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4 14:22:29

项目式教学论文

项目式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旅游统计学是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研究旅游经济现象的一门应用型学科,其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统计理论和方法,关键是让学生能运用这些原理和方法处理旅游经济实际问题。但从多年来的统计学教学反馈意见中总结发现,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难学,所学的统计学知识不能主动灵活地在后续专业课中得到运用,没有达到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和要求。究其原因分析,目前的统计学教学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旅游统计学中的概念和原理繁多且抽象、公式复杂,而难以理解和记忆。因接触的旅游经济现象少,学生难以理解抽象理论、概念和公式的具体用途。此外,因旅游管理学科的交叉性质,生源多样化,文、理科生并在同一班里授课,数学基础参差不齐。结果导致相当数量的学生一开始就信心不足,在学习中觉得枯燥、缺乏兴趣。

(2)缺乏各知识点在运用中的有机联系。旅游统计学涉及的范围广,从问卷的设计到数据的收集、整理,到指标体系的建立,再到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等,都有相应的分析思路、概念和公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不同章节的知识点用个别案例来予以解释,无法体现各知识点在运用上的连贯性,从而导致学生在一件完整的旅游经济现象面前,不知从哪儿入手,如何全面描述和解释其统计特征。

(3)缺乏统计分析方法与旅游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在实际教学中,虽然强调具体运用,但主要是为了解释概念和公式而设计的简单案例,而且教材提供的大部分案例与旅游关系不大。缺乏从旅游行业和旅游管理工作实际出发所设计的针对性案例。由此导致学生在运用所学统计知识解决旅游实际问题方面的能力不足。

二、运用项目式教学法的优势及运用意义

项目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其理论基础融合了多种教育理念。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将某一实际问题作为项目交给学生的独立完成,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咨询、指导作用。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任务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参与完成。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实地进行,使所有学生能够了解、把握并完成项目的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整个过程的重点难点。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如何能将旅游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科学准确地应用于旅游经济现象的实践中,是一个重要课题。项目教学法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做中学”,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专业知识和练就专业技能的过程中,学会了终身学习的方法和品质;造就了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职业能力。

三、旅游统计学项目式教学的实施

项目的选择和设计是实施项目式教学法的核心环节,它会直接影响理论和方法的教学和实施效果。根据旅游统计学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项目式教学法的实施可以被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项目的选取。为了让项目更贴近学生最熟悉的旅游实际,采取三种方式提供项目背景:一是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选择大学生旅游行为相关的问题,如旅游动机、旅游需求、旅游消费特征及影响因素等;二是根据学生专业方向,结合学生的实践课程而选题。此时,以学生在旅行社、酒店和景区等旅游企业的实习实践为基础,选择旅游企业相关的题材,如酒店员工的满意度分析、景区旅游需求的动态分析等;三是选择当时的旅游热点现象或事件为题材,以调动学生的兴趣。

(2)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上,将所选取的项目分解成若干相互关联而又独立的四个子项目,即调查方案设计、相关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以及调研报告撰写和应用。同时,将整个班分成若干个组,每个组由5~6个学生组成,负责一个项目,项目相互尽量做到不重复,以保证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不仅通过自己的项目得到锻炼,同时在其他项目小组展示中也得到各个领域与行业知识的积累与体验。

(3)教学进程。项目式教学法以任务为重心,以项目为导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同步。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进度,调整理论教学;在课堂上以讨论为主,根据学生在实际运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理论指导和技术培训,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实现与学生的时时联络和指导,打破传统的只限于课堂教学的模式。

(4)项目完成的评价。学生参与并实施项目的过程中需要一个阶段性评估,这样可以激励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具有一定的成就感,同时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的认识。项目成果的评价应以学生成果的展示和互评的形式进行,学生在讨论中寻找各自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老师更多的是引导和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过程的评价更注重各个团队的协作能力、执行能力和响应速度。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关注的重点是学生参与项目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实际就是参与创造实践的过程,教学目的不仅在于最终的项目完成结果,更在于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从项目进展中获得成就感,激发更大的求知欲,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的自学能力和勇于开拓的研究精神。

四、结语

项目式教学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的革新,它“以学生为中心”以及“做中学”的教学思想充分体现旅游统计学的教学目标,充分调动学生主动获取统计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性,通过小组个体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讨论和评价等多个环节,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辨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有助于深入了解和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的其他相关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及综合职业能力,为走向社会、快速融入社会、适应行业需求奠定坚实的基础。

项目式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在高职林业专业教育教学中,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载体,也是实施项目化教学的主要依据,为此,为了更好地应用项目化教学方式要重视对教材的建设,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针对林业专业岗位的需求,来开发相应的项目教材。还要能够根据现代化林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以便体现出教材本身的先进性和新颖性。此外,在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中还要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项目驱动的原则让学生学习相应的教学内容。在项目化教学中还要能够突出以知识技能为主的项目化教学内容,让学生按照项目来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还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能够涉及林业生态建设的新理论、新成果、方法、技术等,以此更好地为学生的未来就业做好铺垫。

二、校企合作,开发一体化的项目课程

在高职林业教学中要能够根据林业岗位的要求和技术规范,从岗位的核心能力以及关键技术等出发进行教育教学,通过和林业企业合作的方式,来共同开发一体化的项目课程,在项目化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突出学生学习专业的职业能力,将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在项目化课程教学中能够以项目为载体、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发林业制图技术、葡萄栽培技术、森林植物等类似的课程,通过学生对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能够满足社会对林业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注重学生主体的项目化教学

在高职林业专业项目化教学中要能够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项目式教学中能够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工作的目的。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也能够将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践过程中。在给学生营造的职业环境氛围下,让学生以项目为载体进行学习,这样就给学生创设了零距离的教学模式,这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扬弃,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能够很好地带动教学氛围,教学互动方式也比较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教学效果。

四、结语

在高职林业项目化教学方式的应用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项目学习为载体,不仅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能够注重学生技能的提升,以此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高职林业专业教学中项目化教学的应用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针对林业专业岗位的需求,来开发相应的项目教材。从岗位的核心能力以及关键技术等出发进行教育教学,通过和林业企业合作的方式,来共同开发一体化的项目课程,让学生在项目式教学中能够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工作的目的。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能够很好地带动教学氛围,教学互动方式也比较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职林业教学中还要不断探索项目化教学的方式方法,以便更好地提升其教学效率。

作者:赵林峰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学院

参考文献:

[1]姬孝忠.高职林业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13(4):47-51.

[2]芦维忠,张玉芹,赵子忠.高职林业技术专业“项目式教学”探索与实践[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30-33.

[3]张玉芹.“工学结合”的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12(1):57-59.

项目式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陕西师范大学强化实践育人观念,切实推进教师教育改革,着力培养免费师范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取得明显成效。

完善培养方案,健全实践教学体系。优化了“通识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实践模块”的课程体系,设置了“教师教育”核心选修课;组织编写了“学科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12部)、“学科教学技能”(7部)、“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指南”(13部)等系列特色教材;构建了分层次有重点的“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三大实践体系,分别以基本技能与素质培养、职业技能训练、创新精神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为内容;将师范生钢笔字、粉笔字书写能力,普通话水平测试,学科教学技能训练列入正式教学计划,开展相关测试及比赛。

加强教育实习管理,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一是丰富教育实习模式。采取“多学科混合编组”为主、 “单一学科编组”为辅的集中教育实习模式和“区域集中、分片管理”的管理体制;将现场指导与远程指导有机结合,由专业化、高层次的教学指导团队和心理辅导团队通过教育实习网络平台在线答疑,适时指导;将基地实习与返校反思有机结合,精心开展编印优秀教育实习成果、刊发教学研究论文等实结工作。二是建设优质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依托“国家985教师教育创新平台项目”,建成了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10多个微格教学实验室等校内基地;与新疆、青海、宁夏、陕西4省以及甘肃天水1市达成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共建协议;在河南、广东等7省份建立了300多个校外基地;积极开展国外教育实习交流与合作,先后选派多名师范生赴国外高校进行教育实习。三是与实习基地建立双赢互惠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机制。定期召开免费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会议,搭建双方交流平台;发挥学校学科教学论、课改等专家优势,为基地学校教师聆听讲座报告及听课进修提供便利;选聘基地学校优秀实习指导教师担任学科教学论兼职教师;征集出版基地学校教师教学论文,为其提供交流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平台。

构建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开展创新实践活动。设置学科专业导引课程,由资深教授讲授引导;设置师范生科研基本素养训练课程,明确学年论文和综合设计数量质量要求;将高水平教师的科研成果和校企合作项目转化为本科实验教学内容,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并通过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各类学科竞赛锻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积极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设立校级项目评选机制,精心筛选和组织学生参评部级项目;依托大学生创新项目,开展优秀论文评选,并帮助学生积极转化为研究成果,共获得专利3项;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提供师资和经费保障,组织、辅导学生团队协作攻关;办好“暑期学校”,开设涵盖学校所有学院(部)的各类课程30多门,超过千余人次的学生参加学习。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

项目式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师;教学论文;教育理论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5-0079-04

最近,笔者参与了江苏省某项论文评选的评审工作。该论文评选的参与对象为全省中小学教师、教研员,参与面达到上万人,笔者负责了其中一千余份教学论文的初步筛选工作。在翻阅教师的教学论文时,笔者发现了很多问题。这些来自中小学的教师们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体现、运用、甚至提出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但不同的教师对教育理论的运用方式并不相同。教师教学论文的撰写深刻反映出当前广大中小学教师在面对教育理论时恐惧、迷茫的心态和某些认识上的误区。

一、教师教学论文的几种类型

(一)“语无伦次型”

很多教师在平时口才不错,文笔也不错,但一写到教育论文,便会语无伦次,甚至前言不搭后语,出现明显的语词错误或写作硬伤。比如有教师的论文题目为“如何使生物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如何提高有效的课堂教学”“爱的奉献教育”“情感智力”“余飞日记”“七年级英语教学”“心灵的呼唤”,这些论文题目要么是出现了明显的语法问题,要么根本就不是一篇论文的题目。很多语文教师对最基本的议论文写作规范能够讲得头头是道,但一碰到自己写教学论文,就像得了语言障碍症一样,特别是在每个段落抛出自己的论点后,作者往往会引用一些论据来进行论述,但这些论点和论据之间往往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还有部分教师论文题目偏大,如“怎样提高教学质量”“让语文课盛开和谐之花”“爱如春雨润幼苗”,明显不适合作为一篇论文的题目。

(二)“读后感型”   这类文章大多是作者们在阅读了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专著或文章后,有感而发的随笔型文章,比如“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启示” “由《窗边的小豆豆》想到的”“杜郎口经验的启示”等。与“论文”相比,“随笔”让教师觉得更亲切,所以教师写起这类文章大多行文比较流畅,读起来比较亲切自然。虽然随笔是亲切的,但不是随便的,在自然流畅的表达中应该体现一种思想的深度,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然而,在教师们的随笔中,大多只是对某些教育理论或思想进行一番叙述之后,总结了对自己启发最大的几种观点。这种读后感大多停留在“感”的层面,而没有上升到“思”的层面。

(三) “嫁接型”

这类文章也不少见,作者在接触了某种新理论后,自以为在理论领域中捡了一个稀罕的“宝贝”,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放到自己的教学中操练起来,比如说“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信息技术教学”“任务驱动型教学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脚手架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后现代主义对当前教育的影响”等。这类文章中,作者大多照搬某一领域的理论,直接运用于自己的教学领域,而且这种运用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实践层面,只是在写论文时临时把两者“嫁接”“拼贴”起来,也不管能不能兼容,是不是适合,先“生造”出一个新鲜事物吸引眼球再说。这类文章看似新颖,其实并无多少实质性的内涵。

(四)“诠释验证型”

教师论文中最多的就是这种类型的文章,即针对当前的若干教育理论,通过自己的实践案例来诠释、验证这些理论。在教师的教学论文中,最受大家关注的话题主要是“教学生活化”“如何体现课堂教学三维目标”“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有效教学”“开发课程资源”“培养学生个性”等,这些都是新课程以来备受推崇的概念或观点。有五成以上的教师论文都是在讲自己在实践中是如何理解和运用这些理论的。

(五)“空洞无味型”

这一类文章看似谈的是教育理论,但是整篇文章看完以后,不知所云。比如说“放飞童心,激扬个性”“用爱的力量转化后进生”“用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发展”等。这些文章本身论题观点就不是非常鲜明,在论点与论据中,几乎都是空话、套话,诸如要爱学生、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因材施教之类,所言“空无一物”,毫无新意。作者好像在喊口号、下决心一样,读完就感觉看了一大堆正确的废话,毫无所得。

(六)“反思批判型”

比如“对探究式教学的反思”“预设与生成的辩证思考”“试论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运用中的弊端”“不要片面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等,能够针对当前某些受热捧的理论提出质疑和反思,并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论证。这类文章只占教学论文中的极少数,教师基本能够站到较高的层面,对某一种理论或现象进行正面和反面的观察。然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七)“创生型”

“创生型”的文章体现了一定的创新性,这种创新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对某种现象的调查分析,发现现象背后的一些规律;第二种是通过自己的尝试性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比如,有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成绩之间进行了相关因素的分析,有教师对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的心理状况通过调查进行了比较研究,有教师尝试运用某种新的评价方式,取得了好的效果,有教师尝试了新的学生习作批改方式取得了成功等。这种创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能够在现象的基础上,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理论概括的就更少了。

二、教师对教育理论的误解

很多教师对于教育理论都抱有一些偏见。

(一)理论躺在书上

如果问教师,教育理论在哪里?可能大多数教师的第一反应想到的就是“理论躺在书上”。对于很多教师而言,教育理论就是晦涩难懂的文字,就是某某教育理论家的只言片语,就是一个又一个让教师感到陌生而又敬畏的新名词。

(二)我们不会“玩”理论

在一些有所谓“教育理论专家”在的场合,经常会听到教师说: “我们是一线教师,我们就缺少理论,我们只会做,不会把自己的东西上升为理论。”很多教师潜意识都认为教育理论就不应该是教师“玩”的东西。为此,当教师在写教学论文时,他就顿时感到自己进人了一套陌生的话语体系,教师的自卑、不安和无所适从就往往表现为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

(三)理论都是“难啃的”

教师之所以会对理论产生恐惧感或者厌恶感,主要原因就是教师觉得要学习和理解那些教育理论

非常困难而且缺乏趣味。有不少教师在写论文的时候,喜欢“宏大叙事”,语言空洞,言之无物,完全没有自己的理解与话语,因为他们认为这就是所谓的教育理论。

(四)理论不实惠

教师总觉得理论与自己的实践保持着遥远的距离,所以经常会听教师讲: “教育理论都是理想化的,对我们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我们只关心怎么做,怎么教学。与其听一些理论讲座,还不如听几节课来得实惠呢。”所以,尽管在一些文章中,教师试图用自己的实践来佐证理论,或者用理论来指导实践,但总使人感觉到理论和实践往往是两张皮,只是牵强附会地被“揉”在一起而已。

(五)理论不会有错

在很多教师的潜意识中,他们都认为教育理论就是教育的真理,特别是对于政府所倡导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基本上教师都会认为其正确性是不容质疑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论文中大多是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来验证教育理论的正确性,或者就是通过引用某种理论来证实自己观点或行为的正确性。

三、究竟什么是理论

教师对理论的不良心态和某些误解阻碍了教师对教育理论的有效利用。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纠正教师对教育理论的错误认识,澄清到底什么是理论、理论有什么功能、教师应该以何种方式对待教育理论等问题。

(一)理论是“观看后的结论”  理论(Theory,Theoria)一词来自希腊语,它是动词Theorein(观看)的阴性名词形式。因而,理论的本义就是观看或观赏。随着词义的发展和变化,理论逐渐由动词变成一个名词,表示人们“观看后得出的结论”。在这种变化中,人们一方面遗忘了“理论”一词所要求的观看的亲身直接性,从而把理论当成了仅仅是文字和书本上的东西,当成了使人不必亲身去看的教条和结论;另一方面,由于“理论”一词与“科学”结盟而获得了某种尊严和地位,人们逐渐把理论当成了真理。其实所谓“科学”,也只是一种近代推崇的观看方式,即要求人们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去观看而已。

(二)理论都是片面的

每一个理论都只代表了局部,代表了从某个角度去观看而得出的结论。一个理论总是集中于某些方面,而忽略了另一些方面,因此,任何理论都具有不完备性,也就是说没有一个理论能完全反映真理。理论代表观察者观察环境的方式,但理论本身并不反映现实,这也是为什么教师经常会觉得理论不切实际的原因。因为理论只是人们站在某一个角度观看后得出的结论,不可能考虑到各种各样的实际情况,所以教师将理论运用到自己的实际教学中时,肯定要对其进行变通。

(三)理论的功能

理论虽然不能完全反映真理,但仍然具有以下几种重要功能。

首先理论具有知识组织功能,能通过概念、分类、逻辑关系等使零散的知识变得完整和有序,使人们学习知识起来更有体系、更快速有效;其次,理论具有聚焦与放大功能,某种理论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某几种变量及其变量之间的关系上而相对忽略了其他方面;第三,理论具有阐释的功能,详细说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造成这种关系的机制;第四,理论提供了观察的辅助手段,不仅能告诉人们观察的结论,还能提供观察的视角;第五,理论具有预测的功能,能够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和规律进行合理的推测;第六,理论具有传播功能,因为理论的概括性、抽象性等特征,理论的传播也较为便利;第七,理论具有生成功能,能够为人们提供启示,从而生成新的理论。

(四)理论缘何抽象  现实世界是纷乱复杂的,要用概念、原理将复杂的世界组织整理得井然有序,必然需要“吸附力”极强的概念来对世界进行分类,而只有抽象到一定程度,某种概念才可能囊括某一类事物。所以“抽象”是理论的必然需求。理论的阐释功能也需要将其阐释的某种变量从“背景”中剥离出来,这种“剥离”也需要分类、抽象和概念界定。理论的传播功能也需要理论足够简洁明了。为此,抽象、概括是理论成之为理论的必需。

四、教师与教育理论如何相处

(一)自信:我的观点也可以成为理论

理论不是静止在书本上的“死物”,而是动态和静态、过程和结果的结合,是人动态观察后的结果。理论只代表一种观点,并不是什么绝对权威或不变真理。每一个人都能形成自己的观点,每一个人的观点都可能成为理论,为此,教师不用对理论顶礼膜拜,不用对理论绝对服从,它们只代表一种观点,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理论的创造者。

(二)谦虚:别人的观点帮助自己“自我超越”

教师成长具有一定的规律,在前期,模仿是教师最重要的成长途径,而到了一定阶段后,教师的成长就离不开理论学习和自我反思。这是因为,每一个人,即使再聪明能干,个人的视角总是有局限的,因此,学习一些教育理论,特别是学习一些广为传播的教育理论就非常重要。学习别人的观点不仅能够学到别人观察到了什么,还能学习别人是怎么观察并得出结论的,这对于指导自己的实践、生成自己的观点或理论无疑是有着启示作用的。传播得越广的理论,往往其解释功能、指导功能、组织功能越强,越值得借鉴。所以,学习理论的过程其实也是教师通过学习别人的观点得以自我超越的过程。

(三)明辨:理论的有用与无用

教师之所以对当前的教育理论感到恐惧或厌烦,其实一大原因是因为当前的教育理论“鱼龙混杂”,参差不齐。由于忽略了理论者观看的亲身直接性,很多理论的出炉都是理论者“从书本走向书本”的结果,与实践脱离得太远;再加上人们在理论研究时习惯从国外直接“拿来”人家的理论,这种舶来理论离我们的现实情境就更远了。为此,教师要培养自己明辨理论的能力,要学会分辨哪些理论对自己是有用的,哪些理论是对自己无用的,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利用教育理论。

(四)自在:在理论和实践中游走

教师要能够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比较自在地行走,必须做到以下四方面。  第一,善于将理论还原于特定的情境。每一种理论都是从特定的情境中抽象出来的,所以,教师在理解这些理论的时候,一定要尝试将这些理论还原到特定的具体情境中去理解,要把看似抽象难懂的理论努力与自己平时熟悉的情境结合起来理解,那么抽象的理论也会变得鲜活起来。  第二,善于将理论迁移到变化的情境。对于某些解释力很强的理论,它的指导功能往往取决于教师对理论的迁移能力。针对具体情境,对理论进行必要的改造、修正和完善,或者学习和借鉴理论背后的思维方式方法,才能充分发挥理论的指导功能。

第三,善于将自己的观点从情境中剥离出来。理论也有不同的层次,教育的中层理论主要关注具体的“因果机制”,而不是宏大的理论构架。教师所形成的理论大多是从教育现象或教育活动出发,探讨其中的一些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中层理论。

中层理论具有以下四个特征:第一,问题化,从教育现象中撷取具有典型性的问题;第二,命题化,对教育活动中的若干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陈述;第三,操作化,能够为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提供细致的操作指导;第四,验证化,对命题提出的理论的效果进行实践的检验。如果教师能够围绕这四个特征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释的话,基本上就能够形成自己的中层教育理论了。

项目式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1.国内外的研究及现状分析

一些发达国家对探究性实验的研究比较深入,美国、德国等国家已逐步在中学化学实验中推广探究性教学。如美国《现代化学》中的“实验计划”就列出了22个技术创建者与问题解决实验,这些实验强调科学探究,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在我国,许多教育工作者也积极主动地开展了一些实验探究教学活动,如华中师范大学姜乐仁教授主持的“启发式教学实验”研究项目;苏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师生也发表相关的实验探究教学论文。虽然新课改实施试点已近10年时间,但由于受到教师素质以及教学实验设备等影响,使得我国化学教育界关于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实际研究成果还不是很显著,大多数只是在理论上进行论述,而对理论的实践,尤其是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资源性开发设计、策略运用的着重点、探究教学的突破口及实例论证报道较少。

2.广西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广西在2012年首次实施新课改,在基础教育如此薄弱及教学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开展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面临着更为严重的困难:实验条件不足、工作量大、课时紧、高考压力大、教师怕麻烦等。虽然有关性探究教学的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但在新课程背景下,探究性实验教学还缺少系统的、全面的、深入的研究,尤其是针对教学实践中师生面临的实际问题的研究。这也是我国很多地方现行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现状。

基于上述背景的分析,我市提出“高中化学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施难点及改进研究”的新课题,侧重于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了解、分析探究性实验教学和学习的现状,发现存在问题,寻找对策,反思总结经验,逐步形成适合我市师生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模式,并利用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辐射推广,实现资源共享,分享经验和智慧。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1)聚焦课堂教学,选取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努力建构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和典型的探究方法,汇编成校本教参,改进化学实验教学现状,提升化学教学质量。

(2)结合教学实践,撰写有价值的课堂教学课例与实验教学论文,以更好地适应新课程,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研究意义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来丰富探究性实验教学理论,大胆地开创实验教学的新局面。

(2)将课题的研究成果辐射推广到其他学校,实现资源共享,分享经验和智慧,为推动本市及全省系统地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提供借鉴。

(3)为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提供一些实用性的建议与方法,同时,以点带面为教育部门及教育者提供一些教育理念及教学策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改进中学化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使广西能更好地实施新课改。

三、研究内容与重点

1.研究内容

以课题组成员任教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立足教材,以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为出发点。基于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针对必修和选修模块的内容,搜集、整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素材,课题组共同研究并对实验进行分类,以模块的形式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及策略研究。

2.研究重点

(1)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

(2)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四、研究过程与方法

1.研究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两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1月~2013年8月。

成立课题组,收集理论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的材料,召开研讨、协商会议,确定课题研究方向、目标和内容,完成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4年12月。

根据课题制定的实施方案,课题组成员分工协作,开展工作并定期汇报。在此过程中,对实施方案不断补充、完善。

(1)搜集、整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素材,备课组共同研究并对实验进行分类,以模块的形式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及策略研究。

(2)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教师基于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针对必修和选修模块的内容,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开设研究课、示范课,撰写实验教学案例、教学反思与论文,并在备课组活动中进行交流。

(3)通过学生反馈、观摩课教师评课,总结经验,编写典型案例,完成优秀课堂教学实录,逐步构建独具特

色的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实施策略。

(4)在第一轮实验的基础上调整方案,实施二轮实验,初步构建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

(5)课题组每半个月召开一次会议,对研究情况实施监控。

利用2013年9月~2014年6月和2014年6月~2014年12月两个阶段进行中期评估,分析、归纳、反思、总结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5年1月~2015年3月。

全面分析、总结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思想,构建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形成探究性实验教学理论系统。课题组成员收集、整理、完善实验数据、文字资料、教学视频等结题素材,系统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积累的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攻关和努力的方向,完成课题结题申请表和论证书。

2.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课题以我市高中2012级、2013级2600名学生为观察对象,针对目前化学实验探究课存在的假探究、脱离实际等重大问题,研究能够促进学生主体探究的校本教材、学材和习材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实验教学模式。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测验法等

五、研究基础与理论假设

1.研究基础

(1)本课题成员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其中课题负责人有着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是市级学科带头人之一,曾获得“高中化学教学改革实践的教师”称号以及省级“优秀教师”称号,成功负责两个课题的研究,并获得相关奖项,所撰写的论文有2篇在核心期刊《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上发表,3篇获得省级论文评比奖,并多次指导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取得显著成果。课题组其他成员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学历及丰富教学经验,已参加过不同类型的教学研究,并在部级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能力。此外,组内多位成员参加过省级的新课改培训,拥有1~2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对新课程实验教学模式有着充分的了解,积攒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这是课题研究最重要的软件基础。

2.理论假设

教学最优化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六、预期成果

项目式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想不想(敢不敢)创新的问题,即创新意识的问题;二是能不能创新的问题,即创新能力的问题。根据以上理论,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围绕这两个问题开展了全方位、多途径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一理论教学

(一)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我们在医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人体发育学和生理学课程教学中,摒弃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方法,注重结合教学内容,采用讨论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积极发表不同观点,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围绕问题学习。例如我们在病原生物学教学讲授流感病毒时,摒弃原来的讲授流行情况、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等常规,开篇就提出六大问题:甲型H1N1为什么最初叫做猪流感病毒?与猪有什么关系? H1N1中H、N分别代表什么? 2009年流行的为什么是一种新型流感病毒?流感不过是一种感冒为何全球如此紧张?是否过度紧张?传染方式有何特别?吃八角是否能有效对付流感?让学生们头脑里充满问号,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们建立问题意识提供思路。

(二)帮助学生形成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学习观,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理论的形成过程

建构主义知识观也就是知识的相对论。汪氏等认为传统教学之所以不能很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原因之一就是教育者把知识看成绝对的、凝固的、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建构主义知识观则认为知识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所以学习的过程是新旧经验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显然,引入建构主义知识观有益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们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讲到免疫的传统概念和现代概念,就是引入建构主义知识观的最好时机。

同时,我们还引入探究式教学方式,注重发掘课程中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注重讲理论、概念被发现的过程。例如,在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中,我们补充讲干扰素是如何被发现的,干扰素的副作用,病毒是如何被发现的,人类面对病毒的困惑,青霉素是如何被发现的,抗菌素耐药性的形成等等,讲病毒的发现源于“一种疾病”、“两个关键技术”、“5个关键先生”、“一个旧理论被打破”,通过这些讲述,传授科学研究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创新的规律,了解学科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科学难题。

(三)以“正面教导”的方式激发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中注重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科技创新成果,讲历史上发明创造的成功案例,为学生树立一个创新发展的榜样,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自主寻找答案,并为学生组织“学习报告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该学习演讲成绩计入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0%~30%。例如,我们指导学生完成“虫草素钌﹙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对大鼠肝癌细胞作用的初步研究”获得广东省第九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就是一个成功案例,学生在学习了化学结构改造这部分内容后,有了合成”虫草素钌﹙Ⅱ﹚配合物”的想法,把中药成分进行结构改造,这是这个课题最具创意的地方,与学生分享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大大促进了他们的创新欲望。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布置各类开放性作业、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例如我们布置的作业包括“读伤寒玛丽故事的感想”(发散性思维、直觉思维)“给方舟子的一段话挑毛病”(批判性思维)等。

二课外教学

(一)通过布置撰写小论文的任务,讲解相关书写要求、批阅、点评,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寻求答案

我们在医学免疫学、生理学、人体发育学、预防医学等课程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围绕某主题写出文献综述或调查报告,并在课堂教学中详细讲述文献综述、调查报告等论文形式的书写要求、作用和意义,针对学生们参加大学生论文大赛中常见的论文书写的错误,指出常见错误和误区,在批阅学生的作业后再作详细点评。同时,推荐质量高的论文正式发表,让学生“完成任务有动力,任务完成有喜悦”,推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该作业计入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0%。

(二)开放实验室,指导大学生论文大赛、大学生课外科技大赛、大学生创新课题

参考许多高等院校的做法并结合我院实际,我们教师所在科研实验平台、项目组实验室均向本科生开放,形成实验室里有教师、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这样的工作团体,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创设有利于创造力发挥的环境。教师利用晚上、寒暑假积极主动指导本科生参加各类论文大赛和课外科技大赛,指导大学生创新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责任心,拓展学生的视野,有效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近3年我们共7位老师指导10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20多项校级创新项目的完成。

另外,通过老师担任学校大学生论文大赛评委,担任大学生论文大赛点评嘉宾、基础知识擂台赛评委等形式为学生创作的科技论文“把脉”指导。

学生们通过参加各类课题的申报、实施、答辩,在实践中获得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为学生社团开办基础科研能力培养系列讲座

为切实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提高本科生科研课题的创新性,近年我们先后为大学生社团和二级单位开办学术讲座,围绕科研论文的书写、进入实验室注意事项、科研思路的来源、科研课题的实施、介绍几本好杂志、经络的应用及研究概况、内经及针灸原理的应用及研究、课题设计零距离、为医之道、尽善尽美等议题举办讲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促进和引导学生进入科研团队,尤其是部级科研课题项目组,接受科学素养的熏陶

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我们近年来在吸收本科生进入实验室方面也做了不懈努力,近5年累计约117人次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尤其我们通过主动报名加面试方式,遴选了部分学生进入学院部级科研课题项目组科研团队,学习查阅文献、阅读文献、综合分析文献,了解国内外科研动向,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师结合自己承担的科研课题为学生们辅导实验动物学、分子生物学、DME、统计学等科学研究的主要课程,学生在实验中学习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获得创新的能力。

统计表明,在近年来进入科研团队学习的学生中,能获得部级、省级课题“挑战杯”大奖的学生均来自进入承担部级课题的科研团队的学生群体,充分说明部级科研团队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

三实验教学

如果说理论课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实验课教学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综合性培养平台,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课程。我们在多个班种中实施基于团队学习模式的自主设计性实验,采用发放学习资料、学生自组学习小组(5-6人)、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引入自身的加入和体验,围绕任务设计实验方案教师遴选科学意义大、创新意识强、可行性大的实验方案,(对于科学意义不大、设计不合理的项目,予以淘汰),学生完成实验方案形成实验报告,最后进行论文答辩和教师点评。该教学改革体现了尊重学生的合理学习兴趣与爱好,增强了学习任务的趣味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入了合作和竞争的理念,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发放144份问卷调查显示:70%学生表示对该实验感兴趣,81.5%表示对实验流程满意,73.1%表示有必要开设自主设计性实验,40%认为自主设计性实验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比重恰当。

四教学成果

经过5年来的实践,我们指导本科生获得省级以上“挑战杯”大奖4项,其中获得部级奖两项;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10项;指导本科生参加学校学生学术论文大赛获奖和指导本科生校级创新实验项目19项;指导本科生在核心期刊8篇,发表相关教学论文19篇。

五问题与不足

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永恒话题,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尚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由于学生学分压力、传统考试压力仍很大,能用于创新实践能力锻炼的时间不够充裕。另外,教师的教学理念需要不断更新,学生的创新更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教师要不断学习,认清目前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弊端,勇于改革和实践。我们还需要加强教学的艺术性,让我们教学活动更新颖和更富于变化。

参考文献

[1]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7.

[2]闫福嫚,等.浅谈中医院校生理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17(3):536-537.

项目式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法公认为商务英语已成为中国外语界20年的研究热点,但存在研究方向过于集中,质量不高的问题[1]10。商务英语教学是商务英语的实施手段。王关富,徐伟指出,中国的商务英语教学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被称之为外贸英语课程开始的[2]。国内商务英语教学研究在研究数量、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需对目前国内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状况,做比较完整的回顾和总结。本文分析了国内过去15年中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基本状况和特点,揭示了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不同视角和存在的问题,指出该领域研究的前景和趋势,以期能帮助业内人士从总体上把握商务英语教学研究过程,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研究范围和对象

王立非,李琳提出,商务英语的研究方向应以交叉领域的跨学科研究为主,包括商务应用语言学,国际商务文化学,商务翻译学,跨文化商务交际学和国际商务国情学。其中商务应用语言学应主要研究商务语言,商务英语教育学和商务话语研究三个方面。商务外语教育研究包括商务英语教学研究,商务英语测试研究和商务英语教师发展[3]11。从国际上看,王立非,李琳对ElseverScienceDirectSSCI期刊数据库的论文检索,发现在18篇有关商务英语的论文中,有56%的论文主题是关于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为发现和把握国内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情况,本文收集了1998年至2012年间发表在5种主要外语核心期刊上的关于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论文,并从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了这五种期刊上刊载的相关论文,以免疏漏。这五种主要外语期刊包括《外语与外语教学》、《山东外语教学》、《外语教学》、《外语界》和《外语电化教学》,共统计出该领域研究论文33篇(见表1)作为研究对象。

三、研究现状及特点

回顾国内过去15年商务英语教学研究,可以发现:

(一)研究趋势

从总体上看(见表1),商务英语教学研究呈现出比较平均的变化趋势,的总量不大,仅在2005和2009年分别达到6篇,2005至2009年间共20篇,占该领域总数的60%多。刘法公认为,可能的原因是:在2007年,教育部首次设立了我国的第一个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使得商务英语作为独立的学科首次被承认,迎来对商务英语,尤其是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高潮[1]11。

(二)研究内容

从研究内容看(见表2),可以概括为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开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占总数的42%),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占21%),写作课程的教学实践(27%),商务英语教学理据和学科建设(24%)为主;其中前三个方面大多从微观角度出发,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运用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尤其是多媒体与网络教学手段,来实现商务英语教学目标的。这与商务英语的学科定位是分不开的,商务英语应归属于应用语言学学科[4]70。另外,对商务英语的学科建设,学科内涵,发展路径以及对教学设计的影响等宏观层面研究的比重,在2008年以后有所增加,这也反映了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瓶颈,在于商务英语研究的学科研究方向,使此前的研究很难形成核心竞争力。

(三)研究方法

从研究方法看(见表3),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占64%,实证研究在最近几年,尤其是2005年后有稳步的增长,说明实证研究方法应逐步为商务英语教学研究者所接纳和采用。可以看出,商务英语教学研究已进入稳定发展阶段,渐趋于理性化,从早年的以理论研究为主发展到近几年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论文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从本文统计的33篇商务英语教学论文研究的内容来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是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重点。过去15年的商务英语教学研究论文中一半是关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如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多媒体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和主流。张海森分析了WebQuest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及设计方法,在商务英语课程中采用这种教学模式面临的挑战。指出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70。谷志忠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探讨了任务教学法在商务英语教学当中的实际应用,并尝试提出了自己的“六步”教学模式,即:基础知识铺垫,前期任务导入,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学习讨论,真实语料点评和书面汇报总结[6]。雷春林阐述了内容教学法(CBI)的五种主要模式在商务英语教学的应用[7]。柳青军在商务英语口译课程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3P口译教学模式,即Preparing(译前准备)、Performing(现场口译)和Packaging(译后总结)三个阶段[8]78。周芹芹探讨了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有效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自主学习模式进行教学实践的相关问题[9]25。申相德,李国俊探讨了一种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手段进行电子商务英语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并通过调查问卷评价了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10]。赵学旻提出建立项目网络协作学习与多媒体辅助课堂相整合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尝试营建一种虚拟商务学习环境,以学习者为中心,培养学习者的商务能力,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学生认可了这种整合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11]36。赵淑容从需求分析的视角发现,情景教学方法应用于商务英语教学,对目的需求和学习需求的满足均有较大贡献[12]71。王林海,孙宁认为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真实语篇习得商务英语体裁的结构特征,并通过行动研究进行了验证[13]42。王立非,李琳建议商务英语课程改革应将专业内容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形成全新的机辅化内容教学模式,加强课程群建设[3]14。同年,王立非和黄湘琪将这种机辅化内容教学模式,应用到商务英语写作教学系统中[14]。徐珺,史兴松以《商务沟通》英语实践课建设为例,分析了基于信息技术设计,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进行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实践方法和教学效果[15]70。从以上商务英语教学论文的研究内容来看,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研究有二个特点:其一,重实践,重应用;以内容教学法,行动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真实语料和任务教学法为研究对象,这充分说明了商务英语以应用语言学为学科基础的特点;其二,与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相结合,反映了商务英语课程应以学生为中心,突出语言交际能力,把语言与商务有机结合的特点。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国际交往的增加,商务英语已逐步替代科技英语,成为了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ESP)的一个重要的分支。而ESP教学研究已经历了语域分析阶段、修辞或篇章分析阶段、目标情景分析阶段、技能分析阶段,进入了以需求分析(NeedsAnalysis)为中心的研究阶段[16]。但是,从上述主要的商务英语教学论文研究内容中,除赵淑容外,应用需求分析,研究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形成有效的教学方法的研究论文数量,仍然不多。

(二)各种教学理论在不同商务类英语课程的教学实践已有尝试,但仍有很大发展余地。国内外教学理论的发展和交叉学科理论的引进对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有很大的指导作用。这些教学理论大大丰富了商务英语教学手段和方法,尤其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设计形式,教学互动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改善了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改变了教师的角色。这些尝试已在各类英语语言技能课程出现。陈平应用语篇体裁分析理论,提出了外贸英语写作教学的新思路[17]。付美榕围绕LCCI商务英语应用文写作规范,提出简便得体的结构,通俗自然的词句和平和委婉的语气是商务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的重点[18]。罗健认为商务英语写作课程应教授如何在商务写作中体现商务英语自身独特的文体特征,并通过案例对比分析,探讨用文体学的方法教商务英语写作这一新的途径[19]。李传芳认为交际语言测试是从交际教学法发展起来的,不仅仅测试语言知识,而把测试的重点放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上[20]。王美玲从在中国和芬兰大学生之间进行的国际电子邮件交流项目入手,探讨改革和完善商务英语写作教学的有关问题[21]35。刘森林探讨了国际谈判商务英语教学发展的方向和问题[22]。阮绩智把商务英语写作课程设计视为基于知识的、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的过程,并根据该课程的特点提出课程的基本设计框架及教学模式[23]。张海森运用WebQuest教学模式,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视角,探讨了《商务英语阅读》课程的教学[5]71。蔡莉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作了例析,明确了学生在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24]。李太志提出外贸英语写作课程教学中词块在的优势,认为以词块为单位进行的产出性题型训练教学法,有助于商务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25]。柳青军论述了商务英语口译课程应在商务环境中对语言能力培养进行的教学过程组织与实施,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交际式和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8]78。周芹芹从建构主义出发,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提倡体验式学习[9]25。提出教学的基本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作为组织者和指导者,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王菲以网络连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提出创建商务英语教学生态系统,构建非线性的商务英语知识网络,从而达到商务英语教学效果的最佳化[26]37。赵淑容以需求理论为基础,按需求分析的方法,探讨了情景教学如何应用于商务英语教学,可以有效强化学习者主体参与,拉近了商务英语教学与目标情景实际间的距离[12]71。赵学旻借鉴了建构主义理论和基于项目的学习理论,以此为理据,提出了建立项目式网络协作学习与多媒体辅助课堂相整合的商务英语教学新模式,试图解决目前商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以教师为中心”,过于强调语言知识和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等问题[11]37。王林海,孙宁依照体裁教学法,设计了阅读真实英文商务信函体裁教学法课堂活动[13]42。曾利沙利用语境参数理论,对商务英语时文翻译中概念语义嬗变的理据做出了描述研究,拓宽了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理论和方法[27]。综上所述,这些教学理论主要有语篇体裁分析法、交际教学法、建构主义、情景教学法以及项目教学法,应用到的课程类型有:写作,翻译,口语和阅读和商务技能。可以发现,商务英语教学的理论依据基础包括有专门用途英语理据,应用语言学理据,功能语言学理据和语言经济学理据[4]70。另外,在涉及的商务英语课程类型中,商务类写作占27%,远远超过了读说、词汇和翻译类课程,这也是未来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方向之一。

(三)商务英语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整理(课程目标与原则,教材,课程设计,课程实施,测试与课程评价)有了相应的变化。商务英语课程的任务既包括了在商务情景下语言技能的培养,也有商务知识的传播。所以这类课程的各个环节的设计应有别于传统的英语教学,但又不能完全脱离传统的英语教学,应做出一定的调整和梳理。从课前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原则的设定,到课设计安排和实施方法,到课后的测试和课程评价,都有一定的研究。陈焰讨论了交际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商务英语教学应侧重交际能力的培养,应遵循任务导向原则(task-oriented)和学生导向原则(students-oriented)[28]。蔡芸评价了浸泡式商务英语课程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效果[29]。陈坚林以交际法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为立足点,提出了编制商务英语立体教材的重要性和建议[30]。李传芳介绍了BEC交际口语测试的内容与形式,建议加强话语运用和交际策略的实践研究以提高我国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20]63。阮绩智讨论了商务英语及其课程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该课程的目标和三个层次分项目标,并阐述课程教学应遵循的原则:重视商务背景知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有机结合;以英语为本,注重语言基础,培养运用能力;强化语言综合能力,突出听说技能训练;注重教材的真实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交际法的教学原则[31]。李郁等探讨了商务英语专业口译课程教学与考试的改革,并提出时效性,开放性和科学性的改革原则[32]。王美玲肯定了电子邮件在写作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改进电子邮件项目实施和完善后续项目设计的方案[21]35。张海森对《商务英语阅读》课程的设计,任务,步骤、资源和评价都有详细的说明[5]71。鲍文等认为商务英语课程可进行适当整合,应进一步完善商务英语课程实践教学,注重素质教育等[33]。周芹芹从商务英语自主学习课程设计,教学实施管理,课程教学的评价等方面提出多媒体自主学习模式的优势和特色[9]25。王菲指出开展基于网络连接主义的商务英语教学设计,有时代特征,符合商务英语知识的学习特征,是商务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方向[26]38。其中,教学设计对象不是传统的教学步骤,而是一种“商务英语教学生态系统”,具有互动、变化和多维的特征;教学设计原则应是注重学科化和集成化,创设商务英语知识节点和信息源,交互性。赵淑容通过三个国际商务英语情景教学案例,说明了情景教学的目的、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12]71。莫再树,孙文娟分析回顾了国内商务英语写作教材建设的发展过程,总结了商务英语写作教材建设的四大特点和六大问题,对商务英语写作教材建设的现状做了比较完整的归纳和思考[34]。徐珺、史兴松将任务教学法分为任务前、任务中和任务后三个步骤,以《商务沟通》为例,展示了学习任务的设立、实施和评价过程[15]71。

(四)商务英语学科体系构建和学科定位的研究为商务英语教学与研究指明了方向。一门学科的发展需要系统的理论支持和研究路径。目前关于商务英语的学科基础、学科定位、特点及其研究对象的研究,为商务英语的教学与研究明确了方向。陈建平与聂利亚指出商务英语可定位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门下的一个分支,其学科基础是语言学,包括专门用途英语理据,功能主义语言学理据和语言经济学理据,并涉及跨学科研究[4]70。提出商务英语教学研究应运用语言学、语言经济学和教育学等理论,研究对象应包括商务英语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与教材内容与评价,以及师资培养等。王立非,李琳则认为商务外语可以分别从属于外国语言文学或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3]10。商务外语已成为一个独立学科,已具备理论体系、研究领域、跨学科研究方法和专门从业人员等特征。对商务外语的专业地位、教学要求、课程设置以及课程改革路径,二位学者也提出自己的见解。

五、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通过研读这些论文,本文发现商务英语教学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应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才能帮助我们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把握今后研究的方向。

(一)研究数量

商务英语教学类研究论文的数量不足,虽然最近几年在部分高校,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成立了商务英语研究学会,但在外语教学类主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总量,与其他外语教学研究的成果还无法比拟。

(二)研究内容

研究的内容大多还集中在教学模式的改进和某种教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上,理论研究偏多,商务英语的本质决定了商务英语教学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课题,需要大量的实证研究。

(三)教学理论与教学模式

完整的和成熟的商务英语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还没有形成,大部分是片面的,是从国外引进的,还没有考虑到国内国情和本地化的需要,理论与教学模式的实用性有待商榷。

(四)研究对象

从研究的对象来看,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但对其他研究对象的研究不足,如高职学生,社会培训等各层次英语学习者。

(五)研究范围

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的延伸,研究涉及的课程主要是“英语+商务”类型,即以英语语言技能培养为主,以商务知识学习为辅,如商务英语口语,商务英语翻译(口译为多),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阅读和词汇。对以英语为载体的商务课程的教学研究数量和深度严重不足。另外,不同课型所需的不同教学模式和教学支持,以及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研究仍需继续加大力度。

六、今后的研究方向

从以上对国内商务英语教学研究论文的分析,该领域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方面还有很大的余地。本文认为,该领域的研究可关注以下几个方向:

(一)研究内容

在研究内容上,涉及的范围会越来越广,研究者可以从商务英语的定位,教学理念的创新,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改进,尤其是与先进的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二)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商务英语教学的研究。商务英语的实用性特点决定了商务英语教学研究应以实证研究为主,但传统英语教学理论和相关学科理论在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应用也不容忽视。总之,要不断丰富研究的类型,要把应用研究、解决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作为研究的重要任务。

(三)研究对象

从研究的对象上,商务英语教学研究从课堂教学逐渐走向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商务英语教学研究将从高校英语本科生向非英语专业学生,职业教育学生和社会培训生扩展。商务英语翻译(口笔译)将成为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重点。如何把国内外先进的商务英语教育教学理念和技术引入商务英语教学实践,改变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中的位置和作用,是现今和未来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项目式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 教学手段 网络教学 科研素养

《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是农学、生物科学等专业重要的学科专业基础课[1],是关于科学试验的设计、实施、试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以及结果解释和推断的一门科学。本课程主要是运用数理统计原理和方法于农学和生物科学研究,使学生理解试验数据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树立农学和生物科学研究正确的思想和方法。该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具有独立处理和分析农学和生物学试验数据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各专业课程以及毕业论文设计与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扬州大学的《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课程在2010年入选国家精品课程。目前,该课程的授课对象包括农学院、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以及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多数专业的本科生以及部分研究生。近年来,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注重将科研和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科研促进教学,着力提高大学生的科研素养。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有效提高了农科大学生的科研素养。利用科研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了进行科学研究的深入研究模式。

1 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

近年来,本教研室在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相关课程系统构建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努力,主要包括:

1.1 改革教学内容,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需要

根据夯实基础、拓展外延以及课程内容现代化的要求,需进一步修订教学大纲。教学大纲不是《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章节内容的简单堆砌,而是本门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不只是课堂讲授的大纲,还应是指导学生自学的纲要。《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是一门工具,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这一工具处理和分析试验数据,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在把握本学科前沿知识的同时,强调生物统计方法的应用,同时注意介绍本领域前沿信息与新的统计方法研究进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与时俱进开设相关课程,加强学生动手能力

学以致用是生物统计学的最终目的,在目前计算机已经普及的情况下,利用计算机解决统计计算问题已十分容易。本教研室积极拓宽思路,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统计分析系统SAS应用》和《常用统计软件的应用》两门校级公共选修课,每年授课人数超过200人。这一做法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程所讲授的统计分析方法,更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除开设《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课程外,还应开设高级生物统计、试验设计、数量遗传学、统计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多门后续相关课程。这些课程大多是作物遗传育种、植物生物技术专业研究生的学位或必修课程。对进一步加深对《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课程的理解起到重要作用,此外还对作物遗传育种、植物生物技术以及其他农学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有较大作用。

1.3 规范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堂讲授、上机操作等教学过程中,注重革新教学方式,活跃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启发式教学的特色,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强化自觉学习的效果。教学过程中结合多媒体课件使用,但又不拘泥于多媒体课件,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另外,讲授过程别注重统计基础理论与统计分析方法与生产和科研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对统计方法的了解与掌握更加实在。努力探讨实践互动式教学,改变传授式教学中师生的距离感,采用计算机演示,上机等实践环节,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熟练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学习与应用。多年来,本教研室一直采用试题库出卷、试卷内容广泛、题目严谨、严格考试、统一阅卷,判分标准合理,使生物统计课程历来为各类学生所重视,使这一在农学院普遍认为较难学习的课程,被广大学生所接受、理解并掌握,并能在毕业论文、科研实践中加以应用。

1.4 突出精品,狠抓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本课程教研组非常重视教材建设,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本课程组莫惠栋教授就编著出版了《农业试验统计》(第一版和第二版)和《实用农业试验方法》等教材[2]。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中国作物学会理事长庄巧生研究员曾评价道:“《农业试验统计》是一本好书,内容丰富,条理清晰,系统性、逻辑性、实用性都很强,不仅是大学本科生、研究生的好教材,也是农业科学特别是作物科学工作者的好工具书”。此外,为了与《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课程学习相配套,在1996年组织编著并出版了《统计分析系统SAS软件实用教程》,该教材是国内较早介绍统计软件的教材。为了进一步适应新时期的教学需要,本课程组又主编了《SPSS农业试验数据分析实用教程》和参编了“十二五”规划教材《生物信息学》等,形成了系列教材体系。此外,经高等教育出版社约稿,本课程组正在组织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相关教师《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

2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是农学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该课程最大特点是概念多、公式多[4-5]。针对本课程的实际特点,在组织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几种解决办法:①备课等各类教学活动,对重点难点共同研讨,并提出解决方法和采取措施等原则性建议,再由各任课教师结合班级具体情况组织教学。②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教师的讲解深入浅出,厚积薄发,层层剖析。采用讲要点、讲方法、讲思路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生参与和交互,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③提倡利用多媒体课件,录像,网络技术等辅助教学手段,结合板书进行教学,增强教学效果。本教研室在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研制了单机版的“生物统计辅助教学系统”多媒体课件,该课件利用动画演示、数据库查询、自测系统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该课程。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DAS数据处理软件的研制。建立了生物统计网络教学系统。④滚动式教学手段的运用。由于统计课的内容前后连贯性很强,因此,从实例或学过的内容引出新的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通常在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可采用提问或自我总结的方式,将上次课或与本次课有关的知识用精练的语言进行概括,起到带领学生复习和理清思路的作用,然后顺着这个思路引出新的知识。⑤坚持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使学生从“教会”到“学会”,最后达到“会学、会用”,使学生终身受益。

3 以科学研究促进教学

3.1 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改革

以科研促教学是做好《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教学工作的主要措施。在精品课程建设的几年中,课程组成员群策群力,充分发挥集体作战的优势,努力争取教育部和校级教改项目,先后承担教育部、省教育厅和学校等多项教学研究项目,并将我们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之中,对教学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研究成果不断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经常听课,互相讨论,加深对统计分析理论的理解。并注重对探讨的内容进行总结,积极撰写教学论文,提高教学水平。

3.2 承担其他科研项目,拓宽研究领域

实践证明,科研工作对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条件、增强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都有重要作用。因而本教研室的所有教师都是教学、科研双肩挑的。目前,本教研室的教师主持和参加多项部级(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项目,973项目等)、部省级(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20多项。近年来,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多篇,在国内自然科学核心刊物上7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的论文30多篇。此外,我们的研究成果曾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等科研奖励。以上的科研项目和研究成果,大多数与本课程密切相关,这对加深统计课程的理解,提升教师水平,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作用。因此,科学研究不仅促进了本教研室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有利于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平均数的比较可用我们自己培育的新品种间产量的比较;绪论的教学可介绍自己在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课程方面的科研成果,即把自己提出的胚乳性状QTL定位方法、最大似然聚类方法、非线性拟合的缩张算法和多种具有国际影响的QTL定位新方法等介绍给同学,一方面建立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另一方面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适当的时候将研究生处理数据资料的经典例子给同学讲述,使他们意识到要灵活使用统计方法,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益;把承担的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的内容从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侧面讲述给学生,潜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4 全新教学方式的使用

依托校园网,建立了生物统计网络教学系统。本教学系统包含课程简介、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大纲、课程教案、常用统计软件的应用、习题集、统计软件开发、教研教改和参考资料等内容。同时为方便同学生的交流,我们专门设立了网络讨论区。生物统计网络教学系统的多样性、形象性、互动性及灵活性等特点,改变了以往生物统计教学的抽象与难懂,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除了建立了《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教学网站,为适应单机版用户,我们开发了单机版的DAS(数据分析系统),目前2.0版本已经通过测试,即将在互联网上。DAS系统包含学习系统和数据分析系统两个部分。其中学习系统面向生物统计的初学者,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工具;而数据分析系统采用全菜单操作方式,类似Excel的运行界面,完美的图形输出方式来进行数据分析,涵盖了课程中所涉及到的所有的统计分析方法。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开发DAS系统的iPad版本和android版本。

5 在大学生科研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教研室坚持边研究探索、边试点实践的方针,不断总结经验,全面规划,重点突破。自2003年以来,参加试点实践的有农学、农业信息技术、农村区域发展、生物技术、植物保护和应用化学等本科专业,学生人数1000人。具体效果主要体现在:①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有效提高了农科大学生的科研素养。利用科研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了进行科学研究的深入研究模式:立题制定试验方案选择田间试验设计类型田间实施观察记载收获、取样、考种整理资料统计分析撰写课程论文发现问题再次立题,深化研究。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科研素养。近年来,本科生将本课程所学习的教学方法应用到科研实习中,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的本科生明显提高,并已经有本科生将在SCI刊物。②为本科生考取研究生后进行科学研究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开展统计软件的学习,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学生以后在科研工作中利用统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农学院考取研究生的同学将生物统计和试验设计知识应用于科学研究中,数据分析的能力大大增强。

参考文献:

[1]王永立,乔琳,樊淑华.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尝试[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1,28(5):82-84.

[2]莫惠栋.农业试验统计[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3]盖钧镒.试验统计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4]陈柄.《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教学设想[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211-213.

项目式教学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中级汉语学习者 边听边记微技能训练 支架式教学

随着HSK考试的推广及留学生在华学习生活实际需要的日益增长,听力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沈燕(1998)通过对清华大学日韩留学生HSK成绩的分析,以及入系日韩学生的调查发现,听力差是学生在中国学习和生活的最大障碍。

杨惠元(1996)认为,应该加强听力理解的微技能研究,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研究听力训练技巧。近年来,听力理解的微技能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很多方面还有待深入。笔者试图在支架式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实验研究,对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中级阶段①汉语学习者听力微技能之一——边听边记微技能的训练和学习效果进行初步探讨。

一、中级阶段听力学习困难分析

(一)中级阶段听力学习困难

中级阶段是留学生学习汉语承上启下的阶段,这个时期相对于初级阶段而言,汉语知识面扩大,“课文内容,语言知识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侧重语言知识的掌握和书面语表达能力的培养”(郭振华,1991)。学生到了中级以后,在听力方面的学习困难仍然很大,语速快引起的困难尤为突出,即使学生能够听懂单词单句,整体理解也不好。此外,中级阶段听力教材自身也出现一些新的特点,比如说听力材料的录音语速快、长度加长等,这都给中级学生的听力学习带来了一定困难。笔者在中级听力课开学之初,对两个班的学生做过学习困难调查。在收到的34份有效问卷中,90%以上的学生认为最大的困难是“声音太快”,这里的“声音”包括课文录音和老师说话。

(二)听力学习困难的解决思路

针对中级阶段听力篇幅较长、语速较快的特点,特别是学生短时记忆不足的问题,可以采取多种解决办法,如反复听、提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先理解后听,边听边记等。反复听、提前预习、理解后听等是加强学生对听力材料的熟悉度,边听边记的目的在于解决学生的学习方法问题。由于目前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反复听在课堂实际操作中时间往往不够,而课前预习对于学习目的不明和比较忙碌的留学生来说也不太实际。

笔者认为,单靠课堂教学是很难全方位地解决学生的听力困难,可以尝试在综合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上,通过边听边记微技能训练,让学生把听到的关键字记录下来,通过将语音转换为可视记录,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听力材料内容的理解。

胡波(2007)提出:“语音信息展示的时间非常短促,而且不容反复,再加上语料篇幅较长,即使当时理解了,可是再回忆的时候,发现留在记忆中的信息却非常少。所以这项能力的训练十分必要。”杨惠元(2009)认为:“为了克服遗忘,对听到的言语信息要用笔记下来,把声音信号变为文字信号,以便复习和查阅。边听边记是学习的需要,也是实际工作的需要。”两位学者都从记忆的角度谈到可以用边听边记的方法克服语速快的问题。

边听边记微技能训练是听力教学中一种有效的补充和辅助手段。从短期效果来看,可以克服短时记忆的缺陷;从长期学习来看,可以帮助留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习、考试和今后的实际工作需要。笔者通过前期调查发现,学生对边听边记的重要性已有一定认识,对在课堂上实施相应的训练是基本认同的,有一定可行性。

二、基于支架式教学的边听边记微技能训练模式

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建构主义者从维果斯基的思想出发,借用了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

当前流行的支架式教学融合了情境教学、合作学习、最近发展区等多种理论观点。合适的教学应该遵照从外部辅导到学生内化这一顺序进行。典型的教学环节包括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5个环节。

考虑到学生在不熟悉听力材料的背景、关键词、句型等的情况下,很难把握记什么、如何记,本文将“最近发展区”思想融入听力教学活动②中,提出在构建基于支架式教学的边听边记微技能训练模式,通过搭建支架,使学生想记(引起听记兴趣)、能记(利用原有的经验,自己搭建支架)、会记(促进自主学习),帮助学生掌握边听边记技能。该模式主要使用媒介支架、任务支架和材料支架③从记录的内容和方法两方面构建,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一)识别和判断学生的支架需求

在导入和展示阶段,教师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听力内容,分析听力内容的意义。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录的内容往往是浅层面的,如果要做到听记准确到位,必须准确判断和把握学生的真实需求,从需求入手搭建支架,一步步地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进一步深刻理解语段构成。

(二)设置合适的支架

事先要对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能否正确记录并理解的关键是设置支架,支架设置合理就容易让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和核心,听记的效果也更好。

1.选择合适的听力材料

要有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对话体、故事体等多种体裁,有真实环境中的录音,也有无任何干扰的录音,同时注意利用多媒体材料。在这个阶段,教师通过句—段—篇章的过程让学生建构对听记动态过程的理解。

2.抓关键词,抓语段的主要内容

教师根据不同的题材和体裁引导记录的方法,要求学生在听的同时用笔记录关键点,先从原文中的句子入手,听记原文里简单的句子,进而扩大到段落和语篇,记录的内容从单项到多项。关键词主要包括人名、地名、时间、话题、情节、观点和数字等。

(三)判断新的支撑需要与支架设计

听记一直处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要使听记各个要素及其联系最为直接和最为透彻,就要体现出连续性,让学生在听记的情境中不断推动自己的听力理解向纵深发展。为检验支架对学生理解的作用,要引入动态的跟踪检查机制。根据学生所听记的内容,追加集体反思与评判环节。让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什么样的听记内容有助于对所听内容的理解,将学生的理解进一步推向深入。

三、效果检测和结果分析

为检验基于支架式教学的边听边记微技能训练效果,笔者综合运用了对比实验和调查问卷两种研究方法,对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学习困难和学习策略进行分析。实验设计为两次,即在进行边听边记微技能的训练之前的学前测试和训练之后的学后测试,历时一个学期。

(一)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取单因素设计方法,即将边听边记微技能训练作为自变量,将被试的听力考试成绩作为因变量。基本假设是,学习者边听边记的能力越强,则听力学习效果越好。被试对象为北京师范大学中级阶段留学生,共计31人,分别来自韩国、朝鲜、日本、土耳其、英国、美国、德国、比利时等国家,按照文化背景分为欧美组和日韩组。以前学习汉语的时间均在300—400学时左右。前测为一篇听力短文题,相当于新HSK4级左右,后测为难度加大的听力短文题,相当于新HSK5级左右。

下面以《汉语听力课本(二年级上)》第八课《独生子女及其多重化教育》为例,说明如何用支架式教学法组织进行边听边记微技能训练。

1.设置情境,帮助搭建脚手架。教师首先使用知识型支架向学生介绍了独生子女政策,设置情境展示教师孩子的生活照,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中国的独生子女的生活,并写出以前学过的一些描述独生子女的词语,然后教师朗读本段中一些重要句子,要求学生听记。然后,教师通过策略型支架向学生展示听记重点词语的技巧,提高听记速度。接下来,学生独立听记课文第一部分内容,教师通过样本范例型支架对文章的第一段进行示范性听记训练。

2.独立探索、小组协作。学生独立听记课文第二、三部分后,参加小组讨论活动,互相讨论听记的内容,同意或反驳别人的听记内容,并自如地将已掌握的语言结构迁移应用到其他情境中,赋予它们以新的意义和作用。

3.效果评价。这个环节包括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总结出针对这篇课文听记的重点和难点。

4.自主学习。根据听记的重点和难点,学生独立复述课文内容,进一步使用和强化听记的词语。

(二)结果分析

表 一

表二

从表一可以看出,全体学生的前测、后测成绩均值有显著性差异;欧美组和东亚组两组各自的前测、后测成绩均值也都有显著性差异。由于两次测试均为实际教学环节中的真实测试,后测的难度明显高于前测,,学生的成绩显著提高,表明了边听边记微技能训练对提高全体学生的听力水平确实有一定作用。

根据表二,前测中,欧美组、东亚组之间的平均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后测时平均成绩已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边听边记微技能训练对于不同组听力成绩提高起的作用是不同的。相比而言,东亚组的进步幅度没有欧美组大。原因可能是本次东亚组被试初始听力整体水平较高,出现了学习高原期现象,听力水平的快速提高受到一定限制。而欧美学生原来的听力基础虽然不如东亚组,他们在听能方面有优势,在支架式教学下,经过边听边记微技能训练之后,进步相对比较明显。

(三)结论和启示

通过上述的对比试验,进一步验证了听力微技能训练对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对欧美学生来说,主要是体现在水平测试成绩的提高上;对东亚学生来说,不仅体现在HSK成绩提高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听力元认知策略的强化上。我们可以这样推测,边听边记能力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关键变量,学习者的边听边记能力越高,学习效果越好。

对学生的听力微技能进行训练并使他们能自觉地使用,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中级阶段是学生语言水平从初级到高级的过渡期,是学习和掌握语言的关键期,也称“爬坡期”,教学者应该有承上启下的意识,应该考虑如何有效地帮助学习者尽快地进行更高阶段的听力学习。研究结果表明,边听边记微技能训练对中级汉语学习者的听力学习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根据本文的研究,结合中级学生的特点,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1.合理构建支架是关键。边听边记的基础是在多听中培养语感,在语流中让学生分辨出记录要点,这不是短时间的技巧训练就可以取得成效的,教学中不宜过分强调技巧训练,而忽略基本功训练。此外,还应建立一个与课程设计相适应的学习支持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知识情境,提供有效的听记任务。

2.从纵横两方面整体设计课程,加大听的力度。纵的方面,在不同年级的听力课程中,要尽量使微技能的难度训练有层次有梯度。横的方面,在其他语言技能课上,要让学生使用微技能做听课笔记,有充分使用微技能的机会。

3.边听边记微技能训练应视国别背景和个性特点决定,不要让学生过多调整心态和学习习惯来适应教学需要。从东亚组学生和欧美组学生的进步就可以看出不同,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其他人的基础和条件,尽量个性化教学,帮助他们摸索与其自身特点相适应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元认知能力。

四、研究的深入与展望

基于上述研究,笔者认为基本语言能力的提升和技能训练的有效结合是解决学生听力困难的手段之一。笔者的研究是在一个特定的群体、特定的时间进行的,虽然发现了一些问题、得出了初步结论,但还有一些问题尚待深入:

首先,对微技能训练的层级化有待深入。基于支架教学的听记能力训练,一般经历认识重要性—浅层形式化听记—结构化理解后听记—整合式听记能力四个阶段。从实验和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只是推进到结构化理解的阶段。后续研究中应继续通过将听记训练的层级提高,在广泛的情境中建构一个听记整合理念。

其次,对实验进行的过程需要进一步提炼和精制。对课堂活动中听记与其他微技能训练按照学生学习的进程规律进行整体的连续性的安排。

最后,边听边记的训练方式还有待改进。促使学生形成听力语感至关重要,后续研究应更加注重在搭建合适的支架的基础上培养语感,应做到语感培养与技能训练相辅相成。

注释:

①相当于新版HSK3-5级.

②李红印(2000)曾指出听力教学至少应包括四种类型:综合型的听力课教学、附属型的技能训练、自助型的听力练习、应试型的强化训练。本文中的听力课指的是综合型的听力课教学.

③见刘迎(2005)研究的支架类型.

④土耳其横跨欧亚大陆,但语言文化与欧洲相近,属于非汉字文化圈,故划归欧美学生组.

参考文献:

[1]高彦德等.外国人学习与使用汉语情况调查研究报告[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2]郭振华.中级阶段对外汉语教学的几个问题[A].中高级对外汉语教学论文选[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

[3]胡波.汉语听力课教学法[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4]杨惠元.汉语听力说话教学法[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

[5]杨惠元.对外汉语听说教学十四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余震球.维果斯基教育论著选(选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7]孟国.汉语规范化与言语教学[A].天津市对外汉语教学论文集[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163—175.

[8]沈燕.谈汉语听力教学中的针对性[A].对外汉语教学探讨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42—154.

[9]李红印.汉语听力教学新论[J].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5).

[10]刘颂浩.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研究述评[J].世界汉语教学,2001(1).

[11]刘迎.支架式教学:概念、手段及模式[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4).

项目式教学论文范文第10篇

一、踏遍黎村苗寨,心系穷乡孩子。

同志年以优异的成绩从师专毕业后,主动要求到偏僻的黎、县中学任教,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山区的教育事业。为了黎、苗同胞的孩子不失学,老师的足迹踏遍了这里的每一个黎村苗寨.有一次,当他听说一名苗族学生辍学回家准备成亲时,立即连夜走了三十几里山路赶到苗寨,劝说家长,让孩子回校上学。为了提高黎苗同胞的科学文化素质,老师不计任何报酬的为他们补课。他还多次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挤出钱来,为贫困的学生交学费、买学习用品…。老师那无私奉献的品德受到当地黎、苗同胞的一致赞誉。

二、甘当配角,无私奉献。

同志1993年底调入三亚市藤桥中学从事实验教学工作。众所周知,化学、生物实验工作又脏又累,还经常与有毒、有害物质接触,待遇又低。但老师不计个人得失,为尽快改变农村学校实验教学的落后面貌,他超负荷地工作,一人兼全校化学、生物实验室管理和全校的实验教学任务。他白天在旧仓库里寻找仪器药品,晚上在实验室鉴定、提纯试剂;他利用节假日和中午休息时间准备仪器药品,利用晚上时间给学生上分组实验课。在短时间内,使中学的化学实验开出率达到100%。1994年,在全省普及实验教学检查中,中学获得99.3分的好成绩,列全市第一名,并受到省教育厅的表彰奖励。1998年,全市教学评估检查中,中学实验教学部分列全市第一名。

三、制作教具,服务教学。

为改变农村学校实验室缺乏实验器材的状况,老师认真研究实验教学大纲,钻研如何运用不同的教具突出课堂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他认为通过自己制作教具,是解决农村学校实验器材缺乏的好方法,他为此写下了十几万字的实验笔记和教具改进资料。并放弃休息时间,走街串巷,寻找有用的实验器材替代品,制作了一大批教具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为学校节省了大笔资金。他还积极指导青年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开展课堂教学,他制作的幻灯投影片“实验室制取氢气并还原氧化铜”荣获省电教教材评比三等奖。几年来,曾老师制作的教具荣获省级奖1项,市级奖9项。

四、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老师积极投身于教研、教改实践,潜心研究教材教法,大胆进行实验教学改革,锐意进取,不断创新。他在长期的实验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实验引导探索教学法”和“问题模式教学法”等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他率先进行实验综合能力考核,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受到全国中学化学教育学会的重视。老师善于在教学实验中总结经验,并将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用于指导教学。他的论文“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浅谈”入选“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大型学术文库,受到教育专家的充分肯定。93年以来,老师撰写了大量的教育教学论文,共有25篇获奖或发表,其中部级6篇,省级奖11篇,市级奖7篇。

五、实施素质教育,服务农村经济。

上一篇:课堂效率论文范文 下一篇:阶梯式教学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