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博物馆范文

时间:2023-02-21 14:22:24

历史博物馆

历史博物馆范文第1篇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年刊,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历史博物馆范文第2篇

维也纳军事历史博物馆是奥地利最早的博物馆,其是一座欧洲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宫殿式建筑,由德国著名建筑设计师Ludwig Foerster与Theophil Hansen设计,始建于1850~1856年。博物馆分为上下两层,约有6000多平方米,馆内金碧辉煌,宽敞明亮,气势非凡。这里与维也纳著名景点美景宫上宫(美景宫是维也纳最著名的巴洛克宫殿之一,美景宫上宫是展现19、20世纪时期的美术馆,也称奥地利画廊,美景宫下宫是中世纪艺术和巴洛克美术馆――编者注)距离很近,乘一站电车或步行即可到达。除法定节假日闭馆外,每天上午9时至下午17时对外开放,门票6欧元,老年人、残疾人、学生4欧元,19岁以下青少年免票,星期日免费开放。 纷乱的帝国兴衰史

维也纳军事历史博物馆展品内容丰富,历史跨度很大。在这里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长矛、刀斧、弓弩、佩剑、盔甲及古代战车,可以看到火绳枪、簧轮枪、燧发枪、火帽击发枪及早期火炮,可以看到转轮手枪、自动手枪、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飞机、坦克、大炮、装甲车等现代武器,可以看到不同时代的军旗、军装及其他各类军用装备,还有大量图片、绘画、图书典籍、人物雕像和模型,藏品数以万计。所有这些,都与奥地利的战争历史息息相关。

奥地利的历史是欧洲历史的缩影,纷乱而复杂。从神圣罗马帝国前的领土扩张到哈布斯堡王朝的建立,从奥地利一元帝国的兴衰到奥匈二元帝国出现,从一战爆发到奥匈帝国土崩瓦解,从一战后第一共和国成立到二战后第二共和国诞生,在数百年乃至近千年的历史中,经历了数不清的战争,奥地利的版图也多次改变,现今的奥地利与历史上的哈布斯堡王朝、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都不能同日而语。在奥地利鼎盛时代,奥皇统治下的领地包括现在的奥地利、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克罗地亚、意大利北部、罗马尼亚的特兰西瓦尼亚和波兰的加利西亚等广大地区,首都为奥地利皇室领地内的维也纳,人口最密集和经济最发达的城市是波希米亚王国内的布拉格,奥地利还是德意志邦联的永久主席国,奥地利皇帝世袭兼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如果研究欧洲战争历史和兵器发展史,这里有相当多的实物标本和史料。

奥地利的官方语言是德语,博物馆的说明文字用的也都是德文。参观过程中,由于语言文字上的障碍,加之对欧洲历史,特别是对欧洲历史上的皇室联姻、宗教冲突、民族矛盾等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了解不多,对其中涉及的事件和人物也只能作一粗略浏览。博物馆大体上划分为六个展区,从古到今,展现奥地利的军事历史。 第一展区:大幅油画描绘1683年奥土战争维也纳城解围战的惨烈景象17世纪初皇家军队的盔甲、长矛 17~18世纪的火枪和火炮

第一展区,“30年战争、奥土战争、欧根亲王”(17世纪)。主要介绍发生于1618~1648年波及大半个欧洲的“30年战争”,后半个世纪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时断时续的漫长战争,以及皇家陆军元帅欧根亲王率领军队打败土耳其和法国军队的业绩。

第二展区,“玛利亚-特蕾西亚时代”(18世纪)。介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去世,其女玛利亚・特蕾西亚继位后,1740~1748年与普鲁士、巴伐利亚、法兰西、西班牙发生的“王位继承战”,1748~1756年实行的财政军事改革,1756~1763年与普鲁士的“7年战争”。

第三展区,“奥地利与欧洲”(1789~1866年)。介绍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和神圣罗马帝国解体以后奥地利帝国时期的军事历史。

第四展区,“弗朗茨・约瑟夫,萨拉热窝事件”(1867~1914年)。介绍从1867年奥匈帝国建立到1914年一战爆发期间的军事历史。进入19世纪中叶,奥地利帝国的国势开始走向衰落,帝国中的第二大民族匈牙利民族主义势力兴起,为保障奥皇在匈牙利的地位,防止匈牙利脱离奥地利独立,1867年奥皇被迫同匈牙利妥协,将一元制君主国改组为二元制君主国,即奥匈帝国,到1914年一战前萨拉热窝事件发生时,弗朗茨・约瑟夫皇帝统治下的奥匈帝国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军事实力。

第五展区,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2014年是一战爆发100周年,博物馆在原有布局基础上,重新布置了一个“一战百年特别展”,专门介绍与奥地利相关的一战历史。

第六展区,共和与(1918~1945年)。介绍了一战结束奥匈帝国解体以后,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一战后,奥匈帝国解体,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独立,原有的部分领土分别归还波兰、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和意大利。1918年11月12日,奥地利成立共和国(史称第一共和国),哈布斯堡王朝统治就此完结。1938年,希特勒军队进驻奥地利,奥地利并入德意志帝国。在1939~1945年间,奥地利作为德国的一部分,全线投入二战。直到1945年4月苏军占领维也纳。纳粹德国战败投降后,奥地利与德国一样,被4国盟军划分成4国占领区,4个盟国决定重新成立奥地利,1955年5月15日,中立的奥地利第二共和国诞生。这一展区设置了一个二战历史专题展,展出了一大批二战期间的武器装备,包括飞机、坦克、装甲车、火炮等大型武器。

本文主要介绍维也纳军事历史博物馆展出的轻武器。 斯太尔轻武器

在维也纳军事历史博物馆,我们看到了奥地利最著名的军火商斯太尔公司的史料和早期的轻武器,包括曼利夏步枪和斯太尔手枪。

二战模拟场景和军人模型

斯太尔是奥地利西北部的一座城市,位于斯太尔河与恩斯河汇合处。中世纪以来,这个地方就一直是奥地利的钢铁冶炼和机械制造中心。19世纪末,枪械制造商约瑟夫・温登(Josef Werndl)在这里创建了这家兵工厂,开始生产枪械,被公认为奥地利最著名的品牌,使得这个品牌与这座城市完全融合在一起,斯太尔公司规模和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约瑟夫・温登出身于造枪世家,他的家族企业原先主要以生产加工步枪零部件为主,在1852年就已经颇具规模,拥有工人500多名。为了谋求更大发展,他到美国柯尔特和雷明顿工厂学工两年,学习先进的枪械制造技术。回到家乡后,约瑟夫和卡尔・霍勒布设计了一款后装填步枪,并成立了弗朗兹-约瑟夫-温登武器与锯木工厂(Josef und Franz Werndl & Comp. Waffenfabrik und S?gemühle),对设计的步枪等产品进行生产和销售。到1896年,工厂雇用员工已达6000人,约瑟夫・温登随即进行公开集资,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并更名为斯太尔奥地利军火公司(Oesterr.Waffenfabriks-Ges STEYR),简称OWG公司或斯太尔公司。温登吸纳了当时最杰出的奥地利设计师与工程师,尤其是枪械设计师费迪南德・曼里夏,他的设计帮助斯太尔公司成为当时欧洲最著名的轻武器制造商。下面介绍一些博物馆展出的斯太尔公司武器产品。

曼利夏M1895步枪,费迪南德・曼利夏的杰作,以他的名字命名,由斯太尔公司最早生产。该枪采用直拉式枪机设计,通过一个可旋转的闭锁卡铁在螺旋槽内的转动来实现闭锁,发射8×50mmR曼利夏步枪弹,枪弹通过固定盒式弹仓完成供弹。该枪是奥匈帝国时期广泛使用的、最具代表性的军用步枪。博物馆的一个步枪展柜展出了一战期间在奥地利军队列装的12支曼利夏M1895步枪,从外观看这些步枪长短不一,似有至少3种不同的规格,应为长步枪、短步枪及卡宾枪,但铭牌上只标注了“M1895”一种型号名称,未作更细的分类。其中2支短步枪被注明是“k.u.kj救援步兵连使用”。

在世界枪械制造史上,斯太尔公司最早进入自动手枪生产领域。早在1892年奥地利人约瑟・劳曼(Joseph Laumann)发明的舍恩伯格手枪,就是由斯太尔公司制造的。该枪采用枪管短后坐原理,发射7.8×19mm R手枪弹,由设在扳机前面的固定弹匣供弹。该枪虽然只生产了几百支,但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支实际进行了商业销售的自动手枪”。1894~1903年间,斯太尔还生产了几款曼里夏设计的自动手枪。虽然这些手枪都没有大量生产,但却充分证明了斯太尔公司在欧洲自动手枪领域的设计与生产处于前沿地位。

罗斯-斯太尔M1907自动手枪,以罗斯和斯太尔两家军火商的名字共同命名。20世纪初,斯太尔公司使用罗斯公司(生产弹药的军火商)设计师卡尔・克伦卡(Karel Krnka)的发明专利,研制了一款8mm口径的自动手枪,1907年获得奥匈帝国军方认可,1908年开始投入量产,并正式在奥匈帝国陆军骑兵部队中列装,成为奥匈帝国军队装备的第一支本国生产的自动手枪。该枪采用较为复杂的枪机结构,枪管短后坐式自动方式,枪管回转式闭锁机构,固定式弹匣供弹,使用装填器向弹匣内装填枪弹,一次可装填10发,在没有装填器的情况下,也可以直接装填枪弹。该枪发射特制的8×18mm罗斯手枪弹,全枪长243mm,枪管长128mm,全枪质量1.0kg。斯太尔公司从1908年开始生产该枪,到1913年停产,总共生产了约6万支。另外,在1911~1914年间,位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FG'兵工厂还生产了3.9万支。

斯太尔M1912自动手枪,采用新型套筒结构,相比前款手枪,结构大大简化。该枪设计师是卡尔・克伦卡,口径由8mm改为9mm,发射9×23mm斯太尔手枪弹,全枪长216mm,枪管长128mm,全枪质量1.0kg,使用装弹器装填,弹匣容弹量8发。1938年奥地利被纳粹德国吞并后,根据德国军方要求更换了枪管,使之发射德军制式弹药9×19mm巴拉贝鲁姆手枪弹,并在套筒上标示与德国手枪同名称的“P08”。该枪结构严谨,外形舒展大方,性能稳定,被认为是“史上最出色、最可靠的手枪之一”,除装备本国军队外,还出口到许多欧美国家,与罗斯-斯太尔M1907自动手枪一样,都有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经历。博物馆展出的一支斯太尔M1912自动手枪,生产年份为1915年,系一战期间奥地利军队的武器装备。

斯太尔M1909 7.65mm手枪,是斯太尔公司1908年采用尼古拉斯・皮珀部分设计专利设计的一款7.65mm自动手枪,发射7.65mm勃朗宁手枪弹,通常也被称为斯太尔・皮珀M1908手枪。其外观与当时的手枪相同,但内部结构却差别较大。该枪枪管铰接在机匣前端,枪机位于枪管后部,枪机上未设抛壳机构,采用手动抛壳方式。手枪发射后,后拉枪机,并将枪管尾部向上抬起,用手抽出弹壳,然后将枪管复位,前推枪机,将后一发弹送入弹膛,扣动扳机便可射击下一发弹。该枪生产出来以后,先是在民用市场销售,后来被军方采用。展出的手枪生产于1913年,放置在二战历史展厅内展出,系二战期间德奥军队使用的武器。 加瑟转轮手枪系列 斯太尔M 1 9 0 97.65mm手枪,这种枪曾在民用市场销售,后被军方采用。其采用手动抛壳方式,通过拉动枪机实现供弹,并手动抽壳 斯太尔公司创始人约瑟夫・温登 不同版本的曼利夏M1895步枪,右侧2支短步枪标注“k.u.kj救援步兵连使用” 斯太尔M1912自动手枪( 上) 与罗斯- 斯太尔M1907自动手枪(下)

奥匈帝国时期,奥地利另外一家规模较大的军火企业是位于维也纳和圣玻尔滕的利奥波德-加瑟(Leopold Gasser)武器制造公司。1862年,奥地利人利奥波德・加瑟在他的家乡维也纳组建了一个生产枪械的手工业作坊,最初以生产猎枪为主,后来引进机器设备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规模不断扩大。1870年,利奥波德・加瑟设计成功加瑟M1870转轮手枪后,很快便被奥匈帝国军方采用,成为在奥地利陆军列装的第一代军用转轮手枪。公司由此迅速发展成为奥地利最重要的军火供应商,其生产的武器还大量出口至黑山、德国、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俄罗斯等许多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历史图片和文字资料显示,在1900年,利奥波德-加瑟公司在维也纳和圣玻尔滕已经拥有两处颇具规模的现代化厂房。从M1870转轮手枪开始,加瑟转轮手枪经过不断改进,推陈出新,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匈帝国军队最主要的轻武器装备,并以其鲜明的特色在欧洲军用转轮手枪中独树一帜。博物馆收藏了4种不同年代研发生产的加瑟转轮手枪。

加瑟M1870转轮手枪发射11.2×29.5mm R中心发火式黑火药枪弹,有长枪管和短枪管两种版本,枪管长分别为235mm、185mm,全枪长分别为375mm、325mm,全枪质量分别为1.3kg、1.1kg,转轮弹膛容弹量5发。

加瑟M1870/74转轮手枪系M1870的改进型。1874年,利奥波德・加瑟对M1870转轮手枪的转轮轴和退壳杆等作了若干改进,枪身由铸铁改为钢制,分为标准型和出口型等若干版本。标准型转轮手枪全枪长325mm,枪管长185mm,发射11.2×29.5mm R枪弹,主要用于装备本国军队。出口型为长枪管超大型,发射的弹药是11.25×36mm R或11.25×51mm R的“大威力枪弹”,这种枪弹比0.45英寸柯尔特弹和史密斯-韦森公司0.44英寸“俄国式”转轮手枪弹的火力都更为猛烈,主要是为蒙特内格罗王国生产的。蒙特内格罗王国,即黑山王国(现在的黑山共和国),是一个地处巴尔干山区的内陆小国,有着激烈的革命战争历史传统。为了对抗怀有敌意的周边大国,当时的国王尼古拉斯曾公告称,“每一个黑山男性国民都是军队的一员,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至少拥有一支加瑟转轮手枪”,加瑟转轮手枪在这个国家既是军队的制式武器,又被国民普遍持有,以至于将其称为“蒙特内格罗转轮手枪”。以国家的名字命名一支不是本国生产的手枪,可见该手枪在这个国家的地位。也有传言说,尼古拉斯国王在利奥波德-加瑟公司持有股份,大量进口加瑟转轮手枪,他可以从中获取高额回报。但这种说法根据并不充足。 加瑟M1870转轮手枪(上)与加瑟M1870/74转轮手枪(下) 加瑟-克罗巴查克M1876转轮手枪,该枪采用六边形枪管,也被称为“步兵长官转轮手枪” 拉斯特-加瑟M1898转轮手枪,其是第一种使用无烟火药枪弹的加瑟转轮手枪

加瑟-克罗巴查克M1876转轮手枪,是奥地利将军阿尔弗雷德・里德尔・冯・克罗巴查克(Alfred Ritter von Kropatschek)对加塞尔转轮手枪重新设计后的命名,该枪采用六边形枪管,口径9mm,发射9×26mm R加瑟-克罗巴查克弹,全枪长235mm,枪管长116mm,全枪质量0.8kg,转轮弹膛容弹量6发。加瑟-克罗巴查克M1876转轮手枪也被称为“步兵长官转轮手枪”。克罗巴查克将军1838年生于洛夫兰,1911年去世,他的主要成就是设计了“克罗巴查克弹仓”,就是设置于步枪枪管下方的管状弹仓,类似温彻斯特步枪使用的那种,后来的毛瑟M71/84、斯普林菲尔德M22、勒贝尔MLE1886等步枪也都采用了这种弹仓。

拉斯特-加瑟M1898转轮手枪是最后一支冠以加瑟名字的转轮手枪,也是第一种使用无烟火药枪弹的加瑟转轮手枪,由奥古斯特・拉斯特设计,利奥波德-加瑟公司生产,发射8.1×27mm拉斯特-加瑟弹,全枪长225mm,枪管长116mm,全枪质量0.9kg,转轮弹膛容弹量8发。该枪制造精良,操作简便,性能可靠,坚固耐用,除装备本国军队外还出口到欧洲许多国家,总共生产了大约18万支。

以上几种类型的加瑟转轮手枪原计划在一战前退役,取而代之的是罗斯-斯太尔M1907手枪(骑兵装备)和斯太尔M1912手枪(步兵装备)。由于一战爆发,新武器生产不足,结果不但没有撤换下来,有的直到二战期间仍在继续使用。 萨拉热窝事件中的 FN勃朗宁M1910手枪

萨拉热窝事件是引爆一战的导火索,打死奥地利皇储裴迪南大公,从而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那支由FN公司生产的勃朗宁M1910手枪,以及裴迪南大公的遗物被这家博物馆收藏。2014年,正值萨拉热窝事件和一战爆发100周年,博物馆精心筹划了萨拉热窝事件和一战百年特别展。 刺杀斐迪南大公的FN公司生产的勃朗宁M1910手枪 斐迪南大公乘坐的车辆

历史博物馆范文第3篇

柏林警察历史博物馆是柏林警察局建立的行业博物馆,设在柏林警察局办公大楼一楼东侧,距市中心勃兰登堡门大约5km,由于柏林公共交通非常发达,无论从市区哪个方向都能非常容易到达博物馆。

柏林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13世纪,从18世纪初开始,其先后成为普鲁士王国(1701~1870年)、德意志帝国(1871~1918年)、魏玛共和国(1919~1933年)、纳粹德国(1933~1945年)的首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柏林整个城市被分割成两部分,东柏林成为东德首都,西柏林成为西德在东德的一块“飞地”,被柏林墙围住(西柏林属于西德,但又处于东德的范围之内,远离西德的主要地区――编者注)。1990年东西德统一,柏林重新获得了德国首都的地位。柏林警察始终与这座城市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随着它的发展变迁而发生变化。柏林墙拆除后,东柏林和西柏林两个警察局合二为一,并在警察局大楼一角设立了这个记载柏林警察历史的专业博物馆。

博物馆展出的图文资料和实物展品,从不同侧面介绍了柏林警察的历史。内容大体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柏林警察机构的历史沿革和重大历史事件;第二部分,警察服装和警察标志;第三部分,重大犯罪案件和重大公共事件;第四部分,警用专业器材和专门技术;第五部分,警用武器装备。笔者在此主要呈现警用武器装备。

笔者长期研究大连警用老枪,现存的大连警用老枪,不少是1945年以前德国警察曾经使用的武器,甚至有的枪上还标有柏林警察局的代码编号。所以柏林警察博物馆让笔者感到很“近”。接待我们的一位博物馆工作人员同我一样,也是一名退休警察,同行相见有许多可以共同探讨的话题。当他得知大连警察机关至今还保存着上百支德国制造的老枪后,感到十分惊讶。笔者向他询问了一些有关柏林警察历史和老枪的问题,他热情地作了介绍。

博物馆里设置了3个武器展柜,陈列的枪支总共39支,全部是已经退役的老枪,种类有转轮手枪、自动手枪、冲锋枪、旋转后拉枪机式步枪/卡宾枪、突击步枪。展品铭牌除了标注枪械名称、口径、使用弹种、制造商等基本信息外,大多还标注了列装年限。虽然枪支数量不多,种类还是比较丰富的。

二战前柏林警察的

武器装备

德莱赛M1907自动手枪,展品铭牌显示装备年限为1910~1945年,经历了德意志帝国、魏玛共和国、纳粹德国三个历史时期,可谓“三朝元老”。1840年代初,约翰・尼卡路斯・德莱赛在德国图林根州北部城市瑟默达建立了德莱赛武器制造工厂,研发制造的针发式步枪在普法战争中被德军大量使用,由此德莱赛成为德国著名的武器制造商。德莱赛在1867年逝世后,其子弗朗茨・德莱赛继续经营工厂,直到1894年。在1872年毛瑟公司生产的毛瑟步枪取代德莱赛步枪成为德国制式军用步枪后,德莱赛公司便开始走向衰退,最后到了破产边缘。1901年,德莱赛公司被德国莱茵机械制造公司(Rheinische Metallwaaren & Maschinenfabrik of Sommerda)收购,收购不仅包括德莱赛公司的有形资产,还包括德莱赛的枪支专利与品牌。德莱赛M1907手枪是莱茵机械制造公司收购德莱赛后生产的第一款自动手枪,由路易斯・施麦瑟设计,1907~1915年间生产,依旧使用原德莱赛兵工厂的商标,并仍以德莱赛的名字命名。该枪问世后即被柏林警察局选中,成为第一支被用于警用武器装备的德制自动手枪。一战中M1907成为德军和奥地利军官配枪。一战结束后,魏玛共和国时期,德莱赛M1907作为警用手枪,在各城市警察局广泛使用。到二战末期,这些一战前生产的手枪还成为国民自卫队即“人民冲锋队”的武器装备。

绍尔M1913、毛瑟M1914、瓦尔特M4自动手枪,均属一战前和一战期间研制的产品,这些单动式自动手枪是当时德国警用手枪的杰出代表,甫一问世便被德国警察和军队采用。

绍尔M1913 7.65mm手枪是绍尔自动手枪的奠基性产品,采用了绍尔公司自主研发的2项发明专利(保护期15年)和5项实用新型专利(保护期6年)。在枪支制作上,更是精益求精,大部分零部件上都标有序列号,各部件结合严密,扣动扳机击针打击的动作极为干脆,枪身表面打磨细腻,光亮精美,推出后便受到广泛赞誉,成为德国和欧洲大多数国家普遍使用的警用枪支,曾出口到欧美许多国家。一战爆发后,作为德军装备,其成为德军军官与士官长的普遍配枪,很多没有配枪资格的士兵也自行购买佩带。一战后,绍尔M1913手枪暂停生产,从1922年起又恢复生产至1929年,二战期间仍有为数不少的枪支继续在德军服役。

毛瑟M1914 7.65mm小型手枪是毛瑟M1910 6.35mm小型手枪的改进型产品,二者外观上十分相似,很容易混淆,不过在尺寸上M1914比M1910略大,M1914小型手枪全枪长155mm,而M1910全枪长139mm。M1914除面向警用和民用市场外,一战中也被作为军用手枪。

瓦尔特M4 7.65mm手枪,是1914年一战爆发后,瓦尔特公司适时推出的军用手枪。与之前生产的M1、M2、M3相比,M4拥有更大的握把、更长的枪管、更好的准星、更大的弹匣容弹量(8发),得到德国军方的高度认可,一次就签订了25万支生产订单。因其性能可靠、易于维护,受到德军官兵的广泛好评。一战结束后,瓦尔特公司成为战后允许制造枪支的第一批企业之一,并一跃而成为德国最大的枪械制造商。在15年里,瓦尔特M4手枪共生产了50万支。该枪有4种版本,其中前两种版本是一战初期和一战中生产的,被用作军用武器,后两型是一战后生产的,被作为警用武器使用。博物馆里展出的一支瓦尔特M4手枪,为一战后生产的第3种型号,展品铭牌显示列装年限为1920~1936年。 警用枪械展柜

展出的奥其斯手枪是一战后魏玛共和国时期的警用武器,该枪由海因里希・奥其斯设计,有6.35mm、7.65mm和9mm三种口径,1920年投产,1924年停产,前后只有4年时间,大约生产了42万支,以质地优良、结构严密、设计均衡耐用而闻名,主要在民用枪械市场销售,并远销欧美市场,少量被用于警察装备。

瓦尔特PP/PPK、毛瑟Hsc和绍尔38H自动手枪,是纳粹德国时期最为著名的警用武器,分别由三家最具实力的军火制造商研发生产。1929年,瓦尔特公司率先推出了第一支具有双动击发功能并以警用手枪命名的PP手枪,1931年又推出了PP手枪的缩小版PPK,即刑警用手枪。PP/PPK是警用手枪历史上的一次革命,推动警用手枪设计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准。为了与瓦尔特展开竞争,毛瑟公司和绍尔公司于1938年研制了同样具有双动击发功能的毛瑟Hsc和绍尔38H自动手枪。这三种手枪均作为警用枪支被德国各地警察局广泛采用,同时也是二战德军的武器装备。

卢格P08和瓦尔特P38是德军正规列装的军用制式手枪,同时也被作为警用手枪使用。展品铭牌显示,卢格P08手枪在柏林警察局的服役年限为1920~1945年。

二战后东柏林警察的

武器装备

二战结束后,德国分裂成为东西德两个独立的国家,东柏林和西柏林的警用武器装备开始发生变化。

TT-33自动手枪、纳甘转轮手枪、PPSh41冲锋枪,是二战期间苏联红军使用的、已经过时的军用武器,东柏林警察局建立初期,占领东柏林的苏军将这些武器提供给了东柏林警察局。195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继续向东德提供苏式武器,同时允许东德有限度地恢复武器生产。

1001-0手枪,是较为罕见的瓦尔特PP手枪的仿制型号,由位于苏尔的恩斯特-台尔曼工厂在秘密状态下生产,有7.65mm和0.22英寸LR两种口径,具体生产年份和生产数量不详,枪身只有一行铭文“1001-0-Cal7.65”或“1001-0-Cal.22”。苏尔武器博物馆收藏有7.65mm口径型,柏林警察历史博物馆则两种口径型都有,东柏林警察也都有使用,展品铭牌上未标明列装年限。

马卡洛夫自动手枪和MPi KMS72突击步枪,是1960年代以后恩斯特-台尔曼工厂获得特许生产权仿制的苏式武器,在德国重新统一前,一直是东柏林警察最主要的武器装备。

东柏林的警用枪械还有一些是从华约集团其他“兄弟国家”进口的产品。波兰PM63冲锋枪具有质量轻、外形紧凑、火力持续性好、携行方便等特点。捷克Skorpion冲锋枪(又称蝎式冲锋枪),既可像冲锋枪那样双手抵肩连发发射,又可像手枪那样单手不抵肩单发发射,既可以作为近距离战斗中的突击武器,也可以用于个人防卫。这两种冲锋枪在1970~1980年代,都称得上是比较理想的警用武器,被人们所熟知。

以喀尔巴阡山命名的“喀帕提”(Carpati)手枪,是罗马尼亚于1974年生产的警用手枪,又被称作M1974手枪,发射7.65×17mm手枪弹,弹匣容弹量8发,全枪长168mm,枪管长91mm,全枪质量0.5kg。其基本构造与瓦尔特PP/PPK相似,但又不是简单的仿制,发射方式采用的是双动/单动式。该枪由罗马尼亚Fabrica de Arme Cugir工厂研发制造,最初作为罗马尼亚军队的装备,随后被罗马尼亚警察大量采用,1995年以后改进的型号有M1995和M1995gaz。展出的这支手枪是东柏林警察局刑事调查部1990年以前装备使用的武器。

二战后西柏林警察的

武器装备

西柏林警察局建立初期,警用武器装备基本上是二战遗留下来的杂牌军用武器,其中有毛瑟C96手枪、西班牙阿斯特拉M600手枪、美国史密斯-韦森转轮手枪、柯尔特M1911A1手枪、毛瑟C96手枪、斯太尔-苏罗通MP34冲锋枪、英国司登MK2冲锋枪、德国MP43/ StG44突击步枪,等等。 二战后东柏林警察装备的PPSh41冲锋枪

在这些二战军用枪械中,阿斯特拉M600手枪有着比较特殊的经历。展品铭牌显示,列装年限为1952~1966年,长达14年之久。这种被俗称为“雪茄手枪”的阿斯特拉M600是西班牙军用制式手枪阿斯特拉M400的改进型。阿斯特拉M400采用枪机后坐式自动原理,仅单动发射,配用9mmLargo弹(又称伯格曼-贝亚德手枪弹)。其最大特点是弹膛能够兼容几乎所有的9mm手枪弹。9mmLargo弹是一种9×23mm的大型手枪弹,当时绝大多数9mm手枪弹都比此弹短,而M400又没有强制性闭锁机构,因此只要枪弹能上膛,就能够顺利地完成击发动作,这就使得M400的通用性很强。理论上,M400除能够发射西班牙自产的9×23mmLargo弹外,还能发射奥地利的9×23mm斯太尔弹、比利时9×20mm勃朗宁长弹和德国的9×19mm巴拉贝鲁姆弹等多种弹药。但是在使用弹壳较短的9mm巴拉贝鲁姆弹时,次发装填有可能出现问题,这也正是后来M600出现的原因。

阿斯特拉M600是二战中专为德军设计制造的手枪,根据德军的要求,温塞塔公司对M400进行了部分改进,将配用弹种改为9mm巴拉贝鲁姆弹,将弹匣卡笋由握把底部的爪钩式改为握把侧面的按钮式,枪管缩短了15mm,使得M600比M400显得小巧一些,弹匣加长,可容纳8发枪弹,制作也更加精良。1943年底,50支测试样枪送德军测试获得通过,温塞塔公司与德军签订了5万支M600手枪的生产合同。正式生产的第一批2950支手枪(序列号51~3000)于1944年5月16日交付德军。之后,第二批5000支(序列号3001~8000)于6月23日运抵德军控制的法国;第三批2500支(序列号8001~10500)于7月16日运抵法国。至此,温塞塔公司向德军交付M600手枪共计10450支。这些手枪被枪械研究者和收藏者称为“第一笔订单手枪”。此后,由于同盟军攻下法国南部,法西边境被同盟军封锁,供货被迫停止,尚未交付的订单手枪上交西班牙政府封存于军火库中。直到1951年,温塞塔公司兑现战前签订的合同,将余下的31350支M600手枪卖给了联邦德国,被用作警用武器装备,这些手枪被称为“第二笔订单手枪”。因为这批枪的数量较大,因此一直使用到1960年代。

展品中的P1手枪,是瓦尔特公司在乌尔姆重新建厂后生产的瓦尔特P38手枪的改进型号,列装年限为1963~1984年。二战期间,P38作为德军新一代制式手枪,取代了在德军服役长达30年之久的P08手枪。1955年西德重建军队,仍选择P38手枪作为制式武器,1957年瓦尔特公司重新启动了P38手枪的生产,P38仍进入德军武器装备序列。1963年,瓦尔特公司对战时P38作了部分修改,套筒采用铝合金材料,减轻了质量,改进后的手枪更名为P1,除了在军队列装外,还被警察局采用,是1960~1980年代西德警察最主要的手枪装备。

西格-绍尔P6手枪,即西格-绍尔P225手枪在西德警察局正式列装后的命名,是瑞士西格公司为满足西德警察的需求于1970年代中期开发的,是西格P220的紧凑型,其采用9mm口径,携带安全,不必操作任何保险装置即可呈待击状态。这是因为和其他西格系列手枪一样,其采用自动击针保险和待击解脱杆,成为继P1手枪之后西柏林警察局装备的新一代自动手枪,展品铭牌上标示的列装时间是1981年。

历史博物馆范文第4篇

广州北部,城市边缘,三层的黄石立交如同巨型机械一般矗立。

毗邻黄石立交的马务村,被认为是广州典型的城中村。这里交通便捷,房租低,人口密,20余年来,一直是外来务工人员聚居点。

30年前,制衣、制鞋等一大批加工厂进驻马务村,同时为这个村子带来了第一代农民工。人们言说,这里曾有过一段热火朝天的工业岁月,在上世纪90年代,为了给大量涌入的外来工提供租房,当地村民集体把低矮的民房“拔”高了3到5层。

如今,传统的工厂已经搬走,租客也换成了在市区工作的白领,在“三旧”改造的大潮中,这个谈不上辉煌的城中村原本逃不过被推倒重建的命运,但主政者一个新的想法让它以另一种方式重生。

今年9月,广州农民工博物馆在马务联和工业区内开馆,一栋4层高的旧厂房被改造成博物馆的主体建筑,门前立着一个古铜色的农民工群像,这些雕像昂首阔步,目光坚定,往前迈的步伐整齐划一。

这座农民工博物馆并不孤单,它被包裹在一个达6000多平方米的“广州城市印记公园”中,按照规划,这座主题公园将包含城中村原貌街区、农民工生活实景区、大学生创业园、当代艺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产业转型升级展示长廊,还有一些商业生活配套。

尽管在2012年的11月,上述大部分设施仍然停留在规划图里,但提前开门迎客的农民工博物馆已然吸引了不少游客。

我们没有过得这么好

“里面有很多好看的。”11月的一天,头发花白的梁伯站在一层的大堂里,笑眯眯地说。他家住附近,开馆至今,他已经是第5次过来了。梁伯已经退休,他喜欢“没事的时候来这里逛逛”。

梁伯静静地看着面前是一块长达七八米的电子屏幕,幕中滚动播放着一段颂扬农民工时代功绩的宣传片,整个大堂回荡着一个慷慨激昂的声音:“他们共同拥有一个足以载入史册的称谓,农民工。这一张张笑脸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事业的推动者,他们将与中国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历史一道永载史册。”

在生活中备受冷眼的农民工在这个展馆里被视为一个值得铭记的传奇。4层的博物馆,用各种光影技术、场景布置、实物、文本,讲述了一个关于农民工历经艰辛而最后寻得美满结局的故事。

二楼展馆入口一个投影展现让人印象深刻,一老一少的农民工对着空旷的展厅反复地说道:“我们农民工一样可以做大事,实现梦想。”数个成功农民工的口述史散落在展馆的各个显示屏里,在显示屏里,他们都实现了当初的梦想,拿到了广州户口,在广州安了家,过上了幸福生活。

但佛山农民工欧昌群在看到这些跳跃光影时,她只感到一阵不可抑制的伤感,她说:“不全是这样的,我们没有过得这么好。”

工伤,这是农民工心中的梦魇,但华美的广州农民工博物馆对此着墨不多。

欧昌群是四川南充人,在2002年,她只身来到佛山南海打工,辗转到过木板厂、五金厂、汽车弹簧钢板厂担任普工,但在打工生涯的第9年,她遭遇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工伤。

2010年1月,欧昌群因拖欠工资问题与厂方发生口角,那几天里,她感到很不痛快,工作时“恍恍惚惚,有点心不在焉”。不幸的事情发生在一个早晨,当时,欧昌群一个不留神,整条右臂就被卷进了一部上个世纪留存下来的老旧机器里,她瞬间只有一个念头:“我的手没了。”

彼时,欧昌群所在的汽车弹簧钢板厂没有给员工购买社保,工伤发生后,担心“出事”的老板连忙自掏腰包为欧昌群治疗。断臂修复的治疗费可不便宜,欧昌群从1月入院,到6月出院,共花费了10余万元。心痛银子的老板在3月的时候就不愿再支付治疗费,频频催促欧昌群在手术成功后赶紧出院。

钢钉还打在欧昌群的手臂上,5根手指不能自如活动,她非常担心提早出院手臂不能顺利康复,因而拒绝出院。“有一段时间,老板不付钱,医院都停药了,我只能穿着病号服跑工会、跑妇联,到市政府去,我真的很怕自己的手会保不住。”

后来,在当地人社部门介入后,老板才不得不为她支付剩余的治疗费。但经此一劫,欧昌群不愿再回工厂里打工,她加入了一家N G O,把探访工伤、职业病工友当做了自己的新职业。欧昌群说:“我这才知道,遭遇工伤的工友有那么多,他们的生活非常困难。”

来自佛山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的数据显示,2011年佛山市(不含顺德区)被认定为工伤者17052人,平均每天47人。欧昌群认为,频繁出现的工伤是农民工历史的一部分,直至现在,依然是许多农民工逃不过的梦魇,但广州农民工博物馆几乎没有关于工伤的展品,让她感到很失望。“我想到博物馆看到一些真实的东西,但是我看不到。”

“也许很多年以后,工厂里不需要人来干这些活了,那时候的小孩子还以为农民工的历史很美好,他们不知道我们这一代有很多人曾经在工厂里缺胳膊少腿。”欧昌群说。

来自贵州贵阳的农民工安强文也有同感。今年1月,她那在佛山陶瓷原料厂工作了近20年的丈夫,在经过两年治疗后,依然被尘肺病夺取了生命。安强文说,她到广州农民工博物馆参观,就是想去看看有没有跟尘肺病有关的东西,但有人告诉她,没有。“没有?怎么能连这个都没有呢?”

博物馆不要回避时代的问题

祥子,中山大学学生,曾自费“卧底”深圳富士康,一直关注“农民工”的话题。今年10月,祥子得知广州农民工博物馆刚刚揭牌,就好奇地去逛了一圈。

但祥子发现,博物馆所表达的、所反映的,与他心目中农民工真实的生存状态有不小的距离:“我只看到国家政策对农民工逐渐改善,以及农民工为我们这座城市所做的贡献等等的美好形象,而没有反映农民工本身遭遇的真实问题,比如农民工生活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户籍制度、子女的教育问题等等。”

祥子希望自己能做点什么,促使广州这家耗资不菲的农民工博物馆能展现更多的真实。他制定了一个“三部曲”,第一步,向政府申请公开博物馆筹建思路;第二步,组织困难农民工进馆参观;第三步,公开递交整改建议书。“没错,我就是希望引起关注,让大家通过关注我,进而关注农民工博物馆,再来关注农民工生存困境。”祥子直言不讳。

在两次寄信申请公开农民工博物馆规划及征集展品的具体信息后,10月21日,祥子邀请欧昌群等8名佛山农民工到广州参观农民工博物馆,同行的还有两家纸媒的记者。

但令祥子一行错愕的是,当天农民工博物馆大门紧闭,门口上挂着牌子赫然写着:星期天闭馆。而按照原来的规定,广州农博馆的闭馆日是周一。远道而来的欧昌群很不满意,她说:“为什么要星期天闭馆呢?我们这些农民工只有星期天才休息啊!”

此后两天,媒体连续的报道让有关部门感到了压力,10月25日,广州市建委在农博馆会议室里约见祥子。

赴会的祥子特意穿上了在富士康打工时的工服,同时,他还带上了包括欧昌群在内3名受过工伤的农民工,同时还有多家媒体的记者。“我想,如果政府否认农民工苦难的事实,就让受过工伤的工友发言。”祥子在赴会时已经准备好了可能发生的争辩。

出乎祥子意料,当天会谈的气氛十分和谐。广州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主动对祥子的建议表示回应:“你说反映政策背后农民工的故事,这个建议很好,我们会考虑,而且现在也在做一部分。我们已经委托广州社科院拍了6个口述故事,你说的情况我们会慢慢完善。”

按理说,祥子收获了一个高于预期的效果,但他仍不满意,11月,他又写了一份《三问博物馆建设工作组有关负责人》和一份建议信,建议博物馆方面“从农民工的工作、生活和家庭教育三方面展现农民工真实的生活状态。”

中山大学华南农村研究中心的许辉是祥子的朋友,他很支持祥子的行动。许辉说,博物馆本身有公众教育功能,希望祥子做的事情可以引发社会的思考。

农博馆建成之前,他曾受托搜集一些反映农民工生活的口述史。于是许辉花了四五天时间,到一个建筑工地上找了一名工友,拍了一段工友的口述史交上去,但最后不知何故没被采用。后来他到农博馆参观时看到,馆里播放的几段口述史很明显是摆拍的。

“广州农博馆展出的信息给我一种‘农民工很伟大’的感觉,但你去问一个农民工,你觉不觉得自己很伟大,他会回答,‘伟大的话我小孩就不会上不了学。’”许辉说,“我希望博物馆不要回避这些时代的问题。”

有一些苦难值得被铭记,比如,尘肺病。

在深圳劳务工博物馆主展厅里,静静地躺着31份尘肺病鉴定资料,这些资料上写着同一个名字:“张海超”。有人说,要问农民工职业病维权之路有多难,这些不会说话的材料能给出一个最鲜活的答案。

2009年6月,农民工张海超为了维权,以“开胸验肺”的悲壮之举证明自己患有尘肺病。其实,早在张海超“开胸验肺”前,医生便对他坦承:“凭胸片,肉眼就能看出你是尘肺。”但职业病防治所却为其作出了“肺结核”的诊断,张海超愤怒了,他最终选择用一种极端的方式自证。

2011年4月,张海超把31份工伤鉴定资料,包括X光胸片、职业病鉴定证明、诊断书捐赠给深圳劳务工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因为在2008年4月开馆的劳务工博物馆被认为是中国首家“纪念劳务工群体”的博物馆。

这座博物馆位于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一处僻静的街角,经常有参观者问工作人员“为何将博物馆建在如此‘偏远’的地方?”工作人员通常会指着这两栋外表普普通通的灰白色建筑物答道:“这是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的厂址所在地,这里诞生了中国首批劳务工。”

目前,深圳劳务工博物馆已征集了6000多件(份)劳务工史料及文物,其中800多件在主展厅展出。

尽管博物馆以记录农民工历史为己任,但在面对职业病、维权等“敏感材料”时,这家由政府主办的博物馆一度犹豫不决。在去年的“五一”劳动节,手握“开胸验肺”的珍贵资料的馆方未敢展出,负责人担心“展出负面材料,有失深圳脸面”。

伤痛史,展出,还是不展出?博物馆的主管官员很是经过一番纠结。直至2011年8月,劳务工博物馆才把国务院总理帮农妇熊德明讨薪的照片,与张海超开胸验肺的材料一同展出。据说,这是出于“丰富展览内容的结构,填补了史料展中缺乏劳务工维权史料的空白”的考虑。

打工者博物馆: 记录“沉默者”

989路公交车到达北京皮村西口时,超过半数的乘客会下车,他们大多穿着厚厚的暗色棉衣,身上沾有些斑驳油漆、木屑,还有不少的灰尘。

因政府收回土地,此地方圆10公里都是荒废的草场,还未被拆迁的皮村曾是北京郊区最大的加工、制造厂聚集地之一,大型的加工业吸引了近10万名来自全国的务工者。

大量的打工者催生了浓郁的打工文化,皮村不仅有自发组织的打工艺术团、打工子弟小学,还有一个由打工者与大学生一砖一瓦、亲手搭建的打工者艺术博物馆。孙恒是博物馆发起人之一,这位曾经的音乐老师是一位有故事的人。

10多年前,孙恒来到北京打工,做过服务员,瓦工,试过被老板拖欠工资,也曾被联防人员查暂住证。这位文艺青年把自己的打工遭遇写成歌曲,用吉他弹唱。2002年,孙恒与工友创立打工者艺术团,时常到打工者的工地、居住区举办小型演唱会。

当单曲《天下打工是一家》登上央视等媒体后,孙恒出名了。一些遭受过不公待遇的工友们会拉着孙恒的手说,帮帮我,找个电视台说说,我被拖欠工资,被老板打骂。看着工友们展示的老板拖欠工资的欠条,被收容的证明,罚款单等物品,孙恒很受触动,他说:“这些物品就像城市中被深埋的管道,它们一直存在着,却不被历史书写、记忆。”

“30年的发展,很少给工人们开口说话的机会,他们是发展中的沉默者。”孙恒于是决定建立一个“代表工人历史”的博物馆。

2007年,孙恒在皮村的一处废弃的琉璃瓦厂上着手建造他理想中的博物馆,当时,租金的问题虽然解决了,但对于孙恒和他的十余个工友而言,赤手建造房屋的任务还是显得过于困难。

孙恒在皮村贴出了建造打工者博物馆的告示,北京的媒体对此事跟进报道。此后一个月,数十人报名要帮忙建造博物馆。

“周边的工友听说要建造自己的博物馆都愿意出力。”孙恒说,当时一些工友路过此地,会好奇上来打听,“这修修建建要造什么啊?”一对粉刷工人夫妻令孙恒印象深刻,“他们一听说要建造工人博物馆兴奋地说,我们就是工人,我们可以出力。最后他们全程参与了博物馆的墙面粉刷工作,没有索要一分钱。”

就连高校的学生也志愿参加博物馆的建设。2007年下半年,来自北京交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的40多名大学生和工友团队一起粉刷墙壁、平整地面、搭建博物架……在开馆前一个月,他们时常忙到深夜,累了就轮流在帐篷里休息。

博物馆内陈列物品的柜子,玻璃台都是工友们捐赠或者经过改造后的废弃家具。思虑再三,孙恒最后决定在打工者博物馆中间加上“艺术”两字。“因为不希望这里只能冰冷冷地存放着一些代表工人苦难故事的物品。”孙恒解释说,他希望这里能成为工人们的家,“在这里,他们能回忆过去,同时也能更开心地面对生活。”

皮村的打工者艺术博物馆有5个独立的展厅,分别命名为打工者历史、妇女、儿童、打工者N G O和专题调研展示厅。“历史”展厅的一个展柜独立存放了十几本来自广州、广西、北京等地的暂住证和罚款单。孙恒说,这些不起眼的小本本在当年令全国的外来务工者“谈证色变”。

暂住证背后是收容遣送制度。在2003年以前,城市中无身份证、暂住证和务工证的流动人员被视为非法居留,须被收容遣送。那时,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中走动须时刻携带暂住证,否则,一旦遇到联防查证,轻则罚款,重则进派出所。

博物馆的“故事墙”上有一位广州工友的留言:“我在洗澡的时候被强行拖出来查看暂住证,在一切手续都齐全的情况下还被莫名罚款了200块。当时绝望极了。”2003年3月,著名的“孙志刚事件”成了终结收容制度的导火索,同年6月,总理签署国务院令,正式废止了收容制度,大城市中的外来工才告别了“被查暂住证”日子。

在“妇女”展厅中,一个展柜里存有一封信件和两双拖鞋,3页发白的信纸上写着“我和家人一起编织的拖鞋,赠与打工者博物馆”末尾署名“田玉”。

田玉,前富士康员工,2010年3月17日,她从深圳富士康百合园宿舍楼纵身跳下,制造了富士康“十三连跳”的其中一跳。田玉并没死,她被医生从死亡线拉了回来,但却不幸瘫痪。同年10月,半身不遂的田玉被公司悄悄送回了家乡,为了维持生计,她在网上开设了小店,出售自己编织的拖鞋。

皮村一位工友在看望田玉时带回来了一黄一蓝两双拖鞋,打工者博物馆将其收入馆中。孙恒认为,不少工厂的规则按照男性的标准设立,女工的权益被忽视,“不少承压能力弱于男性的女工在心理破防后走向极端。”

在“儿童”展厅中,墙面上挂着十几件打工子弟学校的校服。“很多都绝版了。”一位工作人员说,2011年上半年,北京多家打工子弟学校被政府强行关门后,打工者艺术博物馆中的五六件校服就此成为了绝版。

离开学校的时候,一些孩子把校服捐出来给博物馆。孙恒还记得,其中一个孩子说,孙叔叔,替我保管,我还会回来看的。随后,这个孩子跟着父母离开了皮村,去往他方求学。

目前,皮村已经被政府划为拆迁区,皮村的打工者,还有他们的打工者博物馆,未来命运如何,没人知道。“我们会跟着打工者一起流动。”孙恒说,打工者艺术博物馆因打工者而建,它也会随着工友们一起流浪。

历史博物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货币

经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6月18日宣布:自6月19日起,银行间外汇市场完善人民币对英镑的交易方式,发展人民币对英镑直接交易。数据显示,伦敦已经成为全球仅次于香港的人民币离岸市场。开展人民币对英镑直接交易,有利于形成人民币对英镑直接汇率,降低经济主体汇兑成本,促进人民币与英镑在双边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有利于加强两国金融合作。

讨债

据俄媒6月16日报道,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已向斯德哥尔摩国际仲裁法院乌克兰石油天然气公司,并讨债45亿美元。递交书的原因是:乌克兰石油天然气公司未能按天然气出口合同规定履行自己的义务。原因还包括:乌克兰石油天然气公司拖欠了大量已经按合同出口的天然气债务。俄天然气工业公司已于莫斯科时间6月16日10时开始,对乌克兰国有石油天然气公司引入供气预付款制度。

示威

当地时间6月11日,超过3万名欧洲出租车司机在伦敦、巴黎、马德里和米兰等大城市街头示威。出租车司机们认为,打车服务“Uber”缺乏管理,这已经影响到他们的生计。出租车司机还投诉称,Uber计算车费的程序根本等同出租车计时表,已违反业界规例。但是,Uber却在6月12日宣布其注册用户数量相较6月4日上涨了近850%。难怪Uber在英国及爱尔兰市场总经理乔・伯特伦得意地说:“伦敦人民在用手指投票”。

公司

特斯拉对外开放所有专利

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当地时间6月12日宣布,将与同行分享特斯拉的所有技术专利,以推动电动汽车技术的进步。马斯克表示,“特斯拉不会对任何怀有善意使用我们技术的企业发起专利诉讼”。特斯拉被视作当今电动汽车市场的领头羊,在相关的电池、电子设备和软件领域均拥有很强的实力,专利总数大约为200项。

BBC开感反应系统

不久的将来,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中的经典场景“老大哥在看着你”将会成为现实。据法国《费加罗报》网站6月17日报道,英国广播公司BBC开发了一个新系统,将在人们观看电视时分析观众实时的情感状况。设备配置的网络摄像头可以分析观众面部表情所表达的情感,专家由此可以了解电视节目让人们产生的感觉。BBC副总裁博伊尔说道:“这将最终确定我们的观众喜欢看什么。”

比尔・盖茨参加马云饭局 (图①)

“我在北京与阿里巴巴的马云会面,共商慈善事宜――很好的谈话。”6月18日上午,比尔・盖茨在“推特”上了这一消息。盖茨此次来华十分低调,而与马云等中国企业家会面是此次行程的主要内容之一。自2010年,他和沃伦・巴菲同倡议发起“捐赠承诺”后,多次向公众表明他们的决心。盖茨显然希望中国富豪也能加入“捐赠承诺”。据悉,这次盖茨如愿以偿,在马云的安排下,与包括任志强在内的多名中国企业家会面。

切尔西成“吸金女王” (图②)

美国媒体6月13日披露,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之女切尔西・克林顿,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出任特约记者至今,已从NBC拿到155万美元的薪水。有好事的美国媒体为切尔西算了一笔账,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她总共在NBC出镜14次,总计58分钟时间。换句话说,NBC为她支付的薪水是每分钟26724美元,每秒钟445美元,堪称“吸金女王”。美媒嘲讽称,切尔西不愧是美国曾经的“第一女儿”。

梅德韦杰夫电梯内玩自拍 (图③)

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是个社交网站的资深玩家,在“推特”和俄社交网站上都拥有自己的账号,如今他在Instagram社交网站的粉丝数量已达40万。6月11日他在Instagram网站上公布了自己在电梯里用苹果手机拍摄的自拍照。人们自拍时通常都是将手伸长或站在一面镜子前面,不过梅德韦杰夫的自拍手法则较特别,是利用电梯里的镜面拍照。据说,梅德韦杰夫此次是应粉丝要求才奉上了自拍照。该帖子发出后不久,就收到了5300多条粉丝的评论和7万多次点赞。

老布什跳伞庆祝90岁生日 (图④)

历史博物馆范文第6篇

[关键词]博物馆;内容设计;方法

历史博物馆是精神文明的载体,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据,对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博物馆的文物陈列设计是博物馆展览的重要内容,是衡量博物馆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陈列内容的设计最终体现出了广阔的历史现象,能够给人以文化、智慧上的启迪。因此在历史馆的设计中,应当采取合适的手段和方法,达到文物和参观者有效沟通的目的。

一、历史博物馆文物陈列的要求分析

历史博物馆作为人类体验人类社会变迁以及历史文化的特有场所,不仅能够获得知识上的满足,同时还具有丰富居民精神生活的特殊作用。陈列作为博物馆展览中的重要工作,也是博物馆进行日常活动的重要方式。在文物的陈列展览中应当按照一定的要求,保证陈列内容的针对性和科学性[1]。因此在历史博物馆的陈列设计中要改变传统的严肃的展览氛围,改变陈列内容简单的设计形式,使文物的陈列设计能够跟随时代的发展需要,为参观者提供良好的轻松的环境,使参观者能够受到良好的精神享受。

文物作为历史博物馆展览的主要对象,具有历史性和物质性的双重性质。历史博物馆在文物的陈列内容设计上要重点突出其历史性,从陈列主体的塑造以及色彩的应用以及辅助展品的展示等都应当突出文物在历史、文化方面的价值。同时文物又具有物质性的特点,在文物的陈列设计中还应当考虑到安全性,包括馆藏环境以及照明、摆放形式等都要满足其安全性的要求。

历史博物馆陈列内容的设计体系出了设计人员对历史的态度和认识,但是这种文化系统是通过文物展现出来的,不是工作人员特地表达出来的。通过对文物陈列内容的设计,将文物单独或者并列的组合在一起来表现出不同的展览主体。观众通过设计人员的工作,根据具有一系列具有逻辑信息的陈列文物,再结合观众自己的生活常识和经验来联想和解读文化的内涵。通过文物陈列设计所塑造的真实情景而还原历史的真实情况,从而理解对文物的深刻含义。通过专业的陈列内容设计,将一个个普通又具体、独特的文物结合起来,使观众能够得到一般性的普遍认知。通过观众的感受使展览活动能够更好的打动观众的心,激发观众的情感和情绪,使观众能够对文物的陈列设计产生共鸣。

二、文物陈列内容设计方法的研究

历史博物馆具有历史、艺术的价值,其文物的陈列设计方式也影响了博物馆参观者的心理和行为。历史博物馆的内容陈列不仅是设计者的工作,同时也是博物馆工作人员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博物馆工作人员来说,需要将自己对文物的理解应用到陈列设计中,从而真正的突出文物的价值。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突出文物展览的历史、科学价值,还要突出文物的审美和环境的统一。因此博物馆的文物陈列设计和室内的装修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它能够体现出博物馆在文物收藏、展示以及研究等多个方面的功能[2]。时代的发展变化赋予了图书馆更多的功能和任务,如果历史博物馆仍然按照传统的陈列设计方式,将容易造成陈列内容呆板、没有个性,也就不能提起观众参观的热情,影响了博物馆功能的发挥,因此应当加强对历史博物馆文物陈列内容的设计研究。

在博物馆的陈列设计中应当围绕着展览的主题和陈列的内容展开,通过展示和提取相关的资料,将文物艺术展现或者用加工、创造的方式应用到陈列出来。在博物馆文物的陈列设计中应当能够突出展览的内容,并且突出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将相关的艺术、文化元素能够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博物馆文物内容陈列设计不是文物简单的陈列,热情通过巧妙的形式再现人类历史文化的长卷,展现出历史的变革,使观众能够通过一定的文物环境来感受历史,感悟文化和人生[3]。通过在有限的空间里,利用文物的陈列设计来展现出文物的艺术光芒,这也是现代博物馆的设计思想,是现代历史博物馆文物陈列设计发展的潮流。陈列设计的内容和形式上的设计应当紧密配合,这样往往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设计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对图片、文字的内容进行修改,在修改的过程中要努力保证内容和形式的协调统一,,这样性能取得良好的展览效果。对于历史博物馆的文物陈列设计来说,应当避免严谨严肃的表达形式,通过站在观众的角度进行设计,其设计的内容应当浅显易懂。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应当重视观众的体验和感受,只有观众才能决定展览的成败与否。陈列内容和形式设计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其外观设计通俗流行或者高贵典雅,但是其内容让人感到烦闷,那么就难以受到观众的欢迎。因此在陈列内容设计时,要积极的联系社会热点,使旧的文物不旧,这种设计方式能够有效的抓住观众的心,提高观众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陈列内容是吸引观众的关键,如果不改变文物内容的设计方式,再新颖的形式也难以和内容搭配起来,也许开始看似新鲜,但是不能和观众产生共鸣,还是难以抓住观众的心。对于历史博物馆来说,内容陈列设计是决定文物展览成功与否的关键。

在博物馆的陈列设计中应当首先确定好展览的主体,然后是组织相关的文物展品。文物作为历史博物馆展览的灵魂,应当充分的借助文物来进行展览设计。通过突出文物的艺术特色、材质等陈列主题,是陈列设计的重要方法。通过以某一个系列的文物来作为主题,按照文物年代的先后顺序来展示文物,可以使观众从整体上欣赏到文物的艺术美。这种文物陈列设计方式不仅满足了观众对某一文物的好奇心,同时通过观赏也获得了比较系统的知识,满足了观众的文化需求。在历史博物馆的文物陈列设计中,还应当重视历史文化的展示,这也是历史博物馆文物展览的重要意义。在历史博物馆的文物陈列中可以考虑到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形式来展示文化,充分的表达出特定文物的主体思想。在这种内容设计的过程中要重视对文物文化内涵的挖掘,并且通过升华主体的形式来引导观众投入到观赏的过程中,这种内容设计方法具有先声夺人的效果,特别是当序厅的整个设计都展示其陈列的内容时,能够给观众带来比较强烈的视觉感受。在文物的内容设计中,还可以增加和观众互动的内容,使观众能够参与到其中,使观众能够对文物获得更好的实际感受。在文物内容的设计中,可以利用并列、对比等设计方式,也可以将几种框架形式综合在一起,提高了设计方法的灵活性。

三、结束语

在历史博物馆的文物陈列设计中应当以文物为中心,通过相关的馆藏品来选择性的突出展示的主题。但是在内容的陈列设计中不能仅仅依靠文物,这样容易给人以单一、呆板的感受,还需要通过辅助陈列的形式来对文物的内涵进行阐发,增强文物的主观性、趣味性和形象性,从而更好的发挥历史博物馆在文化传播中的价值。在文物的内容陈列设计中,应当重视观众的内心感受,通过抓住观众的心是设计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炯.浅谈历史类博物馆文物陈列展览的内容设计[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149-150,170.

[2]邵骏鸣.内蒙古警察博物馆陈列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

历史博物馆范文第7篇

从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的创立到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其馆址和隶属关系经历过一些变化,加上时局动荡与经费严重短缺,博物馆事业曾屡遭挫折。但在创业先贤们的不懈努力和苦心经营之下,国立历史博物馆的展览与各项业务终于在艰难中扬帆起航。作为中国近代第一个由政府筹设并直接管理的国家博物馆,国立历史博物馆掀开了中国博物馆事业新的篇章,也为近代文化政策的初创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国立历史博物馆的筹备期

关于国立历史博物馆的筹建,教育部当时责成社会教育司负责,并委派该司第二科科长周树人(鲁迅)勘选馆址。因国子监毗邻孔庙,内有辟雍、彝伦堂等建筑,皆与典制、学问有关,又藏有鼎、石鼓及前朝典学所用器具等,与历史博物馆的性质也很接近,遂经政府国务会议议决,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于1912年7月9日在国子监成立。教育部聘任京师大学堂文科教授胡玉缙为主任,并逐步明确国立历史博物馆的功能与定位:“历史博物一项,能令愚者智开、嚣者气静,既为文明各国所重,尤为社会教育所资”【参见并引自《中央纪事:历史博物馆之筹备进行》,原文载于《教育周报》(杭州)第48期,1914年8月15日】。

新创立的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馆址仅有前国子监衙署一座,计二百一十间,署东北隅附住房三百零四间半【数据参见“本馆开馆纪事”.原文载于《国立历史博物馆丛列》(第1年,第2册),1926年12月10日出版,国立历史博物馆编辑部编辑,国立历史博物馆售品处发行】。博物馆藏品则多系国学故物,包括周代篮、簋、尊、爵等彝器,清代祀孔礼器、辟雍陈设、国子监所存各种书版、古文孝经清代盛刻石鼓等石刻、大成殿木质模型等等。这些文物虽然珍贵,但对于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文明的国家而言,国立历史博物馆的藏品未免显得有些寒酸。所以,筹备处成立之后,除对原有国子临的物品进行清理、准备陈列外,开始积极到各地去搜集古物及发掘考古现场。至于“欧式博物馆房合之增建,陈列器具之制造”【参见并引自《教育部筹设历史博物馆简况(1915年8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文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75页】等种种扩张计划,则限于经费的原因,并未大举兴办。

1913年,筹备处购得洛阳出土的汉魏至隋唐时代的屋、灶、车、马等明器,铜、石造像、墓志、陶俑和陶瓶、陶壶以及甲骨刻辞等文物。是年9月,为筹备“1914年万国书业雕刻及他种专艺赛会”,德国米和伯博士到教育部拟借用历史博物馆内物品数件,后函送拟借物品清单(11种),并且专门声明“物品皆用玻璃箱匣保护、标明为北京历史博物馆所藏”。11月,中国外交部致德国公函,同意其借用历史博物馆物品参加赛会;教育部同时令历史博物馆照清单将文物检送到部,当面与德国专业人员交接,并附送展出物品说明书【参见《教育部筹设历史博物馆简况(1915年8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文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75页】。这是国立历史博物馆自筹备以来首次将藏品公开展陈。

为促成历史博物馆正式成立及对外开放,1914年5月22日,时任教育总长汤化龙上《请拨国子监筹设历史博物馆呈并大总统批》,文中提到:“历史博物馆现就国子监地方筹办……本部现正设法进行,一候筹办完毕,自应正式开放。至文庙为尊师重地,现令筹办处暂行敬谨兼管,将来应否开放,应俟历史博物馆正式成立后再行酌量办理。所有呈明旧国子监业经改办历史博馆并兼管文庙情形,谨乞大总统钧鉴,训示施行。”6月28日,时任国务卿徐世昌批令:“准如所拟办理。”8月15日,《教育杂志》和《教育周报》同时刊载《历史博物馆之筹备进行》,社会对于国立历史博物馆的开放表示出期待。

1915年8月,京师图书馆组织成立,教育部即令京师图书馆馆长就近兼管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亦将馆员酌量减少以节约经费。1917年,因原有馆址地处偏僻且屋合狭小,经教育部提议,将清故宫前部端门、午门房屋作为历史博物馆及京师图书馆的馆址。后因经费不足,教育部中止京师图书馆的迁移,国立历史博物馆单独迁入。1918年7月,教育部令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将端门、午门略加修葺,后将午门城楼及两翼亭楼辟为陈列室,开始组织金类、玉类、陶类、石类、瓦类、砖类等陈列。午门下东西庑各三间作为办公室,东西朝房作为贮藏室,端门城楼贮存重、大文物。

历史博物馆筹备处的经费由教育部拨付。1918年,教育部规定国立历史博物馆每月经费为1000元,由部支领,其修缮、发掘、采购文物诸项临时经费,随时呈请报部,核实批给。但实际上,因政府经费支绌,国立历史博物馆每月经费不能按期支领,故而展览业务并未开展,主要业务工作只是通过政府调拨、发掘、征集和捐赠等方式增加收藏。1920年11月5日,教育部颁布《第486号训令》,派符鼎升为历史博物馆主任,改派原主任彦德为本馆名誉副主任。11月10日,下发《第123号部令》,派教育部办事员裘善元、部员龙沐棠兼任历史博物馆馆员【参见《部令第123号(派部员裘善元等兼充历史博物馆馆员)》,原文载于《教育公报》,1920年,第12期】。此时,在组织机构方面,除了主任主持馆中一切事物之外,其下还分为5股:(1)文书股;(2)会计股;(3)庶务股;(4)征集股;(5)陈列股。各股事务由馆员分别管理。

随着馆藏品的逐年增加及人员与基本体制的建立健全,国立历史博物馆于1920年11月正式成立。

二、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

成立后所举办的展览

国立历史博物馆成立之后,经费支绌,经常不能按期支领,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并没有停滞,调查并发掘古物、征集馆藏品、制作模型和图表等有关展览业务的基础性工作,均在这一时期得到推进,为展览制度的进一步创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发掘古物促成的临时性展览

1921年,河北巨鹿发现宋代故城,国立历史博物馆随即派馆员赴该地发掘,获得宋代桌椅及瓷器、杂件等共计200余件物品,运回馆中后举办了临时展览,并募款赈济河南宛属灾民【统计数据源于《中华民国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历年工作简表》,参见《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二十一年度报告》】。展览开放之后,获得了社会的极大关注。1923年2月,历史博物馆从古玩铺购得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明代时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不久《时报》、《史地学报》等媒体便以《北京历史博物馆陈列古地图》为标题报道了收购地图的过程及博物馆展览的情况:“北京历史博物馆创设有年,陈列物品颇多……图共六幅,每幅长七尺宽三尺,自第1至第5幅有利氏题句,(款用大明万历壬寅年,即万历三十年,西1601年),且有李之藻、祁光宗等跋语,而图下又均附有注解,案史载利氏人北京见神宗,在万历二十八年十月,帝深嘉之,此图盖利氏在京时所作也。时日迁移,原图久已不见,辗转流入于某古玩铺,近某外人见之,已成议购买。北京教育会会员孙君闻知其事,亟通报该馆,该馆出巨资购得之。历史上之珍物,幸不留入他邦,亦幸事也。”【引自《北京历史博物馆陈列古地图》,原载于《时报》(4月),转载于《史地学报》,第2卷,第5期,1923年。】

调查并取得信息――调研并发掘遗址或收购古物――进行基本研究并形成展览,这样的工作流程在1921年至1923年间表现出制度化建设的倾向,馆里工作人员的业务熟练程度也明显提升。同时,在博物馆展览完成初步制度化建设的阶段,出土文物已经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其多重意义获得了各方面的确认并经由展览彰显出来。1924年,教育部又派社会司科员兼历史博物馆馆员裘善元赴河南信阳州发掘古物多件,以此次新出土古物“能显出古代文明进化之痕迹,实有公开价值”,便新制玻璃柜10余架,自8月1日起举办专题展览,“既不须入场券,又不限何种人,诚完全公开之展览会也”。此次专题展览的详细展品包括:“(上古)石器29件,计石盘9件、石e11件、石刀5件、石斧3件、石板1件;(上古)残陶器18件,残陶器不知名者,4件,残鬲足5件,残鬲1件,纺器5件,舂器1件,残仓2件;(上古)玉器2件,计玉块、玉斧各l件;(上古)人骨10块;(汉)陶器19件,计瓿4件、瓶3件、罂4件、盎1件、1件、鼎1件、壶3件、灶1件、陶仓l件;(汉)瓷器9件,计磁盖l件、镫5件、磁m3件;(汉)砖9件,内有一块,刻‘永元十三年’5字,字画尚清晰可辨,书法极古拙可爱;(汉)铜器7件,金环1件,鼎足1件,钉32件,此物因剥蚀不堪,究竟为铜为铁,似犹有疑问;(东汉)铁器10件,甑5件、铁刀2件、镰1件、斧1件、锯1件;五铢钱63枚。”展览吸引了各界来宾参观,有金石家王国维、傅增湘、邵章、孙壮、金拱北等,北大古物研究所沈兼士、马衡、顾颉刚、陈垣等,农商部地质调查所翁文灏等10余人,两院议员叶夏声、雷殷等200余人,教育部罗次长以次百余人,舒矣曼、福开森等50余人,共计8000余人。

(二)博物馆基本展览体系的形成

十四年筚路蓝缕之功,初步奠定了国立历史博物馆的大致规模。至1925年,历史博物馆有馆合计端门1座,共9楹,为本馆正门;午门1座,计正楼9楹,左右室各3楹;东西两观方亭4座,2座各12间。午门俗称“五凤楼”,旧陈有钟鼓,博物馆正式成立后,钟鼓移至端门陈列。端门内东庑5间,旧为礼科公署,其东北为太庙右门,西为社稷坛左门,门3楹,东西向。又北,东西庑42间,均联檐通脊,东旧为吏科公署7间,户科9间;西旧为中书科直房6间,兵科、刑科公署各7间,又六科公所2间,余为各部院府寺监朝房,以上房间,博物馆成立后作储藏室。又北东出者日“阙左门”,西出者日“阙右门”,为国立历史博物馆旁门,又北、东、西庑各3间,旧为王公朝集之所,当时作为博物馆办公室,总计房室150余间。

因为馆藏物品自身的严重不足,加上博物馆制度建设尚处于草创阶段,初具规模的历史博物馆的藏品陈列,基本按照所藏物品性质进行大致分类。当时馆藏陈列物品约2000余件,共分为26类:(1)金类;(2)石器;(3)刻石;(4)甲骨刻辞:(5)玉类;(6)陶器;(7)明器;(8)俑类;(9)瓷类;(10)砖瓦;(11)木器;(12)兵器;(13)衣冠;(14)地图;(15)画像;(16)碑帖;(17)唐人写经;(18)宋代精椠;(19)板片;(20)明清诏令册命题奏;(21)试卷;(22)武试用品;(23)前代御用品;(24)现代国际纪念品;(25)模型;(26)影片。

(三)经费短缺对展览业务的阻碍

国立历史博物馆的建立体现出一种国家意志,也确定了近代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国家集中统一管理体制。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国立历史博物馆是在一种艰难而复杂的时局下发展起来的,其本身的筹建工作从一开始便陷入了窘境。可以说,经费短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博物馆的筹建和展览业务的有效开展。

实际上,受经费短缺所限,从1912年筹备处创设到1921年博物馆正式成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的主要工作包括调查古物、考古发掘、考订、保存古物、摹拓、模造、摄影、研究、编辑、讲演等类别;1921年之后,才偶尔举办过一些小型的临时展览与馆藏文物预展。所幸的是,当历史博物馆各项事业起步之际,得到了国内外人士的慷慨赞助与热心捐赠。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也积极主动地向社会各界谋求发展策略,公开征集信息。特别是在展览业务领域,从展品遴选、名称拟定到内容规划、展陈设计等多方面,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为其早日形成系统化的工作方法和日后正式开馆、举办长期陈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博物馆范文第8篇

今天,晴空万里,天气宜人,学校组织我们去历史博物馆参观,学习。

走近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福建历史博物馆》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进入博物馆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大型塑像,里面记载着人民同敌人英勇作战的场面,绕过塑像,我们走进大厅,大厅里放满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有红军使用过的刀枪,有红小孩使用过的红鹰枪,有红军使用过的炊具,还有烈士留下的血衣……

参观了历史博物馆,使我们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我也深深地体会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自不易的,是不怕牺牲,英勇作战,是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如果没有他们忘我牺牲的精神,没有他们为了祖国的解放而英勇牺牲的高贵品质,那么就没有我们今天幸福的日子,也不可能坐在这明亮的教室里读书……

今天参观博物馆我收获很大,我们只有不忘过去,好好读书,学好文化,长大为祖国,为人民做贡献。

历史博物馆范文第9篇

我们一走进博物馆,一幅迷人的景象就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一块纱布里面站着一个巨人——他就是铜立人像。它形态各异,而且还有两只长长的手臂,好像要抱你一样。可见,它具有浓浓的民俗文化啊!接下来,我看到一个文物好像在金鸡独立,结果,我上前一看原来是铜人首鸟身像啊。它像奥运云一样,一动不动地立在那里。然后,我又看到了一颗巨大的牙齿,它会是谁的牙齿呢?原来,它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象的牙齿。它巨大无比,呈土咖啡色。

突然,我的眼睛被一幅幅山水画吸引住了,然后,我就不知不觉地来到“画廊”,那里到处都是画,有的刻在木头上,还有的干脆把人的造型捏出来。第一幅画是在木头上刻的,它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且很精致。可是,我感觉它非常像《清明上河图》。你看,民俗文化又特别,又相像。

然后,我们又去了三楼,那里有邓小平爷爷所开过的车、用过的公文包等等。在这里,我大开眼界,看到了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的电话,还看到以前竟然有两个镜头的照相机,真是应有尽有!可是,一个大大的家伙挡住了我的视线,我心想,这家伙,这么大,还有一个自行车一样的圆圈,真奇怪!原来,它是古代的电影设备啊!你看,古代的东西也很新奇哦!

但是,时间过得飞快,我们该回去了。我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历史博物馆,心思还在那有趣的博物馆。

历史博物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华侨;历史博物馆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7-1620-04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博物馆的发展趋势说明,现代博物馆不再是简单的藏品标本的收藏、展示、研究机构,而是面向社会、服务于公众的文化教育机构和信息资料咨询机构。因此,信息化建设必将为博物馆未来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是中国侨联第一届主席陈嘉庚先生1960年提出建设并捐款50万人民币,经历过中国侨联几届领导努力,现在基础建设几乎完成,如何把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建设成为国际领先的一流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更为主要。该文主要介绍信息化技术在华侨博物馆应用。

1 博物馆与信息化

1.1 博物馆概念

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

在我国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通过征集收藏文物、标本,进行科学研究,举办陈列展览,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1.2 信息化概念

“信息”(Information)是指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所产生的各类有用符号(资源),“信息化”(Informatization)一词,是指对这些符号的通过技术手段所进行的收集、整理、加工、保存、传播、利用,目前而言主要利用的技术为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我们可以理解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它也是一个国家地区计算机、通讯和网络技术现代化过程。

1.3 信息化与博物馆

博物馆信息化工作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从博物馆的资源到服务以及各项工作之间充分交互的处理过程,是对博物馆利用资源实现服务以及使服务更加深入、资源的利用更加合理的总体方法的称谓;在博物馆中,数字化是指在博物馆一些单项具体工作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数据处理的过程,是对博物馆资源利用的具体手段的称谓。需要指出的是,信息化和数字化两个概念在这里是不可分的,是不对立的,是总体规划与有机关联的若干数字化手段的集合,共同构成了博物馆的信息化。

博物馆信息化也就是数字化建设分以下几点:

1)博物馆信息化是指通过网络、计算机、通信等现代科技手段,对博物馆信息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不断使博物馆收藏、研究、陈列、宣传、管理和服务等的效率和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过程。

在博物馆的收藏、研究、陈列、宣传和管理活动中,现代数字及信息技术的使用,都是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博物馆数字化需要多种技术的支撑。博物馆数字化所涉及的技术主要有: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等。

2)博物馆信息化,由低到高,可以分为五点:

① 博物馆技术的自动化,主要是指以自动控制系统等信息化。包括: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通讯自动化系统;火灾报警与消防连动自动化系统;安全防范自动化系统;陈列中的感应互动系统。

② 数据处理的信息化,即将博物馆的文物藏品和管理数据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电子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③ 管理和办公的信息化,即在上述两点的基础上进行博物馆信息化的系统设计,并逐步开发使用信息资源,建立整个博物馆的管理信息系统(MIS)。

④ 博物馆陈列、藏品、研究和管理一体化的数字化,即将征集、设计、布展、研究等过程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以及设备、能源、人力资源等整合起来,实施ERP和Intranet,使博物馆内部数字化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⑤ 博物馆数字化由内向外扩展。整合博物馆的各种资源,利用博物馆内网和互联网平台,将内部的实体陈列与互联网虚拟陈列结合起来,向社会公众展示和宣传博物馆,更大范围实现内外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

2 中国华侨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主要内容

华侨历史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2.1综合布线

华侨历史博物馆综合布线涵盖以下几个部分:

1)涉及网络互联的计算机系统以及各类计算机外部设备等

2)涉及传统通信系统

3)涉及通过计算机控制的智能化和安全防范系统

4)为博物馆智能化提供基础,同时综合布线系统要求达到以下功能:

计算机网络系统覆盖整个博物馆的公共区域及展区和走廊;

综合无线网络系统将覆盖整个博物馆的公共区域及展区和走廊

网络可根据具体用途配置,各个级别不同性能的设备,还可以提供灵活的系统更新和布展区的移动应用,同时还可以适应网络设备的扩展和调整。

传输系统配置内外网主干为10G光纤,配线架到信息点为六类双绞线;内网1G到信息点;外网进线为双100M-1G线路;配线架到无线、有线信息点为六类双绞线,外网1G到信息点;

⑤ 信息中心到配线设备间采用双核心10G链路,交换机椎叠采用1G光口。

5)无线系统布线

综合无线覆盖系统,可实现无线信号从400兆到2500兆赫兹频率范围全覆盖。全面连续覆盖2G(GSM、CDMA),3G(WCDMA、CDMA2000、TD-SCDMA),WLAN,数字集群、对讲、寻呼、消防警报等所有频段的无线应用。

2.2内网

博物馆内人员使用的为内网,实现办公自动化,数据录入,有多个子网(小局域网,如展陈部、藏品部、网络部、办公室、研究室等),各子网内的计算机可通过授权和密码访问其他子网计算机或服务器,没有授权和密码的计算机无法访问其他子网(通过网络交换机和网络管理实现),内网中计算机访问互联网必须通过WEB服务器、防火墙、路由器来实现,以保证内网不受侵害,对保密性要求较高的子网的计算机,原则上不允许登录互联网,登录互联网的机器必须独立在子网之外。

2.3外网

外网是为在馆内的非馆内工作人员(参观观众、访问学者、会员等)提供的网络服务,服务包括互联网访问,馆内信息资料平台等。为外网是设置的布线系统、网络系统以及信息系统和内网实现物理隔绝,互不相通,以保证内网使用的安全性。

2.4无线覆盖系统

无线网系统要求支持各常设、临办展馆的网络接入。支持各常设、临办展馆的无线信息导航,支持博物馆内移动办公,支持重大活动时安全人员的音频视频传输。要求传输性能好,技术先进,覆盖范围广、技术成熟、具有良好的扩容性,系统安全可靠。

2.5办公室自动化系统

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是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一个主要部分,目的是帮助博物馆提高办公效率和管理水平。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更快更好的实现博物馆办公手段自动化、资源处理信息化、信息传输网络化等。它是实现内部信息共享和的集成化平台,为内部所有的信息应用系统提供单一的访问各种信息资源的入口,包括:

1)行政办公系统

行政办公系统由公文拟稿、收文管理、发文管理组成,完成执行“拟文”、“发文”、“收文”的管理工作,实现公文电子起草、传阅、批示、会签、签发和接收工作、处理发文反馈、催办、流程跟踪与统计、查询和归档等工作。

公文流转过程采用电子邮件的通知方式、设置日志文件进行记录。建立流程自动控制模块,可查看流程并能够进行办理检查或催办。在规范收发文工作的流程的基础上,系统应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以适应实际工作过程,采用自动提示功能,对超时未办的文件,进行友好提示。

①公文拟稿

用于进行公文起草或选择已经起草但未送出的稿件进行修改、完善。建立相关的文件信息。

②发文管理

发文管理应具备发文的登录、审批、查询、统计、打印、数据备份与恢复等功能。拟稿完毕后的公文经过多个流程处理后才能正式发文。

③收文管理

收文管理应具有收文登录、办理、催办、借阅、催还、查询、统计、打印、数据备份和恢复功能。

2)会议管理系统

对博物馆各种会议进行管理,包括会议计划、会议审批、会议安排(包括会议日程;会议议程;会议地点;参加人选等)、会议通知、会议提议、会议的管理监督等等,主要包括:

【会议计划】安排会议计划,应包括会议年份、申请部门、申请人、申请日期和会议的信息,会议信息应包括会议名称、地点、会议时间、人数、会议会期等信息,部分信息由系统自动填写。

【会议通知】拟定会议通知单,包括会议名称、申请部门、会议日期、会议时间、参会人员、与会部门、会议地点和会议内容。然后发给相关人员。

【会议记录】会议记录的信息包括会议的主题、记录员、召开部门、召开地点、召开时间、主持人和会议主席情况等信息。

【会议查询】对博物馆计划和召开过的会议进行查询,并显示打印结果;

查询有多种方式:

全部会议结果;

②单项查询结果;

③ 多条件查询结果。

3)财务管理系统

将财务系统纳入网络中,内部的事物可以进行远程处理,博物馆的一切财务活动可以进行在线管理,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使资源配置优化,最大限度的节约使用资源。系统高度集成为:凭证管理、期末处理、账簿管理、财务分析、帐套管理等。

4)人事管理系统

实现对组织机构、岗位技能、员工招聘、岗位聘用、劳动合同、新近福利、考勤休假、教育培训、保险健康等各项业务的计算机管理。

5)后勤管理系统

将博物馆后勤行政工作的各项规划和制度、后勤保障业务、资产管理、房产管理、机电设备管理、文件印制、交通及停车场、会务、接待服务、医疗卫生、职工食堂等事物的各个环节纳入到网络体系内,可降低运营成本,约开支提高工作效率。

2.6 安全防范系统

安防系统包括:门禁系统、报警系统、巡更系统、周边防范系统、一卡通系统、闭路电视、有线无线对讲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等。各相应子系统通过网络互联,统一报警模式,在同一个操作平台工作,成为一个安全防范管理系统。各子系统可共用系统数据库,针对博物馆内部管理发展的要求,除在门禁、报警、巡更、闭路电视实现统一管理外,还可以实现与消防报警及联动系统、消防紧急广播系统等结合,以达到集中管理、分散监控的目的,通过和其他系统的联动以发挥强大的应用功能。

2.7 公众展示系统

1) 电子导览讲解系统

自动导游系统能为博物馆传输音频信息。采用无线传输与数字控制技术,可以创建上百类为参观者特设的声音信息,例如,不同的语言,在不同语言中在设不同的收听水平(如:小孩、专家等)。

通过自动导游系统为每一个参观者配备一套装置。根据观众的不同,可以由管理人员为他们设置不同类型(语言、收听水平),或者由观众自己设置。当观众接近一个展览时,相应的预置解说(关于这个展品的介绍)就自动开始,包括:展览信息、音乐、声音文件等。观众就不必按固定的路线进行参观,可以随自己喜好的路线来参观。此外,他可以在任何时候停留在不同的展品前,而且可以重复地收听。

2)触摸屏技术

博物馆触摸屏通过把博物馆基本情况、展览内容以及展品信息等多种与博物馆相关的

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使这些信息在观众需要的时候,通过观众对触摸屏触摸或点击以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让观众更容易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触摸屏动态展示画面性强,是博物馆陈列展示形式的有益补充。博物馆展览的传统展

示方式大多是“以文物说话”的静态展示方式,形式比较单一,难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触摸屏利用动画、视频、互动游戏等动态的形式直观地进行表现,使展览内容变得更加生动丰富,增强了观众的兴趣。

3)三维动态成像技术

三维动态成像技术在博物馆虚拟展厅中常有应用,它可以使立体影像不借助任何媒介而直接投影于特定的空间,忠实地再现现实中的物体或复原出存在于远古的物体。由于影像清晰可见、色彩还原度高,因此非常逼真,可以给受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仿佛置身其中,满足了受众对博物馆展览探索、猎奇的要求,提升了参观的体验性和娱乐性。

4) 自动售票系统

自动售票管理系统包括:售票管理、自动检票系统、票务中心管理、结算管理等。

5)多媒体信息查询系统

多媒体信息查询服务系统主要为顾客提供生动的各种观众指南信息,包括博物馆结构和功能,展览布局位置和服务内容,还能提供各种时事信息、服务信息和交通信息等。咨询方式采用触摸屏,并具备图像、文字、声音、视频等多媒体方式。

2.8 消防系统

1)消防报警系统

本工程采用集中报警系统,所有场所采用感烟探测器、感温探测器、火焰探测器和手动报警器,在车库采用红外探测器。在各个楼层的前室适当位置设置一个火灾复示盘,当火灾发生时,复示盘能可靠的显示本层火灾的部位,并进行声、光报警。复示盘上设有向消防控制室进行报警的确认按钮及报警灯,还应设置检查复示盘上各指示灯的自检按钮及声光报警复位按钮。复示盘上的图形应和楼层建筑平面一致。火灾复示盘为防尘封闭型,所有指示灯按钮均布置在面板上,美观大方,操纵及维修方便。

2)气体灭火系统

气体灭火系统是和自动报警系统相连的。当自动报警系统收到二级报警(同时收到感烟探测器和感温探测器就叫二级报警)的时候,就会发一个信号给气体灭火系统的控制盘。气体盘收到信号后,就会发指令启动气体钢瓶顶部的启动电磁阀,电磁阀动作来开启钢瓶顶部的阀门,使钢瓶内的气体释放出来。气体主要是七氟丙烷,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由贮存容器、容器阀、集流管、连接管、液体单向阀、选择阀、信号反馈装置、安全泄放装置、驱动装置、压力表、气体单向阀、管路管件、喷嘴、机架及控制器等组成。

本系统在库房、展厅、中心控制室、文物修复中心等设有该气体灭火系统。

3)消防联动系统

消防联动控制系统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包括消防联动控制器、消防控制室图形显示装置、传输设备、消防电气控制装置(防火卷帘控制器、气体灭火控制器等)、消防设备应急电源、消防电动装置、消防联动模块、消火栓按钮、消防应急广播设备、消防电话等设备和组件。

本系统在消防控制室设置联动控制台,控制方式为自动控制和手动控制,可实现对消火栓泵、防烟、排烟、加压送风系统,以及照明和动力电源的监视和控制。

4)消防广播系统

消防广播系统也叫应急广播系统,是火灾逃生疏散和灭火指挥的重要设备,在整个消防控制管理系统中起着极其重要作用。在火灾发生时,应急广播信号通过音源设备发出,经过功率放大后,由广播切换模块切换到广播指定区域的音箱实现应急广播。一般的广播系统主要由主机端设备:音源设备、广播功率放大器、火灾报警控制器(联动型)等,及现场设备:输出模块、音箱构成。

2.9 藏品管理系统

实现文化遗产藏品管理的数字化,结合博物馆文化遗产管理工作流程、基本要素和特点提供一套解决方案。

实现有型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将博物馆文博信息的手工管理流程更新为数字化方式,结合博物馆工作的基础要素和工作特色,建立一个管理软件,以博物馆藏品为基础建立数据库,兼备二维、三维多种信息媒体形式,进行文化遗产的登录、管理、维护、补充等处理。采用GIS技术进行不可移动藏品的管理,应用电子标签技术对每一个藏品进行智能化管理,芯片中记录信息。使用相应的接收设备,利用电子标签自动进行藏品的出入库监控和记录,和高效率地盘库清点。

从管理方面,从通常的文化遗产编目字段,扩展到包括藏品的鉴定报告和鉴定记录、征集收藏记录、出入库记录、展览陈列记录、修复保护记录、以及流转经过、历史相关的论著等,除日常藏品信息管理功能外,还能体现博物馆文博信息一致性的管理。

管理信息系统包括:藏品编目管理、藏品征集管理、藏品研究管理、藏品保管管理、媒体信息管理、网络搜索工具等。

2.10 虚拟博物馆

虚拟博物馆(Virtual museum)或数字博物馆(Digital museum),是以博物馆为主题,数字模拟物品及真实场景的三维模型展示历史,是传统的博物馆历史研究与先进的计算机虚拟技术的结合。整个场景可以三维和交互式探索形式重现。随着藏品和展陈新信息的获取,场景虚拟再现可以得到更新,以反映增加的资料,建立细节越来越丰富的藏品和展出模型。

在完成展馆主体建设的基础上,将珍贵的、需要保护的展品,通过三维建模,将原展品按1:1进行复原,用户通过投影、计算机等显示、交互设备,360°全方位观看展品,是展品展出与展品保护两不误的新型手段。

以上是华侨博物馆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内容,展陈、藏品、安防等系统集成为一个统一的管理平台,使华侨博物馆成为展现华侨艰苦创业、奋斗的现代化博物馆。

3 结束语

上一篇:挖掘历史范文 下一篇:历史名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