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空中楼阁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09 18:39:52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范文第1篇

1、关于情与景的关系,古人和外国著名作家有许多真知灼见,略举一二做为我们阅读赏析诗与文的借鉴:

刘勰:“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姜白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

范晞文:“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情景相触而莫分也。”

谢榛:“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凡登高致思,则神交古人。穷乎遐迩,系乎忧乐,此相因偶然,著形于绝迹,振响于无声也。夫情景有异同,模写有难易,诗有二要,莫切于斯者。观则同于外,感则异于内,当自用其力,使内外如一,出入此心而无间也。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景多则堆垛,情多则暗弱,大家无此失矣。”李渔:“作词之料,不过情景二字,非对眼前写景,即据心上说情。说得情出,写得景明,即是好词。”“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家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

王夫之:“从此写景,乃为活景。”“情景者,文章之辅车也。故情以景幽,单情则露。景以情研,独景则滞。”田同之:“词中情景不可太分,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

况周颐:“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

2、关于虚与实

蒋和:“其行间空白处,俱觉有味,……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

布颜图:“山水间烟光云影,变幻无常,或隐或现,或虚或实,或有或无,冥冥中有气,窈窈中有神,茫无定象,虽有笔墨莫能施其巧。故古人殚思竭虑,开无墨之墨,无笔之笔以取之。”

恽格:“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人多不著眼空处,妙在通幅皆灵,故云妙境也。”

3、关于隐与显

康德:“美的艺术是一种意境,它只对自身具有合目的性,并且,虽然没有目的,仍然促进着心灵诸力的陶冶,以达到社会性的传达作用。”

刘知几:“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晦之时义,不亦大哉。”

沈德潜:“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主。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

元好问:“‘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榭榛:“妙在含糊。”

《老子》:“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范文第2篇

1.鉴赏本文诗化语言,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

2.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领悟如诗如画的意境。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独立自由的情感和品质。

教学重点,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通过诗化语言的赏析和结构的疏通鉴赏意境之美。

教学重点

托物言志手法的理解。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散文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即具有诗一般的语言,画一般的意境,还有深蕴的人生哲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李乐薇先生写的《我的空中楼阁》就是一篇融诗情、画意和哲理为一炉的绝妙好文。

二、感知课文

1.创设美好情境,进行配乐朗读。

2.分析写小屋的观察角度,理清文章脉络,感知课文。

观察角度:远望一近观一远眺一仰视一俯瞰。

理清“文脉:

开头描写小屋“立于山脊的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容易让人产生凌空之感;其次“近看改为过观”,树遮掩了小屋,只看到建筑的线条、屋檐、窗等,很有凌空而起之势;再次,它有无限大的“领空”作“开放性院子”,而山路则被叫做“空中走廊”;最后点明,夜景中的小屋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抓住文章的脉络,文章的基本内容就迎刃而解。

3.本文表现技巧方面的独到之处

(1)诗化的语言(学生找出并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①对称的句式,轻快的节奏

本文在写景时多用对称句式,读来节奏感很强,富有韵律美。如“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等等。

②奇妙的修辞

比喻新奇,有朝气与活力。

如:a.“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非常独特、自然,而且富有美的韵致,不仅点染了小屋的醒目、清新、玲珑,而且两处配合自然、融合,浑然天成,令人浮想联翩,美味无穷。

b“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新奇,传神,细腻地描绘了静态之物的动态感,从而产生极好的艺术效果。

排比、比喻结合

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以动写静,美景连动,令人浮想联翩,使景物有了活力,有了灵气。

(2)画的笔法

①工笔细描

如关于小屋傍晚到早晨光线的变化,像一幅幅美妙的图画,让人感受真切而留恋不已。

②写意渲染

如远观小屋,全是写意画法,求神似。

(3)动静的糅合

动静景物的组合艺术往往会产生奇妙的表现效果,互相映衬,相得益彰是糅合的艺术要求,文章正是把盎然生机糅进静态景物之中的。如“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这一节,动静糅合,产生了意料不到的美感。

三、总结、扩展

鉴赏一些语言优美的散文,重在体味语言,这是把握意境的一把钥匙。本文语言优美,通过对语言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感知作者的美好的情怀。课后再找一些美文来体会。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中优美的语段。

2.完成课后练。

五、板书设计

14我的空中楼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分析

1.引导学生找出能体现作者生活情况的语句,理解其含义。

如:写自己小花园时说“开放性的院子”、“有形的围墙”侧重表现“无形的围墙”,目的是说小屋环境“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在这种环境里生活是何等心情舒畅,自由自在。描写破晓和入暮美景时,可以看出作者在观察过程中有难以言传的享受,作者还点到,小屋是“快乐的起点”和“幸福的终点”,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小屋的喜爱之情。

2.引导学生讨论

(1)文章反复写山、树和屋,原因是什么?

明确:山、树、屋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前两者是自然景观,后者则是人文景观,人与自然不可分离,表明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2)文章写“无形的围墙”和破晓、入暮时光线的变化,有什么深意?

明确:大自然的美是无与伦比的,人生活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是自由而幸福的。

(3)托物言志的手法

①小屋及周围环境与尘世有什么不同?

明确:宁静、优美,让人心情舒畅,感到自由、幸福。

②写小屋在山上有什么意图?

明确:小屋脱离尘世,自由,表现作者对自由和生活的热爱和对独立人格的向任。

③作者与小屋外在环境之间关系怎样?作者为什么把景物写得那么美丽动人?

明确:作者与小屋外在环境之间是融为一体的,写外在景物,实际上写内心愿望,绿树,鲜花等都带上了作者情趣和志向的色彩,正因为作者对这些美景深爱情笃,才写得如此动人,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4)有关“空中楼阁”的含义

含义是双重的:①指山上的空中小屋;②喻指作者美好生活理想的心灵追求:自由。安静、独立的生活。

(5)疑点讨论

小屋究竟是真是虚?

此处自由交流,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没有标准答案。

二、总结、扩展

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明月丽日、白云彩霞、瑞雪苍松等等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无限情思和理想,鉴赏时不能拘泥于景物本身,而要通过景物的特点,领悟作者寄托的深意,由表象到思想,由有限到无穷,由具体到空灵,由物态到人情,这样才能真正品散文之美。

三、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写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题目自拟。,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范文第3篇

一、利用网络资源,养成自学质疑的习惯

现代信息技术促成了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上拥有海量的资源、最新的信息,这些大可为职教语文教学所利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学习。

如在新课预习环节,学生便可先在互联网上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事先了解作者资料、写作背景、文化底蕴等;对于不理解的生字生词进行自学,对于文章涉及的写作技巧、思路、目的等进行了解;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可在家里通过学习论坛或学习群组进行网上交流、讨论、质疑。如此,每个学生在上新课之前就会掌握丰富的信息和资料,教学时必定会令教师大为惊喜。在课堂上教师只需适当点拨和引导,即可让学生快速掌握与本课相关的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质疑讨论的好习惯。在教完每一单元后,教师可让学生上网下载和完成作业。对于本单元的拓展延伸部分,也可让学生借助网络资料自主学习,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知识量,提升理解能力。此外,网络上的海量资源,以及多元的见解,促使学生学会甄别信息、辨别真假,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二、营造情境氛围,促进理解掌握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快速地将各种生动的图片、严谨的数据、优美的文字、形象的音效,以及直观的动画集合在一起,共同为语文课堂教学服务。这样就会创设出不同的教学情境,给死气沉沉的课堂增添几分活力。学生在活泼的氛围下增强对知识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促进知识的掌握和内化。

如学习散文时,要求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散文中的意境,品味其中的韵味,从而理解作者优美文字背后的深刻寓意。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等,它们看似写景写物,实则是作者借景抒情、寄怀于物。要真正品味其中的韵味,欣赏其中的文美,理解其中的意境,就必须通过创设形象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去感悟、去体验、去品鉴。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可能,可下载与散文景致相似的视频供学生欣赏,通过适合的音乐营造氛围。学生虽身在课堂上,心却仿佛飞到了宁静的荷塘边欣赏唯美的月色,看到了故乡秋天里飘舞的落叶,来到了奇妙的空中楼阁,欣赏到白雪皑皑静谧的冬景……信息技术为语文课堂营造浓浓的意境,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三、实现互动交流,提升探究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互动性、交互性的优势,为职教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多交流的空间与平台。如前文所述,学生在预习或课外延伸学习环节中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讨论,拓展思路,扩大眼界,训练思维。在课堂上,信息技术也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如在学习同名散文胡适的《我的母亲》和罗曼・加里的《我的母亲》时,信息技术给比较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促进了课堂教学的互动交流。教师首先通过网络收集关于中西方文化的资料,让学生比较分析中西方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的异同,从而了解两篇散文的文化背景。然后借助多媒体音频,欣赏两篇散文的朗读,体会其中不同的情感基调,尝试着理解作者的写作心情和写作寓意。接着针对散文中的关键点进行讨论和交流,如胡适笔下的母亲和罗曼・加里笔下的母亲在行为、气质方面有什么差异?他们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展现自己的母亲形象?分别采取了怎样的写作方法?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学生自然而然就能理解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两篇散文的异同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快捷性、丰富性、互动性,催生了课堂中的交流互动,促进了信息的交流与交换,有助于学生发展合作、探究等学习能力。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历史学科;关注生成;巧设生成;驾驭生成

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测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因此,教师不可能完全按照教案预设去演练,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利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及时抓住生成契机,捕捉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促进生成性教学的开展。下面就以我所教的历史学科为例,谈谈我对生成性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耐心引导,关注生成。在教学“尝试学写历史小论文”这一训练课时,我的教学预设是首先让学生认真阅读历史短文的要求、

内容、字数等,然后鼓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比如:短文要求“穿越时空隧道回到19世纪中期,扮演这一时期的一位遣日使,把亲眼目睹到的日本明治维新中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有条理地描述清楚,字数限于100字左右。”等写完交上来一看,短文出现了很多问题,有的未标明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有的没写短文标题……针对出现的诸多问题,我一一都记录到我的《工作日记本》上,在课上耐心讲解、引导,就这样,学生多加训练,写得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直到成型为止。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教师趁热打铁,布置下一篇,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独立完成,有疑问找老师,共同探讨,共同

解决。

抓住契机,巧设疑问。在教学“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一课时,针对一道讨论题有的学生问道:“老师,华盛顿和林肯谁更伟大?”有的学生说华盛顿伟大,有的学生说林肯更伟大,七嘴八舌,各抒己见,争论不休。但学生争论的观点都过于偏激,我针对出现的这种情况,引导学生力求在表达自己的见解时能够言而有据,推论得当,论从史出,并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阅读一些相关的材料或文章,借以影响和引导学生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我鼓励学生示范搜集、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传授一些归纳、分析和判断等逻辑推理的基本常识,同时我给予学生充分表达个人见解的机会,以提高学生用各种方式表达个人观点和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提高能力,驾驭生成。在课堂教学中,肯定会发现许许多多生成性资源,只要教师在结构化备课中精心设计和开发问题训练,

并在课堂教学中安排适当时间,要求学生通过多元化训练来完成预设的任务,培养单位时间内的有效学习意识和效益意识,进而增强课堂的生命活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范文第5篇

一.两基过关,力避硬伤

一次,我做申报职称教师典型课例教学的评委。听几天课让我身心疲惫,感慨颇多。一些语文教师基本功不扎实,“两字一话”(硬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不过关。一些授课者基本教学能力欠缺,或教学目标不明确,或教法单调,或缺少学法指导。上好公开课要苦练内功,不断“充电”。

二.摒弃三满,力避俗套

“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电”(多媒体)都不好。不搞大而全。应以生为本,密度适中,容量合理,给学生咀嚼、品味和质疑的时间。要指导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学生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要问得有价值,有梯度,有角度。问得过多,或不给学生思考和回答的时间就将答案和盘托出,这种提问意义不大。多媒体在创设意境、增加信息量、让学生全感官参与学习等方面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来实现“三维目标”,多媒体的使用密度不能太大。花里胡哨,晕!

俗套一,依赖名师教案。等于把名师的东西当“套子”,自己做“套中人”,不能因材施教。讲课时背名师的优秀教案,循规蹈矩,无感情投入,就像流水线上的操作工。甚至叠用几位名师的教案而不会“割爱”。一节公开课或导语过长,或面面俱到,或蜻蜓点水,或虎头蛇尾。越俎代庖,喋喋不休,自我陶醉,极有可能导致拖堂,而拖堂是上公开课最明显的失误。

俗套二,依赖众人包装。学科组群策群力,讨论出一个方案,公推一人对外上公开课,这本是好事。但过度“包装”,甚至共同参与“掺假”就不好了。若提问什么,提问谁,答案是什么,诸如此类的事情都提前安排好,上公开课就失去了意义,等于大家共建“空中楼阁”。有些授课者拘泥事先讨论好的板书设计。为了完成板书,硬要把学生的思路纳入自己的思路,屏蔽异议,束缚思维。非要问到和自己事先完成的板书吻合为止,这样做不好。

三.设计创新,灵活自如

“我行我素”,不拘一格,语文公开课应上得异彩纷呈。

我用我法。要符合新课标理念。把精读课文上成略读课是偷懒,把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招人烦。“五马分尸”式的讲解很无聊。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心中有法,用法自如。要敢把名师的好法“拿来”,更要挑选创新,因地制宜,我用我法,我的地盘我做主!重点突出有步骤,难点突破有招数。关键在于激励兴趣和氛围,优化提问,让学生在互助探究中不断提升。公开课就是要看授课人如何让学生从不会到会,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如何开发潜力陶冶情操。一位初中语文老师教读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精彩的导入,声情并茂的片段范读之后,老师让学生找出描写阿长肖像的句子——“她生得黄胖而矮”,“况且颈子上还有许多灸疮疤”。然后老师提纲挈领地提问:“生得不好看”的阿长有哪些“伟大的神力”?鲁迅童年时对阿长“发生敬意”说明了什么?学生分组探究,讨论发言;老师及时点拨补正,把讨论不断引向深入。这节课老师能充分利用课后作业资源,在听、说、读、写几方面落实教学目标,质优效高。最大的特点是重点突出,注重学法指导,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纠错无痕。心中有教案,眼里有学生。要根据课堂教学的态势灵活调整教读方案。一节课要上得一气呵成,不能有明显的疏漏、断层和错位。发现问题,巧妙补正。有一次听说课比赛。有一位老师讲柳宗元的诗《江雪》。课前我看了他的教案。教学设计环环相扣,方法得当。导入精彩,题解精当,又用多媒体创设意境;教读结合理解诗意之后讲到这首诗抒发的感情时,他和我都意识到忘了介绍作者。这位老师从容应对,机智设问:作者为什么在诗中渲染如此幽僻清冷的气氛呢?这肯定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现实处境有关。然后老师补充介绍作者,着重讲了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孤独郁闷的心路历程。心境与诗渲染的氛围吻合,纠错天衣无缝。

处变不惊。授课者要备教材,备学生,又要备环境,积极应对临场变化。内蒙古一位特级教师到安徽省芜湖一中上示范课,讲柳永的词《雨霖铃》。这位极富亲和力的语文老师用极具魅力的课文范读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课上得很有语文味。他让学生品味“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时,一位漂亮的阳光女生突然举手示意,要求上台和老师模拟表演这一动人的“情人话别”场景。听课的几百名语文教师都站了起来,要看看这位授课的同行如何平息这朵突然涌起的“浪花”。只见这位老师喜出望外,表扬女生的大胆创意。师生表演“短剧”,惟妙惟肖,准确地抓住了柳永词中人物的心态,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令同行们称羡。临时借班上课,不可能“预设”这一环节。妙在授课者因势利导,使这一师生互动成为这节课最大的亮点。

授课者“舞”出个性,“秀”出风采,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收获知识和方法,听课者在欣赏中得到享受和启发,这才是语文公开课成功的标志。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范文第6篇

多媒体课件以其巨大的容量、更丰富的表现形式、更直观的感受迅速得到人们的青睐。传统教学下的语文教师在备受指责的困窘中似乎看到了曙光,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的应用中,效果极佳,无可挑剔。但是,也有很多语文教师走向了极端,似乎离开了多媒体就无法教学,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谈谈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应注意哪些问题:

1、为用而用。教师往往抱着“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强拉硬扯,将多媒体拖进课堂。有位教师在教学《致橡树》时,将《梁祝》中的“化蝶”一曲引入课堂。尽管“化蝶”与《致橡树》都涉及爱情这一相同的题材,但《致橡树》重在表现一种现代爱情观,即木棉(女性)在橡树(男性)面前的独立和自尊;而缠绵悱恻的“化蝶” 则表现了人在追求自由爱情而不得那种无奈和伤感。细细比较,两者相去甚远。再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我的空中楼阁》时,请美术教师画了大量意在表现“空中楼阁”独特意境的图片。笔者认为,图片的表现力并不能与文字所能提供给读者的无限想象空间相比。实际教学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教师往往出于狭隘的功利主义,运用多媒体来迎合某些已走入形式主义的标准,而全然不顾所选乐曲是否与课文的主题合拍,所用图片是否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这种强扭的硬用,只能使课堂徒增无效信息,干扰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不能促进教学,反而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2、盲目“拿来”。目前,真正能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上课的语文教师并不多。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想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怎么办?当然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现在市场上、互联网上的课件很多,有心者自然可手到拿来。平心而论,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起步的初级阶段,能主动拿来,应该是值得肯定的。问题的关键是有些教师对制作课件缺乏必要的认识。一个成功课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它不可避免地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就这个角度而言,课件是个别的,不可移植的。教学中,对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课件的内容、流程也应不同。如果忽视了这一点,盲目引进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机械、僵化、缺乏个性。

3、课件违背语文教学规律和课改理念。 按照全新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力,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但教师在注重发挥多媒体的强大信息功能的同时,却无意中把教学过程程式化了,固定的程序控制了整个课堂。在一个多媒体课件中,教师设定了一个固定的程序,体现的是教师上课前已有的教学构思,教师在课堂里做的只是顺着这样的程序去操作、演示、教学!要学生按教师的“圈套”发展,就得引导学生“上钩”,一旦学生“不配合”,就只好代替他们回答。这种课件的程式,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学生的探究能力、审美能力何谈提高?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诱导下,学生便很少有兴趣、有时间来关注课文本身,用心体悟文章的语言文字,留在学生知识库存里的只是被教师“咀嚼过了的面包”。作为一个语文工作者来说没有比这样的教学更乏味的了,谈何来的探究式教学呢?什么东西都是按部就班的进行,没有了语文课堂的灵活、机智、生动、活泼,这是有悖于先进的课改理念与课改精神的。

所以必须理认清,(1)多媒体其实是一种工具、一种方法、一种手段。因而,多媒体教学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辩证关系,不能盲目利用。(2)多媒体是手段,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手段是为实现目的服务的,因此,制作课件时,既要进行教学手段性的思考,更要进行教育目标性的思考。同时还要注意多媒体与主媒体的关系:课件是多媒体,课本是主媒体,课件的根据是课文,我们必须以大纲为主,以课文为主。(3)我们要弄清电脑与人脑的关系:人脑为主,电脑为辅。人脑决定电脑,电脑多媒体的使用,要掌握得适时、适处、适量、适度,力求科学、合理、生动、有效。(4)不可盲目一味的依赖多媒体,合理正确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关键。选准中学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是提高语文多媒体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一切学习活动包括语文学习活动在内都应该有浓厚的兴趣伴随。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认真去研究、敏锐地捕捉,我们就会拥有多种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手段和方法。

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学生自主性素质,对实现学习的多元化、主体化和社会化,对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有着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我们只有把现代教学手段和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进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使教案的设计的目标更加清晰、明了,以便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素质教育大环境下,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能够正确利用多媒体,那么,摆脱那种以知识灌输为能事或以支离破碎肢解教材为乐事的课堂教学状况,是指日可待的。相信语文的教与学会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范文第7篇

一、教师要吃透文本

语文教学要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最重要的就是要利用好文本,利用好文章。语文教师要吃透文本,反复思考,根据新课程标准,明确每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教学重点。有针对性、计划性选择符合文本特点又与学生实际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如果在课堂上,教师没有吃透文本,没有弄清编者的意图,重点不突出,程序杂乱无章,就很难以文本为依托,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在课堂上只能轻描淡写,对内容不甚了了,这样的课自然不可能获得高效。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最终要落实在文本的语言文字上,脱离了语言文字,也就无所谓了“工具”与“人文”了,当然也就无所依托,成了空中楼阁。

如何吃透文本,教师要下功夫,我在农村中学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多年,在每教一篇课文时,总是先反复朗诵课文,对课文中的字词有重点的做记号,查字典、词典反复对比。并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为了做好朗诵示范,教师先自己反复朗读,把握文章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并做好标记。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总是先阅读相关资料,在课本的空白度处标注。方便在课堂上参考表述。只有对教材了然于胸了,写起教案来才得心应手了,就能把控好重难点,就能准备好重难点的突破口了,上课时也就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课堂教学才有较好效率。

二、课堂要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人皆知的真理,但如何在课文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首先从读开始,让学生读好文本,要求熟读成诵。在读的过程中,经常要求学生带夸张的性读,夸张的表达情感,使读个性化。学生能读出不同的版本。这样就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也就增强了语文的学习兴趣。 其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开始,也是思维的结果。在提倡培养创新人才的今天,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就显得尤为急迫。在语文教学进程中,无论是“工具性”的知识积累,还是 “人文性”情操陶冶。都要从问题开始,我总结了引导学生提问题的一些策略。

1、给学生提出问题机会,每上一篇课文,先要求学生预习课文,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再在课堂上讨论。评价时,不轻易否定学生的问题,而是欣赏、鼓励。

2、创设提问的气氛,让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学上利用多种教法,让学生会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中发现问题。激励学生课外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3、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价值,问题提出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认识问题的价值,激发提问的兴趣,发展学生创造性。

4、要突出学生年龄特点,初中学生思维活跃,自主性比较强。在课堂上多改变教学形式。多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用问题讨论,情景再现,改编表演,如在教古文《伤仲永》。我让学生用“现代版”和“古代版”两个版本编课本剧,两个版本来表演,学生激发了兴趣,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同时积累了文言知识。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范文第8篇

还记得,1992年,我开始主持学校工作,第一次教学常规工作检查后,一位老教师找到我:“校长!我没写教案,你可以处罚我,但你得想清楚,论年龄,你的年龄还比不上我的教龄,论经验,你更不能与我相提并论了!为何非得让我写教案?站了三十多年讲台了,你还怀疑我上不来课?”我笑着回答:“按道理,您的经验的确应该很丰富了,我想请您办两件事,第一,在学区教学研讨会上介绍介绍经验。第二,把经验整理成文,学校印发供全校老师学习借鉴!”我还没说完,那位老教师连连摆手:“使不得,使不得!我可没有什么经验可以介绍的,再说,我也整理不出经验文字呀!”“不!您工作三十多年,如果每年只积累一条经验,至少也得有三十条经验呀,汇编成一本经验集是不成问题的!”我不依不饶,这可急坏了那位老教师。“你别将我的军了,以后学校怎么安排我就怎么做,一定不打折扣……”

其实,那位老教师的底细我很清楚,他曾在村小任复式班的班主任,因自视经验丰富而疏于学习,更不愿意接受意见和建议,导致最初五十多名学生的班额,逐年递减到只剩下五名学生……我旁敲侧击的本意是想告诉他,仅凭自身经验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是靠不住的,某些经验还可能是错误的,如果方向错误,越卖劲,离目标会越远!

一晃,便过去了22年,这之间,我是反对经验主义的,但自己却在不知不觉中走上了经验主义的道路,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主义色彩越来越严重。培训报到的当天,我被安排入住到巴蜀实验学校内的“教师之家”。洗漱时,一次性牙膏让我犯难了。以前,我所入住的宾馆中提供的一次性牙膏都有盖帽,盖帽的一端暗藏着一个小圆锥,将盖帽旋转下来,用盖帽一端暗藏的小圆锥将一次性牙膏封口刺破,牙膏便可以轻松挤出来了。可是,这次提供的一次性牙膏没有了盖帽。我以为是制造厂的疏忽,于是撕开了另外一套,取出一看,还是没有盖帽。显然,不是工厂的工人疏忽所致,而是这批次的一次性牙膏根本没有盖帽。怎么办?我试着用力撕破牙膏皮,但是,失败了。还好,我背包中带有剪刀,我用剪刀顺利地剪破了牙膏皮。室友看见这一切后,笑了:“一次性牙刷手柄背面的凹槽内有一个小圆锥,可以刺破牙膏封口的!”

室友的温馨提示其实就是一次培训。稍加思考就会明白,随着时代的发展,产品断然不会越来越落后的。一个细微的变化,每支牙膏便可以节省一个盖帽的材料,商家是精明的……这以前,我对于开启一次性牙膏皮的认识局限于盖帽上有小圆锥的经验。如果多观察、多思考,就会明白,一次性牙膏皮和一次性牙刷是以方便旅客为前提的,认识到了这个本质特征,就不会有无法挤出牙膏的尴尬了。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应该局限于自身经验,要广泛阅读,博采众长,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审视、提炼、验证自身或他人的经验,让经验层面的办法逐步上升为科学层面的方法,那样,才真正具有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反之,除了碌碌无为,还会误人子弟!

育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条条框框的束缚,远远没有教育者自身人格魅力和人生积淀对学生的影响那么深远!本次重庆市中小学名师专业论文写作高级研修班为参培教师人格修炼和人生积淀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我以为,对于迷失方向者,本次高端培训就是指南针;对于偏离方向者,本次高端培训就是校正仪;对于处在正常轨道者,本次高端培训就是提速器……网络研修、集中培训、小组讨论、个人反思……每一次学习,都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每一次反思,都是一次灵魂的净化。追问、搜寻、创构、验证、修正,这一系列的历练,铸就的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师专业论文写作必须具备这种科学态度,寻找真问题,进行真研究,记录真过程。仅仅停留于经验层面,造就的往往只会是空中楼阁。教师专业论文写作与专业发展,千万别拿经验说事。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范文第9篇

一、用刚性的规定“硬”推动

诚然,有很多学生学习是较自觉的,有的学生学习还很主动,他们中甚至有人会提前预习。可也有一个严峻的事实:一部分学生“吃硬不吃软”,上课不带书;课堂上安排的内容即使在老师眼皮底下也不做;为了躲避电子教室的控制,想方设法来破解电子教室的客户端、玩游戏……因此我们需要一个刚性的规定来“硬”推动。

学校也有课堂纪律方面的规定,但是面向所有学科、面向全体学生,缺少学科针对性。所以我针对中职学生制定了一个专业课的课堂常规。比如:不带书的-2分/人次,带书的+2分/人次,无故迟到的-2分/人次(5分钟内),认真学习的+3分/人次,不认真学习的-2分/人次,积极思考、敢于发表意见的+4分/人节,勇于示范操作、比赛的+5分/人节,答问、操作有新意的+6分/人节,参加竞赛的成员+10分/人次。若特别突出,允许有5~10分的额外加分。然后视情况节节课或不定期的记录在相应的电子表格上。并且还规定:平时成绩占期末考核的30%(我以为平时的扎实认真才是期末考核有好结果的强有力保证),平时成绩低于10分(折算后的分数)考核成绩为不及格,表现特别差又反复不听劝解的向班主任和学校政教处反应。

记得中专一年级某班前二节WindowsXP课,带书的是寥寥无几,课堂常规实施后,即使没有书的同学也会提前向他班学生借好书。不带书的情况出现也是偶尔和极个别。这说明用刚性的规定来“硬”推动还是有必要的。

二、用富有魅力的教学“软”拉动

这些刚性的规定多少有些震慑乃至逼迫的成分。如果一个专业课堂仅靠此来维护、信息技术知识的传授仅靠此来保障,那无疑其脆弱胜过瓷器,并且这样的课堂是很可怜可悲的。专业课要上得好,必须用富有魅力的教学“软”拉动。可一节高质量的课需要一个好的“剧本”乃至“道具”——教案、课件。但精心研读课本、仔细了解学生、认真撰写教案、精心准备素材、倾心制作教具都需要很多时间。那么任务繁杂的教师又如何做到“软”拉动?

2.1“借”用同行的优秀成果。

每节课,如果都完全是我们自己研读课本、准备素材、制作课件,那所需时间对我们来说不可想像,时间不可能支付得过来。一方面要尽量上好课,一方面又无较多的时间准备。此时我以为一个较好的办法就是“借”用同行的优秀成果。由于是面向开放群体,他们所出示的教学案例、课件一般都是不错的,至少是他们自己认为满意的。有了这些,就完成了一堂课中一个重要的工程。纵使只起个模板作用,我们也只需稍加删补,故也能为我们减少大量的时间消耗。途径有三:一是在网上用搜索引擎获取,二是利用培训、听课的机会向优秀的同行拷取,三是利用集体考研时间与同头课老师一起制定教案。这样获取的教案、课件整体上讲质量都是不错的。

2.2充分利用零碎的时间。

对于我们这一类群体,经常性大量地拿出大的时间块作专业课的准备不太现实,但细小的时间碎片则是一个可很好利用的资源。因为一次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累加起来,就是一个大的时间块。如乘候车的时间、排队打饭的时间、上卫生间的时间等等都是很好的时间碎片。利用甲时间碎片来构思一节课的梗概,利用乙时间碎片构思一个好的导入,利用丙时间碎片构思一个好的情境……再将它们组装拼合,那么一节课在头脑中就很清晰了。此时,再备一节课,往往就能下笔成章,一气呵成。节约时间不少。因此,做足这些时间碎片的文章,千方百计让它们为信息技术课服务,长久以往,成效不容小视。

2.3时时、事事、处处做专业课的有心人。

文学创作需要扎根于生活,需要在生活中积累素材。实际上,信息技术课又何尝不是如此。因为生活中的某一个细节可能就孕育着一个好的信息技术教学情境的灵感,因为生活中某一个事件中可能就会碰到一个好的信息技术课的素材。比如原来做一个课件的时候很需要巨型计算机的图片。先前也曾看到过这样的好图片。但看后未作保存。于是用搜索引擎在网上搜罗。花费半天时间,虽然找到不少,但却没有一张很如意的。而事后在逛一个论坛的时候却看到了不少巨型计算机的好图片。因此,觉得每个信息技术老师在每学期前有必要对其所教的内容至少做个浏览,至少能大致知其内容,了解大致需要些什么东西。然后,在生活中,时时、事事、处处做信息技术课的有心人。之所以强调时时、事事、处处,是因为这三要素能造就一个三维的素材的海。这样,在碰到一些我们日后很需要的东西后,就能触发我们保存这些东西到我们自己的备用素材库中。从而比需要时专门去寻找缩时省力很多。:

2.4高度重视随机教育。

我们要树立一个观念:不只有教室才是专业课的施教地,教室外也是一个很好的施教场所。一次学校朗诵比赛前期,一女生请我帮她录音,因为她想好好听听自己的朗诵效果如何。我爽快地应承下来,只是要求她必须带至少三个伙伴同来。很快5个女生来到办公室。我跟她说:可以给她专门提供一台电脑使用,前提是我讲解操作一篇后一切都必须她们自己来操作。整个过程中,她们5个始终非常的认真。过了好几周,我教授“数字化音频的采集”和“数字化音频的简单加工“知识,她们仍然记得非常清楚,因有了她们的示范操作和帮带的强力辅助,课堂进展的很顺利。不禁纳闷,以往教授他们知识,当节效果很好,可下周一检查就逊色很多。为何前后有如此大的区别?其实,这就是随机教育的魔力所在。随机教育因往往有一个比刻意搭建的平台好得多的情境和需求驱动,学生往往会听得特别专注,看得特别仔细,做得特别认真,记得特别牢固。因此,高度重视随机教育,实际上就是低投入、高产出理念在信息技术上的富有生命力的移植,是任务繁杂的专业教师向学生传授好信息技术知识、上好信息技术课的一剂良药。

2.5牢牢抓住课堂45分钟。

牢牢抓住课堂45分钟,是任务繁杂的教师如何上好专业课的核质所在。如果课堂没有抓住,那么这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好”字一说就是空中楼阁。比如课堂上要有清晰的条理、要有有创意的手段、要注意细节,等等。因相关的文章很多,故从略。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教师培训;教师主体;最近发展区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7-0017-02

这是我校信息技术学部教学法培训的一个场景,大屏幕上显示着培训的主题:《信息技术学部集体备课自主设计亮点展示》。在每一张PPT的幻灯片上,凝炼了老师们原创的一个个教学亮点,有关于难点的突破策略,更有将知识内涵与学生组织有机融合的妙招……在每一个亮点的下方赫然显示着创作者的名字。比如,繁冗、零散的知识经过关联和整理,概括成了一个简单的图示,这种方法被概括为“化繁为简、抓住要点”;难以记忆的知识点被编成了一句口诀,这种方法被概括为“创新记忆”;还有用“比较鉴别、高度概括”的方法区别易混点等等。

一个个亮点蒙太奇式的在老师们的眼前一一翻过,大家的心情也随着此起彼伏,微笑占据了面庞,会议室的空气轻松而甜润起来。就在此时,课件显示出一句话:“世界上最重要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达尔文。”

这是信息技术学部实施集体备课的一个培训推进会。自从2年前信息技术学部成立以来,大家逐渐认识到,要想使学生学会知识和技能,教学内容固不可少,但没有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根本无法达到,尤其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集体备课这种备课方式应运而生了,由一名教师单独主备教学内容,其他教师则重点负责教学法的自主设计,以这种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备课的改革。作为备课组长,我负责每天批阅老师们自主设计的教案和每天坚持听课,发现了一个非常集中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师方法单一、肤浅,如在教案和课堂中多处采用“重点强调”或是“强调重点”这两种所谓的“方法”;在课堂实践中,当学生遇到难点时,这种肤浅的“强调”计策更加急燥地表现出来。知识内涵挖掘得不够,学生组织缺乏,这两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结果,学生兴趣激发得不够,导致课堂有效度不高。

怎样才能使教师认识到“方法”的重要性,使他们认识“方法”的“方法”又是什么?――这成了我长期以来思考的一个问题。直到有一天,从彭兴顺老师所著《做卓越的教师》一书中找到了答案。他说:“教师每天的工作,即是一座金矿”!于是,我开始在这座金矿中――在批阅教案中、在听课中发现、总结每个人的闪光点,并留心地记录下来。经过那一次的培训“推进会”,我又开始了每天的教案批阅和听课,结果发现,“重点强调”这种伪计策在悄悄地减少,各种小妙招在一点点增加,或联系对比、或总结归纳,或旁征博引,而且更可喜的是,他们在深入分析教学内容的内涵,并努力使之与学生个性和学生的组织巧妙地结合起来。从前眉头不展的老师一天天变得神采奕奕起来。我在暗暗为自己鼓掌的同时,认真总结了一下自己小小的“成功”之处:一是以“亮点展示”代替“大道理说教”培训,从正面强化了教师的“方法”意识,强化了“正”效应;二是将教师自身行之有效的事实提炼为各种方法,使之作为培训的生长点,使教师在享受自身成果的同时下意识地、潜移默化地体会到“方法”的生命力,使认识和理念得到了升华;三是以课件的形式展示老师们的亮点,活泼新颖、大方正式,足以引起大家的认同和共鸣。同时,作为科研处主任,我还担任着全校教师的培训工作。回想起从前的一个场景……这是一个《生本课堂》培训的场景。有关“生本课堂”的内涵解读,在我的操作下,由PPT课件系统地进行展示着,老师们皱着眉头思考着。但渐渐地,目光渐行渐远,远离了我,远离了课件。之后在教学中践行“生本课堂”的效果可想而知……那次“远离”的培训啊,就是因为培训的内容远离了教师,它几乎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看似高深、科学的理论成了一座“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即!看来,要想组织一次成功的培训,了解并抓住教师的“最近发展区”是何等重要!我们在教学中主张以学生为主体,在师训的课堂,何尝不是这样――以教师为主体!

近年来我参加了各种培训,有关教学法的培训也不少,但至今仍令我记忆犹新的屈指可数。2011年10月22日,我参加了教育部中德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法培训,至今,有许多精彩片段仍历历在目。在一节培训课上,德国培训师设计了一次“折纸飞机”的比赛。比赛的奖项设有“飞行奖”,即比比哪个队能飞往指定的目的地的飞机多;“设计奖”,比比哪个队设计美观的飞机多;“团队奖”,比哪个队设计的成功作品多。奔着这三个奖项,各个小组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互相讨论着、学习……时间到了,一架架纸飞机整齐地摆放在前台,俨然一个蔚为壮观的飞机场。展示开始了,学员们扔着、雀跃着、失落着……展示结束,笑声平息了下来,大家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如何把“有规则的竞赛”引入课堂?学生感兴趣的究竟是什么?学生为什么不想学习?……经过思考,“做中学、做中教”的理念开始在学员心目中渐渐内化了。真没想到,儿时折纸飞机的游戏成了我研究教学法的开门钥匙,每每想起教学法,我总会第一个想到它。

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句至理名言:“假如让我把全部教学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抓住了教师教学工作的“最近发展区”,才抓住了师训课堂的命脉,抓住了教师这个主体,师训课堂这棵大树才能由教师这个发达的根系长叶、开花、结果!

上一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范文 下一篇:角的初步认识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