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程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08 17:17:12

思政课程建设

思政课程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模式

作者简介:李孟君 (1969-),女,吉林人,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和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6-0080-0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高职教育快速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院校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之一。因此,针对高职教育“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和构建高职教育平台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高职思政课的教学现状,提出了“一二三四”课程建设模式的构建和运用,为思想政治课改革与建设开辟了新思路。

一、高职思政课的教与学现状分析

根据中共中央16号文件精神,和教育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 2006年秋季开始全国高校实施课程设置新方案,形成了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从思政课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来看,课程名称虽经历了多次变化,但课程的学科体系的继承性、持续性和稳定性,为思政课教学改革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各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也在不间断的进行着,但由于其课程内容和大纲的不可更改性和教学方式的单一性,与专业课的项目教学、生产性实训等多样的教学方式相比,改革力度和步伐都明显滞后。所以高职学生普遍比较重视专业课程或英语类工具课程,对思政类课程缺乏兴趣。因此目前本课程在教与学上都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理论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够

教师一直比较重视教学内容的补充和丰富,同时也能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的资料,但在教学方法上相对单一和落后,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无法体现高职学生“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

(二)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形成,拓展空间比较大

传统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参观素质教育基地、社会调查等形式,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学生的参与范围和效果上存在局限性,与教学内容的契合度不是很高,也未形成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有较大的拓展空间。

(三)与专业方向和地区特点的结合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在高职“校企合作”的发展方向下,如何将思想政治课教改方向与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不够明晰,也无法针对企业需求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其实,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着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完全统一在育人上,差异只不过是在共同目标下的分工。因此,思政课教学改革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具备良好道德观和创新意识为以后学生参与专业课教学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只有在这种分工合作和相互支撑下,才能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总体目的。针对以上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结合高职“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高职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文化素质和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的特征,进行新型的课程开发模式的探索势在必行。

二、“一二三四”课程开发模式在高职思政课中的构建

当前,高校思政课的改革主要是针对本科院校的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方法等方面的探索,而高职院校的性质和特点与本科院校不同,高职学生无论在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就业导向等方面都与本科生区别较大,职业教育要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是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部分构成,其中专业能力是职业业务范围内的能力,包括单项或综合的技能和知识,此项需要通过专业课的学习和实训获得。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则是方法、素质类,可以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共同获得,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上必须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因材施教,针对高职“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特点进行课程改革。因此,“一二三四”课程建设模式的构建,使高职思政课顺应了“能力本位”的发展方向,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思政课“低效”的现象。

“一二三四”课程建设模式即“一鸟两翼”、“三项目标”、“四个结合”,具体内容如下:

(一) “一鸟两翼”——课程建设的思路和方向突出了课程特点

“一鸟”是指思政课本身,“两翼”是指课程的时效性和实效性特点。将本课程内容赋予时代感的素材,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社会,增加社会责任感。同时通过任务驱动、抛锚等新型教学法,结合上机实践教学,使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提高,突出课程的时效性和实效性特点。

(二)“三项目标”——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符合高职人才培养方向

“三项目标”是指将思政课课程的教学目标分解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部分,其中着重能力素质目标的培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上须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因材施教,针对高职“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特点进行课程改革。

(三) “四个结合”——课程建设方案的设计与运用符合职业教育的前景

“四个结合”是指课程建设方案的设计体现与历史资料的结合、与时政新闻的结合、与专业导向的结合、与地区特点的结合,符合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观念,即“以学生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的主要指导思想,体现与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一致的职业院校特点。

“一二三四”课程开发模式,为思政课课程建设明确了思路和方向,也为优化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模式、丰富考核方式以及开拓实践教学提供了依据,实现课程改革和实践的“良性互动”。

三、“一二三四”课程建设模式在高职思政课中的运用

(一)教学目标的优化建立在调研的基础上,突出能力素质的培养

原有的思政课教学目标虽然也提出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培养,但没有与高职院校的职业特点和学生特点相结合,能力的培养比较空泛,缺乏针对性。只有结合学生的职业导向和企业的用人标准进行教学改革,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训练,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因此通过充分的调研,即对企业、专业系和学生进行调研,为本课程优化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提供重要的依据。通过对“企业与专业对高职生所需的基础能力与素养”、“高职学生的思想和素质现状”的调研分析,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将教学目标分解为下表几个方面:

通过以上教学目标的分解,确定了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基础职业素养和自我学习、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根据能力解析表和课程建设的目标,对课程标准进行了优化,在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密切结合以上目标,在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的设计上突出对学生基础能力和素养能力培养。

(二)课程内容的建设结合现实,突出“时效性”特征

高职思政课使用的是教育部指定教材,该教材具有理论性强、知识点多的特点,而且内容具有不可更改性,因此在课程内容的建设上需要寻求新的角度,把握时代脉搏。

为了突出课程的时效性,可以在教学环节上精心设计“新闻一刻”、“新闻互动”等环节,提高学生的时事关注度和对社会现象的判断、分析能力,增加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爱国情愫。在选择新闻素材上突出主流性、思想针对性和时代性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同时结合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大方向,将优秀企业的创业历史、企业家的创业改革精神和企业员工爱岗敬业的责任意识等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并通过介绍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加强对学生职业责任、自我管理意识、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培养,突出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和提高。

(三)教学模式的建设采用行动导向的相关教学法,突出“实效性”特点

高职教育的本质是“能力本位”,按照现代教育教学规律,针对当代高职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探索科学性、创新性、规范性相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是本课程教学模式探索的重要思路。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适合高职思政课改革的新型教学模式。此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宗旨,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通过各种自主型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塑造学生认知、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多维人格。思政课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对于职业关键能力中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可以相互交融,因此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统一育人目标。思政课主要运用了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卡片式教学法和抛锚式教学法等具体方法。

课程的教学流程设计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原则,不同的教学法有不同的教学流程。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例,在本课程中运用的具体流程如下图: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区别于传统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它能够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了以学施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方式。本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主要体现在能力培养和基本素养的提高上,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就是结合职业院校的能力目标和学生特点设计,突出课程的“实效性”特点。

(四)考核方式的建设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现“三项目标”的结合

传统的考核方式基本上是教师的单向评价,而思政课考核方式的改革上采取了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通过相应的评价表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全面、公正地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评价,包括学生的课前准备、课堂活动和课后的课业三部分。此种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全方位的思辨能力,也使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和责任感。同时我们还注重扩大考核的外延,如将考核与学生的时事关注度、日常的环保行为或社会志愿服务等联系起来,真正规范学生的道德与行为,做到“知行统一”。

(五)实践教学的开发注重校内与校外实践活动的统一,体现“四个结合”的内涵

思政课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部分,校外实践主要是社会调查、参观素质教育基地和参与社会活动等方式,主要是根据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素质教育基地和参与社会活动等方式。 针对“四个结合”的原则,布置学生进行市场调查和社会调查等,使学生在调查中了解市场探究知识。

运用网络进行教学,是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与探索的重要渠道。因此校内实践我们可以采用上机实践教学方式。校内实践可以开发网络条件下的上机实践教学方法,活动设计体现与历史资料、时政新闻、专业导向和地区特点的结合。具体运用是在机房、实训基地等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活动,通过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制作方案,实现教学内容和实践能力的统一。上机实践的内容可以密切结合实际,如每年的“两会”、“世界城市建设”,此方式对于学生的信息采集、处理和运用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四、“一二三四”课程建设模式在高职思政课中运用的创新特点和局限性

“一二三四”课程建设模式是针对高职思政课建设开发的创新模式,在课程改革和建设上具有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教学效果的实践运用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其创新性特点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上打开了重要的突破口,探索运用了适合于思政课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根本改变原来以讲定学的传统模式。其次,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使作为公共基础课的本课程和专业课能够分工合作和相互支撑,完成学院“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再次,对上机实践教学方式的探索,促进了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同时对公共课程的实践教学探索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推广意义。

但此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也存在不足和局限性。首先,任务驱动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也不是适用于所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选择还需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其次,上机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开展需根据不同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和运用,探索的空间还较大。

“一二三四”课程建设模式在高职思政课中构建和运用,顺应了高校素质教育的改革方向和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方向,与专业教育统一育人目标,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同时对理论教学的模式创新和对实践教学的前沿性探索,必将推动高职公共基础课的全面、系统改革和建设,促进高职整个课程体系日趋科学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

[2]朱剑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指导[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思政课程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MOOC;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共享;建设

在教育全球化的趋势下,为了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201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颁布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启动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下简称“思政课”)也正与时俱进,积极推动精品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我们认为,当前建设高校思政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应紧紧围绕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兴起这一时代背景,在原先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之上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升级,在平台建设、资源使用、教法研究等层面认真探索、创新实践,构建既符合思政课的基本属性,又体现思政课教学要求的精品资源共享模式。

一、高校思政课共享课建设的时代背景――MOOC来袭

MOOC是近年来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课程模式,它由很多愿意分享与协作以便增强知识的学习者组成。虽然目前对MOOC的争论仍在不同层面展开,但无可否认的是,MOOC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MOOC倡导的“关联主义”理念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带来不小的启示。

(一)MOOC的核心――关联主义

关联主义认为,所谓学习,就是形成网络,就是在相关的节点(node)间建立有效的连接(connection)。学习的关键在于将相关的节点/信息源连接起来,形成学习网络。这种连接可使学习者学到比现有认知状态或知识体系更多、更重要的东西,使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统合起来,通过“个人--网络--组织”这种知识发展的循环使学习者在各自的领域中实现与时俱进。在MOOC课程中,教师提供的原始资源成为知识探究的出发点,学习者产生的内容成为学习和互动的中心,学习者提供的资源,扩展和放大了知识的界限。学习者在作为资源的消费者的同时,也成为资源的生产者,他们在消化、吸收已有资源的基础上整理、创新、分享知识,从而形成动态发展的开放式学习资源。

(二)关联主义给当前高校思政课的资源共享提供了新的思路

客观而言,目前高校思政课的资源共建共享仍处于较为粗放的初级阶段,高校共建的动力不足,妨碍了资源共建的深化,高校间的壁垒又使资源的共享障碍重重;而基于关联主义的大规模开放共享的教育理念上的缺失,是导致无法真正形成资源“共建、共享、共赢”局面的重要因素。例如,受一直以来高校思政课“一言堂”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开发、建设课程资源时习惯于“单向上传”,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什么都是由教师事先指定,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也难以掌控。

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思政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观念的引导,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理性看待、分析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使命之一,也是思政课追求教学时效性的具体体现。而面对网络时代的海量信息,从中辨别、筛选出有用资源用于思政课的课程建设,思政课教师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而在这方面,被称为“虚拟的一代”“数字原住民”的当代大学生显然更有优势。在教学实践中,有时学生会主动与教师交流对网络上流行的某件事件或某段视频的看法,却因教师的“无知”而尴尬收场。

因此,在高校思政课资源共建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激发学生参与课程资源共建的积极性。通过搭建能实现双向互动功能的平台,让学生也成为学习资源的收集者,在提供课程资源的同时也分享着对资源的学习心得;教师在此基础上通过“二次整理”“二次加工”产生新的课程资源,形成动态发展、良性循环、师生共享互赢的局面,有利于解决原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资源更新率低、受益面窄、关注度低、互动性差等问题,也契合了关联主义所倡导的核心理念:开放、互动、共享。

二、高校思政课共享课建设的基础――精品课程

尽管在大数据共享的时代背景下,原先的精品课程面临着巨大挑战,已经不能完全满足需求,但精品课程建设为共享课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为避免重复建设,新一轮共享课建设应在前期精品课建设的基础之上实现转型升级,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

(一)思政课共享课建设推动了优质资源共享升级

自教育部2003年启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作为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经过若干年的建设,初步形成各门类、专业的国家、省级、校级思政课精品课程体系,在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从宏观层面看,精品课程的本质是教育资源库,是静态的,课程建设者和提供者不组织教学,只是展示各项课程资源。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在充分整合原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果基础上,根据时展的需要,在教学理念、共享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出强调适合网络传播的资源共享。简单来说,精品课程的网络展示只是把教师的教搬到网上,而共享课程则包含着教学相长的各环节,呈现出教学主客体间的互动。因此,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除了继续做好教师团队建设、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工作,还应着力解决原先精品课程建设中出现的资源关注度低、共享应用差的问题。

思政课程建设范文第3篇

“自反性”

谈到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问题,许多学者和教师都把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放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社会环境及教师素质等问题上,这些原因都非常重要,但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教育对象,也就是大学生,他们的思想观念基础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内容和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并且大学生还会根据他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对课程内容进行认识和评价,这就是教学过程中教育对象的“自反性”,这一点非常值得关注。

“自反性”是教育对象的基本特征

“自反性”即自己以自己作为思考和行为的对象,也就是自己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反思自己。人是具有自反性的动物,人们会依据自我对社会的看法和评价,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相应的改变。人的自反性要求教育过程要思考教育对象本身对教育作用的认识和评价,也就是考虑思维与实在的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在思政课的教学中,教育者对课程内容有自己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当然希望学生按照教学目的和要求来理解。但是,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和看法也是很重要的,这既是他们学习的基础,也直接影响着他们对新的教育内容的熟悉和把握。另一方面,教育对象会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固有知识来评价和检思教学内容。这样,教学过程不仅是单纯的课程内容的教学,而且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不断发生相互影响和交流的过程,也是一个互相对自己教学(学习)过程进行自反的过程。思政课既要以教育对象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作为基础,也要根据教育对象对课程观念的改变而改变。

教育对象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

教育对象的自反性要求思政课教学中不仅关注教育内容,而且要关注教育对象思想观念的状况。我们的调查发现,“60后”和“70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现象:从“60后”到“70后”,大学生关注的视野从宏观转向了微观,价值目标从理想转到了现实,价值取向从单一走向了整合,价值选择评价标准从严格转到了宽容,群体心态从“外向”转为了“内向”。而“80后”在“70后”思想观念的基础上向“60后”回归,他们试图整合两者的矛盾,表现出理性务实、开放宽容、折衷整合、多元自我、多变流动的特点,增加了成长过程的矛盾、对立和冲突。而今,新的一代,即“90后”的大学生,他们的思想观念更微观、具体、现实、感性、自我、质朴。从改革开放30年大学生思想轨迹来看,思政课的建构内容与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反差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思政课所讲授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国家哲学、宏观哲学,而学生所关注的是微观的、个人的、短期的问题;思政课所讲授的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强调社会价值、社会利益至上性,而学生常感受到的是个体的价值;思政课重视思想道德层面的发展,而当代大学生多出现心理层面的问题;思政课讲授的是一个规范化社会必需的价值观念,其讲授的价值观念一般要超越个人的生活体验,而这种超越性常常带给人一定的困难。

思政课与大学生思想观念的这些反差,既说明了课程教学的难度,又展现了思政课的优势,因为当代大学生缺乏对客观世界的宏观思考,对国家哲学不感兴趣,这并不是一种优点,他们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一种宏观的哲学指导。因此,我们需要对当代大学生的这些特点进行把握。

思政课程如何处理教育对象的自反性

教育对象的自反性,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基础,也对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指明了路径。

1.既要以教育对象思想观念为基础,又要超越教育对象思想观念的局限性。思政课的教育内容既要进入学生世界,成为学生精神构建的重要思想素材,又不能停留在学生精神世界的意识形态表象里面,要使教育对象实现精神的升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思政课的教学魅力,避免出现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自说自话”、“自我循环”的状态。

2.增强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弹性。以往课程建设及教学过程中,课程建设钢性太强,而教育对象的“自反性”要求课程建设具有弹性。比如在注重课程建设统一性的同时,也适当尊重课程建设的差样性;在注重课程内容综合性的同时,也适当关注课程内容的专题性;在课程要求具有政治性、纪律性的同时,也适当强调科学性、学术性;在强调教学内容系统性、逻辑性的同时,也适当遵循学生思想发展变化特点和成长的特定阶段发展需求;在对思政课教师提出要求和任务的同时,也适当关注教师的长期的稳定发展;在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纯洁性的同时,也适当考虑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交流互动;在强调课程建设的中国特色的同时,也适当以开放的视野吸纳国外同类课程经验;在建设思路上强调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意志的同时,也适当倾听思政课一线教师的声音。

3.改变传统授课方式,把课程教学作为一种双向探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传统思政课教学主要以说理教育为主,这种方式对教育对象系统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形成对理论的总体认识是有帮助的,但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使知识成为外在于教育对象的客观知识,而使教育对象游离于课程教学之外。更有甚者,一些教师并不能很好地使用说理教育方法,把说理教育演变成“满堂灌”,甚至强制和压服学生,这样就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教育对象的“自反性”要求教学过程的双向互动,教学过程应该是一种双向交流、平等探讨的过程。

思政课程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思想政治课;课程建设;多元化

前言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引导大学生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渠道,是促使大学生形成科学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路径,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建设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思政课程建设工作,使得思政课程建设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1、我国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建设基本情况

1.1、高职思想政治课课程模式建设情况

首先,我国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形成。思想政治实践教学一般包括参与社会调查和参观教育基地等。受到多方面主客观原因的限制,学生参与机会较少,参与效果也并不明显,缺乏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存在较大的开拓空间;其次,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地区特点、专业方向等还未形成有效对接。对于专业培养目标和思想政治课建设相结合的问题,研究力度尚且薄弱,结合力度不够,高职院校也没有针对企业所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然而,很多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并不乐观,多为传统的书本教学,课程模式较为落后,网络课程教学、多媒体线上教学较少。

1.2、高职思想政治课课堂氛围建设情况

我国高职思想政治课不重视课堂氛围的建设,主要表现课堂氛围沉闷,教师教学积极性不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缺乏。导致高职思想政治课课堂氛围建设情况较差的原因主要是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脱离科技元素和时代背景,采用教育技术教学的比例较少,无法活跃课程氛围。传统守旧的课堂倾向于理论知识的直接灌输,从而在实践过程中忽视学生们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形象思维的形成,思想政治课程教育过程十分枯燥。

1.3、高职思想政治课课程内容建设情况

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对于受教育者的综合能力发展影响重大,我国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内容建设情况不佳,课程内容仅包括思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毛概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远远少于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建设与实际相脱离的问题较为严重,完全遵照教学课本进行教学和学习,参与性较弱。

1.4、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学时建设情况

我国高职院校为三年学制,第一年和第二年为专业理论课学习和公共基础课的学习,第三年以专业课实践为主。思想政治课也是公共基础课的内容,高职思想政治课所占课时较少,往往被高职院校大量压缩。教育部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的课时要求具体为思修课需要保证每周3个学时,毛概课需要保证每周4个学时,然而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安排大幅度挤占思想政治课课时,在思想政治课程安排上克扣时间,为了凑够一定的学时,往往使用一些学习活动来替代。

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多元化建设的路径

我国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应当转变传统落后的观念,认识到思想政治课建设对于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使得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可以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思政的兴趣。

2.1、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课程模式多元化建设路径

课程目标改革指出高素质人才是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思想指导下,学校可积极转变传统的思政教学训练模式,开辟出完善思想政治研究、完善课程教学和进行思想政治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途径,使得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愈加开放化。

我国高职教育注重提升国民整体素质,要求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然而,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它的形成是有一定的途径和原因的,高职思想政治课程可以以学生的兴趣为课程模式改革的出发点。例如,针对多媒体教学风靡的今天,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模式应当融入更多的多媒体元素,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应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孤立培养目标,简化教学内容。充分考虑社会系统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多元化知识结构和高水平的道德素养。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专业学习和思想道德修养并重。例如,高职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认识不良的行为对于社会的危害,杜绝“黑客”行为等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网络犯罪的行为。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学生们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2.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课程氛围多元化建设路径

鉴于教育技术的进步使得知识的传播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我国高职院校在大力促进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注入更多的元素,以声、图、动态演示等多种方式活跃课程氛围,引导学生们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提高思想政治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可以从其他学校或者本校邀请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组织具备特色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活动,以使得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更加富有开放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课程内容多元化建设路径

高职院校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可以融入现实生活元素。教材上的实例往往过于陈旧,学生理解较为困难。学生们缺乏对现实生活的观察,限制了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然而,学生的日常生活积累可以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发挥好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课下可以搜集思想政治理论内容,如从网络渠道获取内容,以补充教师的课程内容。教师还需要发挥好率先垂范的作用,每个思想政治理论都具有其历史背景和现实运用条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如何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元素,以现实中的元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得学生从多元角度理解思想政治理论。

2.4、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课程学时多元化建设路径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课程学时多元化建设可以分为课内学时建设和课外学时建设。课内学时建设主要是指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课时的建设情况,如果要想改善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课时分配不均、分配较少的情况,需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的完成做好监督工作,可以将课程学习划分为思政理论学习课时、思政理论参与教学课时、思政理论讨论课时和思政理论考核学时等;课外学时主要指思想政治实践学习和参与思想政治理论社会调查课时以及参与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的课时。

结束语

普通高等院校强调的是知识学习的理论性和系统性,高职教育则强调技术性。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关注于课程建设,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和落后的模式阻碍,进行全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如何构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多元化课程是所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国良.论培养高职思政理论课双师型教师的依据――以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学改革为例[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6):24-28.

[2]刘德福,张伟,李权化,刘俐娅,况贤,蔡刚,马亚平.重庆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面临问题研究[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62-70.

[3]戴春平.当代大学生生活社会化实现的保障――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下企业锻炼模式的构建[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9-11.

[4]齐永芹,邓凡茂.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自我概念――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队伍专业化滞涨进程的归因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04):76-78.

[5]储著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创新研究――基于办学模式转型与企业行业文化培育视角[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2(06):30-33.

[6]赵小青.基于“90后”高职生思想行为特征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探析――基于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的调查[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125-128.

思政课程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规划 创新 发展 高职思政教学 师资队伍建设 新路径

10月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在京闭幕,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通读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不难发现有这么几个关键词:规划、创新、发展。正如指出的“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美好的生活需要憧憬,美好的未来更需要规划。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工作实际,笔者认为高职思政教学要想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也需要科学规划,而且要用创新理念规划高职思政教学发展新路径。

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和灵魂,加强课程建设是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高职思政教学发展离不开课程建设,而拥有一支基础理论知识过硬、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双高”的思政教师队伍又是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实现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可见,要寻求高职思政教学发展路径,从根本上说,还是应该从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两个方面着眼。发展路径要有新突破,就必须用创新理念加以规划。笔者将在下文中从思政课程建设和思政师资队伍建设两个方面谈一下如何运用创新理念规划高职思政教学发展新路径。

用创新理念规划高职思政课程建设发展新路径

1.高职思政课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受思政课一直以来不被重视的先天因素影响,很多思政教师认为思政课属于理论课,仅仅满足于把握教材;很多学生认为思政课就是给他们灌输大道理的课,平时不好好听,考前临时突击记一记、背一背,仅仅满足于考试合格。第二,高职思政教学内容与普通高校思政教学内容并无大异,还是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等为主,其中对企业法规、企业文化、岗位职业道德以及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渗透不够,与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结合不够紧密,缺乏高职教育特点。第三,思政课没有职业操作要求,学生职业道德、思想问题与服务意识无法用具体实操标准来测定。

高职院校思政课急需加强课程建设,推进教育创新,变革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方式,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2.规划目标

第一,围绕职业化目标:融思政教育于职业生涯,融汇高职特色,着眼职业发展,面向学生实际。第二,组建专业化平台:融思政教育于专业文化,注重产学结合,实现校企联动,倡导知行并举。第三,渗透主流价值观:融思政教育于行为规范,探求职业精神,追寻生命责任,彰显人文特质。

3.发展路径

(1)创新教学内容: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力求贴近专业实际。以、教育部有关精神为指导,紧紧抓住课程特点,着眼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按照社会发展对高职学生的要求,培养具有良好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合格高职生。以此配合专业教育,服务于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同时也推动了高职思政课从“理论教学”向“行动教学”的转变。

(2)创新教学模式:理论课实现模块化教学,实践课实现项目化驱动。理论课在遵循教材大纲的基础上,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和专业实际,打破原有的教材框架结构,将职业素养、企业文化、专业发展趋势、创新创业等内容融入教学内容,重塑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块体系。实践课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制定相关的工作计划,遵循实际的工作流程,通过有序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项目化驱动让学生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情境来体验实践和感悟问题,最后检查任务成果并总结学习过程。教学模式的转变带动学生学习状态的转变,使其主动建构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探究式学习体系。

(3)创新教学方法。第一,主题讲演与答辩法:提高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例如课堂上的“我是职业人”演讲,学生依据自身所学专业,以我是医生,我是会计,我是技术工人等为主题,就如何做好本职工作,怎样争当技术骨干,如何保证优质生产等进行讲演。引导学生主动查找资料、查阅图书,思考职业问题,把握行业最新动态。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职业问题、树立职业理想、增强职业荣誉,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第二,情境教学与讨论法:提高学生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课上设置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将会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情境,比如操作失误、产品质量不合格、与服务对象发生冲突、生产设备突然损坏、与同事出现矛盾纠纷、领导批评等,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并分析解决,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思维和职业道德修养。这种方法需要思政教师平时注意收集相关信息,并进行认真的分析,将所收集到的信息上升至理论层面,形成切合实际的问题素材。第三,信息技术教学法:拓宽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空范围,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通过网络平台,开辟网络专题课程教学,通过学生自学和教师辅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实现课外学习;利用QQ群、电子邮箱、微博、MSN、手机微信等渠道开展合作学习与交流;利用网络加强个别辅导,及时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心理咨询、信息沟通等,解决学生学习、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和时效性比较强的现实问题。

(4)创新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具有导向性作用,思政课有别于其他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最主要一点就是要求学生做到“知行统一”。故而思政课考核应对学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形式的考察,运用综合评定的方式,使“知行统一”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发挥到最佳。建立“4+1”模式的考核方式,将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社会实践(社团活动)、日常行为规范以及班主任(辅导员)的评价考核四个部分与期末理论考试结合起来评定学生思政课的最终成绩。

用创新理念规划高职思政师资队伍建设发展的新路径

1.高职思政师资队伍基本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整体思政师资队伍的现状是:人数不足、结构不尽合理、科研和创新能力不强、教师来源较为单一。就现阶段来说,高职思政师资队伍建设还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要。以汉中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全院共有思政课教师22名,其中专任教师13人:副教授3人、讲师5人、助教3人、教员2人(其中硕士6人、本科7人);兼课教师9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助教2人(其中硕士2人、本科7人)。所有教师均毕业于普通高等院校。从中看出:(1)硕士学历所占比例未达到50%。(2)教研室内专任教师数量有缺口。(3)高级职称比例过低。(4)几乎所有教师都毕业于普通高等院校,而不是职业院校。高职思政师资队伍要想融入专业建设并适应未来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就必须进行有质量的扩充和相关职业化的转型。

2.规划目标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对师资有高等性和职业性两个要求。因此,一方面,高职思政教师需要从学历、职称、专业技术水平、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提升,以此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对师资高等性的要求;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不仅体现在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上,还充分体现在职业性上,即要具有指导学生实际生活工作的技能。因此,高职思政教师还需一改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思路,向强调技能、突出应用能力的高职思政教学新理念转变,以此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对师资职业性的要求。

3.发展路径

(1)在今后五年中继续引进高学历教师,鼓励现有的在职教师提高学历,大力开展科研攻关以晋升职称,从而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对师资高等性的要求。

(2)注重对新进教师的职业化培训。一方面要重视岗前培训,另一方面还需要派送新进教师到相关行业、校企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充分学习和了解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将这种模式与高职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专业设置等相联系,总结出高职思政课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质和法律素质等方面的专业要求,从而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这对新教师实现职业化转型意义重大,真正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

(3)加强现有思政教师的职业化培训。第一,主动对接专业,促进思政教师转型提升。相对固定的教师到所在专业任课,加强思政教师与专业团队的联系与沟通,参与专业建设研讨,深入了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的要求,再将其融汇贯通至思政课理论的教学中去,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二,派送思政课教师到部级示范高职院校考察调研、参观学习,聆听专家讲座、参观校企合作企业,并使思政治课教师切身感知高职院校的发展趋向,不断更新自身教育教学理念;第三,安排思政课教师去企业一线考察,了解企业的生产、生活、规章、奖惩等,与企业相关人员交流学习,了解企业最新动态。运用这些第一手材料,扩大对专业、职业和企业的认识,并结合教学内容形成思政课职业性的特点。

(4)引进行业企业优秀员工兼任思政课教师。思政课教学力量可以多样化,通过对行业企业优秀员工进行师范技能培训,合格后到学校兼任思政课教师,把行业企业里的管理运营环境、最新专业动态、科研攻关方向、专业人才供求信息等“一手材料”带入课堂,满足学生对职业性的需求,提高了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http///。

[2]宋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思考》,《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3]王永江:《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三结合”教学模式初探》,《教育与职业》2010年第20期,第9页。

[4]李树生:《工学结合下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文史博览(理论)》2015年第9期。

思政课程建设范文第6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品德教育 体制机制 师资 课程

我国职业技术院校的本质就是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对广大青少年来说,要成才,先要成“人”。成人、成才二者不可偏废,成“人”是成才的前提,是人的灵魂所系。包括政治立场,思想认识,道德品质,高尚人格等。成才则是人的价值体现,是赖以为国家,为民族作出贡献的学识、能力、专长、智慧所系。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成“人”的教育除教学活动,课外活动,交往活动及校园文化活动影响外,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课教学担负着直接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发挥着主导作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课安排是否到位,能否引起学生兴趣,是否做到入心入脑,引起灵魂震荡并内化为行动,直接关系到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质量,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前景,这一课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探讨。本文结合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经验与措施,试对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与理论课教学加以论述,以就教于同仁。

一、健全领导体制

高职院校虽以培养技术人才为主要任务,但也应把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品德理论课教学工作纳入学校整体规划,作为“一把手工程”的重要部分,常抓不懈。应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思想政治品德理论课教学工作领导小组,由一名副书记分管,一名分管教学的副院长领导实施理论课教学工作。下设思政德教学部,与系部同级,配备得力干部和思政德理论课专、兼职教师,承担全院思政德课教学和研究任务。全院应形成和完善党委全面负责,行政领导积极参与,党、政、工、团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全面覆盖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工作领导体制。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工作机制长效化、教学内容科学化、各项活动制度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和教学工作高效有序地开展。

二、完善工作机制

为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品德教育与教学工作,为人才培养把握方向,塑造美好心灵,完善人格,除健全领导体制外,完善工作机制也是重要保证。高职院校应逐步完善四项工作机制:一是专题研究机制。院党委应定期召开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工作专题会议,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工作的新问题,总结交流工作的新经验,指导课程建设,破解工作难题,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二是信息反馈机制。高职学院组织人事部、宣传部、学生处、团委等部门应根据学院统一部署,采用会议、座谈、问卷等形式定期分析师生思想状况,及时解决大学生成长过程和面临就业时的特殊问题,并为党委正确决策提供依据。教务处、督导处应定期召开教学信息员会议,对思政品德课教学进行检查、评估,检查教学进度情况,听取学生反映,掌握课堂教学动态,评估教学质量,发现问题及时与授课教师交换意见,并向领导反馈信息;三是工作保障机制。学校应按规定标准落实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及理论课建设经费,实行专款专用,确保教师考查、培训、学术交流及课程建设费用,不仅要改善教师办公条件,而且还应建立专用图书资料室;四是工作激励机制。高职院校应建立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工作考核和激励机制,实行绩效挂钩,对工作在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工作第一线的优秀教师实行政策倾斜,及时表彰奖励。

通过建立健全和完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工作机制,将各项教育任务落到实处,力求实现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工作效能最大化,在引发学生灵魂震撼的同时,激发思想进步的积极性和健康行为的持续性。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理论课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发挥主导作用的师资队伍建设占有重要地位。国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2010年5月13日在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10年第一、二期骨干教师研修班学员座谈时强调:要努力建设一支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高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建设好优秀课程的关键,抓课程建设首先要抓好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应坚持开展“养师德、铸师魂、练师功、磨师技”活动,一要加强师德建设,培养高尚师德,坚持以高尚人格育人格,以高尚灵魂塑灵魂;二要加强在职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三要加大送培读研力度,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四要逐步优选增加思政理论课教师数量;五要将兼职教师纳入专职教师管理范畴,规范兼职教师的教学行为,监控其教学质量。让广大教师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为人师表、乐于奉献。处处以自己的高尚人格为学生树立榜样,成为学生的效法楷模。校院可让学生对思政课教师进行网评,表达自己的需求。优良率应达95%,严重欠缺的可考虑调换岗位。督导组对思政教师的评教优良率应达100%,并可与授课教师共同研讨教学策略和方法。在学校组织的教学大赛中,思政课教师应按比例参加,在评选“中青年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时,思政课教师应优先评选。思政课教师也应参与“教坛新秀”评比。

四、加强课程建设

为充分发挥思政品德理论课的主导作用,课程建设发挥着统领作用。课程规范着基本内容,通过考试或考察,又对学生的学习起着促进作用。高职院校要严格按照、教育部“05方案”设置课程并遵照中央文件精神使用统编教材。教学中要加强实践环节,努力改革教学方法,创新培养模式,努力打造具有特色的思政品德教育品牌。努力做好各项转化工作:科学的教材体系要转化为生动的教学体系,教学体系要内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努力建设精品课程,有条件要积极申报省级或部级精品课程。

五、探索新方法和新途径

高职院校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办法,积极引导广大教师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和思政理论课建设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使思政品德课尽量适应国家形势要求,尽量符合大学生心理和认知需求,尽量体现本院校实际并凸显特色。改革思政品德课教法,可依托四个实践平台,即课堂实践平台、课外实践平台、校园实践平台、同城实践平台,同时构建思政品德理论课实践教育模式,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可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同时又可陶冶学生道德情操。高职院校可将创业教育与思政品德理论课的理想信念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创业理想,坚定成功创业的信心,推动毕业生走上成功创业之路。此项工作如持续推进,可彰显本院办学特色,打造思政品德教育品牌。高职院校加大教学实践环节,把思政品德理论课教学与学校教学改革重大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现代经济意识、科技意识和改革开放意识,既开阔学生的社会视野,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下能把握方向,正确应对。

六、面对问题深入改革

多年来,高职院校在思政品德教育和思政品德理论课教学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取得一定成绩,但与“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建设要求还有相当差距。思政品德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思政品德理论课实践教学有待进一步深化。尤其是思政品德理论课师资的信念教育与修养有待进一步提升,教师信才能激感,感染学生。高职院校应站到新高度,结合新形势,密切联系九零后新生的心理特征,加大改革力度,努力改进思政品德教育和思政品德理论课教学工作。

思政课程建设范文第7篇

[关键词]金课;精品线下开放课程;课程建设;化工基础;混合式教学

2018年11月,在广州召开的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题为建设中国“金课”的报告中,明确指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对于“立德树人”这一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只有通过课程,才能够具体化、操作化和目标化地进行落实。课程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的“最后一公里”,但同时课程也是当前中国大学带有普遍意义的短板、瓶颈和关键所在。

1“化工基础”精品线下开放课程建设背景

1.1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高校课程都是采取以教材为内容,以教室为场所,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开展课程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创新性不足,教学过程不能有效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师生间互动过程有限,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不够科学[2],普遍存在以下问题[3-4]:(1)课程教学内容仅局限于教材。因为教材内容的更新有一定滞后性,使得课程内容与学科发展和科技进步相脱节,导致教学内容缺少创新性。此外,教师教学只局限对教材内容的讲授,这也削弱了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吸引力。(2)课程教学形式以传统教授型为主。“教师的教”成为了课程的主导和中心,而“学生的学”仅是跟随老师的思路去完成学习。因为缺乏主动思考和自主学习,学生学习过程容易形成只跟随教师的思维定势,对知识的掌握也会变得较为僵化。(3)课程教学手段较为单一。教师仍多以课堂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板书为主,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教师运用智慧教学工具作为教学手段的有效、适宜方式还需要摸索。(4)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指标单一。因为受到课堂教学地点和时长的局限,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次数有限,教师也很难了解每位学生的课程学习状态。这使得教师对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还是主要依赖作业和考试成绩,无法对学生的课程学习做出完整、科学的评价。为解决高校课程教学存在的这些普遍问题,吴岩司长在其所做的建设中国“金课”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打造五大“金课”。其中,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是对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课程模式的颠覆,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方式的革命,是要大力推广的“金课”。

1.2“化工基础”精品线下开放课程建设

2018年,精品线下开放课程首次在安徽省教育厅公布的高校质量工程项目申报中被提出,并被列入了一流课程建设行列。精品线下开放课程是线上和线下有机结合的课程,一方面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课程线上资源的建设;另一方面,重视线下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通过运用智慧教学工具,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过程,体现了“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转变的教学理念。精品线下开放课程的建设理念与吴岩司长提出的“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的目标相一致,有利于促进精品课程进行本地化改造,打造出适合本校学生特点和培养需要的“金课”。因此,精品线下开放课程建设项目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安徽省内各个高校的关注和积极申报,获得立项的2018年精品线下开放课程建设项目就达到了197项。近年来,多所本科院校对其所立项的精品线下开放课程建设进行了总结。但因为精品线下开放课程项目开始设立的时间不长,对于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符合“金课”标准的精品线下开放课程的建设方式仍需要进行持续地探讨。“化工基础”是安徽师范大学面向化学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于2019年获安徽省教育厅批准为线下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通过对该课程几年来建设工作的梳理,对精品线下开放课程建设的一些经验进行了阶段性的总结。

2“化工基础”精品线下开放课程建设目标

“化工基础”精品线下开放课程建设的主旨目标是,依托网络平台,实现“化工基础”课程“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和学习,建设成线上和线下有机结合的精品课程。项目建设的具体目标如下:(1)以学生为中心,以“金课”为标准,立足本校,建设“化工基础”课程线上教学平台。探索以本校学生为中心的区域性在线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新模式,推动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2)以产出为导向,设置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化工基础”精品线下开放课程内容。以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校的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3)借助网络教学平台,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精准地获取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实现教学过程实时控制,促进教学观念转变和教学评价机制改革。

3“化工基础”精品线下开放课程建设的开展

3.1课程建设采取的主要措施

在课程建设负责人的统筹、协调下,课程建设工作主要从强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丰富教学资源等几个方面开展。安徽师范大学提供了建设课程的政策保障、组织保障、机制保障、评价保障和经费保障,以精品课程建设作为示范带动全校的课程建设。

3.2课程建设开展的主要活动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循序渐进地开展课程建设工作,主要活动有:(1)认真学习教育部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化工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认真修订。课程思政是发挥课程“立德树人”作用的关键要素,将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进行有效融合,是“化工基础”精品线下开放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2)基于教学大纲,制作完整的“化工基础”线上课程资源,并上传至安徽师范大学的慕课平台。在保证课程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做到线上课程资源的精炼化、多样化。(3)基于所建设的课程线上学习资源,线下教学过程采用智慧教学工具,加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和主体地位。提升教师对智慧教学工具的使用能力和运用技巧。(4)依托课程建设资源,授课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并积极参加相关教学赛事,提高教学能力。(5)采取边建设、边开展、边总结、边推广的方式,加强“化工基础”精品线下开放课程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4“化工基础”精品线下开放课程建设目前所取得成果

4.1课程的资源建设成果

深挖、提炼出“化工基础”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对原有“化工基础”教学大纲进行了认真修订,明确了在教学过程的思政目标和课程培养目标,以及两者对学生毕业要求的支撑度。完成了“化工基础”课程线上学习资源的建设,涵盖了课程完整的学习资料,不仅涉及视频、电子文档、虚拟仿真、网页信息等多种形式,对课程的教学内容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拓展。

4.2课程的学生学习成果

学生学习效果和质量的提升是“化工基础”精品线下开放课程建设的核心。“化工基础”精品线下开放课程建设的开展,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产生的直接成果就是由单一的线下课堂学习,转变为借助线上学习资源的主动学习。学生借助线上的学习资源和智慧教学工具,增加了对“化工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体会到了学习本课程的意义所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产生的另一成果就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与“化工基础”相关的其他课程。在对课程开展精品线下开放课程建设工作后教学效果的评价问卷统计中,有学生评价到“通过化工这门课的学习还加深了我对物化中某些知识的理解,如亨利定律,拉乌尔定律还有精馏等。巩固基础的同时,也在原有基础上提升了”。学生的认可是课程建设取得的最佳成果。

4.3课程的教师教学成果

依托课程建设完成的线上学习资源,“化工基础”课摆脱了以往线下教学以授课教师讲述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借助智慧教学工具,进行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同一时间内可让全体学生参与。即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了课堂互动的参与感与融入感,又提高了课堂教学互动的效率。通过智慧教学工具,教师还可在课前和课后及时将一些研讨任务给学生,并对学生学习过程产生的疑惑及时做出解答。这样有效地提高了线下教学的质量,同时也能更客观、准确地掌握学生的课程学习过程和状态。随着课程建设过程积累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得到学生的肯定。

5“化工基础”精品线下开放课程建设的主要特色

5.1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

完成了“化工基础”(思政版)教学大纲的修订,使得思政元素很好地融入“化工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不脱节、不突兀。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即掌握了专业知识,也树立了爱国精神、理想信念、文化自信、科学精神等。

5.2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依托课程建设完成的线上学习资源,学生通过课前、课后观看课件和微课视频,能够更有效地掌握课程教学的重难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通过智慧教学工具,学生可以随时与授课教师进行交流,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产生的疑问。课程的学习方式逐渐从教师教向学生学转变,体现出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

5.3教师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的拓宽

课堂教学通过智慧教学工具的使用增加了师生间互动方式和效率,也增加了课堂教学过程学生的参与度。通过线上的学习资源也拓展了线下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时间。同时借助线上学习平台的数据统计,教师也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准确获悉那些主动、认真学习意识不高的学生,从而在线下课堂教学时给予及时的提醒,此外,依据线上课程资源的学习情况统计数据也使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更客观、更公平。

5.4理论教学与虚拟仿真实验的结合

“化工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实际的化工生产设备。但化工设备往往体积、尺寸较大,不能在课堂上展示实物,也无法让每位学生人手一台(套)进行操作。因此“化工基础”精品线下开放课程建设的学习资源也涵盖了课程实践的内容。通过在线搭建3D虚拟仿真实验云平台,将线下课堂的理论教学与线上的虚拟仿真实验相结合。学生可以随时在线完成与线下课堂理论课程学习相关的“化工基础”3D虚拟仿真实验,更直观地掌握化工设备的结构和使用,更好地理解设备背后的设计原理和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2]徐晓文.高校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及改革创新思路[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4):87-88.

[3]田巧娣,贾璐.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课堂教学变革问题探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2):24-25.

[4]黄婉圣.高校课堂教学表现性评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基于深度学习的视角[J].高教论坛,2020(6):30-32,103.

[5]刘吉敏,王长柏.精品线下开放课程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以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为例[J].煤炭高等教育,2019(3):114-120.

[6]鄢海燕,邹纯才.精品线下开放课程的构建思路——以安徽省精品线下开放课程药剂学、药物分析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18):94-96.

[7]南淑玲,赵黎,许霞,等.精致教引导诚潜学——基于方剂学精品线下开放课程教改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23-25.

[8]李玲玲,徐忠东,齐璐璐,等.《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省级精品线下开放课程的建设探究——以植物保护方向的专业教学为例[J].农业灾害研究,2020(5):173-174,182.

[9]李之琳.基于建构主义的精品线下开放课程建设与个案应用[J].黄山学院学报,2020(6):103-106.

思政课程建设范文第8篇

1深度学习与数字化课程

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相对,最早源于美国学者FerenceMarton和RogerSaljo的实验教学法研究,按照获取和加工信息的方式把学习者分为浅层加工者和深层加工者,即对应浅层学习和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强调知识的延续与螺旋递进;强调学以致用的灵活学习;强调探讨式的合作学习;强调知识的迁移能力。通过深度学习,可以充分通过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氛围中获得职业认同、专业收获及情感浸润,从而符合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与研究,旨在转变教学观念,结合专业课程特色,将数字化课程建设回归到本源,助力学生深度学习。近来来,通过数据的分析与整理,我们发现当前我校服装专业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也存在着一些问题:(1)个性化校本教材与数字化资源亟待开发;(2)现有的教学资源没有统一规划,建设成果缺乏特色,无法推广;(3)教学资源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获取缺乏便捷性;(4)专业课程资源建设中极少关注学生的个性需求,课程资源缺乏交互性,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5)现有数字化教学资源形式单一,手机终端的便捷性与推广未能体现;(6)数字资源的内容扩展性不够,无法满足学生的深度学习及品质课堂的高阶性、创新性及挑战度,更无法实现项目化的教改思路。显然,目前的服装课程的资源配置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求,因此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与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理性看待数字化资源发展与共享现状,是促进数字化课程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思路

以我校“手工印染”课程为例,本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建设主要从课程所归属或服务的学科和专业出发,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从课程的顶层设计——链路设计——细节设计层层规划建设,融入教学资源+思政资源的形式,开展数字化课程建设,从而进一步解决传统手工印染技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1顶层设计——思课程设计之妙,构建完善的思政嵌入式教学平台资源

数字化思政课程教学平台的建设首先要从顶层框架设计出发,从人才培养的长远视角梳理专业学习与资源建设之间的逻辑关系,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教材、教法及课程标准,将课程进行重组,划分项目化课程思政模块,梳理各模块间的逻辑关系,层层分解学生成长需求,依据顶层框架设计规划数字化课程建设。依据课程所归属的学科和专业,从课程模块划分,课程建设思路,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等方面体现顶层设计的特色,以顶层设计框架为基础,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任务,构建课程思政平台资源库的框架。我校“手工印染”课程,将弘扬传统文化作为课程主线贯穿始终,重新整合划分课程模块,以培养学生“懂设计、精技术、善创新”的核心能力为目标,采用“分段推进”的教学思路将整体教学内容整合为三个模块,前后之间层层推进,难度螺旋提升,各模块中按照产品开发程序划分教学子项目。从面料改造的单纯印染工艺体验,提升到以服饰品设计制作为目的产品化教学,学生充分体验设计与制作的完整工艺流程。从认知层面认同——感情层面内化——行为方面转变,实现学生的体验感知、情感浸润、以文化人,强调对学生及学科的人文关怀及深度学习。而思政嵌入的课程资源平台,则是以此框架为基础,丰富课前预习、课中练习、课后复习的各种教学资源,将手工印染名师、地方特色染坊、校本特资源等融入专题模块中,在数字化平台资源建设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形成,更加广泛而高效地传播非遗扎染文化。

2.2链路设计——思课程设计之拓,构建手机端公众号资源平台

课程链路设计即在顶层设计的框架之下,链接好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实践、校内教学开发与校外辐射教学、教学人员教学与专业人员引领,思政教研挖掘与支部党建引领,充分开发手机端的资源操作及公众号资源平台。例如本课程团队教师在课程平台资源库中拍摄了一系列的手工印染项目作品制作视频,从课程平台资源中的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教学视频拓展到课后的社会实践,形成“宣传+学习”的公众号平台资源,从而建成效果良好的课程生态系统,学生通过手机端同样可以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资讯,充分激发学生的沉浸式学习及学习过程中的获得感。在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同样会邀请一些手工印染的非遗大师,手工印染名师、企业技能大师走进课堂,形成数字化教学资源,不断扩充平台资源的内容。最后将课程思政挖掘与支部党建引领融合,让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既有职业认同,又有情感浸润,达到以文化人的学习效果。

2.3细节设计——思教学设计之巧,构建特色体验馆及课程空间站

细节设计即在顶层设计和链路设计的引领下,深挖课程中的教学模式、建设思政嵌入式教学资源库、打磨思政元素、开发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的增值性评价体系,从而关注学生的得艰励同,即得到学习成效、艰苦学习过程、激励学习动力、获得学习认同。(1)深挖教学模式,贯穿平台资源建设“手工印染”课程以扎染服饰品的创作流程为线,以任务和项目为逻辑纽带,按照CDIO教育模式的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全流程划分工作任务,并将工作任务融入于课程平台建设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兼顾不同层次及学生个体需求,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和匠心精神的形成。(2)提炼思政元素,融入平台资源例如在专题项目中,文化衫定制(成衣扎染)项目中,项目以“冬奥会文化衫设计”及“江海文化地域文化衫设计”为主题,从项目文化载体,项目主题、创作元素、构思创意来渗透思政教育,植入爱党爱国爱家的情怀,串联手工扎染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进行作品创作。在平台资源中,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资源库的现有资源,技法学生的深度创作,从作品转化为产品,融入双创理念。(3)展示文化底蕴,数字VR博物馆建设我们的数字化课程建设中,除了思政嵌入教学平台的建设,同时还开发了数字VR博物馆结合课程框架中的溯源篇—传承篇—立新篇,制作手工印染VR博物馆,展现手工印染的传承与创新。(4)开发特色课程资源,课程学习空间站建设基于专业素养及岗位职业,结合CDIO的教学模式,采用闯关挑战的方式,开发课程学习空间站,例如在学习“扎染叠扎法”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局限于叠扎法的作品制作,而是采用倒推挑战的方式从市场产品及成品推导作品所用的方法、工具及配色图案设计等,通过层层闯关,充分激发学生的深度学习。结合“三教改革”,思考学生乐于接受的课程教学模式,融入数字化课程建设中,让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建设真正能够辅助课堂,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学有所感。(5)深度评价增值性,提升高阶思维结合量化考核、质化考核及感性维度的评价方式,从课前、课中、课后平台数据分析,形成多维度、过程式、立体化的增值性评价,运用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空间,利用大数据分析、人机交互等技术通过记录学习过程、识别学习情境、感知学习状态,并进行实时统计与分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智能化的学习指导和帮助,包括提供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方式方法、学生学习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改进建议、学生学习资源的智能化选择和推送等关涉学生个体的学习信息。通过“审美表现能力、技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展示表现能力”进行综合评定,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效果,及时跟进课程的更新、优化,给予评估与调整,使学生能够在不同阶段认知不足,形成符合学生本人起点的动态评价标准,克服了过去静态单一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在评价中找出问题,收获自信。

3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将数字化课程的资源建设与学生的深度学习建立联系,将“教服务于学,回归学生本位”,强调学生在项目任务完成过程中的思想积极性、主观能动性、思维创造性。建设品质课堂,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数字化课程的资源建设必不可少,但资源的建设仍需以学生为出发点,为课程服务,同时采用增值性的数字化课程建设,才能回归初心。个性化、人性化、拓展化的数字资源建设,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将专业知识内化并升华。(2)以学生深度学习的特点为基调,开发符合课程特色的数字化资源,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及自主学习中能够“做中学、做中思、做中享”。结合课程数字化资源,让学生“做中学”——学习者身体的参与,通过动脑和动手相结合,实现主动和全面的学习;“做中思”——学习者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任务中从职业岗位素养的角度思考问题、内化问题,实现技道融合;“做中享”——学习者成果的分享,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展示分享学习成果,进而形成学习的增值性评价,让学生在每一个阶段能够认识自我,不断提升。数字化课程资源建构流程应为学习者建模、内容建模、推送机理、目标建模。课程资源的内容不应仅由专家和教师决定,而应让学生参与建构。开发时,引导学生讨论这门课程学什么、如何呈现学习内容,通过按学科结构建构课程,促进课程建构与深度教学融合。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建设以教材、教法、及学生为出发点帮助教师管理教学活动、增值教学资源、展示教学成果、分析教学数据、提高教学质量,更提升了学生的深度学习;而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让课程的“教”更适应于学生的学,回归初心本位,而不再是华而不实。

思政课程建设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存在的问题 整改措施

一、政策贯彻落实情况

(一)组织管理方面:领导重视,机制健全。

1.校领导思想统一,形成稳定的思政工作制度。为及时贯彻、落实教育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新要求、新目标,院党委会、院长办公会每学期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工作,会议决议、决定能及时贯彻落实。

学校党政领导深入思政课课堂了解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情况,并多次与任课教师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主动交流。学校党委副书记、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及其他有关领导同志每学期听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数都在4学时以上。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过程中,学校还统筹安排,有效协调各职能部门同思政部门之间的关系。这样就为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运行机制,保障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教研立项、科研立项、社会实践、学科建设等各方面政策和措施的贯彻与落实。

2.设立专门机构,保证思政师资团队和管理团队。江西服装学院于2009年正式设立由学院党委、行政直接领导的二级教学科研单位思想政治教学科研部,独立承担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任务,并从校内外聘请优秀的专家、学者担任部门负责人及学术带头人。理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体制,独立设置直属学校领导的、与学校其他二级学院(系、部、中心)行政同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承担全校本、专科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负责本部门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管理工作。

3.经费支持到位,保证思政课教学开展。学校党委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精神,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在经费投入上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思政队伍机构建设与课程建设中,学校加大软硬件投入,先后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等设备,以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及办公需要。在资料室建设中,每年订阅包括《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教育研究》等社科报刊,并积极创造条件购买教学图书和音像资料,保证教师开展教学与科研的需要,同时,投入专项经费外派教师学习培训和聘请专家来校讲学,如省委党校讲师团来校进行讲座等。

(二)教学管理方面:遵循上级文件要求,重视思政课教学改革。

我院思政教育坚持课程教学创新和教学改革,积极推进学科建设,思政教学工作获得了长足的进步,科研质量及教学水平实现了质的的飞跃,较好地契合了学校升级、转型的发展需求。

1.完善课程设置,保证教学计划。自“05方案”实施以来,我校严格按照方案要求,根据学校培养人才层次,积极落实课程学分和学时,采取校内教学和校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本科生中开设的5门课及学分分别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6学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学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学分;《形势与政策》,2学分。在专科生中开设的三门课和学时分别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时/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4学时/周;《形势与政策》,2学时/周。

2.教材使用规范,保证教学内容。学校在实施新课程方案中,所有课程均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并为全体教师每人配备一套教学参考书。“形势与政策”课按照教育部每学期下发的教育教学要点,结合重大时事问题来组织教学,教学中选用和教育部组织出版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和制作的《时事》DVD开展教学。同时为了更好地配合时事政策教育教学,专门购买了相关的教学音像资料和书籍,以补充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为保证教学效果,学校在每学期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时,能够从学校实际和教学需要出发尽量控制课堂人数,课堂规模一般在100人左右,个别班级人数控制在80人以内。

3.突破传统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为强化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过程中,立足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大胆创新,充分发挥教研室平台作用,通过集体备课等形式,组织全体教师集体研讨、创新方法,并鼓励教师大胆实践。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经典阅读法、案例分析法、专题教学法、问题讨论法、学生讲授法、社会调查法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自制图文声并茂的教学课件,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课堂实践教学中,我们采取了诸如案例教学、课堂辩论、学生讲课、视频观看、专题讨论等多种方式,取得了较好效果。除此之外,带领学生到周边革命历史遗迹或纪念馆参观学习,开阔学生视野,增强社会实践知识。为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我校思政部对考试制度进行了改革,平时成绩以出勤、课堂讨论、完成作业、参加实践教学等为依据,占总成绩的40%;期末考核采取随堂测验或撰写小论文等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占总成绩的60%。实践证明,这种考试评价方式有利于促使教师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4.实施质量监控,保证教学质量。为了保证我校思政部教学规范有序进行,思政部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教学监控制度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有:学生月信息反馈制度、教风联络员会议制度、教研室听评课制度、集体备课制度、青年教师导师制度、督导员制度、学生学期量化打分制度、教研室听评课打分制度、教务处及学校领导打分制度、教学计划及工作量等教学档案归档制度,有力保证了教学质量。

(三)队伍管理方面:内培外引相结合,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1.积极引进专业师资,保证理论教学队伍。学院高度重视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均毕业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相关专业,大部分教师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的问题上坚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教师业务素质。自“05课改方案”实施以来,我院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兼职教师参加了由省教育厅组织的各门课程培训,部分教师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新课程培训,每年还选派1-2名教师参加由省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等相关部门组织开展的全省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通过鼓励教师脱产进修,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提升教师业务素质。

3.完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积极性。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享有与其他专业教师同等待遇。学校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岗位津贴和课时费等均纳入学校内部分配体系统筹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工作量和课时酬金的计算标准和其他专业课教师一致,合班上课还要乘以较高的系数。目前,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实际平均收入要稍高于其他专业教师的平均水平,学校在评选年度先进、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等各项工作中,都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确定一定的比例,予以表彰。这些措施必然调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

(四)学科建设方面:以学科点建设为目标,助推课程建设。

我校暂无思政理论学科相关专业,但设立了专门思政理论课教研室,并经常以教研室活动方式开展各类教学教研活动。近年来,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强化学科研究,根据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积淀的学科研究成果,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突破口,展开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道德教育原理和方法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的研究。学校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申报各级各类课题,并组织教师参评各种科研成果奖。

二、存在的薄弱环节

我院对照指标体系认真查找了存在的薄弱环节。近年来,我院经过努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还存在以下薄弱环节问题。

第一,院外思政课教学基地建设不足。虽然我们时常利用江西红色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如组织学生参观“小平小道”、八一起义纪念馆等,但还没有建立起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致使学生较大集体性外出实践教学有一定现实困难。

第二,民办院校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不够。这几年虽然我院连续5年提高教职工薪酬待遇,重视师资的培训和人才的引进,但与公办院校政治、经济待遇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对人员的稳定带来困难。同时教师教学与科研、与实践相结合能力有待加强。

三、整改措施

针对存在的薄弱环节,今后我院将进一步加大思想政治课建设力度,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合格人才不懈努力。

第一,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学校将通过召开会议、制定规划、宣传教育等形式,在全校范围内统一思想,提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继续加强校党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课程建设机制,总结课程建设经验,不断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第二,积极创造条件,继续加大经费投入,确保教师有机会和条件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学习考察及社会实践。加大教师的培养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

第三,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深刻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规律,进一步加大课程建设力度,争取3年内建成1门校级精品课程和1门省级精品课程。

第四,继续鼓励教师深入开展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切实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和终身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思政课程建设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体系 回顾 展望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构建的历史进程,探索新时期高校思政课程设置的规律性,对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高校思政课课程回顾

第一阶段(1978-1986):恢复发展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届四中全会,高校思政课程在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中进入了恢复和初步发展时期,逐步完善了大学生“三观教育”的课程体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逐步恢复了20世纪60年代初的高校思政课课程设置,在各高校本科开设《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哲学》三门课程,文科加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或试开《科学社会主义》。1985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的通知》,强调各校要贯彻执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并对高校思政课课程做了如下调整:从1986年开始,把《中国党史》改为《中国革命史》,开设《马克思主义原理》,增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另外,各校还根据本校情况加强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基础教育。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课程改革,史称“85”方案。各高校在思政教育和课程建设上,不仅逐步恢复了高等学校正规化的思政课课程设置和教学,一些学校还组建了马列主义教研室。

第二阶段(1986-1997):深化改革时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高校思政课程面临着新的改革与挑战,以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十四大为标志,高校思政课课程建设进入深化改革期。

1993年8月,中组部、、国家教委联合发出《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思政课建设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方针和“少而精”、“要管用”原则,以增强说服力和有效性为目标。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把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纳入高校思政教育课程。1995年10月,国家教委印发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规定本科思政课程设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革命史》、《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课》,文科还开设《世界政治经济与国家关系》课程,二年制和三年制大专也应开设二至三门思政课。1995年11月《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又做了进一步规定,使高校思政教育和课程建设有章可循,走上了依纲育人、依纲管理、依纲考评的科学化、正规化道路,思政课课程建设在深化改革中继续发展。

第三阶段(1997年至今):全面加强、创新发展时期。1997年至今,高校思政课程经历了两次改革,围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结合大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实现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高校思政课程建设进入了全面加强、创新发展的新时期。

1998年4月,、教育部发出《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开设课的通知》,规定:从1998年秋季开始,普通高校都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课程为基础,开设邓小平理论课,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比较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6月,、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在课程设置上进行重大调整,四年制本科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5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法律基础》和《思想道德修养》等2门思想品德课。这次课程改革加大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原理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的分量,实现了高校思政课课程历史性的突破。

2005年2月,、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把思政课课程调整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四门必修课和《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两门选修课。此次课程改革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融入教材、课堂和学生头脑,实现了基本理论与现实及历史的结合,形成了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

总之,高校思政课课程伴随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不断创新发展,课程设置日趋合理与规范。纵观课程改革发展的历程,可见其发展的基本轨迹:不断紧跟中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社会实际;不断紧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不断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不断地得到加强。

我国高校思政课课程展望

实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回归。在传统的思政教育理念中,教育活动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忽视人的现实需求,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压抑,进取心和创造能力被扼杀,实效性不明显。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使个体接受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并内化为他们的思想。因此,在思政课课程设置上应逐步体现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需求,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在课程设置上的主观能动性;课程内容应从固定、绝对客观的知识体系,发展为与大学生思想、生活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的、动态的、不断完善的知识结构;应针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重大问题,做明确地辨析和解读,帮助大学生不断澄清思想,更新观念。“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回归,使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得到不断加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基本动力。

从关注人的社会性价值到关注社会性价值与个体性价值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价值与功能在于实现人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满足个体人性的完善、全面发展的需要,即实现个体价值;满足统治阶级维护政治统治、保障社会安定、推动社会发展的需要,即实现社会价值。因此,教育不仅是手段,更是目的。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当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发生冲突时,主张牺牲个人价值,满足社会需要。而在思政课课程改革中,随着教育价值观目标的逐步确立,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得到了普遍重视,尊重、理解、肯定人的价值、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思政课课程教学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要为受教

育者实现成才的个人目标服务。

形成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整合型课程框架结构。原有的高校思政课程在类型上大多局限于知识性的理论灌输和抽象推导。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针对性,现代思政课程改变了“重传授、轻创造”、“重教学、轻实践”的基本理念,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的重要环节。一些高校摸索出了形式活泼有效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在课程建设上注重除课程和实践教学之外的隐性课程(如校园文化、学生社团、心理咨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高校思政课课程结构的改革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思政课与社会环境变化、社会实践、大学生实际脱节,不能及时而深刻地反映时展趋向的问题。

课程评价体系从侧重甄别转变为侧重发展。以往的思政课程评价注重结果,侧重甄别和评优,忽视学生政治素养的形成,不能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随着高校思政课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学生的课程评价出现新变化:第一,评价目的不是为甄别和评优,而是为学生个体的发展。第二,评价内容不仅关注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技能的掌握,更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第三,评价主体突破教师是学生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形成学生自评、他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第四,评价方式由定性评价转变为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多样性评价方式,提倡开放式评价。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构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要敢于突破旧有模式,推进创新,不断在创新中体现特色,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从而实现更具实效、学生更乐于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思政课要注重实践资源

上一篇:课程建设成效范文 下一篇:区域经济报告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