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医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1 04:18:51

硕士医学论文

硕士医学论文范文第1篇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旨在提高其临床诊疗和操作水平。因此,新生入校后,应加强入学教育,让其认识到医学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培养的区别,做好自身定位,避免因认识不够、安排不合理而造成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两失误”。新生应尽早接触临床,尽快熟悉医院环境、操作流程,了解医学研究、医疗服务以及对整个医学职业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应用知识,在实践中感悟,从而激发其热爱医学事业、献身医学事业的精神。传统上,医学院校研究生第一学期主要时间用在理论课程的学习,这样会缩短临床实践实践时间,不利于专业型研究生培养。为解决这一矛盾,作者所在院校开始试行新的培养模式:新生报到后便安排进入本专业临床科室,跟随导师或导师组成员管理病人,周末集中学习理论课程。这样时间得到优化,使其快速适应医院环境,熟悉各种操作流程,迅速由医学生转变到临床医生的角色,培养重点转移到临床实践能力上。新生入学后,根据专业要求,结合培养目标及个人实际情况制定出培养计划,并认真填写培养手册。导师是培养计划的责任人,需要做出培养总体安排,如熟悉本专业临床工作时间,轮转科室及时间,本专业定向学习时间,论文预答辩、答辩时间等,然后统一送教研室、科研处审查,确保轮转科室、轮转时间得到充分合理安排。

2培养方式与实践

2.1突出临床能力,强化“三基三严”训练

美国国家医学考试委员会认为,临床能力包括如下9方面:①病史采集;②体格检查;③应用诊断性辅助检查;④临床诊断;⑤医疗决策;⑥执行医疗决策;⑦继续治疗护理;⑧正确处理医患关系;⑨职业态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本质是职业型学位,临床能力训练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的核心。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三基三严”培训是改善医务人员基本素养,加强基本技能,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是临床综合能力培养的基础。“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严”即严格要求、严肃作风、严谨态度。把“三基三严”贯穿到培训始终,建立研究生“三基三严”培训档案,可以帮助研究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各种技能操作。

2.2制定全面、规范的考核制度

临床专业型研究生考核制度是培养过程中重要环节,也是研究生质量的保证。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单位采取多种考核方法,如自我总结,理论考试,带教教师、导师组评论,专家考评意见等。评分有百分制法,主观判断法(优、良、中、差)等。主要采取如下考核内容:①研究生阶段理论考试。成绩以百分制,大于或等于70分为合格,若1门低于70分,可申请下一年补考,若2门不及格延缓毕业或退学处理。②临床能力评价。每个轮转科室结束后,科研处统一时间,统一地点举行考试,内容包括:理论基础(笔试)、临床操作、辅助检查、病例书写及分析。考试小组专家成员一般3-5人,提供一份本学科常见病例的现成病史资料,或准备一位常见病病人(研究生未参加治疗),由研究生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分析资料、作出诊断、鉴别诊断、提出处理意见。在此过程中,考试小组提问,研究生答辩。考试小组提问应注意了解研究生对本学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有关基础知识和临床诊疗知识的掌握程度,注意考察其临床分析及思维能力,以及对学科发展动向和新知识、新方法的掌握与应用情况。诊断治疗技术操作考试,内科系统主要考辅助诊断方法或有关特殊检查,如心电图检查、骨穿、胸穿、腰穿、骨髓涂片、X线读片等。外科系统各专业,主要考手术操作,无菌操作规范。医疗技术学科及专业(如影像、核医学)则以考有关仪器的使用、操作和诊断为主。③阶段考核。研究生应认真填写《临床硕士研究生培养手册》及《临床能力训练手册》,如实作好平时收治病人记录,如门、急诊就诊病人数、病房分管床位数、所进行的诊疗操作、手术类型、术后并发症、病例讨论及参加学术活动次数等。轮转结束时认真填写统一制订的轮转小结表,对照培养方案的要求进行自我小结,业绩记录,然后由病房负责带教的主治医师审核研究生的自我小结,根据研究生在该科室的学习、工作情况,写出评语,并由科室考核小组,进行临床考核、评分。④毕业论文答辩。第六学期,培养科室及科研处组织学生统一答辩。

2.3培养临床思维与创新型思维能力

临床思维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关键。在临床上认真对学生进行临床思维的训练和培养,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独立工作的能力。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临床思维是在临床实践中通过不断积累得来的,因此,在临床训练中,如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基本操作、病例分析等,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主动分析解决问题,具备较强的分析、综合、判断、鉴别等临床思维能力,这是今后在临床工作中正确诊疗的根本保证。哈佛大学校长普西曾说过:一流人才与三流人才之间的分水岭在于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创新型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关键,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需具有创新思维。创新型思维需在广泛积累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逐渐养成的。由于研究生整天忙碌临床琐碎的工作,凭借个人经验,机械地接受上级医生意见,依葫芦画瓢,不善于独立思考,缺乏临床思维,更谈不上创新思维,这样使得其思维变的狭隘、固化,难以达到高层次人才要求。在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加强“三基三严”训练,更应引导学生从被动中接受变为主动求索的学习方式,在掌握相关疾病诊治的同时加强临床思维锻炼。

2.4增加人文素质和医德医风教育

医学教育,德育为先。要将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列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当前,患者对自身权利意识逐渐增强,对医生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医生的服务对象是人,直接面对患者及家属,在利益与道德选择上难免不会受到环境影响,稍有不慎便容易引发医患纠纷。因此,医学生不但要注重医技水平的提高,同时要加强人文素养及医德医风培养。除在本科阶段接触医学伦理学、思想品德教育外,在研究生阶段很少把人文学科纳入培训计划内,形成一种重知识、技能,而偏废人文素质教育。吴孟超曾说过:“医德比医术更重要,医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做人先立德,只有德才兼备的医生才能尽心尽责为病人服务,才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技水平。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加设伦理学、医疗法规、心理学等人文学科,把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成临床过硬,沟通能力强,具有高尚医德、较强人格魅力的合格医生。启发学生设身处地替病人着想,急病人所急,痛病人所痛,一切为病人。只有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才能赢得病人的信赖,获得第一手临床资料,做出符合病人实际情况的诊断,制订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3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角色,是培养高质量专业型研究生的关键。一支优秀的德才兼备的研究生导师队伍才能培养出优秀的研究生。在研究生培养诸多因素中,导师是最基本的,最具有能动作用的因素,始终起着引路、督促、指导作用。导师的人生态度、学术作风以及思维方式,时刻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在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中考虑如下几点:①研究生导师遴选与考核。研究生导师不仅要具有较高学术水平、较强科研能力,还要具备较高的道德境界,对自己品行严格要求,恪守学术道德和教育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培养出高层次、高水平的研究生。一但成为研究生导师并不是一劳永逸,还应加强考核,如:科研项目、学术水平、论文质量、研究生实践与培养情况,对于责任心不强,自身素质差的导师,相关部门应给予停招或取消资格等处理。②培养研究生导师后备力量。把优秀青年教师吸纳入研究生导师后备队伍中,加强对他们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深造机会,从而形成较强研究生导师人才梯队,为培养高素质专业型研究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4加强培养过程中的日常管理

4.1关心研究生身心健康

如今就业压力大,学习科研任务重,研究生内心脆弱,人生目标不明确、人际关系不协调等问题仍较突出。研究生导师及科研处工作人员应在研究生入学后全面了解其思想政治、身心健康等状况,每学期应与研究生直面交流,对其学习生活、思想动态及个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实际困难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生活上应给予关心和照顾,使其顺利完成学业。

4.2规范培养过程中的管理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强化院级对培养环节、教学环节的监控及规范化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力保障。医学专业型研究生除其导师直接管理外,每个轮转科室应配有教学秘书并与科研处相关人员共同执行培养计划、监督,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①做好考勤、考核登记管理制度。认真填写临床培训手册及训练手册。研究生入学后根据培养计划进入各个临床学习,教学秘书应对研究生认真做好考勤、考核工作,如实登记,并监督研究生。②加强轮转管理及阶段检查。据研究生培养计划有12-18个月轮转时间,须严格按照轮转培养要求进行,加强轮转期间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顺利完成培养计划。

5结语

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模式是培养高层次、高水平专门人才重要途径,其地位也会越来越受社会及医学界重视。经过调查发现,作者所在学院对医学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法得到绝大多数学生赞同,毕业后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可以大力推崇。在今后的培养过程中,应更加突出培养目标,注重临床能力培养,同时提高人文素质及医德医风,加强师资力量及管理,以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

硕士医学论文范文第2篇

质量的提高培养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初步具备独立进行相应学科科研和教学能力,是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目标,这就要求基础医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时,除了了解本学科领域的一些重要研究进展,还必须较为全面的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在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的日常工作中,大多数是从事自己学科领域中某一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因此,学生对自己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了解较多,科研能力提升较为明显,但学生对相应学科基本知识却缺乏全面了解,基础理论薄弱。比如,病理学的硕士研究生,其研究方向是呼吸道肿瘤,其对呼吸道相应肿瘤研究进展了解较多,研究方法也较熟悉,但对呼吸系统其他疾病病理乃至病理学的一些基本病理变化和病理过程则了解很少。因此,唯有通过参与病理学教学助教,在参加对本科生的教学过程中,才能相对全面的去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病理学的知识,使自身专业水平得到全面提升。由于未能充分认识到助教制度对培养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的重要性,目前,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过分注重对其科研学习方面的考察,而忽视了对学生全面的学科知识的教育,导师普遍认为助教工作比较费时间,对提高学生科研能力没有帮助,即便有些学生参加了助教工作,导师也疏于管理和指导,使学生在这一过程总并没有真正有所收获。因此,我们认为,必须充分认识助教制度对于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不能单纯强调对其科研能力的考察。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强调培养其科研能力,同时对其教学能力的培养也同样需要重视。在参与助教过程中,学生通过协助主讲教师课堂教学、辅导答疑、查阅资料、组织讨论、实验准备、批改作业、监考等工作,可掌握专业知识、熟悉教学过程、学习教学技巧、获取教学的相关技能,从而全面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研究生助教通常年纪与在校大学生相仿,有利于与本科生进行沟通,可以作为主讲老师和本科学生之间的桥梁,更好地发现本科生学习当中的问题,增强“教”与“学”的互动,这也促进了本科生教学质量的提高。

2健全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助教制度,保证助教质量的提高

目前,在我国尚缺乏完善的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助教制度。一般而言,大多数学校安排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参加助教,并无严格的培养计划,无明确的目标要求,导师亦无明确责任,学生也无积极性。研究生上岗前,缺乏正规的上岗前培训,导师一般也很少在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方面给予专门的指导,其后果是研究生本身参加助教工作收获不大,同时,也会严重影响本科生教学质量。在国外,为确保助教教学质量,一些学校规定研究生助教上岗前,必须经历至少1个学期的助教培训阶段以掌握教学方法、技巧、工具的使用并熟悉教学材料。美国一些著名大学都有较完善详细的助教岗前培训,日本大学的研究生助教在学期前也要进行专门的培训。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的方法,结合我国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对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建立助教上岗前培训制度,通过讲座或其他形式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并且在最后由课程主讲教师对其进行考评,考评合格者才能获得正式助教的资格,以保证助教质量。

3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全面提供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

在国外,很多高校在助教实施过程中,学校对研究生助教工作均有评价机制,包括主讲教师对助教的评价,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有些学校甚至已开通了网上评价,并对研究生助教建立教学档案,包括教学成绩,备课资料等。还有的学校甚至还要提供教学录像带等资料。多方面的评价内容,可以实现对助教教学的监管,提高助教质量。因此,在我国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助教过程中,也应该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从导师的履职到学生的助教过程,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使我国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助教制度真正得到实施,并取得有益的成效,使其在培养高质量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硕士医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学论文;论文写作;高校语文;教学方法

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明确了核心素养是: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此框架下形成研究产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语文核心素养的构建基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其中,写作能力是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关键途径,也是当前学生适应社会岗位的重要能力。[1]在高校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教学中,学生可能产生较多的感悟与理解,这些感悟可能对医学的发展和学生自身的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受限于学生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的欠缺,部分学生难以准确表达其感悟与理解,制约了学生的医学研究能力的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高校医学院校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医学知识与实践经验,还应当具备良好的论文写作能力,要求高校语文教学应对医学生开展针对性教学,为学生论文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意义

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开展医学生论文写作教学,对于学生、学校和社会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大学时期是人生学习的黄金阶段,在此阶段就注重培养医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对医学生来说是大有裨益的。因为他们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者,其写作能力直接关系到其文献发表数量与质量,从而对学生的职业生涯产生直接的影响。论文写作能力是医学生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医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论文写作能力,才能顺利完成各种医学文书,例如:实验报告、病例讨论、调查报告、医学会议纪要、毕业论文等[2]。而且就业后也难免需要撰写大量的病历、完成科研论文。如果不具备论文写作能力,医学生从上学到工作,无时不刻都会受到负面影响,从而阻碍个人的发展。正如科学家卢嘉锡说:“一个只会创造,不会表达的人,不能算是一个真正合格的科学工作者。”因此,医学论文的写作是医学院校培养医学生科研能力一门重要的课程。通过学习,让医学生敢于动笔、乐于动笔,并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这对医学生来说,将会是一生的财富。当前,文献发表类型与数量也是评价医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是职称评级和晋升的重要依据,通过在高校中开展医学论文写作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写作能力培养和发展的机会,促进学生掌握医学论文写作技巧,提高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从而将临床实践经验转化为可供参考的医学知识,实现学生自身知识的增长与能力的提升。[3]

(二)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发表文献质量与数量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参考依据,也是高校学术氛围的重要体现,优化高校语文医学论文写作能力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医学教学成果向高质量论文的转化,从而提高学校的竞争实力。医学生的医学论文写作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可以提高医学生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启迪他们的学术思想。这些学术思想是在大量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并且能通过论文的形式被不断地探索与交流,相互启迪,形成新的学术思想,以加快医学院校的教育事业的新发展。医学生论文的水平往往能够体现出医学院校的教学水平。医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高,学校是间接的受益者。因为学校是教育的场所,培养大批能创作出优秀医学论文的人才,这也是判断学校真实实力的一个标准。为适应当前中国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的形势,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已是当务之急了,所以学术论文仍然是检验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一个重要方式。

(三)实现研究成果对社会的反馈

高校既是知识传承的阵地,也是科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生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者,同时也是医学科学研究的探索者,通过高校语文医学论文写作教学的指导,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成果转化为可传播的知识,能够实现医学研究的积累与传播,进而促进医疗技术的突破,以高质量论文的形式实现对社会的反馈。医学生是将来从事临床及医疗工作的专门人才,他们通过不断的实践,积累出较多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这都是十分宝贵的,将这些经验和教训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总结,并以论文形式发表交流,才能发挥巨大的指导与借鉴作用,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科研和医疗水平,造福于人民。医学科研工作者的写作能力高,社会也是根本的受益者。因为医学的发展必将推动社会的发展。医学论文质量越高,对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大。医学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为写出高质量的医学论文打基础。所以高质量的医学论文对医学的发展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更是不可小觑的。

二、高校语文医学论文写作教学方法研究

(一)合理应用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实现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发展。在医学论文写作教学中,部分学生对医学论文的类型、结构、类型等认识不足,可能存在将研究论文与综述论文混淆的问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将论文写作教学理论与教学案例有机结合起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论文格式、要素,能够加深学生对医学论文写作的理解。[4]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商学课程,通过选取真实的案例来提高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价值,在解说案例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掌握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技能。例如,在医学论文写作中,普遍要求表格采用“三线表”格式,通过案例教学方法,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三线表格式设置技巧,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案例教学应用中,教师应注意教学案例选择的科学性、代表性,围绕学生写作能力发展和课堂教学要求而选择教学案例,尽量避免选择界限不清、容易混淆的文献资料,提高学生对论文写作技巧的掌握。

(二)对比教学方法,明确不同类型医学论文区别

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医学论文可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按文献资料来源划分,医学论文分为原著论文和编著论文;按写作目的划分,医学论文分为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按学科和课题性质划分,医学论文可分为基础医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预防医学论文和康复医学论文。不同目的、类型的论文,其写作要求和内容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原著论文是作者开展的实验研究、临床观察、调查报告、病例报告、病例讨论等,是作者的第一手资料(即直接资料)。而编著论文则是根据已发表的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合、阐述,从而实现医学某一领域、专题研究成果的梳理,即以间接资料为主,属于第三次文献。为了明确其中的差别,避免学生出现混淆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高校教师可采用对比教学的方法,收集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组织学生观察、讨论不同类型医学论文写作之间的差别,从而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论文写作要点,促进高校医学论文规范化。

(三)强化写作训练,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写作实践是巩固和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在高校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讲解医学论文要素和格式要求,还应当组织开展论文仿写训练,巩固学生对论文写作知识的掌握。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结合医学生专业方向搜集相关文献资料,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数据,由学生自行搜集相关参考文献,并进行仿写训练。为了督促学生尽快完成,教师应与学生约定写作时限,学生完成仿写后以Word文档的形式交给教师。教师应研究、归类学生写作训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在下一节课中进行集中讲解,实现论文写作教学的良性发展。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加强作文讲评和指导。讲评每周至少进行一次,以一项内容或一个题目为准进行现场片段仿写训练,之后对优秀和最差的文章进行交流,并自评和互评,明确学习什么,改正什么,使之共同提高。

(四)结合岗位需求,开展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新时代,医学生只有不断适应岗位要求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这其中包括病例分析、调查报告、临床观察等资料写作。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岗位要求,教师可根据学生专业情况,精心设计写作情境,组织学生讨论、研究病例报告、分析等资料包括哪些要素和阐述方式,并以此作为课堂作业,由学生讨论完成论文框架结构。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进行适当的启发和点评,从而加强学生综合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满足医生岗位要求。

三、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医学论文写作是医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对自身、学校和社会都有着积极的作用,高校语文教师应注重教学观念的探索与发展,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高校语文写作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满足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要求和就业发展要求,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赵丽华,鞠善宏,王海艳.高校学生科技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从高校学报退稿率看高校学生论文质量[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8,27(1):26-28,117.

[2]陈帅.高校学报助推硕士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改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7(6):123-128.

[3]林加西.高校学报在科技论文写作学科建设中的作用[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3,33(5):98-100.

[4]潘亚莉,徐红星.大学生论文写作能力提高途径分析——基于学报编辑的教育职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6(11):160-162.

硕士医学论文范文第4篇

医学的任务在于认识疾病,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寻找防治疾病的有效措施,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医学科学论文是医学工作者在医学科学实验或临床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

一、医学论文的性质、特征和要求

科学论文的特征是由科学研究的性质所决定。科学研究的本质是创造和无止境地探索未知的过程。

它的显着特征是 ①系统性 ②客观性 ③继承和创造性

医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问题的提出 — 假说的形成 — 假说的验证 — 现象事实资料的收集分析 — 结论的得出 — 形成科学论文

论文的形成也是科学研究基本程序的描述、概括和反映。

论文的特征是:1、高度的科学性

2、严密的逻辑性

3、语言文字的准确、客观、概括性

4、理论性(由感性上升至理性)

5、规范性

二、医学论文的类别

1、按专业性质分:

医学论文:A、基础医学论文(方法、结果、讨论(结论))

B、临床医学论文(临床经验体会、临床总结报告、专题研究总结、

新技术新方法报道、病例分析、病例报告、病案讨论)

2、按研究性质分:A、探索性研究

B、发展性研究

3、按科研手段分:A、调查性研究课题

B、观察性研究课题

C、实验性研究课题

D、总结经验性研究课题

E、整理资料性研究课题

4、按功用分:A、学术论文

B、学位论文:学士论文 5000~10000字,反映作者学识水平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硕士论文 1~5万字

博士论文 >5万字

硕士论文的要求:

①反映着者专一专业的知识广度和深度

②反映着者已能独立从事该专业的研究工作

③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新见解

④对该专业的学术水平的提高有推动作用

博士论文的要求:

①对某学科某领域有深入广博的学识

②能对某学科提出创造性的见解

③对该学科的研究水平有重大突破和重要推动作用

④能独立选择具有创造力的研究方向,并能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三、医学科学论文的体裁

1、论着性

2、学术讨论性

3、综述性

4、交流性

5、评论性

四、医学科学论文的评估

1、内容的独创性

2、资料的正确性

3、结果的确证性 创新、求是、达理

4、成果的应用性

5、文章的可读性

五、医学论文的基本格式和规范要求

㈠标题(题目)

要求:1、能揭示论文精髓(研究目的、对象、指标、效果)

2、简明、醒目、新颖、准确、生动、富有吸引力

3、<20个字,尽量不设副标题,需要时用破折号分开

4、缩写和原形不宜同时出现。10以下用汉字,11以上用阿拉伯数字

(十二指肠除外)

㈡署名

作用[:请记住我站域名/]:1、成果的归属

2、文责的归属

要求:1、单位左侧,姓名右侧

2、个人成果属个人姓名,集体成果按贡献大小排序

3、着者工作单位一般只列出单一作者,余可作脚注

4、确认他人帮助可用致谢

㈢目录:对长篇论文而言,起提供作用,供读者了解论文内容梗概及各论点之间的

联系。

㈣提要(摘要)

要求:1、字数250~500字左右

2、内容包括:本课题的研究原由、目的、范围和重要性;研究内容和方

法;突出成果和成果的价值和意义;阐明结论(结论的提

出有三次:提要、前言、讨论)

通过阅读提要可获得本文的概念、论点、准确数据和基本

结论

3、文字简明扼要,独立完整

4、忠实原文,不加评论,不与其它研究工作对比

关键词:不超过5个,列于摘要之后

㈤引言(前言、导言、序论)

是论文的开头、总纲,扼要点破论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1、内容包括:论文的主题、目的和范围、课题研究的背景和起点,阐明

本课题希望解决的问题及意义

2、防止“夜郎自大”和“过度谦虚”

㈥材料与方法

是论文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说明试验和观察所使用的材料方法、研究过程、测试方法,以便重复验证和估计其可靠性。

要求:内容包括:实验装置、实验方法、实验和观察所用的材料和研究的基本过程,可借助图表、实物照片来表示。

㈦结果——主要陈述实验和观察到的事实结果

要求:1、客观、可靠、准确

2、不要主观臆测,任意取舍

3、主要是摆事实,不必分析评论、评价

4、必要是用统计图表、实物照片帮助陈述事实结果

㈧讨论—根据“结果”提供的事实,探讨主题的一种研究方式

内容要求:1、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判断,估计结果的正确性,评价其意义,

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2、与前人的工作联系起来,比较其异同,解释其因果关系或提出自

己观点和建议。

3、指出结果的理论意义及大小,应用价值如何

4、实验过程有何经验教训,尚待解决的问题及今后进一步研究方向。

5、引用文献要注明出处,避免与自己的结果混为一谈。

6、避免主观臆测,自圆其说。

对结果进行深入广泛的分析和综合,提高对结果的认识,为结论提供理论依据。

㈨结论(小结)

说明论文阐述的主要发现所能说明的理论认识,是全文的概括和总结。

要求: 1、同研究目的保持一致与前面提出的问题前后呼应

2、把讨论分析得出的认识,以简明扼要的论点形成表达出来,结论应能

概括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和结果

3、讨论中引用和涉及的材料只作旁证,不能作为结论的依据

4、要客观科学准确简练地使用文字,避免笼统,过宽过窄的断言

㈩致谢

[十一]参考文献——列在论文末尾, 用温哥华格式

1、期刊参考文献格式:

着者 文题 刊名 出版年 卷(期)及页码

孔详彬 伪石蒜碱抗癌作用原理的探讨 癌症 1988; 2(3): 144~145

Huth E. New forms for references. Br Med J 1979; 1(6): 1697-8

2、图书参考文献格式:

着者 书名 版次 出版地 出版社 出版年 页码

齐顺贞主编 实用外科诊疗技术 第1版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2: 1741

Davenport HW. A digest of digestion.2nd ed. Chicago: Year Book

Medical Publishers, 1978: 123-5

[十二]附录

1、实验中获得的大量第一手资料由于正文篇幅关系无法列入,又有旁证价值

2、论文已完成后,发现有新材料或遗漏材料必须补充

[十三]外文摘要及英文关键词

1、英文文题

2、作者姓名和单位

3、摘要内容

4、关键词:应写中文关键词对应,每个词之间用分号隔

十三项内容中,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结论五项是论文的基本结构

形式

目前多采用: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或方法与结果、讨论、结果 三段式

六、论文撰写的方法与步骤

1、定题目

2、拟提纲

3、起草初稿

4、修改(篇幅、结构、内容、题目、语句文字的修改)

5、定稿

七、文献综述和述评(三次文献)

综述:对某一时期某一学科范围内或某一专题所发表的大量原始文献中有价值的内

容进行复习、综合评述

Review (评论) Advance (进展) Progress (进展)Survey (总览) Editorial

(编者述评)

特点:1、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国内外某一学科或专题在某一时期的发展历史、

现状和发展趋势,材料丰富,信息密度大,有引导、拓宽、加深、启

发作用

2、提供回溯性检索文献的途径。其中参考文献的收集查准率高,相关性好。

原始文献的大量资料数据观点被系统地集中地归纳整理

3、综述文献实用价值高,使用寿命长

如:美国着名综述杂志 Mediciner 称该刊的着者名单就是美国医学名人录

述评:有述、有评、有论,并与预测相结合,有相当的可靠性、权威性、战略性,

起到帮助决策预测参谋的作用;高质量的述评是确定学科发展方向等重大

决策的依据,也是科研初步设计的基础

综述和述评编写的步骤:

㈠选题

立足:新、鲜、高、适

㈡搜集与阅读文献

准确性、代表性、科学性、可靠性

时间:新近5年内,特别是2-3年内的文献,>10年,除动态性综述外,一

般从略

㈢拟提纲:

综述包括:前言、主体、总结、参考文献四部分

㈣成文:

1、前言:说明写作目的,有关概念,规定述评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问题的现

状、趋向及争论所在

2、主体:无固定格式,可按题目大小、内容多少、内在逻辑关系来安排。如:

①动态性综述:由远及近,时间顺序严格,反映阶段性成就。

②成就性综述:不需叙述历史现状,直接展示新成就、新技术、新

进展。

③简介性综述:概括某专业、某专题的事实和现象,进行简介,综

合论述,可不按时间顺序。

3、结束语:主体的最后是结语,应简要总结主体部分的内容、意义、价值、存

在问题、发展趋势,述评文章应阐述作者的意见、主张和建议。

4、参考文献:作用:①为综述提供依据

②为读者提供文献线索

要求:①引用资料成熟、可靠、新颖

②有代表性、权威性、创造性

③能反映专题发展阶段的成果,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硕士医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料库;语病偏误;量化分析;医学英语写作;文本输出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8-0245-04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我国医疗领域进一步和国际标准接轨,对于医学基础研究领域的要求不断提高,国际学术交流与研究成果共享日益成为主要发展趋势。在国外高质量期刊的要求已经成为医学科研工作者十分重要的能力。因此,英语医学论文的写作变得尤为重要。此外,医学硕士、博士论文乃至在职医务人员晋升的论文也经常要求用英文撰写,或者至少对于文章的摘要部分要求用英语写作。但实际情况是:多年来,英语教学并没有显著减少学生在医学英语写作方面的语病。所以提高医学生医学英语写作的能力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还有一点必须指出:虽然国内外一些学者对于提高医学英语论文写作质量做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设性的研究,但是还是有如下问题:分析过于笼统,缺乏统计分析;缺乏建立在期刊要求下的写作语言标准,没有统一、完整的语病语料库;国内学者几乎没有将语病统计结果应用到教学追踪的研究当中去;等等。所以为了克服以上缺点,建立一个医学英语论文语病语料库,并在此基础上对医学英语范式表达规则、语法和语言表达方式的错误进行统计与分析就变得十分必要了。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相关研究。从国外研究来看,关于“医学论文英语摘要写作常见语病”的研究,因为语言障碍相对较小,英语国家的医学写作的研究少有涉及语言以及语料库方面的内容。语言相关的内容只在个别参考书目中有所提及。主要代表人物Margaret Cargill,其研究成果《Writ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rticles: Strategy and Steps》(2013,Wiley-Blackwell)[1]一书中就提到过语言要求的简洁性和清晰性,此外还有there be的使用范围等。

2.国内相关研究。从国内相关研究来看,关于“医学论文英语摘要写作常见语病”研究,代表人物主要有洪班信、章国、雍文明等人。主要研究成果:英语摘要中常见的动词和句子语法错误(洪班信)[2];专门用途医学英语语料库构建的意义及实践(章国英)[3];医学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动态语料库建设及其应用初探(罗永胜)[4];基于语料库的中外英文医学论文摘要时态和语态分析:以儿科期刊为例(雍文明)[5]。此外,还有一些相关的著作,如:王福彦的《医学SCI期刊论文的撰写与发表》[6];李传英的《医学英语写作与翻译》[7]。

通过以上总结发现,国内研究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SCI期刊的原则以及如何撰写高质量生物医学科技论文;(2)在研究与病以及建立语病语料库方面主要集中于小样本以及个别语病种类。

3.本研究特色:从国内相关文献来看,缺乏以语料为基础的真实数据研究。而本研究所采用的260篇样本摘要,将其中的各种类型的语病进行系统分类,真正建立医学英语摘要中的规则、语法与语义偏误的语料库,从而建立较强的针对性。此外,本研究还对于常见语病偏误进行准确的统计,体现出常见显著性偏误、较少见偏误、不太重要偏误为今后的教学重点做出指导。最后还对于每篇语病数量的统计特征进行分析以便对于学生写作能力有清晰的把握。

三、本研究语料数据错误性质的界定与分类

根据该语料数据库出现的错误性质将其分类,如表1。

四、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2013年6月―2016年6月期间天津医科大学学笳要共260篇。

2.研究方法:通过对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6月―2016年6月期间260篇论文摘要仔细研究分类,共分为3大类型:写作规则类语病偏误、语法类语病偏误、语义类语病偏误。运用“归类”、“量化”、“分析”等语料分析方法进行语篇剥离分析、研究。本研究在三大语病偏误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相关的语病种类共计20种。而后,计算出学生在每篇摘要中出现语病偏误个数的统计特征,为不同写作水平的学生的针对性的教学指明方向。总结如下表2。

五、研究结果

1.语病类型与种类统计分析:所有语病类型比例如表3所示。

从大的分类来看,本研究经过统计发现最显著的语病来自语义错误,占到错误总量的62.59%;其次为语法型错误,占到总数的30.82%;最少的为规则型错误,只有6.59%的占比。这个结果应该是比较合理的,在相关研究统计中,语义型错误的比例的确显著超过语法错误等其他类型的语病,如:洪班信(2008)。对于学生来说,语法的掌握相对容易,而对于语义、句子意思以及词汇意义的选择和把握往往出错的概率较高。但是为了得到更明确、细化的语病种类分析,需要更进一步的语病种类统计,如下页表4所示。

从以上统计分析可以得出在语义型语病中:

硕士医学论文范文第6篇

医学统计学是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方法,结合医学实际,研究数字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推断的一门学科。医学统计在医学杂志中占有重要的作用,而考查稿件质量则主要从专业水平和统计学分析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先进性是高质量论文的前提,而经准确统计学分析得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结论才是保证。

医学论文一般是三段式:第一部分为资料与方法,第二部分为结果,第三部分则是讨论。一篇论文涉及到统计方法学方面的可有以下几个部分:一、科研设计阶段:除专业设计外,还需要统计学设计(即实验设计)。二、数据的搜集、整理阶段,此部分需要作者具有较强的统计学思维。三、数据的分析、推断阶段:需要根据统计资料准确选用统计学方法,根据统计结果挖掘有用信息。另外,在查阅参考文献,阅读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时,文章中也会涉及大量数据资料和统计学方法。因此,笔者将编辑对三段式论文审稿时需要注意的统计方法学知识总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统计方法 统计方法一般是论文中最容易出错的地方,统计学方法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影响论文结论的可信度。因此,研究者在编写论文时应根据统计资料类型和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资料类型一般分为定性资料(计数或品质资料)、定量资料(计量资料)和等级资料(有序或半计量资料)。定性资料的统计方法一般用x2检验,定量资料用t检验,F检验和非参数检验,等级资料则用非参数检验和其它方法。根据分析的需要,统计资料类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血红蛋白量原属计量资料,可转化为计数资料或等级资料。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研究者在选择统计方法时,只注重统计资料类型,却忽略了研究目的,因而导致分析结果无法解释研究目的。因此,编辑在审稿时除了要注意统计方法是否准确,还应该注意得出的结论与研究目的是否相符。

1.2统计软件 统计分析软件类型及版本应清楚介绍,常用的统计软件有SAS、SPSS和S-plus等。编辑在审稿中须注意不同版本的统计软件拥有不同的功能,编辑须清楚知道研究者论文中所用的软件版本是否能提供该统计方法。

1.3 统计数据的表达方式 数据的表达方式应根据数据的类型及是否符合正态分布的特点。计量资料是连续性分布的数据,此数据分布应通过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相结合来进行描述。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学指标有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描述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学指标有标准差、极差和四分位数间距。对于正态分布的资料适宜采用“x ± s”来表示,对于非正态分布的资料宜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来描述数据。分类资料是对受试者或观察对象的每个类别的计数,通常用百分数或其他比值表示,常用的指标有率和构成比等。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在描述数据时,通常只注重数据类型,而忽略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导致所有的计量资料都用x ± s来表示。为更准确地反映此数据年龄分布的集中位置,宜采用中位数而不是平均数。如:8例疾病患儿年龄(岁)为1、1.5、1.5、4、3、5、5、11,此组数据的平均数为4,中位数为2.75。

1.4 检验水准 绝大部分医学论文都没有标出检验水准,只在结果部分标出P0.05。检验水准一般设定为a=0.01或a=0.05。

二、结果

论文结果部分,一般用三线表格形式表示统计结果,并用文字对表格进行描述,或只用文字的形式对统计结果进行描述。结果描述不应面面俱到,而是根据研究目的侧重描述。不论论文中选用的是何种统计学方法,建议都给出具体的P值,再根据检验水准来确定结论有无差异,结论一般描述为“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研究者习惯将“P0.05”描述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在目前的实验设计情况下,由于抽样误差的原因,如果在增加样本数量,差异可能变成“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解释和表达方面,应清楚说明所用统计学方法的具体名称(如:配对资料的t检验,两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等)、统计量的具体值(如:t=3.04,x2=4.68)。

三、讨论

讨论也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讨论部分写作的好坏往往决定一篇文章的深度,也是其学术水平的标志。编辑在审阅讨论部分时,应注意以研究结果为依据,根据统计推断结果下结论,说明研究的价值和局限性。如果有把握,研究者可以提出新的假设和进一步研究的建议。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根据统计结果得出专业的结论应遵循一个重要原则,即统计结论都是概率性的,因此不能绝对地肯定或否定。

四、书写格式及规范

作为医学杂志编辑,审稿时,除了注意统计内容的准确性,还应该注意统计的书写格式及规范。统计有统一的书写格式及规范,统计学符号有英文、希腊文、大小写、正斜体之分。按GB/T 3358.1―2009/ISO 3534―1:2006《统计学词汇及符号》规定,常用的医学统计符号应按下述要求表示:① 样本的算术平均值表示为英文小写“x”(中位数用M);② 样本标准差表示为英文小写“s”;③ t检验表示为英文小写“t”;④卡方检验表示为希文小写“x2”;⑤ F检验表示为英文大写“F”;⑥ q检验表示为英文小写“q”;⑦概率表示为英文大写“P”;⑧相关系数表示为英文小写“r”。以上符号均用斜体。

总之,每一类统计分析方法均有其适用的范围和应用的条件,编辑审稿时应注意,研究者的论文设计及资料的类型是否选择恰当的统计分析方法,是否存在盲目套用的情况。同时,还应注意得出的结果和结论是否满足方法设计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胡良平..科研课题的研究设计与统计分析――错误案例辨析与释疑(第一 集)[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8:1.

[2]李慧卿.,陈辉熊,张万霖,等. 早产孕妇血小板参数、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6):667-668.

[3]冉明会., 罗 萍,邓 丹.医学期刊编辑应注意的几个统计学处理问题[J]. 编辑学报,2009,21(6):503-504.

[4]胡良平,,王功鹏.合理选用统计分析方法[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1996,4(3):185-192.

[5]陆守曾.对医学统计学应用现状的四点看法[J].中国卫生统计,2010, 27(2):114-115.

[6]张晓琳,,王立芹,,康艳荣,等. 临床科研数据统计学处理方法的正确选择[J].实用疼痛学杂志,2009,5(3):165-166.

硕士医学论文范文第7篇

高校学报是高等院校主办的、反映自身的教学和科研成果的综合性学术刊物。高校教师大都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他们在工作中所取得的成果需要一个展示和反映的窗口,高等院校的“学报”便因此而产生[1]。学报除了展示本校教学与科研成果以外,还肩负着促进教学与科研水平,提高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的重任。学报的稿源多来自本校,文章质量与社会期刊相比,一般其影响因子较低[2]。为提高学报质量,我们认为学报在组稿时应从改善稿件结构、采编高质量的稿件两方面着手。为此我们统计了2007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发表文章在各学科分布情况和发表文章的基金论文数,并按学科分别统计,以反映本刊主要学科方向和稿件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别统计《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发表文章在各学科分布情况。学科体系按CNKI中国知网168专题体系进行分类以便收集资料。

1.2 方法 将稿件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中医药学、医学教育及其它类进行统计,分别统计《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发表文章在各学科的发文量、本刊发文比重、全国发文比重、总被引频次、发表文章的基金论文数基金论文比[3]。

本刊发文比重=

×100%

全国发文比重=

×1000‰

基金论文比=×100%

基金论文指受到各类基金资助的文献,其中基金类别包括:“国家基金”(如:教育部基金、科技部基金、国防科工委基金、军队基金)。“省市校级基金”包括科研院所、高校基金、各省市地方政府基金、企业基金及不属于上述各类基金的其它基金。

“总被引频次”为本刊本学科发表文献自发表之日起,至统计日止,被期刊、博硕士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引用的总频次之和。

“总下载频次”为本刊本学科发表文献自发表之日起,至统计日止,被CNKI中心网站用户下载总频次之和。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 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

2.结果

2.1 发文量和基金论文比 2007-2010年共发表文章547篇。发文量从高到低的排序为: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医学教育及其它类>中医药学>预防医学>药学。基金论文比从高到低的排序为:医学教育及其它类>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中医药学>药学>临床医学。经χ2检验6个门类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19.23,P=0.00) (见表1)。

2.2 出版内容结构与影响力分析

2007-2010年本刊发文比重从高到低的排序为: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医学教育及其它类>中医药学>预防医学>药学。全国发文比重从高到低的排序为: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医学教育及其它类>药学>中医药学>预防医学。总被引频次从高到低的排序为: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医学教育及其它类>中医药学>药学>预防医学。总下载频次从高到低的排序为: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医学教育及其它类>药学>中医药学>预防医学。经χ2检验6个门类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42.71,P=0.00) (见表2)。

3.讨论

目前,我国正式出版的医学期刊超过1000种。但由于医学专业人员职称晋升及研究生毕业,每年有大量文章需要发表,现有医学期刊数量很难达到需求。同时,稿源不足的情况也很明显,大量自由来稿的质量较差,达不到发表的要求,优质稿源偏低[4]。为帮助编辑部优化刊物收稿内容,有效控制文章质量,特以《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为研究对象,认真分析制约期刊质量提升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期刊质量提升的科学对策。

3.1 各学科发文量分析 2007-2010年发文量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医学教育及其它类。这与湘南学院医学教育的现实是密切相关的,湘南学院的医学教育目标是以培养临床技能性为主的全科医师,因此其医学教育的重点就是在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和进行通识性医学教育。这三个学科在《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发文量最多,说明湘南学院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和医学教育在学院的医学教育中是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的。然而,从基金论文比来分析,临床医学基金论文比仅占5.28%,这表明湘南学院临床医学的科研能力还有待提升,获得课题资助的比重与其在医学教育中所占的地位明显不相称,尤其是在2007-2010年没有刊登1篇部级基金的临床医学论文,从侧面也反映了我校学报刊登的临床医学论文质量不高。

3.2 出版内容结构与影响力分析 从2007-2010年本刊发文比重来看,《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临床医学的论文比重明显偏高,占71.78%,而其它门类的发文比重偏小,说明湘南学院医学基础研究还比较薄弱,特别是药学、预防医学两大学科急需加强。从总下载频次和总被引频次来看,虽然各门类的文章下载次数较多,但被引用次数较小,说明文章内容参考价值不大。

3.3 提高学报质量的对策 基金项目、课题研究的论文质量相对较高;高职称和高学位作者的论文质量相对较高;本科院校教师与科研院所作者的论文质量相对较高;无明显投稿动机作者的论文质量相对较高。依据高质量稿件优先的原则,对上述稿件,应优先安排审稿与发表[5]。

提升稿件质量,还应该尽最大努力扩大优质稿源范围。比如与专家特约稿件、与科研机构约定稿件、与基金和课题组特约稿件、与研究生院特约稿件等。对以上稿件的稿酬实行特别倾斜,与作者队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请他们为学报推荐优秀稿件。

项目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NO 11C1172)。

参考文献:

[1] 索燕华.提高学报质量的根本途径之我见. 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7,18(4):87-89.

[2] 张积玉. 学术期刊影响力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0(5):70-76.

[3] 薛伟莲,王聪,田丽. 基于CNKI统计数据的《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分析.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3):396-399.

[4] 张迪,彭松,陈蓓. 2009年《安徽医学》稿源结构及审稿通过率分析. 安徽医学,2010,31(11):1379-1380.

[5] 王永革.高职学报稿源结构分析及稿件质量提升对策―以《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为例.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4):89-90.

作者简介:

喻莉萍(1972-),女,学士,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情报分析。

硕士医学论文范文第8篇

1医学科技期刊尚无针对学科专业的编辑准入标准

具备丰富学科专业知识的科技期刊编辑可体现出更好的学术把关能力,对论文的学术质量有一定的判别能力,是提高期刊学术质量的关键[3]。而长期以来,外界普遍认为编辑职业是对文章修修补补、为人作嫁的陪衬行业,此类原因导致编辑的学科专业重要性未被充分重视,科技期刊对编辑入职前的学科专业、学历水平、专业实践经历、科研实践经历等学科素养缺乏相匹配的准入要求,使得编辑从业门槛过低。近年来,有的出版单位已面临编辑人员构成复杂、人才梯队结构失衡、关键岗位人才青黄不接等现状[4],这与缺乏编辑的准入标准不无关系。医学专业具有专业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医学科技期刊是传播医学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也同样具备较高的专业性要求,因此需要对编辑从业者提出相应的学科专业要求。缺乏医学学科素养不利于发挥编辑在医学论文初审中的初步评价作用,对于一些医学专业性问题如疾病表现、治疗原则、药物应用等方面的理解、判断也可能存在一定困难或误区,影响对医学论文的恰当评价。但长期以来,我国医学科技期刊缺乏针对医学学科专业的编辑准入标准,医学编辑职业的入口较宽、入职要求很低,使得编辑队伍的学科专业组成比较复杂。石朝云等[5]2012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编辑部中,有医学专业背景的人员占编辑总数的70.7%,其余为工科(15.1%)、农科(9.5%)及其他专业,医学科技期刊编辑队伍的专业组成有一定的复杂性,多种专业背景的存在与编辑学科专业准入标准的缺乏有直接关系。从学历方面来看,我国科技期刊编辑也存在学历不高的现状,虽然近几年随着加入科技期刊队伍的高学历青年编辑增多,以及编辑继续教育的开展,学历水平正得到逐步提升,但总体学历水平仍有待提高。据2015年调查报告显示,地方性高校学报编辑人员中,具有硕士、博士学历者占57.9%[6]。刘晓涵等[7]于2015年对中国高校科技期刊20~40岁青年编辑调查发现,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者占86.37%,与2006年相比,青年编辑中的研究生比例大幅度提升。我们于2016年对山东省11家医学科技期刊编辑的调查显示,拥有硕士、博士学历者占52.7%,表明地方性医学科技期刊编辑的总体学历水平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编辑学历水平总体不高的现状,也与缺乏学科专业准入标准有着密切关系。

2制定学科专业准入标准的必要性

一是充分发挥编辑医学学科素养对提高期刊学术水平的助推作用。编辑的学科素养作为科技期刊的核心竞争因素之一,可以强化编辑的信息筛选职能和选题策划职能,体现出编辑学科素养对于期刊的重要性[8]。随着编辑的医学学科素养提高,编辑对于更高端的前沿研究、更复杂的科研方法、更先进的研究理念都可以有更深入的认识,在临床及科研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有助于编辑对审稿中临床内容及科研内容的恰当评价,对于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有明显的助推作用。因此,是否具有医学背景对审稿决策具有重要影响。有的医学期刊研究者认为,医学期刊的编辑应该既是编辑、又是医生,完全脱离医学、临床的结果很可能是眼生手生,连编辑的工作也完成得很吃力[9]。多个医学科技期刊编辑部的实践证实,编辑参加临床医疗实践,弥补编辑的医学学科素养,不仅是培养编辑骨干的好方法,还有助于办出优秀期刊[9-10],体现了医学临床实践背景对医学期刊编辑工作的重要意义。虽然在审稿流程中有同行评议专家的审核把关,但作为对医学科技论文进行初审评价的第一关,医学编辑同样需要以学科专业知识为依据作出初步、合理的评价,准确筛选出初审合格、有送审价值的稿件进入专家评议流程,避免送审存在较大缺陷的稿件而浪费外审专家的宝贵时间,并能够对退稿稿件提出充分、合理的建议。此外,编辑的学科专业背景也有利于编辑发挥学术人脉优势,更加游刃有余地进行组稿约稿、参加或组织学术会议、密切跟踪学科发展、塑造期刊品牌、参与医学实践等。以上这些要求均有赖于期刊对编辑入职时的准入要求,体现出制定学科专业准入标准的必要性。二是尽快弥补我国医学科技期刊与国外先进期刊差距的需求。有科技期刊研究者认为,国际大刊刊载的学术论文水平普遍高于我国,主要原因是编辑的专业学术水平普遍高于我国[11]。Science期刊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要求编辑必须具有博士学位,且其编辑均来自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名校。国际顶尖期刊Cell、Nature、NEJM等的编辑基本都是从事科研工作的科研人员或医学家,本身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博士以上学历的编辑占比很高,使得期刊能够及时反映科研前沿热点。由此看来,我国医学科技期刊与国外先进期刊在编辑学科素养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这是造成期刊学术水平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国内科技期刊也开始进行积极的探索,例如天津大学期刊中心制定了严格的编辑准入制度,要求求职者具有博士学位,精通英语及计算机,而且是著名导师的优秀毕业生,通过提高应聘人员入职的学术能力标准,保障编辑队伍的可持续发展[12]。虽然这些尚为少数科技期刊的积极探索,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对于全面提升科技期刊对编辑学科专业准入的认识程度、推动科技期刊行业的准入标准制定具有毋庸置疑的作用。三是适应国内医学科技期刊发展要求的呼吁。目前,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在学科准入方面的要求已得到越来越多期刊从业者的认可。谢新洲等[13]认为,高学历专业人才加入到科技期刊中可以为期刊的学术质量提供良好保证,这也与国际期刊出版的经验相吻合。韩磊[14]建议,医学科技期刊应提高编辑的准入门槛,着重引进具有科研经历的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以缩小编辑人员与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认识差距。据2012年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调查报告,93.2%的医学科技期刊编辑部认为应设立编辑准入制度[5]。我们对山东省11家医学科技期刊的编辑调查结果显示,83.3%的编辑认为应设立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准入标准,91.7%的编辑认为应将学历及学科专业背景纳入准入标准,66.7%的编辑认为应将准入学历设定为硕士以上,41.7%的编辑认为非常有必要将临床实践经历纳入准入标准,58.3%的编辑认为非常有必要将科研实践经历纳入准入标准。上述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科技期刊已开始重视编辑准入制度。医学科技期刊对于编辑准入制度的呼吁,表明期刊对编辑的医学学科素养愈加重视,也体现了制定学科专业准入标准的必要性。

3医学科技期刊编辑的学科专业准入标准设置

结合当前国内医学研究及医学科技期刊发展现状,按照与当前编辑人才结构合理衔接、适度提升的原则,提出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在学科专业方面的准入条件,以学科、学历体现医学知识结构要求,以临床工作经历体现临床实践要求,以科研实践经历及发表学术论文体现科研素质要求。具体准入标准为:同时符合基本条件中的三个要求,且至少符合一个提高性条件。

3.1基本条件

①学科门类为医学,在一级学科(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中药学)[15]方面应与期刊的报道方向一致或相近;②学历水平为本科以上;③公开发表过本专业学术论文1篇以上。

3.2提高性条件

①研究生学历;②具有1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③具有1年以上在科研机构的科研实践经历。

4学科专业准入条件解析

4.1学科门类

医学科技期刊的专业性较强,所处理的稿件均为医学方面的稿件,因而对医学科技期刊编辑的学科门类要求应为医学。一级学科应与所在期刊的报道重点一致或相近,如基础医学类杂志应侧重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类杂志应侧重于临床医学,药学类杂志应侧重于药学、中药学。对于综合类医学期刊来说,其二级学科要求可侧重于内科、外科等覆盖面广的大专业,兼顾妇产、儿科、基础医学等其他医学专业,以建立覆盖多个专业方向的人员结构,增强对不同研究领域论文的评价能力。对于报道重点为二级学科专业的期刊,如内科、外科、妇产科、眼科、耳鼻喉科、护理学等,可将编辑的学科专业要求设定为相应的二级学科,乃至与期刊报道重点更匹配的具体专业,如心血管病、呼吸系病、消化系病等。

4.2学历水平

笔者认为,对于在学历方面准入条件的设立,应本着覆盖面广的原则,因此将学历准入条件设置为本科。

4.3临床实践经历

有临床实践经历的编辑对临床诊断、治疗过程有比较直观、感性的体会,从而在评价稿件时对医学专业问题有较深入的认识,有助于对稿件的筛选及妥当修改,可避免将一些有常识性错误的临床类论文提交审稿专家,减少对审稿专家的低效使用。本编辑部一位编辑具有三年的急诊科工作经验,对急性有机磷中毒具有较丰富的救治经验,他在审稿中遇到一篇应用新型洗胃方法治疗急性有机磷中毒的稿件,依据其专业知识判断所报道的洗胃方法确实有一定创新性,但治疗方法中却没有提到对有机磷中毒有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如解磷定、阿托品等的用法用量,评价疗效的指标中也没有针对中毒程度的胆碱酯酶活性、阿托品用量等主要指标,既没有合理均衡药物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也因评价指标不合理而无法确切评价该方法的治疗效果,属于存在较大方法缺陷的稿件,因而在初审阶段就给予退稿处理,避免了进一步进入复审及专家外审流程。

4.4科研素质

首先,具备一定的科研实践经历者能够更敏锐地捕捉、紧跟科技前沿,其自身的科研实践经历用于编辑工作后,有助于发现科研设计中的不规范之处,从而更好地辨析稿件水平、指导作者合理修改。自然出版集团(NaturePublishingGroup,NPG)的高影响力旗舰刊物NatureReviewsMolecularCellBiology(NRMCB,3年平均影响因子为39.99)对编辑的要求为应有高学历及科研经历,期刊在招聘全职主编时就基于这一要求,吸纳了多位有科研经历的博士、博士后[16]。因此,科技期刊编辑的学术水平应至少与大部分科研工作者的水平相当,能够了解研究的热点,熟知研究的门道,才能游刃有余地评价其他研究者的水平,从而具备更好的科研前沿报道能力。由于科研实践经历大多在硕士研究生阶段才开展,少数未经历硕士阶段的研究者因从事过比较完善的科研理论学习及实践经历,也具备一定的科研素质,因此在本准入标准对科研实践经历的设置中,对硕士及以上学历或1年以上科研实践经历予以同等体现。其次,科研实践阶段的过程十分有助于编辑对论文的审稿及编辑加工。作为评价、编辑出版论文的科技期刊编辑而言,自身要具备论文写作及发表的经历,从中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并能够形成理性认识,才能在进行审稿或编辑加工时,做到不仅知其然,还可知其所以然,进而提高审稿或退修意见的专业性、针对性、建设性,更好地对稿件进行评价、编辑加工。撰写、的过程就是一个进入科研深处的“窗户纸”,经过这个阶段,写作者需要将实验阶段的方法、数据进行综合考虑,哪些指标该取舍,哪些方法该改进,数据处理该用什么方法,论文主题如何确定,文字表达如何说明问题,如何运用书面语言、学术语言合理表达等,都需要反复考量,这个过程能够使写作者的论文写作能力大大提升。这种在论文写作及发表过程中获得的感性认识十分有助于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开展,如果缺少论文写作经历,编辑无法深入感受论文写作的表达方法,十分容易在稿件处理中有“隔靴搔痒”般似是而非、拿捏不准的感受,影响对稿件的评价和编辑加工。最后,良好的科研素质对于从事编辑工作后开展编辑学研究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编辑学研究与编辑工作相辅相成,对保证期刊质量及编辑成长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科技期刊编辑学已经破土而出并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成为编辑学家族中颇具活力的一门新生的分支学科,其发展壮大需要科技期刊界研究型、学习型编辑的参与[17]。无论在哪个领域,科研工作的方法论都是共通的,无论从事编辑工作前是对哪个领域进行研究,都有利于从事编辑职业后将科研思维及方法嫁接到编辑工作中,从而更加方便、科学地思考编辑学课题、开展编辑学研究,这对于促进编辑学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例如,具有博士后经历的《农业工程学报》编辑刘丽英,从事编辑工作后,利用科学性思维方式研究科技期刊论文外流的情况,将其掌握的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用于人文社科研究,弥补了人文社科研究在定量分析方面的不足,并探索得出了编研结合是编辑成长有效途径的工作研究方法[18]。因此,在编辑准入机制中纳入科研素质因素,将有助于实现科研素质与编辑工作“1+1>2”的效果,从而有力地助推编辑学的发展。

5实施学科专业准入应处理好的关系

5.1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

对编辑学科专业的准入要求应将岗位需求及编辑的个人能力结合起来,实现准入标准与岗位需求及从业者能力的有机结合。例如,在学历方面,可按照期刊的学术水平定位及发展需求适当提高,确定选取本科、硕士还是博士学历。再如学科专业方面,虽然可将一级学科专业相近者作为选择对象,但这种相近性应体现为相关性密切的专业,例如与临床医学相近的可为基础医学、临床药学等,与中医学相近的可为中西医结合、中药学等。

5.2学科素养入职前限定与入职后再培养的关系

入职后再培养是目前医学科技期刊提高编辑学科素养的主要方法[19-21],但再教育的效果往往受限于编辑的学科知识结构、专业背景、职业兴趣、学习能力等。如在入职前没有必要的专业学术积累,则编辑对岗位职责的承担能力较低,个人职业发展比较缓慢,无论对编辑部还是个人都是一种资源浪费[6]。如果说入职后再教育的目的是将编辑职业嫁接于从业者先前的学业或职业生涯中,使从业者在编辑领域中获得新的职业生命形态,那么选择优良、富有生命延展力的可嫁接树苗,就是决定嫁接成果———是否能在编辑岗位焕发职业第二春的首要要素。学历、专业背景、知识结构、科研经历等学科素养属于基本固定的因素,如在入职后再教育则收效缓慢,且时间成本较高,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应在入职时通过准入标准使学科素养得到必要的保证,可使编辑在较高的专业起点上进一步在编辑工作中提升学科素养,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科发展。

科技期刊管理者在吸纳新编辑时常常需要衡量的是,如何在入职要求中协调学科素养要求与编辑出版业务能力、计算机能力、新媒体技能、营销能力等编辑业务能力要求的关系。根据笔者多年来对青年编辑的带教实践,编辑基本功可在入职后通过参加全国出版专业考试、自学、带教、各种形式的再教育等方式在1~2年内完全掌握,因此笔者认为,考虑到学科专业能力对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具有重要的支撑性作用以及这方面要求的不断提高,入职时的考察要求应侧重于学科专业方面,编辑业务能力则可通过入职后再教育予以提升。

5.4学科素养与职业兴趣的关系

对于编辑工作这项“幕后”工作来说,对职业发展起长远作用的是从业人员的兴趣,好的编辑应是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人。对于一个打算长期从事编辑工作的人来说,兴趣在拓展职业发展空间中的作用远超过专业技术本身的作用,即使专业水平并不高,但依靠对编辑事业的兴趣,也完全有可能突破自身的局限,开拓出编辑事业的新天地。如果从业人员已有较高的学科专业水平,但在编辑职业中找不到兴趣点、拓展不了职业空间,无法将自身的学科专业与编辑工作进行良好的融合,也难以发挥一个合格编辑的作用。因而,对编辑职业的兴趣应是考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5.5实施学科专业准入标准的利弊

虽然实施学科专业准入标准可为期刊完善人才结构、提高期刊学术水平、促进期刊可持续发展提供明显的推动作用,但同样可能存在一些潜在的不利因素。例如,提高准入门槛可能使部分期刊在吸纳新编辑方面遇到困难,使符合准入标准的求职者减少,导致吸纳不到符合条件的充足人数。笔者认为,本准入标准的要求并非过高,学历、、临床经历及科研经历的条件均设置为较基础的水平,仍具有较广的选择面;更重要的是,期刊管理者既要树立学科专业准入标准的观念,也要具备前瞻性、高起点的求贤观念,要通过期刊结构调整、制度优化升级,建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并能发挥重要作用的环境和机制,进一步提高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吸引力、社会地位、待遇等,吸引高水平学科专业人员的加入。虽然实施学科专业准入后可能会有一定时期的阵痛,但从长期来看,这是一条实现期刊人才结构性调整、优化发展、尽快实现我国科技期刊科学发展的必经之路。

硕士医学论文范文第9篇

编者按:应广大读者要求,本刊特别推出“专家风采”一栏,逐一介绍本刊专家顾问,旨在为读者和专家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同时也衷心感谢专家们为杂志做出的无私奉献!

李秀钧,70岁。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科。

出诊时间:每周一、四上午。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候区国学巷37号

邮编:610041

个人简介:1961年毕业于四川医学院(华西医科大学,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医疗系。现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校及四川省重点学科(内科内分泌)学术带头人,1980~1982年公派赴美国梅奥临床(Mayo Clinic)研究院(Mayo Graduate School of Medicine)研修内分泌学2年,1994年11月在日本长崎大学医学部担任访问教授。曾任华西医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内科副主任、内分泌科主任、糖尿病胰岛素研究室副主任。

曾任卫生部糖尿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卫生继续教育委员会第一届学科组成员,中华糖尿病学分会第一、二、三届常委,中华内分泌分会第五、六届常委,四川省内分泌暨糖尿病专委会主任委员。现任四川省卫生厅慢性非传染病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糖尿病组组长,成都市内分泌暨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糖尿病杂志》、《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等多个杂志编委。美国内分泌学会会员,美国糖尿病学会(ADA)会员。

从事医疗、医学教育及临床研究46年,在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尤其是对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及性腺功能低下等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主要研究领域为糖尿病机理,着重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关系方面。培养博士生17人,硕士生26人,获省科技奖二(参加)、三等各1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主、参编专著31部。其中主编的《胰岛素抵抗综合征》为国内第一部专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专业特长:内分泌及代谢病,重点是糖尿病。

刘建英,45岁。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出诊时间:周一上午:糖尿病专家门诊,周五上午:内分泌专家门诊。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永外正街17号

邮编:330006

个人简介:1983年毕业于江西医学院医疗系。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工作至今。2004年评为江西省卫生系统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江西省干部保健专家成员。现任内科教研室副主任,内分泌科科主任。江西省内分泌专业医学领先学科建设项目负责人,南昌大学优质课程(内分泌)负责人。曾任首届全国糖尿病足学组成员。现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第五届委员和江西省老年学会常委,内科学会委员、内分泌学会委员。曾参加《胚胎胰岛组织冷冻保存及其在临床移植中的应用研究》,该课题获江西省高效科技成果三等奖。成果鉴定一项,现主持课题8项,担任国际协作课题《ADVANCE》江西地区中心负责人。20余篇,《内科学试题库》副主编,参与三部书的编写。获江西医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2002年组建了江西省首家糖尿病教育中心,组织编写了《糖尿病知识手册》。目前正在进行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病因素的研究。

专业特长:擅长于治疗糖尿病、甲亢、甲减、垂体瘤、垂体前叶功能减退、更年期综合征、尿崩症等,尤其擅长糖尿病足病和重症甲亢的治疗。

相关科室信息:2005年被江西省团委授予“青年文明号”,2006年《内分泌学》被评为南昌大学优质课程。2006年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被评为“第二轮第三批江西省医学领先学科建设项目计划”。率先在江西省开展糖尿病教育和胰岛素泵的治疗。

叶山东,42岁。教授、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安徽省立医院内分泌科。

出诊时间:每周一上午,周四下午专家门诊;每周五下午知名专家门诊。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庐江路17号

邮编:230001

个人简介:1987年毕业于皖南医学院,1995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获内科学、内分泌代谢病专业博士学位。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近20年。现为中华内科学会委员,安徽省内科学会主任委员,安徽省内分泌学主任委员,安徽省内分泌学会常委兼秘书。以第一作者发表医学论文、综述和专题讲座80篇,指导研究生和下级医师60余篇,主编专著四部(《内科疑难杂症诊断和误诊剖析》、《糖尿病诊断治疗学》、《临床糖尿病学》、《糖尿病和冠心病》);参编专著5部。现担任7家杂志编委或副主编。

专业特长:内科疾病,尤其是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亢和骨质疏松症等。

硕士医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医学论文具有专业分支多、学术性强等特点,其质量的优劣,是决定期刊质量的关键。审稿专家作为医学论文科学性、创新性的鉴定者和把关者,在稿件的审理和取舍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不同方面对医学专家在审稿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旨在进一步完善审稿制度,加强期刊审稿专家队伍的建设,切实提高医学期刊的学术质量。

关键词:

审稿专家 医学期刊 问题分析 对策

期刊出版是一个系统而严谨的工程,稿件审理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而专家审理又是整个审稿程序中最关键的一环。随着学科分级的不断完善,医学领域产生了许多学科分支,这些学科分支既专业,又相互渗透、交叉,论文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仅靠编辑的能力是远远不能把握的。因此,需要相关专业的学科带头人或某一领域的权威专家对医学论文进行学术把关,以保证医学期刊的学术水平,也就是说,这些学科带头人或权威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稿件的质量要起到把关和提升作用,他们的评审意见往往是评判论文学术水平以及确定稿件能否被采用的主要依据,笔者将专家在医学稿件的审理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

一、医学期刊专家审稿常见问题

1. 学术水平不足。由于医学科学发展迅速,新技术、新成果层出不穷,学科专业分支越来越多、越来越精细。医学专家大多存在专业局限性或门派观念,如果不注重学习并及时更新知识结构的话,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对稿件评审的片面和宽泛化,甚至会对一些前沿科研成果认识保守、滞后。有些审稿专家对某些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及医学发展动态了解不全面,在审理一些高水平的学术稿件时感到力不从心,对稿件的创新性不能很好地把握,审稿时较盲目,审稿意见表述不清,模棱两可,这样的审稿意见不仅混淆了编辑对稿件使用的判断,同时也会影响到期刊的质量。能否对稿件的真实性、前瞻性、独创性及学术价值作出科学、准确的评判,并对稿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见,是衡量审稿人学术水平的标准。

2. 对期刊定位不清。每种期刊都有自己不同的风格和定位,医学期刊突出体现的是稿件的学术价值。审稿人首先应该明白稿件发表刊物的主导思想和栏目风格,要从稿件的论点、论据、内容的真实性及创新性等方面加以判断,不能单纯就某一篇文章简单扼要地批注“同意发表”,一定要阐述清楚文中所表达的是学术价值抑或临床实用价值,对稿件可以提出具体的取舍意见,也可以对稿件刊登在哪一类栏目项中提出建议,以便帮助编辑正确设定稿件的归属范围。比如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可以建议以论著形式发表,具有临床实用价值的可建议以临床经验交流、个案讨论或其他形式发表,不可含糊其辞,一概而论。

3. 责任感缺失。由于审稿人大多是从事基础研究的学者,或是从事临床工作、身兼教学科研重任的技术骨干,这些专家学者虽然造诣精深,能对稿件提出建设性意见,但因平时工作较忙,空暇时间较少,难以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对稿件专心、认真地审阅,造成审稿时间过长或质量降低。据统计,尽管大多数审稿专家是尽职尽责的,但仍有大约5%的审稿人对稿件的审理不够认真,表现为稿件审理意见针对性不强或敷衍了事,有的甚至只是简单地在审稿单上批注“可以刊用”或“不宜使用”,使主编复审时难以定稿。[1]另外一种情况是委托他人代审,却未加说明或审核,致使稿件内容出现真实性或科学性错误,这些审稿人大多为博士或硕士生导师,因某种原因,将稿件委托给学生审阅,却未加核实、把关,就匆匆签名了事,完全没有起到对稿件的把关作用。

4. 对稿件处理能力欠缺。审稿专家除了要具备判断稿件的临床需要及学术发展的能力外,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学功底和文字纠错能力。语言文字作为信息载体,具备条理性、规范性和逻辑性等特点,实际工作中发现,有些专家在处理稿件时,对于明显的语句成分缺失及语序混乱,不能合理地予以纠正和修改。由于医学论文要经常性地涉及医学统计学及循证医学的方法,审稿专家对稿件中数据部分的处理与判断,可直接影响到科研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医学统计方法的合理运用,也是审稿专家对稿件处理能力的一种体现。

5. 学术排他行为。有些医学学科分支较细,学术研究比较前沿,有相当一部分专家对新兴的学术成果会持不同的意见。如果审稿人过分相信自己的学术观点,面对与自己思维方式、学术观点相一致的稿件时,很容易接受,并高估其学术价值,反之,对那些与自己学术观点相悖的稿件,会产生本能的排斥心理,容易否认或低估其学术价值,甚至不能秉公审稿。这种主观上的“相近”或“相轻”现象,是一种认知偏差,会直接造成对稿件的判断失真,甚至导致审稿结论违背稿件原有的学术水平或实用价值。

二、优化审稿专家的建议和举措

1. 择优选拔审稿专家。为保证期刊的内容不断推陈出新,并多元化发展,期刊所设栏目一定要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审稿专家也要随着期刊栏目的设置不断调整。在选择审稿专家时,既要尊重德高望重的老专家,也要关注拥有新思想,掌握新技术,勇于开拓创新,站在学科发展前沿的中青年专家。及时补充年富力强、有一定科研能力和临床经验、工作效率高的新生力量是保持高水平审稿专家队伍的前提。可以通过学术会议、同行推荐、利用互联网公开选拔等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找寻适合期刊风格和要求的审稿人。此外,也可利用作者投稿时的通讯作者一栏及文中基金项目的类别,及时与作者的导师取得联系,积极发展为审稿专家,补充了“小同行”审稿专家队伍,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 审稿标准规范化。由于审稿人的专业认同存在一定差异,审稿时的角度不同,对稿件质量的判断也会有差别,编辑应根据期刊特点制订具体的稿件评审标准,提出详细的评价项目和内容。为了使审稿专家在审稿时有章可循,编辑部一定要制定相对统一的标准,即要设计出对稿件有定性评价的各个项目,比如设置专家论坛、学术研究、临床经验、前沿学科或基层推广等不同的档次和标准,专家依照固有格式阐述自己对各个级别的稿件在创新性、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及稿件的整体质量方面的看法及建议,这样既节省专家审稿时间,又便于编辑查阅。另外,医学期刊中专业术语、公式及图表较多,同一种字符的大小写、上下标、正斜体所代表的含义不同,为避免因批注符号使用错误造成的不必要麻烦,可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培训,组织审稿专家学习有关审稿方法,探讨审稿模式及技巧,讲授论文修改的规范批注等。

3. 建立健全审稿专家队伍。建立健全动态的审稿专家系统,是期刊质量的保证,可将现有审稿人的详细情况,包括年龄、技术职称、主要研究方向等,进行等级注册,系统建立后,及时制定审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对审稿专家进行考评,主要参照审稿人对稿件处理的时效性,审阅文稿是否规范、严谨及发表文章的引用率等方面。通过定期的考评和遴选,对那些责任心不强,审稿意见笼统、不规范,或审稿时滞长,审阅质量不高的审稿人予以淘汰,反之,对工作认真负责者给予奖励。设立审稿专家质量动态评估,可以有效实行量化管理,并调动审稿专家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审稿专家的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2]另外,医学论文中涉及的数据、图表较多,要求审稿专家对稿件中的数据统计应用部分要有一个合理的判断。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审稿专家对统计学方法运用欠佳,鉴于此,建议聘请专门的统计学专家为这部分论文把关,即把涉及统计学方法的稿件,统一送统计学专家审阅。[3]

4. 注重审稿专家与编辑把关相结合。专家审稿主要是针对学术质量的把关,其作用是保证医学论文内容的真实性、科学性、先进性以及学术质量、实验成果、临床推广等方面的价值。编辑作为期刊的第一把关人和第一责任者,稿件在交付专家审阅前,应首先与作者交流,告知书写规范格式,对文中明显的差错予以甄别,语言表达不通顺的予以更正,剔除不符合期刊标准或学术水平太低的稿件,并利用网络资源对稿件进行学术不端检测,对重复率高出规定要求的稿件一律不予送审。一篇思路清晰、结构合理、书写规范的稿件不仅可以有效缩短专家的审稿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还有助于调动审稿专家的工作热情。[4]编辑同时还是联系审稿人与作者之间的纽带,其在专家和作者之间的协调工作很重要。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及时送审稿件,保持与审稿人和作者沟通顺畅,及时向作者反馈专家意见,通知修改稿件不足之处,尽可能缩短稿件处理时间。及时关注审稿过程,了解稿件审理进展情况,也是保证质量的关键。编辑若发现审稿人未在规定时间返回审稿意见,应予以催审,[5]如果有特殊原因可适当延长审稿时间,否则应及时更换审稿专家,以免审稿时滞过长,影响稿件发表。

5. 合理分配“大同行”“小同行”审稿专家。由于医学学科分支较多,新兴学科又相互交叉,并涉及不同领域,有时审稿专家会受到同行评议的束缚,为避免学术争端,对同行专家的概念也赋予了新的内容,“大同行”“小同行”由此应运而生。一般将一级或二级学科水平的同行称为“大同行”,三级或四级学科水平的称为“小同行”。[6]“小同行”专家因为所从事的研究更具体、更专一,所以对稿件的评价可以做到更科学、公正和客观,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出作者研究成果中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作者易于接受,便于修改,对作者的科学研究有一定的修正和提携作用。 有报道[7]认为,“小同行”审稿专家所提出的评审意见更能讲到点子上,因此,对于期刊学术质量的准确把握和审阅效率都较“大同行” 高一些。但对于综述类稿件,宜送“大同行”审稿。

6. 采用“双盲”审稿模式。所谓“双盲”审稿即审稿专家与作者之间互相不知情,这种审稿方式可有效避免专家审稿中一些非理性因素的干扰,[8]使关系稿件、名人稿件的学术质量可以得到正确的判断,有助于稿件审理的公正和客观,较之单盲审稿和公开审稿更为科学。[9]但在注重专业对口评审的同时,由于相关专家彼此熟悉,从稿件提供的病历资料或研究结果很容易判断稿件的出处,因此,“双盲”审稿也不是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根本性措施,还应与审稿制度及审稿专家整体素质相结合,才能更有效地完善专家审稿过程以及对稿件审理质量的整体把握。

结 语

医学期刊审稿专家是稿件学术质量的把关者,同时也是新科学、新技术的传播者,在学术领域一般都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在审理稿件时应从专业角度对稿件的学术价值作出准确判断,其个人修养、审稿态度及专业水平直接决定了稿件的学术质量。审稿专家不但要有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更要有扎实的专业素养和丰厚的学识水平,在稿件的处理上要秉承客观公正、科学创新、真实可信的原则。另外,在建立健全审稿制度、规范审稿标准的同时,选择审稿专家时注意不要过分集中,最好分散到不同的单位,甚至不同的地区,并灵活选择“双盲”审稿、异地交叉审稿及对口审稿等稿件审理模式,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使稿件真正得到公平、客观以及科学的审理。

参考文献:

[1] 赵更吉,马宇红.用“第三只眼”看科技学术期刊审稿人[J].编辑学报,2006,18(5):362-364.

[2] 曾思红.论学术期刊审稿专家队伍的素质培养[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5):922-924.

[3] 王艳.医学学报专家审稿常见问题分析及应用对策[J]. 中国科技信息,2012(6):22-123.

[4] 汪再非,张向凤.学术期刊专家审稿制的无效性及其有效应对[J].出版科学,2007,15(1):25-26.

[5] 朱晓红,王丽生.多途径选择审稿专家及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5):705-706.

[6] 任胜利.科技论文的同行评议[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4,14(11):11-13

[7] 何碧梧.加强审稿队伍建设,提高高校学报质量[J].汉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4):110-111.

[8] 彭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在医学期刊审稿中的缺陷与对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1):143-145.

[9] 陈青莲. 科技期刊提高专家审稿质量的有效途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4):105-107.

上一篇:药学实习论文范文 下一篇:怎么医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