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风学习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02 08:14:36

四风学习材料

四风学习材料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习需求;远程教育;学习材料;内容设计

学习化社会的来临,使以“学”为主的学习材料设计从未像今天这样备受关注。为了使学习材料能更好地适应远程学习的特殊性,帮助远程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目前仍急需编写出能适合远程学习者使用的学习材料。远程学生在学历和经历、职业和职务、素质和能力、兴趣和爱好、习惯和个性等方面都是异质的,也就构成了远程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特征。只有掌握了解远程学生的不同需求和普遍特征,才能使远程学习材料的设计在对不同对象的"因材施教"方面得到保障。

一、远程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理想的现实途径

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是当今教育中最有影响的思想和实践。保罗・朗格朗认为:将人的一生划分为学习期和工作期是不合理的,教育应贯穿于人的一生。他提出应建立一个新的教育体系,使今后的教育在每个人需要的时刻,随时都能以最好的方式为之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结合当今社会,科技已成为第一生产力。日新月异的高新科技正迅速促进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知识经济的崛起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人们为了实现自己对生存价值和生命质量的追求,就必须不断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和选择未来,也就必须不断地学习,以求与变化的社会达到动态的平衡。社会的迅速变迁使人们时时、事事、处处需要学习。

学习需求的大幅增加,大大超越了学校教育的范畴,教育就必然会突破传统的局限,出现与之相应的新形式。21世纪,知识经济已成为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经济对各种专业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对传统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远程教育就是在这种需求和压力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远程教育作为一种革新的教育形态,具有更大的开放性:教育对象扩展到了全社会,使人人享有终身享受教育的权利;真正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具有更大的选择性和灵活性。它能为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成年人提供上大学和读学位的机会。而且,随着视听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大众媒介的迅速发展,远程教育的功能更加完善,它已被认为是应用信息通信技术实现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形态。

二、远程教育中学习者的特征

既然远程教育是在人类的学习需求大幅增加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那么整个远程教育系统就应将学生放在核心地位,围绕着学生的需要、特点、学习进行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教育要素的重组。调查分析远程学生群体的具体特点,是开发设计远程学习材料并获得成功的关键。

各类教育的学习主体都有各自的特点,远程教育的对象具有如下特征:1、学习者的年龄范围扩大;2、学习者的学习起点不同,学习目标差异大;3、大多数学生是在职成人,在地理上的分布比较广泛和分散;4、远程学生的学习是以自主、独立学习为主。

三、远程学习材料的设计

通过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特征分析后,以学习者为主体的远程学习材料设计的基本构想就比较清晰明了了。远程学习材料的设计首先是个性化学习材料的设计。

远程学习材料不仅要满足不同学习主体多元化、多层次的学习需求,更要与人的认知、思维、能力、情感、年龄以及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学习条件相适应,才能使学习者通过远程学习达到各自的目标。

1、远程学习材料内容的传递和接收仍应以纸介学习材料为主。

在远程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地理位置相对分离。这种时空分离使像传统教育通过纸介学习材料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受阻,取而代之的是使用各种媒体传递教学内容。但在当前地区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学习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纸介学习材料仍应是远程教学活动中传递和接收教学内容的主要手段。

纸介学习材料仍有超越时空的特点,而且携带方便,阅读时便于选择。其次,纸介学习材料是一种永久的学习材料,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材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学习需要自定学习进度、阅读方式,进行自我控制地学习。第三,它可能更适合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习惯,有利于学习绩效的提高。第四,纸介学习材料对学生的自助服务作用更直接、更广泛。由于现代远程教育采用的技术和媒体越来越多样和复杂,使远程学生在学习时遇到学习困难增加以及在与异地教育机构及其代表交流中经常发生的人际交流和信息传播等交流困难增加,使他们往往不能获得及时的帮助。那他们第一求助对象就只能是相关知识的纸介学习材料。第五,从我国现阶段的计算机普及程度和发展水平来看,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多种媒介只能是教学内容传递的主要手段而不是接收的主要手段。

2、远程学习材料的设计要包含使远程学生通过远程学习来学会自学,学会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的目标设计。

远程教育中师生分离状态下远程学习的教育资源时空环境决定了远程学生的学习归根到底是需要学习者自身的认知结构来完成。这就要求学习者是一个成熟的独立学习者,一个成熟的自学者。但是,许多远程学生原来只是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中接受教育,较少独立自主学习和自治的经验。他们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现有的认知结构、认知能力和认知习惯,不了解自己面临的发展任务和学习需求。因此,在设计远程学习材料时要明确而又有说服力地建议学生去做什么,注意什么和思考什么,接受什么,拒绝什么,要采用简单易读的风格和任务驱动的方式,给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活动;预计学习时存在的问题、并给给予详细的分析和提示;努力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使他们对学科和问题产生一种个人兴趣,促使学生逐步成为一个成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者。

3、远程学习材料的设计要加强知识学以致用的设计。

现有的学习材料往往偏重某科学科的历史发展和理论研究,只是为了满足教学目标中认知类的第一项目标。学生通过学习后,往往只能掌握基本概念、历史事实、处理事物的程序以及原理或理论的重要意义;或者是学科当前研究水平和最新研究成果等一些其实是教育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才需要的知识。而远程学习者往往是希望获得马上可以使用的实用知识的信息。所以在设计远程学习材料时应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在知识介绍中多传授一些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推进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发展学生分析、综合评价所学知识的能力,使远程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借助学习材料得予帮助和解决。

4、远程学习材料的设计要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源。

虽然某一学习材料只是针对某一学术问题或某一系统知识进行讲解和论述,但它难免要涉及其他的相关知识,或者是以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为铺垫。而这些相关知识不可能也不必要在这一学习材料上面面俱到。这样就为不同认知结构、认知能力的学习者造成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困难,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中断或表层学习。如果能把参考资料的提供直接融入远程学习材料的设计中,为学生提供与知识点相关的参考资料、书目或网络资源地址,把相关知识的文献资料整合提示在学习材料中,便于学习者的查找和阅读,以促使学生的深入学习和拓展学习

5、远程学习材料的设计要包含材料的学习指导书的设计。

由于远程学生教师、同学的地理位置是分离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流困难,只能以自学为主。在学习或实践中难免遇到凝难,而遇到凝难时他们又不可能象面授教育那样及时得到老师的指点和同学的帮助。如果在设计远程学习材料时能配备一些相关的学习指导书或将学习材料的基本内容与自学指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远程学生提供诸如教学要求的说明,常见问题的明确分析、解释、难点凝点的分析以及多种媒体自学的方法指导,就可以使远程学生的学习少走弯路。

6、远程学习材料的设计要加强实用习题的设计。

现有的学习材料在习题的设计上大多是考察学生相关章节的一些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例如:“远程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简述我国远程教育萌芽期和创建期的基本史实”,等等。这些问题虽然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材料所讲述的基本知识,但是并不能引导学生尝试探索解决实际问题。而接受远程教育的学生大多数是成人,他们希望的是所学的知识可以帮助解决实际学习和实践中的问题。所以,远程学习材料习题的设计要注重真实性、挑战性的习题设计,要尽量考虑实用性,且与真实情景相接近,使远程学习者感觉到可以学以致用,从而推动学生事实性的基础知识学习扩展到建构主义的学习。

社会的迅速变迁和多元发展将不断激活新的学习需求,我们应该认真地审慎地考查远程学生的需求,为他们设计专门的具有远程学习风格的学习材料。

参考文献:

[1]丁兴富,远程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2]易宾,论以学习者为主体的远程学习材料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1999.5

四风学习材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大学英语; 自主学习中心; 学习材料; 运行模式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4-0025-03

0 引言

随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学习者自主选择学习资料、自主规划学习进程的更高层次的学习需求,语言自主学习中心——SAC(Self-access Center)在各高校相继建立起来。SAC作为一种促进语言学习者自主学习的重要实践形式,是基于终生学习和自主学习理念,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合作学习理论为基础,使学习者能够根据各自学习目标来自由选择学习活动,并且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1]。同时,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建立,旨在为不同外语水平的学习者提供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多模式、固定的语言学习场所, 帮助他们培养和提高自主学习外语的能力[2]。

1 自主语言学习材料

自主语言学习材料作为自主学习中心的最基础组成部分,有着自己的特殊性, 它不同于传统的语言学习材料,它不仅是为了提升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同时能够满足不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需求,能够迎合学习者迥异的学习风格,能够使学习者在各自明确的学习目标的指引下独立、积极地掌控整个学习进程并随时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估,逐步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如今大多数学习者之所以自主学习意识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学习目标不明确、不知道从何学起或者没有学习任务的驱动,笔者希望能够通过自主学习中心材料建设的相关方法和运行模式,使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灵活运用学习策略,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从而最终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

2 语言自主学习材料运行中面临的问题

通过研究有关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相关文献,结合对本校自主学习中心的观察研究以及对学习者进行访谈发现:学习者普遍认为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和需求自主选择学习材料比课堂上学习规定的课本知识更能激发起对他们语言学习的兴趣;自主学习者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相应的上机学习任务;学习材料内容丰富,学习活动种类多样,起到对课堂学习进行巩固、强化和补充的作用;练习材料附有相应答案和相关反馈信息,便于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然而,在具体运行的过程中,语言自主学习材料建设也面临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1)中心学习引导系统不够完善,相关学习材料不便查找;(2)学习者在学习中心进行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的自主学习的适应性不够;(3)部分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不到位,导致其学习主动性不强,甚至觉得在中心所进行的学习意义不大;(4)学习中心部分学习材料选择不合理,实用性不强,导致资源利用率低甚至浪费的问题。究其原因,除了中心学习引导系统不够完善以及学习者自主学习意识不明确之外,更重要的还是由于中心学习材料配置不够合理,不能满足语言学习者基本的学习需求。因此,自主语言学习材料的建设成为自主学习中心建设中一个亟待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3 自主语言学习材料的构建

语言自主学习材料的质量是激发学习者自主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Gardner & Miller[3]认为,语言自主学习中心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在很大程度上会间接影响到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最终形成,一个成功运作的语言学习系统必须符合页面友好、操作便捷、运行稳定的基本要求,若缺乏全面高效、明确归类的学习材料将不利于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优质的学习材料是满足语言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不仅会将语言学习与学习需求联系起来,而且能使语言学习和语言使用互相融合,有助于学习者语言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因此,优质的学习材料不仅要目标明确,而且必须为学习者提供有意义的语言输入和灵活恰当的学习指导,为学习者的全面学习提供一个系统的模式[4]。在选择、建设自主语言学习材料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以下各个方面,见图1。

3.1 学习者的语言水平

早在20世纪80年代,Sheerin[1]就已提出在自主学习中心学习材料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有可供自由选择的学习方式;有适时的学习反馈;有数目相当的各个语言水平和语言技能方面的练习。学习者的语言水平是决定材料难易程度的首要因素,鉴于目前国内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生源地以及语言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所以在选取学习材料之前,有必要通过对学习者进行一定的语言能力测试来了解学习者的语言水平,从而根据学习者的可接受程度,综合考虑材料设定的范围和难度,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

3.2 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学习需求,即学习者学习外语的动机是什么?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哪里?最想提高何种语言技能?需求分析是自主学习中心课程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能够帮助学习者和教师识别不同个体的特殊需求,同时也具备评估学习材料和反馈学习效果的作用,始终为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需求和既定的教学目标服务。

语言学习需求分析一般通过需求分析调查问卷并结合半结构式访谈等方式对学习者进行调查,从而根据其学习兴趣和主观诉求,来合理确定自主学习中心学习材料的取材、材料设置的重、难点以及学习任务的设计。在需求分析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了解自己的语言能力、学习需求、学习目标以及学习方式,其学习主体地位和自我评估能力也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和提升。

3.3 学习材料的权威性

学习材料的权威性,即学习材料的来源是否得到检验,能否得到学习者认可。Rowberry[5]提出发展高效语言学习材料的注意事项:(1)选择材料开发者的重要性,材料设计者和选材者要有相应的经验与知识积累,最好为该领域权威人士;(2)如何有效应对材料面向不同学习者时所出现的各种状况(如:采用一些试行材料,并告知教师和学习者这些材料需要在使用中进行不断考查和完善)。

学习材料是否具有普适性,是激发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使其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重要因素。SAC学习材料构成主要有以下四类材料:已出版发行的材料,且以书籍类材料为主;原版材料-即从权威报刊、网站等获取的直接的语言学习材料;本校教师根据学生情况以及现有资源专门制作的材料;以及由学生提供的相关材料。其中,真实原版语言材料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一种真实的语言使用环境,帮助他们熟悉目标语言,使其在今后的交流与使用中能够自由切换,灵活应用所学语言知识[6]。同时,真实语言材料的适用性和实用性更强,能让学习者感觉贴近生活,更容易激起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动机和兴趣。

3.4 学习材料的适用性

材料适用性,即学习材料自主引导性能如何?能否被学习者有效利用?有无学习进度指导模式?学习者是语言学习的主体,是中心语言学习材料的最终使用者。鉴于学习者需要独立制定学习计划、监控学习进度并检验学习效果,有必要为其提供一个较为具体、清晰的自主学习中心语言学习模式,即:学习材料的运行模式,作为其学习的导航。Oxford & Shearin[7]的研究表明:学习目标、自我效能感以及学习动机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明确的、特别的、具有挑战性的短期学习目标有助于增强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动力,最终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在实施自主学习培养计划过程中,有必要为学习者提供一种方法,使其自觉将最初为自己所设定的“我想要提高英语水平”这样一个长期的、固定的目标,转变为一个更加具体、更加明确的学习目标。其中由Toogood & Pemberton[8]创建的的自主学习中心运行模式 (Focus Transfer Review General,简称FTRG,见图2)最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FTRG模式为语言自主学习中心学习者提供了一个较为直观、具体的中心材料运行模式。它将整个英语学习划分为三个层次——“一般练习”、“迁移练习”和“集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在此模式指导下能够更加合理、清晰地监控自己的学习进程,把握学习动态,增强学习信心与动力,从而乐学、善学,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自学风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此模式也反映出语言学习最重要的是:“一般练习”,即:学习者必须要增加语言使用频率、拓展语言运用范围。

然而,我国自主学习中心设置起步较晚,运行时间有限,多数学习者反映:自主学习意识不够强烈、自我管理和监控能力欠缺,笔者认为在现有的自主学习中心推行FTRG模式不仅对材料的引导系统,而且对学习者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出了较高要求,这就要求教师给予相关学习方法、方式的引导,并定期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评估来帮助检验学习者的学习成效。以期在有效利用学习材料来提高学习者各方面语言水平的同时,也能引导学习者监控其学习进程,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思维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3.5 中心人员配置

除以上所述之外,中心有无专门的材料建设者和维护者,有无指导学习活动的相关人员,也是自主学习材料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9]。这里主要指创建和管理学习材料的人,他们是学习者与学习材料之间不可或缺的桥梁,他们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心的各种设施及学习资源的同时,也能够通过了解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来完善中心学习资源建设。语言学习材料的设置并不是线性的、静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课程实施的条件、教学目标导向、学习者语言水平、学习者个体需求等都会发生变化,这时就有必要对学习材料进行间歇性地、持续性地更新。

语言学习者作为自主学习中心的主体,也要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心材料建设中来,在此过程中逐渐提升对中心学习系统的熟悉度和学习兴趣,培养其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和反思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校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质量和效率。

4 结束语

建立语言自主学习中心主要是为了在训练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促进其语言技能的提高。故其材料的建设要围绕这个目的展开,既要着力培养学习者听说读写译等语言交际能力,更要有效引导学习者选择、利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逐渐使其成为真正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自主学习者。以上材料构建过程中所考虑的因素,凸显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考虑语言学习者的基本特征,将学习材料与建设者和使用者紧密联系起来。

SAC学习材料运行模式将每一个学习者都看作是具有不同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的个体,培养学习者积极、独立地掌控自己的学习进程,最终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然而,现今大多数自主学习中心硬件配套设施虽较为完备,但实质学习内容比较欠缺,而且大多数院校也主要是将其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并非真正意义的自主学习中心。一些SACs过于专注于为学习者提供数量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先进技术支撑,却忽视了应该如何为学习者筛选合适的学习资源,提供恰当的学习指导,帮助他们管理、规划自己的学习进程,评估自己的学习成效,引导他们成为真正的自主学习者。

参考文献

[1]Sheerin S.Self-access[J].Language Teaching,1991,(3):143-157.

[2]华维芬.关于建立英语自主学习中心的调查报告[J].外语界,2003,(6):43-48.

[3]Gardner D,Miller L.Establishing Self-Access:From Theory to Practic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4]李颖.自主“选择”的视角与SACs的软资源建设[J].中国外语,2011,(6):11-17.

[5]Rowberry J.Developing In-House Materials for the Self-Access Learning Centre,in R. de Silva (ed.) Working Papers in Language Education[J].Makuhari:KUIS,2004:213-225.

[6]Navarro M,Brady I.Promoting Learner Autonomy in Self-Access Centres:The Key Role of Mterial[J].ELIA,2003,(4), 69-86.

[7]Oxford R,Shearin J.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Expanding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4,(78):12-28.

[8]Toogood S,Pemberton R.Scaffolding for Self-access Language Learning,in T. Lamb and H. Reinders(eds.).Supporting Independent Learning Issues and Interventions[J].Frankfurt:Peter Lang,2006.

四风学习材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习风格;网络课程;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07―0087―03

一 引言

网络课程作为一种新的课程表现形式,要凸显自身优势应满足两个条件:首先应能为学习者提供不受时空限制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其次还应能根据学习者的个性特征灵活拆分重组,使其达到个性化获益。就目前我国网络课程的现状而言,第一个条件已基本满足,但个性化程度却较为欠缺,具体表现在:大部分网络课程仅具有基本信息登记模块,与学习更为相关的知识水平、学习风格等个性特征测试模块很少见到,与之相应的个性化教学内容呈现、个性化教学活动安排更无从谈起,但这些却恰恰是真正个性化的需求所在。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差异,其中学习风格的差异是个性特征在学习中的基本表现。虽然学习风格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但如果能够为不同风格的学习者提供与之相应的教学策略,显然学习效果会更好一些。因此,为进一步提高网络课程的自适应性,必须充分考虑学习风格对教学过程的影响,并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活动、认知工具等核心要素做出综合考虑,形成完整的个性化教学策略。

二 Honey & Mumford的学习风格理论

在心理学研究领域,“风格”是对个体差异进行的描述,指个体在认知、个性等方面一贯的外在表现方式。“学习风格”一词由Herbert.Thelen 于1954 年首次提出,现已成为教学心理学、学习理论和教学论等学科共同关注与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被誉为“现代教学的真正基础” [1] 。英国学者Honey & Mumford[2]认为“学习风格是对决定学习方式偏好的态度和行为的描述”。在此概念框架的指导下,他们根据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偏好情况,将学习者分为行动者、反思者、理论者和实用主义者四类,并编写了支持该分类模型的测量量表LSQ(Learning Style Questionnaire),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学习风格理论。

近年来Honey & Mumford的学习风格分类模型和测量量表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认可,现已被INSPIRE[4]、3DE、KOD、SMILE[5]等国外著名的在线个性化学习系统所采纳,在大量实验数据的支持下,证明了其在网络教学环境下良好的适用性和信效度。Honey & Mumford对四类学习者的典型特征描述如表1所示:

Honey & Mumford根据学习者的风格特征,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学习活动建议和改善劣势风格的措施,从而为推动学习风格在教学实践的应用提供了可操作依据。他们认为[6] “当学习活动与风格匹配时,学习较容易发生;反之,学习者会对该学习活动产生一定的逃避行为,除非获得一定的帮助进行克服”。

三 网络课程的个性化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或课程目标而采用的一整套比较灵活的教学行为,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据教学计划、学生的身心特点对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一种变通性和灵活性的运用[7]。因此,为适应学习者的个性差异,应在教学策略中充分考虑学习风格的影响作用,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来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降低认知难度[8]。根据四类学习者的风格特征,参照Honey & Mumford给出的学习活动建议,可对网络课程的教学策略进行如下个性化设计:

1 行动者教学策略

(1) 根据风格特征,编制个性化学习指导。

(2) 鼓励该类学习者担当团队的领导者,以发挥他们的优势,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3) 提供丰富多彩、富有挑战性的活动,让该类学习者在活动中获得经验。

(4) 提供应用知识的环境(如实验、角色扮演等),让该类学习者有机会“尝试一下”,但不要给与过多的限制与指导。

(5) 在常用工具栏中为该类学习者提供QQ学习群、课程论坛、聊天室等通讯工具,以满足其与他人交流协作的需求。

(6) 鼓励该类学习者三思而后行,在采取行动前做到综合考虑。

(7) 由于该类学习者偏好“做中学”,因此当他们学习知识点时,网络课程主内容区应首先呈现系统设定的活动。综上,可以将行动者的学习活动流程安排如下:参与活动(必选)阅读学习材料(推荐)听课(推荐)做作业(必选)完成测试(必选)。

2 反思者教学策略

(1) 根据风格特征,编制个性化学习指导。

(2) 网络课程中要为该类学习者提供充足的素材和背景材料。在学习材料的媒体呈现上,除文本外,还要充分利用图片、表格、动画等视觉材料,以发挥他们的观察能力。

(3) 能够认真听取他人意见是反思者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应建议他们认真听取教师的讲解,以获得对学习内容的全面把握。

(4) 由于该类学习者喜欢在没有压力和时间限制的情况下做出决定或完成任务,因此在作业提交的时限问题上,可对他们稍微放松。

(5) 在常用工具栏中为该类学习者提供笔记本和搜索工具,以满足其搜集资料和记录信息的需求。

(6) 鼓励该类学习者参与实践活动,以增强其应用知识的能力。

(7) 由于该类学习者善于反思和观察,因此,当他们学习某一知识点时,网络课程的主内容区首先应呈现以视觉媒体为主的学习材料。综上,反思者的学习活动流程可以安排如下:阅读学习材料(必选)听课(推荐)参与活动(推荐)做作业(必选)完成测试(必选)。

3 理论者教学策略

(1) 根据风格特征,编制个性化学习指导。

(2) 为该类学习者提供结构良好、组织紧凑的学习材料,并有效控制超链接的深度。

(3) 学习材料强调含有理性或逻辑的概念、程序和原理。

(4) 要用概念图、思维导图等概括化工具为该类学习者提供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其在脑海中形成全景图,这将有利于他们将新信息同化到原有图式中,实现意义建构。

(5) 在常用工具栏中为该类学习者提供笔记本和教师E-mail,以满足其分析与获取帮助的需求。

(6) 鼓励该类学习者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增强其应用知识的能力。

由于授课教师作为该领域的专业人士,一般而言都对学习内容有着较深的理解和把握,而且在备课过程中会对学习材料进行加工梳理,提取重、难点,使学习材料以良好的组织结构和逻辑顺序出现。因此,对于该类学习者,当他们学习某一知识点时,网络课程的主内容区应首先呈现教师的授课视频。综上,可以将理论者的学习活动流程安排如下:听课(必选)阅读学习材料(推荐)参与活动(推荐)做作业(必选)完成测试(必选)。

4 实用主义者教学策略

(1) 根据风格特征,编制个性化学习指导。

(2) 为该类学习者提供学习内容时,应突出学习目标与实际问题之间的联系。

(3) 注意安排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如果有条件可建立虚拟试验环境。

(4) 有机会让该类学习者从示范中学习,可以是真人示范,也可以是视频教学。

(5) 在常用工具栏中,为该类学习者提供课程论坛、教师E-mail等交流工具。

(6) 鼓励该类学习者在实验或实践中多思考,以提高其理论水平和抽象概括能力。

(7) 由于该类学习者对学习目标的需求度较大,且具有实用价值的目标会使其学习动机大幅提高,因此,当他们学习知识点时,网络课程的主内容区首先应呈现学习目标。综上,实用主义者的学习活动流程可安排如下:阅读学习目标(必选)阅读学习材料(必选)听课(推荐)做作业(必选)完成测试(必选)。

由上述分析可知,该教学策略设计方案基本体现了学习者的个性需求,并且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活动、认知工具等网络教学核心要素进行了综合考虑。对于学习活动流程的安排,在整体上遵循这样一种指导思想:充分利用优势风格,积极锻炼劣势风格。因此,该个性化教学策略不但含有与其风格特征匹配的学习活动(即上述学习活动流程中的第一项),同时也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与风格失配的学习活动(即上述学习活动流程中的推荐选项),以达到风格的平衡发展,使其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能更好的应对各种情景。

此外,为了保证教育的公平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网络课程还应将主要的学习资源如电子文档、授课PPT、授课视频等以超链接的形式放在“课程学习”主页面的导航栏中,以便各类学习者随时获取,帮助他们顺利完成意义建构,为学习者构建了资源丰富而又不乏个性的学习环境,做到以学习者为中心,体现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

四 结束语

随着开发技术的成熟,网络课程的个性化建设将逐渐引起研究者的重视,该文以学习风格为切入点,在Honey & Mumford的理论指导下,提出了较为完善的个性化教学策略设计方案,但“学习风格在线测试”、“个性化学习指导生成”、“个性化学习内容组织”、“个性化认知工具设定”、“个性化学习活动流程安排”等具体模块的设计和技术实现,仍是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另文刊出。

――――――――

参考文献

[1] 胡继渊,沈正元,张玉昆.中外学习风格研究现状综述[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9,(3):16-20.

[2][3][6]Honey, P., & Mumford,A.The Learning Styles Questionnaire 80-Item Version [M],Berkshire:Peter Honey Publications, 2006: 3-7.

[4]Grigoriadou, M., Papanikolaou, K., Komilakis, H., & Magoulas, G.INSPIRE: An Intelligent System for Personalized Instruction in a Remote Environment [A].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ser Modeling[C], 2001: 215- 225.

[5] Sampson, D., Karagiannidis, C.Accommodating Learning Styles in Adaptation Logics for Personalized Learning Systems[EB/OL].

/4PLR126/sampson2002.pdf, 2008-5-15.>

[7] 马丽,戴心来.认知风格理论对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设计的影响[J].电化教育研究,2007(1):59-62.

[8] 叶晓玲.网络课程中适应不同学习风格的教学内容发送策略的研究与实现[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

Research for Teaching Strategies of Network Curriculum Based on Learning Style

SHEN Xia-juanMA Ying-fengGAO Dong-huai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21, China)

Abstract: Network curriculum has been able to provide rich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but we can’t resolution and reorganization them in the base of the learners’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So, from the point of learning style,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Honey & Mumford's learning style theory, and proposes the individualized teaching strategies based on it. Finally, it points the key issues which need to further study.

四风学习材料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学习材料 数学课堂 有效性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的本质是引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探究活动过程,课堂上要使学习活动有计划、有目的、有效地进行,最重要的是学习材料的有效,因为学习材料是学习活动的载体。教师能否对教材做到既准确理解、科学处理,又能够灵活驾驭、变通创造,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关键之一。由于受客观因素的制约,传统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诸多学习材料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突出问题。如设计脱离现实起点,创设“忽视”学生的数学思考,选择时缺少数学内涵等。诚然,新一轮课程教材的编写有所改善和突破,但学习材料的给出也不可能完美无缺。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针对学习材料的有效性谈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课堂教学中学习材料存在的问题

1.学习材料设计脱离学生认知起点

【案例1】在一次学校的教学研讨活动中,笔者连续四次听了人教版四下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一课。教学片段大致如下:教师通过课件把课本的主题图放大,准备以这些图片为学习材料,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四则运算”的知识,好吗?

生:好!

师:请看“滑冰场”(出示主题图),你们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滑冰场原来有72人,中午……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4位教师几乎都按这个模式一帆风顺地上了下来,但是课的结尾出现了一个惊人的相似:

师小结:今天我们仅仅学习了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运算方法,以后我们还会学习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该怎样计算?

生齐答:先乘除后加减。

师:有小括号呢?

生齐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师无奈地说:如果小括号里有加减乘除呢?

生齐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乘除法。

每一个学生都有原有的知识储备及生活经验,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有关四则运算的知识,从这四节课来看几乎所有的学生已经清楚了四则运算的方法,面对最后这惊人的相似,我们只能遗憾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我们又教了一遍。原本教材的编排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让学生掌握运算的顺序,然而教师只按“逻辑起点”按部就班,没有关注学生的现实起点,导致课中一会儿关注解决问题,一会儿又关注运算方法,两者很难兼顾。如果我们事先能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对学习材料(包括学生中生成的素材)有效调控,课堂教学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2.学习材料创设忽视学生的数学思考

【案例2】《几分之一的认识》中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两幅图,出示:

师:看到这两幅图,你们想到了哪两个分数?

生: 1 3 和 1 4 。

师:同学们,你们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

生2: 1 3 > 1 4 ,我是根据图形比较出来的。

师:下面我们来比较几个分数的大小好吗?

……

师:通过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生: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师:对,跟老师一起讲一遍……你们以后会比较了吗?

生齐答:会了。

显然,上面片断中教学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是值得商榷的,教师通过呈现两个图形,让学生写出两个分数再比较,这样在图形的帮助下就算对分数一无所知的学生也能判断谁大谁小,这一材料的呈现和运用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忽视了学生的数学思考。如果教师能让学生先去“猜一猜”谁大谁小?继而用自己的方法去证明,那么学生思维的火花也许就迸发了。可见,学习材料必需要让学生有深层次的思维,否则苦心经营的材料将成为教学的“绊脚石”。

3.学习材料选择缺少数学内涵

【案例3】《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生:喜欢。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段动画片(放录像,生随着音乐一起唱起来)。你们知道这部动画片的片名吗?

生:知道,是《灰太狼与喜羊羊》。

师:那你最喜欢片中的哪个主人翁?

生:……

这个案例中,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看似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这个学习材料的设计与所要教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之间并没有多大联系,充其量不过是为营造一种看似热闹的教学氛围而已。学习材料不一定要“绚丽多姿”,但一定要有“数学内涵”,凸显数学味。

4.学习材料安排缺乏体验的实效

【案例4】如《认识人民币》教学片断:

师:老师知道你们喜欢上街逛商场。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玩买卖东西的游戏好不好?

生:好!

师:下面,请几个小朋友当营业员和文明的顾客,请顾客拿好钱去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课前在教室后面准备好一些缺乏体验实效的琳琅满目的商品。活动开始时学生兴趣十分浓,一哄而上,这时整个教室乱成一团,老师也不耐烦了。)

师:请小朋友自觉排好队,只能买一样,买好后迅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于是,学生排成整齐的队伍,一个接一个购物,回到位置上的小朋友东张西望有说有笑。教室里又是一片混乱。

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师苦心安排了购物情境,目的是让学生体验。然而,设计中却安排了很多无效的数学活动,一节课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许多年轻教师心中还存在着一种误区,认为没有学生实践活动的课就不是好课。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要让学生变得更加主动、活泼和敏捷,要使学生能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对数学产生兴趣,但是切记不可将数学活动设计简单化、模式化。

二、对学习材料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1.学习材料要有效贴近现实背景――在真实中学

在教学中,学习材料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现实背景,具体来讲,即要符合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数学本身的认知背景。现在课堂的教学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课堂活动内容及学习素材,这实际上也就允许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及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因此,应该寻找适合学生的、能体现数学知识生活原型的学习材料,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案例5】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我们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出发,创设一个这样的生活情景:某小区要请绿化公司进行绿化,下面是三个绿化公司的资料:

师:如果你是小区的负责人你会选择哪个公司?

生1:选择丙公司,因为丙公司成活了44棵,是三个公司中成活棵树最多的。

生2:我选择甲公司也许他们种了9棵,9棵全部成活了。

生3:我不想这样选,因为现在不知道他们一共种了多少棵?

师:我听懂你们的意思了,看来现在还不好选择,因为不知道他们一共种了多少棵?

师:现在你想选择哪个公司呢?

……

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教师从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绿化工程引入,让学生先“猜一猜”选哪个工程队,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在他们心底都有了一种默认:成活的棵树一定要多。于是有学生就觉得应该选择丙公司,但是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稍强的分析能力,有学生提出一共种了多少棵不知道时,很难进行选择,这时老师再出示第二张表格,逐步引出90 100 、95 100 、88 100 (通分得到)这三个百分数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的教学设计,学习材料来自师生熟知的信息,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性,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用好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还能提升学生探究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学习材料要有效提升数学思考――在思考中学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关注的是更好地利用学习材料,引导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去思考问题,逐渐从浅层的思考迈向高一层的思考。面对学习材料,大部分学生只能凭借生活的经验,从自己的角度进行思考,导致了数学思考目标难以达成。因此,对我们来说,不仅要用好教材教,并且要开发教材。

【案例6】笔者在教学《面积与面积单位》时,就采用了某特级教师的一个教学环节:在教学好面积概念后,学生知道了在图形上画出大小相同的方格,通过数格子的方法,可以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随后我出示了下表:

师:这三个空格中有三个图形,可惜图形看不见,但是知道了第一个图形有9格,第二个图形有6格,第三个图形有15格。你们认为那个图形的面积最大?

生1:15格的图形面积最大,因为我们刚刚学过格子越多的那个图形面积就最大。

生2:我不同意他的想法,刚才我们可以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有一个前提是每个格子的大小都相同。但是现在没有说每个格子都相等。

生3:我也觉得哪个大不一定,也许6格的最大,因为它的每个格子可能最大。

……

师:你们赞成谁的想法?小组讨论一下,各自讲讲自己的理由。

这样的学习材料并不是简单的让学生猜一猜谁大谁小,更不是简单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是有很强的思考性。在学生学习面积单位前,已经知道了面积的含义,也已经初步感受了格子越多面积越大的道理。上面的学习材料就是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学生通过“猜”、“争”、“论”等环节充分感受了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比较方法,自然引出了面积单位。教材只是落实课程理念的载体,只有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对教材进行多样化的处理,大胆实践,因材施教,灵活使用,教材才能焕发出独特的魅力。在充分利用原教材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从教学实际出发,以提升思维含量为目标,通过对教材进行重组挖掘,创设活动,互动交流,在交流评价中,创生新的教学资源,学生的学习才会更生动,才会促使学生各方面不断的发展,让学生从经验上升到数学思考层面。

3.学习材料要有效突出数学内涵――在文化背景中学

新课标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分强调数学的工具作用,弱化数学的文化价值,这非常不利于学生视野的拓展与数学素养的提高。同样,教材中的某些知识点只有回归到厚实的数学文化背景中,让学生再次探寻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数学这门学科才会被赋予更深刻的内涵,才会引起更多学生的兴趣。

【案例7】在教学“圆周率”时,我们老师教学时大致有两种方式:一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测量圆的周长和圆的直径,算出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二是先介绍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验证。两种方式虽然形式迥然,但它们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让学生通过大量地操作、计算、观察、比较找到周长与直径的近似比值,这个近似值大约是3倍多一点。二是在学生充分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赞赏地说:“这就是著名的圆周率!你们探求圆周率的过程跟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有着惊人的相似!”在肯定了学生的研究结果后,教师可以马上给学生讲一讲圆周率的故事: 祖冲之在前人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将圆周率推算至小数点后7位数(即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圆周率分数形式的近似值。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圆周率,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圆周率π叫做“祖率”。

上面的案例中,在学生经历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认为他们的研究成果与数学家的成果有惊人的相似,这对学生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同时通过故事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研究的不足,同时深深地被数学家孜孜以求的精神所折服。品味了圆所蕴含的丰富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更多的是对知识的理解、阐释与再创造,数学课堂在恰到好处的丰富拓展中,达到了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融合统一。鉴于此,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性,把与数学知识密切相关的“名人故事”、“文化传闻”或“科学趣事”等一并纳入学习材料组合的广阔视野,并精心选择那些蕴涵数学意义、富有思辨价值的社会现象以恰如其分的方式呈现于课堂现场中,引导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恰当透析社会现实,从中既增长知识、锤炼思维,还能感悟数学的文化内涵,体味现象的社会根源。

4.学习材料要有效利用动态生成――在活动中学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时空,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有效学习材料则为学生的体验性学习搭建了平台。

例如,在“圆的认识”这节课中,教师创设了如下情景:如果给你一支笔固定住绳子的一端,拉紧线,在同一平面内用绳子另一端的笔围着固定的点绕一周,想象一下,将会是怎样的图形?同桌两人合作,动手试试看,与想象的一样吗?学生个个兴致高昂,在随后的环节中,再组织学生利用同桌合作画出来的圆或利用老师准备的圆,通过“折、量、比、想、找”的方法来研究圆。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对所提供的学习材料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并在探究中产生了一种要与周围人进行交流、与同伴分享发现成果的强烈愿望。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将“静态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更多地转向“动态的主动探究式学习”,提倡由“关注知识结果”更多转向“关注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通过对学习材料的动态处理,要更多地考虑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获得各种能力的发展。在上面的例子中,教师提供给学生一段绳子、两支笔,让学生合作画出圆,而后让学生选用老师提供的或学生同桌合作的学习材料进行探究,学生的探究热情很高。可以肯定,学生亲身经历了实践活动和思维过程,一定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创设有效的学习材料,是为了使教学更加有效,不论怎样创设,最终目的是要更加有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针对在学习材料的创设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自省,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活动设计能力,并不断在反思中进取,在进取中收获。有效性学习材料的创设还能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好地激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和学习的效率。

四风学习材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数学课程 资源 高中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数学课程资源的界定

根据信息资源学的观点,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能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各种客观存在或存在物。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数学课程资源应该既包括《标准》所说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等,也包括有利于数学课程实施的各种无形资源、隐形资源,如智力资源、文化资源、习俗等社会资源,等等。

2 课程资源的划分

如果要正确理解课程资源,必须对课程资源有比较明确、清晰的分类。这种区分,一方面说明人们对课程资源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说明课程资源具有丰富多样性。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下面我们就按照数学课程资源性质、存在方式和分布的空间三个标准来分类:

根据性质,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根据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

根据存在方式,分为显形课程资源和隐形课程资源。显形资源包括:图书(包括教材及教辅)、报刊、图片等。隐形课程资源是指以潜在的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如学校和社会的风气、家庭氛围、师生关系等。

根据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也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凡是学校范围之内、能够促进数学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各种资源,都属于校内数学课程资源,超出学校范围的数学课程资源就是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资源对于学生的学习更加方便,利用率也更高,因而校内资源占主导作用,而校外资源则起辅助作用。校内、外数学课程资源对于数学课程实施都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内部的数学课程资源,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利用校外数学课程资源的力度,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境打交道。

3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1 挖掘教材潜在价值,创生数学课程资源

数学教材是数学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数学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基本素材和重要工具,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教材作为丰富而重要的课程资源,蕴涵着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潜在价值,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处理教材,充分地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

3.1.1 “活”用教材提供的材料,充分发挥教材功能

用“活”教材体现在创造性地使用数学教材,选择学习材料首先要考虑的是用好教材提供的材料,尊重教材又不“唯”教材,“基于”教材又能“再生”教材。

首先,教师要钻研教材、把握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善于对教材进行教学法加工,将教中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能主动参与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做数学”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其次,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注意挖掘材料的价值,充分发挥材料的功能。要合理呈现学习材料,注意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可以是文字、图表、实物、媒体等多种形式;呈现的时间要适当,可以整体呈现也可以分步呈现。注意充分挖掘学习材料的价值,可以是同一材料在一节课中多次使用,可以是材料的分层使用,还可以是通过教师的追问、引申使学习材料的教育价值发挥得更加充分。

3.1.2 改编教材提供的材料,拓展学习资源

教师要突破教材的束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其中的潜在价值,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编排顺序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变,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实现教材功能的最优化,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适当增减:即以教材的学习材料为本,适当增加、删除,或增加与删除结合的形式,以期达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目的。

改头换面:教材中有部分内容较好的学习材料,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一些具体的名称、人物和情境不符合具体情况,从而作一定的“改头换面”,变成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与具体班级学生相适应的有效学习材料,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展开联想:由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展开联想,创设新的学习材料。这种材料与教材原有材料比较,可能从形式上、内容上、呈现方式上都有了很大的区别,这种方式也是有效开发学习材料的主要手段之一。

3.2 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提升课程资源的价值

3.2.1 提升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主体价值

数学教师是重要的数学课程人力资源,他们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利用和积累,还决定着能否实现自身的主体价值,发挥数学教师这一人力资源的优势,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要系统了解数学课程资源的类型,加深自身对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认识,不断提升自己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与能力。二是要掌握各种教育技术,动手制作一些有用的课件,训练操作技能,熟练掌握在图书馆、网络上查询资料的方法,提高自身搜集资料的能力。三是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专长,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具有自己的个性。四是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探索网络环境下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方法,发挥教师集体合力。

3.2.2 综合开发

(1)融汇生活资源和文化资源。数学资源的开发要将数学置于广阔的生活背景和文化背景中,从生活中提取素材,从数学史中汲取养料,这样,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能较快地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容易获得真实的内心体验,感受到数学的博大与精深,领略到人类的文明与智慧。因此,对现实生活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挖掘加工是开发有效学习资源的重要策略之一,生活中有着丰富的资源,只要我们注意观察、挖掘和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那么农村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西部开发,2008年北京申奥成功……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资源。

(2)重视学生积极参与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学生既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尤其是在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到教学与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背景下,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途径多元化,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显得越来越频繁和重要了,他们本身就成了特殊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兴趣等都可能成为课程资源,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相互之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

3.3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实现课程资源的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与数学有关的信息技术为数学的学习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迅速、高效的网络媒体资源,已成为每位教师的必备素养。

参考文献

四风学习材料范文第6篇

有的教师认为教材就是学习材料,课堂上简单地呈现教科书的主题图和例题、习题,学习材料没有创生,显得太单薄,解释力不够,思维空间不大。五年级(上册)《求小数的近似数》的例题是让学生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是1.496亿千米”中的数量分别精确到十分位和百分位。教师教学时让学生分别写出这两题的答案并交流求近似数的方法,然后指出:在这里,1.50要比1.5更精确些。此时有学生质疑:为什么1.50比1.5更精确一些?该教师回答:书上就是这样说的。然后请学生将书上的话读一遍:“在这里,1.5是精确到十分位的近似数,1.50是精确到百分位的近似数,所以,1.50比1.5更精确一些。”

教师由于对学生的学情没有充分了解和分析,所组织的学习材料典型性和启发性不够,以至于没能及时捕捉学生学习的困惑和需求,预设不够充分,造成学生思维产生障碍。其实,教师可以将材料重新组织和加工,帮助学生在体验中丰富认知。

第一组材料:陆老师身高1.635米,请你将它分别保留整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启迪学生思考:你认为这三个近似数哪个最接近陆老师的实际身高?为什么?从而说明:精确的位数不同,精确度也不同。

第二组材料: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5.元≈6元(保留整数),6.元≈6元(保留整数),5.9元≈6.0元(保留一位小数),6.0元≈6.0元(保留一位小数)。创设认知冲突:在取近似值的情况下,你认为6元和6.0元一样吗?为什么?引导学生争辩,用举例或画数轴图来说明精确度的不同。学生通过画图说明:6元表示大于5.9元而小于6.4元之间的。而6.0元表示的是大于5.95元而小于6.04元之间的。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过多的学习材料,使得学生手忙脚乱、应接不暇,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教学《搭配的规律》时,学生在做完“2件上衣、3条裤子一共有多少种搭配”问题后,教师又呈现了以下7组材料:

(1)食堂中午菜单上有3种荤菜:排骨、带鱼、炸鸡腿,2种素菜:青菜、萝卜。如果选一荤一素,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2)小青家到少年宫有4条路可走,少年宫到图书馆有3条路可走。从小青家出发经过少年宫到图书馆,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3)2002年世界杯足球比赛,巴西、中国、土耳其、哥斯达黎加4个队分在同一组。如果每两个队要比赛一场,这一组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4)张颖、朱程程、刘文三个人排成一队拍照片,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5)十位上用8、5,个位上用4、2、0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两位数?

(6)小刚、小强和小璐三个人,如果他们每两个人通一次电话,可以通多少次?如果他们互相寄一张节日贺卡,一共要寄了多少张?

(7)小刚、小强和小璐三个人,如果在这三个小朋友中每次选两人排在一起拍照,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教师一共呈现了8组材料,每一组材料学生还未及时内化,马上又要调整思路感知另一种材料,思维显得单薄和苍白。学习材料不在于多,而在于材料的结构和内在的思维含量。

教师要在了解学生学习现实的基础上,积极创生学习材料,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具体来说,需要关注以下教学策略。

一、提供具体感性的材料引发思考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在数学学习中需要依赖具体感性的材料来引发学生尼的数学思考,促进对数学知识的感悟建构。

例如,学习“循环小数”这一概念,关键是理解“循环”的意思。教师教学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春夏秋冬自然风光的录像,引出四个季节的周而复始,使学生获得对“循环”含义的初步理解。接着,教师启发说:“像这样的事例,你们还能举出一些吗?”有的学生说:“每天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晚上从西边落下;第二天又从东方升起,……无穷无尽。”有的学生说:“每个星期,从星期一、星期二……到星期日,然后又是星期一、星期二……周而复始,无穷无尽。”……教师接着说:“那么数学中有没有‘循环’现象呢?请试算1÷3,14.2÷22。”这一段教学注意利用具体感性的素材,激发学生关于“循环”的知识经验,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二、呈现有结构的材料引领思考

学生必须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使新的数学学习材料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根据这一原理,教师要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在观察、操作、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体会、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知识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和数学知识的应用,逐步形成初步的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供有结构的材料需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全面揭示数学本质,三是能产生不同探究思路。小学数学中有结构性的学习材料一般可以是这样几种类型:

⑴尝试激疑型。例如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一些长短不一的小棒,试着围三角形,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发现长度为5、8、9厘米的小棒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而长度为4、6、13厘米的小棒却围不成三角形。产生疑问:为什么有的可以围成,有的不能?到底怎样长的三根小棒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

⑵启迪思维型。例如圆周长的教学,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材料有可以直接量出周长,如铁圈、圆形镜面等,也有不能直接量出周长的,如甩动小球形成的圆,以启发学生想到探索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⑶反思建构型。例如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教学,请学生用准备的8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自己想办法求出以下4个长方形的面积(这些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是:4和2、6和3、8和5、15和10厘米),学生尝试探究,并在解决问题及其反思中逐步领悟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四风学习材料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多元视角 学习材料 田忌赛马

“田忌赛马”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优化”的学习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在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中寻求最优的策略,并在此过程中感悟优化的数学思想。以往的教学绝大多数教师按照教材的编排,从“田忌赛马”的历史故事引入,接着抛出问题:你知道田忌是怎么安排的吗?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然后结合生活中的比赛进行练习巩固,最后课堂小结。这样大众化的教学,学生学习了之后的确有所获得,但对于优化策略的理解并不深刻。究其原因在于学习材料,尤其是探究的学习材料的设计和使用。用田忌赛马的故事来探讨优化策略,有诸多局限:学生对田忌赛马的故事并不是很了解,课堂上学生兴趣不大;古代故事既成事实,不能随意改变;对阵的各级马匹,容易混淆;在故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又显得比较生硬、跳跃,不容易和其他学习材料联系起来。

学习材料是教师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资料,是学生课堂探究的核心载体,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直接而显著的影响。教师需要通盘考虑、合理整合课堂学习材料供学生探究思考,引领学生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提高数学素养。数学学习材料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需要怎样取用呢?下面以“田忌赛马”教学为例,谈谈基于多元的视角统合学习材料进行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基于学生主体的视角――切合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设计和运用学习材料时,需要围绕学生这个主体,考虑是否切合学生的实际,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唤起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经验,从而把握住学生学习的关键点。学生以往积累的数学知识和活动经验,只是为持续学习提供了可能的思路和方法,还需要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检验,从而巩固或形成新的数学学习方法。如果能结合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学习经验,联系学生的生活,就能够使课堂风生水起,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片段1】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玩扑克牌游戏好不好?(好啊)

出示游戏规则:每人抽3张牌,一对一PK,点数大的赢。

师:明白游戏的规则了吗?(明白)准备好了吗?

学生一起回答:准备好了!

学生的眼睛齐刷刷地盯着投影,等待电脑发牌。

1.唤醒生活经验

鉴于田忌赛马故事的局限,笔者将探究性学习材料更换为扑克牌比大小。扑克牌比大小作为一种游戏,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上来。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游戏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经验,学生都经历过,而且在以往的游戏过程中已经有初步的、比较模糊的策略,能够依托所积累的生活经验进行深入的探讨。扑克牌比大小主要是比数的大小,比起对上等马、中等马和下等马进行比较,要直观、清楚很多,操作起来也非常方便,便于学生比较、讨论。

2.依托知识基础

在学习“田忌赛马”之前,学生通过“烙饼问题”和“统筹方法(沏茶问题)”的学习,对优化的策略已经有所理解,田忌赛马的策略可以丰富和深化优化策略。而学生原有的课堂学习活动经验也为开展探究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把握学习关键

学习的关键是学生针对学习的内容在学习上所遇到的疑惑和困难,教师需要在关键点上下功夫。“田忌赛马”的优化策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在不自觉地运用,但对于背后的原理并不清楚,或者没有去思考过,只是“知其然”,没有达到“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学中需要通过学习材料将重点放在为什么这样安排上。

二、基于材料本身的视角――一材多用

课堂上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原因,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提供很多的学习材料,因此,就要在同一个材料上下功夫,将学习材料用足用透。材料本身并不是数学,而是只提供了一个例子、一种现象,我们要从中去探寻背后的数学特点和本质。学习材料不能机械化、封闭化,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进行适当的变化,以巩固、深化、拓展学生的认识。这种变化可以有两种:一是学习材料本身,仅仅改变问题;二是适当改变材料中的某一个或几个条件,而问题不变。这两种方法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处理。

【教学片段2】引入经验初用

出示游戏规则:每人抽3张牌,一对一PK,点数大的赢。

师:谁能赢?

生:不一定。

师:如果小红想要赢,需要怎样出牌?

学生思考了一下:3、8、6。

师:能具体说一说吗?

生:3对9,8对7,6对4,三局两胜。

师:是这样吗?

学生齐声回答:是的!

教师出示两组扑克牌:9、7、4和8、6、3,先让学生初步给出对策。课堂上部分学生凭借生活经验马上就有了初步的对策,这是由于在现代的生活中,很多的比赛和游戏一般都是按照三局两胜来进行判定的,学生平时听说过、看到过,甚至也使用过。这与教学的预设相一致,说明这样的材料已经很好地引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学片段3】枚举验证细用

师:小红是不是只有这样的安排才能取胜?

生:要把小红所有的出法试一遍才能知道。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试一下吧。请拿出练习纸,根据要求完成在练习纸上。(练习如下)

活动要求:

(1)独立思考,并填写表格。

(2)小组合作讨论:

怎样做既不会遗漏,也不会重复?

观察这些方法,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思考完成表格,先同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生:我们是这样想的,先是8、6、3,小明赢;再是8、3、6,小明赢;再是6、8、3,小明赢;再是6、3、8,小明赢;再是3、8、6,小红赢;再是3、6、8,小明赢。

师:他们组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有什么好处?

生:从大到小,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也可以从小到大,这样也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

师:是的,有序思考是非常好的方法。观察这些方法,你有什么发现?

生:小红总共有6种方法,但是只有3、8、6这一种方法才可以获胜。

学生前面已经给出一种解决方法,但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数学的学习不能止步于表面现象,更重要的是挖掘现象背后所隐含的本质。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地列出所有可用的方法,然后进行比较,最终让学生自己发现只有这一种方法能赢,这样便清楚地凸显出优化策略的价值,使学生初步理解了优化策略。另外,在枚举的过程中,也巩固和深化了有序思考的方法。

【教学片段4】更换条件变用

师:如果允许小红换一张牌,但不能比原来的大,你准备怎么换?为什么?

生: 把6换成5,5还是比4大。

生:也可以把3换成2,反正都是要输的。

生:3还可以换成A。

师:A表示几?

生:A就是1啊。

师:可行吗?

生(齐答):可以。

师:为什么不换8呢?

生:小明已经是7了,不能换了。如果换了,就只有一张比小明大了,那还赢得了?

师:刚才我们换了这么多,什么是不变的?

生:有两张牌比对方大。

生:用最小对最大,保证另外两张赢。

生:还要后出牌,如果先出牌就输了。(学生都笑了起来)

师:这也是很关键的哦。

接下来,对于前面用于探讨的学习材料主题并没有更换,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让学生有条件地换扑克牌,使学生迁移出牌的对策,深化优化的策略。其实,这里每张牌的点数都是精心设计过的,小红的三张牌只可以换其中6和4两张,另外一张8不能换;6只能换成5这一种换法;而3却可以换成2或A,换牌的策略比较多样化。然后将这些不同的策略进行比较、沟通,找到他们的共同点,使学生比较深入地理解了优化的思想。

三、基于学习内容的视角――三向拓展

巩固拓展练习是数学学习内容不可或缺的部分,其积极意义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巩固拓展可以从三个方向进行延伸:介绍知识背景、横向联系应用、纵向深入提升。学习材料便可以根据这三个方向来设计和安排,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比较、沟通。在沟通和比较中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从而形成更加立体、完善的认知结构网络。

【教学片段5】介绍知识背景

师:你听说过田忌赛马的故事吗?

出示“田忌赛马”:田忌和齐王赛马,他们的马都分为上、中、下三等,然而齐王的每一等马的实力都比田忌的马略强。

师:田忌要想取胜,该怎么安排?

齐王―田忌

上―( )

中―( )

下―( )

学生很快就填写完毕。

生:田忌用下等马对上等马,上等马对中等马,中等马对下等马,三局两胜取胜。

师:你能说说扑克游戏和田忌赛马的共同点吗?

生:要先看对手出什么,再考虑自己出什么。

生:比对手弱一些,就要放弃一局最差的,努力去赢两局。

生:要全部情况综合起来考虑,合理安排,才能取胜。

师:你们真厉害!后来人们把这种合理安排、以弱胜强的策略称为“田忌赛马”。

在理解优化策略的基础上,重现田忌赛马的历史故事,让学生知道田忌运用优化策略取胜。通过这样练习的形式来介绍知识产生的背景,丰富了学生的数学文化;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巩固和熟练优化的策略。通过寻找扑克牌和田忌赛马之间的联系来深化对优化思想的认识。

【教学片段6】横向联系应用

师:你觉得田忌赛马的这种策略在生活中可以用在哪些地方呢?

生:比赛。

师:能具体一点吗?

生:乒乓球比赛,用最弱去跟对方最强的比,最强的跟对方中等的比,中等的跟对方最弱的比。

生:玩拍手游戏也可以用到啊。

师:是的,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能用上田忌赛马的这种策略,我们肯定可以把事情完成得更好。

数学来源于生活,还要重新回到生活当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并在横向联系生活和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认识,增强应用的意识,促进数学知识的巩固与发展,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片段7】纵向深入提升

出示拍球比赛:如果比赛中每个人都发挥正常,乙队怎样对阵才能获胜?用线连一连。

学生自主完成之后展示交流(有多种不同的方法)。

师:这么多的对阵策略都可以取胜,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最少取得三局胜利。

生:用强的三个人跟对方弱的三个人比,用弱的两个人跟对方强的两个比,就能取胜了。

生:要事先合理安排好。

师:同学们分析得都有道理,看来田忌赛马的优化策略还是很有用的。

从三局两胜到五局三胜,形式不同,场数增加,并且有多种取胜的策略,这是对田忌赛马优化策略的巩固深化和拓展。教师提供的探究性学习材料尽可能包含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层次思考和解决问题,达到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的。在展示了学生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沟通提升。这里的沟通主要是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方法背后共同的策略――优化。在沟通和比较中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每种方法,从而形成更加立体、完善的认知结构网络。

数学学习材料的设计和运用,要考虑学生的学情、材料本身的特点和学习内容的情况,放到课堂中,能够真正达到使学生乐于探究、善于探究的目的。当然,教学的预先设计只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在课堂实践中,还要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灵活、合理的调整,将预设和生成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学习材料应有的价值,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谢东艳.小学数学学习材料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2).

[2]王海儿.大 “ 材”小用与小“材”大用――数学学习材料的合理选择和利用[J].新课程阳光,2009(5).

[3]章志良,汪元英.使用学习材料的几点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07(6).

[4]庄细和.丰富学习材料,构建和谐课堂[J].广西教育,2006(10).

四风学习材料范文第8篇

不同的企业需要建设不同的文化。比如服务业为了防止员工与顾客产生磨擦就要建设“顾客永远是对的”的企业文化。软件公司为了提高竞争力就要建设“创新第一”的企业文化。军工厂为了保证军火使用可靠,就要建设“质量就是生命”的企业文化。汽车制造业由于协作关系复杂就要建设“团队精神”的企业文化。保健品企业成功的关键是营销就要建立“以销售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咨询公司为了增强竞争力就要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

不同的企业需要的企业文化是不同的,但又不是完全不相同,有些价值观念是所有企业共同需要的,这些价值观念有“节约成本”、“工作主动”、“勇于承受批评”、“反对攀比”、“服从命令”、“尊重领导”、“提高效率”、“敬业精神”等等之类,这些都是企业文化的共性要求。

每一个企业需要少数几个核心价值观念,这些核心价值观念下面又包容几十个子价值观念,这样才形成了一个企业文化体系,不成体系的企业文化效果是不大的。比如有一家软件公司的企业文化核心观念是“创新”,与此与匹配的子价值观念应应该有“错误是成功基础”、“学习的重要性”、“企业应保持较高的人员流动率”、“适度的冲突有益于创新”、“引进外来人才重要”、“干部能上能下”等等,另外一些通用的价值观念如前所述的“节约成本”、“工作主动”、“敬业精神”、“提高效率”等等也是构成企业文化的一个部份。

二、编写学习材料

编写学习材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比如中国共产党的七大整风,以及历次思想整顿运动都是以先准备学习材料开始的。应在总价值观下对每一个子价值观都组织编写学习材料,这些学习材料应做到以下几点:

⒈短小简捷,一目了然

⒉逻辑清晰,论证有力

⒊文笔通畅,通俗易懂

组织学习材料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组织口号

三、组建企业文化建设机构

一般而言,企业文化的主管机关应是人力资源部,也有的企业专门组织企业文化建设委员会,主抓企业文化工作。另外,应有一套固定讲师班子,这些固定讲师可由领导兼任,如果企业规模很大,应提前规划各个阶段的宣讲内容,并把宣讲内容下发给各宣讲师,以便使整个企业的思想建设步调一致。宣定讲师按公司的统一布置进行宣讲。宣讲师的队伍最好有部份外聘人员或上级领导,这样会提高宣讲的客观性,使宣讲的效果更好一些。

四、硬件建设

比如公司的装饰,员工服装,企业的主色调应与企业文化匹配起来,包括标语的张贴等。

五、动员工作

大规模推行企业文化建设前,要做好思想动员工作,要让员工知道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应强调这是许多企业成功的经验。否则突然进行思想学习、喊口号,员工会觉得“十分可笑”,这样效果就不好了。

六、逐步展开企业文化建设

四风学习材料范文第9篇

一、材料应该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学习的,学生总是带着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知进行同化和顺应,完成内部认知结构的重构。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不能无视学生已有认知准备的存在,选择的学习材料必须基于学生的现实认知起点,充分利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材料不要过难,不然会使学生因为过度焦虑而产生学习中的畏难情绪;也不过能于简单,使学生失去探索的动力。

例如,教学圆周长的计算,在学生理解了“圆周长”的含义之后。我分别出示了以下材料,让学生想办法测出周长。

第一层次:硬纸片剪的圆形。

第二层次:软布剪的圆形。

第三层次:多媒体出示如下三种情况:(1)一张纸片上画着一个圆;(2)一根绳的一端拴着一颗小球,小球甩动起来,形成轨迹圆;(3)一个面积很大的圆形花池。

在第一层次中,学生很快想到用绕绳和滚动法测出了圆形物体的周长。在第二层次中,用绕绳和滚动的方法都不行了,怎么办?学生在经历了片刻的沉默后,有人发言:可以把它对折,再对折,折成若干等份后,量出弧长就行了。

二、材料应该具有结构性,有利于学生经历“数学化”

数学学习过程区别于其他学习过程的实质是,要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所谓“数学化”,就是把数学研究对象的某些特征进行抽象,用数学语言、图形或模式表达出来,建立数学模型。因此,教师在研究教材时,不仅要研究教材上的数学内容,更要深层次地研究概念和例题的本质是什么,价值是什么,从怎样的材料出发,经过怎样的过程而概括出来的,最终要形成怎样的数学?

三、材料应该具有生活性,有利于学生数学思考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现代数学教学在设计上很重视新理念,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四、材料应该具有操作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

学生所学习的内容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后的结论性知识,教材则将这些结论性的知识通过材料明确反映出来。这种明明白白的学习材料老师一看就懂,学生一学就会,但不利于学生主动建构,实现“再创造”。我们应该把教材中有些比较明确的学习材料转变为具有探索性、有利于学生思考才能获取知识的操作材料。我认为,如果按照书本教学,圆柱侧面积的推导就过于简单和直接了。学生只能是机械地执行教师的一个个指令,并不清楚为什么要进行这些操作活动。这样的操作活动缺少探究味,思维含量不高,充其量只是为了得出某个数学结论,因此,难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在教《圆柱侧面积计算》一课时,让学生自己选择操作的材料,利用以前学习的知识,自己想办法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兴趣盎然,出乎意料地出现了很多种方法:

(1)把圆柱的侧面沿高剪开,得到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求出这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即为圆柱的侧面积。

(2)把圆柱的侧面沿斜线剪开,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即为圆柱的侧面积。

根据学生的交流,我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可以把圆柱的侧面积转化成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来计算,最后得出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当上课的时候,学生出现的多种做法确实出乎我的意料,相信其他老师肯定在教学中也时常碰到这种情况,所以,我们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操作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究,因为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经历探索结论的过程,使学生不仅品尝到思维结果,还欣赏到思维过程中的无限风光,当学生感到他们的一次次发现竟然与数学家们不谋而合时,这样学习数学怎么能不让他们流连忘返呢?

总之,有效教学已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数学教育的使命,更是学生生命所必需的技能赋予我们数学教育的义务。教师充分开发和利用有效的学习材料是摆在每一个数学教师面前的课题,也是完成教育教学义务之所在。

参考文献:

[1]陈庆宪.数学学习材料不一定要从生活中寻找.小学教学:数学版,2007(4).

[2]骆玲芳.数学教学新视角.

[3]钱守旺.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四风学习材料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认知负荷理论把工作记忆的限制性看作学习的主要障碍。在英国文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内在认知负荷相对固定的前提下,应该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设计和使用中减少外在认知负荷,增加相关认知负荷,从而改善学习效果。

一、引言

英国文学课作为我国高校外语院系的主干课程之一,在各类高校外语院系的教学计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就语言学习而言,阅读文学是获得一流语言能力必经之道。在文化交流方面,文学有助于培养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视野。事实上,英国文学作品中对时代特色、社会制度、生活习俗、价值观念等都有形象深刻的阐释。通过文学认识英国文化,这种功效是任何文化类书籍难以企及的。同时,文学教学是提高人文素质和修养的有效途径,因为经典英国文学作品中无不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和蕴含着对人生的深沉思考。学生在文学学习中获得心灵的感动,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文素养。因此,英国文学课程一直是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传统经典课程。

传统的经典课程与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非相悖:如果后者运用得当,还可以与前者取长补短。事实上,高等院校的英国文学课程长期以来主要通过教师的讲授来传递有关文学的基本常识、理论和作家作品的审美信息。学生是被动的接收者,通过聆听和记录来达到相关知识的认识和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文学作品和学生之间、以及授课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了距离。学生对作品的认识程度不够深入;教师也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回馈和反应。多媒体多渠道的信息传递方式,为文学教学带来了生机。更为重要的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引发学生对作品的探究欲望。可以说,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促进英国文学教学和经典阅读。

二、认知负荷

多媒体技术在英国文学课程中的使用己经成为共识,但是这种使用应该遵循生态化原则,严格控制课件和软件中的认知负荷。信息的加工需要消耗认知资源。由于人类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每种信息在加工时所需要的“认知负荷”的大小就构成了影响其加工和获取的重要因素。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是指人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心理资源的总量。如果加工某种信息所需要的认知资源超过了个体本身所具有的认知资源的总量,就会造成认知超负荷,从而影响信息加工的效果(swelter,chandler & tiemey,1990 )。澳大利亚心理学家swelter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了认知负荷理论,其目的就是在教学材料设计上和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降低阻碍学习的认知负荷,优化促进学习的认知负荷,使学习者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认知资源,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某种学习材料所能引起的“认知负荷”水平主要由3个基本因素决定: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方式、学习材料的复杂性、学习者的知识经验。由此,也产生了3种类型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extraneous cognitive load)、内在认知负荷(intrinsic cognitive load)和相关认知负荷(germane cognitive load) (pass renkl & swelter, 2003 )。

1.外在认知负荷

外在认知负荷是由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形式所引起的不利于信息加工与获得的认知负荷,也称为无效认知负荷。一般来说,教学活动中的外在认知负荷增大主要源于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通、教学设计差、学习活动方式复杂等等。如果外在认知负荷超过了个体的认知资源总量,它就会阻碍学习,影响学习效果。

2.内在认知负荷

由于元素间交互形成的认知负荷称为内部认知负荷(intrinsic cognitive load),它取决于所要学习材料的本质与学习者的专业知识之间的交互程度。由于每种学习材料本身所包含的成分、数量和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是不变的,因此学习材料的复杂性是固定的。教学设计无法改变学习材料本身所引起的内在认知负荷,但如果学习者具有与学习材料相关的专业知识,那么他们在学习相同的材料时,就会比其他学习者产生更少的内在认知负荷。“这是因为他们具有与学习材料相关的图式或自动化图式,即使这类材料包含多种成分并且各种成分之间关系复杂,但它们在工作记忆中也只作为一个组块,从而减小了工作记忆负荷”(林洪新&张奇,2009)。

3.相关认知负荷

相关认知负荷是由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形式所引起的有利于信息加工与获得的认知负荷,也称为有效认知负荷。相关认知负荷也与教学设计有关,但与外在认知负荷不同的是,相关认知负荷不仅不阻碍学习反而促进学习。

由于认知负荷是建立在认知资源有限和工作记忆容量一定的基础之上,所以3种负荷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即3种负荷相加起来的总量是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

三、控制认知负荷的策略

以上3种类型的认知负荷是相互叠加的,而外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都直接受控于教学设计者。为了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外部认知负荷,增加相关认知负荷,并且使总的认知负荷不超出学习者能承受的认知负荷,否则,就会产生较低的认知效率(pass,renkl & sweller,2003)。降低外在认知负荷主要是减少学习者所需要加工的与学习目标无关的信息,即减少冗余信息,最大限度地呈现直接达到学习目的的内容。尽管外在认知负荷都来自于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方式,但具体的来源有所区别,比如,有的外在认知负荷是由于过多额外的与学习目标无关的材料引起的;有时候则是由于材料安排混乱,导致学习者要花费大量认知资源用于整理材料。英国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知识型课程,该课程的作品难度较大、理论复杂、背景遥远、篇幅较长。这就决定了该课程的认知负荷很大,因此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的多媒体手段的使用方面尽量降低外在认知负荷。

1.图表的使用

在多媒体学习中使用图表,是降低外在认知负荷的一个有效方法(carlson, 2003 )。以图表为代表的视觉呈现方式可以包含很高的信息内容,给学习者工作记忆带来的冗余信息较少,从而降低教学过程中的认知负荷。图表主要用来呈现包括空间关系和空间处理任务的学习,与只能按顺序进行加工的句子相比,在图表中所有的视觉元素都可以同时看到,这样减少了在包括多个空间元素的协调任务中的视觉搜索。另外,图表提供了空间任务的更多外显表征,并且需要更少的参考信息,因为它表现出了必须通过文本来叙述的空间关系(larkin, 1987),可以帮助学习者更深入地理解。研究发现,难度较大的复杂教学内容,图表在减轻认知负荷方面的作用尤为明显(carlson,chandler & sweller,2003 )。这是因为图表可以激活和利用学生大脑中的认知图式,从而减少外在认知负荷,学习者只要在工作记忆中操作少数信息元素就可以进行有效的学习。特别是在新手学习的起始阶段,大脑中还没有形成学习新知识的基本图式,这就需要图表来帮助他们形成一定的认知支架。

在英国文学课件的设计中,可以适当利用图表来配合和辅助文字表述,特别是授课内容比较复杂和信息量比较大的时候。例如,在讲述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时候,教师都会意识到任务的繁重,因为莎士比亚的创作数量大、历时长、戏剧种类繁多。因此教师通常会将其创作生涯分成不同阶段,并且介绍每个阶段中的戏剧类型和名称。此时,单纯的文字表述会使得复杂的授课内容更加难懂,而图表的使用产生直观而清晰的效果,从而降低内容的外在认知负荷。

2.邻近原则减负技术

“注意分散”发生在学习者接收到多种资源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又必须同时进行加工的时候。解决“注意分散”的途径是接近原则:如果学生在叙述呈现之前不用把所有的动画都保持在工作记忆中的话(或在动画呈现之前不用把所有的叙述都保持在工作记忆中),那么他们就能学得更深入。与动画与叙述的同时呈现相比,两者的相继呈现更可能产生认知超负荷—该情境导致在问题解决迁移测试中理解的减少。注意分散包括空间上的注意分散和时间上的注意分散,因而接近原则也包括空间接近和时间接近。

(1)空间临近原则

在多媒体学习环境中,教学材料包括文字和图片,在一种传播媒体中整合文字和图像,整合解释性的文本与相关的图像,对重要的图表和文本内容使用线索和信号来集中注意,用信号来吸引言语信息的注意(mautone,2001)等都是有效促进空间接近效应的方法。

在英国文学课件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同时呈现相关的文本和图片,并且文本应该临近或者嵌入到图片中。如果屏幕文字与相应的图表离得比较远,学生便需消耗有限的认知资源搜索相应的文字和图表,从而导致认知超载。例如,在讲述《圣经》中的“原罪”思想对于英国文学的影响时,可以使用图片和文本相结合的方式向学生们解释。图片中描述的是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受巨蛇诱惑的情景,文字中解释的是“原罪”和“人类的堕落”等概念。

(2)时间临近原则

和空间接近效应一样,理解信息所必需的多种分离的资源增加了心理资源将被花费在外部活动上的可能性,比如要试着回忆消失的单词,以及他们和目前呈现的图片或动画的关系。baggett(baggett,1984)利用有声电影进行的学习研究发现,信息呈现的声音刺激在视觉资源7秒后呈现没有阻碍学习,但在更长时间的情况下(如在视觉呈现前或后14-21秒),学习下降的速度相当快。

mayer等人的试验也表明,同时呈现(动画和解说)的学习成绩要比相继呈现(先动画后讲解,或反之)好,因为在相继呈现时,学生需要在工作记忆中保存首先呈现的信息的表象表征,需要进行的认知加工便会超过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从而可能导致认知超载。

3.消除冗余材料

冗余发生在相同信息以不同的方式呈现或呈现不必要的额外信息时(sweller,2005 )。首先,moreno等(moreno,2002)的研究表明,在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同时呈现的时候,如果视觉呈现的是和声音内容相同的文本材料,对学习有促进作用。但是,当插图或言语信息等第二种视觉信息同时呈现时,冗余效应就是消极的,对学习有阻碍作用。上述的研究结果可以应用于英国文学课件的设计制作中,因此课件中的在自我解释的图像上无需添加文字,并且应该尽量避免使用文本和声音同时描述图像。

其次,mayer和moreno(赵永礼,蒋凉&高峰,2009)以程序性文章作为测试教材,进行不同的媒体组合。研究结果发现,双重视觉条件下由于同一时间必须同时注意两种视觉的信息呈现,会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从而需要较多的时间来学习,所以学习成效上不如单一的“视觉+听觉”好。研究还发现,当只出现动画和解说时,要比动画、解说和字幕三者同时出现产生的效果好。所以,在课件设计时要突出必要加工材料,减少额外信息加工的投入。这种研究结果表明,通常情况下课件的设计和制作中的某些想法和做法是错误的。例如,有时为给学习者增加学习乐趣,设计者会在课件中加入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信息,如有趣的图片、搞笑的声音或背景音乐,这往往会分散学习者对必要加工材料的注意,使学习者将有限的认知资源用于额外认知加工中,使必要加工的认知资源减少,结果是学习者不能将有限的认知资源投入到目标学习中。因此,在英国文学的课件设计中,应该减少或消除为了提高兴趣而增加吸引性细节,它虽然与主题有关但与学习目标无关,可以导致学习者更高的情绪兴趣,但却对其认知兴趣没有帮助。

4.多通道减负技术

当一个信息加工通道被必要加工的认知需求超载时,可以通过另一个信息加工通道来分担处理其中的某些信息。例如,当课件同时呈现图片和文字时,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二者都需要学习者通过视觉信息通道进行加工,这容易导致视觉信息通道的认知超载。解决此问题的一个方法是以讲解的方式呈现文本,即言语在听觉通道中被加工,图片在视觉通道中被加工,这样,视觉通道的加工要求被减少了,学习者能够更好地选择图片的重要部分进行进一步加工。

因此,在英国文学课程中使用的课件中应该插入图片,并且进行讲解,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在分析《鲁宾逊漂流记》的主题时,首先确定它是一部冒险小说,然后在课件中插入了四幅图片,分别是海难、孤岛、沙滩上的脚印和土著食人部落。在听觉呈现中,通过文字解说分析小说中的这四个意象,从而解释将该小说定义为冒险小说的理由。因为视觉呈现和听觉呈现中相同内容的同时获取,学生对这四个意象印象深刻。图片和文字的结合带给学生们强烈的感官刺激,激发了他们想象的空间。

5.增加相关认知负荷

根据相关认知负荷理论,学习者己有的与学习相关的知识经验会影响多媒体信息加工中的内在认知负荷。由于学习者是带着丰富的先前知识、技能、观念、习惯和态度进入新的学习情境的,这些都会影响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影响着他们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由于不同学习者背景知识、经验存在差异性,同样的学习内容,对于某些学习者来说会产生较高的认知负荷,而对于其他学习者来说可能只造成很低的认知负荷。多媒体软件设计者应当从多媒体学习者的经验入手,尽量提高多媒体学习者对学习所需的知识与技术的熟悉程度。

相关认知负荷主要来源于学习者本身,增加相关认知负荷必须唤醒学习者的认知投入。学习动机是影响多媒体学习者相关认知负荷的因素之一,而外部动机因素通常被认为是学习者访问材料的最初诱因,但是只有内部动机因素才是学习者持续努力下去的关键。

因此在英国文学课件的设计中,不但应该关注软件的科学性和教育性,并且还应该利用软件来吸引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机。首先,学习内容尽可能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产生联系,充分挖掘适合学习者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的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更多的认知努力。其次,以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呈现学习信息,通过改变多媒体软件的版式、字体、形式等因素,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注意力。第三,多媒体的呈现还应该做到个性化,解说中运用对话的风格会使学习者有很强的参与感,运用第一、第二人称使学习者产生亲切感,激发其学习欲望。第四,尽量设计具有交互性的多媒体软件,使学习者自定学习步调,控制、操作和探究学习材料,还可以更好的实现反馈,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内部学习动机。

四、结语

上一篇:教材学习材料范文 下一篇:二年级学习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