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会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3:25:08

硕士会计论文

硕士会计论文范文第1篇

一、会计论文的现状

目前我国会计论文主要分为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学术论文又称科研论文、研究论文、专题论文,是会计学界和从事会计工作的专业人员及科研人员总结科研成果,送交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学术出版社或学术会议发表或宣读交流的论文。

毕业论文主要是指学位论文。在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毕业前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完成论文写作。学位论文是各类毕业生或同等学历人员为申请授予相应学位而写出的论文,即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等。对于学士论文,要求能较好地运用所学基础知识技能,解决不太复杂的课题;对于硕士研究生论文,要求能够充分地反映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对研究课题要有一定的见解;对于博士研究生论文,则要求反映作者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在该学科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在理论研究上有突破,形成创造性成果,对会计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此外,毕业论文还包括在我国接受高等专科教育财经类学生的毕业论文。

二、会计论文作用和特点

(一)会计论文的作用

1.会计论文的写作是会计研究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会计研究的必要手段。随着我国会计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发展,广大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及会计学者,紧密结合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围绕贯彻执行新《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通过撰写会计论文,对企业会计制度转轨和企业改革(如兼并、破产、关闭、出售、公司制改建、债转股、上市、股份合作制、企业集团)中的财务管理、资金成本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等方面,以及会计新领域(涉及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和社会会计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2.会计论文是总结会计经济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发展会计理论,以指导会计实践工作的重要工具。在我国,有上百家财经类期刊刊登会计论文。中国会计学会秘书处为了总结前一年度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每年还组织前一年度会计学论文评选活动,并将获奖论文汇编成册出版,由此激发了广大会计工作者进行理论研究的热情,推动了会计理论的发展,并以正确的理论支持和指导会计改革深入进行。

3.写作会计论文是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是考核会计专业人员和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及研究生等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

(二)会计论文的特点

1.学术性。学术性即科学性,是指在论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严谨的理论体系。会计论文的学术性不仅表现在应用价值上,而且表现在理论价值上。主要表现为:

会计论文的写作目的是建设与发展会计学科领域,描述会计经济活动中某一新的现象、新的发现,对会计学科的发展具有实践上的价值;

在理论上,对新的发明和创造有深入的理性分析,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通过严密逻辑推导,求得规律性认识,丰富原有理论体系或者建立新的理论体系。

2.独创性。独创性是指在论文中对已有理论提出新的见解,展开有理有据的论证,自成一家之言或一得之见,从而使论文具有资料借鉴或应用的价值。独创性并非抛开前人成果,而是在吸收和强化已有学说基础上的创新,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新手段、新操作。

硕士会计论文范文第2篇

目前我国会计论文主要分为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学术论文又称科研论文、研究论文、专题论文,是会计学界和从事会计工作的专业人员及科研人员总结科研成果,送交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学术出版社或学术会议发表或宣读交流的论文。

毕业论文主要是指学位论文。在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毕业前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完成论文写作。学位论文是各类毕业生或同等学历人员为申请授予相应学位而写出的论文,即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等。对于学士论文,要求能较好地运用所学基础知识技能,解决不太复杂的课题;对于硕士研究生论文,要求能够充分地反映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对研究课题要有一定的见解;对于博士研究生论文,则要求反映作者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在该学科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在理论研究上有突破,形成创造性成果,对会计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此外,毕业论文还包括在我国接受高等专科教育财经类学生的毕业论文。版权所有

二、会计论文作用和特点

(一)会计论文的作用

1.会计论文的写作是会计研究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会计研究的必要手段。随着我国会计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发展,广大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及会计学者,紧密结合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围绕贯彻执行新《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通过撰写会计论文,对企业会计制度转轨和企业改革(如兼并、破产、关闭、出售、公司制改建、债转股、上市、股份合作制、企业集团)中的财务管理、资金成本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等方面,以及会计新领域(涉及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和社会会计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2.会计论文是总结会计经济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发展会计理论,以指导会计实践工作的重要工具。在我国,有上百家财经类期刊刊登会计论文。中国会计学会秘书处为了总结前一年度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每年还组织前一年度会计学论文评选活动,并将获奖论文汇编成册出版,由此激发了广大会计工作者进行理论研究的热情,推动了会计理论的发展,并以正确的理论支持和指导会计改革深入进行。

3.写作会计论文是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是考核会计专业人员和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及研究生等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

(二)会计论文的特点

1.学术性。学术性即科学性,是指在论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严谨的理论体系。会计论文的学术性不仅表现在应用价值上,而且表现在理论价值上。主要表现为:

会计论文的写作目的是建设与发展会计学科领域,描述会计经济活动中某一新的现象、新的发现,对会计学科的发展具有实践上的价值;

在理论上,对新的发明和创造有深入的理性分析,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通过严密逻辑推导,求得规律性认识,丰富原有理论体系或者建立新的理论体系。

2.独创性。独创性是指在论文中对已有理论提出新的见解,展开有理有据的论证,自成一家之言或一得之见,从而使论文具有资料借鉴或应用的价值。独创性并非抛开前人成果,而是在吸收和强化已有学说基础上的创新,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新手段、新操作。

硕士会计论文范文第3篇

荆新,会计学专业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1979~1983年中国人民大学财务会计专业本科生,获学士学位。1983~1986年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专业硕士生,师从我国著名财务学家王庆成教授,获硕士学位。1990~1995年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专业博士生,师从我国著名会计学家阎达五教授,获博士学位。1986年起任教,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93~1994年兼任为德勤国际会计公司研究员兼译员,参与财政部企业具体会计准则研究起草工作。1994~1997年兼任为财政部预算会计改革研究组成员,参与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起草研究工作。1995~1996年作为高级研究学者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访问,主要研究美国财务会计概念体系。1996~2000年在美国、中国台湾的六所大学讲学,介绍中国会计教育、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和中国预算会计改革。现兼任中国会计学会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会计学会理事、中国中青年财务成本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

荆新教授学术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会计理论与准则、财务理论与模型、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等。1986年由阎达五教授指导并发表的《中国企业会计原则体系的探讨》一文,提出企业财务会计原则和企业管理会计原则体系的设想,指出中国企业会计原则体系可有根本原则、一般原则、具体原则三个层次构成,并详细阐述了各层次的具体内容,被选入中国会计学会《1986年会计论文选》,并被列入中国会计学会1989年编印的《近年来我国会计原则研究文献索引》。荆新教授在我国会计准则的研究与设计过程中,与阎达五教授一起于1992年初步形成特殊业务和特殊行业会计准则的基本思路,1993年进一步提出具体会计准则分为“通用业务准则、特殊业务准则、特殊行业准则和特殊经营方式准则”四种类型,并作了基本界定,1994年在《试论特殊会计准则―兼论会计准则体系及立项》一文中更为明确提出,我国具体会计准则可以设计为“一般通用会计准则”和“特殊专用会计准则”两个系列,分别简称为“一般(或通用)会计准则”和“特殊(或专用)会计准则”,从而构成我国企业财务会计准则的基本机构。

荆新教授长期研究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先后发表了《中国预算会计准则结构设计》、《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思考》、《预算会计的发展趋势与机遇》、《试论基金会计》等学术论文,其博士学位论文《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理论框架》,首次提出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理论,受到以杨纪琬教授为主席的答辩委员会的高度评价。1998年《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理论框架》(独立专著)获北京市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00年“建立全国事业单位新型会计体系与政策研究”(研究项目)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教学中,荆新教授注意将知识融会贯通,不仅教学生学会,还教学生会学,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在他的课堂上,信息容量大,学生主动提问、热烈辩论已成为习惯。荆新教授不仅注重智的传授,还注意德的培养,要求他所指导的学生尊重师长,与人为善,博采众长,厚积薄发;强调培养学生的思考方式;注重论文选题要有创意,有现实意义和长期价值;鼓励自己指导的研究生广泛与其他导师接触,吸收各种观点和思维方法,博采众长以丰富自己;强调论文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求研究生深入实际,系统掌握科研方法,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研究生的实践和调查提供条件。

硕士会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文章从目前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入手, 在认真分析影响毕业论文质量主要根源的基础上, 硕士论文进而提出了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几点对策, 为今后提高成人教育本科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 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论文质量

毕业论文是成人教育会计学本科教学的最后一个重要教学环节, 是衡量其学业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这一环节, 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独立完成某项较为完整的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实际能力。另外, 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准确的查阅、分析、整理资料, 形成科学思维方法、严谨工作作风、创新意识, 逐步实现知识积累向能力生成的转化, 真正提高毕业生综合能力,以适应自己所从事工作岗位的需要。为此, 研究如何提高成人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很有必要。

目前, 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 在时间安排上占本科教育整体时间的 25%左右, 且各环节都有严格的要求和具体的规定, 为确保毕业论文质量提供了保证。但是在实际执行中, 无论是指导教师还是学生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给予高度重视, 导致论文质量不高。其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1. 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

1.1 论文选题存在一定的缺憾

首先, 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原则及要求基本是沿用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全日制本科的毕业论文进行的, 与成教会计学专业的实际存在一定的偏差。如: 成教论文选题多是由全日制本科论文题目筛选而来, 多侧重于科研领域的新观点、新问题; 少有体现会计实践中的新现象、新业务、新问题的选题。致使学生不知如何入手, 对今后的工作缺乏较直接的指导意义。

其次, 部分论文的选题本身前人已经作过不少的探讨, 而且在这些论文已有不少的成果, 但我们仍就没有跳不出已有的、旧有的模式,老是“ 旧瓶装新酒”。

1.2 论文创新意识有待加强

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要求学生在已学过的知识基础上, 进一步学习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会计理论、会计专业知识来撰写毕业论文。新的会计理论的产生, 都来自于会计工作实践, 但又不等同于会计实践, 它带有一定程度的科学创新, 论文中的某些观点必然反映会计学科的发展趋势。然而绝大多数学生的毕业论文主要是对书本知识或文献资料的简单堆砌, 很少提出自己对已有理论新的阐释或运用, 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可操作性的方法。

1.3 论文撰写格式不规范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 有的成教学生并没有围绕选题认真地进行调查研究, 搜集资料, 阅读有关文献。而是只满足于图书资料、网上资料、专业教科书, 闭门造车、拼凑论文。结果是表现为撰写毕业论文技术不规范, 缺乏平易生动的文采和严谨缜密的逻辑性, 内容重复, 结构不合理, 格式不规范, 缺乏说服力, 更谈不上解决实际问题。

1.4 论文答辩有待夯实

论文答辩是考察成人学生毕业论文的真实性和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环节。按照正规的答辩程序, 答辩人首先简要介绍论文选题的原因、论文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及研究价值, 然后答辩委员会人员就论文中的相关问题向答辩人进行提问, 以考核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学生在答辩过程中, 由于前期工作欠扎实, 对论文中的问题浅入浅出, 与论文知识密切相关的深入问题很难回答出来, 答辩委员会人员只能根据答辩者的简要说明, 简单地提一、两个问题了事, 答辩有时只是流于形式。

2. 影响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分析

2.1 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

在成人教育的学生中, 有很大一部分是参加工作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再接受教育的, 其学习目的功利色彩较浓, 部分学生急功近利, 只求结果, 不重过程。至于毕业论文, 思想上只想交差了事,通过网上下载、购买等途径, 东拼西凑, 匆匆应付, 甚至抄袭别人的文章等。根本没有把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作为提高自身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好机会。

2.2 缺乏足够的专业训练

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不一定要求在观点等方面有全“ 新”的价值, 体现出什么“ 学术进步”, 但论文结构与内容展开要基于会计实践, 以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为手段, 经过缜密论证, 得出科学结论。然而现实是学生学术规范意识淡漠, 平时缺乏必要的训练, 更谈不上学以致用了。从摘要到前言, 从问题剖析到参考文献, 有的学生只是从期刊上或文献资料上摘录一些资料, 然后拼凑在一起就形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可以想象, 如此形成的毕业论文内容上很难有自己的新意, 形式上也是差强人意。

2.3 部分指导教师责任心和师德意识不强

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 客观上存在有的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 面对物质利益降低对学生的要求; 在论文指导工作上敷衍了事, 缺乏与学生定期的交流和必要的指导, 中期检查公式化, 不能因病施治, 对症下药; 审阅毕业论文时, 对毕业论文的内容不求甚解, 重“ 面子”轻“ 里子”, 造成论文破绽百出, 经不住推敲。

3 提高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3.1 引导成教学生正确认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

毕业论文是成人本科教育最后一个正规的训练过程, 因此,应加强对学生和指导教师的诚信教育, 提高他们对毕业论文写作重要性的认识。召开由指导教师、学生参加的毕业论文动员会, 从管理部门及指导教师专业的角度, 详细说明论文的目的及要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和激发他们设计的动机, 从思想上引起重视, 引导学生在论文写作上加强自律, 以诚实的态度做论文。通过动员会, 建立起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联系, 将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落到实处, 另外, 学校还加强监督和检查, 以利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确保毕业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

3.2 进一步强化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管理措施

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和规范工作, 对成人教育毕业论文工作的指导思想、过程管理、格式要求、评分标准、组织管理等要做明确细化, 要统一设计封面格式、题目审批表、中期检查表、指导教师评语表和答辩记录表等, 明确规定成人教育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指责和管理人员职责。

一是, 建立毕业论文导师组, 实行责任追究。规范指导教师的指导责任、管理部门的管理责任, 并建立问责制。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中, 要定期通过

--> 电子邮件或 qq 视频和学生交流, 帮助学生解决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另外, 还要勤于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掌握好论文的写作进度, 确保证论文质量并如期完成。管理部门应对毕业论文的整个写作过程进行督促和检查, 建立和完善预答辩制度, 及时通报存在的问题。如有渎职, 追究部门和个人责任。

二是, 严格把好命题关, 努力做到论文选题结合会计学专业实际。学生选题时, 要根据本人的基础、岗位层面和兴趣选择恰当的题目, 确定论文选题要体现“ 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原则, 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 尽量结合科学研究、实际工作和现实问题, 要适合成人教育学生的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题目确定后, 还要征求指导教师的意见, 避免题目过大难以完成论文, 必要时可由指导教师和学生一起确定论文题目。

三是, 做好论文撰写过程中的检查监督工作。可依据既定的见面时间表, 检查学生的出勤情况和教师的到岗情况; 检查学生论文进展情况、阶段性任务完成情况; 了解学生对教师指导工作的意见、要求; 听取师生对毕业论文工作组织、管理的意见, 以更好的完善本专业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

四是, 严格答辩程序和评分标准, 同时实施激励措施。毕业论文导师组要认真地选拔答辩委员会成员, 注重不同研究领域成员的配置, 在认真评阅学生论文的基础上, 按照既定的答辩程序, 公正合理地进行答辩, 做好答辩记录, 客观公正地评定学生的论文成绩。对于优秀论文和不及格的论文实行二次答辩和复议制度。同时建立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和优优秀毕业论文奖励制度, 以形成积极的导向作用, 充分调动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3.3 强化成人学生学术规范的训练

在制定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时, 应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体现在教学中。比如, 开设学术规范的相关课程, 从选题、搜集资料、确定论点、结构语言到表述方式等毕业论文的各个写作环节, 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指导, 使他们掌握毕业论文的写作知识、写作规格、写作要求和写作方式, 从而为写好毕业论文奠定基础。

总之, 要提高成人教育论文的质量, 还要从服务于学生入手,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 要为学生提供很好的条件做保障。比如,从信息、图书资料、实验条件、实验场所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做论文的条件。另外, 可采取校企联合共同指导毕业论文。要结合成教生的特点, 可以将毕业论文的开题时间提前, 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准备, 减少学生学习时间与工作时间的冲突。要有适当的灵活性,可对毕业论文篇幅要求适当放宽, 加强质量要求, 避免凑字数而大段抄袭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袁小勇等.怎样撰写会计论文【m】.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3.

【2】杜善平、姜彤.浅谈如何保证成人学历教育毕业设计的质量【j】. 内蒙

硕士会计论文范文第5篇

一、个人简要生平

1923年,伯恩斯出生在威斯康辛州(Wisconsin)的Arena,在麦迪逊(Madison)附近的一个小城镇中度过了他美好的童年。中学期间,他开始学踢足球,但学习成绩却一直不错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中学学业。中学毕业之后,他以一名勤工俭学学生的身份被威斯康辛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录取,但为了能够资助他的妹妹完成一所专科学校的学业,他不得不将全部时间放在格思特机器制造公司(Gisholt Machine Company)的工作岗位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伯恩斯于1943年3月开始服兵役,并在美国陆军中担任宪兵。1945年12月,他在二战结束时,重新回到威斯康辛大学学习,并于1948年取得了会计学和美国历史学两个学位。

大学毕业以后,伯恩斯先在威斯康辛州税务部(Wisconsin Department of Taxation)工作,后来到威斯康辛州阿普尔顿的劳伦斯大学(Lawrence University)任主计长。1952年,他取得威斯康辛州注册会计师资格(CPA)。在此期间,他除了担任主计长外,还开始找机会在学校讲授会计课程。在这所小型人文类学校中工作,激发了他献身于会计教师职业的兴趣。1955年,他顺利进入了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攻读硕士课程,并于1957年顺利获得MBA学位。随后在南伊利诺州大学(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经过将近一年的会计教学实践后,他进入了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 Minnesota),师从卡尔 L.尼尔森(Carl L. Nelson)教授攻读博士项目。

1963年,伯恩斯在俄亥俄州立大学(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获得会计副教授的职位,1967年他晋升为会计教授,1977~1981年间任系主任。除了受派遣先后到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任访问学者外,他此后的学术生涯都是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度过的。

1994年,伯恩斯作为德勤(Deloitte & Touche)会计教授从俄亥俄州立大学退休。尽管在晚年期间,严重关节炎一直困扰着他,但是他继续带领他的学生、同时处理有关Bete Alpha Psi以及会计名人堂的事务,一直到1996年1月10日他在美国逝世,享年73岁。

二、理论与实务的主要贡献

伯恩斯一生献身于俄亥俄州立大学会计专业的学生培养和会计教学工作。他在1960年后期创立了优等会计课程(the honors accounting program),并一直担任它的负责人直到1994年退休。这一课程为会计学生形成一种特别的教育经验,该经验包括了大学生论坛(Undergraduate Student Semina),之后即以他的名字命名这个研讨会。他从事优等会计课程和其第15个分会的组织、教学工作,他塑造了数以百计具有别具一格的教育经验会计学生,并留下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教学经验,其中就包括Bete Alpha Psi全国大学生研讨会。由于他的贡献和创新使得这个研讨会后来就更名为Thomas J.Burns大学生研讨会。它是给予全国大学生一个参与学术讨论机会的组织,其作用就是将学生聚集起来研讨一些比较流行的相关会计热点问题。参与讨论的学生将自己将要表达的问题写成一份十页左右的报告,然后参加有关主题的集体讨论。如1998年10月举行的一次主题为“投资者能否得到充分的会计信息以致可以减少审计财务报表的需要?”的研讨会上,就有全国大约六十几位学生参加了研讨会。参加Thomas J.Burns大学生研讨会的学生们,发现其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参与经验。讨论会很活跃且具有相关性,与会期间学生们既增进了友谊,也积累了经历。

与此同时,他也担任俄亥俄州立大学会计博士生导师,在20年多年的时间里他指导和带领了几十位新的研究者进入会计学界,他们的学生都是这样形容他的:他是一位具有很强洞察力和富有坚强意志的指导老师。在19世纪70年代的早期,他主持会计名人堂的工作直到1996年去世。

他先后曾担任Bete Alpha Psi的主席、美国会计学会教育分会的理事和美国会计历史学家协会会长。他一直为这些组织的发展奉献到最后一刻,因此也得到来自社会各界以及他所从事过的组织的尊敬和好评,这些荣誉包括1992年美国会计学会(AAA)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授予的“美国杰出会计教育奖”,他也是第一位获得俄亥俄州杰出教育奖的人。

伯恩斯有关于美国会计历史研究的贡献得到了美国学者的肯定。他认为,美国出现会计名人堂,不仅是对已经进入名人堂的会计学家是一种鼓励,对那些有可能进入名人堂的会计学家也是一种激励。他还对美国会计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他在这方面的最大贡献就是对会计论文和书籍的搜集整理工作,虽然这只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但对会计学生学习和会计研究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主要论著简析

伯恩斯一生写过很多学术论文和专著,同时也出版了一些活动报告,如《会计中的行为和经验》、《财务会计入门》和《会计趋势》等。

(一)《会计中的行为和经验》(1971)

伯恩斯主编的《会计中的行为和经验》(Behavioral Experiments in Accounting)一书中第一卷,就收录了1971年秋天在俄亥俄州立大学举行的两天专题讨论会的活动内容和成果。这次活动的参加者包括16位会计学家和18位行为心理学家,有8位会计学家写的论文提交为讨论稿,每一篇文章都由2位行为心理学家进行评论。他们的评论可以用两句话进行概括:行为会计学家遇见了行为心理学家;行为会计学家失败了!然而,事情并非真的就是那么的简单。首先,这次专题讨论会的组织机构差不多就意味着行为会计学家会受到打击。(如果我们简单的假设这个组织机构是颠倒的,那么无疑行为心理学家就成了被攻击对象了。)其次,8篇文章作为一个整体质量而言,无疑没有他们所期望的水平那么高,但是比评论的要高一些。

(二)《财务会计入门》(1972)

伯恩斯所著《财务会计入门》(The Accounting Primer: An Introduction to Financial Accounting)中,他所倡导的将基础教育重点放在“惯例”的认识在会计界逐渐遭到批评。当时出版的许多书,普遍趋向于用一年时间快速介绍财务惯例的新模式。而这本书则把重心集中在财务会计上最具创新的书籍之一。

除了在学术上写了不少论文和专著,他还出版许多报告文件。他的一些报告提升了人们对会计行为和会计现象的研究。他也是会计教育改革坚强的支持者,在近30年的时间里,麦克格劳-希尔书业公司(McGraw Hill Book)一直出版了他的《会计趋势(Accounting Treads)》,该书是一本收集年度创新课程大纲的书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硕士会计论文范文第6篇

一、个人生平简介

吴世瑞,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出生于安徽省当涂县。早年在家乡就读,青年入省城求学。1917年(民国六年)考入由美国基督教会在南京创办的教会大学——金陵大学,于1921年获文学学士毕业。后飘洋过海到美国伊利诺伊州西北大学商学院深造,专攻商贸一科,1923年获商学硕士学位后回国。

归国后,1923年~1940年在母校金陵大学担任文学院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并兼职于国立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开启经济与会计教育的人生里程。其间,以金陵大学经济学系系主任身份加入中国经济学社。1934年,与卫挺生、潘序伦、徐永祚、奚玉书、邹曾侯、任应钟、闻亦有、蒋一贯、安绍芸、杨汝梅(众先)、雍家源、顾询、钱乃澄、李鸿寿、许敦楷等51人发起,于同年11月18日在南京中央路560号成立中国会计学社,并当选为理事,后为常务理事兼会计专修学校校长。1940年,开始进入政界,任职于国民政府教育部,从事会计实务工作。1941年~1944年担任教育部会计长;其间及至1947年,与卫挺生、许本怡先生一道受聘中央政治学校及国立中央大学法学院经济系教授,后任经济系系主任与学校复员回宁计划委员会委员(1945年9月)。并曾与雍家源同期担任广州大学教授。1947年任国民政府外交部会计长。

1949年与政府同去台湾,任职于台湾国民政府外交部,曾出任台湾驻日本大使馆参赞。晚年侨居美国。

1988年,被《中国会计史稿》(郭道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628)收录为民国时期76位知名会计学者之一。

2000年,作为20世纪中国会计学界名人被收入《中国会计学界百年星河图》(郭道扬,《财会通讯》2000年第1期),列入37位一星人物之中排第11。

二、理论主要贡献

吴世瑞教授一生致力于经济学与会计学研究,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 不少著作在经济与会计学界产生过较大影响。其出版的论(译)著主要有《经济学原理》(大学丛书,商务印书馆1935年), 《初级会计学纲要》(1947年); 中央训练团党政训练班编印的《经理概述》和《经理作业计划》(1942年); 以及与刘衡如合作将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著《Bertrand Russell:Political Ideals》(New youk,1917年)翻译为《罗素政治理想》(新文化丛书, 中华书局1920年)等。发表的学术论文主要有《农业放款问题》和《豫皖鄂剿匪总司令部救济农村金融之办法(书报介绍)》刊登于《旁观》1932年第6期, 以及《畏难与恋栈》(《时代公论》1932年第7期)和《英文本重要会计书籍目录》(以下简称《目录》)(《会计季刊》1935年第1卷第1期)等。

下文主要以《目录》和《经济学原理》为例,介绍吴世瑞先生的会计学与经济学观点及其理论贡献。

1930年代,中华大地推行西式会计虽近30年,但我国关于西方的会计书籍,不论是英文原本,还是中文译本,其数量并不多见。在这种情况下,吴师整理撰写了这篇题为《目录》的文章,旨在向国人推介西方新式会计理论著述。文章说,新式会计,来自欧美的在中国大地已经有20余年的历史了。国人鉴于中式会计制度缺点甚多,先后提倡采用新式会计,多年以来,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唯对于会计书籍,中文著作,为数不多,故仍须借重西书,而各处图书馆中,关于西文会计书籍,亦甚稀少。所以,选择英文中的重要会计著作,分类排列,编成此《目录》。

《目录》共分11大类,介绍了278种会计著作的作者、书名、出版社和出版日期。具体包括簿记类26种,普通会计类43种,成本会计类12种,公共事业会计类21种,政府会计类9种,银行会计类12种,会计制度类5种,审计类21种,财务报告与分析类19种,其他会计类45种,专业会计类包括公司会计、建筑工程会计和农场会计等11小类共65种。

从《目录》中的著作出版时间的跨度看,涵盖1897年到作者编撰此文的前一年——1934年。最早的是蒙哥马利(Montgomery,J.L)所著,于1897年由美林(Merrill)公司出版的《现代簿记与商业实务》(《Modern Bookkeeping and Business Practice》)和《现代簿记》(《Modern Bookkeeping》)这两本书。世界著名会计大师蒙哥马利(Montgomery,R.H)所著的世界会计名著《审计理论与实务》(《Auditing Theory and practice》1927年),以及其他会计名著,如陀氏(Dohr,J.L)著《成本会计原理与实务》(《cost accounting theory and practice》1924年)和劳氏(Lawrence W.B.)著《劳氏成本会计》(1927年)均列其中。

1930年代,正是中式簿记改良与改革之争的时代,作者源于西方留学的教育背景,此时撰写该文,无疑是用其实际行动对中式簿记改革的一种支持,表明了自己愿以西式会计代替中式簿记的学术观点。所以,从这一意义上讲,先生是一位中式簿记改革派。尽管未能占有更直接的一手材料来予以证明,但还是认为这种推断是符合情理的。

《经济学原理》是吴先生的一部成名经济学著作,列入民国时期的“大学丛书”,1936年出版后多次再版,在经济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及至1990年,与王亚南著《中国经济原论》一道被列入“民国丛书”再次重印,可见该书的学术价值之重要,社会影响之深远。书中的许多观点,被经济学界同行广为引用。如第一章中关于经济学的定义,就是引用较多的内容之一。书中说,“经济学者乃研究人类获得以及使用财富的种种活动之社会科学也。易言之,对于一切人类之消费与生产,以及货物或劳务之售购,莫不加以探索之谓也”。

再则,吴世瑞先生在书中提出的下列观点也值得一读。他将经济制度分为自给经济制度(指原始社会家族式经济制度)、共产主义经济制度(即指苏式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个人交换经济制度(意指市场体制),认为苏俄经济制度是一种“极端集中”的经济体制,“个人对于创作及其企业,无甚自由,工作既经规定,消费亦受限制”;说苏俄实行国有化,财产充公,按劳分配,“惟理想与事实相背驰,实徒劳其名而已”;批评取消市场的商业凭券制度,“理想虽佳,计划虽精,然施之实行,每发生种种之障碍焉”。其结论是,每个国家都要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社会制度,“中国不是分配不均的问题,而在生产力殊为薄弱”。他对现代欧美社会的民主主义及民主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予以默许,说它是介于自给与苏联式经济制度之间的一种制度。

可见, 先生是市场经济的主张者,并认为中国的主要问题是发展生产力,解决贫穷问题。真是一语中的!看来,我国改革开放后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治国方略,在他的书中找到了比较原始的答案。

三、教育与实务主要贡献

吴先生自1920年身于会计教育,先后担任金陵大学、中央政治学校、国立政治大学、广州大学和南京大学等高校教授,长期讲授经济学专业课程,并兼任金陵大学及国立政治大学经济系系主任,从事学科建设与教学管理,为国家培养经济与会计管理人才,擘画经营,辛勤劳作。

1923年,先生留学归来,回到自己的母校,担任经济学教授和系主任。为金陵大学经济学科建设做了许多具体而有益的工作。金陵大学经济系始于1912年成立的经济社会学系,后于1921年增设商业专科,1923年恢复经济学系,先生恰逢此时回校任教并兼任系主任。他与许本怡教授等同事一道,在学科建设方面,十分注重从国外引进新学科,重视全面系统引入现代经济学理论,将学科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既注重课堂理论教学,又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系统性与理论性,除系统开设经济学类课程外,还结合形势需要开设一些劳工问题、劳工法规等新课程,向学生讲述世界及中国的社会经济现状与发展趋势。在教学管理上,对学生要求极为严格。凡以经济学为主系的学生,除完成毕业论文外,必须系统修完经济学类课程;凡以经济学为辅修专业的学生,除免修经济学类的两门课程和毕业论文外,其他课程要求均与经济学为主系的学生相同。在教学组织上,坚持教学与实践齐头并进,经常组织学生深入社会,进行社会经济调查,了解民情。上述办学措施,使众多经济学系学子受益,学系声誉也因此日益提升,为经济学系的后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吴世瑞教授,既从事教学管理,又坚持站好三尺讲台,长期讲授经济学原理、会计学等课程,向学生传授经济学与会计学专业知识。在中央政治学校任教时,为中央训练团党政训练班讲授“经理作业计划”课程。抗日战争期间在中央大学任教时,为重庆市沙坪坝区社区民众作“现时经济问题”等时事政策报告。尽心尽力地履行一位教师所担负的教育之职责。

吴先生编著的《经济学原理》教本,以及《初级会计学纲要》和根据1942年在国民政府中央训练团党政训练班讲课用讲稿整理的《经理概述》与《经理作业计划》讲义各具特色,体现了先生所坚持和倡导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经济学原理》作为一部大学丛书,具有系统的理论性,后3种教材侧重于实践性。特别是《经理作业计划》一书,更是一种属于业务演习的教材。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既介绍了预算等经理作业的理论,更偏重于预算编制等实际操作知识的传授与操作能力的培养。为此,书中列有大量的预算造表练习等,以供学习者课后练习之用。

吴先生作为一名会计大师,长期活跃在民国时期的会计实务与会计学术组织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发挥了较好的组织与带头作用,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及社会影响。

他身为中国会计学社常务理事,充分发挥“理事”作用,参与制订《中国会计学社章程》,出版会计刊物,创办会计学校,组织学术交流,认真履行职责。1935年7月中国会计学社接管《会计杂志》和《立信会计季刊》之后,将后者更名为《会计季刊》,并交由吴师与闻亦有、雍家源教授负责具体的编辑与出刊事务。这种内容以长篇为主,偏重非营业会计问题的会计刊物,在3位会计大师的主办下,保持和发扬了《立信会计季刊》的办刊优势,其内容除登载会计论文、选择国外会计文献外,还特约各行业的专家撰写会计制度,以供工商界采用新式簿记参考。该刊以其内容比较精深、理论结合实际,与当时进行的会计改革和改良运动配合紧密,赢得广大学术界和工商界人士的好评。在担任中国会计学社创办的会计专修学校校长之后,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在组织会计学术交流,培训会计人才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于当时的会计学界产生了非常积极的社会影响。

在国民政府教育部、外交部会计长岗位上,尽心尽力,特别是在担任教育部会计长期间,正是国运不昌之时,为国难时期的国民政府教育部,在教育资金调度与管理和教育会计制度建设等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事情。

吴世瑞,民国知名会计家,金陵留美商硕士;合创会计之学社,主办季刊于会计;宁穗两地育英才,力践理实于一体;“目录”“原理”留佳作,“教育”“外交”兴财计。

参考文献:

[1]戎毓明:《安徽人物大辞典》,团结出版社1992年版。

[2]李宝震、王建忠:《中国会计简史》,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3]吴世瑞:《英文本重要会计书籍目录》,《会计季刊》1935年第1期。

[4]吴世瑞:《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5]江公正:《民生经济学》,自由论坛杂志社1937年版。

[6]华彬清:《南京社会科学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

硕士会计论文范文第7篇

摘要:历经近10年的发展,实证会计研究正试图取代规范研究,成为会计学术研究的主流范式。然而,其间存在的问题,值得学术界予以重视。笔者就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理论实证和经验实证、学术范式的国际化和本土化、会计学术界和实务界的研究分工,以及会计学术研究中的学术批评等五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针对部分应用实证研究方法发表的会计学术论文提出了批评性的评论。努力倡导会计学术研究中的人文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宽松的学术氛围.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会计学者瓦茨和齐默尔曼所著的《实证会计理论》被翻译介绍到中国会计界以来,实证研究这一研究方法及其相关的问题就受到了会计学术界广泛的重视。近10年来的发展,实证方法已逐步为中国会计学术界所接受并得到了相当的应用。据笔者不完全统计,1999年全年和2000年1~6月,代表中国内地经济学最高水平的学术杂志《经济研究》,已经发表的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的财务、会计论文(包括财务会计专业研究人员撰写的微观经济类专题的论文)就有20篇。由于学科划分以及对论文主题所涉及领域方面的认识,这种统计可能不甚精确,但不可否认,作为相当注重研究方法(尤其强调实证研究方法)的国内一流经济学学术期刊,正在刊登越来越多的实证会计研究论文却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同样,被公认为中国内地会计学最高水平的学术理论刊物《会计研究》,收录发表的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撰写的会计论文也越来越多。近年来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撰写的会计学博士学位论文也日渐增多。种种迹象表明,实证会计研究正试图取代规范研究,成为会计学术研究的主流范式。

笔者认为,在实证研究这一方法被引进中国将近10年的今天再讨论这个问题,已经不能仅停留在方法的介绍或规范和实证两种研究范式孰优孰劣的比较评判层次上,而应当将学术研究中,中国会计学者在方法应用上存在的问题揭示出来,并总结消化、吸收西方会计研究中的先进方法。正因为如此,笔者总结了中国学者应用实证方法撰写会计学术论文时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性地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笔者希望借助评论同行文章这种特殊的方式,为在会计学术研究中建立并形成良好的学术批评风气尽一点绵薄之力。

一、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

在中国接受实证会计研究方法近10年的过程中,学术研究的方法论的争论可谓层出不穷。种新的学术范式之所以能够得以诞生并进而得到长足的发展,其原因需要认真予以分析和总结。笔者以为,搞清楚包括经济学、会计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的关系,是展开讨论的基础。价值判断是对某种特定事实内容所作的“公正”或“不公正”、“合理”或“不合理”、“好”或“坏”、“好些”或“坏些”等的评价和预言。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政治、法律、道德的观念中,价值判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表达政治要求、决定合法与非法、罪与非罪、道德高尚还是低下等不可缺少的语言工具,也是进行行为选择和政治选择的前提。但是,在作为经验科学的经济学研究中,占重要地位的首先是事实判断,而不是价值判断。从认识逻辑来看,价值判断仅仅是一种根据特定的价值标准作出的判断性评价和立场取向。它既不能排除别人对相同的事实持相反的立场,也不能提供可由其他主体进行事后检验的有关事实和信息,因而不具有科学预言能力。相反,事实判断则包括了可由各个主体进行事后检验的有关事实和论断,即事实是怎么回事,它已经怎样或将来会如何,因而能够在经验上被证实或证伪。不仅如此,价值判断也不能从事实判断中推导出来,即事实在逻辑上并不包含它的评价。强调事实判断在包括经济学、会计学等在内的社会科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不意味着在理论研究的整个活动和过程的所有方面都不应有价值判断。一般来说,在研究对象的选择、认识目标的确定、研究方法和分析结果的选择等领域和方面,需要进行价值判断。因为每个研究者既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选题,也可以根据政治、道德和信仰选择实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时没有价值判断是不可想象的。比如说,当前中国会计实务中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泛滥,作为会计学界的研究者,展开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既有理论上的价值,又有现实的意义,同样也符合社会大众对消除这种现象的情绪需要。但是,在学术理论研究的内容领域,也就是在认识过程和理论形成过程之中,却不允许价值判断插足。如果在内容领域借助于价值判断,就会使认识过程从一开始就引入“信仰”问题,这只会使认识过程扭曲,得不出科学的结论。再以当前中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为例,如果从一开始就建立了会计造假是由于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薄弱,或是由于传统的会计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建设市场经济的改革需要的所谓“先验信仰”,那么,按照如此的基础作出的分析必然会在结论上发生偏差。另外,有人强调科学家的价值观和历史观,指出一些伟大的学者都有着鲜明的价值观和强烈的历史责任,但没有说明这样的价值观和历史责任在他们的科学生涯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仔细加以考察,这样的价值观和历史观对他们选择科学课题、坚持科学信仰和从事艰辛的科学探索起了重要的作用,而对其科学认识和理论创造过程本身则起不了什么积极作用。他们正是在抛开了价值判断而专注事实判断的情况下,才有了科学的创造。因此,在一些社会学科的研究中,在获取信息和认识客观事物内在联系的范围内,保持价值自由前提,避免进行价值判断是必要的。从方法论的角度分析,规范研究是根据“应该如何”提出命题,而实证研究则以“是怎样的”来提出命题,这两种命题提出方式上的差异,决定了实证研究从一开始就是以价值自由为前提的。作为经验科学的会计学研究,以价值自由为前提能够保证采用实证方法所作的理论探索是一种以事实判断为基础的研究活动。虽然,研究者在具体从事研究工作的过程中以及结论的形成上,会犯下方法上的错误和产生各种逻辑上的漏洞,但这些问题并非是由于实证方法本身产生的,而是属于方法运用不得当造成的。理论研究中,以价值自由为前提的实证研究方法,是知识累积的重要手段,也正因如此,实证研究才能成为许多社会学科进行学术理论探索的主流方法,才能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并得到学术研究人员的广泛认可和接受。

二、理论实证和经验实证

在规范研究还是实证研究的论争中,引起认识混乱的原因恰恰是对实证研究方法本身了解的不够深入、认识的不够清晰。实证分析可以分为理论实证(或逻辑实证、分析性实证)或经验实证(empirical)两个相互联系而又可以独立进行的部分和阶段。前者的任务在于提供一个概括的体系或框架(framework),对现实关系究竟是怎样的问题,作出理论上和逻辑上的分析和解答;后者的目的在于对理论实证得出的结论和假说进行经验检验,以确定其真理和谬误所在,亦即证实或证伪。因此,进行实证分析,首先要建立理论模型,提出理论假设,进行抽象的深入的理论分析,然后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经验检验,证实或者证伪假说,得出带规律性的结论,亦即达到理论上的解释能力和预测价值。虽然理论实证和经验实证可以分别进行,但同时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因为经验观察到的事物总是具体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都包括在其中,只有进行抽象的理论分析,从理论上说明了每个因素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才能真正理解并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性。不仅如此,理论概念和理论范畴并不一定能够作为实证分析的指标和工具。因为,理论概念必须抽象掉许多次要因素,而经验研究所定义的指标及其据此获得的资料和数据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进行经验实证时,必须注意从理论概念向实证指标的过渡,实证指标的选择和设计必须尽量与理论概念相接近。这样,才能保证实证结论的严密性。

当前,不少中国会计学者进行的经验实证分析,都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缺乏应有的理论指导和理论分析的框架,尤其是缺乏足够的微观经济学、金融理财学等会计的“基础学科”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经过严谨理论研究之后得出的切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理论。缺乏基础性理论框架,就变成了为实证而实证。尽管这类研究中,作者搜集了数据,构造数学模型并作了回归分析,但是由于缺乏理论指导,给人一种玩弄数字游戏的印象。因而,其结果的解释能力和预测价值就值得怀疑。对会计研究而言,由于缺乏经济学和财务学的理论框架和相应的经验实证的结果,造成了不少研究要么不加分析地把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相关理论框架作为展开研究的基础性理论,要么简单地以“中国特色”为由,笼统含糊地将现实观察到的现象加以总结描述,即作为被检验的假说。如果说,在中国实证会计研究刚刚起步的时候,把西方学者用英语发表的实证研究论文的模型或分析框架拿过来,照着他们撰写实证论文的典型步骤和程式,加上中国的经验数据,做一遍练习题,是一种学术革命的先驱行为的话,那么,在经过了起步阶段的摸索之后的今天,再继续这种“照着例题做习题”的方式进行研究,就不得不说这是中国会计学术研究的悲哀了。

针对会计研究缺乏中国的理论经济学和金融财务学理论支持的问题,笔者建议,一方面,扩大“会计学研究的经济学视野”。应当看到,经过20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学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飞速的发展。从各种中国经济学理论成果中汲取丰富的养分,加以整理、总结,综合利用,可以提炼出具有相当解释能力的理论供会计学研究参考。另一方面,若没有现成的或比较现成的经济和财务理论,会计学者就必须立足自身,加紧研究,补上这一课。

最后需要澄清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许多学生,包括不少已有一定学术地位的专家学者,只要看到研究论文中没有数理统计的计量分析、数据采样,便会认为是规范研究。这实际上走入了一个“形式”误区。实证(positive)是和规范(normative)相对应的概念,两者从研究方法的命题选择上相互区别,但由于它们同时都可以进行归纳分析和演绎分析,所以在形式上,特别是在使用自然语言加以理论表述时,并没有明显的区别。另外补充一点,在西方,normativeaccounting和positiveaccounting本来的含义是前者是指现值会计(presentvaluebasedaccounting),即符合理想假设前提条件环境下的会计;后者是指现实世界中被各种原则、准则所约束,但同时又具有多种备选方案可供选择和管理(management)的会计。四、学术范式的国际化和本土化经济学也好,会计学也好,都是“西学”。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谁能先看到国外的研究成果或者谁先翻译国外的研究成果,谁就能在工作、学术研究上处于领先的地位。不管是否承认,当代学者,都以能用英文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上为荣耀。既然将在国外刊物作为学术研究的激励之一,那么,作者就不得不遵守西方的学术规范、使用别人可以接受的表述方式,做到无论在自然语言还是理论概念甚至展开分析论证的方式上和西方保持一致,至少是要向西方靠拢。采用实证的方法进行学术理论研究,实际上也成为一个是否能够融入主流的问题。

所谓融入主流,概括地说,就是要接受、采纳和遵从主流的学术规范和学术传统。主要包括学术的自由主义精神、理性主义前提、经验主义内容和实证主义方法。融入主流,首先要在上述四个方面接受并且掌握这些思维习惯。同时应当充分地认识到,中国当代的经济改革过程,无论在实践中还是在理论上,都是充满巨大挑战的,很多问题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传统理论无法解释的,甚至是传统理论不曾提出的。这就给学者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会,来记录这段无法重复的历史,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形成新的概念并进行理论的创新。在这方面中国学者具有无法比拟的地域优势。融入主流不仅意味着要接受和采纳,而且主要是创新和发展。会计理论研究中,中国学者还做得不够。比如,美国FASB提出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以“决策有用观”为前提的,这是由著名的特鲁布拉特报告经过广泛的实证调查后提出来的。中国如果要采纳或不采纳这一观念,同样也需要以中国的实际情况为前提。如果能够做一次中国的会计信息用户的研究,结论将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科学是没有国界,也是没有国别的。自然科学是这样,社会科学同样也是这样。只有科学形成和发展的具体环境以及科学原理的具体应用是有国别特色的,受具体的历史、社会条件制约的,任何国家的科学家,包括社会科学家,对科学发展作出的贡献,都具有普遍的意义。因此,笔者不以为存在着东西方两种经济科学、会计学,也不相信在基础理论层次上会有什么“中国特色的会计学”。例如,当今中国会计学研究最大的问题就是“会计信息失真”。这个问题其实在国际上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但在中国表现得更为显著和突出。从事这一问题的研究,首先就不得不为“失真”找到或者说界定一个可供研究的概念,来衡量所谓的“失真”的程度。换言之,必须首先解决何为会计信息质量高或低的判断标准。如果连这个基础性的理论概念或标准都无法确定的话,进一步的有关“失真”的性质、原因、程度等一系列的问题就缺乏判断的基础,理论模型的建立就会存在相当的困难。那么经验研究所必需的变量的选取一定存在错误和偏差,又怎能希冀得出科学、正确的结论,又怎能找到减少“失真”的药方?

举这个例子,无非说明两点:(1)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用以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可靠性概念,在研究“中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时,为了保持所谓中国特色,为了给人以本土化的感觉,就要使用真实性概念,那么,是否“失真”问题一定就要使用真实性概念?如果觉得美国的概念和标准存在不足,就应该提出自己的理论主张与之争辩,但是,笔者至今还没有看到这方面有独到见解的学术主张,更没有看到逻辑严密的模型以及有充分证据的经验验证研究结果。关于“失真”的会计论文可谓汗牛充栋,但事实上许多研究者对这一问题都未真正地做到深入分析和高度抽象。判断会计信息质量高低的标准是会计基础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人类共同的学术课题,无所谓国界的区别,也是无法也无需本土化的。非要在基本范畴问题上强调所谓特色,只能是走入误区。(2)当我们有朝一日对判断会计信息质量高低的标准取得相当的共识后,就必须坚持把眼光聚焦在中国这块土壤上,对中国会计信息质量是高还是低、会计信息质量差的程度、引起的原因、解决的途径等问题。

从会计研究的发展史来看,学术界在最初的研究中积极参与规范研究,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逐渐转为实证研究模式,与规范研究分道扬镳,把带着技术开发性质的规范研究留给了实务界和规则制定机构⑤。笔者对上述“分工论”,即学术界主要采用实证会计研究方法进行理论研究,而实务界则主要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进行新的会计方法的开拓和对已有实务的规范,给予肯定。这种分工,既具有学理上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又有别国成功的实践经验。在学理上,既然说实证方法解决“是什么样的”这类问题,必然的就把会计系统作为一个自变量,放到了整个社会经济环境这个“大函数”、“大方程”当中,研究会计系统的变化怎样影响整个经济和社会环境的,或者反之,找到社会经济环境中是什么因素以何种方式影响会计系统的逻辑关系。正是由于实证研究方法,把传统的会计研究的范围扩大到了经济、文化、法律等整个社会。而传统的规范研究,则更为关注应该使用何种会计确认和计量方法、应该采用何种会计信息的呈报方式等会计系统内部的问题。对于解决会计实务问题,规范研究来得更为直接有效。所以,基于两种研究方法本身的特点,学术界更多地使用实证方法而实务界更多地使用规范方法是有内在必然性的。对于会计这样一门实践性和时效性都很强的应用经济类学科,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从来都是相互补充的研究方法。重实证、轻规范或者重规范、轻实证都是不正确的学术偏见。正如厦门大学教授曲晓辉所言:“实践证明,规范研究方法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但仍然不失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是进行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手段。最近二三十年来,我们的规范会计研究并非太多而是太少,我国现存会计文献资料中的学术性成果的数量远远逊色于介绍、议论类的文字表述。”此外,就中国的现状来看,学术界仍然需要为政府进行政策性、决策性研究,为实务界的对策性研究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值得予以重视的是,学者在身兼数职,既要撰写学术理论文章,研究基础理论问题,又要为政府出谋划策,还要在报刊杂志上撰写专栏文章为大众答疑解惑的时候,必须摆正角色的定位。

三、会计研究中的学术批评学术批评对于学术的进步和理论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以至于无论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它是学术研究和理论探索活动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是学者相互交往的主要方式。其作用在于:一是通过学术批评可以逐步建立一套严格的学术规范,使学者们的行为和学术活动有章可循,有规则可依;二是可以对学术作品进行检验,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探索方向;三是可以增进学者之间的友谊和交流,形成健康向上的学术氛围和研究环境。因此,严肃认真的学术批评是理论发展的巨大杠杆,也是繁荣学术的必由之路。反观会计学术界的学术批评现状,总感到意犹未尽。学术刊物上的商榷性文章和批评性评论罕见,但“广告式”、“推销式”的书评和文评则常常充斥于序言和文献介绍当中。其实,对学术理论作品的评论,可以存在不同的方法:可以是书面的,如撰写相关的评论文章在相同的刊物上发表;也可以是口头的,如在学术研讨会上对会议的交流文章做评论、向文章作者指出选题、数据、论证方法等方面的失误和遗漏所在;还有最常用的和最经济的方法是在学术机构的内部,主要集中在各大专院校的会计系,在教授、研究人员、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中,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讨论会,针对同事、同学发表的、未发表的研究习作展开“毫不留情的”批评。

实证研究方法的应用和推广,离不开严肃、认真甚至是尖锐的学术批评,这是由实证研究方法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正因为以事实判断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包括了可由各个主体进行事后检验的有关事实和论断,所以其研究的前提、路径和结论,对他人而言都是透明的、可以被重复执行的。因此,运用实证方法进行的研究,更具备了被同行专家“挑刺”的可能,进行学术批评也不会落入“一头钻入概念体系”的会计理论争鸣的老套子当中。但也许正因为会计实证研究需要具备更为广博而深厚的经济学、财务学理论功力,付出更多艰辛而扎实的学术劳动,所以目前还很少有“傻瓜”把别人已经完成的研究再重新做一遍的事例,也就无从产生向别人挑战的勇气

注释:

①“POSITIVEACCOUNTINGTHEORY”,PRENTICE2HALL,INC1,ENGLEWWOODCLIFFS,NEWJERSEY,1986。②在此,不得不提到由陈信元、叶鹏飞、薛建峰合作完成的论文———《中国的会计环境———一个分析框架》(载于《会计研究》2000年第8期第8页)。该文以严谨的态度,从会计的角度,采用微观经济学的方法,对影响中国会计的诸环境因素的行为方式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为进一步的理论实证工作和在此基础上的经验实证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③张建伟《:会计学研究的经济学视野》,载于《会计研究》1999年第5期。④孙铮《: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的会计》,载于《会计研究》2000年第2期。⑤这一观点最初是由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薛建峰在学术讨论中提出的,笔者深受启发。⑥曲晓辉《:中国特色的会计解读》,载于《会计研究》2000年第4期。

参考文献:

硕士会计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会计理论的发展 改革开放 总结 问题

一、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成为了社会主义国家,直到改革开放之前,新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基本上是模仿苏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就会计来看,新中国所采用的会计制度、核算方法及对会计目标、会计对象、会计任务等会计基本问题的研究也都有苏联模式的烙印。而就在新中国会计学者逐步尝试突破苏联模式,探索新中国自己特色的会计理论之时,经历了十年,会计理论研究因此又进入了停滞阶段。但总体上来说,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是在曲折中稳步前进发展的。

二、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发展

改革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社会意识形态也逐渐多元化,因此为会计理论等研究提供了良好轻松的环境。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政治路线,将会计理论拨乱反正,恢复了借贷记账法,否定了会计的阶级性,认定了会计是属于生产力范畴的,只有技术性。

二是由于改革开放,基本经济制度及分配制度的变革,我国会计学者开始重新审视会计的基本问题(如会计的定义、会计目标职能、属性等)。通过对这些基本问题进行争论,形成了“管理活动论”和“信息系统论”。而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又从基本理论问题转向实际应用问题(如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等),尝试从实际经济管理活动中产生的问题入手研究,以便可以直接服务于经济管理活动。

三是随着资本、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企业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此时制订企业会计准则就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开展了有关会计准则及其理论的研究。参照国际经验、参考国际会计准则、借鉴国际专家学者意见,稳步向国际趋同,并结合中国实际会计活动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会计准则。

四是引进、借鉴、吸收、消化并结合中国国情发展和完善了管理会计,此后进一步致力于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研究。

五是先进的研究方法可以促进理论研究的发展,落后的理论方法只会制约理论研究的发展。最初会计理论的研究主要采用以归纳、演绎为主的传统研究方法,这两种方法有其自身的优势,但也有缺陷,这两种方法建立起来的理论框架及得出的研究结论,无法用客观现实认证,只能依照自身内在逻辑严密与否来验证。在这两种方法已不能满足理论研究需求之时,20世纪90年代以后又创新了研究方法(如实证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由此可见,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创新也是会计理论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六是推进会计新兴学科、新兴领域的探索(如责任会计、电算化会计、人力资源会计、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等),交叉学科的发展(如法务会计、软件工程会计等)。同时创办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刊物杂志(如会计研究、财会通讯等)、会计教学教材、会计人才培养方式,从而使会计理论研究更加丰富多彩,研究对象不断扩大,研究层次不断提高,研究视角也不断拓宽。

七是当然自改革开放近39年以来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期间也有过徘徊。在80年代末,由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影响,这一时期会计理论的研究,在一些定义和概念上纠缠不清,满纸空言,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着形而上学的研究方式。

三、需要改进的问题

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会计理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会计理论研究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是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落后于会计实践活动或与经济管理活动的需要不相适应。而在这点上我国更多的是选择从国外借鉴先进会计理论,但事实上,我国目前存在着许多优秀的会计管理方法,只是在理论上没有得到很好的总结和发展。

二是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创新力不足导致提出创新会计理论较少,从而也削弱了我国会计学术界在国际会计学术界的影响力。

三是应用会计问题研究举足轻重,但基础理论研究也不容忽视。从近几年会计研究文章发表及国家三大基金资助会计项目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会计研究内容侧重于筹资管理、公司治理等应用问题,但对会计计量、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等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少之又少。因此我们在应该持续关注应用问题研究的同时,应该加强会计基础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刘峰.新中国会计理论研究50年回顾[J].会计研究,1999.10.

[2]葛家澍.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以来的我国会计理论研究[J].会计研究,2000.4.

[3]孙铮,贺建刚.中国会计理论发展:基于改革开放三十年视角[J].会计研究,2008.7.

[4]许家林,舒利敏,孔令辉.近十三年来中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基本趋向与态势―基2000~2012年间国家三大基金资助会计累项目的统计分析与思考.会计研究,2013.11.

[5]赵西卜.中国会计理论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基于会计论文与本学科部级基金项目的思考.会计之友,2016.3.

硕士会计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会计教育;谢霖

谢霖(1885-1969),字霖甫(又称麟甫),江苏武进人(1),商学学士。会计教育先行者,会计改革实干家,中国第一位注册会计师,中国会计师制度创始人,正则会计师事务所创办者。

一、谢霖简介

谢霖,1885年11月30日出生于江苏武进县罗墅湾,幼时师从其父,学习中式会计理论,初步掌握了中式簿记;少时目睹清政府丧权辱国以及国内经济备受资本主义国家剥削的现状,遂抱着“母实业而父教育”的宗旨,1905年东渡日本。

谢霖1909年7月(明治四十二年七月)至1911年7月(明治四十四年七月)在日本明治大学攻读商科,学习的科目为经济政策,国际司法,铁道,银行,保险,海上保险,商法,总成绩为535分,平均为76.4分。留日期间系统学习西式会计理论,使得谢霖在以后的会计实践中能以此理论为指导,以实干为基础,在神州大地上培养出杰出的会计人才。

图为谢霖在明治大学成绩原簿:

二、谢霖对中国会计教育的贡献:

(一)参与会计实践,积累教育经验

建立中国第一个新式银行会计制度。清末民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入黄金时期,民资企业如雨后出笋般相继浮现,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日益扩充,经营范围、业务不断增加,旧式簿记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势在必行。在此形势下,谢霖率先在中、交行施行会计改革试点,他以西方借贷复式记账为蓝本,结合中国银行的特点,直接运用日文直译来的“借”“贷”为记账符号,建立中国第一个新式银行会计制度,把老式的“上收下付”式垂直型大写数字的银行账户,改造成为以“借贷”为平行的记账方位,以阿拉伯数字为标准,以传票为记账依据的“现金式借贷分录法”。接着为了适应银行会计改革的需要,将全国中、交总行及各分行会计人员分批调至北京正则会计补习学校,他自行编制教材,亲自讲授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培养了大批的新式会计人才;最后总结银行改革经验,加之系统化、规范化,著成《实用银行会计》一书,传播会计理论。谢霖复式记账法在中、交行的改革试点,引发了工商界企业的热情追捧,纷纷效仿,复式记账法自此在中国扎根。

拟定《会计师暂行章程》。“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入短暂春天,官僚民族资本快速发展,公司商行纷纷组建,随之带来了大量的经济纠纷亟待解决,而此时中国尚缺乏会计师制度,加之不平等条约的束缚,一旦涉及经济纠纷案件,无论纠纷双方是国人与外国人的,还是国人与国人的,皆由在中国开业的外国公共会计师仲裁,“国人之含冤不白者,不可胜数”(2)。谢霖为维护民族尊严,国家经济利益,毅然于1918年6月呈请北洋政府农商部与财政部,要求订立国人的会计师制度。当时的北洋政府赞同谢霖“有利商民”(3)的呈请并同时要求其拟定会计师条例,他不仅拟定《会计师暂行章程》十条,还做了详细解释,并将批文底稿上交北洋政府,后北洋政府于同年9月7日正式颁布执行。随即颁发中国第一号会计师证书给谢霖,以资嘉奖。谢霖草拟的《会计师暂行章程》是国人自拟的第一部会计师章程,为其后的会计师章程提供了必要的借鉴,为其后会计制度类书籍的编著提供了必要条件。

设立正则会计师事务所,开创了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之先河。谢霖从日本学成归来,移植到国内的新式复式记账,是有别与我国传统的旧式簿记的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他借助科学会计原理,对社会各个领域的经济活动,按其特点,设计不同的会计制度,进行系统的记录、计算、分析、核查,此法更准确、方便、科学,因而受到我国运用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生产的新兴工商业主的欢迎,为适应社会需要,1918年末至1919年初,谢霖组织秦开、杨曾询等人在北京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会计师事务所--正则会计师事务所,紧接着又在天津开办分所,后考虑到事务所发展的需要,1930年又将总部迁至上海,1937年因抗战爆发不得已迁往四川成都,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正则”的分支机构遍布大江南北,在执行会计师业务的同时,事务所下附设正则会计补习学校,宣传西方复式簿记方法和理论。

设计中式铁路会计制度。1934年山西修建同蒲铁路,谢霖受山西政府的邀请,代为拟定铁路会计制度。经过一年多的走访调研,结合所学,谢霖成功制定出第一部适合中国铁路的会计制度,改变了以往由哪国修建铁路便采用哪国会计制度的惯例,得到了国内铁路会计专家的高度赞赏。中式铁路会计制度丰富了中国铁道会计理论,填补了中国铁路会计的空白,为《铁道会计》著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立私立光华大学成都分校。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谢霖受命创办光华大学成都分部,得到四川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与协助,在城都西郊草堂寺正式建立私立光华大学成都分校,主持校务。通过其努力,该校发展成为了全国有影响、有成就的多层次、多学科的综合性高等学府。后因学生闹,掩护进步学生,被迫辞去校长职务,但仍不忘教育宗旨,依旧职教各大院校,同时在成都和重庆事务所下附设正则会计补习学校,培养中国会计人才。

担任教授,讲授会计课程。谢霖常说:“会计学在中国还很年青,需要不断充实和发展,需要培育更多的会计人才和金融专家。”(4)为把会计教育贯彻实处,担任明德大学、北京大学、上海商学院、光华大学及成都分校、复旦大学、四川大学、成华大学、川康农工学院、四川会计专科学校的教授,主要讲授《银行会计》、《商法》课程,传播会计理论,教育会计人才。

(二)撰写会计类著作、论文

谢霖一生著述颇多,独著及与他人合著的教材、会计制度达30多部,独撰及与他人合撰的会计论文、公文达30多篇。这些为中国会计理论的传播,会计事业的发展,会计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可靠的理论基础。此处重点介绍其处女作,即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二部介绍借贷记账法的著作――《银行簿记学》。该书1907年在日本东京印刷刊行,以日本学者森川镒太郎所著《银行簿记学》为蓝本,又参考了米田喜作所著的《簿记学讲义》,借鉴在日所学之簿记理论及方法,结合学习心得与体会,以国人所便于接受的习惯与方式著成,既能便于推行新式银行会计学,也能促进中国实业之发展。该书引进主次分明的新式银行账簿组织,改善了中国旧式金融机构的账簿组织形式。新式账簿的设置全面反映银行业务的全过程,有利于对银钱的控制,便于加强对银行业务的管理;运用传票归类整理账目的功能,对我国实业界广泛使用“传票”奠定了基础;运用西式会计科目的设置及方法,成为了中式簿记改良的依据。引进的“借”“贷”记账符号及借方、贷方的明确含义,传播了借贷记账法。

三、分析谢霖在会计教育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原因

(一)谢霖幼时师从其父,学习中式簿记,使得其对会计有了朦胧的了解,更为重要的是诱发了他对会计的兴趣。留日期间,修习西方会计理论与方法,在与中式会计相互比较的过程中,编著会计书籍,宣传西方复试记账。古语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谢霖能在会计教育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离不开此前学习的不断积累。

(二)清末民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入黄金时期,民族资本企业如雨后出笋般相继浮现,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日益扩充,经营范围、业务不断增加,中式簿记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势在必行。此时谢霖学成归国,带回了中国急需的西式会计复式记账法,运用自身所学,结合中国国情,应时制宜的进行改革,一举取得成功。此后贯彻“母实业而父教育”的宗旨,参与会计实践,不断提会计水平,创办会计师事务所,承办会计事务,努力把所学会计理论贯彻到中国实业界;重视会计教育,兴办会计学校,担任会计教授,编订会计教材,培养大批中国会计人才。正应了那句话,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

四、总结

谢霖一生与中国会计结下了不解之缘,通过创立会计师事务所,执行会计师业务,为中国的实业界提供服务;通过开办会计学校、会计培训班,培养大量中国会计人才;通过著书立说,将西方复式记账的理论、方法引进中国,改善了中国的会计状况,促进了中国会计事业的发展,其不愧中国会计大师的称号。

参考文献:

[1]王建忠.张俊民主编,《会计发展史》,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3版

[2]杨鑫,《经济学研究中的两件往事--访日难忘的记忆》,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5年3,第4卷,第1期

[3]张连起,《遥望民国会计师的背影》,中国注册会计师,2008年12期

[4]《谢霖-中国CPA第一人》,中国总会计师月刊,2008年11期

[5]王大炜,《谢霖与成都正则会计学校》,团结,1998年第06期

注释:

(1)王建忠.张俊民主编,《会计发展史》,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3版

(2)张连起,《遥望民国会计师的背影》,中国注册会计师,2008年12期

(3)《谢霖-中国CPA第一人》,中国总会计师月刊,2008年11期

(4)王大炜,《谢霖与成都正则会计学校》,团结,1998年第06期

硕士会计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 现金流量 问题 对策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小企业所占地位越来越重要,较之大型企业,中小企业不仅在数量上占绝大多数,而且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维护社会稳定、合理布局国民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辉煌的表象背后隐患重重,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大多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导致无法持续经营,究其原因,财务管理不健全是重要问题,其中现金流量管理是重中之重,其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现金流量,中小企业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一、现金流量管理对中小企业的重要性

现金流量就如同企业的血脉,确保最佳现金持有量,保持最低资本成本,是企业的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首先,现金是流动性最强、盈利性最弱的资产,如果持有现金流量过剩,会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对现金流量进行管理则可及时将其合理配置。其次,在显露资金短缺之前合理安排筹资,可以避免持有现金流量过少而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再次,可以预测未来企业对债务的偿付能力及未来的投资能力,为改进财务计划提供有效的指导。

二、中小企业现金流量管理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已超过1200万家,占全部注册企业数的90%,但平均寿命仅2.5年。为何如此之多的中小企业,其生命周期却如此短暂呢。究其原因,大多数企业由于现金管理不系统、过度负债、投资风险掌控不足等原因,影响着企业的正常运转。而创立之初的企业,更可能因为一次现金缺失、流转不良而草草收场。现就中小企业现金流量管理中最常见、最典型的问题分析如下:

(一)对现金流量管理的重视不足

企业领导在企业规划时往往忽略了对现金流量状况的考虑,没有起到很好的决策服务作用。另外,企业生产、采购、销售人员缺乏对现金流量管理的基本认识,认为这是财务人员的管理范畴。

(二)对现金流量管理仅停留在对报表的初级分析阶段

大多数企业都编制现金流量表,可通常都只是为了应付税务机关要求,而没有重视对报表显示的现金流量信息的分析工作,更谈不上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实用性了。其实,在实际工作中,现金流量表能及时体现企业的财务状况,为企业财务预警提供很好的参考价值。有的企业即使有盈利能力,若现金周转不畅、调度不灵,也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而偿债能力的弱化又直接影响企业的信誉。所以现金流量管理应与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有效的结合。

(三)现金流量预算管理不合理

首先,中小企业对现金流量的预算管理通常不重视,各部门也大多有抵触情绪,并不理解预算管理可以使企业的总体目标分解、落实,帮助各部门根据各自承担的预算任务合理安排工作,以保障预算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意义。其次,不能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科学合理的编制现金流量预算,只停留在形式上的例行公事,甚至简单抄列上期实际数字作为当期预算。

(四)资金使用不合理,风险控制意识淡薄

中小企业为了用有限资金扩大经营,把绝大多数资金都用于长期项目,以期高额回报,致使流动资金不足,又不得不以流动负债维持运转,徒增财务风险。有的企业,项目上马初期,在销售市场尚不稳定的时候,就占用大量资金购进库存,以期吸引客户,扩大市场占有率,却往往因此造成库存积压,不仅增加了保管成本,而且还承担着库存过期、过时的风险。另外,中小企业为了扩大市场份额,更多会采取赊销方式销售,而报表上的一时风光,却忽略了因此而带来的坏账风险。

(五)现金流量管理的信息管理缺乏,信息反映不及时

在发改委在全国范围进行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情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国有74%的中小企业,其信息化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低于1%。这样的现状告诉我们企业各个部门中的信息反馈滞后,无法使现金流量管理在经营活动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一)增强现金流量管理意识

可以定期召开资金平衡调度会议,以现金流量表为基准,对财务状况做客观分析;建立完善现金流量管理体系。上到领导层、管理层,下到企业各个执行层,在体系中既享有使用信息的权利,也履行反馈义务;将现金流量指标纳入企业绩效考核中来,充分调动管理层、执行层的主观能动性。

(二)充分发挥现金流量管理对企业财务决策的服务作用

对现金流量表进行定性的分析,包括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中现金流量的分析,其中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信息最为重要。

若三种活动现金流量均为正数表明企业经营和投资收益良好,如果仍继续筹资,需要了解投机机会是否良好,避免浪费资金;若筹资活动现金流量为负数,其他为正数,表明企业经营和投资收益良好,债务已进入偿还期,但有足够偿债能力;若投资活动现金流量为负数,其他为正数,表明企业处于扩张期,在经营状况良好的前提下,通过筹资进行投资,应注意分析投资项目的未来投资报酬率;若仅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为正数,表明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在偿还前欠债务的同时继续投资,应关注经营状况的变化,防止恶化。一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为负数,则表明财务状况出现危机,应高度重视。

对现金流量表进行定量的分析,定量分析是从收益的变现性、现金保障性、持续性以及收益稳定性等方面进行的,通过分析得出对该企业的收益质量评价。现在主流的方法是利用杜邦财务分析系统,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将企业的偿债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和盈利能力的分析有机的结合起来,全面、直观的反映企业各方面财务状况。这种方法即可以有效的发现自身问题,又可以帮助信息使用者作出合理的判断。

(三)加强预算管理,编制科学合理预算

现金流量预算管理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其主要目的是保持现金流动性,减少机会成本,增加收益。企业生命周期的阶段不同,影响着现金流量的预算管理。创业初期,企业前期的生产能力、研发、市场开拓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并不能产生利润,这时的现金流量是负的;成长期,企业已经实现了少量盈利,但为了吸纳客户、快速扩张需要各种资源的大量投入,这时对成本费用的控制相对较少,现金流量在零值附件波动;成熟期,企业市场饱和、经营稳定,控制成本费用,减少现金流出量是重点;衰退期,企业经营萎缩,盈利有所下降,同时费用减少,所以仍保持着较稳定的正现金流量。

(四)建立现金流量预警体系,有效防范各类经营风险

针对投资风险,应尽量投资中短期项目,避免投资超过自身规模15%以上的项目。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通过现金再投资比率衡量企业依靠留存的现金流量进行再投资的能力,比率越大说明再投资能力越强。

针对营运资金不足的风险,应通过应收账款账龄分析、现金周转期等指标进行预警。随时关注库存现金的余额变化。还有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对信誉不良的企业杜绝赊销,对其他企业也要尽量缩短资金回笼的周期。

针对存货积压风险,应合理采购,月末库存所占资金尽量不要超过营业额的2倍。可以通过采购计划合理变动率进行预警,若超过30%就应采取措施控制采购数量。

(五)强化信息化管理手段,有效服务现金流量管理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受到资金和管理水平的限制,可以量力而行,找到适合自身企业需要的信息化建设。对于发展良好,资金充足的企业,可以直接采用国际流行的ERP管理软件,实现各部门现金流量数据及时有效的集中、共享,逐步实现由传统的职能型管理转向科学、严谨的流程化管理模式,大大提升现金流量管理水平。对于发展初期,资金需求量大的企业,也可以从解决财务管理、库存管理、销售管理等自身企业突出的问题入手,分步实施,不要盲目攀比,关键是对症下药。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存续期间的任何环节都与现金流量交织在一起,所以现金流量管理的好坏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未来的发展。实践也证明,能够存续时间达十年以上的中小企业,其战略、运营都相当成熟,其中完善的现金流量管理也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电子工业出版社,会计准则操作实务,第3版 第971页

[2]刘长江.基于生命周期的全面预算管理重点之探讨,2010浙江会计论文集 第338-339页

[3]王小燕.谈中小企业现金流量管理,2010 浙江会计论文集 第299-300页

上一篇:财务工作论文范文 下一篇:工程会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