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学习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11 15:30:01

二年级学习材料

二年级学习材料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高职美术生;英语学习策略;年级差异

一、学习策略

Oxford(1989)把学习策略定义为学习者为了使语言学习更成功、更有目的、更愉快而采取的行为或行动。Oxford(1990)根据策略与语言材料的关系将策略分为两大类: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

直接策略就是策略的使用与所学语言有直接的关系,包括:1.记忆策略,指在大脑中建立信息网络,运用形象和声音,有计划地认真复习,并运用身体动作加以强化等;2.认知策略,指练习,接受和表达信息,分析和推理,构建信息的输入和输等;3.补偿策略,指通过积极猜测等以克服说写过程中语言知识的不足。

间接策略就是策略的使用与所学语言没有直接的关系,包括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直接策略包括:1.元认知策略,指确立学习重点,安排、计划和评价学习过程与结果等;2.情感策略,指有效克服焦虑与紧张,自我鼓励,并及时了解自己的情感和控制情绪等;3.社会策略,指询问问题,与他人合作,理解别人等。而且,Oxford根据以上分类框架设计了一个语言学习策略使用情况诊断表(Strategy Inventory for Language Learning)。

Cohen把第二语言学习者策略分为语言学习策略(指对学习材料识别、区分、组织、接触和识记)和语言使用策略(包括检索、掩盖、排练和交际策略)。

Ellis指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学习第二语言而使用的特殊方法或技巧。

O’Malley&Chamot认为学习策略是不同的学习个体为了有效地理解、学习或加工新信息而采用的特殊想法或行为。他们将其分为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三大类。元认知策略指学习者对语言学习进行计划、准备、指导、监控或评估等;认知策略指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推理、演绎、总结等;社会/情感策略指用于人际交往中的合作、提问或情感控制。

我国学者文秋芳把学习策略定义为有效学习策略所采取的措施。该定义强调了两点:使用策略的目的在于提高学习效率;策略的实质是学习者的行动而不是想法,该行动可以是外部活动,也可以是内部活动。并将语言学习策略划分为两大类:管理策略和语言学习策略。前者是管理外语学习的认知和情感过程的策略,处于语言学习策略之上,并对后者具有制约作用,而后者即语言学习策略是直接用于处理语言学习材料的策略,具有学科独特性,只能用于语言学习。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的对象是来自一所美术学院的附属中、高职的182名美术生,年龄从16岁到20岁不等。其中,中职一年级的40名学生是刚从初中毕业升入中职的新生,二年级46名学生相当于普通中学高二的学生,而三年级的学生因为忙于准备高考,怕影响问卷的信度,而选择了96名参加高考后升入大学一年级的新生。这样,美术生样本的选择具有代表性和连贯性,从初中到大学他们经过了至少6年的英语学习,或多或少地掌握或使用一定的学习策略。

2.调查工具。调查工具是信度和效度较高,被国内外研究者广泛使用的Oxford’s SILL(1990)的学习策略问卷,该问卷共有测量记忆策略、认知策略、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的50道题,采用1-5级量表记分,分别是:1代表“完全不适合我的情况”、2代表“通常不适合我的情况”、3代表“有时适合我的情况”、4代表“通常适合我的情况”、5代表“完全适合我的情况”,选项无对错之分,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

3.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于2009年10月对182名美术生进行学习现状调查问卷,由于个别问卷的回答不符合要求或空白,最终收回有效问卷173份,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方差分析。

图3.1 各年级学习策略使用情况的条形图

三、研究结果

1.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从图3.1中可以看出美术生属于一般使用学习策略者,更多使用补偿策略;不同年级的美术生在学习策略的使用上是不同的,相比而言,中职学生比高职学生更多地使用学习策略。具体表现为:在记忆、情感和总策略的使用上,中职一年级学生高于中职二年级学生,而中职二年级学生又高于高职一年级学生;在认知、补偿和元认知策略的使用上,中职二年级学生高于中职一年级学生,且中职一、二年级学生都显著高于高职一年级学生;只有在社交策略的使用上有稍许例外,中职一年级学生稍微高于高职一年级学生,且中、高职一年级学生都显著高于中职二年级学生。

美术生是英语学习相对比较薄弱的群体,他们经常通过猜测、图示等补偿策略来弥补学习过程中语言知识的不足。

“初高中时期,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发展迅速,认知方式也逐步丰富、扩展。在他们熟悉的知识领域,学习者不仅能自发形成策略,而且能有意识地培养策略,并在学习中根据学习任务的要求和目标选择调整学习策略”。

二年级学习材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习习惯;差异;调查分析

Abstract:Thestudyoflearninghabitsisoneoftheimportantfactorsinthestudyofhumanfeelingsandwills.BasedonthesurveyoflearninghabitsofthefreshmenandsophomoresofEnglishmajorsinsomeuniversities,thepapershowsthatfemalestudentshavebetterlearninghabitsthanmalestudents,andfemalestudentsgenerallydobetterinEnglishlearning.Itcanbeconcludedthatgoodlearninghabitscanguaranteethesuccessofforeignlanguagelearning.

Keywords:leaninghabit;differences;survey

一、引言

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学习过程研究已经成为当今外语教学者的研究主流,因为“外语教学,无论是为何种教学目的,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最终结果必须体现在外语学习主体身上”[1],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教学活动的进行和研究。自从20世纪70年代Rubin开始对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策略进行研究之后,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就英语学习策略、学习观念、学习方法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为广大研究者奠定了雄厚的理论基础,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实践指导。

通过对英语语言学习者学习效果的观察可以发现:有的学习者学得很轻松,有的学得非常吃力。雅克博维次(Jakobovits)研究发现,影响外语学习的因素是:动力占33%,才能占33%,智力占20%,其他占14%。其中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年龄、兴趣和心理、环境、习惯。通过对学习成功者和失败者的研究,林格伦(Lindgrern)发现在学习成功的因素中,“良好的学习习惯”占30%,“兴趣”占25%,“智力”占15%,“家庭”占5%,“其他因素”占25%[2]。从雅克博维次和林格伦的研究当中可以看出,学习习惯对于英语学习过程确实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通过对英语专业低年级学习者学习习惯的定量研究,目的在于分析学习习惯的共性与差异,以便让学习者能对照自我,发掘和发扬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研究方法

笔者以江苏、江西、四川、河南四省的英语专业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发出问卷1200份,实际回收有效卷1058份,其中男、女生比例为30.8∶69.2,一、二年级比例为570∶488。以年龄和性别作为因子进行分析的原因在于:①学习者的年龄是一个不可完全忽视的因素,无论成年人还是儿童学习外语都有其各自的优势;②任何一个大学英语专业的女生人数都普遍大于男生人数,学习成绩优于男生。为了更有规律地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归类分析,笔者先用均值比较及方差分析研究各整体之间的差异以及影响各个自变量间的差异,然后进行相关分析,研究它们之间相关的密切程度(见表1)。

2.学习习惯均值比较和方差分析

“制订学习计划”方面,男女生的差异非常显著,女生明显优于男生,大二的学生由于在大学里的学习已进行了一年多,他们认为“制订学习计划”更重要,有趣的是,无论一年级还是二年级学生,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在“选择学习材料”方面都认为有必要选择适合自己英语水平的学习材料。

二年级学习材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学案例;角的初步认识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044-02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P38

一P40及P40上面的“做一做”,练习八第一题。

二、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基础上教学的,但对于刚上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角”的知识比较抽象,学起来有些困难,为了让学生既轻松愉快地掌握这部分知识,又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教师要结合实际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在玩中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等。为此,应确定下列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学生会用尺子画角,会折不同的角。

3、学生通过从实物抽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促使学生形成继续探索数学的决心。

三、教学过程

1、利用游戏,激发兴趣

(1)学习材料:4根小棒。

师:小朋友们,我们来做一个拼图游戏好吗?

生:好。

师:那请你们拿出准备好的4根小棒,围一围,看一看能围成哪些图形?

生1:正方形。

生2:四边形。

师:如果拿掉l根小棒,能围成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如果拿掉2根小棒,又能围成什么呢?

生:可以围成角。

师:对,真聪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数学概念是抽象的,而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教学时,以学生喜欢的游戏入手,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提高积极性,使学生在玩中初步接触角的概念。]

2、探究新知

(1)学习材料:准备好的实物教具。

①师:(出示剪刀、吸管、钟面等实物教具)请同学们在小

组内讨论:“哪些地方有角?”

生l:剪刀的两个刀片之间有角。

生2:吸管的两节弯曲的地方有角。

生3:钟面上两根针之间有角。

师:你们说得真好,对,这些地方都有角。

②师:(出示教材P38主题图,让学生在校园生活情景图中寻找角。)(教师出示投影片)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这幅美丽的校园图,找一找,哪些地方有角?

生1:足球网上有角。

生2:足球场上有角。

生3:教室的门窗上有角。

生4:老师拿的三角板上有角。

生5:球场上的小红旗上有角。

生6:老爷爷拿的剪刀上有角。

……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对,这些地方都有角。

③师:小朋友们,请你们找一找自己的周围什么地方有角?

生1:自行车上有角。生2:桌子上有角。

生3:自来水管上有角。生4:红领巾上有角。

……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观察得真细心,找了不少的角,老师真高兴。

[设计意图:小朋友们初步获得了角的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回归到实际生活中去,找一找什么地方有角,这样,学生学起来既好奇又兴奋,使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角的认识逐步加深。]

(2)学习材料:事先准备好的一个角。

师:刚才同学们找到了好多的角,现在,老师在课下也做了一个角,想请同学们上来摸一摸,把摸到的感觉要对同学们说一说,好吗?

生:好。(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要上来)

师:那谁先上来。

师:你摸到了什么?

生1:我摸到了有两根直条了。

师:对,这叫做边。

生2:我摸到了一个点。

师:对,这叫做顶点。

师:(出示小黑板已经画好的角,并标上名称。)

师:刚才同学们摸到的就是角的各部分。(与同学们一起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设计意图:把角的各部分名称放到实践操作中感知,让学生摸摸角的各部分,说一说触摸到了什么,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角的顶点和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和对象物的感知能力。]

(3)学习材料:每人事先准备一个活动角。

师:小朋友们能用自己手中的活动角做出不同的角吗?

生:能。(然后分别在小组内做出不同的角,在小组内交流。)

二年级学习材料范文第4篇

一、培养专心阅读的习惯

阅读教学对小学生而言,排除干扰、专心致志的习惯尤其重要。而这种习惯又必须靠教师坚持不懈地设法运用一定控制手段,调动其视觉、形象、声音、动作等多种感官参加,以限制其注意力的分散,逐步促进专一读书习惯的形成。比如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等,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为此,对二年级学生,就应教育他们听课、预习乃至读课外书,在所读文章开头、行间,运用文字或固定的阅读符号,学习圈点批划。例如:可以通过查字典给生字注音,给难词注释、扩词;标标小节;划划重点、优美的词句;或在难懂的地方注个小问号。运用边读边批注的阅读方法,既可以把注意力切实集中起来,活跃思维,又可以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二、训练勤学好问的习惯

学问学问,一学二问是靠勤学好问得来的。因此,对二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不论是指导预习、讲授新课,还是辅导课外阅读,教师都应注意培养学生善于审视书本、发现阅读障碍,能先自行释疑解惑的习惯。

l.运用旧知识联系问题

当学生遇到难理解的词语时,教师可先让他们联系课文,回忆旧知来自行解决。

2.抓住学生疑问的闪光点,适时启发

有一次我教“觉”这个新字,读音是“jue”,感觉的觉。有位学生举手了,他说这个字读“jiao”睡觉的觉。学生便产生疑惑,到底是谁的读音对呢?我问他怎么知道的,他说查了《新华字典》知道的。我表扬他会通过查字典学习了。然后再请他查字典找到那个字,请他再仔细看看,结果他说:“老师,我发现这个字还有一个读音,就是jue。”我说:“这个字就是多音字,一个字有一个或两个读音。字典对每个多音字都有详细的介绍,大家有疑问可以问问字典这个不说话的老师。”一星期后,我们班很多学生都学会了查字典,而且平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总喜欢查查字典,要是多音字应把每个音都弄清楚。这样阅读的目标明确了,阅读的效果才能提高。

三、培养广泛阅读的习惯

小学生都有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不甘心只禁锢在枯燥的课本之中,而愿意通过广泛地阅读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因此训练二年级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的习惯,对他今后阅读习惯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

1.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

阅读兴趣的产生,首先应激发学生产生阅读的需要。当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无法适应社会和教育向他们提出的要求时,就会引起学生的新的阅读需要。由于二年级学生本身的认知面狭窄,他们不认为自己知识的缺乏,还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引起学生阅读的需要。

2.丰富课外阅读的内容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的读物,如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古诗等。以课堂为纽带,在语文教学中,经常利用教材以外知识火花来引爆课文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课文只是微微地打开了一个通往知识世界的窗口,以激励其阅读的兴趣。在具体教学中,以篇带片,扩大阅读范围,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以某篇作品为基点,向同类作品扩展。学到写春天的课文,就大量地扩充关于春天的短文、儿歌、古诗。这样阅读的内容多了,对春天的认识也深刻了。教师还要有计划地、经常性地组织故事会、古诗背诵比赛,检查课外阅读效果,利用读书会介绍适宜的读物,并安排固定时间为之创造自由阅读的条件,把自己最喜爱的课外读物介绍给自己的伙伴。

四、养成阅读积累的习惯

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便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从二年级开始就应该注重阅读的积累,日积月累,不会做诗也会吟。古诗背诵是很重要的一个板块,其次积累一些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我让学生们准备了一本《小浪花》,把平时看书时遇到的好词好句记到这个本子里,不会写的字用拼音,并定期检查,比一比谁摘的好词好句多,谁又能把这些内容记到自己的脑子里。记得多了,学习材料储存于大脑,就会成为学生终身营养。

二年级学习材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部分线索效应,策略破坏,提取抑制

一、部分线索效应的概念

部分线索效应(part-list cuing effect)最早是Slamecka(1968)发现的。当被试回忆之前学过的内容时,提供部分学过的词汇时要比不提供词汇时的回忆成绩要差,因此认为部分线索会阻碍正常的回忆,这种现象叫做部分线索效应。

二、部分线索效应的研究范式

部分线索效应的基本研究范式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学习、干扰和测试阶段。部分线索效应是指让学习者学习词汇或其他材料内容,在随后的测试阶段,实验组被试需要根据提供的学习阶段的部分材料作为线索回忆剩下的项目,而控制组则需要对学习阶段的所有项目进行回忆,最终比较两组被试对线索以外的学习材料的提取成绩的差异。

三、部分线索效应的经典理论模型

部分线索效应的经典理论模型有策略破坏假说,提取抑制假说和双机制假说,它们都有各自的实验证据支持,在不同的条件下均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策略破坏假说认为在学习阶段被试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对词汇进行有效的组织编码,形成自己独特的编码策略。在测试阶段,如果提供部分线索,那么被试就必须使用这些线索来进行回忆,这样就会破坏自己原本的编码策略,从而降低回忆成绩。如果没有提供部分线索效应,被试仍然能够按照自己的记忆方式来进行回忆,存在着编码与提取策略的一致性原则,因而提取成绩会更高(Slamecka, 1968)。

提取抑制假说认为在回忆学习过的词汇时,被试首先对线索词汇进行提取,所提取出的线索词汇会破坏非线索项目的表征,使非线索项目激活水平降低,从而导致个体对目标项目提取困难,产生部分线索效应(Aslan & B?uml, 2009)。并且这种破坏是相对持久的。Alsan等人对提取抑制假说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不管是用学习过的词作为线索还是用新的词汇做线索,都会对未提取的词的回忆产生损害。

双机制理论是在2006年提出的,设置了两种编码条件,一种编码条件是被试更容易在词汇间建立有效的联系;另一种编码条件是不利于形成有效的联系。结果发现在第一种编码条件下部分线索效应是暂时的,而后一种编码条件下则是持久的。因此得出结论部分线索效应的持续时间有赖于编码条件。这个结果也在Aslan和Bauml(2007)的实验中得到证实。

四、部分线索效应的研究现状

在元记忆领域,唐卫海,刘湍丽,石英,,冯虹和刘希平(2014)考察了图片部分线索效应学习时间分配的发展特点。结果发现儿童的学习时间分配决策能力在小学二年级到小学五年级之间有一个质的提高,与初二学生相比,高二学生对部分线索带来的消极影响做了更多的时间补偿。在错误记忆领域,有不少学者使用DRM词表对部分线索进行考察(Bauml & Kuhbandner, 2003)。结果发现关键诱饵项目也存在显著的部分线索效应。

刘希平, 刘娜和刘湍丽(2010)以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和大学二年级学生为被试,结果发现各年龄组被试均出现了部分线索效应,部分线索随着年龄增长对记忆的削弱也相应加大,在10岁到14岁之间变化比较大。Andres(2008)考察部分线索效应的老化,结果发现,年轻人和老年人具有同等的部分线索效应。这一结果与唐卫海, 刘湍丽和刘希平(2013)研宄结果一致,表现出了记忆能力和部分线索效应老化的分离。

有研究采用fMRI考察了部分线索效应。结果发现在不同编码条件大脑皮层有不同的激活水平,证明了编码水平导致提取策略的不同。

Sloman, Bower和Rohrer(1991)考察了部分线索抑制中的一致性效应。结果发现,学习顺序和回忆顺序不一致时部分线索效应更为显著。有研宄(Roediger, Stellon, & Tulving, 1977)考察了自由回忆、词表内线索和词表外线索条件下的回忆成绩。结果发现词表内和词表外线索均降低了回忆成绩,词表内线索比词表外线索的抑制作用更大。Asian和Bauml(2009)通过三个实验,考察了部分线索效应是否受学习阶段线索词和目标词相似性的影响。在三个实验中,当线索和目标相似性低时存在部分线索效应,当线索和目标相似性高时则不存在。该结果支持提取抑制假说。有研究(唐卫海,谢思源,刘湍丽,刘希平,2012)考察了分类材料随机呈现、随机材料随机呈现、分类材料分类呈现三种条件下的部分线索效应。结果发现材料的呈现方式影响部分线索效应量,随着学习材料难度的提高,部分线索造成的提取成绩的削减量降低。

五、研究展望

未来部分线索效应的研究可以尝试进一步地通过科学手段确定被试采用什么样的组织加工策略和编码方式,同时通过新的技术手段如fNIRS、EEG等对部分线索效应激活的脑区进行更精确的定位,分析脑电成分的变化情况等来推进部分线索效应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卫海, 刘湍丽, & 刘希平.(2013). 部分线索效应的年龄老化特点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4), 68-72.

[2]唐卫海, 谢思源, 刘湍丽, & 刘希平. (2012). 任务难度与部分线索效应.心理科学(3), 71-77.

[3]唐卫海, 刘湍丽, 石英, 冯虹, & 刘希平. (2014). 图片部分线索效应的学习时间分配的发展.心理学报,46(5), 621-638.

[4]Aslan, A., & Bauml, K. H. (2009). The role of item similarity in part-list cueing impairment. Memory, 17(7), 697.

[5]B?uml, K. H., & Aslan, A. (2006). Part-list cuing can be transient and lasting: the role of encod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 Cognition, 32(1), 33-43.

二年级学习材料范文第6篇

关键词:学习习惯;差异;调查分析

Abstract:Thestudyoflearninghabitsisoneoftheimportantfactorsinthestudyofhumanfeelingsandwills.BasedonthesurveyoflearninghabitsofthefreshmenandsophomoresofEnglishmajorsinsomeuniversities,thepapershowsthatfemalestudentshavebetterlearninghabitsthanmalestudents,andfemalestudentsgenerallydobetterinEnglishlearning.Itcanbeconcludedthatgoodlearninghabitscanguaranteethesuccessofforeignlanguagelearning.

Keywords:leaninghabit;differences;survey

一、引言

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学习过程研究已经成为当今外语教学者的研究主流,因为“外语教学,无论是为何种教学目的,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最终结果必须体现在外语学习主体身上”[1],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教学活动的进行和研究。自从20世纪70年代Rubin开始对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策略进行研究之后,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就英语学习策略、学习观念、学习方法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为广大研究者奠定了雄厚的理论基础,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实践指导。

通过对英语语言学习者学习效果的观察可以发现:有的学习者学得很轻松,有的学得非常吃力。雅克博维次(Jakobovits)研究发现,影响外语学习的因素是:动力占33%,才能占33%,智力占20%,其他占14%。其中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年龄、兴趣和心理、环境、习惯。通过对学习成功者和失败者的研究,林格伦(Lindgrern)发现在学习成功的因素中,“良好的学习习惯”占30%,“兴趣”占25%,“智力”占15%,“家庭”占5%,“其他因素”占25%[2]。从雅克博维次和林格伦的研究当中可以看出,学习习惯对于英语学习过程确实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通过对英语专业低年级学习者学习习惯的定量研究,目的在于分析学习习惯的共性与差异,以便让学习者能对照自我,发掘和发扬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研究方法

笔者以江苏、江西、四川、河南四省的英语专业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发出问卷1200份,实际回收有效卷1058份,其中男、女生比例为30.8∶69.2,一、二年级比例为570∶488。以年龄和性别作为因子进行分析的原因在于:①学习者的年龄是一个不可完全忽视的因素,无论成年人还是儿童学习外语都有其各自的优势;②任何一个大学英语专业的女生人数都普遍大于男生人数,学习成绩优于男生。为了更有规律地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归类分析,笔者先用均值比较及方差分析研究各整体之间的差异以及影响各个自变量间的差异,然后进行相关分析,研究它们之间相关的密切程度(见表1)。

2.学习习惯均值比较和方差分析

“制订学习计划”方面,男女生的差异非常显著,女生明显优于男生,大二的学生由于在大学里的学习已进行了一年多,他们认为“制订学习计划”更重要,有趣的是,无论一年级还是二年级学生,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在“选择学习材料”方面都认为有必要选择适合自己英语水平的学习材料。

课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场所,是学生接受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训练的地方,也是“学生获得主要的可理解的目的语输入”[1]和提高英语水平的地方。因此,课堂内的学习习惯是影响学习成绩的最主要因素。为了能听见老师的讲课和看见板书,找到一个比较适合自己的座位显得非常重要。在这一项中,无论是在年级还是在性别方面都有显著差异,大一大于大二,女生大于男生。

课堂内做笔记是众多学生喜欢的课堂行为,有利于知识的归纳和考前的复习。这一项中,女生的均值大大高于男生,由此可以看出女生在英语学习方面要比男生更加细心。

上课时认真听课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技能的重要保证,然而在这一项目上通过方差分析比较,年级因素和性别因素方面的差异都非常显著。从均值分析中可以发现,大一高于大二,女生高于男生。因此,可以理解为大一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比较集中,然而,随着年级攀升,学生的课堂学习的观念就会发生变化。课堂内回答教师的问题是认真听课、积极思维的主要表现,大一学生的回答问题的激情大大高于大二学生。

我们发现“用英语交谈”在年级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在“复习笔记”方面男女学生之间略显差异;在“网上英语学习”方面的性别比较表现了显著差异,这一项男生的均值比女生的均值更高,说明男生的上网学习积极性更高,更愿意在网上进行学习和交流。对语言学习者而言,大声朗读不仅对口语表达有直接的好处,而且也是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语感的一种有效途径。大一与大二年级学生在“朗读课文”方面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大一的学生更喜欢朗读。

阅读理解中遇到生词是难免的,养成良好的、科学的猜测词意是每一位英语学习者必须具备的能力。在这一方面,年级间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大二的均值比大一的均值小0.45,这与常理好像并不相符。

学习贵在不断总结经验,互相学习,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然而这一项的均值都不高,女生稍微更愿意学习的交流。“考试前突击复习”的结果显示大一学生对知识的平时巩固复习更加重视。

3.学习习惯相关分析

为了了解各学习习惯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笔者对学习习惯的数据进行了皮尔逊(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发现有几项学习习惯(如“选择学习材料”、“寻找座位”、“遇生词查字典”、“网上英语学习”)与其他学习习惯根本没有什么相关关系,而“写作时,先想汉语”仅仅与“考试前突击复习”有显著的负相关,所以在分析表中就隐去了这6项的相关分析数据。

注:*表示在5%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

从表2可以看出,在所列的12项学习习惯中,“复习笔记”与其他学习习惯的相关程度最高,与另外9项学习习惯有着极其显著的相关关系,这也就证明了语言知识的掌握与否和做笔记、复习笔记是紧密相关的。其次就是“做笔记”,这一学习习惯与其他学习习惯也有着密切相关的关系,与另外6项极其显著相关,2项显著相关。“制订学习计划”与其他的6项学习习惯极其显著相关,1项显著相关,“朗读课文”、“交流学习体会”、“寻求学习帮助”与1项显著相关。“检查作业、考试卷”,这一学习习惯与其他5项极其显著相关,与2项显著相关。“考试前突击复习”这一项与3项极其显著相关,4项显著相关。“认真听讲课”只与“争取机会回答问题”有着极其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如果要争取机会回答问题,上课时必须认真听讲。“做笔记”与“复习笔记”的相关系数表现为极其显著相关,在众多相关关系中最高。

三、结语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英语专业低年级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在性别和年级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其中年级之间有6项出现了极其显著差异,性别之间有4项存在着极其显著差异。总均值超过3的学习习惯有“选择学习材料”、“寻找座位”、“做笔记”、“复习笔记”、“听讲课”、“浏览内容”、“猜测词义”、“遇生词查字典”、“写作时先想汉语”、“检查作业、考试卷”和“考试前突击复习”等11项,说明在这几方面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比较科学的,可以继续坚持这些好的学习习惯。但奇怪的是学生“做笔记”的均值高于“复习笔记”的均值,这说明学生会做笔记,但并不认真复习笔记。笔者认为这是不可取的,因为所做笔记只有通过复习、归纳才能真正地成为自己的知识。

成功的学习者学习目的明确,并能形成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技巧,以上具体表现如果学生都能充分地把握,适时地端正学习态度,调整学习习惯,他们的学习效率便可大大地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37-49.

二年级学习材料范文第7篇

关键词:学习习惯;差异;调查分析

Abstract:Thestudyoflearninghabitsisoneoftheimportantfactorsinthestudyofhumanfeelingsandwills.BasedonthesurveyoflearninghabitsofthefreshmenandsophomoresofEnglishmajorsinsomeuniversities,thepapershowsthatfemalestudentshavebetterlearninghabitsthanmalestudents,andfemalestudentsgenerallydobetterinEnglishlearning.Itcanbeconcludedthatgoodlearninghabitscanguaranteethesuccessofforeignlanguagelearning.

Keywords:leaninghabit;differences;survey

一、引言

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学习过程研究已经成为当今外语教学者的研究主流,因为“外语教学,无论是为何种教学目的,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最终结果必须体现在外语学习主体身上”[1],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教学活动的进行和研究。自从20世纪70年代Rubin开始对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策略进行研究之后,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就英语学习策略、学习观念、学习方法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为广大研究者奠定了雄厚的理论基础,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实践指导。

通过对英语语言学习者学习效果的观察可以发现:有的学习者学得很轻松,有的学得非常吃力。雅克博维次(Jakobovits)研究发现,影响外语学习的因素是:动力占33%,才能占33%,智力占20%,其他占14%。其中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年龄、兴趣和心理、环境、习惯。通过对学习成功者和失败者的研究,林格伦(Lindgrern)发现在学习成功的因素中,“良好的学习习惯”占30%,“兴趣”占25%,“智力”占15%,“家庭”占5%,“其他因素”占25%[2]。从雅克博维次和林格伦的研究当中可以看出,学习习惯对于英语学习过程确实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通过对英语专业低年级学习者学习习惯的定量研究,目的在于分析学习习惯的共性与差异,以便让学习者能对照自我,发掘和发扬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研究方法

笔者以江苏、江西、四川、河南四省的英语专业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发出问卷1200份,实际回收有效卷1058份,其中男、女生比例为30.8∶69.2,一、二年级比例为570∶488。以年龄和性别作为因子进行分析的原因在于:①学习者的年龄是一个不可完全忽视的因素,无论成年人还是儿童学习外语都有其各自的优势;②任何一个大学英语专业的女生人数都普遍大于男生人数,学习成绩优于男生。为了更有规律地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归类分析,笔者先用均值比较及方差分析研究各整体之间的差异以及影响各个自变量间的差异,然后进行相关分析,研究它们之间相关的密切程度(见表1)。

2.学习习惯均值比较和方差分析

“制订学习计划”方面,男女生的差异非常显著,女生明显优于男生,大二的学生由于在大学里的学习已进行了一年多,他们认为“制订学习计划”更重要,有趣的是,无论一年级还是二年级学生,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在“选择学习材料”方面都认为有必要选择适合自己英语水平的学习材料。

课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场所,是学生接受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训练的地方,也是“学生获得主要的可理解的目的语输入”[1]和提高英语水平的地方。因此,课堂内的学习习惯是影响学习成绩的最主要因素。为了能听见老师的讲课和看见板书,找到一个比较适合自己的座位显得非常重要。在这一项中,无论是在年级还是在性别方面都有显著差异,大一大于大二,女生大于男生。

课堂内做笔记是众多学生喜欢的课堂行为,有利于知识的归纳和考前的复习。这一项中,女生的均值大大高于男生,由此可以看出女生在英语学习方面要比男生更加细心。上课时认真听课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技能的重要保证,然而在这一项目上通过方差分析比较,年级因素和性别因素方面的差异都非常显著。从均值分析中可以发现,大一高于大二,女生高于男生。因此,可以理解为大一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比较集中,然而,随着年级攀升,学生的课堂学习的观念就会发生变化。课堂内回答教师的问题是认真听课、积极思维的主要表现,大一学生的回答问题的激情大大高于大二学生。

我们发现“用英语交谈”在年级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在“复习笔记”方面男女学生之间略显差异;在“网上英语学习”方面的性别比较表现了显著差异,这一项男生的均值比女生的均值更高,说明男生的上网学习积极性更高,更愿意在网上进行学习和交流。对语言学习者而言,大声朗读不仅对口语表达有直接的好处,而且也是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语感的一种有效途径。大一与大二年级学生在“朗读课文”方面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大一的学生更喜欢朗读。

阅读理解中遇到生词是难免的,养成良好的、科学的猜测词意是每一位英语学习者必须具备的能力。在这一方面,年级间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大二的均值比大一的均值小0.45,这与常理好像并不相符。

学习贵在不断总结经验,互相学习,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然而这一项的均值都不高,女生稍微更愿意学习的交流。“考试前突击复习”的结果显示大一学生对知识的平时巩固复习更加重视。

3.学习习惯相关分析

为了了解各学习习惯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笔者对学习习惯的数据进行了皮尔逊(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发现有几项学习习惯(如“选择学习材料”、“寻找座位”、“遇生词查字典”、“网上英语学习”)与其他学习习惯根本没有什么相关关系,而“写作时,先想汉语”仅仅与“考试前突击复习”有显著的负相关,所以在分析表中就隐去了这6项的相关分析数据。

注:表示在5%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

从表2可以看出,在所列的12项学习习惯中,“复习笔记”与其他学习习惯的相关程度最高,与另外9项学习习惯有着极其显著的相关关系,这也就证明了语言知识的掌握与否和做笔记、复习笔记是紧密相关的。其次就是“做笔记”,这一学习习惯与其他学习习惯也有着密切相关的关系,与另外6项极其显著相关,2项显著相关。“制订学习计划”与其他的6项学习习惯极其显著相关,1项显著相关,“朗读课文”、“交流学习体会”、“寻求学习帮助”与1项显著相关。“检查作业、考试卷”,这一学习习惯与其他5项极其显著相关,与2项显著相关。“考试前突击复习”这一项与3项极其显著相关,4项显著相关。“认真听讲课”只与“争取机会回答问题”有着极其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如果要争取机会回答问题,上课时必须认真听讲。“做笔记”与“复习笔记”的相关系数表现为极其显著相关,在众多相关关系中最高。

三、结语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英语专业低年级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在性别和年级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其中年级之间有6项出现了极其显著差异,性别之间有4项存在着极其显著差异。总均值超过3的学习习惯有“选择学习材料”、“寻找座位”、“做笔记”、“复习笔记”、“听讲课”、“浏览内容”、“猜测词义”、“遇生词查字典”、“写作时先想汉语”、“检查作业、考试卷”和“考试前突击复习”等11项,说明在这几方面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比较科学的,可以继续坚持这些好的学习习惯。但奇怪的是学生“做笔记”的均值高于“复习笔记”的均值,这说明学生会做笔记,但并不认真复习笔记。笔者认为这是不可取的,因为所做笔记只有通过复习、归纳才能真正地成为自己的知识。

成功的学习者学习目的明确,并能形成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技巧,以上具体表现如果学生都能充分地把握,适时地端正学习态度,调整学习习惯,他们的学习效率便可大大地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37-49.

二年级学习材料范文第8篇

关键词:学习习惯;差异;调查分析

abstract: the study of learning habit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in th e study of human feelings and wills. based on the survey of learning habits of t he freshmen and sophomores of english majors in some universities, the paper sho ws that female students have better learning habits than male students, and fema le students generally do better in english learning.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go od learning habits can guarantee the success of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key words:leaning habit; differences; survey

一、引言

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学习过程研究已经成为当今外语教学者的研究主流,因为“外语教学,无 论是为何种教学目的,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最终结果必须体现在外语学习主体身上”[1],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教学活动的进行和研究。自从20世纪70 年代rubin开始对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策略进行研究之后,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就英语学习 策略、学习观念、学习方法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为广大研究者奠定了雄 厚的理论基础,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实践指导。

通过对英语语言学习者学习效果的观察可以发现:有的学习者学得很轻松,有的学得非常吃 力。雅克博维次(jakobovits)研究发现,影响外语学习的因素是:动力占33 %,才能占33%,智力占20%,其他占14%。其中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方式、 年龄、兴趣和心理、环境、习惯。通过对学习成功者和失败者的研究,林格伦(lindgrern )发现在学习成功的因素中,“良好的学习习惯”占30%,“兴趣”占25%,“智力”占15% ,“家庭”占5%,“其他因素”占25%[2]。从雅克博维次和林格伦的研究当中可以 看出,学习习惯对于英语学习过程确实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通过对英语专业低年级学 习者学习习惯的定量研究,目的在于分析学习习惯的共性与差异,以便让学习者能对照自我 ,发掘和发扬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研究方法

笔者以江苏、江西、四川、河南四省的英语专业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发出问卷 1200份,实际回收有效卷1058份,其中男、女生比例为30.8∶69.2,一 、二年级比例为570∶488。 以年龄和性别作为因子进行分析的原因在于:①学习者的年龄是一个不可完全忽视的因素, 无论成年人还是儿童学习外语都有其各自的优势;②任何一个大学英语专业的女生人数都普 遍大于男生人数,学习成绩优于男生。为了更有规律地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归类分析,笔 者先用均值比较及方差分析研究各整体之间的差异以及影响各个自变量间的差异,然后进行 相关分析,研究它们之间相关的密切程度(见表1)。

2.学习习惯均值比较和方差分析

“制订学习计划”方面,男女生的差异非常显著,女生明显优于男生,大二的学生由于在大 学里的学习已进行了一年多,他们认为“制订学习计划”更重要,有趣的是,无论一年级还 是二年级学生,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在“选择学习材料”方面都认为有必要选择适合自己英 语水平的学习材料。

课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场所,是学生接受语言知识和语言技 能训练的地方,也是“学生获得主要的可理解的目的语输入”[1]和提高英语水平 的地方。因此,课堂内的学习习惯是影响学习成绩的最主要因素。为了能听见老师的讲课和 看见板书,找到一个比较适合自己的座位显得非常重要。在这一项中,无 论是在年级还是在性别方面都有显著差异,大一大于大二,女生大于男生。

课堂内做笔记是众多学生喜欢的课堂行为,有利于知识的归纳和考前的复习。这一项中,女 生的均值大大高于男生,由此可以看出女生在英语学习方面要比男生更加细心。

上课时认真听课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技能的重要保证,然而在这一项目上通过方差分析比较 ,年级因素和性别因素方面的差异都非常显著。从均值分析中可以发现,大一高于大二,女 生高于男生。因此,可以理解为大一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比较集中,然而,随着年级攀升, 学生的课堂学习的观念就会发生变化。课堂内回答教师的问题是认真听课、积极思维的主要 表现,大一学生的回答问题的激情大大高于大二学生。

我们发现“用英语交谈”在年级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在“复习笔记”方面男女学生之间略 显差异;在“网上英语学习” 方面的性别比较表现了显著差异,这一项男生的均值比女生 的均值更高,说明男生的上网学习积极性更高,更愿意在网上进行学习和交流。对语言学习 者而言,大声朗读不仅对口语表达有直接的好处,而且也是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语感的一种 有效途径。大一与大二年级学生在“朗读课文”方面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大一的学生更 喜欢朗读。

阅读理解中遇到生词是难免的,养成良好的、科学的猜测词意是每一位英语学习者必须具备 的能力。在这一方面,年级间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大二的均值比大一的均值小0.45,这 与常理好像并不相符。

学习贵在不断总结经验,互相学习,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然而这一项的均值都不高,女 生稍微更愿意学习的交流。“考试前突击复习”的结果显示大一学生对知识的平时巩固复习 更加重视。

3.学习习惯相关分析

为了了解各学习习惯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笔者对学习习惯的数据进行了皮尔逊(pea rson)相关分析,结果发现有几项学习习惯(如“选择学习材料”、“寻找座位”、“遇生 词查字典”、“网上英语学习”)与其他学习习惯根本没有什么相关关系,而“写作时,先 想汉语”仅仅与“考试前突击复习”有显著的负相关,所以在分析表中就隐去了这6项的相 关分析数据。

注:*表示在5%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

从表2可以看出,在所列的12项学习习惯中,“复习笔记”与其他学习习惯的相关程度最高 ,与另外9项学习习惯有着极其显著的相关关系,这也就证明了语言知识的掌握与否和做笔 记、复习笔记是紧密相关的。其次就是“做笔记”,这一学习习惯与其他学习习惯也有着密 切相关的关系,与另外6项极其显著相关,2项显著相关。“制订学习计划”与其他的6项学 习习惯极其显著相关,1项显著相关,“朗读课文”、“交流学习体会”、“寻求学习帮助 ”与1项显著相关。“检查作业、考试卷”,这一学习习惯与其他5项极其显著相关,与2项 显著相关。“考试前突击复习”这一项与3项极其显著相关,4项显著相关。“认真听讲课” 只与“争取机会回答问题”有着极其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如果要争取机会回答问题,上课 时必须认真听讲。“做笔记”与“复习笔记”的相关系数表现为极其显著相关,在众多相关 关系中最高。

三、结语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英语专业低年级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在性别和年级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其中年级之间有6项出现了极其显著差异,性别之间有4项存在着极其显著差异。总均值超 过3的学习习惯有“选择学习材料”、“寻找座位”、“做笔记”、“复习笔记”、“听讲 课”、“浏览内容”、“猜测词义”、“遇生词查字典”、“写作时先想汉语”、“检查作 业、考试卷”和“考试前突击复习”等11项,说明在这几方面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比较科学 的,可以继续坚持这些好的学习习惯。但奇怪的是学生“做笔记”的均值高于“复 习笔记”的均值,这说明学生会做笔记,但并不认真复习笔记。笔者认为这是不可取的,因 为所做笔记只有通过复习、归纳才能真正地成为自己的知识。

成功的学习者学习目的明确,并能形成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技巧,以上具体表现如果学生都能 充分地把握,适时地端正学习态度,调整学习习惯,他们的学习效率便可大大地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 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37-49.

二年级学习材料范文第9篇

【关键词】“校讯通”;学生认同度;移动学习;需求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0―0026―06

随着“校讯通”的普及和推广,甘肃地区许多中小学都开通了此项业务。“校讯通”提供了平安短信、家校互动、亲情电话、移动教务等服务,不仅为教师、家长和学生提供了便捷的沟通渠道,也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为了及时掌握“校讯通”业务的应用现状以及学生对移动学习的潜在需求,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移动信息技术助力教育信息化研究”课题组于2010年4月6日至23日,相继在甘肃省白银、兰州、金昌等地市中小学深入开展了实地调研访谈活动。课题组根据校讯通的功能和业务设计了《移动信息技术助力教育信息化――学生用户调查问卷》,问卷在正式实施时,充分考虑了地区、学校、年级等差异性,采用分群抽样的办法抽取了甘肃省白银市、金昌市、兰州市等12所学校,共计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61份,另外还选取一些学生,进行了面对面座谈、个案访谈,并对访谈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分析。

一 学生样本的基本情况

学生是“校讯通”使用影响的最终对象,也是本次调研的主要变量。在回收的学生问卷中填写性别一栏的学生人数为554人,缺失7人,其中男孩为257人,占总人数的45.8%;女孩为297人,占总人数的52.9%;男女比例分布为1:1.16,学生性别比例比较平均,符合抽样研究的随机性。

在回收的学生问卷中填写年级一栏的学生人数为557人,缺失4人,被调查对象分别分布在九个年级。调查人数较多的是五年级、六年级和初一。

二 学生对校讯通与移动学习的认同度

(1)学生最认可的“校讯通”业务是紧急情况下与家长联系、完成作业和获得更多学习资源

在对于“校讯通”业务的认同度方面,对“校讯通”积极正面的选项,学生“完全同意”和“同意”的合起来分别达到了六成以上(见表1),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d.让我在紧急情况下更便捷地与家长取得联系”、“f.让我的作业完成率更高”、“g.我可以及时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这反映了学生对校讯通的业务的普遍认可。

对负面的两个选项i与j,有25.1%的学生担心校讯通的使用会使自己失去隐私,28.2%的同学不喜欢老师经常向家长通报在校的情况。这提醒校讯通在提供服务时要对学生必要的成长隐私空间进行考虑,不能完全扼杀对学生自我成长精神的培养。由统计可见,大多数学生认为“校讯通”业务对自己有帮助,业务存在有价值。从访谈中也能发现学生对“校讯通”业务的认可,他们认为:“校讯通业务方便了父母跟老师的沟通,支持将一些在校的基本信息如考试情况、成绩单、到校情况、在校表现等发给家长。”

(2) 六成以上的学生对移动学习感兴趣

学生对“通过手机上网的方式,随时随地浏览学校的专题学习网站,下载有关的学习资料,进行阅读”的学习方式认同的达到了74.8%,说明学生很喜欢用移动设备获取资源,进行相关学习。

如果“通过手机上网的方式登陆学校的专题学习网站,就某个感兴趣的学习问题发表自己的疑问、意见和见解,并可以随时收到学校老师或者其他同学的回答和评论”,有70.4%的学生表示支持这种应用方式。也有20.8%的学生对这种应用方式持无所谓的态度,有8.8%的学生持反对态度。总体而言学生对移动学习的这种应用方式还是比较支持的。

如果“参与到不同的学习兴趣小组,通过手机等移动学习系统,借助于学校专题学习网站,和小组伙伴在真实的自然情境中一起讨论、协作、探索自然科学的奥妙”,愿意的学生达到了70.3%,其中有36.9%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

如果“通过移动学习系统,随时就学习、生活以及和伙伴们交往的烦恼问题向父母或喜爱的老师、心理辅导员老师倾诉和交流,并能够即时得到他们的帮助”,愿意的学生有68.1%。

如果“通过移动学习系统,随时将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拍成照片、视频到自己的博客上和其他伙伴分享”,愿意的学生占60.1%,其中有31.1%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

如果“通过移动学习,随时随地下载老师的教学要点或教学视频片段,就某些知识点重新学习”,愿意的学生高达74.7%,其中有38.8%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

如果“直接把家庭作业到学习网站,并及时了解到老师对作业的评改意见”,愿意的学生有59.4%,有28.7%的学生对这种应用方式表示无所谓,有11.9%的学生表示反对。

通过对问卷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利用移动信息技术设备进行移动学习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和需求,在学科课程学习中他们非常愿意和渴望使用移动学习的各种资源和工具。

三 学生对移动设备的使用情况

(1) 高年级学生手机拥有量大于低年级学生

关于手机拥有量的问题,在被调查的561人中有548人回答,其中拥有手机的人数是223人,占有率是40.7%。根据B/A值不同(B/A值是指这个年级“拥有手机的人数占拥有手机总人数的比值”与“年级的人数占被调查总人数的比值”的比,B/A值越高说明这个年级的手机拥有量越高),手机拥有率从高至低的年级是初中二年级(2.29)、高中二年级(1.98)、高中一年级(1.69)、小学六年级(1.20)、初中一年级(0.89)、小学五年级(0.75)、小学三年级(0.42)、小学二年级(0.40)、小学四年级(0.33)(详情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小学阶段手机拥有量最高的是小学六年级,小学五年级次之。这两个年级拥有手机量比较高。而小学一年级至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手机拥有量比较低;在初中阶段,初中二年级的手机拥有量最高,在所有调查的年级中拥有量最高,比值超过2.0;在高中阶段各年级手机拥有量相差不大,但是拥有量都很高,都超过1.50。由此可以看出,中学学生手机普及率高于小学,在手机等移动设备上开展移动学习,中学可行性高于小学。问卷调查中有325人没有手机,占调查总人数的59%。在没有手机的被调查者中,70%的人希望拥有一部手机,主要理由是能够与他人沟通。30%的不希望拥有的人主要认为有手机会影响学习。

(2) 学生经常使用的移动数字设备是手机、MP3系列、笔记本电脑和数字学习机

从统计的数据来看,学生经常使用的移动数字设备是普通手机和MP3/MP4/MP5/Ipod中的一种,其次是笔记本电脑和数字学习机。其他的数字设备如3G手机、上网本和个人数字助理学生是很少使用的。手机作为沟通的工具是必备的移动数字设备,占40.7%,MP3等播放器也是学生喜欢的数码产品,占有量为32.6%,笔记本电脑的拥有率为22.3%,数字学习机为23.4%。这些设备是学生最常用的数字设备,价格比较便宜,一般的家庭都能够承受。为了孩子的成长,许多家长愿意为孩子购买,但是有些家长为孩子购买了设备后,并不知道怎样使用,所以不能给孩子以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3) 学生常用的获取资源和信息的工具占前三位的是笔记本电脑、普通手机和数字学习机

对于学生常用哪些工具来获取信息,一般来说学生常用什么设备,那么他获取资源和信息一般就是用这些设备,但是顺序是有变化的。学生常用的获取资源和信息的工具占前三位的是笔记本电脑(23%),普通手机(22%),数字学习机(18%)。

众所周知,只要能够与互联网联通,那么就能够获取海量的网络资源,笔记本电脑,特别是近几年兴起的上网本,基于其功能完善,性价比良好、市场销售额逐步扩大等原因,成为小学生主要的资源获取工具。除了笔记本电脑之外,手机也能够通过GPRS等形式与互联网联通。调查中,手机是第二大获取信息和资源的工具。

可见,能与互联网接入的移动终端都是大家喜欢应用的,也是最有可能应用和开发移动学习的工具,只要能够满足随时随地的学习,充分实现互动,就可用于移动学习。虽然3G手机的占有率比较低,但是随着3G技术的发展,3G设备、iPhone\iPad等便携式产品将是移动学习设备的发展趋势。

(4) 开展移动学习要改变学生仅将手机等设备作为通讯娱乐工具的观念

在调查问卷设计的10个手机使用的业务功能中,最普遍使用的是打电话、收发短信、玩游戏和听音乐这四项传统的业务。而“向其他人请教学习问题”和“查单词、生字”这两项是经常使用、偶尔使用和从不使用平分秋色。收发彩信、浏览网页、在线课程学习和下载课程学习资源只有一部分人经常使用,甚至有少部分人几乎天天使用。说明在移动数字设备上开展移动学习已有一定的基础,但是要改变学生将手机等设备仅仅作为通讯娱乐工具的传统观念。

(5) 大部分学生在空闲时间使用手机

学生在使用手机的时间上,大部分人选择的是“写完作业后的空闲休息的时间”,占61%。紧随其后的是“在家学习时”和“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分别占13%和10%。这说明手机等移动数字设备更适合学生在生活中、在空闲时间、在零碎时间非正式学习。

四 学生对移动学习的需求分析

(1) 学生最希望通过手机获取的信息内容是课外读物和课程学习

不同的人群的关注点不同,想获取的信息也不同。学生希望通过手机获取最多的信息内容是课外读物和课程学习。不同性别的学生对通过手机获取的信息之间差异不显著(表3),男生最想获取的信息是课外读物,占到23.3%,而女生最想获取的信息也是是课外读物,占到25.1%,但是相比之下男生比女生更愿意获取娱乐游戏方面的资讯。

不同年级的学生对想获取的信息差异性显著,小学学生最愿意获取的信息内容排在前三位的是,课外读物,课程学习和娱乐游戏,而初中和高中学生最愿意获取的信息内容排在前三位的是课外读物,新闻资讯和生活百科。这反映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周围社会环境的变化,因此,在设计移动学习内容时,小学阶段要考虑娱乐性,更多的采用“娱教”的学习内容形式,而在初中和高中要逐渐注重学科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2) 七成以上学生愿意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接收与课程学习相关的学习资料

移动学习能够给学生提供任何地点、任何时候、任何方式的学习,学生对通过移动设备接收与课程学习相关的学习资料的态度,反映了他们对移动学习的需求。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73.82%的学生愿意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接收与课程学习相关的学习资料,不同性别的学生对通过这种方式学习的认同趋于一致(表4)。不同阶段的学生对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下载资料的方式都表示愿意与接受,小学生达到了75.3%,初中生达到了76.5%,高中生达到54.8%。

(3) 大多数学生希望通过手机或其它移动设备接收需要预习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要点

在回答问题的537名学生中,对通过手机或其他移动设备接受需要预习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要点的学生达到了395,有33.76%的学生完全赞同,有39.11%的学生赞成,两者所占的比例相加达到了72.9%(图3),所以学生是很愿意利用手机来进行课程内容和学习要点的学习的。其中女生比男生更愿意通过这种方式接收需要预习的课程内容。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对通过这种方式获取课程内容的方式的态度逐渐降低。

(4) 小学阶段最愿意获取的学习材料形式是视频,而高中阶段是文字材料

不同形式的学习材料呈现形式,对学习效果有不同的影响,根据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学习应该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发展。教学应该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抽象。在“你喜欢在手机上使用哪些形式的学习材料”选项中,选择视频的为49.6%,选择文字的为47.6%,选择动画的为40.5%,选择图片的为26.1%,选择声音的为25.5%。

视频是大家最喜欢的学习材料呈现形式,因为视频和上课一样,有声音和图片还有文字相结合,给学生呈现的信息比较多。学生观看视频学习就像和在真实的课堂中一样;而文字是排在了第二位,仅次于视频并且和视频相差无几。文字是传统的信息表达形式,学生都习惯通过文字来获取信息,所以排名仍然排在前列,这为开发移动学习资料提供了可能。

作为图片和声音相对于前三项就显得差些,因为图片和声音给大家提供信息的形式是单一的,并且视频包括图片和声音,因此效果比单一的图片和声音有很大的优势。

统计分析发现,不同阶段的学生对希望获取的学习材料形式不同,小学阶段最愿意获取的材料形式是视频,而高中阶段的学生最愿意获取的学习材料形式是文字材料。

不同性别的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形式的认同度不同,男孩最想获取的是视频,占到了27.7%,女孩最愿意获取的是文字材料,占到了24.95,这反映出不同性别的学生对信息的呈现形式的喜好存在显著差异。

(5) 学生希望自己需要的时候用手机查询学习资料,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设定时间段发送

学生认为发送学习资料的时间为自己需要的时候用手机上网查,占到了38.6%,其次是根据自己的习惯设定时间段发送,占28.4%(表5),所以移动学习要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学习资源供学生在需要的时候查询,并且要根据学生的习惯发送学习内容。不同阶段的学生对发送资料的方式差异显著,随着年级的增高,他们最不愿意接收的方式就是系统随机发送,高一学生愿意接收的仅为4.2%,高二学生为7.1%,同比小学四年级为18.2%,六年级为19.9%。不同的学生性别对发送资料的方式差异性不显著,都最愿意在需要的时候用手机上网查询,男孩为40.8%,女孩为36.9%。

(6) 学生基本接受通过短息的方式进行交互式测试

基于课堂教学的交互式测试对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具有很好的效果,这种交互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反馈,然后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复习巩固所学内容。在调查中发现,65%的学生愿意通过短息的方式进行交互式测试(表6)。不同阶段的学生对交互式测试的认同度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减弱,高中学生对此大多持无所谓和反对态度,说明不同阶段的学生学习的方式和对学习内容的接收形式有显著的差异性。不同性别的学生对通过交互式测试,巩固所学内容,及时获取反馈信息的认同度趋于一致,65.4%的男孩,66.8%的女孩对这种方式表示愿意接受。

(7)学生希望通过移动设备接收知识点和学习重点

不同的学习材料,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大的辅助作用,能够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希望获取最多的学习材料是考试的知识点,占到了23%,其次是学习重点。所以移动学习要尽可能把学习内容简化为学习重点和知识点传输给学生(图4)。

(8)学生最愿意通过移动设备学习的科目是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性,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重视思维推理能力,语文、思想品德等学科重视概括、识记,英语学科则重视日常练习交流能力。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最愿意通过移动设备学习的科目是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但所有课程之间的显著性差异不大(图5)。

相比之下,不同阶段、不同年级的学生喜欢通过移动学习学习不通的科目,之间差异性显著,小学高年级学生最喜欢通过移动学习学习的科目是语文,其次为数学和英语。初中生最愿意学习的科目为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高中学生对通过移动学习最喜欢学习的科目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高一学生最喜欢学习的科目为数学,高二学生最喜欢学习的科目为英语。不同性别的学生对通过移动学习学习的科目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喜欢学习的科目为数学,占到了27.5%,女生喜欢学习的科目为语文,占到了24.9%,这表现出男女生由于性别的差异,喜欢的科目明显不同,男生更加喜欢学习抽象思维型的科目,而女生则喜欢学习背诵,记忆类感性科目(表7)。

五 结束语

二年级学习材料范文第10篇

一、基于学习起点,开发有效学习材料

现行教材都是按螺旋上升的原则进行编排的,许多教学内容被分拆成一块块比较细的知识部件。这样的编排方式固然有其有利的一面,但如果教师对教材体系中组成各部分知识点的搭配和联系的相对固定结构不十分熟悉的话,课堂教学往往难以高效。对于这样的知识板块,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与现实认知起点,对教学内容的知识进行点的分析和梳理,然后定位每个知识点的最近发展起点,梳理每个知识点的最佳后续发展点,开发有效学习材料。

(一)基于逻辑起点开发网格化材料

开发教材应在教师对数学知识体系整体认识的基础上,了解知识结构的编排体系和每个知识节点的逻辑起点,只有依据知识逻辑起点的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生“学”的知识有“嫁接”点;只有基于逻辑起点的材料,才能使学生“学”的知识与“原有”知识构成系统性、网格化的知识体系。

比如小学阶段的分数应用的教学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笔者在实践中通过倍数应用题引出分数应用题,把分数应用题的学习引流到其知识的源头――“―倍数”应用题的过程拓展中学习,从而形成倍数应用与分数应用的知识网络结构,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说明如下:

1.感受分数与倍数的联系

(1)出示:红花有6朵,白花是红花的3倍;白花有多少朵?(学生画线段图,列式,说明解题思路,板书数量关系式。)

(2)变上题为:红花有6朵,白花是红花的1倍;白花有多少朵?(学生画线段图,列式,说明解题思路)

(3)变上题为:红花有6朵,白花是红花的倍;白花有多少朵?(学生画线段图、列式,说明解题思路,同时指出将倍的“倍”字去掉,含义相同。再把改为另一个分数再引学生解答。)

2.沟通分数与倍数的联系

(1)观察,对比。

通过倍数与分数应用题的对比,找到两者间的相同点;再从其对应的线段图进行对比,区别两者差异。

(2)提炼分数乘法应用的数量关系式。

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对应量。

(3)沟通分数乘法数量关系与倍数应用的数量关系。

这样,开发材料时把握住数学知识逻辑起点和知识发展的主线展开,教学时才能站在整体的高度处理好局部的问题,才能帮助学生自我建构、自我生成。

(二)基于现实起点开发整体性材料

基于“学”的学习材料应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需要认真分析学生“真实”的现实起点,如果学生数学学习基础扎实、起点高,而教师还是按部就班地根据教材编排顺序来进行教学的话,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主体潜能的发挥、限制数学问题的探索空间。

以条形统计图为例:一年级教材编排了 “一格代表一”(简称”以一当一”)的条形统计图,二年级上册是“以一当二”的统计图,二年级下册又是“以一当五”的统计图。那么能否让学生在理解“以一当一”的条形统计图后,让学生的思维在突破“一格代表一”的临界点后展开再探索,把“一格代表二”“一格代表五”这两个小结构知识都放在“一格代表几”这一整体网络中进行教学呢?笔者尝试如下:

1.呈现情境,开展统计

2.制造思维冲突,突破认识瓶颈

(1)引:我们已经学习过用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情况,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你能在下面的统计图中表示出来吗?

(2)出示下图,学生独立探索。

(3)产生问题,引发冲突。

学生发现格子不够。师引导学生思考:你有什么办法解决问题?

(4)二次探索,个性展示。

通过交流学生提出解决方案:①继续向上画10格;②在纵轴写:“一格表示2人”这句话;③纵轴一格分别表示2、4、6……;④纵轴一格表示5、10……;⑤纵轴一格表示3、6、9……。

3.对比,运用结构

引发学生感悟一格既可以代表一、也可以代表几;一格代表几要根据较大数为多少来确定。

通过实践,笔者发现,根据学生的现实认知基础,教师完全可以把“以一当二”与“以一当五”看作一个整体进行教学,进而推广至“以一当几”。这样将知识串联成系统,能够让学生在思考、讨论、拓展中,实现知识的全面感知和深入理解。

二、基于认知规律,开发有效学习材料

人的认识规律有“从局部到整体,也有从整体到局部”,因此,立足于学生的“学”需基于认知规律整合学习材料,使学习材料更具有挑战性、整体性,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 “有余数除法”中有4个例题。例1与例2是学法竖式与认识余数。这一课时学生学习的重点与难点都是对除法竖式的理解,如果直接地按教材的呈现过程开展教学,不但教学上比较平淡,且学生对余数“3”得到的过程体验也不深。基于此,笔者对此材料进行重组整合,把余数为“0”的特殊除法置于“有余除法”的整体之中,设计简述如下:

1.创设情境 整合材料

师:为支援灾区,我市派了23人的医疗小分队,并决定每5个人为一组。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问题,引出:23除以5等于4组还多3人。(师板书:23÷5=4组多3人)

师:过去我们学习过加法、减法及乘法竖式,其实除法也有竖式,你能根据这个除法式子列出除法竖式吗?(揭示课题)

学生尝试后,板书出现的两种情况,并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2.沟通对比 理解竖式

师:第二个竖式的“20”怎么得到的?这两个式子中,余数3分别是怎么得到的?

师:这两个竖式,哪个更能清楚地看出余数得到的过程?

师生交流小结引出“除法的竖式”,结合实物图理解竖式中每个数表示的含义。

3.动手实践 有效沟通

(1)动手圈一圈,并列出横式与竖式。

组别 人数 5人一组,可分成几组?还多几人?

第一组 24人

第二组 25人

第三组 26人

(3)沟通。

师:观察第二组的除法式子与其他除法式子联系与区别?

学生讨论后汇报。

生1:第二个式子25减25等于0,没有余数了,另外两个余数都有,分别是4与1。

生2:第二组的图形刚好分成5组,分完了没有多余的人,所以余数是0,所以横式的余数就不用写了。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揭示:刚好分完,即余数是“0”。

这种出其不意,但有契合认知规律的重组材料,把余数不是0和余数是0一起放到除法的大范围内进行教学,顺应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经过比较,结合实物图帮助学生理解什么叫“余数”“为什么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此时学生思维的深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基于思维发展,开发有效学习材料

“数学是学生思维的体操”,基于“学”的课本材料要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上做足“文章”。《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开发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的课本材料,引导全体学生都通过动脑、动手、动口,进行自由的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基于思维自由开发开放型材料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诚然,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需更深入研究。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自由思维是创新的保障,开放材料是创新的基础。因此笔者认为,立足知识的源点设计开放的、富有弹性的学习材料,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并自由地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既能获得问题的解决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笔者在 “三角形的面积”一课的引入部分是这样设计的:

1.出示下面材料:

2.学生独立画后,展示出下面的这些情况:

生1:我把这里多出来的半格移到空缺的地方,再数一数三角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生2:我在这里再画了一个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6×4=24平方厘米;所以三角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图2)

生3:我是沿着这里切开向上转过去,另一边也是这样的,最后把三角形变成了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所以三角形的面积也是12平方厘米。

生4:我和第二位同学的想法差不多,只是我是从另一边画一个三角形,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也得到三角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生5:(略)

3.初步推想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略)

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是三角形面积学习的重点,如何得到面积计算方法?常规的做法有两种:一是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进而推导出计算方法;二是通过把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分割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从而感悟到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这两种材料对于怎么转化都带有明显的暗示,并且学生对于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的方法基本都会使用,但对于用“割补”的方法就很少涉及了,思维难免会有一定的局限。笔者通过利用“画”面积,给了学生开放的空间,同时也不拘泥于一种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自己来解答,从而充分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达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二)基于思维拓展开发渗透型材料

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学习材料,往往是高度概括和抽象化的静态知识,而隐藏在静态知识背后的隐性材料是很难一一列入教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能被教材所提供的素材所束缚,可根据学生思维的拓展方向,对教材进行创新化的“广度加工”,通过适当延伸,来开阔学生的视野。

如二年级“6的乘法口诀”巩固练习,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把重点局限于口诀的记忆上,课本提供的材料也是从如何更好记口诀的角度来呈现的。但笔者在本课的练习材料上充分地整合口诀记忆与空间思维能力培养,既让学生有兴趣记口诀,又让学生在记口诀的过程中拓展空间思维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当学生经过画图、摆实物等多种方法理解了“6的乘法口诀”,并进行初步应用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材料:

请根据下面的图形说口诀和乘法算式。

2.通过动手、动口,不断强化口诀。

说明:(1)格子图作为课件中的背景材料,依次呈现图形让学生说口诀。第6幅图学生受思维定势影响说成“四六二十四”,教学时引导学生验证,克服思维定势负干扰。

(2)在学生根据第7张图说出“六六三十六”及乘法算式“6×6=36”后,教师依次拿出图中6组图形的纸片,选择两个图形贴到黑板上,并让学生用口诀来说明。

(3)让学生利用这第7张图中的6幅小图,想一想哪两幅图能拼成长方形,摆一摆,并根据拼成后的图形继续说乘法口诀和乘法算式。

上述练习设计,把格子图作为口诀的应用材料,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记忆口诀的能力。这样的设计主要有三个亮点:一是学生兴趣浓,这一练习过程既有比中练(让学生看格子图说口诀),又有玩中练(利用格子动手拼图并说口诀);二是练的量大,利用图说口诀,贴图再说口诀,拼图互说口诀;三是内涵丰富,看似说口诀,实际隐含长方形面积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等积变形等思想。

综上所述,开发教材学习材料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得靠教师的善于运用。”信哉斯言,只有充分挖掘教材潜在的魅力和价值,立足学生的起点、立足学生的认知规律、立足学生的思维落脚点,才能寻求符合学生“学”的学习材料,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四风学习材料范文 下一篇:消防工程师学习材料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