践教学、技能训练还发挥了积极的导向、调控和激励功能.

2.4.2实践教学评价范围全面、综合评价范围的全面性和综合性也是实践教学评价的重要方面.为此,我们从全面综合的价值取向出发,突出课程评价范围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在评价对象上,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是一个整体,评价既包括对指导教师(大学指导教师和小学教师指导教师)的评价,也包括对学生实践教学综合表现的评价;评价内容上,除了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进行评价,也包括对学生组织管理能力、教育创新能力等的评价.评价的领域主要包括教师专业知识、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师专业情意等方面.

2.4.3实践教学评价方法灵活、多样灵活多样的评价手段和方法是实践教学评价科学合理的基本保证.为此,我们综合运用了定量与定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同时,我们还创立并运用了“实践能力成长记录袋”、“学生实践档案”等较新颖的评价手段.

2.4.4实践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合作在实践教学评价主体上,我们打破了以往只有大学指导教师评价的局限,设立了包括所有指导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等多元合作的评价机制.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实习学校的评价也按着一定的比例被纳入到学生的实践教学成绩里面.尤其是把实习基地指导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身、互相评价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对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5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健全、完善

2.5.1组织管理和制度保障健全的组织管理和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组织管理上,主要是强化学院主管领导的领导、决策功能;实践教学办的组织实施功能和指导教师小组的指导、执行和检查督促功能.制度管理上,主要是完善了“实践教学指导手册”、“见实习基地管理”、“教育专业实验、实训管理”、“学生社会实践管理”和“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等制度.通过加强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形成了职责明确、规范科学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2.5.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包括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校内建设包括微格教室、实验室、实训室等.校外基地,除了建立包括赤峰实验小学、红山区三小、赤峰蒙古族小学等20多所相对稳定的城区实践教学基地外,近年来还逐步向旗、县延伸,走进农村、牧区学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在不断增加经费投入和指导教师数量、提高指导质量的同时,遵循“基地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既保证了职前教师实践教学的需要,又为基地学校的发展作出积极地贡献.

2.5.3“联动辅导”的保障机制实践表明,建立由大学老师、基地指导教师和实习学生组成的研究共同体,发挥“校际协作、联动辅导”的指导机制,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学院老师、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和实习教师加强合作,明确角色意识、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形成实践教学研究共同体,并通过必要的激励和奖励制度,协同做好实践教学工作.

小学教育师德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策略

前言

在当前的小学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当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个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就对小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小学教师培养的主渠道还是高等师范类院校教育,因此,在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教育中,应当深入实施改革,重建与完善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体系,从而提高小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一、形成动态评价体系并实施职业技能证书制度

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由很多环节与要素所组成的系统工程。假如缺乏一套明确而规范的评价体系,训练的效果将难以保证。近年来,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系列化与分阶段不断发展的考核模式,主要是将技能评价动态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基本功考核,一般是在一年级或二年级学生中开展,主要内容是师范专业学生的听、说、读、写、书、画、弹、唱及跳等教师的基本技能。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将这些技能进行考核打分,并依据一定比例计入各课程之中,并以此做为起点,建立起每一位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评价档案,并作为今后技能考核之基础。二是教学能力评价,一般是在二年级或三年级学生的教育实习前进行,主要内容是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说课与片段教学等课程,要求学生们在实习前一定要通过这些技能考核测试,否则将暂缓实习,从而督促学生们开展坚持不懈地职业技能训练,以实现提高教学技能,为教育实习做好准备之目的。三是专业能力评价。一般在三年级学生进行教育实习后进行。评价内容主要有两项:其一是结合教育实习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综合评价及认定,其二是结合学生撰写的毕业论文开展教学反思和教育研究能力评价。通过写出评课报告或者教育研究论文,能够促进学生提升教育教学理论与专业化水平。这种阶段化、系列化与递进式的技能评价,不仅对于学生在校期间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而且更是对于今后岗位的适应性检验。

二、将日常教学中融入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为了实现技能培养的常规化与制度化之目标,师范类高校应当将本项工作纳入到学校的课程建设体系当中。在必修课与选修课当中应当渗透技能培养之理念,在训练课与活动课当中应当增加技能实践机会,具体的实施方式有:一是在必修课当中提高技能训练的水平。对于必修课,应当对任课教师的职业技能进行从严要求,每一个学期均应组织任课教师进行技能达标测试;同时也应当要求这些教师深入了解不同阶段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计划与评价的标准,要求执教者将技能的培养渗透到课堂教学当中,从而将提升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在选修课当中拓展技能训练的途径。

设置选修课程可帮助具备不同爱好与特长的师范生找到恰当的训练方式,而学校也可通过设置专项网站供学生展示优秀范文与演讲片断等方式,让同学们共同分享成功之体验。三是在训练课当中落实技能训练的基础。每周应设置以学生个人练习为主要内容的早自习训练课,要求各班在规定的时间与规定的位置展示出训练的内容,并要求专业教师、学生辅导员等分别为学生们评定成绩。同时,每个月都要在校园的橱窗内张贴学生辅导员的评定成绩材料与教师点评材料,以帮助学生们明确自身训练之优势与不足,从而不断完善与促进师范生的技能发展多元评价机制。四是在活动课当中提升技能实践经验。每周都应设置活动课,安排教师指导学生们参加各类教学活动或教学用具制作技能竞赛。

三、建设教师技能实训的平台

除了在课堂教学当中落实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之外,还应当强化实训基地的建设,建设小学教师技能实训场所,这是加强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一环。为了让学生们能够从课堂与书本知识逐步走向岗位,真正形成职业技能,高校应当专门组建起教师技能实训中心,并分别设置微格教室、教学观察室、多媒体教学活动室、音乐训练中心、书法训练中心及语音教室等众多的校内实训场所,以开展教学基本功和教育教学能力之实训。与此同时,还要一批办学质量较高的知名小学建立起相互协作的关系,将其作为本校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通过开展观摩、见习、评课、教育实习等多种形式的校外实训,以促进学生们职业技能之提高与师德师性之养成。同时,高等学校还应以国家精品课程作为依托,在校外基地设立了相应的教学工作室。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发挥精品课程所具有的学术引领作用,从而推动小学教育之发展,而且还能及时收集与反馈基层教学之最新动态,从而对师范生的培养与课程建设形成影响,让学校教育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始终立于小学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最前沿。

四、结束语

当前,培养一支适应新时展的具备较高教师职业技能的小学教师队伍依然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应当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考虑建立起自上而下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可见,实施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一定能有效推动我国小学教育工作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司成勇.当代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途径与策略[j].当代教师教育,2009,(3).

[2]韦芳.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的重构[j].河池学院学报,2010,(3).

小学教育师德论文范文第10篇

小学教师培养由传统的中等师范学校培养迅速转型为以本科高校培养为主,不仅是高校扩招的原因,也是小学教师培养的质的需求。但是,在实践中,小学教师培养中问题不断,特别是人才培养目标。在我国,教师培养实践具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培养什么样的人似乎是一个比较明确的问题,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小学教师的观念深入人心。但随着改革开放以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小学教师培养的层次越来越高。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探索小学教师本科培养的模式,在短短的十多年时间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成为高等学校一个发展势头迅猛、为数众多的专业。针对小学教师培养的实际,早在2006年,顾明远先生就曾指出:“近几年来师范教育的机构改革进行得非常神速,而教师专业化水平并未有多大提高。……这些改革的后果是什么呢?说得极端一些、激进一些,是削弱了师范教育体系,降低了教师专业化水平,其中损失最大的是小学教师。”[1]时至今日,这种状况并无多大改观。为什么说在师范教育改革中“损失最大的是小学教师”呢?这主要是因为在师范教育改革中优质的中师教育资源大量流失,而一些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质量不高,不能适应小学教育的需要。关于小学教师应该具有的规格,在教育界几乎已成共识,小学教师应该是高素质的。但是,人才培养实践中,在培养目标上,学术性和师范性的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论。现在人们逐渐在认识层面达成共识,即这两者可以兼容和共生,教师必须同时具备本体性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教育专业知识),也就是说教师的专业特性包括:学科专业性和教育专业性两方面,小学教师培养目标应该在这两方面进行构建,达成平衡,实现融通。然而,高师院校和综合类大学纷纷加盟小学教师培养的行列,这些学校中有许多原本以培养中学教师为己任,本身就有追求学术性、忽视师范性的顽症,加上对小学教育及小学教师培养工作不熟悉、准备不充分等原因,难以甚至不屑加强师范性目标的构建。许多小学校长反映,现在专科或本科毕业的小学老师反而不如中师毕业生那样适应小学教育。另外,教师准入机制的低门槛以及频频发生的非师范毕业生与小学教育毕业生同台竞争小学教师岗位的现实,也在不断削弱人们对师范性目标构建的认识。在认识上和实践中,高等学校在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对培养目标的定位比较模糊甚至混乱,如有人认为应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性人才,提出培养合格型的小学教师,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师范生的实践技能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入职适应性,降低了对毕业生的整体素质要求。高等学校小学教育专业是以小学教育师资培养为己任的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者首先应回答的问题。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的人才素质与中等师范和师专培养的人才素质应该具有质的差异。小学教育专业应该秉持精英主义的人才培养理念,把卓越小学教师培养作为应然追求。具体而言,卓越的小学教师应具备研究者的特质。

(一)现代小学教育的发展需要优质的师资

小学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教育,教育质量的高低对人的一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出发,优质的小学教育也是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因此,小学教育应该是优质教育。卓越的或优质的小学教师培养在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均已受到高度重视,如芬兰早在1979年就认为教师职业是具有研究性的职业,小学教师应具有硕士学位,自1980年起芬兰教师教育从技术性转向学术性,采用以研究为基础的方式培养未来教师[2]。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带动了世界性的教师专业发展运动,2011年,美国教育部又了《我们的未来,我们的教师》,提出要改革教师准备计划,对国家教师质量予以改进、问责和重建[3]。为了有效地保证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澳大利亚在2000年以来几届政府持续推动优质教师行动计划[4]。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运动起步较晚,但对优质小学教师培养也已提到重要位置,高度关注高水平教师的培养。国务院对教师队伍发展非常重视,出台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提出“到2020年,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育部在2012年出台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基础上,2014年,教育部又出台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明确提出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目标要求为“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需求导向、分类指导、协同创新、深度融合的基本原则,针对教师培养的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深化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下同)协同培养新机制,培养一大批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同年开展了卓越教师培养的试点改革,明确了教师教育中的卓越化目标指向。

(二)儿童的优质发展需要高素质的教师

小学时期是学生一生发展的关键期,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是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学生的成长应该优质化,即学生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能够为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优质化发展的实现既需要良好的学校制度与环境,更需要高素质的教师作为保证,“教师是影响学生成绩的最关键的变量”[5]。但是在目前的小学教育中,学校因素常常会对学生造成伤害,柯尔斯腾·奥尔森认为学校对学生的创造力、人格等方面会造成伤害。“学校的伤害导致我们作为学习者疏离了自己,减少了我们学习经历中的乐趣,并且造成了内部抵触或低水平表现,很多这样的创伤都需要花费终身的时间去平复。”[6]因此,学校需要高素质的教师为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高素质的教师能尽最大可能避免学校因素对学生的伤害,同时高素质的教师可以有效地引领学生的发展。

(三)本科教育的追求应是以高素质人才培养为指向

本科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基本使命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学历达到本科水平,在质的规定性上也应该是达标的。基于精英主义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卓越小学教师应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应然追求。这一目标的确立是以学生的素质为前提的。进入小学教育专业学习的学生是高中起点,在激烈的高招考试中能够达到二本分数线进入小学教育专业学习,特别是在河南省,意味着学生具有良好的智能条件和比较扎实的知识经验,经过四年的本科教育,学生的教师素养应该能够达到卓越的标准。目前,开设小学教育专业的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都面临着向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转型,转为应用技术型大学,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否与卓越小学教师的培养产生矛盾呢?我们认为二者并不矛盾。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技术人才应该是高素质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应是并重的,这样的学生未来的职业适应性才会更强,发展的潜力更大。作为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指向本身就是清晰的,并不因为学校转型而发生改变。从学校发展角度出发,卓越人才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卓越教师的目标应一以贯之。

(四)教师职业发展的动态性要求职前培养应为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职业是培养人的职业,从教师职业的内在品质而言,教师职业是高尚的人才能从事的职业,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应具备良好的素质,成为社会的楷模;从教师承担的任务而言,培养人的任务的有效完成依赖于教师不断的职业成长与追求,在教师职业成长过程中,教师积极的职业体验是专业成长的动力。已有的研究表明,优秀教师比普通教师体验的职业幸福感更多,更能感受到教师职业的价值与尊严。但是目前的小学教师中,许多教师缺乏职业幸福感的体验,职业倦怠,职业冷漠,职业病态行为经常出现,导致学生发展受到伤害。在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追求中,确立卓越的培养目标对于学生将来从事小学教师职业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学生入职后的迅速适应,也有助于入职后的专业成长,使学生在未来的小学教师职业生活中经常获得职业内满足,拥有完整的、幸福的教育人生。从人的价值实现的角度以及职业关怀出发,教师的专业成长与职业幸福也应成为教育的价值追求,使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为成就的对象。综上所述,同时按照《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以卓越教师培养为目标追求。我们认为,卓越的小学教师的基本指向是研究型小学教师。具体表述为:具有良好的专业情意,正确的教育理念,高尚的道德情操,知识广博、能力全面,身心健康,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的具有自主发展能力的研究型小学教师。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取向上,教育理论界有三种取向,理智取向,强调教育理论在教师成长中的作用;实践—反思取向,强调教师在实践中的反思对于专业成长的价值;生态取向,强调教师成长过程中的情境性。但不管哪种取向,都要面对小学教育的实践情境,小学教师面对的情境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教师具有研究者的心态和行为,研究应贯穿教育实践的全过程,才能使教育教学具有理性,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性。王智秋认为,“具备教育研究能力是时代对小学教师的要求,教育研究能力也是小学教师实现自我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他们成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不可缺少的能力之一”[7]。教师研究者的意识与实践也有助于教师的成长,在工作过程中享受工作的快乐。

二、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的实践路径

根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研究型小学教师培养过程中,需要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努力实践“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达到培养目标的实现。具体分析,卓越教师培养的基本路径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模块化的可选择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依据卓越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形成“通识教育+学科知识+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教育研究”的一体化课程体系。突出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研究性能力的培养,为毕业生成为胜任多科教学的研究型教师提供课程支持。在课程的设置过程中,要精选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对核心课程的教学严格要求,提高核心课程的教学实效性。重视开设提升学生研究意识与能力培养的课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专门为学生设置研究课题,为学生开展研究提供经费支持与指导等,使学生形成对研究型教师的认同接纳与实践[8]。

(二)形成高校与教育行政部门及基础教育的互动机制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中提出“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明确全方位协同内容,建立合作共赢长效机制。这是教师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协同培养机制的形成,对于教师职前培养具有重大意义。在卓越小学教师的培养过程中,高校应主动与地方政府及小学合作。高等学校要与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经常沟通,与基础教育多角度地深度融合,形成高校与教育行政部门和小学的深度合作关系。在合作过程中,为了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目标的实现,应该建立三方互信工作机制。作为卓越教师培养的实施主体,高校应与教育行政部门积极主动地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沟通,使教育行政部门了解、理解卓越教师培养的意义,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义务;积极主动地与小学建立沟通合作关系,促进参与卓越教师培养的学校的质量提升,从而提高小学管理者及教师对培养卓越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与有效性。

(三)突出实践导向,全程实践,实践教学理性化

小学教师工作是实践性工作,教师实践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的实践智慧。“教师实践智慧就是指教师对教育合理性的追求,对当下教育情境的感知、辨别与顿悟以及对教育道德品行的彰显。”[9]教师的实践智慧是在以理论学习为指导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实践、反思形成和发展的。为了培养师范生的实践智慧品质,实践课程应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明确每一阶段实践教学应实现的目标,以目标驱动实现实践教学有效化。注重提升理论学习的实践品性,教师在理论讲授时要紧密结合小学教师工作实践,课内外实践相结合,同时在实践性强的课程上吸收一线优秀教师承担部分内容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在学习期间不间断地获得小学教育的直接经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以理论为指导进行实践,审视实践过程,反思研究实践过程,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在实践教学方面,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性,规范实践教学,使“实践前—实践中—实践后”全过程有明确要求,做到实践前有计划,实践中有指导、有研究,实践后有反思,使实践置于理性控制之下,提高学生实践的理性水平。集中到小学进行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在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中,要求本专业学生以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选题,以实证的方式开展研究、撰写论文。

(四)“双导师制”师资模式有效化

双导师制是在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行之有效的培养策略。但在我国教师教育中,目前正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双导师制指高校教师与基础教育一线优秀教师在教师职前培养阶段共同参与培养的工作机制,是提高师范生实践素养的有效途径。在实施过程中,高校教师与一线名师应该形成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共同体,形成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如合作开展课题研究,课例研究等;建立高校教师与一线教师的互换机制,引导、鼓励高校教师特别是教师教育类教师到小学一线顶岗实践,鼓励高校教师到小学名校学习,每五年有不少于一年的兼职任教、挂职实践,获得小学教育的感性经验,理性审视小学教育,研究、引领小学教育发展;为一线名师到高校进修,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创造条件,提高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形成实践智慧。通过四年不间断地有效实施双导师制,使学生全程接受双导师的影响熏陶,树立职业理想信念,掌握教育教学技能,能够研究性地从事小学教育工作。

(五)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

依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确定卓越小学研究型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精选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方面,突出先进性、实践性和研究性。先进性要求在教学内容方面应反映小学生身心发展、小学教育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帮助师范生理解小学教育、理解小学生,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实践性要求教学内容要贴近实际,紧密结合小学教育的教学实践,帮助师范生形成专业技能;研究性是指课程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研究素质为指向,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重视教学方法改革,在卓越小学教师的培养中,形成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研究型教学模式,着力提升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改革。从教学组织形式方面,实施以小班化为主的改革;在教学方法方面,通过项目驱动、任务中心、案例教学、研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等形式,借助多媒体技术等手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以课程模块为中心完成小学课程或课堂设计,撰写具有实践元素的课程论文等形式提升学生的小学教师专业意识与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自始至终,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教学,以研究者的视角审视理论的实践价值,小学教育实践的理论品性,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搭建理性平台。

(六)理论学习、实践、反思、研究一体化的学生学习机制

卓越教师的培养依赖于被培养者的主体自觉,即学生应形成追求卓越的心理品质,在行为上有追求卓越的实践。在教师教育过程中,在培养学生职业意识与卓越的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为学生学习提供资源支持、教师指导,鼓励学生以学习小组、沙龙等形式学习,到小学一线中学习,形成理论学习、实践、反思、研究一体化的学生学习机制。

(七)探索建立社会评价机制

卓越的人才培养质量是教师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对教育教学过程具有导向作用。在卓越小学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形成以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为一体的评价机制,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为了保证评价的实效性,需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建立卓越教师具体标准,以标准为依据,在培养过程中,建立动态的、多方面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以评价促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切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形成高校、政府、小学、学生、家长、社会专业团体、媒体等多方参与的、多视角的评价主体与评价形式。

上一篇:简短师德师风总结范文 下一篇:师德师风情况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