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审计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17 19:15:02

项目审计工作计划

项目审计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市审计工作会议和区委**全会精神,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方针,紧紧围绕*新区建设,突出对重点项目、重点资金和重点部门的审计监督,进一步加强区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规范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注重抓好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基本建设投资的效益审计,为维护财经秩序,推进*大建设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

二、审计内容

(一)区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

20*年对区本级的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以规范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推动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服务。继续加大对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力度,重点加强对部门管理的专项资金审计;继续加强预算支出审计,实行本级预算支出与补助支出审计并重,促进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完善财政支出定额标准体系。今年,按照省、市审计工作要求,对涉农资金、社会保障资金、土地出让金等进行联动审计,并跟踪检查相关部门、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对区科技三项费用管理使用及效益情况进行审计,提高全区科技创新能力和资金使用的效益。

(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

以促进项目建设单位管好用好财政建设资金,加强项目管理,提高投资效益为目标,今年,区审计机关根据《*区基建项目竣工决算审计监督规定》和《批转区监察局等部门关于加强政府财政投资项目监督管理的意见的通知》要求,继续对*工业区建设项目、*新区建设、“*春天”建设小区、民康·葛大店花园、花园路二期工程、*路中学等区重点工程进行跟踪审计,同时,还将根据区财政基建投资情况开展相关的工程决算审计。

(三)行政事业单位审计

为规范区行政部门及事业单位财务收支行为,检查、监督有关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执行“收支两条线”情况,规范非税收入管理,优化部门支出结构,今年计划审计区水务局、林业局、科技局、民政局、建设局、教育局、*中学等单位。

(四)街道财政财务收支审计

为了加强街道财政资金的监督力度,规范街道财政收支行为,强化街道依法理财的意识,今年计划对宁国路街道的财政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重点检查以前年度审计意见的执行情况和街道实施准预算管理体制后的财政情况,并对20*年街道财政财务收支基本情况进行审计调查。

(五)乡镇财政资金审计

重点检查乡镇政府财政决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审查上级拨入资金是否按规定使用,应缴上级收入是否足额上缴;检查税费改革政策的落实情况,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专项资金以及粮食补贴资金的落实、拨付和使用情况。有无向农民转嫁乡镇、村债务负担,有无挪用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及乡镇财政收支结构是否合理、合规等。

(六)事改企单位审计

开展对20*年进行事改企单位后续审计,审计重点是资产、负债的真实状况,职工分流安置资金的落实到位情况,改制相关资金的支付管理情况,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及剥离资产的管理情况,挂牌出售股权的收入情况,检查企业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处置的合规性、合法性,保证区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

(七)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为加强对权利的监督,从源头上预防腐败,今年区审计机关继续贯彻中央两办和省、市有关部门规定,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方针,依据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关程序和规定,开展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根据区委、区政府要求及区委组织部门的委托,将安排6-8家单位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八)按时完成区委、区政府交办的其它各项任务

项目审计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一、全面管理、逐级分权原则

首先,各级审计机关应根据上级审计机关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工作安排以及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确定本级审计机关总体性的审计工作计划或目标;其次,将总体的审计工作计划或目标逐级分解展开,最终落实到科室、小组及个人。为了保证审计工作计划或目标得到落实,应制定相应的措施,如通过当地政府批转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制定监督检查制度和完成审计工作计划方面的奖惩制度等。遵循全面管理原则的同时,还必须遵循逐级分权原则。各级审计机关应根据层次的多少及职责的分工情况,进行各种不同程度的分权,分担制定审计工作计划的责任。坚持这一原则,一方面,有利于审计工作计划的统一和完整,使全国上下“一盘棋”,另一方面,有利于审计工作计划在大原则下,充分体现各地的具体情况,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地审计机关为地方政府服务的灵活性。

二、因地制宜(或区域性)原则

我国幅员辽阔,城乡差别甚大,各地发展很不平衡,情况非常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制订审计工作计划时,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紧紧围绕党和国家总的方针政策的前提下,要充分体现各级各地及各部门的特点,千万不能搞上下一刀切。要充分发挥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展现各地审计机关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独特风格和特色,以造就审计机关的“多能”形象。

三、主次先后原则

编制审计工作计划的依据,一般是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形势要求、上级审计机关的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当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指示要求、上年度审计资料以及下级审计机关上报的年度审计工作计划草案等。由于在各时期、各地区,国家的方针政策、当地党委、政府主要工作重点都是有所不同的,因此,审计机关在制定审计工作计划时,应该坚持主次先后原则:关系重大,影响全局,问题严重的项目或单位,应作为主要重点项目优先给予计划安排,并必须保质保量完成重点项目计划;对那些问题不严重,关系不大,影响较小的项目或单位,就可以在安排主要项目后,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再行安排审计工作计划。

四、统筹兼顾、量力而行原则

在制订审计工作计划时,一方面,要求在一个特定时期的计划中应当包括那些能够而且应当通过这个时期内审计措施加以影响的可变事物,而不包括那些在这个时期内不能有效地加以改变的事物。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审计机关条件不成熟,对某些项目无法开展审计,如有的地方审计机关缺乏基本建设方面的专门人才,无法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那么,这就要求审计机关不应将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项目列入年度审计工作计划;二是上级审计机关没有授权的审计项目,下级审计机关不应将未授权的审计项目纳入年度审计工作计划,等以后年度上级审计机关授权后,再列入年度审计计划。另一方面,要求在制订审计工作计划时,考虑审计力量及其变化与审计任务的多寡,在没有力量或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应先安排那些重点的项目或单位,不应为扩大审计覆盖面而不顾审计质量和审计机关的声誉安排“超负荷”的审计工作计划。有计划就要有行动,应尽量避免制订“空头”计划。但是,安排计划(包括长、中、短期计划)时,又应兼顾全局,不应留下审计空白区,也就是说,应遵循统筹兼顾、量力而行的原则。

五、相互协调、连续一致原则

审计工作计划按时间长短,可分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按审计体系分,可分为国家审计机关工作计划、内部审计工作计划和社会审计工作计划;按审计对象分,可分为财政金融审计计划、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计划、行政事业单位审计计划、工业企业审计计划、商业企业审计计划等等。但无论制订什么类型的审计工作计划,都应该遵循相互协调、连续一致的原则,不应互相矛盾,互相脱节,应该避免出现一些项目连续安排几年或几次,而另一些项目却几年都是“空白”,或“长、中、短计划相互矛盾”等现象。

六、指令性为主、指导性为辅的原则

笔者认为,在审计工作计划的执行方式上,应坚持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原则。坚持这个原则,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首先,有利于审计工作计划的贯彻落实,因为指令性计划是行政命令式的,一定要服从、一定要执行的计划。而指导性计划的灵活性比较大,是否一定贯彻执行就比较难说了。其次,有利于加强对审计工作计划执行情况的考核评比。因为对执行指令性计划的结果进行考核评比,既全面又较好比较,而对指导性计划执行情况的考核评比,就不全面,不好比较了。再次,有利于调动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为指令性计划好比较、好考核、看得见、摸得着,使大家干有方向,比有目标,这样,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比较好调动起来,而指导性计划在这方面就亚于指令性计划。

必须强调指出的是:坚持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原则与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并不矛盾。它们的内涵和外延都有所不同,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七、反馈调控原则

作为一个工作计划,它就不可能“料事如神”,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工作计划,都不是十全十美的,这既不可能也不需要。一切事物都是时刻变化着的。因此,在制订审计工作计划时,必须遵循反馈调控原则。例如:在国家方针政策发生变化时,各级审计机关的工作计划也应该有所调整。审计工作是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的,应随着党的“指挥棒”开展工作,这是不可置否的。

八、奖勤罚懒原则

为了促进各级审计机关认真贯彻执行审计工作计划,不致于使计划成为“纸上谈兵”或“草草了事”,在考核评比审计工作计划的执行结果方面,应遵循奖勤罚懒原则,不能干好干坏一个样,坚持这个原则,一方面有利于审计工作计划的落实施行,另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促先进,策后进,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不过,制订审计工作计划,必须建立一个比较明确、科学的指标体系,以便于各级审计机关实施、考核和评比。

笔者认为,上述八个原则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不可偏废的。它们将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为建立审计工作计划机制服务。

项目审计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为了切实做好2008年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整体功能和在促进企业加强规范管理、健全内部控制、提高经济效益、维护合法权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根据集团公司《关于编制2008年审计工作计划的指导意见》的要求,结合公司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现提出编制2008年审计工作计划的指导意见。

一、审计工作的总体思路2008年是公司站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优化管理、加快发展、构建和谐的重要一年。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改革、调整、管理、创新、发展”的工作方针。一方面,审计工作本身要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审计管理体制,调整审计职能和人员结构,不断强化审计管理,创新审计工作思路、手段和方法,促进内部审计又好又快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和改进审计监督工作,促使公司的工作方针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落实,为公司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加快发展服务。2008年的审计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风险为导向,以内控为主线,以维护企业权益、服务企业发展、增加企业价值为目标,突出重点,服务大局,讲求实效,实事求是,突出管理和效益审计,强化控制力与执行力的审计,严格财务报告合规性和真实性审计。加强事前和事中审计,在进一步完善审计管理体制的同时,着力抓好审计基础管理工作和审计队伍建设。要通过强有力的审计监督工作,促进企业规范管理、健全制度、增强内部控制执行力,有效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为公司扎实推进持续有效和谐发展服务。

二、审计工作计划的编制依据和原则

(一)编制依据。2008年的审计工作计划编制工作,要以当年生产经营、改革发展与管理的中心任务为依据,同时结合各单位经营管理的风险评估情况及审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要求科学予以编制。一是要优先安排好制度规定的审计项目,保证制度规定的审计监督工作得以落实;二是要根据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安排好相关审计监督工作,以促进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三是要贴近生产经营和改革、管理工作,围绕领导关心的重大问题选择和安排好审计项目,以促进公司经营管理和改革目标的实现,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四是要根据历史审计情况,对所属单位的财务和经营管理工作进行风险评估。对风险较大的单位,要有针对性地加大审计监督力度,以防范风险和完善管理。

(二)编制原则。编制2008年的审计工作计划,要坚持“抓重点、求实效、留余地、上水平”的原则。1.抓重点,就是要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抓住重点领域、重点单位、重点项目、重点环节、重点问题等开展审计监督工作。明年要把原油、成品油、物资装备的采购、化工产品以及节能降耗、节水减排,固定资产投资和主要成本费用等作为审计监督的重点。2.求实效,就是审计工作计划要注重实效。要通过科学安排审计项目,抓领导关心的具有普遍性、倾向性或典型性的问题,并注意坚持点面结合,最大限度的发挥审计在维护公司或企业权益、防范经营管理风险、健全内部控制、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3.留余地,就是审计计划的安排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留有余地,要与审计力量相适应,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计划既不能安排得太满,也不能安排得过松,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审计数量和质量的关系。4.上水平,就是审计工作要把加强管理、提高水平放在重要位置。一方面在安排审计项目计划时,要注意把促进科学管理和提高水平作为审计监督工作的一项重要目标,并选择、安排好有关审计项目和单位;另一方面审计工作本身要加强管理,健全制度,理顺管理关系,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切实提高工作水平。

三、审计工作计划的编制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即审计项目计划和审计管理工作计划。

(一)审计项目计划应围绕六大项目内容予以编制:1.经济责任审计。此类审计项目应根据制度规定并接受人事部门委托予以编制。经济责任审计具体可分为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和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两类,要逐步加大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力度。2.管理和效益审计。此类审计项目应以加强和规范管理、提高效益为目标。拟选择生产经营和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关键环节及因素或围绕增收节支、防范风险等来安排。管理和效益审计既可以按专项安排,也可以按单位立项安排。3.财务收支或财务报告审计。此类审计项目应依据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规性和对企业风险评估情况的目标,选择风险较大和审计间隔时间较长的企业开展。有条件的企业还可适当安排财务决算同步审计试点。4.工程及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各派出机构根据相关制度规定,可安排工程投资及检维修项目预(结)算审计。5.内部控制独立审计评价。此类审计项目应按照总部有关规定的要求编制并适时开展。此外,围绕领导关心的问题,可适当安排一些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项目。

(二)审计管理工作计划应根据属地单位审计管理工作实际情况和需要予以编制。审计管理工作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1.加强审计计划管理和审计管理基础工作方面的计划。2.建立健全审计制度,加强审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方面的计划。3.加强审计业务审理,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方面的工作计划。4.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和运用审计信息化手段方面的工作计划。5.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提升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和水平方面的工作计划等。

四、审计工作计划的编制要求,实行“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编制程序。各派出机构应根据本指导意见的要求,编制2008年的审计工作初步计划,并及时上报公司审计处。审计处将依据公司工作会议精神,在统一平衡审计工作计划的基础上,编制公司的审计工作计划,报经公司领导或办公会议批准后正式下发执行,并上报审计局(部)备案。

项目审计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为了切实做好2008年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整体功能和在促进企业加强规范管理、健全内部控制、提高经济效益、维护合法权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根据集团公司《关于编制2008年审计工作计划的指导意见》的要求,结合公司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现提出编制2008年审计工作计划的指导意见。

一、审计工作的总体思路2008年是公司站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优化管理、加快发展、构建和谐的重要一年。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改革、调整、管理、创新、发展”的工作方针。一方面,审计工作本身要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审计管理体制,调整审计职能和人员结构,不断强化审计管理,创新审计工作思路、手段和方法,促进内部审计又好又快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和改进审计监督工作,促使公司的工作方针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落实,为公司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加快发展服务。2008年的审计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风险为导向,以内控为主线,以维护企业权益、服务企业发展、增加企业价值为目标,突出重点,服务大局,讲求实效,实事求是,突出管理和效益审计,强化控制力与执行力的审计,严格财务报告合规性和真实性审计。加强事前和事中审计,在进一步完善审计管理体制的同时,着力抓好审计基础管理工作和审计队伍建设。要通过强有力的审计监督工作,促进企业规范管理、健全制度、增强内部控制执行力,有效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为公司扎实推进持续有效和谐发展服务。

二、审计工作计划的编制依据和原则

(一)编制依据。2008年的审计工作计划编制工作,要以当年生产经营、改革发展与管理的中心任务为依据,同时结合各单位经营管理的风险评估情况及审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要求科学予以编制。一是要优先安排好制度规定的审计项目,保证制度规定的审计监督工作得以落实;二是要根据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安排好相关审计监督工作,以促进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三是要贴近生产经营和改革、管理工作,围绕领导关心的重大问题选择和安排好审计项目,以促进公司经营管理和改革目标的实现,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四是要根据历史审计情况,对所属单位的财务和经营管理工作进行风险评估。对风险较大的单位,要有针对性地加大审计监督力度,以防范风险和完善管理。

(二)编制原则。编制2008年的审计工作计划,要坚持“抓重点、求实效、留余地、上水平”的原则。1.抓重点,就是要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抓住重点领域、重点单位、重点项目、重点环节、重点问题等开展审计监督工作。明年要把原油、成品油、物资装备的采购、化工产品以及节能降耗、节水减排,固定资产投资和主要成本费用等作为审计监督的重点。2.求实效,就是审计工作计划要注重实效。要通过科学安排审计项目,抓领导关心的具有普遍性、倾向性或典型性的问题,并注意坚持点面结合,最大限度的发挥审计在维护公司或企业权益、防范经营管理风险、健全内部控制、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3.留余地,就是审计计划的安排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留有余地,要与审计力量相适应,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计划既不能安排得太满,也不能安排得过松,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审计数量和质量的关系。4.上水平,就是审计工作要把加强管理、提高水平放在重要位置。一方面在安排审计项目计划时,要注意把促进科学管理和提高水平作为审计监督工作的一项重要目标,并选择、安排好有关审计项目和单位;另一方面审计工作本身要加强管理,健全制度,理顺管理关系,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切实提高工作水平。

三、审计工作计划的编制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即审计项目计划和审计管理工作计划。

(一)审计项目计划应围绕六大项目内容予以编制:1.经济责任审计。此类审计项目应根据制度规定并接受人事部门委托予以编制。经济责任审计具体可分为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和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两类,要逐步加大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力度。2.管理和效益审计。此类审计项目应以加强和规范管理、提高效益为目标。拟选择生产经营和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关键环节及因素或围绕增收节支、防范风险等来安排。管理和效益审计既可以按专项安排,也可以按单位立项安排。3.财务收支或财务报告审计。此类审计项目应依据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规性和对企业风险评估情况的目标,选择风险较大和审计间隔时间较长的企业开展。有条件的企业还可适当安排财务决算同步审计试点。4.工程及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各派出机构根据相关制度规定,可安排工程投资及检维修项目预(结)算审计。5.内部控制独立审计评价。此类审计项目应按照总部有关规定的要求编制并适时开展。此外,围绕领导关心的问题,可适当安排一些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项目。

(二)审计管理工作计划应根据属地单位审计管理工作实际情况和需要予以编制。审计管理工作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1.加强审计计划管理和审计管理基础工作方面的计划。2.建立健全审计制度,加强审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方面的计划。3.加强审计业务审理,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方面的工作计划。4.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和运用审计信息化手段方面的工作计划。5.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提升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和水平方面的工作计划等。

四、审计工作计划的编制要求,实行“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编制程序。各派出机构应根据本指导意见的要求,编制2008年的审计工作初步计划,并及时上报公司审计处。审计处将依据公司工作会议精神,在统一平衡审计工作计划的基础上,编制公司的审计工作计划,报经公司领导或办公会议批准后正式下发执行,并上报审计局(部)备案。

项目审计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体系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前提根据内部审计工作具体准则,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包括内部督导、内部自我质量控制与外部评价三个方面。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可以分为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两个方面,内部自我质量的控制又可以分为内部审计机构质量的控制与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两个层次。无论是内部控制还是外部控制都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内部审计机构要依据国家的同内审法律法规和准则、借签国际成熟经验,根据单位组织实际情况制定内部审计工作规范,从审计目标、审计方式、流程、质量控制标准等制度,外部评价必须确定一个稳定的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标准,使内部审计工作中做到有明质量控制制度可依,使内部审计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建立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体系,是确保内部审计质量的前提。

(二)科学的内部审计工作计划及审计工作方案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基础

内部审计工作计划和审计工作方案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制订一个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工作计划及审计工作方案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在制订内部审计工作计划时必须结合本单位本组织的实际情况,选择重点领域、重要部门、重大资金及单位管理层及员工关注的重大事项,制订科学的内部审计工作计划,并且要根据审计项目的重要性、性质以及人员状况,制订审计资源计划的安排。在制定审计计划时,还要关注单位及组织内部风险领域及一些苗头性的问题,注意防范风险。内部审计工作方案的编制中,重点要做好审前调查工作,要注意收集和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及涉及的法律规章制度文件,确定项目审计重点,对项目的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同时还要注意审计目标、范围、内容、重点清晰,审计资源合理分配,工作方法、步骤和要求明确并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同时还要注意审计方案必须要报经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批准后实施。

(三)坚持严格的内部审计程序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保障

程序正义是实体正义的前提,只有严格的内部审计工作程序可提高的内部审计质量,否则内部审计质量是无法控制的。内部审计的程序是指对审计工作过程的控制,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坚持严格的内部审计程序是必不可少的,审计计划的制订到审计档案的归档、后续审计等有一系列严格程序等必不可少,否则就不可能做到审计意见的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及合理性,影响审计质量的控制。

(四)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质量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

高质量的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是高质量内部审计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因此我们在编制审计工作底稿要从形式和实质上两个方面来保证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形式上工作底稿要素要齐全,格式要符合编制要求;实质上工作底稿要内容记录完整,层次分明。要确保审计工作底稿质量还要确保审计证据质量,一方面要保证审计证据取得质量,要做到取证目标明确、范围清晰,灵活运用检查、观察、询问、函证、分析程序方式。另一方面做好审计证据评价质量,确保证据的相关性、可靠性和充分性,相关性是指审计证据与审计目标、审计结论的相关联;可靠性是指证据的可信程度和真实性;充分性是指审计证据的数量是否足以支撑审计结论,确保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第三,实行审计工作底稿复核制度,审计工作底稿必须要进行复核,根据重要程度确立二级复核制或者三级复核制,以确保内部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通过对审计工作底稿质量控制,形成“内容完整、记录清晰、结论明确,客观反映项目审计计划与审计方案的制定及实施情况,并包括与形成审计结论和建议相关的所有重要事项”。

(五)建设一支过硬的内部审计队伍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根本

无论是审计计划的制订、审计方案的编制、审计工作的实施都是通过审计人员在进行,因此在影响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各种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在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应当是内部审计各项工作的第一要素,要切实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的建设,科学合理地进行审计机构人员的配置,建设一支复合型审计队伍。首先加强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其次,要进一步提升内审队伍的业务素质。提高不能局限于财务、工程预决算的知识的学习,还要加强对现代审计专业知识、法律知识及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在业务素质的学习提高过程中要注意“三个结合”,即业务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第三,建立一支复合性审计队伍。由于内部审计工作涉及面比较广,不仅要考虑审计人员业务能力,还要考虑到工作沟通协调能力,从而既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又提高了审计工作质量。

(六)积极开展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动力

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是指内审机构以外的人员(如内审协会、会计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等)对内部审计机构的合理程度、内部审计人员履行内部审计准则情况、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内部审计目标的实现情况及内部自我质量控制的适当性及有效性进行评价,对内部审计活动是否遵循内部审计准则发表意见,指出内部审计机构存在问题,提出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建议。这其实是内部审计工作的检验,对于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提高有着十分重大的推动性和促进性。首先,内部审计机构在进行外部评估前都有一个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建设期,在建设期内必须要认真学习消化吸收评估指标,并严格按评估质量体系进行建设,这本身就是一个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过程;其次,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以后,会明确指出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对内部审计质量提高提出明确的整改意见,使内部审计机构能够有的放矢,有效地促进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总之,通过以上措施能够不断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逐步加强内审机构在单位组织内的重要性,为单位组织的价值增值而不断发挥作用。

项目审计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根据内部审计工作具体准则,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包括内部督导、内部自我质量控制与外部评价三个方面。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可以分为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两个方面,内部自我质量的控制又可以分为内部审计机构质量的控制与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两个层次。无论是内部控制还是外部控制都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内部审计机构要依据国家的同内审法律法规和准则、借签国际成熟经验,根据单位组织实际情况制定内部审计工作规范,从审计目标、审计方式、流程、质量控制标准等制度,外部评价必须确定一个稳定的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标准,使内部审计工作中做到有明质量控制制度可依,使内部审计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建立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体系,是确保内部审计质量的前提。

(二)科学的内部审计工作计划及审计工作方案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基础

内部审计工作计划和审计工作方案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制订一个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工作计划及审计工作方案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在制订内部审计工作计划时必须结合本单位本组织的实际情况,选择重点领域、重要部门、重大资金及单位管理层及员工关注的重大事项,制订科学的内部审计工作计划,并且要根据审计项目的重要性、性质以及人员状况,制订审计资源计划的安排。在制定审计计划时,还要关注单位及组织内部风险领域及一些苗头性的问题,注意防范风险。内部审计工作方案的编制中,重点要做好审前调查工作,要注意收集和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及涉及的法律规章制度文件,确定项目审计重点,对项目的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同时还要注意审计目标、范围、内容、重点清晰,审计资源合理分配,工作方法、步骤和要求明确并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同时还要注意审计方案必须要报经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批准后实施。

(三)坚持严格的内部审计程序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保障

程序正义是实体正义的前提,只有严格的内部审计工作程序可提高的内部审计质量,否则内部审计质量是无法控制的。内部审计的程序是指对审计工作过程的控制,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坚持严格的内部审计程序是必不可少的,审计计划的制订到审计档案的归档、后续审计等有一系列严格程序等必不可少,否则就不可能做到审计意见的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及合理性,影响审计质量的控制。

(四)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质量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

高质量的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是高质量内部审计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因此我们在编制审计工作底稿要从形式和实质上两个方面来保证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形式上工作底稿要素要齐全,格式要符合编制要求;实质上工作底稿要内容记录完整,层次分明。要确保审计工作底稿质量还要确保审计证据质量,一方面要保证审计证据取得质量,要做到取证目标明确、范围清晰,灵活运用检查、观察、询问、函证、分析程序方式。另一方面做好审计证据评价质量,确保证据的相关性、可靠性和充分性,相关性是指审计证据与审计目标、审计结论的相关联;可靠性是指证据的可信程度和真实性;充分性是指审计证据的数量是否足以支撑审计结论,确保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第三,实行审计工作底稿复核制度,审计工作底稿必须要进行复核,根据重要程度确立二级复核制或者三级复核制,以确保内部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通过对审计工作底稿质量控制,形成“内容完整、记录清晰、结论明确,客观反映项目审计计划与审计方案的制定及实施情况,并包括与形成审计结论和建议相关的所有重要事项”。

(五)建设一支过硬的内部审计队伍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根本

无论是审计计划的制订、审计方案的编制、审计工作的实施都是通过审计人员在进行,因此在影响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各种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在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应当是内部审计各项工作的第一要素,要切实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的建设,科学合理地进行审计机构人员的配置,建设一支复合型审计队伍。首先加强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其次,要进一步提升内审队伍的业务素质。提高不能局限于财务、工程预决算的知识的学习,还要加强对现代审计专业知识、法律知识及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在业务素质的学习提高过程中要注意“三个结合”,即业务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第三,建立一支复合性审计队伍。由于内部审计工作涉及面比较广,不仅要考虑审计人员业务能力,还要考虑到工作沟通协调能力,从而既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又提高了审计工作质量。

(六)积极开展内部审计质量

外部评估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动力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是指内审机构以外的人员(如内审协会、会计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等)对内部审计机构的合理程度、内部审计人员履行内部审计准则情况、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内部审计目标的实现情况及内部自我质量控制的适当性及有效性进行评价,对内部审计活动是否遵循内部审计准则发表意见,指出内部审计机构存在问题,提出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建议。这其实是内部审计工作的检验,对于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提高有着十分重大的推动性和促进性。首先,内部审计机构在进行外部评估前都有一个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建设期,在建设期内必须要认真学习消化吸收评估指标,并严格按评估质量体系进行建设,这本身就是一个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过程;其次,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以后,会明确指出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对内部审计质量提高提出明确的整改意见,使内部审计机构能够有的放矢,有效地促进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总之,通过以上措施能够不断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逐步加强内审机构在单位组织内的重要性,为单位组织的价值增值而不断发挥作用。

项目审计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一、省级审计计划管理的范畴

省级审计计划管理包括长期计划、短期计划,总体计划、部门计划,基础工作计划、项目实施计划,行业审计计划、项目实施方案等等。本文试图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但经过多方努力,均未找到既能做到涵义明确,又不相互包容的分类原则。但为了说明问题,在此试作如下分类:

(一)审计业务计划管理

1. 按时间划分

(1)审计战略目标管理。这是审计机关对未来审计工作发展的总体构想,它包括审计战略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须采取的行为过程和行动总方案。审计战略作为一种长期工作目标,首先应该具有连贯性,特别是涉及到人法技等审计基础工程项目,不是短时间内所能完成的工作,往往需要几个战略周期,乃至于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的宏伟目标。其次,审计战略要有利于审计长期工作计划和短期工作计划的实现。再其次,审计战略应具有适当弹性,审计战略目标是长期的,但并不都是永恒不变的,当客观的审计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审计战略目标必须做出调整。

(2)中、长期审计计划管理。中、长期审计计划介于审计战略与年度审计计划之间的一种计划,从时间的概念来说,中、长期审计计划的管理时限最少要超过一年,一般三年或五年,中、长期审计计划是粗线条的计划,是审计机关用粗线条勾画未来发展轮廓的设想。在计划中应明确审计工作要实现的目标以及为实现规划目标要采取的策略、执行策略及其需要遵守的程序规则等都应在计划中明确予以规定。

(3)年度审计计划管理。年度审计计划是各级审计机关都要编制的计划,是指导审计机关年度工作的蓝图。每年省级审计机关都要根据全国审计工作会议确定的全国审计工作计划要求,结合全省经济工作、审计工作发展的状况,综合省市县三级审计资源配置的情况确定全省年度审计计划,并据以安排、检查全省各级审计机关的工作。

2. 按组织方式划分

(1)行业审计计划管理。这是省级审计机关通过全国的行业审计计划或全省的行业审计计划统一时间、统一标准、范围和审计时限安排、检查地方审计机关工作的办法。

(2)政府临时交办任务的审计计划管理。政府临时交办的审计任务一般都是政治敏感性比较强,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事情,地方审计机关一旦接到这类任务一般都要组织精干的力量,编制周全缜密的审计计划,以尽量避免和减少在审计实施阶段出现纰漏。

(3)部门审计计划管理。省级审计机关各职能部门每个年度都要制定部门年度工作计划,以规划各部门年度审计工作。其中有些计划属于行业审计计划,需要组织全省的力量才能完成的,应该按行业审计计划来管理;有些计划是规划各职能部门业务工作的,审计机关每年根据批准的各部门计划来检查督促各部门的工作进度和完成情况。

(4)综合审计计划管理。它是由审计机关办公室或综合部门制定的指导审计机关全部工作的计划,包含审计机关方方面面的工作,每年审计机关要组织办公室、人事处、机关党委、纪检监察等部门对综合审计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3. 按工作对象划分

(1)审计项目计划管理。主要指在遇到需要动用较多审计资源的大型审计项目或行业审计项目时,为了统一协调工作进度,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而对审计的对象、范围、时限和重点检查方向等内容,事前做出的筹划。

(2)审计项目实施方案管理。审计项目实施方案是审计计划工作在具体审计工作中的体现。为了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除了规模非常小的审计项目外,都应编制审计项目实施方案,使参加审计的每一位同志都清楚地了解到该项目的审计目标、工作时间、检查时限、重点资金、重点方位,同时对审计客体的资金分布、单位规模等情况都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以便于最小的投入获得最佳的审计效果。

(3)审计小组工作计划管理。这是审计工作中规模最小的计划。审计小组负责人为了按时完成任务,对全组同志的工作要进行细化、分工、明确任务和时间。但一般不形成正式文件,大多是由审计小组长口头进行部署。

(二)审计机关基础建设计划管理

1. 审计人力资源计划管理。省级审计机关人力资源计划管理主要是负责审计机关和所属事业单位进、出、管、配、培五个方面的计划。按我国现行的人事管理体制,省级审计机关的人力资源进、出计划只局限于有限的范围内,比如审计机关录用干部的时候,门槛是由人事部门规定的大专以上学历(含五大毕业生),学历低一些的学生为改变身份,在报考应试的时候,是竭尽全力去博,应试成绩往往优于高学历、高水平的学生,但进入审计岗位以后,又很难胜任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而有能力、功底厚的学生往往因为入门考试的成绩不突出,而被拒之门外。由于审计干部的入口受限,出口除了自然减员以外,自主流出的人数微乎其微。事实上省级审计机关有自的人力资源计划管理,主要体现在审计人力的管理、配置和培训三个方面。

2. 审计法制计划管理。按照我国的法律规定,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具有制定地方性法律的权限,省级人民政府具有制定地方性行政法规的权限,省级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一个组成部门具有制定部门行政规章和代政府起草行政法规的权限。这无疑增加了省级审计机关法制建设工作的任务,从目前行政体制来看,省级审计机关法制计划管理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计划起草地方性的审计法规或规章,二是制定全省审计法制检查计划,三是制定本级审计案件复核计划,四是制定法制教育培训计划。

3. 审计技术计划管理。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应用,纸质的审计载体已经逐渐被淡出,传统的纸质账薄和审计工具:纸、笔、算盘已经没有多少生命力了,未来的审计必将是计算机审计的天下,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电子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利用,数据库的转换,审计软件的开发,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培训等都必须制定出由浅入深、循序渐近的开发培训计划,以保证审计机关跟上信息时代,计算机应用技术飞速发展的步伐。

(三)审计工作后勤保障计划管理

后勤保障计划主要是为审计工作提供保障和支持的,如财务计划管理、审计档案开发利用计划管理、备品供应计划管理、审计机关生活服务计划管理等等,这些工作虽然与审计工作指标没有直接联系,但却与审计人员的生活息息相关,与审计人员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这些工作做得不好,或长期得不到重视,则会挫伤第一线审计人员的积极性。

二、省级审计计划管理的运行

(一)省级审计计划的编制

省级审计计划包括项目审计计划、部门审计计划和综合审计计划等多种计划,从编制的层级和复杂程度来看,综合审计计划编制要相对复杂一些,其它计划由于层级低一些,编制程序也可适当减化一些,为了较好地说明问题,下面以综合审计计划为例进行阐述。

1. 应充分了解审计署和同级人民政府、党委的工作意向和战略意图。从理论上讲,根据宪法的规定,我国省级审计机关要接受国家审计署和同级人民政府双重领导,在业务上以审计署为主。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地方审计机关的人事权和预算资金分配权限隶属于同级人民政府,同级政府对审计机关的领导力度要远远大于上级审计机关。因此省级审计机关在编制年度或长期工作计划的时候一定要充分领会审计署和省委省政府的总体工作方针和审计工作的总体部署,然后才能考虑全省审计工作计划的框架。

2. 充分了解下级政府和审计机关的未来的工作任务和承载工作能力情况。市县两级审计机关每年除了预算执行审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外,各市、县政府每年都可能给审计机关下达一些地方性或临时性的工作,市县审计机关必须配置相当的力量,才能有效地完成这些工作。省级审计机关在拟定全省审计工作计划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地方政府和下级审计机关常规、必备工作需要,然后还要综合考虑两级审计干部的专业结构和计算机审计技术水平和能力,上述各种因素考虑的越充分,制定出的审计工作计划才越有可行性。

3. 审核审计机关各职能部门申报的部门工作计划草案。各部门工作计划草案是制定全局性工作计划的基础,是在充分考虑到各部门的工作目标和可供调配的专业力量的基础上形成的部门工作计划,是办公室或部门制定综合性审计工作计划的基础素材。但又绝对不能把部门审计计划累加成综合审计计划,因为部门的工作计划不能完全站在全局的高度审时度势,综合考虑全省审计工作的轻重缓急,所以部门的审计计划草案难免存在过度地强调某些因素,而忽略更重要的审计信息,或者存在对微观的看的多些,而忽略了宏观的具有远景规划的东西。

4. 综合分析审计数据库的信息,确定初步审计目标。完整的审计数据库的信息内容应该是很丰富的,但在制定综合审计计划时,需要重点参照的信息:一是审计对象及内部控制情况信息,二是近期未审计对象的信息,三是行业性违纪违规行为的信息,四是整改情况信息,五是群众举报信息。按着常规的作法,通过这些信息筛选出近期内未审过的或虽然审过,但整改效果不好,乃至于行业性违纪违规行为迟迟得不到纠正的行业或单位为初步审计对象。然后比较综合分析的结果与各职能部门申报的审计计划草案有哪些差距,并提出适当调整的意见。

5. 由办公室或综合部门汇总、梳理所掌握的各种信息,提出拟制综合审计计划的意向草案,提请审计机关主要领导研究确定审计机关综合审计计划的总体工作目标。

6. 由办公室或综合部门按照厅领导确定的总体工作目标,综合各方面信息,按照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拟定年度综合审计计划或中长期综合审计工作计划草案。

7. 向下级审计机关和各职能机构下发综合审计计划草案,征求修改意见。但多数情况是通过召开全省审计工作会议形式来达到这一目的的。综合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后,审计计划即可下发执行了。

(二)省级审计计划的执行。审计目标的实现是通过执行计划来完成的,是审计计划的实施过程。如果说编制审计计划是计划管理的起点,那么说执行审计计划,圆满的完成审计计划才是计划管理的最终目标。审计计划能否执行,关键是要抓落实。落实审计计划一般应抓住三个环节:一是计划执行初期要注意检查计划执行单位是否部署了足够的力量去做;二是在计划执行中期应该注意检查计划完成的进度和工作质量,对工作进度迟缓和工作质量差的应及时提出督促改进意见;三是在计划执行终结阶段应检查计划完成结果。既可以采取对重点单位、重点环节进行抽查复核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同类对比的方法,把同类单位或部门的情况进行对比,特别是在检查中发现的共性、普遍的大家都应该查出的问题,如果有个别单位没有发现这类问题,则应该进一步考查是审计客体确实存在特殊性,还是具体审计人员的工作出了问题。还应根据审计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评比和表彰,以鼓励先进,鞭策落后。

(三)及时调整审计计划中的缺失,以促进审计工作和谐发展。不论审计计划在制定过程中下了多大的功夫,做出多少次调查研究,它毕竟属于计划制定者的主观行为,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难免出现与客观实际不相适应,或与部分单位、部门对接不上的情况。这就要求各级审计机关在发现问题后及时报告,上级审计机关更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及时查明根源,如果是计划的问题,要及时向领导汇报,并尽快地修改审计计划,使审计计划贴近实际、符合实际,便于操作和执行,以促进各级审计机关的工作健康和谐地发展。

三 、编制省级审计计划应注意的问题

(一)应确定恰当的审计工作目标。审计工作目标是审计机关期望通过全体职工的努力工作力求达到在一个阶段的预期结果,是审计机关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审计机关管理层和全体职工进行管理和审计实践的行动指南,是制定审计工作计划的基础。它既要代表审计机关先进的审计技术水平,又要切实可行、相对合理。也就是说审计机关确定的总体工作目标是能够实现的,但要通过审计机关全体职工做出一定的努力才能达到。恰当的审计目标能激发职工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推动审计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二)应足够地关注审计机关所处的环境。审计工作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一项措施,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审计机关的存在与发展决定于经济基础,同时还要受到政治气候和周围环境的制约,如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县域经济里,国有企业基本上不存在了,县区审计机关再谈企业审计的问题,岂不成脱离实际的空谈吗?再比如由于各地审计工作发展的不平衡,审计工作在地方党政领导心中的位置也不一样,按着相同的目标、相同的标准要求基层审计机关执行同一的审计计划,难免造成有的吃不了,有的吃不饱,如有些经济形势比较好的县区,每年的办公经费有可靠的保证,相反对于一部分经济困难的县区,个人的工薪尚做不到足额发放,每年的公用经费更无法保证审计业务工作的需要。在制定审计计划的时候如不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多好的审计计划也是无法实现的。

项目审计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二、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指导原则是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经济责任审计要坚持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审计机关应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运用审计手段来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机关应通过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部门、地区)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的审计来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

三、经济责任审计应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分级组织实施。各级党委管理的党政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由本级党委组织部门委托同级审计机关组织实施。单位(部门)党委(党组)管理的行政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由单位(部门)的组织(人事)部门委托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当经济责任审计的管辖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管辖不一致时,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违法违规问题的处理、处罚,应移交有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管辖关系的审计机关进行,或经有管辖权的审计机关认可由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机关直接进行。

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应统一协调,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有重点地确定审计项目。

每年年底前,联席会议办公室根据组织(纪检、监察、人事)部门提出的下一年度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建议,与审计机关充分协商后,拟定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草案,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经联席会议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讨论同意后,列入审计机关的审计工作计划。

组织部门根据确定的审计工作计划以书面形式委托审计机关实施经济责任审计。遇有特殊情况确需调增审计项目的,组织部门应与审计机关充分协商,并经本级党委、政府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批准。

五、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在领导干部离任时实施,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内实施。组织(人事)部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在领导干部的任职期间内适当安排任中审计。审计机关也可以经组织(人事)部门授权将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在领导干部的任职期间内分期实施。

审计机关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应当与现行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避免重复监督。审计机关应统筹安排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尽量做到一次审计满足多种需要,并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中注意收集和保存与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资料。审计机关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应充分利用以前年度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审计结果,已进行过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年度,除进行必要的补充审计和取证外,一般不重复审计。

审计机关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可以参考、利用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所在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资料和审计结果。审计机关根据审计工作需要可以组织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按照审计机关的要求,配合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承担具体审计事项。

六、审计机关应根据审计要求做好审前调查工作,认真了解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基本情况和与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有关的情况,听取纪检、组织、监察、人事等有关部门的意见,收集相关材料。纪检、组织、监察、人事等有关部门应及时将了解和掌握的有关被审计的领导干部的相关情况告知审计机关。

审计机关应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审计方案应明确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重点、审计要求、审计组织、审计方式、延伸审计单位、其他审计事项等。县级以上党委、政府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审计方案应征求委托部门的意见,并报请本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同意,在审计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重大调整的,应征得有关方同意。

七、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一)被审计的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单位(所在地区)的财政财务收支是否真实,有无作假账;(二)贯彻执行国家重要经济政策情况;(三)有无个人违反决策程序或决策造成重大损失情况;(四)个人遵守有关廉政规定情况等。

审查被审计的领导干部遵守廉政规定情况应当围绕其所在单位和分管、关联的单位、项目的财政财务收支中与廉政规定相关的事项进行。审计组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了解相关情况,选择其中应重点审核的内容进行审计。

八、审计机关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应从实际出发,采取写实的方式描述审计结果,避免鉴定式的抽象评价。审计评价应明确、具体,并遵循以下原则:(一)审计评价应紧紧围绕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相关经济责任进行,与被审计的领导干部不相关的经济责任不评价;(二)审计评价应在审计事项范围内进行,与审计事项不相关的事项不评价;(三)审计评价应依据审计查明的事实进行,证据不充分的事项不评价;(四)审计评价应依据重要性原则进行,对一般性的问题可以不评价;(五)审计评价既要反映被审计的领导干部的问题,又要反映其相关业绩,审计评价应避免相互矛盾。

九、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环节,纪检、组织、监察、人事等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以真正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组织、人事部门应将审计机关提交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作为对被审计的领导干部业绩考评和职务任免的参考依据。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应列入已建立的干部考核(廉政)档案。经济责任审计结束后,干部管理部门应根据审计结果与被审计的领导干部进行谈话,通报审计情况。对审计中发

现的有违纪行为的领导干部,应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由纪检、监察机关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作出处理;构成犯罪的,应及时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可以采取适当的形式在一定的范围内实行公告或进行通报。

项目审计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一、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对党政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是新时期加强干部监督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促进领导干部廉洁勤政的重要措施,是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有效手段,是促进领导干部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效保证。经过有关各方几年来的共同努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探索和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纪检、组织、监察、人事、审计部门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中办、国办两个暂行规定的要求,全面推进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积极开展县以上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试点工作。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突出重点、稳步推进;要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法规建设,逐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要加强协调、科学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引向深入,不断取得新成效。

二、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指导原则是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经济责任审计要坚持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审计机关应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运用审计手段来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机关应通过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部门、地区)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的审计来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

三、经济责任审计应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分级组织实施。各级党委管理的党政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由本级党委组织部门委托同级审计机关组织实施。单位(部门)党委(党组)管理的行政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由单位(部门)的组织(人事)部门委托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当经济责任审计的管辖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管辖不一致时,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违法违规问题的处理、处罚,应移交有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管辖关系的审计机关进行,或经有管辖权的审计机关认可由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机关直接进行。

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应统一协调,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有重点地确定审计项目。

每年年底前,联席会议办公室根据组织(纪检、监察、人事)部门提出的下一年度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建议,与审计机关充分协商后,拟定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草案,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经联席会议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讨论同意后,列入审计机关的审计工作计划。

组织部门根据确定的审计工作计划以书面形式委托审计机关实施经济责任审计。遇有特殊情况确需调增审计项目的,组织部门应与审计机关充分协商,并经本级党委、政府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批准。

五、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在领导干部离任时实施,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内实施。组织(人事)部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在领导干部的任职期间内适当安排任中审计。审计机关也可以经组织(人事)部门授权将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在领导干部的任职期间内分期实施。

审计机关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应当与现行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避免重复监督。审计机关应统筹安排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尽量做到一次审计满足多种需要,并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中注意收集和保存与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资料。审计机关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应充分利用以前年度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审计结果,已进行过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年度,除进行必要的补充审计和取证外,一般不重复审计。

审计机关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可以参考、利用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所在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资料和审计结果。审计机关根据审计工作需要可以组织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按照审计机关的要求,配合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承担具体审计事项。

六、审计机关应根据审计要求做好审前调查工作,认真了解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基本情况和与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有关的情况,听取纪检、组织、监察、人事等有关部门的意见,收集相关材料。纪检、组织、监察、人事等有关部门应及时将了解和掌握的有关被审计的领导干部的相关情况告知审计机关。

审计机关应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审计方案应明确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重点、审计要求、审计组织、审计方式、延伸审计单位、其他审计事项等。县级以上党委、政府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审计方案应征求委托部门的意见,并报请本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同意,在审计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重大调整的,应征得有关方同意。

七、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一)被审计的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单位(所在地区)的财政财务收支是否真实,有无作假账;(二)贯彻执行国家重要经济政策情况;(三)有无个人违反决策程序或决策造成重大损失情况;(四)个人遵守有关廉政规定情况等。

审查被审计的领导干部遵守廉政规定情况应当围绕其所在单位和分管、关联的单位、项目的财政财务收支中与廉政规定相关的事项进行。审计组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了解相关情况,选择其中应重点审核的内容进行审计。

八、审计机关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应从实际出发,采取写实的方式描述审计结果,避免鉴定式的抽象评价。审计评价应明确、具体,并遵循以下原则:(一)审计评价应紧紧围绕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相关经济责任进行,与被审计的领导干部不相关的经济责任不评价;(二)审计评价应在审计事项范围内进行,与审计事项不相关的事项不评价;(三)审计评价应依据审计查明的事实进行,证据不充分的事项不评价;(四)审计评价应依据重要性原则进行,对一般性的问题可以不评价;(五)审计评价既要反映被审计的领导干部的问题,又要反映其相关业绩,审计评价应避免相互矛盾。

九、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环节,纪检、组织、监察、人事等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以真正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组织、人事部门应将审计机关提交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作为对被审计的领导干部业绩考评和职务任免的参考依据。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应列入已建立的干部考核(廉政)档案。经济责任审计结束后,干部管理部门应根据审计结果与被审计的领导干部进行谈话,通报审计情况。对审计中发现的有违纪行为的领导干部,应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由纪检、监察机关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作出处理;构成犯罪的,应及时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可以采取适当的形式在一定的范围内实行公告或进行通报。

项目审计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重要性;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3-0160-02

收稿日期:2013-09-27

作者简介:佘映华(1970-),男,江苏海安人,审计师,副主任,硕士,从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究。

内部审计作为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日渐受到单位管理层的重视,成为单位内部管理中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影响到单位组织内决策和价值。因此,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已经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本文就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性和方法提出几点想法。

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意义

内部审计质量是指内部审计工作及其结果的优劣程度,包括人员的质量、工作的质量、审计报告的质量等。这些都是内部审计工作的核心因素,直接影响到单位组织内部管理质量,因此内部审计质量的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内部审计的性质决定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内部审计标准委员会通过了修订了的内部审计新定义表述为:“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的经营。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风险控制以及管理过程的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1]从定义可以看到,内部审计工作是一种独立的、客观的活动。所谓客观性,是指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自始至终不受外来或内在因素的干扰或影响。也就是指内部审计的机构、人员、业务及工作都是独立的,不受组织内的其他因素影响。所谓客观性,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客观事实地作出审计评价,不受其他任何力量的影响。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就是咨询与评价活动增加组织的价值,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是实现单位组织目标的有力保证。反之,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必须要有高质量的内部审计工作来支撑,才能实现给单位组织增值目的。内部审计工作的性质和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是相辅相成的两个因素,性质是质量保证的基础,质量是性质实现的保障。

(二)内部审计工作的任务要求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发展,单位组织发展需要建立现代管理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内部审计,内部审计也将承担越来越重的任务,将直接涉及到单位组织内部管理效益审计和风险审计,任务能否完成及在单位组织的改革发展中的作用发挥如何,关键看内部审计质量如何,因此,强化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提高审计质量,是建立现代内部审计、完善质控体系的需要,也是较好发挥其对单位组织内各部门的审核监督和评价职能任务的需要。

(三)内部审计工作的转型要求内部审计质量的不断提高

为了适应社会的转型发展,内部审计工作也在转型中,从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能、理念、内容、方法和手段都在不断地转变发展中。内部审计工作职能已由“监督”转向“监督”与“服务”并重,由以前的查错究弊向绩效型、风险型转变,以加强控制、防范风险和提高效益为目标。工作的重点从传统的财务收支领域扩展到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从“查错防弊”转向为单位内部管理、决策及效益服务。因此,内部审计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单位组织的管理和决策及价值,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内部审计质量必须不断地提高。

二、如何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由内部审计的业务管理机构或部门对内部审计的各种业务活动或行为进行有计划的监督、综合和协调的一种活动或行为。通过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可以使各项审计管理工作和审计业务工作按预定目标和在规定程序中运作,以便达到规定的质量水平,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和审计工作效率。要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建立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体系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前提

根据内部审计工作具体准则,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包括内部督导、内部自我质量控制与外部评价三个方面。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可以分为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两个方面,内部自我质量的控制又可以分为内部审计机构质量的控制与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两个层次。无论是内部控制还是外部控制都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内部审计机构要依据国家的同内审法律法规和准则、借签国际成熟经验,根据单位组织实际情况制定内部审计工作规范,从审计目标、审计方式、流程、质量控制标准等制度,外部评价必须确定一个稳定的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标准,使内部审计工作中做到有明质量控制制度可依,使内部审计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建立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体系,是确保内部审计质量的前提。

(二)科学的内部审计工作计划及审计工作方案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基础

内部审计工作计划和审计工作方案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制订一个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工作计划及审计工作方案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在制订内部审计工作计划时必须结合本单位本组织的实际情况,选择重点领域、重要部门、重大资金及单位管理层及员工关注的重大事项,制订科学的内部审计工作计划,并且要根据审计项目的重要性、性质以及人员状况,制订审计资源计划的安排。在制定审计计划时,还要关注单位及组织内部风险领域及一些苗头性的问题,注意防范风险。内部审计工作方案的编制中,重点要做好审前调查工作,要注意收集和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及涉及的法律规章制度文件,确定项目审计重点,对项目的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同时还要注意审计目标、范围、内容、重点清晰,审计资源合理分配,工作方法、步骤和要求明确并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同时还要注意审计方案必须要报经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批准后实施。

(三)坚持严格的内部审计程序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保障

程序正义是实体正义的前提,只有严格的内部审计工作程序可提高的内部审计质量,否则内部审计质量是无法控制的。内部审计的程序是指对审计工作过程的控制,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坚持严格的内部审计程序是必不可少的,审计计划的制订到审计档案的归档、后续审计等有一系列严格程序等必不可少,否则就不可能做到审计意见的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及合理性,影响审计质量的控制。

(四)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质量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

高质量的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是高质量内部审计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因此我们在编制审计工作底稿要从形式和实质上两个方面来保证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形式上工作底稿要素要齐全,格式要符合编制要求;实质上工作底稿要内容记录完整,层次分明。要确保审计工作底稿质量还要确保审计证据质量,一方面要保证审计证据取得质量,要做到取证目标明确、范围清晰,灵活运用检查、观察、询问、函证、分析程序方式。另一方面做好审计证据评价质量,确保证据的相关性、可靠性和充分性,相关性是指审计证据与审计目标、审计结论的相关联;可靠性是指证据的可信程度和真实性;充分性是指审计证据的数量是否足以支撑审计结论,确保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第三,实行审计工作底稿复核制度,审计工作底稿必须要进行复核,根据重要程度确立二级复核制或者三级复核制,以确保内部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通过对审计工作底稿质量控制,形成“内容完整、记录清晰、结论明确,客观反映项目审计计划与审计方案的制定及实施情况,并包括与形成审计结论和建议相关的所有重要事项”。

(五)建设一支过硬的内部审计队伍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根本

无论是审计计划的制订、审计方案的编制、审计工作的实施都是通过审计人员在进行,因此在影响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各种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在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应当是内部审计各项工作的第一要素,要切实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的建设,科学合理地进行审计机构人员的配置,建设一支复合型审计队伍。首先加强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其次,要进一步提升内审队伍的业务素质。提高不能局限于财务、工程预决算的知识的学习,还要加强对现代审计专业知识、法律知识及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在业务素质的学习提高过程中要注意“三个结合”,即业务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第三,建立一支复合性审计队伍。由于内部审计工作涉及面比较广,不仅要考虑审计人员业务能力,还要考虑到工作沟通协调能力,从而既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又提高了审计工作质量。

(六)积极开展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动力

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是指内审机构以外的人员(如内审协会、会计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等)对内部审计机构的合理程度、内部审计人员履行内部审计准则情况、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内部审计目标的实现情况及内部自我质量控制的适当性及有效性进行评价,对内部审计活动是否遵循内部审计准则发表意见,指出内部审计机构存在问题,提出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建议。这其实是内部审计工作的检验,对于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提高有着十分重大的推动性和促进性。首先,内部审计机构在进行外部评估前都有一个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建设期,在建设期内必须要认真学习消化吸收评估指标,并严格按评估质量体系进行建设,这本身就是一个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过程;其次,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以后,会明确指出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对内部审计质量提高提出明确的整改意见,使内部审计机构能够有的放矢,有效地促进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

总之,通过以上措施能够不断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逐步加强内审机构在单位组织内的重要性,为单位组织的价值增值而不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公司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财务审计工作计划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