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成语大全范文

时间:2023-12-04 14:38:43

四字成语大全篇1

2、绨袍之义:比喻不忘旧日的交情。

3、发愤图强:发愤:决心努力;图:谋求。决心奋斗,努力谋求强盛。

4、节俭力行:指生活俭朴,又肯努力躬行。

5、相敬如宾:用于夫妻之间,常与举案齐眉连用。

6、奋勇向前:奋发而努力鼓起勇气朝前方挺进。

7、朋心合力:朋:同。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8、囊萤映雪:原是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形容刻苦攻读。

9、弱风扶柳:形容黛玉行动之时腰肢款摆、风姿绰约的体态。

10、声应气求:应:应和,共鸣;求:寻找。比喻志趣相投的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四字成语大全篇2

关于马的四字成语

1、塞翁失马:(1)形容人因祸得福。(2)形容祸福无常,不能遽下定论。

2、兵马不动,粮草先行:作战时兵马还没出动,军用粮草的运输要先行一步。后泛指行动前须作好准备工作。

3、马革里尸:形容军人英勇地战死在沙场上。

4、枕戈汗马:枕着武器,疾驰战马。形容时刻准备杀敌立功。

5、走马看花:大略观看事务外象,无暇细究其底蕴。

6、指鹿为马:形容歪曲事实颠倒是非。

7、马上墙头:指男女青年相恋的地方。

8、单枪匹马:形容单独行动,没有丝毫助力。

9、悬崖勒马:在高高的山崖边上勒住马。形容到了危险的边缘及时清醒回头。勒:收住缰绳。

10、乌焉成马:指文字因形体相似而转写错误。

11、马鹿异形:用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形容颠倒是非。

12、持戈试马:形容作好准备,跃跃欲试。

13、驽马十驾:形容平庸的人只要勤奋,也能有所成就。

14、代马依风:代:古代北方的郡名;代马:北方产的良马。形容人心眷恋故土,不愿老死他乡。

15、盘马弯弓:盘马:骑着马绕圈子跑;弯弓:拉弓准备发射。骑马盘旋张弓欲射。形容故作姿态而不付诸行动。

16、戎马倥偬:形容军务繁忙。戎:古代兵器的总称;戎马;借指军事;倥偬;事多;繁忙。

17、招兵买马:征招士兵,购买马匹;指集结武力,预谋作战。

18、高头大马:指体形高大的马。也形容人的体形高大。

19、六马仰秣:形容乐声美妙。

20、天马行空:天马奔驰神速;像是腾起在空中飞行一样。形容诗文气势豪放。也形容人浮躁;不踏实。天马:汉代西域大宛产的好马;行空:腾空飞驰。

21、马到成功:用以祝贺人成功迅速而容易。

22、马如游龙:形容人马熙熙攘攘的景象.

23、驽马恋栈豆:劣马惦着的只是马棚里的饲料。形容无能的人只贪图安逸,无远大志向。

24、效犬马力:效劳的谦词。意思是效犬马之劳。

25、戎马仓皇:谓战事紧急而忙于应付。

26、犬马之劳:谦称自己微薄的服务像犬马一般微不足道。

27、马齿徒长:只喻只是年龄徒然加大,但没有大作为。

28、心猿意马:形容心思意念飘浮不定。

29、秣马厉兵:磨快武器,喂饱战马,准备战斗;也泛指事前积极的准备。

30、一马一鞍:形容一夫一妻,白头偕老。

31、牛骥同皂:形容贤愚不分。

32、土牛木马:泥塑的牛,木做的马。形容没有实用的东西。

33、马耳东风:形容一个人对别人所说的话漠不关心,听过就忘。

34、车水马龙:形容繁华热闹。

35、青梅竹马:指幼时游戏的伴侣。

36、金戈铁马:表示队伍装备很好,作战力非常强;或喻战争。

37、兵荒马乱:形容战乱破坏之严重,秩序之紊乱。

38、光车骏马:装饰华丽的车马。

39、尻轮神马:以尻为车而神游。指随心所欲遨游自然。

40、马放南山:形容天下太平,不再用兵。现形容思想麻痹。

41、车尘马迹:指车马行过的痕迹。

42、马龙车水:马象游龙,车象流水。形容车马往来不绝。

43、驷马难追:话一说出口,难以收回。用以警告人言语谨慎,要信守诺言。

44、不识马肝:相传马肝有毒,食之能致人于死。形容不应研讨的事不去研讨。

45、戎马倥傯:指在战争中军务紧迫繁忙。

46、乞儿马医:乞儿:乞丐;马医:兽医中专治马病的人。旧指卑贱的人。

47、老骥伏枥:形容年纪虽老,仍怀雄心壮志。

48、脱缰之马:形容没有了约束的人或失去了控制的事物。

49、大马金刀:①形容豪爽,气派大。②形容说话直率锋利,不留情面。

50、牛高马大:形容人长得高大强壮。

51、洗兵牧马:洗擦兵器,喂养战马。指做好作战准备。

52、千军万马:形容士兵众多,声势壮大。

53、单枪独马:形容孤身一人或单独行动。

54、一马当先:作战或做事时,不畏艰难,勇敢地走在他人前面。

55、老马识途:喻经验丰富的人。

56、盲人瞎马:失明的人骑着瞎了眼的马。形容处于极端危险的境况中。也形容乱闯瞎撞;非常危险。

57、牛童马走:旧时泛指地位卑下的人。牛童,牧童;马走,犹仆役。

58、天马行空:喻才思豪放飘逸。

59、飞鹰走马:放鹰追捕和骑马追逐鸟兽。指打猎。

60、鞍马之劳:鞍马:鞍子和马,指长途跋涉或打仗。形容旅途或战斗的劳苦。

61、悬崖勒马:喻到了危险的边缘,及时醒悟回头。

62、铜围铁马:形容坚固的阵势。

63、汗马功劳:喻为征战奔走的功劳。

64、班马文章:汉代史学家司马迁与班固的并称。泛指可与班固、司马迁相比美的文章。

65、龙马精神:形容精神健旺、充沛。

扩展:关于马的句子

1、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杜甫为我们描写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传神地展现了马的强劲豪迈,让人有一种马鸣风萧萧之感。

2、马,对食物的要求并不高。它不象猫和狗,娇生惯养,它只要有一片青草地,就能解决食物问题了。

3、马的形状长的美,但马走路的姿态更优美,你要是从后面看过去,那步姿简直就象T型舞台上时装模特儿在表演。特别是那敲击在水泥地上的脚步声,更让人神魂颠倒,联想翩翩,你听:“滴答、滴答、滴滴答答,”好美的一首乐曲呀。

4、马,还有许多好的精神鼓励着人们,现代成语中,有许多是关于马的:龙马精神,马到成功,快马加鞭……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马的重要性吗?

5、马是大型哺乳动物,四肢强健,力大善跑,加上它的感觉器官发达,眼大位高,视野开阔,记忆力、判断力都很强,方向感也极准确,居六畜之首。给人的印象是憨厚、诚实、纯朴,又和人有方方面面的亲密关系,于是就有了许多佳名美誉:乌骓、赤兔、八骏、九逸、天马、宝马、汗血马、白龙马、千里马等,这些佳称,无不流露出人们对它的喜爱之情!

6、马,是古代十分重要的交通工具。以前人们总是骑马上街的,因为那时候还没有发明汽车呢。在那个时候,人们上街要骑马;搬家时,要靠马来驮运东西;上战场时,也要骑马作战。古代的人离不开马,现在的蒙古人也离不开马。瞧,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到处都是马的足迹。蒙古人喝马奶,赛马。他们还特地定了赛马日,把大家的好马都牵出来,一决胜负。从马身上,我们更能感受到蒙古人的豪迈气概。

7、这时,马群渐渐地在视野中消失,远望这一群活生生的烈马,它们刚刚那雄健的风姿又在心灵中舞动着,它们那气魄雄浑的嘶鸣似乎又在耳边回响,震撼着我的心。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富有气概的马,它们是自然的,原始的,丝毫不经人工雕琢的,实实在在的马,它们不必听从于人类的驱使,不必去讨人类的欢心,它们大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在草原上尽情地挥洒,因为草原才是它们真正的家。

8、马,睡觉的姿态与人不同,人是躺在床上,而马呢?与其说它是在睡觉,还不如说它是在“站觉。”因为马睡觉的时候也是站着睡的。家马的祖宗——也就是野马,以前生活在森林或者草原时,随时会遭到猛兽的袭击,所以它们就站着睡觉,以便听到动静十能够快速地逃跑,虽然现在家养的马没有猛兽来袭击,但是站着睡觉的习惯却保留了下来,因此马总是站着睡觉。

9、在草原上生活的马群,它们在物质上也能通过自己的劳动得到满足,而精神,早已在它们不懈的劳动中体现出来了。它们豪壮,开放,有不顾一切的勇气,也有坚强不屈的性格,这便足以造就了它们自由而辉煌的一生。

10、大地上,满满的是一片绿色的海洋,海洋上点缀着无数疾速飞跃的黑点,那是万千匹马在奔腾着,跳跃着,喧嚣着,嘶鸣着,如同狂风大浪快速地向你袭来,如惊涛骇浪般不可抵挡,那气势惊心动魄而又富有情调,那一整群慷慨淋漓而又富有秩序的烈马,在狂风暴雨中痛快,酣畅地展现它们的雄姿!激动!亢奋!冲锋!搏击!碰撞!飞溅!那马群,比任何有生命的事物都豪放,都激情。

11、马,它的勤恳是出了名的。想必大家都听过这样一首歌吧:“白龙马,脖铃儿急,驮着唐三藏小跑仨徒弟,西天取经上大路,一走就是几万里……”这首歌一开头就歌颂了默默无闻的马,可见马在人心中的地位高着呢!

12、无论在游牧时期还是农耕文明中,马都是先民不可缺少的帮手,马就是生产力的标志。一直到近代社会农业尚未机械化之前,马几乎包办农村的一切繁重工作。

13、看啊,马儿正向我们奔来,奔起了力量,奔起了希望,奔起了对历史的怀念,奔起了对未来的憧憬,奔起了追求,奔起了坚持不懈。就让马的精神延续吧,去燃烧人们的热情与活力,创造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14、马,一种勤勤恳恳的动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像马这样的人,我们也要做像马一样的默默无闻,忠厚善良的人。那样,祖国的明天会变得更美好!!

15、我喜欢凝视马的眼神,因为只有在最平静祥和的眼中才能读懂它的心灵,读懂它的思想。马的眼神像一潭深泉,透彻而又深不可测。我一直觉得马可能是一种会说话的动物,就像《西游记》中的白龙马一样,它是通人性的,懂感情的动物。

16、放眼望去,远处的蒙古马拥有高大的身躯,长长的颈项,柔顺的鬃毛和飘逸的尾巴,无不展示出马的雄壮和力大无穷。随著距离的拉近,你会看到它静时,是那么的纹丝不动,安静如祥。人们在它周围转来转去,它却没有一丝一毫的慌张和不安,是那么的与世无争和泰然自若。而马儿动时,在它奔跑的瞬间豪放洒脱,热情洋溢,驰骋于碧绿的草原上,那样的悠然,自由。

17、它那长长的脖子,举起一个很酷的脑袋,脑袋上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永远闪射着两道精神的目光,一对小三角形的耳朵高高地耸立在脑门上,仿佛在随时聆听着四周的动静,显得特别机敏。脖子上方是一排被修剪的整整齐齐的棕毛,走起路来棕毛一抖一抖的,使它显得更加威武,肥壮的身子后面拖着一束洁白的尾巴,只要轻轻地一甩,就象一道银色的闪电在你眼前一亮,可潇洒了,怪不得有那么多小女孩都喜欢梳马尾辫。

18、马在古代也是建功立业的功臣,“马到成功”就是由此而来。秦始皇统一六国,马之功居其半,兵马俑可为一证。唐太宗连年征战,六骏战功显赫。成吉思汗的铁骑横扫欧亚两大洲时,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没有任何动物像马这样深入地影响着人类的历史。

四字成语大全篇3

【论文摘要】声调是字音(音节)的要素之一。音节有声调是汉藏语系语言的特点,在汉语以及与汉语同系的语言中。声调在区别词的意义方面的重要性和声母、韵母相等。本文从古音声母清浊方面,就汉语的声调及其发展演变,对中古语音的声调、近代语音的声调以及现代语音的声调做了简单的思考与论述。

所谓声调,是指音节读音高低升降的变化。

汉语从何时起就有了声调的存在,现在还无法断言。通常认为,上古汉语也应该有声调的区别,但究竟有多少个调类,它们可能的调值如何,至今尚无定论。而中古时期的汉语语音的声调区别已经得到了共识,并且,当时的音韵学者已开始对这种区别进行了深入的、系统的研究。

一、中古语音的声调概述

汉代以前,人们还不知道有四声,直到齐梁间骈体文盛行,受佛教转读佛经声调的影响,逐渐觉察到自己的语言中也有声调存在,开始以“宫、商、角、徵、羽”五音对字音进行归纳,随后定出“平、上、去、入”,通称为四声。《切韵》、《广韵》、《韵镜》及《七音略》等都是按照“四声”分韵的。

四声的名称起于南北朝齐梁时代(五世纪末六世纪初),据《南史•陆厥傅》说:齐永明年间,“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x,琅?e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J善识声韵。约等为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永明时期的这段叙述是平、上、去、入“四声”名称见于记载的较早的材料。此外,《梁书•沈约传》云:“约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而独得胸襟,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武帝雅不好焉,尝问周舍曰:‘何谓四声?’舍曰:‘天子圣哲是也。’”《周?J传》记云:“?J始著《四声切韵》行于时。”

“四声”只是归纳了中古时期语音的调类,至于各个声调具体的调值如何,古人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们只能从古人的形象的描绘中感受到大致的概括:“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急而促。”我们由此可推测,中古时期四声中的平声是平调,入声是短促调。因为平声没有升降,较长,而其他三声或有升降或短促,所以“平声”与“上、去、入”三声形成了平与仄两大类型。

中古时期的“四声”,发展到现代汉语方言里,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少则只有三个(宁夏银川话只有平、上、去三个声调),多则有十一个(广西南宁心圩平话有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甲、阴去乙、阳去、阴入甲、阴入乙、阳入甲、阳入乙等十一个声调)。但是,不管声调多少,或是如何变化,都与古代“平、上、去、入”四个声调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代“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由于受古声母清(全清、次清)浊(全浊、次浊)的影响而发生了分化。有的分,有的合。

二、由中古语音声调到近代音声调的演变

近代音的声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明确列出,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与现代北京话的四声完全一致,只是具体的归字有所不同。概括的说,近代语音声调突出的特点就是: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

平分阴阳

《中原音韵》里,每一个韵部的平声都明确标出“平声阴”和“平声阳”。平声的分化以清浊为条件,中古清音声母的平声字分化为阴平,中古浊音声母的平声字分化为阳平。这一变化,使得中古平声清浊的对立转化为声调类别的对立。

浊上变去

中古的上声字在《中原音韵》中分化为上声和去声两大类。上声的分化也是以清浊为条件的,其规律是:原清音声母、次浊声母,上声字仍读上声,全浊声母上声字则变读为去声。

入派三声

到了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把古入声字归入阳平、上声、去声。汉语音韵学称之为“入派三声”。“入派三声”的规律性很强,由于声调的变化常常受声母清浊的影响而变化,古入声字的变化也受声母清浊的影响而“入派三声”:

清声母字变读上声,例字:笔、法、尺、塔;

全浊声母字变读阳平,例字:白、读、舌、绝;

次浊声母字变读去声,例字:纳、辣、灭、热。

有些学者如陆志韦、杨耐思、李新魁等先生认为元代仍然存在入声。《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中说:“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者,以广其押韵,为作词而设耳。然呼吸言语之间,还有入声之别。”

三、现代汉语声调的发展

现代汉语声调,与近代汉语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入声字的分配有所不同。中古入声字,在现代汉语中大部分读去声,其次是阳平,再次是阴平,最少的是上声。次浊入声字的演变最有规律,现代汉语一律读去声,全浊入声的演变也比较有规律,一般读为阳平,清入声读为阴阳上去四声的都有,缺乏规律性。

以平声字来看,在现代汉语方言里,除极少数地区平声不分阴阳外(如银川地区),绝大多数地区古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两类:即古清声母平声字今为阴平,古浊声母平声字今为阳平。如:全清古声母“当”,次清古声母“康”,今读阴平。全浊古声母“堂”,次浊古声母“郎”,今读阳平。

以上声字来看,在现代汉语中,只有少数地区上声分阴阳(古清声母上声字为阴上,古浊声母上声字为阳上)。如:全清古声母“古”、“走”,次清古声母“口”、“丑”,在现代汉语广州话中读作阴上,全浊古声母“近”、“是”,次浊古声母“五”、“女”,在现代汉语温州话中读作阳上。

以去声字来看,古音浊上变去的现象,在现代汉语中有两种情况:一是去声不分阴阳,全浊声母上声字变读为去声。这种语音现象在北方方言区普遍存在。如:古声调中为全浊上声的“近”、“是”,在现代汉语中,北京、济南、兰州等地均读作去声。另一种情况为,去声分阴阳,全浊声母上声字变读为阳去。这种语音现象在南方的许多方言区普遍存在。如:古声调中的全浊上声字“近”、“是”,在现代汉语中,苏州、长沙、南昌等地都读作阳去。

以入声字来看,全浊声母入声字变阳平,次浊声母字入声变去声,《中原音韵》与现代普通话基本一致,但是《中原音韵》归到上声的清声母入声字到了现代普通话里,有的读阴平,有的读阳平,有的读上声,有的读去声。

除北方方言区外,其它方言区都保留古入声,但是各地保留的情况不一,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保留-p、-t、-k三种塞音韵尾:粤方言、客家话、闽方言的一些地方都比较完整保留-p、-t、-k三种塞音韵尾。2、收喉塞音韵尾:吴方言、闽方言的福州话、晋方言以及北方方言区的江淮官话保留喉塞音韵尾。3、塞音韵尾消失,古入声字自成一个调:湘方言、闽方言的一些地区以及北方方言区的部分地区古入声字塞音韵尾消失,但自成一调。例如北方方言区西南官话的西昌话,古入声字自成一调,古入声字“急、竹、曲、黑、各、尺、岳、合、白”等字都读31调。新晨

四、小结:

关于语音声调的发展变化,以上均是根据“古音声母的清浊”来展开讨论的,此外,影响声调变化的因素还有(1)声母是否送气、(2)韵母主要元音的长短等等。

(1)例如南昌话的阳平,今不送气纳“魔棉蒙麻泥南人来劳罗额牙”等为一类,今送气的纳“婆朋菩排掐从层除前求群”等为另一类;

(2)例如广州话的入声分为3类,其中阴入分为2类,阴入1读55,主要元音不是长元音;阴入2读33,不如阴入l短促,一般总是以长元音为主要元音。

声调在汉语语音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声调的地位也是不容我们忽视的。本文只在古音声母的清浊方面对声调的演变做了简单的讨论,还有待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唐作藩.音韵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9

[2]刘纶鑫.音韵学基础教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2

[3]李无未.汉语音韵学通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

四字成语大全篇4

[关键词]汉语四字格;口译质量;学习者语料库

1. 引言

作为汉语中独有的语言结构,四字格文字简洁、结构对称、音调和谐,极富表现力。在中国,无论是古典名著还是公众演讲,四字格俯拾即是。但是由于英语中没有类似的表达方式,汉语四字格的翻译给译者特别是口译员带来了一些困难。本研究以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在全国英语专业八级口译与口语考试中的汉译英翻译语料为研究对象,从这些语料中选取学生对汉语四字格的翻译情况进行分析。

2. 研究背景

2.1 汉语四字格的英译

语言学家陆志韦于1956年提出“四字格”这个术语。汉语是象形表意文字,一个字一个音节。四字格,顾名思义就是有四个音节。语言学家吕叔湘(1989:189)在《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中写到,在语音上四音节可分为“2+2、3+1和1+3”三种,结构上属于并列、偏正和动宾三种。他同时指出“2+2的四音节也是现代汉语里的—种重要的节奏倾向”。

概括来说,汉语四字格的英译策略主要有直译、意译、增译和套用英语习语等。需要注意的是,在口译实践中允许口译员进行思考的时间极其有限。因此,口译员应该侧重于信息传递,在一定程度上忽略语言结构和形式。

2.2 口译测试的质量评估

目前国内外有不少专家学者就口译标准展开了论述。巴黎释意派代表勒代雷(2001)认为,口译是一种解释性翻译,其唯一宗旨是“达意”,标准是“达意、通顺”。中国口译专家李越然(1987:7)指出,口译的标准应该是“准、顺、快”,即准确、通顺、快捷。

关于具体操作的口译测试评分标准,国内学者高亮和林郁如(1996)、杨承淑(2000)、刘和平(2001)以及陈菁(2002)等提出了各自的评分表。综合各家之说,好的口译一般均要求做到准确达意、意思完整、通俗易懂、地道自然、发音清晰、节奏流畅以及反应灵敏(冯建中, 2005:56)。

3. 研究操作

3.1 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中国大学生英汉汉英口笔译语料库(PACCEL)中的口译平行语料库为研究对象。PACCEL语料库分为两个子库:口译平行语料库(PACCEL-S)和笔译平行语料库(PACCEL-W),其中PACCEL-S的设计容量为50万词左右,语料全部源自我国大学英语专业八级口试的磁带录音语料,语料由人工转写,同时还对所有译文文本进行了文本头标注,包含每篇译文的成绩等信息,方便进行相关研究(文秋芳,王金铨,2008)。

本研究选取该库中2003年、2005年和2006年专业英语八级口试的汉英翻译语料共930篇,以并列、偏正和动宾三种四字格结构为观察点,对学生的口译情况进行分析。其中2003年语料182篇,2005年语料188篇,2006年语料174篇。本研究从这三年翻译测试的汉语原文中提取出3个观察点(以下中括号内均为标注码),其中并列、偏正和动宾三种四字短语各一个观察点。并列结构四字格为“辞旧迎新[l]”,偏重结构四字格为“伟大[a]创举[n]”,动宾结构四字格为“交流[vn]技术[n]”。

根据语料库中附带的译文成绩,本研究将口译文本分为三个质量组,其中60分(不含60分)为低水平组,60分至80分(不含80分)为中水平组,80分以上为高水平组。

本研究分别从译文总体情况和译文用词情况对学生的口译质量进行评估。译文总体情况的评估子项为漏译(完全漏译四字格)、欠译(部分译出四字格)、误搭配(英语用词搭配不当或者意思有偏差)、正确(正确译出四字格)和非流利([P],笔者自编码。停顿、重复和自我修正均为不流利现象)。其中漏译、欠译、误搭配和正确旨在考察学生进行信息传递的完整性和正确性。数据统计软件为SPSS(18.0),语料库检索工具为ParaConc。译文主要用词是统计两人以上(含两人)译文相同的情况。

3.2 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 在口译汉语四字格时,不同组别英语学习者在信息传递完整性方面存在哪些差异?

(2) 在口译汉语四字格时,英语学习者在词汇选择上有哪些共同点?

(3) 在口译汉语四字格时,不同组别英语学习者在流利性方面存在怎样的差异?

4. 研究发现与讨论

4.1 并列结构四字格的翻译

按照音节的停顿,两两停顿的构成并列结构四字格。例如“春去秋来”、“物美价廉”。该结构四字格是汉语四字格中出现最多的。由于四字格是汉语独有的结构,译者基本无法寻找到在结构和内容上完全对应的英语译文。

观察点① “今天是辞旧迎新的时刻,也是我们回顾与展望的时刻。”(选自2005年专业英语八级口试的汉英翻译语料)

表1 观察点①的译文情况在各个水平组的频数分布

表2 观察点①的译文情况在各个水平组的频数分布百分比

结合表1和表2可以看出,学生在翻译“辞旧迎新”时,漏译以及欠译的比例仅为总数的2%和13%,正确翻译的比例达到了73%。这说明有近四分之三的学生正确理解并恰当地将该四字格翻译为英文。在信息传递方面,中水平组和高水平组在正确率上的差距最为显著,前者比后者要低23个百分点。

在流利程度上,低水平组的非流利比例为70%,中水平组的非流利比例为57%,高水平组的非流利比例为45%。这说明在口译短句时,高水平组学生在流畅性方面表现较好。

表3 观察点①译文用词情况在各个水平组的频数分布

“辞旧迎新”是汉语祝词中常见的习语,即使学生没有背过对应的英文译文,一般也能够采取意译的方法将其译出。表3显示,在翻译“辞”时,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say goodbye(farewell)to”,而“迎”则译为“welcome”。需要注意的是,在“今天是辞旧迎新的时刻,也是我们回顾与展望的时刻”这句话中,有一些同学将“辞旧迎新”和“回顾与展望”理解为一个意思,因此出现了把“辞旧迎新”翻译为“look back…look forward…”的情况。比较高中低水平组的用词情况,可以看出用词的差异不是很明显。

4.2 偏正结构四字格的翻译

偏正结构的汉语四字格由“形容词+名词”组成,是最为简单的四字格形式。翻译此类四字格时主要采取直译和顺译。翻译成功的关键在于相关词汇的掌握。

观察点② “近来,社会各界乃至全球华人都在以各种形式纪念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创举。”(选自2006年专业英语八级口试的汉英翻译语料)

表4 观察点②的译文情况在各个水平组的频数分布

表5 观察点②的译文情况在各个水平组的频数分布百分比

结合表4和表5可以看出,“伟大创举”难倒了不少同学。该四字格的难点在于“创举”,不少同学不知道该如何翻译这个词,所以漏译和翻译不当的比例都非常高,这显示出学生在面对自己不会翻译的词汇时,缺乏足够的应变策略,或者说仍然拘泥于字对字的翻译。

表6 观察点②译文用词情况在各个水平组的频数分布

表6显示,能基本给出译文的比例较低。对于“创举”一词的翻译更是五花八门,用词不当的现象十分普遍。这反映出学生在词义辨析上做的不够。在本语料中,学生经常搞混的英文词包括“act”、“action”、“creation”和“creativity”。结合“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创举”进行分析,其实“举”在这里是个抽象词,指的就是“郑和下西洋”。翻译时可以摆脱原句的结构,将其翻译为“Zheng He’s pioneering voyages to the West”。

4.3 动宾结构四字格的翻译

动宾结构的汉语四字格由“动词+名词”组成。翻译时可以顺译,也可以根据句子形式调换词语顺序,改变原有词的词性。

观察点③ “我们希望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为国内外广大生产厂家、经销商提供一个交流技术、展示产品的窗口和桥梁。”(选自2003年专业英语八级口试的汉英翻译语料)

表7 观察点③的译文情况在各个水平组的频数分布

表8 观察点③的译文情况在各个水平组的频数分布百分比

结合表7和表8可以看出,虽然“交流技术”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汉语四字格,但是学生正确译出的总比例仍然较低,仅为22%。在三个水平组中,漏译的比例占到总人数的41%。研究者认为导致漏译的主要原因是:该句子是一个含有较大信息量的长句。此外,欠译和误搭配的比例分别为29%和8%。

在非流利现象方面,三个水平组均表现不佳,高水平组的情况稍微要好一些,但是出现非流利现象的比例依旧超过半数。

表9 观察点⑤译文用词情况在各个水平组的频数分布

(下转第320页)

(上接第322页)——从表9可以看出,“to exchange technology(technologies)”是学生使用最多的译文。“to communicate technology(technologies)”和“to communicate”排名第二和第三位。出现“exchange”一词的次数为50人次,占总人数的27%。出现“communicate(communication)”的次数为46人次,占总人数的25。这些同学听到“交流”就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communicate(communication)”,说明其词汇量以及词义辨析能力有待提高。

结合原文“提供一个交流技术、展示产品的窗口和桥梁”进行分析,大部分学生都采用了动词不定式(to do something)结构来翻译“交流技术”。这说明他们是顺着四字格的结构进行翻译。在所有182条语料中,只有一位同学改变了原四字格的结构,将其翻译为“exchanges of technologies”。

5. 结论与启发

“词”到用时方很少。汉英口译中的“遣词”一直是困扰学生的老大难问题。本文以PACCEL-S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学生对汉英口译中汉语四字格的翻译情况。研究者选取3个观察点对语料进行频数统计和分析讨论,得出以下三方面结论:第一,学生在翻译策略上缺少变通,基本上还是逐字逐句的“忠实”翻译,鲜有学生做到“得意忘形”,在理解整个语篇的基础上进行翻译。第二,学生的产出性词汇量严重不足,词义辨析能力较弱,误用近义词的现象非常普遍。第三,学生缺乏足够的口译应变策略,无法妥当地处理不会翻译的词语,导致口译的流畅性大受影响。由于受研究条件限制,本研究只选取了3个观察点,仅局限于汉语四字格的翻译,还无法从更全面的角度来观察学生的英语“遣词”能力。

总之,利用好学习者翻译语料库这个大平台,就可以对英语学习者翻译中出现的失误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归纳出一些共性特征。充分发挥翻译语料库对口译教学的反拨作用,对于高校翻译教学模式改革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菁.从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模式看口译测试中的重要因素[J].中国翻译,2002(1):51-53.

[2]冯建中.论口译测试的规范化[J].外语研究,2001(1): 54-58.

[3]高亮,林郁如.英汉/汉英口译教程[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4]勒代雷.刘和平,译.释意派口笔译理论[T].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

[5]李越然.充分发挥口译的社会功能[J].中国翻译,1987(2):6-10.

[6]刘和平.对口译教学统一纲要的理论思考[J].中国翻译,2002(3):6-10.

[7]吕叔湘.吕叔湘自选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189.

[8]文秋芳,王金铨.中国大学生英汉汉英口笔译语料库[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9]杨承淑.口译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M].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2001.

四字成语大全篇5

关键词:成语 结构 四字格 均衡 对称

汉语的成语极为丰富多彩,它们经由汉族人民语言实践的千锤百炼而形成,具有惊人的表达力和感染力,其言简意赅、生动形象为一般词语所不及。成语在现代汉语中被广泛使用,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经常出现于人们的唇吻笔端。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特征和优势,使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成语,至今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呢?这里我们通过对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编写的《汉语成语词典》(以下简称《词典》)的定量分析,发现成语在结构方面呈现出一种均衡对称性。这种均衡对称性反映了汉民族独特的辩证哲学观点和思维方式,符合我国人民的审美心理。本文将从基本形式、语法结构、语义结构三个方面对成语结构的均衡对称展开论述。

一.成语的基本形式

(一)成语的基本形式是四字格

经统计,《词典》中共收成语5446条,根据成语字数及形式的不同,我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四字成语:共5077条,占总数的93.22%。例如:按图索骥、乐不思蜀等。

2.骈体成语,这里借用了吴越在《骈体成语——成语中的一支异军》中的提法,所不同的是吴先生的骈体成语是指分为前后两句,字数至少八字或者更多,成双作对,骈体连用的成语,而笔者认为符合上述条件的六个字的成语也应包括在内。此类成语共157条,占总数的2.89%。例如:吃一堑,长一智;不塞不流,不止不行等。

3.其他形式的成语:共212条,占总数的3.89%。例如:下马威;病笃乱投医;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等。

从上面的统计可以看出,四个字的成语共5077条,占总数的93.22%。而其他两种类型的成语加起来才369条,不到总数的7%,其数量可说是微不足道。由此可以得出,四个字的成语在成语中占绝大多数,也就是说成语的基本形式是四字格。

(二)四字格成语形成的原因 经过统计,我们发现汉语成语的基本形式是四字格,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成语最终选择了四言,而不是三言、五言、七言或其他形式呢?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民族审美心理

四字格是最具有汉语和汉文化特点的庄重典雅的形式,它最符合汉文化中“以偶为佳”、“以四言为正”的审美要求。“以偶为佳”是古人崇尚对偶的美学观,本质上也是认识世界的哲学观。对于客观事物,古人总是采取一分为二的二元对待观点,认为“奇与偶”、“阴与阳”、“损与益”、“否与泰”、“刚与柔”这些现象总是成对出现。而“四言”是最能体现古人这种“以偶为佳”要求的形式,它既能一次四分,又能两次偶分,同时字数又相对较少。“以偶为佳”的要求可以在“四字格”这种形式中得到最充分而集中的体现,所以四字格成语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形式。

2.语言内部因素

从成语的表达和结构状况看,成语的构成成分大多是单音节的,四个单音节就可以表示相当于四个词的意义单位,在应用上足以表达复杂而深刻的认识。而且四字格内语法结构灵活多变,它几乎能配置任何一种语法关系,满足结构变化的需要。从成语的语音结构看,四字格的语音,一方面以两段音节数量的整齐划一,实现了音长上的等量均衡,另一方面,大多数四字格还以两段段末音节的抑扬顿挫,形成了音高上的错落变化,从而体现出汉语语音平仄相间、整齐均衡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3.历史沿革影响

四字格成语大多都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来源和发展过程,而且与文学语言史上韵文、骈文的发展有密切关系。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以四言为主,语言形式整齐,源于《诗经》的成语有150多条。春秋时期思想的解放也带来了语言形式上的解放,但在先秦诸子的散文中,用来说理的四言短句并不少见。其后,汉魏四言诗和六朝骈文的兴起使四字格的语言形式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唐朝的“古文运动”在韩愈和柳宗元的倡导下,虽然反对骈四俪六的骈文,但他们反对的主要还是骈体文的内容空洞以及形式的苛求对内容情感表达的束缚。所以,四字句或含有四字格的句子在以后的诗词曲乃至散文中仍然大量存在。

二.成语的语法结构

(一)成语的语法结构划分

成语的结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汉语语法的结构关系,许多都可以在成语中看到。成语的基本形式是四字格,在此我们只对《词典》中所收的5077条四字格成语的语法结构进行定量分析。语言的内部规则一般来说总是体现在出现频率较高、常为人民群众所使用的词汇、短语和句子中,成语也不例外。为了不被一些用字生僻的成语冲淡常用成语的特征,我们把5077条四字格成语中的123条剔除在外。因为它们出现频率低,含有生僻字。对生僻字的界定,我们以丁声树编录、李荣参订的《古今字音对照手册》(1981)中的收录为标准,其中未收入的字判定为生僻字。因此,实际统计的四字格成语共有4954条。

根据语法结构的不同,四字格成语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关系:联合结构,如推波助澜; 主谓结构,如余音绕梁;动宾结构,如包藏祸心;动补结构,如忠贞不渝;偏正结构,其中又可以分为两类,其一为定中结构,如轩然大波,其二为状中结构,如欣欣向荣;兼语结构,如认贼作父等。

经过对《词典》的统计,我们发现联合结构的成语共有2171条,占了四字格成语总数的将近一半,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由于联合结构的成语数量众多,内部结构复杂,下面我们对它进行具体分析。

(二)联合结构成语的内部分析

联合结构的成语是指可以分为结构相同、词类相应、意义相同、相类或相反的前后两部分的成语。这里从两个方面对它进行讨论:

第一,在前后两部分语法结构相同的联合成语中,每个成语的内部结构是不一样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主谓关系,如:风平浪静、龙飞凤舞等。

2.动宾关系,如:舞文弄墨、斩草除根等。

3.偏正关系,其一为定中关系,如:和风细雨、锦心绣口;其二为状中关系,如:远走高飞、并驾齐驱等。

4.联合关系,如:鳏寡孤独、起承转合等。

5.两部分都是联绵词的,如:颠沛流离、斑驳陆离等。

第二,在联合成语当中,它的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也是各不相同的。大致可以分为并列、对比、承接、因果、目的五种。

1.并列关系。按并列关系组成的成语,其前后两部分没有先后、主次之分,两个部分的整体意义基本一样,实际上是一种重复性的强调。如:轻举妄动、琼楼玉宇等。

2.对比关系。这类成语前后两部分互相映衬,每一部分都不能单独表示成语的意义。并列关系的一部分就可以表示整个成语的意义,而对比关系必须同时使用才能表达特定的含义。如:有名无实、貌合神离等。

3.承接关系。这类成语前后两部分一定不能颠倒。因为就事理而言,前一部分的事情必然发生在前,后一部分的事情必然发生在后。如:过河拆桥、落井下石等。

4.因果关系。这类成语前后两部分是一种原因与结果的关系,前者为因,后者为果。所以前后两部分也是不能颠倒的。如:水滴石穿、理屈词穷等。

5.目的关系。这类成语的前一部分所表示的行为是以后一部分所表示的行为为目的的。如:惩前毖后、削足适履等。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对仗作为构成联合式成语的手段被广泛地运用。所谓对仗,就是把同类概念或对立概念相对并列的一种形式。诗中的对仗,可以两句相对,也可以句中自对。作为一个词组的成语,只能是两个节奏单位的自对。体现在联合式成语结构上就是一三、二四两字各自词性相同,词义相辅或相反,前后两部分的关系彼此平列,虽然有的内部关系有前后之分,但它们处于同等地位,不分主次。不管前后两部分都是主谓关系的“烟消云散”,或者都是动宾关系的“摧枯拉朽”,抑或都是偏正关系的“冷嘲热讽”,它们的前后两截都是一付工整的对联,都以相同的结构字数,表达相近相关或相反的意义,在形式上它给人以匀称的美感,在内容上,由于近义的相成,或反义的映衬,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而这些对仗的形式,表现了联合式成语均衡对称的特点。因为联合结构在成语中占了绝对的优势,它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四字格成语的特点,所以我们概括为四字格成语在语法结构上具有均衡对称的特点。

三.成语的语义结构

上文从语法的角度对成语的结构进行了分析,这里我们来看看在语义方面成语体现出什么样的特征。就语义而言,成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同义、类义、反义对举的情况。联合式成语同其他类型的成语相比不仅数量多,而且有自身独具的特点,所以单列出来进行讨论。

(一)联合式成语的语义结构

在论述语法结构时已经提到,联合结构的成语是指可以分为结构相同、词类相应、意义相同、相类或相反的前后两部分的成语。意义上的这种特点表现为成语构成成分语义的相同或相对,具体类型如下:

1.两组同义、类义成分交错对举。如:家喻户晓、眉开眼笑等。

2.两组反义成分交错对举。如:出生入死、色厉内荏等。

3.一组同义、类义成分和另一组反义成分交错对举。如:同甘共苦、改天换地等。

4.同一成分和一组同义、类义成分交错对举。如:全心全意、尽善尽美等。

5.同一成分和一组反义成分交错对举。如:知己知彼、半信半疑等。

6.两个不表示实在数目的数词和一组成分交错对举。其中又可以分为两类:

其一,这组成分语义相同或相类。如:五湖四海、四通八达等。

其二,这组成分语义相反或相对。如:七上八下、九死一生等。

(二)非联合式成语的语义结构

非联合式成语是指主谓、偏正、动宾、动补、兼语等类型的成语,它们前后两部分的意义不是相同、相类或相反,而是呈现出两两相应。所谓两两相应,就是指前两个字和后两个字之间有相承应的关联,或述说、或支配、或修饰。这类成语由于前后部分意义相应,所以出现同义、类义、反义对举的情况相对较少,具体类型如下:

1.一组同义、类义成分和一组反义成分连用。例如: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等。

2.一组反义成分和其他成分连用。例如:爱憎分明、始终如一等。

3.一组反义成分和其他成分交错使用。例如:公而忘私、夜以继日等。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成语中存在大量同义、类义、反义对举的现象,这反映了成语在语义结构上具有平行对称的特点。联合式成语中同义、反义成分的运用使得四字格成语内部的一、三字或者二、四字,或者一、三字连同二、四字词性相同,词义相同或相对,从而体现了语义分布上的平行之美。我们知道四字格成语在语音节奏上一般分为“2+2”两音步。以此为据,可以把成语语义结构的对称概括为以下三类:第一,音步间的对称。设想两音步之间即四字格的中心有一对称轴,若沿轴将两部分折叠,则二者完全重合。联合式成语就属于这种对称类型。第二,音步内的对称。不仅在音步间可以有对称轴,音步内也可以有对称轴,即在四字格的一、二两字中间或三、四两字中间。四字格成语前后音步内的两字词性相同,语义相同或相对,傍轴左右对称。含有同义、类义、反义成分的非联合成语就属于此种类型。第三,隔音节对称。这种类型不同于音步间的对称,因为它不是两个音步在语义上的完全重合,而是两个音步之中部分成分具有对称关系。上文所说的非联合式成语语义结构中的第三种类型就是这种隔音节对称。语义分布上的平行和对称都是以对应位置上的语词词性相同,语义或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从相互映衬、补充、矛盾、对立中,以各种方式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异中之同、多样统一及整齐和谐。

通过对结构的分析,我们发现无论是在基本形式、语法结构还是语义结构方面成语都呈现出一个鲜明的特性,那就是均衡对称。就基本形式而言,“四字格”符合汉语音节上“偶字易安”的要求,本身就给人一种匀称平稳之感。就语法结构而言,联合式成语占绝对优势,它自身结构所体现出的均衡对称就可以推而广之成为四字格成语的普遍特点。就语义结构而言,大量同义、类义、反义现象的存在使成语在语义分布上具有了均衡对称的美感。

参考文献:

[1]刘洁修.成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马国凡.四字格结构的模糊性[J].内蒙古师大学报,1989,(3).

[3]吴越.骈体成语——成语中的一支异军[J].语文学习,1982,(11).

[4]周祖谟.汉语骈列的词语和四声[J]. 北京大学学报,1985,(3).

[5]肖竹声.四言成语的两项小统计[J].中国语文天地,1987,(5).

四字成语大全篇6

关键词: 汉语四字词语翻译

一、汉语中的四字词语

四字词语是汉语词汇中的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它由四个词素构成,通常分为自由词组和固定词组。自由词组是临时组成的,可随意拆散,例如“经济繁荣”、“弘扬文化”等。固定词组则是一个整体,不能拆散使用,其中的任何词语都不能随意更换,也称为成语,如“三心二意”、“曲高和寡”等。汉语中的四字习语由予其长期习惯、形式简洁、意义精辟、相对定型、富予含蓄,意在言外,音节优美、韵律协调。四字习语的描绘语言极具汉语的特点,特别有感染力。四字词语不仅大量地出现在文艺作品里,在政治和科学论文中也同样经常遇到。四字词语翻译的好坏对整个译文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如何处理四字词语是翻译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二、汉语四字词语的英语翻译方法

(一)把四字词组带译成英语的一个单词

一部分汉语西字词组译为英语时只需要一个英语单词(名词、形容词、副词、动词)替换就足以表达它的意思:有一些四字词组前后两部分意思重复,就只需译出其中一个意思;而英语里的有些动词或名词,已经把汉语里修饰名词或动词的形容词或副词的含义包括进去了,在翻译成英语时就可以把这些形容词、副词略去不译。

例如:虽然我们前面的路崎岖不平……

Although the road before us is rough...

解析:按字面翻译崎岖不平应该是rough and bumpy,但只用了rough,是因为两个词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选择其中一个即可。

(二)将四字词组译成短语

这种方法就是把四字词语译成短语。如介词短语、副词短语、不定式短语等:

款式繁多with various patterns

出类拔萃above average

驰名中外to be popular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德才兼备with both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political integrity

品种齐全in complete range of articles

(三)汉语同义习语的套用法

四字词组中有一部分是成语。成语往往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而英语里也有一些和汉语的成语采用相同或者相似的形象或比喻的习语,它们都表达相同或相似的喻意。在这种情况下,就可借用英语里同义的习语来翻译。

(1)双方有完全相同的形象比喻

捧上天去to praise to the skies

混水摸鱼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

火上加油to add fuel to the fire

如履薄冰to be on thin ice

隔墙有耳Walls have ears.

(2)双方有大体相同的形象比喻

沧海一粟a drop in the ocean

挥金如土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害群之马a black sheep

七上八下at sixes and sevens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One boy is a boy,two boys half a boy,three boys no boy.

(四)综合整合法

当一个长句或自然段落内连续出现几个四字词组时,适合采用综合整合法,也就是打破四字词组的形式。兼用各种技巧于一体的翻译方法。它既能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又能较好地体现原文的风格。

三、四字词语在汉英翻译中的优势

从内容上看,使用四字词语可以使译文言简意赅;从形式上看,使用四字词语可以使译文通顺流畅;从语音上看,使用四字词语可以使译文节奏感强、铿锵锐耳。

四、使用四字词语需要注意的问题

汉语的一些四字结构深深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而这些具有民文化色彩的四字结构,为数不少,笔者简单将其归类如下。

(1)反映汉语动植物名称方面特有文化观念的四字结构,如“望子成龙”、“李代桃僵”;

(2)反映中国特有物质文化的四字结构,如“拂袖而起”、“罄竹难书”;

(3)反映中国的四字结构,如“苦海无边”、“立地成佛”;

(4)反映中国朴素唯物主义哲学观的四字结构,如“刻舟求剑”、“愚公移山”;

(5)反映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的四字结构,如“暗渡陈仓”、“完璧归赵”。

在英译汉时,译者要避免运用这些具有鲜明民族文化色彩的四字结构,否则,一不小心,落入文化陷阱,便会使译文所传递的信息不忠不信。使用时须充分考虑到语境、四字词本身的感彩,以及说话者的身份、性格特点等。使用四字词语进行翻译决不能脱离原文的意境而勉强生成,必须依照原文的语义结构进行构思。原文节奏缓慢,译文则不可明快,原文平直朴实,译文也不必纤巧生动。无论是选择已有的四字词,还是创造新四字词,对原文深刻的理解和对语境的准确把握都是必不可少的。

五、结语

翻译是语言的再创造过程。译文对原文的反映不应是机械的、被动的,而应该是积极的、主动的,翻译不仅仅是原作各个部分与汉语的生硬组合,它应该蕴含更多的内容,使译文充满生气。四字词语的使用在许多时候都能帮助我们达到这一目标,使译文既忠实于原作的内容,保持原作的风格,又通顺易懂、符合规范。以上分析说明,汉语中四字词语的运用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是传统的,也是积淀;是特点,也是优势。它在人们的语言交往中和文学作品中广泛地发挥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宏薇.汉英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何善芳.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四字成语大全篇7

[关键词] 数字;成语;文化;异同

数字的产生基本功能在于计算,表示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本身并不具有神秘的力量。每个国家数字不外乎是从零到十,和百千万等数字的表述,但是数字在各自国家中的所代表的含义却各有不用。

一、中国数字起源与地位

中国的数字大约在五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数字已经相当的完善。汉字的数字是汉民族在原始计数活动中产生的,在远古时代,人们还用玉贝、结绳、竹木等作为计数的工具。甲骨文的“数”表示的正是结绳记数的形象。中国古代长期使用筹算计数,工具主要是竹制的,这可以从“算”、“筹”等字的部首“竹”上看得出来。它的表示法如下,现在沿用的汉字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正是由上述甲骨文演化而来的。

二、中国数字的含义及中国对数字的喜好

在汉文化中,由于汉民族在古代对灵物的崇拜,同样引起对数字的崇拜,认为某些数字是吉祥的象征,而某些数字则代表着灾难。数字在古代还有五行的含意,十二个数字分为五种不同类型的物质,用以归属天下万物和万事,然后通过五行生克进行预测万事万物的吉凶成败等。

如:数字“一”通常都表示万物之开始,“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分为二”。数字“四”是二的倍数又是偶数,可以表示成双成对,“四平八稳”,但是有一些地方方言“四”和“死”是谐音,所以忌讳说“四”、“十四”。例如楼层没四层或者是十四层,房号没有四号等。数字“六”在汉数字中是偶数,古人喜欢用六来表示吉祥,如“六六大顺”“六亲”。数字“七”自古都以“七”为忌日,也就是人死以后每七天祭拜一次,直到齐齐四十九天,所以很多时候“七”跟丧葬有关。数字“八”在中国人眼里都是一个吉祥的数字,因为跟中文的“发财”的“发”谐音,在门牌、车牌、电话号码等数字上都喜好选择“八”比较多的号码。数字“九”这个在个位数上最大的数字一般都是表示大,长久的意思。历代皇喜好用“九”字,象征着最高统治的皇权,因此也就有了“九五之尊”这个词来形容皇帝。再者,“九”还有长久之意。数字“十”在汉民族追求完美的观念里,“十”象征着圆满,美好,团圆。

三、泰国数字起源

有研究表明,泰国数字最早是蓝甘亨大帝时代形成的,蓝甘亨大帝集合文人学士用自己的创造力在高棉数字上进行改造发明了泰国的数字,到了素可泰时期,已经形成了“ ”的单一数字,再有把单一数字加起来表述十位以上的数字,例如“”“”等。在这个数字的表述上泰语数字和中文数字表示有很大的相同之处,表示了泰语和中文有个紧密的联系。到了后来为了便于记录泰国人发明了泰语数字符号“”并有结合起来表示十位以上数字类似于阿拉伯数字表述。

四、泰国数字喜好与忌讳

泰国社会是一个以父性主义为主的社会,在数字的喜好上偏爱单数,泰国人对于数字的喜好与我国完全不同。首先,泰国人不讨厌“4”。在泰语发音中,“4”的发音与中文的“”是一个音,但和泰语的“死”字发音却完全不同,因此泰国人对“4”没有忌讳。而象征着顺利的“6”在泰国确实一个非常不好的数字,因为“6”的发音“”是泰语,有倒和落的含义,即“下坡路、不好”的意思,这种偏见就像咱们中国人对数字“4”一样。

五、从数字成语中看中泰数字运用的异同

1、汉语数字成语与泰语数字成语中意义相同并且所带数字相同的。如:

2、汉语数字成语与泰语数字成语中意义相同但数字不同的。如:

在这些数字成语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中文还是泰语,数字在成语中的存在是具有普遍性的,在数字的选择上,也是相近的,比如说,“三”“九”“百”“千”有这些数字出现的成语一般都是表示数量较多的意思。这些相似之处表明了汉泰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共通性,但是由于各国文化还是有所差异,在数字的选择上会有着自己的特点。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世界上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根源于它自己特定的语言坏境背景,反映着特定的人文思想和思维方式。

四字成语大全篇8

【小学生谜语大全1】、上边少一半,下边加一半。(打一字谜)

【答案】:劣

【小学生谜语大全2】、一加一不是二。(打一字谜)

【答案】:王

【小学生谜语大全3】、人有他大,天没有他大。(打一字谜)

【答案】:一

【小学生谜语大全4】、远看像头牛,近看没有头。(打一字谜)

【答案】:午

【小学生谜语大全5】、加倍才算多。(打一字谜)

【答案】:夕

【小学生谜语大全6】、剃头。(打一数学名词)

【答案】:除法

【小学生谜语大全7】、大同小异。(打一数学名词)

【答案】:近似

【小学生谜语大全8】、不足为奇。(打一数学名词)

【答案】:偶数

【小学生谜语大全9】、再见了妈妈。(打一数学名词)

【答案】:分母

【小学生谜语大全10】、爷爷打先锋。(打一数学家的名字)

【答案】:祖冲之

【小学生谜语大全11】、中秋明月。(打一数学名词)

【答案】:圆

【小学生谜语大全12】、夏周之间。(打一数学名词)

【答案】:商

【小学生谜语大全13】、四面都是山,山山皆相连 。(打一字谜)

【答案】:田

【小学生谜语大全14】、自大加一点。(打一字谜)

【答案】:臭

【小学生谜语大全15】、判决无罪。(打一字谜)

【答案】:皓

【小学生谜语大全16】、吾妻。(打一字谜)

【答案】: 肉(内人)

【小学生谜语大全17】、吴头楚尾。(打一字谜)

【答案】:足

【小学生谜语大全18】、何需杀人灭口。(打一字谜)

【答案】:丁

【小学生谜语大全19】、伯父隔壁没住人 。(打一字谜)

【答案】:白

【小学生谜语大全20】、半真半假。(打一字谜)

【答案】:值

【小学生谜语大全21】、弄瓦之徵 。(打一字谜)

【答案】:姚

【小学生谜语大全22】、行千里路。(打一字谜)

【答案】:冲

【小学生谜语大全23】、四川的狗。(打一字谜)

【答案】:独

【小学生谜语大全24】、住在黄金屋 。(打一字谜)

【答案】:锯

【小学生谜语大全25】、半推半就。(打一字谜)

【答案】: 掠

【小学生谜语大全26】、去了上半截,有了下半截,比成两半截,又无下半截 。(打一字谜)

【答案】:熊

【小学生谜语大全27】、古时候的月亮。(打一字谜)

【答案】:胡

【小学生谜语大全28】、司马中原。(打一字谜)

【答案】: 魂(说鬼)

【小学生谜语大全29】、自言自语。(打一字谜)

【答案】: 记

【小学生谜语大全30】、只是近黄昏 。(打一字谜)

【答案】:酱

【小学生谜语大全31】、失其心也。(打一字谜)

【答案】:共

【小学生谜语大全32】、半出半进。(打一字谜)

【答案】:崔

【小学生谜语大全33】、左有十八,右有十八,二四得八,一八得八。(打一字谜)

【答案】:樊

【小学生谜语大全34】、打开门有客来先脱帽再脱衣 。(打一字谜)

【答案】:阁

【小学生谜语大全35】、自有一日出头天。(打一字谜)

【答案】: 春

【小学生谜语大全36】、打断念头。(打一字谜)

【答案】:心

【小学生谜语大全37】、半个人。(打一字谜)

【答案】:伴

【小学生谜语大全38】、弄璋之喜。(打一字谜)

【答案】:甥

【小学生谜语大全39】、我丈夫也。(打一字谜)

【答案】: 余

【小学生谜语大全40】、我没有他有,天没有地有。(打一字谜)

【答案】:也

【小学生谜语大全41】、我的心。(打一字谜)

【答案】:悟

【小学生谜语大全42】、把白米分给别人 。(打一字谜)

【答案】:粉

【小学生谜语大全43】、李字少了木,不作子字猜。(打一字谜)

【答案】:一

【小学生谜语大全44】、没有哥哥。(打一字谜)

【答案】:歌

【小学生谜语大全45】、四山纵横 , 两日稠缪 , 富由他起脚 , 累是他领头。(打一字谜)

【答案】:田

【小学生谜语大全46】、出一半有何不可。(打一字谜)

【答案】:仙

【小学生谜语大全47】、出自幽谷,迁於乔木。(打一字谜)

【答案】:呆

【小学生谜语大全48】、半个月亮。(打一字谜)

【答案】:胖

【小学生谜语大全49】、坐定左右无人。(打一字谜)

【答案】: 土

【小学生谜语大全50】、宋字去了盖,不做"木"字猜 (打一字谜)

【答案】: 李

【小学生谜语大全51】、弄瓦之喜 。(打一字谜)

【答案】:姓

【小学生谜语大全52】、自己话。(打一字谜)

【答案】:语

【小学生谜语大全53】、舌头没有。(打一字谜)

上一篇:五月丁香花范文 下一篇:苹果树上的外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