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质量控制范文

时间:2023-02-24 00:30:46

项目质量控制

项目质量控制范文第1篇

关键词:项目 质量 控制

质量管理是各行各业都应永抓不懈的工作之一,是保证信誉,保证在市场竞争中立足、稳定和发展所必需的根本。公路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更是重中之重,关系国计民生。项目质量控制作为项目质量管理最重要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其控制效果直接决定项目质量管理的成败。项目质量控制的内容及程序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逐渐科学化,不断健全化。本人结合所学理论结合实习体会,粗浅地谈谈项目质量控制的相关内容,谨供各位参考。

一、项目质量控制的一般性原则

1、必须按照企业质量体系的要求运行,在全过程中贯彻企业的质量方针和目标,兑现合同承诺,满足顾客要求。

2、项目经理部应建立项目质量责任制和考核评价体系。项目经理是施工阶段项目质量控制的第一责任人。过程质量控制责任应落实到每一道工序和岗位。

3、坚持“PDCA”循环的工作方法,持续改进过程控制和产品。

4、项目质量控制因素要包括人、材料、机械、方法、环境。

5、项目质量必须满足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和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的要求。

6、所有的施工过程都应按规定要求进行自检、互检、交接检。分项工程未经检验或已验但不合格的,严禁转入下道工序。必须坚持施工项目质量一票否决制度。

二、项目质量控制的实施程序

1、确定项目质量目标;

2、编制项目质量计划;

3、实施项目质量计划。

三、质量目标的确定

质量目标应具有全局性、长远性、科学性、可分解性、可实现性,既有刚性又有弹性。

四、质量计划的编制

1、质量计划的内容:编制依据;项目概况;质量目标;组织机构;各阶段质量控制及管理组织协调的系统描述;必要的质量控制手段;施工过程、服务、检验和试验程序及其相关的支持性文件;确定关键工序和特殊过程并编制作业指导书;与施工阶段相适应的检验、试验、测量、验证要求和接收标准;更改和完善质量计划的文件化程序。

2、质量计划应由项目经理主持编制;应贯彻GB/T50430-2007《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GB/T19001-2008 idt 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质量计划的审批应按企业的质量体系文件规定办理。

3、质量计划应体现从工序、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到单位工程的系统过程控制,也应体现从资源投入到完成工程质量最终检验和试验的全过程控制。

4、质量计划应作为对外质量保证和对内质量控制的依据文件。

五、质量计划的实施

质量计划的实施包括三个阶段,即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交工阶段。各阶段都有其相应的质量控制程序。

1、施工准备阶段实施内容:索取设计图纸,设计图纸会审,控制桩复测,编制作业指导书,提出开工报告。保证施工现场使用文件的有效版本,及时处理失效或作废文件,防止误用或错用。不定期地对全体施工人员进行质量意识、技能的教育培训。

2、施工阶段实施内容:技术交底,测量、材料、设备、环境保护、计量、工序、特殊过程、变更设计、成品保护的控制,项目质量计划验证,持续改进,项目竣工评价。技术交底应涉及到每个单位、分部和分项工程,并且一定要在开工前;测量必须准确,点线妥善保护;材料的质量控制要从选材到进场再到使用,每个环节都需严格把关,并注重搬运、贮存及标识工作;控制机械设备的完好性,使其发挥正常效能;按GB/T24001-2004 idt 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建立项目环境监控体系,建立文明施工和安全施工的环境;要求施工人员严格按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和技术交底进行施工,工序的检验和试验应执行相应的规定,对查出的不合格,按不合格控制程序及时、有效地处置;应采取有效措施妥善保护成品,以提高工程实体质量。

3、交工阶段实施内容:最终检验和试验,质量缺陷处理,整理质量记录,编制交工文件,承包人自检,交工验收报告。项目技术负责人应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竣工内容进行全面验证,编制竣工文件,做好移交工作,使质量控制坚持到最后。

在各阶段的质量控制过程中,各控制程序要紧密衔接,记录齐全、清晰;责任落实到位,目标分解到人;保证各控制程序不失控,以各控制程序的有效实施来保证总体项目质量计划的实施,从而实现既定的项目质量目标。

六、质量持续改进和检查验证

1、质量持续改进

1)应分析和评价现状,识别质量持续改进区域,确定改进目标,实施选定的解决方法。

2)应坚持全过程、全员参加的全面质量管理,综合运用各种质量管理方法。

3)依据GB/T50430-2007《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GB/T19001-2008 idt 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按企业不合格控制程序,对不合格进行妥善处理。

4)针对不合格或潜在不合格进行分析,制定纠正措施并实施,跟踪验证其实施效果。

5)对潜在的严重不合格及质量通病实施预防措施,减少不合格的重复出现

2、检查和验证

1)项目经理部应采取组织检查、内部审核等形式,对项目质量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评价,验证实施效果。

2)项目经理应依据考核中出现的问题、缺陷和不合格等,召开有关专业人员参加的质量分析会,从源头上找出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制定整改措施。

项目质量控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4-0124-02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是指军队审计工作的规范程度和审计作用的发挥水平。从广义上讲,军队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工作的整体质量,包括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成果质量。从狭义上讲,军队审计质量是指审计项目质量,它是审计质量管理要求作用于单个审计项目的具体化表现。加强军队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要运用多种管理方法和手段,对审计方案编制、审计证据收集、审计工作底稿编写、审计报告出具、审计档案归集等全过程实施控制,确保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全面性、规范性、有效性。

1 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五个环节”

1.1 审计方案编制,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基础

审计方案编制质量的好与差,直接关系审计项目质量的高与低。因此,实施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要抓住源头,从审计方案的编制入手。这一环节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主要要求包括:第一,认真组织审前调查。为提高审计方案的针对性、可行性,审计组应当对审计项目的有关情况进行审前调查。审前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被审计单位编制及担负的主要任务;财务机构设置和经费供应渠道、分布及管理情况;银行账户、会计报表及电子数据等有关会计资料;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相关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文件等有关情况。第二,详细编制审计方案。审计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编制依据;被审计单位名称和机构设置、使命任务、经费供应保障关系等基本情况;审计目标;审计的范围、内容、重点及其方式、方法和步骤;预定的审计工作起止时间;审计组组长、审计组成员及其分工;审计档案归档责任人。审计组编写审计方案时,应当充分考虑审计项目的重要性、复杂性,审计方法和步骤的可操作性,并对审计工作难度和审计风险作适当评估。第三,确定审计组成员及其分工,充分考虑各成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1.2 审计证据收集,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关键

收集整理审计证据,是审计工作最主要的内容。审计人员的大部分精力应该用于对审计证据的收集与整理。大部分审计线索也都是在这一过程中发现的。这一环节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主要要求包括:第一,所取得的审计证据要满足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合法性的要求。审计人员应当按照审计方案确定的具体审计事项,有针对性地收集审计证据。收集审计证据应当符合以下要求:以事实为根据,如实反映经济活动过程的真相,防止主观臆断,确保审计证据的客观性;要经过分析、判断,决定取舍,确保审计证据与审计事项的相关性;收集足以证明审计事项真相的相关资料,确保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确保审计证据的合法性。第二,审计人员收集实物证据时,应当注明实物的所有权人、数量、存放地点、存放方式和实物证据提供者等情况。

1.3 审计工作底稿编写,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核心

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应当编写审计工作底稿,它是审计组出具审计报告最直接的依据,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核心。这一环节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主要要求包括:第一,审计工作底稿记录的财经违法行为或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必须附有审计证据。审计证据对应多个审计工作底稿时,应当附在与其关系最密切的审计工作底稿后面,并在其他审计工作底稿上予以注明。第二,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应当做到内容完整,记录真实,观点明确,条理清楚,用词得当,字迹清晰,格式规范;载明的事项、时间、地点、当事人、数据、计量、计算方法和因果关系必须准确无误、前后一致;相关的证明材料如有矛盾,应当予以鉴别和说明。第三,相关的审计工作底稿之间应当具有清晰的勾稽关系,相互引用时应当注明索引编号。

1.4 审计报告出具,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主要表现

审计报告是审计组工作的最主要成果,也是审计项目质量最主要表现形式。这一环节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主要要求包括:第一,审计组对审计项目实施审计后,应当根据审计工作底稿,撰写审计组审计报告,经审计组组长审核定稿后,书面征求被审计对象意见。被审计对象对审计组审计报告有异议的,审计组应当进行核实,根据所核实的情况对审计报告作必要的修改和调整。第二,审计部门应当召开办公会议,听取复核意见,审定并出具审计部门审计报告。第三,审计部门只对所审计的事项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审计证据不充分、评价依据或者标准不明确以及超越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不发表审计评价意见。

1.5 审计档案整理,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内在要求

一个完整的审计项目,必须注重审计档案的整理。这也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内在要求。这一环节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主要要求包括:第一,归档的审计资料,应当根据保存价值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以审计方案所确定的内容和事项为标准,进行严格鉴别和挑选,确保完整、准确、可靠。第二,审计资料按照审计项目立卷,一个项目可立一卷或者若干卷,不得将数个项目合并立为一卷。第三,案卷封面、文件目录、备考表要素填写应当规范、齐全。第四,立卷责任人将审计资料归类整理、排列后,交由审计组组长审查验收,签署审查意见,连同相应的电子文档一并移交归档。

2 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五项措施”

2.1 建立科学的审计项目质量考评标准

为了衡量审计项目质量的优劣,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质量考评标准。审计项目质量考评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审计项目立项情况;审计方案编制、报批及落实情况;审计证据收集、整理、分析、复核情况;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和复核情况;审计报告复核、审定情况及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客观性;处理、处罚的法律法规适用情况;审计程序及业务规范执行情况;审计业务文书拟制、签批情况;审计档案的完整性、规范性;审计意见、建议落实情况等事项。为了便于衡量和比较审计项目质量的优劣,应当将考评内容细化为若干评价点,再将各评价点进行量化。审计部门要统一组织审计项目质量考评工作,成立审计项目质量考评组,结合年度审计工作任务,制定审计项目质量考评工作计划。考评结束后,考评组应向被考评的审计部门通报质量考评结果,考评结果反映了审计项目质量的基本情况,应当作为审计部门和人员立功评奖的依据。

2.2 完善审计法规制度体系

完善审计法规制度体系,应当着眼于审计项目质量管理全过程,对审计项目质量全过程实施质量控制。一是审计准备阶段,主要包括审计项目的计划管理制度、审前调查制度、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制度、审计承诺制度、审计回避制度等;二是审计实施阶段,主要包括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审核制度、审计日记规范制度、审计责任追究制度等;三是审计报告阶段,主要包括审计业务会议制度、审计回访制度、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奖惩制度等。随着军队审计理念的进步以及审计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与提高,审计制度应当能够不断推陈出新,确保审计质量不断提高。

2.3 创造全员参与的和谐审计环境

创造和谐的审计环境,倡导健康的审计文化,有助于审计工作顺利且高效的展开。一是要做到领导垂范。审计部门领导对审计工作的认识和决心,决定了其他审计人员的审计意识。审计部门工作的开展,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审计工作的受重视程度,往往和领导的态度有很大关系。因此,审计部门领导必须率先垂范,站在部队管理看审计,增强宏观全局意识。二是要做到全员参与。审计质量建设离不开全体审计人员的参与,只有每一名审计人员都能够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全体齐抓共管,才能做好审计质量控制。三是要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审计部门应当积极宣传审计法规,扩大审计影响。要让单位全体人员,特别是党委和首长在了解审计、认识审计的基础上,进而重视审计、支持审计,为审计项目质量建设创造和谐的外部环境。

2.4 建立一支高素质审计人才队伍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人是管理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要素。同理,审计人员是军队审计活动中最积极的因素,是军队审计质量最直接的保证,也是我军审计部门最为宝贵的资源。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结合军队审计工作实际情况,应从下列三个方面加强审计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抓源头,要积极解决审计队伍来源与知识结构性屏障。依托军队财经、工程、装备院校培训审计人员,同时也可建立相对稳定的引进机制,从地方审计院校、财经院校、工程院校引进财经、装备、工程等多专业审计人才,形成审计系统人才稳定来源的长效机制。二是增能力,提升应对复杂情况、解决棘手问题和驾驭工作局面的本领。通过在职培训、实践提高、任职资质考核和激励机制,提升审计人员发现问题、揭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努力造就一批高、精、尖骨干人才,实现审计人才由传统经验型向智能科技型转变,适应多样化经济活动监督形势要求。三是强素质,建设思想作风过硬的审计团队。坚持用先进的思想锻造人,切实增强审计人员政治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和奉献意识,切实把军队审计人员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到现代审计的贡献力上来。确立立党为公的好思想,塑造求真务实的好品格,树立清正廉洁的好形象,保持开拓进取的新风貌。

2.5 加强信息化审计手段应用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在军队审计工作中的应用,审计效率不断提高,审计范围也随之扩大,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在军队审计质量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军队审计部门应当着眼长远、积极谋划、增加投入、创新手段,建立与国情、军情相适应的信息化审计手段,构建信息化条件下部队审计新型工作模式。首先,应加大审计信息技术和现代审计手段的开发研究投入,逐步完善审计业务处理网络,规范审计业务管理流程,实现审计业务信息快速获取、准确传输、高效处理和实时跟踪,加快审计业务处理速度。第二,积极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审计新技术、新方法和重点、难点研究,创建审计新的方式手段、新型工作模式,实现审计效能的跃升。第三,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使其能够熟练地应用各类软件,适应审计信息化的发展需要。第四,建立健全审计信息化相关管理制度,规范审计行为,明确审计责任。

参考文献

项目质量控制范文第3篇

海原县审计局包兆武

近年来,审计质量成为影响审计事业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审计署于2004年2月了第6号令《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自治区审计厅也下发下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审计执法工作的意见》,对贯彻执行审计署6号令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通过对6号令的学习贯彻,审计项目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笔者认为,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要贯穿于整个审计的全过程,包括审前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等环节,而审前准备阶段和审计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尤为重要。

一、审前调查,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基础

审前调查是为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和组织审计实施工作而进行的必要准备,是不可缺少和替代的审计程序。审计署6号令中对审前调查的内容、方式、方法等有明确的规定,我们应该认真贯彻执行。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有部分审计人员认为,一个县级审计机关,就那么几个被审计单位,年年审计或两三年就轮审一回,自认为对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很熟悉,没有必要再搞审前调查。即使搞审前调查,也是蜻蜓点水,敷衍了事。孰不知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是一个动态变化着的业务,其资金总量、资金构成、资金的使用等都有可能发生变化,绝不会以同一个模式呈现。审前调查不但要了解和掌握其经济性质、管理体制、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财政财务隶属关系、职责范围、会计政策选用及变动情况等一些常规的基本资料外,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和掌握被审计单位的资金总量、结构和使用情况,以及有哪些重大开支和特殊开支,审计期间的经济指标状况及相关行业、单位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还要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经济运行环境等相关情况。只有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环境、业务流程、内控制度等情况掌握清楚后,才能为审计项目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才能在审计实施阶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否则,审计质量控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二、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质量控制的依据

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组为了完成审计项目任务,从发送审计通知书到处理审计报告全过程的工作安排。审计实施方案的质量关系到审计项目能否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是整个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保证。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审计人员会忽视审计实施方案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中的作用,方案的编制过于简单,审计重点不明确,审计内容不详,操作性不强以及缺少对审计事项的确定或者没有确定重要审计事项的方法和步骤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不论是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还是在审计复核等事后控制中不能有效地进行控制或根本无法控制。因此,在实施审计前必须编制出高质量的审计实施方案。

首先,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要在充分做好审前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审计目标的要求,项目的特点,审计资源利用等因素,按规范要求编制,具体要做到:一是审计目标明确,审计内容具体。有了明确的审计目标,才能确定需要查证的具体审计事项,有了具体的审计事项,就能在审计实施阶段对审计质量进行控制。二是突出审计重点,确定重要审计事项的方法和步骤,编制方案时,要根据审前调查所取得的资料,分析可能存在问题的线索,确定审计重点。对重点审计事项要有可操作性的方法和步骤,使实施现场审计的人员在重点事项的审计中按照既定的方法和步骤顺利地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合理搭配审计力量,明确人员分工,落实责任。审计组组长要合理整合审计资源,将需要查证的审计事项按审计组成员能力、分工等逐一落实到每个审计人员身上,做到责任明确。

其次,审计组组长或主审要将编制好的审计方案提交审计组反复讨论修改,以便进一步提高审计方案的质量,并使审计组成员明确自己的责任。经审计组讨论后再由审计机关领导批准执行。

高质量的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质量控制的依据。一个审计项目实施后,其审计目标是否实现、审计内容是否得到查证、审计方法和步骤是否有效、审计程序是否合法等均可以得到验证。

三、审计实施阶段,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关键

审计组在现场实施审计阶段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这一过程包括审计证据的收集、产生审计工作底稿、记载审计日记等。

(一)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审计证据的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是审计证据质量控制的本质。对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要围绕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和要求,做到全面客观、实事求是、重要事项不得遗漏;证据要具有充分的证明力,要素齐全。要将获取审计证据的名称、来源、内容和时间等清晰、完整地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中。审计证据应由提供者签名盖章,对提供者拒绝签名或盖章的审计证据,应当注明拒绝签名或盖章的原因和日期,不影响事实存在的,该证据仍然有效。另外,要对审计证据进行分类编号,以便利用。审计组长或主审在汇总审计证据时,要按照审计方案确定的人员分工,将审计证据的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进行质量控制,降低审计风险。

(二)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控制。审计工作底稿是联系审计证据与审计结论的纽带。当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之一时,审计人员应当在编写审计日记的基础上,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一是被审计单位有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二是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而在工作实践中往往出现:①将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证据混淆或只有审计工作底稿而没有审计证据;②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不规范,遗漏项目;③没有经过审计组长复核;④对违规问题的定性依据不足等问题。

结合工作实际,我认为对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控制应该做到:一是编制要规范,内容要完整。要按照审计方案的具体审计事项,一事一稿,规范编制。二是发现的问题必须写明事实基本情况、法规依据、审计评价、处理意见。三是编制人员签名后及时送交审计组长复核,审计组长编制的工作底稿可由本审计组其他人员复核,形成会审制度。四是正确区分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获取的能够证实被审计事项真相的证明材料,是每个审计事项都不可缺少的材料;而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经查证认为被审计单位违反财政财务收支行为或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它不是每个审计事项都必须有的。五是索引号编写要统一、规范。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日记之间是相互印证、互相补充的,因此审计组要对其索引号的编制要做到统一和规范,以便于审计资料的利用和对审计质量的检查。

(三)审计日记的质量控制。审计日记是审计组以人为单位按时间顺序反映其每日实施审计全过程的书面记录。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要逐日编写审计日记,真实、完整地记录实施审计的具体过程,它是审计人员现场审计的全过程记载,是审计人员智慧结晶的真实反映,是现场审计的“黑匣子”。在审计实施阶段对审计日记的质量控制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一是通过审计日记的记载,反映审计人员整个审计工作的轨迹和过程,便于审计组长和主审了解审计人员的工作情况;二是它是审计过程和结果的反映,便于对审计人员工作业绩和工作质量进行考核;三是利于分清责任,降低审计风险,保护审计人员。

对审计日记的质量控制,一是记载要具有连续性;二是要具有完整性;三是要具有合法性。最终形成的审计日记要经审计组长或主审复核把关。

四、提升审计人员素质是审计质量控制的保障

项目质量控制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审计 质量 控制 策略

一、提升审计人员素质

(一)夯实审计所需的基本专业知识

审计工作开展的基础是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审计理论、审计准则、经济管理相关知识、会计原理、计算机操作及数据库、网络技术、被审计单位涉及的法律知识等相关知识是审计人员应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后续教育、持续的自学、吸收新知识,外出培训,更新知识结构等方式都能提升审计人员自身素质,书本中有关审计的理论和方法,他人审计工作技巧均可以为我们所用,从而使审计人员对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的内在规律的把握有所加深。

(二)提升审计职业判断能力

审计判断是审计人员根据其专业知识和经验,通过识别和比较,对审计事项和自身的行为所作的估计、断定或选择。[1]审计职业判断是一种受主观影响比较大的思维形式。审计人员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审计职业判断的质量。

第一,培养正确的审计职业判断意识。在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制定,审计证据收集、评价和整理,内部控制系统的评审,抽样审计,分析性复核等具体实践中审计职业判断有很重要的作用。实际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的经济事项,审计人员要面对这些经济事项的时候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做出专业审计判断,记录和反映这些事项,同时要向决策者提供决策的备选方案。因此,提升职业判断能力、能够真正运用职业判断能力的前提条件是审计人员在主观上树立职业判断意识。

第二,从实践中锻炼思维能力,从审计实践中获得审计经验。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在不断训练、长期实践中积累中逐步形成,审计人员只有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高度的敏感性和较强的洞察力和良好的职业素质才能养成优秀的职业判断能力。因此,在实践中学会分析、判断、总结,积累经验,是审计人员必须增长的素质,在面对审计中不断出现的复杂的、具有不确定性的经济业务以及各种影响因素,审计人员要能够做出准确的职业判断。

二、严抓审计实施过程质量控制

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是一个过程,包括审计项目计划、审计项目实施、起草审计报告、复核审计报告、对审计结果进行公告等环节。同时,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是一个体系包括审计组、审计人员、审计复核部门在内的相关机构。对审计全过程和各个层次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控制能够明确责任,便于追究责任,可以说审计质量控制的核心是分清责任。

规范审计程序可以控制审计质量。如果没有审计程序的质量控制,不同的审计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判断选择相应的审计程序。这样,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经验对审计质量具有重大影响。进行审计实施过程质量控制后,基本的和必要的审计程序就能够提供给审计人员,任何超出控制范围的做法都需要审计人员作出相应的解释,这样就可以减少审计人员在工作中的随意性。如果使用审计实施过程控制标准,审计组负责人可以根据审计项目特点来确定审计计划,选择必需的程序来进行分工,并提出完成工作的时间要求。控制审计过程质量有利于数据交换,提高工作效率。

三、强化审计质量考评机制

审计机关需要积极地运用各种方式对审计项目质量进行科学考评加强审计质量管理。

第一,加大国家审计项目事前、事后控制力度。执行审计项目的审计组要重视审前调查,积极开展与被审计单位碰面会,通过周全的审前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从而确定审计重点,编制审计实施方案,这是为审计项目的高质量创造好的前提。同时要加强事后跟踪控制,重视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建议、审计决定的落实情况,积极进行审计成果转化,不断提升审计项目的取得的审计效果质量以及审计项目带来的社会的效益型。

第二,运用激励措施,国家审计机关积极开展优秀审计项目评比活动,将审计人员对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重视调动起来、提升审计人员自觉抓审计项目质量的积极性。

第三,完善审计质量问责机制。对于各级国家审计干部、审计机关领导法制机构、审计组长、审计人员在具体审计项目质量管理中的责任进行严格的规范与界定;通过规范审计过错追究行为体系建立审计项目质量控制问责机制,使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制约机制得以加强、完善。

四、健全审计质量控制规范体系

(一)重点控制审计工作规范化

建立健全审计工作规范化体系能够全面具体地规范各项审计行为,促进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执法水平的提高。建立健全审计规范体系的中心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审计人员执法水平,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审计规范体系既包括审计法律法规体系,也包括审计规章和审计准则体系,还包括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等。在总结我国多年来审计工作经验、借鉴国外有益做法的基础上,建立起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国家审计规范体系,能够反映我国审计工作的内在规律,对审计监督的基本原则、制度和审计工作中的具体操作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审计人员按照审计规范开展工作,就E能够使审计工作质量得到基本保证。同时建立审计规范体系,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实施审计,有利于增强审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审计的能力,通过对各项规范的遵守,保证审计法律法规的全面正确贯彻执行,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

(二)建立审计人员绩效考核机制

对审计人员来说,绩效考核包括审计信息撰写情况、对审计准则执行情况、劳动纪律遵守情况;但审计机关的管理者更关注的是深层次的问题,审计人员的工作态度受其本人责任感高低与否的影响,责任感的高低进而影响到审计人员撰写审计信息情况、对审计准则的遵守与执行情况和劳动纪律等工作绩效方面的最深层次的原因,这是难以绩效考核度量的,深层次的管理内容是通过单位价值观体系来不断提高的。生成员工绩效的较深层次的要素,如审计相关专业知识、审计人员的沟通能力是能够通过培训提高,进而提升审计能力以及审计人员绩效的内容。所以,对审计人员的考核,可以从审计信息撰写采用情况、审计准则遵守情况和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三个方面来考核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完成质量。

五、总结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是审计项目的核心,审计机关必须加强审计质量的控制,将依法审计、文明审计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实现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审计质量控制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当前审计工作发展的新阶段,需要充分发挥审计职能,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从审计人员素质培养、审计程序控制、审计技术水平提升、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建设等方面全面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部门才能负担起财政资金安全的责任,才能做好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卫士。

(作者单位为天津市东丽区审计局)

参考文献

[1] 张继勋.审计判断研究(第一版)[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24.

[2] 宋常.中国特色绩效审计制度体系探索[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6):3-9.

[3] 段兴民,赵晓铃.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引发的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 (3):3-8.

[4] 刘家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J].审计研究,2008(3):3-10.

[5] 卢家辉.构建“大财政审计”监督框架[J].审计研究,2008(4):8-13.

[6] 李心.中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财政风险分析[J].财政研究,2010(5):37-39.

项目质量控制范文第5篇

审计报告是审计组工作的最主要成果,也是审计项目质量最主要表现形式。这一环节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主要要求包括:第一,审计组对审计项目实施审计后,应当根据审计工作底稿,撰写审计组审计报告,经审计组组长审核定稿后,书面征求被审计对象意见。被审计对象对审计组审计报告有异议的,审计组应当进行核实,根据所核实的情况对审计报告作必要的修改和调整。第二,审计部门应当召开办公会议,听取复核意见,审定并出具审计部门审计报告。第三,审计部门只对所审计的事项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审计证据不充分、评价依据或者标准不明确以及超越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不发表审计评价意见。

2审计档案整理,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内在要求

一个完整的审计项目,必须注重审计档案的整理。这也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内在要求。这一环节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主要要求包括:第一,归档的审计资料,应当根据保存价值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以审计方案所确定的内容和事项为标准,进行严格鉴别和挑选,确保完整、准确、可靠。第二,审计资料按照审计项目立卷,一个项目可立一卷或者若干卷,不得将数个项目合并立为一卷。第三,案卷封面、文件目录、备考表要素填写应当规范、齐全。第四,立卷责任人将审计资料归类整理、排列后,交由审计组组长审查验收,签署审查意见,连同相应的电子文档一并移交归档。

3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五项措施”

3.1建立科学的审计项目质量考评标准

为了衡量审计项目质量的优劣,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质量考评标准。审计项目质量考评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审计项目立项情况;审计方案编制、报批及落实情况;审计证据收集、整理、分析、复核情况;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和复核情况;审计报告复核、审定情况及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客观性;处理、处罚的法律法规适用情况;审计程序及业务规范执行情况;审计业务文书拟制、签批情况;审计档案的完整性、规范性;审计意见、建议落实情况等事项。为了便于衡量和比较审计项目质量的优劣,应当将考评内容细化为若干评价点,再将各评价点进行量化。审计部门要统一组织审计项目质量考评工作,成立审计项目质量考评组,结合年度审计工作任务,制定审计项目质量考评工作计划。考评结束后,考评组应向被考评的审计部门通报质量考评结果,考评结果反映了审计项目质量的基本情况,应当作为审计部门和人员立功评奖的依据。

3.2完善审计法规制度体系

完善审计法规制度体系,应当着眼于审计项目质量管理全过程,对审计项目质量全过程实施质量控制。一是审计准备阶段,主要包括审计项目的计划管理制度、审前调查制度、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制度、审计承诺制度、审计回避制度等;二是审计实施阶段,主要包括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审核制度、审计日记规范制度、审计责任追究制度等;三是审计报告阶段,主要包括审计业务会议制度、审计回访制度、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奖惩制度等。随着军队审计理念的进步以及审计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与提高,审计制度应当能够不断推陈出新,确保审计质量不断提高。

3.3创造全员参与的和谐审计环境

创造和谐的审计环境,倡导健康的审计文化,有助于审计工作顺利且高效的展开。一是要做到领导垂范。审计部门领导对审计工作的认识和决心,决定了其他审计人员的审计意识。审计部门工作的开展,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审计工作的受重视程度,往往和领导的态度有很大关系。因此,审计部门领导必须率先垂范,站在部队管理看审计,增强宏观全局意识。二是要做到全员参与。审计质量建设离不开全体审计人员的参与,只有每一名审计人员都能够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全体齐抓共管,才能做好审计质量控制。三是要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审计部门应当积极宣传审计法规,扩大审计影响。要让单位全体人员,特别是党委和首长在了解审计、认识审计的基础上,进而重视审计、支持审计,为审计项目质量建设创造和谐的外部环境。

3.4建立一支高素质审计人才队伍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人是管理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要素。同理,审计人员是军队审计活动中最积极的因素,是军队审计质量最直接的保证,也是我军审计部门最为宝贵的资源。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结合军队审计工作实际情况,应从下列三个方面加强审计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抓源头,要积极解决审计队伍来源与知识结构性屏障。依托军队财经、工程、装备院校培训审计人员,同时也可建立相对稳定的引进机制,从地方审计院校、财经院校、工程院校引进财经、装备、工程等多专业审计人才,形成审计系统人才稳定来源的长效机制。二是增能力,提升应对复杂情况、解决棘手问题和驾驭工作局面的本领。通过在职培训、实践提高、任职资质考核和激励机制,提升审计人员发现问题、揭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努力造就一批高、精、尖骨干人才,实现审计人才由传统经验型向智能科技型转变,适应多样化经济活动监督形势要求。三是强素质,建设思想作风过硬的审计团队。坚持用先进的思想锻造人,切实增强审计人员政治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和奉献意识,切实把军队审计人员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到现代审计的贡献力上来。确立立党为公的好思想,塑造求真务实的好品格,树立清正廉洁的好形象,保持开拓进取的新风貌。

3.5加强信息化审计手段应用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在军队审计工作中的应用,审计效率不断提高,审计范围也随之扩大,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在军队审计质量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军队审计部门应当着眼长远、积极谋划、增加投入、创新手段,建立与国情、军情相适应的信息化审计手段,构建信息化条件下部队审计新型工作模式。首先,应加大审计信息技术和现代审计手段的开发研究投入,逐步完善审计业务处理网络,规范审计业务管理流程,实现审计业务信息快速获取、准确传输、高效处理和实时跟踪,加快审计业务处理速度。第二,积极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审计新技术、新方法和重点、难点研究,创建审计新的方式手段、新型工作模式,实现审计效能的跃升。第三,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使其能够熟练地应用各类软件,适应审计信息化的发展需要。第四,建立健全审计信息化相关管理制度,规范审计行为,明确审计责任。

项目质量控制范文第6篇

关键词:材料质量 见证取样 管理措施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 O2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建筑材料质量好坏是建设工程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之一,一旦建材质量成问题,再好的施工技术、工艺也难以建造出合格的建筑。对于我们的火电建设工程,这点体现的更加明显。随着工程建设任务的讯速发展和建筑市场的兴旺,建筑材料的质量控制与检测在建筑施工、技术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 建设工程材料质量问题形成的原因

1.1建材生产方面存在问题

建材生产企业门槛低,我国除了对钢材、水泥、防水材料等3种建材实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外,其他建材均无相应准入制度,门槛低导致小企业比比皆是,这些小企业为了增加竞争力,一味靠低价销售获取利润,对质量根本不重视,为了降低成本不惜在原材料、生产工艺、质量控制方面的要求一降再降。这些低价产品继而冲击正规厂家的产品质量,带动行业质量下滑。

1.2 建材在施工现场存在的问题

1)建筑材料无计划供应、不规范堆放、混堆、无标识,管理不当,不采取相应的措施,使材料(如水泥、钢材)日晒雨淋变质、锈蚀,失去原有的性能。

2)建筑材料检测不及时、漏检(如水泥存放超三个月),使不合格的材料当作合格的材料使用,造成不应有的质量安全隐患。

3)施工中钢筋焊接(搭接)工艺水平低,焊接后未及时检测控制就直接使用,影响了设计上使用的钢筋原材料力学性能,必影响工程质量。

4)建筑材料半成品构件(如预制大梁、混凝土普通砖),未到强度龄期,未经过检测就直接使用,造成不必的质量事故。

2. 加强在施工现场对建材质量的控制措施

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相结合,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相结合的方法,监控建材质量,确保建材质量水平。

2.1 实施施工单位进料前申请制度,加强对材料构配件采购订货的控制 进行事前控制,做到未雨绸缪,可以在工程管理中争取主动,对工程质量管理是相当有利的。在施工准备阶段要重视对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查,组织设计作为重要的施工技术文件,是指导施工的关键文件,在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时,要重视对建筑材料管理措施的严密性和可操作性检查。

在监理的现场工作中,加强对现场施工建筑材料供货商资质的审查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有生产厂家的产品(如钢筋、水泥等),就要严查生产厂家的各项资质,此外,经销商的资质也很重要。对于无生产厂家的建材(如施工现场用的砂石等),则应对其产地进行严格考察。

2.2 把好材料进场检验关

把好材料进场检验关,把不合格材料拒之门外,对于保证工程质量至关重要。在实际工作中,应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对于运送到现场的建筑原材料、半成品或者构配件,施工单位在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后必须首先对材料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必须向建设管理单位提交《材料报审表》,同时要附有进场材料的技术说明书和出厂合格证等,经过监理单位现场检验合格后才允许进入施工现场;对于进场检验不合格的材料禁止入场,对已经卸车堆放的,施工单位必须作出明显标记,在规定的时间内清出场地,否则按使用不合格材料进行处罚。

2.3 重视材料的使用前检验

在材料真正用到工程上之前,对其进行质量确认是必不可少的,当然,由于材料已通过入场检验,此时材料检查取样数量可相对减少,一般选取有代表性的部位进行抽查复核。

例如进场的水泥,若进场超过90天,则应进行复查。我曾经遇到过此问题,明知这项规定,但是没有过多的注意,导致大意通过了施工单位在年后上报的年前进场水泥的报审表。幸亏在最后的总监审查阶段发现了此问题。

2.4 材料在施工过程中的检验

某些建筑原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又会组合成新的建筑材料,例如水泥、石子、砂子和水又形成新的建筑材料一混凝土,对于混凝土、砂浆等材料的控制措施也必须严密和完善。例如,对于混凝土的质量控制措施主要是在施工中注意按照配合比施工,在施工现场主要通过坍落度指标来控制其质量,而要更准确地判断其质量,就要制作试块交由实验室进行检测,试块的制作和养护按规范GBJ8l的要求进行,在制作过程中,必须由施工单位取样人员取样,监理(建设)单位见证人员现场见证。取样后,见证人员必须对试样作特定标记,满28天后交实验室检测以确定混凝土质量等级。

对已通过质量检验的钢筋,在施工中还要对接头进行取样送检,根据钢筋焊接的形式,区别闪光对焊、电弧焊、电渣压力焊等分别进行有见证人员监督的取样,由取样人员和见证人员进行封样后送实验室检测。

2.5 建筑材料质量资料的档案管理

对于工程中使用的建筑材料,要建立完善的档案,包括厂家的生产许可证、使用说明书等质量证明资料、由建设单位或实验室出具的各种实验报告(包括钢筋等材料的力学性能试验、化学成分试验、材料级配试验、试块试验报告等)、以及各种合格证等资料,通过对建材档案的分析、研究,既可以准确掌握建材质量状况和对本工程的影响,又可以通过对资料的长期积累和研究获得建筑材料性能指标对于工程建设投资、质量和进度指标的影响度参数,建立起工程材料和工程投资、进度、质量三大指标的关系模型,为工程建设决策提供依据。

3 对建筑工程质量见证取样送检工作的思考

在莱州电厂一期工程项目时,我独立负责全厂土建原材料的见证取样,因此,我认识到原材料管理是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第一道关,从而对现场的材料见证取样做了些思考和总结。

为了加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建筑材料和结构质量检测工作,保证工程质量检测数据的真实性。保证试件能代表母体的质量状况和取样的真实,保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准确性,从而确保工程质量。国家颁布了相关文件和技术法规,要求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检测的管理工作,见证取样检测及有关结构安全检测的单位应具有相应资质。

3.1见证取样制度执行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3.1.1 见证取样制度的实施主要是为了提高样品的代表性和检测数据的科学性、公正性,它除了与检测单位有关外,涉及的工程质量责任主体还有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因此,执行好这一制度必须相关单位都能理解好这一政策并配合支持这项工作。在当前的市场竞争条件下,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还需加大监督和管理力度。我认为应将见证人员的配置和相关工作纳入到资质管理中去;质量监督机构在质量监督过程中应逐步将现场见证工作作为质量监督的内容加以强化。改变目前存在的“好制度落实不好”的现状,使见证取样工作真正能够按规定落到实处,促进工程质量水平的提高。

3.1.2 目前,全国各地的建设工程中见证取样送检的执行要求日益提高,因此,这使见证取样送检工作量增加了很多,而这一增加的工作量绝大部分转嫁给了监理单位(因见证工作基本是监理单位承担),因此监理单位的相关人员在执行时更需注意工作热情及工作力度。

3.1.3 见证人员的自身素质还不甚到位。有些见证人员将样品的真实性片面理解成样品只要在现场的母体中提取即可,忽视了样品的提取要符合有关的技术标准或规范的检验批的要求;对在现场交付的产品,见证人员要确保样品抽取能在现场随机进行,但由于见证人员工作不到位,使得见证送检的样品与现场的实际产品质量不一致。因此,在工程项目建设中,有关方面的责任人应提高责任心,加强工作力度。

3.1.4 见证人员的配置还与工程建设量有一定的差距。按照有关规定,每项工程的见证人员至少配备1-2人,对于规模较大的或较为重点的项目,还应根据建筑物的数量或不同的工种适当增加见证人员。

3.2 针对以上问题可采取的对策

针对目前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见证取样送检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加强见证取样送检工作的监督管理,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3.2.1 进一步加大联合执法的力度、将见证取样送检工作纳入到日常管理中去。尽管见证取样送检工作只是建设工程质量控制中一个环节,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代表性的检测样品不具有真实性,检测的再准确也是徒劳无效的,那么,工程质量也不能够得以保证。因此,建议在监理单位资质年检和日常管理中,相关主管部门须将见证人员的配置、数量和承担的建设工程监理量结合起来;质量监督部门将施工现场的见证取样送检工作作为质量监督的一项重要内容加以落实。

3.2.2 进一步在制度上明确施工现场见证人员的配置数量,加大见证人员培训考核的力度。由于全国各地每年的基本建设规模均在大幅度上升,为更好地执行这项制度,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通过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并提高施工现场见证人员的配置数量,规定现场一线的质量管理人员均须持有见证取样上岗证。

3.2.3 建立见证取样送检工作台帐。建立工作台帐是加强见证取样送检管理的有效措施,通过工作台帐可对见证人员的工作进行日常管理。工作台帐又能反映施工全过程的质量检测情况,也便于质量监督的日常检查和质量事故的处理。

项目质量控制范文第7篇

第一条为了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明确审计责任,根据审计法及其他有关审计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审计机关依法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以及其他依法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计监督时,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审计机关实施审计项目时,对编制审计方案、收集审计证据、编写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出具审计报告、归集审计档案等全过程实行质量控制。

第四条审计机关实行审计项目质量责任评估和追究制度,依据有关审计法规、国家审计准则和本办法评估审计项目质量,追究有关人员对审计项目质量应承担的责任。

第五条审计机关制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时,应当考虑审计项目的时间、经费和人员要求,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提供保障。

第二章审计方案的质量控制

第六条审计机关和审计组在实施审计前,应当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和审计实施方案。

审计机关统一组织由不同级次审计机关或多个审计组参加的行业审计、专项资金审计或者其他统一审计项目时,应当编制审计工作方案。

审计组具体承办审计项目或者实施单个审计项目时,应当编制审计实施方案。

第七条审计机关和审计组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前,应当根据审计项目的规模和性质,安排适当的人员和时间,对被审计单位的有关情况进行审前调查。

第八条审前调查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下列基本情况:

(一)经济性质、管理体制、机构设置、人员编制情况;

(二)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或者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关系;

(三)职责范围或者经营范围;

(四)财务会计机构及其工作情况;

(五)相关的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

(六)重大会计政策选用及变动情况;

(七)以往接受审计情况;

(八)其他需要了解的情况。

第九条审前调查应当收集与审计项目有关的下列资料:

(一)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二)银行账户、会计报表及其他有关会计资料;

(三)重要会议记录和有关文件;

(四)审计档案资料;

(五)电子数据、数据结构文档;

(六)其他需要收集的资料。

第十条审前调查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下列方式:

(一)到被审计单位调查了解情况;

(二)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试审;

(三)查阅相关资料;

(四)走访上级主管部门、有关监管部门、组织人事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

(五)其他方式。

第十一条审前调查一般在送达审计通知书之前进行,必要时,可以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后进行审前调查。

第十二条审计工作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审计工作目标;

(二)审计范围;

(三)审计对象;

(四)审计内容与重点;

(五)审计组织与分工;

(六)工作要求。

审计工作方案应当具有指导性。

第十三条审计工作方案由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具体负责编制,报审计机关分管领导批准,并下达到具体承担审计任务的下级审计机关或者审计组实施。

重要审计项目的审计工作方案应当经审计机关审计业务会议审定。

第十四条审计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编制的依据;

(二)被审计单位的名称和基本情况;

(三)审计目标;

(四)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和审计风险的评估;

(五)审计的范围、内容、重点以及对审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的审计步骤和方法;

(六)预定的审计工作起止时间;

(七)审计组组长、审计组成员及其分工;

(八)编制的日期;

(九)其他有关内容。

第十五条审计实施方案的审计目标是指审计组办理审计项目所要完成的任务。

确定审计目标时,应当考虑下列因素:

(一)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及相关政策;

(二)政府、审计机关、有关部门对审计项目的要求;

(三)被审计单位的有关情况;

(四)审计组成员的业务能力、审计经验;

(五)审计的时间和经费预算;

(六)其他需要考虑的因素。

审计实施方案应当将审计工作方案的审计工作目标具体化。

第十六条审计组应当分析被审计单位有关情况,确定重要性水平和评估审计风险,围绕审计目标确定审计的范围、内容和重点。

审计组应当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进行初步评价,确定是否依赖内部控制。依赖内部控制的,要对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在内部控制测评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业务活动或者会计报表项目进行实质性测试;不依赖内部控制的,在实施审计时直接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业务活动或者会计报表项目进行实质性测试。

对规模较小或者业务简单的审计项目,可以直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内容和重点。

第十七条审计实施方案的审计范围是指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所属的会计期间和有关审计事项。

第十八条审计实施方案的审计内容是指为实现审计目标所需实施的具体审计事项以及所要达到的具体审计目标。

审计事项一般可以按照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业务活动或者会计报表项目划分。

第十九条审计实施方案的审计重点是指对实现审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

审计组应当对审前调查所取得的资料进行初步分析性复核,关注资料间的异常关系和异常变动,分析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重要问题和线索,确定审计重点。

第二十条对实现审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应当确定审计的步骤和方法。

审计步骤和方法应当能够指导审计人员实施审计,实现具体审计目标。

第二十一条确定审计组组长、审计组成员及其分工时,应当考虑其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符合有关规定要求。

审计组组长可以委托有资格的审计人员担任主审,履行审计组组长授权范围内的职责,但审计组组长应当对主审履行职责的结果承担责任。

第二十二条审计组组长具体负责编制审计实施方案,经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审核,报审计机关分管领导批准,由审计组负责实施。

重要审计项目的审计实施方案,可以由审计机关审计业务会议审定。

第二十三条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应当对审计实施方案的下列事项进行审核:

(一)审计目标的可行性;

(二)重要性水平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的合理性;

(三)审计范围、内容和重点的适当性;

(四)审计步骤和方法的可操作性;

(五)时间安排的合理性;

(六)审计分工的恰当性;

(七)其他需要审核的事项。

第二十四条实施审计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调整审计实施方案:

(一)审计工作方案调整的;

(二)审计组在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测评后,认为需要调整审计重点、步骤和方法的;

(三)审计组人员发生变化,足以影响审计实施方案执行的;

(四)审计中发现重大违法案件线索,需要改变审计内容和重点的;

(五)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不能正常开展审计工作的;

(六)其他需要调整的。

第二十五条审计实施方案中下列事项的调整应当报经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批准:

(一)审计范围、内容和重点;

(二)重要性水平及审计风险水平;

(三)重要的审计步骤和方法;

(四)审计组成员。

第二十六条审计实施方案中下列事项的调整应当报经审计机关分管领导批准:

(一)审计目标;

(二)审计组组长;

(三)审计工作起止时间;

(四)审计组所在部门认为需要报审计机关领导批准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七条审计组在特殊情况下不能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规定办理调整审计实施方案审批手续的,可以口头请示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或者审计机关分管领导同意后,调整并实施审计实施方案。审计结束时,审计组应当及时补办审批手续。

第二十八条审计组应当将审前调查情况,初步分析性复核、内部控制测评、重要性水平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的过程,以及审计实施方案调整情况加以记录。

第二十九条审计机关分管领导对审计实施方案所确定的审计目标的恰当性负责。

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对审计范围和重点的适当性负责。

审计组组长对审计内容的适当性、步骤和方法的可操作性负责。

审计组成员对审前调查过程中形成的有关记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由于审计实施方案编制、调整不当,造成重大违规问题应当查出而未能查出的,有关人员应当承担相应责任。

第三章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

第三十条审计人员应当按照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具体审计事项,在实施审计过程中收集审计证据。

第三十一条审计证据的形式包括书面证据、实物证据、视听或者电子数据资料、口头证据、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以及其他证据。

第三十二条审计证据必须具备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

第三十三条审计人员应当有针对性地收集与审计事项相关的审计证据。

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以及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应当在审计工作底稿后附有审计证据支持。其他审计事项以审计日记记载审计事项的查证过程和结果,必要时可以附有审计证据或者相关资料。

第三十四条审计人员应当按照下列方法收集审计证据:

(一)通过检查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的,应当取得与审计事项相关的会计资料、被审计单位承诺书、会议记录、文件、合同等资料,以及审计人员编制的汇总表、调节表、分析表等材料;

(二)通过监盘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的,应当编制实物资产盘点清单和现金、有价证券盘点表等材料,并由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签名;

(三)通过观察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的,应当编制观察记录,注明观察的事项、内容和结果等情况;

(四)通过查询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的,应当取得被查询的单位或者个人的书面答复材料或者口头答复记录,并注明查询事项、内容、方式和查询结果等情况;

(五)通过函证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的,应当取得被函证单位或者个人的回函,编制函证记录,注明函证事项、范围和回函结果等情况;

(六)通过计算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的,应当编制计算表或者计算工作记录,注明计算的事项,所根据的相关数据,计算的方法和结果等;

(七)通过分析性复核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的,应当编制对比分析表、比率分析表和趋势变动表,分析和说明异常变动项目、重要比率或者趋势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情况。

第三十五条审计人员可以收集能够证明审计事项的原始资料、有关文件和实物等;不能或者不宜取得原始资料、有关文件和实物的,也可以采取文字记录、摘录、复印、拍照、转储、下载等方式取得审计证据。

第三十六条审计人员在收集实物证据时,应当注明实物的所有权人、数量、存放地点、存放方式和实物证据提供者等情况。

审计人员在收集视听资料或者电子数据资料时,应当注明制作方法、制作时间、制作人和电子数据资料的运行环境、系统以及存放地点、存放方式等情况。必要时,电子数据资料能够转换成书面材料的,可以将其转换成书面材料。

审计人员在收集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时,应当注明鉴定或者勘验的事项、向鉴定人或者勘验人提交的相关材料、鉴定人或者勘验人资格等。

第三十七条对实现审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的审计步骤和方法难以实施或者实施后难以取得充分审计证据的,审计人员应当实施追加或者替代的审计步骤和方法,仍难以取得充分审计证据的,应当由审计组组长确认,并在审计日记中予以记录和审计报告中予以反映。

第三十八条审计人员取得审计证据,应当由证据提供者签名或者盖章;不能取得提供者签名或者盖章的,审计人员应当注明原因。不能取得签名或者盖章不影响事实存在的,该审计证据仍然有效。

第三十九条取得的审计证据数量较大的,可以编制汇总的审计证据,由证据提供者签名或者盖章。

审计人员应当对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分析、判断和归纳。按照审计事项分类,按照审计证据与审计事项相关程度排序;对审计证据进行比较判断,决定取舍,剔除与审计事项无关、无效、重复、冗余的证据;对审计证据进行汇总和分析,确定审计事项的审计证据是否足以支持审计结论。

第四十条经过分析、判断和归纳的审计证据,应当编制索引号排序,附在相应的审计工作底稿之后;必要时,可以附在相应的审计日记之后。

不能附在审计工作底稿或者审计日记之后的实物证据、视听资料和电子数据资料等,应当按照本办法第三十六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编制书面材料,附在相应的审计工作底稿或者审计日记之后。

第四十一条审计组组长应当督导审计人员收集审计证据工作,审核审计证据。发现审计证据不符合要求的,应当责成审计人员进一步取证。

第四十二条审计人员应当对其收集的审计证据严重失实,或者隐匿、篡改、毁弃审计证据的行为承担责任。

审计组组长应当对重要审计事项未收集审计证据或者审计证据不足以支持审计结论,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承担责任。

第四章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控制

第四十三条审计日记是审计人员以人为单位按时间顺序反映其每日实施审计全过程的书面记录。

第四十四条审计人员应当在实施审计过程中逐日编写审计日记。

第四十五条审计日记的要素包括:

(一)审计项目名称;

(二)审计人员姓名;

(三)审计分工;

(四)实施审计的日期;

(五)审计工作具体内容;

(六)索引号;

(七)页次。

第四十六条审计日记记载的审计工作具体内容包括:

(一)审计事项的名称;

(二)实施审计的步骤和方法;

(三)审计查阅的资料名称和数量;

(四)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和查证结果;

(五)其他需要记录的情况。

第四十七条审计人员应当真实、完整地记录审计日记,不得遗漏、虚构、隐匿、毁弃,其他人不得删改。

审计日记应当要素齐全,内容完整,简明扼要。

第四十八条审计人员同时承担多个审计事项,应当在同一审计日记中依次记载;多名审计人员共同承担同一审计事项,应当在各自的审计日记中分别记载。

第四十九条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以及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审计人员应当在编写审计日记的基础上,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其他审计事项以审计日记记载审计事项的查证过程和结果。

第五十条审计工作底稿的要素包括:

(一)被审计单位名称,即接受审计的单位或者项目的名称;

(二)审计事项,即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

(三)会计期间或者截止日期,即审计事项所属会计期间或者截止日期;

(四)审计人员及编制日期,即实施审计项目并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人员及编制日期;

(五)审计结论或者审计查出问题摘要及其依据,即简要描述审计结论或者审计查出问题的性质、金额、数量、发生时间、地点、方式等内容,以及相关依据;

(六)复核人员、复核意见及复核日期,即审计组组长或者其委托的有资格的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意见及实施复核的日期;

(七)索引号及页次,即审计工作底稿的统一编号及本页的页次;

(八)附件,即审计工作底稿所附的审计证据及相关资料。

第五十一条审计工作底稿应当附有审计证据。

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证据的对应关系,应当通过审计证据的索引号来体现。审计证据对应多个审计工作底稿时,应当将审计证据附在与其关系最密切的审计工作底稿后面,并在其他审计工作底稿上予以注明。

第五十二条审计日记与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的对应关系应当在审计日记中通过索引号加以注明。

第五十三条审计组组长或者其委托的有资格的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底稿的下列事项进行复核,并提出复核意见:

(一)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是否实施审计;

(二)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具体审计目标是否实现,审计步骤和方法是否执行;

(三)事实是否清楚;

(四)审计证据是否充分;

(五)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准确;

(六)审计结论是否恰当;

(七)其他有关重要事项。

必要时,审计组组长或者其委托的有资格的审计人员可以对审计日记进行检查。

第五十四条对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中存在的问题,审计组组长应当责成审计人员及时纠正。

第五十五条审计人员应当对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对未执行审计实施方案导致重大问题未发现的,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隐瞒不报或者不如实反映的,以及审计查出的问题严重失实的承担责任。

审计组组长对复核意见负责,对未能发现审计工作底稿中严重失实的行为承担责任。

第五章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

第五十六条审计报告是审计机关实施审计后,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书。

第五十七条审计报告包括下列基本要素:

(一)标题,统一表述为"审计报告";

(二)编号,一般表述为"****年第*号";

(三)被审计单位名称;

(四)审计项目名称,一般表述为"****年度****审计";

(五)内容;

(六)出具单位,即派出审计组的审计机关;

(七)签发日期。

第五十八条审计报告的内容包括:

(一)审计依据,即实施审计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的具体规定。

(二)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性质、管理体制、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或者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关系,以及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状况等。

(三)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一般表述为被审计单位应对其提供的与审计相关的会计资料、其他证明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四)实施审计的基本情况,一般包括审计范围、审计方式和审计实施的起止时间。

审计范围应说明审计所涉及的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所属的会计期间和有关审计事项。

(五)审计评价意见,即根据不同的审计目标,以审计结果为基础,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发表评价意见。

真实性主要评价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处理遵守相关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情况,以及相关会计信息与实际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状况和业务经营活动成果的符合程度。

合法性主要评价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程度。

效益性主要评价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率和效果的实现程度。

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应运用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并考虑重要性水平、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审计发现问题的数额大小、性质和情节等因素。

审计机关只对所审计的事项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审计证据不充分、评价依据或者标准不明确以及超越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不发表审计评价意见。

(六)审计查出的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的事实和定性、处理处罚决定以及法律、法规、规章依据,有关移送处理的决定。

(七)必要时可以对被审计单位提出改进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第五十九条审计组对审计事项实施审计后,应当提出审计报告。

第六十条审计报告经审计组组长审核后,送达被审计单位征求意见。

第六十一条被审计单位对征求意见的审计报告有异议的,审计组应当进行核实,并作出书面说明。必要时,应当修改审计报告。

被审计单位自收到审计报告之日起十日内没有提出书面意见的,视同无异议,并由审计人员予以注明。

征求意见的审计报告应予保留。

第六十二条审计组应当将审计报告、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书面意见、审计组的书面说明、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以及其他有关材料,报审计组所在部门复核。

第六十三条审计组所在部门应当对下列事项进行复核,并提出书面复核意见:

(一)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目标是否实现;

(二)事实是否清楚;

(三)审计证据是否充分;

(四)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正确;

(五)评价、定性、处理、处罚和移送处理是否恰当;

(六)其他需要复核的事项。

第六十四条审计组所在部门对审计报告进行复核后,代拟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

第六十五条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需要依法进行处理、处罚的,审计组所在部门应当代拟审计决定书。

第六十六条对审计发现的依法应当由其他有关部门纠正、处理、处罚或者追究有关责任人员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的问题,审计组所在部门应当代拟审计移送处理书。

第六十七条审计组所在部门应当将其代拟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书面意见,以及其他有关材料报送法制工作机构复核。

第六十八条法制工作机构应当对下列事项进行复核:

(一)主要事实的表述是否清楚;

(二)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正确;

(三)评价、定性、处理、处罚和移送处理是否恰当;

(四)审计程序是否符合规定;

(五)其他需要复核的事项。

法制工作机构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提出复核意见,出具复核意见书。

第六十九条审计组所在部门应当将代拟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和法制工作机构的复核意见书、报送审计机关分管领导。

第七十条一般审计项目的审计报告,由审计机关分管领导召开小型审计业务会议讨论审定。参加人员包括审计机关分管领导、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法制工作机构负责人、审计组组长和其他有关人员。

第七十一条重要审计项目的审计报告,由审计机关分管领导提议,经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或其指定的其他负责人同意后,召开审计业务会议讨论审定。参加人员包括审计机关负责人、审计组所在部门和法制工作机构的负责人、审计组组长、有关专家和其他有关人员。

第七十二条审计业务会议应当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审计业务会议决定。

第七十三条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审计业务会议的记录工作,并根据审计业务会议决定修改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和审计移送处理书。

第七十四条对被审计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员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作出较大数额罚款的审计决定之前,应当根据审计机关审计听证的规定,告知被审计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员自收到审计听证告知书之日起三日内有权要求举行听证;被审计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员要求举行听证的,审计机关应当组织听证。

第七十五条审计组所在部门应当将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报送审计机关分管领导或者主要负责人签发。

第七十六条审计机关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将出具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送达被审计单位和有关单位,将审计移送处理书送达有关单位。

第七十七条审计机关组织行业审计、专项资金审计或者其他统一审计项目时,需要汇总编制审计报告的,应当由审计组所在部门或者审计机关分别编写审计报告,报送组织审计项目的审计机关,由其按审计发现的问题金额和性质汇总,形成统一的审计报告。

汇总审计报告的审计机关有关业务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对汇总的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汇总的审计报告按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审定。

第七十八条审计机关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可以依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布审计报告。

审计机关公布审计报告,应当依法保守国家秘密和被审计单位的商业秘密,遵守国家的有关规定。

第七十九条审计组组长对其提出的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对审计工作底稿记录的重大问题不予反映或者不如实反映的,审计报告反映的问题严重失实的承担责任。

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对其代拟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的恰当性负责;对审计组提出的审计报告中记录的重大问题隐瞒不报或者不如实反映的,其代拟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反映的事实严重失实的承担责任。

法制工作机构负责人和复核人员对其复核意见的恰当性负责;对审计报告中存在的定性不准确、适用法律、法规、规章不正确、处理处罚不当问题应当发现而没有发现,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承担责任。

审计机关分管领导对审计机关出具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负责。

审计机关根据审计结果编制的审计信息严重失实的,有关人员应当承担责任。

第六章审计档案的质量控制

第八十条审计组应当按照审计档案管理要求收集与审计项目有关的材料,建立审计档案。

第八十一条审计档案实行审计组负责制,审计组组长对审计档案反映的业务质量进行审查验收。

第八十二条审计组应当确定立卷责任人及时收集审计项目的文件材料;审计项目终结后,立卷责任人及时办理立卷工作。

第八十三条立卷责任人应当将与审计项目有关的下列文件材料归入审计项目案卷:

(一)结论类文件材料,主要是审计报告及审计业务会议记录、复核意见书、审计组的书面说明、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书面意见等审计报告形成过程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审计决定书及相关文件材料、审计移送处理书及相关文件材料等;

(二)证明类文件材料,主要是被审计单位承诺书、审计日记、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等;

(三)立项类文件材料,主要是上级审计机关或者本级政府的指令性文件、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举报材料及领导批示、审计实施方案及审前调查记录等相关材料、审计通知书和授权审计通知书等;

(四)备查类文件材料,主要是不能归入前三项的其他文件材料。

第八十四条文件材料按照审计项目立卷,一个项目可立一卷或者若干卷,但不得将数个项目合并立为一卷。

跨年度的审计项目,在项目审计终结的年度立卷。

第八十五条立卷责任人应当按照下列规则排列文件材料:

(一)审计项目案卷内的文件材料按照结论类、证明类、立项类和备查类的顺序排列;

(二)结论类采用逆审计程序并结合文件材料的重要程度排列;

(三)证明类按照审计工作底稿及所附审计证据与审计实施方案所列审计事项对应的顺序排列;

(四)立项类按照文件材料形成的时间顺序,并结合文件材料的重要程度排列;

(五)备查类按照文件材料形成的时间顺序,并结合文件材料的重要程度排列;

(六)审计项目案卷内的每份或者每组文件之间按照正件在前附件在后、定稿在前修改稿在后、批复在前请示在后、批示在前报告在后、重要文件在前次要文件在后、汇总性文件在前基础性文件在后的顺序排列;

(七)审计日记以人为单位按照审计组组长及审计组成员顺序排列,可以单独立卷和存放。

第八十六条立卷责任人将文件材料归类整理、排列后,交由审计组组长审查验收。

审计组组长按照有关规定对文件材料进行审查验收,并签署审查意见。对不符合规定的,应当责成有关人员改正或者向有关机构提出改进意见。

第八十七条审计组所在部门应当按照规定期限将检查合格的审计项目案卷移交档案管理机构归档。

审计组所在部门在移送审计项目案卷时,应当做好该被审计单位审计资料库的建立或者补充工作。

第八十八条审计组成员对文件材料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立卷责任人对卷内文件材料的完整性、归档的规范性负责。

审计组组长对审查验收意见负责。

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对归档的及时性负责。

第七章审计项目质量责任

第八十九条审计组成员、审计组组长、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法制工作机构负责人和复核人员、审计机关领导在执行审计项目过程中,违反审计法规、国家审计准则和本办法有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规定的,应当追究相应责任。

第九十条追究审计项目质量责任包括下列处理形式:

(一)责令改正错误;

(二)告诫、批评教育;

(三)责令书面检查;

(四)通报批评;

(五)停职培训、转岗;

(六)情节严重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七)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除上述形式外,可以并处取消评优、评先、晋级、晋职资格。

第九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减轻或者免予处理:

(一)非审计人员人为因素造成不良后果的;

(二)主动改正错误或者情节轻微的;

(三)其他可以减轻或者免予处理的情形。

第九十二条审计机关设立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委员会,负责评估和追究审计项目质量责任。审计机关主要领导为委员会主任,委员为审计机关其他领导、相关审计业务机构、法制工作机构、人事教育机构、监察机构、机关党委、办公厅(室)负责人及有关专家。

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法制工作机构。

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违反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规定需要承担责任的,由上级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委员会负责评估和追究。

第九十三条审计机关可以每年组织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对被评为优秀审计项目的单位给予通报表扬,并对参加审计项目的有关人员给予奖励。

第九十四条审计机关各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审计项目质量的检查和了解,对违反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规定的行为,由法制工作机构及时报告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委员会。

第九十五条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委员会对违反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规定的行为,责成各有关部门、法制工作机构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作出处理决定,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九十六条被处理人员若对处理决定不服,可在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30日内向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委员会提出申诉。

第八章附则

第九十七条本办法在审计署机关及派出、派驻机构试行。地方审计机关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试行范围。

第九十八条审计机关办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事项,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九十九条本办法由审计署负责解释。

项目质量控制范文第8篇

本文作者:王本友工作单位:山东省青岛市石化检修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在施工阶段,工程进度的有效控制,一要按总体工程计划进度实施的过程中,对各道工序进行检查,无偏离的严格执行;有对偏离控制目标的要找出原因,坚决纠正,对进度计划进行调整,使施工的具体实施能够合理、可靠的执行。不能因为自然气候、设备材料、机具、人员等原因进行无序的追求施工工期,不做科学的工期计算,在规划工期内以非正常施工速度赶工期,加班加点,使工人劳动强度加大,而产生各类工程施工质量问题,严重的还会造成返工和不能返工的问题(原因工程施工一次性特点),使质量目标失控,因此,无论是进度加快、进度滞后都会对施工工期造成影响,给企业经济效益带来损失。二要对整个建设项目中相关单位各专业之间的进度对接,组织相关单位人员及时召开工程协调会议,并形成会议纪要下发、通报各单位施工进度,存在的问题,需要解决的方式、办法,在时间、空间交叉上进行协调。尤其是土建施工与钢结构安装、设备安装与管道安装和大件吊装等时间、空间交叉作业的过程中,更要把各专业的施工进度计划提前协调好。这些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因素,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实际进度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对这些单项工程之间的施工关系不加以必要的协调,将会造成工程施工秩序混乱,不能按期完成建设工程。

形成最终产品质量的重要阶段。同时因为石化装置大都在高温、高压的生产条件下运行,且运行介质易燃易爆或有毒,对安全和质量要求高,提出了严格的标准;在建设过程中,其质量必须满足设计文件及相应标准规范,否则就可能导致恶性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即使不出现恶性事故,装置一旦投料试车,再要停下来其维修的成本也非常高。因此,在石化工程建设中,系统的严密性和强度要求非常严格,对质量控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焊接质量要素(焊接工艺、焊工资格、焊接材料、焊接设备、焊接环境等)的控制。要严格按照GB50235-2010《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和GB50236-2011《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及其它相关规范要求进行施工,编制焊接质量控制表,对焊接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和验收,做到有效、实控,这一点非常重要,并分析焊接要素,以此提高焊接质量,减少返修工序,从而降低成本,加快施工进度。⑵安装质量(包括动静设备、电气、仪表、管道等各专业)的控制。

主要包括设备、钢结构、管道等的安装准备阶段、安装全过程及设备试运行过程的质量控制。在安装准备阶段编制并提交合理、可靠的安装施工组织设计和安装施工方案,对场地作业条件进行确认,准备相应机具、计量和检测器具,完善施工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设备安装过程的质量控制要点包括设备基础检验、设备就位、调平与找正、二次灌浆等不同工序。设备试运行过程的质量控制包括准备工作、单机试车、联动试车、投料试车等要点,并确认传动系统、电气系统、、液压、气动系统的运行状况并做好试车记录。因此,把安装全过程进行质量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要素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预防、减少或消除质量缺陷,才能满足使用单位对整个建设工程质量的要求。石化建设项目中,只有在施工中明确和处理好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才可以保证建设工程在施工中不出现大的质量问题,为顺利的保质、保量、保期完成建设施工任务创造出一个好的局面。

项目质量控制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勘查;项目;质量;控制;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4. 022

[中图分类号] C9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4- 0040- 02

地质勘查项目是一门自然科学,其成果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在系统地收集野外地质资料、综合分析才能得出,项目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的高低、经验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地质勘查成果的质量,要想改变勘探过程中所存在的质量控制问题 ,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再根据不同视角来分析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经过优化,理论分析等手段提出针对这些原因的改进对策。最后基于改进对策建立起一套可行的质量控制改革方案。

1 地质矿产勘查项目质量控制所存在的问题

1.1 质量控制的内容

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质量控制的目标就是确保项目质量能满足有关方面所提出的质量要求。项目质量的各个环节称为项目质量环,质量控制的范围涉及项目质量形成过程的各个环节,受到质量环各阶段质量活动的直接影响,任一环节的工作没有做好,都会使项目质量受到损害而不能满足质量要求。

项目质量控制的工作包括作业技术和活动,即包括专业技术和管理技术两方面。质量控制应贯彻预防为主与检测把关相结合的原则,在项目的每一个阶段和环节,都应对影响工作质量的人、机、料、法、环即4M1E因素进行控制,并对质量控制的成果进行分阶段验证,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查明原因,采取措施,防止类似问题重复发生,并使问题在早期得以解决,减少经济损失,项目的进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围绕项目的质量控制也有动态性。为了掌握项目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状态,应采用动态控制的方法和技术进行质量控制工作。

地质矿产勘查项目,是依据先进的地质科学理论,按地质矿产勘查相关规范要求,在大量野外地质观察和搜集整理有关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地质测量、物化探、钻坑探工程及样品测试等综合地质手段和方法,取得可靠的地质矿产信息资料(包括查明矿产储量、矿石质量、采选取冶加工条件和矿床技术经济评价),为矿山设计建设提供依据。

1.2 质量控制所存在的问题

1.2.1 违反基本勘察程序

在实际勘探过程中,违反基本勘探审批程序的现象相当普遍。有的不顾实际,盲目赶任务,赶进度,存在着搞各种名目的程式化勘探;有的前期准备工作很不充分,资金根本无法有效地落实;有的压缩合理的勘探手段和勘探的基本步骤;有的在勘探总计划没有制订完成时,便采用边勘察,边规划,边核对,搞所谓的“三边”工程;有的越权审批,没有勘探立项,擅自批准进行勘探。

1.2.2 勘探中的质量控制不能落到实处

勘探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对勘探结果的质量至关重要。据调查,大的企业,勘探过程中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人员及设备的配备,勘探工艺流程中质量的控制和质量检验检测以及各项措施的落实都能够严格按照规范进行。但是在一些中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技术队伍的建设和质量管理水平都难以胜任勘探的需要,管理人员只追求眼前利益和个人利益,忽视勘探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没有三检制,没有监测检查,所有的勘探记录,质量监测记录,验收记录都是最后竣工前闭门造车,所有数据根本不能反映工程的实际质量状况。

2 矿产勘探质量控制的模式改革

2.1 完善勘探前的质量计划

质量计划就是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而制订的一系列为实现质量目标的控制方案。

首先,要确定质量目标,项目质量目标分为功能要求和用户期望,因此不同的项目质量目标不同。地质勘查项目质量功能要求有相关规范规定,用户期望则是用户对该勘查成果所想达到的目的。其他还有就是外部条件,如环境条件、地质条件、水文条件等对项目质量的影响。另外,由于项目的质量是无止境的,项目质量的提高与项目成本的增加呈正相关,所以,项目追求的质量不是最高,而是最佳。项目计划应该综合考虑以上条件,合理确定项目的质量目标。其次,制订实现项目质量目标的方案,项目开始时,应从总体考虑,编制一个保证项目质量的规划性方案,也就是质量管理计划,随着项目的进展,编制相应的各阶段较详细的操作规范及合格指标。

地质勘查质量计划应该包括测量、地质、水工环、钻探、物探、化验及图文等工作的实施过程及达到的实际质量要求,质量监督检查时间及检查内容等,质量要求应尽量细化到每一工作的每一工序。最后根据项目组织关系及岗位职责明确质量责任人,质量责任人应分总质量责任人、分工作责任人、工序责任人。

2.2 贯彻勘探中的计划执行

所谓执行就是按计划实施,执行的主体是人,所以该阶段的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那么执行人员的组织就是计划执行的保障。

由于人的技术水平、生理缺陷、心理行为等的不同,在计划执行团队中担当的岗位也不同,如果用人错误就会导致计划执行时出现偏差。在该阶段,要充分发挥人的主导作用,提高项目团队人员素质、改善劳动条件、公平合理地采用激励机制激发人的劳动激情等是保障计划执行的动力。我们往往把地质勘查出现质量问题认为只是实际操作者的责任,这是一种管理意识方面的错误。出现质量问题应该是多方面的原因,有项目组织者的原因,项目指挥者的原因及项目操作者的原因。

由于人在客观上存在着诸多不同的缺陷,合理用人是保障项目质量计划执行的基础。最重要的是提高人的质量意识,健全岗位责任制、形成人人重视质量的项目环境是项目质量目标实现的关键。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文士,焦叔斌,张雁,等.管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项目质量控制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作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第三道防线,其目的是为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进组织的经营。为使内部审计能充分发挥作用,必须对内部审计项目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涵义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5年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规定:内部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是指为合理保证审计项目的实施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的控制程序与方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具体包括内部审计机构为确保其审计项目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实施审计项目时,对审计立项、审计准备、审计测试、审计报告、审计追踪、项目评价等完整审计程序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它是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对自身活动进行控制的自律行为,它贯穿于审计项目的各个环节。

二、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1.加强项目质量控制是推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生命,而审计项目质量则是内部审计质量的灵魂。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提高审计质量,必然给内部审计自身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首先是有利于提高审计部门的地位,“有为才能有位”,高质量的审计项目容易得到领导的重视,被审计单位的尊重,树立内审的良好形象,为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履行职责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其次是有利于审计队伍素质的提高,通过对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使审计人员对素质要求有了新的标准和认识,审计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将会在外界压力、自身动力的双重作用下得到提高,以更好的适应业务发展对内部审计的需要。可以说,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完善是在不断提高其项目质量的前提下实现的,提高审计项目质量是推动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2.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现状需要加强项目质量控制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现状重点表现为“三重三轻”:即“重审计实施、轻审计准备”,审计方案可操作性不强,审计实施与审计方案“两张皮”,造成审计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影响项目质量;“重审计问题、轻审计规范”,审计取证不齐全,工作底稿不规范,审计定性不准确;“重审计报告、轻整改落实”,使审计的效能大打折扣。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以便对以上控制缺陷“纠偏”和其他控制环节“防患于未然”。

3.加强项目质量控制是规避审计风险的有效手段

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势必存在内部审计风险。在我国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现阶段,决定内部审计风险大小的直接因素就是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高低,二者之间存在此长彼消的关系,内部审计项目质量越高,审计风险就越小;反之,则审计风险越大。所以控制和降低审计风险的核心在于提高内部审计项目质量。只有加强对审计项目各环节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管理,才能有效地保证审计工作质量,规范审计工作行为,最大限度地规避审计风险。

4.加强项目质量控制是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完善提供实践基础

科学的理论来源于科学的实践,在不断强化项目质量控制的实践过程中积极地总结经验教训、寻找规律,将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措施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是一个过程,包括立项、准备、实施、报告、后续等各环节。以下则是审计项目各环节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1.立项阶段的质量控制

高度重视立项阶段的质量控制。首先,内部审计立项应以本组织风险评估为基础,以帮助组织实现目标,为组织提供增值服务为目的,时刻跟上组织前进的步伐,配合组织发展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审计,尤其关键的是内部审计项目的立项要能体现组织不断发展变化的审计需求。其次,为保证项目主题明确、重点突出,就需要适当控制和缩小审计范围。根据以往审计经验,在没有特定需要情况下,适宜采用“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术,一次审计只针对某一个管理环节或一个业务事项进行深入细致的审计,尽量减少盲目的泛泛的全面审计。有利于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把握及控制审计的风险。因此,项目立项把握的好,在总体不断拓展审计范围和影响的同时细化审计项目分类,在每个审计项目上力求做深做透,就会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在前期打下良好的基础。

2.准备过程的质量控制

准备阶段是整个项目的基础,在项目前期做好各项质量控制,不仅能从开始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而且可以节约具体审计过程的时间和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加强审前准备的质量控制,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配备与审计项目相适宜的审计组成员。内部审计部门在配备相应的项目成员时应主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审计人员应符合客观性的要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修订的《职业道德规范》中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展示其最大限度地职业客观”。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审计部门负责人不应委派那些可能有利害冲突或偏见的审计人员参与该项目的审计,以保证审计人员公正客观、不偏不倚。二是,审计人员应符合专业胜任的要求。《职业道德规范》中同时要求,内部审计师在开展业务时,应具备专业能力和应有的职业审慎性。作为内部审计项目组人员的组成,需要基本的胜任能力,才能基本保证项目质量。

(2)把好审前调查关,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审前调查是保证项目质量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凡是审计效果比较突出、审计质量比较高的审计项目,都进行了充分的审前调查。审计调查应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流程、内控状况及关键岗位管理人员、管理方式和信息系统的主要变化。调查结束后,审计组应执行分析性程序,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明确潜在的关键控制点、控制缺陷或控制过度的情况,对被审计事项的重要性和审计风险作出合理评估,初步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只有把审前调查作为审计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真抓好,才能编制出行之有效的审计实施方案,确保高质量地实现审计目标。

(3)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实施方案是项目质量控制的“龙头”。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应具备三个特征。第一,它从根本上规定了项目的方向,是指导审计人员现场作业的“路线图”,对实施项目起着全面控制的作用;第二,它是执行审计和质量检查的标准。依照实施方案,管理者可以判断审计人员审了什么、怎么审的、结果怎样,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审计人员的随意性;第三,它是审计报告的基础,好的实施方案已基本摸清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使现场实施有的放矢,审计报告也就水到渠成了。

3.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

审计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是整个项目质量保证的核心。因此,必须强化实施过程的控制,以保证项目质量,降低项目总体风险。现场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关键在于严格执行审计程序,规范业务操作,重点把握好两方面的质量控制。其一,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审计证据为内部审计人员作出审计结论和建议提供了依据,是项目质量的核心。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包括三点:一是要明确审计取证的范围。审计证据要足以支持审计报告和审计结论中揭示的问题。二是要规范审计取证的方法。为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应根据取证的要求不同,对取证方法有所侧重,以规范审计取证行为。三是要恰当处理和评价审计证据。内审人员应要求证据的提供者进行签名或盖章,确认其来源真实,证据有效。无法获取签名盖章的证据,应当了解原因,并在底稿中注明原因和日期;评价审计证据时,应当考虑证据之间的相互印证及证据来源的可靠程度。其二,审计底稿的质量控制。审计底稿是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和道德风险的一个关键环节。编制工作底稿时,应遵循工作底稿的质量要求,做到内容完整、记录清晰、结论明确,客观反映项目计划与审计方案的制定及实施情况,并包括与形成审计结论和建议有关的所有重要事项。保证认定事实客观存在、问题性质判断准确、审计建议合理专业。

4.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

审计报告是审计监督活动的“产品”,是实施审计后,对审计项目做出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是审计风险的最终载体,要想提高审计项目的质量,重视审计报告的撰写是非常必要的。审计报告应当客观、完整、清晰、及时、具有建设性,并体现重要性原则。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关键是复核审定和最终审定控制。审核重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审计报告是否以审计底稿为基础,问题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对审计底稿不能充分支持审计报告、但必须在报告中揭示的情况,责成审计组继续深入检查,将工作底稿补充完整。二是审计报告是否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引用法规条文是否有效、准确。三是审计报告是否以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为原则,问题定性是否正确,评价是否到位。四是审计报告是否以帮、促为出发点,审计建议是否可行,对被审计单位目前或未来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否具有指导意义。五是审计报告结构是否合理,报告的层次是否按问题的重要性排列,用词是否恰当,审计报告作为专业文书,应切忌用华丽辞藻或修饰的方法等。

5.审计项目后期及后续的质量控制

做好以下项目后期及后续的质量控制,对于提升以后项目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1)认真开展项目总结。每一个审计项目结束后,项目组长要认真组织开展项目总结,提出本次项目开展中的不足并指明今后类似项目中应注意的事项。审计总结是内部审计部门的宝贵财富,对今后的审计工作有极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有利于不断提高审计项目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

(2)后续审计质量控制。后续审计是内部审计人员用以确认管理层针对已报告的业务发现和建议所采取的行动是否适当、有效和及时的过程。为保证后续审计的质量得到控制,首先,应将后续审计的责任在内部审计部门的书面章程中得到明确。其次,在后续审计中,审计人员应重点关注审计发现问题的风险是否得到控制,加强审计人员对风险接受程度的准确判断,以规避审计风险,保证项目质量。

6.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其他配套措施

(1)建立审计项目督导的平行作业机制。审计项目督导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内审项目质量的高低。针对目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由于受人员、机构编制等因素的制约,审计项目的督导缺乏实质内容,仅仅是对审计方案和审计报告做象征性复核,在深度和广度上还不能达到项目质量控制得要求。因此,应建立审计项目督导的平行作业机制。明确审计项目的督导工作应贯穿于项目的始终,保证对项目各环节督导的质量控制。

(2)不断完善审计绩效考评机制,引导审计项目资源合理配置。绩效考评的目的本身是奖勤罚懒,但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实际运行的情况看,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基本采用矩阵式组织方式,一个审计项目中的审计人员受本科室和项目组的双重领导,而这双重领导出于各自利益出发,可能会将不具备胜任能力的审计人员选入项目组,这势必影响审计项目的质量,加大审计风险。因此,内审部门应不断完善审计绩效考评机制,引导审计项目资源合理配置,保证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只有不断提高项目质量的控制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内部审计质量的整体提升,从而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2005年5月.

[2]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编译,《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专业实务框架》,2005年8月.

[3]李胜利:谈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年8月.

上一篇:地铁施工安全管理范文 下一篇:水利施工安全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