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培训课程范文

时间:2023-06-07 11:01:01

数字培训课程

数字培训课程范文第1篇

在我省开展中学数字化实验骨干教师培训,其课程体系设置要根据贵州实际,符合贵州省情,充分考虑贵州是一个基础教育相对落后、中学数字化实验开展相对较晚的省份。因此,课程体系制定的指导思想是以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和信息技术、素质教育的要求为主线,以加强贵州中学数字化实验教师队伍建设为目的,培养中学数字化实验师资,着力解决目前我省中学数字化实验教师严重缺乏的问题,提升中学数字化实验教师教学水平,建立一支能够起到引领、示范和承担各地培训的中学数字化实验骨干教师队伍。中学数字化实验骨干教师培训课程体系的制定,目标是要通过培训,使受训教师掌握中学数字化实验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术,提高数字化实验的教学能力;通过培训,提高信息技术、传感技术在中学数字化实验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培训,使培训者初步具备中学数字化实验教学的设计与研究能力。任务是设计好中学物理、化学、生物等数字化实验课程培训内容,完善培训课程体系,探索有效和符合贵州实际的中学数字化实验培训内容,为贵州培养一批中学数字化实验骨干教师,为贵州的基础教育服务。

2中学数字化实验骨干教师培训课程体系设置

结合贵州省基础教育和课程改革实际,根据全省中学开展数字化实验面临的实际问题,以及中学数字化实验教师掌握数字化实验教学能力、专业水平情况,我省中学数字化实验骨干教师培训的课程设置,应以“重基础、强操作、重实际、强能力”的原则来制定,培训模式分集中培训、校本研修、反思总结三个阶段进行。

2.1集中培训课程体系集中培训阶段内容由五个课程模块组成,详见表1。

2.1.1数字化实验概论模块数字化实验概论模块含数字化实验室的基本概念、我国中学数字化实验开展概况、我省中学数字化实验发展情况、教育部2000—2010年中小学实验室(数字化实验室)装备规范说明等。

2.1.2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模块学习各种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主要介绍物理中的位移、时间、温度、力、周期、电流、电压、磁场、电场、光照度、光强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应用;化学中的温度、浊度、电导率、pH值、微电流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应用;生物中的氧气、氧化碳、电导率、浊度、温度、湿度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应用。

2.1.3中学数字化实验软件系统模块介绍中学数字化实验软件系统,即软件系统内容与组成、传感器与软件系统的联接与设置、软件系统的使用、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实验图像图线的认识与分析、实验结果分析、实验误差分析、实验报告等内容。

2.1.4数字化实验操作训练模块数字化实验操作与训练模块,分为物理、化学、生物、小学科学学科,其培训具体内容根据中学实验要求如下:(1)中学物理数字化实验培训项目,见表2。(2)中学化学学科数字化实验模块培训内容,见表3。(3)中学生物学科数字化实验模块培训内容,见表4。(4)小学科学数字化实验操作训练模块培训内容,见表5。上述实验操作与训练,是针对物理、化学、生物三个不同学科教师分别进行的培训,其具体实验项目是根据三个学科的中学实验开设要求来选定的,在集中培训时,可根据受训教师情况,选择一部分小学科学实验进行培训学习。

2.1.5中学数字化实验教学与组织管理模块中学数字化实验教学与组织管理模块内容,主要是针对中学数字化实验的开设、教学组织与管理、考核及数字化实验室管理与建设等方面内容进行学习与讨论。

2.2校本研修

集中培训结束后,参训者回到学校进行为期2个月的校本研修,主要内容包括:就中学数字化实验教学一线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参训者QQ群进行网络讨论交流,并由网络指导教师跟踪指导解决。针对中学数字化实验教学的组织、开展、设计,可进行教学讨论、教学研究、集体备课、网络交流、报告撰写、课题研究等形式进行,以期发挥每位参训者在实际数字化实验教学中的主动作用、参与作用和交流作用,共同提高和巩固培训成果。

2.3反思总结

经过为期2个月的校本研修后,参加培训的学员,在中学数字化教学实践后,反思参加培训学习的方方面面,对自己数字化实验知识的掌握、实验技能的提高、实验教学水平等写出总结,对自己还存在的问题或困惑,进行反思,并对培训班从课程设计、组织安排、培训管理、校本研究、网络交流等方面,提出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使今后的培训更加科学、合理,符合中学实际,符合引领全省中学数字化实验的教学的开展和教育前线教师的需要,为我省中学数字化实验教师的培养提供服务。

根据贵州省基础教育和课程改革实际,以及中学数字化实验教学开展面临的师资欠缺等实际问题,探索我省中学数字化实验骨干教师培训模式和培训教学课程,掌握数字化实验基本知识、数字化实验技术、数字化实验技能、具系,以全面提高我省中学数字化实验教师教学水平和实验技能,培养一批有数字实验教学能力的骨干教师,以期数字化实验在我省基础教育和实验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数字培训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师培训;TPACK;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3)07/8-0035-04

信息时代我国教师专业知识更新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不断应用将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带入信息化社会,而在信息化社会中,我们也亲身体验并感受着信息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的各种革命性的变化。各个国家与组织也在研究与思考这个特殊的时代,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与推动时代的发展。美国的“21世纪技能合作项目”与欧洲研究小组曾经就21世纪所需要人才的技能进行了深入研究。从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在这个知识快速更新、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需要解决的问题越发复杂。这些问题往往涉及多个学科、多个领域乃至多个国家[1]。这要求信息时代的学生能够快速学习、应对变化、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此外,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生、成长在信息化社会,成为典型的“数字土著”。他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已经体现出了更多的信息化特征。信息时代将教师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富有挑战性的位置,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师专业知识的更新显得尤为必要与迫切。

TPACK:思考信息时代教师专业知识构成的新框架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已经开始注意到,原有的教师知识框架已经不能满足信息时代下教学实践与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师的知识体系需要在原有的学科内容与教学法知识基础上进行扩充与更新,需要考虑融入信息技术的因素。有学者先后提出过ICT-related PCK、e-PCK、TPACK等教师知识框架。目前讨论较多、也较有影响力的是美国学者提出的TPACK。TPACK是密西根州立大学的Punya Mishra和Matthew J. Koehler教授于2005年首次提出的。即在原有教师专业知识构成框架的基础上,融入了“T”(技术)的因素[2]。目前,TPACK在国外的研究较为广泛与深入(详见介绍TPACK的相关文章)。国内对于TPACK的研究还很有限,仅能检索到十几篇文献,多数集中在对TPACK的介绍,少数的几篇论文对于TPACK框架指导下的具体学科教师知识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国内外学者对于TPACK的介绍与讨论为信息时代教师专业知识的新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框架,即信息时代教师专业知识构成中已经不可回避“信息技术”这一要素。TPACK的提出者也指出,TPACK知识框架不是P(教学法知识)、C(学科知识)、T(技术知识)三种要素的孤立组合,而是涉及三种要素之间的互动,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的,需要教师培训者与一线教师的探索。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理论框架必须要能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课程,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才有切实的意义与价值。因此,我们需要将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化、实例化、课程化,即基于TPACK这样的理论框架,开启面向信息时代的教师培训课程开发工作。笔者认为,在面向信息时代的教师培训课程开发中,有两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对信息技术的系统认识与理解(信息技术是什么),二是将信息技术与其他两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化。

信息时代教师培训课程开发的关键问题

(一)该如何理解“信息技术”

TPACK的提出者对于“技术”的理解包含了传统的技术(粉笔、黑板等)与现代信息技术。对于信息技术的阐述是通过举例的方式,没有给出系统而深入的分析。笔者认为,这种方式会导致对于技术的认识出现盲人摸象的片面性与局限性,不利于教师培训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开发。

对于信息技术的理解,可以从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三个层次展开。以下将分别阐述三个层次上的理解。

1.宏观上的理解

“信息技术”代表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属于相对稳定的意识与理念层面。随着互联网与物联网的不断发展,人类与周遭事物都慢慢被数字化和网络化。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更加依赖于信息技术实体,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总会包含如下的关键词: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快速更新与变化、全球化等。著名学者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帝所著的《数字化生存》一书就是向人们传达出这样一种理念:在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意味着一种生存状态[3]。出版一本出版物时,会想着同时生成数字化版本(包含配套VCD或者在线网站等);为一个产品做宣传时,营销的形式不再局限于海报与电视广告,而是包含了网络视频广告、微博与微信的文字与图片整合营销;了解一个人或者事物时,会考虑到搜索引擎或者社交网络上搜集这个人的相关信息;当想要做一种举措与改变时,会希望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做法,等等。正如尼葛洛庞帝在书中所提到的:“几乎全球各地,都在向个人电脑俯首称臣。我们看到计算机离开了装有空调的大机房,挪向了书房,放到了办公桌上,现在又跑到了我们的膝盖上和衣兜里。不过这还没完。”尼葛洛庞帝提到的“没完”的后续发展就是,信息技术会潜移默化地跑到我们的头脑里,成为一种思维、意识,参与并影响着我们的决策。

2.中观上的理解

“信息技术”代表着由各种硬件和软件等以实体存在的技术形式。自第一台计算机埃尼阿克诞生,到现在智能移动设备普及到各个领域。这期间不断涌现出各种技术形态: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计算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射频识别标签(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等,还有运行在这些硬件上的各种软件。目前,提及信息技术,绝大多数人是从这个实体层面来理解的,这个层面上的信息技术具有不断更新、发展的特性。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几次大型工程,包括“农远工程”、“校校通”工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等,都是试图通过为学校配备硬件设施与软件资源,以及让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合理应用硬件设施与软件资源展开的。

3. 微观上的理解

“信息技术”代表着人们在应用软硬件基础上所形成的数据。随着人们对于各种硬件与软件的应用,已经形成了海量的数据,我们已经进入到了“大数据”时代。在大数据时代,如何有效利用数据则成为一个关键命题。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布伦乔尔森比喻说,大数据的影响,就像是4个世纪前人类发明的显微镜一样。显微镜把人类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测量水平推进到了细胞级别,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历史性的进步和革命。大数据将成为我们新的观察人类自身社会行为的“显微镜”和“仪表盘”。在2010年,美国总统科学技术委员会给总统和国会的报告《规划数字化的未来》中指出,联邦政府的每个机构和部门,都需要制定一个应对“大数据”的战略。2011年《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显示,来自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人们,每天、每周的心情都遵循着相似的模式。这项研究建立在两年多来对84个国家240万人的5.09亿条微博的数据分析基础上,这是以前完全无法做到的[4]。Udacity、Coursera和EDX等在线教育课程通过跟踪学生的在线学习轨迹来寻找最佳的教学方法。通过分析学生看过的每个论坛帖子以及他们是否正确完成课外作业,来预测看过某个帖子之后的学生正确作答的概率,并由此来确定哪些论坛帖子最合适学生阅读。这些都是过去无法得知的,对于数据的应用彻底地改变了教学方式。

(二)该如何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以及教学法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

如前所述,TPACK为信息时代教师专业知识构成提供了新的框架,但这种框架需要具体化、实例化,最终形成课程,才对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切实的价值与意义。因此,根据上述对于信息技术三个层面的理解,笔者将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以及教学法知识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通过上表具体阐述出来。

信息时代教师培训者以及培训课程的新发展

1.教师培训者要持续关注并深入研究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学科教学的融入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与发展,具备信息技术意识与能力已经不仅仅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或者培训者的工作范畴。而且已有大量研究证明,让教师单独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并不必然导致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合理恰当地使用。作为各个学科的教师培训者,除了关注学科知识以及教学法知识以外,更加需要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教育的影响。举例来说,如上表所提到的“现在以及未来适合本学科知识的各种硬件与软件有哪些”、“其支持教学的优势与劣势分析”、“基于数据的决策与分析方法”、“信息技术支持下各学科通用教学模式以及学科创新教学模式”等都需要各学科教师培训者的持续关注与深入研究。

2.教师培训课程的新发展:人人时时处处的小粒度微课程

人人的贡献: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步入Web2.0时代,每个人都成为内容的生产者,每位教师也将成为优质教师培训课程的贡献者。很多人曾诟病原有培训课程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存在的问题,教师作为培训课程开发的参与者将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使得培训课程更具现场感,更加鲜活。

时时处处的记录分享: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对于问题、反思以及经验的记录、整合与分享也将更加便捷。每一位教师都可能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伴随反思与总结的过程生成简单的培训课程(如,通过社交应用Papa,拍下照片的同时,录下自己对于当前教学情境的困惑、反思与经验等)。这些课程也将成为后续教师培训课程开发的原型。

小粒度的微课程:伴随着移动互联网与移动终端的发展,微课程在过去的两年内得到了国内外很多研究者与实践者的认可。目前已经形成了几种相对典型的微课程。如国外的common draft提供的视频、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戴维 · 彭罗斯(David Penrose)所制作的一分钟课程,还有我国鄂尔多斯市李玉平老师制作的课程都是微课程的典型代表[5]。笔者认为3分钟左右的小粒度微课程更适合工作繁忙的教师队伍在各种空闲时间通过各种移动设备进行学习。

注: 本文系黑龙江省2012年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专项项目“提升高校新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校本培训研究——以东北石油大学为例” (课题编号:JGZ201201045)部分成果。

数字培训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职工培训管理; 验证码; 在线报名; 在线考试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6. 027

[中图分类号] F27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6- 0057- 02

1 开发系统的目的和意义

很多大中型企业都会为员工组织各种培训课程,有的甚至有具体的课时要求。传统的培训流程一般先由人事部门下发培训通知到各部门,员工填写报名表,人事部门汇总并安排课程和考试。这样的形式往往是一级一级地下发通知,再一级一级地上交报名表,以及组织一场又一场的考试。工作效率非常低,而且不便于汇总和分析员工培训情况和考试成绩。为此,我们开发了企业网上培训系统,为企业提供一个灵活方便的内部培训、学习交流和培训管理的平台。人事部门可以利用此系统培训通知、培训课程信息、管理职工培训档案,企业员工可以浏览培训通知和培训课程情况,并根据要求报名参加指定课程的培训。培训课程结束后,职工可以参加课程的考试,还可以对课程情况发表自己的看法。

2 系统设计

2.1 系统开发平台的选择

为了便于企业职工能灵活方便地使用本系统,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企业职工培训管理系统采用了目前流行的以Internet为基础的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模式。该模式操作简单、方便,并且系统结构简单,容易维护。

本系统在主流的操作系统平台下,采用ASP.NET开发技术,在Visual Studio 2008开发环境下,使用C#语言和SQL Server 2005数据库进行开发。系统通过Web服务器,职工、人事部门员工都可以通过浏览器完成各自的工作。该系统主要实现了信息、在线报名、信息审核、在线培训、在线考试、人事部门以及职工个人的培训总结,以及相应的信息管理与维护。

2.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根据对企业培训管理的一般业务流程的考察和了解,企业网上培训的流程设计如下:

首先由人事部门的员工进行培训课程的组织和管理、培训教师的组织和管理、员工基本信息的管理、网上培训通知和培训课程的信息;然后企业员工在网上浏览培训课程的信息,并根据要求进行网上报名;人事部门的员工在进行课程报名的审核和汇总工作并一些相关的上课通知、进行课程题库的编辑和整理等工作,最后进行诸如培训考试、总结等。根据流程,系统的功能模块结构图如图1所示。

企业培训系统分为前台操作和后台管理两大部分。后台管理模块主要供人事部门使用,包括课程管理、教师管理、员工管理、试题管理、报名管理、通知管理、培训档案管理等。课程管理是人事部门员工增加培训课程信息、修改培训课程信息等。教师管理是增加教师信息、修改教师信息等。员工管理是增加和修改员工信息。试题管理是增加和维护培训课程的题库。报名管理是人事部门汇总和审核员工的报名信息。通知管理是增加和修改通知信息。档案管理是查询和汇总员工培训课程的考试信息以及已经通过的培训内容的信息。

前台操作模块主要供企业员工使用,包括查看通知、查看课程、在线报名、在线考试、过往检索和填写反馈意见等。查看通知是企业员工可以浏览和搜索人事部门的通知。查看课程是可以浏览和搜索培训课程的信息。在线报名是员工可以报名参加某培训课程。过往检索是员工可以搜素和浏览已经通过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成绩信息。在线考试是员工在结束培训课程以后,进行该课程的考核。

2.3 数据库设计

根据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系统创建8张数据表,分别为管理员表、教师表、培训课程表、课程详情表、员工信息表、报名表、试题表、通知表。每张表的具体字段和功能如下。

(1) 管理员表:用来存储人事部门的员工信息,包括职工号、密码、姓名、性别、职务、电话、职称、任职地、工龄、身份证号等字段。

(2) 教师表:用来存储培训教师的信息,包括临时工号、姓名、性别、密码、职称、电话、身份证号、专长、专业等字段。

(3) 培训课程表:用来存储培训课程的信息,包括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培训日期、培训人员、培训要求、培训内容、培训教师、培训教材、辅助材料等字段。

(4) 课程详情表:用来存储课程的上课时间地点等信息。包括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授课地点、授课时间等。

(5) 员工信息表:用来存储员工的信息,包括工号、性别、密码、工龄、任职地、部门、电话、职务、职称等。

(6) 报名表:用来存储员工报名的情况,包括工号、课程编号、报名时间、是否通过、审核日期、培训成绩、考试时间等。

(7) 试题表:用来存储课程的考题,包括题目编号、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考题类型、考题内容、参考答案、分值等。

(8) 通知表:用来存储有关培训课程的通知和新闻。包括编号、主标题、副标题、发表时间、摘要、内容等。

3 主要功能的实现

3.1 用户权限的设置

对于没有登录的用户,可以浏览培训的课程信息和培训通知信息。要想报名参加课程就必须利用职工号和系统预设的密码进行登录。登录以后,用户可以修改个人的相关信息和密码,可以报名参加培训课程和参加考试,维护报名信息等。人事部门负责相关培训的系统管理人员采用专门的页面登录系统,进行员工管理、课程管理、通知管理、报名管理等工作。由于系统的用户都是企业内部职工,所以系统直接将用户的用户名设置为职工号或者临时职工号,而不需要注册。

系统在每一个只有登录后才能使用的页面中都增加了验证,代码为:

if (Session["userName"] == "" || Session["userName"] == null)

Response.Write("<script>alert('请先登录,再报名');window.close();</script>");

为了防止有人恶意进行登录,系统在所有的登录页面都采用了验证码技术。系统中的验证码是随机产生的4位数字组成的一副图片,图片里加上了一些干扰像素。用户在登录时,必须输入与图片中数字相同的验证码才能进行登录,然后连接数据库检查用户输入的职工号和密码是否正确。

3.2 前台操作部分

前台操作部分主要有查看课程、查看通知、查看已通过的培训、报名培训某课程、参加考试、发表留言等模块。其中报名培训某课程和参加考试模块有一定难度,在此进行介绍。

在线报名模块中,只有员工用职工号和密码成功登录以后,才能报名。只要是没有获得批准的课程,员工还可以选择退报。在员工进行培训报名时,注意不能重复报名,也就是同一名员工对于同一个课程只能报名一次。实现上主要是通过连接数据库,并用员工的职工号和所有选择的课程进行报名数据表的查询,如果查询结果不为空则表示已经报过此课程了,否则表示没有报过此课程。防止重复报名的代码如下:

OleDbConnection myCon = new OleDbConnection(conn);

myCon.Open();

string sql="select * from 报名 where 用户姓名='"+Session["userName"].ToString()+"' and 课程名称='"+Request.QueryString["km"].ToString()+"'";

OleDbCommand myCmd = new OleDbCommand(sql,myCon);

OleDbDataReader dr = myCmd.ExecuteReader();

if (dr.Read())

{ myCon.Close();

Response.Write("<script>alert('您已经报过此课程了!');window.close();</script>");

在确认了员工没有参加过此课程的培训以后,就可以报名了。报名培训某课程的实现就是向报名表中插入一行新数据,职工号字段为登录时放入Session的值,课程号为用户选择的课程编号,报名时间为系统当前时间,是否审核字段为“未审核”。员工可以在“查看报名”的模块中,查看已经报名的课程,也可以进一步了解课程的具体情况,如课程上课时间、地点等。

员工只能参加已经报名并且允许考试的课程的考试。进入考试后,系统会自动从题库中抽取该课程的试题并形成试卷。员工答完题,点击交卷按钮之后,系统能够根据标准答案自动进行成绩判定,并将成绩显示给用户。

3.3 后台管理

后台管理部分包括员工管理、教师管理、课程管理、报名管理、通知管理、试题管理、档案管理等。其中员工管理、教师管理、课程管理、通知管理、试题管理分别对员工的基本信息、教师的基本信息、课程的信息、通知信息、试题信息进行增加和修改等维护工作,在程序实现上较为简单,主要是应用了对数据库的增加、修改和删除、查询等操作。

报名管理模块主要是对报名的信息进行审核和批准报名,并进行报名汇总。人事部门员工根据课程的具体要求,对报名的员工信息进行审核,符合要求的批准报名。在程序的实现上,主要是通过Update语句修改报名表中相应行的“是否”审核字段,如果批准,则该字段设为“批准”,否则设为“未批准”。另外,为了方便生成课程的名册,系统能自动将当前已经被批准的人员进行汇总,并可以转换到Excel表中,方便进行排版和打印。档案管理模块是对员工参加的培训情况进行查询和汇总,系统设定多种查询方式,可以根据查询结果进行多种类型的汇总和打印。

4 总 结

基于Web的职工培训管理系统可以使得职工报名、培训和考试更方便,而且可以使得人事部门非常便捷地管理职工的培训档案,从而简化了培训流程,提高了培训数据采集与统计的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 周立. 信息系统集成实用技术――ASP.NET C#可视化编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 董爽,于丽娟.基于B/S模式的物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6):83-84.

[3] 张稳. 基于B/S模式的质监系统培训报名系统[J]. 现代计算机:下半月版,2009(4):170-171.

数字培训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字化;数字化管理;模块化设计

近年来,长庆油田开始了跨越式大发展,年产油气当量以数百万吨的势头快速增长。为适应油田大发展的新形势,为了更有效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和生产管理,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长庆油田开始推广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数字化管理。作为长庆油田下属的长庆培训中心,需要紧跟油田发展的步伐,开发长庆油田数字化管理培训课程势在必行。

一、培训对象分析

本次培训的对象为中石油内部的企业员工,他们是川庆钻井公司下属的部分员工,因为工作需要,将转岗为长庆油田公司一线的采油操作员工。由于来自不同单位(有钻井工、井队后勤人员等),人员结构相对复杂,年龄整体偏大,学历起点较低,对油气生产现场了解较少。培训既要稳定这部分转岗员工的情绪,又要对他们进行相关岗位的技能培训,培训难度较大。

二、培训课程定位

将此次转岗员工培养为油田一线采油操作层员工。针对培训对象及培养定位,本次数字化管理课程培训设置,主要以掌握操作层必备的数字化知识为主,课程采用模块教学方式,结合油田现场生产过程,做到与现场高度契合,轻仪器仪表工作原理介绍,重点介绍设备使用方法和安装位置。做到理论和实际有序结合,为学员下厂后能够尽快适应油田数字化工作环境做好铺垫。

三、课程设计思路及模块分析

数字化管理课程采用模块化设计思路,下面对设计的各模块做详细介绍。

1.油田数字化建设目标、思路、原则及组织架构

油田数字化在信息化整体架构上是生产的最前端,以井场、管线、增压点(联合站)等生产基本单元的生产过程监控为主,完成数据的采集、过程监控和动态分析。本模块从介绍数字化和数字化管理概念入手,主要为学员介绍长庆油田采用数字化管理的必要性以及意义、长庆油田数字化建设的目标、思路、原则及组织架构,使培训学员明白长庆推行数字化管理的原因,对长庆数字化建设形成整体性的概念,进而对长庆数字化管理方式产生认同。

2.数据采集系统

在油田数字化系统中是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通过给培训学员介绍油田生产前端使用的各种自动控制仪表,重点介绍压力变送器、温度变送器、磁浮子液位计、流量计等仪表的安装位置,简单介绍其工作原理,介绍PLC与RTU的组成及使用,使学员认识生产现场使用的设备,最终达到熟悉油田生产现场使用的仪器仪表的目的。

3.数据传输系统

本模块主要介绍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两种数据传输方式以及传输媒介、传输设备。让学员知道油气生产现场采集到的数据是通过何种设备以及何种传输方式进行双向数据通讯的,达到了解传输媒介、认识传输设备、清楚长庆油田基本的组网方式的教学效果。

4.视频监控系统

本模块通过为学员介绍长庆井、站、管线等生产基本单元的生产过程监控,以及油区主要道路设置的电子路卡。教师通过运用动画演示、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调动学员学习兴趣,让学员发现并体验到传统巡井变成电子巡井的优越性,体会到在油区关键路口安装电子路卡后,在可疑车辆进入油区后能进行预警的功能。

5.数字化管理系统

是长庆油田数字化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师对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模拟演示,使学员亲身感受到长庆数字化生产管理实现的电子巡井功能、生产过程管理智能化诊断功能和表格自动生成功能。并切身体会到建立全油田统一的生产管理平台的优越性,所达到的强化安全、过程监控、节约(人力)资源和提高效益的目的。

6.数字化场、站建设内容

是指油田数字化井场、增压点内安装的自动控制设备、数据传输设备以及执行控制设备。通过给学员介绍设备名称、安装位置及使用的主要功能,最大程度贴近现场生产过程。通过大量的现场图片、多媒体和视频短片向学员全景展示长庆油田数字化的建设现状。

7.数字化场、站参观学习

由于转岗员工对油气生产现场了解较少,开展数字化井场、增压点的参观学习就尤为重要。长庆培训中心有自己的实训场地,可以进行采油、采气、集输流程工艺的现场实训。让培训学员看到数字化井场、增压点及自动控制设备,对采油流程有更深入的了解,实地体验长庆数字化油田的发展变化,为他们下厂后更快、更好的适应油田数字化的工作环境奠定良好的基础。

8.数字化管理新技术

通过给培训学员介绍长庆油田在数字化油田管理上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在应用过程中产生的新技术、新工艺,让学员了解到长庆油田通过不断优化地面工艺流程、优化地面设施、优化管理模式等方式,达到提升工艺过程的监控水平和提升生产管理过程智能化水平的目的,也可以让学员感受到长庆快速发展的步伐,体验到身为“长庆人”的自豪。

四、教学反馈

通过两个多月的教学实践,本课程采用模块教学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紧贴油田生产现场,培训学员学习兴趣浓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学员通过数字化培训学习了解了长庆油田数字化建设现状,认识到数字化在油田生产管理中的重要性,掌握了油田数字化建设的相关知识和信息,为他们下厂后适应油田数字化的新环境奠定了基础。通过培训,学员转变了固有的思维方式,对长庆数字化管理产生认同感,有利于营造建设长庆数字油田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长庆油田数字化管理培训教材编写组.《长庆油田数字化管理培训教材-维护操作》.长庆油田分公司,2009年9月

数字培训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远程教育;数字化;员工培训

一、背景

农广校系统已经建立了遍布全国的卫星教学系统,同时正在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的在线学习。虽然农广校在教学硬件方面基本达到了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需要,但各级学校的教职员工却缺乏如何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进行教学的经验,针对其岗位需要开展的培训也还很薄弱,特别是在数字环境下如何进行远程教育的教育管理、教学服务、教学设计等。教师的角色转变也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发挥,教学人员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支持者和咨询者,而不是教学内容的灌输者。从“教师者为中心”的模式向“学习者为中心”转变已成为当务之急。

为加强农广校开展远程教育的能力,联合国粮农组织援助中国政府实施了“加强中国农业和乡村发展远程教育”技术合作项目,把数字式授课方式融入中国农业和乡村发展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解决农广校“员工能力”这个瓶颈问题,项目聘请国际专家通过“管理员及行政管理人员”、“学习材料设计人员和生产技术人员”、“辅导教师”三个层面对农广校系统的员工分别进行培训。“数字环境下的教与学”作为项目的一项重要产出,主要是提高农广校辅导教师在数字化环境的教学能力:一方面整体提升农广校的各类工作人员利用远程手段服务农民教育的水平;另外一方面,培训在设计理念上充分考虑了利用各种现代远程手段,把培训本身当作案例来学习和研究,探索在农村地区运用数字技术开展远程教育,缩小和跨越数字农村鸿沟的经验和模式。

二、数字环境下的教与学培训

(一)培训的目标

如何有效地将数字式授课方式融入农业和乡村发展的培训之中;如何组织农民和其他乡村教育目标群体的教与学,并为之提供帮助;怎样使用虚拟教室;怎样进行非同步的计算机会议;怎样将参与式的需求评价和考评融入远程教育的实践中。

(二)培训课程的设计和内容

来自菲律宾开放大学的Flor博士编制了培训课程教材并担任主讲老师。Flor博士有着丰富的项目执行和教育培训经验,但他对中国的国情并不十分了解,为了使编制的培训课程适合农广校的特点,农广校的负责人向Flor博士详细介绍了农广校系统的一些背景资料并陪同Flor博士前往基层农广校进行实地考察。在此基础上,双方就课程内容进行了反复的协商、修改和完善。教学模块结合了世界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和成果,特别考虑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互动教学理念。培训前,组织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学员,录制了他们在培训前的想法和建议;培训中,Flor博士与这些学员通过卫星音视频系统进行了对话,建立教与学之问的纽带。为了取得更好的培训效果,农广校组织者对培训的材料进行了翻译,并将培训讲义在农广校网页上,供学员提前预习。培训课程共有七个模块:

模块一:区分模拟与数字化学习环境;描述数字化学习的优点与特征;列举数字化环境下的学习原则。

模块二:详细说明电子学习的主要战略。

模块三:列举传统的和数字的媒体及学习资料;描述传输方式;复述数字媒体的优点和局限性。

模块四:详细解释术语“多媒体”;详细解释“计算机辅助教学”。

模块五:描述农广校教学设计和课件开发的过程;把参与者需求评价和评估结合到这些过程中;确定参与者的进入点。

模块六:在万维网上进行网上冲浪和浏览;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流和协作;通过搜索引擎和网络人口进行网上搜索;描述农广校的网上信息;组织和协助在线讨论。

模块七:了解社会资本的定义;描述数字环境中社会资本的形式;讨论动员学习者的方法;开发一个动员学习者的计划

(三)培训的实施

培训采用面授与卫星直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历时5天。来自全国各地的60名骨干教师在北京的直播教室接受面对面的培训,同时卫星向分布在全国各地的60个卫星小站进行了同步直播,共计1800多名辅导教师同时参加了培训,所有60个虚拟教室的培训者均可以通过音视频的双向传输与直播教室的主讲教师交流。

(四)培训的评估

为及时对每天的课程进行评价,并让学员积极参与到互动式的教学活动中来,每晚各虚拟教室的负责人把当天小组讨论的情况汇总,通过电子邮件反馈给北京直播教室,全国学员也可在中国农村远距离教育网站上的留言板上提出问题、发表意见、交流心得。工作人员则连夜将其归纳、整理,反馈给Flor博士,并在第二天课前安排答疑和交流。

培训最后一天,直播教室的每位学员填写了评估调查表,每个虚拟教室选派了十名学员填写评估调查表,并寄回中央农广校。培训结束后共收到705份反馈表,超过了预期的数量。多数学员踊跃填写评估表。以尺度1―5进行衡量(5表示非常好),在“授课内容”、“小组讨论形式”、“现场便利程度”指标上选择5的学员分别占54%,52%和35%,对本次培训班的组织、实施和效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我学会了描述数字学习的特点和优势”、“我学会了对传统式教学和远程教学及其传输方式进行比较”两项上选择5的学员分别占47%和51%,而在“我学会了如何开发课程。进行数字技术教学”、“我学会了在一个虚拟教室组织和协助教学活动”两项上选择5的学员分别只占20%和21%。可以看出:通过培训,学员们在思想上对数字化教学的概念有了很深的认识,但是对于利用数字化手段去教学却还需要回到工作岗位上不断实践,总结经验,才能真正体会和应用好。70%的学员在“我建议多组织些类似的培训”上选择了5,农广校广大教职员工渴望通过这样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来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使农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能跟上时展的需要。多数学员都对今后农广校的师资培训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三、培训班的几点启示

(一)授课教师Flor博士在培训课程的设计理念、授课方式和评价测试上给农广校教学人员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展现了一套数字化环境中的教学模式

在讲义的编写和修改中,他认真倾听农广校的情况和实践,与农广校人员密切合作,很短的时间内,把国外先进的技术与农广校的实际情况有机的整合到培训模块中,同时针对每天学员的反馈意见,连夜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在课程教授过程中,他幽默诙谐,利用各种手段调动学员们的积极性,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丰富多样,教与学的互动贯穿始终。学员在倾听Flor博士培训内容的同时,通过其组织培训的整个过程,看到了从教材设计、教材修改、教材讲授到教材评估这样一整套培训流程,这本身就值得我们广大教职员工研究和借鉴。

(二)培训活动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强有力的组织协调和后勤保障

历时5天的培训,通过卫星向全国60个小站同步直播,共1800余名学员同时参加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北京的直播教室与各卫星小站始终保持着互动交流,大家虽然地处四面八方,但却又处在同一个课堂中。教学中充分采用了一系列的现代远程教育手段:音视频双向交互,电子邮件、BBS、留言板、在线学习平台等。组织这样一次规模如此之大、覆盖面如此之广、手段如此之先进、效果如此之好的培训在中国农业远程教育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它标志着中国农业远程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三)数字化进程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数字培训课程范文第6篇

关键词:校企双向互动;销售服务培训;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2

随着国家对加强现代服务业规划政策的出台,对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许多学校由于缺乏销售服务培训课程资源,特别是缺乏学校、企业双向互动开发的课程资源,造成培训教学的质量不高。基于校企双向互动下的销售服务培训课程资源开发是通过对合作企业、培训需求进行科学的分析,依据课程自身的性质、特点,在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资源的基础上确定互动开发培训课程大纲、组织培训课程内容,并通过实施改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校企双向互动开发课程资源是中职学校实现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一种极为有效的途径,那么如何有效的进行校企双向互动开发销售服务培训课程资源值得深入探讨与研究。

一、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调查对象分为销售服务专业实习生、毕业生、一线员工三类。调查的有效样本数量为230个,样本为随机发放,满足统计学方面的要求,总样本中不同企业构成比例大致相等。采用了“问卷调查为主、实地访谈为辅”的调研方法。下面是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

1.您认为培训对自己有什么用

87.5%的参与受调查者有选择“提高技能”,说明绝大多数受调查者认为培训对于提升自己技能方面的效果很明显,因此在开发销售服务培训课程资源时“提升员工技能”仍然是重点,突出项目课程特点;72.5%选择“增加知识”,60%选择“开拓视野”,说明培训工作对于增加知识和开拓视野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这也是培训课程资源需兼顾到的内容。因此,培训课程资源与受调查者工作岗位有一定的关联,以鼓励受调查者积极参与培训,提升培训效果。

2.您最希望参加以下的一类培训内容

53.3%的受调查者选择了“专业技能培训”项,说明多数受调查者最先关注的还是本职工作范围内的专业技能的提升,这与培训的本质内涵是一致的,培训的基础就是为了更好、更高标准的完成本职工作;其次有27.3%的受调查者意向选择了“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项,这与调查问卷后面的文字型调查结果完全一致,为数不少的受调查者感到困扰的事情是“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与其它部门的沟通”问题,开发出有效沟通PPT、文本等课程资源将是销售服务技术培训课程资源开发的重点项目之一。

3.您认为过去一年内举办的培训课程哪些地方有待改进

50%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培训内容实用程度应加强”项,这就证明了培训课程资源开发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4.目前影响培训开展的因素是什么

55%的受调查者认为“工作太忙,没时间培训”,反映出大多数受调查者忙于应付工作,对于提升自身技能的培训心有余而力不足,30%选择“培训老师讲的都是理论,在实际工作中我用不上”,说明现行的部分培训课程的内容偏重于理论,而实践操作性不强,这一点在培训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需要设置质量控制点;12.5%的受调查者选择“培训老师授课水平一般”,这需要在选择培训师时对培训师做较深入的了解,另外对于受训者需做更细致的区分,根据受训者的素质挑选不同水平和层次的培训师。

5.您知道哪些销售技巧

在销售技巧的相关问题中,以下几个问题比较突出,如23%的受调查者面临着“不知道如何陈列商品”,其他的问题依次是“不知道如何处理客户异议”、“不知道在销售中如何沟通”、“不知道如何核算账务”、“无法找到顾客”、“不知道如何成交”。针对上述问题,开发时需要相应增加上述内容。

二、校企双向共同开发销售服务培训课程资源

1.明确销售服务培训课程资源开发的思路

(1)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为目标,以培养应用技能和相关岗位能力为基本要求,重视被培训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持续发展,围绕销售服务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

(2)以工作情境为依据构建培训课程资源内容,按照“岗位需求能力——确立教学情境——确定培训内容”,体现学以致用。课程的学习领域是以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为依据,充分考虑工作任务的实用性、典型性、可操作性与可拓展性,选择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并将其转换成学习领域,确立教学情境,教学任务。

(3)以工作项目为载体实施教学过程以企业的岗位职业能力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把课程学习内容与企业、社会相联系,形成主题任务,进行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法;通过校企共同参与工作任务,让被培训人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动态学习。

2.确定销售服务培训课程资源开发的模式

(1)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来自于工作任务的转换,从而将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情境),这是“重构”意义上的任务化。

(2)在设置培训课程内容时,充分考虑被培训人员的个性发展,保留被培训人员的自主选择空间,兼顾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3)培训课程实施一体化。主要体现在实施主体、教学过程、教学场所等三方面的变化。就教学过程而言,做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结合,做到被培训人员心理过程与行动过程的一体,也就是融“教、学、做”为一体,构建以合作为主题的新型师生、生生关系,真正突显被培训人员中心地位。就教学场所而言,做到传统教室、专业教室、实训室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有机结合。

3.采取行动研究法,研究与项目课程建设实践相结合,研究者与实践者互为一体,贯彻边研究边实践的精神,校企双方互动开发销售服务培训课程

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开发贴近工作过程、贴近社会和贴近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和反映现代科技新成果的教材。教材可以先从讲义入手,然后根据实际使用情况,逐步修正,过渡到校本教材和正式出版教材。在教材中充分体现课程体系与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成果,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育技术等方面体现先进性,有利于提高被培训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

4.校企双方互动开发立体化课程资源

以培训课程为中心,借助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媒体传播技术将各种教学资源以多种媒介、多种形态、多个层次进行整合形成立体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培养方案、教学设计、论文、制作脚本、教学光盘、PPT课件、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网络资料、案例库等立体化教学资源的相互共享等,这些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主要结论

1.学校应与企业结合加大共建“课程”、“课堂”力度

共建“课程”。校企双方按照培训需求开发课程。学校应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实际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标准,大胆进行课程改革,聘请企业领导、技术骨干参与课程改革。同时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确定培训课程标准、选择培训课程内容、开发培训专业教材,将企业最需要的知识、最关键的技能、最重要的素质提炼出来,融入课程之中,确保课程建设的质量。

共建“课堂”。学校要从行业、企业聘请一大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通过报告、讲座等形式,把来自经营管理第一线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经验传授给学生,从而形成校企互动共建课堂、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机制。

2.在数字化网络课程资源库的支撑下,培训教学活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教材、教室、学校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所以我们面向21世纪的教育开放性和活动性,要求培训教学不能局限与课堂、书本和校内,必须开放教育空间,拓宽教育渠道,进行开放式的教育活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应该是融合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的,数字化网络课程资源库的最大优势就是能为我们及时提供各类有用的信息,这是学习的宝库。

3.打破传统教师岗位角色,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职业学校的传统教学中,专业教师的角色比较固定,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泾渭分明,一般由理论教师在教室内完成理论知识教学,再由实习指导老师在实训车间指导学生练习操作技能。这种将知识与技能人为割裂地教学模式无法胜任项目课程的教学。承担培训项目课程教学的教师,既要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要能进行技能实训指导,其岗位角色体现出“双师”特征。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使专业教师能承担理论及实训教学的双重任务,是推进与培训项目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的必备前提。

4.明确培训课程开发的内容要以企业为主导、学校为主体,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

教师应该明确一点:教师的教学不能以自我想法为中心,要以企业的需求为中心,要按企业的需求决定讲课内容。培训的目的是对学员进行职业化的技能和素质的培养,教师的授课内容的原型要来自企业实践。教师参与企业顶岗实践,与企业技术人员交流,了解企业生产实践的各个环节,将企业岗位技能与生产实践流程融合到培训课程教学中,结合校企实践基地和设备,考虑教材、教学组织方式,对知识、能力进行序化和整合,以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作为教学思想的主体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教师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教师要改变固有的教学思维模式,积极探索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新型培训法。

参考文献:

[1]罗红.对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8).

数字培训课程范文第7篇

Abstract: Relying on the Sinopec Changling Refining and Chemical Company, around the practice of academic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employees, Hunan Petrochemical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built and shared the digital teaching and training resource library, and carried out targeted teaching and training activities which had achieved a series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achievements for teaching reform and provided some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for other vocational colleges.

关键词: 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数字化;资源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build;sharing;digitization;resources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005-02

0 引言

近几年来,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与学院主办单位中石化长岭炼化公司(以下简称“长炼”)紧密合作,努力探索与构建高职院校“政府主导、政企共建、行业指导、校企一体”的办学体制机制,践行“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按照“企业地方一体化、资产运用一体化、专兼职教师一体化、育人用人一体化”的工作思路,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和实践工作。其中,学院以校企合作共建共享为主要模式,以优质数字化资源建设为载体,以数字化模块课程开发为主要表现形式,以教学与培训素材资源建设为补充,充分利用校园网及长炼企业内网网络平台,建设共享型教学与培训资源库,开展数字化教学与培训工作,成效显著。

1 校企合作开发了企业岗位技能模块培训课程数字化资源库

2011年6月初,长炼为了更好地建立其职工人才培养与选拔通道,决定完善其职工培训教学资源库,向学院提出了合作开发岗位技能模块培训课程数字化资源库的意向。校企合作开发岗位技能模块培训课程数字化资源库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部门、人员、技术、管理、资金等问题众多。为此,长炼和学院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并根据企业的要求,联合成立了九个通用基础模块开发项目组,分别负责仪表与自动化、化学基础知识、产品质量基础知识、化验分析、炼油基础知识、石油化工基础知识、机械设备基础知识、计量基础知识、电工基础知识等模块的开发工作;针对长炼炼油作业部、聚丙烯厂、动力厂、供排水厂、油品管理处等单位的实际岗位需求,成立了精馏、加热炉、催化剂、冷换设备、炼油工艺、高分子化工、锅炉、汽机、电气等十九个专业模块开发项目组,多次召开会议进行项目开发的研讨,明确了各部门的分工和开发时间安排,确定了项目成果验收和使用标准,并要求最终形成岗位技能模块培训课程数字化资源库和纸质教材,不仅要满足长炼职工培训的需求,待条件成熟时,还可向中石化其它企业进行推广使用。同时,在对上述资源库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改后,可形成满足学院相关专业学生教学需要的校本教材和数字化资源库,从而达到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共赢的目的。

通过几年的努力,校企合作开发完成了全部岗位模块培训课程的讲义、试题库、课件、教学培训视频等内容并上网,长炼的企业员工和学院的师生均可上网学习。目前针对长炼一线操作员工的岗位培训工作正在逐步展开,员工先通过企业内网自主学习,再参加由课程开发教师主讲的短期脱产培训班,最后进行相应工种或职业的职业技能鉴定,其职业技能等级直接与岗位工资和奖金挂钩。此举极大地调动了长炼一线员工学习岗位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积极性,大家纷纷反映短期脱产培训和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比原来单纯参加培训班的培训效果好多了。通过网络的反复学习,可有效解决在短期培训班上没弄懂的问题;而网络在线答疑加强了教师与员工的交流,大家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学院教师同时也收集了大量的企业生产实际案例,为进一步完善企业岗位技能模块课程内容和开发职业教育专业实训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校企合作开发使用了石化仿真培训系统

学院与长炼共建的石化仿真培训系统开发与培训基地已经建成二十年,是中石化在中南地区最大的石化仿真系统软件开发与培训基地,基础好、底子厚、实力强,已开发并投用了常减压、催化裂化、延迟焦化、连续重整、硫酸等多套软件,在企业日常员工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新装置开工培训、事故演练与处理培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石化企业在正常生产过程中不会刻意去制造生产事故对员工开展事故处理培训,因此,利用石化仿真系统软件来进行事故处理培训几乎成为开展此类培训的唯一手段。长炼的一线员工通过系统地到学院仿真基地进行培训,对生产事故预演及处理都具有了良好的应对方法与手段。二十年来,长炼员工多次避免了石化生产过程中的重大事故发生,为企业挽回了经济损失,这其中仿真培训功不可没。同时,仿真培训基地也为学院石化类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石化仿真实训条件,为学生到石化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和就业预先提供了良好的仿真训练环境,学生到企业后操作上手快,适应能力强,深受用人企业的欢迎,石化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也达到了98%以上,基地建设从而实现了共建共享共赢的目标。

随着“十一五”期间中石化在长炼投资近百亿元建设的千万吨级炼油化工新装置于2011年10月的全面建成投产,该基地又开始围绕新建炼油化工生产装置,开始了新一轮的石化装置仿真培训系统的开发与培训工作。新开发项目完成后,将形成涵盖安全技术与技能培训、工艺操作技能培训、工艺与设备技术培训、电子化题库以及网络化学习的完整培训和考核体系。其中,在线考试系统将拥有完善的电子化题库,可以将从前大量的纸媒题库数字化,使其更加方便存储、更新、管理、应用和维护,并可在计算机网络上完成考试的全过程,可切实有效地解决传统考试全过程都需要人工参与、周期长、工作量大、容易出错、保密性差等诸多弊端,使得整个考试成本降低,真正实现无纸化考试和多媒体考试;网络学习系统可以将仿真培训系统、多媒体培训系统、考试系统等各种培训和考试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并实现网络化和信息化,从而构成一个可供企业进行理论学习、仿真培训、无纸化在线考试的信息化平台,为企业构建一个更有生命力的数字化学习网络——为企业员工提供通过网络开展网上学习、培训、调查、交流和资料查询等活动的公共平台,为企业培训管理部门提供教培管理、过程跟踪、组织考试、训练、竞赛、成绩统计、绩效考核等信息化手段,解决企业培训工作“工学矛盾”的同时,提升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同时,网络学习系统也将极大地促进更多优秀培训资源的共享、积累和沉淀,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全面优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促进企业向学习型组织转变。

3 共建共享了企业数字化技术与培训资源库

根据学院与长炼的相关协议,学院校园网接入了长炼企业内网,共享了丰富的企业技术和培训资源库,主要内容为长炼知识管理系统、中石化职业技能鉴定题库管理系统和长炼数字图书馆,并根据学院的技术、人才和培训优势,广泛参与了上述企业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做到了共建共享。特别是在中石化职业技能鉴定题库管理系统的内容优化与完善方面,学院专业课教师通过到企业调研,及时了解了企业新建装置、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及技术改造情况,从而适时地为题库新增应知应会试题,保证了题库建设与企业发展同步进行,为企业开展员工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校企共建了学院石油化工资源素材库

学院在长炼及相关石化仿真系统开发公司的帮助下,投资建设了校内石油化工资源素材库,主要包括化工单元素材库、炼油工程素材库、工业分析素材库和安全技术素材库。该库不仅为学院开发石油化工单元及系统仿真软件提供了素材支持,也用于专业课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还用于学生通过校园内网进行自主学习,极大地丰富了学院的专业教学资源。

5 建立了相关信息平台,为企业和学院提供了资源服务

5.1 建设了中石化远程教育站长炼分站(湖南石化职院远程教育站) 学院与中石化信息管理中心和长炼相关部门合作,在学院培训中心建立了中石化远程教育站长炼分站(湖南石化职院远程教育站),企业员工和学院师生可上网学习中石化的相关教学培训内容,保证了企业和学院的教育培训内容与国内外的先进培训内容基本一致,体现了先进性和及时性。

5.2 校企共同开发了长炼安全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2011年初,长炼将其外来人员进厂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交给了学院培训中心负责,每年可培训上万人次。学院组织精兵强将,在长炼安全环保处和生产装置安全技术人员的支持下,重点开发了长炼安全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将外来人员的资料录入、培训成绩管理、查询、发证、打印等功能集为一体,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目前,长炼各用工单位可通过企业内网,随时查询其所使用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基本数据及安全教育情况,从而为企业的安全施工及安全生产提供了保证。此外,学院学生到企业开展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之前,也通过此系统开展安全培训及取证,从而获得进入企业进行实习的资格。

5.3 校企共同开发了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信息系统 学院学生从第五学期开始就进入了校外生产实习、顶岗实习阶段,由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师傅共同负责对其进行实习指导。学院组织相关处室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在长炼及其它企业的支持下,着手开发了“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信息系统”,将校内指导教师与企业指导师傅、实习学生通过网站联系起来,各项内容通过网上和记录,确保了校内教师对学生的及时指导,学生将有关情况及时向指导教师反馈,对校内指导教师和实习学生的考核也可通过网站实现,管理效率大幅度提高。通过一年多时间的开发,目前该系统已在学院运行,受到了校内指导教师、实习企业和实习学生的交口称赞。

6 校企共建和不断完善了学院网络环境

学院与中国电信岳阳分公司紧密合作,在学院建立了智慧数字校园网,与长炼信息中心合作建设了企业知识库,为在校师生、长炼职工在资源检索、信息查询、资料下载、学习咨询、就业指导等方面提供了较好的服务,深受各方好评。

参考文献:

[1]蒋秀英.基于学科竞赛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8(16).

[2]刘旺生.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驱动力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06).

数字培训课程范文第8篇

1.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

为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精神,进一步深化技工院校教学改革,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推动技工教育可持续发展,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09年7月启动了“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初期在全国挑选了30所技工院校开展试点工作,2014年9月,将试点工作拓展到了全国130余所技工院校,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2.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内涵

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是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

二、一体化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思考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以下简称“出版集团”)从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伊始就参与其中,始终致力于做好教学和教材服务工作:从顶层设计上协助完成了一体化部颁文件、标准、规程的制定工作;从教学服务层面,创新开发了一体化工作页、配套技术手册、教学成果汇编、一体化数字课堂等教学资源。

1.一体化工作页

一体化工作页是依据学习任务的工作过程逻辑编制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材。它提取企业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学习任务描述表和教学活动策划表,给出相应的工作情境,并采用引导性问题的方式进行编写。为了确保工作页便于携带、使用和可持续性发展,出版集团创新了工作页的装帧设计模式,采用“活页夹+PVC保护板+活页内文”的形式。目前,已开发完成首批汽车维修、机床切削加工、数控加工等五个专业42种“活页式”教材。

2.一体化课改配套手册类教材

一体化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需查阅大量相关资料,而这些相关资料的来源较广且分散,因此,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有必要开发相关专业的技术手册。另外,在一体化课程标准中并未单独设置专业基础课程,技术手册可以支撑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从而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为此,出版集团开发了《机械知识手册》《车工技术手册》等技术手册。

3.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成果选编系列教材

人社部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工作以来,各试点院校积极响应,逐渐涌现出一批较为突出的课改成果,包括行业企业调研报告、学习任务选编、职业理论等。这批课改成果着力研究国内外职业教育理论,并结合国内相关教学改革经验,对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研究。出版集团选择其中较为优秀、典型的作品出版,如广州工贸技师学院的《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等。

4.一体化数字课堂

上述一体化教学资源采用了传统的纸质教材模式,但纸质教材在满足学校个性化需求时开发效率低下;另外,纸质参考书在满足新的“教”“学”方式上存在不足,资料分散,检索困难。因此,为了创新技工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和服务模式,从2012年开始,出版集团启动了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配套数字资源的开发工作。其中,数字课堂是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一种资源。

数字课堂是一种可以在手持多媒体终端上展现的数字教材,它包含文字、视频、音频等元素,以及幻灯片、图像扫视、图像对比、拼图游戏等视觉效果。它的特点是基于云技术实现学生学习及时反馈、教师资源共享互通;倡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实现探究式学习、自主式学习;作为学生移动式小型数字资源库,方便检索查询;作为数字介质图书,充实数字图书馆馆藏资源库等。可以说,数字课堂是数字出版的一种形态,是出版集团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一个重要突破。

三、对一体化数字教材开发的建议

结合目前数字开发的思路和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笔者认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打造一体化数字资源学习型网站,建设数字资源平台,打造学习型社区。

1.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教学资源网络平台建设

一体化数字课堂必须依托综合性网络平台,才能汇集全国技工院校各种优质资源并实现全国技工院校范围内的共享,进而将该平台打造成技工院校的门户网站;数字课堂必须依托该平台,才能实现学校内部优质教学资源的汇集与共享,并创新教学管理和教学组织实施模式。

2.一体化师资培训课程的开发与在线培训

国家对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师资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开发一体化师资培训课程和在线培训刻不容缓。在线培训内容除了一体化师资培训课程之外,还可以包括公开示范观摩课、校长讲坛、名师讲堂等。

数字培训课程范文第9篇

【关键词】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 远程非学历教育 系统办学

一 、引言

2011年,教育部批准了由广州市政府承担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 同年,广州市第13届164次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试点项目实施方案》。方案中明确了项目建设的总体目标,即按照“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终身学习理念,以建立“整合联动、购买服务、开放学习”三大机制为根本,以落实“动员、协调、组织、实施”四大功能为依托,以推进“构建组织、整合资源、优化环境、开展活动、推广经验”五大环节为重点,搭建各类教育培训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承担了“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改革试点(远程教育部分)”的建设任务。2012年底,广州市数字化学习服务指导中心落户广州电大,主要负责对全市数字化学习进行整体部署和指导服务。2013年11月6日,广州电大推动广州终身学习网()上线。

二、构建开放大学远程非学历办学体系

2014年,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积极构建远程非学历办学体系并以系统办学拓展远程培训业务。

(一)“天网”――平台与资源

广州市政府先后依托“数字化学习港工程”“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两个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由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国家开放大学(广州)】整合各类优质教育资源汇聚于广州终身学习网。它汇集了5大领域国家职业能力培训课程,上千门省(市)专技人员继续教育课程,9个年级青少年校外辅导课程,21类免费公益课程等30000多学时的课程,基本满足了各级各类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此外,广州终身学习网公共服务平台集教学实施、教务管理、招生管理、用户管理系统于一体,已具备教育项目展示体验、远程教学管理、现代教育服务等功能,为开展大规模远程教育服务提供稳定、高效的网络资源、硬件设施及环境。

(二)“地网”――数字化学习中心

为更好地扩大项目所建数字化教育成果的应用,广州电大依托遍布全市区(县)的广州电大办学系统以及广州地区社区、街道、企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等共同搭建广州数字化学习办学系统。目前共发展了25家数字化学习分中心,面向学习者提供与线上“网店”配套的培训项目体验、咨询、报读、应用等线下服务,让学员真正体会到数字化学习便捷和周到,真实做到畅通无忧。

(三)“人和”――政府支持,组织者得力,学习者有需求

2014年通过向广州市教育局申请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方式,获得政府政策上的财政支持;同时,广州电大通过了《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非学历培训证书与学历教育课程学分替换的相关规定》。在两个利好政策的推动下,4963人报读了远程职业技能培训课程,激发了开放大学系统学员的学习热情。

(四)建立系列管理制度

为了规范数字化办学系统管理,制定出台了《广州数字化学习办学系统建设及管理办法》《广州数字化学习办学系统设置标准及申报程序》《广州数字化学习办学系统终端日常运营管理规范》等,建立了数字化学习体系管理、学习终端建设、品牌管理、教学管理等综合制度。建立分中心工作人员QQ群、微信群;建立分中心工作年度工作计划、季度、月度工作上报制度;建立分中心考核激励制度。

三、系统推广应用远程非学历教育项目

(一)遇到的阻碍

首先,数字化学习分中心工作人员大部分对远程培训的理念不太认同;其次,数字化业务管理人员团队不固定,易造成业务停滞或中断;再次,推动数字化教育的持久动力缺乏,以系统管理分中心在管理机制、激励机制上有待完善;最后,广州终身学习网平台功能还不完善,如展示分中心独立活动的功能,社区培训特色等。

(二)解决方法

1.通过不断培训解决认识问题。对分中心主管领导、管理团队、业务人员开展近70次业务培训,使之对政策、学习方式、业务类型等熟悉,得以开展业务。2.对各分中心个性化输出数字化教育项目。如设计带有广州数字化学习中心统一标识及LOGO的针对性宣传品(政策补贴类职业技能项目简章、南方人才分中心学历与远程职业教育融通简章等);通过了解分中心面对的不同人群对应数字化培训项目。3.开辟“试验田”,将经验传播至其他分中心,以实现远程非学历系统办学。如海珠数字化学习中心购买1500门远程培训课程作为校本培训;南沙数字化学习中心向辖区提供社会工作者考证项目;开发区数字化学习中心向所辖企业推广企业班组长考证项目;花都数字化学习中心向所辖社区居民开启员工培训等,远程非学历系统办学模式初步形成。 4.积极争取各项政策加强宣传开展推广。如通过政府购买教育服务,开放教育非学历培训与学历学分替换政策,广东省职业技能考证补贴政策等减免补贴市民培训费用。通过微博、微信、网站、现场培训会等各种方式宣传远程教育资源,惠及至各类人群。5.逐步完善各数字化中心在平台上的自有功能以保障其权益。目前广州终身学习可以保障各数字化学习中心所属学员的汇总、分类,数据统计、业绩归属等功能。

(三)成果

1.初步形成了以开放大学教育办学系统为主体,大型企业、行业、培训机构共同参与的数字化办学体系。2.形成了以政府主导,多体联动的数字化教育推广机制。广州电大充分发挥广州市数字化服务指导中心指导、监督、协调作用,组织和带动25家数字化学习分中心开展数字化教育成果的应用和推广。2014年,共计7万余人参与了数字化项目及课程的学习,促进了公众对数字化学习的认识,营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良好氛围。3.形成了以平台为核心、以技术为手段,从线上与线下整合联动的现代数字化教育管理和支持服务模式。广州电大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化网络平台功能,不断完善集教务、招生、用户管理于一体的教务管理系统;建立 “网络督学、辅导教师、网络班主任”三位一体的教学管理模式。通过一年的实践研究得出:以开放大学系统为主体,社会其他各类机构加入的远程非学历办学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培训主体存在,可以快速将数字化教育资源输入各类市民学习者手中,积极推动当地的学习型城市建设,短时间内实现了广州终身学习网培训课程访问量97956人次,会员9000余人。

四、有待深入的研究课题

远程非学历系统办学模式已经初步构建,在系统推广应用非学历培训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经验,但仍需深入研究相关问题。如对学员学习效果与需求方面的调查研究;深化数字化分中心标准化管理与个性化服务方面的研究;对各个分中心开展数字化教育的持续动力的影响因素研究;远程非学历教育的跨界合作研究; 对广州终身学习网在公益网站定位的基础上,整体板块、功能的构架;深入线下到线上整合联动的现代数字化教育管理和支持服务模式的研究等。

【参考文献】

数字培训课程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教师岗前培训 新教师 培训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28-01

1 引言

对于毕业生来说如何快速适应教师角色转变以达到岗位需求是毕业生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教师岗前培训是新教师了解职业特征、提升教师修养水平、培养良好职业道德素养、学习教学理念的有效平台。优质的岗前培训课程可以帮助新教师了解教育事业所承担的职责,增添新教师对角色转变的信心,培养教师的教学艺术。

2 教师岗前培训课程存在的问题

教师岗前培训课程已形成固有的体系,它对新教师的培养具有重大影响意义。基于前人的研究,教师岗前培训课程在其影响意义的主导下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2.1 课程设置和教材形式单一

对于新教师来说,岗前培训的结果会直接影响新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看法和态度,而教材和课程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与新教师的学习成果有着密切的联系。现阶段教师培训课程主要以教育部下达的四门基础课程为主,要求新教师在短期内对课程有一个整体脉络并参加训后考核。由于时间紧迫任务繁重,为了应对考核,新教师只能对教材重点进行强加记忆,导致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有一定的消极情绪。研究表明,新教师对岗前培训课程设置满意度不高,只有少部分的教师能够在课程中达到预期目的。教师岗前培训课程设立以来在教材内容上曾进行过几次修订,但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更新,传统的教材内容难以满足新时期对教师专业化素养的培育。

2.2 培训课程中新教师参与度低

由于参与岗前培训课程的人数多,课程又以大班授课为主,师生的互动交流的机会较少。岗前培训课程主要以教师主讲为主,培训内容偏理论化,新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将理论与自身的知识体系衔接起来,新教师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普遍参与度低。一方面,岗前培训课程对教学实践性知识涉及较少,而这方面知识又是新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所必备的。另一方面,教师岗前培训课程时间相对较短,新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缺乏对职业技能的操练,所以培训课程并不能有效的解决新教师教学实践问题。

2.3 培训课程对教学测试评价重视度不够

现阶段教师岗前培训的评价系统并不完备,其评价标准单一,并不能真实反映教师在岗前培训中的具体情况。教师评价主要以闭卷考试为主,考试成绩是评价教师培训效果的主要准则,这使一些教师消极的看待教师岗前培训。在培训课程中,新教师即使不了解教学内容,只要对考试重点进行强加记忆就可以达到一个理想的成绩。在课程结束后,新教师在工作岗位上能否将岗前培训知识与实践教学有效的结合起来,并没有实际的考察与反馈。所以只注重结果而不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没有起到检测新教师在培训课程中对培训知识的实际接收与应用情况,也不能真实反映岗前培训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3 对教师岗前培训的建议

教师岗前培训课程是新教师参与教师角色转型培养职业素养迈出的第一步。近年来随着岗前培训课程的不断改革,培训课程的质量有明显的提高,新教师在培训课程中受益颇深。笔者根据现今教育发展的趋势,提出几点在教师岗前培训课程中可操作的建议。

3.1 满足新教师对教材实用性的需求并完善课程设置

随着教育变革的深入,新时期对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角色有了新的定义与要求。岗前培训课程教材的选择应适应教育变革要求,在基础教材学习基础上,增加对教师科研能力、命题技能、学术素养等方面知识的输入,促进教师知识更新速度。课程设置方面,培训部门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新教师最关心的问题,根据调查结果进行针对性培训。岗前培训课程应打破传统的培训模式,有效利用数字化工具不断更新教育实时动态,延伸培训课程的时间链,由点到面实现资源共享,让岗前培训课程惠及到新教师整个职业生涯中。

3.2 培养新教师互动合作精神翻转岗前培训课程理念

岗前培训课程与正常教学活动不同,培训对象是新教师,他们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强,对教学方法及教学理念有不同的见解,所以岗前培训课程应注重新教师间互动合作精神的培养。培训机构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互助交流的平台,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堂,加强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精神。翻转培训理念有助于培养新教师的深度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教师角色扮演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动态,所以教师既是引导者、合作者又是倾听者,教师应在交流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3 提高测试评价在岗前培训课程中的地位

传统教育理念中,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素养的唯一准绳。学校通常会根据成绩将学生分成不同等级,但大部分教师对评价标准没有清晰的认识,对评价测试理论知识了解不足,所以在培训课程中加入测试学内容显得尤为重要。测试学知识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命题技能、了解考试模式、分析学生成绩分布等。教师可以依据测试学知识设计学生评价量表,根据分析结果因材施教,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4 结语

在大数据引导的教学理念下,优化岗前培训课程可以提高新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新教师应摆正教师的职业定位,在培养职业技能的基础上加快专业成长速度,为融入教学实践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黄杨.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课程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4(50).

[2] 王冬凌.构建高效教师培训模式:内涵与策略[J].教育研究,2011(11).

[3] 朱旭东,宋萑.论教师培训的核心要素[J].教师教育研究,2013(5).

[4] 曹杰旺.高师英语教学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中国高教研

究,2005(2).

[5] 国家委员会办公厅.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Z].

上一篇:一体化监管范文 下一篇:初中孩子教育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