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14 11:35:00

思想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途径全面发展引导矛盾

高等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属于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标志。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它各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由此可见,思想道德教育对学生及整个社会体系有很大的影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呢?结合著者的工作经验,个人以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要采用启发、尊重和依靠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正面施教、渗透熏陶、科学管理和实践锻炼相统一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要将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的品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影响只是外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更何况教育的对象是有着主观能动性的学生,他们在接受教育和影响的过程中,不仅是被教育、被影响的对象,而且是能动地吸取教育和环境影响的主体。学生接受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和影响到什么程度,是否通过自己内部的思想感情活动转变为道德行为,这都要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得如何。在同一教育环境中,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进步是不相同的,有的进步快,有的进步慢,这主要取决于各人的主观努力程度。因此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启发、尊重和依靠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的教师没有认识到思想道德教育过程的这个特点,采取“我讲你听”、“我管你服”的办法,压抑了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导致教育工作的失误,使学生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

教师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规律对学生进行正面施教、渗透熏陶、科学管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正面施教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促进学生思想矛盾的转化。渗透熏陶是创设教育情境,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有人认为,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就不要管理了,这是一种误解,某些大学生由于道德认识局限,情感不稳定,易冲动,控制自己道德行为的能力不强,更需要教育者的管理,但这种管理不是动辄训斥,不是把学生的思想管“死”,而是要把学生的思想管“活”。因此,教师必须用科学管理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

思想道德教育范文第2篇

1.传统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局限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信息十分发达,人们的思想信息来源多样化,传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严峻挑战且实效性低迷,局限性凸显。第一,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与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发展脱节。传统思想道德教育比较重视青少年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而不太重视法律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等的培养。对于处在不断成长过程中的青少年群体来说,能够关注思想政治与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从宏观整体角度透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毕竟占少数,这就使得思想道德教育不太贴合实际、贴合青少年,脱离了青少年群体最迫切的思想道德需求。第二,传统思想道德教育忽视间接的、非正式因素的影响。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一般只重视政府主管部门、学校教育机构、共青团等这些正式组织直接开展的思想道德教育,而一些间接的非正式的因素被忽略了,比如同龄群体的影响。虽然他们不直接从事思想道德教育,但他们的活动间接地促进了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发展。事实上,青少年并不仅仅生活在一个正式的、有组织的和条理化非常充分的世界,在他们的生活中也存在着十分丰富灵活的朋辈教育方式,对这些因素的忽视将严重影响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第三,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缺少对青少年的人文关怀。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从总体来说是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等机构实施的,其主要内容是围绕社会价值观念而展开,要求青少年接受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缺乏对青少年必要的人文关怀,使青少年始终处于被塑造的地位,主体性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2.现时代社会快速发展和青少年健康成长对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

十以来,党中央一直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指标,中共中央国务院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一项中心任务长抓不懈,从现时代社会快速发展和青少年健康成长两个方面对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随着近年来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一方面,中国要发展、要前进,除了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支撑,同时还有赖于整体文明程度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近年来,从“最美”现象喷涌、道德模范受推崇,到十报告将“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我们能够感受到从公民个体到国家、社会层面,对道德提升的需求和呼唤。另一方面,与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相伴而来的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对人们的冲击和影响不断加大,有部分人开始对思想道德教育产生冷漠和抵触情绪“,德育无用论”、“德育次要论”也有了一定的市场,使得现阶段思想道德教育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十八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这不仅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从思想道德教育的角度出发,就是要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建设一个心灵层面的“美丽中国”,建设一个崇德向善、文明和谐的“美丽中国”。其次,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当前青少年思想观念、道德意识和价值取向的层次性越来越明显,为了给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我们不能不顾及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的客观差异,简单地用一个标准来要求所有的青少年。面对青少年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迫切要求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到知行合一。但是我们的社会道德领域却存在着一些知行脱节的现象。比如,一方面抱怨“人心冷漠”,一方面又告诫自己“少管闲事”;一方面抱怨别人不守公德,一方面又时常纵容自己。这种相互矛盾的“双重标准”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因此,从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来看,推进思想道德教育改革十分必要。

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改革的内容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改革内容涉及众多方面,笔者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1.教育理念

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改革中,就必须“以青少年为本”。传统思想道德教育并不是从人本身、人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出发,而是把思想道德作为一种外部力量,强调它对人的约束和驯化,这种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不道德的“无德的教育”,把人当成物的“物性化教育”“、无人的教育”,它偏离了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而我们要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改革,就是要改变这种物性化的、无人的教育,把激发青少年的主体性、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放在核心的位置。思想道德教育改革要激发青少年的主体性,就是要提升青少年的主体意识、自主能力。每个青少年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看待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自己如果没有对人、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特看法,就无法体现其主体性。我们所进行的教育是以人为目的的教育,而不是以人为手段的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不能把具有主体性的人当作灌输的容器。如果只是以一种思想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限制人们独立思考的权利、自主判断的自由,那就使人物化、工具化,其结果就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异化。思想道德教育改革要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前提是要求教育者要把青少年看成是有能力实现自我的人,其目的不在于看青少年是否掌握了最高的道德标准,而是看作为教育对象的青少年的思想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2.教育内容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不仅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而且包括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传统思想道德教育十分重视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对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却有所忽视,以致部分青少年入团、入党很积极,但道德观念、法制观念比较淡薄,心理问题时有发生。近些年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思想道德教育日益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精神需要,但离青少年的现实需求还相距甚远。中小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上很少涉及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内容。高校虽然开设了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相关课程,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往往只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很少关注学生道德、法制和心理困惑的排解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从最近发生的复旦大学学生投毒导致室友死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因口角捅死室友等悲剧可以看出,改革和丰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刻不容缓。

3.教育方法

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施方法,从效用关系角度看,主要包括灌输引导法和实践体验法。由于长期受“无人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教育方法上,有些教育者缺乏对学生人格尊严的尊重和对学生的兴趣、需要及身心发展规律、特点的遵循,过分强调思想道德的灌输。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有些学者指出灌输法虽然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种实施方法,但是其适应性是有限的。在现代社会,它在价值观方面是一元的,容易造成教条化和空洞化。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完全抛弃灌输也是不正确的,应该使理论灌输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一方面,教育者应该在理论上泾渭分明,让青少年懂得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另一方面,也要加强青少年的养成教育,让青少年身临其境地面对各种道德难题,使青少年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反复经受锻炼,从而养成一定的思想道德行为和习惯。只有经由青少年自己认真思考并认可的道德,才可能内化为青少年自身的行为准则,从而自愿地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更好地实践道德生活。

三、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改革的途径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必须从全方位、多角度来考虑,进行整体综合建设。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三方面探寻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改革路径,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1.建构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学校、社会和家庭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目前仍存在一些不适应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因此,进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改革,就必须整合这三者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1)搭建学校与家长有效沟通的平台。

建设学校网站,使家长通过学校网站,既可以了解到学校的规章制度、发展情况,也可以了解到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建设短信平台,学校和班主任可以通过短信向家长学校的德育信息和反映学生的最新表现,争取家长的配合;建设班级QQ群,便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与家长互动,及时反馈学生的思想道德信息。

(2)建立学校与社会的沟通协调机制。

建立德育活动机制,学校与社会机构共同开展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德育活动,如义工活动等;建立环境净化机制,尤其是网络环境的净化,使活跃于网络的青少年从网络中呼吸到更多的清新空气、见到更多的蓝天白云,如过滤和屏蔽网络不良信息等;建立榜样导向机制,如社会道德榜样进校园与学生互动等。

(3)建设家庭与社会合作互动的阵地。

比如,从社区建设入手,举办社区论坛,充分挖掘社区自身教育资源,请法律人士介绍法律知识、教育人士介绍教育方法、成功人士介绍奋斗经历等;编辑社区简报,社区成员互助的供求信息,报道社区邻里互助的好人好事等;组织家长和小孩开展爱我社区活动,使青少年从身边做起,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当前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低迷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缺乏良好的联系与互动,无法形成合力。只有建构学校、社会和家庭相结合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充分发挥其优势,实现学校、社会和家庭三种资源和力量的优化配置,才能切实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2.建构大学、中学、小学一体化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当前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低迷的主要原因之二是大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缺乏系统性和有效衔接,表现为:目标混乱,内容重叠,顺序颠倒,形式单一。要切实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就必须实现大中小学德育的一体化。

(1)目标清晰、层次分明。

小学生心智尚不成熟,理论思维能力较差,其教育目标应该是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具备一定的规范意识(法律意识)、心理健康;中学生心智快速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思维能力,其教育目标应该是在小学阶段的基础上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心智比较成熟,具有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其教育目标应该是在中学阶段的基础上培养正确的国家观、政治观、公民观。

(2)内容适度、安排合理。

大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要适度,即符合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小学阶段根据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需要,教育内容应以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为主;中学阶段根据学生思想观念培育的需要,教育内容应以思想教育为主;大学阶段根据学生作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需要,教育内容应以政治教育为主。

(3)形式多样、方法得当。

大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要多样化,即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小学生操作思维发达,在学校适合开展活动德育,在家庭和社会适合开展生活德育;中学生形象思维发达,在学校适合开展故事德育,在家庭和社会适合开展社区德育;大学生抽象思维发达,在学校适合开展理论德育,在家庭和社会适合开展体验德育。只有实现目标、内容、形式相互衔接的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立一体化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才能真正改善和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3.构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

当前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低迷的主要原因之三是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缺乏实质性的交流与互动,使教育过程变成单向度的传授与灌输。究其原因,主要是忽视了青少年作为受教育者的主体需要。因此,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改革,应从青少年自身出发,贯彻以人为本、以青少年为本的教育理念,要以青少年为主体,使思想道德教育回归青少年的生活世界,实现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从科学世界、知识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青少年有着自己的学习圈和生活圈,有着自己的交往习惯和价值诉求。他们面对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科学世界,一个是生活世界。所以教育者要把青少年看成生活中活生生的人,首先让青少年获得自己,继而才能成为自己、发展自己。有些教育者在与青少年的教育接触中,往往过多地运用权力话语、政治话语、经典话语等,以命令式的语气要求或者禁止青少年的某些行为,剥夺其话语权,使教育成为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递思想道德信息的单向度的活动。显然,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低迷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我们必须遵循以青少年为本的理念,把青少年作为一个积极发展的主体,从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需要的角度来审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建设一种新型的双向互动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育者的首要任务是使受教育者产生对思想道德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是为了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展;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体现于思想道德教育过程的实施,受教者主体性的发展体现于思想道德教育目的的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直接目标是使受教育者了解并接受教育内容,思想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则是使受教育者产生学习思想道德的兴趣和欲望。这也是“教是为了不教”的真谛所在。

思想道德教育范文第3篇

当前,我们对于各个教育阶段的侧重点是有很大不同的,这种不同就容易造成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断裂。在幼教阶段,我们总是给孩子一些启发,让孩子想一些无法实现的东西,树立的理想孩子根本就不知道,只不过是说一下些没有多大意义的话语;在基础教育上,我们把成绩看得过重,高分意味着一切都高,高分意味着学校好,老师好,学生好,除了成绩,其它都不重要;大学教育阶段,我们对大学生的期望值过高,以为他们已经养成自觉的习惯,有能力处理自己的事情,而实际上大学生的表现使这种期望变成了奢望和失望。因此,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教育的衔接性,虽然在不同教育阶段,教育侧重点是不同的,但是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在任何时候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培养人才,而这个人才首先是有道德的人才,是先会做人的人才。

做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措施

高校学习,其实不完全是纯粹的知识学习,而是一种能力学习,因为大学毕业后,学生要走向社会,在社会工作和生活,所以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一方面要做好“两课”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要把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做,使学生能够提前认知社会,适应社会,即“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抓住根本。”应采取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做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第一,注重教育衔接性,从基础教育开始做好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坚实基础。基础教育是教育的关键阶段,这个教育阶段,不仅是要做好学生的书本知识教育,也要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其中把德育摆在第一位,可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我们却把智育摆在第一位,忽略了德育,使德育出现了断裂,影响了学生成长和进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确立了教育目标,必须要考虑到这个目标与教育对象过去达到目标状况的衔接,从主体自身特点出发找准侧重点。”[3]也就是说,在实现目标时,一定要考虑主体过去的教育状况,不可盲目按照现在既定的目标采取措施进行教育。如果不考虑主体过去的教育和思想道德素质状况,以现在的方式进行教育,非但达不到教育效果,甚至会使主体——学生抵触思想道德教育,这也就是现在为什么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时并不能起到作用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第二,继续抓好“两课”教育工作。两课教育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头戏,因为“两课”教育是思想教育课主要的教育方式,而且目前还找不到一个可以代替“两课”教育的教育方式,所以我们要继续重视两课教育,从各方面大力支持“两课”教育,“要重点进行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两课教育的模式。”当然,我们更加需要的是教育效果,而不是教育形式,也正是因为如此,需要我们不断认真分析探讨“两课”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使内容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使内容能得到学生认可,而且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使方法能被学生所接受和喜爱。两课教育现在面临的问题也是比较大的,一是学生对于两课的认识,没有把两课当成思想课,而是当成了考试课;二是两课教育几乎成为完全式的课堂教育,学生没有兴趣;三是内容大多显得空和枯燥,感觉与实际脱离较严重。因此,“两课”改革工作还得继续。

第三,依托实践教学和学生实习,把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思想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认识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知识如何在社会上进行运用,不断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最终使学生成为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益的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每个学校的状况设备和学生情况不一样,有能过会存在不同的问题。”所以,实践教学的开展要始终与学校状况和当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利用学校和当地的优势资源,降低实践教学的成本,对于学生实习也是如此,也要不断利用可用的优势资源,如果外出寻找资源或者到相对远的地方开展教学实践和实习,不仅成本会增加,甚至会影响实践和实习效果。实践教学和实习就是要让学生走出校园,在社会上进行相应的锻炼,为以后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一个有效措施,成为做好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良好方式。

结语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断裂问题,不完全是高校的问题,而是与整个学校教育工作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分析教育各阶段的衔接性状况时,一定要从整体系统的角度来分析高校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和出现的新问题。要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的需求,不断调整思想道德教育的教育方式和内容,改进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学方法,使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再上新台阶,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实质性的提高,最终为社会的发展能够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思想道德教育范文第4篇

Feng Longliang; Ya Li

(Shaanxi Professional Police College,Xi'an 710043,China)

摘要: 针对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查找主客观因素,提出内外兼治、双管其下的教育措施。

Abstract: Aiming at the key problems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in school,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are found out, and the education measure which can control the problems internally and externally are made in the paper.

关键词: 思想道德 道德教育 教育工作

Key words: ideas and morals; moral education; education work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1-0200-02

0引言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历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早在建国初期,主席就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站在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高度,指出“学校应当永远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在跨世纪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同志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方针,总书记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纵观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其整体效果是比较好的,对此,我们必须承认,那种否定一切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但是,我们也应正视学校道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商讨对策,加以改观。

1社会客观环境对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负面影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革,也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伦理道德问题就是其中之一。一段时期以来,社会不正之风使伦理道德失范,非道德的观念和行为、见利忘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唯利是图、为富不仁等现象随处可见,这些客观环境的消极因素,不但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扰乱了社会秩序,也冲击着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带来了极为消极的影响。同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正处于低潮,西方敌对势力将矛头指向中国,加紧进行思想文化领域特别是价值观念的渗透,加紧实行“西化”和“分化”图谋,妄图“和平演变”。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虽然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引入了新的观念、知识、技术等,但消极、腐朽思想也乘虚渗入,多种思想、观念、思潮相互并存、相互交错、相互碰撞,这无疑对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产生了负面影响,大大增加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难度。

2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学校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主要表现为:①存在三大误区,一是重智育,轻德育;二是重管理,轻思想;三是重活动,轻效果。②存在“四多四不够”,一是研究事情多,研究人不够;二是管事多,管人少;三是抓共性多,抓个性不够;四是教育的外化过程多,内化过程不够。③存在“五个不”:一是思想道德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不明确、不落实;二是体制、机制、师资和投入等政策措施不到位;三是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内容、方法、手段不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和青少年学生发展的特点;四是少数教师尤其是个别思品课教师本身不能为人师表;五是一些学校的育人环境和舆论氛围不能担负起正面导向作用。由于这些问题的出现,造成了一部分青少年学生理想淡漠、思想混乱、心理脆弱,个别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学校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这些薄弱环节需要下大力气解决。

2.2学生思想道德观念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思想观念突出表现在:①价值观念上的混乱与冲突。当今的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由于改革带来了利益格局的多元化、分散化,社会生活中存在五花八门的价值观、道德观。这种社会观念的混乱与冲突,是造成青少年学生道德观念混乱的根源,使其在善于恶、正义与非正义、应当与不应当等是非观念上界限混乱甚至颠倒。②社会行为的片面功利化和非道德化。表现为,排斥理想、道德的精神价值,一切从自身利益出发,注重学习的个人功利,把同学间的关系、师生关系等,看成是一种交易关系,一种利益关系;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利己主义严重;胆大妄为,任凭自己的一时情绪而行为等。③道德约束力弱化和道德意识淡薄。把道德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良心、信念等道德约束机制在部分青少年学生中变得毫无价值。这些问题的存在,正是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之路、校园出现暴力事件的个体因素,也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历史使命所在。

3加强完善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总有两面性。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并不奇怪,何况我们已经看到了问题的存在及其严重性,而且,也在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不断加强和完善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3.1明确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内容和地位什么是思想道德教育?就是政治思想、道德伦理、心理品质教育。但是,在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学生的心理品质教育往往被忽略了。其实,对老师、家长和学生来说,它在思想道德教育中非常重要,因此,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要围绕这三方面进行,三者缺一不可。而且,还必须明白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地位。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体现。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灵魂和核心。学校的教育,其核心集中表现在培养人的问题上,为此,必须明确:为什么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并摆正思想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思想道德教育是培养德性,培养健全人格,是凝聚人心、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的工作。学校作为特殊的育人基地,必须将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摆在首要位置,并注意寻找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切入点。要使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出成效、出实效,必须注意这样几点:①领导重视是搞好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保障。②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搞好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关键。③围绕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思路开展工作,是搞好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前提。④教育资源的合理、综合利用,是搞好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依托。

3.2抓住基本环节,加强对青少年学生品德的教化人的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构成的统一体,因此,培养学生的品德可从三方面着手:①晓之以理,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向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教育;引导学生把道德知识转变为道德信念;提高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②动之以情,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丰富学生的道德概念,并使之与各种情绪体验联结起来;以优秀作品和典型事例,特别是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引起学生道德情感的共鸣;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水平,阐明道德要求的概念与观点,使学生的道德经验不断概括、深化,逐渐理解道德现象的实质;引导学生克服消极情感;教师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唤起学生高尚、真实的道德情感。③导之以行,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激发道德动机;掌握学生的道德行为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3.3坚持“以人为本”,使学生个体把道德知识内化为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质就学生个体而言,其道德观念的确立和道德品质的形成,是通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实现的,两者相辅相成。个体内化,是指个体接受社会影响,并把外部现实或客观现实转变为内部现实或主观现实的过程。个体内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受年龄、知识经验、心理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了解现实的需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育人,才是“以人为本”的重点内容,才能实现个体内化。从社会心理学的理论看,个体内化的途径有:①观察学习,又称模仿学习。在道德教育工作中,我们总要树立榜样,这个榜样,就是观察学习,即被模仿的。如果学生个体观察到榜样行为受到了表扬与鼓励,这个个体就会模仿。反之,这个个体就会反模仿,而不去做这种事情。②认知加工。认知加工是个体通过感知、记忆、想象、表象、思维等心理活动,把相关道德知识、经验传授之后,当学生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看到某些道德现象时,就会对道德现象有所认识。当然,个体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因个体的知识经验、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而不一样。因此,个体认知加工的意义,就在于对现实世界有选择,而在内部改造个体的知识经验。③主观认同。这主要表现在行为模式的学习上。当某一个体或群体被个体自己认同为“重要他人”时,这个重要他人成了个体效仿的榜样,并在行为模式上向其看齐。我们平时说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原因和条件是这个榜样已为个体所认同。④角色扮演。角色的社会心理学意义,在于社会对个体的期望,包括个体对自己的期望。个体在社会中总是按一定的社会期望和自我期望行动的,学生也是一样。学生角色扮演有三种情况:一是扮演真实角色,如“我是个优秀学生”;二是扮演假想角色,如某种事情出现时,“假如是我,我会怎么样”,这种扮演,或仿效其行为方式,或只在内心扮演;三是暂时充当某一角色,即个体因需要而临时扮演某一角色。当然,角色扮演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个体在人际相互作用中进行的。⑤自我奖赏。上面四种方式都存在奖赏,即社会(学校)赞许与自我赞许。当学生个体在某项活动中达到自定的标准而给自己以报酬(满意的评价,一定的享受)时,便是自我奖赏。自我奖赏也是学生自我内化的一种方式。

思想道德教育范文第5篇

一、聋哑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分析

1.聋哑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并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

我国存在大量的聋哑学生,这些聋哑学生中又有一部分存在人格障碍,而这些有人格障碍的聋哑学生则是思想道德品质上容易犯错误的学生,究其原因,是学生并没有对思想道德教育形成正确的认识,无法通过自我的定位来衡量自身的行为并加以调节。此外,学生不能深入地了解思想道德教育的相关知识,就不能明确自身的行为多会带来的后果,最终只能是造成严重的道德偏差。

2.来自家庭以及社会的负面影响

众所周知,特殊教育并不是学校单方面承担的责任,它还需要来自家庭以及社会力量的支持,这就要求每一位家长都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但相关教育实践表明,目前中国聋哑院校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家庭和社会给聋哑学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家长更多地希望学生能够在社会上生存下去,久而久之,就会忽视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另一方面,由于聋哑生的特殊性,家庭会存在一定的悲观性。

二、加强聋哑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策略

1.不断提高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的认识

聋哑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特别强,因为他们天生就存在生理缺陷,有些时候,为了保护自己,他们会做出一些违反道德的行为。为有效解决学生的这一问题,笔者指出,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为人着想意识的培养,这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讲授《孔融让梨》的故事,在吃饭的时候,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分享美味的食物等。此外,还可以不断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互相帮助,这能够为学生良好道德教育的展开奠定坚实的基础。

2.积极改进思想道德的教育形式

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在学生的学习以及发展中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而聋哑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任课教师一般是由班主任担任,这样既有利于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爱好以及思想动态,也有利于帮助教师更好地展开针对性教学,最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身兢兢业业、为人师表的形象,让自身科学、严谨以及默默奉献的精神不断地影响学生,最终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展开。比如,教师书写工整、着装整洁以及认真负责的态度等都是学生可以学习的地方。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聋哑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在社会的和谐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为此,特殊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自身的重要任务以及神圣的使命,只有这样,才能切实解决聋哑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最终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综合性的人才。

思想道德教育范文第6篇

一、对高职高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模式和教育主体都具有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因此,高职高专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既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一)新时代的变化使高职高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全人类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和日常生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正在接收新的冲击。

首先,信息网络化作为一把双刃剑已经给我国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严峻的挑战。“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其特有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迎合了大学生崇尚民主、追求平等的价值取向,其高效、便捷的信息传递模式赢得了学生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方便;但同时网络信息的混杂性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政治倾向等方面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导致学生价值观念冲突加剧、价值取向多元化。

其次,经济全球化使我国进入世界一体化进程,但严峻的就业形势却日益显露。金融危机的暴发,更加突显了这一点。由于学历层次的差异,高职高专学生在就业时处于弱势地位。为了增加竞争力,高职高专学生大都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对思想道德教育却形成一种偏见,把思想道德教育仅仅看成一种理论说教,忽视了“成人”与“成才”的关系,对思想道德教育的认识形成一种误区。

(二)现有的教育模式弱化了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的认识

高等职业教育是适应大工业生产而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旨在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在专业理论上以“够用”为原则,强化学生的技术操作。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其缺陷也显而易见,即将理论“够用”原则套用在思想道德教育上,压缩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深度,从而弱化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三)主体特殊性给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

作为教育主体,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有着一定的特殊性。首先,生源类型层次复杂。有高中毕业生、中专毕业生、职高毕业生,以及五年高职毕业的学生等。虽然同样是作为计划录取的学生,但从成绩上看仅仅是普通高校招生的最后一个层次。这些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在行为上自我约束力不强,思想活跃但却相对散漫;思想认识上的肤浅性使得他们对思想道德教育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等等。

综上所述,从高职教育特殊的教育类型和教育主体出发,积极探求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育方式方法成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关键。

二、应对高职高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一)德育目标的创新

充分发挥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全部德育的基础,作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打破承袭或仿照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高职教育特点,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造性实施教学。

(二)德育方法的创新

1.转变德育方法

在德育实施中,把德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单向关系,转变为互为主客体的互动关系,从说教灌输转变为潜移默化,从纯粹的管理手段转变为管理与师表示范作用并存,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高职院校还要大胆运用诸多现代化理论成果,运用网络和先进科技手段来丰富和发展德育方法。

2.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高职学生在思想道德上的问题大部分由心理问题引起,比如由于对环境不适引起的孤独、郁闷;由于自我定位不准确引起的忧虑、抑郁;由于其他人的观念等引起的自卑或者自负等等。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现出来,这些都困扰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甚至严重走向极端,因此,需要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并统一起来。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专业水平的提高。环境有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在硬环境方面,学院要重于美化校园,绿化环境,提高校园文化品味;在软环境方面,学院要重于提倡一定的文化理念,在无形中积淀文化氛围;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倡导学生实行自我管理;开展各项文化活动,树立典型,弘扬正气,提高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丑恶的能力。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文明创建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加强修养、规范言行,主动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

(三)德育内容创新

思想道德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韩国;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西方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日本等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研究较多,而对我们的毗邻国韩国的研究较少,至于韩国的思想道德教育研究就更少了。中韩由于历史原因,直到1992年8月14日才正式建立外交关系。韩国是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家,她位于朝鲜半岛南部,面积为11万平方公里,自然资源贫乏,人口稠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是日本的殖民地。在长达36年之久的殖民统治中,韩国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粮食、原料供应地和商品销售与资本投资的市场。二战后日本技术人员大批撤走,工矿企业设备陷入瘫痪,加之南北分裂和朝鲜战争的破环,致使本来就濒临崩溃的韩国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韩国与中国尽管社会制度不同,但经济发展起点都是农业手工业,都有追赶发达国家的迫切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两国都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因此,研究韩国的思想文化道德教育对于我们会有一些启示。

一、节韩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历史沿革及发展

韩国自古以来,就十分注重道德教育,古代被称为“东方君子国”、“礼仪之邦”。二战结束后韩国十分重视发展和改革教育,尤其实施外向型经济开放战略,培养出大批具有较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和竞争意识较强的人才。成功培养出这些人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十分重视加强道德教育和“国民精神”教育。

(一)战前的韩国思想道德教育。(1)韩国是单一民族国家,整个朝鲜半岛在二战前是一个整体,战后才分为南北两部分。儒家文化和道德伦理等中国传统文化对朝鲜的影响很深,到现在仍然是他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朝鲜早在高句丽、百济和新罗时就盛行儒家道德教育,到李朝时代的一千年间朝鲜也基本上实行儒家伦理的道德教育。从教育的形式到教育内容都模仿中国教育,主要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相辅相承进行的。(2)近代开化时期的思想道德教育。李朝末期,由于统治阶层的矛盾,韩国不得不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继日本逼迫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江华条约》后,韩国进入开化时期。但是民族先觉者们看到官立学校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干涉,于是他们为了民族教育创立了许多私学。(3)日本殖民时期的奴化教育。日本在1910年吞并了朝鲜后,开始进行奴化教育。办日本式学校,安插日本老师,推行日本校规,甚至取消朝鲜地理和历史课,代之的是日本历史、东亚共荣圈等教育。但是朝鲜的有识之士以各种教育形式对朝鲜人民进行爱国独立教育,私立学校也千方百计开设朝鲜国语、地理、历史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反日爱国思想。

(二)战后的韩国思想道德教育。二战结束后,朝鲜半岛一分为二。虽然韩国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但仍十分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其思想教育可分为反日教育、政治及道义教育、政治及道德教育、国民理论教育、国民精神教育、世界化教育六个阶段。反日教育时期(1945~1950年):废除了日本奴化教育制度,颁布了《教育法》,确定了韩国教育观念是“弘益人间”和“人类共荣”。强调“爱祖国爱民族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在中小学废止了日本的“修身”课,开展反日教育,树立民族独立精神和民主主义思想。政治及道义教育期(1950~1960年):自40年代晚期,美国试图把韩国变成“冷战时期”的反华的亚洲桥头堡,大肆进行“”教育。同时,在大学还进行充满封建的社会的“三纲五常”道德思想的“道义教育”。政治及道德教育期(1960~1968年):朴正熙的军人政权时期,宣布了“六点政纲”,表明了亲美的立场。在第二次中小学教育课程改革中,他们从其政治控制目的出发,认为“教育与道德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这样一来就加剧了南北方的对立情绪。国民伦理教育期(1968~1980年):这一时期的着眼点是“培养主体的韩国人”。在第三次改革中,调整教育课程,重点放在如何加强学生的“国民伦理教育”。1954年至1978年是照搬国外德育理论、以科学知识为中心时期。由于注重传授科技知识,思想道德教育除了开课以外,对个体的品格培养相对薄弱,出现了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不重视、对学校教育不信任等问题。国民精神教育时期(1980~1992年):这一时期韩国的“国民理论教育”更加体系化,并向“国民精神教育”阶段发展。在第四次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中又提出了新的目标,强调把“国民精神教育”贯穿在所有课程之中。1987年又进行了第五次改革,进一步强化了“国民精神教育”。面向21世纪的世界化教育(1992~今)。进入90年代,冷战结束,韩国提出,把韩国建设成“统一的世界中心国家”并把“世界化”精神作为新时代的精神。世界化的提出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并将其作为新时期“国民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韩国思想道德教育的特色及启示

(一)韩国思想道德教育的特色。第一,以儒家伦理为中心,大力推动传统道德与文化教育。韩国思想道德教育以儒家伦理的主线。韩国与中国和日本一样同属于东亚儒家文化圈,儒学在韩国被称为儒教。汉城成均馆大学是韩国儒学的象征,每年都要在此隆重举行祭祀大典,即儒林大会,儒学名流躬与其礼,成为韩国最著名的人文景象。今日大学仍以儒学为宗,以仁、义、礼、智为校训。韩国其他学校也十分重视传统道德和文化教育,例如,初中的国民伦理课,就是培养忠孝观和独立的民族意识、忠孝等伦理和互相团结的精神。就学校环境来说,从幼儿园到大学,要求校园内的走廊里、教室内、办公室都能看到精美遒劲有力的书法艺术和传统山水画和如何做人的至理名言。一般学校里都设传统习俗教育室,在这里不仅有许多传统衣食习俗的实物供学生参观,还有供学生学习传统礼节的场所。第二,系统工程与社会运动相结合。韩国十分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的系统运作,强调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同时,营运“学校共同体”教育,与家庭、社会结合,发挥社会的系统功能。韩国思想道德教育不仅是教育部门的责任,也是社会发展部门、各社会团体和每个公民的责任。韩国已由单纯依靠学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模式演变为由学校、教学、活动、家长、学生组织合作的模式。逐步从书本转向活动,从课堂转向现实生活,从知识的传授转向社会实践。第三,与社会发展接轨,不断改革和更新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韩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是不断变化和更新的。以学校德育为例,其课程不断改革,以适应时代要求。过去韩国的学校德育内容有明显的政治化倾向:一方面是由于南北对峙,韩国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来占领思想阵地,对抗北朝鲜;另一方面只注重宣传,忽略个人品德的发展。近年来,为了适应韩国面向全球的发展战略,又提出“世界化”人才的战略,以培养高素质、高品位的一流人才。第四,思想道德教育的早期化。思想道德教育及早实施,并致力使之一元化、连续化,这是韩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又一特色。儿童越早接受正规的道德指导,就越容易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韩国实施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德育规划,强调一元化体系,在内容上保持循序渐进、互相衔接、体制统一整体规划,有计划,按步骤实施。韩国为此编制了大量儿童读物,精选各种生动的寓言、民间故事和名人轶事等来教导学生。

(二)韩国思想道德教育给我们的启示。(1)坚定不移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韩国在思想道德教育极其重视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对国民“灌输”爱国意识,培养爱国情感。要求国民忠诚和服务于国家,其核心就是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韩国的爱国主义教育给我们的启示是:第一,应当把爱国主义作为教育的基本内容,渗透到各个领域去。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应该有系统的爱国主义教材大纲和教学计划。第二,利用各种大众宣传媒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第三,爱国主义应当成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韩国经济腾飞的原因之一就是大力加强“国民精神教育”,大韩民族精神很典型,很强烈,它已经渗透韩国人的全部生活当中演变为家规、族风、公司精神以及班风、校风等。(2)弘扬优秀的传统价值观。韩国的“东方价值观”的教育是其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韩国的“全球化”的战略也是提出以“民族化”、“本土化”为根基的,强调在东方传统文化的根基上吸取西方一切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固守东方价值观以抵御西方腐朽价值观,尤其是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韩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弘扬传统价值观的经验对我们是有启发的,那就是现代化不是要抛弃传统,而是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3)从基础抓起,循序渐进,注重养成教育。从基础抓起,是指思想道德教育要从基础层次和孩童抓起,韩国十分重视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基础作用。相比之下,我国在这方面不是不重视就是缺乏正确措施,没有按照循序渐进这一教育规律实施。青少年乃至儿童时代的道德教育价值观的培养关系到正确人生观的形成。我国思想道德的教育对孩童抓起虽然也很重视,但没有很好地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出现了“小学讲共产主义、中学讲社会主义、大学讲基础文明礼貌”的颠倒现象。韩国在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德育要求及课程设置是分层递进的,小学阶段以培养道德习惯为主,中学阶段以内化道德规范为主,而大学阶段则注重发展学生良好的道德判断力。而我国学校,从建国至今,课本中虽然出现了30多个英雄人物,但缺乏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文明教育,也缺乏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弘扬。(4)开展群众性运动,促进思想道德建设。韩国的思想道德教育,注意运用群众运动的形式,发动群众造声势。群众运动指一定时期内发动群众,营造特定的社会氛围,集中力量解决某一问题,倡导某一风尚的一种社会性活动。在我国,诸如扫黄、禁毒打非和如今的戒烟运动以及“希望工程”等都属于群众运动,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我们要借鉴韩国经验时,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有所超越,尽早构建科学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参考文献:

〔1〕孙启林.战后韩国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出版社,1995.

〔2〕池青山,金仁.韩国教育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8.

〔3〕伊保云.韩国为什么成功———朴正熙政权与韩国现代化[M].天津:天津出版社.1993.7.

〔4〕商承义.韩国的中校教育的改革[M].外国教育资料,1993,(4).

〔5〕越炜.韩国现代政治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6.

〔6〕郭柄善.21世纪的韩国教育[J].教育研究,1993,(6).

思想道德教育范文第8篇

我国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主要以政治教材作为载体,因此所包含的内容较为零散和隐晦,大致可分为个人信仰、爱国情操、社会道德、传统美德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意识这几种类型。

(一)个人信仰与爱国情操。政治教师应以政治课中涉及的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作为思想教育的基本方向和原则,通过教师对政治教材进行全面的解析,抓住书中的重点知识内容使学生理解共产主义理想的内涵,明白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从而坚决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爱国情操是思想教育的中心内容之一,培养积极的爱国情操对于国家富强、安定有着重大意义,因此,政治教师在进行政治教学时,应将国家的发展、历史、地理环境、文化智慧等传达给学生以激发培养学生爱国情操。

(二)社会道德与传统美德。社会道德与传统美德的教育学习,其本质都是指人类在社会活动中存在并表现出的行为。学生期间处于不断学习、探索以及了解的阶段,教师在此阶段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社会道德以及我国传统美德的教育,能有效的将社会责任和义务、自尊自爱、同情心以及对劳动的热爱、勤俭节约等内容传达给学生,致使学生对其进行继承并不断发展。

(三)法律法规意识。依法治国,建立民主的法制社会是我国的主旋律内容,因此,政治教师应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应发扬并增强对学生法律法规的教育,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不可撼动性,从而养成遵法、守法的良好习惯。

二、知识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知识理论来自于生活实际,生活实际反应知识理论的正确性,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师在政治课堂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只有将思想道德及政治知识与生活实际的案例和问题巧妙结合,才能让学生理解其内在含义及现实意义,从而养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社会意识,进而让每个学生独特的个性得以充分解放,同时让学生学会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指导自身在社会中正确的活动。因此,政治教师在讲述某一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时,不妨结合生动、有趣并充满现实意义的生活例子,通过自己的丰富经验使学生加深印象,如社会的好人好事以及充满愤怒的事例,让学生自行理解事件好坏与理论知识的重点,从而培养自身感性与理性的道德与情感。

三、开展多样教学方式,优化启发政治教学结构

我国的政治教学总是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学生易发生注意力不集中,对政治学习兴趣不大等问题,间接影响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因此,教师为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在政治教学的渗透,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实际情景的创建、突出重点问题进行课堂讨论、采用新兴电子技术进行授课等,一面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激发其政治学习的热情,拓展其思维方向以及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另一面通过轻松、简单且直观的方式将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传达给学生,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吸收。

四、政治教师应以身作则,树立起思想道德模范

榜样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首先学习的对象。教师进行教育及日常活动时,其做出的决定、行为以及意识将会间接或直接影响学生对思想道德的理解、认识,因此,教师为学生授课时,首先应以身作则,坚定我党的思想理论方针,树立起正确的个人信仰,实际生活中以社会道德及传统美德作为行为规范,才能将优良的思想道德精髓教授给学生。综上所述,思想道德教育作为社会经济生活发展、国家稳定与富强的基础精神内容,提高其在学生中的学习比例非常必要,而政治课堂教学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其如何更好的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提出了解析教材、结合实际、方式多样化及教师自身四个渗透方式,以助于政治教学真正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进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思想道德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德国;德国高校;思想道德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7-0146-01

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这与德国教育的法制化管理有直接的关系。正是通过学校的法制化管理,不断提高了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率,使德国具备了完善的思想教育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德国高校通把思想教育贯穿在学生的生活,及学科、各专业的学习过程中

德国高校所设立的课程中并没有以“思想道德”命名的教学科目,高校把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点放在伦理道德观念上,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性和批判能力。对在校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主要主要通过伦理学、神学、教育学、法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的渗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求学生对任何一门主修专业,都要从历史、社会和伦理学的角度去学习研究。高校以现实为起点去解决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不仅在理论上的做宣传而且教育学生理解社会、理解现实、理解自己、理解别人,培养良好的人格和行为习惯。使学生具有诸如诚实、尊严、慈爱、克己、互助、责任感、相互谅解、协作精神、群体观念、健全人格,以及对真、善、美的感受性。

二、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德国高校实现德育目标提供坚实保障。

德国高校对教师有着严格的要求,教师要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做一个有思想、有抱负的人,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学识,而且要思维严谨,还要帮助和训练学生逐步形成有自我负责意识的行为能力。德国的高校要求精心备课,对教学内容熟悉透彻。在教学中让教师充分的去考虑学生的权利,让学生参与教学设计,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愿望和建议,师生合作共同商谈和制定学习规则。因为他们充分意识到,当教师和学生共同掌握和重视了这些规则之后,才有更多的机会及可能实现教学合作和提高教学效果。

三、德国让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法定化,以确保其德育效果

德国从基本法、州法、教育大纲到学校的各项规则都对思想道德的学习作了明确的界定。根据《高等学校总法》相关规定,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守法精神,崇尚人性、民主与自由、有自尊心和责任感的可依赖的自由公民、劳动者。目前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侧重点已由过去追求个性自由、个人为本转到追求民族意识、吃苦耐劳、敬业守纪、团结协作和以社会为本。就其内容而言,主要以确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社会责任感为人格塑造目标。学校教育不仅让年轻人关心他们的学习,维护他们的权利,还让他们意识到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

德国高校在德育内容法定化的基础上。首先,通过严格考试以确保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从政府到学校都制定了严格的考试章程,凡是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必选课,都要通过考试,否则不予毕业。其次,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和社会服务等形式,让学生对预先给定或安排的道德范式或规则进行行为实践和体验。

思想道德教育范文第10篇

对于少数民族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来说,要想把思想教育工作做好,首先取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认可与接受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这些教育工作者要有博爱的素养,真正在内心深处热爱各少数民族,尊重他们的文化和风俗习惯;教育者也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坚定的政治立场,要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同时,要拥有广泛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博大的胸怀和广阔的视野以及优良的人格品质。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而言,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最不可或缺的非常重要的个人素质是马克思主义的“五观”素养:要认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性;能准确理解和把握少数民族的历史、民俗和文化传统;要充分把握和正确理解我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以上这些方面统称为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历史观、宗教观、文化观和民族观,“五观”教育是民族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标准和要求。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客体的特殊性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客体,这些客体在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时期,由于居住地和生活区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教育状况、风俗习惯,形成了他们较为独特的民族心理和文化素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具有特殊性

长期的实践证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为自尊与自卑同时并存,心理上存在过度自尊与自卑相叠加的状况。少数民族学生大多都有很强的民族意识,也就是对于本民族的认同感强烈,而且非常关注本民族的生活、发展、兴衰、荣辱、权利、得失等诸多方面的情况,对民族问题较为敏感,思想情绪也较为外露。进入大学后的生活中,由于接触其它的民族,尤其是汉族,不可避免地要比较“民族”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民族意识也会愈发强烈。同时,少数民族大学生有心理相对封闭性的特征,因为长期受本民族的文化、生活习俗、、语言文字的熏陶和影响,使得他们更容易与本民族同学交往,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排斥其他民族和地区的同学,这种相对封闭的心理和生活习惯,导致他们很难融入大学的集体生活。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语言、性格和思维方式具有特殊性

熟练掌握本民族的语言,不容易正确理解和把握汉语,这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语言思维上特殊性的主要表现。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少数民族的大学生大部分来自我国的各个边远地区,那里相对较为闭塞,经济文化和教育环境与内地比有很大的差距。部分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离开家乡进入大学之前,与外界了解并不多,进入大学后,在面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时候,需要很强的语言能力,共同的语言和心理素质形成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这里既有好的方面,也存在陋习;由于受少数民族地区生活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生长于辽阔的边疆地区从小就接触到了辽阔的草原和沙漠,铸就了他们淳朴忠厚、真诚勇敢、热情好客等独特的民族品格。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民族性格、特长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同时,与汉族学生相比,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因此,在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媒介的特殊性

民族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即为少数民族大学生道德思想教育的媒介,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求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上要从民族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一)教育内容上要突出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源远流长,我国的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历史,各少数民族和杰出的历史人物同样为中国的历史和中华民族的后人所铭记。在我国的边疆地区至今还有30多个少数民族是跨境而居的,少数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会受到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与周边国家截然不同,长期以来,西方国家的敌对势力不断采取各种办法诸如利用民族、宗教问题来破坏我国边疆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千方百计分化和瓦解我国边疆的少数民族,所以,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重要内容。将爱国主义教育落实到维护国家统一的教育中,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国统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保证他们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保持忠诚的情感,同时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保障作用。我国各少数民族因为长期受本民族地区社会环境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自的独特的民族风俗和文化习惯以及各自的语言,不同地域的民族之间通过了解和沟通,就会形成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尊重。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证明,民族团结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心所向,是我国历史前进发展的主流方向,也是各少数民族人民大团结努力的结果。现如今,我国已经实现各少数民族共同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形成了平等互助、友好合作的关系。我们要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到:只有各民族的团结统一,国家才能强盛安定;国家分裂和民族内乱,国家必定会衰弱。因此,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让少数民族大学生牢固树立各民族应该团结的思想意识,使这种民族团结的思想观念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要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来抓。

(二)教育手段上要突出民族性、地区性特点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相对比较艰苦的自然条件,使得这些地区的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因此,要发展民族地区尤其是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和实现现代化,这个重担不可避免地要落到一代又一代年轻的民族大学生身上,他们要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民族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要教育大学生立志于献身边疆事业,不畏艰难险阻,在建设本民族地区的事业中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唤起他们建设家乡、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把他们培养成为热爱边疆、富民固边的建设者。要培养民族大学生的使命感就要将教育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实际相结合,通过对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活动和相应的实践活动,使他们亲身感受和体会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增强他们建设本民族地区发展的决心和自信心。除此之外,要根据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是宝贵的民族财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应在高校文化建设活动中利用这一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加强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为此达到他们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不断营造民族团结的氛围,使他们融入和体验到各民族大团结的家庭氛围,愈发增强他们对祖国的认同感,这种教育工作方式可以消除思想道德教育的陌生感,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四、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环境的特殊性

思想道德教育的环境,是指与思想道德教育有关的、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因素。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的自然条件、生活水平、民族习惯、民族观念等方面都具有独特性,这就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存在特殊性。

(一)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滞后性从地理环境上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多位于祖国的边疆地区,自然环境复杂,分散而居住,交通条件不便,信息相对比较闭塞和落后。尽管我国党和政府一直实行民族优惠

和特殊的照顾政策,但由于先天不利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经济上的贫穷与落后、教育文化建设匮乏和教育质量较差从根本上仍未得到改变。

(二)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

作为一定历史阶段产物的传统观念,具有一定的历史惯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民族地区区域之间的封闭、隔绝、墨守成规的生产方式、行为方式和传统的生活方式等在一定时期内不易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抵御改革、安于现状以及封建迷信等宗教观念的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阻碍了生产和经济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民族地区的安定团结与稳定。总之,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特殊性,对于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也关系到我国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与国家的富强安定。

上一篇:病理检验范文 下一篇:道德与法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