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团队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16 15:20:00

项目团队管理论文

项目团队管理论文篇1

论文摘要:针对科研团队发展的趋势,提出一种将知识管理的思想引入到管理科研团队知识的方法。首先从知识地图,隐性知识的交流两个方面阐了设计思想,然后分析营造知识共享氛围的激励措施,给出知识管理系统的方案设计,并介绍通过个人信息模块、经验共享模块、讨论社区模块交流科研团队中隐性知识的策略。最后利用本实验室科研团队作为示例验证知识管理系统,测试表明系统能较好地满足应用需求。

前言

    知识管理是伴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而产生的,是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思想。知识管理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它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其中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是高度个性化而且难于格式化的知识,主观的理解、直觉和预感都属于这一类;而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则是能用文字和数字表达出来,容易以硬数据的形式交流和共享,比如编辑整理的程序或者普遍原则等。知识管理更加强调和关注隐性知识的作用,认为隐性知识更能创造价值。卡尔·费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就是为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既有区别也有联系,有人认为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知识管理将人、技术和过程作为三个互相联系的要素,追求三者之间的平衡和相互作用。它的基本精神即是将知识分享(knowledge sharing),通过知识的分享,促使整个团队及团队中的成员都得以进步。由此可以看出,知识管理是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的特征之一。

    科研团队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科学研究目标由相互协作的科研人员组成的正式群体。科研团队又分为实体团队和虚拟团队。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科学活动规模越来越大,科学家与科学家之间,科研单位与科研单位之间的分工协作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频繁。以科研项目为单位,将不同地区、不同国籍的科学家组织到一起共同攻关的虚拟团队已经成为当前科学研究的重要形式。这种突破科学家的组织隶属关系,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具有灵活多样协作方式的科研组织,体现出了科研活动在充分组织化之后向自由和多样化方向的回归。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课题越来越复杂,规模越来越庞大,跨学科、跨专业、跨地区甚至跨国度的合作研究需求不断扩大,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这种需求提供了支撑条件。虚拟科研团队的组织相对不稳定,成员随项目的进展随时会发生变动;项目成员对于项目的参与程度各不相同;成员之间的关系也相对松散,上述特点须在团队知识管理中予以注意。科研团队中的显性知识包括团队成员的基本信息和项目信息,隐性知识包括成员的经验、专长以及在项目交流过程中表现的一些相对零碎的知识。

    本文的思路是:对于显性知识,团队成员通过系统能快速地找到所需的资料;对于隐性知识,团队成员通过系统能快速地找到可能具有该领域知识的人的路径;同时为团队成员营造经常总结经验和技能、乐于贡献和分享知识的氛围,搭建一个讨论和交流的平台。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二节设计知识管理系统的系统结构;第三节给出了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设计;第四节将本实验室科研团队作为示例验证知识管理系统,最后给出了结论。

2 知识管理系统设计

2. 1设计思想

    根据知识的类型分别采用不同的策略管理知识源。对于显性知识,通过知识地图指引用户快捷地找到需要的资料;对于隐性知识,为用户提供了找到拥有所需知识的路径,并创造一种机制和提供氛围,使得团队成员勤于总结,乐于贡献、分享和交流。

2.1.1知识地图。知识地图是人操作知识管理系统的向导,它可以节省用户搜索知识的时间。在科研团队中建立一份良好的知识地图需要熟悉团队中的知识源,并按照类别和形态加以分类。科研团队中的知识源包括文档、参考文献、项目和人员,设计知识地图的依据主要是以项目为中心,建立各类资源之间的联系。项目属性包括项目介绍、项目成果、项目文档、重要参考文献,项目交流等。显性知识根据它的内容归属到项目不同的属性中,在同一属性中还可依据内容的性质做进一步的划分;而隐性知识则根据它的来源设置其在知识地图中的位置,具体的表现形式由显化的方式确定。在上述分类的基础上采用主导航栏配合副导航栏的形式就可追溯到知识库中的每个知识点。

2. 1. 2隐性知识的交流。在知识管理中,对于隐性知识的挑战在于如何系统地阐述,使之成为可以交流的类型。有些隐性知识并不属于深度的隐性知识,而只是一种逻辑上的、方法上的思维过程,它们被标识为隐性知识,主要是因为这类知识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与精力才能进行编码。当团队中的文化能够促进和支持这种知识的共享时,就可以通过挖掘和翻译的方式将它们外化为显性知识。对于一些始终处于隐性状态的技术诀窍和经验,这类隐性知识需要采用“人—人”方式的传递实现共享。

    本文提出两种交流个人技能的方式。第一,提供项目组成员的知识架构(包括项目经历)和联系方式,使成员在有明确需要时知道该找谁和找到该位专家的路径。第二,为成员提供管理个人知识的平台,提倡成员在研究过程中总结、整理研究工作的心得、经验、技能等并归档,使个人在贡献知识的同时也能方便的获取到别人提供的知识。

    对于项目交流过程中产生的知识,交流的途径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创造一个记录、保存、显示交流过程的环境,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性,提高团队的协作效率。

2. 2知识共享氛围的营造

    有效的知识管理必须营造乐于贡献和分享知识的文化氛围,为了营造这样的文化氛围,采取激励机制是实施知识管理中必要的措施。激励的依据可以体现在一些数字指标上,所以在系统中的经验共享模块和讨论社区模块中增加了统计功能。系统应该具有界面美观、操作便利、功能实用等特性,当团队成员通过系统体验到了知识管理的优势后,无形中也可以激励他们使用知识管理系统。除此之外,激励机制还将体现在应用知识管理系统过程中的一些管理体制上。

2. 3知识管理系统方案设计

2. 3. 1系统模型。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了科研团队知识管理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本模型的要素有人员、科研团队知识资产、团队交流场所。知识地图的内容由科研团队中的知识库确定,知识库中的显性知识为经过编码的文档和数据。通过知识地图,人员可以检索、重用显性知识,该管理系统能够提供成员交流个人知识的平台,更新团队知识库;提供成员项目交流的环境,让成员在“你问我答”中实现知识的共享。

2. 3. 2系统功能结构设计。结合2. 1. 1节中对知识地图的分析,设计系统的功能结构图,如图2所示,它由人员信息管理模块、项目信息管理模块、安全信息管理模块构成。

    人员信息管理模块管理的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技术或学术经历以及工作计划,还包括了个人的经验总结(案例)等,可以给出其曾经解决过的问题、在哪些方面是专家和现在正在进行哪些研究等信息。用户可以据此推测其与自己所面临问题的关联。

    项目信息管理模块用于管理项目资料和在项目交流过程中产生的知识。主要功能包括检索项目信息、展示研究成果、下载重要文档、参与项目讨论等,以实现对项目资源的存储与维护、访问和查询,让用户充分共享阶段性成果。

    安全信息管理模块主要管理用户的权限。该平台将嵌人到本实验室网站中使用,系统共有三种类型的用户:网络用户、团队成员、系统管理员。网络用户不需要登录便可浏览网页,可以使用一些互动功能,如留言、检索;团队成员通过登录界面进人系统,每个成员都有个人页面,他们在自己的页面里有添加、修改、删除个人知识的权限,除此之外,他们还有参与项目讨论、下载重要项目资料等权限;系统管理员是指系统的管理和维护者,具有设计、实现知识管理系统、整合团队显性知识并录人数据库、管理一般用户的权限这些任务。

3 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在2. 3. 2节的系统功能结构图中,主要采用人员信息管理模块中的个人信息、经验共享和项目信息管理模块中的讨论社区交流科研团队中的隐形知识,现分别介绍这三个子功能模块的设计思路。

3. 1个人信息

    隐性知识的管理强调的是个人之间的对话,知识的共享是通过“人到人”的方式进行的,通过与拥有相应知识的人进行直接接触实现知识的共享和传播。专家黄页是获取个人隐性知识的一种知识管理的技术,它将专家的详细资料和掌握的知识列示在黄页上,方便有需要的员工在适当的时间找到适当的人并获得适当的知识。

    个人信息模块在团队中提供团队成员的基本信息、项目经历和工作计划.图3显示的是成员的个人页面.在“认识我”栏目下的知识体系说明中,可以了解到该成员的项目经历和个人技能,点击页眉的“修改个人信息”可更改该栏目的内容。工作计划是指团队成员每周的工作安排及对上周工作的总结。通过这些信息,团队新成员可以迅速了解团队成员的知识水平及日常工作情况,获取找到相关专家的路径线索,便于与相关专家进行直接交流,从而获得对项目研究有益的隐性知识。

3. 2经验共享

    该模块以记录的方式外化个人隐性知识,团队成员在自我总结的基础上将个人知识中能够用语言表达的部分提取出来,图4显示了在个人页面添加经验的界面,用分类、标题、经验内容这三个字段表示一条经验的提取结果,其他成员可以浏览彼此的个人页面,按照类别、标题等关键词查找感兴趣的经验,可以针对每一条经验与经验提取者进行互动交流,由此加快知识碎片的利用率和深化知识半成品,也有利于个人技能在团队中的传播,经验互动界面如图5所示。

    利用该模块可以在科研团队中推广及时整理知识的好习惯,团队成员大部分是以自我为主导的非正式学习,及时整理动态知识是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控和知识持续发展的需要。该模块通过成员的主动性贡献个人知识,以实现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3. 3讨论社区

    以隐性知识的所属对象划分,可分为个体的隐性知识和集体的隐性知识。集体的隐性知识依附于组织,是某一组织区别于其他组织的人格化特征,如某一组织或团队的价值体系(观)、团队默契、组织文化和氛围等川。在科研团队中建立讨论社区就是为了增进这两种类型隐性知识的互动,在讨论的过程中,由个人智商形成组织智商,群策群力,共同解决问题;成员之间通过讨论,实现知识共享和流动,就能快速提高团队的知识总量和集体智慧。

    讨论社区模块为同一科研团队成员间提供了项目讨论的虚拟社区,具有相关权限的人员才可进人。图6是以团队成员身份登陆系统后进人讨论社区的主页面,成员在里面以发帖的形式开展一次讨论,讨论内容可以是与项目相关的热点和难点、项目组任务分配、重要通告等,并可上传文件,成员通过主题进人目标问题的讨论区参与讨论,可下载文件,不但可以屏蔽时空的限制,又活跃了团队的科研气氛。但是不能完全依靠以it技术为基础建立的网络虚拟社区进行项目交流,也需要进行面对面形式的交流,如专题报告、交流会等,只不过前者可以自动将讨论内容记录到数据库中,而后者需要整理材料,然后录人数据库才能达到共享。

4 应用示例

    根据本文的思想,选取本实验室科研团队作为知识管理的实例进行实验验证。本团队成立于2002年,主要从事认知模式识别和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两个方向的研究。团队平均每年招收博士生2-3名,硕士生5--6名,同时每年都有6-7名毕业生离开团队,人员流动较大。团队目前主要研究基于认知机理的无字库智能造字系统和数控系统加工中心的伺服驱动器的研究这两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有若干个子课题,且具有延续性,成员参与项目的内容和程度各不相同。

    限于篇幅,以基于认知机理的无字库智能造字系统项目为例做简要介绍。该项目开展研究工作已达6年,期间参与研究人员达12人,包括汉字基元研究、汉字结构研究、汉字结构识别研究、汉字映射知识获取研究、汉字知识表示研究、汉字信息管理系统研究等几个子课题。研究中产生的科研成果有:针对汉字字符集gb2312一80,  gb18030一2000 ,gb18030一2005形成了较稳定的汉字原型和汉字结构,搭建了汉字编码平台、修正仿射变换系数平台、造字平台等实验平台;完成了汉字集中所有汉字的编码并获取了基元的映射知识;获得了三项专利,另外发表了学术论文三十余篇,有重要参考文献二百余篇,重要项目文档十余份。这些资料大都分散于团队中不同的地方,不便于查找和利用。团队以前采用传统工作交接的方式进行项目管理,交接工作的内容常仅限于一些显性的文档性资料,在研究中积累的个人经验却随着人员的流动而没有成为团队的资源,新成员无法借鉴传承。

    依照2.3.2节中的系统功能图实现系统。实验在win-dowsxp环境下进行,基于web技术和b/s架构编程实现,服务器端编程语言采用php,客户端技术采用html, css及javascript,数据库采用mysql。系统最后嵌人到实验室网站中使用,图7为成员登录系统后进人基于认知机理的无字库智能造字项目管理主页面。通过实际测试,团队成员认为系统界面友好,操作方便,有明晰的知识地图帮助他们利用科研项目中的显性知识,上文设计的3个功能模块也能较好的管理团队中的隐性知识,总体评价达到了设计目的。

5 结论

项目团队管理论文篇2

论文摘要:阐述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探讨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趋势。找出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分别针发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规划;团队建设 1.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 1.1项目管理的定义 所谓项目管理,就是项目的管理者,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地管理。 1.2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 通过确保项目组织获取具有相应技能和良好极力的员工。从而形成项目团队,通过管理项目团队来实现项目目标并培养项目核心人力资源的竞争优势。 1.3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 项目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组织规划、人员招聘和团队建设三大部分。项目在的组织规划和人员配置方面,项目的组织规划就是对整个工程人力资源的计划和安排、按照工程目标的要求,通过分析和预测,给出组织结构的设计、岗位分析、和设计、人员配备等。 2.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 2.1组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在组织规划中,项目经理的问题是主要问题。项目经理在项目管理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项目经理在工作职能中出现的问题有,项目经理在被任命为项目经理之前通常只是一个技术或业务方面的专家或任务执行者,而现在的项目往往需要的是一个通才的项目经理,而不是单一的专家。其次,项目经理具有人的弱点,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不是所有的项目经理都能够保持积极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态度,当项目经理对自己的项目不感兴趣没有热情的时候,他是无法做好项目经理的工作的。除次之外,项目经理的能力不足也是造成项目无顺利完成的一个因素之一,现在的项目经理往往管理能力不够,无法很好的发挥项目经理在项目中的作用 2.2团队成员沟通与激励存在的问题 项目团队之间的沟通是十分重要的,信息无法畅通的沟,会增加团队冲突。在项目管理中70%的错误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引起的。首先,是与高层管理人员沟通存在的问题,项目经理不能把自己项目的情况向高层管理人员反映,高层管理者就不能了解该项目的情况,无法得到必要的资源,导致项目的进度不能保证。其次,是与客户的人际沟通的问题。由于项目本身所具有的一次性、复杂性、专业性等特点,团队与客户之间存在的冲突是难以避免的。客户对项目实施过程不满意,造成项目实施组织信誉的下降,从而影响组织的长远目标。最后,项目团队内部的协调沟通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项目经理和成员是项目团队的主体部分。团队之间不能良好的沟通,不能有效的鼓励团队建设和组织合作,更加不能建立自愿、相互依赖的项目团队。 在项目团队中,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激励机制的不健全,导致项目成员对项目的忠诚度下降、积极参与热情下降、创新能力下降、团队协作力下降等等。 2.3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项目管理活动大都把重点放在技术问题上,而忽略了人的因素,无论什么类型的项目,人的因素发挥不好,项目过程就不能顺利。怎样发挥好人的因素,培养企业的团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没有稳定而具体的团队目标,全体团队成员没有行动指南,无法激励和促进团队成员按期完成任务。 绩效管理是项目团队的一套反馈

项目团队管理论文篇3

Abstract: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conclusions of this paper can enhance the business achievement of Harbin-Dalian High-Speed Railway project by China Communications Construction Company Ltd., successfully implement the effectiv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mmunications for China Communications Construction Company Ltd., and promote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structure recombination for China Communications Construction Company Ltd. The relative research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of the article could not only improve the management & encouragement of Harbin-Dalian High-Speed Railway project by China Communications Construction Company Ltd., but als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other construction companies.

关键词: 哈大工程;高速铁路;项目团队;现状;对策

Key words: Harbin-Dalian High-Speed Railway Project;high-speed railway;project team;existing state;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092-03

1研究背景

2007年8月11日,中交股份公司中标哈大(哈尔滨至大连,以下简称哈大)铁路客运专线TJ-3标段,合同额208亿元。TJ-3标段位于吉林和黑龙江两省,经过四平、长春、松原、哈尔滨辖区,起讫里程为D1K579+140~DK926+560(不含D1K579+140~DK773+300范围正线铺轨),正线全长345.645km,开通速度目标值为300~350公里/小时,其综合修建技术是一项新的课题,新的挑战。因此,探究中交哈大铁路施工项目团队管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而积极的现实意义。

2影响中交哈大高速铁路施工团队管理有效性要素的识别及其强度分析

2.1 影响中交哈大高速铁路施工团队管理有效性要素的识别

为了能够很好的控制并解决项目团队管理中的有效性问题,必须对影响项目团队管理有效性的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从而判断出哪些因素是影响中交哈大项目团队管理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即哪些影响因素表现的强度更强,针对这些关键因素制定恰当的对策,才能更好地解决项目团队管理的有效性问题,从而保证项目团队健康有序的发展。

2.1.1 调查对象的确定本次影响因素的分析中,因为收集项目团队管理影响因素的目的是为了寻求团队管理问题的解决策略,因此从中交哈大项目的实际情况出发,所调查的对象必须是对中交哈大高速铁路施工项目管理中具有实际经验,并能从全局或局部分析现状的相关人员。本着这一原则,本次调查的对象确定为中交哈大项目指挥部公司级领导、哈大项目部经理、哈大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业主及技术人员等。实际调查人员情况如表1所示。

2.1.2 调查方式的选择调查采用“座谈法”与“问卷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首先将调查问卷发至被调查人手中,然后在收回问卷时(后)又与被调查人进行了进一步的沟通与探讨。本次调查分三个阶段进行:首先以访谈和问卷的形式进行第一轮调查,然后进行座谈,进而对关键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最后,对原始调查数据进行收集、汇总、分析。实际调查过程中,访谈人20人,发放问卷45份,收回问卷45份,开座谈会两次,参加20人。

2.1.3 调查结果通过对调查问卷及访谈结果的统一分析,识别出以下8种因素,如表2所通过对调查问卷及访谈结果的统一分析,识别出以下8种因素示。

2.2 影响中交哈大高速铁路施工团队管理有效性要素强度分析

2.2.1 构建要素的ISM模型解释结构模型是表示所研究系统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着的本质上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关联情况的模型。该过程注重表示系统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性质,阶层性是复杂系统的基本特性,将影响团队管理有效性的各个要素进行递阶结构分析,是结构模型化的一项重要工作。按照应用方法所显示的递阶结构模型化基本原理,本文按照如下方法来建立该项目团队管理有效性要素递阶结构模型:

①判定二元关系,建立可达矩阵及其缩减矩阵。在问题设定后,确定各个因素之间的二元关系,并在两要素交汇处的方格内用符号V、A、X加以标示。其中V代表方格图中的行要素直接影响列要素,A标示列要素对行要素有直接影响,X代表两者相互影响,进而根据要素间二元关系的传递性,逻辑性推断各个要素间层次递推的二元关系,最后,加入反映自身达到关系的关系矩阵,建立起团队管理有效性要素的可达矩阵。影响团队管理有效性因素的各种因素间直接因果关系如图1所示。

根据图1,加入单位矩阵及间接关系,写出如下的可达矩阵1。

②对可达矩阵的缩减矩阵进行层次化处理(如矩阵2)。

③根据M′(L)绘制多级递阶有向图和建立解释结构模型,系统有效性解释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

2.2.2 基于AHP的团队有效性因素强度分析

①通过上面建立解释结构模型,可以知道在项目团队有效性控制中,那些因素是比较重要的,但是并没有确定因素的强度排序,在下面的工作中,要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因素的强度排序。

根据解释结构模型:将有效性定为B层;将技术支持C1、项目经理C2、制度支撑C3、团队规模C4定位C层;将激励机制D1、绩效考核D2、团队学习D3、团队沟通D4定位D层。

经过分析运算,可得到解释结构模型图中第二层(C)相对于第一层总目标(B)的层次单排序权值(Wio),其判断矩阵及处理过程和结果见表3。

λmax≈1/4(4.009+4.009+4.014+4.011)=4.011

C.I.=(λmax-n)/n-1=0.003

相对于B层的C层指标的权重:C1=0.351,C2=0.351,C3=0.109, C4=0.189

继续求第三层(D)相对于第三层(C)层次排序权值(Wio),其判断矩阵及处理过程和结果见表4。

λmax≈1/4(4.031+4.065+4.048+4.301)=4.045

C.I.=(λmax-n)/n-1=0.0035

D层相对于C2判断矩阵及处理过程和结果表(表5)。

λmax≈1/2(2+2)=2

C.I.=(λmax-n)/n-1=0

λmax≈1/4(4.309+3.291+4.309+4.309)=4.055

C.I.=(λmax-n)/n-1=0.02

λmax≈1/4(3.036+3.040+3.040)=3.039

C.I.=(λmax-n)/n-1=0.02

②项目团队有效性强度计算:综合的团队有效性强度计算自上而下进行,即某一级因素的综合强度是以上一级因素的综合强度为权重的相对强度的加权和。综合项目团队有效性强度的计算如表8所示。

经计算,哈大铁路项目团队管理有效性较为重要的因素强度分别问D1=0.322,D2=0.456,D3=0.178,D4=0.050计算结果显示,D2>D1>D3>D4,即由以上知,绩效考核D2、激励机制D1、团队学习D3、 团队沟通D4,也就是说,在项目全过程团队管理中,绩效考核因素强度为0.456,强度最大,激励机制次之,团队学习、团队沟通也是强度较大的两个因素。

2.3 项目团队管理有效性因素强度结论分析根据本文章节团队管理有效性要素强度模型构建与计算,可得出如下结论:①本工程项目团队管理有效性要素受众多要素影响,这些要素分为三个层次。②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两个要素强度最大,需要重点关注并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③从综合重要度来看,影响哈大铁路项目团队管理有效性因素的因素强度排序为:D2>D1>D3>D4,即绩效考核因素强度为0.456,强度最大,激励机制次之,团队学习、团队沟通也是强度较大的两个因素。

3中交哈大高速铁路施工团队管理与激励的对策研究

3.1 加强项目团队的绩效考核

3.1.1 建立中交哈大项目团队绩效考核方案。项目团队绩效考核,主要包括团队成员的绩效考核、项目经理的绩效考核、项目团队的整体绩效考核。

3.1.2 中交哈大项目团队绩效考核中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有:①绩效考核要突出以客户为导向的竞争战略;②绩效测评体系要能帮助中交哈大实现团队效率的最大化;③团队绩效考核体系要公开得到团队成员的认同;④团队绩效考核结果要进行必要的反馈;⑤加强对项目后期审计的重视;⑥考核结果直接与薪酬挂钩;⑦将员工的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员工晋升、调迁的依据。

3.2 完善项目团队的激励机制当项目团队员工较低层次的需求被满足后,如果高一层的需求难以满足,那么就无法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因此,中交哈大项目团队必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从员工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员工的切身利益,建立一套健全合理的人性化激励机制。①建立灵活的福利制度;②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及嘉奖制度;③用活用好激励制度。

3.3 强化项目团队的学习中交哈大项目团队要想真正实现团队学习,就必须要做好这三个层面的学习:①完善团队内学习;②加强团队间学习;③实现有效的组织外学习。

3.4 构建项目团队顺畅的沟通

3.4.1 完善团队内部的有效沟通

①项目团队必须为团队成员营造出良好的团队氛围,才能保证团队沟通有效实现的良好内部环境。②项目团队必须要促成项目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这是有效沟通的关键。③项目团队必须要使团队成员对项目目标达成共识。④做好团队会议的管理。⑤要保证信息在团队内部的畅通。

3.4.2 加强团队与组织的有效沟通

团队与组织的沟通,属于组织内部的沟通,中交哈大项目团队必须要做好三方面的沟通:①实现不同团队之间的沟通;②实现团队与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③实现团队与组织高层领导的沟通。

3.4.3 努力实现团队与外部环境的有效沟通。团队与外部环境的沟通,主要是团队与客户和项目使用者的沟通。

4结论

承建哈大客运专线工程是贯彻实施中交股份大铁路建设战略的重大举措,也是中交集团走出传统主业市场,迈入新的铁路行业市场领域的重要一步。而这种跨行业管理的实现途径就是要适应新的铁路团队管理的要求,努力建设最适合的哈大铁路施工团队管理体系,加强团队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团队学习和团队沟通建设,形成有特色的哈大铁路施工项目团队管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黄玉清.创建高绩效的项目团队[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2]丁荣贵,杨乃定.项目组织与团队[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Bill Duncan著,蒋卫平译.项目团队工作[J].轩昂木管理技术,2007,(4).

[4]Rodney Tuner著,师冬平译.项目管理学派:行动学派:构建团队[J].项目管理技术,2007(8).

项目团队管理论文篇4

[关键词]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 项目团队

[作者简介]彭玲(1980- ),女,湖北武汉人,湖北经济学院信息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湖北 武汉 43020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9-0093-03

一、引言

“电子商务概论”是高校的一门通开课,来自于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定位、需求、兴趣、接受程度等方面会呈现出非常大的差异性。当前普遍采用的解决方法是通过学时的多少,以及授课内容深度和广度的不同来调节这种差异。但是,笔者发现这种调节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尤其是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较低。

在“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中,基于其应用性较强的特点,当前较多的研究成果集中在其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或者说第二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其实,课堂教学仍然在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较多的显性知识,也就是说学科的知识结构、原理、概念等仍然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也不例外。因此,在我们发展实践教学的同时,亦不能失去课堂这个传授知识的主要阵营。为了避免课堂教学的“填鸭式”模式,就要充分发挥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积极构建学生参与的平台,在教师引导的前提下,转变教师完全主导的“推动式”教学为学生需求导向的“拉动式”教学。

二、“电子商务概论”现有教学模式、课程特征分析,以及教学模式改进思路

(一)现有教学模式分析

当前“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课堂教学呈现出教师传递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虽然通过这种模式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接收到大量的信息,但学生是否能真正消化理解这些信息未必能得到较好的保证。原因在于这种模式是一种单向的知识传递,需要教师基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调整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要求教师能了解学生在接收课程信息时遇到的问题,并及时做出调整。上述要求无疑增加了这种“传递―接受”模式的难度,授课效果也因此受到影响。

(二)课程特征分析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其内容涉及管理学、市场营销、信息管理及技术、物流、法律等专业领域,所以较多学生会觉得课程内容比较难理解,容易失去主动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模式改进思路

让学生参与课堂,是改进“电子商务概论”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教”与“学”互动的方法包括案例讨论、演练、质疑、问答等,其中一些是以教师为主体,属于“感知―记忆―理解―判断”为程序结构的教学模式,虽然学生确实通过某些活动参与课堂,但依然是一种“讲―听―读―记―练”的模式,学生仍然是被动地理解和重复。而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确定问题―占有资料―提出假设―检验假设”,能促进学生发现探索的技能,获得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此,本研究提出学生组建项目团队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三、基于项目团队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特征

该模式通过学生项目团队的组建体现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的模式;通过学生项目目标及任务的设计,综合学生的背景专业知识和前认知,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导向下激发学习兴趣,体现由问题导向的“拉动式”“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合作学习

该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电子商务概论”课程讲授开始就组建小组,不同于某些模式在讲授到特定的内容才要求组建小组,并且这种小组学习的载体是项目团队,是以项目目标为导向的团队,因此小组的成果不仅仅是作业,而是项目的成果。结合“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内容特征,项目成果可以是网店的装修与设计方案、某种产品或网店的推广促销案、第三方电子商务网站的开发与设计案等。

这种学习鼓励性格和专业差异,恰恰能解决前文提到的在“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中遇到的典型问题。项目无论大小,其运作都会涉及成本、进度、质量、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不同性格和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在项目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才干,因此,团队的成果与每个个体的表现是紧密联系的,每个成员都需要能明确项目的目标、相互配合协调。在这种项目团队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能通过完成自己负责的工作增强专业技能,通过团队合作增强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

(二)探究式教学

在电子商务项目团队的运作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调动学生的前认知。比如,在“某产品或网店的推广和促销案”的项目运作中,学生一方面需要根据课堂上讲授的网络推广和促销的方法进行设计,另一方面还要考虑解决线下渠道和线上渠道的冲突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调动其之前在“市场营销”类课程中所学的一些知识,或主动去收集有关如何解决多渠道冲突的问题。这种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典型的“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通过项目的实施制造产生“问题情境”,进而学生会在该问题的导向下,主动去寻求解决方案,并进行验证。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并且也能有足够的时间保证探索过程的实施。

四、基于项目团队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一)教学目标

基于项目团队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旨在改进“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课堂教学,通过学生项目团队的组建,以小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注重学生的前认知,体验式教学,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能发展学生的个体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包容能力和培养团队精神。

(二)实施流程

本教学模式将按“学生选择项目、自行成立项目团队―明确各小组项目目标、任务并论证可行性―项目实施与教师讲授课程章节内容并行―项目验收和教学评价”进行,整个过程中还应贯穿教师对学生项目的阶段性检查或控制,具体流程如图所示。

1.项目团队组建。本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前认知,也就是说需要学生结合先修课程或所属专业的特点,以及“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问题来确定其项目团队的项目名称、目标任务等。因此,项目的内容应该能反映先修课程内容一定程度的综合。

为了避免学生盲目选择一些相关性较弱的项目任务或重复选择,笔者结合所属学校的外贸、营销、信息管理、物流等专业背景建立一个备选的项目库,学生可以从中选择项目组建团队,亦可自拟之后交由任课教师进一步确认。如物流专业的学生可选择《某企业电子商务物流模式的分析与选择》的项目、营销专业的学生可选择《某企业/网店在线推广方案》的项目。这些项目可以把电子商务中的技术、在线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等核心内容都整合到相关专业的内容中,一方面能综合应用学生的先修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学生具体应用所学的电子商务方面的理论知识。该项目库的建立同时也需要“电子商务概论”的任课教师对授课对象的专业背景以及先修课程等信息有一定的了解。

2.项目可行性论证。由于备选的项目具备一定的专业性和综合性,学生是否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时间(因为项目具体工作的完成往往在课外进行)是项目能否如期交付的关键因素,所以每个小组要就项目的可行性做详细的分析,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项目的背景、意义以及目标。每个团队模拟实施项目的企业或部门负责人的身份回答“为何立项”,即解释该项目的成功实施对于企业业务发展的意义或价值。(2)项目的市场、财务和技术可行性。该部分要求学生项目团队描述项目所涉及的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前景、规模、接受程度、竞争环境等;描述项目在财务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以及生存能力方面的情况;描述技术上的难度、复杂性、先进行等。主要是让学生多角度保障其项目能得以实施。(3)项目工作内容及进度安排。该部分要求学生明确小组工作并进行分解,制定出工作进度以及阶段性工作目标。(4)项目团队的分工。教师应要求学生将项目团队的具体工作按照项目的最终交付物(如某网店推广促销方案)进行分解,把每项具体工作任务细化落实到个人,权责清晰。

3.项目管理与控制。本研究中提出的合作学习小组,不是简单的小组讨论或作业,而是有具体项目目标导向的项目团队,所以需要结合项目生命周期的特点,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课堂讲授内容与各小组的工作同步。如讲授了网络营销的部分,学生就可以完成市场调研与分析以及营销策略制定等相关内容;讲授了电子商务物流部分,学生就可以完成物流模式的对比与选择等相关内容。这种过程的控制,一方面可以使知识得以即时地应用和巩固,另一方面也利于教师实时了解学生项目任务完成的情况,及时做出反馈。与那种在学期末才让学生提交一份小组作业的方法相比,这种方法更强调过程控制,并能及时指导,保障教学效果。

除教师对学生团队的外部管理和控制之外,还强调团队的内部管理,包括项目范围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以及整体管理。上述九大管理模块可以依据学生项目的具体特征,由项目团队成员分担。

4.评价与考核。对于这种教学模式的考核,需要教师能全方位进行,除常规的期末试卷加点名册之外,具体考核内容应以项目团队的工作为依据,包括项目团队协作程度、个人在团队中的贡献度、项目成果价值、课程基本理论内容掌握情况等。其中团队协作程度考查项目分工是否合理;个人贡献度考查个人分工落实情况、工作难度;项目成果价值考查其最终结论、方案的专业性、实用性等;基本理论内容部分考查学生在项目具体分析中应用专业知识的程度和正确性。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系统全面地收集和记录上述信息以供客观全面地考核,一方面在结束每个章节内容的讲解之后,即让每个学生团队上交相应的内容;另一方面为了锻炼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还灵活运用课堂时间,让学生代表所属的项目团队以PPT的形式来展示团队的阶段性成果,增强学生课堂的参与性以及学生团队之间的相互学习。

为更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的情况,考核的形式包括学生自评、学生项目团队负责人评价、小组成员互评和教师评价。并且,为了能更好地反馈教学效果,每次课程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发放针对教学效果的调查问卷,根据问卷反映出的教学效果修正之后的教学模式。

五、结束语

从笔者实施基于项目团队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效果来看,学生课堂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得到了增强,并且课程结束之后,相关电子商务知识学习的延续性也得到了一定保证。具体表现在,学生能提出较有专业深度的问题,并主动就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小组探讨,课程的考试成绩也较为理想。课程结束时的调查问卷也表明,有超过80%的学生认为其能掌握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较初级的操作技能(如网店的基本运作)得到了锻炼。更值得一提的是,课程结束之后,还有些学生团队把项目的成果更进一步地实施,有的用以参加创新创业类竞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还有的以项目的成果为基础,作为自己毕业论文的选题,进行后续的研究。

本研究提出的基于项目团队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结合专业背景知识自行组建项目团队,有明确的团队目标、团队任务。学生自行选择与专业相关的问题作为学生团队项目的主题,并通过项目设计“问题情境”,进而导向自主探索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前认知和学习积极性。同时,“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涉及较多专业领域的问题,单个学生较难完成一个综合性项目的任务,为避免因难度而丧失兴趣,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特长分工协作成立项目团队,共同完成任务。并且在本模式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对各小组项目立项可行性阶段、中期、收尾阶段进行控制,并精心进行教学进度控制;在学生项目实施完成的过程中,同时传授“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专业知识,让学生能及时地学以致用,或者带着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去学习,融合学生先修课程的前认知和本门课程的新认知。

[参考文献]

[1]陈树洪,吕红晓.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建构及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11(S2).

[2]李水金,侯静.大学本科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实证研究――以首都师范大学“探究式学习研讨班”为个案[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

[3]唐宗明.大学生合作学习教学设计与评估初探[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1(4).

[4]叶满城.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科学,2009(1).

项目团队管理论文篇5

提高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全面性,有利于促使团队人员明确共同的目标,有利于促进成员之间分工明确,促使成员之间互相协作,从而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利于促进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事关企业项目管理活动成功开展,有利于促进企业项目团队建设理论的成熟,因此,总结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迫在眉睫。

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组织结构臃肿,效率低下。目前我国众多企业虽然已经意识到精简项目管理机构的重要性,由于牵涉到多方的利益,我国企业项目管理机构结构臃肿的现象依旧存在,项目团队设置过多的空职位,致使人员越减越多。企业项目团队过于重视权力,权力高度集中,项目团队之间的成员沟通不到位,经常出现上下级间缺乏沟通的现象,不利于激发企业项目团队的创造力和活力。目前,还有部分企业的项目管理体系不科学,管理体制不完善,不利于凝聚团队成员间的力量,导致团队内部形成利益团队,职责不明确,出现了项目问题成员之间相互推诿,不能依照项目决策执行任务,不利于项目团队高效运行。

任务目标不明确,考评流于形式。项目团队奋斗的目标就是项目目标,项目目标由多个小目标组成,项目管理团队明确项目目标细分标准,有利于促使其任务目标明确,提高项目管理团队绩效管理的效率,绩效管理要求团队领导和团队成员之间不断进行沟通,通过双向的沟通使绩效目标内容达成共识,在团队工作中的导向是任务目标,通过不断的交流、沟通,使团队和个人的绩效得到提升,促使其实现共同目标,项目管理团队要重视绩效管理,不能将绩效管理认为是绩效考核,以偏概全,不利于促进职员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沟通,不利于员工与主管之间处于相互监督和被监督的局面,从而使绩效考核流于形式,不利于其提供公正客观的参考。

重短期利益,缺乏长远规划。目前,企业项目管理团队过于重视短期利益,缺乏长远的规划,其追求短期内扩大规模、加快速度、提升业绩等短期利益,不重视质量效益和平衡稳定发展,不利于促进企业增强持续增长的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人事机制上,没有科学合理的对项目团队管理人员进行选拔、任用、考评和奖励,不重视制定项目团队管理人员的培养计划,导致项目团队管理任用出现断层现象,不利于提高项目管理团队成员的整体素质,丰富项目管理团队成员的知识经验,促使项目管理团队成员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充分释放主观能动性,产生集体智慧,将团队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于目标方向,有利于提高项目管理团队的执行能力和高效的工作能力。

打造高效企业项目管理团队的有效措施

创新组织结构形式,打造高效项目管理团队。企业可以将兼容并用职能式组织的项目和项目式的组织,采用混合型的组织结构改变现有的项目管理机构结构的臃肿现象,发挥职能部门的带头作用,并随着项目的不断推进,组建专门的项目管理团队,项目成员待项目完成之后可回到各自的职能部门,从而解决管理机构结构臃肿的现象。项目管理团队要跳出部门之间界限的局限,根据需要改科学合理的改变原有的运作方式,重视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促使成员之间互相分享知识经验,互帮互助,团结协作,形成和谐愉快的工作气氛,有利于最大程度上激发团队成员的个人潜能,有利于鼓励团队成积极主动承担责任,主动进行自我改进、自我鼓励和自我评估,有利于提高项目管理团队的执行能力。

加强沟通与合作,增强项目管理团队的凝聚力。加强团队内部的沟通与合作,有利于促使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吸取经验教训,互相协作,取长补短,增强团队凝聚力,项目团队成员要认识到自己是团队中的一员,准确角色定位,积极履行责任和义务,坦诚沟通,在个人利益与团队利益发生冲突时,要优先考虑团队利益,团队成员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支持,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最大化的发挥团队的累积效应。

围绕企业文化,规范有序建设项目管理团队。企业项目管理团队的建设不仅要结合项目管理的特点,坚持科学有效的管理原则和效益、效率的原则,还要重视围绕企业文化,规范有序的建设项目管理团队。企业文化有利于促使管理团队成员端正工作态度和行为,因此,强化项目团队成员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加强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充分激发团队成员的潜能,企业重视培养团队成员的应变意识、应变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利于从容应对变化的环境,有序推进项目管理团队的建设工作,加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完善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体制是关键。良好的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体系和机制有利于促进项目管理团队成员形成社会意识,相互理解,积极沟通交流,积极主动为项目目标做出贡献,有利于消除体制僵化的弊端,有利于强化制度建设,有利于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内部进行科学管理,形成高效、民主、灵活、开放的团队。

企业项目团队建设要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要求。社会不断进化和发展,项目团队建设要随着社会的变化不断进行更新和提高。积极主动的团队管理、动态发展、持续改进、开放共享的团队建设、扁平化的团队模式是目前企业项目团队建设的发展要求,其有利于激发和重视团队成员的智慧,激发团队成员积极主动进行自我管理的意识,促使其管理方式科学化,提高管理效率,提高绩效,促进团队成员相互交流经验,共享信息资源,提高决策程度,有利于促使行动更加高效灵活。

项目团队管理论文篇6

>>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思考 浅析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 浅析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 高校科研团队建设浅析 高校科研团队建设问题与对策探讨 多方向科研与单方向科研相结合建设高校科研团队 当前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管理困境与突破路径研究 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现代大学制度下的高校科研团队建设 加强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思考 浅论普通本科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策略 高校团队建设的问题与团队建设思路分析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型科研团队建设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面向科研团队的网站建设与管理 兵团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从博弈论的角度看高校的科研创新团队建设 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研究 知识管理视野下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思考 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科研团队的培养 高校导师制度下高效研究生科研团队建设的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⑦罗静,陈卫.南大新添一创新群体[N].江南时报,2005-03-01.

⑧“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支持办法[DB/OL]./20041201/3122980.shtml.

⑨戴军,穆养民,李兴鑫等.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内涵结构与建设思路[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71.

⑩林萍.高校科研团队的现状与构建措施探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7,(1):15.

{11}苏娜.高校科研团队的构建与管理[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9.

参考文献:

[1]徐青,张云,应飚.试论研究型大学创新性科研团队的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9,(3).

[2]李明.试论高校科研团队的管理与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3]王瑜.论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甘肃科技,2009,(4).

[4]刘培莉.我国大学科研团队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宋小清等.创新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思路的认识与思考[J].经济师,2005,(8).

项目团队管理论文篇7

关键词:科技创新团队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024-02

2006年,国务院全文颁布了《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创新人才群体和创新团队”。在国家及教育部强有力的政策牵引下,地方政府及高校也高度重视,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1 现阶段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其发展必然受到国家、地方政府、高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审视近年来高校所出现的一些典型的团队,不难发现,在团队自身建设及外部支持与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1.1 团队组建功利性强,拼凑现象严重

一些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并非以学术问题为导向,而是以争夺资源为主要目的。这种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往往缺乏系统的、科学的论证,仅仅根据申报项目的需求,临时拼凑和包装出貌似强大的阵容。通常这种团队只有在项目申报和应付检查时,才将成员各自的成果打包汇总,拼凑出一个“团队”。在争取到学术资源后,也常常是将经费简单地分配,平时几乎不进行学术交流与互动,组织松散,缺乏团队精神和凝聚力作支撑,导致研究力量依然分散,很难形成集群效应,更难取得标志性的研究成果。

1.2 学科交叉融合不足,近亲繁殖普遍

现阶段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学科交叉融合深度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多数团队是在原来的课题组、教研室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研究任务相对独立,很少关注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发展。二是,高校普遍实行的按照学科分类的“院系两级管理制”及长期存在的科研资源、学术成果“单位所有制”传统,客观上增加了跨学科、跨部门科技创新团队组建的难度。三是,科技创新团队在我国高校发展的历程较短,在建设的过程中开放的心态较低,开放的经验不足,常见校内理工科内的小交叉、小综合,缺乏文理大交叉、大综合的尝试。

与此同时,当前高校中不乏一些科技创新团队是由研究生导师及其留校学生组建而成。这种师徒合伙型的科技创新团队一般规模较小,通常只是原来研究方向的纵向发展和深化,不利于学术创新在学科之间得到横向上的拓展、交叉与融合。并且这种师承关系导致研究方法墨守成规,缺乏创新活力,仅仅是把科研成果作为晋升职称的资本,很难产生原创性的重大成果。

1.3 团队管理制度失衡,文化建设薄弱

从团队外部管理来看,整个高校组织管理系统呈“线型”状,即从上级管理部门到学校,学校职能部门到院系直属单位,然后再分支出教研室、各科室以及其他基本单位,每项人才计划基本上都在这条管理线上流动,这种僵化的集权式的管理模式几乎是我国行政管理模式的翻版。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内部的科研主管部门与教学管理部门几乎不存在业务的联系;院系建制及学科壁垒客观上阻碍了跨学科、跨部门的团队建设;同时,科研管理部门大多是先对科技创新团队进行认定,然后提供一定的资助,当团队成立后,缺乏科学健全的团队管理制度。

就团队内部管理而言,项目负责人是团队的领导和总设计师,需要对拟组建的团队进行规划,遴选成员,制定规范,并对进行中的团队进行指导和提供必要的支持服务。然而大多数团队负责人普遍存在“重外轻内”思想,即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争取科研项目,赢得外部资源和支持上,很少关注团队内部管理机制与团队文化建设,难以形成互信合作、学习创新、彼此激励的工作氛围。

1.4 考核标准不科学,缺乏体系化考量

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考核,普遍的做法是将其简单地划分为“部级、省级”和“校级”,并在资源分配与职称晋升中明确一定的级别可以享有相应的待遇。这种考核方式缺乏体系化思考,主要存在四个方面问题:一是,重个人,轻整体。即强调个人负责的项目、个人发表的论文、科研奖励中的排名等。这种评价标准通常对项目负责人比较有利,变相地打击了项目组中其他成员研究的积极性。二是,重大师、轻目标。无可否认,高水平的项目带头人是衡量一个科技创新团队的重要因素,但在项目的申报过程中过于强调带头人的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往往导致团队的“问题导向”被“大师导向”所取代,一方面使得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滑向临时拼凑和过度包装的泥淖;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年轻的学术骨干的成长和发展,这显然有违科技创新团队推新的初衷。三是,重立项,轻追踪。普遍比较重视对团队进行的选拔性评价,几乎没有运行过程的监控。四是,重数量、轻质量。对科技创新团队成果的考核侧重于发表专著论文数、专利数、获奖数等有形成果数量的考核,而对研究前景、学科建设、教学效果、科研价值等质量考核相对较弱,这必然带来学术的虚假繁荣和研究成果实用性的下降。

2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对策

2.1 加强顶层设计规划、厘清团队建设指向

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在推进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时,应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战略需求,结合高等学校的特点及学科、人才的分布状况,积极加强顶层设计,厘清团队建设指向,切实扭转当前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组建时的功利化及拼凑化局面。即通过厘清团队建设的指向,为遴选出具有国际视野和水准、创新能力强的开放式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与规则。

2.2 加大学科整合力度,深化学科交叉融合

通过改革高校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基层科研组织模式,打破高校内部传统的学科壁垒,构建柔性的组织结构,充分挖掘各个学科的人员优势,建立人员流动平台,凝炼学科方向,汇聚科研队伍,促进多学科、多方向、多维度的交叉融合实现协同效应。同时积极探索校校之间、校企之间的强强联合,建立跨单位、跨学科、跨领域之间的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实现更大范围内的人才汇聚和优势学科的综合集成。

2.3 健全管理机制、注重团队文化建设

从团队外部而言,高校科研主管部要改变传统的经费、项目和成果管理模式,加强人才机制与激励机制建设,同时增加一定的校内资源整合功能,充分发挥对外公关联络,对内组织协调的功能,增强服务意识,为科技创新团队营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而对于科技创新团队自身管理制度建设而言,首先,要在明确团队目标的基础上对团队规模、专业结构、成员入选条件及内部管理制度做一些原则性的规定;其次,要确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成员的参与积极性,尊重成员的发言权,使之在合适的位置上参与决策过程;最后,在给予团队负责人内部经费调控权、人员引进权、考核分配权的同时,要有相应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团队以一种相对独立的方式运作。

正如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乔治・斯蒂格勒所言:“团队学术氛围的营造及团队文化的形成,与科研成果的取得呈现出重要的相关性。”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在重视外部资源争取的同时,必须加强团队文化建设。通过融合提炼团队成员的个人愿景,在团队内部塑造清晰的共同愿景与核心价值观,从而增强凝聚力,使团队成员为团队目标的实现竭尽所能;通过营造学术平等、宽松的文化氛围,增进成员之间的碰撞与交流,从而提升团队想象力与创新性;通过树立协同合作,共同发展的和谐理念,提高知识互补与技能互补,增进团队知识的共享与传承。

2.4 革新评价机制,推进考核体系建设

在考核对象方面,由重在带头人评价转为多元评价。不但要关注团队带头人的学术地位和能力水平,而且要看重团队的研究课题、发展目标以及科研路径,同时要加强对团队成员情况、团队的运行状况、所依托的学科基础以及平台基地情况的考察。

在考核程序方面,扭转重事前评审,轻事后评估的局面。加强对团队的绩效评估,对于绩效不明显甚至根本没有进行实质性科研工作的团队,要坚决予以淘汰或相应处理,对于效益明显、创新成绩突出的团队,则可采取连续投入的方式加以稳定支持。

在考核内容方面,除了关注科研产出外,还要加强对团队科研过程和科研行为的考核。增加实地考察环节,杜绝团队“拼凑式、打包式”现象的再现。同时采取一些更为切实有效的手段加强对团队的科研过程进行评价,如考察团队成员论文的署名关系、考察各团队成员在各自研究领域的交叉点等。

在考核方式方面,要规范同行评议机制。采取匿名评议及异地评议的形式加强监督,减小考核的人为操纵,杜绝“熟人关系网、老朋友、老同学关系网”等非学术因素的渗入。同时,积极探索国际同行评议,建立海外专家库,聘请国际专家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绩效进行评审,提升考核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综上所述,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虽然现阶段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团队建设的内在规律与发展理念还在实践中探索与完善,但是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是科技强国的核心,也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何铮,蔡兵,顾新.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8(4):56-57.

[2] 沈炯.积极营造宽松氛围,打造精品科研创新团队[J].中国高等教育,2004(8):21-23.

[3] 张炳生.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运行机制[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6(7):61-62.

[4] 余玉龙.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困境、误区及其出路[J].科技管理研究, 2011(6):19-20.

[5] 周刚.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与建设策略[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59-60.

①基金项目:该论文为浙江省科学技术厅2012年第一批省级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项目(编号:2012R10016-16)成果。

作者简介:李吉昆(1982―),男,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高建丽(1983―),女,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科研管理。

项目团队管理论文篇8

[关键词]群体动力理论高校创业教育模式

[作者简介]王涛(1980- ),女,江苏涟水人,淮阴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创业教育。(江苏淮安223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群体动力理论视域下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SJBFDY012)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5-0091-03

根据群体动力理论,积极的群体行为会对个体产生良性影响。群体开展实践学习比个体独自学习的效率高、凝聚力更强、吸引力更大。该理论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创业教育必须建立在个体内在需求与环境外力相兼顾的情况下,实现教育效益最大化。以群体动力理论为指导,构建以团队为基础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就是要立足于大学生主体需求,充分发挥群体组织形式动力、公约力、多数动力在创业教育活动中的积极作用,有效克服创业教育目标实现的客观条件约束,推进高校创业教育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群体动力理论的基本内涵及理论价值

20世纪30年代末,美籍德国人库尔特・卢因提出了“群体动力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个体内在需要和环境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并“提出行为公式:B=f(P,E),其中B:Behavior代表行为;P:Person表示个人;E:Environment指环境;f:function是函数。意思是个人的一切行为(包括心理活动)取决于自身及与其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作为理论基础,群体动力理论多被应用于合作学习研究,强调推动个体学习的一个重要路径就是从改变其所学习生活的群体着手,充分发挥群体组织对于个体行为的凝聚力、驱动力。

在教育活动中,群体动力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明确了内因是核心因素。来源于学习者自身主动寻求发展的需求,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的意愿是决定性因素,当这些内因未外显时,可通过群体的内部力场与情境力场进行引领和带动。第二,明确了群体组织形式动力、群体多数动力、公约动力等在个体学习者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第三,群体组织中的成员由于个体差异可能会出现松散效应,形成群体发展的耗散力。在群体组织建构中,应重视对群体组织规模、规范以及核心人物的确立,充分发挥群体积极动力。

二、群体动力理论对高校创业教育开展的重要启示

(一)内因是个体发展的核心因素:立足学生主体需求是开展高校创业教育的根本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依据,学生个体自身寻求发展的内在需求是群体动力产生的根本基础。没有这一内在需求,群体动力无法发挥效应。因此,立足内因的视角考察和研究群体行为产生和发展规律是群体动力理论的主要意义所在。基于群体动力理论,高校创业教育应重视学生内在发展需求,将对学生内在发展需求的认知与接纳作为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一种重要尺度。坚定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回归大学生的主体需求,构建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成长规律的创业教育模式:帮助大学生形成对“创新、创业、创造”等最基础的认知与体验,承担起发现、引导、支持全体大学生自立、自我实现需求的责任,将创业教育转化为全体大学生自主的个体学习与实践。

(二)群体动力助推内因外显:整合学生自身资源是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有效路径

事物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群体动力便是立足内因创造外因条件,通过群体的内部力场与情境力场,激发内因显现,对个体发展进行引领和带动。我国当前的创业教育主要局限在课堂教育、书本教育、讲座教育、竞赛教育,缺少实践体验式教育。对于大学生而言,一门陌生的、实践需求性强的课程,很难在纯粹的理论学习、书本学习中获得认知的自主性以及深入探索的兴趣,更难寻求推进个人自我认知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创业教育需要实践教学,需要突破实践教学面临的资源困境。当前,诸多高校将主要精力投入在整合校方、社会资源,以此来推进创业教育可实践化,而对学生自身资源的整合利用,略显不足。基于群体动力理论的创业教育,就是要充分整合学生自身资源,发挥学生群体动力,促进大学生克服自身顾虑,勇敢迈出创业实践的步伐,形成对创业知识的基础认知,获得创业实践的感性体验,感受主体需求在实践中的满足,激发内在发展动力,促进个体发展。

(三)群体动力发挥具有双向性:重视群体组织培育是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

群体动力结构通常可分为凝聚力、驱动力、耗散力。其中凝聚力促进群体向心稳定,驱动力促进群体发展和演化,二者发挥的都是积极作用;而耗散力则是破坏群体稳定和演化,降低群体绩效的重要因素,发挥的是消极作用。若要充分发挥群体动力在高校创业教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应首先在创业群体组织的培育上下足功夫:重视群体组织负责人的遴选,充分发挥优秀学生在群体组织中的领导示范作用;重视群体组织规范性管理要求的制定,做到学生个人参与创业群体组织有要求、有考核;群体组织建立有任务、有规范;群体组织发展有平台、有氛围等。基于群体动力理论的高校创业教育,即立足于学生自身资源整合,鼓励群体组织内部良性互动,引导群体组织健康发展,充分发挥群体动力正效应,降低负效应,使创业群体组织成为高校创业教育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

三、基于团队建设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构建基本思路

(一)建立“微创业”团队学习模式,夯实高校创业教育实施基础

以团队建设为基础的高校创业教育,首要实现的教育功能便是完成全体学生的创业实践,形成体验学习。具体而言,就是通过整合学生自身群体资源,培育创业群体组织,营造群体学习文化,充分发挥群体动力效应,鼓励学生进行创业体验学习,在创业认知与体验中厘清自我发展的实际需求,探寻发展需求与自身素质之间的匹配状况,体会创业实践中的团队合作、责任担当、心理耐受等,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全面发展。

1.整合群体动力资源:高校团队创业教育模式构建,首先要立足于“团队”。这是群体动力理论在创业教育实践中的核心体现。群体动力理论又被称为“场”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及行为是人的内在需要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很多大学生有创业的意愿,却难以实施创业实践,主要问题在于对于一直在学校读书的大学生,突然来当老板,进行创业实践,往往会有无从下手、心中没底的感觉。团队模式建立对于创业教育的意义在于可以通过学生群体自身的群体依赖与互助突破对创业实践的陌生与恐惧;通过群体的公约力以及群体士气与凝聚力来推动创业实践有始有终;通过创业实践群体规范与压力以及群体合作与决策等,帮助学生在创业实践中更好地进行自我认知与自我成长。有研究表明,超过60%的新企业是由在一起密切工作的创业团队所创建的。由此可见,创业团队所发挥的合力远远超越个体创业的单打独斗。在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中,一是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广建创业团队,做到在创业教育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有归属的创业团队,并能在团队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作用;二是应着力设计学生参与团队创业学习的规范要求以及团队的管理规定,有力保障常规团队完成基础实践,积极扶持优秀团队持续发展。

2.创建创业群体组织:高校团队创业教育模式构建,其次要定位于“微建制”。创业团队建设,在很多高校的创业教育中都有涉猎,但通常都是针对少部分学生群体的重点团队建设,无法兼顾创业教育的全员性。微建制的创业团队模式,更适用于全体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一是微建制的创业团队容易组建。与学生的单打独斗以及上规模的运作比起来,微建制的创业团队更容易在高校学生中推行。二是创业所需的微资金容易筹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难题主要存在于配套设施与资金投入有限,出现了与实践相脱节的创业教育、收效甚微的创业教育。微创业的低成本,降低了学生对创业进行实践尝试的门槛,为全员性的创业实践提供可能。三是创业所带来的微风险承担容易接纳。四是微创业所需投入的精力容易满足。学生的主要精力还是在专业课学习上,能够分配在创业实践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微创业的相对简单运营和群体成员的共同分担,使得学生在学校内进行创业实践成为可能。五是微创业团队,团队关系相关简单,团队易于管理,团队产生内耗力的可能性相对较少。用微建制创业团队覆盖全体学生,实现创业教育的全员性、参与性。

3.发挥群体动力效应:高校团队创业教育模式构建,最后要立足于“学习”。“创业教育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培养商人、创业者,更不是教育追求财富的最大化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培养唯利是图的人,而是以带动学业、促进就业、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为己任,以培养人的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立足点。”①因此,创业团队建设评价的核心要素是学习受益程度而非创业盈利。第一,重视创业知识与理论在实践中的真实运用情况,这是对传统创业教育中课堂加大赛模式的质的突破。第二,重视创业实践中的心理体验与自我认知。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清楚自己是否适合狭义上的创业,这不是个人模糊的自我感觉或是简单的系统测评,或是参与创业设计大赛所能给予答案的。创业实践中的心理体验、自我评估,在此基础上的自我需求实现路径调整确立才是高校创业教育更应关注的。第三,重视创业实践中的个人成长。即对高校创业教育所关注的自主、自信、勤奋、坚毅、果敢、诚信等品格,以及成就动机、开拓精神、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团队实践学习中,是否有新的认识和新的提高。

(二)建立“项目化”团队培育模式,推进高校创业教育持续发展

高校创业教育需要突破的不仅仅是全员创业实践的可行性,还有创业实践成果的可见性。从目前状况而言,有效体现高校创业教育成果前期主要集中于在创业教育硬件投入情况、与之相配套的教学、管理等改革的推进情况等,后期主要体现于在校大学生参加各类创业、创新大赛的获奖情况、创业典型的培育与选树情况以及学生毕业后成功创业的比例。基于群体动力理论,以项目化管理推进创业团队培育与建设,可以助推创业实践成果的积累与提升。

1.整合群体动力资源:用项目立项整合建立创业团队。大学生组建创业团队,通常想法比较简单。发现创业机会后,往往选择志趣相投的同学或朋友组成团队,较少考虑团队成员角色胜任力。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相当多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创业初期热情高涨,创业过程中问题层出,创业团队运营不稳定,创业容易夭折。以创业项目特点及运作需要来选择团队成员,明确团队分工,这是培育高校创业团队的基础工作。这一环节的扎实开展,是大学生能够以团队模式接受完整创业实践学习的一个重要保障,也是推进大学生自我认知定位,学会人力资源分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在项目化团队模式培育过程中,以学生创业项目申报、立项为前提,确立项目负责人或团队负责人,由负责人根据项目要求招兵买马,组建团队。学校或学院需要完成的是对团队的宏观管理以及通过创设“最具竞争力团队”“最佳经理人”等优秀团队、优秀团队负责人的展示、评比平台,依然是通过学生自身资源发挥,对创业团队发展进行导向教育。

2.培育创业群体组织:用项目管理推进创业团队建设。通过项目管理培育创业团队的优势在于,客观理性,便于操作。首先是创业项目网络支持平台设计。基于创业教育客观条件限制,开发、设计一个集展示、交流、学习、管理功能于一体的网络平台,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公众监督力,借助学生自身的优势,对创业团队项目运作中资源共享、协作探索、档案存储以及对项目进行实时管理提供支持。其次是创业项目综合评价体系设计。项目评价体系是学生进行创业实践过程中的行动指南,它既体现了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又清晰地反映了在创业实践中,学生应该把握的重要环节。在创业项目综合评价体系设计中,要以引导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发展为重点,做到横向评价为辅,纵向评价为主;他人评价为辅,团队评价、自我评价为主。

3.发挥群体动力效应:用项目发展带动创业教育发展。首先,创业项目资源库建设可以使得运作较好的创业项目得以传承,有利于高校创业教育中创业项目发展的可持续性。基于项目化的创业团队培育,人员结构灵活,可以跨专业、跨年级等,为项目发展的可持续性提供可能性。相对于个体创业而言,基于项目化的创业团队培育,最大的优势就是避免学生毕业后项目就断了,项目难以深入发展的弊端。人员交替接力,项目持续积累,有利于团队成员间的以老带新,有利于经验传递,有利于创业先进典型培育,充分发挥创业教育的榜样功能、激励功能。其次,以创业项目资源库建设可以提高“项目化”团队建设的起点,有利于高校创业教育中创业项目发展的持续性。创业项目资源库建设,是加强创业知识管理,将以往创业团队的经验教训、学习心得、创业流程等提炼成创业项目实践知识,为今后更多的尝试创业实践的学生搭建知识共享和使用的平台。这一平台建设可以使他们能够尽快适应创业实践,帮助同类型创业学生少走弯路、优化创业模式,同类项目有可能做优、做强、做长。

总之,在我国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形势下,高校创业教育所担负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毋庸置疑。面对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应立足现有条件,创新思路,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创造发展的新可能、新路径。基于群体动力理论视域下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正是在困境中寻发展,立足学生个体需求,发挥群体动力优势,推进创业团队学习、项目化团队培育,实现学生资源利用最大化,将创业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注释]

①夏春雨.试论高校校园创业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功能[J].教育探索,2010(10):35.

[参考文献]

上一篇:高项采购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企业技术创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