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课堂范文

时间:2023-06-25 17:36:10

小学德育课堂

小学德育课堂范文第1篇

一、德育课堂不能是一言堂,师生交流一定要融洽

德育n堂上教师不要一言堂,只是教师自己说,学生出耳朵听,教育效果并不好。我们知道,小学生可塑性很强,小学阶段是其人生旅途上十分关键时期,因此作为小学德育课教师,一定要让自己的课堂富有成效。这对小学生很重要,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一定要融洽,否则,老师说一通,学生听一阵儿,过而不留,没有产生实际效应。那么怎样才能够生交流融洽呢?我想,作为教师要了解学生们的想法是什么,然后根据学生的所思所想做出正确判断、推理和解决问题办法来。学生心里想什么,老师如何才能知道呢?一是要观察学生得行为,看他们喜欢做什么,不喜欢做什么,原因有哪些。老师也同学生一起做有益的活动,学生就愿意和老师接近,也愿意和老师说心里话。这样,老师还要善于听学生得想法,知道他们所思所想所做,也就找到了拉近师生关系的途径。

二、德育课堂不能只做书本知识传授,要有针对性设置教育内容

说到这点,我对教材提出个建议,教材编排不能总是说些大道理,要针对小学生实际安排一些教育内容,例如,春季到了,百病多发,家庭中成员得病也多了起来,尤其是所属大的爷爷奶奶等人,春季生病多了,需要有人照顾,但是,作为孙辈的小学生,在家庭中如何帮助父母做些家务活,照顾一下老人,学校德育课堂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渠道。常言说,老师一句话,家长跑半天,老师在学生心中所占位置,十分重要。老师所说话语,学生信服。因此,教育小学生如何做人,这是德育课堂重要内容之一。这是针对年级学生年龄特征,设置的教育内容。还可以结合季节特点设置教育内容,根据地域特点设置教育内容,根据城乡特点设置教育内容,根据学校特点、学生家庭因素、社会因素设置有针对性的德育课堂教育内容。

三、德育课堂不能是封闭式的课堂,可以是开放性的课堂

德育课堂常常在室内进行,老师说教还是学生体验,都在一室之中完成,这是较封闭性的课堂,对学生产生的教育成效十分有限。那么,尝试进行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也是一种尝试。那么,怎样才能产生较好的教育效果呢?我想,尝试在室外进行体验式教育,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中得到教育,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得不良想法和习惯。例如,设定一个教育课题后,上课时可以把学生带到预先设定的体验场,如到市场等劳作场所,观察业主们是如何忙忙碌碌地摆摊的,有事如何向顾客推销自己的东西的。市场上的各色人等是如何做的,有没有值得自己敬佩的人?观察体验之后,有什么想法?自己在课后,打算怎么办?等等。开放式的德育课堂,可以吸纳家长和社会人员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尤其是镇里和村里未成年关心委员会,这些人员都可以参与到德育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开放式的德育课堂,不仅仅是形式上新颖,而且,可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家校社会联手教育学生体系,解决了在学校五天教育,不敌在家两天放任自流造成的负面效应。在实践中,我们是这样尝试的,经过两年的实践,取得了预期的良好成效,收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德育课堂不是老师与少数学生的互动,是全员参与活动的平台

前段时间听了几节小学思想品德课,看到的是课堂上学生和老师互动的挺热闹,可是,仔细观察,发现与老师互动交流的只是4--5名学生,这些学生似乎是班级中的骨干分子,课堂上也是中坚力量的学优生和德优生。这是不行的,课堂上的活动要全员参与才行,不能是少数学生占领整个课堂平台。例如,有一节三年级思想品德课,课题是“团结就是力量”,老师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小组5―7人,大家合作完成一项游戏,各小组之间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完成的快又好,主要是看和做的如何,根据个小组的表现进行赋分。大家同心合力才能完成的好,这个课堂小游戏,锻炼了小同学的合作能力和增强了同学间的团结,发扬了不怕困难、团结合作的精神,不失为一次对学生全员锻炼和教育的课堂教学好课。

五、德育课堂上不要限制过死,要发挥每位同学的作用

一说到德育,可能让人想到那板着脸,厉声高调进行说教的老师。可是,小学思想品德课不能是这样的,要在和谐、宽松、自由、快乐的氛围中进行德育活动的。这就要求老师在上课之前,认真备课,备学生、备教材、备方式方法,这些工作量比较大,所以,的与教师是很辛苦的,老师做好思想准备,付出辛苦才会有收获,教书育人是百年大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小学德育课堂范文第2篇

【关键词】赫尔巴特 道德教育 中小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2-0096-02

什么是德育?简言之,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目前,中国中小学各级学校均开设了相关的德育课程,但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德育在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近年来,学生的品德问题十分突出,并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今天,如何开展德育教学活动,特别是探索在中小学怎样进行德育课堂教学对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有重大的意义。

一 中小学德育课堂现状

1.德育课程地位边缘化

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唯分数论”泛滥,有的家长和学校片面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追求升学率,很少真正关心学生品德发展状况。

许多中小学校虽然开设了德育课程,但是德育课程教学大多走走形式,变成了影视欣赏课、作业课,德育课程往往被其他考试课程取代。

2.德育课程内容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轻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的德育课堂教学中,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严密性和逻辑性。在教学效果上注重德育知识对学生的规范和约束作用,而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及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重视集体德育目标的培养,轻视个体的引导。在中国德育主体是一种非专门化的形态,有的德育教师的角色往往由班主任、退休老教师或其他任课老师充当。在教学过程中,将德育知识的传授等同于一般学科知识传授的过程,忽视了学生个体的主动参与和情感体验,大脑长期处于欠兴奋状态,教学的实际效果难以得到保障。

3.德育课程内容政治化

教育学上的德育,是相对于智育和美育划分的,包括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中国中小学的德育教学中,有的偏重于集体主义教育和政治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政治觉悟,忽视了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的塑造,走向了德育目标的片面化。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价值理念多元化是社会的一大特点。把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简单粗放地视为“政治思想教育”,往往导致学生个人道德水平的下降,缺乏基本道德观念。

二 赫尔巴特道德教育思想

1.教育的目的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者应该为儿童的未来着想,使学生能顺利达到将来作为成年人本身所要确立的目的。教育目的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所谓“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所谓“可能的目的”指与儿童未来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是他们在将来某些时候可能遇到的目的。所谓“必要的目的”,是儿童不管从事任何活动,所必需的基本道德素质。教育根本目标在于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的五种道德观念。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关心的是后者。

2.教育性教学原则

赫尔巴特指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不承认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育(道德教育)必须通过教学方式才能发挥作用。赫尔巴特强调知识与道德的直接联系。教师要向学生讲授道德规范,使学生具有服从道德规范的意志,从而产生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另外,他又强调“多方面兴趣”的建立。“多方面的兴趣”指教学近期、直接的目的。所谓“兴趣”指学生对教学内容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的可能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方面的因素可引起学生“兴趣”的产生,其中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教育性教学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同时,还要发展学生的心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基本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

3.训育

所谓训育,在赫尔巴特看来,即有目的地培养儿童性格的道德力量。从某种意义讲,他所谓的儿童管理也是道德教育一种。而儿童管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创造一种秩序来预防某些恶行。训育可分四个阶段:道德判断、道德热情、道德决定和道德自制。在训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引起学生做出选择”,教师和家长不能代替儿童做出决定,关键是让学生根据自身经验证实教育者的告诫,并且在以后出现类似情况时能做出正确选择。另外,训育的作用还在于使学生在面对复杂情境时,保持冷静和头脑清醒,避免狂热的冲动,从而培养审美的判断和品质。

三 启示

1.德育课程内容的目的性与实用性

德育课程内容指在德育课上向学生传授具体的道德价值与社会道德规范。赫尔巴特道德教育理论中的训育部分就强调对在儿童进行有目的的性格形成的道德力量。首先,德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德育课程内容的目的性,德育教师应按照中小学德育大纲为学生传授德育知识,在课前要查阅相关资料做好准备,避免德育课堂教育随意性和盲目性的做法。其次,德育课程内容必须具有实用性,在中学阶段,德育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过分强调德育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学生就会对这种枯燥的知识体系缺乏兴趣。德育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要主动关注社会及校园的热点问题,结合学生关注的实际问题向学生介绍相关的道德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德育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多样性

德育教学方法指用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认识、培养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形成完整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目前,中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类:语言说理、形象感染、实际训练和品德评价。长期以来,在传统的德育课堂教学模式下,中小学校过多地使用语言说理的教学方法,采用说教式的方式将德育知识传授给学生,但实际学生接受的情况较差。许多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德育知识本身,而没有真正认识其深刻内涵,就更谈不上德育知识的应用。

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原则中强调培养学生的“多方面兴趣”。在中小学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法,要多运用形象感染和实际训练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设置案例情境,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使学生获得相应的道德情感体验。同时,在德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道德判断和行为及时地进行反馈,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道德价值判断。

3.关注个体的需要,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在中国当前的德育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德育目标的共性,甚至有的中小学德育教师将德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学生个体德育的需要,造成部分学生缺乏做人的基本道德品质。在中小学德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规律,关注学生个体需要,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要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吴尚忠、吴小林.体验式教学:中职德育课堂的新模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7)

[3]王佳、吴义昌、韦冬余.“三结合整合式”教学模式与当前中小学德育课程整合初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6)

[4]吕康清.论赫尔巴特的德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青春岁月,2011(18)

小学德育课堂范文第3篇

国学是中国古圣先贤们的智慧结晶,她意深、理透、志远、境高。传承经典,润泽心灵,是当代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将国学引入校园,渗入课堂,走进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营造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知礼仪的人,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在小学德育课中融入国学,为孩子打造好人生底色。

一、让国学在小学德育课中有“地位”

经济社会中,人们功利思想泛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健康思想逐渐由社会向学校蔓延。学校这块净土也有被污染的趋势,一些小学生受家庭、社会的影响,开始产生好胜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不知孝道,不关心他人,不讲诚信,攀比吃穿等一系列不良行为。社会家长只重视孩子学业分数,学校重视成绩智力的发展,而忽视了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加之现行小学德育课说教严重,远离学生生活实际,使小学生德育课在学科教育中有被边缘化的倾向。如何克服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将祖国灿烂的国学文化引入小学德育课堂,不失为一个提升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途径。

1.学校要给国学进课堂开绿灯,让德育课中有国学的“角儿”。在没有正式教材时,学校可根据国家课程规定,把适应小学生品德教育的国学内容编辑成册,作为地方课之一。

2.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开设不同的国学内容。如一至二年级《弟子规》,三年级《三字经》、《百家姓》,四至五年级《千字文》、《道德经节选》,六年级选《孝经》、《论语》、《增广贤文》、《大学》等。

3.以诵读为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记忆。按照由宜到难的顺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读中接受熏陶,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积极性和兴趣。

二、让国学内涵在小学德育课中得到拓展

国学不仅是建构和谐社会的文化资源,而且还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小学德育课中渗入国学教育,让古代文化遗产熏陶祖国的未来,学校教师要做好取粗取精,拓展其内涵的工作,使其古为今用,为育人大放光彩。国学博大精深,涵盖内容极其丰富,这就要求学校要根据学生思想教育的实际进行再整理、再细化、再拓展的过程。例如,可将有关国学内容撷取精华,归纳整理为父母篇、孝亲篇、亲子篇、子女篇、养生篇、居家篇、求学篇、礼仪篇……分门别类施教于学生。就某一经典而言,教师也可拓展内涵,深挖细究,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弟子规》中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教学生做人首先要孝敬父母、老人,要讲诚信,要有爱心等。学生知道敬老爱幼,尊敬师长,性情更为明理宽容。为了让学生举止有礼,行走坐立显得有教养,可按《弟子规》中的“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进行施教。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过:“中国可以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也可以成为一个科技强国,但最根本的,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正在将文化的种子撒播在孩子的心里,撒播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华秋实,它的作用在不久的将来必会凸现,为这项工程所做的任何努力,都会使安放我们灵魂的精神家园更加美好。”

国学融于品德课中,就是在将我国优秀文化的种子播在了孩子的心田。教师就是要充分利用国学知识来引导熏陶广大小学生学会规范自己的行为,文明待人处事的礼仪,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让学生从小养成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

三、让国学在小学德育课中走进每个家庭

德育教育不仅仅只限于课堂上,而且要将它的触角外延到生活中去。每周的国学课我们要求学生和家长就学习内容进行交流,让家长参与进来,进行家校互动,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监督学生把学到的内容运用并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践行。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还不稳定,品德的根基尚没有打牢,这时需要我们家长陪伴在他们身边,为他们撑起一把防腐杜污之伞,把他们扶上马,再送一程。让他们更懂得如何低制诱惑,懂得关心别人,孝敬父母等。因此,我们提倡国学在思品教育中既要走进孩子的世界里,也要走进每一个家庭生活里。“人生若有正确的导向,将是身心健康的最大福音。”曾国藩给他弟弟的书信中曾写到,“身染微恙可以先读圣贤书”,其实他就是希望圣贤书能帮其弟调心养气。《弟子规》中有这样一句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承”。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孩子做到父母安排的事情不能拖拖拉拉;父母的教诲一定要恭敬地听;父母的责备一定要虚心地接受。国学于大众,不是曲高和寡,而是和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息息相关啊。

一位小学生在品德课上交流时谈到“我平时在家里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老师让我们诵读《弟子规》孝悌章后,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就是教我们如何尊敬父母。我也知道了怎样做才算是孝顺。”国学它不是高谈阔论,而是古圣先贤们对我们的谆谆教导。

小学德育课堂范文第4篇

一、追求国学课的“温度”

当今社会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功利思想、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健康的思想正在慢慢地向学校蔓延,小学生中也出现种种不良现象,如以自我为中心,好胜,自私自利,不懂得孝敬长辈,不知道关心他人,不讲诚信,比吃比穿,依赖性强等,而且大多数家庭只关心孩子的分数、成绩,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教育,孩子的思想教育和养成教育被忽略和边缘化。因此,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尤为重要,势在必行。如何能让学校的德育教育开辟一条新的途径,笔者认为把国学课纳入到学校正式的课程表中来,每周一节课,根据每个年级的学生特点开设不同的课程:如一年级《弟子规》、《三字经》,二年级《百家姓》《千字文》,三年级《增广贤文》、《笠翁对韵》,四年级《大学》,五六年级《论语》等国学教材,按照难易程度引导各年级段的学生诵读,激发孩子诵读国学经典的积极性和兴趣,让他们从小就与思想巨人生活在一起,让他们在人生的起步处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百家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地在生活中,学习中加以体会,消化,并不断运用,创新,让国学经典古为今用,焕发新的活力,注入新的生机,追求它育人的温度。

二、拓宽国学课的“厚度”

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过:“中国可以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也可以成为一个科技强国,但最根本的,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正在将文化的种子撒播在孩子的心里,撒播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华秋实,它的作用在不久的将来必会凸现,为这项工程所做的任何努力,都会使安放我们灵魂的精神家园更加美好。”国学课不仅建构和谐社会的文化资源,而且还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为此,我们需拓宽它的厚度,让它为育人大放光彩。国学博大精深,涵盖的内容极其丰富:如父母篇,亲子篇,子女篇,养生篇,居家篇,礼仪篇,节日篇……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学教材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如《弟子规》中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教学生做人首先要孝敬父母、老人,要讲诚信,要有爱心等。学生知道敬老爱幼,尊敬师长,性情更为明理宽容;《弟子规》中的“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可以教会学生正确而有礼的举止,可以使人显得有教养,给人以美的好印象。学生学习了文明礼仪,学会了规范自己的行为,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等。教师要利用国学课程的内容引导广大未成年学生从小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等基本道理。此外我们还可从国学教育内容中挖掘出多种教育功能。在学习《弟子规》中可激发学生寻找多音字的兴趣;同时还可和语文教学进行了有机的融合,丰富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学生的观察、书写、朗读等各种能力。台湾著名社会教育家杨淑芬在她二十年的书法教学中就渗透了国学教育,她说经典诵读学习不仅能把书法的艺术哲学充分应用,而且还给孩子们的心灵种下了七分“德”的种子,并且永远扎根在孩子的心灵世界里。

三、挖掘国学课的“广度”

德育教育不仅仅只限于课堂上,而且要将它的触角外延到生活中去。每周的国学课我们要求学生和家长就学习内容进行交流,让家长参与进来,进行家校互动,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监督学生把学到的内容运用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小学阶段孩子的心性还不稳定,德行的根基还没有打牢,这时需要我们的家长陪伴在他们身边,为他们撑起那把防止污染的伞,让他们更懂得如何面对,抵制诱惑,懂得关心他人,孝敬父母等。因此,我们提倡国学课既要走进孩子的世界里,也要走进每一个家庭生活里。人生若有正确的导向,将是身心健康的最大的福音。曾国藩给他弟弟的书信中曾写到:“身染微恙可以先读圣贤书”其实他就是希望圣贤书能帮助弟弟调养气息、引导情志。《弟子规》中有这样的一句话,“父母呼,应呼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敬承”。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父母安排的事情,不能拖拖拉拉;父母的教诲,一定要恭敬地听;父母的责备,要虚心的接受。一男孩在课堂上谈到“我平时在家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老师让我们学《弟子规》,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就是教我们懂得如何做人。”诵读国学经典对于我们每一位青少年儿童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但让孩子们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而且将蕴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深深地扎根在心灵深处,并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小学德育课堂范文第5篇

一、生命教育的含义和具体内容

(一)生命教育的含义。所谓生命教育,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看待,一种是狭义上的定义,一种是广义上的定义。狭义上的定义主要是指对生命本身引起关注,这其中包括人自己的生命,他人的生命,最后延伸到社会和自然界中的生命。而广义上的定义主要就是在狭义的定义之上进行扩展,不仅仅包括对自然界中一切生命的关注,更包括如何进行生命的延续,进行生存的技能学习以及实现生命价值的最大化。这些内容都是生命教育的重点,也是生命教育对于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意义。

(二)生命教育的内容。1.认识生命。首先要告知学生生命的起源,让学生对神奇的生命来源进行了解,从生命结构特征以及生命的本质角度来看,实现对生命教育的初步把握。2.尊重生命。告知学生,任何生命都是需要尊重的,包括自己的生命,他人的生命以及自然界中一切生存的生物的生命,都是需要得到认可与尊重的。让学生明确既不可以自残自杀伤害自己,也不可以伤害他人和其他自然界中的生物。3.热爱生命。在尊重生命的基础之上,帮助学生学会热爱自己的生命,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努力实现生命每一天的存在意4.保护生命。教会学生学习基本的生存技能,在任何的困境当中都不要轻易地放弃生命。生命只有一次,不仅要热爱,更要学会保护。保护自己的生命的同时,也要学会保护他人,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实现对生命的最大程度尊重。5.实现生命价值。生命有长短,但是价值却无限大,每个人都应该利用有限的人生,实现对自身价值的体现,让本是有期限的生命,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二、生命教育在小学德育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以生命的神奇起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对于生命的起源有着很大的陌生感,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这就需要教师利用起这一点,以生命的起源做为教学的如手段,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将会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首先可以向学生普及一下生命的结合过程,包括女性排卵,与结合之后形成受精卵,然后在体内孕育10个月的时间才可以诞生一个新生命。当学生简单了解了基础知识之后,就会对生命的起源感到神奇,然后教师以此为教学的切入点,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得到提升。渐渐的学生会明白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进而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实现对生命的肯定。

(二)通过创设与生命相关的情景来实现对学生的参与度提升。通过与生命相关情景的创设,往往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例如在德育课程中有一章节为“依法维护社会主义秩序”,这一部分内容让学生学习恐怕会有所困难,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已经相关法律的认识较少,恐怕会丧失对于这类知识的兴趣。这时候教师可以将生物圈的概念引入其中,在大自然的环境当中,不同的生物构成了不同的生物圈,而在动物类当中,正是因为吃与被吃,形成了食物链,进而才形成一种相对有序和谐的自然环境。这就和社会相类似,社会也是需要和谐的,而这些和谐需要法律做为纽带,法律就像是食物链,将人与社会联系起来,从而为人类提供一个相对和谐安定的生存环境。这样的情景创设将会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有利于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和学习当中来。

(三)针对生活中的挫折来开展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强化教育。在人的一生当中,总会遇到种种挫折,而这些既是人生的痛苦,又是人生的财富。做为小学生来说,并没有太多的人生经历,这就需要教师明确,通过他人的生活经验和挫折分享,来教育和感化学生。同时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遇到了困难,包括学习内容复杂导致学生厌学,或者学习负担沉重导致学生心理崩溃,再或者考试成绩不理想导致学生心理痛苦等,都可以看作小学生生活中的挫折。而这些负面的情绪加以正确的引导,将会成为激励学生形成生命意识的源动力。学生要学会抗压,找到缓解压力的方法,在逆境中形成自信,进而不断的提升自我。这也是小学德育课程开展中,对学生树立自信和帮助学生形成不畏艰难决心的重要方式。

(四)以生命化的知识为依托帮助学生感悟和谐人生。传统的思想德育课程相对枯燥,导致学生对其没有太多的兴趣。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身边小事入手,切合学生的发展实际,有效的实现生命化的教学案例引入,进而帮助学生感悟和谐的人生。比如“依法保护人类和谐家园”的相关教学就可以引入生物圈的案例,让学生明确生物圈的和谐也是需要动物们进行互相帮助才能形成的。蚂蚁的身上就具有明确分工以及很强的责任意识,这在人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是非常有必要的。结束语生命教育是通过这种对生命内涵的剖析,让学生明确生命的重要性和意义,让学生感悟到生命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也让学生学会珍爱生命,保护生命。这对于小学德育课程来说,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念,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当中,将生命的意义进行思考,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明确德育学习的重要性,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实现生命的价值。

小学德育课堂范文第6篇

一、生命叙事符合儿童的特点

生命叙事就是由叙事主体表达自己的生命故事,生命故事是叙事主体在生命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富含对生活和生命的感受、经验和追求的故事。生命叙事强调的是叙事主体对自己和他人生命故事感悟的个性化表达,关注与每一个个体生命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领域。生命叙事运用于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的优势,首先在于它与儿童的特点相吻合。

生命叙事在儿童的头脑中留下的深刻印象会影响其一生。在小学德育课堂教学中,生命叙事所展现的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情境,为儿童描绘出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活动历程,因而会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这种印象很可能会伴随终生,在未来的生命历程中,它很可能会在适当的时候“跳出来”,成为儿童日后思想、行动的参照,许多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点。脑科学研究表明,正常生活方式或环境中的任何微小变化,都会在人的神经元回路上反映出来,源自环境的刺激程度将决定神经元之间怎样连接,从而决定你个人的记忆,并使你成为你这个人。 [1]

以生命叙事方式组织的课堂教学,使儿童可以用他们自己的语言,以他们自己喜欢或擅长的方式,表达日常生活中的故事。这不仅能够使他们参与到德育课堂活动中来,在活动中有话可说,更满足了他们好说好动的天性。这种满足不是被动地迎合,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引导,这种引导主要是让注意力不稳定、自控能力不强、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儿童,尤其是低年级的儿童,能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表达,从而帮助他们适应学习生活。

生命叙事符合儿童的思维特性,易于激发其学习动机。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方式为主,即使到了小学高年级,儿童也并未完全摆脱具体形象思维方式,这一思维特性与故事性相吻合。德育课堂上的生命叙事,将道德教育寓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不仅使儿童从中习得了道德行为,丰富了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与理解,而且还有助于多种思维能力的发展。儿童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与具体事物、外界刺激是密切相连的,生命叙事呈现给儿童的就是一个图景,其中的人物、情感、生活有机地形成一个动态的画面,能够抓住儿童的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生命叙事符合儿童注意发展的特点。进入小学的儿童,学习成为他们的一项主要活动,这对他们的注意能力有了新要求。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特点是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对于低年级的儿童而言,无意注意仍占有主导地位,他们的注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因此德育课要适应并利用这一特点来开展教学才能获得成效。心理学研究发现,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刺激常常是新颖、多变、直观、生动的事物,而生命叙事本身恰恰具有这样的特性。如“我生病了,妈妈带我看医生”这样一个事件,也会因孩子的不同经验、不同感受而有不同的表达,这种不同之中就蕴含着新颖、多变、直观、生动等特点。所以,生命叙事易于引起儿童的注意,从而增强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生命叙事有助于营造良好的

德育气氛

良好的德育气氛是有效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尔诺夫曾指出,教育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生活环境中一定的内部气氛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一定的情感态度——教育气氛,这些是要达到教育目标必须具备的根本条件。他认为,如果要在更为广泛的人生范围内正确理解教育问题,那么了解一般人对教育得以实现的人类环境产生的心境,以及有关人(无论是受教育的儿童还是作为教育者的成人)在其中产生的直觉具有极大的意义。 [2]

生命叙事具有营造良好教育气氛的“天性”,借此开展的小学德育课堂教学能够给儿童带来快乐,促进儿童的学习与成长。生命叙事本身满足了人诉说的需要,满足个体生命“多态性共在”的需要,即改变人存在的时空感,使过去与未来“共在”,真实与虚幻“同在”。当一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他就会产生快乐的情感。不仅如此,生命叙事有助于个体自身经验的呈现、交流、反思、深化、拓展,有助于促进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由于成长本身是快乐的,所以每个个体生命在生命叙事中的成长也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

生命叙事有助于个体生命情绪情感的调节。通过叙事,一个人可以宣泄、释放、平衡他自己的情绪情感。博尔诺夫指出,与成人相比,情绪对尚未成熟的儿童影响更大。情绪不仅对学习效果产生作用,而且对人的各种能力的发展同样具有深刻影响,对于那些无法有意识培养的能力更是如此。教育者必须尝试去诱发有益的情绪,并且帮助受教育者预防或改善有害的情绪。愉快心境能催人奋进,儿童愉快发展的首要和最高条件是幸福、无忧无虑、不为恐惧和担忧困扰的基本心境,而获得、发展和保护这种愉快心境以及在各种不可避免的障碍后重建它,是对教育者提出的最高要求。[3]显然,生命叙事能够帮助教育者实现这一要求。

生命叙事有助于人际道德关系的建立。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当他将自己的生命故事表达出来时,这一行为和过程本身就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尊重和宽容。人与人之间的这种信任、尊重与宽容关系本身,不仅能给人带来温馨与快乐,而且还是一种育人的巨大力量。在论述教育气氛时,博尔诺夫指出,重要的不仅是有益于发展的一般气氛,把教育者与儿童联系在一起的具体的人际关系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甚至更为重要。

小学德育课堂范文第7篇

一、运用教材,深挖内涵,产生想象性的道德情感

思想品德课教材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情感因素,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积极引导学生想象,使之 进入情境,从而获取成功的情感体验。

1.找准激情点。激情点就是教材中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体验、引起情感共鸣的关键点。在选取激情点时 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根据教学重点选定,二是激情点本身要具有强烈的情感因素。如江西省编三年级(下 册)教材,第九课《团结友爱、助人为乐》中有一个小故事:雷锋得知小周父亲得了重病,悄悄地以小周的名 义给小周家写信、寄钱,小周得知后,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这一事例充分表现了雷锋不为名,不为利乐于助 人的高尚品德,这是课文的重点。同时,小周非常感动,不知说什么好,具有强烈的情感因素,教师在教学时 ,可以抓住这一关键点,激发学生情感。

2.积极引导,充分想象,进入情境。确定激情点后,要引导学生充分想象,进入情境,要抓住故事中人 物情感变化的原理进行剖析,引导学生充分地想象人物的心理状态,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如上例,老师就要 抓住小周由“乐——愁——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感情变化的线索进行分析,并启发学生去想象小周的内心 世界。可以让学生进行如下分析:小周是个乐观的小伙子,接到家信后,笑话不说了,家乡小调不唱了,为 什么?因为无钱给身患重病的父亲治病,心里非常焦急难受。雷锋是怎样知道小周的父亲生病的呢?雷锋发 现小周情绪发生了变化,就主动询问,小周不说,雷锋就设法打听。这说明雷锋主动关心同志。雷锋为什么 悄悄给小周家寄钱、写信?雷锋把同志的困难看作自己的困难,帮助他人不图名、不图利。小周“感动得不 知说什么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小周内心对雷锋深深地敬佩和由衷地感谢。经过上述分析,雷锋 的精神深入到学生的心田,通过引导学生想象,使学生获得了小周的情感体验,崇敬雷锋,热爱雷锋,学习雷 锋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起到了“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情感效应。

二、设置情景,情绪感染,激发直觉情感

直觉道德情感是由某种情景、某种氛围直接引起的一种情绪体验,在教学中可通过情景教学、情绪感染, 激发学生的直觉情感。

(一)情景教学。所谓情景教学就是通过故事、图画、实物、表演等手段设置道德环境,形象直观地表现 某一个道德观点,说明某一个道理,提出某一个行为要求或喧染某一种气氛,通过情景还可以化静为动,化远 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对学生的感观产生强烈的刺激,常常会激起丰富的直觉情感,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产 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动机将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1.喧染气氛,造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尤其是少年儿童情感的产生 与特定的环境和氛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在充满欢乐的气氛中容易产生愉快的感觉,在哀伤的气氛中容易产生 悲痛的感觉。如:在一年级《我爱爸爸、妈妈》这课书教学时,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疼爱,孩子对父母无比的 依恋,这种体验是每一个小朋友都有的。教师根据这一实情,在引入新课时,请一个小朋友独唱《我的好妈妈 》,歌声使同学们沉浸在一片温馨的气氛之中,父、母疼爱照顾自己的许多场面在同学们脑海里浮现。此时爱 父母的强烈的情感体验油然而生了。紧接着老师组织同学讨论:“你们爱你们的父母吗?为什么?”同学们积 极举手发言,激动地叙述着父母是怎么爱自己的,自己非常的爱父母,在这样一种良好的氛围中进行教学,使 学生产生强烈的直觉情感。

2.理解观点,产生体验,达到情理交融。有些道德观点,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必须借助于情境教学, 产生情感体验,才能理解和掌握它。如:在讲授三年级(下册)第二课书《要有民族自尊心》时,什么是“民 族自尊心”?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很难用语言表述清楚。老师通过图片,介绍亚运村规模宏大,结构新颖,设 备先进,这一切受到国际友人的交口称赞。通过这一情景教学使学生产生国家强盛,受人尊重而感到自豪的体 验,同时学生也理解了民族自尊心的含义。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思想体现在鲜明形象时,儿童才能理解 它。”通过情境教学达到了既明理,又激情,情理交融的目的。

(二)情绪感染。情感是有感染性的,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影响别人,使之产生同 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

1.以言激情。语言是表达情感的主要形式,教师以生动、形象、富有真情实感的语言去进行教学,使学 生受到感染,产生情感体验。如:在《建设祖国,人人有责》的教学中,教师满怀豪情、热情奔放地介绍祖国 建设的巨大成就,大讲前辈为祖国的建设无私奉献、努力奋斗的动人事例。教师的情感通过语言转移给了学生 ,学生倍受鼓舞,情绪激昂。又如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学中,老师首先播放了《十里长街送总理》 ,录音机里以低沉、悲痛的语调描述了十里长街的悲壮场面以及首都人民发自内心的深切的哀悼。此时,教室 里寂静肃穆,学生眼含热泪,沉浸在极其悲伤的气氛中,学生产生了对无比崇敬的情感体验,的 伟大形象深入到孩子们的心里。

2.以情激情。对于一些有不良行为习惯和消极情绪的学生,教师要以真情与爱心去关心、亲近、了解和 激励他们,使他们向老师敞开心扉,与老师进行情感交流,产生情感共鸣。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克服消极 情绪,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三、开展道德评价,深入明理,产生伦理性道德情感

判断是非,辨析明理是思品课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过的道德观点对人们言行的 是非、善恶进行判断、分析的评价活动。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分清是非,深入明理,还能与自己的情 绪体验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强烈的伦理性道德情感。

1.运用辨析题进行评价,产生荣辱感。一般在课堂教学的巩固阶段,老师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结合学 生的认识,生活实际,设计一些辨析题,供教学的反溃、巩固、深入所用。在组织学生辨析的过程中,不仅要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对于正确的言行学生就会更加肯定、赞赏,从内心接受它;对于错误的言行,学生 就会否定,鄙视而舍弃它。如在进行《谁的心灵美》一课教学后,老师根据本 班的实际出了一道辨析题“甲同 学把自己一本破了封面的课本悄悄地换了乙同学的一本好课本,乙同学发现后大喊大叫,上课了还不罢休,丙 同学立即把自己的新课本递给乙同学,并说:“别叫,课后再把这件事查清楚。”三个同学谁的心灵美,为什 么?通过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丙同学心灵美,因为丙同学遇事想到别人,想到集体,宁可牺牲个人的利 益。甲同学的行为是损人利己,心灵不美;乙同学虽然没有有意去损害别人,但为了个人的利益,影响大家上 课,这种行为也是不美的。大家有了这种认识后,很自然对丙同学会产生敬佩、光荣、羡慕、向往的情感,对 甲、乙同学的行为就会产生羞耻和不愉快的情感。

小学德育课堂范文第8篇

一、运用教材,深挖内涵,产生想象性的道德情感

思想品德课教材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情感因素,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积极引导学生想象,使之进入情境,从而获取成功的情感体验。

1.找准激情点。激情点就是教材中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体验、引起情感共鸣的关键点。在选取激情点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根据教学重点选定,二是激情点本身要具有强烈的情感因素。如江西省编三年级(下册)教材,第九课《团结友爱、助人为乐》中有一个小故事:雷锋得知小周父亲得了重病,悄悄地以小周的名义给小周家写信、寄钱,小周得知后,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这一事例充分表现了雷锋不为名,不为利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这是课文的重点。同时,小周非常感动,不知说什么好,具有强烈的情感因素,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抓住这一关键点,激发学生情感。

2.积极引导,充分想象,进入情境。确定激情点后,要引导学生充分想象,进入情境,要抓住故事中人物情感变化的原理进行剖析,引导学生充分地想象人物的心理状态,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如上例,老师就要抓住小周由“乐——愁——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感情变化的线索进行分析,并启发学生去想象小周的内心世界。可以让学生进行如下分析:小周是个乐观的小伙子,接到家信后,笑话不说了,家乡小调不唱了,为什么?因为无钱给身患重病的父亲治病,心里非常焦急难受。雷锋是怎样知道小周的父亲生病的呢?雷锋发现小周情绪发生了变化,就主动询问,小周不说,雷锋就设法打听。这说明雷锋主动关心同志。雷锋为什么悄悄给小周家寄钱、写信?雷锋把同志的困难看作自己的困难,帮助他人不图名、不图利。小周“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小周内心对雷锋深深地敬佩和由衷地感谢。经过上述分析,雷锋的精神深入到学生的心田,通过引导学生想象,使学生获得了小周的情感体验,崇敬雷锋,热爱雷锋,学习雷锋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起到了“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情感效应。

二、设置情景,情绪感染,激发直觉情感

直觉道德情感是由某种情景、某种氛围直接引起的一种情绪体验,在教学中可通过情景教学、情绪感染,激发学生的直觉情感。

(一)情景教学。所谓情景教学就是通过故事、图画、实物、表演等手段设置道德环境,形象直观地表现某一个道德观点,说明某一个道理,提出某一个行为要求或喧染某一种气氛,通过情景还可以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对学生的感观产生强烈的刺激,常常会激起丰富的直觉情感,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产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动机将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1.喧染气氛,造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尤其是少年儿童情感的产生与特定的环境和氛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在充满欢乐的气氛中容易产生愉快的感觉,在哀伤的气氛中容易产生悲痛的感觉。如:在一年级《我爱爸爸、妈妈》这课书教学时,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疼爱,孩子对父母无比的依恋,这种体验是每一个小朋友都有的。教师根据这一实情,在引入新课时,请一个小朋友独唱《我的好妈妈》,歌声使同学们沉浸在一片温馨的气氛之中,父、母疼爱照顾自己的许多场面在同学们脑海里浮现。此时爱父母的强烈的情感体验油然而生了。紧接着老师组织同学讨论:“你们爱你们的父母吗?为什么?”同学们积极举手发言,激动地叙述着父母是怎么爱自己的,自己非常的爱父母,在这样一种良好的氛围中进行教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直觉情感。

2.理解观点,产生体验,达到情理交融。有些道德观点,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必须借助于情境教学,产生情感体验,才能理解和掌握它。如:在讲授三年级(下册)第二课书《要有民族自尊心》时,什么是“民族自尊心”?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很难用语言表述清楚。老师通过图片,介绍亚运村规模宏大,结构新颖,设备先进,这一切受到国际友人的交口称赞。通过这一情景教学使学生产生国家强盛,受人尊重而感到自豪的体验,同时学生也理解了民族自尊心的含义。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思想体现在鲜明形象时,儿童才能理解它。”通过情境教学达到了既明理,又激情,情理交融的目的。

(二)情绪感染。情感是有感染性的,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影响别人,使之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

1.以言激情。语言是表达情感的主要形式,教师以生动、形象、富有真情实感的语言去进行教学,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情感体验。如:在《建设祖国,人人有责》的教学中,教师满怀豪情、热情奔放地介绍祖国建设的巨大成就,大讲前辈为祖国的建设无私奉献、努力奋斗的动人事例。教师的情感通过语言转移给了学生,学生倍受鼓舞,情绪激昂。又如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学中,老师首先播放了《十里长街送总理》,录音机里以低沉、悲痛的语调描述了十里长街的悲壮场面以及首都人民发自内心的深切的哀悼。此时,教室里寂静肃穆,学生眼含热泪,沉浸在极其悲伤的气氛中,学生产生了对无比崇敬的情感体验,的伟大形象深入到孩子们的心里。

2.以情激情。对于一些有不良行为习惯和消极情绪的学生,教师要以真情与爱心去关心、亲近、了解和激励他们,使他们向老师敞开心扉,与老师进行情感交流,产生情感共鸣。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情绪,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三、开展道德评价,深入明理,产生伦理性道德情感

判断是非,辨析明理是思品课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过的道德观点对人们言行的是非、善恶进行判断、分析的评价活动。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分清是非,深入明理,还能与自己的情绪体验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强烈的伦理性道德情感。

1.运用辨析题进行评价,产生荣辱感。一般在课堂教学的巩固阶段,老师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结合学生的认识,生活实际,设计一些辨析题,供教学的反溃、巩固、深入所用。在组织学生辨析的过程中,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对于正确的言行学生就会更加肯定、赞赏,从内心接受它;对于错误的言行,学生就会否定,鄙视而舍弃它。如在进行《谁的心灵美》一课教学后,老师根据本班的实际出了一道辨析题“甲同学把自己一本破了封面的课本悄悄地换了乙同学的一本好课本,乙同学发现后大喊大叫,上课了还不罢休,丙同学立即把自己的新课本递给乙同学,并说:“别叫,课后再把这件事查清楚。”三个同学谁的心灵美,为什么?通过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丙同学心灵美,因为丙同学遇事想到别人,想到集体,宁可牺牲个人的利益。甲同学的行为是损人利己,心灵不美;乙同学虽然没有有意去损害别人,但为了个人的利益,影响大家上课,这种行为也是不美的。大家有了这种认识后,很自然对丙同学会产生敬佩、光荣、羡慕、向往的情感,对甲、乙同学的行为就会产生羞耻和不愉快的情感。

小学德育课堂范文第9篇

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德育生活化成为了教学的新理念之一,对改善我国小学德育教育与生活相脱离的现象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德育课程的生活化将更加关注小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小学生的生活与成长更加贴近。文章对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的生活化发展途径进行探析,为我国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的生活化发展路径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小学德育课程 生活化 发展路径

德育教育一直都是我国教育关注的重点,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是塑造和培养的最佳时期,对这一阶段学生进行德育能够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与思维方式,而德育课程的生活化是拉近学生与生活道德的中要手段,是小学生理解生活自觉践行德育教育的途径。

一、德育课程教学生活化的概述

德育课程生活化是指对学生的教育要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懂得社会的德育要求,是近年来倡导的一种新的德育教育理念。德育生活化最早是由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他指出“教育即生活”,还指出教育的失败是没有将学校教育与现实生活相统一。因此,德育教育来源于生活,是生活道德的一部分,其主要内涵表现在三方面,一方面是德育课程教学要以生活为中心,德育是生活的升华,与生活紧密联系,学生的道德教育需要在生活中实践,只有通过现实生活的验证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才能在生活中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德育生活化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将学生放于主体地位,让生自己做学习与生活的主人,学校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在生活中体会德育的作用,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

最后是帮助学生与生活相适应,德育教学的核心就是教会学生做人,那么首先就要让学生明白自己身为社会的一份子,要努力适应社会,与社会环境相协调。德育教育的开展能够让学生学会自主调节生活状态,积极的与社会向适应。

二、德育课程教学生活化发展路径

(一)德育课程教学与生活相贴近

学生作为德育教育的主体,就需要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道德植根于现实生活,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发挥出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德育课程教学就无法脱离现实生活。与生活想脱离的德育课程教学是空洞的,是没有灵魂支撑的。德育课程教学是一门对心灵、思想有着启迪作用的学科,那么在学校教学中就应该抓住以人为本的教学核心,将促进学生道德发展作为德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将德育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这一主体带入到生活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白道德的含义与生活的价值,以及做人的根本所在。

(二)德育课程教学与生活相联系

德育课程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将课堂作为德育课程教学生活化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获得德育教学的主要阵地,是培养学生具有高尚品质的基础,课堂教育对于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走向有着一定程度的决定作用。而且小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来源于课堂,如果不能为小学生打造一个有效的课堂,就会导致学生的学、破坏课堂纪律等行为。因此,德育课程教学首先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打造一个积极向上的高校课堂。

第二,发挥出活动在德育课程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德育活动是德育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载体,在德育课程教学中要发挥出活动这一载体的作用,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摆在显著位置,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为学生创设出德育教学生活化的场景,让学生在场景中了解德育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进行道德情感与行为的构建。例如开展以生活中道德的作用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让学生以班会主题展开交流与讨论,并借助多媒体为小学生播放相关视频,以对小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加深学生对德育与生活的理解。

第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校园是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的助推器,是学生健康发展的摇篮,也是学生拥有高尚品质的沃土。因此,学校要积极开展德育课程教学生活化文化的建设,并发挥出文化促进小学生道德构建的推动作用。

(三)德育课程教学方法与生活相贴近

德育课程教学方法与生活相贴近,要求小学德育教师要当好小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扮演好班级组织者与领导者的角色,使用与生活相贴近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德育课程生活化的理解。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让小学生在社会中放飞自我,例如可以组织小学生到孤儿院进行献温暖的活动,积极与孤儿院的小朋友交朋友,帮助小朋友解放天性,为小朋友带来温暖与欢乐。让小学生体会德育与生活之间的相辅相成,在生活中实践与升级德育教学理论,看到生活中道德的力量与光辉,领悟生活的真谛,让德育课程教学真正实现它的价值,实现其在小学教学中的可持续发展。

【结 语】

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生活化是大势所趋,是真正促进小学生体会、领悟与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途径,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小学德育教育的生活化,是促进新时期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也是为小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具有高尚人格的基础。因此,我国各个小学要加快小学德育教学课程深入开展的步伐,并不断进行发展与完善,发挥出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的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凤民.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德育课的生活化发展方向【J】. 课程教育研究,2015(4)

【2】李化树.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德育课的生活化发展方向【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22)

小学德育课堂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小学德育课程;活动教学;策略

一、利用小组合作活动,促进德育教学

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在教学活

动中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思想是有局限性的,但是将众人的力量汇聚起来就会极大地开阔思想的空间。正因为这样,我们才应该充分地发挥学生集体的力量,开发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环境中提高思想道德素养。

例如,在进行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活动方式,首先带领学生探究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在集体中成长,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其次,让学生围绕这个话题进行集体探究,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将大家的观点编辑汇总。最后,老师帮他们分析结论,对不足之处进行补充。这样的教学活动能有效地提高德育教学效率,因为德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不是“死记硬背”就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只有让学生自己领悟,才能达到德育教学的目的。

二、创建多媒体教学活动,促进德育

多媒体教学在小学课堂中已被广泛地应用,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点,将其应用在小学德育教学中,让课堂“活”起来,让德育事物“动”起来,使其成为提高小学德育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教学如何让学生遵守规则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利用PPT制作精美的幻灯片,让学生理解规则在生活中的作用,在哪里有规则,规则有什么作用,我们应该如何给自己制定规则等。利用多媒体放映一些如:过马路的时候不遵守交通规则带来的事故的视频,还有因不遵守规则破坏环境带来的环境污染的图片等,让每个学生被这种情景所感染,真正体会到规则的重要作用,提高德育教学在小学教学中的作用,提高德育课堂教学效率。

三、开展“角色扮演”的课堂活动,提高德育教学效率

小学生的自制能力比较差,并且德育教学中涉及了很多理论知识,干枯的讲授式教学,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对德育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开展课堂活动,而“角色扮演”是一种拉近学生与德育课堂教学的距离、提高德育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

例如,在教学成长中的快乐和烦恼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德育教学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扮演成长中的快乐,一组扮演成长中的烦恼,分别谈谈我们在成长中遇到的快乐和烦恼,“成长中我们会有很多的快乐,比如,我们在学校的时候会交到很多的好朋友”“我们在不断的成长中会不断地学着自己处理一些事情,可以体会到独

立的快乐”“同时也有很多的烦恼伴随着我们,比如,我们的学习任务逐渐增加,压力逐渐变大”等。由此可见,我们开展“角色扮演”的课堂教学活动能有效提高小学德育课堂的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主动发言、讨论。在课堂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达到小学德育教学的目的。

小学德育教学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我们要改变教学模式,有效地运用课堂活动提高德育教学的效率,促进小学德育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效率,创建令他们感兴趣的

课堂。

参考文献:

[1]张彩霞.小学德育课程活动教学的策略[J].文化学报,2011(21).

[2]宋玉莲.小学德育课程活动教学的策略[J].长安教育期刊,2011(05).

上一篇:初级中学英语范文 下一篇:高校国际教育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