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市制度范文

时间:2023-02-24 21:07:56

退市制度

退市制度范文第1篇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表示,《退市意见》后,证监会将指导沪深交易所进一步严格落实退市工作责任,严格落实退市制度的规范要求,近期沪深交易所将修改后的上市规则及退市改革配套细则,从操作层面对上市公司退市有关问题予以明确。《退市意见》将于2014年11月16日起施行。

证监会此次公布的《退市意见》体现着“市场化、法治化、常态化”的原则,包含了包括主动退市、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等核心内容,对退市工作中较为突出、市场较为关注的现实问题做出了明确和细化的规定。

完备退市制度,保护投资者利益

首先,健全上市公司主动退市制度。

《退市意见》列举了因为收购、回购、吸收合并以及其他市场活动导致公司股本总额、股权分布等发生变化引发的7种主动退市情形。在实施程序、配套措施等方面设立了有别于强制被动退市的制度安排。此举利于建设更加市场化和多元化的退市标准。

同时,此次退市意见和2014年7月4日的《征求意见稿》相比,在内部决策程序上加入了“并须经出席会议的中小股东所持表决权的2/3以上通过”。根据发达国家经验,主动退市过程中容易伤害到中小投资者权益,因此此举符合监管层在近一年多以来在制度建设时不断强调的对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保护。

其次,在明确实施重大违法公司强制退市制度,新规要求涉嫌欺诈发行、重大信息披露违法等市场反映强烈的两类违法行为的上市公司将被强制退市。

注册制的推行本质上是推行证券市场的市场化,而退市环节是其中重要一环,其建设过程中需遵循监管者由事前审批到事中事后监管的角色转换。而监管的核心是上市公司的依法信息披露,即在市场化的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法制化建设。

因此,此次《退市意见》将违法行为反应强烈的上市公司强制退市的要求明确,可以确保在注册制放开后,约束上市公司的欺诈行为,从而维持股市的健康发行并保护投资者利益。当然,《退市意见》也将欺诈发行与重大信息披露违法做了差异化安排。

再次,严格执行市场交易类、财务类强制退市指标。

《退市意见》根据《证券法》第五十五条第(一)、(二)、(四)项的规定,对现有的退市指标做了全面梳理,并按照市场交易类、财务类分别做了归纳列举。《退市意见》在统一创业板与主板、中小板上述退市标准的同时,允许证券交易所在其上市规则中对部分指标予以细化或者动态调整,并且针对不同板块的特点做出差异化安排。限于现行《证券法》对退市标准的明确规定,“连续三年亏损”这一财务类标准仍然保留。

在此次《退市意见》出台前适用的退市规则是2012年6月公布的《关于完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方案》、《关于改进和完善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方案》,以及在2012年4月出台的《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2012年修订)。此次证监会层面对于强制性退市指标的明确,提高了退市制度的完备性。明确的退市具体标准,有利于制度推进的“刚性”落实。

此外,在完善与退市相关的配套制度安排方面:对强制退市公司股票设置“退市整理期”;为防止部分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散户以投机为目的参与退市公司股票的交易,明确要求证券交易所应当建立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统一安排强制退市公司股票在全国股份转让系统设立的专门层次挂牌交易。公司退市后满足上市条件的,可以申请重新上市,证券交易所可以针对主动退市公司与强制退市公司,不同情形的强制退市公司做出差异化安排。

在配套制度安排方面加大了证券交易所的作用,符合注册制推行和市场化的过程中交易所发挥愈发重要作用的规律。

同时,包括新三板在内的场外市场的完善也是退市制度推进的有利保证。在上市公司层面严格要求执行退市政策的同时,在制度上抑制投资者对于退市公司的炒作,有利于扭转股市多年形成的对于ST股票的过分炒作,对于股市的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最后,在加强退市公司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方面,《退市意见》始终将中小投资者的权益保障作为制度设计的重中之重,《退市意见》要求在退市工作的各个环节,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的意见》的要求,提出强化上市公司退市前的信息披露义务,完善主动退市公司异议股东保护机制。

综合来看,《退市意见》在多方面强化了退市制度的可操作性,并使退市制度更加完备。同时强调法制化建设和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

随着注册制推进的预期逐渐增加,《退市意见》标志着新一轮资本市场退市制度开启了实质性操作阶段。而对于资本市场的影响而言,应当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看待其影响。

短期冲击重组热潮,长期为注册制奠基

首先,从短期来看,《退市意见》的推出或对短期围绕绩差股、ST重组股进行炒作的热情减退。

从2014年的行情回顾来看,改革预期逻辑是主旋律,围绕着存量经济转型、资产注入等为核心的并购重组主题是增量资金博弈的核心战场。从8月份以来,市场风格的考察中,绩优股、低价股的收益表现明显超越绩优股、高价股,从中可以看出市场对于这种投资风格的热捧。

同时,此次行情的推动因素之一,融资融券余额的大幅上升,也体现了当前股市中较高的风险偏好特征。

这在本质上有两方面的因素在推进,一个是2014年以来,IPO发行以及伴随的注册制改革推进低于预期;另一个原因则是2014年以来,证监会对于并购重组审批制的改革。

自2013年年底IPO开闸以来,2014年一季度首轮40余家IPO企业。5月下旬,证监会主席肖钢表示计划到年底发行100家左右,并按月均衡发行,平均每月14家左右。这大大低于市场对于IPO扩容的预期,而且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发行的家数甚至低于每月14家的水平。

2014年6月10日第二轮IPO重启以来,目前已有44只新股完成了二级市场发行上市,加上10月份第五批的12只新股一级市场申购,第二轮IPO仅有56只新股面世,可以说扩容速度较慢成为一个在市场供需层面利好股市的积极因素。由于IPO开启速度低于预期,强化了ST类股票以及其他“壳资源”的稀缺性。

另外一面则是并购重组加快的预期。2014年以来,政策支持并购重组市场的预期一点点强化和明朗,在配合了IPO限制之后,更容易使风险偏好提升并围绕着并购重组主题进行炒作。

因此,经济的企稳、流动性宽裕和引导利率下行是此次股市反弹的宏观背景。

改革转型和结构调整是本次库存周期上行以来的结构行情的主旋律。而另一个支撑股市的主要因素则是资本市场制度建设层面,具体可以概括为:在预期上,强化资本市场未来的改革方向是市场化和法制化为基础的制度建设的共识,而实际操作层面,短期来看更多的是在市场供求层面为股市的活跃度维持一个良好的环境,以便于对于改革明确的预期可以在短期的资本市场上得到反应。而目前看来,这种操作模式的效果正在其自身的正反馈效应下不断地强化,具体表现为市场上越来越多的声音开始相信和强调股市和经济可以持续地背离,并认为中国的牛市就此展开。

虽然短期的围绕着转型和重组的过分炒作维持了股市的活跃度,但代价是在资本市场市场化推进方面可能有所延后,这一点从2014年股市限制扩容,以及发售制度对于价格的控制可以体现出行政化依然是主流。真正的牛市是需要制度基础作为保障的,因此注册制推进和市场化建设终将是根本。

近期监管层提出注册制和《证券法》修改或在年内推出,加上此次《退市意见》的推出,可能会对ST股和绩差股重组预期炒作的热情产生冲击。

退市制度范文第2篇

延宕太久的退市问题,于今年全国“两会”间再度被放上台面。

3月10日,深交所理事长陈东征表示,创业板退市的核心制度是不允许企业重组和借壳,交易所已上报两稿,最新一稿定位于退市将缓冲到三板。

11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证监会上市部副主任欧阳泽华亦公开表示,证监会已经成立退市工作小组,正在研究完善退市制度,目前已草拟相关方案。他表示,退市制度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框架思路已基本落定,不日即可推出。“这是个整体方案,包括主板和创业板一起考虑。”欧阳泽华说。

创业板退市制度呼吁多年,人们冀望借此可倒逼主板退市制度创新,以解多年来因退市而导致的借壳上市、内幕交易、恶炒垃圾股等诸多沉疴。

不过,退市制度出台时间表仍不容乐观。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宋丽萍表示,创业板推出退市制度非常复杂,涉及交易规则、退市标准等。从工作的进程来看,由于其涉及面比较广,现在还没有推出的具体时间表。

业内人士表示,创业板直接退市直切各方复杂利益,如何平衡并非易事,缓冲三板真能做到彻底退市?“市场担心,一个没有注射过‘疫苗’的新生儿能走多远?”

缺乏“疫苗”

对于主板而言,由于历史原因的积累,退市几成泡影。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5月13日,先后有PT水仙等75家上市公司摘牌退市,其中,强制退市43家、自愿退市32家。两市退市公司约占上市公司总数的2.4%。

境外交易所退市数据显示,2003年-2007年间,纳斯达克退市公司数为1284家,超过了同期该市场新上市公司1238家的数量;日本佳斯达克、加拿大多伦多创业板和英国AIM的退市公司数量与新上市数量之比均超过了50%;韩国科斯达克退市公司数超过100家,为该市场新上市公司数量的三分之一。

陈东征表示,主板的退市制度虽有缺陷,但其有历史合理性。“主板企业的重组和地方政府有很大关系,因而带来很大弊病。”他特意强调,创业板基本上是民营企业,“其退市制度的核心就是不允许重组和借壳。”

不过,创业板推出已一年半,退市问题迟迟未解。

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创业板退市成为多位监管层人士讲话的重点。陈东征表示,创业板直接退市制度是创业板市场正常成长的“疫苗”,重在防止市场“出现成批脑瘫和小儿麻痹”。

3月11日,欧阳泽华透露,对于退市制度框架,监管层已明确三个核心问题,即如何完善退市的各项财务标准;如何提高退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准入标准?“提高到多大程度,则难以平衡。”

另外,导致上市公司退市的原因较多,欧阳泽华表示,监管层需要考虑的第三个问题,即力求通过司法方式建立对相关责任人的追究机制。

截至3月9日,共有26家创业板公司披露了2010年年报。中注协人士表示,从已公布的2010年年报和业绩快报看,创业板公司2010年度的业绩增长不及中小企业板公司和主板公司,甚至出现个别创业板公司刚刚上市,业绩下滑比例就超过了40%的现象。

“创业板公司的高风险特征已初步显现,需要引起相关会计师事务所的充分关注和高度警醒。”中注协负责人表示。

数字显示,2011年在新股连连破况下,创业板的市盈率依然达到66倍左右,远远高于主板,净利润增长率却不敌主板。2010年183家创业板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31.5%,同期沪深主板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40.95%。

直接退市困顿

3月10日,陈东征透露,深圳证券交易所已就退市制度上报两稿,“交易所曾提过两个建议,第一次提出直接退市方案。但此举遭遇困难。”由于监管层考虑直接退市将对中小投资者造成直接损失,届时无法承担“社会不稳定”之后果。

之后,深交所提交第二稿,表示创业板公司可先退市至“三板”市场。在2009年5月8日,深交所的《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征求意见稿)》中,在肯定“直接退市”的同时,也预留了“符合条件的,可提出在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进行股份转让的申请”。

根据该份意见稿,创业板公司平均规模较小、经营不够稳定,在具有较大成长潜力的同时也蕴含着相对较高的风险,因而有必要通过实行有效的退市制度,实现优胜劣汰,保持市场的总体质量。

据此,相比主板市场,创业板在退市制度方面进行了如下调整,第一条即为,实行终止上市后直接退市。“创业板公司终止上市后将直接退市,不再像主板一样要求必须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但公司退市后如符合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条件,可自行委托主办券商向中国证券业协会提出在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进行股份转让的申请。”

对于该条“直接退市”政策,市场多有异议。

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展战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王晓国认为,创业板退市制度后续安排方面有待进一步明晰。根据规定,创业板公司“直接退市”,“一退到底”,退市后不再强制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符合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条件的,自行委托主办券商向中国证券业协会提出在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进行股份转让的申请。

“但是,对于那些不符合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条件而还原为非上市交易的公众公司,其权属登记、托管、转让、行权的制度安排出现了空缺。”

另外,王晓国表示,如果实行快速退市,投资者资本增值的交易权将受到限制,退市公司股票及其衍生产品价格将较大幅度地下跌,可能给投资者带来较大损失。“这些都是监管层设计退市制度时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陈东征表示,深交所提出的第二稿建议,即退市公司进老三板的同时,亦要求增加深交所对直接退市公司的责任追究权利。“我们建议将交易所发出警告的范围扩大,不给企业造成借壳和重组的机会。”

陈东征说,交易所还需成立专门复审委员会,允许被警告公司提出申诉。“这个委员会将邀请社会各界专业人士参加,对交易所权利进行制约,不过现在的退市制度还需达成共识。”

境外经验

2011年3月8日,新华悦动传媒表示,公司已于2011年2月25日收到纳斯达克通知,因股价长期低于1美元,公司将被退市,公司的美国存托凭证将于2011年3月8日停止交易。代码转为“XSEL.PK”。代码后加“.PK”指美国粉单市场(Pink Sheets),意味着公司股票将在粉单市场交易。

纽交所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杨戈表示,粉单市场是美国创业板中层次最低的一个市场。“2010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因业绩或财务问题无法达到交易所标准而被退市至粉单市场。”

美国证券交易市场体系由主板、二板、区域性市场及场外交易市场构成。其中主板是以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美国证券交易所(amex)为核心的全国性证券交易市场;二板是注重公司成长性的纳斯达克市场;而OTCBB(场外柜台交易系统)和粉单市场则是场外交易市场,可称为美国的三板市场。

杨戈表示,上述各个市场的上市规则和门槛不同。在转板方面,美国各个市场的制度设计较为周全,优秀公司可以一边在本级市场交易,一边申请升板至更高级别市场。不过,即便如此,“粉单市场公司重新升板的希望较小。”杨戈表示,OTCBB和粉单市场的交易极为清淡,且多为每股价值仅几美分的垃圾股。

在退市制度的司法追究机制方面,美国的法制也保证了投资者有渠道追溯退市引发的相关责任。

退市制度范文第3篇

可遗憾的是,中国股市的春天屡屡失约,这几乎变成了一个“狼来了”的故事。为什么退市制度的建立并未如人们所期望的一样,为中国股市的发展注入一剂强心针?一次次的退市规则却屡负重望的原因为何?如果要彻底实现市场的有序进退,改革究竟应该何处着力?

笔者认为,有名无实的退市制度难以挽救A股颓势。先来看几组数据,截至2013年,A股退市企业仅86家,深沪股市近十年退市企业与新上市企业的数量之比仅为0.05,相较下,纳斯达克这一比例为1.6,纽交所与伦敦交易所则为1.1,远高于中国A股;而从年退市率看,仅以2011年为例,欧美交易所退市率年均为5%,而沪深两市这一比例仅为0.1%。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良好运行的退市制度一方面能够剔除“烂苹果”,有利于市场正确定价,优化资金配置,实现股市的价值发现功能,另一方面能够形成对管理层的良好激励,退市风险倒逼管理层提高经营水平。而缺乏退市制度的市场,注定会沦为一个圈钱地,造成A股“不死鸟”纷飞,“垃圾股”遍地。

理论上讲退市制度的建立可以帮助中国A股市场结束这一局面,可是上述数据显示中国的退市制度明显徒有虚名,A股依然是只进不出的“貔貅”。寄希望于如此有名无实的退市制度扭转目前的颓势,无异于痴人说梦。

退市制度的核心在于保护中小股东。退市制度主要有自愿退市与强制退市两种,后者旨在针对经营业绩不合格或者有发行欺诈、财务造假等违法行为的上市公司。显然,实行强制退市、剔除害群之马,在目前上市公司造假成风的A股市场中无疑更有意义。

但是在建立中国的退市制度时,必须注意保护中小股东的权利,使得中小股东可以获得补偿,而不是成为牺牲品。在笔者看来,退市制度能够做到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关键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刚性退市。刚性退市必须首先是程序性退市,杜绝走人情的情况,也必须结束目前两期警告的制度安排,毕竟,警告两次后上市公司都会进行公关活动,如此一来,警告制度就变成了变相的提醒制度;

第二,杜绝买壳。买壳上市的现象实质根植于中国发行制度的弊端,更重要的是,买壳交易的存在为上市公司规避退市提供了一条道路,更使得企业钻空子逃避退市;

第三,严惩恶者。这是保障退市制度运行的重中之重,在勒令退市的同时,必须对作恶者处以严惩,对投资者进行补偿,具体而言就是加强对上市公司大股东、中介机构等方面的监管与惩处。仅以香港洪良国际案为例,大股东要求以股票回购的方式补偿股民,共计10.3亿,而中介机构被罚2500万,保荐代表人被罚150万并且永远罚出场外。

退市制度范文第4篇

貔貅在中国被人们尊为瑞兽,许多为商者都希望自己的财富只进不出。一般从事外汇买卖、股票经营、金融投资等行业的人尤其喜欢佩带貔貅。但是,由于缺乏退市制度,A股市场被人比喻为只吃不拉的“貔貅”。现在证监会已经认识到了退市制度的重要性,自今年初IPO重启之后,几经酝酿,新版的退市制度近期终于正式落地。2014年10月17日,证监会正式《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自之日起30日后生效。

出现一家,退市一家

此前的7月4日,中国证监会就了《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标志着新一轮退市制度改革正式启动。对于《退市意见》,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表示,证监会将指导交易所严格落实退市制度的规范要求,切实做到“出现一家,退市一家”。显然,这对于那些恶炒ST股的资金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利空。

从证监会公布的退市新政来看,主要从完善主动退市的内部决策程序和对重大违法违规公司进行强制退市,似乎退市制度比以前更威严。欺诈发行,违规信披,财务、股权指标不符合上市标准,未来上述任何一种情况都会导致上市企业被强制退市。

《退市意见》将欺诈发行和上市公司重大信息披露违法纳入强制退市的情况,但证监会并未明确何为“重大”。所以,“重大信息披露违法行为”的表述在法学界就引起了讨论,其与《证券法》中的“重大性”的规定是何种关系?是否仅是行政监管的表述,还是与法律规定一脉相承?行政监管部门在哪些方面进行了“自由裁量”?一言以蔽之,如果管理层的监管不足够严厉,那么所有的“信息披露违法行为”都可能被视为“不重大”;未来市场若想看到有上市公司因为信披违规退市,这恐怕还要考验管理层的决心。

除了强制退市,意见提出了主动退市的概念。意见强调“主动退市”,是要引导观点转变:退市与否并不是评判公司好坏的唯一标准,公司可能因为收购、回购、吸收合并以及其他市场活动引发主动退市。

退市意见的另外一个亮点就是加重了对投资者的保护,重点强调了退市中的信息披露、主动退市异议股东保护问题,进一步明确了重大违法公司及有关责任人员的民事赔偿责任。

不仅退市,上市公司造假还将面临行政、民事和刑事责任。就民事责任而言,存在前置程序,即投资者上市公司造假,需要拿到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后,法院才能立案,而司法程序要持续多年。这样并没有使受害的投资者得到切实的保护,实行退市制度,并明确退出募集的资金,则可以有效地保护投资者。

“新版退市规则会触及到相关方利益,执行有难度。但目标明确的制度和可操作的规则是成功的第一步。”武汉科技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说。

主动退市对A股来说还是个新鲜提法。新“国九条”中首次提出后,新版《退市意见》第一次作出了相关法律确认,同时为主动退市的施行设计了总体框架和业务流程。不过,西南证券首席分析师许维鸿认为,上市公司“壳资源”稀缺是导致A股缺乏主动退市意愿的主要原因,让主动退市成为主流还有赖于注册制改革的深化。

退市改革动真格了

中国版退市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1993年,当年通过的《公司法》规定了上市公司股票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的情形,我国上市公司强制退市制度由此建立。2001年,证监会 《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标志着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正式开始推行。2006年修订生效的《公司法》、《证券法》规定了公司强制退市的具体情形,同时,增加了因为吸收合并、要约收购而发生的自主退市方式。此后,上交所和深交所不断对于退市制度加以完善。但一直以来,退市制度“落地”是困扰A股的难题。自2001年水仙电器、广东金满两家公司成为首批退市公司至今,包括强制退市和自主退市,两市交易所仅有78家公司退 市。而2007年至2012年间,A股市场中没有一家公司退市。这显然很不正常。

A股市场之所以对退市制度视而不见,主要是由于权力发审机制之下存在诸多权力寻租和公关,一旦启动退市将会有很多糜烂之处公诸于众,当然还与上市公司所在的当地政府壳资源保护有关,由于IPO有难度和融资效率低下,使得壳资源成为稀缺资源,很多上市公司重组的背后或多或少都有地方政府的影子。当然,最核心的是由于退市制度缺乏配套的退市责任追溯机制和缺乏投资者赔偿制度,中国股市的退市制度就缺乏底气,如果不问青红皂白地退市,其风险和退市损失实际上都是由投资者买单,这很难真正起到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目的。

此次退市新政也想试图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为防止恶意主动退市和随意主动退市,新政在主动退市的内部决策程序上和在对于少数存在异议股东的保护上都做了专项安排,对于重大违法行为的退市公司,要求相关责任主体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或者承诺安排,主动赔偿投资者损失。但投资者赔偿依然缺乏界定和强制性,如果退市新政继续缺乏严肃性,则退市制度依然还会成为摆设。

中国证监会主席肖钢曾表示,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是资本市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制度,要逐步实现退市制度的常态化。下一步,要严格执行新的退市制度,实现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

在退市新规下,最有可能成为第一批离开资本市场的公司,是那些目前已处于暂停上市状态下的A股公司。在2013年年报公布完毕之后,*ST国恒、*ST超日、*ST二重和*ST凤凰4家上市公司,就因业绩连续三年亏损,被交易所暂停上市。

创业板退市杀伤力最大

对于投资者来说,退市制度的改革标志着A股市场将更加成熟,但与此同时,投资者也应该警惕“上市公司退市常态化”所带来的风险,其中,由于创业板没有ST这个警示过渡期,因此,对投资者来说,比主板市场上的绩差股和ST股还要具有杀伤力。

在今年中报披露之后,创业板上市公司中已有3家公司了退市风险公告,它们分别是:天龙光电、万福生科、宝德股份。

其中,宝德股份2012年、2013的年净利润分别为-1178万元、-1105万元,虽然2014上半年实现净利润513.32万元,扭亏为盈,但全年利润不确定,因而公司在9月6日了公司股票可能暂停上市的风险提示;天龙光电方面,2012年、2013年分别亏损5.11亿元、1.3亿元,今年上半年又亏损5388万元,退市风险比宝德还大,对此,天龙方面积极谋划重组以求保壳,该公司股票在今年3月初曾因重大事项停牌,但因交易对手方与控股股东对转让价格未达成一致而宣告终止筹划,但到了9月9日,该公司股票再度停牌,市场普遍预计此次停牌仍与公司的重组保壳有关,不过,结果如何,尚不得而知。

退市制度范文第5篇

今年无疑是中国股市的改革之年,而退市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又是其中的重头戏之一。其实就在郭树清出任证监会主席后不久,深交所即于去年11月28日推出了《关于完善创业板退市制度的方案》(征求意见稿),在广泛征求社会意见的基础上,最终于今年4月20日以《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2012年修订)的形式正式推出了创业板退市制度。紧随其后,沪、深交易所又于4月29日分别披露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方案征求意见稿,分别对沪深两市主板、中小板上市公司完善退市制度作出了进一步安排。

建立与完善中国股市退市制度,郭树清的这一步棋正击中A股市场要害。一直以来,中国股市就有垃圾市的恶名,包括一大批ST股在内的垃圾股充斥着A股市场。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A股市场退市制度执行不力,甚至陷入瘫痪的缘故。也正因為垃圾股不会被退市,股市里也就充满了对垃圾股的炒作,中国股市因此又成為投机市。而由于垃圾股大量占据着上市资源,从而使得股市优胜劣汰功能与资源配置功能难以正常发挥。这也严重妨碍了上交所把沪市打造成中国蓝筹股市场目标的实现。因此郭树清出手中国股市退市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工作,可以说是一箭五雕。

就中国股市的发展来说,建立与完善退市制度是很有必要的。不过对于管理层来说,退市制度是个两难选择。实行退市制度在中国股市也面临着一些实际问题与困难。

实行退市制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少对投资者权益的保护措施,退市对于投资者来说是一种“裸退”,公司一旦退市,所有损失都由投资者自己来承担。而这种做法对于广大投资者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因為从历史来看,股市承担的是為国企改革脱贫解困服务的功能,早期的股票上市都是有指标限制的,一家好企业的上市往往要捆绑几家绩差的垃圾公司,股市里的很多垃圾股由此而来。如果不考虑这些历史原因,把这些垃圾股都退市了,并且将损失都推给投资者来承担,这显然是股市推卸历史责任的表现。

而且即便是从现在来看,监管部门对股票上市的把关并不严格,一些垃圾公司通过造假上市也都混进股市里来了。尤其是中小板、创业板公司,一旦造假上市成功,不仅企业会融入大量资金,而且公司老板、高管都会一夜暴富。如果公司老板、高管都套现了,留下一个空壳企业来退市,把损失让投资者来承担,这对投资者来说更加不公平。

当然退市制度难以执行有一个很大的阻力在于地方政府。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企业职工的稳定很重要。如果企业退市了,企业很可能因此而破产。这些企业职工的安置问题就会困扰着地方政府。所以对于ST公司,地方政府更愿意通过补贴来维护公司的生存,或通过重组来使公司获得新生。如果企业退市了,地方政府就面临着职工再就业的压力。

正是基于这样一些原因,所以在退市问题上监管部门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尽管早在2001年2月22日证监会就出台了《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但11年来,A股市场仅仅只退市了42家公司,尤其是最近几年,上市公司退市工作基本处于终止状态,退市制度沦為虚设。

而正因為退市制度是中国股市的两难选择,所以尽管今年管理层再次对退市制度予以完善,但不论是正式出台的创业板退市制度,还是主板、中小板退市制度征求意见稿,总体说来还是缺少刚性。比如创业板退市制度并没有明确对重组保壳说“不”,根据创业板退市制度,至少在二三年内都不会有退市公司产生。而主板、中小板退市制度同样给了垃圾公司以较长的缓冲期。实际上一些ST股仍然可以通过亏两年盈一年的方式来逃避退市命运。尤其是绿大地这种欺诈上市公司,仍然可以逍遥于退市制度之外,退市制度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可想而知。

退市制度范文第6篇

在股市上,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是股民投资极其看重的一个因素。许多ST上市公司为了筹集资金,规避退市的风险,在退市前扭亏为盈并不是依赖其主营业务收入,而是非经常性损益。而退市制度在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的规定上存在一些漏洞,被部分上市公司所利用,致使一些没有持续经营能力的公司一直存在于股市上。截至2013年4月2日,在上交所上市的公司一共996股,其中包括A股943股,B股53股。在风险警示版中进行管理的是20支ST股(包括*ST股),暂停上市的只有*ST轻骑,从上交所1990年成立至今只有40支股票被终止上市,市场淘汰率为4.02%,在这个上市公司很低的淘汰率的退市制度上,退市制度形同虚设,退市制度的完善显得尤为重要。

2008年修订版的《上海证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以下简称旧的退市制度)中,主营业务正常经营且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正值同时满足才能使ST公司成功摘帽,但是退市却没有相关规定,只要公司在第四年的半年度扭亏为盈就可以恢复上市,使*ST摘星变为ST,可以说公司退市条件比ST公司摘帽要容易得多,制度规定的漏洞使得许多没有持续经营能力的公司形成“二一二”保牌模式,成为“不死鸟”却一直没有被退市,而在资本主义市场上没有完善的退市制度,导致投资者良莠不分,甚至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而2012年6月8日,上交所出台了《关于完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方案》(以下简称新退市制度),从多个退市指标来约束ST公司以及更加严格完善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的细则,增加了净资产连续三年为负和营业收入连续三年低于1000万就退市的条件,严格了退市的条件。但制度出台后,新的退市制度并没有想象中的力度大,在新退市制度下退市的公司也是寥寥可数,并不如人们希望的那样制造大面积的退市。因此,本文将结合ST天龙的具体案例,探讨新的退市制度对旧的退市制度下规避退市的会计手段起到的抑制作用,同时分析新的退市制度下的漏洞,最后总结政策意义。

二、会计视角下新旧退市制度的区别

从会计视角来看,新旧退市制度存在以下区别:

(一)退市指标差异 根据证监会旧的退市制度的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亏损二年就会进入退市分险警示处理,即在股票前面加上ST;连续三年亏损被暂停上市处理,在股票前面加上*ST;如果连续四年亏损就会被退市处理。而在2012年6月上交所出台的新的退市制度下,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4个新的退市指标:(1)净资产为负。如果上市公司的净资产一年为负,就会被ST;连续二年为负,就会被*ST作暂停上市处理;如果连续三年的净资产为负,则会退市处理。(2)营业收入连续收入低于1000万元。如果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低于1000万元一年,就被会ST;连续两年则暂停上市;连续三年就会被退市。(3)审计报告意见。此次新的退市制度加入了审计报告意见,如果审计报告意见为否定或无法表示意见,一年则被加上ST;连续二年则暂停上市;连续三年就会被退市处理。(4)股票成交量与股票收盘价。

相对于原有的只有一个条件的退市指标而言,这次新的制度的退市指标要求更加严格。比原来ST和暂停上市的时间都缩短了一年,不仅仅包括了连续亏损,还增加了净资产为负这个条件,警示了许多没有经营实力的上市公司

(二)恢复上市差异 在旧的退市制度下,如果上市公司被暂停上市,只要第四年的半年度报告显示公司已经赢利,就可以摆脱退市风险,恢复上市。也正是因为这个条件的漏洞被部分上市公司所利用。公司的盈利包括经常性盈利和非经常性盈利,主营业务收入是一个公司的长久经营之本,而依靠非经常性损益去维持营业只是“杯水车薪”,但是只要在第三年这个关键的一年利用非经常性损益盈利就可以迅速摆脱退市风险。为公司的经营又赢得两年的时间。这使得非经常性损益成为许多ST公司扭亏为盈,规避市场的法宝。

而在新的退市制度下,对已经暂停上市的公司恢复上市的要求比旧的会计制度严格了许多,主要是要全部满足以下主要条件: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的净利润均为正数;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营业收入不低于1000万元;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期末净资产为正数;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财务会计报告未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否定意见、无法表示意见或者保留意见;保荐机构经核查后发表明确意见,认为公司具备持续经营能力。这明显严格了恢复上市的条件,使得许多符合会计盈余条件的手段无法实施,规避了原有的利用会计手段来规避退市的目的。

三、新退市制度分析

由于旧的退市制度在暂停上市和恢复上市的条件都很宽松,被部分上市公司所利用,形成了“二一二模式”及连续两年亏损和一年盈利的情况,ST天龙就是这样一个上市公司,上市12年,一直徘徊在“ST家族”,ST天龙――全称为太原天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曾作为山西省商业企业的佼佼者,公司于2000年6月15号在上海证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为600234。但是在公司上市后,整体经营状况一路下滑,在2003年被ST后,一直循环于ST和*ST之间长达11年之久。通过分析其财务报告,在2003、2006、2009年都扭亏为盈。由于2003年因为天龙公司转换了大股东,改变了经营范围,从而主营业务收入实现盈利,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2006年和2009年天龙公司在旧的退市制度下典型的扭亏为盈的会计手段来规避退市,并利用假设的方法分析在新的退市制度下用此会计手段只能导致退市,最后得出此次新的退市制度的完善之处,对原有的会计盈余手段起到了抑制作用。

(一)新退市制度优势 具体分析如下:

(1)2006年扭亏为盈。从建国之初到80年代,是中国百货商店的黄金时期,从事百货零售的公司只赚不赔,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行业竞争压力加大,百货行业越来越不景气,因此天龙公司在2003年及时对主营业务进行变革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是自从2003年大股东发生变化后,2004年天龙公司的资产和货币资金急剧减少。在此期间ST天龙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和其他应收账款却大量激增。这些账款又导致大量坏账的计提,短期资金链断裂。从2004、2005年的经营来看,其实ST天龙资金被大股东掏空,其主营业务又是一直亏损,到了2006年,又到退市之前关键的一年,原本没有持续经营能力的ST天龙却又扭亏为盈了,实现了净利润1000多万。

在表1中,ST天龙在2005年营业利润亏损了2.9个亿,其中管理费用支出有2.5个亿,而在2006年营业利润只亏损了172万元,其中管理费用是-1604万元,在2006年新的会计准则颁布以前,坏账准备的计提和转回计入到管理费用当中。因此管理费用是决定天龙公司营业利润的一个关键因素,提取了ST天龙2003、2004、2005、2006年的应收账款。下文以合并报表为研究对象,对其他应收款、总资产、管理费用和坏账准备进行分析(见表2)。

ST天龙自从2003年以后总资产一直呈递减的趋势,而其他应收账款自2004年开始占总资产的比重增大。其他应收款是指企业除应收票据、应收账款等以外的各种应收及暂付款项。如果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很正常,其他应收款的数额不应该接近或大于应收账款。因此如果企业的其他应收款很大,应该加以关注。ST天龙的其他应收款比应收账款多得多。占ST天龙总资产过多,其中其他应收账款中广东金正公司占了50%以上,而这个公司和ST天龙是同一个母公司金正数码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在表2中显示2004、2005年ST天龙大量计提坏账准备分别达到3.3亿和2.0亿,因此导致2004、2005年天龙公司的管理费用达到4.6亿、2.5亿。在2006年据天龙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ST天龙对广东金正公司的其他应收账款计提了全额的坏账准备,管理费用的转回是因为广东金正公司向银行提出破产清算,收回了2402万元。由此得知,ST天龙在2004、2005年就为2006年的避免退市而未雨绸缪,计提大量坏账准备,导致ST天龙2004年和2005年的巨亏,而在2006年有部分坏账准备转回时就可以使营业利润一下减少了许多,只是亏损了172万元。而在非经营损益中未确认投资损失从2004年到2006年中,仅ST天龙就固定在2000万到3000万之间,因此这也帮助ST天龙在2006年这关键的一年扭亏为盈。

在旧的会计制度下只要第四年扭亏为盈就可以规避退市了,但是如果在新的退市制度下,ST天龙还是采取上述的会计处理办法。根据新的恢复上市的条件。ST天龙的虽然净利润为正,但是其扣除非经营性损益之后的营业利润却为负,而且在2006年ST天龙的资产负债表中得知ST天龙的净资产为-6.5亿元,不满足新的退市制度下恢复上市的所有条件,因此只能退市。

(2)2009年规避退市。在2007年、2008年天龙公司的净利润一直为负。直到2009年,ST天龙又面临退市的风险,它的营业利润为-1653万元,但是净利润却为4494万元。

从天龙公司2009年度的财务报告分析中,可以看出2009年与2008年最大的区别在于2009年的营业外收入为6439万元,使天龙公司的净利润为正,而在附注中营业外收入中债务重组的收入为6398万元,在天龙公司的重大事项披露中提及到了此项债务重组的收入。这项债务重组是在2009年12月29日,即披露年限的最后三天,中国银行将太原天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欠款1.1亿借款转让给了华融公司太原办事处,由于天龙公司还不上所有的借款,与其签订协议,于12月30日一次性以4860万元的现金将这笔借款取消。这里的营业外收入并不是真正增加了货币资金,而是由资产重组导致的收入。而对于天龙公司来说,在2009年底迅速完成这笔债务重组,刚好就弥补了营业利润的亏损,*ST天龙的意图十分明显,因此又成功规避了退市。

同样假设在新的退市制度下,ST天龙的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之后的净利润为负,而且ST天龙在2009年的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者权益即净资产为负。依据新的退市制度ST天龙就算在2009年扭亏为盈,但是净利润和净资产情况不符合恢复上市的条件,ST天龙就只能退市了。

综上所述,在旧的退市制度下一系列可以扭亏为盈的会计手段,在新的退市之下却连两点基本的要求都没有达到。因此新的退市制度在这一方面完善了旧制度的缺陷,对原来的会计盈余手段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二)新退市制度劣势 新退市制度是对旧退市制度的完善与补充,正是因为在实际应用中存在问题,又重新对制度进行了修订与补充。在新退市制度出台以后并没有想象中一大串退市名单出现。新退市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在新制度后,净资产、营业收入、审计意见类型3项新增指标的计算不溯及以前年度数据,即以2012年的年报数据为最近一年数,以2012、2013年年报数据为最近两年数,给以前年度就已经暂停上市的公司一定的宽限时间。不计较以前的报表年度数据,但是在这期间就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因为新的退市制度给了1年半的时间让上市公司调整自己的资产结构,使得净资产为正达到重新经营的目的。就ST天龙来说,在2013年4月就开始不断进行资产重组和股权转换。据统计在4月就有12次重大停牌公告,希望在接下来的8个月完成自己的资产重组。监管的意图是好的,但是新的退市制度给了借壳上市的公司一个机会,同时会出现倒壳的现象,在2013年4月20日ST天龙公司的澄清报告中说到:上市公司股东利用倒壳的方式虽然使ST天龙的净资产为正,但是却增加了天龙公司的债务。因此大规模的ST公司重组可能会被其他借壳上市的公司所利用,出现倒壳现象,为以后的管理埋下隐患。

(2)恢复上市的条件之一是净资产为正而且未分配利润可以为负这个条件形同虚设。净资产为正就代表只要净资产大于1元就可以,未分配利润代表公司以前年度的亏损及盈利,是下一年营业的基础。在恢复上市时,应该未分配利润为正,代表今年的营业收入将以前年度的亏损进行弥补。

(3)在增加退市指标中并没有加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正这一条件,而在摘帽中和恢复上市中这个条件是必须满足的,在退市的指标中却并没有这一条件。企业的持续经营依靠的是主营业务收入而不是非经常性损益,没有增加这个严格条件,使得新政策的力度小于预期。

综上所述,此次新退市制度的完善弥补了旧退市制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在实际中出现的利用会计手段进行盈余操纵来规避退市的行为,在新退市制度的改善下使得这些问题得到解决,从而看出新的退市制度的优势。这次新退市制度出台后并没有造成大面积的退市,其实并非退市制度要求不严格,而是监管层对没有持续经营能力的公司给出一定的缓冲时间去资产重组。尽管市场多方解读认为不尽理想,但是按照新的退市制度,A股市场的退市制度将进一步完善,“麻雀”摇身一变成了“凤凰”的故事或将不再重演,众多ST公司的命运或将终结。正是因为退市制度中上述三个问题的存在,可以看出监管层的意图:其实并不是真正想要大面积造成退市,而是想要遏制炒作。由于监管层给了宽裕的时间给ST公司进行资产重组,就会导致一些隐藏的问题出现,例如:借壳上市,倒壳卖壳的行为。为了解决这些潜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严格实行新退市制度。新退市制度的制定完善了原有的旧退市制度,制度的出台拉开了中国股市新的退市方案的帷幕,监管层应该严格按照新退市制度的条例来约束上市公司的行为。二是加强监管力度。中国证券市场并不仅仅存在退市制度不完善这一问题,还有许多其他问题,因此监管层应该严格履行自己的义务,维护好中国证券市场,为中国投资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三是不断完善退市制度。理论的制定来源于实际生活中发生的问题,监管层应该在实际生活中不断总结发生的问题,及时对退市制度进行完善和修订。

参考文献:

[1]胡可果:《非市场化并购重组、退市机制与资本市场效率》,《现代经济探讨》2012年第4期。

[2]赵胜男、叶建芳:《从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看退市制度》,《财政监督》2010年第3期。

[3]朱莲美:《财务会计及其报告分析》,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年版。

退市制度范文第7篇

所谓创业板市场退市机制,即指于创业板上市公司达到法律规定的退市标准或不满足维持上市资格的最低要求时,依照法定程序退出创业板市场,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承担相应责任的市场基本制度。

迄今为止,在深交所网站能看到的只有南风股份和豫金刚石分别于2010年12月31日和2010年5月4日受到通报批评的处罚,而中能电气和安居宝两家公司都有涉嫌违规的行为,但都没有受到“公开谴责”。如此看来,虽然创业板退市标准的出炉令市场沸沸扬扬,但对相关企业来说,似乎并不是多么值得担心的事情。

如今,创业板公司发行市盈率高企,出现股票成交价格连续低于面值的情况可能性极低。而从第一条标准看,创业板企业虽不乏违规现象,但还没有一家受到过“公开谴责”。此外,随着上市公司二季报的披露,创业板又出现一些亏损或业绩变脸的公司,也值得警惕。

中国创业板刚刚两岁,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因为退市标准的缺失,导致其制度规则还不完善,这是创业板市场当前暴露出各种缺陷和问题的根源。我们明显地看到,创业板呈现出的高发行价,透支的高市盈率、高超募资金低使用率,高管离职套现、造富效应扭曲、神秘的PE腐败等异象,正成为市场挥之不去的厚重阴影。

退市制度是创业板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市场纠错机制,它对规范上市公司运作,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促进资金合理流动和资源有效配置具有重要意义。创业板市场推出之初,深交所便提出要建立快速、直接退市制度,然而,时至今日,退市制度仍迟迟“难产”。创业板的问题也许只靠尽快推出退市制度还不能彻底解决,但没有退市制度的创业板,其未来发展之路只会更加扑朔迷离。

相比之下,世界各主要创业板市场均建立了相对完备而严格的退市机制,以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为例,其每年的退市比例高到8%,略高于主板市场纽约证券交易所的6.2%,具体退市原因除了主动退市,还主要包括:不符合财务要求;流动性、市值规模或者股权分布未达标,缺乏做市商;公司治理、高管诚信出现问题等,这样既保证了市场资源的灵活流通,又维持了有序的竞争,维护了广大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而我国创业板市场在建立之初并未同时推行退市标准,而是在2009年6月5日由深交所推出《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予以规定,该规定第十三、十四章较为详细的列举了我国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的风险警示处理与暂停、恢复、终止上市等具体标准,可以说是我国创业板市场退市机制的确立。虽然我国创业板市场发展至今刚刚两岁,但在主板市场不容乐观的退市状况,以及创业板市场现状的压力下,我国创业板的未来发展实际上对《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确立的退市机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创业板市场的严格退市机制能否有效运行还有待时间检验。

相关链接

国际创业板发展现状

创业板起源于美国1971年成立的纳斯达克。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的高科技革命,以微软,英特尔、苹果电脑、思科等行业龙头的崛起为标志,纳斯达克享誉全球,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创业板典范。

在此之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掀起了建立创业板的风潮,先后建立了70多家创业板市场。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截至2009年末,在世界交易所联盟统计的创业板只有31个国家和地区,而创业板市场总市值超过百亿美元的只有8个,分别是美国纳斯达克(3.2万亿)、巴西OTC市场(269亿)、加拿大TSX市场(346亿)、香港创业板(135亿)、韩国Kosdaq(73g亿)、中国创业板(235亿),日本创业板(239亿)、英国AIM(914亿),市值在10亿~100亿美元之间的有6个,分别是新加坡Catalist市场、爱尔兰创业板、南非创业板、纳斯达克北欧市场、奥地利MTF和泰国MAt市场,其余54%的市场价值不足10亿美元。

案例:德国创业板被迫关闭

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突飞猛进。看似网络经济的时代已经到来,德国作为战后发展最快的经济体,迫切希望赶上美国“新经济”发展的大潮。于是,创建了德国的NASDAQ。

德国创业板最多时有300多家公司挂牌,吸引了大量的中小投资者参与,大部分中小投资者盲目的追捧,甚至达到了只要是看到公司名称中有“技术”的字样就毫不迟疑的大量买入。同时,管理方根据企业业绩,将其中最好的50家分离出来,组成“新市场50”股指。2000年3月,该股指曾达创纪录的8559点,成为欧洲最成功的新经济股指,很多公司市值上涨了几十倍。

然而,自2000年以后,网络经济泡沫破裂,美国NASDAQ市场持续暴跌,侧重于网络股的德国创业板市场迎来了创建以来的最大灾难。主要表现为:第一,股指一路暴跌。2002年年底股指仅收市于405.62点,这比1999年的4572.18点跌去了91.1%,比2000年3月的最高点8559跌去了近95.3%,相较于1997年建立之初的基准点1000点也跌去了59.4%,股指的持续下跌,最直观的就是一些纯粹概念性的公司股价暴跌,一些公司造假丑闻层出不穷,市场形象严重受损,投资者信心受到极度打击。

第二,市值大量缩水。2000年市价总值高达1135.9亿美元,2002年末仅为103.4亿美元,市值缩水高达1000多亿美元,甚至不足高峰时市值的十分之一。市场上充斥着毫无投资价值的垃圾股,投资者骂声不断,市场奄奄一息。

第三,IPO数量直线下降。2000年有140家公司进行IPO,到了2001年直线下降到11家,到2002年仅仅有1家公司完成上市,市场首发融资已经基本停止。

第四,交易金额的大幅度下滑,2000年时交易金额高达559.68亿欧元,到2002年交易金额迅速下滑到336.80亿欧元。

最终,伴随着网络经济泡沫的破灭,众多IT企业市值的大幅度缩水,德国创业板市场再也无法存活下去。德国政府对股票市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顿。先是于2002年5月通过《第四金融市场促进法案》,提出交易所可自行调整市场结构;同年9月,德国交易所宣布,现有股票市场将全部合并到主板市场,主板市场根据信息披露要求的不同设立普通板块和“高标准”板块。表1德国创业板市场的历年数据2003年底关闭了德国创业板市场(见表1)。

德国作为一个制度十分完善的国家,依然没有能够让创业板成长为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舞台,这其中既有全球网络经济泡沫破灭,网

络股急剧下跌的历史原因,又有着其自身的内在原因:

第一,行业覆盖面过于窄小。当时正值全球网络经济泡沫之中,这些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绝大多数是集中于IT行业,缺少拥有实体业务的企业,以至于整个创业板市场的发展跟随着IT市场的发展,因此当网络经济泡沫破裂,IT中小企业大量资不抵债,网络股股价急剧下跌,直接导致了创业板市场的迅速衰败,直至最后不得不关闭。

第二,上市标准偏低。与美国NASDAO市场相比,德国创业板市场入市标准要宽松得多,因此就不能够保证进入市场的公司的质量,这也为将来市场衰败埋下了伏笔。

第三,监管部门上市审核程序不够严格。一批仅仅靠包装、靠概念炒作的空壳公司大量进入,从而导致了市场上整体公司质量不高,最终多数沦为垃圾股,极大地影响了投资者信心。与此同时,保荐人制度的不合理,弱化了保荐机构的责任意识,再加上巨大利益的驱使,保荐机构放松了履行保荐责任的,又给了一批质量差的公司鱼目混珠的机会。

第四。部分公司的造假丑闻严重破坏了市场形象。由于对市场信息监管的不力,一些公司虚报业绩欺骗投资者,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丑闻层出不穷,这些丑闻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

第五,券商在公司上市中出于利益对一些质量差的公司进行包装使其上市。上市热潮中,基于丰厚的佣金诱惑,德国从大银行到小储蓄所,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都从事投资业务,将大量实力不济,经营不善的公司送入创业板,导致了创业板市场整体公司质量偏差。

第六,缺乏明确的退市机制。明确的退市机制是创业板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德国创业板创建之初在这方面就先天不足,没有明确的退市机制,不能实现优胜劣汰,并且运行一年过后仍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导致不管公司经营状况如何,只要是还持续经营,不破产就能够继续留在创业板市场,也不会被撤牌。大量的垃圾股充斥市场,一些优质上市公司受其影响也陷入泥潭,投资者被迫撤离。从而直接导致市场的衰败。

第七,创业板市场交易制度不够完善。完善的交易制度是一个市场能够持续健康运营的关键,然而德国创业板在创建之初就未设定涨跌幅限制,使得新股的价格波动极大,从而在股市非正常暴跌时难以做到有效风险防范。

海外创业板退市情况分析

退市率整体较高。通过表2的数据显示,海外创业板市场的年均退市率普遍高于主板市场。

主要退市原因。在不同的海外创业板市场,其上市公司被强制退市的原因也有差异:

首先,在NASDAQ,因股价、流动性和市值未达标而退市的公司较多。在NASDAQ,因公司治理、信息披露和财务造假等原因而退市的公司比例为1.9%,远低于因股价、流动性和市值规模未达标而被退市的公司数量。这表明在发展相对完善的创业板市场,退市更多的是市场主体对公司素质的甄别,而不是监管机构对公司违纪行为的判断。美国证券市场长期发展形成的市场文化和道德规范,保证了退市制度对上市公司行为的约束。

其次,在香港创业板、韩国KOSDAQ,经营业绩不达标和违规行为是公司退市的重要原因。在香港创业板,绝大多数被退市公司是因为其经营业绩不达标,只有很少几家公司因违规行为而退市。例如:长春达兴、迪斯数码等皆因无法及时公告公司年度业绩报告并最终退市;艾克国际在为期两年的强制保荐期结束不久即发生了高管集体失踪事件;数码库上市不足半年,就发生高管卷款失踪事件,后两家公司在长期停牌后均被退市。

退市制度范文第8篇

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的交易量在国际上也是不容小觑的,但是最大的麻烦就是“只进不出”。这个偌大的如同“貔貅”一样的市场,渐渐成为贪婪的怪物。上市公司的质量堪忧,高管离职套现蔚然成风,“壳”资源炒上了天,冒险操作ST,股市渐渐失去了它最初的功能,投资者也对这样的市场失望透顶。

不过,随着长油成为我国股市第一家退市的央企,人们似乎看到了逐渐打开的退市改革大门那一头的曙光。7月4日,证监会制定的《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退市新规的面纱终于揭开。

主动退市与强制退市

新规将主动退市首次写入法律文件里,昭示了监管层面的新思路。新规中逐项列举了包括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决议主动撤回其股票在本所的交易,并决定不再在交易所交易;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决议主动撤回其股票在本所的交易,并转而申请在其他交易场所交易或转让;上市公司向所有股东发出回购全部股份或部分股份的要约,导致公司股本总额、股权分布等发生变化不再具备上市条件;上市公司股东向所有股东发出收购全部股份或部分股份的要约,导致公司股本总额、股权分布等发生变化不再具备上市条件;除上市公司股东外的其他收购人向所有股东发出收购全部股份或部分股份的要约,导致公司股本总额、股权分布等发生变化不再具备上市条件;上市公司因新设合并或者吸收合并,不再具有独立主体资格并被注销;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决议公司解散等7种主动退市情形,并且针对主动退市的特殊性,在其实施程序、后续安排等方面也给出了有别于强制退市的专门安排。

对这种主动退市行为似乎我们并不太理解其中的含义,但是其实这种行为在较为成熟的资本市场上并不罕见。

因为主动退市对企业来讲,如果它的市场估值明显低于公司价值,那么与其被市场打压,不如通过更好的方式来获取外部融资,也能让公司估值有所回升。而且公司退市意味着私有化程度加大,管理也可以很特立独行。今年,华为创始人、CEO任正非就给出了华为不上市的理由,“如果大量资本进入华为,就会多元化,就会摧毁华为20多年来还没有完全理顺的管理。”顺丰的掌门人王卫同样认为,“上市后,企业就变成一个赚钱的机器,每天股价的变动都牵动着企业的神经,对企业管理层的管理是不利的。”退市还能避免公司的业务被公众审查,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公司披露那些竞争对手可以利用的敏感信息。

在自主退市的过程中,中小股东有可能会觉得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害。在美国是采取禁令救济和评估权救济。所谓禁令救济,是指股东需证明其利益受损且不会很容易得到补救,并且损害赔偿是不足够的补救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法院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就会颁布禁止令阻止私有化交易继续进行;所谓评估权救济,是指小股东有权要求法院对其持有股份的公允价值作出评估。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相应的措施。

所以,很多人认为,因为中国股市的特殊情况,主动退市模式被企业所接收,可能还需要十年甚至几十年才能达到。但是这至少是一个灯塔,为我国资本市场运作指明方向。

相比意义大于作用的主动退市,新规里的强制退市格外引人注目。

我国的股票市场总像是一个慈母,喜欢将板子高高举起再轻轻放下,所以导致目前没有一家公司是由于“重大违法行为”而被强制退市的。但是现实是,仅今年上半年,沪深两市就发生53起上市公司重大事项违规案例,违规主要集中于重大合同、诉讼、对外担保等事项披露不及时;未按规定披露关联交易及关联关系等,而这其中的25起被公开处罚、8起公开谴责、15起公开批评和5起内部通报批评。这种“慈爱”是投资者无法认同的,没有有效的惩罚措施,谁能来保护投资者的权益呢?

新规针对出现欺诈发行、重大信息披露违法等行为的上市公司,首先证监会会做出行政处罚,或者依法移送公安机关。之后,交易所在一年内作出终止上市的决定,但同时也对欺诈发行与重大信息披露违法作了差异化安排:重大信息披露违法暂停上市公司在规定时限内全面纠正了违法行为、及时撤换有关责任人员、对民事赔偿责任承担作出了妥善安排的,其股票可以恢复上市交易,但对于欺诈发行暂停上市公司,除非发现其行为不构成欺诈发行,否则其股票应当在规定时限内终止上市交易。

新规的常规性退市指标也严格且多元化。除了保留“连续三年亏损”这一退市指标,还做出了市场交易类指标,包括股本总额、股权分布、成交量、股票市值等。这样加上主动退市和重大违法公司的强制退市,基本上一个完整而成熟的退市体系已现雏形。

民事诉讼现退市新规

股市以上市公司为焦点的时代过去了,新规就听到了投资者的声音,如何保护公众投资者的利益是整个市场的新课题。此次新规强调了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是退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且特别作出了三大规定,包括:强化上市公司退市前的信息披露义务;完善主动退市公司异议股东保护机制;明确重大违法公司及相关责任主体的民事赔偿责任。

要落实退市中的民事赔偿责任,更重要的是相应的诉讼制度,而目前人民法院一般采取单独或者共同诉讼的形式予以受理证券诉讼。无论是单独诉讼还是共同诉讼都依照“明示同意、默示反对”的原则,要求每位成员直接参诉,这样将浪费执法资源,也对投资者极其不方便。于是,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开始研究包括研究建立代表人诉讼制度、研究建立公益诉讼制度、研究有限集体诉讼制度。所谓“有限集体诉讼制度”就是达到一定数量的中小投资者提讼并获得法院裁决的,对所有登记的中小投资者同时发生效力,这个制度便于投资者维权,应该重点突破。截至目前,证券诉讼审判中集体诉讼还是空白,通过法律途径保护投资者权益依然任重而道远。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也对此表示,上市公司的维权与索赔在很大程度上是行政干预在起作用,对于实施民事赔偿方面,证监会很难从司法的角度做出完全的赔偿制度与安排。

不过长远来看,完善民事赔偿责任对于弄虚作假、欺诈发行等行为的企业也会起到警示作用,毕竟在国外,有违法企业被此类弄得倾家荡产的前例。

新规实施困难多

尽管自此的出台的新规可谓众望所归,但是前路险阻重重,何时能真正实施还未可知。

实际上,我国股市的退市制度早在1993年就已经出现了,监管部门在两年前又开始强行推进退市制度,但是都在各方的期待中无疾而终。

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一边是性质十分恶劣的业绩造假,一边是只能按部就班的漫长退市程序,如此退市制度的安排令很多应该退市的公司难以被及时清出。而且,因为很多地方政府把上市公司的数量作为考核业绩的内容,所以我们经常能看到那些财务报表一塌糊涂,但是总能被政府的补贴拉回到悬崖上面来。公司退市对股东影响则更大,因为这样就意味着手中的股票变为一堆废纸,所以明明是保护投资者权益的退市制度却是让投资者最为厌恶的双刃剑。

所以退市制度的推行一定要从交易各方的观念上开始。就像职业投资者皮海洲说的,“退市制度并不是要将绩差公司都扫地出门,而是让该退市的公司退市。”没有上市公司股票退出的市场是不正常的市场,不正常的市场是无法为交易带来健康的收益的。监管层要想办法将责任划分清楚,该投资者承担的投资者承担,该由上市公司承担的上市公司来承担。而投资者要学会做出取舍,做出正确的判断。

投资者要做好准备

那么何谓取舍?何谓正确的判断呢?

要学会审慎投资,价值投资。没有退市制度的市场,终年上演着投机炒作的戏码,即便是针对ST股,也没有什么风险意识,可是当你跟风炒作这些濒临退市的股票时,你有没有意识到你投资的到底是什么,一旦潮退之时来临,什么能真正支持你的投资价值呢?退市制度要求投资者们学习关注上市公司基本面和信息披露,谨慎对待我们的交易,主动及时远离风险。也就是说,“如果不了解,就不要投资。”

要学会面对退市,处理垃圾股票。退市制度一旦推行起来,中国股市就告别“死了都不卖”的交易模式了,那些手握垃圾股股票的投资者们要即使关注公司和市场动态,该止血的时候一定不能犹豫不决。目前终止上市的公司一般会选择转板到新三板,所以投资者也要了解一些新三板的交易规则,按上市公司转板公告规定的开始时间起到具备从事代办股份转让业务资格的证券公司营业部办理股份确权手续,以免错过该公司在新三板市场挂牌当天的流通股份交易,保护自己的权益。

退市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

1.进一步扩展主动退市方式,为有主动退市需求的公司提供多样化、可操作的路径选择。

2.针对欺诈发行、重大信息披露违法等市场反应强烈的违法行为实行强制退市,按照《证券法》的规定制定具体实施规则。

3.允许证券交易所在其上市规则中对部分指标予以细化或者动态调整,并且针对不同板块特点做出差异化安排。

退市制度范文第9篇

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上市公司如果连续经营亏损,证券交易所有权决定公司退市或摘牌。而在中国的证券市场上,虽然《公司法》对上市公司退市有明确规定,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却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早在199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公司法》就规定了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的条件,1997年退市问题再次被提出来,1998年3月16日,中国证监会了《关于上市公司状况异常期间的股票特别处理方式的通知》,通知规定:连续两年亏损或者净资产值跌止面值以下,将实施特别处理,简称ST(SPECIALTREATMENT),实行特别处理的股票日涨跌幅限制为5%,同时中期报告要审计。为了给暂停上市股票提供合法流通渠道,1999年7月9日证监会对连续亏损三年以上的企业实施“特别转让服务”,简称PT(ParticularTransfer),实行特别转让的股票每周交易一次,涨幅限制在5%,不设跌幅限制。两个制度的先后推出,在早期确定对上市公司起到了制约和鞭策的作用,但是资产重组的朦胧魅力和上市公司“壳”资源的稀缺性,让ST、PT公司逐渐成为市场的宠儿。不仅市场的投机气氛没有减弱,投资者的风险意识也没有明显增强,有人分析认为,这主要归结于相关的折衷政策的影响。

2001年2月24日中国证监会正式了《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对PT公司申请宽限期、恢复上市、终止上市等问题作出了规定,这是我国证券市场有关退市机制首份具体操作性文件。2001年4月23日PT水仙被摘牌,在中国证券史上写下了退市的第一笔。2001年12月5日中国证监会对《实施办法》进行修订后,正式《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的批准权限、批准程序、股票交易等方面进行了重要修改。值得关注的是,新制度取消了现有的PT(特别转让)及其宽限期制度。

从2002年1月1日起,上市公司连续3年亏损,将直接暂停上市,暂停上市后一年半内公司仍未扭亏,将直接终止其上市。上市公司退出机制的建立,是规范发展证券市场的重大举措,是保证上市公司总体质量的必要途径,也是证券市场发挥优胜劣汰功能的必然结果,为上市公司的整顿提供了可靠保证。

二、中国股市发展不规范,迫切召唤退市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纵观中国股市,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严重的莫过于是长期以来由于市场的不规范发展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不仅扰乱了中国的证券市场,同时也给很多投资者带来了严重的损失,不规范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一)长期以来中国股票市场的供求关系是:供大于求,使得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股票采取的是溢价发行,这成为许多经营困难的企业要求上市融资的主要动机,他们费尽周折包装上市,甚至“借壳”上市,其目的只在于上市“圈钱”,至于这大笔从股市上融来的资金如何运作才能为公司带来更大的利润,似乎与他们无关,于是中国出现了种种怪现象,某些上市公司到最后手里拿着大笔的资金却不知该如何操盘是好,“穷的只剩下钱了”,正是由于中国存在这样的“怪圈”,才使得中国的证券市场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二)由于中国股市走过的路还太短,中国的资本市场还太年轻,许多方面的发展经验还不足,使得中国的股市存在很大的投机性。经常有庄家操纵,使得股价出现异常波动,利用技术分析得来的结果往往与公司的盈利状况不相吻合,给投资者的理性投资造成连环波动心态,在股市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使其盲目跟市,最终成为上市公司亏损的忠实套牢者。

(三)中国大部分中小投资者投资理念不正确,素质不高,理财知识太少,对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视而不见,尤其在ST和PT市场上出现的与国际惯例不符的现象,使得中国的股市不断有怪事发生,同时证监会的监管不得力,没能及时提醒广大投资者注意,再加上长期以来没有完善的退市制度,使得中国的股市一直处于不规范的发展中。

(四)中国股市信息透明度太低,再加上没有一套健全的惩罚机制,许多编制虚假信息的机构和个人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造成股市信息的失真,使得不法分子得逞。

(五)高市盈率发行新股,低门槛增发,助长了上市公司的投机,破坏了社会资源(宝贵的资金)在生产中的合理配置,同时增大了券商的投机风险。

(六)股指大跌使银行违规入市的资金,上市公司、国有企业的委托理财资金在短期内大幅缩水,致使众多大券商、各类基金、投资公司乃至上市公司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机。

综上可以看出,中国的股市还存在着众多的不规范,这种不规范是中国股市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我们必须使它逐步规范起来。

三、退市制度的完善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一直以来,由于中国证券市场没有完善合理的退出机制,使得鸡犬升天的现象不断重演,从而也就进一步限制了资本市场整体功能的发挥。新退市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将促进上市公司的整顿,更好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规范证券市场的发展,同时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各个方面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一)“壳资源”价值大大缩小,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借壳”上市现象,从而达到了通过市场机制对有限资源最优化配置的目的。新规定把ST公司的有效重组期从两年大幅减为一年半后,其重组失败的风险增大了,如果在规定期定期限内不能按期完成重组则上市公司将遭遇退市的命运。重期限缩短导致的重组ST公司的“壳资源”价值缩水,对证券市场的发展将产生正面影响。

(二)使投资者树立了正确的投资理念。长期以来,投资者之所以敢于买入亏损股票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他们相信亏损PT和ST可以在两年的期限内拿出一套各方面都满意的方案;二是即使ST第三年继续亏损,以后还有每周一次的特别转让服务可以保持其资产的流动性。新《办法》的实施对上述情况都形成了一定冲击,不仅重组期限被缩短,而且特别转让服务也将终止,更重要的是,新《办法》的实施使政府对亏损公司决不袒护的决心表露无疑,这对亏损公司的打击是沉重的。政策保护的进一步丧失和特别转让市场的取消使亏损公司的风险迅速上升,必须充分考虑其退市和转为柜台交易所带来的资产被“蒸发”风险。亏损公司退市风险的加大将使它的投资价值下降,股价也必将向其内在的价值回归,这就迫使投资者关注那些经营稳键,成绩优良并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的股票,而抛弃原有的在亏损公司上的冒险投资理念。

(三)提高了市场运作效率,使ST或PT在较短的时间里拿一套方案,否则将会面临退市风险。从目前两市看,有29家ST或PT公司将面临退市风险,在政策出现变化的情况下,这7家中期亏损的PT公司、22家连续亏损二年半的ST公司将面临着退市风险。新《办法》的实施可以促进这些绩差个股改进经营,尽早走出风险低谷。同时其重组须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依法进行,而不是以“保壳”为目的的搞报表重组甚至散布不切实际的重组信息误导投资者。

(四)对二级市场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虽然两个市场当天的反映是以阴线报收,但是后来消息面的主流是稳定、规范和发展,大盘指数则更是沿均线稳步推高,自救式的反弹行情仍维持振荡向上的趋势。

综上所述,完善退出机制是我国证券市场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它将督促上市公司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其总体质量;且将有利于改变市场价格扭曲的现状,使绩优股、成长股的价值得以体现,进一步发挥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同时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退市机制的完善,中国的证券市场将会日趋走向规范,投资者的利益也会得到很好的保护,从而使证监会也得以发挥其应有的职能。

【参考文献】

退市制度范文第10篇

创业板本来是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两年以来,创业板“三高”(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募资额)问题不断,特别是2011年以来,诸多创业板公司业绩频频变脸,与上市之前的高增长形成天壤之别,亦与管理层推出创业板的初衷背道而驰。事实上,在创业板退市制度以前,管理层曾多次就创业板退市制度展开讨论,并要求券商强化创业板投资者教育,经过一些列前期准备工作,推出创业板退市制度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对于创业板退市制度,业内众说纷纭,独立财经评论人皮海洲指出,该制度存在重大不足,对于*ST大地(002200)之类的造假公司无计可施。不过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创业板退市制度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退市,让大量的创业板公司退市并不是管理层的最终愿望,管理层意在通过该制度引导创业板公司实现业绩的增长,进而促进创业板向更为健康的方向发展。

创业板退市制度力度空前

李大霄指出,在推出创业板退市制度之前,沪深主板其实不乏上市公司退市的案例,如三板中云集着大量的退市公司;有些公司即便没有退市,但被实施了退市风险警示(*ST),随时有退市的可能性。因此,说A股此前没有退市制度是不准确的,只不过这种退市制度并不成熟,对绩差公司的打击力度较小。如退市风险警示就是很典型的缓冲机制,理论而言,上市公司达到退市标准后应立即退市,但退市风险警示则给予了上市公司一到两年的缓冲期,在此期间,上市公司可通过各种方法做表面文章避免退市,其基本面其实并未大幅度改善。创业板退市制度则不然,创业板公司一旦触发退市条款,则管理层将立即责成其退市,没有缓冲期。

再如,部分面临退市的公司不致力于企业经营,反而将大量精力和资金投入资产重组,而资产重组也往往成为这些公司扭转困局的砝码,或获注资产、或被收购等不一而足,其结果是本该退市的公司仍然在资本市场作困兽之斗。创业板退市制度则不然,明确规定了创业板公司重组将受到诸多限制,单纯为避免上市而抛出的重组方案是得不到监管层认可的。

李大霄还指出,以往有些公司退市之后,往往会成为香饽饽,因为壳资源珍贵,其他的公司会“借壳上市”。创业板退市制度则加大了借壳上市的难度,从制度上封住了市场疯抢壳资源的畸形现象。

李大霄总结道,创业板退市制度不是主板退市制度的翻版,具有强度更大、影响更远的意义。

退市是手段 治市才是目的

李大霄对记者表示,目前市场上有一种误解,即认为管理层推出创业板退市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让大量绩差公司退市。其实这种理解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该制度的推行确实会让一部分公司退市,但管理层的最终目的并不在此,管理层旨在通过退市促进创业板向更为健康的方向发展,即退市是手段,治市才是目的。

李大霄形象的指出,创业板退市制度既是为了“抓坏人、保好人”,更是为了“将坏人变成好人”,部分创业板公司上市前过度粉饰,造成业绩透支,上市后业绩大变脸且迟迟得不到改善,高管也频频减持套现,这种公司应该退市。但另外一些公司经营理念并没有问题,主营业务也较为健康,只不过受行业突发性事件影响而造成业绩下滑甚至亏损,这类公司仍有存在的价值,而不应该退市。还有一些公司确实出现过业绩下滑的现象,但公司正在努力改善,这类公司也不应该退市,相反,管理层应适当帮助这些公司走出困境。

上一篇:私法自治论文范文 下一篇:中学数学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