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学习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02 09:02:32

教材学习材料

教材学习材料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习起点;数学教学;有效性

学习起点,是指学生学习新内容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及能力储备,它可分为学习的逻辑起点与学习的现实起点。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进度,应该具有的知识、技能积累。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经具备的,多于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技能积累。

一、如何寻找学生学习起点

(一)在课前调查中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

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不一样,接触的人、物都不尽相同,从而他们的知识水平也不尽相同。因此,想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不是件很容易的事。进行课前调查是一种有效的办法。

1.调查的内容。

(1)了解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进度,应该具有的知识、技能积累。上课前我们首先应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认真解读教材,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前后联系,设立有意义的目标。为教师在学习材料的选择与进程推进上提供正确的保证。

(2)了解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我们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分析不能只来自教材编排体系认为应该具有的,更应该考虑学生的“现实状态”。“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况。这应成为最基本、最重要、最不该遗忘的教学资源。我们要在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现实起点,正确地确定学生学习的起点,为学生构建一个较高的认知平台,支撑起一个更大的探究空间,使学生处在一个最佳的最近发展区,获了更大的成功和发展。

2.调查的方式。

(1)问卷调查:即设计一张问卷,在课前让学生填写,从而了解学生的有关情况。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前,围绕“你知道什么是百分率吗?”“你能说出几个生活中的百分率吗?”等几个问题,进行问卷调查。

(2)抽样调查:即随机抽取一部分学生进行调查,从这一部分同学的反馈中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

(3)谈话交流: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谈话交流中直接了解学生对某一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是我们常用的方法。

(4)作业分析:从学生的作业中也可以明显地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存在的不足,从而帮助我们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这也是我们教师了解学生学习起点的一种重要途径。

(二)在课堂教学中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

根据学生的现实知识水平,教师进行教学预设。在课堂中要随时随地关注学生、了解学生,从学生的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等方面准确把握学生现实学习水平。

1.在课前谈话中找寻。课堂上可以先让学生说说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让他们充分展示已有的知识状况。这种知识的展现是学生对自身学习进行再思考的过程,也可以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也使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的现实起点,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流程。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说说你还想知道什么,方便教师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2.在尝试练习中找寻。在新课教学时,教师通常可以设计尝试练习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的尝试反馈中教师可以很清楚地寻找到学生的真实起点,从而随时调控,调节自己的教学方式,选择合适的教学起点为教学服务。

3.在交流、倾听中找寻。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组织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交流,这时教师要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学生回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童趣的问题。并通过及时捕捉学生的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再通过对信息的处理来调整教学预设,使课堂教学有序、有效。

4.在活动、操作中找寻。动手操作是课堂活动中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学生借助手的活动能够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更能体现出W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因此,有些教学内容,可以利用设计一些数学活动来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

二、有效运用学生学习起点,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设计弹性教学方案

综合学生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我们应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适度地调整,对课堂教学进行预设,形成“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设计时重在大环节的关联式策划,使学习材料具有较强的思考性。

(二)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调整教学方案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我们课前没有想到的“可能”,寻找到的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预设方案中的情况有所偏差,这时教师不能照搬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材料、不能按照自己事先设计好的预设方案进行教学。而必须在学生所占有或提供的学习资源的基础上改造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调整自己的预设方案。

(三)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强化意义建构

为了能使学生能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教师应从学生的经验和内在需要出发,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出发,提供丰富的交互功能强的学习资源和必要的实物、图形、学具,使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

1.提供丰富而典型的学习材料。这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避免思维定势,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比较完整、准确概念。

2.结合直观形象的演示或操作活动。如何使学生对这个概念理解得丰富而生动,我们可通过动手操作,多媒体演示等手段,使定义与直观形象和感觉经验结合起来。这样的操作活动不仅能直观地表现知识的内在意义,促进知识的理解,更有得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3.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帮助学生实现同化与迁移,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方法。

4.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解决“内需问题”。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内需的问题”――内心中急于解决的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教、学活动的必要。而有了“问题”,尤其是学生的“内需问题”,大家才能围绕问题的解决展开学习、讨论、调查、研究等工作。教师要善于挑起学生新旧知识间的认知冲突,以学生已有的认知、生活经验为基础提出问题,关注学生内在心理困惑的诱导和生成,及时解决学生的内需问题。

教材学习材料范文第2篇

随着英语重要性的逐渐被广大家长、学生所认识和接受,和小学英语教学的开展,学生手中的英语读物和音像资料除了课本之外也正在逐渐增多,但是一方面由于教师教学任务的繁重和紧张,对这些读物没有引起必要的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学生又缺乏自主、合理运用这些资料的能力和耐心,据我发现,这些课外的学习材料大多并没有被充分和有效的利用。

其实,在英语学习中,通过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和语文学习一样,能让学生扩大视野,获取知识,不断巩固和提高已学过的语言知识及其运用能力。同时,旧知识在新的语境中不断复现,新语言现象的频频出现,通过反复的阅读和合理的引导与帮助,能让学生起到触类旁通,拓展视野,深化知识的作用。如果开展的较好,必能加快学生英语学习的速度,提升阅读及理解的层次,拓展学习的深度与广度,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众所周知,在中高考中,阅读的失分力一向是较高的,而学生英语的灵活运用能力正是用这一种方法进行检测的。因此,如何让这些课外读物与教材相结合与配套,共同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语言知识,发展综合运用能力,是时代给我们提出的一个新的课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在毕业时要达到二级目标要求——即除了能认读、理解教材上所示的单词、短语和对话、短文外,还应看懂贺卡等所表达的简单信息,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正确朗读故事或短文,并看懂英文动画片和程度相当的英语教学节目。要达到这一目标和要求,仅靠教材所提供的语片和材料,肯定是远远不够的。课外材料的合理、有效利用,即是对教材的有效补充,又是对教材学习的一种检测和提升,也是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有效、直接的方式。

进行英语的课外阅读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检测和反馈。

一 开展手抄报比赛

在教学过程的合理时机,结合课本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材料,办一份手抄报,即可以独立完成,又可以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然后拿出来展示,让大家

一起来评判。如在教学5A Halloween 时让学生作了一期关于万圣节的小报。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找材料,做设计,忙得不亦乐乎,很多封存起来的书刊杂志都被找了出来,有的还从网上寻找相关资料,阅读的积极性被极大的激发出来了。结果,学生所选的内容相当精当,有些甚至是教师都不熟悉的,版面设计得也很精彩,不免让人惊叹于学生的能力。

二 开展讲故事、作讲演、演短剧等活动

阅读的直接作用就是学生词汇量的扩大和活动能力的提高。为了让学生继续保持并加深英语阅读的兴趣,有效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应该为他们展示课外阅读成果提供一个平台。所以在每节课的开始,除了everyday English之外,还可以抽出几分钟,轮流让一到两名学生用英语来讲一个故事,笑话,或作一段演讲,甚至是唱一首英文歌曲。学生为了展现自我,同时为了避免丢脸,必会在家仔细钻研手头的阅读材料,观看久已成了摆设的英语碟片。久之对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习作能力也是一种锻炼。如果能利用口语课,让他们表演自己编排的短剧,如在教了At a birthday party 之后,让他们为即将生日的学生去自己排一次Party,开一次party, 则兴致会更高,也是对小组协作能力的培养。

三 让学生自画英语漫画作品

集知识味性于一体的漫画书小学生最喜欢看,因为漫画滑稽、夸张、幽默,对话简明、扼要,学生能通过图理解其大意。英语漫画也是一些学生英语杂志的重要内容。教师若引导学生自己创作漫画作品,即是对那些阅读材料的再利用,又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如Three little pigs 的故事许多杂志上都有,可以让学生创作一个结尾并配上一两句话,一方面学生必须阅读弄懂故事内容,另一方面又必须用英语进行思考,同时还让绘画技巧得到了一次展示。

四 背诵和改编rhyme ,chant 等和唱一些英语歌曲

rhyme ,chant, songs 等是牛津小学教材中的一块重要内容,学生对这些内容通常兴趣都比较高。教师可以结合所教的内容另外提供一些给学生背诵和演唱,并可以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改编这些小诗和歌谣,这既是对阅读材料的巩固,也是英语思维能力的一种锻炼。

五 鼓励学生互相交换英语课外书和视听材料

由于每个家庭情况的不同,学生拥有的课外书和音像制品的数量、质量也不尽相当。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他们所拥有的材料带到学校,大家通过课外活动一起观看或传阅,或者进行同学之间的调剂和交换。这样,一方面节约了阅读的成本,另一方面又极大的拓展了学生课外阅读接触的面和量。

教材学习材料范文第3篇

一、小学生课堂学习的逻辑起点与现实起点

学习起点,可以理解为学生从事新内容学习所必须借助的知识准备。比如:小学生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那么,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与通分就被看做是学生的学习起点,学生借助于通分,将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进行计算。

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里,学生的学习资源与学习方式正变得日益多样,其多样性主要表现为:首先是学生父母文化素养的提高,带动了家庭教育质量的提高。加上父母亲均十分乐意让孩子接触(甚至提早接触)一些文化内容。因此,学生在未从事某一知识内容的系统学习之前,往往已具备了许多零碎甚至是关键的知识储备。其次,小学生课外阅读材料十分普及,特别是一些具有故事情节的数学童话、科普作品,以及学生订阅的报纸杂志,其中均渗透了一定数量的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的一大笔学习资源。另外,现在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面对许多电视科教片、动画片、纪录片和各种网络资源,再加上科技馆、博物馆、少年宫等文化教育场所,他们从中也接触了大量的数学信息。可以认为,学习资源的多样性在给学生带来生动丰富的学习生活的同时,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挑战。因为学习资源的多样,意味着学生的知识状况对于老师来说是一个有待理解的未知数,教师与教材所提供的知识内容只是学生知识状况中的一个部分而已。

鉴于以上认识,我认为学生的学习起点分为两类,即学习的逻辑起点和学习的现实起点。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的进度,应该具有的知识基础。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作用下,已具有的知识基础。

举例来说,三年级学生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的逻辑起点是整数的平均分,因此教材从分东西开始学习: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多少?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半个”没法用整数“1”表示,于是来学分数。这就是教材所提供的逻辑起点,从这个逻辑起点出发,学生一点一点地学习有关分数的新内容。然而事实上,此时能用来表示半个的同学已十分普遍。据调查,在没有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班里每一个学生均表示从不同途径接触过分数,只是接触程度有所不同罢了。一般来说,目前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其学习的现实起点高于学习的逻辑起点。

二、学习起点的选择对课堂学习所具有的影响

(一)不同的学习起点对教师组织学习的不同影响

应该说,我们教师在组织学习的时候,已经很习惯于从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出发,因为教材的编排都是从逻辑起点出发的,它所展现的学习过程具有条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教师的学习辅导就比较得心应手,不必应付太多的学习问题。但是,如果教师选择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那么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教师将无法照搬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材料,而必须在学生所占有或提供的学习资源的基础上改造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材料,而这种学习材料的调整必须在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后进行,这种学习材料的调整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是巨大的。

(二)不同学习起点对学生学习发展的不同影响

课堂教学的“难处”就在于班级中有各种各样的学生,教师统一的教学方案无法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此教师普遍采用“保底”的教学策略。但这种“低起点、小步子、多重复”的教学格局冷落和冷却了中上等学生的学习热情,面对教师针对中下等学生无微不至的讲解,他们只能不厌其烦地坚持听那些自己一眼就知和一听就懂的知识和道理,不得已成为教师教学时的“陪伴”,这种教学对中上等学生是浪费的、低效的,也是不公平的。

三、理清学生认知基础,在动态中生成教学起点

教学起点是有效教学的起跳板。能否正确设定课堂教学起点,决定了一节课的教学是否有针对性与适切性。实现逻辑起点与现实起点的平衡、统一与和谐,是教学走向生本的基准线。进行课前调查是了解学生起点的一种有效的办法。但每节课前做调查,显然不切实际。上课开始,可以做个简短的交流,“关于这些内容,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对于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从学生的谈话中了解学习起点,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或者课前进行尝试练习,根据练习的反馈情况,找准教学起点。通过交流,让学生们展现他们已有的知识状况。当他们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告诉同学与老师的时候,他们是在享受,享受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老师的任务,则是根据学生不同的现实起点,抓住本知识内容的核心问题,以问题的形式要求同学们继续研究,给予解决。从而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听学”还要“自学”更要“互学”。面对问题,起点不论是高或低的学生,都会争先恐后地加入研究行列,因为他们都愿意享受这种因学习而带来的被重视的快乐。

因此,我认为教师在组织课堂学习过程中选择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能直观地告诉学生,学校、教师、教材不是他们学习的唯一资源,各种资源是彼此开放且相融的,学校、教师、教材则是他们把所有学习资源加以整合,形成学习能力的最佳场所与促进者;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以交流与研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在交流过程中形成尚需解决的问题,在问题研究中达到对新学习材料的掌握。因此,这种学习模式十分有利于学生形成以交流与研究为特征的学习能力。

教材学习材料范文第4篇

幼龄孩子学英语和成人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们的学习目的不一样。青少年和成人学习英语的目的性很强,比如升学、出国或是考职称,因此他们的英语学习有针对性,也更容易坚持。可是对于幼龄孩子来说,能让他们学习英语的目的就只有兴趣,通俗地说,就是好玩。

女儿四岁的时候,我开始给她放一些教材类的英语动画片,里边有正儿八经的单词回顾、句子跟读和提问。没想到她只看了几集就非常抗拒,死活不愿意配合教材学习。 最后除了教材里附送的小玩具以外,几百元的教材基本就浪费了。起初我也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当我给一个八岁的小男孩上课时,他一语道破了真谛――

他说:“Fiona,我在幼儿园的时候妈妈就给我买了一套英语碟,广告说每天听就能学好英语啦。”

我逗他:“那你还来我这儿学啊,你的英语应该很好啊?”

他答:“那个碟一点也不好玩,我听了几次就不想听了,后来就作废啦!”

原来,孩子是否愿意接受知识的判断标准就是“好不好玩”,他们是用“好不好玩”来判断要不要花时间、要不要专注于此的。

所以,建议家长一开始就找一些生动活泼、简短易懂的动画片给孩子看。比如美国动画片Thomas and Friends和Little Bear都是很值得推荐的幼龄儿童英语动画。在挑选动画片的时候,最好是讲述小孩子日常生活的故事,而不是单纯的教材。家长可以先做一个判断,如果你自己是孩子的话,会不会喜欢,里面的情节是不是孩子身边的事,如果连家长自己都不喜欢,就更别指望孩子愿意学了。

在给孩子看动画的时候,每次的时间不要长,10分钟左右就可以了,一是保护孩子的视力,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保持兴趣,想知道后面还有什么。不要强求孩子们在看动画时记住完整的句子,而是让他们全心全意享受动画情节,爱上人物角色。看完以后可以和孩子做一些小游戏,比如动画里讲了一些动物的名称,家长可以说英语单词让孩子画出来。当孩子能说一点点单词或是短句的时候,一定要提出表扬,鼓励他们重复,激发他们的兴趣。

教材学习材料范文第5篇

一、基于学习起点,开发有效学习材料

现行教材都是按螺旋上升的原则进行编排的,许多教学内容被分拆成一块块比较细的知识部件。这样的编排方式固然有其有利的一面,但如果教师对教材体系中组成各部分知识点的搭配和联系的相对固定结构不十分熟悉的话,课堂教学往往难以高效。对于这样的知识板块,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与现实认知起点,对教学内容的知识进行点的分析和梳理,然后定位每个知识点的最近发展起点,梳理每个知识点的最佳后续发展点,开发有效学习材料。

(一)基于逻辑起点开发网格化材料

开发教材应在教师对数学知识体系整体认识的基础上,了解知识结构的编排体系和每个知识节点的逻辑起点,只有依据知识逻辑起点的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生“学”的知识有“嫁接”点;只有基于逻辑起点的材料,才能使学生“学”的知识与“原有”知识构成系统性、网格化的知识体系。

比如小学阶段的分数应用的教学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笔者在实践中通过倍数应用题引出分数应用题,把分数应用题的学习引流到其知识的源头――“―倍数”应用题的过程拓展中学习,从而形成倍数应用与分数应用的知识网络结构,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说明如下:

1.感受分数与倍数的联系

(1)出示:红花有6朵,白花是红花的3倍;白花有多少朵?(学生画线段图,列式,说明解题思路,板书数量关系式。)

(2)变上题为:红花有6朵,白花是红花的1倍;白花有多少朵?(学生画线段图,列式,说明解题思路)

(3)变上题为:红花有6朵,白花是红花的倍;白花有多少朵?(学生画线段图、列式,说明解题思路,同时指出将倍的“倍”字去掉,含义相同。再把改为另一个分数再引学生解答。)

2.沟通分数与倍数的联系

(1)观察,对比。

通过倍数与分数应用题的对比,找到两者间的相同点;再从其对应的线段图进行对比,区别两者差异。

(2)提炼分数乘法应用的数量关系式。

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对应量。

(3)沟通分数乘法数量关系与倍数应用的数量关系。

这样,开发材料时把握住数学知识逻辑起点和知识发展的主线展开,教学时才能站在整体的高度处理好局部的问题,才能帮助学生自我建构、自我生成。

(二)基于现实起点开发整体性材料

基于“学”的学习材料应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需要认真分析学生“真实”的现实起点,如果学生数学学习基础扎实、起点高,而教师还是按部就班地根据教材编排顺序来进行教学的话,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主体潜能的发挥、限制数学问题的探索空间。

以条形统计图为例:一年级教材编排了 “一格代表一”(简称”以一当一”)的条形统计图,二年级上册是“以一当二”的统计图,二年级下册又是“以一当五”的统计图。那么能否让学生在理解“以一当一”的条形统计图后,让学生的思维在突破“一格代表一”的临界点后展开再探索,把“一格代表二”“一格代表五”这两个小结构知识都放在“一格代表几”这一整体网络中进行教学呢?笔者尝试如下:

1.呈现情境,开展统计

2.制造思维冲突,突破认识瓶颈

(1)引:我们已经学习过用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情况,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你能在下面的统计图中表示出来吗?

(2)出示下图,学生独立探索。

(3)产生问题,引发冲突。

学生发现格子不够。师引导学生思考:你有什么办法解决问题?

(4)二次探索,个性展示。

通过交流学生提出解决方案:①继续向上画10格;②在纵轴写:“一格表示2人”这句话;③纵轴一格分别表示2、4、6……;④纵轴一格表示5、10……;⑤纵轴一格表示3、6、9……。

3.对比,运用结构

引发学生感悟一格既可以代表一、也可以代表几;一格代表几要根据较大数为多少来确定。

通过实践,笔者发现,根据学生的现实认知基础,教师完全可以把“以一当二”与“以一当五”看作一个整体进行教学,进而推广至“以一当几”。这样将知识串联成系统,能够让学生在思考、讨论、拓展中,实现知识的全面感知和深入理解。

二、基于认知规律,开发有效学习材料

人的认识规律有“从局部到整体,也有从整体到局部”,因此,立足于学生的“学”需基于认知规律整合学习材料,使学习材料更具有挑战性、整体性,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 “有余数除法”中有4个例题。例1与例2是学法竖式与认识余数。这一课时学生学习的重点与难点都是对除法竖式的理解,如果直接地按教材的呈现过程开展教学,不但教学上比较平淡,且学生对余数“3”得到的过程体验也不深。基于此,笔者对此材料进行重组整合,把余数为“0”的特殊除法置于“有余除法”的整体之中,设计简述如下:

1.创设情境 整合材料

师:为支援灾区,我市派了23人的医疗小分队,并决定每5个人为一组。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问题,引出:23除以5等于4组还多3人。(师板书:23÷5=4组多3人)

师:过去我们学习过加法、减法及乘法竖式,其实除法也有竖式,你能根据这个除法式子列出除法竖式吗?(揭示课题)

学生尝试后,板书出现的两种情况,并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2.沟通对比 理解竖式

师:第二个竖式的“20”怎么得到的?这两个式子中,余数3分别是怎么得到的?

师:这两个竖式,哪个更能清楚地看出余数得到的过程?

师生交流小结引出“除法的竖式”,结合实物图理解竖式中每个数表示的含义。

3.动手实践 有效沟通

(1)动手圈一圈,并列出横式与竖式。

组别 人数 5人一组,可分成几组?还多几人?

第一组 24人

第二组 25人

第三组 26人

(3)沟通。

师:观察第二组的除法式子与其他除法式子联系与区别?

学生讨论后汇报。

生1:第二个式子25减25等于0,没有余数了,另外两个余数都有,分别是4与1。

生2:第二组的图形刚好分成5组,分完了没有多余的人,所以余数是0,所以横式的余数就不用写了。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揭示:刚好分完,即余数是“0”。

这种出其不意,但有契合认知规律的重组材料,把余数不是0和余数是0一起放到除法的大范围内进行教学,顺应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经过比较,结合实物图帮助学生理解什么叫“余数”“为什么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此时学生思维的深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基于思维发展,开发有效学习材料

“数学是学生思维的体操”,基于“学”的课本材料要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上做足“文章”。《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开发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的课本材料,引导全体学生都通过动脑、动手、动口,进行自由的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基于思维自由开发开放型材料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诚然,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需更深入研究。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自由思维是创新的保障,开放材料是创新的基础。因此笔者认为,立足知识的源点设计开放的、富有弹性的学习材料,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并自由地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既能获得问题的解决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笔者在 “三角形的面积”一课的引入部分是这样设计的:

1.出示下面材料:

2.学生独立画后,展示出下面的这些情况:

生1:我把这里多出来的半格移到空缺的地方,再数一数三角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生2:我在这里再画了一个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6×4=24平方厘米;所以三角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图2)

生3:我是沿着这里切开向上转过去,另一边也是这样的,最后把三角形变成了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所以三角形的面积也是12平方厘米。

生4:我和第二位同学的想法差不多,只是我是从另一边画一个三角形,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也得到三角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生5:(略)

3.初步推想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略)

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是三角形面积学习的重点,如何得到面积计算方法?常规的做法有两种:一是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进而推导出计算方法;二是通过把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分割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从而感悟到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这两种材料对于怎么转化都带有明显的暗示,并且学生对于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的方法基本都会使用,但对于用“割补”的方法就很少涉及了,思维难免会有一定的局限。笔者通过利用“画”面积,给了学生开放的空间,同时也不拘泥于一种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自己来解答,从而充分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达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二)基于思维拓展开发渗透型材料

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学习材料,往往是高度概括和抽象化的静态知识,而隐藏在静态知识背后的隐性材料是很难一一列入教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能被教材所提供的素材所束缚,可根据学生思维的拓展方向,对教材进行创新化的“广度加工”,通过适当延伸,来开阔学生的视野。

如二年级“6的乘法口诀”巩固练习,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把重点局限于口诀的记忆上,课本提供的材料也是从如何更好记口诀的角度来呈现的。但笔者在本课的练习材料上充分地整合口诀记忆与空间思维能力培养,既让学生有兴趣记口诀,又让学生在记口诀的过程中拓展空间思维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当学生经过画图、摆实物等多种方法理解了“6的乘法口诀”,并进行初步应用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材料:

请根据下面的图形说口诀和乘法算式。

2.通过动手、动口,不断强化口诀。

说明:(1)格子图作为课件中的背景材料,依次呈现图形让学生说口诀。第6幅图学生受思维定势影响说成“四六二十四”,教学时引导学生验证,克服思维定势负干扰。

(2)在学生根据第7张图说出“六六三十六”及乘法算式“6×6=36”后,教师依次拿出图中6组图形的纸片,选择两个图形贴到黑板上,并让学生用口诀来说明。

(3)让学生利用这第7张图中的6幅小图,想一想哪两幅图能拼成长方形,摆一摆,并根据拼成后的图形继续说乘法口诀和乘法算式。

上述练习设计,把格子图作为口诀的应用材料,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记忆口诀的能力。这样的设计主要有三个亮点:一是学生兴趣浓,这一练习过程既有比中练(让学生看格子图说口诀),又有玩中练(利用格子动手拼图并说口诀);二是练的量大,利用图说口诀,贴图再说口诀,拼图互说口诀;三是内涵丰富,看似说口诀,实际隐含长方形面积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等积变形等思想。

综上所述,开发教材学习材料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得靠教师的善于运用。”信哉斯言,只有充分挖掘教材潜在的魅力和价值,立足学生的起点、立足学生的认知规律、立足学生的思维落脚点,才能寻求符合学生“学”的学习材料,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教材学习材料范文第6篇

其实,在英语学习中,通过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和语文学习一样,能让学生扩大视野,获取知识,不断巩固和提高已学过的语言知识及其运用能力。同时,旧知识在新的语境中不断复现,新语言现象的频频出现,通过反复的阅读和合理的引导与帮助,能让学生起到触类旁通,拓展视野,深化知识的作用。如果开展的较好,必能加快学生英语学习的速度,提升阅读及理解的层次,拓展学习的深度与广度,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众所周知,在中高考中,阅读的失分力一向是较高的,而学生英语的灵活运用能力正是用这一种方法进行检测的。因此,如何让这些课外读物与教材相结合与配套,共同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语言知识,发展综合运用能力,是时代给我们提出的一个新的课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在毕业时要达到二级目标要求――即除了能认读、理解教材上所示的单词、短语和对话、短文外,还应看懂贺卡等所表达的简单信息,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正确朗读故事或短文,并看懂英文动画片和程度相当的英语教学节目。要达到这一目标和要求,仅靠教材所提供的语片和材料,肯定是远远不够的。课外材料的合理、有效利用,即是对教材的有效补充,又是对教材学习的一种检测和提升,也是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有效、直接的方式。

进行英语的课外阅读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检测和反馈。

一 、开展手抄报比赛

在教学过程的合理时机,结合课本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材料,办一份手抄报,即可以独立完成,又可以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然后拿出来展示,让大家一起来评判。如在教学5A Halloween 时让学生作了一期关于万圣节的小报。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找材料,做设计,忙得不亦乐乎,很多封存起来的书刊杂志都被找了出来,有的还从网上寻找相关资料,阅读的积极性被极大的激发出来了。结果,学生所选的内容相当精当,有些甚至是教师都不熟悉的,版面设计得也很精彩,不免让人惊叹于学生的能力。

二 、开展讲故事、作讲演、演短剧等活动阅读的直接作用就是学生词汇量的扩大和活动能力的提高。为了让学生继续保持并深外英语阅读的兴趣,有效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应该为他们展示课外阅读成果提供一个平台。所以在每节课的开始,除了everyday English之外,还可以抽出几分钟,轮流让一到两名学生用英语来讲一个故事,笑话,或作一段演讲,甚至是唱一首英文歌曲。学生为了展现自我,同时为了避免丢脸,必会在家仔细钻研手头的阅读材料,观看久已成了摆设的英语碟片。久之对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习作能力也是一种锻炼。如果能利用口语课,让他们表演自己编排的短剧,如在教了At a birthday party 之后,让他们为即将生日的学生去自己排一次Party,开一次party, 则兴致会更高,也是对小组协作能力的培养。

三、让学生自画英语漫画作品

集知识味性于一体的漫画书小学生最喜欢看,因为漫画滑稽、夸张、幽默,对话简明、扼要,学生能通过图理解其大意。英语漫画也是一些学生英语杂志的重要内容。教师若引导学生自己创作漫画作品,即是对那些阅读材料的再利用,又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如Three little pigs 的故事许多杂志上都有,可以让学生创作一个结尾并配上一两句话,一方面学生必须阅读弄懂故事内容,另一方面又必须用英语进行思考,同时还让绘画技巧得到了一次展示。

四 背诵和改编rhyme ,chant 等和唱一些英语歌曲rhyme ,chant, songs 等是牛津小学教材中的一块重要内容,学生对这些内容通常兴趣都比较高。教师可以结合所教的内容另外提供一些给学生背诵和演唱,并可以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好恶来改编这些小诗和歌谣,这既是对阅读材料的巩固,也是英语思维能力的一种锻炼。

五 鼓励学生互相交换英语课外书和视听材料

教材学习材料范文第7篇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 如果我们不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忽视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点,那么开展的课堂教学只是“表面活动”,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没有了兴趣,就会显得比较被动,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合理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有效运用学生学习起点进行教学,会使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更有效。如何在本真理念下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起点,进行有效教学,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从知识基础来看,学生数学的学习起点有两个:一是逻辑起点,即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的进度应该具有的知识基础;二是现实起点,即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上已具有的知识基础。要使课堂教学有效率,就必须了解学生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在备课时先考虑学生会怎么学,把“备学生”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是备“应该的状态”,忽视“现实的状态”,使分析学生流于形式,更不要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具体应做到:

1.系统分析教材,掌握逻辑起点。学生的逻辑起点是教师准确寻找教学起点的最基本的前提。教师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理清小学阶段现行教材的编排特点与编排体系,对每册教材所涉及的知识点、各领域各类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及分布情况进行细致地研究。将这些了然于胸,才能把握好学生的逻辑起点,确定好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2.认真分析学生,抓住现实起点。

(1)通过课前调查确定学习起点。

(2)在课堂上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

(3)在尝试练习中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

(4)在谈话中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

(5)在活动中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

二、有效利用学生的学习起点

1.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巧妙切入教学。

当在课前寻找到了学生的学习起点时,就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设计教学方案,活化思维,培养能力,提高课堂 40分钟的效率。

2.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般来说,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多地关注知识的逻辑起点,这涉及到教材本身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这也是教材编写的局限性之一。当学生的现实起点远远高于逻辑起点时,我们有必要对教材的教学顺序进行适度的调整。如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这部分内容,教材是先安排一步计算的应用题用方程解,学生觉得一眼就能看出的题目,为什么要用“方程”这样繁琐的程序来完成呢?所以,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打破了原有的教学顺序。在第一节课时就出示了下面两题:

(1)果园里有梨树 240 棵,苹果树的棵树比梨树的2 倍少 16 棵,苹果树有多少棵?

(2)果园里有梨树 240 棵 ,比苹果树的 2 倍少 16棵,苹果树有多少棵?

马上让学生列式计算,反馈后发现第(1)小题几乎全部学生做对,而第(2)小题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做对。 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比较两题之间的不同点,并讨论怎样才能使所有人都会做第二题,学生尝试的方法效果都不理想。 这时,我点拨学生用方程尝试。于是,学生顺利地解答了该题,原来做错的学生也能正确解答。再呈现几题让学生用方程解,屡试成功,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3.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进度。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在课堂上寻找到的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预设方案中的情况有所偏差,这就造成教师无法照搬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无法按照自己事先设计好的预设方案进行教学,而必须在学生所占有或提供的学习资源的基础上,改造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调整自己的预设方案。这就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时刻注意学生传递的信息,并能根据这些信息及时对自己的预设方案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

4.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设计有层次的作业。

在教学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前,将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进行一些准备性的“热身运动”,从知识、思维、方法、思路等方面为学生做好准备,将学生有差异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尽可能地调整到大致相同的层面上,如果是新授课,可以在课前为学生提供先行组织者(如:预习、课前调查)和适量问题帮助学生自主预习。如果是复习课或习题课,可以设计如“再现型”、“巩固型”和“提高型”具有层次性的习题组来训练。

选择题目时,充分了解哪些题容易出错,哪些题比较典型,哪些题属于一题多解,哪些题综合性较强,反复推敲,在体现数学基础知识、突出通性通法的前提下,力求使每道题都具有代表性、实用性和层次性。很好的利用学生学习起点,设计作业促进学生的后续发展。

教师能否掌握好学生学习的起点,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一堂高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对学习起点的关注,只有充分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并根据学生学习起点制定教学目标,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我校实施的本真教育为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起点进行有效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育实践氛围与理论支持。

教材学习材料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数学学习起点 现实起点 逻辑起点

最近,我参与了学校举行的教学研究“同课异构――促进课堂动态生成”活动,在此过程中我观摩了8节研究课。同样的教学内容,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的差异,使数学课堂中学生表现出的学习品质大相径庭。反复琢磨着一些教学片段,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就看似平常教学起始部分的异构,我做了以下记录、比较和分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98页例1《认识百分数》

案例(一)

出示教材中的教学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教学主题图(30秒):

师:这次投篮练习中谁投中的比率高些?你是怎样想的?

生1:要求这次投篮练习中谁投中的比率高些,就是求谁投篮的命中率高,生2:只要比较16/25、13/20、3/5哪个大,较大分数对应的队员投篮投中的比率就高些。

师:不错,可以这样理解。那怎么比呢?

生1:可以将这些分数化成小数比较,生2:可以通分后比较。

师:在这里通分就是把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比较这些分数的大小。

教师接着出示教材中的内容,揭示百分数的意义……

案例(二)

下面是电脑复制文件过程中的示意图,图中的20%表示什么?还要多少秒能完成复制任务?

2,教师出示一杯淡盐水让学生尝一尝,学生说出感觉。教师再往盐水中加一些盐,再让学生尝一尝,学生说出品尝两杯盐水后不同的感觉。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语言解释这一现象。

3,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课前准备的调查研究内容,自主理解百分数。

一、由两个教学案例片段引发的思考

数学学习起点可分为数学学习逻辑起点和数学学习现实起点。

案例(一)中,教师的教学考虑的是从学生数学学习的逻辑起点出发的。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的进程应具备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的编排顺序和教学光盘的呈现先后按部就班地呈现数学知识。虽然这样的课堂貌似进展顺利,环环相扣,在短时间内能达到显性的教学目标,但学生新知识的习得是在教师强大的预设限制下一步步完成的,学生对数学新知识的获得过程缺少真正的参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没有被激活和发挥,在学习中没有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知识的内化和理解的程度都不够深入,运用知识进行变式和创造的能力将难以发展。长此以往,会大大影响学生主动获取新知的能力。

案例(二)的教学,教师是从学生数学学习的现实起点出发展开教学的。学生数学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经具有的知识基础。在案例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现实基础,学生都能理解这里20%表示的意义。学生两次尝盐水的设计,主要让学生感受盐水的咸淡是因为盐水不同的含盐率导致。随后利用学生课前对生活中的百分数的调查研究交流,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中的百分数理解其意义,这样的课堂教学焕发着勃勃生机。

二、以数学教学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选择的意义认识

1,不同的教学起点对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的有着不同影响。如果教师选择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那么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教师无法照搬教材中提供的学习材料,而必须在学生所占有的学习资源和贴近生活实际的基础上整合改造教学材料。而这些学习材料的选择、改造必须是在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起点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可以这样认为,数学学习的逻辑起点是静态的,本质上排除了其他学习资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影响;数学学习的现实起点是动态的、是开放的,它兼容了各种教学资源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并以整合的方式加以促进。从这个意义上说,选择学生数学学习的现实起点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2,不同的数学学习起点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不同的深远影响。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生这样现象:教师刚刚开了一个头,有些学生就会将后面要教学的知识统统将出来,结果是被教师指责为破坏课堂纪律,久而久之,学生学习失去了积极性,只得老老实实的跟着教师重复那些所谓“重要”的过程,智力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对策之一就是教师选择的数学教学起点要从学生学习的现实出发。通过调查发现:让学生们展现他们已有的知识对学生开说是激动人心的。当它们积极地将自己获得的知识告诉其他同学的时候,他们一般声音都比较高,比较自信。他们是在享受数学,享受数学学习给自己带来的骄傲,并且愿意将自己习得这些知识过程的来龙去脉介绍给其他同学,这一过程既是学生自身学习的再思考、再深化,也是给其他同学以激励的过程。

因此,我认为教师选择学生数学学习的现实起点,对于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它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交流与研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形成以交流为特征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有效形成。

教材学习材料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慕课;课程资源;在线课程

[DOI] 10.13939/ki.zgsc.2016.28.210

慕课,由MOOC音译而来,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英文首字母缩写的组合,翻译为中文即“大规模的开放在线课程”。慕课起源于国外,有广泛的理论及现实应用基础,所以成为近年来中国高校及各类社会培训机构热捧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也有人称其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慕课主要应用于在线教学。教师将事先录制好的课程上传至慕课网站平台,学生可在该知名的慕课平台注册,免费或付费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通过慕课网站,学生不仅可以学习,还可以在线问答、在线完成作业,或者参与论坛讨论;教师则可以通过该网站授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或者解答学生疑问。通过慕克网站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知识积累,拓展学习专业知识,还能获得某些知名学府的学分,甚至获得某些高校的结业证书。

慕课的出现极大地带来了教学模式的革新,不仅简化了教师工作量、还提高了学生参与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保证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不断扩展知识容量,为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学习效果带来直接的收益与改观。

显而易见,慕课是一种省时高效的教学形式,但是,慕课的课程资源开发程度,也直接决定着老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所能提供的课程资源越多、越丰富,学生则越是感兴趣、越是能从在线课程中学到更多更实用的知识,或者更多的信息。丰富的课程资源还能够帮助教师完美的完成授课任务,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

那么,慕课的课程资源体系中包含哪些内容呢?我们又该如何进行有效开发?这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慕课的课程资源主要分为“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近20种。本课题中涉及的教师资源有:课程标准、实施性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案、教学设计、PPT课件、教材、考核标准、“慕课”网站;本课题中涉及的学生资源有:PPT课件、视音频学习材料、真实的企业开发案例、真实的训练任务、电子教材、在线习题、“慕课”学习平台、考试题库。

下面依据笔者的一线教学经验,以及慕课开发实战经验,为大家梳理并介绍整个慕课课程资源体系的开发过程。

1 教师资源

1.1 课程标准

众所周知,课程标准规定了一门课程的性质、培养目标、授课内容以及实施建议,是具有指导性的教学文件,不仅指导教师,也指导着学生。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的学习效果及能力有一个规定和介绍,学生能够知道自己在学完该课程后,能够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完成哪些工作。

对于慕课平台上的课程来说,课程标准也是教师的指导性文件,一般来说,课程标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①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介绍了该课程的地位及作用。对课程进行简单介绍,同时介绍本门课程的设计思路。②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实现哪些学习目标,能够具备什么样的职业能力,能够胜任哪些工作。主要分为: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及素质目标。③教学内容。详细介绍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每部分内容分别学习哪些知识、训练哪些技能、培养哪些素质,对学生有何种要求等。④实施建议。主要从师资队伍、教材及相关资源、教学组织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考核与评价等方面规定了本门课程的实施建议。

1.2 实施性教学计划

通常,我们称实时性教学计划为“教学计划”或者“教学进度计划”,它按照课表规定了在什么时间学习哪些内容、完成哪些课上及课后作业,方便学生制订本门课程的学习计划。

1.3 教学内容主要以视频或课件录屏的形式来体现,每次课不超过15分钟,教师讲解授课内容,学生合理安排时间进行网上在线学习。

1.4 教案

教案是每位教师必不可少的教学资源,详细规划了每节课如何教学,讲授哪些内容等。

1.5 教学设计

精心设计的每节课,都会换来学习效果的回报。所以在每次录课前,教师都需要精心设计“教学设计”,计划好讲哪几部分,每部分花费多长时间,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及手段,甚至包括教师衣着,都应该属于课前教学设计的范围内。

1.6 PPT课件慕课的PPT(Powerpoint)课件与传统课程的PPT课件最好有所区别,慕课的PPT课件力求简洁、图文并茂、注重颜色搭配,尽量减少长篇大论,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7 教材慕课的教材一般都是教师自己开发出来的电子教材,未经出版亦可,也可以是关于教学内容的文字材料,主要提供给学生,供学生参考使用。

1.8 考核标准

教师应提前制定慕课课程的考核标准,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考核,分值占多少?并说明该门课程是否具有学分(有些知名大学的慕课课程是有学分的,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及考核后,拿到相应的学分及课程结课证书)。

1.9 慕课网站

一个能辅助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真正有作用的慕课平台,应该具有以下功能:

了解整门课程的授课安排。

通过微视频,了解和预习下节课所学内容。

通过微视频,复习上次课所学技能点。

通过微视频,针对性学习自己薄弱的技能点。

查看网站优化案例的参考手册,以便完成自己的拓展训练项目。

在FAQ栏目,为自己的问题找到答案。

在留言板提交问题,并得到老师或其他同学的指导与解答。

在线提交作品与作业,并得到老师的批复。

完成在线考试中的应试教育题库测试、行业竞赛测试、职业资格考试测试以及面试题库测试。

进行学习效果的在线评价。

2 学生资源

2.1 PPT课件

学生可以从慕课网站平台上自行下载PPT课件,进行课前预习、课上使用以及课后复习。PPT课件也是结课考试前学生复习用的参考学习材料,因此是一种尤为重要的学习资源。

2.2 视音频学习材料除了教师录制的授课视频,建议开发一些其他的拓展学习类视音频学习材料,帮助学生进行课程学习。

2.3 真实的企业开发案例

通过企业调研,得到真实的企业应用案例,以此为素材,带领学生参与企业项目开发,为学生将来就业做好准备。

2.4 真实的训练任务通过上述企业项目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了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基础,再通过真实的训练任务进行实训,巩固学生学习效果。

2.5 电子教材学生随时可从慕课网站下载。

2.6 在线习题参照慕课网站,学生可进行在线的习题练习,完成课上及课后作业。

2.7 “慕课”学习平台即慕课网站。国内有很多知名的慕课学习平台,例如百度传课、腾讯精品课、国家开放大学、学堂在线等,不仅能为我们提供丰富的慕课学习资源,还能满足我们学习方面的一切互动需求,例如联系教师解答疑问、论坛互动等。

2.8 考试题库为学生开发试题库,可以方便学生为结课考试做准备,同时也可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加深学习印象,突出重点难点学习内容,考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结 论

教材学习材料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小学生;激发;音乐兴趣

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早已被人们所认识,爱因斯坦的“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即是一句至理名言,关注和重视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与爱好,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动力,也是音乐上持续发展,终生热爱音乐的根本保证。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然而,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却遇到过不少对音乐感兴趣,但对音乐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我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便会对学习音乐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入学习,不再感到学习音乐是一种负担或者是可有可无的事,有一位古罗马教育家曾经说过:“学生不是一个需要添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去点燃这颗火种呢?

1 创设合适情境激起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曾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便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小学音乐教材内容丰富活泼,本身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如果在导入环节中加以利用,创设相关的故事情景,会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动机。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唱美国歌曲《祝你生日快乐》时,创设了这样一个导入情景:在一个生日蛋糕上点燃蜡烛,老师手持生日贺卡,声情并茂地演唱“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熟悉的情景、熟悉的歌声唤起了学生的共鸣,全体学生情不自禁地拍手跟着老师唱了起来。在学生充分体验了歌曲的愉快情绪而获得美的喜悦时,老师开始向学生介绍歌曲《祝你生日快乐》是两位美国老师在1893年创作的歌曲,学生感受到了意外和新鲜:这么熟悉的歌曲原来是这样由来的!教师再抓住时机发问:“为什么一首歌曲能插上翅膀超越时空,飞越千山万水,飞遍世界各地,久唱不衰呢?”学生兴致勃勃:“因为它好听”;“因为他有意义”;“因为它有感情”……教师总结:“对,同学们说的好,一首好歌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他永远不会老;一首好歌不受国界的限止,飞遍世界的每个角落,让每个人都喜欢它!……”这位老师将导入设计得如此自然,如此浅近,如此生动,增强了教材的吸引力,激起学生探索的动机,激起学生兴趣。。

2 用生活化的音乐教学感染学生

学校音乐教育不要拒绝社会,要完完全全融入社会;不要脱离时代,要真真切切走进时代;将封闭式、学生不喜欢的教材体系转变为开放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贴近的教材体系。选择贴近学生的依据和基础,但不是全部,任何能够培养学生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象,深化审美理解的校内外音乐资源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教学内容。如:欣赏优秀电视歌舞节目、广告歌曲;为诗朗诵或童话故事选配音乐;讲音乐家音乐的故事或学生讲述自己与音乐有关的故事等等。通过拓宽教材学生会被多彩的音乐世界所吸引,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了音乐之中。

3 让学生在参与中激发学习兴趣

歌表演融思想性和趣味性、音乐性和舞蹈性于一体,是最简易的音乐和舞蹈的综合艺术形式,也是学生最易接受的一种表现方式。它把无形的声音同无声的形态动作结合在一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歌表演以唱歌为主、表演为次,那么在教学中应做到动静交替。动作不宜过大,应以不影响歌唱为限度,将重点放在歌曲的艺术处理上。其次,音乐与表演是紧密联系的,表演是教学中倍受学生喜爱的内容之一。所以,每学一首歌曲都要根据歌词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律动或表演,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来理解歌曲,记忆歌词。如教唱唱歌课《大树妈妈》时,在学生学会歌曲后,启发学生加入简单的表演动作。根据歌词意境,同学们都开始随着音乐舞动,就连平时许多很内向的学生也都忍不住跟着跳了起来。然后,让学生分组上台表演。学生们很容易被一些漂亮的动作和优美的造型所吸引,教学过程中常常会自发地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边歌边舞,感受到了音乐的无限魅力。这样一来,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加深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一篇:德育学习材料范文 下一篇:四风学习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