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建设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2 06:52:22

项目建设论文

项目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一、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建设前期工作不到位。一些建设项目开工前虽有发改部门对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但后来因增加投入、扩大规模,对原方案进行了调整,就应重新向发改部门办理项目报审手续,然而项目单位却没有再申报就擅自开工。此外,一些建设项目在未取得土地证、施工许可证的情况下,项目单位就以工期紧、任务重为由擅自开工建设。

(二)项目立项决策不当。一些上级部门在项目决策过程中,没有根据当地地理、环境条件等特点及项目的效益情况进行充分论证,凭经验办事,因而项目统筹规划不科学,布局不合理,建设规模和标准脱离实际,致使项目实施起来很困难。如市上下达的农村沼气建设项目,要求县能源办实行整村推进。但是目前农村中一是部分农户常年在外打工,家中无人;二是有不少贫困户不愿为此投工投劳,因此整村推进任务难以完成。甚至出现了县能源办上年度计划确定的整村推进村子,村干部将不建沼气的报告递交到县能源办的尴尬局面。

(三)项目申报单位重项目争取,轻项目后期管理和效益发挥。一些刚竣工的项目,由于后续管理跟不上,出现了许多问题。如部分农业基础设施项目未建立和落实资产管理维护制度,也没有落实资产管理维护资金,致使不少水渠中杂草丛生,渠岸破损严重,既影响了灌溉效果,也影响了资产使用的寿命。甚至有的单位在项目建成后,将资产挪作他用,致使项目建成后无法发挥效益,不仅造成了资金浪费,而且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

(四)有关审批手续上级批复迟缓,致使工期一再拖延。县上某养猪场沼气建设项目20__年9月由省农业厅批准立项,20__年8月资金下拨到县财政,但直到20__年8月该项目的实施方案省农业厅才批复下来。

(五)项目建设配套资金不到位。由于县级财政较为困难,涉农建设项目资金投入基本上都是依赖于上级财力,应配套的专项资金无法全部配套或及时拨付,致使影响了项目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县交通部门承建的县、乡道路改造项目,市县应配套的资金一千多万元未能及时下拨;县水务部门的河道治理项目、林业部门的“三化一片林”建设项目早已竣工,而地方财政应配套资金也未拨付到位。再就是一些季节性强的农业项目,如大棚西瓜因财政奖补资金不能及时到位,致使农业生产受到影响,也挫伤了农民群众种植的积极性。

(六)项目资金分配、拨付方面缺乏监管。检查中发现,支农专项资金管理涉及县财政、发改委、扶贫办、基层办、统筹办、农业综合开发办;行业主管部门又涉及农业、林业、水务、民政、科技等部门,每个部门负责分配的专款少则一两项,多则近十项,这就导致出现了同一类型项目由多个部门管理,如农业土地综合改造项目,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管理着一部分资金,水务局也管理着这方面的资金,国土资源局同样也管理着这方面的资金;再如农村改厕项目,统筹办有这方面的奖补资金,四城联创办也有,县农业局能源办还有,而且奖补资金额度不一。这些部门在项目实施和资金拨付上都是按照省市主管部门下达的计划来执行的,致使财政支农资金在项目选择、资金投向上很难协调,势必影响资金合力作用的发挥和使用效益的最大化。更值得引起注意的是,村镇多头申报争取项目资金的现象已有逐年增长之势,如有的村子被县统筹办确定为新农村建设重点村,他们同时还向能源办和四城联创办争取改厕项目、向林业部门争取“三化一片林”项目。

(七)农民利益被侵犯。某镇将县四城联创办给村民的改厕补助款17000元滞留长达半年多,村干部多次催要还说上面没有下拨。在安居房建设过程中,某镇与救助对象签订的协议将房屋产权统一归村集体所有,曲解了县委县政府关于实施安居工程的建房政策,侵犯了部分贫困无房户的利益。

(八)项目建设施工合同签订不规范。温暖安居房是县委县政府关心弱势群众的一项德政工程。但检查发现,近乎一半的施工合同都是乡镇与建筑总公司所属分公司签订的;更为严重的是,个别乡镇温暖安居房项目的施工合同,是村委会与既没资质又无资金保障的个体户签订的。此外有十个镇的施工合同中未有保修期限和预留保修金条款。有的项目中标人、承建人不一致,甚至还有违规转包、分包的现象。

(九)在建项目管理存在疏漏,特别是质量控制问题不少。项目建设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专业技术人员为项目建设服务,但是检查中发现,不少建设项目的管理人员,都是临时从机关或者下属事业单位抽调的,由于筹建处自身管理水平和能力所限,施工单位违反施工程序,未按设计方案要求施工也未发现;此外,不少建设项目监理人员资格不符合要求,监理人员履行职责不到位。更不能容忍的是有的项目建设单位,为了部门利益,置上级政府批准方案于不顾,擅自调整建设内容。

(十)财务收支不规范。一是核算不规范,有的对小型涉农项目在单位财务帐中核算,未单独设账,不能清晰反映建设项目的资金筹措、投资情况;二是违反现金管理条例,擅自用大额现金支付工程款;直接收取现金作为投标保证金,无法反映投标单位的真实身份。三是用收款收据作为支付工程款的凭据,或以建筑材料发票抵冲工程款,导致了施工方漏缴税款。四是未按规定编制竣工财务决算。

(十一)建设项目效益差,有的甚至被挪作他用。前年中央扩大内需时给乡镇所建的文化站项目,不少乡镇的文化站建成后未真正发挥作用,个别乡镇甚至将所建的文化站挪作领导的办公室、镇机关会议室,甚至作为协会的办公场所。

(十二)监督上存在“三多一少”的现象。在涉农项目监督方面存在着监督突击性、专项性检查多,日常跟踪检查少;事后检查多,事前、事中检查少;对某一个环节或具体单个事项检查多,全方位实施监督少的现象。

二、建议

为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使各项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站在健全和完善涉农项目管理制度、规范资金管理、提高资金安全及使用效益的角度,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拓宽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涉农资金投入机制。涉农建设项目多,资金缺口大,仅靠国家财力大包大揽是不行的,必须多方面、多渠道地筹措资金。应积极利用奖励补助、贷款贴息、贷款担保、民办公助等方式吸引信贷资金、企业资金、民间资金、外资等社会资金投入到那些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产业化经营机制较好,带动农民致富能力较强的涉农项目上,争取形成以政府资金投入为引导、以工商资本及农民投入为主体、以信贷资金投入为支撑,以社会资金投入为补充的涉农资金投入机制。

(二)采取措施,确保配套资金到位。各级财政负责对涉农项目的配套资金,是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必不可少的资金来源。因此,市县政府及财政部门要树立一盘棋的思想,要把涉农项目的配套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安排,及时拨付到位,不得借故拖延或不给,以免造成因资金缺口大影响项目不能按期完成。省级财政要加强对市县财政涉农配套资金到位情况的检查,对应配套而不配套的地方财政部门要采取强行扣拨的方式,确保资金到位。

(三)强化整合,集中安排使用涉农专项资金。针对各部门、各渠道、各层次管理的涉农资金使用分散、效益不高的现状,应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各尽其力,优势互补,各记其功”的原则,从纵横结合、条块结合的途径探索整合方式,建立起统筹安排各个部门、各个渠道、各个层次涉农资金的整合机制。即将分散在各方面的资金统一到财政部门管理,以便力求高度集中,便捷高效运行。

(四)加强管理,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在涉农项目建设过程中,应进一步强化项目管理责任制。政府和项目主管部门要层层签订管理责任书,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建设合同管理制、工程质量管理制、工程物资政府采购制、工程决算验收制、项目资金报审结算制、工程竣工决算审计制等向制度,建设单位要按照质量、成本和进度控制的要求,不断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明确各方职责,加强对监理咨询等单位职责履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保障建设资金安全有效地发挥使用效益。

(五)夯实责任,确保自查不走过场。涉农资金管理使用执法监察,涉及的部门多、单位多、享受对象多,仅靠纪委监察局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组织协调各个方面的力量,强化自查自纠,强化部门和行业管理,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工作中,严格实行部门责任制。按照职责,计划部门负责涉农项目计划落实情况的自查与督查,财政部门负责涉农项目资金拨付使用情况的自查与督查,审计部门负责涉农项目审计及审计结论的落实,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涉农项目建设、涉农资金优惠对象及标准的确定与变更的自查与督查,资金兑现部门负责兑现情况的自查与督查。监察部门主要督促各部门落实工作责任、履行部门职责,组织重点检查,查处违纪案件,督促重点问题的整改和纠正,根据各单位工作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导意见。

(六)突出重点,确保检查取得实效。由于受地方保护和部门利益驱动,自查自纠往往存在不够彻底甚至走过场的问题。为此,应成立纪检监察、财政、审计部门组成的联合检查组,以计划为牵头,以资金流向为核心,以项目建设和资金兑现为落脚点,重点通过计划查资金流向,通过账务和资料查找问题,通过实地查看和走访群众来检查资金使用效果。做到“六查六看”:一查计划,看有无擅自改变计划,实施计划外项目,套取涉农资金问题;二查资金拨付,看涉农资金是否及时足额拨付,实行专户储存,各级财政及资金管理部门有无截留、滞留涉农资金问题;三查支出账目,看涉农资金是否纳入会计核算中心进行集中核算,是否严格实行报账制,支出是否合理合法,有无贪污、挪用、挤占及胡支乱花问题;四查项目审批及建设程序,看项目审批手续是否完备,项目建设是否实行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合同制、工程监理制、质量监督制等项管理制度,有无违规建设问题;五查资金兑现,看应兑现给群众的政策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兑现到位,有无代领、克扣、抵扣问题;六查案件查处,看群众举报、检查和审计发现的违纪问题是否及时查处到位,有无压案不查、违纪不究的问题。通过重点检查,及时发现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及项目建设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检查取得实效。

项目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在公建项目信息公开渠道方面,美国政府主要采取四种方式:一是美国国会会议、各种专门委员会的会议及其听证会的公开举行,成为公众获取公建项目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美国公开举行的国会,会议的文字记录一般都在当日公布,通过的法律、决议、报告等文件也都在国会指定的出版物上公开发行。二是利用互联网公开。由于互联网的出现,美国行政机关都相应设立了自己的网站,把政府所拥有的包括公建项目方面的信息及时地放到网站去让公众自由调取、查询,这不仅大大便利了公众对公建项目的了解和获取行政信息,也从根本上实现了信息公开由政府应公众申请而提供相应信息,到政府机关主动向公众信息的变革。三是应用GIS技术提供的平台公开。空间规划是GIS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城市规划和管理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例如,在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如何保证绿地的比例和合理分布、如何保证学校、公共设施、运动场所、服务设施等能够有最大的服务面(城市资源配置问题)等。由于该技术具有“以图表、图纸及互动的影像和声音等形式来展示模型结果的各种视觉手段”,美国政府利用GIS为显示空间信息提供了非常有力的形象化数据,从而为公建项目信息公开提供了一个卓越的平台。四是对重大公建项目规划和建设及时进行信息公开。美国的民主社会要求城市公建规划项目应当符合法律的规定,并崇尚限制政府的权力。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重大公建项目实行“两次听取”的信息公开,已成为美国城市公建规划项目理论和实践的基本组成部分,它渗透在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1982年,澳大利亚政府颁布实施《信息自由法》,以法律的形式赋予公民和在澳居住的外国人对政府有关事务的知情权。澳大利亚的公建项目信息公开,主要通过三种形式:一是通过官方文件和政务信息公开。政府规定除涉及军事、外交等国家机密不能公开的,政府的官方文件和政务信息都要公开。公民获取政府有关公建项目信息的渠道有多种,如政府网站、到政府有关部门查阅和索要复印件、要求政府有关部门提供等。如果公民要求提供而有关部门拒绝,公民可以上诉,由政府相关部门做出裁决,若再拒绝,公民可要求由议会调查专员进行调查。二是项目规划信息公开。政府对公建项目的规划,一般为10年规划,具体又划分为1-2年、3-5年、6-10年三个阶段。对于纳入规划的公建项目,按照实际需求和政府财政预算情况实行年度审批制。政府公建项目规划和年度决定执行的项目,都要向社会信息公开,公众可通过政府网站或到政府各主管部门进行查询。三是项目运作过程信息公开。首先是公建项目规划和审批项目前公开,进行公众咨询,以充分了解社会各阶层和公众的需求;其次是从项目规划、商业计划书、立项到纳入和执行预算、招投标、合同管理,再到施工、竣工验收以及项目的维护等各环节,政府有关部门均有向公众披露相关信息的义务,以保证项目投资和建设的公开、透明。

二、公众参与:国外公建项目建设的民主形式

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对民主形式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实践,公众参与呈现出广泛发展之势,尤其是在公建项目建设中,各个国家在实践中都创造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公众参与方式。在法国,公民参与地方事务的权力是国家法律赋予的。法国公建项目的公众参与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公众调查。法国的公众调查是自上而下的公众参与方式,这种公众参与方式为公众提供了发表个人意见和建议的路径和渠道,政府决策部门能与公众形成良性互动和沟通,增加了项目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与此同时,法国公众调查是项目决策过程中一种制度化的公众参与方式,其最核心的做法在于从法律法规的层面规定了公共项目决策过程必须有公众参与这项程序。法国公众调查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在公众调查正式开始之前进行项目信息公开,内容包括:项目说明书、项目环境影响评估报告、项目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评估报告等。其次,明确公众调查由专员或者调查委员会具体负责实施。公众调查专员的构成通常有教师、农业工作者、建筑师、工程师、警察局长或者退休的地方公务员等组成。再次,严格规范公众调查程序。公众调查开始之前,须明确调查标的、起始时间及期限、专员或委员会的办公地点、调查专员的姓名和身份、接待来访的地点和时间、公众可以查阅的调查人员姓名材料并发表意见的场所和开发的时间和地点、调查结束后公众可以查阅调查报告的地点和时间。调查结束后,调查报告中需要汇总公众对项目的改进意见,凡没有经过调查程序的或者调查程序有舞弊的都会构成形式违法,被批准的项目或规划将会被撤销。

2.公众协商。公众协商主要是通过街区议事会来进行的。法国的街区议事会是地方民选代表、普通市民和政府代表质询和对话的场所,议事代表很少通过抽签的形式产生,也很少由居民投票选定,而通常是由政府行政人员或民选议员代表。作为一种公众参与方式,街区议事会在街区交通、卫生、安全、住房、规划等方面的政策制定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绝大数情况下,街区议事会只有咨询的权力,并不享有决策权,而决策权力利通常是被地方公权机关独自的享有。因而,由于居民参与不足,这种公众参与形式只不过是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表达意见、发泄不满情绪的场所。

3.公众辩论。20世纪90年代初,法国兴建连接巴黎-里昂-马赛的高速铁路,由于项目在决策过程中未征询铁路沿途居民的意见,引发了大规模反对浪潮。1992年,法国政府汲取教训,了《关于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管理的通报》,将协商原则引入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前期研究,并将具体的组织程序定名为“公众辩论”。1995年颁布了《加强环境保护法》,该法案规定:由国家、地方政府、公营开放公司、公私合作开发公司进行的大型建设项目,如果将对环境或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需要组织实施“公众辩论”。并依据该法成立了“全国公众辩论委员会”。2002年该委员会被提升为“独立行政机构”,主要负责监督、保障大型国土整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起草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法国的公众辩论在启动原则、辩论层序、信息公布、决策权等方面有明确规定,如公众辩论必须遵循公平原则、依据项目投资额或规模设立启动公众辩论的程序、公众辩论的各个环节的具体事务、公布辩论的地方和时间表、辩论报告及总结报告及时对外公布,等等。公众辩论贯穿客观透明的原则,整个辩论的过程对所有的公众和媒体等开放。英国地方政府扩大公众参与是工党政府现代化议程的核心内容,公众参与公建项目的决策主要有六种形式:一是互动式网站。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公众参与在英国应用越来越普遍,特别深受年轻人喜爱和运用,英国公众通过电子投票、电子上述、电子留言、博客、论坛以及电子磋商等网络参与形式,表达他们对城市公建项目的意见和态度。二是展望远景练习。这种参与方式常应用于中长期城市公建项目规划中,通过一种可视化的方式将规划展示在公众面前,让公众体验未来城市的样子,并鼓励公众对规划提出他们的建议。三是市民评审团。市民评审团是由非专业人士组成的一个座谈小组,人员通常为8至20人,一般是在重大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争议很大时采用,目的是获得公众对该项政策的看法。该项公众参与形式类似于法庭上的陪审团,主要反映公众关于评审事项的最新材料(材料包括各种观点、佐证信息以及建议),以及探讨问题的不同处理途径。四是焦点小组。焦点小组是由一名会议引导员组织的对一些特殊问题进行详细研究和深度讨论的小组,通常是在公建项目规划方案制定初期采用,成员一般由6至12人构成。这种公众参与形式,主要通过对一些特殊问题的讨论和磋商,尽可能反映参与公众的真实想法,以获得公众对概念、目标、战略和环境等方面的意见反馈。五是公众质询。公众质询,是英国一种具有标准很高的法制化的公众参与模式,通常由那些与项目有利益关系的公众参加。在道路、港口、住房等大型公建基础设施建设前的决策过程中,政府吸纳公众参与,听取公众质询,并明确规定各方提供的公众质询证据要由独立的评判员审核提交,质询的最终成果将会对最终决策或政策制定产生直接的影响。六是民意调查。政府还通过面对面式的调查、电话调查及邮件调查等形式引导公众参与,了解公众对公建项目的态度和价值取向,并收集统计的公众意见,及时向公众作答。

三、公众监管:国外公建项目建设的基本程序

国外发达国家在公建项目的建设中,在加强政府监管的同时,也注意采取多种方式加强监管,尤其是充分吸纳公众参与监管。美国公众对公建项目的监管,贯穿在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其监管形式主要有三种:委员会监管。美国政府部门设立的委员会一般分两种:一是专门委员会,主要是针对重大公建项目而成立来加强监督工作的,其职责主要是开展征询公众意见、举行听证等方面工作,为公众参与项目监管提供平台,并协调和处理项目建设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二是专家委员会,其成员由民众推选,民众通过委员会反映民意,并对政府投资项目的规划、方案投资等提出意见和监督。项目影响监管。美国公众对公建项目的监管,不仅体现在项目的规划等方面,同时在项目的实施过程对环境、社区所产生的影响也进行监管,如果公众对该项目实施后产生的影响不满意,政府必须对公众的意见进行整改,直至公众满意方可重新启动实施。舆论监管。利用舆论监管公建项目,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做法。在美国,对政府投资的公建项目,媒体从项目的规划、论证、建设全过程都进行关注,尤其是对公众反映的问题及时公开报道,以督促政府加以改进。对媒体曝光的问题和公众反映的意见,政府相关部门都必须督促检查并得出结论,监督检查结果和结论均为公开信息,公众可以随时查询。如同美国政府一样,世界发达国家政府也都普遍重视公建项目的公众监管,采取了适合本国的公众监管形式。

1.法国的合同化管理。法国公建项目决策充分尊重民意,项目实施实行合同化管理。法国地方重大公建项目从规划到建设,一般要经过长达两年的前期准备,这期间所履行的程序都允许公众广泛参与并接受公众监管。当公共投资项目立项及预算通过后,不仅中央与相关大区、大区与省签订合同,而且省与市之间以及相关市镇之间的有关方面也要层层签订合同,从上到下实行全面的合同管理,使中央与地方之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合同网络。这种合同化管理,有利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纵向制约和相互监督,有利于接受公众的全程监管,以减少权力腐败空间。

2.英国的媒体监管。媒体对公建项目建设进行全过程监督,是英国公众监管的一大特色。政府投资的公建项目从决策、实施到竣工整个过程的所有相关信息都在指定媒体上公示;与此同时,为防止公建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违法及腐败问题,政府还建立了举报制度,鼓励社会公众和媒体进行揭露和监管。

3.德国的三级监管。德国对公建项目实行了三级监管:一是专门的政府内部监督机构。联邦建设部专门设立了由国务秘书直接领导的内部监察处,以《联邦政府官员法》为依据,负责对建设部门政府官员、公职人员和应聘参加政府投资工程的自由职业人员在决策过程中的行为进行监督。二是审计监督。德国审计署是依据《基本法》规定而设立的独立机构,负责对建设项目的法律性和经济性进行审查,避免决策者的舞弊行为。三是通过联邦议会进行监督。议会通过后,工程方案即成为法案,建设时间、工期、投资不得改变,必须付诸实施。其中,项目申请报告中的开工和竣工日期、总投资、资金来源、资金到位时间、经济效益情况、科技含量及其先进程度等等,都要向公众公开,接受公众监管。

4.日本的社会公共团体监管。既注重政府在宏观层面上对公建项目的全局监管作用,又充分发挥社会公共团体、社会中介组织的辅助监管作用,是日本公建项目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举措。比如对公建项目造价的管理,政府在审批前,先委托社会机构或团体对项目的材料市场价格、劳务成本等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汇总,以此作为政府审核公共工程投资造价的重要参考依据。在此基础上,政府行使自身在公建项目造价审核工作中的绝对权力,对项目的造价进行审批、确定。

5.澳大利亚的透明监管。对公建项目建设全过程实行透明运作,是澳大利亚公建项目监管的一大亮点。澳大利亚政府规定,凡政府投资的公建项目,无论是项目规划、可行性研究、设计、立项、评估论证,还是执行预算、采购、签订合同乃至施工、竣工验收、维护等等环节都必须对媒体和社会公众信息公开,透明运作。如公建项目立项后即予公布,社会有不同意见的,隶属于议会的大型项目建设委员会可组织专家和政府有关人员进行调查、听证;项目预算提交议会审议时,政府相关部门领导要接受议员质询并就相关问题做出解释;预算经议会通过后即予公布,供公众随时查询;项目招标后,及时公布中标单位并在相关网站上将有关合同公示60天,同时须向其他投标人说明其未能中标的原因;适时公布预算执行情况及项目进度,财政部门对预算支出的执行进行跟踪监控,如项目超支需要调整预算,则需经过议会批准等。

四、国外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和公众监管的启示

发达国家在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和公众监管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成熟做法,对我国公建项目公众参与机制的研究和完善具有借鉴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启示:

1.坚持“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基本原则,加大公建项目的信息公开力度。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在公建项目建设过程中,都坚持了“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基本原则,实行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并且收到了信息公开的实际效果。他们的经验说明,在公建项目建设过程中,凡不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信息都直接向社会公开,不仅确认和扩大了公民的知情权和知情范围,而且对于提高政府透明度和行政效率、增强政府公信力、保证行政公正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政府也应该明确“公开为原则,免除公开为例外”原则,明确要求公开公建项目信息是一项法定义务,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使我国的公建项目信息公开真正落到实处;同时要立足我国国情,学习借鉴国外重大公建项目信息公开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树立服务行政理念、降低制度运行的成本、强化权利救济,更好地发挥公众和社会团体在公建项目信息公开中的作用,以实现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有效互动。

2.建立健全政府公共投资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公众参与的法规化和制度化。为了保证公众参与的力度,国外发达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如美国联邦政府制定的《联邦高速公路法》、《联邦交通法》、德国制定的《建设法典》、日本制定的《信息公开法》等等,都从法律层面明确了公众参与的法律基础。相比较国外发达国家,我国在公建项目建设过程中,依靠行政手段的“人治”方法比较多些,迫切需要以立法的方式规定公众参与的基本权利及参与的程序,为公众参与公建项目建设提供制度化的准则和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基本路径。当前,我国应在已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借鉴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法律法规,继续完善政府公共投资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明确规定公众享有政府政务信息的知情权及公共投资项目决策的参与权。同时,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政府公共投资方面的法律法规,使政府投资的公建项目的实施与监管有法可依、依法而行,切实保障公众参与监管的法制化和制度化。

3.丰富公众参与形式,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国外发达国家公建项目的公众参与形式丰富多样,如英国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方式多达20种;美国至少有39个州拥有地方的环保组织,数量大约140个,区域性、全国性及全球性的环保组织也多达60多个。这些组织的人员构成,有很多是专家、学者、律师、科学家、经济学家等专业人员,他们在公众参与中一定程度上具有重要的发言权。瑏瑡国外众多的公众参与方式并非都由政府制定出来的,政府只制定相应的公众参与原则,一般都由公众自己实践、自己总结,政府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把一些成熟的公众参与方式规定下来,为以后的公众参与提供法律法规依据。目前,我国公建项目决策中的公众参与正处于知情阶段,从实际情况出发,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三种公众参与形式。首先,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作用。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目前的民主形式,也是公众参与公建项目建设一个主渠道。由于人大代表由市民选举产生,公众可以通过市人民代表或政协委员对城市公建项目建设和发展提建议,人大代表有权代表选民对公建项目进行审议。其次,要开通网络、热线电话。政府相关部门应在媒体公布网络、热线电话,为公众提供参与平台,欢迎公众对政府投资的公建项目进行监管,并对公众的建议和批评及时给予解答和回复。再次,要鼓励社区市民的直接参与。社区组织是公众参与发展决策的主体。目前,我国的社区组织(居委会)实质上是政府在基层的延伸和代表,还不是独立的非政府组织。因此可改革居委会为参与城市规划管理的非行政机构———“社区参与和发展委员会”,使其拥有一定的决策、管理权限和法律支持,代表各个阶层公众参与政府规划决策、管理。瑏瑢此外,政府还要通过专家组咨询、非政府组织等,广泛吸纳公众参与,不断丰富公众参与形式,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4.深化公众参与监管的内涵,推行公建项目的全过程监管。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对公建项目的监管经验,我们应从四个方面深化公众参与监管的内涵:

第一,要高度重视公建项目的公众监管。国外发达国家在公建项目的建设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公众参与监管,把公众监管列为公建项目建设的基本程序。如美国将公众参与融合到了政府投资项目监管各个层次的工作中去,引导公众以多形式多样化的方式参与到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中来。英国的公众通过政府主动公开的项目信息有效地参与到了公建项目监管活动中来,并有效地保障了政府项目的投资效益。我国公建项目的公众监管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许多公建项目建设中缺少公众监管的重要环节,对此,我们应向发达国家学习,努力探索有效的公众参与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公众在公建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监管作用。

第二,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监管作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已深入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鼓励公众通过互联网络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监督,使政府投资的公建项目运行在全社会的监督之下。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管作用,及时曝光公众反映与举报的公建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馈相关问题的处理意见,提高社会公众和媒体舆论对公建项目监管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以降低政府监督成本和提高监管效率。

第三,要深化公建项目的公众参与形式。我国目前公众参与监管的方式还比较单一,由于政府对公建项目的信息公开做的还不够,导致一些重大公建项目公众无法参与,更无法体现切实有效的公众监管。借鉴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我们首先应当在公建项目信息公开方面做得更加到位,将公众参与的重点放在公建项目规划制定过程中,认真听取和吸收公众的合理意见,切实把“事后参与”转变为“事前参与”。同时,对那些涉及到市民百姓切身利益的内容,如有关规划审批的程序与周期、规划管理的规定和技术指标、规划的调整和规划方案的评审等,也要公开并引入公众参与机制,为公众参与提供有效载体。

第四,要强化公建项目建设全过程的公众动态监管。我国许多城市现阶段对公建项目的监管,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事后监管的层面,往往滞后于对即时问题的反应和处理。而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做法是,从项目规划、招标发包、实施建设、竣工验收直至投入运营的全过程,都十分强调公众对公建项目的全过程的动态监管。我们应当学习和借鉴这个做法,把公众监管理念贯穿于公建项目实施的全过程,通过实行动态监管,及时发现项目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避免可能产生的经济损失,以最大程度地保障实现政府投资的公建项目的效益最大化。

项目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2009年重庆市环保局机构改革,将环评审批及监管职责从原建管处剥离出去,确定新建管处担负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管理职责。自此以来,通过建立机制制度,规范管理行为,强化过程监管,加大工作力度,促使市和区县审批的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率分别由2009年的50%和30%左右提升至现在的90%和70%左右。可以说,全市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管理取得了长足进展,这归结于我们始终致力于在管理机制、制度等方面进行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并经过实践的检验,是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但我们也应看到当前建设项目环境监管工作中还面临一些问题和瓶颈:一是观念落后。不少环保部门建设项目“重审批、轻监管”的观点没有根本改变,对建设项目环评一批了之,缺乏事后监管;即使日常监管也范围小频次少质量差,且缺乏主动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和可能出现问题的预见性,存在“坐等办事”的现象。二是机制欠缺。现在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的日常监管的任务往往是由环保局的主管部门一肩独挑,一方面造成主管部门任务繁重,不堪重负,同时也导致监管不到位,情况不出主管部门之门,造成环保系统相关部门配合不好,执行力差。三是能力不足。环保局主管部门人员数量不合理,其事多人少,与从事的工作不匹配;管理人员的能力参差不齐,人员素质与管理的要求存在差距,业务不熟悉的人员占较大比重;监管装备水平普遍较差,信息化水平低的问题日益凸显。为此,要突破目前建设项目环境监管的瓶颈,改变不适应发展要求的被动局面,迫切需要改革创新的观念意识和身体力行的真抓实干。“建设项目环境监管全覆盖”要求必须创新管理机制,将执法关口前移,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监管,变消极管理为积极管理,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即环保局各相关部门,在对辖区建设项目状况说得清、道得明的基础上,强化执法意识,找准监管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及时发现问题苗头,积极指导、督促、处罚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加快实现建设项目环境监管全覆盖的思路和举措

切实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新型监管理念一是转变重事前审批、轻事后监管的观念,强化全过程监管的理念。增强建设项目环境监管的主动性、预见性和防范性,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中,提高建设项目环境监管执行力。二是转变建设项目环保主管部门“单打独斗”的观念,推行联动大执法的理念。加强建设项目环保主管部门与环境监察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长效联动机制,强化逆向执法及其对正向监管的反馈作用,努力构建环保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大执法模式。三是转变偏重工业项目、大型项目,忽视其他项目监管的观念,树立统筹兼顾的理念。加大对非工业项目和有环境风险隐患的中小项目的监管力度,适当增加这些项目的监管频次,防止顾此失彼,出现监管盲区。

三、强化制度建设,增强监管执行力和有效性

第一,完善“环保告知”制度。完善现行的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告知制度,补充有关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备案及程序等内容,促使建设单位真正做到变“事后整改”为“事前知晓”,变被动接受监管为主动履责。

第二,深化现场检查制度。准确把握轻重缓急,完善对建设项目分类监管的规定。对重点监管行业和企业加大执法力度,通过日常检查督促其落实环保要求;对发现的问题提早介入,查得清楚,处罚到位,确保每一次检查的成效;对未纳入重点监管的一般项目,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检查计划并付诸实施。

第三,细化环保设计备案制度。结合实际,对现行的环保设计方案备案项目的名录和设计方案编制技术规定进行修改,该强化的强化,简化的应简化,能豁免的就豁免,提高环保设计备案制度的可操作性。

第四,健全协调联动机制。对已建立的协调机制的适用性进行评估分析,查找并解决不沟通、不配合、不协调的问题,增强与环评、监察等部门以及市和区县及镇街三级环保部门之间的合力,形成各自履责、相互协调、齐抓共管的局面。

第五,强化检查督查机制。加强区县建设项目环境监管工作的检查频次,有针对性地对区县进行抽查,及时发现问题,加以指导和解决,不断提升质量和水平。

四、积极探索管理创新,着力实现五大突破

第一,在立法建制上有所突破。抓住制定《重庆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的时机,全面理顺和规范管理行为,使其成为闭合完整的链,强化建设、监管及技术服务等单位的主体责任并真正落到实处,切实做到新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实施建设项目施工期排污许可证制度,将日常监督管理前移,给建设项目施工期发放排污许可证;把握重庆市环境监理全国试点的契机,探索环境监理的模式体系、制度机制和方式方法,制定环境监理的管理办法并完善与之相配套的技术规定规范,将环境监理作为技术监督纳入建设项目环境监管的全过程;推行全市环保系统建设项目行政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凡是从事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行政管理人员,经考核合格方可持证上岗。

第二,在监管模式上有所突破。要探索监管职责到位,企业主体责任明确,社会监督充分的“三元一体”的监管体系,以此形成强大的监管合力。积极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络化管理模式,即市和区县及镇街环保部门要按照“联动式执法,全方位覆盖、网络化定位、高标准绩效”的要求把管辖区域范围的建设项目划分为若干网络,按级分别将工作任务和具体责任要求分解到各相关部门,细化到每个岗位,量化到每个项目,使所监管的建设项目执行环保法律和要求的情况能够随时掌握,存在的环保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和有效解决,违法违规行为能够得到应有惩处。

第三,在能力建设上有所突破。要加快推进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能力标准化建设,通过两、三年的努力,市和区县及镇街三级环保部门建设项目环境监管在机构设置、人员素质、机制制度及装备水平等方面实现标准化和规范化,形成较为完善的全市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标准化体系,打造一支人员素质高、业务技术强、监管绩效好的监管队伍。

第四,在评价标准体系机制上有所突破。将建设单位自觉守法意识、污染防治情况及对社会贡献率和环保部门履行职责、环境监管水平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等方面作为评价考核指标,并进行量化,综合评定建设项目环境监管工作取得的成效,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促使其持续改进。与此同时,将评价的结果作为考核及奖惩的依据。

第五,在技术手段上有所突破。要注重技术手段在建设项目环境监管全过程的应用,建立建设项目环境监管数据库和动态网络化管理系统,通过建立电子化的“一项目一档”,并适时更新,实现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监管。借助先进的监控手段和仪器设备,及时掌握建设项目变化和污染产排情况,降低违法开工建设、违规试生产及久试不验等行为的发生概率,提高日常监管的质量和效率。借助技术单位和专家的力量,让其参与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及竣工验收的全过程,发现和解决疑难问题、技术问题,把好技术审查和核查关。

项目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在工业节能项目建设中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其主要目的有三个:其一,环评中提出的一系列措施可以为行业主管部门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其二,环评中涉及到很多的应对环境污染的问题,这些能为工程设计单位提供环境保护要求和建议,从而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其三,为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环境管理提供依据。另外,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其基础是环境质量评价,所以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一定要注意将工作重点放在环境质量评价中。

2工业节能项目建设环评的必要性

2.1工业节能项目建设的特点决定

我国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每年的工业节能项目建设非常之多,对环境的影响作用非常大,而且我国工业节能项目建设具有两大特点:其一,种类繁多,从我国的工业节能项目建设规模来看,小到小型加工厂,大到三峡工程,几乎无所不包。其二,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我国工业节能项目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工业建设项目呈现大型化、跨区域化方向发展。这两个方面的特点使我国工业节能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影响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建设项目的不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也不相同。此外,我国的环境类型非常多且具有极强的地域性特点,在工业项目的建设中,必须要综合考虑每个区域特殊性和差异性因素,做好现场调查和实地勘测工作,保证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

2.2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环境保护是一项惠及当代、造福子孙的重大问题,因此,在工业节能项目建设中,一定要注意加强环境保护,它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工业节能项目建设中实施环评,主要是为了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工业节能项目建设的开发活动的累积影响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量的变化最终可能导致质的变化,即生态系统会出现突然的恶化甚至是破坏,严重影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工业项目的建设中,必须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避免生态环境的恶化。第一,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时,为了确保其正确性,必须要严格按照评价基本原则来进行,而且还要保障以调查为主要依据。第二,在评价方法上,一定要注意简洁。

2.3保护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的需要

我国的工业节能项目建设中,大多都是占用耕地面积,在项目建设中,大多以计算生产粮食的价格来看待土地资源的占用问题,并且认为在耕地资源中进行工业节能项目建设,其后期带来的利润会远远超过耕地中放入粮食生产利润。因此,很多人就理所当然地占用。这里就需要做好环境影响评价,保护耕地资源。近年来,水资源问题越来越紧张,工业节能项目建设必须要做好环境影响评价,从而进一步保护我国水资源。

2.4加强环境监督

在工业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其评级并不是发生在工程建筑之前,同时还要实施回顾性评价,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工业节能项目建设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加强评价单位的责任心同时进一步提高环评质量。第二,回顾性评价还要采取技术检验和监督,从而进一步提高环评结论的准确性和精确性。第三,促进评价方法的改进,为后期进一步改进环境影响评价提供良好的参考作用。

3结语

综上所述,工业节能项目建设环评工作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必须要重视环评工作,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环境方针,有效控制生态环境的恶化,在工业节能项目建设中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是非常必要的。

项目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高速公路成为拉动地区旅游业、运输业的先决条件,要想富先修路,近年来,随着不断加大对江苏省高速公路建设的资金投入,省内高速公路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从当初的管理混乱,项目造价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的情况正在逐步的转变为造价合理,估算控制概算、概算控制预算、预算控制结算。进行高速公路项目建设管理造价控制研究已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2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实施中几个关键控制点的研究

至2010年底,江苏省内通车里程已达4000公里,占规划总里程的79%;完成扩建180公里,新开工扩建180公里。计划至2015年,通车里程达到5200公里,形成“五纵九横五联”的江苏省高速公路网。随着省内高速公路建设里程的不断增加,对于高速公路项目建设管理的经验也在不断的积累。结合近几年参与高速公路工程的建设管理工作的经历,归纳了几个在建设实施中易引起工程造价变化的关键点:

2.1高速公路项目施工设计阶段造价的关键控制点

根据相关数据分析,工程项目设计费用一般只相当于建设工程全部寿命费用的1%以下,但是这少于1%的费用对施工项目造价的影响度达到75%以上,由此,可见设计阶段的重要性。在下述方面引起足够的重视,将会减少工程造价变化的可能性。

(1)由于初步设计阶段前期勘察至施工阶段一般周期较长,设计应有一定的前瞻性,体现事前控制的理念。为了避免施工阶段不必要的修改,减少设计洽商造成的工程造价的变化,应把设计做细、做深入。若设计单位初步设计工作深度不够,或设计标准选用不当,设计单位提出的主要设计方案虽然能满足规范要求,但在施工阶段,由于时间较长,现场实际情况多变,原设计方案无法满足当地实际需求,只能通过设计变更形式来进行弥补。以苏北某高速公路项目为例,原设计K55+623.9河道位置设计4×3米钢筋混凝土箱涵,施工时期地方水利部门提出箱涵不能满足此处水坝泄洪要求,建议将箱涵改为桥梁,由于更改该设计下发变更图纸时,施工单位已完成该部位箱涵的大部分结构,且桥梁施工单位已完成工作退场,此部分仅箱涵拆除,桥梁队伍二次进场,施工地点征地费用等申报费用约34万元。

(2)设计单位应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合理设计。在设计过程中,由于应建设单位要求或相关合同、委托书规定,设计单位会尽力控制造价,将工程概算设置在要求的投资范围内。这就有可能会造成部分项目,为了不超概算,使用造价较低的设计方案。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该设计方案由于实际现场情况根本无法正常施工,只能调整设计方案。以省内苏南某高速为例,原设计高速公路底基层为石灰粉煤灰稳定土,苏南地区土源紧张,原设计图纸中的取土场地靠近某湖,为了保证土方数量满足使用,建设单位征用两块临时用地作为专门的取土堆放场,至汛期时,某湖上游开闸放水,取土坑无土可取。另设计中附近两电厂粉煤灰含硫量指标上下浮动较大,无法满足二灰土施工工艺要求,外购运输成本增加过大,建设单位只能申报设计单位,将石灰粉煤灰稳定土底基层改为低剂量水稳底基层,仅此变更增加工程造价约389万。

2.2高速公路项目施工投标阶段造价的关键控制点

目前省内高速公路工程项目均采用资格预审,公开招标模式。此流程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现阶段招标流程一般采用资格预审,确保了投标单位的合法资格和技术胜任能力及节省了不满足条件的投标单位成本;编制和发售招标文件,用于约束整个招标工作及承发包双方;招标阶段还包括踏勘现场与召开投标预备会,熟悉现场,解答疑问等过程;最后为高速公路工程项目施工投标;开标、评标、定标、签订合同。

潜在投标人在投标阶段应熟悉招标文件、图纸等相关资料,参与建设单位组织的踏勘现场、投标预备会、招标答疑等工作,还需要对当地各种材料的实时价格,数量储备,工程现场的道路交通状况等进行了解,切忌盲目凭经验报价。以苏北高速公路项目为例,由于图纸设计时期汶川刚发生过特大地震灾害,设计过程中按照相关文件规定,考虑了一定的防震要求,桥梁设计中增加防震挡块、防落梁和铅芯支座等新工艺项目,某参建单位(中交二公局)在投标时未对其中铅芯支座的价格进行前期市场调研,以普通橡胶支座价格进行投标,报价仅为铅芯支座实际价格的10%,在结算时仅此单项造价误差约1500万。

2.3高速公路项目施工过程中造价的关键控制点

对于施工过程中造价的控制可能更多的是围绕着参建单位在进行研究,包括:高速公路建设规模大,占地面积广,与当地各个政府部门均需要产生或多或少的联系,这就需要建设单位与当地政府及时沟通,积极解决交叉面存在的问题。其中不乏供电、供水,特殊项目甚至与铁路、民航、航运等部门的接洽。建设单位此时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处理已发生或即将发生的问题,为项目施工扫平障碍。否则一旦某些问题未及时处理,也会造成项目造价大幅增加。以苏北高速公路项目为例,某标段(XY4)在其特大桥施工范围内存在电力线拖延一年仍未迁移,导致该处桥梁第19~27孔、第33孔、第55孔架桥机无法正常架设,其合同内跨铁路特大桥无法按计划完成节点任务,造成架桥机械的多次转场,架梁龙门机械数量增加,新增存梁用地等,申报费用增加约160万。

3结语

高速公路建设实施阶段影响造价变化因素较多,需在参建各方积极配合,共同协作,实施过程中不断的积累完善工作经验,切实解决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努力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总结”,为更加有效的控制造价创造条件。

项目建设论文范文第6篇

1.1项目建设目标

①在建设期内完成各项指标,通过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验收。②力争2年内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1.2项目建设思路

①总体思路:一切以提高学生技能为核心进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推动专业课程建设。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首先结合该院该学科的教师结构现状,制定“双师型”教师岗位责任及要求。其次制定相应的考核政策和激励措施,鼓励精品课程教师到生产一线参与顶岗实践,去收集、总结、引进现场最新的生产技术成果作为教学案例,保证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工程性,使他们尽快成为一流的骨干教师。③教学内容:必须与岗位标准相融合。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以下9个模块:绪论;混凝土结构材料的力学性能;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受弯构件承载力计算;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受拉构件承载力计算;受扭构件承载力计算;预应力构件;11G101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④探求课程与行业一线的结合点,积极参与行业技能大赛。如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土建施工类专业学生“鲁班杯”建筑工程识图技能竞赛,重庆市建设工程造价行业技能大赛等。⑤教材建设:与课程建设相结合,开发《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教材。以理论够用、突出实践性为目标。平法识图是造价员、施工员从事工程施工、工程量计算必备的核心技能,目前在教材的编制上仍存在空白,多依赖11G101系列平法图集。无论从教学还是科研角度来看,建设新平法教材都具有很高的价值。⑥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及管理:开发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及校外实训基地,课内实践学时用以保证操作实训及课程设计,强化工程意识和专业应用技能,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水平和特色;开展与“五大员”相关内容的培训工作。⑦课程教改科研:围绕平法识图技能方面展开。⑧强化管理:通过制度改革,提高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将教师岗位责任制与绩效考核落到实处,把课程建设工作指标化,任务分解到人,建设经费分解到指标上,按计划时间表进行考核。

1.3项目建设进度

项目建设期三年,一年后进行阶段性验收,建设资金由学校提供。2012年10月该项目正式立项,2013年11月通过阶段性验收,后期将按照验收标准做好后续课程建设工作,包括视频、作业、试卷、FLASH等相关课程材料。

2总结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建设过程。高等学校作为课程建设的主体,应在政策、经费和人力等方面予以保证,多部门协调,精心组织课程建设和应用,把好课程政治关、学术关和质量关。

项目建设论文范文第7篇

本文针对目前商品住宅建设项目的风险评价现状,探索建立一个评价住宅建设项目风险的指标体系,并使用该指标体系进行某一地区的风险评价。项目建设方能够使用该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快速地获取获取投资项目的风险信息,选择自身所能够承受的风险水平项目。该结论还能够为化解风险提供一些建议措施,指导项目建设方的项目建设行为,服务住宅项目建设行业的发展。目前国内对住宅项目建设风险的指标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和认识,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该体系有效评估项目建设风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BP神经网络是神经网络模型中最经典成熟的一种模型,它能通过良好的自学习能力完成网络参数的训练,并通过训练好的网络参数反馈评估指标,是一种优异的非线性映射。本文主要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确定项目风险水平,再通过专家打分法计算出项目具体风险值,给出各个风险指标的风险贡献。

2商品住宅建设项目风险指标体系的建立

建立商品住宅建设项目风险指标体系是进行风险评价的第一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反映出项目建设的风险受哪些因素的影响,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评估来反映出项目整个的风险值,是对项目风险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测算的基础。商品住宅项目有着不同于其它项目的独特风险,有国内城镇化进程刚性住房需求的支撑,同时又受城市规划和区域发展目标和交通、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完备性和致密性是对建立风险指标体系的基本要求。住宅建设项目风险指标体系应该涵盖此类项目全寿命周期的全过程,在从前期可行性研究到项目策划,再到获取土地使用权,直至项目建设、预售、交房、物业服务的整个过程中考虑其可能发生的风险因素,将其提取出来。做到了以上这一点,我们就实现了风险指标体系的完备性。但在保证风险指标体系的完备性的同时,还要保证风险指标体系的致密性。致密性是指风险指标体系各个指标之间的互不包含性,各指标之间无交集,避免风险因素的重复。在保证完备性和致密性的同时,根据构件模型和数据处理的需要,我们还要坚持一下原则。指标要真实可靠,否则就不能反映出实际情况且无法完成BP网络模型预知的训练。指标要能够灵敏反映出各因素对风险值得影响。指标建立还要考虑数据获取的可行性,一些指标是定性的指标,很难把它转化成定量数据,这样的指标也失去了评价的意义。同时还要保证指标的系统性、前瞻性、始源性、可比性。在以上原则指导下,在目前我国政治稳定,国民经济持续保持稳定较快发展的大背景下,结合住宅项目建设自身特点,去除不会发生的风险因素,构建商品住宅建设项目的风险指标体系。商品住宅建设项目的风险由大到小可以分为:宏观环境风险、房地产行业风险、住宅项目施工建设风险。宏观环境风险包括:住房制度变化风险、金融市场风险、能源环保政策变化风险、城市规划风险。房地产行业风险包括:市场供求风险、投资变现风险、同行竞争风险、建材价格风险。住宅开发项目自身风险包括:开发项目策划风险、项目合同风险、项目财务风险、项目管理风险。

3BP神经网络模型的构建

在以上商品住宅建设项目风险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十二个输入指标的BP神经网络模型,通过网络的自学习能力,训练成熟的网络参数。完成BP神经网络阈值训练之后,就可以运用该网络模型对特定区域的风险进行评估。BP神经网络模型输出的是一个定性的风险值,在BP神经网络输出风险值的基础上,运用专家打分法加权处理各个风险指标的数据,可以得到具体的风险值和各个指标的风险贡献。BP神经网络是一种按误差逆向传播算法训练的多层前馈网络,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神经网络模型之一。BP网络能学习和存贮大量的输入-输出模式映射关系,而无需事前揭示描述这种映射关系的数学方程。它的学习规则是使用最速下降法,通过反向传播来不断调整网络的权值和阈值,使网络的误差平方和最小。BP神经网络模型拓扑结构包括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根据确定的商品住宅建设项目风险指标体系的风险指标数,把BP神经网络的输入层单元数设计为12层,对应12个风险指标,采用专家打分法把12个指标定量化。根据BP神经网络隐含层的特性,随着层数增多,误差向后传播的过程计算会越来越复杂,导致网络训练时间急剧增加,且隐含层的增加,还会导致局部最小误差增加。所以把BP神经网络隐含层的单元数设计为3个。评价风险大小只需一个风险值即可,输出层单元数设计为1个。综上所述,本文建立的BP神经网络为12-3-1型的神经网络。

4实证研究

根据建立的BP神经网络,设计输入输出值。输入值设计区间0~1,输出值区间也为0~1,值越大代表风险越大。规定输出值落在0~0.2区间的代表风险等级为低,输出值落在0.2~0.4区间的代表风险等级为较低,输出值落0.4~0.6区间的代表风险等级为一般,输出值落0.6~0.8区间的代表风险等级为较高、输出值落0.8~1区间的代表风险等级为高。十二个风险指标作为输入值,建立8个训练样本,在MAT-LAB7.0对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建立的8各训练样本要求有很高的准确性和代表性。不准确、没有代表性的样本会导致网络的失真。本文样本来源于哈尔滨市不同区域、不同住宅层次、不同住宅类型的8个住宅项目,要求被调查者是哈尔滨市有代表性的住宅项目相关企业及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对本市的住宅项目有着全面的了解,可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为了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本文选择的哈尔滨市8个楼盘截止到2012年底都已全部售完。将8个训练样本输入MATLAB7.0中进行阈值训练,然后对训练输出值与专家打分值进行比较,模型的输出值已经很接近打分值。在BP神经网络阈值的训练逼近图中,训练后误差达到2.14096e-007,远远超出目标要求值1e-005,表明阈值训练成功,本BP神经网络已经成熟,可以使用该网络进行风险预测了。利用训练成功的BP神经网络,输入2013年初哈尔滨市整体商品住宅项目建设项目的资料,进行评价。根据模型在MATLAB7.0进行运算,该市2012年初的住宅建设项目风险值为0.4696,落在0.4~0.6区间,风险等级为一般。运用专家调查法对各风险因素及输出风险值进行评估,经过数据加权处理后的风险值为0.0674,各个风险指标的风险贡献分别为0.1084、0.0429、0.0613、0.1640、0.0877、0.0440、0.1642、0.0039、0.1373、0.0130、0.1044、0.0689。

5结语

在12个风险指标中,投资变现风险、金融市场风险最大,分别为0.1642、0.1640。目前我国住宅建设项目一般自有资金投入在30%左右,大部分依靠银行贷款,一旦销售不畅将严重影响项目的投资变现,很多项目开盘搞活动有优惠也是这个道理,建设方希望尽快回笼资金。另一方面,住宅建设与金融风险密切相关,世界金融危机会严重影响此类项目的建设。项目策划风险、住房制度风险、项目财务风险为第二档风险,贡献分别为0.1373、0.1084、0.1044。住宅建设市场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较大,国家保障房计划的开启及保障房项目的陆续入市也对商品住宅项目产生较大影响。此外,项目销售策划和营销会对潜在购买者产生较大的影响,左右项目的销售目标。其余指标都属于第三档风险,城镇化是我国发展的大趋势,而且目前城市中年轻人自住购房的刚性需求和中老年人的改善性需求不减,这些都导致了住宅建设项目风险的总体平稳性。经过以上分析,总体上来说,该模型的评价结果与哈尔滨市住宅项目建设的具体情况相吻合,说明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是有效的,能够较为准确的评价出具体地区特定时间的风险值,可以作为建设方的决策参考。

项目建设论文范文第8篇

没有大投入,就没有大产出;没有大项目,就没有大发展。实践证明,项目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以北海市为例,这几年的跨越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重大项目建设的突飞猛进。2013年,北海市重大项目建设捷报频传:林浆纸一体化、液化天然气项目开工建设,诚德镍业固溶1-2号生产线、朗科国际科技存储产业园一期建成投产,惠科电子科技产业园开工,三诺智慧产业园、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开园……在重大项目强有力的带动下,北海市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临港新材料三大产业产值达1120亿元,增长25%;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35亿元,增长13.3%,增速位居全区第一。今年一季度,北海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1.9亿元,增长13.1%,继续保持强劲领跑态势,重大项目建设的龙头带动效应持续发酵。再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自2008年年初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经济区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北部湾速度”,同样离不开重大项目建设。过去6年,广西每年设立10亿元的北部湾经济区重大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共安排61.7亿元支持350多个项目建设和14个重点产业园区发展。从今年起,广西加大北部湾经济区项目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重大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额度提高到每年不少于13亿元。“十二五”期间,北部湾经济区计划实施项目2375个,总投资2.6万亿元。北部湾经济区已经形成石化、农产品加工、电子、冶金、装备制造5个千亿元主导产业,此外,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新型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

2007年至2013年,北部湾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从1764.6亿元增加到4817.43亿元,增长1.74倍。北部湾经济区以不到全区1/5的土地、1/4的人口,创造了超过全区1/3的生产总值,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项目建设特别是重大项目建设的强大引擎作用。无论在北海,在北部湾经济区,还是在广西全区,项目带动战略都得到有效实施,重大项目建设如火如荼。2013年,广西新开工重大项目1296项,竣工559项,贵港西江重工基地、东风柳汽年产15万辆乘用车等一批重大项目实现开竣工;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步入高铁时代。需报国家审批核准的13项新开工重大项目,有12项获得国家批复。为保障项目推进工作,我区建立自治区领导联系重大项目制度,重点推进了45项重大项目(事项)和20项旅游重大项目。举办7次联合审批活动,对接项目437项,其中现场办结228项。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向社会1268项、总投资1.1万亿元的引入民间资本项目。此外,加大了资金、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保障力度,加强重大项目建设的协调服务和督促检查。当前,广西正处于经济增速的换档期、爬坡过坎的攻坚期、提质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项目建设既面临不可多得的机遇,又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全球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国际市场竞争更趋激烈;我国产能过剩矛盾突出,节能减排压力较大,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经济企稳回升基础仍不牢固,广西项目建设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错综复杂。在钢铁、核电、铁路、水电开发等一批大项目陆续开工投产后,广西重大项目尤其是特大项目储备不够,项目建设可持续能力不足;项目用地指标紧缺,征地拆迁阻力较大,劳动力成本上升,融资难问题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项目前期工作相对滞后,审批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项目监管还不到位。为此,以创新思路推进项目建设,形成开工一批、在建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机制,发挥好重大项目建设对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关键性作用,事关我区能否顺利推进“双核驱动”战略和顺利实现“两个建成”奋斗目标。

二、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机制,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推动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

完善重大项目筹划筛选储备机制。准确把握国家政策导向,围绕把广西建成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凸显广西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研究规划一批影响深远、带动力强、综合效益好的重大项目。重点谋划一批港口、铁路、公路、机场、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提升广西与东盟国家和周边地区的互联互通水平;重点谋划一批临港、临江千亿元产业,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谋划一批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项目,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重大项目筛选机制,加强项目可行性论证,探索实行专家咨询评审制度,明确重大项目筛选的原则、标准、程序、方法和责任,提高重大项目筛选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加强重大项目储备库建设,实行滚动管理,及时补充新的重大项目,同时对由于征地拆迁、批复等原因,确实不能继续推进的重大项目,及时从储备库调出。完善重大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机制。用足用好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土地优惠政策,调整用地结构,盘活存量、闲置土地,优先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用地。创新重大项目与金融服务的高效对接平台,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业主申报企业上市或发行债券,鼓励利用金融租赁、股权投资基金等多种新型金融工具。继续面向社会引入民间投资的项目,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金融服务和民生领域,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建立重大项目环境容量总量指标协商制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有效化解重大项目建设的资源环境压力。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破解“用工荒”问题。

加强协调交通、电力、电信、供油、供水、供气等管理部门和经营单位,开辟要素保障“绿色通道”。完善重大项目全程跟踪服务机制。举办前期工作培训班,推广使用前期工作管理系统,做好项目规划选址、土地预审及报批、环境影响评价及批复等前期工作。深入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加快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投资便利化。进一步清理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建立健全首问负责、限时办结、责任追究、并联审批、网上审批等制度,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建立重大项目代办制,设立重大项目代办窗口,安排专人为重大项目代办各环节审批手续。规范清理中介机构的评估、检验、认证、审查等事项,减免收费项目,降低收费标准。健全自治区领导联系重大项目制度和重大项目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职能部门之间的配合协作,及时研究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完善重大项目建设监督管理机制。分解落实重大项目建设目标任务,完善重大项目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和绩效考评办法,以项目落地论英雄。建立健全从项目筹划到工程竣工验收各环节的项目档案。加强重大项目信息的采集和报送,实行重大项目建设月报和季报制度,全面掌握重大项目推进情况。分别按上半年、全年两个时段,开展重大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分析,重点分析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进一步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的新举措。开展重大项目专项督查和联合督查,完善多部门联合督查机制,对项目推进工作不力的要限期整改或通报批评。完善投资项目注册资本金制、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和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制,规范项目业主的投资经营行为。完善监理机制,强化监理委托程序,严格监理资质管理,提高监理队伍的素质和监理能力,确保重大项目工程质量。

项目建设论文范文第9篇

(一)招投标不规范

1.招标人不正当招标

不正当招标行为表现在:一以资金不足需要垫资为由,制定施工队伍;二以建设项目需要抢时间、赶工期为由,“省略”法定的招投标程序;三对一些非保密安全性项目,以建设项目是“保密”工程为由,不进行招投标程序而私自制定承包人等。

2.投标人不正当投标

投标人在进行投标时,不正当的行为主要有:一是诚信缺失,弄虚作假;二是利用关系进行行贿;三是自律性较差,存在串标、围标、陪标现象。

3.行政权力干涉招投标

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因而在进行建设项目的招投标时,行政权力对公正的招投标进行干涉或限制屡见不鲜的。当前,从干涉的主体上进行划分,主要有领导干部非法干预、现场监督人员干预、地方政府干涉及部门干涉四类。

(二)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薄弱

1.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管理由党政群机关、社会团体、教育及文化等多个不同部门的人员参与,每一项目均组建一个管理的班子,人数较多,如此多的参与人员也造成管理费用较高,同时还易于产生尾大不掉的现象。

2.管理人员的专业性不足、经验不足所导致的物资浪费、投资失控等问题。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由于资金大、要求质量高、参与项目人员复杂,因而对于管理人员就要求具有较高的专业性,但是临时组建的班子使很多非专业人员参与到建设项目管理工作,非专业人员的资金调度能力、管理能力难以满足项目管理的需求,也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上述问题。

(三)项目建设监管不到位

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的程序大致分为项目前期阶段、建设实施阶段以及竣工决算阶段。如何把项目建设的财务监管贯穿于各阶段,是提高项目建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任务。当前项目建设管理不到位主要体现在:在项目前期存在利用各种手段,排斥投标人,搞地方保护;对于中标后的建设项目在进行施工时,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不严格按照合同履行建设义务;同时,工程的监理制在施工过程中贯彻的不到位。

二、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建设体制的对策

(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健全法律法规

为确保政府投资项目建设招投标过程的公正、公平、公开,首先就必须深化经济体制的改革,全面推进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项目建设中的贯彻实施,减少行政力量在项目建设中的不合法干预,从根本上改变用人制度及权力分配制度。要实现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还必须加强立法,完善法规。当前,《招投标法》中的一些规定本身存在模糊性:低成本界定、化整为零的界定及资金情况的界定等。模糊的概念使得承包商及机构就有了建设时的弹性空间,因而,必须健全法规,使有关规定具体化、给机构等的自由裁量权变小,使建设项目的管理能够依法进行,降低管理时的主观参与度、行政权力参与度。

(二)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健全社会监管力度

审计工作涉及到建设项目的各方面,因而应积极的构建诚信体系:以诚信进行招投标、以诚信进行施工、以诚信进行竣工的决算。建立健全施工企业竞争不良的行为机制,狠抓管理,对于不诚信的行为予以严厉的打击。同时,还应健全社会的监督。因为国家建设项目是服务于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利益的,因而它关乎到每一位民众的利益,应加强群众在监管作用的发挥。

(三)优化审计人员配置,加强业主综合素质的提高

1.为确保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凡是与项目建设存在利害关系的审计人员必须予以回避。由于审计工作所涉及的范围广、工作量大,因而必须优化审计人员的配置:一审计人员的结构与审计项目要相适应以发挥审计人员的最大优势;二要加工审计人员的数量与审计建设项目的任务的难易程度相适应。

项目建设论文范文第10篇

1.相关制度不健全

以甲供物资为例,因制度的不健全经常使得无法有效地对各种签认工作进行规范,造成甲供物资中账务信息、材料型号及设备卡等与要求不符。又如,铁路工程物资数量庞大、复杂,在工程管理中,因企业制度问题或施工周期紧张、人员懈怠等问题,导致物资产品缺乏正确的验收和检查工作,使得有关的资料签认情况难以落实,不利于物资的清算,进而会影响到项目施工进度。

2.缺乏应急物资采购措施

应急物资多出现在甲供物资管理中,通常在项目招投标完成之后,因为建管部门因受到招标日程安排的影响,无法及时提供甲供物资。而现行的铁路物资管理政策中没有对该部分应急物资的采购予以明确规定,这样就导致许多项目建设中遇到该问题时不知所措,不敢贸然自行采购物资设备,进而影响到工作效率。

3.工程物资计价结算问题

铁路项目建设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因此物资结算对于项目建设有着重要影响。我国目前多数铁路项目均采用季度末验收结算的模式。而甲供物资则是以月结方式进行的,这样就使得工程验工计价和加工物资结算不同步,造成施工方在验工计价时存在占用资金过多的问题,从而给后续物资管理带来很大影响。

二、提高铁路建设项目工程物资管理的对策

1.做好甲供物资招标采购管理

铁路项目建设过程中,甲供物资采购作为工程投资和控制的关键性环节,对于施工进度有着重要影响。为此,建设单位需要严格执行国家及铁道部门对于物资采购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根据有关部门批复及时处理好工程物资设备的招投标采购工作。另外,甲供物资的设备采购既需要按照合同规定,同时也需要遵循《铁路建设项目甲供物资设备目录》中相关规定,并确保物资设备招投标计划的合理性,避免出现随意扩大采购范围的行为发生。

2.做好工程物资计价的集中估算

铁路项目建设过程中工程物资供应商多,且计价金额大,采用传统的月结方式不利于供应商结算,并且还会增大物资部门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因此可考虑通过使用集中结算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到了结算的截止时间时,各物资供应商可利用传真或电子邮件的形式将计价结算单和监理、施工单位进行“对账”,在确认结算单无误之后由建设单位选择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协同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及建设单位工程部、物资部、财会部等一起进行签认,办理相关的结算手续,这样便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3.完善合同的管理

铁路项目建设过程中工程物资数量大、规格种类多,尤其是对于牵引供电类或者通信信号的材料设备,因技术要求的不同往往会出现多个规格型号,其价格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为此,在物资管理时需要根据招投标文件要求,结合商品中买卖合同的示范文本内容,以提高工程物资质量为核心来严格予以管理。同时,严格遵循合同的会签与备案制度以及物资的供应厂家要求,依法签订正规、有效的物资采购合同,重视合同的管理,进一步降低采购过程中的各类风险。此外,企业内部还应当定期对合同的管理台账记更新,积极收集并且整理有关物资合同的资料并存档,统计并分析合同执行的情况。

三、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铁路项目建设中工程物资管理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政策缺陷,这样不仅影响到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更加制约到了我国铁路建设事业的整体发展。为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建设部门应当积极发挥其管理职能,完善相关的制度体系,规范市场建设行为,严格依据相关的程序要求来进行各项物资管理,改变传统、落后的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提升物资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上一篇: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范文 下一篇:安全生产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