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四实”之风

时间:2022-10-18 06:26:18

面对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人们的价值取向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随着自己的条件、信念与选择日益呈现出多向化、多维化、多层次立体化的面貌。一些人因为信仰缺失,道德水准模糊,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迷失了自我,唯权、唯利的思想使得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动机不再单纯,更无法持久,加之所在集体凝聚力的不强,浮躁、畏难、好高、务虚等情绪便在该集体中蔓延,最终导致个体的创造力与幸福感逐步下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友爱渐渐缺失;集体的活力与凝聚力逐渐消散。如何扭转这种被动、迷茫的局面,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氛围,使整个集体的生机和凝聚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难题。

集体凝聚力是指集体成员之间为实现集体活动目标而实施团结协作的程度,其外在表现为向心力、凝聚力和1+1>2的效果,价值表现为团队的灵魂塑造、组织高效运转的保障,特征表现为高度统一性、高度自主性、高度责任感等。“源清流洁,本盛木荣”,认识了集体凝聚力的概念与特征,我们就不难找出增进的办法,那就是倡导“踏实、务实、求实、落实”的“四实”风气。

一要“踏实”。踏实,就是要脚踏实地、安守本分,不浮躁、不非分。“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曾说:“古今中外,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一不是脚踏实地、艰苦攀登的结果。”吉鸿昌也说:“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上至领导干部,下至工人群众,都需要具有踏实的作风,这样才能更好地团结协作,推动决策的落实、工作的开展和目标的实现,才会为增进集体凝聚力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集体中的个体,要静下心来、扑下身子,安心于工作,专心于实践,自然会有所思、有所悟、有所谋,把本职工作做好。

二要“务实”。务实,就是要讲究实际,客观地或冷静地观察以求得对客观实际的正确认识,并致力于实在的或具体的事情。务实作为中国农耕文化较早形成的一种民族精神,一直以来影响着中华民族,孔子不谈“怪、力、乱、神”,就已把目光聚焦在社会生活上。王符的《潜夫论》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更是将务实作为君子行事的根本。务实的个体是负责任的个体,务实的集体是高效运转的集体,务实的个体和集体必会不断地产生或大或小的向心力,在不断的叠加中,使集体的凝聚力得以巩固并加强。所以说务实是增进集体凝聚力的根本。大兴务实之风,就是要树立追求真理的理想,明确努力奋斗的方向,坚定“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信念,抱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用科学发展的观念来引导工作的开展,确保理想信念及综合素质的先进性始终不变。

三要“求实”。求实,就是要一切为了实际功效,不走过场,不落窠臼。思往昔浮夸之痛尚在,虑今朝务虚之风当止。以史为鉴,求实的集体于外必定有明确的方向并为之前进不息,于内必会有强大的磁场引导大家共同奋斗。因此,求实之风是增进集体凝聚力的核心,须贯穿于方方面面。思想上“求实”就是要有担当、敢探索、勇创新,有担当才会不迷茫、有方向,敢探索才会不拘泥、有发现,勇创新才会不自封、有活力。工作上“求实”就是要谋全局、思长远、虑可行,谋全局才会无偏颇,工作规划才会到位;思长远才能上下兼顾、持续发展;虑可行才能切合实际、少走弯路。用人上“求实”就是要唯贤、唯能,德行是选拔人才的首要条件,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讲道:“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积极肯干,不谋私利为标准,这就是任人唯贤的路线。”才能是胜任岗位、忠实履职的前提,“贡举选士,当求实効,无以虚名取人。”唯贤唯能者,必是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关键人才,必会发光发热、大有作为。

四要“落实”。落实,就是要坚定而不动摇,坚韧而不懈怠,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同志要求共产党员一定要有“认真实干”的精神,强调“一件事不做则已,做则必做到底,做到最后胜利。”邓小平同志强调“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凡事都要落在实处。”同志强调“落实,落实,再落实,因为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关键环节。”同志强调“要坚持发扬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和坚持科学求实态度的统一,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同志更是强调要求真务实,“讲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这是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保证。”反之,落实之风不兴,则踏实、务实、求实之风无果,工作流于形式,人人马虎应付,集体凝聚力的增进便无从谈起。“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因此,必须将抓落实作为增进集体凝聚力的关键来抓,不能松懈。抓落实就是要抓重点。同志曾说,要以点带面,面上的工作要先抓好三分之一。抓好重点有助于立竿见影看到实效,这对带动全盘、活跃全局有着重要作用。要抓全面。扎扎实实地抓好全面工作虽然短时间内看不到效应,但关乎长远、影响全局,这对避免短板效应的发生至关重要。要抓反复。“行百步者半九十”,胜利往往在于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必须抓好工作的全过程,保证工作的连续性。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辽河油田曙光公用事业处)

上一篇:从“人本管理”到“心本管理” 下一篇:色彩清雅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