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四字格成语浅析

时间:2022-07-30 01:31:08

摘要:成语在汉语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除却普遍的四字格,非四字格成语也是不可或缺的。《中国成语大辞典》收录的非四字格成语有800余条,这些成语有其独特的功能及修辞、意义,其运用也和人们的文化心理紧密相关,在教学中尤其需要重视。对这些非四字格成语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两个问题:修辞及在教学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中国成语大辞典;非四字格;修辞;教学

中图分类号:H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2―0117―03

成语是熟语的一种,是特殊的词汇单位,多数由四字格组成,但也有少数非四字格,无论其在形式还是意义上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语言单位。《中国成语大辞典》是收录成语的较有权威的工具书,其收录成语多达18000多条,非四字格成语有800余条。

一、非四字格成语的修辞

1.比喻。比喻这种修辞方式在非四字格成语中应用十分广泛。比喻有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借喻。

明喻的构成方式是本体和喻体共同出现,形式主要是“本体+像、若、如等喻词+喻体”,这类比喻结构齐整,使用较多。代表如下:

众怒如水火:把众人的愤怒比作不相容的水火,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愤怒的强烈。

暗喻虽也是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维系两者的喻词换成了“是、为、成”等,把本体和喻体联系得更加紧密。如: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把敌人比作刀俎,把自己比作鱼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任人宰割的处境。

借喻比较特殊,本体并不出现,而是直接借喻体来代本体。这就需要联系语义来分析,例如: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典故出自《战国策》,直接用喻体鹬、蚌代替赵国、燕国,以渔翁代替强秦,生动写出了两方相争不下使得第三方获利的情形。

2.比拟。通过比拟方式可以使成语的形象栩栩如生,引发人们的兴趣。比拟分为拟物和拟人两种类型。

拟物就是“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代表如下:

热锅上蚂蚁:把人比拟作热锅上的蚂蚁,形象地写出了其处境的艰难及内心的惶惶不安。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其人的灵性。例如: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把萧何比作成败的因素,给予了此形象更深刻的内涵。

3.借代。借代强调事物之间的相关性,不是盲目的代替,而是通过巧妙的换名,使表达更加鲜明生动、形象突出。代表如下:

牵一发而动全身:以一发代指微小的部分,以全身代指整体,表现出了极小的部分都可能影响全局的寓意。

4.夸张。夸张是为了表达的需要,故意夸大或缩小事实,给人更加鲜明的形象感,引发读者的想象,进而突出事物的特征。举例如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扩大夸张,星点小火花可以燎原,借以表示微小的事物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5.对偶。对偶是一种整齐、对称的排列,对偶的使用充分体现出了人们追求和谐的文化心理,给人平衡的美感,具有其独特性,用到对偶辞格的非四字格成语相对较多,如: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顶真。顶真是汉语传统的修辞方式,其形式是用上一部分的结尾作下一部分的开头,使其前后蝉联,密切相关,条理清晰、结构新颖。举例如下:

一而再,再而三:“再”字相蝉联

7.回环。回环就是前后循环往复,形成整齐匀称的结构,揭示事物间的密切关系,阐述深刻的道理,使得辩证更具说理性。代表如下:

疑人勿使,使人勿疑:用回环的方式揭示信任的重要性。

8.对比。对比的运用使得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更加鲜明。通过对比的修辞方式,能让人们更容易看到事物的对立面,形象更加突出。例如:

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对比: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通过对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表里不一。

两个相对的事物对比: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通过对比形象表现出了统治者自己肆意妄为,却压制百姓的丑恶嘴脸。

9.反问。反问实为明知故问,只问不答,通过反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即无疑而问。借用反问的修辞方式使得表达更加明确笃定,语气更加强烈。代表如下:

杀鸡焉用牛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二、非四字格成语的教学

成语的教学是成语运用于实际的最有力方式。成语富含的文化博大精深,它与古代人民的勤劳、智慧以及中国的文化传统都是息息相关的。学习成语不能望文生义,因为其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要真正学习了解成语必须追根溯源。

成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中华民族是传统的礼仪之邦,最讲求礼数与秩序,因而中国的成语也往往渗透着这种文化气息,如:“满招损,谦受益”就是强调要为人谦恭,切勿骄傲;再如“温良恭俭让”则提倡了中华民族的五种传统美德:温和、善良、谦恭、节俭、忍让。此外,中国人讲求和谐美、对称美,因而成语中的整齐的四字格结构就占了绝大部分,即使是非四字格,也往往对称分布,广泛使用骈体、对偶形式,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胜不骄,败不馁”等。学习一国的语言首先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成语就是汉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

1.中国的非四字格成语教学

在学习、教授非四字格成语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其地位,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去攻克。如:

辨析一些意思相近但形体有差异、顺序有变化的非四字格成语。如:

步步生莲花;莲花步步生、满招损,谦受益;谦受益,满招损。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一文钱逼死英雄汉。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三十六着,走为上着;三十六策,走为上策。

牛头不对马嘴;牛头不对马面。

这一类型的成语有很多,有些与日常的口语习惯相悖,有些则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些是否是成语还存在争议,这些都需要去注意。

2.对外的非四字格成语教学

外国人的文化心理、行为习惯等许多方面都与我们相悖。因而在教授外国人学成语时,首先就要导入文化因素。中外文化是有很大差异的,我们必须了解其文化心理,尽量从外国人的实际学习角度出发。综合各方面差异,寻找到一个最佳的契合点。其次,要清楚讲述成语概念与语素,选择合适教材。如果为了讲述方便,习惯性地把四字格当作成语的唯一格式,会给学习者带来误导,传播我国的文化必须认真、严谨,可以通过语素教学化解难点。另外要选择高质量的成语教材,更要重视非四字格成语教材的设计。此外,要重视成语表意的双重性,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之间的联系与差别都是教授的重点。最后,成语多是古代产生的,在教授外国人学习时,必须讲述清楚历史背景,以期有利于其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王涛等著.中国成语大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2]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叶蜚声,徐通铿著.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马兰.试论成语中所体现的文化心理[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5).

[5]林仕谋.成语中的修辞格[J].阅读与写作,2010(05).

[6]王道权.要重视非四字成语的教学[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2).

[7]封小雅.成语中的文化因素[J].语言研究,2002年特刊.

上一篇: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下一篇:体验动作写“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