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硕士范文

时间:2023-03-13 00:30:42

计算机硕士

计算机硕士范文第1篇

在计算机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能够对其专业所涉及到的必修课做到科学的设置,这对人才的培养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就我国目前研究生培养现状来说,不同院校之间所存在的课程设置都是不同的,我们在调研的过程中,进行分类之后发现主要存在五种模式。第一种模式就是在培养的过程中,会给学生较多的自主选择权,对于必修课的设置并不是很多,这个是符合国外大学所使用的模式,目前在国内计算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使用这种模式主要是以清华大学及南京大学为主的。第二种模式与第一种模式几乎是相反的,其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较多的必修课,这些学校更加强调对人才的复合型培养,此种模式主要是以北京大学为主的。第三种模式是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主的,其在对理论型的课程比较重视,其中在课程设置中存在一大半的必须课都为理论型的,并且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这些院校还规定的一定的学分限制,来让学生进行学习。第四种模式就是让学生来对自己学习的必修课加以设置,然后在二级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在对其所要学习的必修课加以设置。这种模式主要是以中国科技大学与浙江大学为主的。第五种模式就是根据研究生所选择的二级科学来进行设置,这种模式主要是以华中科技大学及国防科技大学为主的。对于这些大学所设置的几种模式来说,在教学的过程中,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存在,但是也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并且对于这五种模式来说,虽然从外表来说,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其所遵循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很多方面都是基于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其实对于计算机硕士研究生培养来说,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其基础打牢了,才能够使得这些学生在以后学习其它技术的时候,能够做到更加有效的接受。因为在必修课的设置过程中,需要在一级学科内设置相关的课程,另外还要根据其所学级学科所存在的特点,来对一些基础课程进行开设。

2对国内研究生课程设置组织及内涵存在方面的分析与对策

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课程所具备的内涵要更加的重要。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虽然对于我国的一些大学来说,相比较国外大学的课程设置来说,其也开设了较为全面的课程,看似与国外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差距并不是很大,但是在这些背后,虽然很多时候,叫法都差不多,但是对于课程所存在的内涵来说,就有很大的不同了。就国外的大学来说,其在教学的过程中,会根据的不断进步,来及时的对教材做到更换,但是对于我国大学在教学过程中来说,往往会在教学过程中长时间的使用同一版教材,对于这些教材来说,因为年限逐渐变长,使得教材的内容变得比较陈旧,并不能够与技术的进步做到与时俱进,另外对于我国很多教材来说,其存在内容的深度也不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手法也是比较落后的,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只是将书本上存在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并不能做到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到更深层次的研究。为了能够使得我们在计算机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能够赶上国外教学水平,就需要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建立一套较为科学的课程体系,对一些需要开设的课程要做到及时的开始,并且对于目前已经存在的课程来说,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使得其能够达到国外领先水平。对于计算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所使用的教材,需要对国外水平较高的教材做到有效的引入进行,这样才能够保证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另外在教学的时候,需要教师及时的对此方面做出的最新研究进行关注,将自己的更多精力放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这样就会使得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能够做到理论因素与课堂教学做到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对理论知识做到更为全面的认识与理解,也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做到了有效的提高。对于国外的很多大学来说,其在教学的时候,就做到了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

3总结

在本次的调研与比较过程中,我们对国内外对计算机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法及其课程设置方面都做到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对于我国计算机硕士研究生培养来说,虽然与国外的相关大学之间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但是我们需要树立一定的信心,来在我们现有的水平上,对我国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改造和教学模式的改进,从而达到改善教学效果、完善研究生培养环节的目的。使得计算机硕士研究生在进入社会的时候能够做出更好的研发成果来。

计算机硕士范文第2篇

关键词:翻译硕士;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建议

引言

随着经济、市场、贸易全球化以及我国奉行的“走出去”政策,语言无疑不成为了传播信息的主要媒介之一。受全球化的影响,各国有必要通过翻译介绍本国特色来引进国外投资,同时也通过翻译来了解国外市场动态,从而初步实现“走出去”政策,达到国与国之间的双赢。直至近年来专业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才开始在各大高校建立起来。然而很多高校尽管开设了此课,但大多还停留在表面介绍阶段。以下通过对国内高校(以湖南为例)开设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与英国各大高校开设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的现状对比,来解决这一问题并提出建议。

一、湖南各大高校开设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与英国各大高校开设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之间的差异

笔者在2011年4月-2011年6月期间分别在不同时间段对长沙理工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开设的计算机辅助课程进行了相应的调研。进行走访,发现以上三所学校均有开设计算机辅助翻译这门课程,且大体都采用相似的教学方式。

与国内对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的认识不足相比,国外高校翻译人才的培养则更加注重计算机在翻译中的应用。就拿英国而言,利兹大学、斯旺西大学、伦敦帝国学院和诺丁汉大学等大学都开设了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但与国内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相比,国外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呈现以下特征:

第一,开设的课时多,而且还有相应的辅助选修课程开设。如:利兹大学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在课程设置上,硕士生第一年必修课中,“计算机辅助翻译”跨两学期,共45学分;选修课中的翻译技术课程有“机器翻译原理与应用”(15学分),“译者的技术交流:软件文档”(15学分)和“面向译者的语料库语言学”(15学分)等。

第二,师资力量雄厚。如:利兹大学的(吴大明);诺丁汉大学的语言中心主任Oranna Speicher教授。他们都是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与研究的专家,然而我国开设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的任课教师有些根本没有计算机辅助研究的背景。

第三,教授多种常见的翻译软件。如:伦敦帝国学院学生要学会使用SDL Trados、Wordfast和DéjàVu X等3种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而国内的大多院校还主要是针对某一种翻译软件进行介绍,这种单一性会制约翻译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因为不同的翻译公司可能采取不同的翻译软件,因而造成翻译人才无法迅速对接翻译公司。

第四,语料库的建立。不少学校都有自己的专用语料库,如牛津大学的“牛津文本档案库(Oxford Text Archive,OTA)”,兰开斯特大学与利兹大学共建的“兰开斯特-利兹英语树库”,等。而在中国内地大部分地区由于资金问题或者重视程度不高使得语料库的建立始终只是空想。

通过对湖南高校开设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和英国开设的计算机辅助课程相比,我们可以看出来国内虽然在扩大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资源来培养翻译专业硕士(MTI)人才,但是,与计算机辅助翻译成熟的国外课程相比,我国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开设的时间不是很长,且还处在起步期,所以问题众多。

二、对国内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开设的几点建议

从翻译的历史进程而言,翻译从刚开始的人工翻译到机器翻译再到计算机辅助翻译,由于人工翻译耗时大、任务重、翻译繁琐从而被后来的机器翻译所代替。然而,随着人们大量使用机器翻译,人们发现机器翻译对文本语言的标准化的程度要求更高。某一文本是否可以被计算机正确翻译取决于它是否可以被计算机“理解”,也就是说,原文必须是一种“受控语言(controlled language)”,即文本没有超出计算机的词典库范围的词汇和术语,而且词汇和术语必须和词典库的词汇具有相同的释义。所以掌握计算机辅助翻译应成为翻译专业硕士学生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门技能。笔者针对文章第二部分所凸显的缺陷,提出如下建议:

(1)高校与企业合作来联合培养翻译人才。

(2)高校应在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上更加注重“走出去”政策。

(3)开设各种与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相关的其他课程。

(4)将翻译运用到各种学科中来。

像伦敦帝国学院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伦敦帝国学院人文系下属的翻译学科组于2001年成立时即率先推出了“运用翻译技术的科学、技术与医学翻译硕士学位”。一来不仅可以解决本专业对人才的需求,二来可以解决在国际交流中难以找到懂本专业的合适的翻译人员而使国际交流难以进行。

三、结论

中国要想在贸易全球化中取得主动权,单单靠扩大专业翻译硕士人才的招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对翻译人才培养的教育问题应该注重反思。尽管在各大高校开设具有前瞻性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但是往往由于资金不足、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使得培养出来的翻译人才从根本上而言不具备社会适应性。总之,尽管计算机辅助翻译在翻译专业硕士(MTI)教学中目前仍问题重重,但其前景不可估量。(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何安平.语料库语言学与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杨蓓.国内翻译市场发展情况剖析[J].科技资讯(学术论坛),2010(9).

[3]袁亦宁.国外计算机翻译的发展和近况[J].上海科技翻译,2002(2).

[4]仲伟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及其对中国外语教学的挑战[J].2007(4).

[5]钟晓峰.CAT技术与翻译教学漫谈[J].教育与职业(学科教育),2010(33).

计算机硕士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培养模式;实践能力;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b)-0000-00

1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对计算机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如何培育出高质量的符合企业需求的计算机方面的人才,是高校与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目前,由于大数据、电子商务等新型业务的快速发展,原有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显得力不从心,无法应对市场的需求,主要表现在现今计算机专业硕士在学习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少创新,知识面狭隘,无法适应市场快速发展需要。针对如何改革与完善现有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这一问题,本文分析了当今计算机专业硕士生培养现状,并结合多年的硕士生培养的实际情况及对本校学生就业状况的跟踪,对计算机专业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2计算机专业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的分析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并重型的学科,由于社会高科技技术不断增强,对计算机专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迅速激增,因此对现今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不足

大部分院校对计算机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中都要求学生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的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跟踪学科领域的前沿,具有从事计算机学科研究或独立承担专门项目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适应能力。培养年限为2至3年,但实践学分占毕业所需学分比例不足10%,而毕业学分有明确的规定,因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无暇顾及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专注毕业学分的修满。

2.2学生缺乏到企业中实习的经验

学生在读研期间到企业锻炼的机会不多,不是很明确市场需求,缺乏实际案例分析锻炼,甚至不具备市场所需的最新技术,即使到企业实习也达不到满意的效果。有的学生在读书期间寻求实习机会会碰壁,因为有很多企业不愿接收无任何项目经验的学生到企业实习,觉得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培养这些无实际经验的学生,有充分实践经验的学生往往比较吃香。还有的学生到企业实习后,发现实习的项目内容与自己进入企业实习前所期望提高的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因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2.3没有充分发挥项目的实践价值

研究生教育是基于本科教育的一个提升,除了本科式的课堂教学专业知识以外更应该重点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和实践能力。研究生跟随导师直接参与到实际科研项目中,即是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又是对本专业相关行业需求的学习和了解,对其自身的创新能力和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实际中存在着项目经费分配、科研项目分工不合理等问题,导致学生参与项目的积极性不足,有的学生在所参与项目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践训练,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和水平,还有的硕士研究生在一些科研项目中只是做着很琐碎的工作,没有深入参与到项目的技术工作需求层,这样以来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并没有实质性的提升,加之导师对其科研能力训练的忽视,这些都很大程度影响着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升。

3提升计算机专业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建议与措施

计算机专业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既要注重研究内容的前沿性、理论的系统性,同时也要注重学科的应用性、研究内容的应用价值和潜在应用价值。想要培养出计算机领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技能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必须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经过对计算机专业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分析,提出以下具体的建议与措施。

3.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培养目标

人才以服务社会为己任,因此,高校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充分了解用人单位对专业技能的具体要求,适时优化培养方案,注重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实践性,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本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创新能力以及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快速掌握能力。高校需要做好对社会实际需求的调研分析工作,制订明确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3.2加强学生自主实践的能力和查新能力

养成跟踪学科前沿知识和新技术的好习惯,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导师可引导学生去跟踪学科发展中热点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导师可以不设置具体目标,只需要给予一定方向性的指导意见,鼓励学生结合个人兴趣,查找计算机专业当前热门的研究问题,使学生形成主动提升实践能力的愿望,还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查新能力,养成跟进阅读计算机领域最前沿文献的好习惯。

3.3注重对硕士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在科研方面,科研开发过程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能力。应营造研究生科研创新氛围,鼓励学生主动研究学科问题,积极参加项目,学院可以开展科学研究方法和学术论文写作能力训练的相关讲座。导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学术报告,不仅可以使研究生与自己的导师保持定期的联系,而且可以与讨论小组中的老师和同学进行直接学术交流,报告的水平则可以直接反映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其科研工作的最新进展情况。

3.4加强对硕士生导师的培养

选派优秀教师到世界知名大学进行学习交流,提升教师的学术素养和国际视野,加大学科带头人和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建设高水平创新导师队伍。鼓励导师争取重大科研项目这样以来能给学生创造出更多参与实际项目的机会,导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做具体的科研工作,还要调动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从而更好的挖掘学生的科研潜力。在研究专业科研项目的同时,把专业最前沿的知识以及科研中的收获与成果贯穿到教学之中去。

4结语

研究生培养模式涉及的要素很多,是个牵涉教育理论及实践两方面的课题,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内容需要与时俱进,随社会的进步和变化不断的更新与完善。不断探索其教育规律,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强化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计算机市场输送更多高级专业型创新型人才是我们的义务,期待本研究能够引起更多人关注我国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

参考文献:

[1] 柯文德,彭志平,陈珂,等.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创新性科技竞赛能力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2(9):58-62.

[2]卜方玲,徐新,邹炼,徐兆卓.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信号与系统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6(01):54-55.

[3]李淑芝,兰 红.计算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探索实践[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03):114-116.

[4] 傅彦,任立勇,陆鑫,等.面向新时期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3(09):36-37.

[5] 陈胜勇,姚春燕,徐新黎,等.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22):10-13.

[6]刘文萍,陈世红,郭小平.教师领导力在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3(23): 42-43.

计算机硕士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 硕士研究生 生源 分析

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生源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入口,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1]。近几年,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生源质量逐渐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北京工业大学作为一所北京市属院校,在招生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笔者以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2004-2008年五个年级硕士研究生生源为研究对象,分析目前生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的措施及建议,从而为进一步做好研究生招生工作,不断提高生源质量,保证计算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良性发展打好人才基础[2]。

一、我院硕士研究生生源现状

1.生源数量。

2.推荐免试生(以下简称“推免生”)情况。

3.生源分布情况。

二、生源现状分析

1.第一志愿上线生源总体不足,缺乏优秀生源。

自研究生扩招以来,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报考我院的人数增长缓慢,甚至在2007年开始回落。从表1、表3可以看出,尽管我院每年都有五六百人报考,但是上线人数并不多,2006年调剂比例竟高达50.5%。此外,由于我校是一所市属重点大学,其本身的优秀本科毕业生一般倾向于报考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报考我院的应届生大多数是学习成绩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的学生;外校生源主要是地区师范和职业院校学生,这部分考生底子薄,基础差。因此生源质量有待提高[3]。

2.推免生校内外比例失衡,不利于学术交流。

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规定,未设立研究生院的“211工程”建设高校,一般按应届本科毕业生数的5%左右确定推免生人数。计算机学院最近五年的推免生平均每年40人左右,但校内推免生所占录取总数的比例偏高,2005年接收校内推免生占录取总数的比例竟高达90.7%(见表2),可见,外校推免生生源严重匮乏。这种状况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到后续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容易产生人才近亲繁殖的弊端,不利于学术交流,影响计算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招生宣传不到位,生源分布不平衡。

我院硕士研究生的院校分布比重具有固定性(见表3),从最近五年来研究生生源的毕业院校来看,本科毕业于211工程院校的研究生基本上占50%左右(2008年除外),但在这部分生源中,本校生源占一半以上。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由于宣传的不及时、不到位而使考生不能及时了解相关情况是其原因之一。因此,改变生源分布及生源结构、吸引来自一流院校的考生成为提高生源质量的关键[4]。

三、改善研究生生源状况的几点思考

1.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生源范围。

研究生的招生宣传是一个广泛宣传研究生教育水平和学校综合实力的过程,学校社会声誉的提升必然会为研究生招生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5]。招生宣传工作应逐步建立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网络[6]。

所谓多层次,是指校、院、系、个人多个层次,校级研究生部是学校负责研究生教育的职能部门,要制定好相关政策,解答疑难问题,积极策划组织各种生源的发动工作;院级研究生管理部门是研究生教育的具体实施单位,要做好咨询、宣传、答疑等工作;此外,系级教师及研究生也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来进行宣传,教师可以利用外出开会、学术交流、讲学等机会大力宣传,让社会了解、认识我校的研究生教育,让更多的考生报考我校。

所谓多渠道,是指要充分利用网络、报刊、电视、海报、编制招生简章宣传册、考研咨询会等方式,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宣传自身学科专业的优势和特点,以此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

所谓全方位,是指要尽一切可能为学生提供最详尽的招生信息,如提供招生常见问题解答、历年报考及录取情况、复纲、院系联系方式等,周到、耐心、细致的服务是吸引优秀生源的一个重要保证。

2.改进推免工作,交流优秀生源。

接收推免生是最实际的一个吸引优秀生源的做法,推免生应尽可能地采取交叉方式,这样既可以达到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的目的,也可以避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近亲繁殖”的现象[5]。为此,我们应积极加强与高水平大学的校际交流,扩大高水平大学推荐交流的比例,严格控制本校推免生的比例,以便使更多的优秀生源注入到本校科研队伍中来。这对改善生源素质结构,加强不同高校、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交流渗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大有益处的。

3.采取激励措施,吸引优秀生源。

为了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一方面可采取多种途径,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例如学校在录取过程中,对第一志愿考生适当增加公费生指标;积极争取社会支持,筹措资金,设立一些专项奖学金,加大对研究生的资助力度;进一步完善“三助”体系,多设立“三助”岗位;为特困生开通“绿色通道”,对家庭贫困的研究生实施资助,并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条件下予以享受助学贷款政策;设立优秀生源奖,对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奖励,为研究生的求学和成才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1]。另一方面可以改革现有的奖学金发放办法,适当提高奖学金标准,采取有差别的奖学金制度,形成竞争激励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奖学金的激励作用,吸引大量的优秀生源报考研究生,并使研究生在入学后的学习中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7]。

4.强化复试环节,提高生源质量。

研究生招生考试一般分为初试和复试两阶段进行。初试采取全国统考的方式进行,以笔试为主,主要考查考生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其成绩直接影响到考生能否进入复试阶段[8]。复试则是进一步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综合素质和科研潜质的重要环节,复试内容要科学设计、要量化,以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为主。我院的复试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即专业综合、外语能力和综合面试。专业综合主要考查考生对计算机理论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包括计算机硬件基础、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和离散数学等内容;外语能力考查考生对英语的运用能力,包括英语听力及英语口语的测试;综合面试主要考查考生的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通过与专家组面对面的交流而得到评定。此外,为了录取到综合能力强、有潜力的学生,我院还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了差额复试比例,以便使复试真正发挥二次筛选的作用。

总之,提高生源素质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而优质生源的竞争,实质上是一所大学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综合竞争。要改善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应全面提升学院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应加强学科建设、改善软硬件设施、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把好第一道关。

参考文献:

[1]郭时印,李阿利,卢向阳等.农林院校研究生生源现状及对策的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8:60-64.

[2]陈晔,赵金荣,张兆基.对我校医学硕士研究生生源状况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6:51-52.

[3]周红燕,彭齐东,曾红权.地方农林高校硕士研究生生源状况分析及思考[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2):128-131.

[4]方文心.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的对策与方法――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生源质量分析与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增刊):21-24.

[5]张静,杨春雷,郭长荣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986―2006年研究生生源情况分析与思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6):190-194.

[6]李国红.公安院校研究生生源质量问题浅析[J].公安教育,2004,11:49-50.

[7]张静,杨春雷,布都会.西部农林院校研究生生源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9):649-653.

计算机硕士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育硕士;矩阵培养模式;课程框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07―0119―03

引言

教育硕士是一种专业性学位,在国外称职业性学位,与学术性学位不同,它面向的是中小学教师,以培养实务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既是教师的职后培训,又是教师的学历提高,旨在提升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1996年教育硕士开始在我国设置,审视十年来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重知识传授、轻实践应用”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尤其是在教育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信息技术教育摆在了不可忽视的地位。因此,作为信息技术的应用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对于广大教育硕士就尤为重要。计算机应用基础不同于其他课程,它贴近现实,有着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可操作性、实用性、时效性,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如何通过这门课程培养教育硕士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如何提高信息信息素养,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教育硕士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忽视了计算机应用基础在教育硕士培养中的重要意义

近些年来,教育部十分重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1999-2003年,教育部实施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截止2003年底,全国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通过多种途径,不同程度地接受了一轮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大部分教师初步掌握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工作还仅仅是个开始,成效是初步的。从总体看,我国绝大多数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还不能适应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效益的发挥,成为推进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之一。教育硕士绝大多数是来自中小学的一线学科教师,为教育硕士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失为一个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很好的途径。因此,计算机基础对于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 忽视了教育硕士的实际需求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教育硕士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及日常事务问题。现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的设置虽然能够使教育硕士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但由于缺乏对教育硕士的调查和分析,与教育硕士的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的脱节。一方面,没有充分考虑他们需要什么样知识,这些知识通过哪些内容才能转化为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没有关心教育硕士在实际的教学中遇到过哪些关于信息技术方面的问题,能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解决这些问题,以及如何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其结果必然是难于充分调动教育硕士的学习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也难以学以致用。

3 忽视了教育硕士自身的特点

教育硕士具有以下特点。首先,随着计算机知识的普及与推广,广大从事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由于经济条件、学校级别、从事学科以及个人兴趣等原因,教育硕士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其次,教育硕士绝大多数是来自于中小学的一线学科教师,他们都至少具有3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在实际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对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使用有着强烈的渴望,同时个别人还有过一些使用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的经验和体会,而这些都会成为他们学习计算机基础的强大动力。而现有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往往忽视了教育硕士自身的这些学习特点,把教育硕士与全日制研究生同等对待,采用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方法、同样的评价标准,没有选择适合他们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没有体现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色,导致所学知识与实践脱离。

二 教育硕士计算机应用能力矩阵式培养模式的设计

从实际出发,为解决这些来自中小学的一线学科教师的教育硕士在教学应用、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我们通过对教育硕士进行座谈、问卷调查等充分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对所收集的数据整理与分析后,我们认为对教育硕士应在三个层次(教学应用、教学研究、教学管理)和五个能力(资源管理、写作能力、演讲能力、数据管理能力、信息共享能力)上进行训练与培养,图1就是我们所设计的教育硕士计算机应用能力矩阵式培养模式。

三 教育硕士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课程内容框架设计

根据教育硕士计算机应用能力矩阵式培养模式,我们认为教育硕士的传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已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为此我们结合现代教学理念,设计了教育硕士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框架如表1所示。

有了教育硕士《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框架,我们就可以根据矩阵式培养模式和课程的内容框架来组织编写教材,从而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案例设计、教学资源设计、教学评价等设计,更加有效的提升教育硕士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课程内容:以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技术实践能力的改善和教法的提升为根本。

课程目标:

 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相应的技术操作能力

 提升教师的理论修养并为教师更好的理解和实施新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 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实施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

 使教师具备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全局观和较为扎实信息技术教育理论基础

四 总结

到目前为止,我们连续对我校最近三届教育硕士按着教育硕士计算机应用能力矩阵培养模式实施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不仅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而且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学员们一致认为,他们在这门课程中收获了太多太多,既有先进实用的计算机技能,又有新的教学理念;既学会了计算机知识,又学会了如何使用这些知识;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又是一个运用计算机辅助自己的工作的过程;既完成了学业,又获得了个人的作品等等。总之,为教师们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

参考文献

[1] 王克勤,盖立春.对教育硕士培养工作的反思及建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4,(8).

[2] 金芳.关于面向教育硕士的《教育技术》课程设计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5,(15).

[3 ] 张培,狄雁.教育硕士教学方式的转变:从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到行动学习[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8).

[4] 李蕾蕾.对我国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5,(5).

Matrix Cultivating Model Design in Computer Application Ability of Education Master

ZHAO Xi-wu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Computer &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ollege, Hohhot, Inner Mongolia,010022,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nation's original intention of establishing professional education master's degree ,the paper analyzes problems that the course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exists , opened for education master, and designs matrix cultivating model in education master's computer application ability ,then shows frame design of course content on the basis of this model.

计算机硕士范文第6篇

【关键词】计算机 工程硕士 质量保障 认证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57-03

一、我国计算机学科工程硕士教育概况

信息产业是20世纪以来世界关注的焦点,也是我国经济中的发展重点,其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及业务创新已经成为提高我国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推进我国信息产业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创新计算机学科领域人才培养模式,为信息产业提供相当数量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支撑,已成为当务之急。

为满足信息产业的人才需求,我国在培养学术型人才的同时大力开展专业学位教育,目前全国在包括计算机技术和软件工程等40个工程领域开设了专业学位。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与学术性人才培养是高层次人才培养中的两个重要方面。经国务院批准,1997年至今教育部先后授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78所高校为计算机技术专业工程硕士的培养单位,还授权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119所高校作为软件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的培养单位。

在计算机学科工程硕士教育规模日渐扩大的同时,其教育质量也受到了来自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关注。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一般分为内部质量保障和外部质量保障:内部质量保障一般在各培养单位内部开展,其标准和程序的制定、实施、监管都由培养单位的教职人员做出判断并进行管理;而外部质量保障主要由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其他社会中介机构负责。根据我国学者陈玉琨和陆震的研究,我国的高等教育属于政府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大陆模式”,因而本研究主要针对我国计算机学科工程硕士教育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展开研究。

二、我国计算机学科工程硕士教育认证体系现状

我国计算机学科工程硕士教育的认证机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成立和应用时间较短,但已形成了一套明晰的组织架构,制定了较完备的认证标准和程序。

(一)组织结构

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委员会是经教育部等行政主管部门授权,负责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组织机构,其下主要设有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及其秘书处、监督与仲裁委员会和各专业认证分委员会(试点工作组)。根据2007年出台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办法》整理其总体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全国认证专家委员会组织结构图

我国工程教育认证专家委员会组织结构采用了企业组织中的职能型结构,这种组织是以工作方法和技能作为部门划分依据的,每一个职能部门所开展的工作将为整个组织服务,同时专业人员属于同一部门,有利于知识和经验的交流,有助于技术问题获得创造性的解决。

(二)认证标准

目前我国的计算机学科工程硕士教育专业认证遵照根据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2008年制定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进行,认证标准分为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两部分。如表1所示。

为了突出各专业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我国计算机学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制定从一般标准落实到特定专业的具体标准,通过从共同到专业标准的不断提高,使教育的质量也不断提高,以保证学生学习输出质量满足社会需求。

通用标准是各工程教育专业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涵盖7项指标,认证分委员会(试点工作组)就7项指标下共18个方面的内涵,按照认证标准给予是否合格的判定;专业补充标准则从两个方面同时进行:一是考查学校的输出结果,即学校是如何根据自己的办学宗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的,学生学成以后是否达到了专业培养目标,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二是考查教学过程,即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是如何设计和实施,是否能够根据本专业特点从适用范围、课程体系、实践及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等几个方面来保障培养目标的实现。

表1 计算机学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三)认证程序

根据《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办法》相关规定,我国计算机学科工程硕士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6个阶段,大致流程及时间安排如图2所示。

图2 中国认证专家委员会认证流程

(四)认证结论

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流程,最终得出的结论可能有四种情况,而认证状态的保持又分为两种情况。根据《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办法》相关内容整理如表2所示:

表2 我国认证专家委员会认证结论及状态保持情况表

认证过程中遭遇不受理申请或者未通过认证的,则认证专家组向申请单位说明理由,认证工作到此停止,申请单位须在达到申请认证的基本条件后重新申请认证。

认证结论为通过认证的,申请单位应在有效期内针对认证专家组的认证意见以及本校专业建设方面的新进展定期向秘书处提交一次改进报告。在有效期内如对课程体系做重大调整,或师资、办学条件等发生重大变化,应立即向认证分委员会(试点工作组)申请对调整或变化部分进行重新认证。重新认证通过者,可继续保持原认证结论至有效期届满;否则,终止原认证的有效期。重新认证工作参照原认证程序进行,但可以视具体情况适当简化。

三、我国计算机学科工程硕士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计算机学科工程教育的专业认证试点工作于2006年启动,试点工作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导向,以学习产出评估和教育过程评估并重,以评估研究与评估实践相结合,变单纯的教育系统评估为社会评估,规范学校管理和鼓励办学特色相统一,至今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以下问题。

(一)相关法规建设滞后

目前我国学位设置及相关教育发展的指导法规仍然是198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至今已有30多年时间,随着经济社会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其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的需求,越来越多的问题日益凸显。

(二)社会参与角色缺失

我国的计算机学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委员会是由教育部等行政主管部门授权的,是从属于政府机构的组织,独立性较差,政府的主导性和权威性较强,这直接导致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结论较为缺乏说服力。而在社会参与方面,虽然我国有一些事业单位性质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会评估机构,但多数还是直属于相应的教育部门,对于我国专业学位的外在约束和鞭策力相当有限,也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缺乏可靠的约束机制。

(三)评估标准有待加强

我国计算机学科工程硕士教育的评价指标没有提出可量化的、可操作的、全面的指标体系。另一方面,目前我国计算机学科工程硕士教育认证的标准是2007年8月颁布的试行标准,其在制定时很大程度上参考了美国ABET(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工程专业认证标准中的内容,ABET评估标准的一大特点是尤其强调持续改进,每隔几年时间都会重新预测未来的工程教育质量要求,并对认证标准进行大范围的修订,这是尚处于试点阶段的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短期内难以达到的。

(四)国际认可程度不高

目前我国计算机工程硕士教育认证尚缺乏国际互认的概念,并没有一个专门的组织或机构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工程评估组织开展交流与合作,从评估标准中也没有看到与国际评估标准衔接的导向。同时我国现有的计算机学科工程教育质量评估只是合格评估,结果仅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两种情况,各培养单位绝大多数只追求及格,按照全国统一的评估标准来进行,而不太会主动追求特色化、国际化的工程硕士教育质量。

四、完善我国计算机工程硕士教育认证体系的对策

为了加强本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建设,建立健全相关标准和程序,推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和完善,促进工程教育界、产业界和行业协会的沟通和协调,同时推进工程教育学位和工程师资格的国际互认,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一)完善相关法规,准确定位专业学位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经得到初步发展并且还将有更大发展的背景下,要解决专业学位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首要的是转变思想观念,将专业学位放在与其他学位同样的教育地位来办,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学位制度。目前国务院学位办正在积极起草《学位法》,以取代1980 年颁布的《学位管理条例》,其中将把专业学位与传统的学术性学位并列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主体,还将给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各专业学科一个规范的专业目录,这将为改变专业学位的地位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转变政府定位,发挥中介机构作用

计算机学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需要政府、教育界、工业界、行业协会都参与的系统工程,政府应逐步转变定位,从直接参与向间接指导、从微观具体事务到中宏观政策制定过度。举办“高校排名”的民间组织、用人单位和新闻媒体等中介机构都是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力量,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中介机构在政府教育管理部门的监督和宏观管理下独立进行评估和研究,评估和研究的结果既可以为有关政府管理部门和高校提供参谋意见,也可以向公众提供咨询服务

(三)强化质量理念,强调持续改进概念

追求卓越的良性循环是认证标准、认证机构的生命源泉,尤其对于计算机类更新速度快、周期短的学科,只有质量跟上了时代的要求,与企业和社会的需要齐步,认证机构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应该发现落伍的坚决抛弃,察觉不全的及时丰富补充,尤其是认证标准要具有前瞻性,保证与社会经济发展并行,真正做到持续性改进。

(四)加强国际合作,拓宽认证适用范围

伴随着全球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工程教育专业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也会不断调整,因此我们必须时刻关注和研究国际认证标准的变化与发展趋势。认证机构内部应单独设置一个国际交流合作的窗口,专门负责和关注世界范围的认证工作交流和相关协议(如《华盛顿条约》等)的谈判等事务。还应对认证标准进行不断地修订和完善,使我国的认证标准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的认证水平相当,使我国计算机学科工程教育的质量得到国际同行的承认,为我国的信息产业走向世界创造积极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陆震.政府视角下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再造[D].同济大学,2008

[2]周远清.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更多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5)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2012JGA203)

计算机硕士范文第7篇

关键词:工程硕士;计算机;学位论文;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2-5474-03

自设立计算机类工程硕士以来,工程硕士在我国高层次专门人才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改变了计算机学科学位类型比较单一的状况,为满足我国企事业单位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和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但是在计算机类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工程硕士的培养包括课程教学、工程实践、学位论文等多个环节。本文就计算机类工程硕士论文质量的现状、工程硕士论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1 计算机类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存在的问题

1.1 论文相对简单

国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指导意见中指出:论文选题一般应直接来源于企事业单位,具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和实用价值,同时应具有先进性、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在计算机类工程硕士的论文大部分与工程硕士从事的工作相关,来源于企事业单位,有实际的应用背景和使用价值,但深度不够。就近几年的实际情况看,计算机类工程硕士的毕业论文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约占80%,硬件设计约占10%,图形图像处理约占5%,其它约占5%。计算机类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大部分是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相对比较简单。所使用技术难度相对较小,工作量相对不足。

1.2 论文选题有一定的重复

工程硕士论文选题有一定的重复,相近题目较多,有的相关题目几乎每年都有学生做。这与学生所从事的工作有很大关系,因为很多工程硕士来自不同单位的同一部门或同一单位的同一部门,他们的工作背景十分相似,工作内容十分相似,所开发使用的系统在功能、技术上都有相似之处。

1.3 论文对国内外现状不了解,先进性不足

工程硕士论文中引用的参考文献绝大部分是中文文献,英文文献较少,有的论文中几乎没有;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在高水平刊物上发表的文献相对较少;所引用的参考文献的时间较旧;一些学生在论文中很少提相关研究工作。这些都反映出工程硕士论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缺乏了解,所做论文先进性不足,创新少或基本没有创新。

1.4 论文写作不够规范

计算机类工程硕士论文各培养单位都给出了统一的格式。但是从提交上的论文来看,工程硕士论文写作不够规范,具体表现在:英文摘要翻译错误较多,参考文献在正文中未标出,论文内容格式不一致,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不统一等。有的工程硕士论文中不区分别人的工作和自己的工作,混为一谈,不突出重点。

2 原因分析

2.1 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

大部分学生考取工程硕士是为了有一个更好的学习平台,能更好的提升自身素质,学成后为企事业单位更好地做出贡献。但是一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功利目的,或为了评职称、或为了涨工资、或为了升职,只想拿一个文凭。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认真学习,在做论文过程中不认真做论文,甚至有找人替做论文的现象。

2.2 导师指导不到位

工程硕士论文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对毕业论文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计算机类工程硕士导师实行双导师制,这是一个很好的导师指导体制,可以发挥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双方优势共同指导工程硕士。但是在实际指导过程中这种体制却没有充分发挥它的优势,校外导师基本不起作用,有的学生在提交论文之前临时找一个校外导师。在整个论文阶段,工程硕士和导师联系很少。

2.3 培养单位管理欠缺

高校作为培养的主导单位,应该制定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地过程管理体制,以利于对每个工程硕士培养实行全程监控,确保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要从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角度去重视这个问题,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不能把工程硕士办成一个产业,一味扩大规模,追求效益,而忽视了质量。

2.4 企事业单位应重视

工程硕士所在企事业单位应加强对人才培养的扶持。工程硕士所在企事业单位作为工程硕士的实际使用方,对高层次人才有需求。企事业单位应该为自己单位人才培养提供相应的配套措施,比如给予一定的脱产学习时间,尽早为工程硕士配备校外导师等。

2.5 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配合不到位

企事业单位需要人才,派遣相关员工到高校参加工程硕士学习,高校收取一定的费用,为企事业单位培养人才。这是一个很好的纽带,给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合作机会。只有双方联合培养,才能真正培养好工程硕士。但实际工作中,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配合较少,基本处于脱节状态,没有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

3 应采取的措施

采取培养单位、企事业单位、导师(校内导师和单位导师)、学生等多方面齐抓共管,提高工程硕士论文质量和工程硕士培养质量。

3.1 学生自身

选题时,多阅读相关文献,对论文的国内外研究工作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了解在相关方面国内外研究已到达何种水平。多思考别人已经研究的问题我们能否改进或采用其它方法能更好地解决,别人研究的问题我们能否加以拓展,别人在其它研究中所采取的方法和技术能否应用到我们的研究中改进我们的工作。尽量做一些带有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工作,不要做一些重复性的简单研究工作。

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要注意将别人的研究工作和自己的研究工作分开,首先阐述别人的研究工作,然后重点阐述自己的研究工作及自己的研究工作与别人的不同和创新。

在写作过程中提高规范意识,按照培养单位要求的规范格式来写,参考文献在论文正文的引用位置一定要标出,参考文献引用位置要与引文内容一致。英文翻译一定要合乎语法规则,专业名词一定要使用恰当。

3.2 导师职责

指导老师负责工程硕士毕业设计和学位论文的撰写工作。导师的指导、监管和治学作风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工程硕士实行双导师制,由校内导师和企事业单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外导师共同负责。这样做的目的是根据工程硕士在职的特点, 充分发挥校内老师理论知识扎实和校外导师有实际项目经验的各自优势,保证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现状是双导师制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培养单位在选拔工程硕士导师时应当注重工程硕士和学术学位研究生的不同。在遴选时使用不同的遴选条件,在工程硕士校内导师遴选时要注重学术水平和实际项目经验并重,尽量选取两者兼而有之的作为工程硕士导师。不要把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导师不加遴选直接作为工程硕士导师,这样做没有注意到工程硕士和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的不同,不利于工程硕士质量的提高。没有实际项目经验的导师指导工程硕士是不合适的,但指导高校教师可以。

工程硕士校外导师的遴选现在没有完善的机制。培养单位应该和工程硕士所在企事业单位一起做好这项工作。根据工程硕士所在企事业实际情况确定遴选标准。工程硕士的培养对企事业和培养单位都是有利的。企事业单位可以提高自身人才素质的提高,培养单位可以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工程硕士校外导师应选择企事业单位中实际参加项目的高级技术负责人,由培养单位应该和工程硕士所在企事业单位共同遴选,发放聘任证书并给予较好的待遇。

工程硕士、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在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写作期间应经常互动,交流意见,共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虽然身处异地,但互联网和移动电话技术的普及,使得异地在线交流完全没有问题,尤其是对计算机类工程硕士,语音聊天、视频聊天、电子邮件、飞信等为异地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3 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规范论文过程管理

培养单位应和企事业单位共同努力,规范培养流程,对论文的整个过程进行规范管理。

1)开题答辩

开题是论文工作的开始,是学生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指导下完成选题和调研,写出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后进行的工作,开题工作目的是对学生选题的内容、研究方案、可行性、难度、工作量、先进性等进行评估,提出建议,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题目。

开题工作应由培养单位和工程硕士所在企事业单位统一组织,开题小组由非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在内的其它校内、校外专家参加,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列席旁听,可以参与讨论。开题工作要召开专门的会议,学生先对自己选题的内容做阐述,然后开题小组的校内、企事业单位专家提问,提出意见和建议。选题不合格者不能进入论文阶段。开题工作要当场形成集体评议,开题小组专家、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学生本人要在集体评议书上签字确认。学生的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开题的集体评议书培养单位、学生所在企事业单位、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学生本人各留一份存档。

2)论文工作

论文工作应在两位导师指导下由学生本人完成。在论文完成过程中要求学生、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定期(每周一次)交流,交流阶段性的进展、在论文完成中遇到的问题、商讨解决方案。不需要每次都见面交流,可以共同通过网络交流。每次交流要形成论文定期工作报告,内容包括论文进展、期间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案等。论文定期工作报告学生、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培养单位、学生所在企事业单位都要存档,作为对学生、校内导师、校外导师考核的依据。

3)论文

剽窃别人论文、科技成果属于学术不端行为,必须防止。为防止剽窃论文等不良学术行为,一些部门开发了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软件。培养单位应当购买相应软件,学生提出论文答辩申请后要求学生提交电子版学位论文并使用防剽窃软件对学位论文进行。发现抄袭行为,不允许答辩,培养单位和学生所在企事业单位要根据情况对学生和校内导师、企事业单位导师予以处罚。

4)论文盲评

论文写作完成后,答辩前培养单位要组织学生论文盲评,盲评一般要两份论文,为了盲评效果少受其它因素影响,最好两份都校外盲评。盲评两份都不及格,不能答辩,根据盲评意见继续修改论文。盲评两份都合格,可以参加答辩。盲评一份合格,另一份不合格,要再送第三份盲评,第三份盲评不合格,不能答辩,第三份盲评合格,可以参加答辩。所有盲评意见反馈给学生、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培养单位、学生所在企事业单位备案存档。

5)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是论文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答辩由非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在内的其它其它校内、校外专家参加。首先由学生针对论文内容陈述,然后专家提问,学生回答,最后专家根据论文写作情况、答辩情况、培养单位提供的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开题报告集体评议书、论文定期工作报告,综合后给学生论文成绩。论文成绩不能仅仅根据学生的论文和答辩给出。论文工作是一个过程,应该结合论文整个过程的各个阶段给出论文成绩,这样才更加合理。从论文的整个过程中才能发现论文工作的整个轨迹,才能发现学生写出的论文是否是学生本人所作,是否是学生本人的创新。答辩形成集体决议,由答辩专家集体签字。培养单位、学生所在企事业单位、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学生本人各留一份存档。

6)加强考核制度

对导师的考核。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应当联合对校内、校外导师考核,对指导认真,水平高的导师应予以奖励,鼓励先进,发挥榜样的力量。对不认真负责,水平较差的导师应予以惩罚,甚至取消导师资格。

对学生的考核。对于学习认真,成绩优秀,论文质量高,为企业解决了生产实际问题,产生了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学生予以奖励。对不认真学习,成绩较差,论文有抄袭,找别人做论文等不良学术行为的学生应予以惩罚,甚至取消学籍。

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应积极总结计算机类工程硕士培养工作中的不足,借鉴优秀工程硕士培养单位的先进经验。把现有工程硕士教育办好,提高工程硕士论文质量,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使工程硕士真正得到企事业和社会的肯定和欢迎。

参考文献:

[1] 王伟,吴信岚.从学位论文的引文分析看环境工程硕士的文献需求[J].情报探索,2010(10):79-82.

[2] 郑林华,袁继兵,向良军,等.对指挥型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指导工作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3(2):44-46.

[3] 王霁,杜Z.工程硕士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5):86-89.

[4] 刘伟,郑永果,闫春.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几点问题的探讨[J].才智,2008(5):7-14.

[5] 周文辉,张爱秀,刘俊起,等. 我国高校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现状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7-14.

[6] 徐玲芳.社会服务视角下的工程硕士教育质量标准[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53-54.

计算机硕士范文第8篇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技术;英语专业;翻译教学

1. 高校英语专业辅助翻译教学的含义

如果想要将翻译教学与网络相结合,首先你要了解翻译教学的含义是什么,翻译教学就是指将一些正确的社会观念、价值观念以及人生观通过教育的方式来传输给某一个社会群体,这个群体可能是学生也能是社会普通人士。现今时代是一个网络时代,硕士生作为社会中的先锋群体,他们必然是网络的忠实使用者,所以网络就必须成为新的翻译教学工作的载体。“英语专业辅助翻译教学也可以说是现代网络技术与传统的翻译教学的结合物。”

硕士生作为社会中的一股新兴力量,他们在硕士期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很有必要的。所以硕士的英语专业辅助翻译教学是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是非常有意义的。在整个英语专业辅助翻译教学活动中,要充分使用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将现代的传播手段利用在这其中,这种教育方法关键在于有好的设备以及很好的教育工作者。英语专业辅助翻译教学是指抓住网络本质,针对网络影响,利用网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网民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辅助翻译教育方面的影响,让网民能够从这些被传达的思想中受到一些教育,让网民形成一套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及正确的政治品德的一种教育实践。

高校英语专业辅助翻译教学是翻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和现代传播技术等手段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当代硕士生的个性及认知特点而设计的一种新的翻译教学方式。当代硕士生是深受网络时代影响的一批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是网络的忠实使用者,他们乐于尝试一些新技术和新方法。而英语专业辅助翻译教学就是利用现代的网络传播技术作为载体,进行传播一些日常生活中只能在课堂上学习到的思想道德观念,这些思想道德观念会通过网络在潜移默化中被这些硕士生们更加容易接受,使其在正确的信息指导下成为符合当代社会要求的人才。接受过翻译教学的硕士生们具有更强的认知能力,在步入社会之后变得更加具有社会竞争力,同时翻译教学在有了网络作为载体后更加具有生机和活力。

2. 计算机辅助翻译在翻译硕士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1 把握好计算机辅助技术对翻译教学的优势

比起传统的辅助翻译教学,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有着自身的显著特性。首先,因为计算机辅助技术不能像博客或者日志那样能够长篇大论,因此学生可能通过零碎的表达来发表自己的内心想法,让所有的辅助翻译教学参与者都能享受到计算机辅助技术提供的功能;其次,计算机辅助技术、手机等这类移动终端能够跨越地域自由共享信息,这样一来就为辅助翻译教学提供了便捷的通道,可谓是其他教育方式的补充,让英语专业教育的参与者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真正的实现教育工作主要对象双方的“无缝对接”;第三,通过计算机辅助技术里面的微群社区,可以自由选择特别关注并不断转发,这不仅方便辅助翻译教学工作者把握学生的思想趋势的信息,同时还能改善工作质量,减少了对教育的投入成本,同时也实现了辅助翻译教学的最终目的[1]。

2.2 借助计算机辅助技术丰富学生学习内容

传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来自课堂之上,而黑板的大小是有限的。所以,一节课之内能够传授的知识内容也是比较有限的。但是如果是运用现代网络科技的话,教学内容将会变得更加丰富。因为网络作为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其信息存储量是非常惊人的。正是计算机辅助技术使得辅助翻译教学工作得到了延长,传统的英语专业教育工作就是讲课,这种方式暴露出了诸多问题。计算机辅助技术打破了传统僵硬的授课方式,使接受辅助翻译教学的主体范围扩大了,进而让更多的人接受到了辅助翻译教学。辅助翻译教学将不在局限于几十平米的教室内,在网络上,虚拟空间是无限的并且自由的,这样一来,辅助翻译教学就更加多元化、更加开放化了。高校英语教育工作教育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技术来对英语教育课程做补充,并且要做好带头作用,规范的使用网络语言,采取学生比较乐于接受的方式去进行辅助翻译教学,尊重每位学生,认真回复他们的留言和意见,耐心的为学生答疑。教学者在进行网络教学时,可以随时调动一些对于本节课有用的内容来给学生们举例或者丰富内容以帮助学生们理解内容。这样的教学是很容易吸引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的。此外,在编写教案或者未来的教学计划时,教学者也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得更多的资料,这也是对于教学者的一种充实。

2.4 网络提高了翻译教学的效率

传统的翻译教学主要采取课堂讲课的方式,翻译教学者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查阅资料、撰写文稿,而学生的自身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个人的兴趣被忽视,只能封闭的接受教育者的灌输;传统翻译教学的形式单调,单凭“一张纸、一支笔、一张嘴、一块黑板”进行枯燥乏味的说教,教育手段滞后,忽视学生的接受情感需要,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教育效果不理想。而网络的引进大大提高了翻译教学的效率,较之传统的翻译教学具有很强的优越性。便捷的网络传递,可以极大地提高翻译教学的传播效率;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极大地增强翻译教学的教育效果。同时可以赋予翻译教学的内容以极高的文化和科技含量,将教育内容的政治性本质隐含在文化知识和现代科技信息之中,使教育对象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增强学生的接受效果,才能够保障教育者的教学效率得到质的提高。

2.5 做好网络心理健康与法制教育工作

硕士生作为一群年轻人,在心智上各方面都会呈现出一些不成熟的现象,比如在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恋爱中,硕士生们往往都会在遇到挫折时,选择逃避或者选择使用消极的态度去面对。硕士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社会各界特别是高等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在如今的网络环境下,硕士生必然将面临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上的挑战,这当然也给解决硕士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一次良机。

3. 结论

计算机辅助技术的运用,使学生辅助翻译教学迈入了一个新纪元。作为一个崭新的网络媒介,计算机辅助技术能够顺利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共享,为高校顺利进行辅助翻译教学创造了先决条件。计算机辅助技术时代给高校能够顺利展开辅助翻译教学工作创造良好环境,辅助翻译教学内容的创新其实就是将高校学科优势最大限度发挥,将辅助翻译教学工作领域进一步拓展,与此同时还加大高校英语专业教育工作影响力,保证英语教育工作能够顺利展开。■

参考文献

[1] 廖柏森.使用 Moodle网路平台实施翻译教学之探讨[J].翻译学研究集刊,2008(11).

[2] 苗菊.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

[3] 王立非、王金铨.计算机辅助翻译研究方法及其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5).

作者简介:

孙惠斌(1981-),男,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计算机硕士范文第9篇

关键词:计算机;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2-7845-02

学位论文是计算机类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但是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计算机类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出现了一些问题,应引起重视。为了能培养出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合格人才,需要找出现阶段影响工程硕士论文质量的因素,并从管理上、制度上、教育过程的各环节上加以改进。

1 影响计算机类工程硕士论文质量的原因

1.1工程硕士进校不离岗的学习方式

工程硕士一般是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在学习的同时要完成单位的工作任务,因此做论文、上课的时间比较紧张。即使节假日等有空,部分工程硕士因忙于家庭等原因,很少把精力放在论文和上课学习中。

1.2 学习意识淡薄

部分工程硕士学习目的主要是想拿文凭,用于晋升职称,涨工资,对于是否学到知识学生自己不重视。出现了部分工程硕士找人做论文、不上课等现象。

1.3 部分用人单位不重视

用人单位是用人的主体,应当对工程硕士的论文、学习素质最重视,但是由于经验不足等原因,有些用人单位没有提供完善的培养体系。主要体现在:(1)未对工程硕士学习和论文情况进行考核,只认学位证,其它不管;(2)对用人单位企业导师不考核,无激励措施,企业导师只是挂名,有的工程硕士只是在答辩前才临时找。(3)在工程硕士论文和上课期间提供方便较少。

1.4 导师指导力度不够

导师是学生论文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在实际指导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1)导师缺乏实际工程经验;(2)学生在工作单位,与导师接触少,有的学校导师和学生基本不见面,只在答辩前见面;(3)导师要上课、搞研究,对工学硕士较为重视,对工程硕士不够重视。

1.5 教学学院放松要求

由于工程硕士多为企事业单位职工,管理相对比较困难,因此,专业领域所在学院往往放松对工程硕士论文、教学的要求,不严格管控。造成论文质量下降,教学效果不佳。论文内容空洞,有时尚不及本科生论文,缺课现象,考试抄袭现象时有存在。

1.6 办学学校放松管理

随着工程硕士办学自的下放,各办学学校出于多方面的考虑,希望扩大招生人数,宽进宽出现象普遍存在。(1)为了多招生,放弃生源质量;(2)对学院教学、论文无评估和管控措施。(3)管理人员不专业,很多未受过研究生教育,对硕士的培养过程不了解,自身能力受限,外行管内行。

1.7 教育部门监控不到位

教育部门将工程硕士办学自下放,但工硕管控措施缺乏,无法真正把握各高校的论文、招生、教学的真实情况。

2 提高计算机类工程硕士论文质量应采取的措施

工程硕士的论文和培养质量是教育部门、办学高校、教学学院、校内导师、单位导师、工程硕士等工程硕士培养教育链条上所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有要素协同工作,每个要素各尽其职,才能真正提高工程硕士论文质量和培养质量。

2.1 企事业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比如人事部门对单位人员学习给予管理。对单位人员参加工程硕士培养制定规划和具体计划。对参加学习人员提供便利条件和过程管理。(1)为工程硕士提供时间上的保证,减小工作量;(2)为工程硕士提供资金上的支持,例如减小工作量,不扣工资和福利,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报销来回路费和食宿;(3)对工程硕士加强管控措施,保证参加学习人员的学习质量。 如要求学习人员每月提交学习报告,对学习人员学习过程中的出勤和学习成绩及时向培养单位了解情况,定期与培养单位交流每个学习人员的信息,并建立学习人员培养档案, 对学习整个培养过程实施监控和管理;(4)为每个学习人员生在企事业单位中安排优秀高职称人员担任单位导师,对企事业单位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情况实施过程管理,企事业单位导师要向企业每月提交指导报告;(5)为学习人员提供奖惩措施。对学习过程成绩优异,为企事单位的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新工艺设计做出突出贡献的学习人员给予奖励, 并为优秀学员交付学费,提供优先晋升的机会。对于不积极学习的学员,不提供优惠条件并提出具体惩罚措施;(6)为企事业单位导师制定奖惩条例。对认真指导的企事业单位导师给予经济上的奖励,优先晋升的机会激励导师悉心指导。对不认真负责的企事业单位导师,取消其资格并制定具体的惩罚措施。(7)协助学习人员根据工作的实际需求选题,最好研究能推进单位技术革新,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为学习人员提供做论文所需的实验条件和实验经费支持,为学习人员做学位论文提供便利条件。

2.2学生个人

学生个人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现代观念,端正学习态度,放弃只拿文凭、涨工资、评职称的功利主义思想, 明确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人需要终身学习的社会现实和需求。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素质,把工程硕士学习作为提高个人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认真学习,虚心向任课老师,企事业导师,校内导师请教,积极主动与他们联系,加强学习交流。

2.3教学学院

教学学院作为工程硕士论文和教学的主要负责单位,应加强管理。(1)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结合每个用人单位和每个学员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课程根据用人单位和学生的情况开设,不能所有工硕,所有用人单位一个培养计划,培养计划的制定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2)选派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师担任课程任课教师。高校中的老师理论基础扎实,但实践经验可能存在差距,可以通过聘请校外兼职教师的方法缓解这个问题。(3)对任课老师实行考核和奖惩,根据学生的反应和问卷调查,督导专家听课,对任课老师考评,能者上、劣者下,对教课优秀者增加讲课酬金,对讲课差者取消资格;(4)聘任选拔优秀老师担任工硕导师。将工程硕士导师和工学硕士导师分别遴选,针对工程硕士的特点制定遴选条件,对工程硕士导师的遴选条件要注重实际项目经验。导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每月要向学院提交指导报告;(5)对聘任的硕导实施考核和奖惩。根据学生的反映、问卷调查和指导学生论文情况进行导师考评,对成绩优异者增加指导工硕名额,增加酬金,对考核差者取消其资格。(6)学院成立工程硕士指导委员会统一协调制定工程硕士各项规章制度、考核措施,并让每个相关人员了解规定。指导委员会应有本院主要领导,吸收学术专家,用人单位领导、学员参加,广泛征求意见,制定详实的工作条例;(7)建立学员管理档案。对学生从入学、课程教学到论文全程跟踪记录学员各阶段的学习情况以供查阅;(8)学院严格教学管理。要求学生认真上课,缺课过多者不准予参加考试。严格考试纪律,杜绝抄袭现象。,严格批卷,考试成绩差者,不能通过考试。不要让学生认为只要拿钱就能拿到学分;(9)严格论文过程管理。严格执行开题、中期审查、预答辩、盲审、答辩。要求学生每月向学院提交论文进展报告,

2.4办学学校

学校应对工程硕士培养严格要求。(1)学校需要对工程硕士招生严格管理,成绩偏低者不准录取,保证生源质量,不能为扩大招生而不顾学生质量。(2)学校要对各二级学院培养计划的制定、课堂教学情况、导师情况、论文情况坚持定期评估和监控。督促学院提高论文质量和培养质量,树立良好形象。(3)选派对工程硕士培养熟悉的工作人员担任相关管理工作,不要出现外行管理内行的情况。(4)对二级学院根据评估实施奖惩, 对评估优者提供奖励,并扩大其招生规模。对评估较差的学院给予惩罚,限期整改,减少其办学规模或终止其招生。(5)协调学校图书馆为工程硕士提供账户,方便他们在校外访问图书馆资源。

2.5教育部门

政府主管教育的机构应定期对每个学校的工硕招生情况、培养情况、论文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和监控。督促各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对各学校进行奖惩,对评估期间培养质量优异的学校给予于肯定、表彰和奖励。对办学质量差的学校给予警告,限制整改或终止办学资格。

计算机类工程硕士论文质量保证体系覆盖工程硕士培养的全过程和工程硕士培养链条的各个环节,各方应积极合作,提高工程硕士论文质量和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家浩.软件工程硕士论文质量评价模型及相关问题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7(22):129-135.

[2] 龚玉玲.影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核心因素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

[3] 刘伟,闫春.多方协同,提高计算机类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22:5474-5476.

计算机硕士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计算机图形学;硕士教学;课件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计算机图形学”(以下简称“图形学”)是本校计算机专业的硕士选修课程,同时也常常被地理信息、地球科学等其他专业的学生选修。课程内容涉及图形显示处理流程、图形硬件设备、图形系统、二(三)维图形的生成和处理算法、裁剪、几何变换、交互技术、三维消隐等。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准备和实践过程中,归纳出该课程的特点如下:(1)课程内容偏重于理论,部分算法较抽象且不易理解;(2)课程内容涉及面广;(3)较多算法或理论是几十年来固定不变的经典;(4)这些理论的作用隐藏于日常的计算机使用中,虽然无处不在,但体现为用户透明的状态。正因为以上几点,学生十分容易表现出畏难和轻视的情绪。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强教学过程的系统性是关键问题之所在。

总体上,笔者主要通过强调经典理论的实用价值和最新动态、设立中心线索、在内容广度上适当取舍、在内容深度上侧重不同、以及对前后内容关联性的密切提示,使得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的过程中,在心里自然、逐步地构建出一棵茂盛的“大树”――从“树干”(了解图形学的核心意义)开始,逐渐的长出“枝杈”和“树叶”(图形学的各项理论和相关算法等)。学生在课程结束之后,既可以围绕一片“树叶”娓娓道来,也可以对某个分支产生浓厚兴趣并进行深入的研究甚至在那里获得“果实”的回报。

2总体教学思路

2.1明确定位

笔者对本课程的定位如下:

(1) 打开窗口:95%以上的同学原来对图形学这一学科一无所知,当他们知道图形学和他们每天使用的计算机系统原来是如此密切相关的时候,兴趣就会油然而生。

(2) 介绍经典:图形学中多为经典理论和算法。但经典不是过时,而且如果有兴趣研究,还可能将其超越。

(3) 系统了解:看似分散的理论其实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掌握各方面知识并深入理解其关系将受益良多。

(4) 局部深入:几乎每个知识点都可以独立成为一个研究体系,但教学中只能选取部分重点进行深入讲解。

在每年新生的第一节课上,通过以上说明,学生可以对整体教学思路有一个快速准确的把握,方便了选修者的取舍,留住了真正有兴趣的学习者,也为后期的“教学相长”打下了基础。

2.2激发学习兴趣的主要手段

笔者通过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1) 强调经典理论的实用价值:与理论算法相对应的举例都和日常的计算机使用、编程直接相关,更易于理解理论知识,又能够体会到图形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2) 关注分支的最新发展动态:以某一经典理论为核心,往往可以辐射延伸到一系列研究方向上,适当介绍相应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更能够引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3) 用OpenGL实例贯穿全程:OpenGL提供的函数中有着经典算法的实现例证、清晰地体现了图形学理论的应用。而通过OpenGL编程教学和实验,能够获得有利于就业或深造的实践经验,更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4) 自由话题讨论:在学期的后半段,让学生各自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图形学有关研究内容并进行简单的资料准备,然后提交全班汇报并讨论。

2.3增强授课内容系统性的方法

图形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具有极强的连贯性和交叉相关的特点。因此我们提出了以下方法来提高授课的系统性:

(1) 设立一条中心线索:从建模到观察再到设备显示的处理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计算机图形学的全部意义。

(2) 内容广度上适当取舍:以基本图元、几何变换为基础知识,围绕中心线索介绍曲线曲面和实体造型、观察流水线、可见性判别、光照和面绘制、以及用户接口等。

(3) 在内容深度上侧重不同:选择关键知识点做较全面和深入的讲解。选择的依据有两点,一是直接有助于对其它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二是实用价值体现得较为明显。

(4) 对前后内容关联性的提示:将隐藏在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用语言显式的表达出来且需适当重复。前后的OpenGL实例尽量保持高度一致――也就是设置一个完整的程序而在不同的章节中取用其不同的段落作为例证。

3课件设计思想

在上述教学思路的形成和不断修正的过程中,笔者也同步更新着相应的教学课件设计思想。归纳如下:

课件应能够生动地演示图形理论或算法、直观的显示算法的实际应用效果等。例如自制流程动画、从最新动画影片或流行软硬件信息等中获取静态或动态图例等。

课件(PPT文件)本身就是图形学的一个应用实例,因此应在页面制作时就充分考虑其与图形学有关知识(用户界面,图表等)的联系并在课堂讲解中提示学生了解;

课件在整体安排上应从画面提示、实例演示和语言讲解等角度入手,并将它们配合起来,让学生不断体会到前后内容之间的连贯性和相互联系,这样既有助于知识的更新和复习,还能够促进对图形学学科的全面理解和记忆。例如,应精心设置每讲(节)开始处的前言页面、章节之间的承上启下页面、每讲末的OpenGL编程实例页面等。

课件需适时的更新以体现学科发展动态;课件中应经常使用启发式问题以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等等。

4课件设计成果展示

按照上述课件设计思想,最终的课件共分为11讲、11个PPT文件,共约760页,其中含约400多幅静态图例、200多个动态演示图例(文本段落的分步显式不包含在此列)、20多个OpenGL程序实例(包含笔者自行完成的完整代码和运行效果变化的截图显示等)。通过和学生的交流,普遍反映课堂学习效果良好且表示该课件还十分便于课外的独立预习和复习。现举例展示如下。

(1) 在每一讲的开始,都会出现如图1所示的页面。该页面依据我们设置的中心线索、按顺序用文字显示出全部课程内容模块,且用绿色框表示已经讲解过的内容,红色框表示目前正要开始讲解的内容,其他为尚未涉及的内容。这样的反复提示,使得学生易于回忆起旧的知识点,并不断强化了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的认识。

(2) 在很多重要知识点的开始处设置条理清晰、从易到难的“分支线索提示”。例如图2中,将二维/三维观察处理方法直观的表示为流程图形式并保持一致性,明确坐标变换的意义、重点讲解的内容及其所处地位等。

(3) 通过显式的页面文字完成承上启下――明确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促使回忆过往内容。如图3所示。

(4) 某些复杂理论知识用简化后精炼的图形来表示更易于解释和理解。如图4中,用一个最简单的方形和圆形就可以说明坐标变换的全过程(左),而透视观察过程中错切变换的涵义则可以从流程图中一目了然(右)。

(5) 在用OpenGL编程进行实例讲解的时候,应该和前面的理论知识相吻合,更利于理解。如图5给出了双三次Bezier曲面的基本构造原理(左)和OpenGL实现的一个相同外形的Bezier曲面绘制方法(右)。

(6) 提供OpenGL程序实例时,除了保持不同讲内容直接的一致性和衔接之外,同一个例子内部还会通过代码的细微调整来获得不同的运行结果。通过PPT页面上对代码和截图的动态对应显示,既易于了解OpenGL有关编程

知识,也有效的深化了对图形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图5中右图给出了相同控制点但不同循环控制参数对曲面绘制出的显示效果的影响。图6所示实例则说明了OpenGL有关的各种观察函数的使用。

(7) 为了进一步提示内容的前后关联性、提高学生对内容的熟记度,课件页面上还考虑了相似内容安排的一致性、同一内容为不同章节所服务时具有细微差别但可重复出现,等等。如图7和图8所示。

5结束语

笔者从事了多年“计算机图形学”课程的硕士生教学工作,积累丰富经验的同时,对教学方法和课件设计进行了不断地改进、创新,通过设立一条贯穿始终的中心线索、结合OpenGL的编程方法教学和实例围绕该线索展开全面且有层次的内容讲解、强调经典理论的实用价值和最新动态、完成对前后内容关联性的深度提示等,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过程的系统性、易于激发学习兴趣和信心、提高学生的动手和思考能力,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晓萍,肖,李迅.“计算机图形学”网络课件的设计制作与体会软件设计与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03(12):64-66.

[2] 伍军云,徐少平,占传杰. 基于OpenGL的计算机图形学辅助教学课件[J]. 计算机与现代化,2007(9):114-116.

上一篇:金融硕士范文 下一篇:硕士研究生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