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范文

时间:2023-03-11 02:28:39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瘦肉精;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2010年3月,我国地沟油事件;2010年7月,三聚氰胺事件;2011年3月15日,河南双汇公司火腿肠“瘦肉精”事件;2011年3月,重庆沃尔玛超市将过期板鸭油炸当熟食销售;2011年4月11日,“染色馒头”事件等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事件的发生,说明我国食品安全形式非常严峻,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存在问题,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问题成为我国社会的迫切需要。

一、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现状

目前国内外关于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尚未有明确、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对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有着不同的概念定义。一般意义上,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是指指政府、政府有关部门及其他组织为了保障人们食品安全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制度、方法的总和。

1965年《食品卫生管理试行条例》标志着我国食品卫生进入法律规范管理;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第一次明确了食品安全的概念;1995年《食品卫生法》是第一部最全面对食品卫生、安全做出相关规定的法律;1997年,我国相继颁布了《食品卫生行政处罚法》和《食品卫生监督程序》等法规,逐渐完善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2002年12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2009年6月1日实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采用分段管理体系,形成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我国关于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数量多,项目繁杂。

总之,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可以总结为:我国食品安全事故发生非常频繁、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主体数量多、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采用的是分段管理的方式,将食品按照生产、流通、消费环节进行分段分为不同部门进行监督管理。

三、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法》规定,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采用的是政府多个部门实行分段管理的方法,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由地方政府负总则,中央部门对其所对应的地方职能部门进行指导。该体制存在几个方面的缺陷:首先,食品安全监管资源浪费。监管部门数量多,财政支出大。其次,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性较差,监管效率较低。最后,我国食品监管主体还比较狭窄,还局限于政府组织。我国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大众传媒、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共同监督的食品安全监管格局还没有形成。

(二)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不完善

法律制度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制度保障,对我国食品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我国制定了数量较多的与食品安全监管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其各种标准,但是我国现存的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依然存在诸多不足。

首先是法律部门化划分严重影响了法律法规的施行,造成了我国法律之间的协调性较差,这种划分各部门之间的势力范围的做法造成了在实际过程中部门之间不能有效整合的后果,影响食品安全监管相关法律的实施。其次,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相关法律法律可操作性不够强;再次,法律具有滞后性,我国食品安全相关法律不能满足人们对食品的要求。最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对食品事件行为者的打击力度不够,赔偿数额不够高,违法成本低。

(三) 我国食品追溯体系不完善

食品追溯体系是在欧洲食源性恶性事件在全球范围爆发的背景下产生的,食品追溯是指在食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中,对食品、饲料、以及有可能成为食品或者饲料组成成分的所有物质的追溯或者追踪能力。可以发现食品链的最终终端,从而识别食品安全事故的根本原因。3

2002年,我国开始研究食品追溯体系。随着法制社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逐步制定了一系列食品追溯体系相关的标准和指南,并在我国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开展了食品追溯试点示范,初步搭建了我国食品追溯信息体系和食品追溯信息网络交换平台。但是和国外食品追溯体系相比较,我国食品追溯体系不够完善。在实际生活中,发生了食品安全事故后,发现食品安全事故产生的根本原因比较困难,从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食品安全事故的屡次发生。

四、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措施

(一)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首先,改变分段监管模式目前。我国食品监管采用的是地方政府监管为主的分段监管模式,这种模式导致了个部门相互推诿的产生,笔者我国应该采取垂直监管的食品监管模式,有利于各食品监管部门之间职能的衔接。现行的食品监管体制不改变,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很难有较大的改观。

其次,建立多元化的食品监管主体。目前,我国食品监管的主体还比较狭窄,仅限于政府监管。在国外,存在诸多非政府机构组织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笔者认为我国应该吸取外国先进的食品监管经验,应该扩大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主体范围,仅仅依靠政府食品监管,显然无法防范当今日益增多的食品安全事件的产生,我国应该建立非政府组织、大众传媒、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等共同监管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二) 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

法律制度是食品安全监管的制度保障,加强我国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有利于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完善。我国可以从这么几个方面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

第一,是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责任法》,虽然我国与食品相关的法律法规都有涉及到食品供应者的一些法律责任,但是都没有对食品安全责任的归责原则进行明确规定;第二,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监督,有力的监督有利于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扩大监督主体,鼓励新闻媒体、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执行的监督;第三,加强我国食品安全配套法律法规的规划工作,明确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各自的具体权限,避免法律部门化的现象,缓解食品监管部门之间的矛盾,协调各监管部门的职责,形成统一、协调的食品监管体系。第四,制定《食品安全犯罪法》,加大对食品安全犯罪的打击。

(三)完善我国食品追溯体系

我国的食品安全还处于发展初期,食品追溯制度的适用还比较少,我国应该完善食品追溯制度,建立良好的食品数据库系统,储存食品的各种具体信息,包括食品识别系统、食品代码系统、详细的记载了食品生产、运输、销售、原料等各个环节、相关信息,详细记载了食品生产中的每一个环节,对食品进行详细的监控,完善良好的食品标签制度,这样可以及时的识别和控制食品的病源,从而实现我国食品从农场到餐桌的安全保障,具体的做法是建立农产品生产、销售、经营记录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从而完善我国食品追溯制度。(陕西省建筑材料工业学校;陕西;西安;710061)

参考文献:

[1] 裴山.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立与实施指南[M].北京:在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2] 张涛.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注解

① 刘北辰. 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概览[J]. 湖南包装, 2007, 2: 3 - 7。

② 陈七.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D] .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范文第2篇

正因如此,“问题奶粉”事件曝光后,政府快速打响一场食品安全保卫战。“问题奶粉”各方当事人和责任人受到严厉惩处,一系列稳定市场和保障食品安全的举措快速推出。

“问题奶粉”事件后,国家质检总局组织了全国婴幼儿奶粉和液态奶三聚氰胺专项检查,要求企业召回问题产品并进行整改,严格从原辅料到整个生产过程的质量安全控制。

政府动作密集而富有节奏。9月19日,国家质检总局开通食品热线电话。10月8日,卫生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等四部委联合公布乳制品及含乳食品三聚氰胺临时管理限量值。对在食品中人为添加三聚氰胺的,将追究法律责任。10月10日,国务院公布施行了《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条例明确各监管部门职责分工,并对监督检查职责提出严格要求,建立违法生产经营者“黑名单”制度。条例很严厉,“黑名单”制度使扰乱市场秩序的黑心厂家被迫退市。奶制品行业驶入规范发展的轨道。

《食品安全法》也被提上议程。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对食品安全法草案进行了第三次审议,从国家法律高度切实保障公众食品安全权益。

这次“问题奶粉”事件中,北京市未雨绸缪,迅速反应。毒奶粉事件发生几天后,北京市场上就进行了专项检查,9月17日,媒体上公开披露检出三聚氰胺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名单。同日,北京市质监局向市内所有乳制品生产企业派驻工作人员,实施驻厂监管。从2008年9月24日开始,带有新标识的乳制品开始陆续投放北京市市场。

“问题奶粉”事件让公众在餐桌前犹疑。北京市已建立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则给公众信心保障。北京市从食用农产品生产源头开始,强化食品安全监控,形成了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全程监控体系。北京市还以食品安全监管组织网络建设为重点,建立日趋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方面,北京市走在全国前面。

2008年,北京市进一步完善已建立的各项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深入推进食品、鲜肉、食盐、农业投入品等现代化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大力推动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在食用农产品源头、生产加工、物流配送和销售企业的应用,加大食品市场检测密度、增加抽检品种、加大抽检频率,对不合格食品采取坚决下架、退市措施。北京市从“菜篮”、“米袋”、“油壶”、“奶罐”全线保障市民享用放心食品。

刚闭幕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提高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格和落实农业补贴政策。粮食价格的进一步理顺,在源头上为食品安全问题的合理解决提供动力。扭曲的价格会间接刺激造假冲动,逐步理顺农产品价格体系,合理凸显农产品和农业劳动价值,既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热情,也给食品安全系上一条更有力的缆绳。

从理顺农产品价格体系,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到建立行业准入和退出标准,直至拟定《食品安全法》,从源头到终端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脉络渐次清晰。而北京市在打造这套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路上一直在努力。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法;监管部门;协调;标准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8000102

1 前言及概念说明

食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安全是食品最基本的要求。然而近年来,“三鹿毒奶粉”、“地沟油”、“毒胶囊”等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冲击人们的心灵;《2010-2011年消费者食品安全信心报告》显示,94.5%的人认为食品安全有问题,67.9%的人对食品安全现状缺乏“安全感”;2012年两会代表热议食品安全问题……总之,食品安全问题尚未解决。本文将从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角度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建言献策。涉及到的概念如下:

(1)食品和食品安全。食品,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2)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食品安全监管是指为了确保食品安全,一定主体依据法律等规则,制定规格、标准,对食品的生产、流通、销售等进行管理的活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由法律体系、组织体系、标准体系、检测体系、风险评估体系等多个相互独立且紧密联系的体系组成。根据多年来的食品安全工作实践和学者们主流的看法,对食品安全监管影响最大的是前三个体系。故本文将从法律体系、组织体系(行政组织体系角度)、标准体系三个方面探讨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2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现状

2.1 法律法规体系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出台了众多包括《食品安全法》在内的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下表是其中几例:

包含食品安全标准、生产、流通环节等内容在内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然而也存在如下问题:

(1)法律法规之间协调性不足、配套不到位、可操作性不强。

《食品安全法》作为食品安全监管的核心法律,确实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食品安全标准、食品生产经营、食品检验、食品进出口、食品安全事故处置、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规定,但多为原则性、方向性规定;其配套法律也不完善。《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也是定性条文多、定量规定少,仅有吊销许可证年限、罚金范围等,且不够细化。针对食品生产链各个环节以及每个环节的不同方面的法律法规也不足。《食品安全法》第98条规定违反食品安全法,“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配套条例中也找不到什么程度算构成犯罪。(《刑法》自然对犯罪有规定,但明显针对性不强)。

(2)食品安全事故危害大,执法成本高,但处罚力度不足。

2004年广州白云区黑作坊毒酒事件致使55人中毒,14人死亡;2006年上海瘦肉精事件,300多人中中毒住院;2008年三鹿毒奶粉事件造成29万余婴幼儿患病,6死亡……。然而处罚力度不够:

对相应的事件责任人。《食品安全法》规定,对违反食品安全法的行为,在行政处罚方面:“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以及十倍以下罚款,“吊销许可证”等。民事责任方面规定除一般民事责任外,消费者可向违法经营者收取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对刑事责任的规定则不明确。如此惩戒难以起到应有的威慑作用。违法者有二次犯罪的可能性。而执法成本却不低,尤其是小作坊生产,以其流动性,隐蔽性使得执法难度很大。找到一个黑工厂、黑作坊的成本和这类行为造成的危害比,这样的处罚微不足道。

对监管不力人员的处罚。照《食品安全法》第95条规定违反食品安全法的对相关监管部门责任人“记大过、降级”处分;最严重也不过是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被“撤职或开除”;主要负责人“引咎辞职”。这还是建立在监管过程中“未尽职责、、、”等造成严重后果的基础上的。姑且不论什么是严重后果,没有刑事责任的规定就很令人费解。

2.2 行政组织体系

自2003年成立食品药品监管局以来,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就形成了“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监督机制。从2009年《食品安全法》出台以来,我国食品安全监管进入了新的调整阶段。按其规定: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2010年2月成立)是“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负责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性、统筹性工作,督促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卫生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制定”等工作,是负责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核心部门。国家质检总局、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分别负责对“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另外,农业部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商业部也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管理工作。铁道部、公安部、交通部、国家发改委、环保总局、粮食局、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也承担食品安全监管责任。

总之,在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协调下,突出了卫生部的核心作用,其他各部门协同监管,使得“从农田到餐桌”各环节都有相应部门来监管,这就分散了监管压力并发挥了各部门本身的优势,大大提高了整体监管效果。然而这样的监管组织也有不合理之处:

(1)各部门权限不清、有管理盲点存在。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美国 食品安全 监管

注:本文系“法治浙江视野下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模型研究”(2011C350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关系到万千普通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但是在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却日益严峻,令人心惊胆战,近年来相关案件频发。以浙江省为例,近年就多次被媒体爆出金华毒火腿、萧山毒松子、苍南乡巴佬的工业染料制作、杭州龙井茶铅超标、绍兴黄酒掺水等多次涉及食品安全的事故,对公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而以《浙江食品安全信息网》的统计数据表明,食品安全依然存在隐患,水果制品、饼干等食品的合格率仍然不足9成。

在当今社会,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已不再是单一部门的职责,食品安全体系本身也不是一个封闭自我维持的系统,多元化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势在必行。本文拟以美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为借鉴,为刚刚起步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提供良性模板。之所以选择美国,一方面是基于美国食品安全体系在食品监管方面有长远而良好的历史,与此同时美国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也能以新形势为面向,及时调整以激发体系活力。

一、美国国内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

美国联邦宪法第一章第8条将管理国内商业和贸易的权力授权给国会,国会据此设定法律来保障美国国内的食品安全。在美国,各个地方、州以及联邦层面存在数以千计的政府机构,他们共同参与到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之中。联邦监管机构的主要职责在于建立覆盖全国范围的食品安全网络,如1906年的干净食品药品法案和1907年的联邦肉类审查法案。在之后的若干年中,联邦层面上的立法和监管机构都不断增加,共同构成了美国联邦层面的国家食品安全体系。

在诸多的联邦机构之中,美国农业部(USDA)和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是美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最为核心的两家机构。他们的管理范围覆盖国产食品和进口食品。USDA根据食品安全审查服务条款(简称FSIS)确保肉禽类产品在美国国内的运输安全以及最终的消费安全。FDA则负责对其他种类的食品进行监管,例如海鲜、乳制品、坚果、谷物、果汁和瓶装水等等。上述两家机构在食品安全相关术语以及涉及到食品添加剂和食品污染的相关标准上是统一的。但是,两家机构在监管手段和方式上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1.USDA

USDA在食品监管中主要承担了立法者的角色。从法律依据上而言,USDA本身就是被授权对食品进行监管的职能部门。但是与此同时,USDA只被授权负责对肉类和蛋禽类产品进行监管。除了立法职能外,USDA对肉类产品还承担日常监管权,其权力来源源自于FMIA和禽类产品审查法案(PPIA)。虽然从立法上而言,生产肉类和禽类产品公司具有法律义务确保他们提供的食品没有掺假,但是为确保公司切实履行上述义务,USDA必须对肉类和禽类产品进行常规性检查和抽查。

2.FDA

相较于USDA的立法权而言,FDA承担的则是权力分立中的执行权。FDA隶属于美国联邦政府中卫生和公众服务部(HHS)。其权力来自于1938年所制定的《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FDCA) 的授权。虽然FDA在食品安全的监管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当代,其监管手段越来越依靠于个人食品公司的合作和承诺来执行其自身的权力FDA管辖范围内的食品种类的数量决定了FDA在缺乏当地政府和私人供应商的合作的情况,很难履行自身权限。由于资源的限制,FDA现在已经将一部分的监管责任转移给了州政府和当地政府。例如,对于当地餐馆的监管责任已经完全授权给州或者当地机构。

但是FDA这一监管模式却能难经受全球化大环境的考验,这种监管模式在确保进口食品安全表现得不够给力,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批评。如上所述,这一监管模式的实现必须仰仗于生产商的自觉以及地方政府的参与,而这种良好环境在很多其他与美国有食品交易的国家却并不具备。在国际社会找到一个更复杂的方法来更好的保障食品贸易之前,FDA应该拥有更多的资源来对进口食品进行监管。

二、国际食品安全监管机构

在全球进入一体化的背景下,随着食品原料生产分工的日益细致以及消费者对于食品多样化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农产品原料和食品成品进出口贸易的进程中。以美国为例,统计数据表明,美国每年消耗的食品中的近三成都是依靠于进口。与食品消费国际化相对立,食品生产监管却未能实现与其一致的全球化,国际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则并没有完全建立。例如,在美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FDA和USDA在全国范围内都是采用统一标准来履行检查责任。但是在全球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这样的一致性却很难实现。不同的食品出口国都是按照本国内部的食品安全标准来进行操作,一致性的缺乏导致全球食品安全体系标准的断裂,同时增加了食品进口国对进口食品进行检查时所耗费的成本。在这种背景下,能够独立对其下成员国的食品安全进行监控的国际组织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全球食品安全问题,但是至少可以在某一领域内实现监管。

1.国际食品标准委员会

早在20世纪初期,许多参与食品贸易的国家就认识到不同国家设定的不同的食品安全标准可能会导致各国之间的食品贸易障碍,而这一障碍很有可能会对国际食品贸易产生影响,因此设立全球性食品标准具有必要性。作为应对手段,国际食品标准委员会应运而生。

国际食品标准委员会是当今最重要的设定食品安全标准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早在上世纪中叶就都作出了这样的认识。上述组织着眼于改进消费者福利和对国际贸易,并合作制定联合食品标准,从而为食品贸易设定国际标准和规则。作为代表,国际食品标准委员会于1963年成立。国际食品标准委员会是设立食品卫生和安全国际参考标准的国际性立法组织,其责任在于研究食品标准,建立相关食品安全措施。标准涵盖了数百条食品安全标准、指导方针、建议和实施细则,并根据不通的子项目进行归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统一的参考标准对国际食品贸易显得格外重要。很多著名的国际组织――如WTO或者国际条约如北美自由贸易协议(NAFTA)――都使用国际食品标准委员会设定的标准作为其成员国之间进行交易以及解决争端的标准。不仅如此,现在各国政府也开始将食品标准委员会所制定的标准视为食品安全的参照点。

2.世界贸易组织(WTO)

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于1995年1月1日正式开始运作,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于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第一次将农业产品纳入多边贸易体系,随后WTO开始制定包括全球或者局部地区的农产品贸易规则。WTO之所以能够成为国际性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是因为随着农产品和食品国家贸易的增加,很多国家为在国际贸易谈判中占优,而使用本国标准为基准以对其他国家形成贸易障碍。为防止标准不一而对农产品和食品国际贸易造成不利影响,WTO规定其成员国必须适用两项独立的条约用以约束安全标准和伪贸易壁垒。

第一项条约是《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SPS协议)。SPS是关于食品安全和动植物安全标准的协议。SPS协议规定“成员国需保证所有卫生检查和动植物检疫都只能出于保护人类、动物或者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本身,这种检疫必须建立在科学原则基础上,一旦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就必须停止。”SPS协议同时要求成员国建立卫生检查和动植物检疫是要基于国际标准、指导路线以及推荐建议等基础之上,其虽然允许成员国适用不同的安全标准或方法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公民的利益,但是协议同时要求进口国家对进口产品采用的检验方法与本国一致。第二项条约是技术贸易壁垒协议(TBT协议)。TBT协议确保确立标准、测试和认证程序不会造成不必要的阻碍。与SPS协议一样,TBT协议也鼓励成员国接受使用国际技术标准,而不鼓励采用那些过分偏袒与本国产品的检测方式。

3.食品安全管理系统(HACCP)

与其他应急性领域不同,对食品安全领域进行监管永远都不是一项一劳永逸的工程,要实现食品安全保证就必须具备完整的过程控制以及持续的不间断监控。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为实现上述控制和监控提供了可能范本。从字面意思而言,HACCP可以被认为是一个科学过程控制体系,它是生产(加工)安全食品的一种控制手段,对原料、关键生产工序及影响产品安全的人为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加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建立、完善监控程序和监控标准,采取规范的纠正措施。也即,HACCP的基本概念是让食品生产者拥有一整套生产安全食品的体系,有别于传统意义上对于食品的最终产品检测,HACCP体系能提供一种能起到预防作用的体系,将安全的理念融入食品生产体系之中,以过程性、预防性的观念取代终极性、补救性的监管理念,更经济地保障食品安全。HACCP不是一个单独运作的系统,HACCP是建立在GMPs和SSOPs基础之上,通过危害分析和关键点控制而构成完备的食品安全体系。在美国,无论是FDA还是USDA都认识到HACCP所带来的潜在利益,所以他们都将HACCP作为日常管理的一项重要标准。

三、结语

现代社会既是一个“风险社会”,又是一个“管制国家”。在高度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食品安全领域正是风险社会中的典型代表。风险领域的特殊性决定了完全由市场进行调节和监管的非现实性,因此必须由具有专业知识或能力的机关予以评估、认识和控制,而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则正是担当这一角色不二人选。目前,对我国食品安全进行监管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从法治角度追究无良企业的民事责任的同时,享有行政权限的行政机关的监督权的阙如,也在一定层面上应对合法权益的损害承担责任。与此同时,现有政府监管类型也是纷繁复杂,如何设计不同部门的政府责任,以及如何界定政府的职权、职责以及怎样承担责任等问题一再被提出。这种背景下,对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进行研究也许能够提供给我们一个可供借鉴之模板,这也是其实践意义之所在。

参考文献:

[1]参见21 U.S.C. § 321(2006); 21 U.S.C. § 601 (2006)

[2]PPIA, 21 U.S.C. §§ 451 et seq.(2006)

[3]21 U.S.C. § 603(a)(2006); 21 U.S.C. § 455(a)-(b)(2006)(要求对所有禽类食品进行宰杀前检验,对宰杀完的鸟类还要进行复检)

[4]参见FDCA,21 U.S.C. §331(a)-(c)(2006)

[5]Codex Alimentarius Comm'n, World Health Org., Understanding the Codex Alimentarius preface (3d ed.2006)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经营模式;技能培训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2.155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2-0-02

食品安全监管是一个复杂而全面的过程,是对食品外观、营养成分、有害物质的科学监测,通过化学、物理以及生物技术手段,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一个科学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而这一体系的构建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我国的食品安全,提升居民的营养结构组成,改善其健康状况,同时也有助于促进我国社会生活的稳定,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但上海市现有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发展的时间较短,依旧存在着某些不足与缺陷,影响到食品安全监管结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所以我们必须对现有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做出必要的调整,弥补不足,实现食品安全监管的全面进步,使其能满足现实生活的需求,切实保证我国的食品安全。

1 现阶段上海市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上海市的食品安全监管虽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有效地规范了食品生产企业的商业行为,提升整个城市范围内的食品安全。但由于自身发展的时间较短,对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缺乏相应的经验,在食品安全监管的实际操作中涌现出诸多问题。

1.1 食品安全监管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持

在我国的行政体系之中,工商、食品药品管理局、环保局等部门都有权进行食品安全的检测工作,承担着食品安全监管的工作,虽然这些行政职能部门能在工作中形成良好的配合,进行食品安全协调的监控。但由于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控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持,各部门在进行食品安全监管之时,只能根据部门规章或法规,来进行执法行为。这种情况就使得各部门在进行食品安全监管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漏洞,很难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对上海食品安全的有效监控。加之上海市食品安全监管标准升级与更新的速度较慢,在一定程度上很难满足现实需要。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的食品原料以及工艺被用于食品生产之中,如何对这些原料以及工艺进行界定,判断其合法还是违法,就成为上海市食品安全监管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2 食品生产企业特殊的经营模式增加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困难程度

食品生产作为一项复杂的人类活动,需要多种原料,多个生产部门的参与,这种生产现状无形之中延长了食品生产的流程与工作环节,流程与环节的增加,使得食品安全监管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用于各个食品生产的环节,从而保证食品安全监管的准确性。同时,从食品生产企业自身来看,上海的食品生产企业呈现出规模小、数量多的发展特点,而大部分的食物生产企业并没有一个很好的卫生条件与严格的生产流程,很多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以次充好、偷工减料,极大的破坏了食品安全。

1.3 食品安全监管的工作人员不足

作为食品安全监管的最主要参与者,其工作人员的素质与能力直接影响食品安全监管结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然而,从目前上海从事食品安全监管的人员构成来看,其存在着极大的缺陷与不足。首先食品安全检测人员的数量不足,上海作为我国的特大城市和经济重镇,有着超过千万人口的城市体量,对食物的需求与消耗量巨大,每天有都难以计数的食物被生产出来,这样庞大的食品生产与消费能力。相关食品安全安全监管部门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完成对每一种食物的抽样检测,实现对食品安全质量的严格监管,这就使得大量未经检测的食物流入上海的食品市场,降低了食品食用的可靠性,对食品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其次人员的素质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由于长期从事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其对新的检测技术、检测流程缺乏必要的了解,使其工作难以满足实际的需求,降低了检测的效率与结果的科学性。最后,由于职业道德建设较为薄弱,使得很多工作人员容易受到相关生产企业的诱惑,做出不符合实际的食品安全监管报告,

2 提升食品安全监管的途径与方法

提升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就需要我们立足于其自身在发展过程之中呈现处的不足与缺陷,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提升食品安全监管的实际效果,保证我国食品安全。

针对上海自身食品安全的实际,制定地方性法规,进行相关法律体系的构建。与此同时进行上海市食品安全标准的修改。只有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为依托才能在上海构建起一个地方监管的有效管理模式,即各个部门在进行分段分层管理的同时,又能实现监管工作的高效对接,加大了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自身的工作流畅度。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如建立微信公众平台,进行食品安全公众平台手机App的建设,加大上海市民自身的参与度,群众的参与能有效地提升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工作效率,能在最快的范围之内发现问题,降低恶性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机率。化学工业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食品添加剂被应用于食品生产领域,例如用色素、塔塔粉以及卡士达等,这些在添加剂在给食物带来更好的感官体验的同时,也给人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但由于没有较为统一完善的标准对食品添加剂进行明确的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食品添加剂的滥用。为了应对这一情况,就需要在对食品安全标准进行修改,提升食品检测的 严格程度,杜绝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对现有的行政体系进行一个有效的梳理,使得各个行政部门能在进行食品安全监管的过程中,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一个高效的检测机制,避免漏检,实现对食物质量检测的科学管控。

加大对食物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对于重点食物进行重点检测,从食物构成的主体入手,提升检测结果的实用性能,保证食品安全,同时要将中小食品生产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通过对其进行有组织高频率的检测,进一步规范中小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行为,进而规范市场秩序,保证食品生产的有序进行。加大对食物生产各个环节的检测力度,通过对食物生产原料以及相关添加剂的检测监督,最大限度的提升检测结果的可信度,提升我国食品的安全性。

对检测人员进行一定的技能培训。检测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食品安全监管结果的科学性与可靠性。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来提升检测人员的素质。检测人员首先要对自身的工作有一个全面的认知,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与社会价值,并以此为基础,激励自己不断进行新的知识的学习,新的技能的掌握。同时,相关部门也要给予一定支持,定期对检测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其工作能力。

3 结 语

上海市食品安全质量检测体系的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认清其发展过程中存在不足与缺陷,并以此为基础,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上,进行改进与完善,达到提高食品安全,提升人们生活水平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周洁红.当前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药品监管,2013(4).

[2]丁声俊.国家食物安全及其保障体系[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4(12).

[3]金培刚.中国食品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展望[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1(10).

[4]叶祖光.从食物安全体系到食品安全体系的调整――中国食品生产面临战略性转变[J].财经研究,2013(2).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范文第6篇

关键词:台湾;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3.02.002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 第26卷 第2期 夏云娇:台湾地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及启示

我国是食品进出口大国,食品安全体系健全与否直接关系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据央视报道,在2011年3.15打假行动中,中国知名企业双汇公司为了迎合人们喜欢吃瘦肉的愿望,提升公司利润,在猪肉加工中,非法添加了对人体有害的食品添加剂。无独有偶,2011年4月初,就有媒体爆料,上海的华联和联华这两家知名超市的主食专柜里销售的馒头,系某公司用回收来的馒头加工而成;在沈阳,该市皇姑分局查处了添加包括亚硝酸钠、尿素等对人体有害物质的食品,其数量达到25吨之多。同年6月底,新华视点披露,在京津冀地区地沟油加工产业链条十分庞大,其加工工艺科技含量之高,无不令人吃惊。这些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而且关系着政府公信力的高低。我国台湾地区对食品安全相当重视,不仅制定了比较完备的监管法律法规,而且具备从农场到餐桌的全程监管保障体系。2011年的塑化剂事件,台湾应对处理十分果断迅速,整个事件从发生到平息只用了短短三个月时间,这都得益于台湾地区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这值得我们借鉴。

一、台湾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概况

台湾食品安全监管是从农场到餐桌食品供应链的全程监管,这种监管体系既降低了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频率,又保护了食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提高了食品行业的竞争力。

(一)台湾食品安全的监管体制

台湾涉及食品安全监管的机构主要有“行政院农业委员会”(简称农委会)、“行政院卫生署”(简称卫生署)及“经济部标准检验局”(简称标准检验局)。其中,农委会重点监管食品原料的生产,下设农粮署、渔业署、动植物防疫检验局,以及农、林、水、畜实验所等直属机关,负责全台湾地区农、畜、水产品原料的管理,协助卫生署进行有关食品卫生安全的调查及改善工作\[1\]。卫生署作为全台湾卫生、医疗等攸关全民健康事务的最高主管机关,其下属的食品卫生处负责食品市场流通监管。食品卫生处的职能包括对输入、输出食品进行政策管理和证照核发,并委托标准检验局具体负责进出口食品的监管。标准检验局,主要负责口岸输入食品的管制查验,以及受理输出食品厂商的委托检验,其工作职责为:台湾质量标准制定;商品检验、消费者权益保障;推行国际标准质量保证体系及环境管理系统;办理计量标准的校准与检(试)验服务等。凡经台湾经济部公告为应施检验之品目,必须经标准检验局检验合格后,方可输出、输入或在台湾市场上销售\[2\]。

(二)台湾食品安全的监管法律制度

1.优良农产品制度与农产品产销履历制度。 1986年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本着“优质农业”和“安全农业”的理念,推动优良农产品证明标章制度。凡获得CAS证明标章的农产品必须要符合卫生安全的要求,品质规格符合标准,原料以台湾本地为主,包装标示符合规定,农委会制定《优良农产品证明标章认证及验证作业办法》,获得CAS标章的产品因为其严格的要求和标准获得了台湾民众的认同和信赖,已经逐渐成为优良农产品的代名词。应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需要,台湾地区于2007年以立法方式建立农产品产销履历制度:一是实施良好的农业规范;二是建立农产品履历追溯体系。前者重视降低生产过程中的风险,要求进行风险评估;后者把生产责任明确地赋予给产销过程中全部的参与者,确保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可以在第一时间里尽量降低对消费者的危害,同时可以避免给合格规范的生产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加工食品追溯制度与食品消费红绿灯制度。食品追溯制度是指食品在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的每一个阶段中,都可以向上或向下追溯与追踪查询。台湾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加工食品追溯制度的地区,这种追溯制度记录下食品的原料来源、生产、收成、加工、运送、销售等全过程中的每一阶段,在各阶段进行记录和登记,并建立事后追踪系统,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可以有效控制和处理\[3\]。为了能让这样的制度符合信息追溯的即时要求,通过电子技术使信息透明且能即时呈现,建立了加工食品追溯网。行政院卫生署从 2004 年开始推行该制度,实践效果很好,因此要求到 2015 年全面施行。卫生署于2005年建立了食品消费红绿灯制度,由专家对食品进行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给出不同的信号。如果对人体健康有高度危害可能的亮红灯;食品对人体没有危害但是有潜在不安全因素存在有可能造成危害的亮黄灯;食品对人体不存在危险或者危险在可掌控的范围内的亮绿灯。“食品消费红绿灯资讯网”的建立,让消费者根据专家对食品安全性实施的风险评估结果,将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给予不同的信号提示,快捷地了解到所面临的食品安全的风险程度,很好地保障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3.GMP 认证制度。GMP是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的缩写,翻译成中文是“良好作业规范”。它强调在加工中通过全过程的标准控制管理达到产品质量与卫生安全。台湾经济部工业局在1989年引进该制度,并结合ISO系统验证制度及HACCP系统(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的优点,推行GMP自主性管理制度。凡通过食品GMP认证的产品,其包装上皆被赋予标示食品GMP微笑标志的权力。食品GMP微笑标志分为两种:OK手势标识消费者对认证产品的安全、卫生相当安心与放心,笑颜则表示消费者对认证产品的质量相当满意\[4\]。

4.食品回收制度。为规范厂商实施食品回收行动,台湾卫生署于2000年公布了《食品回收指引》,详细规定了食品回收的目的、运作程序、等级层面、资料以及行政监督等方面的内容。该指引首先按照危害程度将食品回收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级为可能造成民众死亡或对健康造成重大危害者;第二级为有可能对民众健康造成危害者;第三级为虽不可能造成民众危害但其品质不符规定者。然后按照食品回收延伸销售通路的深度将回收分为三个层面:即消费者层面、零售商层面和批发商层面。如若遇到第一等级则食品回收直接延伸至消费者层面,其余可先行草拟回收层面,报卫生主管机关后依指示拟妥回收计划\[5\]。

5.食品责任保险制度。台湾地区规定一定种类、规模的食品业者,投保产品责任保险。根据《食品卫生管理法》第21条之规定,食品生产、销售从业者、进口商以及委托他厂代工的产品供应者,应缴纳一定数额的产品责任保险金。其保险按照食品类别,分四个阶段实施。其产品责任保险的范围规定十分细致,对于赔偿数额的规定也十分明确。如台湾强制食品经营者投保产品责任保险的范围为:因食品具有瑕疵、缺点、不可预料之伤害或毒害性质等缺陷,致第三人遭受身体伤害、残废、死亡者,首先由被保险人依法赔偿,然后由保险公司予以补偿。并且最基本的承保条件为 “每一个人身体伤害最高 100 万元;每次事故最高理赔金额为新台币 400 万元( 不论每一意外事故为几个人受伤害);保险期间内累计最高理赔金额为新台币 1 000 万元( 不论保险期间内发生几次意外事故)”\[6\] 。

(三)台湾政府与食品行业协会的角色定位

政府扶持行业组织的发展,行业组织在生产者与出口商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以及其行业自律作用十分明显。尤其是台湾地区的渔会及生产合作社在联结生产者与经销商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台湾地区共有大小渔会39处及8县养殖协会、养殖渔业发展协会、鲔鱼及鱿鱼公会、台湾地区鲷协会、鳗虾基金会等渔民(业)团体等\[7\]。一方面,渔会组织对渔户的养殖进行指导和示范,另一方面对他们的作业与生产进行日常的监督与宣传教育。政府正是通过行业协会自律和行规行风建设,引导、监督企业自觉遵守法律,达到使企业生产经营安全食品,增强消费者信心的目的。

(四)台湾食品安全违法责任的追究方式

台湾地区对食品安全问题及违法行为绝不姑息,既有行政措施,又有刑事制裁,还有奖励保护手段。一是违法信息公布制度,法律不仅对食品标示及广告内容和禁止事项做了具体规定,而且明确规定当地主管机关应公布违法者信息和违法情节。二是区分不同的情形与严重程度,对于违法行为规定详细的罚则。如《食品卫生管理法》规定了对农药残留超标的农产品销售的处罚条款,违者可处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款1~4万元新台币。刑事制裁采取一罪一罚制度,罚金刑和人身刑相结合,刑期最高累加可达30年,罚金最高可达上亿元新台币,对人体造成健康危害的处以徒刑。对违法行为情节重大或一年内再次违反者,废止其营业或工厂登记执照。三是对违法行为投诉举报者严守个人身份秘密,立法保护举报者的人身安全,并积极鼓励消费者举报不合格食品,还设立了奖励制度。

二、台湾食品安全监管可资借鉴的经验及反思

(一)科学合理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在台湾,畜禽产品的监管由农委会主要负责,除农委会管辖范围外的绝大多数食品的监管由卫生部食品卫生处负责,进出口食品的监管及标准制定由标准局负责。这种“产品管理为主、分段管理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有利于这些部门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共同行使监管职能,构成了台湾地区比较科学合理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而我国大陆现阶段的食品安全监管采取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方式,采取的是分环节监管和综合监管相结合的监管模式。目前政府部委中涉及食品领域的包括:农业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卫生部、环保总局、公安部、工信部、药监总局、海关总署、发改委、商务部等十几个部委。理论上,分段监管有利于细化监管领域和监管环节,提高专业化监管能力,但在实践中,这种分段监管为主模式呈现出管理碎片化问题\[8\],无法避免管理越位和缺位的现象,往往遇到有利可图的各部门一拥而上,无利可图的工作无人问津。分段监管的监管模式漠视了食品供应链各个环节之间的自然联系,很容易造成监管盲区和重复监管的现象。

(二)健全先进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

台湾CAS优良食品制度的推动有利于提升台湾地区食品的制造水平和质量,一方面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提升了台湾民众的饮食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增进了农水畜产品的附加价值,保障了台湾农民的收益。消费者可以通过大卖场或超级市场设置的“农产品产销履历资讯查询系统”,就可以了解具有生产履历的农产品的生产者、产品来源地、田间施肥、用药以及农药检验是否合格等信息。通过食品追溯制度和食品消费红绿灯制度,让消费者及时当场即可了解食品所面临的安全问题的风险程度。台湾《食品回收指引》规定了五个部分即食品回收的目的、运作程序、等级层面、资料以及行政监督,是厂商实施回收行动的准则。食品责任保险制度对于食品安全有其自身的优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有利于保障消费者的合法监管权,降低政府的政治风险,同时通过降低经营风险,促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保险公司的健康发展。尽管大陆2009年实施的《食品安全法》确立了风险监测评估制度;明确了统一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原则;明确规定了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确立了“食品召回和停止经营制”,正式确立了食品召回等制度。但和台湾相比,大陆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还面临诸多问题。如以认证领域的《认证认可条例》为例,该法规的相关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标准等的规定不够系统和全面,有必要进一步深化细化。同时,食品安全认证的许多规定还缺乏可操作性,如关于食品安全认证机构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的规定,《产品质量法》和《认证认可条例》都只是简单地规定了“连带责任”,但具体的适用条件和划分标准等都未明确规定,这造成了客观上难以追究违法认证机构的责任。此外,认证认可和标准的结合还存在不衔接的地方,有效的协同合作机制还未形成。食品安全认证实践领域的主要问题有:一是食品安全方面的标准适用性不高,影响了食品安全认证的有效性;二是食品安全认证活动的规范和有效性尚待提高,进而影响了食品安全标准的后续改进。虽然《产品质量法》与《认证认可条例》都规定,“认证机构应该保持其应有的独立,不得与行政机关或其他国家机关存在隶属或利益关系。”但是,到目前为止认证机构的独立性问题尚未得到解决。目前多数食品安全认证机构与其主管机关形式上是独立的,而实质上还存在一定的利益关系,如在人员、财务、业务等方面仍然没有完全独立。食品安全认证机构独立难,不仅严重损害了行政监管的有效性,也成为制约当前食品安全认证制度规范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9\]。又如我国的食品召回制度,2009年的《食品安全法》只是从一个整体宏观方面对食品行业进行法制方面的监管调控,并没有对食品召回制度作一个非常详细具体的规定。现实中,食品召回制度存在着配套法规不完备,召回责任不明,监管主体经验欠缺,企业没有树立较强的责任心等等问题。与此同时,我国大陆还缺乏推行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相关立法规定。

(三)多元且监督有力的食品安全中介组织

台湾除行业协会外,各消费者保护团体对食品安全也起到了有力的监督和宣导作用。目前主要有“消费者文教基金会”、“台湾消费者保护协会”、“台湾消费者权益促进会”、“中华妇女消费者协会”、“消费者团结互助协会”以及“绿色消费者基金会”。它们在推动消费者保护意识,提升消费者地位,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以及监督政府的执法效率等方面功不可没。如成立于上个世纪70至80年代的“消费者文教基金会”,就是因为当时台湾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有不少人因为食用有毒的“米糠油”和假酒却得不到赔偿而应运而生的。其自身设有经过认证的实验室,如果检测的食品超出自己实验室的能力范围就会委托其他实验室检测。“消费者文教基金会”的运作经费主要来自民众们的捐款,每个月都会抽查市面上的食品将其送到实验室检测,并将检测结果通过媒体公布,每年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达到1 000万新台币\[3\]。检测报告的媒体公布,对问题食品企业造成很大压力,促使企业自觉生产经营安全食品。总之,虽然台湾的消费者保护团体是民间组织,却享有广泛的权利。它们可以对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品质进行调查和比较,出版发行消费者保护刊物,还可以接受消费者的申诉,同时对消费争议进行调解,必要时可直接提起消费诉讼。例如,“消费者文教基金会”针对“塑化剂”事件为529名消费者免费提起团体诉讼,向相关厂商索赔金额高达78亿新台币,创下了“消费者文教基金会”有史以来提起团体诉讼的最高索赔金额。

在我国大陆食品行业许多企业不顾长远利益和社会利益,只顾眼前利益,唯利是图,损害消费者权益事件时有发生。在企业社会责任感比较薄弱,公民维权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增强的社会环境下,单靠政府监管难免力不从心,因此,构建政府、企业、中介、个人四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十分必要。目前我国中介组织的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并且我国中介组织的法律地位不高,没有完全独立的法律地位,在人事、业务、财务上受行政机关很大的限制。由于我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中介组织常常出现“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调”的现象,可能被一些食品利益集团捕获或者沦为政府的附属机构,丧失它应有的公正性、公益性和独立性,所以我们要大力培育中介组织,提高其法律地位并强化其监管约束机制,更好地发挥其社会监督作用。

(四)严厉管用的食品安全违法追究措施

台湾地区对食品安全实行严格执法,奖罚并举。而大陆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惩处没有像台湾地区那么严厉。虽有行政惩罚,却没有企业食品安全信息公开;虽有刑事制裁,但力度不够;虽有奖励措施,但缺乏举报保护手段。如立法尽管对违法行为投诉举报者设立了奖励制度,鼓励消费者举报不合格食品,但并没有保护举报者个人身份秘密、人身安全的具体措施。

三、完善我国大陆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建议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由于我国大陆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起步较晚,监管体制不完善,监管制度不健全,社会公众参与监督不足,致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效果不佳,食品消费者权益难以得到保障,要求我们积极借鉴台湾食品安全的监管经验,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一)构建相对集中的监管体制

分段监管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管理上的碎片化,监管机构中既有垂直管理机构,又有地方管理机构,不同的监管部门又由不同地方主要领导分管,实践证明,既存在重复监管,又存在监管盲点,难以做到无缝衔接,监管责任难以落实,而且多个部门监管导致监管资源分散,力量薄弱,综合利用率不高,整体执法效能不高。目前世界上共有三种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一是欧盟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实行集中管理模式,并且食品安全的决策部门与管理部门、风险分析部门相分离。目前,欧盟食品安全的决策部门是欧盟委员会健康和消费者保护总署,欧盟食品与兽医办公室是食品安全政策主要执行机构,欧盟还专门成立一个独立、透明的食品安全管理技术支撑机构即食品安全管理局,主要是为了向风险决策机构提供科学支持\[10\]。二是美国的“产品管理为主,分段管理为辅”的模式。即由中央政府各部门按照不同职能共同监管的模式。其中农业部主要负责畜禽产品的监管,卫生部负责绝大多数食品(除农业部管辖范围外)的监管,环境保护署负责水质安全和农药登记管理。台湾显然类似于美国模式。三是单一部门型模式。如英国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比较单纯,中央政府成立专门的、独立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由环境、食品、农村事务部和食品标准局负责。相比之下,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最多,以行政机构为基础分配监管职权,职权虽都有相对的独立性,但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之间的行政等级不明显,中国食品安全管理权限分属多个部门,形成了多部门管理格局,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行使职权。虽然各级政府设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但其具体职责模糊不清,导致这一监管席位形同虚设,不能起到很好的协调和综合监管作用。鉴于我国国情,推进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可借鉴台湾的美国模式:根据品种进行监管,同时精简监管机构。具体做法是:食用农产品由农业部门监管,除此之外的产品都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监管(包括生产、流通、进出口、消费餐饮等);卫生部门不再进行日常监管,而是专注于食品安全标准的拟定和风险的监测,撤销食品安全委员会;质监部门和工商部门不再具体行使食品安全监管职责\[11\]。

(二)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体系

1.完善食品安全认证体系。借鉴台湾的加工食品追溯制度与农产品履历制度等先进的认证制度,结合我国大陆的现实情况,加大对食品安全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行食品从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一系列环节的全过程监管透明化和可控化。并完善我国大陆现有的认证制度,严格执行认证制度的标准和要求。采用食品溯源制度,可以向消费者提供生产者和销售者的全面信息,从而使消费者了解食品的真实信息,还可以防止生产者重新利用召回的食品。

2. 完善食品召回制度。食品召回是防止食品危害的出现或防止食品危害进一步扩大的有效措施,其目的是为了鼓励食品生产经营者积极、主动、全面地履行不安全食品召回义务,尽力防止食品危害的出现或食品危害的进一步扩大。完善食品召回制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明确食品安全质量标准。不安全食品要从根本上进行确认,提高食品安全质量标准,才能使食品召回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同时对食品生产者、销售者起到指导和威慑作用,使其自觉遵守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生产符合食品安全质量标准的产品。二是要明确召回主体的责任。对召回主体,主要指食品生产企业的自主召回,明确其召回法律责任。不仅要明确食品召回主体的责任,也应明确监管部门的职责,有效的监管可以促进食品生产者更主动地召回问题食品\[12\]。三是要明确被召回的问题食品处理程序。以法律法规形式对被召回问题食品的处理程序进行规定,例如缺陷食品的销毁;相关记录的报告登记备案以及定期的检查等。监管部门对于召回后的食品也要进行全程跟踪监管,防止食品生产者对问题食品进行再销售。

3.建立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能够减少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次数,同时减少政府的监管风险和责任,有效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应对食品安全问题,推行食品安全责任险不失为一种好方法\[13\]。我国大陆《食品安全法》中明确规定了权益受到损害的消费者可向侵权人索取高达10倍的赔偿金。这项规定加大了食品企业面临的索赔风险,增强了其转移和分散风险的需求,为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提供了市场空间,也为保险公司开办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提供了良好的法律环境。借鉴台湾地区推行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成功经验,在我国大陆的社会环境下应以立法方式强制推行更适宜。具体立法模式可采用两种方式:一是修订新的《食品安全法》,将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列入其中;二是单独立法,参照《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制定 《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条例》\[14\]。

(三)行业社会团体自律自强,有效发挥食品监督作用

为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在食品安全工作中的监督作用,有必要借鉴台湾地区的经验,建立一个消费者组织或者中介组织、企业和政府间相互沟通的机制,通过共同努力,寻求解决食品安全关键问题的好办法。通过政府的扶持,让行业协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应该按照“企业创办,市场运作,政府扶持”的基本原则,大力培育行业协会,建立竞争机制,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一要加快培育和发展大陆的社会中介组织机构,推进现有的行业协会等组织的改革,使其真正成为独立于政府的社会公共组织,发挥企业行业自律和政府与企业间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承担起由政府分割出来的部分公共服务职能,协助政府建立和维护诚信守法的市场秩序;二要打破部门间的界限,对食品安全技术服务进行社会化和市场化管理;发展第三方机构,如产品质量检测、质量体系认证、市场信息服务等专业化组织,在依法申请资格认可后独立运行,平等地提供社会服务。这不仅解决了目前政府由于资金投入不足造成的服务能力有限问题,而且通过技术领域的公平竞争,将会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三要充分利用和推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学会、研究会等学术组织,开展政策和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为政府决策和行政执法提供技术咨询和支持\[15\]。

(四)制定严格的惩罚措施

大陆的食品安全法规定的惩罚力度不够重,导致很多不法分子并不把法律惩罚措施看在眼里,这也是导致食品安全事故屡禁不止的原因。大陆应该借鉴台湾的经验,及时修改食品安全法律中的惩罚措施,加大惩罚力度,实行罚金刑和人身刑相结合,重者多罚重罚。也可以设立奖励制度,鼓励消费者举报违法行为,提高民众对食品安全的参与积极性,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寿崧.台湾地区的食品安全卫生管理\[J\].中国检验检疫,2010(4):3940.

\[2\] 国 伟,周 昱,王文枝,聂雪梅,李 立,储晓刚.台湾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与质量认证简介\[J\].中国农学通报,2009(18):7983.

\[3\] 关永辉.台湾这样监督食品安全\[DB/OL\].(20120426)\[20120812\]http:∥/qywh/201204/26/content_8275731.htm.

\[4\] 郭俊德.台湾食品工业发展现状\[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0):656660.

\[5\] 蔡菲菲.台湾食品卫生监管体系\[J\].食品工业科技,2010(3):3035.

\[6\] 谢绍芬.食品业产品责任保险制度研究——中国台湾食品业强制保险立法的启示\[J\].经济与管理,2011(12):8387.

\[7\] 梁 静,王庆堂.台湾地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J\].标准科学,2012(8):6368.

\[8\] 于婷婷.我国食品安全认证制度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1.

\[9\] 徐士英.产品召回制度:中国消费者的福音\[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109110.

\[10\] 陈蓉芳,李 洁.欧盟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及启示\[J\].上海食品药品监管情报研究,2010(6):14.

\[11\] 鲍芳修.基于整体性治理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探究\[J\].理论导刊,2012(6):2830.

\[12\] 王 磊.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的思考\[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6(6):710.

\[13\] 杨 柳.我国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2(6):97101.

\[14\] 梁敉静.恼人的食品责任险\[J\].金融世界,2011(7):4247.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范文第7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政府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4.133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4-0-0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逐渐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且“食以安为先”的思想越来越受重视,政府相关部门要对食品安全问题提高重视程度,避免食品安全问题给人民带来生产、生活方面的问题。食品安全是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基础,为了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政府要严格检测食品分安全。

1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

一是我国食品安全标准落后。我国食品安全标准有些是建国之后制定的,食品安全的标准水平偏低,已不能解决现在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且有时候监管部门中的检测标准会出现交叉、重复等矛盾,其过程中会产生很多问题,无法快速、准确地对食品是否安全下结论。

二是食品安全监管技术水平偏低。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的检测设备落后,检测水平不高。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机构在很多部门都有设立,检测设备的资源十分分散,影响了食品安全监测的监督。且国家对食品安全检测资源的科研经费投入较少,新的检测手段没有普遍应用于各个食品安全检测机构。对一些食品中的危害品不能快速准确地进行监测,导致其流入市场,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

三是环境污染也严重威胁到了食品安全。一些工厂为了牟取暴利,在一些偏离人群的地方建造大工厂。这些工厂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污水、废气,且这些污水都未经过专业的净化,直接被排放出来。废气导致当地的空气质量下降,而且对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产生了危害。尤其是未经净化的污水直接排放,会污染到居民的使用水,进而对人的身体造成巨大的创伤。

四是生产者在生产、加工食品中加入大量的食品添加剂。现在大多数的加工食品都不再是单纯的物品烘焙、烧烤等加工程序,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有些生产商会“不择手段”,大量添加食品添加,使自己的商品可以通^色泽,味道等来吸引顾客。在食品加工的过程中添加一些食品添加剂是可以的,但若以超标的或者违背国家规定的剂量进行添加剂,就会引发食品安全问题。除此之外,还有寄生虫污染、霉菌毒素污染等。有的时候,生产商为了植物或禽类产品能够尽快的成熟,他们会加一些激素在产品上;生产者为了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会在食品中添加防腐剂,或为了使食品色泽鲜亮、味道鲜美,也会在食品加工中加入色素以及其他的食品添加剂,最终这些食品添加剂的剂量可能会超过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更有甚者,会在食品中加入违禁品。

2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完善

一是完善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食品安全法》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依据的主要法律,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出现了许多的空白和漏洞,需要进行修订与完善。除此之外,还要对不同部门、不同区域之间的地方法规所出现的交叉、重复等问题,加以整合、调整,提高其协调性,保证法律法规的有效衔接。对违反规定的食品安全事件,加大惩罚力度,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其提供惩罚依据。只有形成科学有效、层次分明、各司其职、互为补充的、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才能切实保证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高效运行。

二是制定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我国食品安全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统一食品安全检测的标准。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检测标准比较全面,我国可以在符合自身情况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食品安全检测标准。在结合我国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实际水平的基础上,考虑到我国实际的承受能力,建立一套保障人民群众健康需要、适应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三是对食品安全的检测设备加大投入。由于政府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检测资源的投入不足,有关食品安全的一系列设备都处于落后的水平。食品安全检测部门应该购买一些技术更加先进的检测设备,提高对食品的检测力,以便更加有效地检测食品的安全,提高食品安全的过关率。除此之外,食品检测部门也要制定一套对食品进行安全检验的监测方案。有了先进的设备和科学、合理的监测方案,才能更加便捷、有效、快速的提高对食品安全的检测能力。

民以食为天,曾经有人说过:“人生最幸福的事就是,吃自己喜欢吃的,并体会由此带来的饱腹感”。食品安全是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基础,为了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政府要严格检测食品分安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人物,相关部门要更加谨慎、更加认真的对待。

主要参考文献

[1]虞华,陈光亚,程鑫.构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路径及政策研究[J].中国发展,2013(2).

[2]张子龙,赵敏,游娟.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3(6).

[3]徐雪岚.我国当前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及对策探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3(2).

[4]王立新.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7.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范文第8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社会共治

近段时间,市场上销售的胶水牛排又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无独有偶,媒体也不断有关于注胶虾、注胶大闸蟹的报道。这些报道一次又一次地挑动了食品市场敏感的神经,也让监管当局倍感压力。但是必须看到,随着新型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食品产业新型的产品生产方法和加工技术对食品产业的影响也比较大。无论是作为监管机关还是社会消费群体,我们对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否像胶水牛排事件一样,闻之色变?对于这一事件,社会各界各抒己见,但众多的观点是关于严格市场监管的呼声。本质上,胶水牛肉事件并非像此前的“注水牛肉”、“问题血燕”等问题食品,并非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了追逐高额利润,不顾消费者的权益而进行的违法犯罪行为。从国外的立法经验来看,针对这些生产加工技术和方法,政府当局必须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规制市场主体的行为,防范其损害消费者利益、危害公共食品安全的违法活动。2009年颁布的《食品安全法》于2015年进行了修改,其中增加了食品安全维护的社会共治原则。试图在这一原则之下,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食品安全社会共管共治的格局[1]。本文拟针对胶水牛排事件,结合《食品安全法》提出的社会共治原则,探讨在此理念下对新型食品生产、加工技术与方法的食品安全监管规则的体系完善思路。

1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困境的法律原因

1.1忽视食品安全法制建设的经济发展模式

虽然我国近几年的GDP指数稳步上升,国内国际之间的贸易及各项事业欣欣向荣,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改善和提高,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实力和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全面实现中国梦、振兴国家需要经历不懈地努力和提高。长久以来,我国地方行政机关为了追求经济增长,放纵一些企业的违法犯罪行为,存在着监管不力的问题,甚至还“护短”,实行地方保护。我国食品领域屡屡出现的安全危机,多数时候是因为上述原因造成的。也正是因为这些多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导致市场的神经特别敏感。正如此次“胶水牛排”事件,现在市场因为缺乏诚信,尤其是监管部门的诚信缺失,导致民众对食品安全没有信任感[2]。从目前的情况看,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严重影响着食品安全监管,表现在:1)政府缺乏足够的财力支撑食品安全监管经济成本,包括对人力的投入。2)因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导致食品安全监管标准不得不降格要求,否则社会温饱问题将会凸显出来。3)因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国家难以投入巨额保障食品安全的研发费用,也不能自主选择适合与其环境相适应的友好型经济发展方式,这也是导致我国食品领域出现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由此造成区域间、行业间资源分配不合理,食品领域供需矛盾加剧,区域间的需求结构断裂,落后地区因市场潜力得不到有效利用而导致效率外溢[3],行业间因收入分配不公导致社会失衡。此外,由于食品企业入市门槛低,造成我国食品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分布散、管理乱的问题。这也给食品安全监管带来了严峻挑战。

1.2监管部门不协调的监管结构导致监管失灵

事实上,食品生产领域使用工业明胶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但是监管部门为什么管不住、管不好?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组织结构方面来看,食品监管是一个监管部门众多、监管环节复杂、监管依据不同、监管手段不一的复杂工作。2013年之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属于典型的多部门管理,“多龙治水”,食品的加工、生产、流通等不同环节隶属于不同的部门管理[4]。根据中央政策和立法的发展,又可以分为分散监管阶段、协调监管阶段和统一监管阶段。分散监管阶段和协调监管阶段的监管效果极不理想,监管不利、效率低下,“有僧不念经”,整个食品监管体系几乎处于瘫痪状态[5]。2009年颁布的《食品安全法》虽然在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目的是统一监管食品安全,但是由于监管体制没有突破,食品监管事实上仍然处于多头管理状态,食品安全问题仍然没有根本改观[6]。2013年3月以后,新型的食品监管体制得以确立,统一监管体制正式运行,监管力度开始变得强大起来[1]。但是,从近些年的实践来看,尚有监管部门不协调的问题,这已经导致对市场监管失灵。首先,作为统一监管部门的食品药品监督部门虽然有了监管职权,但是一旦需要特别执法手段如搜查,或者对违法行为人采取人身强制措施,则必须由其他机关完成。其次,现有的区域分割的监管体制不利于食品监管职能的发挥。因为根据现有体制,食品违法行为发生在哪个区域,该区域监管机构才有权监管,但是由于现在不断推进的城镇化建设,农产品生产区、加工区和销售区不仅可能完全分开,而且可能远隔重洋,根本不可能统一监管,且不说食品产业链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问题。三是食品监管所依据的法律规范的多层次性和不统一性也制约着食品监管[7]。

1.3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之间存在冲突制约监管

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存在冲突,对一些基本问题缺乏统一的规定已经严重影响到食品安全监管,甚至影响到司法过程。以沈阳“毒豆芽”案为例来说明。根据案件材料,被告人蹇明志、杨桂荣系夫妻,从2008年开始,二人开始使用非食品添加剂生产豆芽并出售。2011年12月,法院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对他们以及其他相关人处以刑罚[8]。但是在处理该案过程中,因为法律规定之间相互抵牾而折射的问题不可不察。首先是对农产品定义的争议。因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与《食品安全法》中的规定不一致,导致监管归属都无法确定[9]。其次是对于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监管标准需要加以研究明确。众所周知,我国的食品生产者有大量的是小作坊和小摊贩生产加工销售,根据《食品安全法》第36条规定,各级政府立法部门有权出台管理办法,但是如何保证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不被侵蚀,如何保证相关管理办法符合《食品安全法》及其他相关食品安全法律的精神并保持内在的一致性,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1.4监管技术手段不能因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要求

此次“胶水牛排”事件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但是直到目前,无论是监管层还是学术界都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说法,这也让谣言甚嚣尘上。事实上,我国食品监管方面一直以来都是社会治理的一个短板。一方面是因为监管资金不充足,监管力量也不够,更不用说监管技术研发投入了。另一方面,监管者的监管动力不够。这就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一面是亟需监管力量的参与,另一面却是监管惰性。从国外的监管经验来看,很多国家在食品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监管层都能够及时地关注和跟进,并适时地将这些转化为监管技术成果。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近些年也已经注意到食品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食品监管的挑战,并开始关注制定各种食品安全监管技术标准。

2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原则的法理解读

食品安全的社会共治是指依赖社会各方力量,包括政府部门、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行业自律组织、消费者组织以及社会公民等,共同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的工作,形成全社会协同工作,共同管理和监督食品安全。目前,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原则已经明确写入法律条文之中,这是多年来食品安全治理积淀下来的宝贵经验。正如王名教授所指出,社会共治是在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一个新的范畴,一种新的模式和机制,本质上说,其是在依法治国方略的指引下,基于法治路径的社会共同治理,是我国实践中形成的制度创新[10]。依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原则。

2.1社会共治原则坚持公共机构和个人的协同合作

2009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艾利诺•奥斯特若姆,在其实证研究中发现了一种共治机制,就是社会系统的运作,除了公共权力、私人权利之外,还有一种权力——社会权力。这种权力是采用分享、共治的方式运作的。社会共治原则内在包含了一种协同主义思想。它倡导的是多种力量共同合作的社会秩序,其试图将市场方面、国家、非政府组织、中介机构以及社会媒体等各种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彼此协作、彼此制衡,从而实现食品安全的目标[11]。这一原则近似于共和主义的社群理论,其观念也十分接近,包括追求食品安全的共同理想,强调食品安全各利害关系主体之间的平等协商和对话,要求对弱势群体给予特别的照顾等[12]。值得注意的是,在社会共治原则之下,国家监管机关的角色如何?有观点认为,在这一模式之下,国家监管机关不再是一个被动的“守夜人”,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监管者[12]。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值得赞同。实际上,正如前文所述,社会共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社会治理的创新,之所以将其确定为食品安全法的基本原则,一方面是为了实现食品安全的有效治理;另一方面,也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监管机关将在公共利益保护的背景下寻找最佳的监管手段,以实现最佳的监管秩序。

2.2各方主体共同参与食品安全治理过程

社会共治原则要求参与治理各方根据自身的主体特点和功能定位,共同参与管理食品生产和经营过程,共同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督,它们拥有相应的职权或者权利,但是也要有一定的担当和责任。对于作为行使公共权力的国家监管机关来说,其行使的权力是依照国家组织法所享有的,但是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权力和责任必须匹配。如果不能正确履职,则可能会被问责。食品监管机制中引入和落实问责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法理上,问责制将法理的权义统一原则加以贯彻,其精髓则是将责任和法律责任转化为上述“内生因子”,促进经济和社会的改革与发展[13]。

2.3社会共治是克服行政监管弊端的有效手段

正如上文所述,《食品安全法》所建立的社会共治原则,是为了解决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的基本矛盾,即作为公共权力主体的国家监管机关无限的监管职权但又仅有有限的监管资源与食品监管工作的无限复杂性所带来的监管的正当性、合法性危机。可以说,食品监管中各种监管问题的出现,包括选择监管、监管失灵、惰于监管、运动式监管皆是因其而生。从国际方面看,食品安全监管对于监管者来说是“吃力不讨好”的活,监管者没有监管能动性,但是监管者绝不能因此而逃避监管,否则就是失职,是行政不作为。因为如果政府不能真正担当起食品安全监管中公共利益代表者的重任,政府可能反倒成了市场违法者的帮凶。从监管行为本身来说,它是一把“双刃剑”,在需要的范围内必须充分涵盖,不能留有漏洞;而过分、失当、缺漏、重叠、矛盾的监管,则会损害食品市场的自由与秩序。我国建国初期因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实行计划经济,食品安全问题并未凸显,待开始实行改革开放,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1982年全国人大颁布了《食品卫生法(试行)》,其中建立了自上而下的监管模式,并预设了监管机关的“全能监管”特征,但是这些经过实践检验存在很多问题,社会共治原则一定程度上是反思传统监管模式中存在的弊端而作出的应对和改革[14]。

3社会共治理念下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化完善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全为要。而维护食品安全首先是要严格监管。在现代法治社会条件下,要将食品监管纳入到法治化轨道,从而实现食品安全领域的善治。

3.1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制度

就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紧要的任务是加快食品安全方面的全方位立法。如科学界定食品定义,合理确定“食品”的范围,确定食品安全监管标准,构建刑事、民事和行政责任相互协调和统一的法律责任体系,为食品安全提供强大的法律保障。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对于食品技术方面的立法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在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体系中,2009年颁布实施、2015年进行修订了的《食品安全法》是非常重要的食品法律规范,其从立法层面构建了统一的监督管理体系,保证了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法律体系上的统一,为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规范的体系化建设发挥了作用。但这还不够。从比较法角度看,美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相对来说十分成功,原因是因为其依托于健全的法律体系,又有高效完善的监管机构和评估规则体系[15]。毫无疑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提高,对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食品安全立法也日益细密,并呈现“碎片化”特征。然而尽管如此,立法机关必须时刻注意相关法律规范的体系性和协调性。针对当前情况,我们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足功课:一是在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立足本国食品安全实际和食品行业科学发展,量身订做相关的法律规范,既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刖趾适履。正如前文所述的胶水牛排问题,之所以民众反应比较强烈,因为此前对该问题只是没有深入关注,立法上也没有相应成熟的规则。二是要有效对接国际规则和标准,建立符合国际化水平的法律规则体系。三是要以法律责任为基础,建立公平的法律制度体系[16]。需要说明的是,我国是世界贸易组织(WorldTradeOrganization,WTO)的成员国,在有关食品安全法律制度设计方面,还要考虑WTO框架下食品安全相关规则,而不能自说自话。例如根据《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AgreementontheApplicationofSanitaryandPhytosanitaryMeasures,简称SPS协定)中透明度原则的要求,为保证进口食品和动植物产品安全、保护人类健康及动植物卫生与健康,WTO成员国有义务履行SPS通报评议机制[17]。2010年中国卫生部通过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其中第31条规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按照规定履行向世界贸易组织(WTO)的通报程序”。实行SPS措施通报可以减少贸易成本,鼓励各国政府和企业更有效地应对食品安全威胁,更好地阻止外来物种侵略和病虫害,更好地协调科学标准和商业行为[18]。否则,我们将被排斥在WTO的游戏规则之外,这对中国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科学发展将会产生不利影响。

3.2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从《食品安全法》规定看,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实行统一的监管模式,即实行统一协调、分段监管。根据2013年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中央决定保留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具体工作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承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加挂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牌子,承担食品安全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新组建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将原属于工商、质检、检疫等监督管理部门的职权加以整合。这样监管权力更加集中,监管力度也得到强化。从近几年的实践情况来看,如下问题需要得到及时解决。一是食品安全委员会的职责需要进一步明确,其职能也需要得到发挥。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建立本是为了提高食品安全的层级,突出权力配置优势。但从实践看,其职能还仅仅停留在议事协调层面,仅从宏观上对食品安全工作进行指导。这还远远不够。此次北京活鱼下架事件中出现的监管部门“信息打架”现象正是上述问题的鲜活反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效发挥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宏观指导职能,明确各监管主体的权责,捋顺监管体制,加强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合作。可行的方案是进一步落实食品安全委员会的权力和职责,授予其规则制定权限和执法权限,使其功能能够真正得到发挥。二是明确食品安全监管机关的职权范围,落实监管者的问责制度。受执法负荷繁重和公共执法资源不足的双重约束[19],同时,食品监管又无利可图,再加上我国存在众多小型业态食品经营者(小型业态主要包括小作坊和摊贩),这些小型业态食品经营者具有很强的流动性,经营时间和地点很不固定,监管较为困难[20],上述诸多因素导致监管者往往怠于履行职责。对此解决的有效途径就是明确职责,落实追责制度。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监管主体的行政主体,有时确实很难实施全时、全态、无盲点的监督。这就要求我们对监管工作进行有机创新,既要构建更系统、更实时全面的信息化平台,用大数据对各型业态食品经营者进行有效监督,又要加快对监管力量更科学、更合理的布局,切实做到“旧的不能放,新的必须上”。此外,监管主体自身也存在异化的风险,即所谓的“灯下黑”问题。如何保证监管主体被有效监督也是亟待认真解决的问题。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第116条规定了针对监管主体“培训、考核”的要求,但并未标明形式要件,或者是所应达到的标准。就监管主体的违法、违规行为也只是概括性地赋予了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行业协会等的投诉、举报权。这也要求进一步完善行政问责制度,以法律形式明确食品安全监督机构及领导责任,完善食品安全追责制度体系。同时,问责制还要求在监管者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对其不拘一格地问责(answerability);凡监管者利益冲突、角色错位、懈怠疏忽,或决策失误、行为不当经不起问责,则应依法承担不利后果(liability)[13]。

3.3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标准、检测和认证规则体系

食品安全标准、检测和认证规则体系既是食品监管的标准和依据,也是落实各种法律责任的前提。从现有的制度规定看,我国食品安全标准有国家、地方、行业和企业四级标准体系,国家也根据这些安全标准制定了相关的检测和认证标准体系。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一是规则不统一,标准之间相互打架。食品安全监管标准体系十分复杂,一方面是因为人们食用的食品品种繁多,属性各异,加上生产加工环节也各不相同,很难给出统一的标准,这为监管带来了难题。对此,有观点认为应该改革标准管理体制,出台全国统一的安全标准。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因为理论上看,各种食品的标准不但难以统一,而且由于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难统一标准;而从实践来看,这也很难操作。二是缺乏完善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规则。食品风险评估制度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食品安全监管手段之一,亦被实践证明是食品安全长效治理的重要机制。美国是最早将风险评估引入食品安全的国家,之后欧盟、日本等国也相继引入[21]。我国于2006年颁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第6条规定设置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制度,随后在《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管理规定(试行)》等法律文件中都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作出了明确规定。2011年国家成立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专门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事宜。从这些年的实际运作情况来看,我国相关制度存在一些缺陷需要改进。一是相关法律规则不健全,法律效力层级较低。二是法律规则中对风险评估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三是评估机构不独立,评估结果公信力较低。有些评估机构因为不能中立评估甚至酿成社会事件。如2010年圣元乳粉事件,国家卫生部门以新闻会的形式向社会公布专家检测和评估的结论,但是涉事主体对评估结果根本不信任[22]。四是评估方式单一,评估效率低。对此我们不妨通过规范风险评估程序,增加风险评估的透明度,建立风险评估错误追责制度等手段,使我国食品风险评估制度尽快与国际接轨,提高其权威性。

4结语

食品安全涉及国民健康,也是关系国家安全的重大国事。食品安全的社会共治原则的确立,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提出了新的思路,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要从具体规则方面落实这一原则,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立足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的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管体系。食品产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食品安全监管提出的各种挑战,也必须落实到监管规则层面上来。只有如此,才能够让消费者有一个比较能够接受的安全感,食品安全的长治久安也不至于流为具文。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范文第9篇

执法检查报告显示,去年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结束后,市政府及各监管部门落实常委会审议意见,在完善监管体系、整治“地沟油”和“过期食品”、创新食品摊贩管理模式、推进食品安全社会监督等重点难点问题上下功夫,相关工作取得了新成效。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中指出,本市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逐年提高,但对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照建设国内食品最安全的城市之一的目标,各相关部门的监管思路、手段等仍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如何进一步构建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密切结合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建立健全各项常态化、长效性的监管机制,成为常委会组成人员对确保食品安全更深层次的思考。

执法方式有待创新

在食品安全日常监管中,“运动式”执法的痕迹仍然较重——这是人大在执法检查中发现的一大瓶颈。一些成效比较显著的整治效果是在“高压态势”下取得的,巩固和保持面临不少困难,一些基层执法人员感到疲于应付。

“现在的一些监管措施,大多带有较浓的强制性、行政性色彩,但面对数量众多的食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有限的执法力量如何能‘管得住’?”任连友委员认为,仅靠专项整治、突击检查等方式来保障上海这样特大型城市的食品安全显然无法为继,因此必须要在加强食品安全的长效管理机制上做文章、花精力。

目前上海对食品安全实行分段监管体制,为了着力构建无缝衔接的监管体系,上海在市级层面和17个区县都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旨在加强对各有关监管部门的协调和指导。

“一方面人手不足,但另一方面又联手不够。”甘忠泽委员一语中的地指出,市区两级食安办要凸显其作用,就要充分发挥“联”的体制优势,提高执法的效率。“食安办不仅是增设的一个机构,而且要填补食品安全监管的空隙,积极发挥综合协调职能。”对此,甘忠泽委员建议,相关监管部门都应派骨干人员充实到食安办中,并且定期召开会议,探讨分析上海的食品安全形势、交流执法检查的重点、研究难点问题的破解、协调部门之间的执法配合。

“执法任务重、人手紧”,这几乎成为了监管部门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常委会组成人员指出,人手不足并不能成为监管缺位的“挡箭牌”,而要想方设法破解这一难题。比如,应合理配置市、区、乡镇(街道)三级监管力量,切实实现监管重心下沉;加大监管人员流动力度,增加交叉执法,加强现代科技手段推广运用,提高监管效率;依法从严惩处违法行为,大力推进“行刑衔接”,提高监管的威慑力和有效性,减少重复监管;运用市场机制,在第三方管理、第三方检测方面进一步加快步伐等等。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云耕在审议中强调,当前要通过抓住典型事例,依法严肃查处不法商人。要从严抓好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监管工作水平,对监管失职、失察人员要严肃纪律,对极个别充当保护伞的,更要严肃依法查处,公之于众,以弘扬社会正气,震慑违法犯罪分子。刘云耕希望有关政府部门要继续站在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立场上,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加大监管力度,坚持常抓不懈,增强人民群众对本市食品安全的信心。

食安信息期待共享

食品安全信息共享不够,信息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也是此次执法检查中发现的监管“弱项”。

“信息不对称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根源之一。”顾晓敏委员认为,信息不对称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方面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这在无形中给予了一些生产者违法的‘空间’。另一方面是监管者和消费者信息不对称。作为监管者,比较容易掌握企业的违法情况,但在目前分段监管的体制下,有些监管者可能出于趋利避害的心理,更倾向于隐瞒信息,因为他们认为如果公布这些信息,等于从侧面证明自己监管失责,让自己的声誉受损,这在无形中增加了食品安全问题的隐蔽性。”

此外,执法检查也发现,各部门监管信息内循环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部门相互之间信息未能有效互联互通。监管部门与监管对象之间信息沟通单向性特征较为明显,监管部门未能掌握一些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获得的安全隐患信息。

对此,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中指出,在上海当前分段监管的体制下,必须加快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确保部门之间、部门与公众之间、部门与企业之间信息的有效交流,促进监管资源整合,形成更大的监管合力,这亦是建立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的一个重要途径。

作坊摊贩亟待规范

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实行准许生产和品种目录管理,对食品摊贩进行“定点定时”疏导,是本市实施食品安全法办法的重要制度创新,平衡了保障食品安全、便民利民、保证市容卫生等多重需要。

但执法检查也发现,在小作坊管理上,虽然相关管理制度已经出台,但目前全市尚未发出一张小作坊准许生产许可证,同时列入目录的品种较少,与现有的小作坊经营业态不相符合。而在摊贩管理上,全市范围内“定点定时”管理覆盖率还较低,同时对流动摊贩、夜排档、店铺跨门经营食品摊点等问题尚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比如,当定点区域内的食品摊贩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时,相关责任归属不明确,给街道、乡镇推行“定点定时”管理造成了思想顾虑。

去年10月,市食安办会同食品药品监管、工商等部门制定了《上海市食品摊贩经营管理暂行办法》,并于今年2月1日起实施。“千万不能让立法的亮点变成行动的盲点。”袁以星委员认为,食品摊贩管理不能停留在试点上,要尽快从试点转向全覆盖,确定具体的地段和时段,公之于众,让群众监督,并且加强规范管理,在定点定时以外的必须“零容忍”。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范文第10篇

一、法律法规完备

在食品安全方面,德国法律来源于三个层面:

(一)国内法

迄今,德国涉及食品立法及相关条例多达200余个。最基本的法律首推 1879年制定的《食品法》,该法包罗万象,所列款项多达几十万条,贯穿食品生产和流通各个环节。其次是《食品和日用品管理法》(又称《食品、烟草制品、化妆品和其它日用品管理法》),该法是德国食品安全核心法律之一,为食品安全的其它法律法规提供了原则和框架。《食品责任法》明确规定了食品生产各个环节企业的责任,每个食品或饲料生产者,无论是农业经营者、面包师或食品添加材料制造商,都必须承担食品安全责任。其它还有:《食品和饲料法典》、《添加剂许可法规》、《食品标识条例》、《食品可追溯条例》、《畜肉卫生法》、《畜类管理条例》、《禽肉卫生法》、《禽肉管理条例》、《混合碎肉管理条例》、《鱼卫生条例》、《奶管理条例》、《蛋管理条例》,以及《纯净度标准》、《残留物最高限量管理条例》、《日用品管理条例》等不一而足。

(二)欧盟的法律法规

作为欧盟成员国,德国有义务实施欧盟相关法律法规和条例。如《欧盟食品安全白皮书》(2000年1月12日公布,主要内容包括设立欧洲食品局、食品安全立法、食品安全监控和消费者信息等)、《通用食品法》(2002年2月21日生效)等。还有,《欧洲议会指导性法案93/43/EWG》是欧盟统一的食品安全法案,对动物源食品生产和加工提出了统一的法律要求,德国将其转化为国内法《食品卫生管理条例》来实施。欧洲诸多条例如《消费者关于食品信息条例》、《标示规定》、《饮食条例》等都被转换成德国法律付诸实施。

(三)国际上有关法律法规

德国把国际上通用的一些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质量标准体系如GlobalGAP、IFS、HACCP、BRC、SQF2000、ISO22000、SA8000、 BSCI、ETI、GSV、ICS、AVE等纳入自己的体系中,有的还更加细化和本土化。

二、监管机制健全

(一)单部管理、分级负责

德国是个联邦制国家,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实行“单部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即各司其职,又相互协调配合。从政府层面来看,联邦一级由联邦食品、农业和消费者保护部负责。该部于2001年组建,其职能是领导食品安全管理、制定食品安全法律、指导联邦州政府执行国家食品安全法律。该部对外以及代表德国利益负责同欧盟当局联系和沟通,对内统筹宏观管理工作,下设联邦消费者保护与食品安全局和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特定的食品风险管理任务,由该部委托安全局完成。研究所作为研究与发展病理学的专业机构,独立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风险信息传递、把评估结果如实提交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依照风险评估结果进行风险管理,这些管理活动包括法律、标准和实施指南的制定、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等。

(二)政府督查与企业自律相结合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企业自律是关键所在。德国食品生产和加工企业要对食品安全负全部责任。所有企业无论规模大小和行业差异均须进行食品安全自我监制,建立自我控制体系,都要执行食品危害与分析关键控制(HACCP)管理,或执行欧盟有关规则。所有食品生产企业都要在当地食品监管部门登记注册,履行记录所用原材料的质量、进货渠道和销售对象等信息的义务,对自己的产品进行自检,并随时接受主管部门的检查。一旦发生问题,对于责任人要视情节和后果轻重进行处理,或被要求整改、罚款、封存或销毁货物、关闭企业,甚至付诸法律诉讼、追究刑事责任。

企业自律还有一个方面体现在食品召回制度。问题食品被召回属企业自主行为,也是维护企业诚信之举。为了让消费者享用更安全食品,德国食品安全局和联邦消费者协会等部门联合成立了“食品召回委员会”。

(三)消费者积极参与监管

德国鼓励并引导消费者加强自身保护,积极主动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对于消费者投诉的任何问题食品,如卫生标准不合格或者食品标签有误,当地食品监督部门都必须受理并解决问题。

三、制度标准完善

(一)制度

德国食品安全方面的制度包括:

食品包装标示制度

按照食品标示法规,在包装标示中必须标明生产者、生产流程、产地和企业名称、食品成分、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认证标签等。

食品追溯制度

所谓可追溯制度实质上就是食品信息可追踪系统或食品在各个阶段信息流的连续性保障体系,必要时可进行历史信息回溯,以便查明问题的原因。食品的可追溯性从原材料进货开始,贯穿于生产、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

市场准入制度

市场准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外国产品进入德国市场。凡欧盟以外国家生产的食品进入德国,均须在欧盟边境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检疫检查,进入德国时要进行复检。如发现问题不能处理的要就地销毁;二是国内产品进入市场,要对食品生产和加工企业实行许可证制度,对食品出厂实行检验制度,对食品入市进行认证管理。

(二)标准

德国对食品质量和安全标准高度重视。德国成立了“标准院”,其主要职能是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对非官方组织新制定的质量标准进行审查和检验。

四、信息透明

在德国,食品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销售各个环节,也就是说“从田野到餐桌”整个过程都处于监控之下,各种信息通常都是公开透明的,且记录在案有据可查。一旦发现问题,便可追本溯源找到根源所在。

五、出现问题积极应对

在食品安全方面,任何国家都没有天然的免疫力。尽管德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严密、手段完善,也不能保证不会出现任何问题。而更为重要的是,出了问题他们知道该如何处理,怎么办才能卓有成效。

以德国曾经爆发的二恶英饲料事件为例。二恶英事件源于德国监督部门在对北威州一养鸡场进行例行检查时发现鸡蛋所含二恶英超标,进而查出系鸡禽食用含有二恶英饲料所致。后发现数个联邦州4700多家农场受到影响,被污染的农产品从禽类扩展到猪肉类,导致10多万枚鸡蛋被销毁,数百头生猪被宰杀。

(一)通过可追溯系统在第一时间查出石荷州一家饲料厂使用含有致癌物质二恶英的工业用脂肪酸生产的饲料系幕后元凶,这说明可追溯机制对食品安全发挥重要作用;

(二)事件发生后,政府在第一时间公开毒饲料化验结果,公布问题食品编号;

上一篇:资金监管论文范文 下一篇:项目建设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