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学位论文评语范文

时间:2023-03-14 05:16:59

硕士学位论文评语

硕士学位论文评语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AHP);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综合评价;模糊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212-030引言

法学硕士学位论文是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同时,法学硕士学位论文也是衡量法学专业院校教学质量、学生理论水平和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1]。因此,科学、有效地评价方法,不仅关系到法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评价,而且关系到法学专业院校研究生教育的水平。目前,我国专业法学院校都制定了一套符合自身情况的学位论文评价体系,通过校内专家和校外专家的双盲审制度,对答辩前的硕士学位论文进行评价。国务院学位办和各省学位办也通过抽检的方法,加强对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监督。这种双盲审加抽检的方式,对保证法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2]。但是,法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评价和决策问题,整个评价过程伴随着一定的随机性、模糊性、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传统的论文评价方法在论文成绩的评定和评价指标的确定方面存在着一些缺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盲审专家和答辩专家组采用平均法对学生的硕士学位论文给予评价打分,甚至于主要由答辩专家组和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确定论文成绩,这样有时难免存在客观性和真实性的问题。

在学位论文的评价体系中,影响论文成绩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每种因素的重要性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就造成了评价指标的模糊性。然而,在论文成绩评定中,专家往往直接给出一个精确的分数,这种处理方式是片面的和不可靠的。

当对学生论文成绩存在争议时,缺乏一整套完整的法学硕士论文评价标准作为参考,常常是通过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举手表决,对学生缺乏说服力。

同样为法学专业,但不同学科之间硕士学位论文所涉及的内容差异较大,评审专家和指导教师很难采用学校制定的分类标准对学位论文进行评价。

根据上述问题,一般的简单线性方法很难解决这一复杂的评价和决策问题。这就需要采用一套合理、有效和简便的法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方法,从系统工程角度处理这样一类复杂的评价和决策问题。本文在传统AHP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法学硕士论文评价过程中的特点,提出了基于改进AHP的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将群组AHP模型和模糊AHP模型引入法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中,根据评审专家的评价体系、评审专家的可变性、指标权重值、论文属性值的差异,构建了法学硕士论文综合评价方法。通过对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的评价,表明该方法具有简便、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特点,对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的评价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1AHP决策优化模型

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T.L.Satty等人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方法。这一方法的特点是在对复杂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以及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之后,构建一个层次结构模型,然后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把决策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求解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一种简便的决策方法[3]。本文将评价的有关元素分解成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用一定的标度对专家的主观判断进行客观量化,把专家的思维过程层次化、数量化,从而确定准则权重和指标权重,通过模糊算子的集结,得到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的总体评价结果。

1.1 指标权重值的确定AHP主要包含2方面的内容,一是各层次指标权重的确定,二是根据最低层次各指标的权重和各方案的属性值对方案做出综合评价[4]。如果同层次指标数大于7个,会造成判断矩阵的不一致,所以需将指标分层归类。鉴于AHP本身在求取各层次指标权重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本文采用群组AHP模型来综合确定多位评审教师的意见。

在AHP的同层次确定单权重步骤中,可以采用对数最小二乘法[5],求Z=∑■■∑■■lna■-lnω■/ω■■的最小值,得出ω=ω■,ω■,…ω■■,将其归一化得w=w■,w■,…w■■,∑■■wp=1,其中,aij表示第i个目标与第j个目标的相对重要程度,ω■/ω■表示Saaty标度[6]。当评审的专家数n?燮6时,假设评审专家的判断较为理性,忽略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工作。在硕士论文评审时,一般都有多个专家参加评审,所以,判断矩阵中表示不同专家或小组的意见的aij可能取多个值,通过扩展Z,可得有多位评审专家或评审小组的判断矩阵Z=∑■■∑■■∑■■lna■-lnω■+lnω■■,其中b为评审专家或评审小组数目。

对扩展后的Z求ω■(p=1,2,…,n)的偏导数,令其等于0,由于lna■=ln1/a■,所以求偏导数后得:

nlnω■-∑■■lnω■=■∑■■∑■■lna■ (1)

简化后得:

ω■=■■ω■■·■■a■■=t·■■a■■(2)

其中,t=■■ω■■,归一化得w=w■,w■,…w■■,∑■■wp=1。故同层次之间指标权重值为:

wp=■■a■■∑■■■■a■■ (3)

本文利用群组AHP模型,不仅考虑了评审专家个人意见的模糊性,而且还充分考虑了专家群组的意见,对两者进行了有效地综合,解决了同层次之间指标权重值的获取问题。

1.2 模糊算子的集结利用群组AHP模型得到了多层递阶中各层次指标的权重向量。为了能够得到法学硕士论文进行综合有效地评价结果,还需要将各层次方案属性值与对应的指标权重值进行集结,将集结后的评价结果作为论文评价的依据。评判着眼于因素和评语构成的二元要素系统,而因素和评语一般都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很难用精确的数学语言进行描述,这就需要对其进行模糊化处理,利用模糊的AHP综合评价法[7]对论文进行不受其他因素影响的评价。

设U=u■,u■,…,u■为刻画法学硕士论文的m种因素(即评价指标);V=v■,v■,…,v■为刻画每一个因素所处状态的n种决断(即评价等级),m为评价因素的个数,n为评语的个数。

论文因素集U中的单因素ui(j=1,2,…,m)对抉择等级vj(j=1,2,…,n)的隶属度为rij,则m个因素的评价集,构成了总评价矩阵R,即每一个被评价对象确定了U到V的模糊关系R。

R=r■=r■r■…r■r■r■…r■┊┊?埙┊r■r■…r■ (4)

硕士学位论文评语范文第2篇

1、由答辩委员会主席宣布答辩委员会成员和秘书名单、学位申请人及指导教师姓名、学位论文题目等,并主持会议。

2、申请人宣读《论文原创性声明》。

3、申请人报告论文的主要内容(硕士论文约30分钟,博士论文约40-60分钟)。

4、答辩委员会成员及到会者(已获得相应学位)提问,申请人答辩(30-60分钟)。采用即问即答方式,不得另行准备。

5、休会,答辩委员会内部讨论。

⑴导师介绍申请人情况,介绍完毕后离开会场。介绍内容可包括申请人的简历、思想品德表现、理论知识水平、业务能力、课程学习成绩、科研能力等。

⑵主席宣读论文评阅人的学术评语。

⑶委员讨论,形成论文评语和答辩决议,填入《答辩委员会决议书》,对论文是否通过进行无记名投票。对于未获得通过的论文,是否允许修改后重新答辩作再次无记名投票。

6、复会,申请人起立,主席宣读《答辩委员会决议书》(表决票和成绩不公布)。

7、主席宣布答辩会结束。

特别提示:

1、答辩会要有详细记录,记录纸不够用时,第二页复印或网上下载都有效。

2、请到会的答辩委员在论文扉页上签名。

3、请主席在有关表格上签名。

4、答辩结束后,由答辩委员会秘书将《论文答辩申请书》、《论文评阅书》、《论文答辩表》、表决票、论文等有关材料,一并交所在学院、医院研究生管理部门审核,答辩会表决票由各单位主管研究生部门保存(三年后自行处理),其它材料统一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没有通过授学位的人员的上述材料由有学院、医院保存(三年后自行处理)。

外语学院学位论文答辩注意事项

1.申请人把事先准备好的有答辩委员会成员签名的学位论文扉页1份交给答辩秘书,答辩过后立即向秘书取回扉页。

2.申请人答辩后至少复印6份有答辩委员会成员签名的扉页,扉页复印件用于装订最后上交版本的6本论文,扉页原件上交学院211室存入个人档案袋。

3.申请人个人陈述时间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约10-15分钟,博士学位论文约20-40分钟。博士学位论文答辩需提供PPT演示。

4.采用即问即答方式,通常答辩委员会成员所提的问题与申请人的研究有关,尤其与申请人学位论文的缺点有关。硕士学位论文用外文答辩;博士学位论文如用外文撰写,则用外文答辩,如用中文撰写,则用中文答辩。

5.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同学,在1周内来学院把《硕士学位基本数据表》的信息输入学位系统。

6.答辩秘书通常在申请人入场答辩时就把申请人交给他的论文扉页交给答辩委员会成员签名,申请人答辩结束离场时当场把签了名的扉页还给申请人。

7.答辩秘书要在答辩委员会成员答辩前或离场前请他们在《学位论文答辩表》的有关栏目上签名,并请答辩委员会主席在“论文答辩决议”处签名。

8、答辩结束后,答辩秘书在1-2天内将整理好的《学位论文答辩表》、《学位论文答辩情况表》、论文答辩会议记录、表决票等交到学院研究生工作部。

硕士学位论文评语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模糊综合评判;指标体系

0.引言

教育硕士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人才。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评价不仅反映了学位申请者本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也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集中体现。学位论文标准论文质量的评定是个复杂性的评价与决策问题。模糊综合评判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判方法。该方法不同于经典的综合评判;而是模糊技术同经典的综合评判理论相结合。使用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本文采用模糊评判方法进行评价。首先采用文献调研法确定评价的指标体系,其次通过模糊数学的方法建立评判模型,然后设计开发设计网上论文评价系统,来解决论文评价问题。

1.建立评价体系

1.1确定指标体系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不是学术型学位,也不同于其他专业学位,它是专门为从事基础教育职业的人设置的一种专业性学位,其授予对象主要是在基础教育战线工作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因而,在评价标准上,区别于学术性硕士,通过使用文献调研法,查阅大量教育硕士及相关专业的专业硕士的培养文件、论文评价标准和学科论文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内容,并综合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导师和学生的意见,初拟指标项:一级指标4项,二级指标10项(见表1)。

表1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标准

1.2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对一个事物的评价常常涉及多个因素或多个指标,这时要求根据多个因素对事物做出综合评价。模糊综合评判是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做出全面评价的一种有效的多因素、多指标的决策方法。它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是模糊数学中应用的比较广泛的一种方法,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非确定性、模糊性问题的解决。具体原理如下:

(1)确定与评估有关的各参数集:评价因素集U=

,...,r 表示因素ui的评判结果,rij=1 。结合表1,可得U={论文选题,知识能力,论文水平,答辩表现},V={好,较好,一般,较差,差}。

(2)因素集中诸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各有不同,所以需对每个因素设置相应的权重,表示成U上的模糊集A=(a.a,...a) ,其中a=μ (u)表示因素 u对评判对象的重要程度。一级权重A=(0.2,0.3,0.3,0.2)。

(3)评判结果为:=。=(b,b,...b),其中b=μ(v)表示评语uj 在评判结果中占的权重。

(4)归一化 ,使bj=1 。

最终结果的处理根据上述算法,可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取中最大隶属度对应的评价结果作为最终评价结果也可以根据评价集中各一级影响因素的标准值及其权重,计算其加权平均值。

2.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网上评价系统的设计

2.1设计思想

本系统的总体目标是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理论,构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动态评价体系,提高论文评价决策的科学化、智能化水平。设立通用的数据处理功能,并允许用户根据需要对评价指标体系作及时调整,实现层次变化、评价指标重定义、权重重新分配等功能。针对用户使用的特点及分布情况,在网络结构和应用软件功能设计过程中,计算机处理透明化,处理过程自动化,具有较强的通用性。

2.2系统结构

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网上评价系统采用层次结构,包含系统管理、指标管理、网上评价、评价对象管理几个部分,可进行用户、评价对象、指标数据的维护和管理,数据的采集和报表打印等操作,系统有较好的完善性维护功能。当发现数据处理方法不够理想时能按用户的某些要求进行处理直到较理想为止。

(1)系统管理模块。该模块分为密码与权限管理、用户管理、登录管理等几个部分。用户管理主要用于密码修改、学生基本信息录入;登录管理对不同用户划分不同的权限,用户分为系统管理员、评审专家、一般用户几种角色,系统管理员负责指标数据的维护,评审专家针对评价对象按照指标进行论文评价。

(2)指标管理模块。维护评价体系的各类指标及权重,包括了增加、修改、删除指标及权重,并允许用户根据需要对评价指标体系作及时调整,评价指标重定义、权重重新分配等功能,保证(下转第31页)(上接第14页)指标体系的导向性、科学性、合理性。

(3)网上评价模块。网上评价是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完成模糊综合评价的过程包括数据的采集、处理、统计查看结果及打印报表等功能。采集专家对某论文的评判,通过对系统自动采集到得模糊评判记过的量化,可得到评判结果集{U1,U2,……Un},模糊变换后得到模糊集{R1,R2,R3,……Rn},从而得出模糊评判矩阵R,最后按照模糊评判算法计算。评价的最终结果可存储在数据库中,也可进行报表打印输出。

(4)评价对象管理模块,主要完成对被评价对象即学位论文的管理,包括对评价对象的增加、删除、查看管理,对已评价对象进行数据输出和评价结果分析功能。

3.结束语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是一个复杂性评价问题,网上论文评价系统采用模糊数学模型综合评价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质量水平,针对各评价指标之间的内在关系和评价系统的模糊性,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进行建模,所得到的量化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论文水平的实际情况,可根据系统需求,调整指标内容和权重,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龚艳丽,梁纯生,周珊珊,孙娜.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科技成果纵横,2007,(1).

[2]欧阳明,饶钦焕,杨维.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评价系统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3]田小勇,孔凡士.高等教育信息化网上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中国电化教育,2008,(12).

硕士学位论文评语范文第4篇

定大纲

除最后一学期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外,其他形式的毕业设计(论文)需要在学生拟订的提纲的基础上,由指导老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修改、完善提纲。最后一学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应在顶岗实习的第3周,完成提纲的草拟和修订。大纲一经教师确认,中途不得以任何理由变更。提纲确定后,由指导老师向学生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

指导

在1~5学期就开始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由教师全程进行跟踪指导。最后一学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教师对其指导的时间是1~15周。指导途径:面对面集体指导、面对面个别指导、网络指导(组建QQ群集体指导、QQ或MSN交流指导、电子邮件交流指导)、电话指导。指导内容:题目修改与确定;大纲修改与确定;文献检索与应用;论文调研;论文初稿的修改;定稿与排版;答辩PPT的制作;毕业实习与就业。

中期检查

就学生毕业论文完成的情况进行中期检查。

评审

第16周周一,学生应向指导老师提供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整版。指导老师将学生论文汇总后提交专业主任。专业主任在指导教师回避的前提下,组织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评审小组,评审小组根据评审标准,做出能否通过的结论,写出评阅意见并打分。每个专业在专家评审小组推荐1~2篇优秀毕业论文的基础上,收集优秀毕业论文参评学校展示性优秀毕业论文评比。

评审意见反馈与修改

专业主任将汇总的评审意见提交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论文指导老师将意见反馈给学生,并指导学生修改。

答辩

答辩程序为如下。

(1)答辩人报告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内容,时间5~8分钟。对于集体项目,可以采取如下两种方式进行答辩。①项目组的每个成员都要参加答辩,时间适当延长予以保证,项目组的每个成员得到同样的答辩得分。②现场指定或抽取项目组的其中一个成员参加答辩,该答辩成绩为项目组每个成员的答辩得分。

(2)答辩委员提问,答辩人答辩,时间5~8分钟。

(3)答辩委员给答辩人打分(百分制)。

(4)答辩小组根据答辩委员的打分给出平均答辩成绩(百分制)。答辩前应积极创造条件,邀请专业管理委员会委员、或行业专家、或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参加。

答辩见反馈与修改

答辩小组秘书将专家答辩意见汇总,提交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论文指导老师将意见反馈给学生,并指导学生修改。

展示

优秀毕业论文通过展示性答辩、论文进专门橱窗展览、学院网站和相关课程网站进行展示。展示性答辩要制度性地邀请低年级学生参加。

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的流程简化

基本流程虽然规范,但较为烦琐。现实执行中,也可以有两种简化流程。

1省略掉中期检查、答辩、答辩见反馈与修改、展示三步,简化为定成员、定选题、定大纲、教师指导、家评审、评审意见反馈六步

(1)省略掉中期检查环节。

中期检查既不切合学生顶岗实习的实际,又会增加大量组织、管理的工作量。

(2)省略掉答辩环节。

之所以省略掉答辩环节,主要是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

①根据我国学位相关规定,答辩是针对研究生层次的,专科生不应该答辩。1980年2月12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根据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决定》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学士学位:(一)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通过硕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硕士学位:(一)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通过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博士学位。”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对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获得者没有提出毕业论文要求,只对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获得者提出了毕业论文要求。而且硕士学位获得者只需要论文答辩,不一定需要论文评审。

②从多年执行答辩的情况看,效果不理想甚至是差强人意。高职的毕业论文答辩逐渐沦落为形式。在答辩现场,老师一般只能问最简单的诸如“在什么单位工作”“主要工作职责是什么”“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等问题,一问到概念哪怕基本概念、论文思路、创新等方面的问题,大部分学生一头雾水。这使教师陷入两难:毕业答辩如果标准过严,大部分学生难以获得毕业资格,而且还得安排时间辅导、答辩;毕业答辩如果标准过于宽松,学生当儿戏,论文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口也等同于虚设。但遗憾的是,现实让教师们选择了后者。如近3年,深职院经管学院5000多毕业生中毕业论文一次答辩未通过的仅5人,比例不到千分之一,二次答辩未通过的为0,其把控论文质量的作用已经基本丧失。

(3)省略掉答辩见反馈与修改环节。因为学生毕业论文已经通过,学生已经没有修改的积极性,而且学生答辩完毕就已经离校上班,再修改也存在时间上的困难,所以省略掉答辩见反馈与修改环节也完全可以。

(4)省略掉展示环节。因为在现在的毕业论文与顶岗实习结合后,一旦优秀的毕业论文网上公示出来,来年会出现大批抄袭者,而且学生反驳抄袭的理由还振振有词“:我们在同一个岗位上,干的工作当然是大同小异啦!”

2省略掉中期检查、答辩、答辩见反馈与修改、专家评审、评审意见反馈、展示五步,简化为定成员、定选题、定大纲、教师指导四步

(1)省略掉专家评审环节。

1981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本科学生完成教学计划的各项要求,经审核准予毕业,其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或其他毕业实践环节)的成绩,表明确已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的,授予学士学位”。对于硕士学位获得者“,学位授予单位应当聘请1~2位与论文有关学科的专家评阅论文。评阅人应当对论文写出详细的学术评语,供论文答辩委员会参考。”“硕士学位论文答辫委员会由3~5人组成。成员中一般应当有外单位的专家。”“论文答辩委员会根据答辩的情况,就是否授予硕士学位作出决议。”“硕士学位论文答辫不合格的,经论文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一年内修改论文,重新答辩一次。”这也就意味着,即使学士学位,也不以毕业论文成绩为前提,毕业设计、其他毕业实践环节的成绩都可以替代毕业论文的成绩;如果有其他毕业实践环节的成绩,毕业论文也可以不做,只要能够证明“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就行;即使学士学位要毕业论文,也仅仅是要个成绩,评审、答辩都可以省略。硕士学位的获得者,才既需要专家评阅,又需要答辩。

(2)省略掉专家评审意见反馈环节。

专家评审的环节已经去掉,专家评审意见反馈环节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3)加强对教师指导的管理。

在最简化的流程中,只剩下“教师指导”这一质量监控环节。如何保证教师指导的质量?可以建立如下的质量监控机制。

①加强主题的把关。

一是选题来源的控制,从来源上要体现“工学结合”——来源于企业,来源于项目,来源于现实问题。二是选题名称要体现出“工学结合”,如XX案例分析、深圳XX行业岗位能力的分析,或副标题体现“以深圳XX公司为例”。

②加强内容的把关。

一是内容的“工学结合”,要体现出现状、问题、对策三板块,体现出对区域的聚焦研究而非全国的泛泛研究,要有具体的案例和数据而非纯粹的文字描述,要至少创新地揭示三个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且问题、对策要得到企业指导老师的认同;二是应用的“工学结合”,要体现出问题、对策或建议能够得到企业指导教师的认可,能够提供给企业或行业参考或借鉴,或能够商业化运营或商业化出售,或直接使社区、社会受益。

③指导过程的把关。

指导教师可以集中指导或分散指导,可以见面指导或通过网络、短信、电话指导,可以召集学生到办公室指导或上门指导,可以建立QQ群遥控指导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要进行全程跟踪、持续指导、进行关键点控制。

④质量保证的改革与创新。

为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出三种督促教师保证学生论文质量的方法。交叉检验机制:一是通过软件,如果某篇毕业设计(论文)与网络、期刊库上的文章相似度超过40%或发现大段抄袭,直接判为零分,需要推迟一年答辩;二是如果两个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有超过40%以上的文字相似,如果排除互相抄袭的嫌疑,直接判为零分,需要推迟一年答辩,如果是一位抄袭另外一位的原创作品,则抄袭者直接判为零分,需要推迟一年答辩。

硕士学位论文评语范文第5篇

关键词:“批评”言语行为 表达形式 语用策略 中外对比

一、引言

言语行为研究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诸多学者对具体言语行为的表现形式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研究,如拒绝、请求、致谦等。作为言语行为的一种,“批评/抱怨”①广泛存在于言语交际中,也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拟对国内汉语批评言语行为和与汉语有关的批评言语行为的研究进行梳理,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

批评言语行为的研究文献可概括为四个方面:批评言语行为自身研究;批评言语行为的中外对比研究;批评言语行为的社会学研究以及批评言语行为的综述研究。

二、“批评”言语行为研究

关于批评言语行为自身的研究文献较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批评言语行为的界定和分类

刘惠萍(2004)、袁周敏(2006)认为,抱怨语指的是说话人对刚刚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给自己带来不利影响的行为表示的不满或不快。康林花(2010)指出,抱怨是说话人对过去或现在正在发生的不如意状态实施的一种否定性评价,目的在于宣泄愤怒、不满等消极情绪。顾小丽(2012)认为汉语抱怨言语行为是指说话人根据过去发生的或现在正在发生的行为、活动等(该行为、活动给自己或和与自己利益相关的团体、机构等产生了不利影响),通过言语的方式来表达自身的不满,以求发泄负面情绪,或者获得相应补偿。

由上述定义可知,抱怨的产生机制是“不满”,属于否定性评价。这是判断抱怨言语行为的基本标准。

学界关于批评的看法主要有:“批评是批评者对受批评者进行价值观的协调过程,是批评者针对受批评者的理性缺失与情感迷惑而进行的阐明、说服、取效的过程。”(胡培安,2004)“批评言语行为是表示说话人指出受话人的言行中出现的错误并提出更改意见的言语行为。”(芦菲,2011)

相比较而言,上述学者关于批评的定义没能说明批评的产生机制,也未能给予批评以有效的定性。但一致的是:批评也是基于不满而产生的否定评价。这是把二者合而为一的原因。

(二)批评言语行为的构成条件和理解

康林花(2010)认为,抱怨言语行为至少包括以下几个要素:1.存在导致抱怨言语行为发生的背景,即存在使抱怨者不能接受的行为。2.抱怨者具有否定性评价态度:对人、事或客观状态等持否定、不满等态度。3.抱怨者实施这一行为的目的是宣泄愤怒、不满等消极情绪。

侯风英(2011b)认为批评语属于表达类的以言行事行为,应该满足Searle所说的四个条件:基本条件、命题内容条件、预备条件和真诚条件。

顾小丽(2012)认为,从说话人的角度看,产生抱怨言语行为一般需要具备8个条件:一是预先设定的期待落空;二是说话人认为抱怨的对象实施了某种行为,这种行为对自己或其他人产生了不良后果,已经构成了冒犯行为,等等。同时指出这8个条件是对抱怨言语行为发生条件的一个细化分析,不是所有的抱怨都满足以上的8个条件。

对于抱怨言语行为的理解,有如下几种看法:

刘芳、顾小丽(2012)运用认知修辞理论阐述抱怨言语行为的建构过程,指出抱怨言语行为脚本由前端、核心段及结果段、后段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前段和结果段都可以用来转喻抱怨言语行为,但后段是听话人对说话人做出的反映,一般无法来转喻说话人的言语行为。侯风英(2007)认为,批评语的产出和理解与语境关系密切,可以从指示语、前提、言语行为理论及语用原则等方面对话语的批评语用含义进行语用推导,从而正确理解、推断批评语。解桂秋(2009)认为,转喻思维涉及批评类语言所在的各个阶段,批评言语行为是在行为脚本中运行并实现其预期语用功能的。

(三)批评言语行为的话语结构和语言表达形式

1.批评的话语结构

Blum-Kulka等(1989)提出了分析言语行为的三层面,即中心言语行为、辅助言语行为和修饰语。国内学者一般遵从这一说法,如袁周敏(2009)、顾小丽(2012)等。刘芳、顾小丽(2012)认为,抱怨言语行为脚本由前端、核心段及结果段、后段组成。这与上述说法差别不大。徐志敏(2005)认为,批评语有两个组成部分――话头语和支持话步。其中,作为批评语的话头主要有以下形式:陈述事实;陈述责任或所期望行为;陈述说教、劝告。支持话步则具有缓冲或加重批评的作用。

2.批评的语言表达形式

批评的语言表达形式有很多种,李耸(2012)认为,汉语抱怨会话中有7种常见的触感话语语言手段:否定语、反问句、反讽、元语用评价语等。综合现有的研究,批评的语言表达形式主要有:

1)句类

从句类上看,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四种句类都可以用于批评。这得到了很多学者的验证,如:朱湘燕(2004)、陈建祥(2004)、袁周敏(2009)、康林花(2010)及顾小丽(2012)等。但结论稍有不同:袁周敏(2009)认为,句群、非言语行为、祈使句、特指疑问句四种结构占了批评总数的83.15%。顾小丽(2012)指出,抱怨言语行为选择的句类主要集中在疑问句、祈使句、强调句等。而康林花(2010)则有不同看法,认为除祈使句抱怨外,陈述句抱怨、疑问句抱怨、感叹句抱怨均被大量使用,相差不大,而祈使句所占比例最小;疑问句以“无疑而问”性质的反问句所占比例最高,占疑问句的89.2%;感叹句句子表现形式多样,基本涵盖了感叹句的表达方法。曹佳(2010)的观点是:在句法结构方面,多使用祈使句、修辞性疑问句、肯定句和被动语态;在言语特征方面,常使用反问句、表示可能性的词语及调节结构等方法来缓和批评语势,或使用感叹句、情态动词、誓词和情态副词等加强批评语势。

2)句式

不同的批评策略直接影响批评表达的语言形式。朱湘燕(2004)指出,疑问句形式进行批评时,不同的策略在句式等方面也存在差别:如间接警告威胁式批评常使用“吗”“看我……怎么+vp”等形式,而责备式批评一般使用反问句形式。赵三敏(2006)指出,“命令禁止式”的形式标准是“不准、不许、不能、不要”,“警告威胁式”的形式标志是“如果……就”等。康林花(2010)认为,“又字句”“什么+体词”也可以表示抱怨。

此外,直接表示批评的句式还有:“X+也是(的)”(冯媛,2012);“(你)看你v的”(李德华,2010);“看把你+A的”(谢松秀,2009);“都是+NP”(郑娟曼、邵敬敏,2008);“还NP呢”(宗守云,1995;丁力,2002;杨玉玲,2004;郑娟曼,2009等);“哪里是A,分明是B”(黄佩文,2003);“你这VP”(张洪超、尹洪波,2004;张新华,2005;蒋华,2010;严俏, 2012);“早不VP,晚不VP”(管志斌,2011)等。

3)词汇

陈建祥(2004)指出,某些词语可以起到强化和弱化批评力度的作用,前者如“这么”“该”等词语,后者如“我觉得”“我说”等词语。康林花(2010)、顾小丽(2012)认为,在词汇选择上,如程度副词、感叹词、詈骂语和称呼语等可以起到加强抱怨程度的作用;面子标记、称谓词、模糊词语等可以起到缓解抱怨程度的作用。

4)话语标记

批评性语言行为研究中,虽然学者很少明确提到话语标记这一表达形式,但在实际研究中涉及到了这一范围。许多学者常把话语标记作为批评话语结构的“修饰语”来列举。如“您看您”“你看看”(顾小丽,2012)等。

此外,语调、重复等也是表达抱怨的形式之一,但这方面的研究较少。

(四)批评言语行为的语用策略研究

1.实施策略

抱怨言语行为的实施策略也是关注的热点,但各家给出的策略种类各不相同。

陈建祥(2004)发现,发话者常用的语义策略包括“给出原因”“反语”等14种以及各种策略的合用。但使用的策略因受话者的地位而有所不同。刘惠萍(2004)把抱怨策略分成次于责怪的抱怨等五大类。朱湘燕(2004)的数据分析表明:中国人批评他人时多选择私下场合,多采用点拨式、责备式和评价式三种批评策略。

徐志敏(2005)从话头和支持话步角度分别分析了批评语的实施策略:话头和支持话步所使用的策略各不相同;缓冲和加重批评语的表达方式也各不相同。徐志卿(2007)在实施抱怨言语行为的时候,最常用的礼貌策略是消极礼貌策略,其次是积极礼貌策略和直接策略。

袁周敏、朱跃(2007)依据抱怨强度连续统将抱怨策略分为忽略、不抱怨、直接抱怨等7种。袁周敏(2009)又给出了汉语中7种不同的抱怨策略:非责备性话语、趋向性汉语、暗示性指责等。袁周敏指出,汉语抱怨语策略主要集中于趋向性话语、暗示性指责和明确抱怨三种类型。袁陇珍、王小龙(2011)也持类似观点。

康林花(2010)从指称、核心言语行为和辅助言语行为三个层面分析了汉语抱怨的具体策略。其中,指称部分受人称的影响;核心言语行为方面共有陈述事实、否定性判断等9类策略;辅助言语行为部分共有解释原因或交由、指出后果等7类策略。

杜小燕(2011)、顾小丽(2012)还列举间接抱怨语的抱怨策略。杜小燕(2011)认为,间接抱怨语的抱怨策略可分为直接谴责、暗示、提出疑问、告诫或是警戒四种。顾小丽(2012)指出,间接批评行为包括暗示行为、点到为止和先扬后抑等5种策略。

2.应答策略

刘惠萍(2004)介绍了应答语的4种策略:接受抱怨、部分接受抱怨、反驳抱怨和无视抱怨。杜小燕(2011)从不同角度给出了类似的4种策略,同意式、同情式;建议式;反驳式;零回答、话题转换。

徐志敏(2005)给出了应答语采用的礼貌策略。其中,话头和支持话步使用的策略不同,加重或缓冲应答语的支持话步所使用的策略也不相同。康林花(2010)认为,汉语直接抱怨的应答策略有“听话人道歉、退让或认错”等七种策略。对间接抱怨的应答策略主要有“听话人附和、同情、同意,甚至‘同仇敌汽’”等8种模式。

(五)影响批评言语行为的因素

赵英玲(2003)认为影响语用策略实施的情景变量有如下4个因素: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交际双方的社会距离、交际双方是否有契约约束以及期望值/受挫度等。这也得到了袁周敏(2009)、刘静(2012)、王D(2013)等的支持。此外,高鹏燕(2012)指出,汉语抱怨语存在性别差异。

三、批评言语行为的中外对比研究

(一)批评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对比

赵英玲(2003),朱湘燕、周健(2004),吴淑琼(2005),简正玲(2007)等对比分析了不同民族进行抱怨时所使用的语言形式的差异。如:朱湘燕、周健(2004)认为,人称代词使用上,中国人少用“你”;中国人较多使用设问句、反问句;中国人和日本人多使用缓和语。吴淑琼(2005)发现,英汉批评言语行为在使用修饰语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社会距离对汉语批评语中修饰语的影响较大,但对英语批评语中修饰语的影响相对较小。简正玲(2007)指出,汉英抱怨言语行为在表达模式上的相同点有4个方面,即抱怨言语行为的序列、中心言语行为实施策略、辅助言语行为策略、修饰语策略基本相同。不同点有三个:辅助语的位置不同;汉语的修饰语中的称呼语更复杂多样;在句法结构和词汇上,英语还通过使用过去时态来缓解抱怨力度,汉语则有句末语气词“嘛”“呢”“吧”“啊”等减轻说话人抱怨口气的严重。吴淑琼(2003、2005)也对比分析了中英批评言语行为中称呼语、修饰语的异同。

(二)批评语用策略对比

1.实施策略

对不同民族的抱怨的实施策略的对比研究,主要有吴格奇(2002),赖毅生(2004),张琳、王菊娥(2004),吴淑琼、樊葳葳(2004),谭小翠(2005),金宇(2005),黄颖慧(2007),简正玲(2007),袁周敏、朱跃(2007),侯永梅(2009),马晓华(2009)等。他们都指出了汉外抱怨言语行为在使用策略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如朱湘燕、周健(2004)发现,中外学生在批评策略选择上存在差异。如上级对下级的批评中,英法组间接警告威胁式、指导型点拨式、提醒型点拨式占70%,日本组提醒型点拨式、命令禁止式、责备式占60%,中国组警告威胁式、提醒型点拨式、命令禁止式、责备式占72%。袁周敏、朱跃(2007)指出:对社会地位高的教授以及知己、朋友和陌生人实施抱怨时,中美大学生抱怨策略的选择都显示出巨大差异。简正玲(2007)指出,汉英抱怨言语行为在实施或退出抱怨的选择、抱怨的表达策略上存在下列差异:当面对冒犯行为或社会上不可接受行为时,汉英文化下的受试都倾向于以言语表达抱怨,但英语受试实施抱怨的频率总体高于汉语受试。同样是表达抱怨,两种文化下的受试在抱怨类型的选择和策略的实施方式上又有所区别:英语受试多选择直接抱怨,且实施策略受社会变量的影响不大;汉语受试退出的频率比较高,且受社会变量的影响很大。

2.应答策略

赵英玲(2004)列举了英汉批评言语行为的公开和非公开语用策略,并对其应答模式进行了分析。简正玲(2007)总结出了汉英直接抱怨语和间接抱怨语的应答模式。直接抱怨语的应答模式有接受、反驳和无视抱怨三大类,间接抱怨语的应答模式有非实质性回答、同情、建议和反驳四大类。遗憾的是都没有进行差异分析。

3.批评言语行为的文化心理的差异

是什么因素造成汉外(汉语和外语的简称,下同)抱怨言语行为的差异呢?从现有研究来看,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社会权力、等级观念。朱湘燕、周健(2004),朱湘燕(2005),袁周敏、朱跃(2007),李娜(2007),简正玲(2007)都分别指出,社会权力、社会距离、等级观念是影响汉外抱怨言语行为差异的主要因素。

2)语境或场合。王瑾(2006)、朱湘燕(2007)认为语境(场合)变量在批评言语行为中对交际策略选择有重大影响力。

此外,李萍、郑树棠、杨小虎(2006)指出,受试群体、抱怨情景、学历状况、年龄大小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抱怨话语的严厉程度,但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李婷婷(2011)除了社会权势、社会距离外,还指出了契约关系、说话人的期望值对抱怨策略选择的影响。

朱晓姝(2008)则描写了中美学生抱怨言语行为的差异以及对待抱怨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四、批评言语行为的社会学研究

李琳(2005)对比分析了汉语中男女教师批评语用策略的不同:男教师对公开批评策略的选用频率要高于女教师,女教师对非公开批评策略的选用要高于男教师;在公开批评策略的选用中,女教师更倾向于选用缓和式的批评策略,而男教师则倾向于选用非缓和式的批评策略。

高鹏燕(2010)调查了批评中男女会话风格的规律性和差异性:批评时,男性最常用公开礼貌策略,女性最常用消极礼貌策略作为话头语,男女性都常用缓和语作为支持话步。回应时,男女两性最常用消极礼貌策略为话头语,使用缓和语为支持话步。但具体策略受到交际双方的年龄、性别和距离因素的影响。

此外,还有人对商务抱怨也进行了专门研究。如:杨莉(2008)研究了基于心理契约违背的顾客抱怨行为;张琪(2008)分析了大学生这一群体实施顾客抱怨的态度倾向及其决定因素;亢澜(2008)从印象管理角度研究了汉语抱怨言语行为等。②

五、批评语研究述评研究

侯风英(2011)对批评语的定义以及以往对批评语的研究进行了述评,指出现有的研究主要从四个角度进行,包括语用学、话语分析、跨文化对比以及社会语言学与语用学相结合四种研究路向。张丹(2011)通过对国内外抱怨言语行为策略、实施方式等的研究,分析和总结国内外抱怨言语行为存在的不足后认为,在今后的研究中应侧重于汉语和其他言语行为的对比研究,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分析汉语抱怨言语行为,为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一些博硕士论文也都不同程度地对批评言语行为作了综述性介绍,如简正玲(2007)、康林花(2010)、顾小丽(2012)等。

六、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

朱湘燕(2002)从对外汉语教学出发,调查了外国留学生运用汉语实施批评的情况,提出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进行汉语批评语常识的教学以及批评表达方式的分级分类教学。

赵三敏(2006)指出,印尼留学生出现的批评语用失误主要是较多使用“直接策略”中的“命令禁止策略”,且在大部分场合下成为留学生的首选策略。这是由于印尼留学生对相关的中国文化规约不熟悉,对语言使用场合选择不正确、策略选择不恰当,从而导致社交语用失误。

康晓婷(2012)依据《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长期进修)》中的16种“批评”功能项目的表达方式进行补充并分为五大类进行研究,分类的主要依据是各种功能项目所表达的语气及程度。目的是减少跨文化交际中偏误出现的频率,完善和提高对外汉语“批评”功能项目的教学。

七、关于批评言语行为研究的评价

综上所述:关于批评言语行为的研究,目前所取得的成就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界定了汉语批评语(含抱怨)的概念;分类归纳了汉语批评言语行为策略(主要集中于实施策略的研究,但应答策略的研究相对薄弱);分析了影响汉语批评言语行为策略选择的各种因素;对比分析了英汉批评言语行为的不同(实施策略、应答策略、语言模式等),并对造成英汉批评言语行为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对比。

同时,批评言语行为研究也存在着不足,如:“有关抱怨语的研究都停留在对抱怨语定义、分类、先决条件、抱怨策略以及抱怨回应策略的描述上”③、研究对象“范围较窄”、DCT研究方法“语料缺乏自然”④等方面。此外,从语言学角度来看,现有文献对“批评语”“抱怨语”的研究远远不够,主要表现为:本体研究远远不够。

首先,抱怨言语行为研究多从话语分析、语用学、跨文化对比和社会语言学等角度进行,而缺乏基于语言本体的研究。如:很多研究都提到了批评言语行为所采用的语言表现形式,但只是泛泛而谈,并且多限于句类(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等)、个别句式(“怎么”等)、语气词、指示词等的列举。其实,上述文献所列举的语言表达形式,除少数如“真是的”等之外,大部分语言形式本身不具有独立的“批评”功能,真正的“批评”功能反而是该形式中所包含的其他词语所赋予的。如很多文献提到的“祈使句”,祈使句本身并不具有批评功能,只有在特殊的语境如“请有耐心一点!”⑤中,祈使句才带有批评意味。再如“如果……就……”,该句式只是一个表达假设的条件复句,本身也无所谓批评,也只有与特殊的词语相结合,才可以表达批评功能,例如:“如果下次再迟到,就不用来了。”⑥可见,这些语言形式本身不具有批评功能,因为会随着语境或变项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其次,能独立实施批评而不依赖于语境的语言手段有很多:有词汇层面的,如詈骂语“笨蛋”等;有构式层面的,如“还大学生呢”等;有句类层面的,如反问句“哪有你这样的”等;还有语用标记层面的,如“不是我说你”“你看”等。每一个层面都存在着大量的子成员,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以话语标记为例,现代汉语语法学界对批评性话语标记的研究较多。主要有:“我说”(陈建祥,2004;耿小敏,2006;刘簦2008;李宗江,2010等)、“真是的”(吴青军,2009;王曼,2010;王幼华,2011;李小军,2011等);“你看”(曾立英,2005;姚占龙,2008)、“你说”(曹秀玲,2010;胡文静,2011;管志斌,2011;盛继艳,2013等);“瞧(看)你说的”(李治平,2011;邱闯仙,2010);“不是我说”(卢江,2007);“我说什么来着”(吕为光2011);“不是我说你”(温素平,2007、2011、2011;郝琳,2009;刘文欣,2010;乐耀,2011;郎B,2011;潘先军,2013);“你看你”(郑娟曼、张先亮,2009)等。

综上,“批评”言语行为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尤其是立足于语言本体的研究。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现代汉语批评性话语标记研究”,项目编号:[13YJA740037]。)

注释:

①为研究全面起见,本文暂不区分“批评”和“抱怨”,下文以

“批评”总称。

②转引自康林花(2010),第9页。

③王D(2013),摘要,第II页。

④康林花(2010),第10页。顾小丽(2012),第5页。

⑤朱湘燕(2002)例,第12页。

⑥赵三敏(2006)例,第27页。

参考文献:

[1]曹佳.教师批评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科学报),2010,(3).

[2]陈建祥.汉语语境下批评言语行为的定性和定量研究[D].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杜小燕.试论间接抱怨语[J].科技信息,2011,(4).

[4]高鹏燕.汉语抱怨语的性别语用比较[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2010.

[5]耿小敏.“我说”类元语言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2006.

[6]顾小丽.汉语抱怨言语行为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2012.

[7]侯风英.汉语批评语的顺应性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硕士学位

论文,2007.

[8]侯风英.汉语批评语研究述评[J].吕梁学院学报,2011,(6).

[9]侯风英.汉语批评语的言语行为理论解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7).

[10]胡培安.批评的构成性准则和策略性准则[J].修辞学习,

2003,(1).

[11]简正玲.汉英抱怨言语行为对比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2007.

[12]康林花.汉语抱怨言语行为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硕士学位

论文,2010.

[13]唐晓婷.对外汉语教学中“批评”功能项目教学研究[D].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4]李琳.试论批评言语行为中的性别话语模式[J].湖南社会科

学,2005,(5).

[15]李萍,郑树棠,杨小虎.影响中美学生抱怨话语严厉程度的因

素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1).

[16]李耸.汉语抱怨会话中情感话语的多维度研究[D].上海:华东

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17]刘芳,顾小丽.从认知修辞角度看抱怨言语行为的建构[J].洛

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0).

[18]刘惠萍.抱怨语的语用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4,(2).

[19]芦菲.俄语批评言语行为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11.

[20]王D.目的原则下的抱怨语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2013.

[21]吴淑琼.英汉批评言语行为修饰语之对比研究[J].三峡大学学

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

[22]解桂秋.批评语与言语行为转喻[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2009.

[23]徐志敏.批评语及其应答语的话语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5,(3).

[24]袁周敏.中美大学生抱怨模式对比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2006.

[25]袁周敏.论汉语直接抱怨语[J].语言文字应用,2009,(1).

[26]袁周敏,朱跃.中美大学生抱怨策略对比研究[J].西安外国语

大学学报,2007,(4).

[27]张丹.抱怨言语行为的语用研究综述[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

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28]赵三敏.印度尼西亚留学生“批评”语用失误之调查分析[D].

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9]赵英玲.论英汉直接抱怨语[J].外语学刊,2003,(2).

[30]赵英玲.英汉批评言语行为语用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

[31]郑娟曼.“还NP呢”构式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

(2).

[32]郑娟曼,张先亮.“责怪”式话语标记“你看你”[J].世界汉

语教学,2009,(2).

[33]朱湘燕.汉语批评言语行为研究及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D].广州: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34]朱湘燕.汉语批评语用策略调查[J].语言文字应用,2004,

(1).

[35]朱湘燕.影响批评语用策略选择的文化因素[J].暨南大学华文

学院学报,2005,(2).

[36]朱湘燕.影响汉语批评语用策略选择的社会因素[J].广州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37]朱湘燕、周健.汉语批评言语行为的中外对比研究[J].华南师

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38]朱晓姝.中美学生抱怨言语行为的差异探究[J].西安外国语大

学学报,2008,(1).

[39]朱晓姝.中美学生对待抱怨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探究[J].山东

外语教学,2008,(2).

[40]Blum-Kulka,S.,House,J.& Kasper,G.Cross-cultural

Pragmatics:Request and apologies[C].Newjersey: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Norwood,1989.

硕士学位论文评语范文第6篇

第二条中国科学院所属各培养单位,按照国家招生政策规定、招收录取的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研究生,符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授予暂行条例》规定,均可按本实施细则的要求申请相应的学位。学位申请人在向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以下简称研究生院)申请学位的同时,不得向其他学位授予单位申请相同学位。

学位申请

第三条资格审查

学位申请人的资格审查由各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按照《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授予暂行条例》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论文答辩资格规定》(附件1),结合学位申请人的培养计划进行。

第四条学位申请人通过资格审查,且其学位论文经审查符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论文撰写要求》(附件2),可向培养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提出申请,同时提交下列材料:

(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申请书》(附件3•表1)一式2份;

(二)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论文撰写要求》(附件2)撰写的学位论文,需提交的份数由各培养单位根据需要自定,博士学位论文应附电子版;

(三)已正式发表的学术论文抽印本、接受发表(有正式录用函)的学术论文复印件或取得的其它学术成果证明材料;

(四)学位论文详细摘要(具体上交份数,由各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确定)。

学位论文评阅

第五条学位论文评阅人,由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确定。

第六条硕士学位论文一般需聘请2—3位同行专家评阅。评阅人应具有副研究员(或相当的专业技术职务)以上职务。

博士学位论文一般需聘请3—5位同行专家评阅,其中至少有1—2位为外单位的同行专家。评阅人应具有研究员(或相当的专业技术职务)职务。

学位申请人的导师不能作为评阅人。

评阅人应对学位论文写出详细的学术评语,供论文答辩委员会参考。

第七条学位论文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论文评阅书》(附件3•表2),应由培养单位研究生管理部门负责寄送,评阅意见及有关材料应密封传递,申请者本人及导师不得参与。

第八条学位论文评阅过程中如有l位评阅人持否定意见,则由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再增聘2位评阅人进行评阅。如累计有2位评阅人持否定意见,本次学位申请无效。

学位论文答辩

第九条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论文答辩委员会的组成由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本学科专业和相关学科专业的正、副研究员(或具有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组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应由5-7位本学科专业和相关学科专业的研究员(或具有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组成,其中至少应有2位外单位的同行专家。答辩委员会成员士生指导教师一般不少于2/3。答辩人导师不作为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学位论文的评阅人一般应参加该论文答辩委员会。

第十条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应由副研究员或具有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担任。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应由博士生指导教师担任。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的主席应是该学位论文所涉及学科领域中学术造诣较深的专家。

第十一条学位论文答辩程序

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授权相关人员介绍答辩委员会人员组成情况,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答辩会议。

(一)答辩委员会主席宣布开会;

(二)研究生报告学位论文(硕士论文报告不超过30分钟,博士论文报告不超过45分钟);

(三)答辩委员会成员和到会人员提问,答辩人回答问题;

(四)答辩人答辩结束,答辩人导师可就学位论文及答辩中提出的问题作补充说明;

(五)答辩会休会,答辩委员会成员开会(答辩人导师和教育管理干部可列席):

l.答辩人导师向答辩委员会介绍研究生的基本情况、学习成绩、科研成果、情况及其它需说明的问题;

2.答辩委员会结合论文评阅人对学位论文的评阅意见、达到的水平以及答辩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评议答辩人的学位论文是否达到所申请学位要求的学术水平;

3.投票表决(表决票见附件3•表4),获答辩委员会全体成员2/3以上(含2/3)票数同意,方可做出建议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的决议:

4.讨论并通过答辩委员会的答辩决议;

5.答辩委员会成员填写《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论文答辩情况和学位授予决议书》(附件3•表3)。

(六)答辩会复会,答辩委员会主席宣布答辩委员会决议,答辩人发言,答辩会结束。

第十二条答辩委员会设秘书1名。答辩委员会秘书应由责任心强、办事认真并具有中级以上职务人员(或在学研究生)担任。答辩秘书参加答辩工作全过程并对答辩过程中答辩委员的提问、答辩人的回答及答辩委员会决议等情况做客观、详细的记录。答辩秘书没有表决权。

第十三条论文答辩委员会的成员应出席答辩会和答辩委员会会议,在答辩前必须审阅论文,答辩时进行提问和参加投票表决。未出席答辩会和答辩委员会的委员不得委托他人或以通讯方式投票。论文答辩除有保密要求外,一般应公开举行。

第十四条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未通过,但经答辩委员会成员过半数同意,可作出半年后至一年内修改论文、重新答辩一次的决议。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未通过,但经答辩委员会成员过半数同意,可作出半年后至二年内修改论文、重新答辩一次的决议。

若答辩委员会未作出修改论文重新举行答辩的决议,或申请人逾期未完成论文修改,或重新答辩仍不合格者,一般不再受理其学位申请。

学位初审

第十五条各培养单位研究生管理部门将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的基本情况(附件3•表l——表4)和学位论文摘要一并提交本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阅。

第十六条各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出席会议的人数应不少于全体委员的2/3。学位评定委员会按照学位授予标准,对学位申请者的情况进行全面审核,并以不记名投票方式(不能采取通讯投票的方式)表决(表决票见附件3•表5),经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全体成员过半数通过,方可作出拟授予学位的决定。

第十七条各培养单位研究生管理部门分别于每年1月l日和7月1日之前,将拟授予学位人员名单(以文件形式并附软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授予信息数据库(通过互联网上传)上报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对拟授予博士学位的人员还需提交博士学位论文(附电子版)l份。

学位授予

第十八条研究生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原则上每年2月和8月分别召开全体会议,审核、通过各培养单位上报的拟授予学位人员名单,同时对各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提出的本单位学位授予中有争议的事项做出处理决定。

第十九条学位获得者名单由研究生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发文公布。学位证书的发放办法见《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证书认购和填写办法》(附件4)。学位授予日期,为研究生院学位评定委员会终审做出同意授予学位决定的日期。博士学位获得者名单由研究生院发文公示3个月,对无异议者方可颁发学位证书。

其它

第二十条本实施细则经研究生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之日起执行。

硕士学位论文评语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 流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c)-0187-02

说明:本课题为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物流管理专业)、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改革与创新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分别为GZYB2011035、438)的成果。

近年来,高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滑引起了多方的关注。其中,既有生源质量下滑、科研风气不正等影响,但流程管理的不规范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如何在流程方面规范?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近5年进行了宝贵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的基本流程

1.1 组队

每个人单独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

但下列情况可以组队,但人数不能超过4人。

(1)不同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在校期间共同组队参赛完成了文本成果的。

(2)同一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在同一公司实习、有共同的研究兴趣;在校期间共同组队参赛完成了文本成果的。

组队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字数标准与单人完成的一样。

1.2 选题

指导思想:坚持“六业二位”的“八结合”—— 结合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创业、岗位、职位。

选题机制:学生自选,但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确定。专业不再给出选题范围,而是由学生自己确定后,与指导老师协商,由指导老师决定题目是否合格,如果不合格,应该如何修改,直到最终确定选题。

选题原则。

选题必须符合下列原则。

(1)与专业相关,与毕业顶岗实习相关。

(2)内容具体化,最好是某一具体问题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或者结合深圳实际分析,或者是一个典型案例的分析。

(3)体现工学结合。

选题类型:以专题报告型、社会观察型、案例评述和创新实验型为主,杜绝纯理论型、纯学术性的研究论文。具体形式可以为:产业分析报告、行业分析报告、企业(部门)调查报告、工作分析报告、岗位分析报告、技术分析报告、市场分析报告、产品分析报告、管理分析报告、业务分析报告、产品(服务)营销策划等;或是结合专业、课程、项目,完成社会调查报告、创业计划书、项目营销策划报告、项目融资方案等能够密切联系实际、有些实际价值、真正反映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实践性文章。

选题难度:尽量选择选择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科技开发、社会进步以及自己从事工作的性质等紧密结合的小课题、小问题,既便于掌控,也有利于写得深入。

最后一学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应在顶岗实习的第1~2周与老师协商确定题目。题目一经教师确认,中途不得以任何理由变更。

1.3 定大纲

除最后一学期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外,其他形式的毕业设计(论文)需要在学生拟订的提纲的基础上,由指导老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修改、完善提纲。

最后一学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应在顶岗实习的第3周,完成提纲的草拟和修订。大纲一经教师确认,中途不得以任何理由变更。

提纲确定后,由指导老师向学生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

1.4 指导

在1~5学期就开始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由教师全程进行跟踪指导。

最后一学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教师对其指导的时间是1~15周。

指导途径:面对面集体指导、面对面个别指导、网络指导(组建QQ群集体指导、QQ或MSN交流指导、电子邮件交流指导)、电话指导。

指导内容:题目修改与确定;大纲修改与确定;文献检索与应用;论文调研;论文初稿的修改;定稿与排版;答辩PPT的制作;毕业实习与就业。

1.5 中期检查

就学生毕业论文完成的情况进行中期检查。

1.6 评审

第16周周一,学生应向指导老师提供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整版。指导老师将学生论文汇总后提交专业主任。专业主任在指导教师回避的前提下,组织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评审小组,评审小组根据评审标准,做出能否通过的结论,写出评阅意见并打分。

每个专业在专家评审小组推荐1~2篇优秀毕业论文的基础上,收集优秀毕业论文参评学校展示性优秀毕业论文评比。

1.7 评审意见反馈与修改

专业主任将汇总的评审意见提交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论文指导老师将意见反馈给学生,并指导学生修改。

1.8 答辩

答辩程序为如下。

(1)答辩人报告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内容,时间5~8分钟。对于集体项目,可以采取如下两种方式进行答辩。

①项目组的每个成员都要参加答辩,时间适当延长予以保证,项目组的每个成员得到同样的答辩得分。

②现场指定或抽取项目组的其中一个成员参加答辩,该答辩成绩为项目组每个成员的答辩得分。

(2)答辩委员提问,答辩人答辩,时间5~8分钟。

(3)答辩委员给答辩人打分(百分制)。

(4)答辩小组根据答辩委员的打分给出平均答辩成绩(百分制)。

答辩前应积极创造条件,邀请专业管理委员会委员、或行业专家、或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参加。

1.9 答辩见反馈与修改

答辩小组秘书将专家答辩意见汇总,提交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论文指导老师将意见反馈给学生,并指导学生修改。

1.10 展示

优秀毕业论文通过展示性答辩、论文进专门橱窗展览、学院网站和相关课程网站进行展示。

展示性答辩要制度性地邀请低年级学生参加。

2 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的流程简化

基本流程虽然规范,但较为烦琐。现实执行中,也可以有两种简化流程。

2.1 省略掉中期检查、答辩、答辩见反馈与修改、展示三步,简化为定成员、定选题、定大纲、教师指导、家评审、评审意见反馈六步

(1)省略掉中期检查环节。

中期检查既不切合学生顶岗实习的实际,又会增加大量组织、管理的工作量。

(2)省略掉答辩环节。

之所以省略掉答辩环节,主要是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

①根据我国学位相关规定,答辩是针对研究生层次的,专科生不应该答辩。

1980年2月12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根据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决定》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学士学位:(一)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通过硕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硕士学位:(一)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通过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博士学位。”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对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获得者没有提出毕业论文要求,只对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获得者提出了毕业论文要求。而且硕士学位获得者只需要论文答辩,不一定需要论文评审。

②从多年执行答辩的情况看,效果不理想甚至是差强人意。

高职的毕业论文答辩逐渐沦落为形式。在答辩现场,老师一般只能问最简单的诸如“在什么单位工作”“主要工作职责是什么”“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等问题,一问到概念哪怕基本概念、论文思路、创新等方面的问题,大部分学生一头雾水。这使教师陷入两难:毕业答辩如果标准过严,大部分学生难以获得毕业资格,而且还得安排时间辅导、答辩;毕业答辩如果标准过于宽松,学生当儿戏,论文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口也等同于虚设。但遗憾的是,现实让教师们选择了后者。如近3年,深职院经管学院5000多毕业生中毕业论文一次答辩未通过的仅5人,比例不到千分之一,二次答辩未通过的为0,其把控论文质量的作用已经基本丧失。

(3)省略掉答辩见反馈与修改环节。

因为学生毕业论文已经通过,学生已经没有修改的积极性,而且学生答辩完毕就已经离校上班,再修改也存在时间上的困难,所以省略掉答辩见反馈与修改环节也完全可以。

(4)省略掉展示环节。

因为在现在的毕业论文与顶岗实习结合后,一旦优秀的毕业论文网上公示出来,来年会出现大批抄袭者,而且学生反驳抄袭的理由还振振有词:“我们在同一个岗位上,干的工作当然是大同小异啦!”

2.2 省略掉中期检查、答辩、答辩见反馈与修改、专家评审、评审意见反馈、展示五步,简化为定成员、定选题、定大纲、教师指导四步

(1)省略掉专家评审环节。

1981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本科学生完成教学计划的各项要求,经审核准予毕业,其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或其他毕业实践环节)的成绩,表明确已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的,授予学士学位”。对于硕士学位获得者,“学位授予单位应当聘请1~2位与论文有关学科的专家评阅论文。评阅人应当对论文写出详细的学术评语,供论文答辩委员会参考。”“硕士学位论文答辫委员会由3~5人组成。成员中一般应当有外单位的专家。”“论文答辩委员会根据答辩的情况,就是否授予硕士学位作出决议。”“硕士学位论文答辫不合格的,经论文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一年内修改论文,重新答辩一次。”这也就意味着,即使学士学位,也不以毕业论文成绩为前提,毕业设计、其他毕业实践环节的成绩都可以替代毕业论文的成绩;如果有其他毕业实践环节的成绩,毕业论文也可以不做,只要能够证明“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就行;即使学士学位要毕业论文,也仅仅是要个成绩,评审、答辩都可以省略。硕士学位的获得者,才既需要专家评阅,又需要答辩。

(2)省略掉专家评审意见反馈环节。

专家评审的环节已经去掉,专家评审意见反馈环节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3)加强对教师指导的管理。

在最简化的流程中,只剩下“教师指导”这一质量监控环节。如何保证教师指导的质量?可以建立如下的质量监控机制。

①加强主题的把关。

一是选题来源的控制,从来源上要体现“工学结合”—— 来源于企业,来源于项目,来源于现实问题。

二是选题名称要体现出“工学结合”,如XX案例分析、深圳XX行业岗位能力的分析,或副标题体现“以深圳XX公司为例”。

②加强内容的把关

一是内容的“工学结合”,要体现出现状、问题、对策三板块,体现出对区域的聚焦研究而非全国的泛泛研究,要有具体的案例和数据而非纯粹的文字描述,要至少创新地揭示三个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且问题、对策要得到企业指导老师的认同;

二是应用的“工学结合”,要体现出问题、对策或建议能够得到企业指导教师的认可,能够提供给企业或行业参考或借鉴,或能够商业化运营或商业化出售,或直接使社区、社会受益。

③指导过程的把关。

指导教师可以集中指导或分散指导,可以见面指导或通过网络、短信、电话指导,可以召集学生到办公室指导或上门指导,可以建立QQ群遥控指导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要进行全程跟踪、持续指导、进行关键点控制。

④质量保证的改革与创新。

为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出三种督促教师保证学生论文质量的方法。

交叉检验机制:一是通过软件,如果某篇毕业设计(论文)与网络、期刊库上的文章相似度超过40%或发现大段抄袭,直接判为零分,需要推迟一年答辩;二是如果两个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有超过40%以上的文字相似,如果排除互相抄袭的嫌疑,直接判为零分,需要推迟一年答辩,如果是一位抄袭另外一位的原创作品,则抄袭者直接判为零分,需要推迟一年答辩。

倒逼机制保证论文质量的方法:给定评审标准,只有要下列情况之一,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判不及格,需要推迟一年毕业。

硕士学位论文评语范文第8篇

关键词:硕士学位论文;盲审效果;探索性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176-03

学位论文盲审,就是在论文通篇中隐去学校名称、导师姓名及研究生姓名,并将论文送往相同专业高校的同行专家评阅,并就论文是否达到答辩要求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在返回给学生的评阅意见中,将专家的相关信息隐去。目前,专家普遍认为学位论文“盲审”有助于排除人情因素的干扰,有利于客观公正的评阅,评阅成绩相对比较客观、公正、真实。

一、我院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的实施

我院自2010年开始从各专业毕业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抽取部分学位论文进行盲审。为了体现公平、公正,学院根据校学位办论文盲审实施办法制定了《合肥工业大学化工学院研究生毕业论文盲审实施办法》。

1.论文送审要求。送审的硕士学位论文封面及扉页需隐去作者姓名、导师姓名等个人信息。由学院研究生办公室送2位校外具有相应硕士点单位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同行专家评阅。为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盲审效果,学院在统一收取参加盲审的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后,报院学术委员会,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对论文的格式和内容是否涉及作者个人信息等进行形式审查,形式审查合格,且通过“学术不端行为系统检测”,检测结果在30%以内的论文方可送审。

2.合理选择盲审学校和盲审专家。由于我校的工科背景较强,我院硕士毕业论文的领域既有化工理论基础研究,也有化工应用研究,所以在硕士毕业论文送审的学校和送审专家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学校层次的一致性、学科专业的相近性和研究领域的相关性。

3.合理利用评阅结果,形成激励机制。对于评阅结果,导师和学生往往只重视评价不合格的论文。一旦评审专家认为论文已达到要求,同意答辩,往往学院、导师和研究生本人不再重视评阅专家的其他意见和建议,只有没通过的论文,导师和学生才会认真修改。

为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经学院学术委员会讨论,对盲审评阅意见中的评分和评语做进一步的细化分类处理,以促进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不断提高,形成了补充意见《关于研究生毕业论文盲审结果处理办法的补充说明》。在《补充说明》中规定:“毕业论文经由两位盲审专家进行评阅,结果均为合格但论文评分都低于65分,该论文必须在3个月内修改完成,并经院学术委员会增聘同行专家复审,根据复审结果决定是否受理其答辩申请,未通过复审者应当延期一年答辩。”

二、我院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的成效

1.学位论文质量有较大提高。通过实施学位论文盲审制度,增强了研究生的“论文危机”意识。绝大部分研究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撰写学位论文,论文质量有了较大提高。2010年,我院首次进行学院盲审制度时,对25位参加盲审的学位论文进行了形式审查,发现90%以上的论文存在撰写格式、图表规范等问题。2011年和2012年学位论文盲审时,同样的格式和规范等写作问题则要少得多。表1所示为我院2010-2012年研究生盲审结果为优良的比例。如图所示,2010年参加学院盲审的研究生论文50份,其中30份结果为优良,优良率为60%;2011年参加学院盲审的研究生论文46份,其中31份结果为优良,优良率为67%;2012年参加学院盲审的研究生论文58份,其中51份结果为优良,优良率为87%。

2.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近年来,受社会环境中“急功近利”风气的影响,一些研究生缺乏科研进取精神,不能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地搞研究;部分研究生忙于考博、找工作,不愿承担导师的科研任务,忽视论文研究和综合科研能力的培养。实施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的真正目的就是使导师和学生高度重视学位论文质量,从而加强过程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水平,真正从源头上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最终达到学位论文盲审制度的真正成效。

表2所示为我院2010年-2012年参加盲审的学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情况。由表2可知,我院自实施盲审制度以来,参加盲审的学生不仅人均数量逐年增加,论文质量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三、现行盲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评阅专家与学位论文的研究方向之间有误差。学院送审的学位论文都是通过相关院校的研究生管理部门选择专家,而不是导师选择,因此在评审专家的选择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尤其是涉及交叉学科的论文,在评阅专家的选择上更容易出现误差。

2.评阅专家工作量增加以及“手下留情”导致评审质量受考验,盲审成效打折扣。一方面,随着近年来各高校都在积极推行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制度,需要评审的论文数量逐年增加,而大部分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答辩都集中在同一时间段,所以增加了送审部门及评审专家的工作量,评审质量经受考验。另一方面盲审聘请的多为国内有关院校的同行专家,有些专家在打分时也会有意无意地就高不就低、“手下留情”,由此导致论文盲审制度的成效大打折扣。

3.学位论文传递过程资源浪费,经济成本增加。盲审的费用加上管理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纸本论文和评阅意见书的传递也是一种时间和经济资源的浪费,随着毕业生基数的递增,这一费用势必逐年加大。

四、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的探索性建议

1.扩展论文送审的学科领域。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已成当今世界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高校越来越提倡将学生的培养模式由单一学科转为在交叉学科的平台基地上加以培养。扩大论文送审的学科领域,增加相关学科和边缘学科的教师对学位论文进行评阅,听取他们的评阅意见,一方面有利于研究生和导师从不同的侧面获取更多有用信息和创新思路,有利于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情因素,提高评阅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

2.聘请国外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参与论文评阅。为促进学科发展和对外学术交流,近年来学院聘请了一批在化学化工领域有影响力的国外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学院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学位论文送予这些专家评阅,将有利于更好地与国际接轨,了解国内、外研究进展,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

3.建立论文免审制度,给予导师和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一定的推荐免审的权利。为提高导师和研究生的积极性,可以建立论文免审制度。如对于在权威期刊或者影响因子大于一定数值的国际期刊上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数量达到一定要求之后,研究生本人提出申请,经导师和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同意后,可以向学校学位部门提出该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免审的申请。

参考文献:

[1]马玲.博士学位论文同行评议的实证分析及探索性建议[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12(6):44-47.

[2]王健,张华.由盲审结果分析我校机械类各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差异[J].科技广场,2009,8:240-261.

[3]王蓓,王振芬,王维静,王沁丹.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制度提高学位论文质量[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6):681,759.

[4]蒋红燕.硕士学位论文盲审制度效果探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1:39-40.

硕士学位论文评语范文第9篇

一、标题和正文格式

一般论文是分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三级标题的。一级标题也是章名称,比如说“第一章绪论”,一级标题用三号黑体加粗并居中,上下各空一行。二级标题比如说“1.1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二级标题用小三黑体靠左(不加粗),上下各空一行。三级标题比如说“1.1.1课题研究背景”,三级标题用四号黑体靠左(不加粗并且上下不空行)。另外换章时必须换页,正文为小四宋体,行距为固定值20磅。参考文献内容为五号宋体。图和表标题和内容用五号宋体,并且表格要用三线表,下面会介绍到怎么制作三线表。

二、页眉

这个本科生和研究生就有点区别。研究生的话页眉分奇偶页。比如说在“第一章绪论”中,奇数页就写“第一章绪论”,偶数页就写“某某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本科生的话不分奇偶页,一律在正文部分写上“某某大学学士学位论文”。页眉用的字体是五号宋体并居中。

下页我详细讲一下研究生论文怎么在奇偶页写上不同内容。比如说在“第一章绪论”中,首先在“第一章绪论”所在的前一页的最后一行,点击“插入”——“分隔符”,在“分节符类型”这一项中选择“下一页”。然后点击“视图”——“页眉和页脚”,在弹出的那个工具条中找到“页面设置”这一标记,在“版式”选项卡上把“奇偶页不同”这一项勾选上,然后就可以分别在奇数页和偶数页输入不同的文字了。本科生的更简单,本科生的话就不用把“奇偶页不同”这一项勾选上。

研究生论文的话要记得在第一章都要设定分隔符,还要特别注意的是一定要让“链接到前一节”这一标记处于非选中状态,否则的话无法实现不同的章中写上不同的内容,因为“链接到前一节”处于选中状态的话,就代表着你输入新的页眉,前面的页眉也会跟着变成一样的页眉。

三、页码

这个要分摘要和目录和正文部分。摘要和目录用的是i、ii等,而正文部分用的是1、2等。设置好页眉后,比如说“第一章绪论”已经设置好页眉了,在“第一章绪论”所在的第一页点击“插入”——“页码”,在对齐方式中,选择“居中”,把“首页显示页码”勾选上,点击“格式”,在“数字格式”中选择“1,2,3……”,在“页码编排”选项中选中“起始页码”单选框,并输入页码为1。而在第二章、第三章等章节中就在“页码编排”选项中选中“续前节”单选框就可以了。页码的字号的话使用word默认的就可以了。

在论文封面、任务书和毕业论文评语中无须设定页码。

四、目录的制作

目录的制作很简单的,首先单击“工具”——“自定义”,在“工具栏”选项卡中,把“大纲”选中,点击“关闭”。然后在弹出的那行“工具栏”中,把一级标题设定为“1级”,把“二级标题”设定为“2级”,把“三级标题”设定为“3级”。把非标题设定为“正文文本”(这是默认的,基本上不用设定,除非你在写论文的过程中不小心把某些正文文本设定为“n级”了。把标题都设定好后,就可以单击“插入”——“引用”——“索引与目录”,点击“目录”选项卡,再点击“确定”。之后把弹出来的目录内容选中(不要把“目录”两字选中,因为“目录”两字是设定为三号粗黑体居中并且上下各空一行的),首先设定为“宋体”,再设定为“timesnewroman”,把字号设定为“小四”。再把“目录”这两个字和目录内容选中,右键单击“段落”,在“行距”中把行距设定为固定值20磅。

五、参考文献的写法

参考文献的话,就是首先写上[*],*号代表的是数字序号,比如说[1]、[2]。因为在我的论文只用到三种:期刊、学位论文、书籍。所以我下面所说的也是这三种。

比如:

[2]冷雪峰.用authorware和flash制作多媒体课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XX,(9):27-44

[3]佟施,乐文行.多媒体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XX:3-6

[4]倪英.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多媒体cai课件设计及制作[d].燕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XX:3

[32]liciacalvi,pauldebra.aflexiblehypertextcoursewareonthewebbasedonadynamiclinkstructure[j].interactingwithcomputers,1998,10:143-154

[j]是代表期刊,[m]是代表书籍,[d]是代表学位论文。需要注意的是,中文文献用的标点符号是宋体全角,句号的话就要改成圆点。而英文的话,就换成timesnewroman字体下的半角标点符号。

六、标点符号

中文标点符号用宋体全角,英文和数字用timesnewroman并且用半角。还是解释一下全角和半角怎么区分好啦,半角是一个“月亮”,全角是一个“太阳”,在字体工具条中可以看到的。

无论是中文摘要还是英文摘要,它们的关键词都是用“;”号分开。

七、页面设置

左右2.2cm,上下2.54cm。装订线在左边。

八、三线表的制作

毕业论文的表格都是用三线表,设置也很简单。选中整个表格,点击鼠标右键,弹出右键菜单,选择“表格自动套用格式”,点击“新建”,在名称处输入“三线表”,在“样式基于”选择“普通表格”,在“格式应用于”选择“整个表格”,选择“一又二分之一磅”,在田字框点击其右边的下拉箭头,选择“上框线”、“下框线”,点击“确定”,再点击“应用”。然后再选中表格,点击鼠标右键,选择“表格自动套用格式”,在表格样式中选择“三线表”,点击“修改”,在“格式应用于”选择“标题行”,再选择“二分之一磅”,在田字框点击其右边的下拉箭头,选择“下框线”,点击“确定”,再点击“应用”。

表格的表头如表1-1一定要放在表格的上方,并居中。这与图片是不一样的,图片是把图片名称比如说图1-1放在图片的下面。

九、论文写作顺序

依次是封面、任务书、毕业论文评语、摘要、abstract、目录、第一章、第二章……第n章、参考文献、致谢。

十、打印

本科生打印的封面用橙色封面,单面打印。研究生用蓝色封面,双面打印。

硕士学位论文评语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状态检修;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

1.前言

电力是人类社会活动中应用最广、对人们生活影响最大的能源。随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高度的生产自动化和社会信息化,人们对电力的依赖也在日益增加,这就促使电力行业要加大对电力系统可靠性的管理力度。我国电力系统重电源建设、轻电网建设,对配电网建设并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使配电系统的网架结构薄弱,运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因此配电网经济运行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再利用各指标的模糊综合评价值对配电变压器进行评价和分析。

2.1 指标权重体系分析与确定

层次分析法是建立在系统理论基础上的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将研究对象分为不同的组成因素,按各因素之间的隶属关系,从而形成一个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通过对同层的各元素进行两两比较来确定每一层次各项因素的权值,使各因素的赋值更加科学、合理,较好地反映了各因素对电网规划项目效果的重要程度。

(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将问题中所包含的因素分为不同层次,最高层是目标层,一般是问题的预定目标;中间层是准则层,衡量是否达到目标的判别准则;最低层是指标层,表示决策方案。各层的因素从属于上一层次的因素,是同一层次的因素评价和比较的准则,对下一层次的某些因素起支配作用。

(2)构造判断矩阵

在层次分析法中,通过构造判断矩阵A将每一层次中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用合适的数值表示出来。

A=

构造判断矩阵是根据指标体系自上而下进行,判断矩阵中的元素是表示针对上一层某一因素而言,本层次中各元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程度。两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由Satty教授提出的“1-9”标度法提供。

(3)单准则排序

对于一个判断矩阵A,计算满足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W。其中,λmax即为对应于 的特征向量,它的各个分量Wij即为相应元素的权重,λmax为矩阵最大特征根,应用于进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4)一致性检验

解决实际问题时,人们占据资料通常不完善和认识能力存在局限性,对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主观片面性。由此构造的判断矩阵会存在偏差而无法完全满足一致性的要求,但判断矩阵偏离一致性条件又应有一个度,为此,须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从而把判断矩阵的偏差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一般采用CI和RI两个指标进行判定。

②随机一致性指标RI可以通过已知的矩阵阶数n确定。对于“1~9”阶判断矩阵,n与RI的关系如表1所示。

(5)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层次总排序是指同一层次所有因素对整个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由判断矩阵求得的权重值,表示的是各层次指标子系统相对于其上一层某一因素的分离权重值;而Wi是指标体系最末层各具体指标项相对于最高层A的组合权重值。所以有必要将这些分离的权重值组合为各具体指标项相对于最高层的组合权重值。组合权重计算公式为:

Wij为第i个指标第j层的权重值;k为总层次。

2.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1)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将要进行评价的对象X={xk}(k=1,

2,3……l),对其你更早给出评价。

(2)给出指标集U={ui}(i=1,

2,3……n),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是由表征评价对象各个方而特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多个指标所构成的具有内在结构的有机整体。

(3)给出评语集

确定评价等级及标准,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结合。

(4)得出变换矩阵R={rij},进行单因素评判;分别从各个因素评判指标。ui来考虑确定参加评价的对象能够被评为各个评判等级vj的隶属程度rij。

(5)确定评判指标的权数分配A={ai};权数ai是指单因素ui在总评判指标体系中所起作用大小和相对重要程度的度量,代表了根据ui进行综合评判的能力和贡献程度。有目的地分配和调整各因素的权数可以表现出评价者在评价指标体系上的灵活性和倾向性,及不同评价对象的特殊要求和具体情况。

(6)由于通常的评价对象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多层次的结构,故应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式来求得最终综合评判结果B。

3.实证分析

(1)调查配电变压器指标重要性

指标重要性调查是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重要准备工作,对巴彦淖尔电业局前旗供电分局的五位专家进行了意见咨询,用同样的评价标准对配电变压器的重要性进行打分,确定指标对X33类设备的重要程度。结果如表2总分所示。按照分数标准进行等级划分,{(小于30),(30,35),(35,40),(40,45),(45,50)}对应评语集{不重要,较不重要,一般,较重要,很重要},可得到各类指标的重要程度划分。

(2)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将重要性判断结果和专家意见结合可得观察测量类指标的判断矩阵A,计算指标层各组指标的权重向量为

同时进一步可以得到特征向量:

AW=

计算特征值

=4.02

CI=λmax-n/n-1=0.007

通过矩阵阶数n,确定随机一致性指标RI。当n=4时,RI=0.90,CR=CI/RI=0.007/0.90=0.007<0.10,认为A-C判断矩阵具有可以接受的满意一致性。对其他两个子集指标进行同样的相对重要性判断,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其权重,最终得到新的指标体系的权重,如表2所示。

对子类进行权重计算可以得到权重分配表,如表3所示。

(3)计算模糊综合评判值

选取乌拉特前旗供电分局所辖部分的变压器15台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3台为正常状态,3台为注意状态,2台为异常状态,无严重状态的配电变压器。

a)选取一台配电变压器(编号01,状态为注意),邀请市局5位专家对其状态进行进行评价。

U={渗漏油U1,声响U2,油标油位U3,吸湿器U4},V={正常V1,注意V2,异常V3,严重V4},得到评定矩阵R。对R的各元素除以评价代表人数5,即得模糊关系矩阵R。

根据各个指标的权重,可得到权系数矩阵为,得到模糊评价集B,

B=(0.07,0.55,0.19,0.19)*

=(0.4,0.348,0.356,0.148)

归一化处理B=(0.32,0.28,0.28,0.12)

将评分等级{正常,注意,异常,严重}还原成评分集{95,80,65,

50},以模糊评价格集B为行向量,评分集为列向量,两者进行乘法复合,即得到总评分集C:

C=(0.32,0.28,0.28,0.12)*(95,80,65,50)T=77

b)其他项目评价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得到其他几项的总项目评分集:历史统计指标得分67.6;外观指标得分70.5;红外检测指标得分71。

c)计算总分

配电变压器01总分=77*0.3+71*0.3+70.5*0.2+67.6*0.2=72.01,对应区间评语集为注意。具体评价结果如表4所示。

可见评价正确率达到100%,并且状态分数比状态等级包含更多信息。

4.结论

通过层次分析法来确定设备状态指标的权重,新的权重体系结合了电网专家的观点与地方电网的特色,使权重体系更具有实际的意义。然后对设备状态进行模糊综合评价,使客观与主观相结合,评价结果更适合下一步的决策。采用较客观有效的评价方法,对于配网设备状态检修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崔驰.衡水城市配网设备状态评价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保定:华北电力大学,2009.

[2]高磊.配电网检修计划的优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北电力大学,2010.

[3]刘振勇.配电网设备状态检修模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北电力大学,2009.

[4]李煜.农村配网运行检修管理的建议[J].电力设备,2006.

[5]陈书芳.邢台供电公司绩效评价体系及应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保定:华北电力大学,2007.

作者简介:

张继胜(1971—),男,华北电力大学在读工程硕士研究生,电气工程师,研究方向:电网规划、电力系统自动化等。

上一篇:小学六年级学生评语范文 下一篇:初一学生评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