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营经济发展范文

时间:2023-02-25 12:53:42

私营经济发展

私营经济发展范文第1篇

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理论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必须有新认识。

传统的认识是:只有消灭了私有制,建立起一统天下的公有制,才算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才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因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性,并且我们就是按照这样的观点来行动的。

但是,这样的观点未必正确,未必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正如于光远先生曾经说过的那样:社会主义者确有消灭私有制的愿望,却没有把私有制彻底消灭干净的事实。之后他又鲜明地说:“社会主义社会应是公有私有并存的社会。”还说:“马恩从来不说公有财产是社会主义的本质。”①

我很赞成于光远先生的这一论点,只是我同他的论述不完全一样。我的论述是社会主义社会还不能消灭私有制。为什么不能消灭呢?因为消灭了私有制,就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所以原来的认识必须修正。

事实上我们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在不断修正。党的十五大报告讲:“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当然包括多种形式的公有制,也包括多种形式的私有制,更包括公有私有相结合的混合所有制。没有私有制就谈不上是多种所有制。这当然是对传统观念的一个重大的突破,甚至可以说是对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大的发展。然而十五大报告讲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再怎么长,也总归是一个暂短的过程,一百年不行,两三百年总行了吧!那么,初级阶段结束后怎样呢?我的看法是:整个社会主义都应当是公有私有共同发展。不能设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束以后,一下子就要变成公有制的一统天下。

为什么整个社会主义都应当是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呢?一个基本的根据是,整个社会主义社会都应当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至今我们还看不到可以用别的什么体制代替市场经济体制。以往我们采用和试行过的计划经济,因为它彻底失败了,才改行市场经济的。而体制上的市场经济概念,理论上即商品经济概念。由于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交换经济,是不同的所有者交换产品、交换劳动的经济,因而它的微观基础必然是和必须是不同利益主体的所有者。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市场经济必须以多元化的产权主体为基础,市场经济只能实行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制度,二者要相互适应才行。单一的公有制是排斥商品交换的,它也排斥竞争,并且难以促进经济发展。只有实行包括私有制在内的多种所有制的共同发展,才能促进专业化和协作化的发展,促进不同主体间各种各样的交换,促进竞争,促进发展。这当然不是说私有制与市场经济永存。就具体的所有制形式与市场经济体制本身来说,它们都是历史的,它们既有生就有死,都不会是万岁,并且都是在发展和变化着的。它们都有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我们说社会主义是公有私有并存,并不是说其具体形式不再变化和发展,而只是说现在还看不到也不清楚将来用什么别的形式可以代替它们。反正不能再回过头来搞以往那种计划经济体制和公有制一统天下了。如果有人还要那么搞,必然发生历史的大倒退。可能吗?绝对不会。

如果整个社会主义社会都应是公有与私有并存,那必然发生另外一个问题: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究竟有什么区别呢?因为资本主义也是既有私有制也有公有制,它并不是全部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我现在形成的观点是: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的历史来看,除了原始公社这个人类社会初期的历史时期以外,迄今为止,所有社会都是多种所有制并存。不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公有与私有并存,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也不是单一的私有制。资本主义社会也有国有制、合作社所有制以及股份制等混合所有制。我们观察和判断一个社会的所有制特征,不仅要看到它们是不是多种所有制并存,更重要是看作为主体和主导的是什么所有制。根据这个分析方法,可以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主体和主导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是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国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样不就区别开来了吗?

(二)对五十年代的对资改造完全可以重新认识

如果前一个问题谈论的是未来,那么本问题要论证的则是过去。它们都与现实中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特别是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着一种内在的、逻辑的关系。我坚决反对这样一种观点:五十年代消灭私有制经济是对的,现在允许并鼓励私营经济存在和发展也是对的。这纯属风派观点,而不是一种严谨的学术观点。但仅仅这样论述是不够的。

对于五十年代中期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当时的评价是高度赞扬的,这毫不奇怪。到了八十年代初,由于事情过去二十多年了,已经有新的实践了,一些问题看得更清楚了,评价自然就稍稍客观了。在中央有关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当然还是充分肯定,但也指出了缺点和偏差,如对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处理不适当,以及整个运动过急、过快,形式也过于单一,等等。在当时来说已经不错了,能成为集体的观点为许多人接受也是一种前进。但时至今日,这个评价行不行、够不够呢?

由于在这之后又有了二十来年改革开放的实践,特别是经过思想解放、实事求是的教育和启发,我觉得我们完全可以把许多事情联系在一起,重新认识。这样,我形成的新看法是:五十年代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绝不仅仅是搞的早了、急了、快了,对原工商业者安排不适当,等等,而是根本就不应当那么搞。不搞反而更好。我的理由如下:

1.不搞对资改造,中国同样可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因为当时公有经济发展很快,国有制在改造前已经占据了主体和领导地位。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在改造前的1952年,在全部工业产值中,国有工业的比重已经占到了52.8%;在全部工业固定资产中,国有工业的比重占到了80.8%。一些重要的生产资料,例如:冶金、机械、金融、铁路,以及一些大的矿山、工厂,几乎全部为国家所有,私营经济主要分布在棉纺工业、轻工业、食品工业等。这样,不采取消灭私有制的政策,而采取共同发展的政策,公有经济的比重也能占到绝对优势。

2.当时进行改造的理论依据是:“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社会主义经济比较起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一种先进的经济成分,而是一种落后的经济成分了,并且是同社会主义经济对立的。”“必须用新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来代替它。”改造时期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理论观点和判断并不符合实际情况,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直到现在还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那个时候就落后了吗?可以认为,这些说词、论点,全部是为了要进行改造而制造出来的。即使拿到现在来说,也未必正确。大家知道,当时刘少奇同志就不是这种观点。例如他说“剥削有功”,对资本主义“不要限制”,“让资本家存在和发展几十年”等等。现在看来,他的观点更正确。如果按照少奇同志的观点,也许就不会进行一场对资改造运动。

3.如果不进行那场急风暴雨式的对资改造,中国经济的发展肯定比现在要好得多,我们也用不着再进行调整政策,重新允许并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延续下来岂不更好!要知道,采取群众运动的办法变革生产关系,是大伤元气的。且不说资本家是“白天敲锣打鼓,晚上痛哭流涕”,即使是安排了他们的工作,也很难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当时中国同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在生产技术、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并没有现在这样大。而我们却在一段时间内只搞这种变革生产关系的斗争,而不集中力量向自然开战,这样才把时间耽误,差距扩大。所以我觉得对于五十年代的对资改造,完全可以采取否定的态度,重新认识。有些事情是时间越远越能看得清楚。我们要把必然性和事情的对否区别开来。在当时的国际、国内政治背景下,在当时那种指导思想下,中国必然要进行那样一场对资改造运动。但必然性不等于正确性,是否正确,则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标准来判断。如果我们用生产力标准来判断,而不是用唯心主义的“一大二公”标准来判断,我觉得完全可以说搞错了。

4.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不论是五十年代,还是现在,中国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多了,而是发展还很不够。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所说的德国等西欧大陆那样,“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中国更应当是处于资本主义还极不发展的时期。如果这个判断是正确的话,那时历史提出的任务应当是把封建主义消灭干净,以促进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不是象我们所做的那样,在封建主义的东西没有消灭干净,资本主义所允许的生产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的情况下,就采取过急行动,而要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绝种。正因为这个总的判断的失误,所以当时我们所采取的行动,究竟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还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就值得重新思考了。正因为私有制经济在不该被消灭的时候被人为地消灭了,所以当它被消灭后又不断地再冒出来,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新允许和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既可以看成是对那时错误行动的纠正,也可以看成是对资本主义经济还要继续发展的必然性的补课。

5.资本主义经济本身就是商品经济,并且是比小商品经济更高的现代商品经济。而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内地并不很多,广大农村基本上还是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在这个情况下实行对资改造,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实际上就是阻断商品经济的发展,用排斥商品经济的公有制经济取而代之。从这个具体目标看,确实是做到了,并且比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做得还好,没有引起大的震动。但是,否定商品经济,实行计划经济的效果怎样呢?不能否认,国家集中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也取得一些成就,例如卫星上天,原子弹爆炸等等,但是,一统天下的公有制由于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却搞得市场上物资匮乏,连人民一些基本的生活需要都满足不了,而不得不靠发票证来维持供应,城镇居民理发、洗澡、做衣服都得排队,这是符合实际的基本判断吗?且不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不久就出现三年困难,全国饿死两三千万人。这局面,不能说与消灭资本主义、否定商品经济没有一点关系吧!

我的这些观点,当然带有“事后诸葛亮”性质,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只能如此。

(三)资本主义私有制直到现在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这也是一个新的判断,与以前我们老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要用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它”,完全不同。但我不是否定这种生产关系内部仍然存在种种矛盾,更不否认这种所有制的历史性质。我只是说,这种生产关系直到现在仍然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仍然具有活力,仍然有众多的人愿意投资,采取这种形式,仍然是新的生产力的增长点。全世界都是如此。去年,我在某一刊物上看到一位在美国读博士学位的留学生—胡学华写给朱镕基总理的信中说:“美国几乎没有国有企业,却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可见国企多少和国家强大与否没有关系。一个万能的无所不包的政府必然是一个低效率的政府。”因此他建议政府加快国有经济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的速度,让民营经济去占领,等等。这位留学生的言外之意是:美国经济发达、科学技术先进,完全是靠资本主义私有制搞上去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直到现在还是效率很高的所有制形式。

最近我们还看到日本《经济学人》发表的题为《21世纪型资本主义》的文章讲,18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开始以自律性的运动,在历史上展现了自己巨大身影。19世纪它经历了成长、成熟和衰退的阶段。20世纪是力图克服古典资本主义的脆弱性,发展的社会经济体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21世纪则是“新资本主义”显露头角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无论是市场要素,还是技术要素,还是企业要素,都出现了决定性变化。这篇文章的作者为立教大学教授斋藤精一郎。他的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可以研究。但它至少说明了这样一点:资本主义私有制也在调整、变化。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所看到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已经出现了严重阻碍和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尖锐矛盾的情况的话,那么,似乎可以说,经过不断的调整,它反而出现了还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我的看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当事人,由于他们大多数是知识分子,有一定的知识,因而也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和一定的程度上,自觉调整生产关系,探索私有制的实现形式。经过调整后,尽管它还是资本主义,但同一百多年前那种野蛮的、残酷剥削工人的少年时期、不成熟时期的资本主义,已经大不一样了。这里可以指出这样三点变化:

一是由于工人群众长期不断的斗争,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调整,资本主义制度下劳资矛盾是不是可以说缓和了呢?例如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缩短了劳动时间,建立和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实行最低工资制、科学管理,以及推行员工持股制等,工人的工作状况、收入水平可以说是大为改善了;

二是三十年代大危机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奉行凯恩斯主义,加大了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节、控制和干预,加大财政支出,放宽信贷等以刺激投资和消费,使经济危机这个资本主义痼疾得到一定的缓解,加上“联合的资本家”更加对科学技术的重视,使科学技术得到极大的提高和应用,并使资本家不再重视对绝对剩余价值的占有,而主要是占有工人的相对剩余价值;

三是在企业制度方面,由私人独资、合伙为主,逐渐过渡到股份制的公司制为主,使资本主义下的私人占有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得到了相对的缓和。现代的公司制,按我的看法,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私人所有,而是在私人所有基础上的混合所有,它已经是一定程度上的社会所有。

不知可不可以说,现代资本主义还属于资本主义的壮年时期、成熟时期,它以前的病治好了,它的毛病也改了许多。因而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还没有走到很快就要死亡的暮年。

中国现实中的个体、私营经济等私有制经济,严格说它们都是新生的,重新出现的。在发展阶段上它们还处于原始阶段,初期积累资本时期,正在成长的年龄段,还很不成熟。原始阶段那些易发的毛病,例如欺行霸市,假冒伪劣,残酷剥削工人,偷税漏税,稍微有点钱就摆阔气,胡花乱用等,都有。但是它活力强,适应市场,机制灵活,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活力源,这是不能否认的。经过一段的积累和发展以后,只要加强宏观管理和治理,它们原先那些毛病大都是可以克服的。它们也要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提高自己的素质。它们也会调整和改善自己的生产关系,提高企业组织水平。这些年来,我国原来私营企业的三种组织形式—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中,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公司的比重大大提高,就是有力的证明。象温州等地,开始时的假冒伪劣已得到扼制,产品和服务质量大为提高,并且创出许多名牌产品。说中国私有制经济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我认为是有大量的事实作为根据的,是用不着怀疑的。世界如此,中国更是如此。

(四)如何正确理解马恩所说的“消灭私有制”

这个问题同上面的问题直接关联。也是当前极“左”派反对发展私有制经济的一个核心的理由。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确实是这样讲的:“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因此,极“左”派引用这句话来反对中国搞私有化是对的,但他们用来反对发展私有制经济则是错的。为什么?这就涉及到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消灭私有制”了。对这个问题,我想讲两点看法。

1.马恩讲的“消灭私有制”是从根本上讲的,并且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弊端充分暴露,当时已经看出它严重地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情况下讲的。其出发点是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这从《共产党宣言》中曾经热情歌颂“资本主义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也可以从他们对奴隶主所有制代替原始公社所有制,曾经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加以肯定中得到证明。就是说,他们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生产力论者,一切以生产力作为判断标准。当他们看到资本主义私有制矛盾重重,严重地阻碍生产力发展时,才说这句话的。他们当时并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过不断调整,一些弊病得到了治疗,仍然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这样一些现实情况。2.马恩在讲“消灭私有制”的时候,还讲过许多必备的条件。特别是马克思讲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②以及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讲的:“自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历史上出现以来,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常常作为未来的理想隐隐约约地浮现在个别人物和整个的派别的脑海中。但是,这种占有只有在实现它的实际条件已经具备的时候才能成为可能,才能成为历史的必然性。”因此,即使根据他们的论述,当资本主义私有制还是生产力的增长点、经济的活力源的时候,难道不应当允许和鼓励它们继续存在和发展吗?

这并不是说马恩讲的“消灭私有制”错了,而是说要结合实际情况加以正确理解,灵活运用。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也要发展马克思主义。现在我们党的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这里还想提出一个看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随着人们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不断调整和改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通过相互学习、渗透、趋同化,也许将来用不着来一个消灭和剥夺的运动,就会自然地改变和演变为社会所有制,或其它更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更高的所有制形式。股份制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员工持股制的推行,混合所有制的现代化,我觉得似乎可以说,我们已经看到一点这种端倪了。这当然是一个很长很长的历史过程,现在谁也说不准确。消灭私有制是必然的,但采取的形式、步骤、方法,有可能会同以往的设想不一样。

(五)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公有、私有经济是优势互补关系

这是我们与传统观点不同的一个重要观点。五十年代对资改造时的一个理由,是说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尖锐对立的,不消灭私有制,公有制就得不到发展,即二者是你死我活的关系。也与现在的极“左”派观点不同。极“左”派是说,私营经济发展快了、多了,会引起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变化,使社会主义中国发生质变。我们说公有经济与私有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是优势互补的关系,协作、合作的关系,当然也是竞争的关系。

过去我们对竞争的看法是非常片面的,总以为竞争就是无政府状态,竞争就是大鱼吃小鱼,把许多坏的东西都加在竞争的头上,资本主义头上。其实,竞争是发展和进步的动力。在市场经济下,竞争,特别是无限制的竞争,才能产生最佳的资源配置,实现最低的价格,出现最好的质量,才能使优胜劣汰机制充分地发挥作用。有竞争才能促进相互学习,促进技术进步,促进人们向上、向前,促进生气勃勃。说得具体一点,这些年来我国彩电行业的发展,就是依赖了无限制的竞争。微波炉的技术进步,也是依赖竞争。私营经济是不怕竞争的,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也要依赖竞争。只有垄断才会产生保守、停滞。现在美国法院对微软的判决也说明这点,其精神实质很值得我们思考。这里我还想进一步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私有制经济同公有制一起,也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它们生产产品,提供服务,也是在满足人民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它们发展壮大了,对国家提供的税收会更多。他们也是在为社会创造财富。邓小平同志讲,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大家富,共同富。根据我最近几年的考察,哪个地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多了,快了,哪个地方经济发展也快,人民生活改善也快。所以我一再宣传这样的观点:发展民、私营经济是改变地方面貌、增强地方实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藏富于民的必然选择。增强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既要依靠公有制的发展,也要依靠私有制经济的发展。私有制经济是完全依赖市场生存的。将来我国进入世贸组织以后,国际资本会更多地进来,我们也要走出去。我国民营企业、私营企业会成为我国外贸进出口生力军。

现在我国国有经济正处在深化企业改革,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精神调整宏观结构的过程之中,国有制的职能要重新界定。调整结构的实质意味着国有企业要从一些竞争性领域退出来,而必然是国退民进。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要发生企业的并购、破产和财产关系的重新组合,也必然要让一部分富余职工下岗。客观形势要求我们把国有企业改革同发展民私营经济结合起来,个体、私营经济应成为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主渠道。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必然会出现相互控股、参股、租赁、承包、委托经营等,更加紧密的合作。不久前我在北京参加一个“国企、民企合作与发展研讨会”,介绍的一个典型就是河南省平顶山国有高压电器厂与私营企业实行联合,组成企业集团公司,促进了生产。这些难道不也是优势互补、协作互助吗?

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以后,我看西部的开发也要走一条新路,既要依靠国家的投资,更要依靠民间的投资,发展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以及公有、私有、国家、地方,海外、内部共同投资的混合所有制,依靠市场机制来动员社会上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所以,我们一定要在观念上抛弃公有、私有相互对立的旧观念,树立公有、私有优势互补,协作、合作、共同发展的新观念。

(六)业主的经营管理是创造价值的复杂劳动、熟练劳动

这里所说的私营企业主(家),包括两种身份的人:出资者,即所有者,在现实的企业治理结构中,主要指的是董事和董事长,包括股票持有者;另一部分为私营企业的厂长、经理。前者我们过去在教科书中称为资本家,后者称为资方人,经营者。实际上二者不完全一样:前者是雇主,后者是高级打工者。只是在我国现实中,由于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所以两种身份又往往是合一的。只是从长远的观点看,两权应当分离,才能过渡为现代企业制度。这一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讲得清清楚楚。他甚至说: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本身已经使那种完全同资本所有权分离的指挥劳动比比皆是。”“管理劳动作为一种职能越来越同自有资本或借入资本的所有权相分离。”③因此,他们的收入是不一样的。如果出资者是业主自己,他又从事经营管理,那么他就是二重身份,他获得工资,是熟练劳动的报酬,经营管理的回报;而他获得的利润,则是剩余价值。如果他仅仅是经营者,那么,他则获得管理和监督劳动工资。董事、监事的报酬,来源于剩余价值的分割。这是私营经济中最基本的经济关系,在研究其性质时应当有所区别。但这些都已经是常识了。我在这里所以要讲这些,无非是要强调,私营企业主(家)的劳动,是比一般工人的劳动能创造更多价值的复杂劳动,熟练劳动。而过去,我们对这一点是很不重视的,一说是资本家,往往把这个称谓同剥削者等同起来。这是不对的。

资本家有没有剥削呢?只要有雇佣劳动关系,就存在剥削。因为工人只获得劳动报酬—工资。工资是可变资本,工资以外的剩余部分,则为资本的所有者获得,属于剩余价值。

但是,剩余价值部分并不全是剥削所得。如果我们承认私营企业主(家)的劳动是复杂劳动、熟练劳动的话,那么,必须承认,剩余价值部分中,有相当的部分是业主自己创造的。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或新经济下,在科技含量高的民私营企业,业主的收入中绝大部分是他们自己的复杂劳动所得。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认为管理是第二生产力。它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应当给以高度的重视和评价。

在我国现实中,我还没有看到和听到有专靠剪息票过活的那种资本家。所有的资本所有者都是从事复杂劳动的业主。他们的素质未必都很高,但他们差不多都是兢兢业业,没日没夜地工作,全身心地投入,也没有星期天、休息日,想各种办法把企业搞好。有一些甚至是懂技术、会经营管理的专家学者。他们创造的价值更多更大。他们的收入中,除了工资以外,利润分红虽是按资分配,但其中也有他们自己创造的价值。

私营经济发展范文第2篇

一、工作目标

进一步加大培育扶持力度,积极引导,科学规范,鼓励个私企业做大做强,提升个私经济质量,促进我县个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促进我县家庭工业发展服务,为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为我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服务。总体目标:自年至年底,全县新增私营企业1500家,平均每年新增300家;新增个体工商户15000户,平均每年新增3000户。

二、培育范围

(一)大力发展个体工商户,提倡多元化发展。一是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家庭工业,鼓励、支持城乡居民从事工业、商业、服务业等个体经营,使更多的自然人成为市场经营的主体。二是鼓励、支持种植业、养殖业等业主成为市场经营的主体,通过个人、合伙或独资等形式成立个体工商户、合伙企业或个人独资企业。三是凡从事营利性经营的中介机构等市场经营主体,均纳入注册登记的范围。

(二)符合下列条件的个体工商户,通过培育,逐步使其成为私营企业:

一是设立或投资金额达到30万元,从业人员常年达到8人以上的个体工商户。

二是从事生产、加工、制造等行业,重点是我县的支柱产业,如转椅、竹制品、茶叶加工等行业;或具有相当规模的商业、服务性行业,如大型超市、酒店、家电商行、汽车商行、加油站等。

三是年产值200万元以上或工业性年销售额100万元、商业性年销售额180万元以上的个体工商户。

四是已经取得一般纳税人资格的个体工商户。

五是当地乡镇政府、有关部门认为需要重点扶持或发展为私营企业的个体工商户。

三、工作措施

(一)各乡镇人民政府(开发区)要高度重视个体私营经济的培育发展工作,要从提高我县个私经济总量,提升企业经济实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每年制定本地区的个私经济培育发展目标,并对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奖励。

(二)各部门要切实降低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放宽准入条件,减免准入费用,要结合工作实际及各自工作职能,出台切实可行的培育、扶持政策。县经贸委等部门要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台扶持我县个私经济发展的倾斜政策,引导个私企业合理产业布局,促进其健康发展。

(三)减免个体工商户在办理变更为私营企业营业执照时的行政性收费,对变更后如私营企业要求保留原字号的,给予保留;涉及环保审批的,如原个体登记时已经办理,免予重新提交。

(四)对从业人员稳定在8人以上、资金数额在30万元以上申请设立登记的,原则上应登记为私营企业。对全县已取得一般纳税人资格的个体工商户,在办理个体工商户验照时,逐步将其转为私营企业。

(五)对符合条件的经营主体应及时办理税务登记。凭工商部门核发的企业营业执照按规定办理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个体工商户不再办理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个体加油站除外)。对变更后的私营企业,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六)进入全县各开发区、功能区及各乡镇工业平台等区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必须是持有私营企业等营业执照的企业。对变更后的私营企业在用地等方面依法提供方便。对个体工商户利用房前屋后等空余区域从事生产加工的,依法提供方便条件。

(七)对新设立登记需要环境审批的,简化环评手续,降低环评费用,切实减轻个体工商户及私营企业的负担。对涉及个体工商户变更为私营企业的,如原个体登记时已经办理的,则凭原环评报告签署环境意见,不需重新提交环评报告。

(八)金融单位要放宽包括担保在内的有关贷款条件,积极为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九)加强对个私企业在劳动用工、培训、社会保险参保等方面的服务,为企业培训、提供熟练的技术工人和专业人员。

(十)鼓励制造、加工、服务等行业的个私营企业进行商标注册,加大对企业商标品牌的奖励力度;促进企业争创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以及省著名商标、品牌等,提升产品知名度和竞争力,鼓励具有一定规模的私营企业组建企业集团。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目标。为加强对个私经济培育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县个体私营经济培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凌建荣副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办、县经贸委、县工商局、县国税局、县地税局、县劳动保障局、县环保局、县国土资源局、县人行等部门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工商局)。

领导小组具体工作职责:一是负责对各乡镇、部门个体私营经济年度培育工作目标的分解,并下达培育目标任务。二是结合全县新农村建设、现代家庭工业发展、工业平台建设的要求,每年底对各乡镇、部门培育工作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三是适时出台扶持措施,以确保培育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进行一次广泛深入的宣传,宣传国家鼓励发展个私经济的政策。统一社会各界对大力发展个私经济,促进我县经济发展的认识,形成工作合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三)强化沟通,合力推进。定期召开领导小组工作会议,研究解决个体私营经济培育过程中的难点问题,掌握工作动态,加强沟通,强化对日常工作的业务指导,建立信息定期通报制度,工商部门要将新增的个体工商户及私营企业名单在5个工作日内抄告各成员单位,其他部门也要将各自的培育工作情况定期抄告各成员单位,便于企业按规定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

私营经济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私营经济 发展

一、我国私有经济的发展和启示

中国私营经济是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萌生发展的。新中国成立之前,受到帝国主义列强和的限制,私有经济的发展规模十分小;新中国成立之后,私营经济得到了大幅度发展,私营经济在中国工业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上升了百分之二十多,这一阶段是私有经济发展比较辉煌的时期;1952年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不正确认识,在完成了私有经济的改造后,私有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史上消失了将近30年。

改革开放以来,对私有经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经历了逐步深入的过程。从党的十三大指出重新发展私有经济的政策方针,再到确认“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十五大确定私有经济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部分,这对于私有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第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修改的宪法将私有经济的发展推向了更高的发展阶段。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我国私营经济得到了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1992年至今,我国私营经济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顾私有经济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

一是对于外来资本的进入,我们应该持有正确的态度,不卑不亢,取其精华,科学对待,不能盲目的崇拜和压制;我国私有经济还处在初级、脆弱发展时期,需要更多地扶持和支持;在我国现阶段私有经济发展还有很大空间,要注重其多样化发展,不可一种模式的发展。

二是私有经济等公有制经济不仅在创造社会财富、繁荣城乡发展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社会稳定、降低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本和市场经济建设等方面有积极意义;私有经济制度的变迁是其重生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国家对私有经济制度的创新是私有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我国私有经济现阶段发展的大环境

(一)当下私有经济发展特点

1.中东部地区所占比重较大。就现阶段来看,占半数以上的投资者、注册资金、雇佣人数都集中在中东部地区。

2.规模较小和以有限责任公司为主。规模较小仍然是私有经济的一大主要特点,且私有经济企业的企业形式大部分是有限责任公司。

3.管理模式单一。就目前来看,我国私有经济除了极少数的上市公司外,绝大部分是家族式私有企业。企业权利管理几乎都在一个家族中,企业管理层中大部分是家族人员或者亲属,管理模式我弧

(二)当前私营经济发展面临的障碍

1.生存环境仍然不平等。虽然几年来私有经济正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不断扩大,但目前的生存环境还是存在不平等。就政策环境来说,私有经济得到的依然是“此等待遇”。贷款难是我国私有经济的普遍现象,虽然局部地区尽力解决这一问题,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虽然各级政府强调要为私有经济建立平等的环境,但大多是喊喊口号,实际操作中往往对私有经济的制约要比公有制经济大得多。

2.企业管理水平低下和发展眼光短浅。企业管理水平低下,企业管理人员素质水平不高。中国私有经济企业大部分是家族式的企业,家族式企业管理模式的弊端就是强化了管理者的专权,也使私有企业和经济的发展得到了限制。根据调查,私有企业业主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较低,私有化经济企业管理人员素质普遍不高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低下,同时也存在发展眼光短浅的问题。私有经济在上世纪80年代基本都是填充市场空缺的发展策略,当一件产品销路打开后就会有很多人跟风而至,导致并不能赚到很多钱,反而被市场淘汰。一次次的低档、低质量的跟风而进和淘汰是制约私有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化市场的不断打开,市场空缺会越来越少,所以这样的盲目跟进的私有经济企业不能在适应市场的发展。因此要求私有经济的发展战略应该从长远考虑。

3.私营企业相关制度的障碍。为了推进我国私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就要解决私营经济发展中的制度障碍问题。制度障碍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产权制度障碍。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之一,要求私营经济市场和企业内部有明确合理的产权制度。我国私营经济产权制度仍存在企业外部产权不平等、家族企业内部产权不明确、家族企业内部产权有很大封闭性等问题,阻碍私营企业的发展。

金融制度障碍。资金是企业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企业的资金筹集关乎着企业的存亡。银行高度集中的金融体制障碍、我国社会担保体系和信用评估体系的不健全成为了目前私营企业融资难的主要障碍。虽然近几年国家出台了私营企业融资优先政策,但是过程严格。由于难以找到肯为其担保的对象,再加上私营企业可用于抵押的资产十分有限、企业资产评估过程的繁琐,私营企业目前融资很困难。

法律制度障碍。虽然我国私营经济法律制度环境目前处于比较宽松,但是国家出台的法律政策还没有成为具体的制度安排。私营经济的发展在法律政策方面仍然存在障,主要表现为执法中的行政制度障碍和各项法律政策的前后照应和不协调问题。有些法律法规在执行过程中不能前后一致、前后不协调、违背了市场的统一性和公平性原则。这些仍然是阻碍私营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

4.企业文化建设障碍。很多企业的家族性特征明显、带有鲜明的功利色彩和意志色彩、企业文化建设很缺乏等问题突出,这些问题是企业不可不重视的问题,严重时可能断送整个企业的发展前程。

三、中国私营经济发展建议和发展前景

(一)我国私营经济发展建议

一是各级政府要加强私营经济的平等化,真正做到私有经济和公有制经济的平等。要努力维护市场秩序、规范行业化行为,还要防止矫枉过正,正确看待私营经济。

二是企业要从长远利益出发,着眼未来,高度重视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降低能源消耗。做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提高私营敬意企业管理者的整体素质,改变私营经济单一模式。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并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

三是创新私营企业的企业的产权制度,明确家族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产权界限,促进产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和多样化;创新私营企业的金融制度,完善私营经济法律政策。

(二)我国私营经济发展前景

1.相关政策制度会推进私营经济快速顺利发展。目前国家正在建立完善的私营经济保护法规体系,保证私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已经有相关政策保护私营企业业主的权益,还会有相关的私营经济保障体系出台,在各项规定上放款私营企业的从业限制,保护和扶持私营企业的合法经营。规范政府职能,设立相关培训机构,提高私营企业业主素质和经营水平;目前我国正在改变私营经济企业的审批模式,各级政府都成立了针对非公有经济的联合办公大厅,大大提高了审批工作的效率。为私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2.政府将会引导私营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政府目前已经在建立严密法律体系,对私营经济进行相关限制,引导私有经济改善内部结构,防止私营经济误入歧途,促进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对私营经济调控。宏观经济调控可以保证市场需求和供给平衡,政府可以通过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保证私营经济健康发展。

3.中国私营经济将会稳定增长。中国巨大的市场需求为私营经济提供动力。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物质文化需求和精神文明需求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私营经济的饮食、运输、商业等行业都会得到很大的发展,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也就是私营经济商机最大的市场。

参考文献

[1]王子林,潘石.中国私营企业成长与制度创新研究[J].吉林大学,2014(186).

[2]荣超,吴柏均.我国私营企业创业行为的经济学分析[J].华东理工大学,2013(73).

[3]来志鹏,张铁军.建国以来党的私营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J].兰州理工大学,2011(43).

私营经济发展范文第4篇

一、郊区私营经济发展历程

1992年7月28日,在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鼓舞下,上海郊区第一个私营经济小区――“富民经济小区”,在原青浦县蒸淀乡诞生。此后,郊区非公经济进入了较快发展的时期。

1996年上海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本市私营经济开发区规范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文件赋予市农委对郊区设立私营经济小区审批权,并要求市农委严格把关,与市工商局等部门一起加强规范化管理。根据市政府文件要求,在以后的几年内,市农委与市工商局等部门一起,制定了郊区设立私营经济小区的相关标准,提出了规范管理的相关要求,保证了郊区私营经济小区良好起步和较快发展,从而大大促进郊区私营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至2000年底,全郊区经市农委批准设立私营经济小区100家。到2001年底,注册在郊区私营经济小区的企业已达15万户,注册资本1570多亿元,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00多亿元,营业和销售收入2662亿元,上交税收86亿元。

2000年8月,上海市政府下发《市政府关于市农委机构改革和三定方案》即(沪府办(2000)48号)文件,明确要求市农委将原郊区设立经济小区审批权下放区县人民政府。同时明确要求市农委要继续加强对郊区经济小区宏观指导和管理。为此,市农委在2000年9月下发了《关于健全区县经济小区审批制度加强经济小区规范管理的通知》,并与市工商局等部门一起,继续对郊区经济小区发展和管理给予必要服务指导和管理。至2004年底,郊区有私营经济小区近300多个(部分经济小区为园中园),注册企业30多万户,注册资本逾5000亿元,当年创造增加值800多亿元,创造税收250多亿元,为当地劳动力创造就业岗位逾30万个。

2007年,上海全市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实现生产总值2100.8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5%;私营企业户数49.9万户,占上海企业总数的七成;上缴税收超过750亿元,占上海税收总额的20%。2007年,非公经济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达到21.8%,是上海整体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而上海私营企业发展的主战场在郊区。

上海郊区私营经济较快发展的根本原因,得益于从中央到地方各领导的重视。1992年上海郊区第一个私营经济小区诞生时,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吴邦国同志旗帜鲜明地表示支持,原上海农村党委、市农委也坚决地给予了积极支持和具体指导。2002年国家《中小企业促进法》的颁布,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2005年国务院下发《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私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上海市政府专门制定了《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私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到2012年私营经济(包括外资)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以上的目标。这些都为上海非公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与条件。

二、郊区私营经济的历史作用

(一)私营经济是上海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本世纪初,在青浦、松江、奉贤、嘉定等区,私营经济税收贡献率占地方可支配税收40%左右,这些区私营企业也是吸纳当地农民就业的重要通道。时至现今,在奉贤、金山、青浦、嘉定、南汇等区县,原有私营企业、原有郊区乡镇集体企业转制而来的私营企业,及近年新发展起来的私营企业,合计产出的增加值、税收等,已占本区域产出总量的40%或接近50%。

(二)私营经济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通道。目前,上海全市非公企业从业人员达到476.3万人,占上海从业人员比重的44.8%。在郊区许多区县,个体私营企业吸纳当地市民就业普遍逾50%。在青浦、奉贤、金山、嘉定等区,各类私营企业吸纳本区农民非农就业率逾60%。

(三)私营经济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动力。在改革开放后前10多年,农村乡镇企业是镇村一级,是推进农业农机化,农村排灌路桥建设、河道等综合环境整治、农用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投资来源。目前在上海,农村镇域村域范围内的私营企业,为当地农村镇村经济发展,解决当地农民就业,保障社会稳定,促进新农村建设等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四)私营企业是郊区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私营服务业企业已是目前郊区现代服务业主体。2004年到2007年,在上海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及信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现代服务业的私营企业户数增长了58%,从业人数增长了40%。相对而言,近年在郊区私营服务经济增长速度更快。未来郊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必须充分依托郊区私营服务业企业继续又好又快发展。

(五)私营经济是最具活力市场组成部分之一。私有制是商品生产产生的前提条件。私营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天然本性。近三十年我国私营经济较快发展,既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动力。在过去三十年,私营经济发展是我国集体和国有经济,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重要动力和榜样。

三、目前上海郊区私营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当前郊区私营经济发展缺少应有载体。目前上海全市各类经济开发区只能保留80多个,其中包括郊区9个市级工业区、12个市现代农业园区、中心区四个早期经济开发区和浦东新区的几个经济开发区等在内。前些年郊区大批花巨资建立起来的、作为当地私营经济发展重要载体的私营经济小区,或撤并转型或调整改造,大批私营经济小区因此失去了应有的合法性。也使大批落户这些私营经济小区企业原地发展产业,扩大生产,失去政府相关部门对用地、融资、项目审批办证等应有支持。而进入市区级开发区又地价和投资强度要求高,许多私营企业难以承受。这使郊区私营企经济发展既面临载体减少,又面临社会发展支持不足双重困难。这对郊区私营业经济发展,特别是对镇域村域私营经济发展是个极大的冲击。

(二)快速发展与规范管理的矛盾。近年有关部门加强规范化管理,对私营企业验资、工商登记和税务管理等出台一系列办法意见,相关规范管理要求不断提高。如有关政策规定,凡经营范围中涉及房地产、建筑、医药、广告、劳务、货运及制造加工类企业全部实地注册,不得注册在商务楼内,实际上就是不准这部分企业异地注册登记,这对郊区经济小区原有发展模式既是一个促进和提升,同时也对部分经济小区继续开放、搞活、加快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限制。对私营企业税务征收也变得更繁琐僵化,这虽较有利于规范化管理,但由于相对周边地区灵活度不够,又不利于进一步开放搞活,客观上影响了本市郊区私营经济应有的发展。

(三)用地融资等相关配套政策落地难。2005年初,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与引导非公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共36条。2006年5月根据《国家36条》,上海制定了38条《实施细则》,国家用“36条”、上海市“38条”在用地、融资、人才引进等方面,对鼓励支持本市私营经济发展都提出具体措施和政策要求,但到实际操作部门真正落地非常困难。这些年,相对于外资、国有企业,在用地、融资、人才引进等方面,整体上私营企业客观上没有受到真正的同等待遇。用地难、融资难、人才引进难,影响许多私营企业做大做强,留不住部分实业型企业,这是目前影响郊区私营经济进一步加快发展的重要瓶颈。

(四)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和社会综合服务跟不上。目前本市行业协会尚未形成市场化运作机制,为行业说话、为企业提供培训、业务指导没有作为和实效。许多中介组织是政府部门下属单位,承担前置审批职能,市场化发育不足。由于镇域经济小区不足等原因,许多镇域村域范围内私营企业发展基础设施配套严重不足,地方就近金融、商务、信息物流配送、登记办证和相关生活服务等“一条龙服务”跟不上,制约着当地私营经济应有的发展。

(五)私营企业自身素质和管理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本市郊区私营经济自身素质和管理存在如下突出问题:(1)经济小区注册企业中实业型比例不高。在目前郊区大部分区县注册的几十万个私营企业中,实业型企业普遍不足20%。企业整体稳定性较差,在近年每年工商年检中淘汰率较高。(2)部分私营企业内部管理跟不上。部分地区招商引资把关不够严,个别地方仍存在虚假验资等情况。一些小区招商载体设置过多,招商人员素质不高,鱼龙混杂,影响正常招商秩序。部分企业质量安全意识、科技品牌意识、尊纪守法意识、诚信意识等还需进一步加强。(3)私营企业使用当地劳动力普遍不足,各地总体上普遍不足25%,值得关注。这在客观上确有个劳动力使用成本问题,但根子在相关政策措施没及时跟上。

四、促进上海郊区私营经济更快发展对策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正做到六个“放”

一是在发展私营经济的认识上要“放胆”。要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只要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安排就业,实现社会安定;有利于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允许加快发展。二是在发展私营经济的政策上要“放宽”。要扩大私营经济的投资领域,鼓励民间资本和外商投资进入电信、文化、教育、体育等现代服务产业及能源电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三是在发展私营经济的比例和范围上要“放开”。要允许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控股竞争性领域的部分重要国有企业和重要集体企业。四是在发展私营经济的规模上要“放手”。要鼓励私营企业集团的发展壮大,培育“小巨人”。五是在发展私营经济的机制上要“放活”。既要允许家族制企业的存在,又要积极引导(不强迫)它们向现代企业制度转换。六是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经营者在政治上要“放心”。不要以“资产多少”论先进,关键要看资产怎么“来”和怎么“用”,要允许政治上先进、符合党员条件的私营企业主加入党组织。通过“六个放”,把郊区私营经济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

(二)要搭建更有利于私营企业发展载体和平台

(1)对不同区县采取不同的分类指导政策,稳定推进郊区工业集中,充分盘活和利用原200多个“实体型”私营经济小区,以及在前些年调整中闲置的基础设施和厂房发展。(2)积极扩大“都市产业园”布局试点范围与布局总量,这是加快郊区私营经济发展重要通道和平台,相应的用地、融资、人才引进等政策要配套跟上。(3)在符合当地规划情况下,允许一些地区集体经济组织,在办妥相关用地手续的前提下,新建一批私营企业标准厂房。(4)建设一批私营企业总部楼宇或孵化楼宇,加快科技类私营经济发展。

(三)对私企注册登记开业入口关要采取更加灵活措施。(1)多借鉴周边地区经验,借鉴孵化器建设经验,为鼓励富余人员创业,可探索国家集体借资帮助开业可能性。(2)充分尊重两级政府两级管理机制,把私营企业经营“入口关”审批权充分下放区县,在三个有利于前提下,许多具体工作市区只作原则规定,不作硬性“规范”规定,允许基层借鉴国内外经验,积极探索创新。(3)对私营经济发展出现这样那样问题,一是须作具体分析,二是不要大惊小怪。

(四)进一步完善税收和征税办法。(1)借鉴兄弟省市经验,对非公企业能包税的就包税,同时对私营经济相关征税办法和税率要相对稳定。(2)对本市各地返税机制全市要基本统一,但各地商务成本不同,又不要强求一律,可以规定一个柔性升降幅度等,这方面也应充分发挥两级政府,两级管理机制。(3)改进收交税手段,尽量采取信息化等现代手段,减少税务人员对企业税负的人为影响。要加强基层税务人员纪律教育,完善对基层税务人员监督和考核机制。(4)借鉴兄弟省市经验,不要强求注册地与经营地分离的绝对一致。重在全市税源培植,重在把税源留在上海,而不是通过表面上规范管理,留不住应有资源和税源。(5)采取特殊政策,如采取三免二减半等措施,花大力气吸引市外私营大企业和大企业总部,特别是上游产业私营大企业大集团来沪。对私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应采取差额征收营业税等鼓励政策。

(五)用地金融等要有专项鼓励支持政策。(1)私营经济目前仍为相对弱势经济体,所以对私营经济每年发展用地,各级政府应计划单列。(2)政府采购采用产品,应不分所有制属性,企业准入采取无记名办法。(3)扩大和完善小企业政府小额担包贷款机制,当前要重在降低门槛和简化手续。公共财政安排的企业技改创新等专项补贴资金等,由于企业能级不同,创新能力不同,对私营企业也要安排专门盘子。(4)鼓励和推进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鼓励符合上海产业发展、成长性好、科技型的中小企业借助国内外资本市场规范发展。对拟上市的中小企业将非货币性资产经评估增值转增股本的,以及用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资本公积等转增为股本的,可缓征个人所得税,在发生股权转让时一并缴纳。(5)市区两级政府对私营企业人才引进和解决户籍等,每年要有明确的专项总量指标,分配名额使用和审批要民主透明,公开公正公平。

私营经济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太原市,私营经济,特征,建议

近年来,太原市不断提升城市形象,招商引资逐渐深入,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私营企业强劲的发展势头表明,大力发展私营经济的政策在全市得到了充分的贯彻落实,私营经济在经济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私营经济的发展还存在一些譬如政策、法规、发展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在“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山西省提出要大力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支持省城太原的率先发展,逐步形成太原城市经济圈,建设“大太原经济圈”的战略思路。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领导又提出“五大创新”的发展理念,如何更好地支持私营经济的发展,为打造“大太原经济圈”作出全面的支持,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太原市私营经济发展特征分析

1.发展迅速,上升幅度大。从总体上看,太原市私营企业发展呈现出逐年上升的势头,促使私营经济快速增长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策因素。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私营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私营经济的发展奏响了春天的号角,为太原市私营企业发展创造了“大环境”。市委和市政府抓住机遇,高度重视私营经济发展,不仅相继制定了一揽子鼓励、支持私营经济发展的措施和办法,而且出台了《太原市私营企业发展条例》,为私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鼓励和发展环境。二是自身发展的结果。发展是促使量变到质变最根本的原因,太原市个体经济在经过一段时期的资本积累后,资金、人员、规模的扩充迫切需要一个新的经济运行模式来推动其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发展,于是就产生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个体工商户自然而然向私营企业这一经营方式转化,成为新增私营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三是择业观念转变的因素。越来越多的企事业下岗失业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把创办私营企业或到私营企业工作作为一种择业方式,为私营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也是私企数量及从业人员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2.私营企业规模不够大,以小型企业为主。尽管私营企业的数量得到了快速增长,但大多数企业规模都很小,仍然处于“小打小闹”的阶段。在全市20807户私营企业中,注册资金50万元以下的14138户,50-100万元的3218户,100-500万元的2412户,500-1000万元的605户,1000万元以上的424户,其中上亿元有13户。主要原因:一是观念问题。大多数企业存在“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思想,缺乏开拓精神和把握发展时机的能力。二是环境问题。私营企业在融资、人才、信息、税费等方面存在着所有制歧视。三是内部管理问题。大多数私营企业并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内部管理体制,包括用人制度、管理制度、激励和监督制度,一些企业还停留在“家族经营”的阶段,很大程度上成为制约私企发展的“桎梏”。

3.批发零售业占居主导地位,资源性特色较浓。全市私企发展的领域已经渗透到了各个行业,但是在行业构成上明显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煤焦产业过热,增幅较大。受今年投资规模急剧扩大,煤电油运严重短缺的影响,煤炭价格大幅上扬,在追求利益最大化这一市场规律的驱动下,再一次把一部分私营企业推上资源型发展的道路。

二、对太原市私营经济发展的建议

针对太原市私营企业的发展现状,要提高全市私营经济发展的规模、档次和效益,缩短与其他地区在私营经济发展上的差距,进一步发挥民营经济对太原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让人民群众从民营经济的大力发展中获取更多的实惠,更好地提升太原市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竞争地位,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私营企业应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1.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等中介机构的作用。目前,社会上对行业协会仍存在不少模糊认识,一些行业协会也未能真正充当起政府职能退出后的角色,有的行业协会成了政府官员退下来的安置地,个别行业协会又成了“第二政府”。这不利于行业组织的健康发展。为此建议:一是加快制订我市行业组织和其他中介机构管理办法的地方行政规章,规范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行业自律管理权限等;二是定期召开太原市行业协会的高层研讨会,进一步探讨并交流,有效地整合太原市各种中介组织资源;三是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防止扩大收费范围或随意提高收费标准,变相乱收费。

2.私营企业要逐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国际惯例进行内部改革。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五大创新”,即思想观念创新、科学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环境创新、文化氛围创新,这是私营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在此特别强调两点,一要通过长期不懈地努力,建立起扎扎实实的人力资源、财务制度、产品质量以及内外市场的管理构架;二要牢固树立“依法经营”和“诚信为本”的思想基础,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体系。

3.出台相关政策、制度,鼓励有实力的私营企业兼并运营不良的国有企业。在民营经济大力发展的今天,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兼并一些资产运营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而以前的兼并政策都是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兼并,这就为一些企业实施兼并设置了无形的门槛。为此,建议把相关的国有企业“分块打包”,让有实力的企业根据自身的核心专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并购,这样就更有利于盘活国有资产,加速企业的快速发展,更好地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4.加强宏观管理,优化私营经济发展的行政环境,进一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以落实《行政许可法》为契机,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外,企业登记的前置审批条件一律取消或改为登记备案制。对确需审批的项目,要公开办事程序、办证条件,承诺办事时限。实行首问责任制,前置审批事项实行并联审批,提高办事效率。

5.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快速反应行政效能机制。将各地行政办事中心纳入城市政府职能,按照“一个门受理、一个窗对外、一单清收费”要求,将审批项目由“串联式”改为“并联式”审批。将外来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由审批制度改为登记制。建立投资首问责任制、审批事项告之承诺制、投资办证无假日制度等。

6.加强研究,切实解决私营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健全金融体系,允许有实力的私营资本发起成立社区银行,切实解决中小企业的贷款问题;要尽快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和中小企业债券发行办法,解决直接融资问题;要放低互担保机构的门槛,建立政府对担保机构的补偿机制,解决中小企业担保难,充分发挥信用担保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作用。

7.加大正面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党和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私营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私营经济的重要作用,宣传和表彰私营经济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形成有利于私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在全社会形成创业光荣、私营企业家光荣、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光荣、鼓励支持私营企业发展光荣的局面。

8.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为私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一要做好政策服务。针对私营经济中小企业占多数的现实,出台扶优、扶强、扶大政策。政策要具有可操作性,以减少相关部门执行的随意性,增加政策的效应性。同时,要畅通政策的传达途径,加强政府与私营经济之间的沟通,有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会议精神要通过有效的信息途径,及时传达到私营企业中。二要做好政府职能服务。私营企业遇到的问题是具体的、甚至是繁琐的。对政府部门来说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小事,但对私营企业则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因此,各级政府和各部门为私营企业的服务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每日每时每事做起,要切实转变职能,要由简单放开向积极引导转变,要由单纯管理型政府向责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型政府转变。三要搞好人才服务。要进一步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要继续增大人才储备总量,畅通人才引进渠道,调整人才结构,增大高中级人才比例,建立人才培训机制,规范人才流动市场,制定人才流失预案。

9.引导私营企业加强管理,提高素质。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建工作;建立起适合企业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企业管理制度;完善企业内部会计、审计制度;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产品质量和职业安全卫生工作,按照政策法规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等。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重视企业的科技创新,大力实施“人才强企工程”、“品牌工程”和“信用工程”,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Aidan?vining.A?Conceptual?Framework?for?Understanding?the?Outsourcing?Decision.European?Management?Journal,1999,(6):645-650.

〔2〕C.M.Christensen,M.Raynor,M.Verlinden.Skate?to?Where?the?Money?Will?Be.Harvard?Business?Review,2001,November:74-79.

〔3〕容和平.面向新型工业化的山西省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4.

私营经济发展范文第6篇

【关键词】私营;经济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私营资本积累基础理论及现阶段本土适用性分析

私营资本积累作为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三中全会公报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方面“两个都是”的新提法(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正体现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充分肯定,也反映出对有效壮大私营资本以推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高度重视。党的决定为今后在具体政策制定上为民营企业进入更广阔领域,扫清了意识形态和理论上的障碍。而如何将民营经济和私营资本发展融合在国家发展的战略中去,这才是关键”。我们也试图这方面做了一种理论上探索和有益的研究,从理论上说,本课题从马克思的资本范畴分析私营资本积累的内涵,紧密结合当前实际来认识私营资本积累理论对佳木斯市本土经济的适用性,讨论私营资本积累作为经济振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可以最大效能的发挥作用。

从实际应用来讲,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与振兴必须有私营资本积累的增长和推动。私营资本积累已经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有力推手,“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经济腾飞的经验充分证实了这一点,而影响佳木斯市与这些发达地区城市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的因素固然是多方面的,如不可回避的地缘优势、政策倾斜等,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私营资本积累严重不足,增长缓慢,私营经济力量薄弱,由于该市私营资本积累严重不足,造成地区经济结构不尽合理,调整起来十分困难,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经济要振兴,不加速私营资本积累,迅速发展私营经济是绝对不行的。基于上述认识,笔者选择佳木斯市私营资本积累与本土经济振兴这一课题来开展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分析佳木斯市私营资本积累发展滞后的根源,确定私营资本积累条件下的私营经济在提升本土经济力量方面的今后发展方向、途径等,以期找到缩小佳木斯市与经济发达城市的差距、迎头赶上的良策,也为当地政府制定、调整私营资本与私营经济等方面政策提供建议,为更有力地推动佳木斯市经济健康增长与振兴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2.私营资本积累对佳木斯市经济发展与振兴的重要作用

外国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私营资本积累的研究著作主要有马克思所著的《雇佣劳动与资本》、《剩余价值理论》、《资本论》等,马克思、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有它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旗帜鲜明地认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新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因此,他们不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那样为私营经济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作辩护,以为这个制度是永存的和不朽的,而是有它的历史暂时性。但是,不能否认,资本主义制度较之于封建制度,更遑论原始共产主义、奴隶社会,绝对是先进的制度,因而作为其经济基础的私营经济,是在历史上起先进作用的。同时,他们也不像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根本否定私营经济和资本主义私有制度,而是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明确肯定资本主义私有制度在历史上起过的非常革命的作用。这才是对待私营经济和资本主义私有制度的科学的历史的正确的态度。恩格斯曾指出:“至于在向完全的共产主义经济过渡时,我们必须大规模地采用合作生产作为中间环节,这一点马克思和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列宁也认为对于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来说,要想一下子就建成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不现实的,相反,必须通过商品、市场、货币、国家资本主义等一系列中间环节来沟通城乡交流,促进经济发展,这才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显然,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私营资本积累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的看法基本达成了一致,即消灭私营经济并不利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相反,适度鼓励并正确引导私营经济,有利于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生产力的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已经向世界宣告: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经济必须得到发展。这也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的必然结论。国内和本文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东北经济的地域性研究时对私营资本积累整体分析研究方面鲜有涉猎。虽然关于振兴东北经济的实证及对策研究,是当今中国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一大热点,力量很大,成果颇丰。但是多集中与对国企改革及工业基地等方面研究,对东北地区私营资本积累状况及发展态势的研究,力量相对薄弱,成果甚少,尤其是关于私营资本积累对东北经济增长于振兴的关系与作用的研究更是缺乏。以东北地域经济为基础分析研究私营资本积累作用的学者寥寥,在私营资本积累方面专项研究成果较突出的学者如吉林大学潘石教授,代表著作有《中国私营资本原始积累》、《私营资本积累与东北经济振兴》、《中国私营经济经济理论前沿问题研究》等。潘石认为私营资本积累严重不足是影响和制约东北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将私营资本积累纳入东北经济增长与振兴的内在推动因素,将二者紧密结合,可以解决东北地区经济结构严重不合理,国有企业比中国大问题、市场经济依然受“计划”色彩不够活跃的问题,才能最终达到东北经济腾飞的目的。潘石教授着眼于东北三省具体情况论证私营资本积累,从省域经济角度寻求发挥私营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发展的途径,对省域经济发展有着良好的借鉴意义。

3.私营资本积累发展现状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私营经济发展范文第7篇

如今,革命老区山东省郯城县港上五村的孩子们也能像都市里的小伙伴一样,在家门口的超市里挑选自己喜爱的商品了。坐落在村中心的这家超市是由本村青年农民刘元超投资80余万元开办的。这种新的消费形式在郯城农村尚属首次,图为当地群众春节期间在这家私营超市购物。

房德华陈东/摄影报道

十六大再一次强调了私营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且要“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等于给广大的私营企业家吃了一颗定心丸,这对发展私营经济,有效遏制资本外逃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于民营经济,1987年召开的中共十三大的提法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为补充;1992年中共十四大以后,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1997年9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共十五大以来,各地纷纷出台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为民营经济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有效地推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带动部门,成为转型时期中国经济增长格局的一个基本特征。5年来,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发展,每年GDP增长速度都在7%以上,其中,民营经济的贡献功不可没。据国务院体改办研究所课题组推算,去年上半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增加值中,非国有企业的比重是73.2%(扣除国有控股企业的贡献后是46.2%);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非国有经济的比重是49.2%。

近几年来,以私营企业为主体的中国私营经济数量和经济实力稳定增长。就全国范围而言,1996年,我国私营企业82万户,从业人员1171万人,注册资金3752亿元,产值3227亿元。截至2001年底,我国私营企业数为203万户,从业人数为2714万人,注册资本为18212万亿元,产值为1.83万亿,分别比1996年增长了1.5倍、1.3倍、3.9倍、4.7倍(近几年私营企业各项指标及私营经济的就业人数分别见表1、表2)。

到2002年上半年,我国私营企业增长到221万户,从业人员增加到近3000万人,注册资金增加到21042亿元,产值增长到7371亿元,分别比1996年增长了1.7倍、1.5倍、4.6倍和1.3倍。

私营经济的较快发展还表现在个体经济投资额的增加。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分布状况来看,1996年以来个体经济投资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2000年,个体经济投资额4709.4亿元,同比增长12.2%,到2001年底,个体经济投资额达到5429.6亿元,同比增长达到15.3%。另外,从各经济类型所占投资额的比重来看,个体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个体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额情况见表3)。

私营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基本力量。从2001年底的数据来看,我国私营经济从产值、销售额、出口创汇等方面都有了较快发展(具体情况参见表4)。私营经济对GDP的贡献率,近10多年来,平均增长率在50%以上。20多年来,我国约50%以上的出货值是私营企业创造的。

从改革的角度来看,私营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所有制结构调整,拓宽了就业领域,并成为国有、集体企业职工下岗再就业的重要渠道,缓解了国企深化改革的压力,为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01年,全国个体工商业共安置国有企业下岗职工83.32万人,其中下岗职工作为投资人的有43.54万人;私营企业共安置国有企业下岗职工58.61万人,其中有9.69万下岗职工作为投资人创办了私营企业。

分地区来看,我国各地区私营经济的发展规模仍存在较大差异。就企业数量而言,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等地一直保持在全国前列。2001年江苏全省共有私营企业22.5万户、从业人员291.3万人,私营企业数居全国首位。广东、浙江、上海私营企业户数分别为21.1、20.9、17.6万户。相比之下,我国尚有一部分地区私营经济发展步伐有待加快。私营企业较少的地区如江西、湖南、广西等,2001年私营企业数仅有2万多。就个体工商业户数来看,2001年在全国位居前三位的广东、江苏、浙江分别为167.0、160.5、158.0万户。其他个体工商户数较少地区仅达到几万户。

就私营企业的规模而言,截至2002年上半年,广东省注册资本(金)10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达到3388户,其中注册资本亿元以上的180户,私营企业集团200多户。涌现了一批包括广东喜之郎、深圳华为、南海亚洲铝材、广州新太科技、广东长隆集团等在省内外同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私营大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而天津全市注册资金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私营企业仅729家,超亿元的只有13家。

从最近几年的经济运行及政策实施来看,中国民营经济仍然受到相当大的政策影响和制度影响,因此,发展私营经济首先要从制度建设和政策扶持入手。近日,国家工商总局表示,按照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国家工商总局将清理和废止歧视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要不断改革和完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的登记监管制度。按照十六大报告的要求,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引导个体私营经济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社会服务业以及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发挥个体私营经济在国有经济退出领域中的积极作用。可以预见,在政策的多方支持下,我国的私营经济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我国私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三个方面的需求:第一是融资担保的需求,第二是信息的需求,第三是人才方面的需求。发展私营经济,就要在金融方面一视同仁,增加向它贷款,为了畅通对私营经济的间接融资,应改革银行制度,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

私营经济发展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尚志市

一、尚志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经营规模逐步扩大

近年来,尚志市的个体私营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在总量上,尚志市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已经具有了相当大的规模,日益成为尚志市经济中一只举足轻重的重要力量。截止到2015年年末,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达12018个,从业人员37160人,非公有制增加值145.7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66%,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尚志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有限责任公司成为私营企业主要的组织形式

尚志市市现有有限责任公司2353户,占私营企业总数的92.4%,投资者人数达3263人,注册资金为579469.98万元,实收资本为233030.48万元。由此可见注册的有限责任公司所占比重比较大,已经成为尚志市私营企业发展的主要组织形式。

(三)产业领域逐步拓宽

尚志市个体私营企业数量不但持续增长,而且经营范围也从简单的最初的服装缝纫、雕刻、个体贩运等单一门类拓展延伸到农业专业合作、精细制造、商贸物流、交通运输、信息科技、金融服务、房地产开发等领域,目前尚志市个体工商户18993户,私营企业2546户。

(四)设立了哈尔滨—

尚志民营经济产业园,为个体私营经济提供发展平台产业园规划总面积30平方公里,去年实现产值48.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5.5亿元,实现利润4.7亿元实现税收7200万元,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自1991年以来,尚志市委、市政府本着“放权、放胆、搞活”的原则,把发展非国有经济摆上了突出位置,制定了中、长期的发展规划。2013年3月8日,为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的若干规定》,另外去年还先后出台了《关于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的实施意见》、《尚志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细则》为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六)扶持力度进一步提高,发展合力得到了加强

市委、市政府以落实和完善政策为先导,以推进优化服务为保障,在着力改善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环境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个体私营业户做大做强。

二、尚志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方式粗放,组织形式松散

目前尚志市个体私营企业多数仍处在粗加工、低端加工、产业链短、小本经营和单兵作战的发展阶段。从经营管理上看,生产经营管理者整体素质不高,管理方式粗放,缺乏管理人才,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有的企业属于是亲朋好友凑钱创业,一人决断,众人照办的传统模式,其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或未建立,造成产权不明晰,权责不明确的现象。

(二)生产经营成本居高不下

大多数企业反映经营压力较大,电价高、税费高、“四率”(利率、汇率、税率、费率)高、“三金”(薪金、租金、土地出让金)高、“两价”(原材料进价和资源环境代价)高,推动经营成本不断上升,使企业面临极其困难的生存环境。

(三)融资渠道狭窄不畅

融资难、融资贵是阻碍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一直是制约个体私营企业发展的“瓶颈”,更是个体私营经济发展面临的一座融资高山,调查显示,大部分个体私营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遇到了诸如信用评级无法达到银行标准、缺乏银行愿意接受的抵押资产、贷款费用高、办事手续繁杂等困难,还存在着由于是小额贷款而导致大型的银行不屑一顾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大大地影响了个体私营企业的资本投入和和企业的发展。个体私营企业缺资金、筹资难、融资贵现象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目前始终是个体私营企业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特别是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市场需求不足,融资难题更加凸显。

(四)科技创新能力不够高

尚志市个体私营企业科技含量低,科技创新水平不高,大多生产设备简陋、产品技术含量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90%以上的企业没有任何技术发明与专利,缺少核心技术和拳头产品,因而处在简单模仿和初级加工状态,使企业产品价格低廉,赢利空间很小,抗御风险能力差。

(五)创业环境还不够优化

一是扶持政策难于到位。目前各级政府出台的有关扶持个体私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不少,但调研中个体私营企业对相关政策知晓率不高,政策法规宣传有缺位。部分政策门槛过高,个体私营企业有的难于达到申请条件,有的因手续繁杂而放弃申请,享受扶持政策的主动性不强。二是职能部门服务力度仍需加大。一些部门对个体私营企业的服务意识尚需增强,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大轻小”的思想,监测重点放在规模以上企业,而占企业户数95%以上的个体私营企业被边缘化。

三、尚志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转变经营发展方式,科学组织规划引导

要转变经营发展方式,加快个体私营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化,实行集约化经营和管理。对于某些产品要实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实行抱团取暖,联合做战的方式,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在个体私营企业联合的基础上,还可以考虑不同所有制性质、不同地域和不同行业的企业之间的联合,形成有一定实力的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以应对市场经济的挑战。要发挥政府在促进个体私营型企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形成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分工协作、合力扶持个体私营企业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个体私营的生产经营成本主要包括要降低电力要素成本。可以用好各项电力优惠政策,实行多种电费缴纳方式,减少企业用电资金占压问题。其次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可以对将社保降费稳岗节支资金用于职工的企业,按其实际用于职工资金一定比例给予地方财政补助;对符合要求的科技型、成长型企业按每净增1个就业岗位给予一定金额的补贴。再次降低税负成本。落实“营改增”全面扩围等结构性减税政策以及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等等。

(三)健全完善金融体系,破解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造成个体私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各职能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是建设信用体系。推进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建设,率先在市场监管、税务、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建立起完善的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记录,建立信用信息互联共享的网络平台,营造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社会信用环境。二是改善融资服务。建议金融机构设立个体私营企业专门服务机构,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三是拓宽融资渠道。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定期组织开展银企对接活动,畅通投融资信息渠道;要支持个体私营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加大对个体私营企业贷款损失补偿力度、贴息和贴担保费力度。

(四)实施创新驱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进转型升级

一是创新发展方式。要大力改造传统产业,推进科技创新和品牌创建,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加快传统工艺、传统设备、传统技术的更新改造,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和附加值。二是创新经营模式。要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着力推进商贸流通线上线下互动发展,促进商业模式和业态创新,推动商贸流通个体私营企业转型升级。三是搭建创新平台。要加大资金投入,财政、税务和金融部门要加强和改善对科技型个体私营企业的服务,加大对个体私营企业研发投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资金扶持。

(五)加强服务管理,优化发展环境

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功能和服务效率,为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创建公平公正、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一是切实提高政策知晓率和执行率。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使企业及时了解政策信息动态,解决企业因对政策不知晓而不能享受的问题。二是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在市场主体准入、行政许可审批、创业培训支持、信息化保障等方面,“放、管、服”三管齐下,努力营造“程序简便、办理快捷、费用低廉、服务优质”的政务环境。建议设立个体私营企业统计监测平台,整合相关部门的基础数据,形成统一的个体私营企业数据库,动态维护、资源共享,协同服务于个体私营企业发展。三是进一步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满足个体私营企业需求的社会服务组织和中介组织,加快建立个体私营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为企业提供资金融通、信用担保、技术支持、信息咨询、市场开拓和人才培训等社会化服务。四是加强对个体私营业户的管理,使其守法经营,把守法诚信作为安身立命之本,依法经营、依法治企、依法维权,不能突破法律的底线,不能做偷税漏税、走私贩私、制假贩假等违法事情,不做偷工减料、缺斤短两、质次价高的亏心事请。

私营经济发展范文第9篇

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理论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必须有新认识。

传统的认识是:只有消灭了私有制,建立起一统天下的公有制,才算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才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因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性,并且我们就是按照这样的观点来行动的。

但是,这样的观点未必正确,未必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正如于光远先生曾经说过的那样:社会主义者确有消灭私有制的愿望,却没有把私有制彻底消灭干净的事实。之后他又鲜明地说:“社会主义社会应是公有私有并存的社会。”还说:“马恩从来不说公有财产是社会主义的本质。”①

我很赞成于光远先生的这一论点,只是我同他的论述不完全一样。我的论述是社会主义社会还不能消灭私有制。为什么不能消灭呢?因为消灭了私有制,就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所以原来的认识必须修正。

事实上我们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在不断修正。党的十五大报告讲:“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当然包括多种形式的公有制,也包括多种形式的私有制,更包括公有私有相结合的混合所有制。没有私有制就谈不上是多种所有制。这当然是对传统观念的一个重大的突破,甚至可以说是对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大的发展。然而十五大报告讲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再怎么长,也总归是一个暂短的过程,一百年不行,两三百年总行了吧!那么,初级阶段结束后怎样呢?我的看法是:整个社会主义都应当是公有私有共同发展。不能设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束以后,一下子就要变成公有制的一统天下。

为什么整个社会主义都应当是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呢?一个基本的根据是,整个社会主义社会都应当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至今我们还看不到可以用别的什么体制代替市场经济体制。以往我们采用和试行过的计划经济,因为它彻底失败了,才改行市场经济的。而体制上的市场经济概念,理论上即商品经济概念。由于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交换经济,是不同的所有者交换产品、交换劳动的经济,因而它的微观基础必然是和必须是不同利益主体的所有者。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市场经济必须以多元化的产权主体为基础,市场经济只能实行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制度,二者要相互适应才行。单一的公有制是排斥商品交换的,它也排斥竞争,并且难以促进经济发展。只有实行包括私有制在内的多种所有制的共同发展,才能促进专业化和协作化的发展,促进不同主体间各种各样的交换,促进竞争,促进发展。这当然不是说私有制与市场经济永存。就具体的所有制形式与市场经济体制本身来说,它们都是历史的,它们既有生就有死,都不会是万岁,并且都是在发展和变化着的。它们都有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我们说社会主义是公有私有并存,并不是说其具体形式不再变化和发展,而只是说现在还看不到也不清楚将来用什么别的形式可以代替它们。反正不能再回过头来搞以往那种计划经济体制和公有制一统天下了。如果有人还要那么搞,必然发生历史的大倒退。可能吗?绝对不会。

如果整个社会主义社会都应是公有与私有并存,那必然发生另外一个问题: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究竟有什么区别呢?因为资本主义也是既有私有制也有公有制,它并不是全部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我现在形成的观点是: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的历史来看,除了原始公社这个人类社会初期的历史时期以外,迄今为止,所有社会都是多种所有制并存。不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公有与私有并存,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也不是单一的私有制。资本主义社会也有国有制、合作社所有制以及股份制等混合所有制。我们观察和判断一个社会的所有制特征,不仅要看到它们是不是多种所有制并存,更重要是看作为主体和主导的是什么所有制。根据这个分析方法,可以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主体和主导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是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国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样不就区别开来了吗?

造完全可以重新认识

如果前一个问题谈论的是未来,那么本问题要论证的则是过去。它们都与现实中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特别是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着一种内在的、逻辑的关系。我坚决反对这样一种观点:五十年代消灭私有制经济是对的,现在允许并鼓励私营经济存在和发展也是对的。这纯属风派观点,而不是一种严谨的学术观点。但仅仅这样论述是不够的。

对于五十年代中期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当时的评价是高度赞扬的,这毫不奇怪。到了八十年代初,由于事情过去二十多年了,已经有新的实践了,一些问题看得更清楚了,评价自然就稍稍客观了。在中央有关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当然还是充分肯定,但也指出了缺点和偏差,如对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处理不适当,以及整个运动过急、过快,形式也过于单一,等等。在当时来说已经不错了,能成为集体的观点为许多人接受也是一种前进。但时至今日,这个评价行不行、够不够呢?

由于在这之后又有了二十来年改革开放的实践,特别是经过思想解放、实事求是的教育和启发,我觉得我们完全可以把许多事情联系在一起,重新认识。这样,我形成的新看法是:五十年代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绝不仅仅是搞的早了、急了、快了,对原工商业者安排不适当,等等,而是根本就不应当那么搞。不搞反而更好。我的理由如下:

1.不搞对资改造,中国同样可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因为当时公有经济发展很快,国有制在改造前已经占据了主体和领导地位。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在改造前的1952年,在全部工业产值中,国有工业的比重已经占到了52.8%;在全部工业固定资产中,国有工业的比重占到了80.8%。一些重要的生产资料,例如:冶金、机械、金融、铁路,以及一些大的矿山、工厂,几乎全部为国家所有,私营经济主要分布在棉纺工业、轻工业、食品工业等。这样,不采取消灭私有制的政策,而采取共同发展的政策,公有经济的比重也能占到绝对优势。

2.当时进行改造的理论依据是:“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社会主义经济比较起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一种先进的经济成分,而是一种落后的经济成分了,并且是同社会主义经济对立的。”“必须用新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来代替它。”改造时期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理论观点和判断并不符合实际情况,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直到现在还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那个时候就落后了吗?可以认为,这些说词、论点,全部是为了要进行改造而制造出来的。即使拿到现在来说,也未必正确。大家知道,当时刘少奇同志就不是这种观点。例如他说“剥削有功”,对资本主义“不要限制”,“让资本家存在和发展几十年”等等。现在看来,他的观点更正确。如果按照少奇同志的观点,也许就不会进行一场对资改造运动。

3.如果不进行那场急风暴雨式的对资改造,中国经济的发展肯定比现在要好得多,我们也用不着再进行调整政策,重新允许并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延续下来岂不更好!要知道,采取群众运动的办法变革生产关系,是大伤元气的。且不说资本家是“白天敲锣打鼓,晚上痛哭流涕”,即使是安排了他们的工作,也很难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当时中国同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在生产技术、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并没有现在这样大。而我们却在一段时间内只搞这种变革生产关系的斗争,而不集中力量向自然开战,这样才把时间耽误,差距扩大。所以我觉得对于五十年代的对资改造,完全可以采取否定的态度,重新认识。有些事情是时间越远越能看得清楚。我们要把必然性和事情的对否区别开来。在当时的国际、国内政治背景下,在当时那种指导思想下,中国必然要进行那样一场对资改造运动。但必然性不等于正确性,是否正确,则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标准来判断。如果我们用生产力标准来判断,而不是用唯心主义的“一大二公”标准来判断,我觉得完全可以说搞错了。

4.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不论是五十年代,还是现在,中国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多了,而是发展还很不够。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所说的德国等西欧大陆那样,“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中国更应当是处于资本主义还极不发展的时期。如果这个判断是正确的话,那时历史提出的任务应当是把封建主义消灭干净,以促进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不是象我们所做的那样,在封建主义的东西没有消灭干净,资本主义所允许的生产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的情况下,就采取过急行动,而要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绝种。正因为这个总的判断的失误,所以当时我们所采取的行动,究竟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还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就值得重新思考了。正因为私有制经济在不该被消灭的时候被人为地消灭了,所以当它被消灭后又不断地再冒出来,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新允许和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既可以看成是对那时错误行动的纠正,也可以看成是对资本主义经济还要继续发展的必然性的补课。

5.资本主义经济本身就是商品经济,并且是比小商品经济更高的现代商品经济。而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内地并不很多,广大农村基本上还是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在这个情况下实行对资改造,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实际上就是阻断商品经济的发展,用排斥商品经济的公有制经济取而代之。从这个具体目标看,确实是做到了,并且比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做得还好,没有引起大的震动。但是,否定商品经济,实行计划经济的效果怎样呢?不能否认,国家集中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也取得一些成就,例如卫星上天,原子弹爆炸等等,但是,一统天下的公有制由于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却搞得市场上物资匮乏,连人民一些基本的生活需要都满足不了,而不得不靠发票证来维持供应,城镇居民理发、洗澡、做衣服都得排队,这是符合实际的基本判断吗?且不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不久就出现三年困难,全国饿死两三千万人。这局面,不能说与消灭资本主义、否定商品经济没有一点关系吧!

我的这些观点,当然带有“事后诸葛亮”性质,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只能如此。

(三)资本主义私有制直到现在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这也是一个新的判断,与以前我们老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要用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它”,完全不同。但我不是否定这种生产关系内部仍然存在种种矛盾,更不否认这种所有制的历史性质。我只是说,这种生产关系直到现在仍然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仍然具有活力,仍然有众多的人愿意投资,采取这种形式,仍然是新的生产力的增长点。全世界都是如此。去年,我在某一刊物上看到一位在美国读博士学位的留学生—胡学华写给朱镕基总理的信中说:“美国几乎没有国有企业,却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可见国企多少和国家强大与否没有关系。一个万能的无所不包的政府必然是一个低效率的政府。”因此他建议政府加快国有经济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的速度,让民营经济去占领,等等。这位留学生的言外之意是:美国经济发达、科学技术先进,完全是靠资本主义私有制搞上去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直到现在还是效率很高的所有制形式。

最近我们还看到日本《经济学人》发表的题为《21世纪型资本主义》的文章讲,18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开始以自律性的运动,在历史上展现了自己巨大身影。19世纪它经历了成长、成熟和衰退的阶段。20世纪是力图克服古典资本主义的脆弱性,发展的社会经济体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21世纪则是“新资本主义”显露头角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无论是市场要素,还是技术要素,还是企业要素,都出现了决定性变化。这篇文章的作者为立教大学教授斋藤精一郎。他的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可以研究。但它至少说明了这样一点:资本主义私有制也在调整、变化。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所看到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已经出现了严重阻碍和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尖锐矛盾的情况的话,那么,似乎可以说,经过不断的调整,它反而出现了还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我的看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当事人,由于他们大多数是知识分子,有一定的知识,因而也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和一定的程度上,自觉调整生产关系,探索私有制的实现形式。经过调整后,尽管它还是资本主义,但同一百多年前那种野蛮的、残酷剥削工人的少年时期、不成熟时期的资本主义,已经大不一样了。这里可以指出这样三点变化:

不断的斗争,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调整,资本主义制度下劳资矛盾是不是可以说缓和了呢?例如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缩短了劳动时间,建立和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实行最低工资制、科学管理,以及推行员工持股制等,工人的工作状况、收入水平可以说是大为改善了;

二是三十年代大危机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奉行凯恩斯主义,加大了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节、控制和干预,加大财政支出,放宽信贷等以刺激投资和消费,使经济危机这个资本主义痼疾得到一定的缓解,加上“联合的资本家”更加对科学技术的重视,使科学技术得到极大的提高和应用,并使资本家不再重视对绝对剩余价值的占有,而主要是占有工人的相对剩余价值;

三是在企业制度方面,由私人独资、合伙为主,逐渐过渡到股份制的公司制为主,使资本主义下的私人占有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得到了相对的缓和。现代的公司制,按我的看法,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私人所有,而是在私人所有基础上的混合所有,它已经是一定程度上的社会所有。

不知可不可以说,现代资本主义还属于资本主义的壮年时期、成熟时期,它以前的病治好了,它的毛病也改了许多。因而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还没有走到很快就要死亡的暮年。

中国现实中的个体、私营经济等私有制经济,严格说它们都是新生的,重新出现的。在发展阶段上它们还处于原始阶段,初期积累资本时期,正在成长的年龄段,还很不成熟。原始阶段那些易发的毛病,例如欺行霸市,假冒伪劣,残酷剥削工人,偷税漏税,稍微有点钱就摆阔气,胡花乱用等,都有。但是它活力强,适应市场,机制灵活,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活力源,这是不能否认的。经过一段的积累和发展以后,只要加强宏观管理和治理,它们原先那些毛病大都是可以克服的。它们也要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提高自己的素质。它们也会调整和改善自己的生产关系,提高企业组织水平。这些年来,我国原来私营企业的三种组织形式—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中,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公司的比重大大提高,就是有力的证明。象温州等地,开始时的假冒伪劣已得到扼制,产品和服务质量大为提高,并且创出许多名牌产品。说中国私有制经济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我认为是有大量的事实作为根据的,是用不着怀疑的。世界如此,中国更是如此。

(四)如何正确理解马恩所说的“消灭私有制”

这个问题同上面的问题直接关联。也是当前极“左”派反对发展私有制经济的一个核心的理由。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确实是这样讲的:“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因此,极“左”派引用这句话来反对中国搞私有化是对的,但他们用来反对发展私有制经济则是错的。为什么?这就涉及到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消灭私有制”了。对这个问题,我想讲两点看法。

1.马恩讲的“消灭私有制”是从根本上讲的,并且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弊端充分暴露,当时已经看出它严重地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情况下讲的。其出发点是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这从《共产党宣言》中曾经热情歌颂“资本主义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也可以从他们对奴隶主所有制代替原始公社所有制,曾经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加以肯定中得到证明。就是说,他们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生产力论者,一切以生产力作为判断标准。当他们看到资本主义私有制矛盾重重,严重地阻碍生产力发展时,才说这句话的。他们当时并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过不断调整,一些弊病得到了治疗,仍然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这样一些现实情况。2.马恩在讲“消灭私有制”的时候,还讲过许多必备的条件。特别是马克思讲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②以及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讲的:“自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历史上出现以来,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常常作为未来的理想隐隐约约地浮现在个别人物和整个的派别的脑海中。但是,这种占有只有在实现它的实际条件已经具备的时候才能成为可能,才能成为历史的必然性。”因此,即使根据他们的论述,当资本主义私有制还是生产力的增长点、经济的活力源的时候,难道不应当允许和鼓励它们继续存在和发展吗?灭私有制”错了,而是说要结合实际情况加以正确理解,灵活运用。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也要发展马克思主义。现在我们党的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这里还想提出一个看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随着人们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不断调整和改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通过相互学习、渗透、趋同化,也许将来用不着来一个消灭和剥夺的运动,就会自然地改变和演变为社会所有制,或其它更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更高的所有制形式。股份制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员工持股制的推行,混合所有制的现代化,我觉得似乎可以说,我们已经看到一点这种端倪了。这当然是一个很长很长的历史过程,现在谁也说不准确。消灭私有制是必然的,但采取的形式、步骤、方法,有可能会同以往的设想不一样。

(五)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公有、私有经济是优势互补关系

这是我们与传统观点不同的一个重要观点。五十年代对资改造时的一个理由,是说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尖锐对立的,不消灭私有制,公有制就得不到发展,即二者是你死我活的关系。也与现在的极“左”派观点不同。极“左”派是说,私营经济发展快了、多了,会引起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变化,使社会主义中国发生质变。我们说公有经济与私有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是优势互补的关系,协作、合作的关系,当然也是竞争的关系。

过去我们对竞争的看法是非常片面的,总以为竞争就是无政府状态,竞争就是大鱼吃小鱼,把许多坏的东西都加在竞争的头上,资本主义头上。其实,竞争是发展和进步的动力。在市场经济下,竞争,特别是无限制的竞争,才能产生最佳的资源配置,实现最低的价格,出现最好的质量,才能使优胜劣汰机制充分地发挥作用。有竞争才能促进相互学习,促进技术进步,促进人们向上、向前,促进生气勃勃。说得具体一点,这些年来我国彩电行业的发展,就是依赖了无限制的竞争。微波炉的技术进步,也是依赖竞争。私营经济是不怕竞争的,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也要依赖竞争。只有垄断才会产生保守、停滞。现在美国法院对微软的判决也说明这点,其精神实质很值得我们思考。这里我还想进一步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私有制经济同公有制一起,也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它们生产产品,提供服务,也是在满足人民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它们发展壮大了,对国家提供的税收会更多。他们也是在为社会创造财富。邓小平同志讲,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大家富,共同富。根据我最近几年的考察,哪个地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多了,快了,哪个地方经济发展也快,人民生活改善也快。所以我一再宣传这样的观点:发展民、私营经济是改变地方面貌、增强地方实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藏富于民的必然选择。增强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既要依靠公有制的发展,也要依靠私有制经济的发展。私有制经济是完全依赖市场生存的。将来我国进入世贸组织以后,国际资本会更多地进来,我们也要走出去。我国民营企业、私营企业会成为我国外贸进出口生力军。

现在我国国有经济正处在深化企业改革,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精神调整宏观结构的过程之中,国有制的职能要重新界定。调整结构的实质意味着国有企业要从一些竞争性领域退出来,而必然是国退民进。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要发生企业的并购、破产和财产关系的重新组合,也必然要让一部分富余职工下岗。客观形势要求我们把国有企业改革同发展民私营经济结合起来,个体、私营经济应成为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主渠道。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必然会出现相互控股、参股、租赁、承包、委托经营等,更加紧密的合作。不久前我在北京参加一个“国企、民企合作与发展研讨会”,介绍的一个典型就是河南省平顶山国有高压电器厂与私营企业实行联合,组成企业集团公司,促进了生产。这些难道不也是优势互补、协作互助吗?以后,我看西部的开发也要走一条新路,既要依靠国家的投资,更要依靠民间的投资,发展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以及公有、私有、国家、地方,海外、内部共同投资的混合所有制,依靠市场机制来动员社会上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所以,我们一定要在观念上抛弃公有、私有相互对立的旧观念,树立公有、私有优势互补,协作、合作、共同发展的新观念。

(六)业主的经营管理是创造价值的复杂劳动、熟练劳动

这里所说的私营企业主(家),包括两种身份的人:出资者,即所有者,在现实的企业治理结构中,主要指的是董事和董事长,包括股票持有者;另一部分为私营企业的厂长、经理。前者我们过去在教科书中称为资本家,后者称为资方人,经营者。实际上二者不完全一样:前者是雇主,后者是高级打工者。只是在我国现实中,由于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所以两种身份又往往是合一的。只是从长远的观点看,两权应当分离,才能过渡为现代企业制度。这一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讲得清清楚楚。他甚至说: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本身已经使那种完全同资本所有权分离的指挥劳动比比皆是。”“管理劳动作为一种职能越来越同自有资本或借入资本的所有权相分离。”③因此,他们的收入是不一样的。如果出资者是业主自己,他又从事经营管理,那么他就是二重身份,他获得工资,是熟练劳动的报酬,经营管理的回报;而他获得的利润,则是剩余价值。如果他仅仅是经营者,那么,他则获得管理和监督劳动工资。董事、监事的报酬,来源于剩余价值的分割。这是私营经济中最基本的经济关系,在研究其性质时应当有所区别。但这些都已经是常识了。我在这里所以要讲这些,无非是要强调,私营企业主(家)的劳动,是比一般工人的劳动能创造更多价值的复杂劳动,熟练劳动。而过去,我们对这一点是很不重视的,一说是资本家,往往把这个称谓同剥削者等同起来。这是不对的。

资本家有没有剥削呢?只要有雇佣劳动关系,就存在剥削。因为工人只获得劳动报酬—工资。工资是可变资本,工资以外的剩余部分,则为资本的所有者获得,属于剩余价值。

但是,剩余价值部分并不全是剥削所得。如果我们承认私营企业主(家)的劳动是复杂劳动、熟练劳动的话,那么,必须承认,剩余价值部分中,有相当的部分是业主自己创造的。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或新经济下,在科技含量高的民私营企业,业主的收入中绝大部分是他们自己的复杂劳动所得。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认为管理是第二生产力。它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应当给以高度的重视和评价。

在我国现实中,我还没有看到和听到有专靠剪息票过活的那种资本家。所有的资本所有者都是从事复杂劳动的业主。他们的素质未必都很高,但他们差不多都是兢兢业业,没日没夜地工作,全身心地投入,也没有星期天、休息日,想各种办法把企业搞好。有一些甚至是懂技术、会经营管理的专家学者。他们创造的价值更多更大。他们的收入中,除了工资以外,利润分红虽是按资分配,但其中也有他们自己创造的价值。

私营经济发展范文第10篇

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理论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必须有新认识。

传统的认识是:只有消灭了私有制,建立起一统天下的公有制,才算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才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因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性,并且我们就是按照这样的观点来行动的。

但是,这样的观点未必正确,未必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正如于光远先生曾经说过的那样:社会主义者确有消灭私有制的愿望,却没有把私有制彻底消灭干净的事实。之后他又鲜明地说:“社会主义社会应是公有私有并存的社会。”还说:“马恩从来不说公有财产是社会主义的本质。”①

我很赞成于光远先生的这一论点,只是我同他的论述不完全一样。我的论述是社会主义社会还不能消灭私有制。为什么不能消灭呢?因为消灭了私有制,就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所以原来的认识必须修正。

事实上我们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在不断修正。党的十五大报告讲:“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当然包括多种形式的公有制,也包括多种形式的私有制,更包括公有私有相结合的混合所有制。没有私有制就谈不上是多种所有制。这当然是对传统观念的一个重大的突破,甚至可以说是对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大的发展。然而十五大报告讲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再怎么长,也总归是一个暂短的过程,一百年不行,两三百年总行了吧!那么,初级阶段结束后怎样呢?我的看法是:整个社会主义都应当是公有私有共同发展。不能设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束以后,一下子就要变成公有制的一统天下。

为什么整个社会主义都应当是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呢?一个基本的根据是,整个社会主义社会都应当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至今我们还看不到可以用别的什么体制代替市场经济体制。以往我们采用和试行过的计划经济,因为它彻底失败了,才改行市场经济的。而体制上的市场经济概念,理论上即商品经济概念。由于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交换经济,是不同的所有者交换产品、交换劳动的经济,因而它的微观基础必然是和必须是不同利益主体的所有者。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市场经济必须以多元化的产权主体为基础,市场经济只能实行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制度,二者要相互适应才行。单一的公有制是排斥商品交换的,它也排斥竞争,并且难以促进经济发展。只有实行包括私有制在内的多种所有制的共同发展,才能促进专业化和协作化的发展,促进不同主体间各种各样的交换,促进竞争,促进发展。这当然不是说私有制与市场经济永存。就具体的所有制形式与市场经济体制本身来说,它们都是历史的,它们既有生就有死,都不会是万岁,并且都是在发展和变化着的。它们都有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我们说社会主义是公有私有并存,并不是说其具体形式不再变化和发展,而只是说现在还看不到也不清楚将来用什么别的形式可以代替它们。反正不能再回过头来搞以往那种计划经济体制和公有制一统天下了。如果有人还要那么搞,必然发生历史的大倒退。可能吗?绝对不会。

如果整个社会主义社会都应是公有与私有并存,那必然发生另外一个问题: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究竟有什么区别呢?因为资本主义也是既有私有制也有公有制,它并不是全部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我现在形成的观点是: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的历史来看,除了原始公社这个人类社会初期的历史时期以外,迄今为止,所有社会都是多种所有制并存。不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公有与私有并存,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也不是单一的私有制。资本主义社会也有国有制、合作社所有制以及股份制等混合所有制。我们观察和判断一个社会的所有制特征,不仅要看到它们是不是多种所有制并存,更重要是看作为主体和主导的是什么所有制。根据这个分析方法,可以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主体和主导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是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国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样不就区别开来了吗?

(二)对五十年代的对资改造完全可以重新认识

如果前一个问题谈论的是未来,那么本问题要论证的则是过去。它们都与现实中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特别是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着一种内在的、逻辑的关系。我坚决反对这样一种观点:五十年代消灭私有制经济是对的,现在允许并鼓励私营经济存在和发展也是对的。这纯属风派观点,而不是一种严谨的学术观点。但仅仅这样论述是不够的。

对于五十年代中期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当时的评价是高度赞扬的,这毫不奇怪。到了八十年代初,由于事情过去二十多年了,已经有新的实践了,一些问题看得更清楚了,评价自然就稍稍客观了。在中央有关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当然还是充分肯定,但也指出了缺点和偏差,如对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处理不适当,以及整个运动过急、过快,形式也过于单一,等等。在当时来说已经不错了,能成为集体的观点为许多人接受也是一种前进。但时至今日,这个评价行不行、够不够呢?

由于在这之后又有了二十来年改革开放的实践,特别是经过思想解放、实事求是的教育和启发,我觉得我们完全可以把许多事情联系在一起,重新认识。这样,我形成的新看法是:五十年代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绝不仅仅是搞的早了、急了、快了,对原工商业者安排不适当,等等,而是根本就不应当那么搞。不搞反而更好。我的理由如下:

1.不搞对资改造,中国同样可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因为当时公有经济发展很快,国有制在改造前已经占据了主体和领导地位。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在改造前的1952年,在全部工业产值中,国有工业的比重已经占到了52.8%;在全部工业固定资产中,国有工业的比重占到了80.8%。一些重要的生产资料,例如:冶金、机械、金融、铁路,以及一些大的矿山、工厂,几乎全部为国家所有,私营经济主要分布在棉纺工业、轻工业、食品工业等。这样,不采取消灭私有制的政策,而采取共同发展的政策,公有经济的比重也能占到绝对优势。

2.当时进行改造的理论依据是:“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社会主义经济比较起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一种先进的经济成分,而是一种落后的经济成分了,并且是同社会主义经济对立的。”“必须用新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来代替它。”改造时期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理论观点和判断并不符合实际情况,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直到现在还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那个时候就落后了吗?可以认为,这些说词、论点,全部是为了要进行改造而制造出来的。即使拿到现在来说,也未必正确。大家知道,当时刘少奇同志就不是这种观点。例如他说“剥削有功”,对资本主义“不要限制”,“让资本家存在和发展几十年”等等。现在看来,他的观点更正确。如果按照少奇同志的观点,也许就不会进行一场对资改造运动。

3.如果不进行那场急风暴雨式的对资改造,中国经济的发展肯定比现在要好得多,我们也用不着再进行调整政策,重新允许并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延续下来岂不更好!要知道,采取群众运动的办法变革生产关系,是大伤元气的。且不说资本家是“白天敲锣打鼓,晚上痛哭流涕”,即使是安排了他们的工作,也很难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当时中国同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在生产技术、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并没有现在这样大。而我们却在一段时间内只搞这种变革生产关系的斗争,而不集中力量向自然开战,这样才把时间耽误,差距扩大。所以我觉得对于五十年代的对资改造,完全可以采取否定的态度,重新认识。有些事情是时间越远越能看得清楚。我们要把必然性和事情的对否区别开来。在当时的国际、国内政治背景下,在当时那种指导思想下,中国必然要进行那样一场对资改造运动。但必然性不等于正确性,是否正确,则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标准来判断。如果我们用生产力标准来判断,而不是用唯心主义的“一大二公”标准来判断,我觉得完全可以说搞错了。

4.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不论是五十年代,还是现在,中国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多了,而是发展还很不够。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所说的德国等西欧大陆那样,“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中国更应当是处于资本主义还极不发展的时期。如果这个判断是正确的话,那时历史提出的任务应当是把封建主义消灭干净,以促进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不是象我们所做的那样,在封建主义的东西没有消灭干净,资本主义所允许的生产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的情况下,就采取过急行动,而要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绝种。正因为这个总的判断的失误,所以当时我们所采取的行动,究竟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还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就值得重新思考了。正因为私有制经济在不该被消灭的时候被人为地消灭了,所以当它被消灭后又不断地再冒出来,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新允许和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既可以看成是对那时错误行动的纠正,也可以看成是对资本主义经济还要继续发展的必然性的补课。

5.资本主义经济本身就是商品经济,并且是比小商品经济更高的现代商品经济。而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内地并不很多,广大农村基本上还是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在这个情况下实行对资改造,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实际上就是阻断商品经济的发展,用排斥商品经济的公有制经济取而代之。从这个具体目标看,确实是做到了,并且比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做得还好,没有引起大的震动。但是,否定商品经济,实行计划经济的效果怎样呢?不能否认,国家集中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也取得一些成就,例如卫星上天,原子弹爆炸等等,但是,一统天下的公有制由于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却搞得市场上物资匮乏,连人民一些基本的生活需要都满足不了,而不得不靠发票证来维持供应,城镇居民理发、洗澡、做衣服都得排队,这是符合实际的基本判断吗?且不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不久就出现三年困难,全国饿死两三千万人。这局面,不能说与消灭资本主义、否定商品经济没有一点关系吧!

我的这些观点,当然带有“事后诸葛亮”性质,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只能如此。

(三)资本主义私有制直到现在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这也是一个新的判断,与以前我们老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要用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它”,完全不同。但我不是否定这种生产关系内部仍然存在种种矛盾,更不否认这种所有制的历史性质。我只是说,这种生产关系直到现在仍然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仍然具有活力,仍然有众多的人愿意投资,采取这种形式,仍然是新的生产力的增长点。全世界都是如此。去年,我在某一刊物上看到一位在美国读博士学位的留学生—胡学华写给朱镕基总理的信中说:“美国几乎没有国有企业,却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可见国企多少和国家强大与否没有关系。一个万能的无所不包的政府必然是一个低效率的政府。”因此他建议政府加快国有经济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的速度,让民营经济去占领,等等。这位留学生的言外之意是:美国经济发达、科学技术先进,完全是靠资本主义私有制搞上去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直到现在还是效率很高的所有制形式。

最近我们还看到日本《经济学人》发表的题为《21世纪型资本主义》的文章讲,18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开始以自律性的运动,在历史上展现了自己巨大身影。19世纪它经历了成长、成熟和衰退的阶段。20世纪是力图克服古典资本主义的脆弱性,发展的社会经济体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21世纪则是“新资本主义”显露头角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无论是市场要素,还是技术要素,还是企业要素,都出现了决定性变化。这篇文章的作者为立教大学教授斋藤精一郎。他的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可以研究。但它至少说明了这样一点:资本主义私有制也在调整、变化。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所看到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已经出现了严重阻碍和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尖锐矛盾的情况的话,那么,似乎可以说,经过不断的调整,它反而出现了还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我的看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当事人,由于他们大多数是知识分子,有一定的知识,因而也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和一定的程度上,自觉调整生产关系,探索私有制的实现形式。经过调整后,尽管它还是资本主义,但同一百多年前那种野蛮的、残酷剥削工人的少年时期、不成熟时期的资本主义,已经大不一样了。这里可以指出这样三点变化:

一是由于工人群众长期不断的斗争,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调整,资本主义制度下劳资矛盾是不是可以说缓和了呢?例如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缩短了劳动时间,建立和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实行最低工资制、科学管理,以及推行员工持股制等,工人的工作状况、收入水平可以说是大为改善了;

二是三十年代大危机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奉行凯恩斯主义,加大了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节、控制和干预,加大财政支出,放宽信贷等以刺激投资和消费,使经济危机这个资本主义痼疾得到一定的缓解,加上“联合的资本家”更加对科学技术的重视,使科学技术得到极大的提高和应用,并使资本家不再重视对绝对剩余价值的占有,而主要是占有工人的相对剩余价值;

三是在企业制度方面,由私人独资、合伙为主,逐渐过渡到股份制的公司制为主,使资本主义下的私人占有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得到了相对的缓和。现代的公司制,按我的看法,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私人所有,而是在私人所有基础上的混合所有,它已经是一定程度上的社会所有。

不知可不可以说,现代资本主义还属于资本主义的壮年时期、成熟时期,它以前的病治好了,它的毛病也改了许多。因而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还没有走到很快就要死亡的暮年。

中国现实中的个体、私营经济等私有制经济,严格说它们都是新生的,重新出现的。在发展阶段上它们还处于原始阶段,初期积累资本时期,正在成长的年龄段,还很不成熟。原始阶段那些易发的毛病,例如欺行霸市,假冒伪劣,残酷剥削工人,偷税漏税,稍微有点钱就摆阔气,胡花乱用等,都有。但是它活力强,适应市场,机制灵活,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活力源,这是不能否认的。经过一段的积累和发展以后,只要加强宏观管理和治理,它们原先那些毛病大都是可以克服的。它们也要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提高自己的素质。它们也会调整和改善自己的生产关系,提高企业组织水平。这些年来,我国原来私营企业的三种组织形式—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中,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公司的比重大大提高,就是有力的证明。象温州等地,开始时的假冒伪劣已得到扼制,产品和服务质量大为提高,并且创出许多名牌产品。说中国私有制经济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我认为是有大量的事实作为根据的,是用不着怀疑的。世界如此,中国更是如此。

(四)如何正确理解马恩所说的“消灭私有制”

这个问题同上面的问题直接关联。也是当前极“左”派反对发展私有制经济的一个核心的理由。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确实是这样讲的:“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因此,极“左”派引用这句话来反对中国搞私有化是对的,但他们用来反对发展私有制经济则是错的。为什么?这就涉及到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消灭私有制”了。对这个问题,我想讲两点看法。

1.马恩讲的“消灭私有制”是从根本上讲的,并且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弊端充分暴露,当时已经看出它严重地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情况下讲的。其出发点是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这从《共产党宣言》中曾经热情歌颂“资本主义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也可以从他们对奴隶主所有制代替原始公社所有制,曾经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加以肯定中得到证明。就是说,他们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生产力论者,一切以生产力作为判断标准。当他们看到资本主义私有制矛盾重重,严重地阻碍生产力发展时,才说这句话的。他们当时并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过不断调整,一些弊病得到了治疗,仍然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这样一些现实情况。2.马恩在讲“消灭私有制”的时候,还讲过许多必备的条件。特别是马克思讲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②以及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讲的:“自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历史上出现以来,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常常作为未来的理想隐隐约约地浮现在个别人物和整个的派别的脑海中。但是,这种占有只有在实现它的实际条件已经具备的时候才能成为可能,才能成为历史的必然性。”因此,即使根据他们的论述,当资本主义私有制还是生产力的增长点、经济的活力源的时候,难道不应当允许和鼓励它们继续存在和发展吗?

这并不是说马恩讲的“消灭私有制”错了,而是说要结合实际情况加以正确理解,灵活运用。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也要发展马克思主义。现在我们党的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这里还想提出一个看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随着人们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不断调整和改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通过相互学习、渗透、趋同化,也许将来用不着来一个消灭和剥夺的运动,就会自然地改变和演变为社会所有制,或其它更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更高的所有制形式。股份制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员工持股制的推行,混合所有制的现代化,我觉得似乎可以说,我们已经看到一点这种端倪了。这当然是一个很长很长的历史过程,现在谁也说不准确。消灭私有制是必然的,但采取的形式、步骤、方法,有可能会同以往的设想不一样。

(五)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公有、私有经济是优势互补关系

这是我们与传统观点不同的一个重要观点。五十年代对资改造时的一个理由,是说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尖锐对立的,不消灭私有制,公有制就得不到发展,即二者是你死我活的关系。也与现在的极“左”派观点不同。极“左”派是说,私营经济发展快了、多了,会引起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变化,使社会主义中国发生质变。我们说公有经济与私有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是优势互补的关系,协作、合作的关系,当然也是竞争的关系。

过去我们对竞争的看法是非常片面的,总以为竞争就是无政府状态,竞争就是大鱼吃小鱼,把许多坏的东西都加在竞争的头上,资本主义头上。其实,竞争是发展和进步的动力。在市场经济下,竞争,特别是无限制的竞争,才能产生最佳的资源配置,实现最低的价格,出现最好的质量,才能使优胜劣汰机制充分地发挥作用。有竞争才能促进相互学习,促进技术进步,促进人们向上、向前,促进生气勃勃。说得具体一点,这些年来我国彩电行业的发展,就是依赖了无限制的竞争。微波炉的技术进步,也是依赖竞争。私营经济是不怕竞争的,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也要依赖竞争。只有垄断才会产生保守、停滞。现在美国法院对微软的判决也说明这点,其精神实质很值得我们思考。这里我还想进一步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私有制经济同公有制一起,也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它们生产产品,提供服务,也是在满足人民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它们发展壮大了,对国家提供的税收会更多。他们也是在为社会创造财富。邓小平同志讲,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大家富,共同富。根据我最近几年的考察,哪个地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多了,快了,哪个地方经济发展也快,人民生活改善也快。所以我一再宣传这样的观点:发展民、私营经济是改变地方面貌、增强地方实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藏富于民的必然选择。增强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既要依靠公有制的发展,也要依靠私有制经济的发展。私有制经济是完全依赖市场生存的。将来我国进入世贸组织以后,国际资本会更多地进来,我们也要走出去。我国民营企业、私营企业会成为我国外贸进出口生力军。

现在我国国有经济正处在深化企业改革,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精神调整宏观结构的过程之中,国有制的职能要重新界定。调整结构的实质意味着国有企业要从一些竞争性领域退出来,而必然是国退民进。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要发生企业的并购、破产和财产关系的重新组合,也必然要让一部分富余职工下岗。客观形势要求我们把国有企业改革同发展民私营经济结合起来,个体、私营经济应成为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主渠道。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必然会出现相互控股、参股、租赁、承包、委托经营等,更加紧密的合作。不久前我在北京参加一个“国企、民企合作与发展研讨会”,介绍的一个典型就是河南省平顶山国有高压电器厂与私营企业实行联合,组成企业集团公司,促进了生产。这些难道不也是优势互补、协作互助吗?

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以后,我看西部的开发也要走一条新路,既要依靠国家的投资,更要依靠民间的投资,发展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以及公有、私有、国家、地方,海外、内部共同投资的混合所有制,依靠市场机制来动员社会上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所以,我们一定要在观念上抛弃公有、私有相互对立的旧观念,树立公有、私有优势互补,协作、合作、共同发展的新观念。

(六)业主的经营管理是创造价值的复杂劳动、熟练劳动

这里所说的私营企业主(家),包括两种身份的人:出资者,即所有者,在现实的企业治理结构中,主要指的是董事和董事长,包括股票持有者;另一部分为私营企业的厂长、经理。前者我们过去在教科书中称为资本家,后者称为资方人,经营者。实际上二者不完全一样:前者是雇主,后者是高级打工者。只是在我国现实中,由于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所以两种身份又往往是合一的。只是从长远的观点看,两权应当分离,才能过渡为现代企业制度。这一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讲得清清楚楚。他甚至说: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本身已经使那种完全同资本所有权分离的指挥劳动比比皆是。”“管理劳动作为一种职能越来越同自有资本或借入资本的所有权相分离。”③因此,他们的收入是不一样的。如果出资者是业主自己,他又从事经营管理,那么他就是二重身份,他获得工资,是熟练劳动的报酬,经营管理的回报;而他获得的利润,则是剩余价值。如果他仅仅是经营者,那么,他则获得管理和监督劳动工资。董事、监事的报酬,来源于剩余价值的分割。这是私营经济中最基本的经济关系,在研究其性质时应当有所区别。但这些都已经是常识了。我在这里所以要讲这些,无非是要强调,私营企业主(家)的劳动,是比一般工人的劳动能创造更多价值的复杂劳动,熟练劳动。而过去,我们对这一点是很不重视的,一说是资本家,往往把这个称谓同剥削者等同起来。这是不对的。

资本家有没有剥削呢?只要有雇佣劳动关系,就存在剥削。因为工人只获得劳动报酬—工资。工资是可变资本,工资以外的剩余部分,则为资本的所有者获得,属于剩余价值。

但是,剩余价值部分并不全是剥削所得。如果我们承认私营企业主(家)的劳动是复杂劳动、熟练劳动的话,那么,必须承认,剩余价值部分中,有相当的部分是业主自己创造的。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或新经济下,在科技含量高的民私营企业,业主的收入中绝大部分是他们自己的复杂劳动所得。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认为管理是第二生产力。它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应当给以高度的重视和评价。

在我国现实中,我还没有看到和听到有专靠剪息票过活的那种资本家。所有的资本所有者都是从事复杂劳动的业主。他们的素质未必都很高,但他们差不多都是兢兢业业,没日没夜地工作,全身心地投入,也没有星期天、休息日,想各种办法把企业搞好。有一些甚至是懂技术、会经营管理的专家学者。他们创造的价值更多更大。他们的收入中,除了工资以外,利润分红虽是按资分配,但其中也有他们自己创造的价值。

最近我国学者提出一个“按知分配”的概念。知识就是创造更大价值的知识分子的劳动,他们的工资应当再高一些。我认为经营管理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知识可以入股,经营管理也可以入股。给经营管理者期权股,实际就是把他们自己以后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变成股份,参与分配。马克思说,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加。在现代经济下,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不是数倍于简单劳动,而是十几倍、几十倍甚至更多倍的简单劳动。私营业主是资本家,也是从事复杂劳动的劳动者,是事业有成的精英。听说现在有的部门和地方,明确规定,私营企业主不得评为劳模、先进生产者。还有人不让宣传。这是不对的。希望他们改改这种不合时宜的老观念、老做法。

上一篇:港口物流发展范文 下一篇:新闻科技发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