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对联范文

时间:2023-02-23 10:26:30

四字对联

四字对联范文第1篇

【关键词】对联;嵌字;浅谈

一、何谓“嵌字”

对联是很讲究修辞的,很多对联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作品形象生动、内容深刻,表现出很高的使用汉字的技巧,趣味横生,妙语迭出,令人叹为观止。粗略估计,对联的修辞手法不少于五十种,“嵌字”对是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对联。何谓“嵌字”,嵌字又称增字、衬字、嵌名,就是把几个特定的字或词,如人名、地名、专用事物名等,有意嵌进联语中,不露痕迹,使对联蕴含言外之音,收到“弦外遗音”的艺术效果。用嵌字法创作对联,嵌字如镶金,往往每嵌无下品。举二例:

泽色绘成新世界;东风吹变旧山河。

一生唯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遵教受;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第一联是现代文学泰斗郭沫若所撰,联语在满腔热情讴歌新时代、新变化的同时,在联首中天衣无缝地嵌进了新中国的开国元勋“泽东”之名,自然而然地歌颂了领导中国人民开天辟地的历史功勋。第二联是成都武侯祠联,联中巧妙地嵌入了十个自然数,用“三分”、“四方”、“六出”、“八阵”“九伐”等,高度概括了诸葛亮在蜀中的丰功伟业,表达了后人对诸葛亮智绝天下、鞠躬尽瘁的深深敬意与怀念。

二、镶嵌的形式

创作嵌字联时,镶嵌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一是有竖嵌横嵌之分。我们以对联竖贴的传统方式分横竖。所谓竖嵌,就是把要嵌入的字词嵌在一句联语里。与之相反,就是把一个词拆分分别嵌入上下联语里,这就是横嵌了。比如:

灵鹫向云中隐去;奇峰自天外飞来。(杭州灵隐寺飞来峰联)

道道非常道;天天小有天。(小有天饭店联)

前一联中,“灵隐飞来峰”五字分别嵌入在上下联语里,是横嵌。后一联中,“小有天”三字没有拆分,整体嵌入下联语里,是竖嵌。

二是有整嵌分嵌之说。所谓整嵌,就是把一个词在一个位置整体嵌入,不拆分,不破坏词素的完整性。顾名思义,把一个词拆分开来相嵌,就是分嵌了。请看一例:

英名盖世三岔口;杰作惊破十字坡。

上联是画家黄宾虹题赠给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张英杰)的对联,嵌入“英杰”二字,是分嵌,嵌入的《十字坡》、《三岔口》是盖老的拿手好戏,是整嵌。

三是有正嵌反嵌之序。正嵌,就是所嵌各字,按读联顺序出现,无论是否在一句中,如玉壶春茶馆联:

新诗玉局松风作;大隐壶公杖履春。

反嵌,就是所嵌各字,自读联顺序相反方向出现,无论是否在一句中,如左宗棠(字季高)和曾国蕃戏对一联:

季子敢言高,仕未在朝,隐未在山,与吾意见偏相左;

藩臣独误国,进不能攻,退不能守,问他经济有何曾?

上联嵌“左季高”,下联嵌“曾国蕃”,嵌入的顺序和读联的顺序相反。

四是有重嵌串嵌之便。为了表意的需要,有的对联把一个词在联语里反复镶嵌,那叫重嵌;有的对联,把同类型的事物名称一连串在嵌进联语里,那就是串嵌了。例如:

大帅用兵,士卒效命,车辚辚,马萧萧,气象巍巍,祝此去一炮成功,方不愧出将入相。

上联是串嵌,联中嵌入了一连串的象棋棋子和牌的名称,使得联语既形象生动又含蓄幽默。

五是有明嵌暗嵌之别。明嵌就是把要镶嵌的事物名称和表意短语直接明显地嵌语里,这很好理解,就不再举例了。而暗嵌,所嵌之词犹抱琵琶半遮面,就显得比较含蓄了。

三、一种特定的格式

七言联由于联语字数固定,不同部位的嵌字有不同的固定名称,按通行与否划分,有正格和别格,共一十六式。正格有七式:以对应横嵌而言,嵌第一字,叫鹤顶格;嵌第二字,叫燕颔格;嵌第三字叫鸢肩格;嵌第四字,叫蜂腰格;嵌第五字,叫鹤膝格;嵌第六字,叫雁翎格;嵌第七字,叫凤尾格。

别格有九式,具体是:一曰魁斗:一字嵌出句首,一字嵌对句尾。二曰蝉联:一字嵌出句末,一字嵌对句首。三曰鼎峙:三字分嵌二联中,不相并。四曰鸿爪:嵌三字,二字分嵌出句首尾,一字嵌对句居中;或者出句居中一字,对句嵌首尾。五曰双钩:以四字分嵌上下联首尾。六曰五杂俎:五字任意俎于上下联中。七曰四五卷帘:一字嵌出句第五字位,一字嵌对句第四字位。八曰三四辘轳:一字嵌出句第三字位,一字嵌对句第四字位。九曰碎锦:四字以上,任意分嵌于上下二联之中。

四、嵌字的运用

上面对嵌字说了许多,算是有了基本的了解,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大家也不妨自己动手作嵌字联。笔者现将在现实生活的一点创作实践,与大家一起切磋。老家建设学校,有二人各捐款数十万元,我作二联,嵌二人名字以赞之:“松高于品,梅竹常伴;辉不掩清,星汉灿明”(嵌松辉名);“新貌呈祥,昊天焕彩,居之毓秀钟灵地;明贤努力,民众齐心,系此光前裕后情”(嵌新明名)。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兼对联爱好者,在此,不揣谫陋,以管窥豹,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刘定清.对联辞话[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四字对联范文第2篇

首先,汉语讲究平仄对应,读来抑扬和谐,犹如音乐一般富有节律美。其次,在文章中,会大量运用成语或类似成语的四字词语。再次,对称句和排比句丰富。了解了中国汉语的这些特点,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

一是学写对联。在教学中,既可以进行单纯的对联训练,也可以要求学生在对课文内容概括时使用对偶句。2012年湖北卷考过这样的题:

请用对偶句描述下面《红楼梦》中宝黛初会的情景,字数不超过30字。(4分)

黛玉一见,便大吃一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答案示例:娇黛玉一见惊疑似何处见过宝哥哥,痴宝玉初识欣喜如梦里重逢林妹妹(不舍标点)

二是学用四字词语。在概括作品内容时,可以要求学生用四字词语。例如在讲《窦娥冤》这一课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对窦娥所发三桩誓愿做四字概括,如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和亢旱三年。在给学生讲成语举例句时,也尽量举两个四字词语并列。如为“满城风雨”举例句,可以这样写:“粮食要涨价,这消息没多长时间,便已满城风雨,人心惶惶”。

三是学会造排比。假如你有三个事例,随便说没有文采,组成排比就有了文采。如写2012年的课标卷作文,我给出第一个事例的写法,让学生仿照写出另外两个事例。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没有人规定教师必须舍身去救学生。但黑龙江佳木斯市的张丽莉老师在失去控制的客车猛力冲向正要过马路的学生的危急时刻,没有自己逃生,而是奋不顾身将学生推开,自己被卷入车轮下,造成双腿粉碎性骨折,高位截肢。正是这“分外”之举,谱写了一曲最美教师的赞歌。(第一事例形式)

爱自己的孩子是亲情的自然表现,没有人要求你必须爱别人的孩子。但佛山的一位拾荒老太陈贤妹在看到一个2岁女童被车碾过无人过问的时候,没有漠然视之,而是不顾被讹风险,用双臂把孩子扶到安全地带,积极寻求救助。正是这“分外”之举,塑造了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光辉形象。(仿写)

自己挣的钱自己花是天经地义的事,没有人强迫你必须把自己的钱捐给别人。但大陆首善陈光标在许多富人还在挥金如土、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的情况下,没有沉迷享乐,而是高调行善,并成为公开承诺死后捐出全部财产的大陆第一人。正是这“分外”之举,弘扬了无私的人间大爱。(仿写)

四是学有节奏地朗读。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有了节奏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有了我们常说的“语感”。如读《张衡传》可以做这样的指导: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线就是语气停顿处,可以突出后面的四字词语,读出节奏感。

当然,好的文笔不一定都是四字词语、对称句式和排比句,但这些形式词句的运用无疑对提高文笔水平起着重要作用,不可忽视。

四字对联范文第3篇

一、设定情景对出下联类

【例1】(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卷)春暖花开,一秀才入京赶考,投宿一大户人家。是夜秀才灯下苦读,窗上素纱,窗外花园,月光之下,夜莺展翅,蝴蝶飞舞,影子映到窗上,宛如荷花牡丹,不觉随口吟出一上联:

月照纱窗,莺蝶飞舞,映出芙蓉牡丹。

吟出上联之后,秀才却怎么也想不出下联。赶考归来,已是秋去冬来。一日雪后过桥,看到有鸡犬的足迹,秀才顿有所悟,对出下联:

思路解析:根据对联出句和对句句法结构相同、词性相同的要求,对照上联,从题目设定的情景中选取或组织词性相同的词语,例如“雪落”对“月照”,“板桥”对“纱窗”,“鸡犬”对“莺蝶”,“行过”对“飞舞”等。

答案示例:雪落板桥,鸡犬行过,踏成竹叶梅花。

二、根据材料完成对联

【例2】(2012年辽宁省沈阳市卷)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往今来,人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崇拜龙凤,造就了丰富的龙凤文化。龙以腾云驾雾、邀游在天的形象和蓬勃向上的气势,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凤以展翅翘尾、五色备举的形象和高雅美善的气质,成为世间祥瑞的象征。

【材料二】闻一多先生在《龙凤》一文中写道:“龙与凤代表着我们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两个单元——夏民族和殷民族。……因之,把龙凤当作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zhào,开始)端可说是再恰当没有了。”

【材料三】龙凤文化发展到现代,既是一种民俗文化的继续表达,也是每一位华夏儿女对祖国拳拳深沉的情感认知,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生动写照。

——《文史中国》

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的内容,完成对联。

上联:(1) 炎黄千载江山难老

下联:凤呈祥华夏万年 (2)

思路解析:我们可以从由材料一中选取“龙以腾云驾雾……”一句进行压缩,得出“龙腾云”。“凤呈祥”属于主谓短语,“龙腾云”对之最贴切。“江山难老”是主谓短语,与之相对的也应是一个主谓短语,根据三则材料的内容,我们可以组织主谓短语“情意永存”与之相对。

答案示例:(1)龙腾云 (2)情意永存

三、观察图片补写对联

【例3】(2012年河北省卷)观察下面来自生活中的一组照片,为给出的上联补写一个恰当的下联。

上联:规规矩矩写字

下联:

思路解析:观察上面的一组照片不难发现,其中有几个错别字:“体质”应为“体制”,“品位”应为“品味”,“招幕”应为“招募”。还有一个店名不妥:“糖尿病”怎能“专卖”?所以上联根据照片内容强调要“规规矩矩写字”。我们可以根据上联的句法结构特点对出下联,“规规矩矩”是一个叠词,词性属于形容词,下联与之对应的也应是一个形容词性叠词,如“认认真真”“堂堂正正”“明明白白”;“写字”是一个动宾短语,下联与之对应的也应是一个动宾短语,例如“作文”“做人”“说话”。

答案示例:认认真真作文(或“堂堂正正做人”“明明白白说话”)

四、结合名著对出下联

【例4】(2012年甘肃省白银市卷)看了《红楼梦》后,有人出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多愁善感,林黛玉洒泪葬花”,请你结合其他名著情节,对出下联。

思路解析:下联应以名著为内容,套用上联的句法结构,宽对即可。上联的句法结构为:人物性格(四字短语)+名著人物(三字人名)+名著情节(表现人物性格及行为的四字短语)。根据上联句法结构和对联的特点,结合我们读过的名著情节,不难对出下联。

四字对联范文第4篇

一、据事对句式

先提供一个背景事件,根据背景事件给出上联或下联,要求同学们根据背景事件对出下联或上联。

例1 春天时,湖水涨满,湖天一色,船行湖中,如行天上;秋日里,山色斑斓,山景如画,人游山中,如行画中。请根据这些语言材料,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

上联:春水船如天上坐;

下联: _______。

解析:上联表现了春天湖中行船的惬意,下联则可赞美秋天人在山中游玩的美好。如:秋山人似画中游。

二、诗文对句式

将某一诗文的名句作为上联,要求同学们从指定的诗文篇目中找出一个既与之意蕴相通又对仗工整的句子来作对,借此考查同学们对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和对名句名篇的识记情况。

例2 杨振宁曾赞语文课本中一副有关酒馆的楹联为“绝对”,其上联为王维《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请从李白的《将进酒》中选出一句作为下联。

答: 。

解析:要求从李白的《将进酒》中选出一句作下联,规定了答题范围,降低了答题难度。如:与尔同销万古愁。

三、限定整合式

将一副对联的上联或下联的结构打乱,要求根据上联或下联的结构特点,重新整合被打乱的上联或下联。

例3 下面这副对联的下联的结构已被打乱,请调整其短语或短语内部的顺序,使之与上联对仗工整。下联内容: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摇看绿树池边,此间有舜日尧天。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

解析:依照对联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等特点, 不难排出下联句子的顺序为: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四、据事拟写式

命题者提供一个情境,要求同学们根据情境特点,拟写一副符合要求的对联。

例4 根据下面的提示语,写一副对联。

丰富多彩的初中语文学习生活即将结束,九(6)班组织了一次“我心中的语文”专题学习活动,请为本次交流会的会场拟一副对联,要求所写内容切合活动的主题“我心中的语文”。

; 。

解析:所拟对联的内容与该活动相关,格式符合对联的写作要求即可。示例一:综合学习视通中外;人物评述心系古今。示例二:忠奸智愚百家名篇常浏览;嬉笑怒骂千古人物任评说。

五、字词或词序修改式

提供一副在个别字词上不符合对仗要求的对联,要求对其作出修改;或提供一副对仗不工整的对联,要求调整词语的顺序。

例5 下面一副对联有一点毛病,请按要求改正。

一名同学为街道电视室写了一副对联:“收四海风云,居斗室尽知天下事;看百朝世态,坐片时通晓古今情。”这副对联从总体上看不错,但若仔细推敲会发现,应将上联的“天下”改为 。

解析:“天下”是偏正式名词,而“古今”是由一对反义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名词。可将“天下”改为“中外”。

例6 下面这副对联有明显的对得不工整的地方,在不改动字句的前提下,请分别调整上下联词语的顺序,使上下联对仗工整、合乎对联的要求。

纵目登阁鸢飞鱼跃千帆竞;览胜抒怀水木清华万类荣。

解析:仔细观察可发现,应先“登阁”,然后才能“纵目”。由此可将原对联改为:登阁纵目鸢飞鱼跃千帆竞;览胜抒怀水清木华万类荣。

六、鉴赏分析式

命题者提供一副对联,要求同学们对其对错、高下、妙拙进行分析和鉴赏。这类试题能同时考查同学们运用修辞的能力和赏析对联的能力。

例7 “轻风细柳,淡月梅花”是一副四字对联。请根据扩展后的下联,在上联的方格中填写一字,组成一副对仗工整的五字联。

轻风细柳;淡月隐梅花。

解析:这道对联题只要求填一个字,这个字必须根据对联的内容及特点来填写。同学们很可能会填“吹”字,但如果仔细体会会发现,由“吹”可见风较大,而此处是轻风,因此填上“舞”“拂”等更为恰当。

【佳题演练场】

1.玉溪,一个因水而名、因溪而秀的地方。她山川秀美、文化悠远、民风淳朴,世居的民族独放异彩……为了向远道而来的朋友介绍玉溪,拟挂出一副对联,请你补出下联。

上联:忆聂耳,一曲国歌扬九州,游孤山,白帆点点映蓝天。

下联:

2.毕业前夕,我班组织了一次“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我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出无数风流人物。文化名人灿若群星,英雄人物各领。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陈涉仰天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范仲淹登楼“先天下之忧而忧”;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小明就此拟写了一副对联,但下联不符合对联的要求,请你修改或重新对出下联。

上联:陶渊明安贫乐道东篱采菊

下联:狱中书志留取丹心文天祥

修改或新创为:

3.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样式。请根据下面提供的情节和上联,对出下联。

他忠心耿耿,为报知遇恩,为酬托孤意,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名成八阵图,鞠躬尽瘁,病死五丈原。

上联:忠肝义胆,关云长华容义释曹孟德;

下联: 。

4.“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容易让人联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 ,

5.沈阳某中学与韩国某中学进行了一次“走进唐诗宋词”的文化交流活动。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三组诗句,请根据第二组或第三组诗句的内容补全对联。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 * * * * *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

*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

上联:忆李杜吟唱壮志情怀

下联:

6.请你结合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它从汩罗江的波涛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从此每一条河川都回荡着振聋发聩的呐喊,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下面是一位同学根据上述文字撰写的一副对联,在横线上可以补写的内容是: 。

插艾叶清香缕缕飘九州

赛龙舟_______传四海

7.坡年轻时自以为已饱读诗书,便写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经一老翁指点,他意识到了自己的浅薄与自负,于是将对联改成“ 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以表明自己继续读书学习的决心。

①横线上要补写的词语是:

②请为坡改后的对联拟一个四字横批。横批是:

四字对联范文第5篇

一、利用谐音还原对联

例1.(2012年湖北宜昌卷)1940年汪伪政府成立时,有人曾强迫灵谷老人给送过一副对联。内容是:“昔具盖世之德,今有罕见之才。”当时人们无不称赞这副对联写得词工句丽,是歌功颂德的佳作,可不久就有人发现这是灵谷老人利用汉字谐音双关,借对联讽刺汉奸的隐语。请你把上下联各改动两个字,以还原这副对联的真正意思:

上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所谓谐音双关,就是利用汉语中的同音或音近现象,使某些词语或句子的语义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效果。谐音双关这种巧妙运用语言的艺术手段具有悠久的历史性与广泛的群众性,恰当地运用它可以增强对联的艺术表现力。灵谷老人的对联“昔具盖世之德,今有罕见之才”,其中的“盖世”“罕见”分别谐音双关“该死”和“汉奸”,显示了政治讽刺的机锋妙趣。这副对联可以还原为:昔具该死之德,今有汉奸之才。

二、设定情景对出下联

例2.(2012年内蒙古包头卷)春暖花开,一秀才入京赶考,投宿一大户人家。是夜秀才灯下苦读,窗上素纱,窗外花园,月光之下,夜莺展翅,蝴蝶飞舞,影子映到窗上,宛如荷花牡丹,不觉随口吟出一上联:

月照纱窗,莺蝶飞舞,映出芙蓉牡丹;

吟出上联之后,秀才却怎么也想不出下联。赶考归来,已是秋去冬来。一日雪后过桥,看到有鸡犬的足迹,秀才顿有所悟,对出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对联出句和对句句法结构相同、词性相同的要求,对照上联 “月照纱窗,莺蝶飞舞,映出芙蓉牡丹”,从题目设定的情景中选取或组织词性相同的词语,例如组织词语“雪落”对“月照”,组织词语“板桥”对“纱窗”,选取词语“鸡犬”对“莺蝶”,组织词语“行过”对“飞舞”,组织词语“踏成”对“映出”,组织短语“竹叶梅花”(形容鸡犬的足迹)对“芙蓉牡丹”,即可对出下联:雪落板桥,鸡犬行过,踏成竹叶梅花。

三、选取词语补充对联

例3.(2012年宁夏卷)根据潘维德诗歌《今天》,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将对联补充完整。

今天,整个杭州只有一位司机

今天,所有的事情连同西湖的水光都只是乘客

今天,司机用生命把客车停靠在岁月的宁静里

今天,离开的是死亡,留下的是责任、爱和伟大的平凡

今天,叫吴斌。

四十八岁生命客车在岁月宁静里

七十六秒伟大平凡于西湖水光中永恒

解析:根据题目要求和对联的思想内容,我们可以从诗句“今天,司机用生命把客车停靠在岁月的宁静里”中选择一个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按照工对的要求(出句和对句句法结构相同,词性相同),所选择的词语应该和“永恒”的词性(形容词)相同,但中考对联题的要求并不十分严格,属于宽对的范畴,即字数相等,词性基本相对即可,所以我们可以选择“停靠”这个词(“停靠”属于动词,在本诗中“永恒”也兼具动词的属性)。将“停靠”填在横线上,即可将对联补充完整。

四、压缩句子组成对联

例4.(2012年江苏盐城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走进“东方湿都”,这里物产丰饶,鹤舞鹿鸣,一派原生态秀美风光;漫步“海盐之城”,这里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满眼望去处处呈现新城市的靓丽景象。科技馆、艺术中心、海盐博物馆,犹如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镶嵌在清澈明净的串场地河畔。

压缩画波浪线的句子,使之与“一派原生态秀美风光”相对称,将其工整地填写在下边的田字格内。

解析:尽管题目中没有“对联”这个关键词,但其实就是要求通过压缩句子对出“一派原生态秀美风光”的下联。对联要求句法结构一致,所以要准确压缩画波浪线的句子与“一派原生态秀美风光”相对称,就要根据结构对“一派原生态秀美风光”进行断句。揣摩“一派原生态秀美风光”内容,可断句为:一派/原生态/秀美风光,然后根据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的对联特征来压缩画波浪线的句子。“一派”是偏正短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只有“满眼”与之结构一致;“原生态”是偏正短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只有“新城市”与之吻合;“秀美风光”是偏正短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只有“靓丽景象”与之吻合。所以压缩后的句子应该是:满眼新城市靓丽景象。

五、根据材料完成对联

例5.(2012年辽宁沈阳卷)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往今来,人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崇拜龙凤,造就了丰富的龙凤文化。龙以腾云驾雾、遨游在天的形象和蓬勃向上的气势,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凤以展翅翘尾、五色备举的形象和高雅美善的气质,成为世间祥瑞的象征。

【材料二】闻一多先生在《龙凤》一文中写道:“龙与凤代表着我们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两个单元――夏民族和殷民族。……因之,把龙凤当作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zhào,开始)端可说是再恰当不过了。”

【材料三】龙凤文化发展到现代,既是一种民俗文化的继续表达,也是每一位华夏儿女对祖国拳拳深沉的情感认知,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生动写照。

――《文史中国》

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的内容,完成对联。

上联:① 炎黄千载游江山难老

下联:凤呈祥华夏万年②

解析:我们可以从材料一中选取“龙以腾云驾雾……”一句进行压缩,得出“龙腾云”。“凤呈祥”属于主谓短语,“龙腾云”也是主谓短语,“龙腾云”对“凤呈祥”最贴切,所以①处应填“龙腾云”。“江山难老”是主谓短语,与之相对的也应是一个主谓短语,根据三则材料的内容,我们可以组织一个主谓短语“情意永存”与“江山难老”相对,所以②处可填“情意永存”。

六、观察图片补写对联

例6.(2012年河北卷)观察下面来自生活中的一组照片,回答后面的问题。

有感而发补对联。请为给出的上联补写一个恰当的下联。

上联: 规规矩矩写字

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观察上面的一组照片不难发现,其中有几个错别字,“体质”应为“体制”,“品位”应为“品味”,“招幕”应为“招募”,还有一个店名不妥,“糖尿病”怎能专卖?所以上联根据照片内容强调要“规规矩矩写字”。我们可以根据上联的句法结构特点对出下联,“规规矩矩”是一个叠词,词性属于形容词,下联与之对应的也应是一个形容词性叠词,如“认认真真”“堂堂正正”“明明白白”;“写字”是一个动宾短语,下联与之对应的也应是一个动宾短语,如“作文”“做人”“说话”。所以补写的下联可以是“认认真真作文”,也可以是“堂堂正正做人”,还可以是“明明白白说话”。

七、结合名著对出下联

例7.(2012年甘肃白银卷)看了《红楼梦》后,有人出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多愁善感,林黛玉洒泪葬花”,请你结合其他名著情节,对出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字对联范文第6篇

【关键词】导游词;文化信息;异化策略

郭建中(2001:45)引用尤金,奈达的话说不同民族间的文化的共性大于其差异,世界上所有的语言和文化90%是相似的,而只有10%是不同的。以中文为例,汉语里有很多表达跟英文异曲同工,翻译时只要找到对等语即可。如颠倒黑白:talk black into white 轻如鸿毛:as light as a feather 如释重负:take a load off one’s mind

那么对于另外的10%的文化差异该如何处理?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很多学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很多的探讨和研究。本文拟用异化策略探讨如何处理中文导游词中的文化信息。让我们先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ex1:ex17由长安东去的人,都在这里送别,故有“都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的风气,留下了“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等千古绝唱,而为历代文人骚客所乐道。(韩荣良,2004:29)

version1:all those leaving chang’an eastward ?going would say goodbye here hence the prevailing custom “people from the capital,seeing the gust off,will pick a willow-sprig to say farewell here.” and with it handed down the ages-old chants:” willow-trees turn green every year; yet people feel sad parting at baling” and “willows on the dyke of ba river are in verdure every spring with sprigs cut for travelers as farewell bidding.” (韩荣良,2004:30)

version2:all those who go eastward from chang’an will depart their friends here,hence the custom prevails that “ the capital resident will cut will-sprig as gifts to the departing guest”,and with it many famous and ages-old chants were written and handed down by a lot of poets of many generations such as “ year after year,do you grieve to see ‘neath willows people leave’” and ““ willows on the dyke of ba river are in verdure every spring with sprigs cut for travelers as farewell bidding.”

上例中,两种译法都一定程度传达了一些中国文化。通过译文,外国游客了解了中国的一个文化现象,即在中国人们用柳枝送给离别的朋友,籍此来表达悲伤及不愿别离。两种译文最大的不同在于 version 1把“灞陵”直译成了“baling”,把一个重要的文化信息通过译文传递给了游客——中国有一个地方叫“baling”,发生了千万个让人心碎的别离故事。而在version2 中,“灞陵”被省略了,虽然译文同样能表达人们借柳枝伤别离的心情,但是地名没有了。毫无疑问,在现场导游中,特别是在西安灞陵向游客解说时,省略了这个地名就是个重大的缺憾。

归化和异化作为两个重要的翻译策略都是由韦努蒂(venuti,1995)提出的。归化对于文化间的差异采取压制手段,在翻译中采取译语透明流畅的风格,力求读者的易解;异化保留语言文化差异,使译文呈现出异质成分。归化主张译文应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主;异化主张以源语或原文读者为主。根据这样的区分标准来衡量上面两种译文,我们发现,译文一是异化策略,保留了地名 “灞陵”,保留了“文化差异”;而译文二是归化策略,省略了地名,“考虑译文读者”,用英语读者熟悉的句子来表达原文的意思。

景点导游词里富含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地名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外国游客特别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游客到中国旅游绝不仅仅是游览自然景观,中国独特的文化更让他们着迷。“翻译时,译者面对的不仅仅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还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译者如果只注意到语言差异而忽略了文化差异,翻译是不可能成功的”(周方珠,2004:5)。景点导游词的翻译更是如此,虽然有些外国游客能用英语写出更加优美的文章来赞叹见到的自然景观,但是隐藏在景观后面的中国文化只能通过导游之口传达给他们,这就要求译者找到一条有效的途径把中国文化传达给游客。从这个角度考虑,上例中用异化策略翻译的version1在景点导游介绍中是更好的。异化策略意图承认并允许文化差异,并且力图在目标语中体现文化的差异和特征。所以在导游词的翻译中,为了满足游客了解中国文化的需要,我们采用异化策略来保持和传达包含在导游词里的文化信息。

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在异化策略指导下我们有一些什么具体的翻译方法来处理导游词中的文化信息。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ex2:陆逊的三世孙陆机(字土衡),陆云(字土龙)兄弟两以文学著称于世,时称为“西晋二陆”。有一次, 在文人雅集上,众多文人出对为嘻,陆云信口出了一上联云:“云间陆土龙”,寓意龙翔云间,从而把自己的“字”中之“龙”字与地方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而才思敏捷的洛阳人荀鸣鹤当即说出了“日下荀鸣鹤”作为下对,寓意鹤鸣日下,因古时称皇帝居住的京都为日下。(韩荣良、韩志宇,2005:42)

the grandsons of lu xun were lu ji (alias tuheng) and lu yun (alias tulong),who were the two outstanding men of letters known as “two lus of the western jin” of the time.once at a gathering of literary elites many of them tried best to make fun by chanting couplets and lu yun,out with the first half of a couplet,read“amidst clouds is a man named lu tulong”,indicating a dragon soaring in clouds,with the word “long”(dragon) in his alias deftly implied into the couplet.at the very moment,xun minghe,a luoyang inhabitant who had a facile imagination made a sequel to it,saying “ under the sun is another called xunminghe” implying that the “he”(crane) was squeaking under the sun.the phrase “under the sun”,known as “rixia” in chinese,meant for the capital city where emperor was living in ancient times.(韩荣良、韩志宇,2005:42)

对联作为由中国人民创造并在中国人民中间流行的一种文学形式,有着其独特的特征。即上下联句的对仗形式,也称对偶形式。对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项重要的修辞方法,也是对联的魅力和生命之所在。我们在翻译对联的时候就要在:传达其准确的涵义前提下,尽力保持对联的结构特征。 原文“云间陆土龙,日下荀鸣鹤”,对称结构非常明显优美,“云间” 对“日下”,“陆土龙”对“荀鸣鹤”。当我们把他们直译成“amidst clouds is a man named lu tulong”和“under the sun is another called xunminghe”,其优美并且典型的对称结构被保留得很好。“amidst clouds”对“under the sun”,“ named”对“called”,“lu tulong”对“xun ming he”。

通过直译,不仅对联的对仗结构被保留了,更重要的是对联所表达的意义也被保留并实现了。通过译文,外国游客不仅了解了龙和鹤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即“龙翔云下,鹤鸣日下”,也了解了中国文学体裁的一个重要方面对联的最显著的特征。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直译能最大定程度的保持源语的文化,目标语读者也能了解并逐渐接受外国文化,从而大大有益于跨文化交流。其实中国很多旅游景点都是有四字短语构成的,对于这些言简意赅的四字短语我们通常用直译法。

总体来说,当源语中包含的文化信息能刺激目标读者和源语读者做出相似想象,并且目标语读者也能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完全理解译文,那么,我们首选直译,这样既能解决语言问题又能把中国的文化传递给国外读者。

除了直译,我们也可以用音译来处理导词中的文化信息。实际上,我们用音译已经将很多富含中国文化的词汇成功的翻译成了了英文,而且这些音译词汇变成了英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气(qi)、 阴(yin)阳(yang)、炒杂碎(chop suey)、 磕头(kowtow)、太极拳 (taijiquan)、馄饨(wonton(soup))、功夫(gongfu)饺子、(jiaozi) 等等。

结论:景点导游词中的文化信息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本,有着自身独特的语言特点和特定的服务对象。在现场导游中,为了更好的满足中国文化的需要,我们主张用异化策略,用直译,音译等方法有效进行翻译。

当然用异化策略不是翻译景点导游词中文化信息的唯一策略,我们在论文开篇也提到了归化策略,两种都是非常有效的策略,我们要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策略。有时还需要把两种策略结合起来使用。

【参考文献】

[1]venuti, l rethinking translation: discourse, subjectivity, ideology. london &new york: routedge, 1992.

[2]venuti, l: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london &new york: routedge,1995.

[3]周方珠.《翻译多元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4]郭建中.《文化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2001,5.

[5]韩荣良.《西安导游》.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四字对联范文第7篇

凡游过孔子故居的人,大都看到孔府大门上楹联中的两个错字。这幅悬挂在两旁明柱上蓝底金字的对联是:“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但是上联中的“富”字上面缺了一点,下联中的“章”字下部的“早”字的一竖直通到上部“立”字。这少一点不是因风雨磨蚀,多一点也不是工匠的疏忽,而是孔府家属的特意安排:以缺笔伸画(伸展笔画)寄寓孔氏家族,“富贵无顶,文章通天”之意。对联是由清代大学士纪晓岚撰拟并由著名书法家誊写的。联语气魄恢弘,笔法遒劲严谨,形神兼备,令人叹为观止。

传说日军侵占东北时,为了玩弄不识几个字的,请他题字。挥笔写了一个很大的“虎”字,落款“手黑”。这时,秘书在旁提醒道:“大帅,墨字鲜明少了个‘土’”,说:“我知道,这叫做对日本人寸土不让!”故误中显真意。

1987年,我国足坛名将柳海光头顶一球入网。为我过足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立了大功。他的未婚妻写信祝贺,其中有一句“表示忠心感谢”,这里故意把“衷”写成别字“忠”,除了对他的感谢之外,还含蓄地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诚。故误之中表真情,极富情趣。

在我国一些名胜古迹的墨宝中,也有一些明显的错字,这些错字都寄寓着深刻的用意。

扬州平山堂里,悬挂着一块清光绪年间两江总督刘坤一为追怀欧阳修而题的“风流宛在”的横匾。这块横匾中“流”字少一点,“在”字多一点,让人领悟到欧阳公风流仍在,一点也没有让时光流走。

杭州西湖花港观鱼景名碑上,“鱼”字底部的四点少了一点,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花港观鱼”四字是清康熙皇帝手迹,康熙信佛,崇尚“好生之德“。汉字里三点为水,四点为火,鱼遇水而生,遇火而死,便将碑文中“鱼”字下面的四点改成三点,意在鱼儿永远欢快地生活在水中,以示皇恩浩荡,泽被万物。

杭州西子湖的岳飞墓前,一堵洁白的墙壁上题写着“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引人注目。但是,那个繁体“国”字却少了一点。传说北宋末年,岳飞的母亲看到国家沦亡,皇帝被俘,心情无比悲痛。为了激励儿子抗金救国,报仇雪耻,便在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字。岳母将“国”字少刻一点,取国一日不可无君之意,借此激励岳飞救国。后人为岳庙题字时,特意将“国”字少写一点,正式沿袭这一历史传说。

筋急转弯答案

1.是一位蓄着络腮胡子的理发师2.这初一和初三是夏历记日的方法,并非代表年级序列3.煤气公司4.八个半小时就是四小时5.敬酒不喝喝罚酒6.电路7.当场吓死了8.偷笑9.心碎10.辞海11.怒火12.炒鱿鱼13.薪水14.秘书15.木鱼16.售票员17.瞎子18.植物人19.因为有一头是犀牛20.都是十画21.同方向走22.姓名中有“口”23.南无阿弥陀佛24.姑娘十八变,四位姑娘共有七十二变25.宇宙飞船26.裤子27.采血车/献血车28.去掉左边的两点29.姓王,十二岁

四字对联范文第8篇

1.实用联——春联

2.专用联——挽联,寿联,婚联,喜联,行业联,座右铭联等

3.交际联——赠联,题答联

2.装饰联

(二)按写作方法和上下联的关系分

按上下联在内容上的关系分,对联可分为三种,即正对,反对,流水对三种。

1.正对

指对联上下两联的内容相关或相似,从不同的角度说明大致相同的道理。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一派春光明四海,万枝桃李艳三江。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夫妇共谱劳动曲,男女同讴致富歌。

2.反对

指上下联内容相反,对比鲜明,这种对联往往从正反两面来说明同一个问题,在对比中突出表达效果。如: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幸铸佞臣。

莫忘当年创业苦,春看今朝生活甜。

又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铺张浪费损家害国,勤俭节约积少成多。

3.流水对

也叫串对,指一个意思分两句说,两句合起来是一个整体,上下联有承接假设、递进、因果、条件等关系。如:

江河无止终而为海

桃李不言下自成溪

又如:

但使人家有遗爱

曾将诗句结风流

(三)从形式字数上分

以对联的字数来划分的话,对联可分为四字联、五字联、六字联、七字联、八字联、九字联、几十字联、几百字的长联等。如:

昼夜不舍;天地同流。——太原番祠难老泉联

峭石千重立,藤萝百道开。——五台山望海峡联

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杭州飞来峰,董其昌联

漓江酒绿招凉去,

常侍诗清赏雨来。

——桂林叠彩山“元常侍清赏处”

桃李增华坐帐无鹤;

琴书作伴支床有龟。

——祝马寅初六十寿联,时马被囚于贵州息峰集中营

红花并蒂同朝阳比艳;

紫燕同飞向浩宇高歌。

——婚联

君不见为人百岁谁不死;

意难平行世一时志未酬。

——挽联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

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

——文天详题孟姜女庙联

殷干酷刊,宋岳枉戮,臣本无恨,君亦何尤,当效正学先生,启口问成王安在?

汉室党锢,晋代清谈,振古无斯,于今为烈,恰如子胥相国,悬晴看越寇飞来。

——康有为挽死难诸君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洞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占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轻霜。

四字对联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伊秉绶隶书的独特风格,主要采自其独特的空间构架。伊氏对隶书“内部空间”及“外部空间”的着意处理,表现出他对书法艺术空间美的自觉追求,其艺术成就达到了出乎自然的高度。伊氏的隶书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中国书法史的发展亦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伊秉绶是中国书法史上清代着名书家,早年隶书深受桂馥之影响,擅长小字。乾隆、嘉庆年间,碑学大兴,金石考证之学极为盛行,大量的汉魏石刻陆续出土,受到了碑学书家们的重视,他们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伊秉绶书法取法汉隶,对《西狭颂》、《张迁碑》、《裴岑纪功碑》、《封龙山颂》等诸碑有着深入的研究,但他并不一味泥古,而将其体势、结构着意地加以改造、变化,并将篆书的笔法融于其中,最终形成其博大、朴厚、雄强之风。

我们通常讲:“书法是线条的艺术”,这固然不谬,但有了线条,就会有线条分割产生的空间,因此空间构成的美同样是书法艺术美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伊氏隶书的独特风格,主要来自于其独特的空间构架,正如陈振濂先生所言:“发掘空间造架的奥秘,是伊秉绶成功的一把金钥匙。”

为了便于讨论,我们把笔画排列交错所形成的字内空间称为内部空间,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空白和周边的空白称为字外空间或外部空间,把作品边线以外的空间称为幅外空间,而与之相对应的字内和字外空间可合称为幅内空间。统观秦汉、魏晋六朝的隶书碑刻,我们可以发现其空间构成大致有以下特点:

1.内部空间紧密,外部空间疏朗,形成内外空间的对比衬托关系。内部空间相对封闭,与外部空间割裂,没有多大的联系,不能构成一个统一、流动的整体。

2.字距均匀,行距相等,没有明显的空间大小、错落的变化。

3.有些碑刻字距与行距相等,有些碑字距大于行距,造成横向密集、纵向宽松的布局,但疏密对比不太强烈。

伊秉绶在继承汉碑空间形式的同时,颇多新的创造。他的隶书结体方正,笔画较粗,因此其内部空间比汉隶更加紧密,如对联作品“政声韩吏部……”、“变化气质……”、横披“友多闻斋”、“柘庵”、“毋不敬可以对越上帝”、“长生长斋之居”、“散邑盘铭”及作品“临《裴岑纪功碑》”等,紧密的内部空间产生了厚重、茂密、雄强的风格。伊氏隶书的内部空间在均衡对称的基础上力求变化。由于省减了蚕头雁尾,伊氏隶书横画基本为均粗的直线,成平行排列,横画之间的间距相当匀称。在横竖画交叉时,竖画均分横画,形成左右笔画和空间的对称。然而在对称均衡的基础上,又极力强调对比和变化。如对联作品“清诗宗韦柳……”中“清”之六横成等距平行排列。右上部中竖均分三横,构成四个均等的空间。下部的三个空间高度与上部四个空间相等,然由于左右竖画有意向中间收拢,因此这三个空间的宽度与上部形成鲜明对比。“莳”字左旁“口”上部的三个空间高度相等,均匀排列,但“口”字空白明显加大,造成对比,右旁三横亦平行排列,间距均匀,但高度稍大于左旁,同中见异,匀称中有变化。“嘉”字七个横画分割出六个空间,从上至下第一、二、四、五空间高度相等,第三个较大,第六个则为其他的两倍。“集”字五横分割出四个空间,中间两个空间疏朗,上下两个则紧密。以竖画为轴线,左右空间对称。其余几个字的内部空间在均匀对称中又有方圆、大小的丰富变化。(图1)

在外部空间的处理上,伊氏隶书更有新意。伊秉绶的对联作品绝大多数字距较大,使宽阔的外部空间与紧密的内部空间形成疏密、虚实、黑白的强烈对比。在大块空白的衬托下,文字主体显得更加厚重、充实、雄强。这种内外空间处理源于汉碑,但伊氏的特别之处在于:其一,他强化了内部空间的对比。其二,他有意使笔画横向撑满,个别笔画甚至超出了边线,如对联作品“世家传旧史…”、“江山丽词赋…”,这便增强了字向外的张力。(图2、图3)正如熊秉明先生所说,伊氏隶书“壮伟厚重,笔画往往超出格子,侵入边缘留白,发出一种威临观者、震慑观者的气魄”。

伊氏对联的落款很有特点。落款的字通常很小,既紧靠主体内容,又紧贴边线。字小而又紧靠主体是为了避免喧宾夺主,加强整体感;紧贴边线是为了增强整体向外的张力,使整幅字好像要挤破边线的束缚,走向幅外的广阔天地,幅外空间与幅内空间联成一体,显得元气周流,气势逼人。这是伊氏隶书在空间构成上的一大创造。

在条幅和宽大的横幅作品中,章法上的“满”是其主要特征。在作品“题王元章画梅花”中题款的大小及写法与主体内容的写法完全一致,连成一体,通篇形成一个标准的长方形,加上周边留白较少,看上去似乎整个幅内空间完全被充满了,造成了一个整体块面的强大视觉感受。如作品“尚书考灵耀日”和“河问纪文达”两幅主体内容的最末一行虽有一个字的空白,但前者用落款补满,后者用印章补满,因此从总体上看仍是充满的。章法上的方正充满与字形的方正充满构成形式意味上的一致性,从而形成了伊氏隶书充实、壮大、宽博的美感特征。然而,如一味地求方正充实,则很容易造成呆板。为了避免此弊,伊氏在内部空间的处理上颇费经营。作品“尚书考灵耀日”紧缩行距而加大字距,行距4,N等同于内部空间,从而在横向上把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连成了一体,增强了横向的贯通性。字距的加大造成了上下列之间的大块空白,整幅作品显出虚实的对比,既充实又空灵。同时由于字形的大小、长短有明显变化,使得横向空间错落有致,异常生动。作品“题王元章画梅花”则不同于作品“尚书考灵耀日”的处理,把字距与行距都紧缩了。字形大小错落,上下揖让、左右避就,一任自然,完全打破了汉碑界格方严字形规整的特点,变规整之白为“散乱之白”,使内外空间完全融为一体,空灵流动,变化多端。幅式的极为方正与空间的极尽变化形成有趣的反差,体现出伊氏于严整中见奇肆的美学追求。这种空间处理可以说是伊氏的又一独创。

与上述作品的章法方正充满相反,伊氏在横披和扇面上则以大片空白来衬托文字主体。如横披作品“柘庵”、“友多闻斋”、“贞烈垂芳”等,横向紧密,又有很强的整体感,上下留出大片的空白,形成虚实对比,既突出了主体内容,又加强了整体上的动感,外部空间于不齐中见齐、规整中见变化。

如果说大片留白是伊氏横披和扇面这类作品的共同特点的话,那么每幅作品都根据文字内容特点有各自独特的空间处理,决不雷同,则显示了伊氏独具的匠心。例如作/!/品“遂性草堂”四字紧逼上边线,占去全幅二分之一的尺幅。四字字距极小,形成左右贯通的整体,下部落款整体上成长方形,然分量上比上部为轻,主体内容与落款之间留白较多,显得疏朗宽松。在大块留白这一点上,这类作品与前述对联有一致之处,所不同的是对联单字独立,单字与背景空间形成对比,而这类作品则字字相连,作为一个整体与背景空间相依存。作品“长生长乐之居”六字打破常规的“二、二、二”式均等排列方式,作“二一二一”式排列,使第二行、第四行留下了大块空白,第一行与第三行消除字距,第一列横向消除间距,充分体现了“疏处能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布白原则。(图4)扇面作品“金羁桃花”上行逼边,字距很宽,行距紧密,第二行下面留下一大片空白,使空间极为舒展、空灵。落款第一、三行下拉,呈纵势,与右边的横势形成对比,同时界破了下部的空白。二、四行紧缩造成错落,与右边的规整形成对比。一个小小的扇面上能有如此丰富的空间变化,令人叹服。

与横披、扇面的处理方式相类似,单行的条幅也是紧缩字距,左右留空较大,使文字主体成为一个整体纵观而下。而在这一整体之内,由于线条的穿插避让和方圆曲直变化,造成了空间的疏密和形态变化。如作品“大清儒林汪君之墓”中“大”字、“之”字的内部空间较大,“清”字左下、“林”字中部空间亦较大,与其他空间的窄小构成对比,茂密中见疏朗。伊氏隶书中还有一类作品,空间处理异常独特,显然是受了汉印布白的影响。“宋拓仅存”、“散邑盘铭”两幅作品可谓典型。作品“宋拓仅存”为一偏扁的方幅构图,横平竖直,粗细基本一律,四字各占全幅的四分之一,字距行距均与内部空间连成一体。空间的均匀、对称、疏密、方圆处理均与汉印相同。“存”字左竖缩得很短,左下之空以落款和名章补之,而“子”字的一横又向右伸长,补“拓”字之空。“宋”之撇捺变为两点,使宋字的空间疏朗空灵。这些处理都造成了意想不到的妙趣。 作品“散邑盘铭”虽整体上为长方形,然此四字安排仍为偏扁的方幅构图,“散”字左宽右窄,方正宽博,“邑”的“口”靠左,压缩宽度,对准“散”之“月”部,“月”的两竖对“口”成包容之势,同时“15”字上提,与字内空间连为一体。“邑”的向末笔一勾画向右拉长,呈上包之势,形成一大块空间。“散邑”二字既在总体上一气贯通,又在局部上连接紧密,甚是高妙。“盘铭”二字均正方,“盘”字稍长,略侵入下部空间,“铭”字则紧靠“盘”字,空间在紧凑中见出疏朗。(图5)这种类似汉印的空间构成,如果说赵之谦在汉印之外找到了诸多的补给,被称之为“印外求印”者,那么伊氏亦可谓“书外求书”了,这是伊氏隶书的又一特色,也是伊氏隶书艺术能达到如此空前高度的重要缘由。

四字对联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伊秉绶隶书的独特风格,主要采自其独特的空间构架。伊氏对隶书“内部空间”及“外部空间”的着意处理,表现出他对书法艺术空间美的自觉追求,其艺术成就达到了出乎自然的高度。伊氏的隶书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中国书法史的发展亦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伊秉绶是中国书法史上清代著名书家,早年隶书深受桂馥之影响,擅长小字。乾隆、嘉庆年间,碑学大兴,金石考证之学极为盛行,大量的汉魏石刻陆续出土,受到了碑学书家们的重视,他们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伊秉绶书法取法汉隶,对《西狭颂》、《张迁碑》、《裴岑纪功碑》、《封龙山颂》等诸碑有着深入的研究,但他并不一味泥古,而将其体势、结构着意地加以改造、变化,并将篆书的笔法融于其中,最终形成其博大、朴厚、雄强之风。

我们通常讲:“书法是线条的艺术”,这固然不谬,但有了线条,就会有线条分割产生的空间,因此空间构成的美同样是书法艺术美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伊氏隶书的独特风格,主要来自于其独特的空间构架,正如陈振濂先生所言:“发掘空间造架的奥秘,是伊秉绶成功的一把金钥匙。”

为了便于讨论,我们把笔画排列交错所形成的字内空间称为内部空间,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空白和周边的空白称为字外空间或外部空间,把作品边线以外的空间称为幅外空间,而与之相对应的字内和字外空间可合称为幅内空间。统观秦汉、魏晋六朝的隶书碑刻,我们可以发现其空间构成大致有以下特点:

1.内部空间紧密,外部空间疏朗,形成内外空间的对比衬托关系。内部空间相对封闭,与外部空间割裂,没有多大的联系,不能构成一个统一、流动的整体。

2.字距均匀,行距相等,没有明显的空间大小、错落的变化。

3.有些碑刻字距与行距相等,有些碑字距大于行距,造成横向密集、纵向宽松的布局,但疏密对比不太强烈。

伊秉绶在继承汉碑空间形式的同时,颇多新的创造。他的隶书结体方正,笔画较粗,因此其内部空间比汉隶更加紧密,如对联作品“政声韩吏部……”、“变化气质……”、横披“友多闻斋”、“柘庵”、“毋不敬可以对越上帝”、“长生长斋之居”、“散邑盘铭”及作品“临《裴岑纪功碑》”等,紧密的内部空间产生了厚重、茂密、雄强的风格。伊氏隶书的内部空间在均衡对称的基础上力求变化。由于省减了蚕头雁尾,伊氏隶书横画基本为均粗的直线,成平行排列,横画之间的间距相当匀称。在横竖画交叉时,竖画均分横画,形成左右笔画和空间的对称。然而在对称均衡的基础上,又极力强调对比和变化。如对联作品“清诗宗韦柳……”中“清”之六横成等距平行排列。右上部中竖均分三横,构成四个均等的空间。下部的三个空间高度与上部四个空间相等,然由于左右竖画有意向中间收拢,因此这三个空间的宽度与上部形成鲜明对比。“莳”字左旁“口”上部的三个空间高度相等,均匀排列,但“口”字空白明显加大,造成对比,右旁三横亦平行排列,间距均匀,但高度稍大于左旁,同中见异,匀称中有变化。“嘉”字七个横画分割出六个空间,从上至下第一、二、四、五空间高度相等,第三个较大,第六个则为其他的两倍。“集”字五横分割出四个空间,中间两个空间疏朗,上下两个则紧密。以竖画为轴线,左右空间对称。其余几个字的内部空间在均匀对称中又有方圆、大小的丰富变化。(图1)

在外部空间的处理上,伊氏隶书更有新意。伊秉绶的对联作品绝大多数字距较大,使宽阔的外部空间与紧密的内部空间形成疏密、虚实、黑白的强烈对比。在大块空白的衬托下,文字主体显得更加厚重、充实、雄强。这种内外空间处理源于汉碑,但伊氏的特别之处在于:其一,他强化了内部空间的对比。其二,他有意使笔画横向撑满,个别笔画甚至超出了边线,如对联作品“世家传旧史…”、“江山丽词赋…”,这便增强了字向外的张力。(图2、图3)正如熊秉明先生所说,伊氏隶书“壮伟厚重,笔画往往超出格子,侵入边缘留白,发出一种威临观者、震慑观者的气魄”。

伊氏对联的落款很有特点。落款的字通常很小,既紧靠主体内容,又紧贴边线。字小而又紧靠主体是为了避免喧宾夺主,加强整体感;紧贴边线是为了增强整体向外的张力,使整幅字好像要挤破边线的束缚,走向幅外的广阔天地,幅外空间与幅内空间联成一体,显得元气周流,气势逼人。这是伊氏隶书在空间构成上的一大创造。

在条幅和宽大的横幅作品中,章法上的“满”是其主要特征。在作品“题王元章画梅花”中题款的大小及写法与主体内容的写法完全一致,连成一体,通篇形成一个标准的长方形,加上周边留白较少,看上去似乎整个幅内空间完全被充满了,造成了一个整体块面的强大视觉感受。如作品“尚书考灵耀日”和“河问纪文达”两幅主体内容的最末一行虽有一个字的空白,但前者用落款补满,后者用印章补满,因此从总体上看仍是充满的。章法上的方正充满与字形的方正充满构成形式意味上的一致性,从而形成了伊氏隶书充实、壮大、宽博的美感特征。然而,如一味地求方正充实,则很容易造成呆板。为了避免此弊,伊氏在内部空间的处理上颇费经营。作品“尚书考灵耀日”紧缩行距而加大字距,行距4,n等同于内部空间,从而在横向上把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连成了一体,增强了横向的贯通性。字距的加大造成了上下列之间的大块空白,整幅作品显出虚实的对比,既充实又空灵。同时由于字形的大小、长短有明显变化,使得横向空间错落有致,异常生动。作品“题王元章画梅花”则不同于作品“尚书考灵耀日”的处理,把字距与行距都紧缩了。字形大小错落,上下揖让、左右避就,一任自然,完全打破了汉碑界格方严字形规整的特点,变规整之白为“散乱之白”,使内外空间完全融为一体,空灵流动,变化多端。幅式的极为方正与空间的极尽变化形成有趣的反差,体现出伊氏于严整中见奇肆的美学追求。这种空间处理可以说是伊氏的又一独创。

与上述作品的章法方正充满相反,伊氏在横披和扇面上则以大片空白来衬托文字主体。如横披作品“柘庵”、“友多闻斋”、“贞烈垂芳”等,横向紧密,又有很强的整体感,上下留出大片的空白,形成虚实对比,既突出了主体内容,又加强了整体上的动感,外部空间于不齐中见齐、规整中见变化。

如果说大片留白是伊氏横披和扇面这类作品的共同特点的话,那么每幅作品都根据文字内容特点有各自独特的空间处理,决不雷同,则显示了伊氏独具的匠心。例如作品“遂性草堂”四字紧逼上边线,占去全幅二分之一的尺幅。四字字距极小,形成左右贯通的整体,下部落款整体上成长方形,然分量上比上部为轻,主体内容与落款之间留白较多,显得疏朗宽松。在大块留白这一点上,这类作品与前述对联有一致之处,所不同的是对联单字独立,单字与背景空间形成对比,而这类作品则字字相连,作为一个整体与背景空间相依存。作品“长生长乐之居”六字打破常规的“二、二、二”式均等排列方式,作“二一二一”式排列,使第二行、第四行留下了大块空白,第一行与第三行消除字距,第一列横向消除间距,充分体现了“疏处能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布白原则。(图4)扇面作品“金羁桃花”上行逼边,字距很宽,行距紧密,第二行下面留下一大片空白,使空间极为舒展、空灵。落款第一、三行下拉,呈纵势,与右边的横势形成对比,同时界破了下部的空白。二、四行紧缩造成错落,与右边的规整形成对比。一个小小的扇面上能有如此丰富的空间变化,令人叹服。

与横披、扇面的处理方式相类似,单行的条幅也是紧缩字距,左右留空较大,使文字主体成为一个整体纵观而下。而在这一整体之内,由于线条的穿插避让和方圆曲直变化,造成了空间的疏密和形态变化。如作品“大清儒林汪君之墓”中“大”字、“之”字的内部空间较大,“清”字左下、“林”字中部空间亦较大,与其他空间的窄小构成对比,茂密中见疏朗。伊氏隶书中还有一类作品,空间处理异常独特,显然是受了汉印布白的影响。“宋拓仅存”、“散邑盘铭”两幅作品可谓典型。作品“宋拓仅存”为一偏扁的方幅构图,横平竖直,粗细基本一律,四字各占全幅的四分之一,字距行距均与内部空间连成一体。空间的均匀、对称、疏密、方圆处理均与汉印相同。“存”字左竖缩得很短,左下之空以落款和名章补之,而“子”字的一横又向右伸长,补“拓”字之空。“宋”之撇捺变为两点,使宋字的空间疏朗空灵。这些处理都造成了意想不到的妙趣。作品“散邑盘铭”虽整体上为长方形,然此四字安排仍为偏扁的方幅构图,“散”字左宽右窄,方正宽博,“邑”的“口”靠左,压缩宽度,对准“散”之“月”部,“月”的两竖对“口”成包容之势,同时“15”字上提,与字内空间连为一体。“邑”的向末笔一勾画向右拉长,呈上包之势,形成一大块空间。“散邑”二字既在总体上一气贯通,又在局部上连接紧密,甚是高妙。“盘铭”二字均正方,“盘”字稍长,略侵入下部空间,“铭”字则紧靠“盘”字,空间在紧凑中见出疏朗。(图5)这种类似汉印的空间构成,如果说赵之谦在汉印之外找到了诸多的补给,被称之为“印外求印”者,那么伊氏亦可谓“书外求书”了,这是伊氏隶书的又一特色,也是伊氏隶书艺术能达到如此空前高度的重要缘由。

上一篇:幼儿园对联范文 下一篇:对联横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