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范文

时间:2023-02-28 01:53:22

硕士研究生

硕士研究生范文第1篇

关键词:沟通技能;深度沟通技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280-02

一、概述

深度沟通技术是近年来西方兴起的管理技术,起源于教练技术,它以激励理论、积极心理学和神经语言程序为理论基础,是一门通过完善心智模式来发挥潜能,提升交流效率和沟通能力的管理技术。在现实中发现硕士研究生的沟通能力与其高学历不相符合,将深度沟通技术应用于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中,将产生显著的效果。

二、实证研究

本研究分为两个组的实证分析:第一组是通过随机发放问卷的形式,对硕士研究生目前沟通能力水平进行调研;第二组是通过对选修深度沟通技术课程的35名硕士研究生,进行问卷和访谈的调研,分析学习课程后的教学效果。

(一)第一组调查分析

1、问卷的编制

通过文献检索以及对沟通能力的构成的研究,笔者尝试编制出对研究生群体进行沟通能力测量的问卷。问卷包括30道题目,主要参考华东师范大学王军编制的“人际交往能力调查问卷”,郑日昌等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等。主要的测试题目采用五点量表法,具体为:完全符合-5分,比较符合-4分,一般-3分,比较不符合-2份,完全不符合-1分。

2、问卷调查实施

通过随机发放的形式对北京市内在读硕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研。总计发放问卷265份,回收有效问卷212份,有效回收率为80%。通过数据分析,在212份有效的调查问卷中,男性为72名,女性为140名,男女比例为约为1:2,表明样本具有一定的说明性和代表性。调查的问卷中研一学生为78人,研二107人,研三27人。出现这种情况很大程度的原因,一是研三学生在校不多,处于求职状态,多数在校外实习;二是有些学校研究生教育是两年或两年半制,不存在研三学生。同时被调查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涉及较多,包括经济、管理、计算机、通信电子、制造等,因此在统计分析中未进行具体归类。

3、描述性统计分析

(1)调研问卷的满分为140分,分数越高表明沟通能力越强。在调查中统计的平均成绩是98.81分,最高分是118分,最低分是68分,样本的标准差是8.987。从数据中可以发现,现阶段在读硕士研究生的沟通能力还未达到优秀水平,尚需要提高。

(2)性别分组。调研数据分析出,女性沟通能力得分的均值为98.76,男性为98.98,分数差距比较小。由图可以得出,通过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在方差齐性的假设下,Sig值为0.458,大于假设标准0.05,因此可以得出,两个总体的均值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即样本在沟通能力方面,性别差异不明显。

(3)沟通认知分析。在涉及沟通认知的三道题目中,任务沟通能力很重要的有204人,仅有8人没有选择很重要。认为沟通能力很重要的占有效样本量的96.2%,将近达到100%;认为自己需要沟通能力专业训练的有165人,占到77.8%,而认为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较强的仅45人,仅占21.2%。从以上的调研分析中可以得出,在读硕士研究生中,绝大多数的人已经意识到沟通能力的重要性并且极其渴望个人沟通能力提升,渴望得到相应的专业训练,从而提升人际交往的能力;也可以得出硕士研究生对自身沟通能力方面普遍缺乏信心。

(二)第二组调查分析。这一组调查的对象是选修深度沟通技术课程的35名硕士研究生,该课程是每周一次,每次3课时,持续时间为一个学期,共计48小时。笔者选修了本课程并担当课程助教。本组调研本质上是对深度沟通技术课程进行授课效果评估,分为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结果层,其中反应层和学习层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评估分析,行为层和结果层主要采用访谈方式分析效果。因此第二组的调查是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总计发放问卷35份,100%回收,有效问卷31份。

1、问卷分析

(1)对课程的整体评价。在“对该课程整体评价”一项调查中,74%的同学认为较好,3%的同学认为非常好,即对深度沟通技术给予充分肯定的同学达到77%。仅有23%的学生认为一般或不好说。说明选修深度沟通技术这门课程的硕士研究生对这门课程是充分认可的。

(2)讲师授课水平评价。在“对讲师的授课水平评价”的这个问题中,认为较好的占73.3%,认为非常好的占16.7%,认为一般货不好说的占10%。说明选修深度沟通技术这门课程的硕士研究生绝大部分对讲师评价很好,对讲师非常认可。

(3)课程的帮助。在“本门课程对你的学习工作是否有帮助”一题中,选择帮助较大的占48%,选择帮助非常大的占7%,选择一般或不好说的占45%。从这一调查结果的数据可以看出,在深度沟通技术课程的整体学习中部分硕士研究生已经能够体会到课程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改变,但还有将近50%的研究生尚未感受到相关的变化。这方面的原因可能是在教学中教授的沟通的技巧和方法尚未转化为实际应用的使用技术。这些可以通过学生在课程中以及课程结束后及时有效地强化并有意识地加以利用得到解决,而并非是教学效果的不理想。

2、访谈分析

根据对教学效果的行为层和结果层的评估,笔者对完成深度沟通技术48课时学习的35名硕士研究生进行及时的访谈。在对“在深度沟通技术这门课程中学习到的几种沟通工具,哪一种工具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这一问题的回答中,回答内容较多的集中在六顶思考帽、同步技术、六步逻辑引导法这三项技术。在追问原因的答案中,同学们的原因主要几种在因为这几项技术在学习过程中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并且非常感兴趣,且在课堂中讲师采用了课堂演练的方式,感觉非常实用且有意思;在问题“学习本门课程后,你死否能够主动地将其运用到实践中”的回答中,70%以上的同学的回答是学得不是很精通,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还未达到能够主动运用的程度,更没有达到熟练运用,很多时候是需要自己去刻意使用才能实现,而现实生活中的使用环境还较少。20%的同学反馈在应聘过程中能够应用到深度沟通技术课程的内容以及学到的技巧,比如在无领导小组讨论环节中,应用六顶思考帽的方法,可以很好的处理讨论过程的流程以及控制权,容易在众多的应聘者中脱颖而出;在问题“你能够观察到课程中其他同学的转变吗”的回答中,38%的同学表示还未感受到周围同学的变化,将近50%的同学表示仅仅在课堂中能够感受到周围同学有意识地运用某一工具,而在课下的学习生活中感受不明显,大部分同学也表示了可能是由于课后缺乏有效的强化训练。

3、调查小结

总体分析,在对完成深度沟通技术课程学习的学生中,74%的学生对这一课程评价满意,48%认为这门课程对其学习生活有所帮助;通过访谈发现选修深度沟通技术课程的硕士研究生在沟通技能方面有一定的提高,能够适当地将一些沟通工具运用到某些场合,但由于课程结束后缺乏有效的强化,课程的实质效果尚未充分体现,即在反应层和学习层上面得到的反馈较好,但在行为层和结果层上反馈效果较不理想,需要进一步强化才能促进成果的体现。

本研究的两组调研分别从硕士研究生沟通能力现状、深度沟通技术的教学效果评估两个角度得出结论:硕士研究生目前的沟通技能比较欠缺,没有自信;深度沟通技术课程能够帮助硕士研究生有效提高其沟通技能。

三、深度沟通技术在教学方面的应用与探索

(一)探索与实践

通过以上对硕士研究生沟通水平现状的调查结果,以及对学习过深度沟通技术课程的硕士研究生的调查,我们发现硕士研究生在三个方面需要多加训练:制定和执行计划的能力;客观认知自我的能力;积极主动沟通能力。

(二)深度沟通技术的课程设计

深度沟通技术由于实操性较强,可以通过相关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来提高硕士研究生的沟通能力,是硕士研究生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全面深造与发展。那么笔者下面就探讨一下深度沟通技术课程的规范设计思路,以期为深度沟通技术在课堂的成熟应用抛砖引玉。

1、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通过介绍深度沟通技术的的基本理论和培训应用,帮助硕士研究生们客观的认知自我,分析现状,通过有效沟通合理的制定计划并执行,完善和提高硕士研究生沟通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模块及内容

深度沟通技术基础理论。教练的概念,深度沟通开始的时机,沟通关系建立的技巧,沟通双方的心态、思维模式,深度沟通技术实施的步骤,微表情等心理相关知识。通过对深度沟通技术基础理论的学习,让学生对深度沟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掌握一些基础技能,为下一步实践做好铺垫。

深度沟通技能技巧。本部分主要是把深度沟通技术理论知识通过一些技巧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练习掌握并能灵活运用深度沟通技能。这些深度沟通方法包括:哈佛模式、思维导图、六帽法、成长——改变的逻辑等工具的介绍。

3、教学方法与手段

深度沟通技术课程的设计要与学生日常生活,交往的场景密切结合,实用性和趣味性相结合,把相关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情境中,解决硕士研究生在人际沟通中得真实问题。

深度沟通技术培训的过程中,教师实际上是一个教练的角色,学生则是被教练者。教练要注意不要让自己的意识影响学生太多,而要采取一种启发引导式的方法,引导学生开拓自己的思维,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在深度沟通技术培训课程进行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同老师之间要建立信任、坦诚、安全、共鸣的互动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是学生充分放开心胸,开拓思维,全身心的参与,进而提高自己沟通,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在教学手段的运用方面,深度沟通技术培训特别注意,教练与被教练者之间的互动。打破传统讲授的模式,老师只是一个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中心,比如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案例讨论等多种形式,都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实践反馈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徐斌老师首次针对我校硕士研究生开设了深度沟通技术课程,选修该课程的硕士研究生人数很多,足见大家对深度沟通技术的兴趣和重视。在研究这个课题所作的调查中,我们随即访谈了2010-2011学年上学期选修深度沟通技术课程的10名学生,得到了较为真实的反馈意见。

1、教学形式活泼,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且实用性强。

徐斌老师在深度沟通技术课堂上,打破了传统的讲台与同学之间的距离。每次课堂是让大家把座位排成圆形,围城圈来做,彼此都能看到每一个人,沟通交流也都更加方便。教学内容涉及到心理学性格色彩,微表情识别、设置心锚等内容,还涉及到沟通语言如“米尔顿语言”、沟通技巧等内容,教学生如何恰当准确的表达自己。

2、开拓了思维,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同学都反映,徐老师深度沟通技术课程最大的特色就是教学生如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打破常规思维僵局。深度沟通课程有很多实用性的工具,掌握了工具就等于掌握了自学的方法。比如,六步逻辑引导法。六步逻辑引导法,是教练通过从上到下六个层次的指导使被教练者进行自我改变的过程。六步逻辑的金字塔从上到下是从内到外,由里及表的过程。一个问题的产生,其实质一定产生在它的上层,问题的产生一定是从表面出现的即环境和行为,但其最深的原因是其上层的部分,尤其是信念层面上的。六布逻辑从上到下依次为,愿景、身份/角色、信念、能力、行为和环境。从下到上思考,是分析目前的问题,从上到下思考,是让学生自己从六个方面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学习了很多技巧,实践还是不够。

大家都反映好多技巧工具很有用,也很有意愿学习,但是每周一次,每次三节课有限的课堂时间并不能让大家完全把大量的信息知识掌握。而且这些深度沟通技能是需要反复经常锻炼,形成良好的习惯,才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家,提高大家的能力。因此在以后深度沟通技术课程的设计中,可以根据大家的需要,适当的增加一些实际锻炼的课时。

(四)深度沟通技术教学的意义

随着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深入,如何高效、科学的进行课堂教学,充分提高学术研究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显得越来重要。深度沟通技术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师生互动的作用,激发学生自主思考,探索学习,通过情境模拟,讨论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维能力及学习效果的影响,建立一种师生平等、相互交流的和谐课堂气氛,使课堂成为师生的共同舞台,鼓励学生把所学、所思、所感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形成良性的循环,可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潜能。深度沟通技术在教学中的各种大胆尝试,为其他科目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硕士研究生范文第2篇

[关键词]研究生;扩招;教育质量

[作者简介]唐银,广西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2009级研究生,广西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12-0189-04

自1999年高校扩招至今,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截至2009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97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2%,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同样的,研究生教育也迅猛发展,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逐年攀升,但在数量和规模高速发展的同时,研究生教育质量是否得到保障,毕业生就业前景是否乐观等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究竟研究生扩招的益处何在,又存在哪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又需要如何解决,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一、背景概述

自198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呈现出了明显的波动性。在1985年曾有过高速增长,增长率达95.0%,此后10年中,招生规模持续下降,1985年至1996年招生人数分别为3.74万人、3.48万人、3.31万人、3.08万人、2.51万人、2.63万人、2.55万人、2.81万人、3.54万人、4.12万人、3.94万人、4.58万人,均维持较低水平。1996年之后,硕士研究生招生数开始呈逐年增长之势,1999年起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99年至2008年,硕士生招生数年均增长率为21.59%,在校生数年均增长21.53%(具体数据见表1)。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逾140万人,计划招生4702万人,是1996年的10倍有余,录取比例达到将近3:1,比1997年的4.7:1、1999年的4.9:1有了大幅度提高。至2008年,全国研究生培养机构共796个,其中普通高校479个,科研机构317个,同时众多大学均在不断新增硕士点。

研究生扩招有其有利之处,首先,可以增加人们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学识水平和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按照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投资与国民收入成正比。我们不应当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仅仅视为一种消费,而应视同为一种投资,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手段,因而增加培养研究生的力度,既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继而又可推动经济发展。其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研究生的扩招,有利于满足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最后,由于金融风暴等的影响,近几年高校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问题,据统计,2008年未就业的大学生近100万人,扩大研究生招生数,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内可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有利于社会稳定。

二、扩招背后存在的问题

在研究生扩招的强劲势头之下,我国的硕士研究生规模迅速跨入世界大国行列,其带来一定益处的同时,也在教育质量、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等方面存在着极大问题。

(一)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隐患

1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发达国家教育经费支出通常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以上,发展中国家则为4%左右,而我国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长期偏低,1992年至2000年,这一比例在2.42%-2.87%之间,2001、2002年突破3%,分别达到3.14%和3.32%,但此后几年又下降到3%之下。近几年的连续扩招,平均教育经费更是在不断下降,严重地制约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2 教育资源不足或配置不均

一方面,研究生数量的激增使得原本就稀缺的教育资源更显不足。2008年全国共有171796名硕士生导师,生师比为6.09:1,而在1997年这一比例为2.28:1。据悉,在一些高校,一位教授往往带着多名学生,根本就是“分身乏术”,随着扩招,如此紧缺的教师资源将继续被稀释。师生间面对面、一对一的教学指导机会少之又少,学生基本只能上大课,与本科教育并无两样,教育质量显然大打折扣。此外,学校的硬件资源,包括宿舍、教室、图书馆、食堂、运动场等在扩招背景下显得格外拥挤,学校的建设速度远跟不上学生规模的增长,也为研究生教育的开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现象严重。不少院校应用性学科扩展过快,优秀教师资源远远跟不上需求,但一些师资条件较好的基础性学科却因各种原因招生名额较少,甚至某些理工科硕士生因名额太少出现导师比学生多的现象。

3 研究生教育发展过于重规模而轻内涵

目前研究生教育过多的是强调规模和数量的增长,对于培养模式、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方面采取的举措则相对较少。首先,研究生招生使用的“一考定终身”的方式死板而片面,虽然在招考程序上采取的是全国统一考试加上复试的模式,但录取时关键考虑的还是考生的应试成绩尤其是统考分数,对于其研究能力和发展潜力的考察严重不足。其次,扩招后不少硕士专业由小班培养转入大班教学,教学方式较单一,大多是集体讲授,考核方式通常为写论文加上平时课堂表现,学生几乎沦为了流水线作业的统一规格产品。再次,研究生实行的严进宽出制,对于学生的入门要求严,过程要求松,结果要求更松,淘汰率极低,不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危机和竞争意识。此外,在专业课程之外,学校对学生的个性培养、思想引导、心理教育等都较少关注,不少学生在应付专业课程、实验或调研、毕业论文之余,大部分时间都在上网、无所事事和迷茫中度过,不少学生认为读研究生除了一纸文凭,并不能真正学到什么。

4 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硕士生教育本科化

硕士生大量扩招,入学门槛的降低,导致了生源的良莠不齐。2009年12月举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高端论坛上,由武汉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共同完成的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课题调查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研究生中,62.7%的人认为硕士生的生源质量降低,60.5%的人认为高校应压缩招生规模。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侯建国指出,目前国内高等教育出现了本科高中化、硕士本科化的趋势,相当一部分硕士研究生在本科期间将大部分时间用来应付课程考试和考研复习上,并不具备硕士生应有的研究能力,甚至还不及一名优秀本科生的水平。在进入研究生阶段之后,他们必须先补充基础知识,学习如何研究,或直接补上本科程,如此花费的时间已占据整个研究生学习阶段的三分之一甚至一半,剩余的大部分时间又都用于应付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以至事实上他们并未对其专

业进行深入研究,更无法成为专业领域的高端人才,这显然是达不到研究生教育目的的。

(二)研究生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矛盾

1 硕士研究生培养结构失衡

目前,国内大学、学者通常将研究生视为从事专业学术研究的人才,教育目的也定位于培养某一专业领域的高端研究人才,相应忽略了对高级工程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等应用型人才的定位。而欧美研究生教育通常用“postgraduate”来表述,从字面来理解,指的是在本科后进行专业学习,而非单纯过分的强调学术研究。相比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在研究生培养上存在较严重的“重学术学位,轻专业学位”的观念,据调查,美国学术性学位硕士生和专业学位硕士生的比例为3:7,我国这一比例为7.8:2.2,上海为6.9:3.1,一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也未摆脱“学术化”模式。但现在市场需求量大的却正是应用能力强的专用型人才,因而现有的研究生培养理念直接造成了目前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过剩,继而造成了研究生的结构性就业问题。

2 硕士生就业形势不佳

从目前社会上的反馈信息来看,研究生就业形势并不比大中专生乐观,甚至存在就业率学历倒挂现象。广东省2006年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率为94.37%,本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6.16%(其中本科97.25%,专科95.57%);吉林省2008届研究生就业率为78%,本科生为83%;江苏省研究生就业率从2004年的97.98%降至2007年的94.84%。而本专科生就业率却呈上升趋势;山东2010届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为79.3%,其中研究生就业率只有62%,比本科生就业率的82.7%低20多个百分点,甚至远低于专科生的78%。这些都是研究生就业形势不佳的有力证据,虽然其中有众多因素,如研究生就业要求和期望值高、结构性就业问题等,但研究生的大范围扩招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扩招政策的导向使更多学生将读研作为暂避就业压力的一条道路,很多学生趁着扩招之际,抱着“以后更好的就业”或者“暂时不想工作”的心态而读研,但几年之后,学生仍然需要面对就业的压力,并且是更多硕士毕业生的残酷竞争,更严峻的就业形势。读研并不是一种就业方式,而是更高的学习阶段,是为走上工作岗位而做的准备阶段,如果用延长准备的时间来缓解就业压力,无疑有些自欺欺人。目前我国最需要的是培养高能力、高水平的“杰出人才”,而不是培养更多拿着高学历证书的“普通人才”,因此,将研究生扩招作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途径,几年过后,硕士文凭将面临贬值危机,社会难免出现“文凭高消费”现象,研究生会遭遇更大的就业压力。

(三)教育投资收益率下降

教育收益率即教育收益的折现值与教育成本之比。学生本科毕业后放弃就业选择读研,估算其投入成本,包括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学费、杂费以及失掉3年工作机会可能得到的收入、晋升机会等机会成本,通常需要将近10万元甚至更多。但在研究生毕业之后,他们并不一定能获得比本科生优越很多的待遇,扩招显然更加剧了这一现象。近几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研究生们不得不与本科生、专科生一同竞争,月薪期望值一再滑落。2009年,智联招聘网对1.5万名大学生进行了就业期望薪酬的调查,结果显示本科毕业生的期望薪酬集中在2001―3000元,比例为45.4%;研究生的期望薪酬集中在3000―4000元,比例为34.3%,其次为2000―3000元,比例达到26.4%。事实上,不少研究生就业后的收入与本科生并没有多少区别,甚至远不如几年前放弃考研而就业所能得到的待遇和发展机会。因而,用3年的时间和数万元的成本去换取一纸研究生文凭是否值得,被许多人所质疑。《中国青年报》与某网站联合开展的一项调查表明,52.9%的人认为读硕士研究生不值;而读过研的受访者中,35.6%的人表示后悔。

三、建议

(一)优化研究生培养结构,理性扩招

一味的追求规模的扩张和高速发展在缓解一时就业压力、拉动内需的同时,会带来更深远的危机,因而研究生招生的时候应当认真考虑社会需求,分析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将研究生的培养与市场结合起来,真正培养社会所稀缺的人才。一方面,稳定招生规模,防止盲目扩招,将研究生的培养重点从学术型向应用型适当转移,缩小学生型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协调二者的招生比例;另一方面,社会需求量大、发展潜力广的专业可以适度增加招生名额,而需求量小的专业不因为了扩招而扩招,设置不够合理的专业则应果断的取消或是进行专业的合并调整。

(二)提高教育质量

社会需要更多的优秀人才而不是高学历的平庸者,因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至关重要。这需要从多方面人手进行革新,包括招生录取、培养模式、教学方式、考核方法等。

1 调整招生方式

在招生环节中,可以采取更灵活、更合理的方式,减少过分单调的“一考定终身”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是加大优秀本科生推荐免试读研的比例,这一“优秀”的标准不仅仅局限于本科学业成绩突出,而是综合考察学生的创造能力、研究能力等,对某方面有特别突出能力的学生可以优先考虑。二是可以扩大跨学科招生以及按一级学科招生的比例。不少学生因为兴趣特长等原因读研时希望选择与本科专业不同的领域,也有不少学生入学前对于硕士的研究方向并不能很准确的把握,所以扩大跨学科招生、按一级学科招生,入学后再选择具体的研究科目,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空间。三是加大复试成绩在研究生选拔中的比例,全国统考或是自主招生学校的笔试都只能反映考生的部分能力,在复试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对考生进行更全面的考察,以确定考生是否符合招考标准,并加大对考生创新成果、研究潜质的考核比重,对有特殊才能的考生给予一定优待。

2 完善研究生培养模式

可以根据专业的特点,实行弹性学制,完善提前攻博、硕博连读等方式,更好的衔接本科、硕士、博士各个阶段的培养行为。培养过程中可以适当采用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方式,将不同学科背景、不同专长的导师进行组合,再对学生进行联合指导,可以拓展研究生的学科视野,丰富学术体验。另外,高校间、高校与科研单位、企业及与国外高校间可以加强合作,联合对研究生进行培养,实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

3 把好教学质量

在课程方面,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培养目标、各专业特色,建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本专业课程与跨学科课程、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方式建设课程体系,培养研究生的广阔视野和多角度思维方式。在教学方式上,将讲授法、讲座式、研讨式、启发式、实践法等体现研究生教学特点方式结合进行教学,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在教学内容上,应走在学术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引入相关学科知识,丰富专业内容。

4 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研究

水平、创新能力、思想道德素质等进行全面的考察和综合的评定,而不是过于关注学生的课程成绩,单一的使用课程论文进行考察。同时严格进行中期考核和毕业答辩,不能将其流于形式,使学生陷入得过且过的学习生活中。

5 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

在选拔、聘任、考评、晋升等各个环节中严格进行把关,提高导师的师德水平、专业素养、教学能力、学术研究能力,明确导师责任,规范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的指导行为,以更好得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6 加强高校硬件设备建设

在校生的增加,对高校的生活资源和后勤管理水平带来巨大挑战,如果不加快学生宿舍、教室、实验设备、图书馆等资源的建设,加强管理,必然会对学生学习生活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7 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高校应提供平台,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文体活动,加强学术交流,通过举办学术报告会、学术沙龙、艺术节、科技节等方式,并对活动质量进行评估,对学生参与活动情况进行考核,丰富研究生的生活、提高能力素质,有利于营造自由平等、积极乐观、浓郁健康的校园氛围。

(三)正确对待读研。慎重人生选择

从学生个人的角度来看,如果在不了解自我,没有进行未来规划的情况下,将读研当作逃避就业、逃避现实的途径,或是盲目的迷信高学历,追求文凭上的“社会认同感”,都是一种对自我不负责任的行为,很容易造成得不偿失的后果。因为尽管文凭是就业的一块敲门砖,学术研究能力也是工作过程中所需的一项能力,但许多企业、单位并不是以此作为择人用人的最高标准,而是更注重经验和应用能力。因而人们应当端正心态,及早做好生涯规划,寻找人生目标,确定未来方向,继而在了解读研与工作可能的发展道路,正确分析读研的利与弊,权衡得与失、是否符合自身规划等的情况下进行理性的选择。

[参考文献]

[1]乔东,王孙禺,我国研究生教育层次结构现状及问题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

[2]何忠洲,教育离4%还有多远[J],中国新闻周刊,2007,(9)

[3]苌庆辉,闰广芬,扩招后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主体因素――对生源、生师比、师生关系的考察[J],现代大学教育,2010,(5)

硕士研究生范文第3篇

姓 名 ****   性 别 男 

出生日期 1984年5月 婚姻状况 未 婚 

身体状况 良 好 民 族 汉 

籍    贯 安徽肥东 户口所在地 安徽芜湖 

政治面貌 中国共产党党员 毕业院校 安徽工程科技学院 

硕士专业 发酵工程(可再生资源利用) 毕业时间 2009年7月 

本科专业 生物工程 联系方式 *******

czb810@;岗位意向 生物工程、发酵工程、可再生资源类岗位及其他相关职位

主要学习经历、科研及情况 本科生生期间(2002.9-2006.7):安徽工程科技学院 生物工程专业

 毕业论文题目:多粘杆菌发酵产硫酸粘杆菌素的研究                  等级:优秀

硕士研究生期间(2006.9-今):安徽工程科技学院 发酵工程专业

 毕业论文题目:生物质原料预处理及燃料乙醇发酵工艺条件的优化研究 

  多粘芽孢杆菌培养基优化及发酵特性研究,食品与发酵工业(国家重点),2007年6月;

  提高多粘杆菌产硫酸粘杆菌素生物效价的研究,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9月;

  玉米秸秆发酵燃料乙醇预处理条件的优化,食品与发酵工业(国家重点),2008年6月;

  酒精糟发酵产燃料乙醇的研究,食品与发酵工业(国家重点),2009年1月;

  根霉TC1653产纤维素酶提纯及酶学性质研究,生物学杂志(部级),已录用。

项目及其它经验 成功参与以下高校基金项目

 导师汤斌主持的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生物质燃料乙醇发酵过程控制与优化研究),基金号:KJ2007A018;

 系陈老师主持的院青年基金项目(木质纤维原料预处理与发酵研究),基金号:2007YQ001zd。

经验

 04~05年进入青岛啤酒芜湖有限公司、芜湖卷烟厂、双鹤药业、上海悦胜制药有限公司、杭州民生药业、杭州西湖啤酒及味精厂等企业进行生产实习;

 07~08年担任微生物学实验指导老师以及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实验;

 07~09年任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

外语和计

算机水平 英  语:通过CET-4,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能熟练地进行专业英语文献的查阅与翻译;

计算机:通过C 语言考试,熟练使用Word,Excel, PowerPoint等Office办公软件及AutoCAD,Photoshop等图形处理软件;能熟练使用Internet获取网络资源。

职务及获奖情况 本科期间:任团支部书记;多次获院一、二、三等奖学金;多次荣获“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03年获系书画艺术大赛硬笔组三等奖;06年获院“优秀毕业生”和“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品学兼优毕业生”荣誉称号。

硕士研究生期间:任班长及研究生党支部书记;连续两个学年获研究生一等奖学金,并获“优秀学生干部”和“优秀党员”荣誉称号。

专 业

技 能  熟练掌握微生物的分离、选育及培养技术;

熟练掌握微生物实验用各种仪器的操作方法与技能;

熟练进行生物质原料如玉米秸秆的成分检测;

熟练进行发酵工程中各参数如总糖、还原糖、乙醇的检测;

熟练操作气相色谱(GC)和毛细管电泳仪(CE)等精密仪器。

硕士课程 专业基础课:微生物反应工程、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数理统计;

专业方向课:现代酶学、现代微生物发酵技术、现代分离技术、现代仪器分析、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公  共  课:英语、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

自我评价 自信、乐观、诚实、勤奋、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和责任心;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办事干练、条理性强,具有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表达能力,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能够适应快节奏的工作。

爱    好 竹笛及口琴演奏、乒乓球运动和听音乐

 

《硕士研究生求职简历》出自:

硕士研究生范文第4篇

从拿到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的那一刻,我就明白了我已经站到了自己梦寐以求 的平台上,此时 的我充满激情、梦想、抱负和无尽 的志向。三年 的岁月,在求知、求学、积累、历练中如斯逝去,这段岁月让我逐渐褪去了本科刚出校门 的稚气和冲动,多了几分成熟与冷静,依然不变 的是同样 的激情和梦想。它是我人生 的一个重要 的缓冲和积累 的过程,使我 的心灵得到了锤炼,学业也得到了升华,让我可以充满自信,身怀所学,以不减 的激情投入到人生新 的阶段,将这宝贵 的三年带给我 的财富转化为生活 的动力。

在写这篇论文 的一年中,身心也经历了巨大 的考验。开始为选题困惑,后来又为文章结构所累,再就是对论文所要解决 的社会问题提出合理 的参考性观点时又遇到了思路 的瓶颈,同时在这个过程了发现了自己知识沉淀 的不足,和对理论及文字 的驾驭力 的欠缺。不过对最终论文还是成型,深感欣慰,这其中也 的确投入了自己 的心血和付出。只是自己所有 的知识素养只能支撑自己写出这种水平和高度,希望在今后 的不断努力 的过程中,能有更大 的提高和更深 的见解来使自己 的观点得以完善。

我满怀一颗感恩 的心面对身边所有 的老师、同学和朋友和家人。不知道“感谢”二字是否可以表达心底那份最深 的情意。感谢我 的导师白凤峥教授,一个才华横溢 的学者,一个宽厚仁慈 的长辈,一个可以谈心 的朋友,我从您身上学到 的东西虽九牛一毛,但足够我受益终身。在我 的论文 的每一次 的修改过程中,白老师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并为我指点迷津,才使得我在面对各种问题 的时候得以豁然开朗。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虽历时三载,却给以终生受益无穷之道。对白老师 的感激之情是无法用言语表达 的,学生只有通过不断汲取和学习作为对老师 的回报。

同时感谢马培生教授、赵俊康教授、赵怡副教授以及段永惠副教授对我 的教育和培养,是他们严谨求实 的态度,踏踏实实 的精神使我没有虚度这三年 的光阴,获得了人生重要 的财富。

感谢我 的社会保障研究生班 的全体同学,这个集体团结友爱,志向高远,我能成为这个大家庭中 的一员感到非常 的荣幸。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兄弟姐妹,才使我在求学 的路上感到充满力量。感谢我 的室友陈赟、范玉兰、潘霞,在像家一样温暖 的宿舍里,我们彼此关爱,同喜同悲,一同渡过了生命中重要 的时光,希望未来 的日子里大家都能幸福!

感谢我 的妈妈,一直那样爱我,呵护我,理解我,在家庭最困难 的情况下,毅然坚定 的支持我去读硕士,这就意味着她自己选择了更加艰难 的生活;在爸爸刚离开我们 的那段最痛苦 的日子里,她依旧为了我选择了坚强,才使我能顺利 的完成这三年 的学业。“羊跪乳,鸦反哺”,现在我要毕业了,我要成为妈妈 的依靠,让她放心,安心,开心 的度过每一天!

感谢我 的爸爸,虽然他在一年前离开了我,但是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在我 的生命里,他总是那样不善表达 的爱着我,默默 的支持我,给了我一个幸福 的家和快乐 的生活。但是现在,女儿即将毕业,开始新 的生活了,可是爸爸却再也看不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怎样撕心裂肺 的悸痛。我会很努力很努力,不会让您失望!

感谢我 的爱人—马孙亮,是你给了我支持和力量,让我如此幸福 的面对新 的人生!

最后,想对自己说,硕士研究生学习 的结束是又一个新 的生活 的开始,在今后 的岁月里,不论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努力,不断成就自己 的梦想和更加精彩 的人生!

硕士研究生范文第5篇

关键词:硕士生 科研能力 培养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增幅甚至达10倍左右。结果,硕士生的基础、学风均有所滑坡。如何使硕士生在毕业后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层次人才,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英美文学专业为例,初步探讨如何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这一问题。

一、引导硕士生继续保持刻苦、认真的学风

当前,不少人上硕士研究生只是为了拿张文凭,以便找份较为理想的工作,而不是为了从事研究,因而,读研期间的学研态度非常散漫。在一年多的课程学习期间,一些硕士生上课经常迟到,甚至经常旷课。硕士生的许多课程属选修课,一些授课教师为了吸引足够的学生上自己的课,平时出勤管理和期末成绩考核都不严格,个别学生甚至数月或整年不上课,期末考核仍然过关,甚至还能得不低的成绩。遇上出勤管理较严的老师,一些硕士生为了出去代课或打工挣钱,甚至还找无关的人“替其上课”。基本课程学习结束后,在酝酿毕业论文开题的半年里,更多的硕士生外出代课或打工,把开题的事儿抛到脑后;待到开题前三五天,才慌忙到优秀硕博士论文网上看别人的毕业论文,把某些论文改造成自己的论文框架――开题报告,蒙混过关。开题后近一年时间里,一些硕士生要么代课或打工,要么忙着考各种证书,而且在最后半年多的时间里,又四处跑着找工作,很少查阅与毕业论文相关的资料,也不认真考虑论文写作,直到离答辩前一个月左右,才开始上网搜索别人的论文,以拼凑自己的论文;结果拿出的英语论文语言错误到处都是,内容观点或站不住脚,或逻辑漏洞百出,更有甚者,一些人的毕业论文绝大部分是抄来的……

针对如此的读研风气,硕士生导师在其指导学生入校之日起,就应严格要求,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其珍惜读研机会,鼓励其继续保持准备考研阶段的刻苦、认真的学风,并让其明白,若不踏踏实实地学习,达到最基本的学业水平,毕业时连按时拿到文凭也会成问题。其次,导师要根据所指导硕士生的研究方向,给其推荐一些必读书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与所带的硕士生就其最近学习的内容、研读的书籍等进行座谈。这样不仅可以适时地答疑解惑,避免一些硕士生“常年见不到导师的面”的抱怨,又可以督促硕士生,让其不敢偷懒,以避免一些硕士生该毕业了导师推荐的书还“没来得及”看的现象。第三,导师不仅自己上课要加强考勤管理,而且要与其他授课导师经常沟通,了解所指导硕士生的课堂出勤情况,及时发现个别学生经常缺课的原因,以便及时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第四,导师要至少提前半年开始指导硕士生的毕业论文开题,在开题之后一年左右的毕业论文写作时期,要督促其继续认真查看相关文献资料,尽早动手写论文,并经常了解和帮助解决他们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第五,相关授课教师和培养单位要严格硕士生的课程考核、开题和答辩管理,使任何不合格的硕士生都不能毕业,以对下届硕士生起警示作用。

二、指导硕士生拓宽知识面,奠定扎实的研究基础

在本科阶段,许多学生只满足于学习几本相关教程,考研时,又只是反复复习几门必考课程,因而成为硕士生后,知识面非常有限。有的导师在其硕士生入校后,就给其确定了明确的研究对象,仅推荐了与其毕业论文直接相关的书籍,完全忽视许多硕士生实际上对自己的研究领域缺乏全面、透彻的了解这一事实。就英美文学专业来说,不少硕士生连“什么是文学”都说不清楚,别说用英语就是用汉语写文章也不完全能写通顺,甚至连标点符号也不完全能恰当运用。鉴于此,硕士生入校后,英美文学专业的导师应引导其拓宽知识面,奠定扎实的研究基础。应让硕士生清楚,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史哲“不分家”,研究文学有看不完的书籍;同时,应围绕“英美文学”既是“英美”的文学,又是“文学”,且是“西方”的文学这一特质,给硕士生推荐一些必读书籍。这些书籍可涉及以下类型:

第一,英美文学背景知识类。包括外国文学史(或欧美文学史);世界文化史(或文明史),英国通史(或文化史),美国通史(或文化史);西方哲学史,西方美学史。这类书籍导师可鼓励硕士生读英文版的。

第二,文学原理、文学批评方法、文学理论史类。这类书导师应要求硕士生读英文版的,例如Rene Wellek等所著Theory of Literature,Jean Paul Sartre的What is Literature?,I. A. Richards的Principles of Literary Criticism;Wilfred L. Guerin等所著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Richard Harland的Literary Theory from Plato to Barthes,Raman Selden等所著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英美作家从小潜移默化地受到了西方文化(包括文史哲)的影响,较全面地了解西方文化背景和西方文论史,可以深化研究者对有关作家、作品的理解。而较全面地了解西方现当代文论,可以增强研究者的洞察力,为评论自己感兴趣的作家、作品提供适宜的理论基础。

第三,中国文学作品、中国文学史、中国美学史(或文论史)类。鉴于国内绝大多数外国文学论文是用汉语写作和发表的,倡导英美文学专业的硕士生读一些中国的文学作品、文学史、文论史,不仅可以使其开阔视野,加深对文学的认识,提高文学欣赏水平,而且可以使其具有较好的文学功底和汉语文学水平,使其在文学鉴赏和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第四,与导师的研究方向相关的文学理论和作品类。比如说,导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一般就要给自己的硕士生推荐较多的女性主义批评论著,及女性主义经典文学作品和最新作品。硕士生多看一些与其导师研究方向一致的书籍,研究方向或毕业论文选题与导师的研究方向一致或接近,将有助于导师发挥其特长,提供更多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三、培养硕士生的科研选题和进行研究的能力

一些硕士生毕业论文该开题了,还没找到题目,让导师给找题目;题目确定了,却不知如何写,反而轻信“天下论文一大抄”的谬论,东抄西拼,整篇论文没有自己的观点。为此,导师应从以下四方面努力:

第一,引导硕士生在了解背景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一个切入点,然后围绕这个点有针对性地、以批判的眼光去看书。比如说,引导硕士生把英国或美国文学的某一体裁的某一个作家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以便集中精力,阅读该作家的代表作、其传记、可行的文学理论及相关文献。同时,要提醒硕士生摈弃“印在书本上的话都是完全正确的”观念,看书时要敢于质疑。如果硕士生对某一作家的作品以及相关文献非常熟悉,又具有质疑精神,他们就会发现,他人的相关评论并非“定论”,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自己有很多的话可说。

第二,要告诫硕士生,他们所选定的研究课题应是自己有独到见解可陈述的――要么是没有人研究的作品,要么用独特的视角去研究经典性作品,但无论如何,要有一些新发现,要得出一些独到的结论。这一点以第一点为基础――只有集中精力,基本读遍某一特定领域里的相关文献,才能掌握该领域的国内外动态,确定既富创新性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第三,引导硕士生进一步广泛地收集、有效地阅读和分析相关文献。除从本地图书馆和从网上收集文献外,导师可告知硕士生从我国的国家图书馆收集资料的便捷方式(实际上,不用去北京,就可通过一些机构,获得相关材料的复印件);如果导师的科研经费较为充足,也可资助硕士生通过“卓越亚马逊网”直接从美英两国购得最新英文原版著述。要建议硕士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于收集来的大量相关文献资料,一部分需反复细读,大部分只需有选择性地阅读,比如说,可通过相关著述的“索引”,查到并阅读和自己研究内容直接相关的页码的内容。阅读文献时,对他人的观点应始终秉持“批判扬弃”的态度:面对有瑕疵的论断,可做些修正,从而提出自己的论点;对自己同意的观点,可拿来引用,但要作为自己提出更高一层论断的论据。

第四,鼓励硕士生在鉴赏作品和研读文献的基础上,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练就既能充分论证、合乎逻辑,又做到条理清晰、不乏文采的文学论文写作能力。要正告硕士生,搞科研、写论文,只要能提供充分的证据,在真理面前,没有长幼,没有尊卑,在文学欣赏和批评领域更是如此。要基于反复细读所研究的文学作品的感悟,并以相关参考文献为佐证,形成自己独到的观点;然后就是有理有据地陈述自己的观点过程――此即论文写作。论文要做到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层次分明。同时要建议硕士生,既然学文学专业,自己写论文时就要发挥平时阅读英、汉文学作品所积聚的文学能量,尽量使论文文笔流畅,且不输文采。

总之,硕士生招收院校、负责培养的院系、所有授课老师,尤其是责任导师,要努力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严格管理,善于引导,使硕士生能继续保持刻苦、认真的学风,拓宽知识面,奠定扎实的研究基础,培养独立地进行选题和从事研究的能力。通过这样有针对性、有步骤的耐心、艰苦、综合努力,硕士生才能培养较强的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毕业后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 聂珍钊.“中国的英美文学研究:回顾与展望”全国学术研讨会闭幕词[J].外国文学研究,2004(5).

[2] 束少军.弱势族群的崛起与中国学者的学术自觉――记全国英语文学研究高层论坛[J].当代外国文学,2013(1).

[3] 王宁.文学研究疆界的扩展和经典的重构[J].外国文学,2007(6).

[4] 朱乃长教授与英美文学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2).

硕士研究生范文第6篇

今年61岁的刘正顺,是贵州省安顺市幺铺镇方牛村农民。因为家境贫寒,他30岁才结婚。1983年5月,妻子生下了儿子刘于新,刘正顺觉得生活充满了希望。

转眼儿子7岁了,刘正顺将儿子送进了方牛村小学。他在儿子的新书扉页上,歪歪斜斜地写下一个父亲的期望:“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直上到大学!”天资聪慧的刘于新,似乎读懂了父亲的心声,学习成绩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

可是,生活并非如刘正顺所愿。刘于新升入小学三年级后,经常喊双脚关节疼痛。刘正顺带儿子到镇卫生院检查,医生没有查出病因,只开了些止痛药和关节炎药贴。

服了药、贴了膏药,小于新的脚疼有所缓解,在疼痛中奔跑在上学的路上。1996年9月,刘于新升入了幺铺镇中学,这时,他的脚关节疼痛一天天加剧。刘正顺取出所有积蓄,带着儿子到市里的多家医院诊治,这才查出儿子患的是类风湿引起的脊椎炎。医生说,这种病很难治愈。

刘正顺不甘心,又四处打听民间偏方给儿子医治。钱花了不少,可是无济于事。1997年冬季,刘于新的双腿严重变形,不能正常行走。一天早晨,他终于无法走到学校了。

从家里到镇中学有两公里的路程,刘于新无奈地对父亲说:“爸,我上不了学了!”刘正顺搂着儿子,怜爱地说:“新儿,别担心,你走不了路,爸爸背你!只要你有出息,爸爸一直把你背到大学去!”

刘正顺背着儿子踏上了上学路。那时刘正顺才40岁出头,身强力壮,背着14岁的儿子,在泥泞的山路上还能健步如飞。

此后,每天早、中、晚,刘正顺一天4个来回,在方牛村通往镇上的山路上背着儿子上学、放学,行程约16公里。寒来暑往,风雨无阻。

1999年9月,刘于新初中毕业考上了安顺二中。上高中每年的费用不下5000元,刘正顺夫妇靠耕种一亩三分地,根本无法供儿子上学。为了挣钱供儿子上学,刘正顺每天把儿子背到学校后,就到离家五六公里远的安顺火车站当搬运工。傍晚收工后,又跑到学校将儿子背回家。

搬运工干的是苦力活,搬运一袋五六十公斤重的物件,只有5角钱的搬运费。刘正顺一天搬运100多件,能换回50多元钱。由于长年累月的劳累,刘正顺的身体渐渐垮了,遇到阴雨天就咳嗽不止。

一天下午,天气酷热,刘正顺扛了60多袋大麻包后,明显感觉体力不支,他硬撑着继续扛,终于眼前一黑,扑倒在地,过了半天才爬起来。结了工钱后,他踉踉跄跄地赶往学校接儿子。背着儿子回家时,刘正顺没走多远就气喘吁吁、大汗淋漓。随着两声咳嗽,他竟然咯出了一大口血。看到父亲吐在地上的血块,刘于新又惊又怕,他哭着说:“爸爸,快放我下来,我不要您背了!”“没事,爸爸没事!”刘正顺硬撑着将儿子背回了家。

时光流逝,儿子的体重一天天增加,生活的重荷也一天天叠加,刘正顺的腰被压弯了。但令他欣慰的是,儿子在他日渐干瘦佝偻的脊背上,一天天接近上大学的梦想。2002年7月,刘于新终于高中毕业了,刘正顺满怀希望地将儿子背进高考考场。

鼓励儿子在逆境中不放弃,儿子经4次高考终于考上大学

2002年8月下旬,刘于新接到了日夜期盼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全家人兴奋不已。谁料,这年9月上旬,刘于新的病情恶化,不得不住进医院治疗,错过了去大学报到的时间。

那天,刘于新从怀里掏出那张凝聚着他和父亲多年心血的录取通知书,含着泪将它撕碎。一旁的刘正顺搂着儿子说:“新儿,别放弃,等病好了,咱们继续考!”刘于新坚定地点点头。

可是,刘于新的腿病不时发作,经常住院治疗,错过了2003年的高考。2004年,刘于新到学校复读了半年,参加了当年的高考。遗憾的是,由于受病痛影响,他落榜了。刘于新没有放弃,又参加了2005年高考。这次他的分数上了二本线,但是因为身体原因,他被报考的学校拒绝录取。这对刘于新的打击很大,他心灰意冷地对父亲说:“这就是命!看来我想上大学是不可能了。”刘正顺安慰儿子:“不要放弃,来年再考!这么多大学,总有一所会向你敞开大门!”

刘于新在父亲的鼓励下,重新拾起高中课本,在家里潜心复习。2006年夏,刘正顺背着儿子第4次走进高考考场。可喜的是,刘于新以568分的高分超过了一本线,被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录取。

收到录取通知书时,刘于新和父母欢喜之余,更多的是忧愁,因为有两座“大山”挡在他们面前:一座是每年近万元的学费和开支;一座是刘于新下半身接近瘫痪,生活无法自理,怎么上大学呢?

为了搬走这两座“大山”,刘正顺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办法。他和妻子商量后,将家里的耕牛卖了,凑齐了儿子读大学第一年的学费。儿子不能行走,他决定背儿子读大学。

这一年,刘正顺已54岁了,腰越来越佝偻了,儿子对他的决定表示坚决反对:“爸,您这么大的岁数了,怎么能背得动我呀?再说,您和我去了省城,家里的农活谁来做?全家人的生活怎么办?”刘正顺拍了拍了儿子的肩膀说:“我们这么多年苦拼苦磨,为什么?就为了你上大学!我们不能半途而废!”

2006年9月8日,刘正顺背着儿子走出山村,来到贵州大学报到。为方便照顾儿子饮食起居,办理好入学手续后,刘正顺在校外租了一间简易的民房,将自己和儿子安顿了下来。接下来,为了熟悉校园环境,刘正顺逐个找到大学的教学楼、实验楼、综合楼、图书室……

9月11日,学校开始上课了。从住处到教室,大约有近两公里的路程,刘正顺将50多公斤重的儿子背到教室时,已累得上气不接下气。

不同的课程,往往要到不同的教室上课。儿子上课时,刘正顺就在教室外面等候,等儿子下课后,他根据课程表的安排,再把儿子背到另一教室继续上课。

将儿子从大学生背到研究生,父亲的脊背是儿子的天堂

刘正顺躬着脊背,每天背着儿子进出贵州大学,他那博大的父爱,感动了大学的相关领导。为尽可能地缩短刘正顺背儿子到学校的距离,减少他们父子的租房开支,2006年11月,学校破例为刘于新免费提供一间宿舍,让刘正顺和儿子一同住在校园里。

每天背儿子上学,再苦再累刘正顺都不怕,令他愁苦的是,他从家里带来为数不多的钱在一天天减少,他和儿子两人的开支再节俭每天也要10多元钱,如果不尽快挣钱补充,他和儿子在省城无法生活下去了。

2006年11月的一天,刘正顺受到卖报人的启发,决定在空余时间卖报纸,挣点钱贴补生活。他来到《贵州都市报》、《贵阳晚报》发行站询问,卖一份报纸有一角五分钱的利润,便当即办理了每天代售100份报纸的手续。

第二天早晨5点,刘正顺就起床了,赶到报刊发行站领到报纸后,又步行返回,背儿子上学校食堂吃早餐,再把儿子背到教室上课。儿子上课后,刘正顺便抱着报纸跑到学校门口去卖。他身上带着儿子的课程表,遇到儿子要换教室上课时,他就回校园,将儿子背过去。

刘正顺本来算好了,卖完100份报纸就能赚15元钱,可是,他奔波一天,到了晚上还有10多份报纸没有卖掉。除去报纸本钱,这一天他只赚了9块多钱。

大学第一个学期,苦撑着总算结束了。放寒假了,刘正顺将儿子背回了安顺方牛村。寒假期间,刘正顺又到火车站当搬运工,拼命地挣儿子上大学的费用。

2007年3月,大学又开学了。刘正顺假期当搬运工挣的钱,加上妻子在家卖菜积攒的钱,给儿子交了学杂费后已所剩无几。刘正顺依旧利用空余时间去卖报。

看着父亲整天奔波劳碌,刘于新多想为父亲分担一些啊,可他却什么也做不了,心里如针扎般难受。他只有在学习上加倍刻苦。大一期末考试,刘于新成绩优秀,获得乙等国家奖学金。大三时,刘于新又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

由于长年累月的奔波劳碌,刘正顺的脊背一天比一天佝偻了。2009年冬天,他的双腿还患上了严重的骨质增生,可他没有告诉儿子,忍着疼痛,继续背着儿子行走在各个教学楼之间,从没让儿子误过一节课。

2010年7月,刘正顺终于背着儿子读完了大学。刘于新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被评为优秀大学毕业生,同时被保送为贵州大学软件与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刘于新实在不忍心再拖累父亲,想放弃读研,准备毕业后找一份工作挣钱回报父母。但是,刘正顺不同意,他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老爸只有一个心愿,就是背你多走一程,你现在走得越远,以后的人生路就越广阔!老爸这辈子能背出一个研究生,哪怕累倒在路上,心里也高兴!”刘于新紧紧抱住父亲,泪流满面。

2010年9月,刘正顺又把儿子背进了研究生的课堂。他每天背着儿子行走在大学校园里,虽然他的步子不再稳健,腰身不再挺拔,但他瘦弱的脊背上依旧承载着儿子的人生梦想。他博大的父爱和坚韧的精神,令贵州大学的许多师生深为感动。

2012年6月20日是父亲节。贵州大学的5名学生相约帮刘于新完成一个心愿——在父亲节这天为父亲做一顿饭,回报父亲的似海深恩。他们买了菜和蛋糕来到刘于新的住处,大家共同做了七菜一汤。晚上8点,刘正顺卖报回来一进门,大家齐声对他说:“父亲节快乐!”这突如其来的惊喜,使刘正顺感动得泪水涟涟。

硕士研究生范文第7篇

>> 研究生教育“双轨制”培养模式探询 学业导师人才培养双轨制体系研究 会计研究方法体系的“双轨制”改革 英国广播电视双轨制研究 基于“双轨制”模式下MPAcc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与评价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探讨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文献研究 高职轨道交通类专业“双轨制”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中国经济形势下双轨制的供地模式研究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培养模式研究 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地方院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与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方贵庭.对研究生课程尝试“双轨制”的思考――以武汉大学培养模式为例[J].襄樊学院学报,2009,(6):69-73.

[3] 王永盛.中美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0,(3).

[4] 赵婷婷,代寒玲.研究生教育中研究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探析[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3).

硕士研究生范文第8篇

关键词:培养质量;全面质量管理;全要素质量管理;全过程质量管理;全员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8 文献标志号: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012-03

一、引言

我国自1999年开始大学大规模扩招以来,本科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目前研究生教育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精英教育”[1]。然而,近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2],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研究生管理问题、师资问题、培养质量问题、实践问题等。其中,培养质量问题可归结为其他诸多问题导致的结果,是最为重要和急需解决的问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养工作的质量,在这一背景之下,研究并提出系统化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如何保证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面”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需要“全过程”质量控制,需要“全体”相关人员的共同参与,这正是“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二、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为了保证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首要的工作就是找出影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以便针对性地提出改革措施。为此,本文采用头脑风暴、文献检索、归纳总结等方法分别从人(导师、研究生)、机(机制)、料(培养内容)、法(培养方法)、环(环境)、测(测量系统)六个维度提炼得到影响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集,如表1所示。

经归纳总结,影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原因如下。

1.标准不合理。这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主要原因。大多数高校硕士研究生毕业标准定得不合理,通常仅课程成绩、1篇低级别的期刊论文和1篇大论文即可毕业,这样的标准存在两个主要问题,其一是该标准根本不能客观反映硕士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而实际上硕士研究生的综合能力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其二是标准定得过低。毕业标准不合理,就会带来导向上的问题,目前我们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大多数将进入企业工作,仅以论文作为评价标准,必然导致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远离实践,有可能被用人单位视为“书呆子”。毕业标准过低带来的后果是它会无形中使研究生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压力、动力以及研究生导师培养的积极性、压力、动力都大大降低。如果一个研究生经过三年的深造,仅仅学习了几门课程、发表了几篇论文,而没有从其他方面获得提升,那么他将是一件“低档产品”,如果将这件“低档产品”放入市场不但影响学校声誉,而且可能给用人单位带来损失。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措施是改革硕士研究生毕业标准,建立一套科学量化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2.培养过程粗放。现代质量管理理论过程质量决定产品质量[3]。按照这一理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质量将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我国当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大体可分为课程学习、开题报告、中期考核、社会实践、发表期刊论文、撰写毕业论文、毕业答辩几个环节[4]。各个培养环节的执行时间因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甚至不同的导师而波动较大,每个环节的控制标准并不明晰,导致整个培养过程比较粗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措施是加强硕士研究生全过程质量控制。

3.意识薄弱。作为培养主体的研究生导师积极性不够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培养客体的研究生主动学习和研究的意识薄弱是影响其培养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意识薄弱是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造成的,受经济大潮的影响,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重经济利益轻学术价值、重文凭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必然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严重下滑。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措施是加强硕士研究生全员质量管理。

三、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为保证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首要工作是对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科学量化。传统的以论文、课程成绩作为衡量标准,不仅不能反映出研究生综合能力,而且标准偏低,导向单一,不利于为市场培养综合能力强的研究生。本文以河南理工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法、统计分析法、头脑风暴法等研究方法归纳总结得到如表2所示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高校或学院可根据硕士研究生综合得分进行综合排名并依据一定的标准给硕士研究生定级(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作为研究生寻找工作或考取博士研究生的重要参考,同时作为评价硕士研究生导师的重要指标。

四、硕士研究生全过程培养质量控制

由于过程质量决定培养质量,为切实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必要引入过程控制方法。本文以河南理工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例,归纳总结出其全过程培养流程图,如图1所示。通过此流程图,研究生导师、研究生、研究生秘书等可以直观地看出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环节,避免培养过程中的疏漏。另外,与流程图配套的是流程说明,流程说明是对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具体说明,它使各个环节具有可操作性。流程说明主要包括责任人、时间或时间范围、组织者、审核者、操作程序、控制标准等内容。以开题报告环节为例,其流程说明如下:①时间:第3~4学期,尽量在第3学期完成;②负责人:导师、研究生;③组织者:系主任、教研室主任或学术带头人,由研究生秘书指定;④评审者:评审专家组(高级职称、研究方向相关的教师4名及以上,不含研究生导师);⑤操作程序:S1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经与导师商议,初步确定研究题目;S2研究生查阅相关文献后,再与导师商议,若研究题目可行则确定研究题目,否则返S1;S3研究生撰写开题报告;S4导师按表3所示的标准审核开题报告;S5若导师审核通过,则由研究生向研究生必书提出开题申请,否则需修改完善开题报告后返S4;S6研究生秘书指定开题的组织者;S7由组织者按要求组织评审专家组在规定的时间内组织开报报告会:①研究生准备开题报告PPT,②陈述开题报告主要内容,③评审专家对开题报告按表3所示的标准进行审核并给出评审结论;S8若评审结论为通过,则进入下一培养环节;若评审结论为修改后通过,则由研究生按照修改意见修改开题告后交组织者审核,审核通过进入下一阶段;若评审结论为不通过,则重新选题或重新撰写开题报告,返S4。

五、硕士研究生全员质量管理

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是主体与客体之间一系列交互过程的集合,只有每一个培养环节严格保证培养质量,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才是过硬的。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质量管理是全员的事情,因此研究生教育应该是培养主体、客体共同的责任。研究生培养过程需要院校领导、研究生导师、研究生秘书、专业教师、研究生等每个角色各司其职,才能有效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1)院校领导。院校领导担负的责任其实很重要,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研究氛围需要院校领导来创建(包括软、硬件资源的投入),良好的学习和研究氛围能促进研究生及其导师具有更大的积极性和动力,对于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2)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过程起着导和引的作用,是直接与研究生交互次数最多,交互时间最长的角色,导师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行为,导师的把控能力对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师应当按照研究生培养流程中规定的控制标准行事,这是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3)研究生秘书。研究生秘书在整个培养流程中起着纽带或者组织者的作用,他通过各个环节的把控,将各个培养主体、客体有机联系起来。(4)专业教师。专业教师不仅仅担负着给研究生讲课的任务,其行为举止对研究生的行为影响其实是很大的。(5)研究生。研究生作为培养客体,应当适当给自己一些压力和动力,培养学习和研究的主动性,积极与导师联系、交流,积极参与导师的各类课题,从科学研究中提升综合能力。以上各主体、客体都肩负着一定的职责,可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证是全员质量管理的过程,任何一个角色没有圆满履行其职责,研究生的质量就会打上一定的折扣。如何保证各个主体、客体认真履行其应有的职责也是一个重要的讨论话题,笔者认为除了呼吁大家自觉履行职责外,还应当建立必要的奖罚措施,与控制标准相结合,对认真按控制标准履行职责的主体、客体给予相应的奖励,反之则给予相应的处罚。

六、结语

21世纪是与时俱进的时代,中国正在迅速崛起,国家建设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研究生作为市场急需的高端人才,其培养质量的确保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因此如何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针对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为指导,从全要素质量管理、全过程质量控制、全员质量管理三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硕士研究生改革措施。改革是艰辛的、痛苦的、甚至会遇到重重阻力,但为了国家的发展,高校必须对现有的不合理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法、过程进行改革。我们相信,通过全面改善不合理的因素,我们一定能为祖国输出一批批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源升,杨波,陈仕平.论研究生教育质量观[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4):4-8.

[2]王孙禺,袁本涛,赵伟.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状况综合调研报告[J].创新研究生教育,2007,(9):32-34.

[3]罗国勋.质量管理与可靠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河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处[Z].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2012.

基金项目:河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2012YJ04)

硕士研究生范文第9篇

摘 要 体育硕士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导学互动的是体育硕士研究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促进导学关系良性发展,对提升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研究生创新与自主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体育硕士研究生 导学互动 研究

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在整个研究生教育的过程长期存在,对研究生教育的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1999年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办法的出台,高等学校教育开始进入快速扩招阶段 [1]。2009年,我国开始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育硕士研究生的数量也随之增长。导师与体育硕士研究生双方的“导师和学生”的关系逐渐被冲淡,“老板与员工”、“师傅与徒弟”之类的关系比喻增多。本文试从体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出发,探讨体育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导学关系。

一、体育硕士研究生导学互动关系类型

“导学互动关系”是指在导师的指导下,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等过程及研究生在与导师的交流过程中,学习导师的做学问和做人过程中形成的关系[4]。导学互动关系深刻地影响着研究生教育的教学、科研、育人等多个部分。我国的高等教育正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普及化教育转型,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导学关系可以从如图过程中体现出来(如图1)。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师生关系。导学关系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如表1)。

表1 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类型

类型 类型特征

权威型 该类型是以导师为中心形成的,导师有较深资历,且学术上有很高的权威型,师生关系是以学术为主导的。在这种人际关系中,由于导师的科研和教学经历丰富,对学术往往恰到好处。但研究生如缺乏自觉性,有可能不利于培养自主拓展能力。

松散型 该类型是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例如导师科研项目和经费不足,导师与研究生就缺少更多的接触机会,之间的关系就松散。少数导师由于工作繁忙,或缺乏怎忍心,同研究生的相互交往极少,师生双方的行事原则可以称为“互不干涉”。

功利型 该类型是较极端的,也少见,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个别到时在一定程度上把研究生作为纯粹的科研劳动力。甚至是实现在即某种目标或者商业利润的工具,师生之间缺乏真诚的关系,很难获得较强的科研能力。该种类型在工科中常见。

和谐型 该类型多是以充满活力,能够给研究生创造比较优越的科研条件的中青年导师为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导师的能力结构是多方面的,能够协调科研同社会的需要,重视培养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双方的心理距离不大,能够相互理解。

二、影响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导学关系的因子

在制度层面上,可能出现研究生和导师之间学术目标不同的情况。这直接导致了师生之间很难形成良好互动氛围;从学校层面上,对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管理忽视了质量监管问题;在研究生层面上,研究生的专业学术水平等方面深刻影响着导学关系的互动;在导师层面上,教学方法等方面也是重要的。

(一)单一培养方向和多元化需要之间的冲突

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入学动机多种多样,分为就业导向型、文凭导向型和深造导向型,虽然体育研究生的入学动机多样化,但是导师接触的最多的是学术科研[6]。师生目标很可能不一致。因此在目前形势下对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发展路径进行探究意义重大。

(二)学校层面上对导学互动造成的影响

学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主要由研究生院和各院系负责,但是学校研究院和各院系往往疲于应对繁琐的程序事务,而缺少对导师的综合考察,这些潜在的问题最终都会导致师生互动关系不佳,完善质量管理机制是一种发展趋势。

(三)学生层面上对导学互动造成的影响

研究生的学习观主要包括研究生对学习及学习方式等所持有的思想观念。硕士研究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与导师互动的过程中其学习观对导学互动关系影响很大[7]。比如说很多研究生传统思维根深蒂固,以至于在导学互动的过程中,以听劝导讲解为主,互动积极性较弱。

研究生已经适应了基础教育以及大学教育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于个别化的导学互动较为陌生,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意识不强,不能够很好地与导师进行沟通。另外从专业知识水平角度,导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学习应该相互关联,加强指导的有效性。有效指导是把导师与学生对导学的认识更加和谐地联系起来,强调学生对所指导内容的理解。研究生群体出现了多样化、复杂化特点,由于学生的专业背景、来自院校等因素的影响,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三、总结

体育硕士研究生导学关系既包含“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也包含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育人。当代中国的体育硕士研究生教育正在迅猛发展,思考和改进当前的体育硕士研究生导学关系的现状,深入分析对两者之间的关系造成影响的重要因素,提出解决现有问题的方法和对策,这对体育硕士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导学关系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基金项目:湖南省研究生创新项目(编号:CX2016B523)

参考文献:

[1] 姚小丽.大学扩招利弊及其对策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04:95.

[2] 苏芮.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研究综述[J].学理论.2011,17:241-242.

[3] 夏欢,陈世阳.浅析研究生教育中的“导学互动关系”[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95-98.

[4] 李栗燕,樊冰.研究生培养机制中师生关系的改革与创新[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124-127.

[5] 于振宽,孙丹.新时期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动机分析[J].教育界.2015,1:21.

[6] 余宇,朱忠祥,何文龙.接受理论视野下研究生对动态导师组制的需求[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2,01:35-36.

硕士研究生范文第10篇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2-0204-01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取团体施测的方法, 以5所高校(江西财经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南昌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江苏师范大学、)研一至研三的700名研究生为被试。以各班的任课教师担任测量主试,以班级为单位施测。

二、研究方法

1.基本情况

统计回收问卷635份,其中,男生221人,女生332人。农村学生298,城镇学生255。有工作经历学生219人,无工作经历学生334。研一185人,研二179,研三189人。文科363人,理科130人,工科60人。

2.研究工具

采用黄涛编制的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量表。该量表总共24个项目,采用五级计分。该量表包括四个维度:专业价值感;专业学习观;专业投入行为;目标与计划。该量表的总体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93,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63-0.85之间,并且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总体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9,分量表的信度均在0.641―0.804之间,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以采用。

3.数据处理

使用SPSS18.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对跨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进行描述统计统计分析或者方差分析。

三、研究结果

在对553名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到了总体样本在专业认同及其维度上的得分,具体表示如下表所示。本研究中跨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量表采用五级计分,最低分1分,最高分5分,总分的范围是24―120分。

由表1可知,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各维度的平均数从高到低依次是,专业价值观23.95,专业价值感23.75,专业投入行为22.5,目标与计划13.96。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总分的平均分为84.15,专业认同总分的中值(85),专业认同的均值小于中值,这表明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1.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553名不同性别的研究生专业认同及其维度的得分进行差异检验,其中男生221人,女生332人。P值均大于0.05,跨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总分、专业价值感、专业价值观、专业投入行为、目标与计划各维度得分在男女性别上无显著差异。

2.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在家庭所在地上的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553名来自农村和城镇的研究生专业认同及其维度的得分进行差异检验,结果显示农村研究生和城镇研究生在专业价值观和目标与价值维度上均无显著差异,但来自农村和来自城镇的研究生在专业认同总分、专业价值感、专业投入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并且来自农村的研究生的专业认同总分的平均分、专业价值感平均分、专业投入行为平均分显著高于来自城镇的研究生的得分。(P

3.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在是否跨专业上的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553名跨专业和非跨专业的研究生专业认同及其维度的得分进行差异检验,跨专业硕士研究生与非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在专业认同总分、专业价值感、专业价值观、专业投入行为、目标与计划上均无显著差异。

4.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在有无工作经历上的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553名有工作经历和无工作经历的研究生专业认同及其维度的得分进行差异检验,结果显示在专业价值观维度,专业投入行为维度和专业认同总分维度上存在差异,有工作经历的被试得分均显著高于无工作经历的被试得分(P< 0.05)。

5.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在专业上的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553名不同专业的研究生专业认同及其维度的得分进行差异检验,结果显示,专业在专业价值感、专业价值观、专业投入行为、专业认同总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专业在目标与计划上存在显著差异,根据多重比较的结果,理科被试得分与工科被试得分之间差异不显著,文科研究生专业认同水平显著高于理科生。(P< 0.01)。

6.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在年级上的差异比较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下表:由表2可知,在专业价值观维度和专业认同总分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通过多重比较发现:三年级得分均无显著差异,二年级得分显著低于一,三年级(P

建议与对策

近年来,硕士研究生的队伍在不断扩大,其专业认同水平的高低更是教育质量的直接体现,不仅影响到高等院校的教育质量,而且也与硕士研究生个人的学业生涯紧密相连。当下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总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在生源地、工作经历、年级和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学校可以设立信息共享平台,拓宽研究生获取专业信息方面的渠道,鼓励研究生在学好专业的同时进行社会实践,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高度的认同,有利于他们针对性的学习研究,能够独立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境,从而提高他们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加强专业教育的同时,适当放宽专业的限制,准许进行专业调整,这样不仅避免了一部分学生因为选错专业为了毕业坚持读下去,从而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为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提供有益启示。

参考文献

[1]王顶明,刘永存.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上一篇:计算机硕士范文 下一篇:硕士论文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