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品行业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0 14:24:44

水产品行业调研报告

水产品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本报告旨在为食品企业、有意投资食品行业的投资者服务,报告对食品行业2007年1-6月的运行情况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和分析,并为2007年下半年的情况进行了预测。报告的主要观点有:

2007年2季度全国食品制造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截至2007年5月,与去年同期相比,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增长27.46%,累计实现工业销售产值增长27%,利润总额增加了33.19亿元,产品销售收入增长27.88%,累计税金总额增长了29.6%。

在我国,居民消费价格结构性上涨,食品行业物价整体走高。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2%(6月份同比上涨4.4%,环比上涨0.4%),涨幅比上年同期上升1.9个百分点。分类别看,食品价格同比上涨7.6%,其中,粮食上涨6.4%,蛋上涨27.9%,肉禽及其制品上涨20.7%。6月份,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1.3%。其中,粮食价格上涨6.1%,油脂价格上涨27.6%,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35.7%,猪肉价格上涨59.8%,鲜蛋价格上涨37.9%,水产品价格上涨5.2%,鲜菜价格上涨4.8%,鲜果价格下降16.2%,调味品价格上涨4.5%。

2季度我国食品价格走高,表现最为明显的是肉类产品价格巨幅上涨,2季度生猪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25.7%。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世界粮食价格上涨推动我国粮食价格高起,并直接拉动食品价格上扬,对我国的价格总水平以及低收入家庭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食品安全问题令我国食品出口遭遇信用危机,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出口食品加施检验检疫标志的公告》规定出口食品9月1日起需加检疫标志。《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办法》5月1日实施,多项食品包装标准出台扫除食品出口障碍。

食品制造业发展的三个趋势:全球食品价格走势维持高位,增幅平稳;全球食品三大发展趋势(健康、愉悦、便利)为我国食品制造业的明确了方向;新原料的准入促进我国保健食品不断创新。

《2007年上半年食品行业研究报告》目录:

前言

第一章 2007年上半年食品行业发展概况

一、2007年上半年食品制造业整体运行情况

(一)产销情况

(二)食品制造业的盈亏情况

(三)主要财务指标

(四)主要经营效率指标

(五)出口情况

(六)前十名企业的经营情况

二、2007年上半年食品制造业各子行业运行状况比较

(一)产销及利税比较

(二)增长情况对比

第二章 2007年上半年食品制造业主要子行业发展情况

一、液体乳及乳制品制造业

(一)产销情况

(二)行业盈亏情况

(三)前十名企业的经营情况

二、方便食品制造业

(一)产销情况

(二)行业盈亏情况

(三)前十名企业的经营情况

三、糖果、巧克力及蜜饯制造业

(一)产销情况

(二)行业盈亏情况

(三)前十名企业的经营情况

四、调味品、发酵制品制造业

(一)产销情况

(二)行业盈亏情况

(三)前十名企业的经营情况

五、焙烤食品制造业

(一)产销情况

(二)行业盈亏情况

(三)烘焙食品行业发展呈三大特性

六、罐头制造业

(一)产销情况

(二)行业盈亏情况

(三)前十名企业的经营情况

七、其他食品制造业

(一)产销情况

(二)行业盈亏情况

(三)前十名企业的经营情况

食品市场调研报告是一篇关于“食品市场 调研报告 食品行业”的文章。本文由精心收集整理。文章来源于互联网,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希望本文对你有所帮助。

第三章 2007年上半年食品制造业行业动态

一、2季度食品制造业动态

(一)肉类等食品价格大涨,国家拟增加储备肉规模

(二)方便面全面涨价,行业巨头加速洗牌

(三)饮料等食品将推广添加益生菌

(四)简易包装速冻食品上市

(五)国际食品饮料展刷新纪录

(六)食用菌成我国第六大种植产业

(七)菲律宾餐饮巨头全额收购永和大王

二、食品制造业的行业政策动态

(一)食品管理规范体系

(二)食品安全监管控制

(三)进出口相关政策

第四章 2007年食品制造业发展趋势

一、2007年食品制造业发展特点

(一)世界粮食价格上涨导致食品价格走高

(二)全球食品价格走高的“双刃剑”效应

二、2007年食品制造业发展趋势

(一)全球食品价格走势维持高位,增幅平稳

(二)全球食品最新趋势引导我国食品制造业发展方向

水产品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行业概述

一、行业背景

自从80年代,我省第一瓶矿泉水在五大连池问世,及至1996年**省的矿泉水生产企业进入到发展的高峰期,截止到2005年12月,全省矿泉水生产厂家已发展到150户。由此,矿泉水行业进入激烈的市场竞争阶段。有的矿泉水企业方兴未艾,有的矿泉水企业则在竞争中轰然倒下。竞争中的常规战-----价格战从此拉开了战局。有些实力较小的企业不堪价格比拼,便努力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从而导致价廉质劣的矿泉水在市场上出现了,至于生产环境不合格、卫生不达标、以次充好等现象更是不一而足。1、生产地域分布由于五大连池矿泉水生产企业快速发展的带动,矿泉水生产开始在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鸡西等地陆续投产,矿泉水产销格局基本形成。

2、低价位、薄利润成为矿泉水行业特点由于我省整体消费水平较之其他省份还处于较低水平,加之矿泉水的生产成本、经营成本比纯净水要高出很多,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矿泉水价格不断下调,因此低价位、薄利润成为矿泉水行业的一大特点。3、矿泉水行业拥有较大市场发展空间纯净水虽然占有很大市场份额,但销售增长速度趋于缓慢,边际效应虽有增加,但边际增长率趋于零,处于市场成熟阶段。相比较而言,矿泉水由于富含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日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市场占有比例逐渐增大,处于市场成长期,尚有较大发展空间。

4、外籍品牌与本土品牌并重目前,在我省矿泉水市场上的外籍品牌主要有“农夫山泉”、“康师傅”、“崂山”、“雀巢”,与本土品牌“五大连池火山泉矿泉水”、“佳木斯永纯矿泉水”、“哈尔滨滔达磨盘山泉矿泉水”、“天恒矿物质水”、“得莫利矿泉水”分庭抗礼,这些品牌在市场中的主流地位已基本确定。由于我省地产矿泉水行业正处于发展期,新企业不断诞生,加之地域广大,地产品牌具有独特的销售优势。因此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矿泉水品牌之间的市场地位会有所变动,有生有灭,竞争不断。二、行业现状调查中发现,我省矿泉水的生产能力是相当强的。问题是矿泉水的生产企业良莠不齐。一部分矿泉水生产企业在生产和销售环节问题多多,令人堪忧。具体表现在:一是有很多的“作坊式”小企业,甚至还有“三无”企业为了逃避监管,昼休夜产,偷偷销售。二是生产设施粗陋,产品质量较差。还有的小企业生产的饮用水,连生产者自己都不喝,其质量之差可想而知。这些企业生产的矿泉水不是偏硅酸<25.0,就是锂、锶、锌不达标。三是有的水厂无菌灌装设备陈旧,无出厂检验化验室。企业之间设施差距大,产品质量的差距也就拉得很大。一旦到了销售淡季,有些不法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根本不用灌装线,而是在水源直接灌装,造成亚硝酸盐超标。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我省饮用矿泉水整体的质量水平。四是无序竞争造成水质量差。据调查,有的矿泉水每桶零售价在12—15元之间,而便宜一些的每桶零售价仅为6--8元。卖得最便宜的便是那些“三无水”,这种水4—5块钱一桶!杂牌、低价水由于是无证生产,设施粗陋,偷逃税费和监管,生产费用低,因而他们的相对利润率很高,有的竟达100%以上,其暴利程度可见一斑。市场状况分析我省矿泉水市场从起步时就处于较为盲目的发展状态,仓促上马的现象较为严重,全省矿泉水生产企业大多属于小型公司,随着区域市场的相对饱和,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各生产企业为了生存,纷纷争取赢得更大的市场,不得不挑起价格战争,从而造成企业利润整体滑坡。于是,企业再无力量扩大再生产,再无能力更新设施设备和生产条件。

一、市场定位

1、城镇居民家庭用水

;2、政府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用水;

3、农村居民用水;

4、学生用水;

5、会议、旅游、社会活动用水。

二、市场特征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来看,许多消费者正在逐渐淡出纯净水领域,而选择富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矿泉水。调查显示,矿泉水在不久的将来要成为大众水。由此分析,我省大约有300万户饮用矿泉水、纯净水和山泉水,按3:5:2的市场需求比例计算,约有90万户饮用矿泉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和对健康的追求,矿泉水的市场需求将会以较大的速度递增。

三、市场评估

1、消费者对矿泉水的产品性能认可度还存在着模糊认识,主要原因是矿泉水的生产或经销企业对矿泉水性能的宣传不够。“矿泉水为您的健康加油”应成为未来三年矿泉水宣传的主题。

2、市场空间足够大,企业目标利润可观。据调查统计,我省拥有3800多万人口,外来人口又有几百万。如果每10个人中有2个人每天饮用一瓶矿泉水,那就需要800万瓶,可见市场之大。

3、通过加强营销手段、广告宣传、提高服务质量可接近更多目标顾客。

4、目标市场经济增长,市民生活水平提高,发展稳定

。5、矿泉水产品的市场需求增长,细分市场具有增长潜力

。6、矿泉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对手主要是纯净水,它若一旦牢固占领市场30--40%以上,就可使纯净水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大大降低。市场走势及市场竞争分析一、市场走势分析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社会在较长时期内都将水作为人们生存的需求物来看待,人们已不再认为解渴是水的唯一功能。调查显示,在我省七大中心城市中,有48.9%的消费者喜欢矿泉水,有30.1%的人喜欢纯净水,二者相差近20个百分点,而只有21%的消费者表明无所谓。不少厂家已纷纷意识到了市场的变化。据了解,目前已有一批省内知名纯净水厂家开始改弦易辙生产矿泉水或天然山泉水。多样化、功能化将是未来矿泉水的发展方向。也许用不了多久,纯净水名牌企业将会变成矿泉水的厂家

二、市场竞争分析近年来,随着饮料行业新军的不断出现,特别是茶饮料、果汁以其营养、天然的卖点迅速地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加之我省矿泉水生产企业数量的泛滥,使得我省矿泉水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尤其是以价格战为主要竞争手段的市场份额之争,使得许多矿泉水生产企业甚至有跳楼甩卖的念头,价格一路走低,原来15元一桶的矿泉水降至10元一桶,这种竞争状态短时间不会缓解。消费者分析

一、消费习惯分析就调查结果来看,消费者对纯净水还是有些依赖

:一是纯净水价位低;二是纯净水的销售网络相对矿泉水来说要大很多,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三是消费者对矿泉水的性能持有模糊认识,由不了解转变为不购买。二、消费倾向分析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健康的渴望,消费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饮食习惯。通过调查,消费者人云亦云的效仿心理较为严重,这为矿泉水在销售过程中,运用营销手段提供了契机,厂家如果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将大大改变消费者的消费倾向。行业发展的宏观分析及建议

一、行业弊端宏观分析

1、缺乏品牌意识我省矿泉水生产企业数量不少,资源也很丰富,有些企业的生产能力、产品质量、企业信誉、资本运作能力都已具备,但缺少名牌意识,仅仅满足于某一区域的市场运营,限制了自己的手脚。

2、行业龙头意识不强在我省的矿泉水生产企业中,有些企业无论从哪方面衡量,都足以成为行业中的龙头,但由于对“行业龙头”的模糊认识,不了解龙头的地位和作用,始终在行业中处于从属地位,无法左右市场方向。

3、产品质量意识薄弱个别企业只重视产品销量,而忽视了产品质量。在销售旺季甚至出现“贴牌”现象,很难保证产品质量。

4、资源严重浪费被称为世界三大冷泉之一的五大连池,有着丰富的矿泉资源。据调查,五大连池已处于无序开采状态,很有可能会造成矿泉资源枯竭之恶果。

5、市场准入“门槛”低有些矿泉水企业,未获得QS认证也可投入生产和销售。

6、强势企业的状况

(1)产品质量龙头企业:五大连池火山泉饮品有限公司,以生产重碳酸、偏硅酸矿泉水和矿泉酒系列产品著称。该产品是人体最理想的微量元素补充剂。并在医疗上已有二百多年的应用历史,对胃病、神经衰弱、缺铁性贫血、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脏病、肥胖症、风湿性关节炎、牛皮癣等40余种疾病,具有神奇的医疗、保健功效,因此被誉为“药泉”、“神水”。

(2)企业信誉龙头企业:佳木斯市永纯矿泉水开发有限公司坚持“质量是生命,用户是上帝”的服务宗旨,保持八年无投诉,质量无盲点,服务无盲区,以信誉治企,并建立信誉用户档案,设置专人为用户饮水机定期消毒灭菌,在消费者中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营造了良好的企业信誉。

(3)最具发展潜力龙头企业:哈尔滨滔达饮料有限公司(磨盘山泉矿泉水)努力发挥资源优势,将资源化为企业的资本。2006年为完成自身品牌的塑造,投资3000万元扩产改造。预计2006年10月正式投产,届时将达到年产10万吨饮用水、10万吨饮料的生产能力。实现产值1.5亿元,利税2000万元的现代化饮料生产企业。(4)**省知名品牌企业:哈尔滨市育英天然食品有限公司由于不断规范和调整企业生产和经营行为,迅速在消费者中赢得了赞誉。产品也由单一的饮料发展到桶、瓶装纯净水、矿物质水。公司先后被省卫生厅认定为食品行业唯一A级饮用水生产企业、省技术监督局认定为QS准入企业,使“天恒山泉”牌矿物质水快速得到消费者的喜爱,同时跻身于省内知名品牌行列。

二、建议

(一)资源整合1、从招商引资的角度,由政府牵头,将五大连池乃至全省的矿泉资源进行整合,并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开发,定能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本行业中的优势企业对行业内的资源进行整合和兼并,取长补短,强强联合,实现双赢。

(二)打防结合,加大监管力度对饮用水流通环节进行强化管理,为饮用水企业严格核准食品生产许可证,并对其生产环节进行从严监管。另外,监管部门应实行有奖举报制度,做到有举必查,有劣必究,究必除根。

(三)树立品牌意识,发掘自身资源,拓展生存空间人们在购买矿泉水时有着较强的品牌消费意识,品牌是企业产品的生命,随着品牌消费时代的到来,如何进行品牌营销应成为企业的核心构想之一。只有营造品牌的无形资产,才能延长企业的生命周期,才能使生存空间最大化。

水产品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总量规模小、产业结构层次低、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少、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竞争力弱、原料、加工和市场产业链未能形成。”

两年前,安徽省发改委有关处室在赴宿州、淮北等地调研后,在调研报告中给出了上述结论。如今,经过两年多的持续发展,安徽食品工业总产值已经是当时的两倍,但制约安徽食品工业发展的因素却依然存在。

雪上加霜的是,人荒、钱荒、电荒困扰着中小企业的“三荒”问题在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典型的食品企业中体现尤为明显,以至于年营业收入规模超过亿元的企业,到头来“利润也几乎为零”。

“目前,食品生产企业几乎没有利润可言。之所以还没有出现食品企业集中倒闭现象,一方面是因为很多企业都在咬着牙坚持,另一方面是因为企业倒闭手续办理起来远比企业注册复杂得多。”

6月16日,在我国第一个食品安全宣传周期间接受《徽商》杂志专访时,正在筹建中的安徽冷冻行业商会准会长魏宜龙道出了安徽食品企业的心声。

“咬着牙坚持”正成为当前食品企业生存状态最好的描述。严重落后

魏宜龙是一个在食品制造行业摸爬滚打十多年的老食品人。除了筹建中的安徽冷冻行业商会准会长这个“头衔”之外,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安徽家家宜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徽商》记者获得的信息显示,安徽家家宜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集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民营企业。拥有浙江温岭家家宜食品有限公司、合肥市家家宜工贸有限公司及多个生产基地,主要经营速冻虾类、速冻鱼类等六大类系列产品。

经过多年经营,家家宜公司先后获得了各级部门的认可和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先后荣膺“安徽省名优产品”、“安徽省消费者信得过产品”、“全国十佳水产品”、“中国著名品牌”等多种称号,并成为速冻鱼、肉、菜类首家获得“中国著名品牌”荣誉的企业,是安徽速冻行业里当仁不让的领头羊。

纵使如此,近年来食品企业生产经营大环境的变化还是让魏宜龙如芒在背。

“我们去年做了一个亿的产值,纯利润却几乎为零,利润也可以忽略不计。”

言及当前的食品企业困局,魏宜龙深有感触。

他坦言,与广东、河南等省份相比,无论是从工业产值还是从企业规模来看,安徽食品工业都处在严重落后的状态。

“据我所知,除了烟酒之外,安徽本土最大的食品生产企业年营业额达到10亿元以上的,除了洽洽外,没有几家。”

喝口水后,魏宜龙继续补充道,“像我们企业,年产值做到了一个多亿,在安徽冷冻食品行业已经算是可以得了,与安徽其它行业的本土领军企业比还是小不点。与河南的双汇、江苏的雨润更不在同一个重量级”。

据说,“传承商道,产业报国”是魏宜龙多年的梦想。而现在,随着食品生产企业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魏离自己的梦想似乎也越来越远。

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08年,河南年售收入过十亿元的食品加工企业已经多达33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则多达567户。

在企业规模小的同时,竞争力不强同样是安徽本土食品制造企业的短板。

到目前为止,除了金种子、古井等少数几家酒类企业成功上市外,数千家安徽食品生产企业竟然只有一家洽洽食品成功上市,甚至在思念、三全等后起之秀借助股市融资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轮又一轮的跑马圈地时,不少先于他们创立的安徽食品企业却还在偏守一隅。

安徽省发改委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2008年我省食品工业总产值1226亿元,占全国食品工业总产值的2.8%,仅相当于山东的1/10和河南的1/3。

安徽食品生产企业之赢弱由此可见。

压力递增

“我感觉这几年,经营压力一年比一年大,哪有利润可言?”

6月22日晚,合肥聚味堂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孙艳华告诉记者,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食品生产企业如果不提价,那肯定是“负利润”。

作为速冻食品行业的新锐,聚味堂食品主要生产、销售速冻系列产品,拥有一流的生产基地、稳定高效的供应链、广泛的行销渠道和强大的新产品研发能力。但在市场监管、“三荒两高”等众多因素下,孙艳华也觉得压力一年比一年大。

其实,安徽食品工业发展优势得天独厚。安徽是传统农业大省,农产品资源丰富,粮、油、肉、茶叶、水果产量多年来均居全国前10位。如此背景下,安徽食品生产工业经营压力来自哪里?

在魏宜龙看来,除了接二连三的食品安全事件冲击外,自新《劳动法》在2008年元月一日正式施行后,作为典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食品行业就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先是新《劳动法》的颁布实施导致企业用工成本大幅增加,后是三聚氰胺事件使整个食品行业蒙羞诱发行业整治风暴,紧接着又是罕见的全球金融危机,毫不夸张地说,几年来,食品企业一直生活在风暴之中。”

魏宜龙以自己的企业为例分析,从2008年到现在,家家宜公司仅工资性一项支出就翻了三倍,而之前十多年,全公司的工资性支出才翻了一倍。

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工资性支出在食品生产企业的成本构成中占比很大,工资性支出的提高必然导致企业利润的下降。

孙艳华则强调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同样造成了企业成本的大幅攀升。

“上游原材料价格、工人工资、包材、物流费用都大幅增加。仅猪肉价格就比去年上涨了80%左右。同时,超市的进场费、利润返点也都在水涨船高。”

成本增加了,食品生产企业为什么不提价呢?

对此,孙艳华坦言,现在食品冷冻行业的价格比较透明,不敢涨价。

“一是怕竞争对手不涨价,影响市场销售;另外一个是担心政府监管。现在政府控制物价的决心很大,没有企业敢以身试法。作为生产商,我们还要考虑批发、零售等经销商的合理利润,也不敢轻易涨价。”

安徽本土最早涉足食品生产领域的企业家之一,安徽阿毛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伊国明则表示,缺乏人才,管理不到位,也是安徽食品生产企业压力剧增的重要原因。

“很多企业的设备很先进,产品外表包装得也很漂亮,但管理不到位,不能保证产品质量,跟不上市场发展的变化和形势。”

在这些市场要素因素外,市场监管政策的瑕疵也被认为是造成食品企业困局的重要诱因。

魏宜龙就对当前食品行业的多头执法感触颇深。

“食品行业多头执法现象严重,往往是企业犯了一个错误,农委、工商、质监、卫生等四五个部门都来打板子。你让他怎么活?”

呼唤引导

魏宜龙介绍,安徽食品工业的起步并不比广东、河南等先进省份晚。

资料显示,最早涉足食品生产领域的安徽阿毛食品有限公司是中国最早的冷冻面点类产品生产厂家。在1996年,阿毛食品的年产值就达到了6000万元。

彼时,放眼全国,河南三全食品有限公司的前身郑州三全食品厂刚刚完成改制扩建,河南思念食品有限公司更是要到一年后的1997年6月才成正式成立。无论是企业规模、活力,还是知名度、影响力,都不可与安徽阿毛同日而语。

“应该说在(上世纪)90年代,安徽冷冻食品行业是中国的行业领头羊。”

回忆往日辉煌,魏宜龙至今仍一脸骄傲。

伊国明也说,当年刚开始生产汤圆时,国内还没有冷冻食品的概念,冰箱也远没有像今天这么普及。“生意很好做,生产多少都很快销售一空”。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台湾等地的国际食品企业加速进军大陆市场,市场竞争不断加剧。此时,安徽省内食品生产企业群龙无首,恶性竞争,大打价格战,最终导致一些安徽本土品牌元气大伤。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阿毛食品倒闭破产,连商标也不得不进行拍卖。

与此相反,在河南当地政府的鼓励引导和帮助下,思念食品、三全食品抓住安徽企业内耗留下的市场空白,迅速做大做强,并成功上市,一跃成为中国速冻食品市场的主导者。

而在经历过破产、商标拍卖等一系列波折后,从头再来的阿毛食品年营收规模降到了3000万元。其中缘由,显然值得业界、学界乃至政府有关部门的深思。

魏宜龙认为,如果安徽阿毛食品等一大批食品生产企业当初能相互合作,共打市场,不进行恶性竞争,那么也许就不会有今天在全国市场跑马圈地的思念食品、三全食品了。

不过,经历市场竞争的几轮洗礼后,今天的安徽食品企业不少已经沦落为河南食品巨头的面粉、糯米、猪肉等“原材料供应商”。

他告诉《徽商》记者,上述过程虽然是企业行为,但也反映出安徽相关部门在食品生产企业规范、监管、帮助、指导方面存在欠缺。特别是在当前食品生产企业利润持续走低、压力不断增大的环境下,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对食品企业渡过难关尤其紧迫而必要。

“民以食为天。国家一定要引导好食品行业未来的发展。再这样发展下去,大家都不愿意干食品了,我估计就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国内的食品市场被外资企业占领。”

水产品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思想政治工作是搞好水利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我局始终坚持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把具体工作与业务工作同步实施、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为切实加强领导,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局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采取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落实,明确创建工作人人参与、个个有责的责任制,促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建设取得新成效。

二、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干部职工思想政治素质

今年主要围绕在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上的系列讲话精神进行了学习,在学习贯彻中央四个全面战略、三严三实要求和讲政治、守纪律、守规矩为主题的教育学习活动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了宣讲。一年来,水务局年按照初制定的宣传工作方案,采取集中学习、个人自学、邀请专家讲、领导班子坚持做到带头讲、带头学以及开展座谈讨论会等多种形式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今年邀请了市水务局纪检书记结合三严三实和讲政治、守纪律、守规矩主题,为全局干部职工进行了专题的教育。局领导根据教育学习安排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形式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分析、认清我县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困难与压力,就我局涉及的水务职能工作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研讨,增强了忧患意识和工作紧迫感,也增强了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用中央和省、市、县委精神统一思想,切实增强理论修养、提高干部自身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

三、强化意识,树立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观念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着力塑造高尚人格,提升文明素质。通过道德讲堂宣讲,引导干部职工省身修德、自我提升,在日常工作中大力宣传雷锋精神和雷锋式模范人物,推动学雷锋活动机制化、常态化,认真开展了关心关爱和帮扶生活困难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树立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导向。结合银龄守护、一线联系群众·多岗为民服务、走基层、双报到、双联双帮、驻村帮扶、换位体验等群众工作方法,积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到经济落后、问题突出、矛盾集中的地方去,问计、问需、问效于民,集中化解一批重大案件,真正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感到满意。

四、抓作风,践行三严三实

通过开展专题教育,充分学习宣传贯彻十以及系列讲话精神,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全局党员、干部能自觉以守纪律、勇担责、强执行、重品行为行动准则,认真落实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要求,扎实开展好专题教育,不断提升党员干部自学能力,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素养,做信念坚定、求真务实、廉洁自律、服务群众的好党员、好干部,努力营造我局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五、下大力,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找准制约两村发展的突出问题,了解当地贫困户现状和致贫原因,进一步明确工作基本思路。一是组建驻村工作组,定点驻村帮扶,把项目、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短缺资源输送到村到户;二是制定局机关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方案,定期开展结对帮扶工作,每月到帮扶联系户家中进行1次走访,每年同吃、同住、同劳动合计不少于15天。三是抽调工作业务能力强的干部下派驻村任第一书记,协助村干部开展扶贫工作。帮扶组积极协助联系村制定帮扶规划,协调落实发展项目,帮助争取帮扶资金,指导发展特色产业,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到村到户规划,落实具体目标、措施、时限和责任,帮助贫困家庭培育增收致富产业。

六、送科技,助民增收

开展三下乡活动,结合农民工培训工作,开展水产养殖技术培训工作,推广水产养殖新品种、新技术,大力发展名特优水产品。同时积极参与三下乡活动,到各镇、各宣传点发放养殖技术宣传资料,以及鱼病防治手册,为群众增收提供技术支持。

七、狠抓精神文明建设

我局在创建文明单位活动中,做到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共同发展,始终把保持和提升省级文明单位的创建作为单位的中心工作,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把精神文明建设与业务工作同步实施、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使全体干部员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队伍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目标任务。同是,我局近几年的精神文明工作得到了省文明办领导的肯定,今年顺利通过了省级文明单位的复核验收工作。

八、加大对外宣传工作力度

水产品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2016食品安全工作调研报告(1)

食品是民生之本。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然而,近年来全国接连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令人怵目惊心,一次又一次冲击着国人脆弱的神经。为了全面了解我市食品安全现状,为进一步加强全市食品安全工作献智出力,八月中旬至九月底,在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及有关部门的协助下,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采取集中调研和分散调研相结合的方式,由副主席李克欣、邓方安带队,到我市部分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企业、交易市场和餐饮服务单位,对全市食品安全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全市食品安全工作基本情况

我市现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256户,产品涉及27类31个品种,其中获食品生产许可证的404户;食品经营户9544户;各类餐饮单位8200余户。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及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认真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健全制度规范,广泛进行宣传教育,认真抓好日常监管,深入开展整治打击,全市食品生产经营秩序渐趋规范,群众反映强烈的蔬菜、肉、粮、水果、奶制品和水产品的质量和卫生状况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好转,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升,未发生过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在近年来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开展的综合评价中始终位居全省前列。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健全机构,明确责任。市政府始终将食品安全摆在重要位置,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特别是今年以来,市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的领导力量,由市长担任主任,常务副市长和分管副市长担任副主任,26个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同时,落实了食安委日常办公机构、人员、编制和经费,成立了市食品药品稽查支队,调整并明确了各监管部门职责任务,完善了食品安全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制度,规范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体制。各县区也先后建立了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协调和日常办公机构,充实了力量。初步形成了市县区上下联动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2、建章立制,规范监管。市上先后出台了《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食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制度》、《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食品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和信息通报制度》、《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违法线索举报人奖励制度》等一系列食品安全工作制度规章。按照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要求,各部门、各县区结合各自职能及工作实际,制定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制度规章,为规范监管奠定了基础。

3、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市县区监管部门不断加大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职能部门按照分工,开办各类培训班,加强对执法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培训;通过发放宣传册、制度上墙、送法上门,不断加强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教育;充分利用消费者权益日、法制宣传日、科技之春等平台和新闻媒体,开展食品安全社会宣传教育,广泛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全市共举办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各类培训班30余期,开展宣传咨询活动300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5万余份,培训和宣传对象达3万多人次。

4、日常监管,各司其职。药监部门切实承担市食安委办公室的日常工作,认真履行综合协调监管职能,及时对全市食品安全工作进行总体安排和督查协调。今年接管餐饮服务业监管工作后,尽力克服人员不足、监管体制机制尚未完全理顺等困难,组织开展了对重点食品、特色食品、生产经营餐饮等重点区域的各种治理活动,确保了监管工作不断、不散、不乱;农业、水利等部门相继开展了种养业产品和农资打假等行动,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和农产品食用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等配套保障制度,保证了源头产品质量安全;商务、经贸等部门不断强化肉类市场监管,规范生猪屠宰秩序,让市民吃上放心肉质监部门严把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在严格市场准入、强化监督抽查的同时,制定并实施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委托检验管理办法》等制度,进一步扩大了监管覆盖面;工商部门创新监管,推行食品流通许可证、经营者自律、驻场监管、星级信用评定管理等制度,开展了两创建活动,建立食品安全联合管理机制,有效提高了流通领域监管效能。各县区也做了大量富有创新和特色的工作,如汉台区为菜篮子设立安全网,南郑县推出食品安全示范单位创建等,保证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有效落实。

5、专项整治,消除隐患。监管部门密切配合,联合行动,抓住食品行业重点品种、热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入开展各类专项整治活动。先后组织开展了打击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学生营养餐和问题乳粉清缴,地沟油、瘦肉精、辣椒及其制品等一系列整治,查处了一批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仅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检查整治农药饲料经营户1100户次、兽药经营户560户次、规模养殖场539个次,检查食品生产加工企业290户次、食品经营户21300户、餐饮单位4100户次,取缔无证照食品经营户128户,捣毁制假售假窝点4个,立案查处食品违法案件200余起。有力地打击了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消除了许多食品安全隐患。

6、应急反应,快捷得当。在切实做好监管和整治工作的同时,未雨绸缪,建立了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反应和处置机制。如卫生部门按照属地管理、责任唯一、快速应对的原则,建立了食物中毒预警机制、三级报告网络和应急处置预案,在去年4月勉县等地发生的疑似与蛋奶质量相关的学生群体不适反应事件中,迅速进入应急反应程序,由市委、市政府统一指挥,调动各级相关部门介入,及时查清了原因,妥善作了处置,维护了社会稳定。尽管事件原因不在我市,但市政府以此为戒,事后及时在全市范围内部署开展了专项大检查,有效杜绝了类似事件发生。

二、当前我市食品安全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保持着良好的食品安全记录,但与群众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

1、部分食品企业法律意识淡漠。一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淡漠,诚信道德低下,目无法纪,唯利是图,生产、加工、销售有毒有害食品,而且手段不断翻新。有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规章制度流于形式,卫生环境恶劣,食品质量不能保障。

2、食品安全源头监管薄弱。个别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指标,对食品安全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严肃查处,对违法犯罪行为未能有力打击。个别监管人员,不作为甚至乱作为,致使有的食品企业有机可乘并铤而走险,肆意制售不安全食品。

3、一些环节监管职责不明。目前食品安全由多部门分段监管,市县(区)政府的食品安全委员会负责总协调,但由于这一监管体制刚刚建立,存在着各监管部门工作衔接不紧密,有些职责不明确、不具体等问题,在实际监管中监管交叉和监管空白同时存在,有时在发现问题后有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

4、监管配套规章滞后。食品监管工作需要的一些规章制度还存在空白。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政策需要地方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操作办法,予以配套,加以落实,比如小餐饮、小作坊、小摊贩管理办法等。有的地方特色小吃还没有安全标准,有的同一种食品不同监管部门的标准不尽一致。

5、检验检测资源共享差。由于食品安全监管涉及的部门多,大部分都单独设立自己的检测机构,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共享差,发挥效能不够。与此同时,由于经费有限,必需的高端设备无力投入,现场快速检测能力也不适应实际需要,导致我市食品安全总体检验检测能力不强。此外,各监管部门同时抽检,造成了重复检查,资源浪费,也增加了食品企业的负担。

6、监管力量严重不足。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点多面广线长,构成复杂。面对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食品监管部门普遍感到专业技术力量、管理工作人员、检验检测设备和工作经费严重不足,特别是基层和一线的监管力量非常薄弱,开展工作困难。

三、对进一步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建议

1、加强行业自律,强化食品企业主体责任。安全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监管出来的。食品安全主要不是技术问题,而是食品企业缺乏道德、诚信和社会责任的问题。食品行业人人都是食品的创造者,也是食品的享受者。因此,必须首先加强食品企业及人员的道德诚信和法律法规教育,牢固树立诚信至上、以质取胜、守法经营的经营理念,将社会责任观念融入企业经营决策之中,主动承担起企业法人代表或主要负责人是食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建立健全企业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和食品安全责任追溯制度。其次是充分发挥食品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和桥梁纽带作用。通过行业公约、行内规范和从业承诺等方式,引导约束行业企业加强自律,促进行业良好风气的形成。三是建立食品行业信用评价体系。建立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质量档案和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对守法守信企业大力宣传褒扬,对问题食品和问题企业公开曝光,并列入黑名单,逐步健全守信受益、失信受罚的激励约束机制和以信用为凭证的行业准入机制,使失信企业失去生存空间。

2、进一步理顺监管体制,构建动态、全程、高效监管体系。面对食品安全的严峻形势,政府主管部门应认真贯彻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惠民生的基本方针,监管部门要把食品安全工作作为硬任务,采取硬举措,考核硬指标。监管工作必须突出一个严字,严格实行风险分析,严格实施准入制度,严格生产过程监管,严格监督抽查和检验检测,严格执法打假,严格处置突发事件。一是应科学合理划分监管部门职责。对食品监管领域和环节进行科学合理划分,按权责统一的原则,明确细化各监管部门职能责任,将交叉模糊、职责不清的环节明确落实到某个具体监管部门,实行分片分段定责制,着力解决好食品安全分段监管中的衔接问题,既要避免职能交叉,又要防止监管空白,保证监管工作的整体性、协调性和有效性。二是进一步抓好市县条条监管和块块监管的统筹协调。加强政府的责任,使其切实承担起法律要求的负总责的责任。进一步强化食安委职能,树立其权威性,严格落实联席会议等制度,完善监管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形成职能互补、功能齐全的强大监管合力。三是健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机制。严格执行监管责任考核和失责追究制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四是建立快速联动的应急反应机制。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高突况下快速反应、应急指挥和协调保障的能力。五是建立全面有效的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按照政府监管、行业约束、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原则,进一步健全食品安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的制度和规范,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真正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动态、全程长效监管机制。

3、整合检测资源,实现食品检测信息共享。借鉴外地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对现有的检验检测资源摸清底子,打破部门属性,逐步整合组建一个设施设备齐、技术水平高且与各监管部门独立平行的食品检验检测机构,作为全市食品检验检测专业权威性机构(可在各县区或片区设立分支机构),独立对食品特别是日常监管中发现问题的食品进行检测,对其检验检测数据结论在全市范围内赋予通用性和唯一合法性,实行检测资源共享和信息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收集管理、风险检测评估和信息平台,及时向公众相关信息,确保食品安全信息收集准确、传递迅速、评估科学、预警及时。同时,增加检测专业人才,充实基层监管力量,加强监管经费保障,逐步改善监管条件。

4、加强教育监督,营造追求高品质食品的社会氛围。确保食品安全需要企业、政府、消费者乃至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全社会共建。要树立宣传教育也是监督的理念,以宣传教育唤起全民自我保护意识和共同监督意识。应按照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颁发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的要求,尽快编制我市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规划,建立宣传教育网络体系。报纸、广播、电视应主动承担起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责任,深入持久地进行宣传;市食安委应开办汉中食品安全网和食品安全讲坛,并定期召开信息通报会、新闻会,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扩大市民知情权;监管部门应通过图片、摄像、文字、实物等广泛深入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应把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日常教育与专项教育、正面教育与警示教育有机融合,让食品安全宣传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进头脑,使食品企业人员不断增强遵纪守法意识、道德诚信意识,使执法监管人员全面提升执法水平和监管能力,使广大群众改变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传统饮食观念,增强现代食品安全意识、监督维权意识和识别有害食品的能力。

同时,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奖励和消费者维权机制,充分发挥12315和12365等投诉热线作用,畅通食品安全投诉和消费者维权渠道,支持和鼓励消费者依法开展维权活动。强化舆论监督,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曝光力度,使食品宣传教育与社会监督密切结合,形成全社会重视食品安全、关注食品安全、崇尚食品安全、保证食品安全、监督食品安全,营造一个生产高品质食品、追求高品质生活的社会文化氛围。

5、加大打击力度,严惩食品安全违法行为。食品安全监管要严格执法,运用法制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食品安全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加大食品生产经营的源头管理和治理,对滥用食品添加剂、滥用化肥、农药的行为予以整顿;对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行为严厉打击。大力推广食用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生产的基地化、规模化,提高组织化程度,从源头解决食品不安全问题;对问题多发易发、群众反映强烈的学校及其周边、农村、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生产、加工、餐饮等重点环节,肉类、生鲜乳、豆制品等重点品种,要强化监管力度,集中力量持续深入地开展专项整治;应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可能带来的食品安全隐患的研究,进行质量安全分析,进一步提高对食品安全隐患的检测、评估和防控能力,做到早发现早处置。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要重拳出击,持续保持严厉打击的高压态势,做好行政惩处与司法惩处的衔接。大大提高违法犯罪成本,对问题食品和问题企业从重惩罚,构成犯罪的坚决移送司法机关,绝不能以罚代刑,应依照《食品安全法》从重从快判决,以震慑违法行为。同时,应加大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及其责任人的失职、渎职、不作为等行为的责任追究力度,对监管执法人员的违法行为也要严厉惩处。

6、创新发展机制,推动食品产业转型升级。食品质量和安全既是科技水平、创新能力、资源配置、管理现状、劳动者素质等多种因素集成的硬实力的体现,又是法制环境、文化教育、价值理念、诚信建设等多种因素综合反映的软实力的体现。因此,必须创新发展机制,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一是按照监管与服务并重,整治与建设并举的指导思想和清洁、低碳、安全的发展要求,科学制定食品产业发展规划,认真研究制定推进全市食品产业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二是建立发展机制。加强与食品质量安全保障和食品质量发展相适应的行政资源配置,强化食品安全工作基层基础建设;加快推进食品质量与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食品质量准入退出机制,建立健全缺陷产品召回和销毁制度;建立食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制度,设立食品安全事故受害人赔偿基金,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事故受害人得到合理及时的补偿。三是通过集中配置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建立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业基地,建设现代化食品工业园区,为食品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和现代化创造条件。四是下功夫改善小作坊、小摊点、小餐饮的生产经营条件并规范管理。借鉴外地做法,修建餐厨垃圾处理厂,实行餐厨垃圾统一收交,集中处理,对餐饮企业产生的餐厨垃圾排放、收集、运输、处理各个环节严格规范管理,控制餐厨垃圾的流向,切断被不法商贩利用的途径。同时,采用高科技手段对餐厨垃圾进行资源化、能源化处理,转化为饲料、肥料和燃料,使餐厨垃圾变废为宝,彻底杜绝餐厨垃圾变成地沟油后回流餐桌。通过不断创新机制,促进全市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确保食品产业健康发展,从根本上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2016食品安全工作调研报告(2)

为全面了解我县食品安全工作开展情况,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15年工作要点安排,10月19日,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凌钢带领财经工委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调研组,就我县食品安全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研。通过走访调查、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方式较全面地了解目前我县食品安全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食品安全基本情况和工作成效

近年来,县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多层次、多途径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稳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逐步理顺部门监管职责。以创建文明县城为切入点,开展文明餐桌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等系列活动,进一步规范行业秩序,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日渐完善,日常监管不断加强,保障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全县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

(一)强化组织领导,完善监管机制,食品安全工作体系不断完善。

县政府把食品安全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每年都召开全县食品安全工作会议和定期召开专题会、现场会,研究部署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为切实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综合协调,成立了县食品安全委员会,明确了各成员单位职责,确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统一领导,食安办组织协调的工作体制。县政府相继出台了《五河县食品安全督查督办工作制度》、《五河县食品安全工作考核制度》等规章制度,落实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切实保障监管体系有序运作;每年都与乡镇和农业、卫生、教育等主要监管部门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建立了食品安全监管四员队伍,初步形成了食品安全监管网络体系。

(二)强化日常监管,开展专项整治,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成效明显。

县政府以农产品质量环节、食品生产环节、食品流通环节、餐饮消费环节、畜禽屠宰环节为重点,采取有力措施,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力度;针对群众关注、影响面广的食品安全问题和监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集中专项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我县食品安全总体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三)强化宣传教育,贯彻法律法规,全社会食品安全意识增强。

县政府注重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每年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活动,积极开展各领域、各环节食品从业人员培训班,提升食品生产经营者第一责任人意识,取得了明显效果。通过宣传,提高了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及食品安全与质量的辨别能力,营造了人人关心食品安全、人人重视食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食品安全宣传不够广泛全面。

目前宣传形式仍以分发资料、张贴标语、电视广播报道信息为主,宣传内容仍以法律条文、食品安全知识为主,缺少一些生动的、典型的案例,宣传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农村地区获得食品安全知识的渠道和方法还比较欠缺,相当一部分农村居民对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盲然,食品安全相关知识仍然较为缺乏。

(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监管力量薄弱。

我县绝大多数食品生产加工、经营者主体规模小,流动性大,条件简陋,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客观上造成食品监管战线长,管理难度大。机构改革后,由于受到编制职数、人员流动等因素的影响,食品安全监管责任部门普遍存在人员少,监管力量薄弱的问题,人少事多这一矛盾在农村基层监管部门尤为突出。这一突出问题直接导致对使用食品非法添加剂、重点行业领域隐患排查及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管理等薄弱环节无法实现全程有效监管。

(三)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目前,我县的食品安全仍然面临着检测手段落后,专业人员缺乏,工作经费不足的状况。肉食品市场也还存在安全隐患,目前,我县还没有一家通过专业部门认证的肉食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校园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部分学校食堂基础设施差,与学校集中用餐人数不相适应。有的学校及食堂管理人员食品安全意识不强,食堂管理工作存在薄弱环节。校园周边尤其是农村校园周边商店所售食品还不同程度存在销售三无食品的情况。学校营养餐仍然存在隐患,全县学生营养餐缺乏统一的供餐要求和风险评估,个别学校对营养餐的安全管控还不到位。

三、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推进食品安全法治建设。

深入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将食品安全法学习宣传教育列入六五普法规划,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宣传和食品生产经营者诚信自律教育力度,建立食品安全宣传教育长效措施。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对涉及食品安全的生产、经营及监管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必须依法严管重罚,且不能以罚代刑、以罚代管,必须按照法律规定予以顶格处理。

(二)进一步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完善。

进一步发挥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的协调领导机构作用,切实抓好涉及食品安全的统筹协调工作;食品安全监管各责任单位既要落实分工负责制,又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对于法律规定的监督主体不明确的问题,政府应本着有利于监管的原则,明确执法主体,明确工作职责,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生产加工小作坊、食品摊贩等空白区域的监管,消除监管死角和盲区。

(三)进一步落实重点工作和重点环节的有效监管。

县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我县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加大食品安全工作基础设施投入,充实食品安全监管执法人员,保障食品安全行政执法经费,建立健全食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抓住重点地区、重点环节、重要场所、重要时节,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完善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完善食品安全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四)进一步形成食品安全,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氛围。

水产品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6篇

同志们:

这次全市农牧业产业化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自治区农村牧区工作会议和全市农村牧区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总结20年全市推

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安排部署2008年的工作。王市长将做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具体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20年农牧业产业化经济运行情况

20、、、、、、、年末,全市年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农牧业产业化加工企业119户,比上年同期增加11户;企业人数13919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040人;实现工业增加值23653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84176万元,增长55.2%,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2.1%;累计实现销售收入71389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25740万元,增长46.2%,完成利润总额1680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892万元,增长69.5%,出口创汇达790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04万美元,增长176.2%;带动农牧户119170户,占全市农牧户总数的50%。

全市年交易额500万元上农牧业产业化流通企业22户,比上年同期增加3户;企业人数5045人,比上年同期增加210人;资产总额为78736万元,其中固定资产原值32576万元;交易额为20210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3452万元,增长36.0%;销售收入为12503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8311万元,增长29.3%;企业实现利润6478万元,实际上缴税金810万元,出口创汇达到2455万美元。

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为101户,自治区级以上龙头企业14户,其销售收入为236544万元,占总收入的33.1%,比上年同期上升3.8个百分点,为呼伦贝尔市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年实现了高质量、全面、超额完成年初制定的各项指标。

回顾20、年全市农牧业产业化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领导重视,全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一是适时召开了全市产业化工作会议,分管副市长做了重要讲话,会议认真贯彻了中央一号文件和自治区及全市农村牧区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了20、、、、、、、年全市农牧业产业化工作任务;二是将全市乳品行业宏观管理工作纳入农牧业产业化整体工作之中,为市政府草拟了一系列促进乳品企业壮大和扶持奶牛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二)七大主导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表现为乳产业显著增强、肉产业形势良好、粮油产业取得突破、马铃薯(蔬菜)产业发展迅速、饲草饲料产业步伐加快、林产业稳步推进、特色产业增长优势明显、产业化基地不断发展完善。

(三)绿色品牌推广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一是已累计已签订商标使用权协议48个,通过oem贴牌彻底摆脱呼伦贝尔天然绿色的农畜水产品有名无牌的历史。二是品牌宣传活动有声有色,广播、电视、网站、报纸等新闻媒体都宣传了“十大绿色品牌”,宣传专题片、光盘、画册都顺利发放到位。三是我们先后衔接了国家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积极开展申报呼伦(!)贝尔绿色、有机食品羊和牛奶的前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四)产业化项目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全年投资规模在千万元以上的在建项目达26个,投资总规模18.6亿元,年度完成投资8.5亿元。其中新建项目12个,扩建项目12个,改建项目2个。一是争取了自治区扶持资金600万元,共扶持项目12个。市级拨出专项资金350万元,共扶持项目32个。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全市产业化招商引资建设项目完成5个,在建项目投资规模合计21.8亿元,已完成投资13.4亿元。三是做好项目储备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前景好的项目纳入项目库管理。

(五)农产品出口创汇大幅度增长。今年以满洲里口岸菜果仓储出口为龙头,全市农产品出口创汇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全年农产品出口量为30.7万吨,创汇额3245万美元,同比增长33.8%。江南皮草加工有限公司通过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裘皮加工出口呈现迅猛发展的势头,今年加工裘皮66460张,生产裘皮服装3400件,实现出口创汇310万美元。

(六)重点龙头企业的管理与监测工作全面展开。一是提交市农牧业产业化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审核确定了第五批呼伦贝尔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1户。二是开展了向自治区推荐自治区重点龙头企业的准备工作,受理了申报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15户。三是对市级以上的重点龙头企业开展了监测工作,通过动态管理形成良性循环和激励机制,促进企业自身发展壮大。

(七)产业化指导和服务工作不断深化。围绕扎实做好了农牧业产业化

经营的促进和保障工作,一是在先后开展了乳产业、肉产业、玉米产业、饲草料等产业化专项调研工作,形成调研报告上报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办公室和市委、市政府,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二是开展了乡企和非公有制经济技术职称评定工作,解决了重点龙头企业人才的急需。三是及时开展产业化宣传报道工作,先后在《农民日报》、《内蒙古日报》等8家新闻媒体宣传报道

全市农牧业产业化方面工作12次,在“呼伦贝尔农牧业信息网站”产业化综合信息44条。

三、2008年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工作安排

2008年按照全市农村牧区工作会议精神,全市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主攻方向是乳业、肉业、粮油、马铃薯(蔬菜)、饲草饲料、林产、特色等七大主导产业。要继续实施“全面提升乳产业、粮油产业;加快扩张肉产业、马铃薯(蔬菜)产业、饲草饲料产业;创新壮大林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战略目标。

完成上述目标需要全体同志上下一致做出艰巨的努力。2008年我们主要抓以下几方面工作:

1、建设呼伦贝尔绿色、有机食品奶、羊肉基地。呼伦贝尔具有绿色牛奶和肉羊生产的环境优势,如何将这一环境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一是要建设规模化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各旗市区要充分发挥典型引路作用,积极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基地由分散向集中、由以户为单位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促进基地建设向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地生产条件,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通过努力,力争将我市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绿色奶源、肉源基地。二是要积极开展标准化产业基地建设,生产中要在贯彻《呼伦贝尔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实施细则》的基础上参照有机食品的标准,全面提升牛奶、羊肉的生产技术规范,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要实行标准化管理和生产,尽快做好有机奶牛、肉羊饲养标准,使其像工业品一样成为真正的标准化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要积极开展对呼伦贝尔市牛奶、羊肉基地进行有机食品认证,支持市农牧业产业化协会统一牵头开展这项工作,力争三年之内全部达到国家绿色、有机食品质量标准,取得认证证书。

当前,实现我市牛奶、羊肉基地的有机食品认证工作意义重大,工作十分艰巨。一是加强奶牛、肉羊的科学饲养及管理的培训力度,转变过去单纯放牧方式为科学舍饲半舍饲方式,提高单位奶牛产奶量,增加养殖经济效益。二是以科技为导向,实施草场生态建设,加大对草原植物群落生长规律的研究,不断培育优良牧草,提高草场质量,最大限度满足牲畜需要;三是加强质量管理和监督检查,加大检疫和防疫力度,严格控制奶牛、肉羊的饲料和兽药质量,杜绝禁用添加剂和药品流入,切实把好从产地、产品、企业各个环节的认证和审核关。

有机牛奶基地建设的重点要围绕三元、雀巢、伊利、双娃、光明和北雪六家大型乳品加工企业的原料基地为核心进行,借助于龙头企业迅速提升呼伦贝尔有机牛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经济效益。

有机羊肉基地建设的重点要在岭北牧业四旗的范围内进行,充分发挥牧区生产环境独具的原生态、无污染的自然优势,紧紧依靠呼伦贝尔元盛食品有限公司、海拉尔副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大型肉类加工企业,扩大有机羊肉品牌宣传,抢占高端消费市场。

、做好乳品行业组织协调和引导工作。各级农牧业产业化办公室要树立做好乳品行业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熟悉乳产业情况的优势,积极做好乳品行业组织协调和引导工作。工作的核心是:重点扶持三元、雀巢、伊利、光明、双娃和北雪六品龙头企业上规模、上质量,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增加企业效益,拉动奶农致富;同时大力推进乳产业协会建设,积极推广鲜奶合同订单收购方式,妥善解决乳业基地建设、奶牛饲养、鲜奶销售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促进乳品行业整体持续健康发展。一是要努力创造适合企业发展的宽松外部环境,及时出台促进乳品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为企业开发新产品、扩能改造提供项目、资金扶持。二是大力推进标准奶牛小区建设,发展规模经营,积极帮助奶牛基地的乳产业协会和养殖户解决技术、资金、经营管理和鲜奶销售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三是加强政府对原料鲜奶收购的监督管理,制定合理的最低保护价格,研究解决鲜奶价格杠杆与市场对接等问题,切实维护奶农的合法权益。四是加强政府间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充分发挥农牧业产业化办公室、农牧业局、经济局、发改委、财政、卫生、防疫、技术监督、工商、金融等各部门的作用,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加强指导,建立有效的乳品行业沟通协调机制。

2008年为了促进全市乳品行业健康发展,我们代市委、市政府起草了《关于大力推进奶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讨论稿)》、《奶业市场管理办法(试行)》和《呼伦贝尔市奶业发展规划》三个文件,近期提交产业化领导小组通过,从政策上为推进乳品行业起到保驾护行作用。

3、全力打造“呼伦贝尔十大绿色品牌”。呼伦贝尔率先开展的这项工作已经在全自治区创造出了新亮点,赤峰市农牧业产业化办公室先后两次派人员来我市“取经”。今年要继续全方位开展“呼伦贝尔十大绿色品牌”的宣传推介工作,积极筹措专项资金,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让全社会认识“呼伦贝尔十大绿色品牌”。

要继续扩大“呼伦贝尔十大绿色品牌”的oem贴牌方式生产,加强使用监督管理工作,发挥行业协会的职能作用,依靠制度严格把握品牌质量关,杜绝一切损害“呼伦贝尔十大绿色品牌”的行为,切实维护品牌信誉。实行oem贴牌生产可以统一原料、统一标准、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市场,大船出海,形成规模,发挥群体效益。今年配合oem贴牌方式生产,我们将具体印制相当数量的“呼伦贝尔十大绿色品牌”商标,无偿送给重点龙头企业使用。要强化“呼伦贝尔十大绿色品牌”推广工作,将推广“呼伦贝尔十大绿色品牌”纳入农牧业产业化重点工作考核指标。同时将在相关的市级重点龙头企业中全面推广使用“呼伦贝尔十大绿色品牌”集体注册商标。

4、抓住重点促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是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牧业、扶持农牧民”。各旗市区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深入落实国家八部委《关于扶持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意见》,尽最大努力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扶持要有硬指标,工作要有硬措施。各旗市区产业化办公室要主动帮助企业协调金融部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和银行贷款。同时大力扶持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扩能改造等实现资本扩张和扩大生产规模。

对现有的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全面开展监测工作,实施定期监督控制,对资产扩张速度快、发展能力强、经济效益好和拉动农牧户作用显著的企业将及时推荐到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中去;对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的企业要果断建议取消其重点龙头企业资格。

乳产业要重点扶持三元、雀巢、伊利、光明、双娃和北雪等龙头企业扩能改造,将乳品产业做大做强。按照市政府(呼政字[2006]19号)文件坚决限制日加工鲜奶300吨以下小乳品厂发展;肉产业重点培育元盛等肉类加工龙头企业,依托呼伦贝尔牛肉、羊肉和大鹅的品牌资源优势开发肉类精深加工产品,创品牌促营销;粮油产业要进一步促进淳江油脂有限公司扩能改造,企业上规模产品上档次,达产达效。积极扶持海拉尔农垦30万吨油菜籽加工项目和大兴安岭农垦30万吨大豆加工项目早日投产;马铃薯(蔬菜)产业要重点培育呼伦贝尔鹤声薯业、阿荣旗奈伦公司、海拉尔麦福劳等加工龙头企业,形成种薯生产加工一条龙;特色产业要扩大林产品资源的山野菜、黑木耳及其它食用菌生产加工规模,发挥林区优势扩大貂、狐、獭兔、鹿等特种养殖生产数量。

5、抓好资金投入,推进产业化经营。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首要保证就是不断加大农牧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的投入,全市要在保证每年600万元专项资金的基础上,视财政情况的不断好转逐年加大资金比例。切实用好这项资金是农牧业产业化部门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在资金的使用上一是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促进企业开发高科技、高附加值、竞争力强的产品,早日达产达效实现做大做强。二是加大对产业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建设高标准产业发展小区(园区),通过提供资金、技术、培训和服务提高农牧民的现代化生产水平,实现农畜水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为加工企业提供高标准、优质原料。

6、做实做好农牧业产业化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重点是旗市(区)级和乡镇(苏木)级基层分会建设,不仅要拓展协会和会员数量,更主要的是要抓好协会与会员、协会与龙头企业的紧密联系度,全力维护协会和会员的合法权益,通过合同订单方式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互惠互利合作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

市产业化办公室将依托市产业化协会和市农牧业局、市供销合作总社等在基层建立的各类专业协会、经济合作组织,强化协会与龙头企业和农牧户的有机联系,要着重解决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问题,推进“风险共担、利益均沾”机制,积极推广订单农业、股份合作、资金入股等利益联结方式,在自愿互利的前提下推动利益联结方式向紧密型发展。

要以灵活多样的组织方式,在发展中不断规范农牧业产业化协会和经合组织,不断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要继续积极推广鄂温克旗巴彦托海嘎查奶业经合组织、阿荣旗复兴镇粉条粉丝经销协会、海拉尔区哈克镇奶牛生产合作社的成功模式和经验。一是逐级成立专业协会组织,以加强协调、服务、维护、自律四项职能为基点,把分散的农牧户组织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尽快提高农牧户的组织化程度,搭建共同创业和共闯市场的经济平台,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难以对接、农牧户与加工企业利益分离的矛盾。二是全面推广“订单”生产,加工企业要与各产业协会加强紧密合作,签订收购合同,力争三年内订单率达到80%以上,四年内全部实现订单收购。三是让利于农牧户,规避农牧户生产风险,在“最低保护价”基础上实行市场浮动收购。对于年初签订订单的农牧户在销售产品时由于时间和市场原因价格上涨明显高于订单收购价时,提倡加工企业利润二次返还,补偿农牧户实际的利益损失。

7、全力做好农牧业产业化网站建设。按照自治区统一要求,要积极开展呼伦贝尔市农牧业产业化网站建设,独立申请域名、独立开办网站,与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网站实现链接,全面展示呼伦贝尔农牧业产业化风采,做到上下信息资源互通共享。

水产品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7篇

为全面了解我县食品安全工作开展情况,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xx年工作要点安排,10月19日,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凌钢带领财经工委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调研组,就我县食品安全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研。通过走访调查、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方式较全面地了解目前我县食品安全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食品安全基本情况和工作成效

近年来,县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多层次、多途径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稳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逐步理顺部门监管职责。以创建文明县城为切入点,开展文明餐桌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等系列活动,进一步规范行业秩序,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日渐完善,日常监管不断加强,保障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全县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

(一)强化组织领导,完善监管机制,食品安全工作体系不断完善。

县政府把食品安全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每年都召开全县食品安全工作会议和定期召开专题会、现场会,研究部署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为切实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综合协调,成立了县食品安全委员会,明确了各成员单位职责,确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统一领导,食安办组织协调的工作体制。县政府相继出台了《五河县食品安全督查督办工作制度》、《五河县食品安全工作考核制度》等规章制度,落实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切实保障监管体系有序运作;每年都与乡镇和农业、卫生、教育等主要监管部门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建立了食品安全监管四员队伍,初步形成了食品安全监管网络体系。

(二)强化日常监管,开展专项整治,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成效明显。

县政府以农产品质量环节、食品生产环节、食品流通环节、餐饮消费环节、畜禽屠宰环节为重点,采取有力措施,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力度;针对群众关注、影响面广的食品安全问题和监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集中专项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我县食品安全总体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三)强化宣传教育,贯彻法律法规,全社会食品安全意识增强。

县政府注重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每年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活动,积极开展各领域、各环节食品从业人员培训班,提升食品生产经营者第一责任人意识,取得了明显效果。通过宣传,提高了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及食品安全与质量的辨别能力,营造了人人关心食品安全、人人重视食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食品安全宣传不够广泛全面。

目前宣传形式仍以分发资料、张贴标语、电视广播报道信息为主,宣传内容仍以法律条文、食品安全知识为主,缺少一些生动的、典型的案例,宣传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农村地区获得食品安全知识的渠道和方法还比较欠缺,相当一部分农村居民对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盲然,食品安全相关知识仍然较为缺乏。

(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监管力量薄弱。

我县绝大多数食品生产加工、经营者主体规模小,流动性大,条件简陋,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客观上造成食品监管战线长,管理难度大。机构改革后,由于受到编制职数、人员流动等因素的影响,食品安全监管责任部门普遍存在人员少,监管力量薄弱的问题,人少事多这一矛盾在农村基层监管部门尤为突出。这一突出问题直接导致对使用食品非法添加剂、重点行业领域隐患排查及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管理等薄弱环节无法实现全程有效监管。

(三)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目前,我县的食品安全仍然面临着检测手段落后,专业人员缺乏,工作经费不足的状况。肉食品市场也还存在安全隐患,目前,我县还没有一家通过专业部门认证的肉食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校园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部分学校食堂基础设施差,与学校集中用餐人数不相适应。有的学校及食堂管理人员食品安全意识不强,食堂管理工作存在薄弱环节。校园周边尤其是农村校园周边商店所售食品还不同程度存在销售三无食品的情况。学校营养餐仍然存在隐患,全县学生营养餐缺乏统一的供餐要求和风险评估,个别学校对营养餐的安全管控还不到位。

三、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推进食品安全法治建设。

深入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将食品安全法学习宣传教育列入六五普法规划,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宣传和食品生产经营者诚信自律教育力度,建立食品安全宣传教育长效措施。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对涉及食品安全的生产、经营及监管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必须依法严管重罚,且不能以罚代刑、以罚代管,必须按照法律规定予以顶格处理。

(二)进一步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完善。

进一步发挥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的协调领导机构作用,切实抓好涉及食品安全的统筹协调工作;食品安全监管各责任单位既要落实分工负责制,又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对于法律规定的监督主体不明确的问题,政府应本着有利于监管的原则,明确执法主体,明确工作职责,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生产加工小作坊、食品摊贩等空白区域的监管,消除监管死角和盲区。

(三)进一步落实重点工作和重点环节的有效监管。

县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我县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加大食品安全工作基础设施投入,充实食品安全监管执法人员,保障食品安全行政执法经费,建立健全食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抓住重点地区、重点环节、重要场所、重要时节,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完善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完善食品安全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四)进一步形成食品安全,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氛围。

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普及食品安全科学常识。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式,及时向社会公布食品安全的相关信息。大力倡导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树立诚信意识,履行社会责任,引导企业增强主体意识,提高信用水平,使依法经营、规范生产成为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自觉行为,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食品安全的调研报告二

食品是民生之本。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然而,近年来全国接连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令人怵目惊心,一次又一次冲击着国人脆弱的神经。为了全面了解我市食品安全现状,为进一步加强全市食品安全工作献智出力,八月中旬至九月底,在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及有关部门的协助下,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采取集中调研和分散调研相结合的方式,由副主席李克欣、邓方安带队,到我市部分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企业、交易市场和餐饮服务单位,对全市食品安全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全市食品安全工作基本情况

我市现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256户,产品涉及27类31个品种,其中获食品生产许可证的404户;食品经营户9544户;各类餐饮单位8200余户。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及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认真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健全制度规范,广泛进行宣传教育,认真抓好日常监管,深入开展整治打击,全市食品生产经营秩序渐趋规范,群众反映强烈的蔬菜、肉、粮、水果、奶制品和水产品的质量和卫生状况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好转,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升,未发生过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在近年来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开展的综合评价中始终位居全省前列。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健全机构,明确责任。市政府始终将食品安全摆在重要位置,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特别是今年以来,市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的领导力量,由市长担任主任,常务副市长和分管副市长担任副主任,26个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同时,落实了食安委日常办公机构、人员、编制和经费,成立了市食品药品稽查支队,调整并明确了各监管部门职责任务,完善了食品安全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制度,规范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体制。各县区也先后建立了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协调和日常办公机构,充实了力量。初步形成了市县区上下联动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2、建章立制,规范监管。市上先后出台了《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食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制度》、《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食品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和信息通报制度》、《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违法线索举报人奖励制度》等一系列食品安全工作制度规章。按照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要求,各部门、各县区结合各自职能及工作实际,制定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制度规章,为规范监管奠定了基础。

3、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市县区监管部门不断加大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职能部门按照分工,开办各类培训班,加强对执法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培训;通过发放宣传册、制度上墙、送法上门,不断加强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教育;充分利用消费者权益日、法制宣传日、科技之春等平台和新闻媒体,开展食品安全社会宣传教育,广泛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全市共举办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各类培训班30余期,开展宣传咨询活动300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5万余份,培训和宣传对象达3万多人次。

4、日常监管,各司其职。药监部门切实承担市食安委办公室的日常工作,认真履行综合协调监管职能,及时对全市食品安全工作进行总体安排和督查协调。今年接管餐饮服务业监管工作后,尽力克服人员不足、监管体制机制尚未完全理顺等困难,组织开展了对重点食品、特色食品、生产经营餐饮等重点区域的各种治理活动,确保了监管工作不断、不散、不乱;农业、水利等部门相继开展了种养业产品和农资打假等行动,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和农产品食用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等配套保障制度,保证了源头产品质量安全;商务、经贸等部门不断强化肉类市场监管,规范生猪屠宰秩序,让市民吃上放心肉质监部门严把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在严格市场准入、强化监督抽查的同时,制定并实施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委托检验管理办法》等制度,进一步扩大了监管覆盖面;工商部门创新监管,推行食品流通许可证、经营者自律、驻场监管、星级信用评定管理等制度,开展了两创建活动,建立食品安全联合管理机制,有效提高了流通领域监管效能。各县区也做了大量富有创新和特色的工作,如汉台区为菜篮子设立安全网,南郑县推出食品安全示范单位创建等,保证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有效落实。

5、专项整治,消除隐患。监管部门密切配合,联合行动,抓住食品行业重点品种、热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入开展各类专项整治活动。先后组织开展了打击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学生营养餐和问题乳粉清缴,地沟油、瘦肉精、辣椒及其制品等一系列整治,查处了一批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仅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检查整治农药饲料经营户1100户次、兽药经营户560户次、规模养殖场539个次,检查食品生产加工企业290户次、食品经营户21300户、餐饮单位4100户次,取缔无证照食品经营户128户,捣毁制假售假窝点4个,立案查处食品违法案件200余起。有力地打击了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消除了许多食品安全隐患。

6、应急反应,快捷得当。在切实做好监管和整治工作的同时,未雨绸缪,建立了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反应和处置机制。如卫生部门按照属地管理、责任唯一、快速应对的原则,建立了食物中毒预警机制、三级报告网络和应急处置预案,在去年4月勉县等地发生的疑似与蛋奶质量相关的学生群体不适反应事件中,迅速进入应急反应程序,由市委、市政府统一指挥,调动各级相关部门介入,及时查清了原因,妥善作了处置,维护了社会稳定。尽管事件原因不在我市,但市政府以此为戒,事后及时在全市范围内部署开展了专项大检查,有效杜绝了类似事件发生。

二、当前我市食品安全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保持着良好的食品安全记录,但与群众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

1、部分食品企业法律意识淡漠。一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淡漠,诚信道德低下,目无法纪,唯利是图,生产、加工、销售有毒有害食品,而且手段不断翻新。有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规章制度流于形式,卫生环境恶劣,食品质量不能保障。

2、食品安全源头监管薄弱。个别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指标,对食品安全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严肃查处,对违法犯罪行为未能有力打击。个别监管人员,不作为甚至乱作为,致使有的食品企业有机可乘并铤而走险,肆意制售不安全食品。

3、一些环节监管职责不明。目前食品安全由多部门分段监管,市县(区)政府的食品安全委员会负责总协调,但由于这一监管体制刚刚建立,存在着各监管部门工作衔接不紧密,有些职责不明确、不具体等问题,在实际监管中监管交叉和监管空白同时存在,有时在发现问题后有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

4、监管配套规章滞后。食品监管工作需要的一些规章制度还存在空白。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政策需要地方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操作办法,予以配套,加以落实,比如小餐饮、小作坊、小摊贩管理办法等。有的地方特色小吃还没有安全标准,有的同一种食品不同监管部门的标准不尽一致。

5、检验检测资源共享差。由于食品安全监管涉及的部门多,大部分都单独设立自己的检测机构,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共享差,发挥效能不够。与此同时,由于经费有限,必需的高端设备无力投入,现场快速检测能力也不适应实际需要,导致我市食品安全总体检验检测能力不强。此外,各监管部门同时抽检,造成了重复检查,资源浪费,也增加了食品企业的负担。

6、监管力量严重不足。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点多面广线长,构成复杂。面对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食品监管部门普遍感到专业技术力量、管理工作人员、检验检测设备和工作经费严重不足,特别是基层和一线的监管力量非常薄弱,开展工作困难。

三、对进一步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建议

1、加强行业自律,强化食品企业主体责任。安全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监管出来的。食品安全主要不是技术问题,而是食品企业缺乏道德、诚信和社会责任的问题。食品行业人人都是食品的创造者,也是食品的享受者。因此,必须首先加强食品企业及人员的道德诚信和法律法规教育,牢固树立诚信至上、以质取胜、守法经营的经营理念,将社会责任观念融入企业经营决策之中,主动承担起企业法人代表或主要负责人是食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建立健全企业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和食品安全责任追溯制度。其次是充分发挥食品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和桥梁纽带作用。通过行业公约、行内规范和从业承诺等方式,引导约束行业企业加强自律,促进行业良好风气的形成。三是建立食品行业信用评价体系。建立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质量档案和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对守法守信企业大力宣传褒扬,对问题食品和问题企业公开曝光,并列入黑名单,逐步健全守信受益、失信受罚的激励约束机制和以信用为凭证的行业准入机制,使失信企业失去生存空间。

2、进一步理顺监管体制,构建动态、全程、高效监管体系。面对食品安全的严峻形势,政府主管部门应认真贯彻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惠民生的基本方针,监管部门要把食品安全工作作为硬任务,采取硬举措,考核硬指标。监管工作必须突出一个严字,严格实行风险分析,严格实施准入制度,严格生产过程监管,严格监督抽查和检验检测,严格执法打假,严格处置突发事件。一是应科学合理划分监管部门职责。对食品监管领域和环节进行科学合理划分,按权责统一的原则,明确细化各监管部门职能责任,将交叉模糊、职责不清的环节明确落实到某个具体监管部门,实行分片分段定责制,着力解决好食品安全分段监管中的衔接问题,既要避免职能交叉,又要防止监管空白,保证监管工作的整体性、协调性和有效性。二是进一步抓好市县条条监管和块块监管的统筹协调。加强政府的责任,使其切实承担起法律要求的负总责的责任。进一步强化食安委职能,树立其权威性,严格落实联席会议等制度,完善监管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形成职能互补、功能齐全的强大监管合力。三是健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机制。严格执行监管责任考核和失责追究制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四是建立快速联动的应急反应机制。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高突况下快速反应、应急指挥和协调保障的能力。五是建立全面有效的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按照政府监管、行业约束、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原则,进一步健全食品安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的制度和规范,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真正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动态、全程长效监管机制。

3、整合检测资源,实现食品检测信息共享。借鉴外地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对现有的检验检测资源摸清底子,打破部门属性,逐步整合组建一个设施设备齐、技术水平高且与各监管部门独立平行的食品检验检测机构,作为全市食品检验检测专业权威性机构(可在各县区或片区设立分支机构),独立对食品特别是日常监管中发现问题的食品进行检测,对其检验检测数据结论在全市范围内赋予通用性和唯一合法性,实行检测资源共享和信息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收集管理、风险检测评估和信息平台,及时向公众相关信息,确保食品安全信息收集准确、传递迅速、评估科学、预警及时。同时,增加检测专业人才,充实基层监管力量,加强监管经费保障,逐步改善监管条件。

4、加强教育监督,营造追求高品质食品的社会氛围。确保食品安全需要企业、政府、消费者乃至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全社会共建。要树立宣传教育也是监督的理念,以宣传教育唤起全民自我保护意识和共同监督意识。应按照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颁发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的要求,尽快编制我市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规划,建立宣传教育网络体系。报纸、广播、电视应主动承担起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责任,深入持久地进行宣传;市食安委应开办汉中食品安全网和食品安全讲坛,并定期召开信息通报会、新闻会,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扩大市民知情权;监管部门应通过图片、摄像、文字、实物等广泛深入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应把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日常教育与专项教育、正面教育与警示教育有机融合,让食品安全宣传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进头脑,使食品企业人员不断增强遵纪守法意识、道德诚信意识,使执法监管人员全面提升执法水平和监管能力,使广大群众改变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传统饮食观念,增强现代食品安全意识、监督维权意识和识别有害食品的能力。

同时,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奖励和消费者维权机制,充分发挥12315和12365等投诉热线作用,畅通食品安全投诉和消费者维权渠道,支持和鼓励消费者依法开展维权活动。强化舆论监督,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曝光力度,使食品宣传教育与社会监督密切结合,形成全社会重视食品安全、关注食品安全、崇尚食品安全、保证食品安全、监督食品安全,营造一个生产高品质食品、追求高品质生活的社会文化氛围。

5、加大打击力度,严惩食品安全违法行为。食品安全监管要严格执法,运用法制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食品安全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加大食品生产经营的源头管理和治理,对滥用食品添加剂、滥用化肥、农药的行为予以整顿;对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行为严厉打击。大力推广食用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生产的基地化、规模化,提高组织化程度,从源头解决食品不安全问题;对问题多发易发、群众反映强烈的学校及其周边、农村、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生产、加工、餐饮等重点环节,肉类、生鲜乳、豆制品等重点品种,要强化监管力度,集中力量持续深入地开展专项整治;应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可能带来的食品安全隐患的研究,进行质量安全分析,进一步提高对食品安全隐患的检测、评估和防控能力,做到早发现早处置。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要重拳出击,持续保持严厉打击的高压态势,做好行政惩处与司法惩处的衔接。大大提高违法犯罪成本,对问题食品和问题企业从重惩罚,构成犯罪的坚决移送司法机关,绝不能以罚代刑,应依照《食品安全法》从重从快判决,以震慑违法行为。同时,应加大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及其责任人的失职、渎职、不作为等行为的责任追究力度,对监管执法人员的违法行为也要严厉惩处。

水产品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食品质量; 食品安全; 人才培养; 四维一体; 应用型; 复合人才

中图分类号: TS20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1)04-0121-03

Exploration of a New Educational Model in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Construction of the Innovative Experimental Base of the Major for the Training Model of Practic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with Four Dimensions in One

HUANG You-ru , ZHU Dong-xing , JI Hong

(School of Biological Science and Food Engineering,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uzhou 21550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idea of the training model for local and practical talents and talents with a good knowledge of theory and business, the need of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jor, we have explored and constructed the new training model for practic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with four dimensions in one in our school so as to train practic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the food industries in the Yangtze delta need and serv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area. The four dimensions in one is classified training for specific posts,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integration of all resources, and open administration. The talents are those who can master theory, know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Key words: food quality; food safety; training model of talents; four dimensions in one; practical;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食品质量与安全是研究食品商品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与人类健康及市场需求相关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应用叉学科,它以生物学、化学、食品科学及管理学等为支撑学科,以现代检验检测技术、过程控制和预防管理为主要手段,为全社会食品的安全和食品产业的市场化提供科学技术保障。因此传统的、单一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已经明显不适应当前食品安全的宏观形势和国家食品安全战略的要求,必须进行相应改变。

基于以上的认识与定位,我们在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知识及能力结构与社会需求等多方面进行充分调研与论证基础上,经过多年不断摸索与调整,提出了以“分类定向、学工融通、资源整合、开放管理”为指导,通过优化结构、整合资源、改革课程教育体系,将培养新时期“精食品、强检验、善管理”的“理工管结合”的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培养目标,探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一、创新实验基地的目标思路

建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四维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分类定向、学工融通、资源整合、开放管理”为四维,“理工管结合”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人才质量为核心,四者紧密结合,形成合力,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一)分类定向――方向维

围绕社会经济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明确食品安全检测和食品安全控制两个就业方向,实施人才定向就业培养。

(二)学工融通――基础维

通过校企合作与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建立形成“教学联合体”,打造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实践实训通路,通过顶岗实习、工学结合,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切实锻炼学生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提高从业技能水平。

(三)资源整合――载体维

一方面对现行教学课程体系实行综合改革,紧密围绕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定制课程,通过引进企业教师,增设技术性、操作性强的企业课程内容和工作任务,同时充分发挥各类执业资格考证平台资源优势,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建构规律,集成新的课程模块;另一方面,建设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与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和校外创新实践能力训练平台,依托“教学联合体”和教师科研资源,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项目并开展科研创新活动。通过“导师制”和“项目化管理”,结合毕业论文选题集成创新训练模块,锻炼培养学生科研素质,提升本科生应具有的知识再创造能力与水平。

(四)开放管理――制度维

“以生为本”改革现行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探索实行“学分制”改革,推行“弹性学制”,形成服务于定向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的运行管理机制。

“方向维”明确了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目标指向;“基础维”提供了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具体措施与手段;“载体维”创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撑环境;“制度维”则为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形成提供了制度保证。上述四个方面,互为条件,相互支撑,共同构成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核心内容。

二、创新实验基地的实验内容体系

基于常熟理工学院的“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和“注重学理,亲近业界”的人才培养理念,紧密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需求,结合专业特点,探索建立“四维一体”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长三角食品行业急需的“精食品、强检验、善管理”的“理工管”应用型复合人才。

(一)综合创新训练教学联合体的构建

利用我院已有的教学科研实习实训基地以及我院的教科研平台组建基于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教学联合体。教学联合体组成:

1. 校内:省级基础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校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苏州市畜禽、水产休闲食品加工技术研究工程中心、苏州市食品品质与安全重点实验室、常熟市水生动物防疫站实验室、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食品安全师培训考证基地、国家“公共营养师”(中、高级)职业资格培训鉴定机构。

2. 校外:苏州市常熟质量技术监督局常熟市农产品检测中心、苏州市常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常熟市卫生监督所、常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常熟市佳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常熟市金唐市水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常熟市圣百合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江苏省安惠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教学联合体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知识架构与创新模块的构建,合作完成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培养。

(二)以教学联合体为载体的创新设计与制作

依托教学联合体,按照“一个大类平台,两个专业方向,两组大课程模块”的思路构建培养方案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以“加强基础,注重应用,提升能力”为目标推进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创新。以教学联合体为载体的创新设计图解如下:

(三)以实践项目为核心的创新训练

引入来自企业、质量监督部门等的真实项目开展实践训练,强化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除常规实践训练以外,特设生产实践项目、质检实践项目、管理实践项目和创新实践项目,学生根据自身专业方向的定位,选择完成其中的两个实践项目。各实践项目的实施要求分别是:

1. 生产实践项目:要求学生参加食品原料、成品和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了解化验室设备和人员的基本情况,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开展检验工作(理化和微生物检验),学习企业标准执行的相关检验内容。深入生产第一线,了解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参与食品质量安全管理。

2. 质检实践项目: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参加基本检验操作(包括理化检验和微生物检验),掌握基本的检测方法。深入出口生产基地,了解出口食品的质量标准和食品安全要求。参与质量监督检疫检验所等机构的执法活动,了解产品质量监督、检疫、检验的内容、检测设备、执行标准、检验结果的判写和管理等全过程。

3. 管理实践项目: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从事化验室的基本操作(微生物检验、理化检验和大型仪器的使用),了解各种食品和包装材料检测项目和方法。了解主要的食源性疾病及其食源性疾病的防控原则(方案)。结合实际进一步学习《食品卫生法》和《食品安全法》,了解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注意食品原料、厂房、设备、包装材料、产品贮藏和运输、污水以及从业人员的卫生要求。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加深对食品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4. 创新实践项目:通过科研训练活动使学生接触学科发展前沿和动态,开阔视野,培养专业兴趣,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差距,变被动学习为主动钻研,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加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大力提倡学生课外参与教师科研活动或自选课题研究。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报告、工艺产品、调研报告以及论文等。

(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实施途径

坚持人才培养的层次要求和满足个性发展需要,与食品生产、食品贸易、食品安全监管等单位组建的教学联合体共同研究制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培养计划,构建科学合理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及实施途径图解如下:

三、创新实验基地的管理与运行

通过教学联合体,严格按照培养方案的内容组织实施,加强管理和监控。

1. 实行弹性学制,采用灵活授课方式,将校内学习和在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学习有机结合;

2. 开展双证书(本科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

3. 选用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符合、水平较高、适用性较强的国家获奖或国家规划教材,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注重能力培养;因材施教,突出创新实践能力。

4. 聘请外教、企事业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共同参与教学和实践指导;

5. 实行小班化教学,项目型课程、双语教学等,引入来自企业、质量监督部门等的真实项目开展实践训练,强化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6. 采取课程考试、项目考核和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方式,校企双方分工协作,综合考察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素质和岗位能力,实施对教学质量的全程监控;

7. 组织学生课外兴趣小组,开展包括科研实验、参加科技讲座或专题报告会、创业大赛、科技制作、科技竞赛、小发明、小制造等在内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活动等,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8.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将化学技能综合实训、课程教学实习(含课程设计)、专业认知实习(含食品企业见习)、食品专业综合实验、社会实践(调查)等实践环节合理安排在前三学年的假期完成,最后一学年即第七、第八学期重点指导学生完成生产实践项目、质检实践项目、管理实践项目、创新实践项目等的训练,强化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

四、创新实验基地的成效

(一)确定“分类定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理念由学科导向转为市场导向与学科支撑相结合,培养载体由“校园教育”向“教学联合体培养”转变,培养手段由“教学+实践”改为“做中学”、“学中做”,确保了应用型、技术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二)构建亲近业界、校企耦合的“教学联合体”网络

围绕定向就业领域的职业技能培养,通过资金引进、教师聘用、平台建设等手段,对高校、企业或职能管理部门的资源有效整合,打造一系列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平台,实现了校园有“工厂”、企业有“课堂”,为新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了支撑。

(三)注重学理,加强创新能力训练,彰显技术型本科人才特征

本科应用型人才应具备一定的知识再创造能力。新的培养模式既注重专业知识创建的课程模块改革,更重视利于学生能力拓展的创新训练模块建设。通过创新实验设计、企业SRT计划、毕业论文选题等多方开展学生科学研究训练,提升科研素质,使所学不仅会用、够用,而且用好、用活。

(四)建立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和保障体系

建立企业参与的教学过程评价机制,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有机结合。建立教学过程管理的“弹性学制”、课程“学分制”、实践“企业导师制”,实现课程体系开放运行;形成了以定向人才培养为根本的运行管理机制。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引进具有自身特色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明确了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目标指向,创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撑环境,提供了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具体措施与手段,而新的运行管理机制则为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形成提供了制度保证。经过多年的实践,推进了教学工作快速发展,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师资队伍,承担一批与实验相关的教学改革项目,学科特色和优势明显,人才培养和就业预期效果好,对服务长三角经济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水产品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9篇

关键词:可追溯系统;全产业链追溯;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畜禽产业链

Abstract: A livestock and poultry products quality and safety traceability system can enable the whole-process tracing or tracking of the production, slaughter, processing, refrigerated storage and circulation of livestock and poultry carcasses by recording information at various stages of these processe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enhancing consumer trust and satisfaction, effectively controlling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livestock and poultry products, strengthening the supervision of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livestock and poultry products and improving the market competitiveness of livestock and poultry products at home and abroad. There is still a certain gap in the development of livestock and poultry products quality and safety traceability system between China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Therefore,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livestock and poultry products quality and safety traceability system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learn from and draw on their experience, we herein briefly review the livestock and poultry products quality and safety traceability system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such as EU countries, the USA, Canada, Australia and Japan with respect to the related policies, laws and regulations, standards and technologies as well as their applications. We also review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livestock and poultry products quality and safety traceability system and discuss the existing problems. Finally, we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enhancing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livestock and poultry products in China.

Key words: traceability system; whole-chain traceability; livestock and poultry products; quality and safety; livestock and poultry industry chain

DOI:10.15922/ki.rlyj.2016.12.010

中图分类号:TS25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123(2016)12-0054-10

引文格式:

谭利伟, 王应宽. 发达国家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发展与启示[J]. 肉类研究, 2016, 30(12): 54-63. DOI:10.15922/ki.rlyj.2016.12.010. http://

TAN Liwei, WANG Yingkuan. Developmentofthe traceability system for qualityand safety ofanimal product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its enlightenment for China[J]. Meat Research, 2016, 30(12): 54-63.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OI:10.15922/ki.rlyj.2016.12.010. http://

以下选择分别在肉牛、生猪可追溯方面表现突出的法国和丹麦作典型介绍:

法国在20世纪90年代即出台专门法律对家畜饲养地点界定、动物标识标准化程序和动物转移过程标准等进行了严格规定,要求牧场的饲养日志要详细记录动物转移的时间、目的地等信息,该记录统一集中在一个由农业部管理的全国牲畜标识数据库中管理。法国要求每头牛均有“护照”,护照中包括牛的卫生状况等各类要求的信息,护照上的条形码可供自动读取护照中的信息,护照与牛终生相随。牛离开饲养场,每到一处,都要加贴标签记载,所经过的不同饲养地点或停留过的地点信息都记载在护照上,这些信息也要登入全国的数据库。能进入屠实场的牛要求必须有护照,屠宰场为每头牛专门分配一个屠宰号,该号码和护照号码对应。屠宰号印在牛的胴体上,也进一步印在分割肉上。屠宰场根据这一屠宰号可随时追踪到某个护照号码的牛。屠宰加工场发出的牛肉制品可以通过在送货单、发票上登记的屠宰号、批次号继续识别,一直识别到消费者手中消费的肉。通过这些措施可实现对牛肉的全程无缝追溯[2]。

丹麦根据欧盟法令规定的授权编码形式,对猪及猪肉进行标识。丹麦所有刚出生的猪从出生地向外运输时必须标有耳标,所有的养猪场都有一个官方制定的CHR编码(中心科学管理注册编号),该编码必须在丹麦农业部动物科学管理中心注册和记录。该编码数据库中必须含有CHR号码、畜主信息、所辖地区管理人员信息、猪场地址、牲畜类型、牲畜数量以及责任兽医信息等。所有猪只要到场和离场都需登记,包括供应方和接收方的CHR号码,交易的每批猪须有运送档案,包括CHR号码、买卖方、运输方的名字和地址、猪编号、运输日期等。屠宰场只能直接从生产者手中接收猪,运输过程中,运输人员必须掌握关于始发地、目的地以及畜主信息。猪屠宰后,经兽医检查人员宣布肉适合人类消费,按照欧盟指令(64/433/EC),所有的胴体都要标记由丹麦兽医和食品管理局分配给企业并经欧盟批准授权的编号。如果胴体是在一个独立的企业中切割、肉产品在一个独立的企业中加工,按欧盟指令,要给猪肉标记这个企业的授权号。考虑到消费者的利益,猪肉在包装前必须遵从欧盟指令(79/112/EC),必须标识有卖主、包装公司或生产公司的名称。销售终端的猪肉通过授权编码可以追溯到猪肉分割的企业,分割企业通过授权编码可以追溯到屠宰场,屠宰场通过全部标记物和运送档案可以追溯到来源胴体,再最终追溯到生产猪场,实现整个猪产业链条的全程可追溯。

2.3 北美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发展与应用

2.3.1 美国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

美国是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意识较为超前的国家。18世末到19世纪初,美国已经在大宗的动物生产行业交易中开始登记牲畜标记。烙印首先用于牛场,以表明牛只所有权和防止被盗。生猪生产者利用耳号标记个体动物,用于登记注册和保留记录,但此2 种方法被迅速抛弃,因为方法过于残忍,同时也降低了胴体价值。之后,上世纪20年代美国利用耳签、纹身和面牌标记;上世纪60年代早期,美国用背部标签进行畜禽标识,要求在联邦注册登记,当疫病暴发和消除时,成功地追溯了染病畜禽的转移情况。

美国的食品质量安全法律体系特别健全。美国1977年开始实施《食品安全行动计划》。联邦、州、地方政府和食品行政部门对总统、国会、法院及社会公众负责。美国最早要求企业对产品进行追踪记录的法律是2002年的《公共健康安全和生物恐怖主义防备和反应行为法》(BT Act,2002),该法规定所有的企业需知道本企业产品原料的来源和去向,但对有些供应链成员如餐馆和农场不作要求[9]。2003年,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公布《食品安全跟踪条例》,要求全美所有涉及食品运输、配送和进口的企业都要建立并存档食品流通的全程记录。美国的众多食品协会和食品企业建立了自愿性可追溯系统。在食品安全鉴定方面,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合作,食品方面的资深专家相互合作,确保美国食品安全性。联邦政府在全美设立多个检验中心和大量调查员,食品安全监督机构不具有促进贸易职能,有效保证了监督工作免受地方和部门经济利益的影响。

美国现代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真正意义上起源于2004年启动建设的国家动物标识系统(national animal identification system,NAIS),属于“企业自愿政府强制型”。该系统是美国农业部国家动物卫生监测和检测项目的一部分,任务是对动物从出栏到屠宰签发全过程追溯。该系统由养殖场标识、动物标识、动物追溯三部分组成,要求生产者、加工厂商和零售商认真做好动物跟踪记录,以便建立动物标识,帮助消费者、监管者了解动物的出生、养殖、屠宰和加工过程。

NAIS系统的最高管理机构是美国农业部动植物检疫局,该局组织70多个协会组织和100多个专家成立了家畜标识开发小组,该小组制定了一个家畜标识工作计划,目的是在发现外来疫病的情况下,NAIS系统能保证在48 h内追溯感染疾病的动物,并能鉴定州内疾病或外来疾病,并确保州间和州内动物健康安全转移,帮助各州和联邦动物卫生官员迅速了解动物健康卫生状况。该小组对牛和猪分别制定了分阶段实施计划:

牛分阶段实施计划:第1阶段:2004年7月始,使用经过权威部门认证的耳标;第2阶段:2005年7月始,从个体标识逐渐过渡到射频电子标识:第3阶段:2006年7月始,全部采用射频电子标识,在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加工厂等安装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数据读取器,读取转移地及目的地数据。实现2005年7月跨州迁移,2006年7月州内迁移。

猪分阶段实施计划:第1阶段:2004年7月始,种猪采用权威认证的编号标识,商品猪采用认证的企业编号标识:第2阶段:2005年7月始,对猪群编号,记录猪群迁移过程;2006年7月始,采用射频电子标识、猪群编号标识、记录;第3阶段:采用射频电子标识,在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加工厂等安装RFID数据读取器,报告转移地点以及目的地点数据。要求2005年7月实现跨州迁移,2006年7月实现州内迁移。

经过家畜标识工作计划的认真组织和实施,美国NAIS系统得以有效、可持续运行,各养殖场、屠宰场、加工厂、流通交易商、标识物制造商、标识物主管机构、标识物发行机构、加标场、加标服务单位均明确各自职责,共同完成动物标识的加施、管理和信息记录等工作,促进了美国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工作有序、高质量开展[2]。

2.3.2 加拿大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

加拿大于1998年启动牛标识计划,由牛标识管理办公室(CCIA)负责执行。根据该计划,2001年7月1日之前,属于志愿执行阶段,所有牛只离开出生地前,应按CCIA批准的标识进行标记。2001年7月1日之后,所有牛只离开饲养场前必须有标记,各屠宰场必须读取来源牛只标记,将标记信息准确无误转移至胴体,并保持至胴体检查点。2002年7月1日之后,要求强制实施牛只标识制度,要求所有牛只采用29种条形码、耳标标识牛群。在牛标识计划基础上,加拿大于2002年7月开始启动国家猪标识计划,2006年全面应用。

加拿大标识系统的最大特点是将动物企业和动物个体标识系统相结合。企业标识系统集成了畜禽养殖企业的地理位置信息和标准化数据模型,用以支撑可追溯系统。动物个体标识系统集成了全国牛、羊、猪等大体型动物的标识数据库和管理结构。通过企业标识和个体标识系统结合,正向追溯和逆向追踪结合,大大提高了动物全产业链移动记录的追溯、追踪能力,该系统在加拿大疯牛病疫情的预防和控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

2.4 澳大利亚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概况

澳大利亚于2001年启动实施国家牲畜标识计划(NLIS)。它是一个永久性的身份系统,能够追踪家畜从出生到屠宰的整个过程。要求全国所有牛只使用全国统一编码、统一外形、内置感应芯片的耳标(RFID电子耳标和瘤胃标识2种)进行标识,牛转移到新的目的地时,新地点的工作人员用射频身份读取器将存储在耳标芯片中的只读号码扫描录入NLIS牛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畜主姓名、牧场位置、转卖日期及牛只年龄、体质量、外形、配种和繁殖时间、产奶量等安全信息。NLIS数据库存储记录的牛只数量达680万头,实现了畜产品从牧场到屠宰场的全程跟踪监测追溯,大大提高了澳大利亚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NLIS的优点是:通过将牛个体生产数据与胴体信息关联,增强管理能力,提高育种决策水平,满足消费者知情权。通过自动采集数据,准确记录牛只个体信息,减少牛只失窃率;利于牛产品顺利出口。NLIS不仅覆盖面广,而且具有追溯历史时间长的特点。NLIS数据库可追溯到30多年前牛的记录,为澳大利亚政府在快速处置疫情、防治、消除布氏杆菌和肺结核病等重大疫病方面产生了重要功效[2]。

2.5 日本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概况

日本在畜禽产品可追溯系统建设和应用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制定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和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特别是在零售阶段,日本的大多数超市都安装了可追溯终端,以供消费者查询相关信息。日本的可追溯系统主要是在政府的推动下建立的,属于“政府统筹型”。

日本畜禽产品可追溯系统可分为强制性制度和自愿制度[3],其中强制性可追溯系统首先于2001年开始在肉牛生产供应体系中引入。2003年,日本颁布《牛肉可追溯法》,要求日本国内饲养的牛必须安装耳标,使牛的个体信息在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能精准识别传递,确保牛肉产品信息透明、安全。根据该法规要求,2003年12月始,日本全国实现肉牛生产可追溯,2004年12月始,实现牛肉流通可追溯。

根据法律规定,日本农协下属的各地畜禽养殖户,必须记录肉、乳制品等的生产者、养殖场地址,使用的兽药、疫苗、使用次数、出生、出栏、屠宰、流通和销售的时间、位置等信息。畜禽产品供应链上的所有生产经营主体要求在产品商标识原材料、添加剂等信息,并需保管这些信息3年。鉴于疯牛病的特殊性,该法要求肉牛屠宰加工人员屠宰时需采集并保存每头牛的DNA样本。日本农协负责收集这些信息,为每个畜禽产品分配一个“身份证”编码,存储到数据库,供有关各方在可追溯网站上查询、监督、监管。在销售的终端,每件产品须醒目标出“身份证”号,消费者可在查询终端输入号码,查询获取他们所购买的牛肉的原始生产信息,达到溯源、追踪的目的。在该机制中,畜禽生产者向畜禽食品供货商供货前要签订合同,承诺提供的畜禽产品信息完全属实,并受法律保护和约束,如发现问题,可延伸追踪生产商、流通商、经销商,追究相关方责任[10]。日本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所需费用均列入财政预算,检验检疫费和检验人员开支统一纳入财政支出。日本的畜禽产品安全可追溯系统被消费者普遍认可。

3 中国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3.1 相关的政策法规

中国于2002年启动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建设,并逐步纳入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框架。农业部2002年5月24日的《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办法》(农业部令第13号)强制规定猪、牛、羊佩带免疫耳标,建立免疫档案管理制度,部分地区初步建立动物免疫耳标计算机管理体系。《畜牧法》(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自2006年7月1日起施行)规定,养殖场、养殖小区兴办者应当将养殖场、养殖小区的名称、养殖地址、畜禽品种和养殖规模,向养殖场、养殖小区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取得畜禽标识代码。畜禽饲养场、户应按国家关于畜禽标识管理规定,在指定的应加施部位加施标识。规定应加施标识而未标识的畜禽,不得销售和收购。《动物防疫法》(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07年8月30日修订通过,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规定,经强制免疫的动物,应当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建立免疫档案,加施畜禽标识,实施可追溯管理。根据《畜牧法》、《动物防疫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于2006年4月29日通过,自2006年11月1日起施行)等法律法规,农业部于2006年6月16日第14次部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自2006年7月1日起施行,2002年5月24日农业部的《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办法》(农业部令第13号)同时废止。《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对畜禽标识、养殖档案、信息、监督等方面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为贯彻落实新办法,农业部了《关于贯彻实施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牲畜耳标佩戴和养殖档案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等10多个管理文件,各地根据法律法规、农业部的文件要求,出台了配套文件和试点实施方案,为推行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提供了政策支持[11]。

3.2 中国可追溯系统技术发展、应用情况和取得成效

中国畜禽产品安全可追溯系统研究始于2002年。2002年12月,农业部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并颁布《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办法》。农业部、科技部、商务部、原国家食药监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总局等单位和多处地方政府都开展了相关工作,在技术发展、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2002年,科技部设立“肉用猪工厂化生产全程质量管理与畜产品可追溯计算机软件研究”、“工厂化农业技术标准研究”等课题。2003年,科技部设立“饲料和畜禽产品数字化安全监控体系研究”、“数字农业精细养殖平台技术研究与示范”等课题[12],进行畜禽产品安全可追溯研究,探索适合的可追溯技术。2004年,原国家食药监局等八部委明确肉类作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试点行业,启动肉类食品可追溯制度和系统建设项目。2004年,农业部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试点建设,探索建立动物标识及疫病、水产品等专业追溯体系。2004年,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下属于国家质检总局)通过“中国条码推进工程”,推动我国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中条码技术的应用,在陕西、北京、上海、山东等地展开食品可追溯技术研究和试点,如陕西标准化研究院编制《牛肉质量跟踪与溯源系统实用方案》、北京金维福仁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开发“牛肉产品跟踪与追溯自动识别技术应用示范系统”、山东寿光开展“蔬菜安全追溯系统研究及应用示范工程”[13]。2005年,为应对欧盟畜禽水产品可追溯技术壁垒,国家质检总局出台了《出境水产品溯源规程(试行)》。2005年8月,福建省厦门市正式开通首个畜产品质量查询系统。2006年,农业部开始在四川、重庆、北京和上海四省市进行试点标识溯源工作,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协调办公室提出在重点养殖基地通过对动物产品佩带耳标、脚标等手段,在屠宰和流通环节应用射频识别(RFID)等技术,实现对畜禽产品养殖、收购、屠宰、分割、运输、销售等信息进行记录,建立追溯档案。2008年,农业部农垦经济发展中心打造“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展示平台”,对畜肉、禽肉、禽蛋、水产品等七类农产品建设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2010年,农业部下属事业单位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打造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同年,中国水产科学院和全国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项目组在广东和天津的41家水产企业开展养殖、加工、批发、零售一体化追溯试点,构建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网”。2010年以来,商务部、财政部开展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建成以中央、省、市三级平台为主体、全国互连互通、协调运作的追溯管理网络,形成生产与流通有效衔接的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至2014年底,共分5批在58个城市开展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已有2000多家流通企业纳入了追溯体系[14]。

2006年在四川、重庆、北京和上海四省市试点以来,农业部组织相关科研部门、技术单位,加大研究力度,攻克了二维码影像识读、便携式移动智能识读器、海量数据检索、机打检疫出证等关键技术。1)二维码影像识读技术打破了全球掌握条码识别知识产权少数几家企业的价格垄断,大大降低了二维码耳标成本(与传统耳标成本相当),符合中国畜牧业实际,适应财政支撑水平。二维码耳标采用信息数字化编码技术和基于光学图象识别技术,解码正确率理论上可达到100%,在技术上解决了动物编码信息的生成、处理、传输和存储问题,奠定了动物个体信息处理的可追溯技术基础。2)便携式移动智能识读器集耳标条码影像识读、无线传输可嵌入应用、手写触摸屏、IC卡识读、串口连接打印机等多功能于一体,极大地降低了识读成本,提高了追溯监管效率。3)海量数据检索技术突破了瞬间锁定大数据中的数据源、快速查询牲畜标识信息、路径等难题,为数据检索、监测铺平了道路。4)网络检疫出证系统有效规避了手写不规范、易伪造等弊病,确保检疫证明真实可信。基于强大的技术后盾,农业部2006年6月26日颁布了第67号部令《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规定全国统一使用牲畜耳标即新型二维码耳标,二维码耳标自此得到全面应用[2]。

2006年9月,上海市300多人因食用“瘦肉精”猪肉中毒,事发后,有关单位基于上海五丰上食食品有限公司的“RFID屠宰加工实时生产管理和安全信息追溯系统”几分钟就找到了“源头”,有效防止了危害扩散。可追溯技术的研究、开发大大推进了中国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建设,有效地确保了畜禽产品质量安全。

3.3 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3.3.1 缺少全国统一的、覆盖全程的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

当前中国部分地区已着手对某类畜禽水品推出本区域安全可追溯制度,如2011年福州市启动肉品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建设,2013年阳澄湖大闸蟹贴上了存有可追溯信息的二维码标签,但仍存在区域分割、信息分隔、品种单调、追踪不彻底、追溯成本高等问题,难以全面、有效、可持续确保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畜禽产品生产销售的全国性决定了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是一项部级系统工程,下一步,需要一个全国性专门机构具体负责,并建设覆盖全国、全程的统一信息平台,才能做到有效追溯、追踪、监管[15]。

3.3.2 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化较为滞后

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高度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披露是可追溯的核心,是消费者知晓情况、进行监督的关键。而中国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信息化严重滞后,信息技术应用不充分,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的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未架构起有序、高效的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动态追踪体系,阻滞了可追溯管理、运行效率。下一步,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应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15]。

3.3.3 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标准化建设不够

中国目前农民散户养殖较多,追溯信息记录及其内容难以达到可追溯的标准,不利于标准的实施。各地方政府建立的数据库和信息查询平台各自独立、标准不一,造成信息无法对接、难以共享。在信息的录入、监管方面,我国仍缺乏统一的标准、机制,如牛肉可追溯系统中,肉牛耳标编码还缺乏统一标准,架子牛很多来自单个农户,牛犊出生时未注册,养殖场、屠宰场和分割加工厂之间衔接不顺畅[16],非常不利于可追溯系统的有效、可信、运行。下一步,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需要建立统一登记注册标准、编码标准、信息记录标准、数据库标准等标准体系[17]。

3.3.4 农户散养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仍是难点

当前,中国畜牧业的规模化率为39.6%,畜牧生产仍以散户为主体,养殖小区与规模化养殖场并存。由于规模化养殖与屠宰加工有着管理集中、生产高效等特点,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较易于实施;然而如何建立农户散养畜禽的可追溯机制,是未来亟待解决的难点。另外,因畜禽品种不同、生产方式不同,对畜禽进行标识的方法、对畜禽产品进行跟踪与溯源管理的方案也不同。因此,畜禽养殖的规模化步伐需要加快,对不同种类、不同养殖方式的畜禽进行分类溯源的模式需要加大研究力度[18]。

3.3.5 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技术支持仍有不足

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技术要求先进、适用、低成本。农业部《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以来,二维码技术应用已较为普及。目前,中国各地正积极探索使用RFID可追溯系统,但与相关发达国家相比,中国RFID技术(RFID技术具备数据存储量大、读写速度快、数据安全性高、使用方便、读写距离远、非接触、多目标自动识别等优点[19],能进行实时、准确的数据采集和传输,有效提高信息的追溯和跟踪[20])在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中的应用处于起步阶段,距离端对端可追溯仍存在一定差距。中国自主研究开发应用的可追溯技术较少。RFID可追溯系统的推行政策稍显滞后,财政支持有限。目前,新一代先进、适用、低成本多维彩码信息技术还不成熟,中国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技术仍有待进一步发展。

3.3.6 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监管机制不顺

中国加入WTO后,畜禽产品国际贸易日益频繁,大流通格局形成,对畜禽防疫工作构成了严重威胁。目前中国畜禽产品生产多头管理、分段执法现象严重,畜禽饲养运输由农业部门监管,屠宰加工由经贸部门监管、肉品进入市场由工商部门监管,肉品进入餐饮环节由卫生部门监管,进出口由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负责,这种机制在执行过程中缺点是责任不明、相互扯皮、管理脱节,严重影响了监管执法的权威性、公正性[18]。同时,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制度建设不全、县乡村基层机构不健全、监管能力不强、从业人员数量不足、从业素质不高等原因,导致畜禽疫病预防控制能力差,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能力和水平不高,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频发生。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监管机制需要进一步理顺[21]。

3.3.7 可追溯系统建设高成本、低产出问题普遍存在

企业在实施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过程中,需要建设和维护追溯信息管理系统和数据库,购置、维护实施追溯的软硬件设备,开展人员培训、使用网络等,这些费用对一般企业难以承担[22]。若在所有超市、批发市场部署终端查询机,也将是一笔费用。与此同时,追溯农产品高价策略还没有得到市场、消费者全面认可,短期内企业收益不明显,自发实施可追溯缺乏内在动力。由于这些原因,加入可追溯系统的生产者数量少,消费者真正通过系统进行查询、追溯的少,可追溯系统的质量安全保障功能还未能有效发挥。下一步,中国需要加大可追溯系统的低成本、高产出路径探索,真正实现可追溯的全面、自觉普及[23]。

4 结 语

4.1 发达国家发展经验与启示

4.1.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欧盟、北美、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均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框架加强对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和管理,使追溯体系得以快速推广和实施。这些法律法规要求国内上市销售的畜禽产品必须要具备可追溯性,必须标识、传输、记录出生地、饲养地、屠宰场、加工厂、仓储地、流通环节等信息,明确生产商、交易者、屠宰场、标识物制造商、标识物主管、标识物发行人、加标场、加标服务部门的职责,从而使得生产者、消费者、监管者都能够对畜禽产品进行有效地追溯、追踪和监督。相比发达国家,中国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仍处在试点推进阶段,需要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逐步建立健全一系列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方面的法律法规,提出可追溯标准制定的原则、范围、功能、构成、内容等,为中国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法律保证[8]。

4.1.2 建立可追溯官方监控体系

欧美日澳等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建立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的官方监控体系极为重要。目前中国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尚在起步,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路径,根据中国实情,进一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县、镇级相应机构,明确机构设置、职能划分、运行机制、人员配备、资质鉴定等,打破区域分割,开展跨系统、跨地域合作,联合企业、合作社等实体加强畜禽源头控制,完善畜禽产品可追溯官方监控体系。中国官方监控体系应加强与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各国相关部门的沟通,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畜禽产品安全追溯制度,全面落实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安全认证制度、产品召回制度,建立可追溯的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等,加强相关的管理和标准制定工作,规范养殖企业和养殖户的安全追溯工作,完善中国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8]。

4.1.3 先易后难分步实施

根据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畜禽产品特点不同,实施可追溯的难易程度也不同。同时,建设可追溯系统需要在信息标识、记录和管理等方面投入大量前期资金及维护成本,在消费者对可追溯认知度、使用频率较低、可追溯产品没有高价优势的情况下,小规模、散户生产经营商缺乏实施可追溯的积极性。结合中国畜禽产品行业发展实际,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建设应该先易后难分步骤实施。对产品而言,中国应首先对牛肉、羊肉、猪肉等相对大体型畜禽产品以及食品安全问题相对严重的畜禽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能够发挥中国产品优越性的畜禽产品采取强制性可追溯要求,对其他产品则采取自主性原则,在分类追溯方面,大型畜体如牛可以进行个体身份识别,对于猪、羊、家禽等可以“批次”来处理,以有效控制追溯成本[24]。对企业而言,应鼓励在生产履历记录方面具有较好基础条件的生产、加工、流通等企业,分步骤对畜禽产品供应链的部分或全部环节建立可追溯制度。通过加强部分有条件的单位和产品的示范,最终带动整个畜禽产品行业实施安全可追溯[25]。

4.1.4 加强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化建设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说明,信息化有助于信息披露,是建设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关键。中国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应加强信息化建设,有效研发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化管理手段,加强生产、加工、运输、贮藏、销售各环节、各产品、各企业信息管理,将所有信息进行有效、及时、准确、标准化、规范化地标识、存贮、传递和对接。应进一步健全信息披露机制,建立起全国统一的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构建有序、高效的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动态追踪体系,提高全程可追溯管理、运行效率[8]。应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信息不对称格局。应重点开展监管能力提升工程,通过现代信息手段,建设畜禽产品安全可追溯制度和信息化平台,一改传统的“人海战术”,提高监管效能。畜禽产品安全可追溯系统建设是重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重点推进。国外在追溯系统建设方面已经形成了多维彩码信息技术等成熟的技术和运作模式,中国可以引进和借鉴[15]。

4.2 提升中国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建议

4.2.1 建立全国统一的系统平台

建立全国统一、覆盖全程、由成体系的监管机构、生产企业、消费者多方参与的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专设的官方监管机构负责全国畜禽产品安全可追溯平台的建设运维,推动国家平台与地方平台的衔接,真正做到全程监管。加强宣传与政策引导,实行奖惩并举,促进企业积极执行可追溯制度。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消费者购买有可追溯标识的畜禽产品,引导社会各方积极参与、支持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建设,推进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步入正轨,真正实现追溯信息可查询、来源可追溯、去向可追踪、责任可追究[15]。

4.2.2 制定中长期建设规划

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需分步实施、久久为功,中国应尽快制定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的中长期可追溯体系建设规划。可追溯体系建设涉及到财力、队伍、技术和管理等多方面因素,近中期规划应统筹考虑、综合评估各方面资源,做到量力而行、分段实施、稳步推进,远期规划应建成科学高效、节本增效、安全可靠、功能强大、性能完备、管理有序、与国际同步乃至领先国际的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2]。

4.2.3 加强标准体系建设

标准化、规范化是建设运维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重要保证。中国应建设先进实用的质量认证、检验检测、安全信用标准和配套体系,强力推行畜禽免疫标识制度,构建畜禽疫病防控体系;规范注册登记、追溯编码、信息记录,加强与国际物品编码协会(GS1)的《GS1全球可追溯性标准》(GS1 GTS)、《GS1全球可追溯一致性》(GS1 GTC)等对接,建立既符合中国要求,又符合全球性标准的可追溯体系,提升中国畜禽产品在国际上的可信度和竞争力。同时,畜禽繁育、生产、屠宰、加工、经营等应严格执行ISO9000标准体系、良好操作规范(GM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HACCP)等标准化管理体系,确保畜禽产品质量安全[26]。

4.2.4 加强监管体系建设

加强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统筹协调,确保主管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各部委及地方各级机构的职能清晰、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形成合力,提高监管执法的权威性、公正性,增强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公信力。监管的执行力重在基层,县级应单独设置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整合分散在各科室的监管职能,协调核定足额编制。乡镇应按区域大小和养殖业规模充实能切实履职的监管队伍。村级应配备年轻化、知识化和信息化的动物防疫员,明确防疫员职责,提高其收入待遇,确保人员负责、稳定。基层各级应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必要的检测、督导、巡查、抽样、办公的设施设备。各级人员队伍应加强法律法规、技术知识和业务本领的学习,不断提升监管服务能力[21]。

4.2.5 健全投入机制

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建设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经费足额、投入及时至为重要。各级政府应将可追溯系统建设单独立项,加大投入,建立日常工作经费保障机制,有关人员基本支出和业务工作所需经费应依法统一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对于县级财政经费支持困难的,建议省、有条件的市财政予以专项资金支持[2]。

4.2.6 推动技术改进

可追溯体系的建立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国外大型家畜溯源方法包括:物理法(标签溯源技术,如无线射频识别、条形码、电子标签等)、化学法(包括同位素溯源技术、矿物元素指纹技术、有机物溯源技术等)和生物法(虹膜特征技术和DNA溯源技术)等。中国在标签溯源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突破,但距离国际先进差距较大,与生产实际要求的同时具备先进性、适用性、低成本高产出性的技术还有很大距离。因此,应加大RFID等技术改进,推进多维彩码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大幅度提高可追溯系统的技术水平[2]。

参考文献:

[1] AUNGM M, CHANGY S. Traceability in a food supply chain: safety and quality perspectives[J]. Food Control, 2014, 39: 172-184. DOI:10.1016/j.foodcont.2013.11.007.

[2] 福建省畜牧兽医学会决策咨询与调研课题组. 福建省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调研报告[C]//福建省畜牧兽医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1: 1-20.

[3] JINS S, ZHOU L. Consumer interest in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food traceability systemsin Japan[J]. Food Quality and Preference, 2014, 36: 144-152. DOI:10.1016/j.foodqual.2014.04.005.

[4] 崔先雨, 张淋江. 畜产品全程监管可追溯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 价值工程, 2015(15): 44-46.

[5] BOSONA T, GEBRESENBET G. Food traceability as an integral part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in foodand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J]. Food Control, 2013, 33: 32-48. DOI:10.1016/j.foodcont.2013.02.004.

[6] YANGX T, QIAN J P, LI J, et al. A real-time agro-food authentication and supervision system on a novel code for improving traceability credibility[J]. Food Control, 2016, 66: 17-26. DOI:10.1016/j.foodcont.2016.01.032.

[7] KANTOR Q. Tracing food through th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chain to identify andaddress risks and protect public health. United State: 7062262[P]. 2006-06-13.

[8] 李炜. 发达国家食品可追溯系统建设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中国防伪报道, 2012(9): 26-29.

[9] 李佳洁, 王宁, 崔艳艳, 等. 关于食品追溯系统实施效力评价的国际经验借鉴: 基于美国FDA2012年食品追溯评价报告的研究[J]. 食品科学, 2014, 25(8): 17-22.

[10] 成石. 发达国家在农产品追溯方面的经验[J]. 商场现代化, 2011(增刊1): 14.

[11] 金晓, 李润清, 王清, 等. 浅谈我区动物免疫耳标实行计算机管理的做法[J]. 中国动物检疫, 2005, 22(1): 17.

[12] 王力坚, 孙成明, 陈瑛瑛, 等. 我国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应用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15, 36(11): 267-271. DOI:10.7506/spkx1002-6630-201511050.

[13] 王新平, 刘萍. 基于统一建模语言的食品质量追溯系统分析[J]. 食品科学, 2016, 37(9): 244-249.

[14] 李超. 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应用现状[J]. 河南畜牧兽医, 2010, 3l(12): 27-28.

[15] 马小芳. 美国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N]. 中国经济时报, 2014-08-15(004).

[16] 曹炜烛, 郑丽敏, 朱虹, 等. GS1牛肉全程质量追溯系统框架研究[J]. 食品科学, 2010, 31(3): 302-306.

[17] 游锡火. 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现状的国际比较[J]. 世界农业, 2013, 409(5): 5-7.

[18] 白云峰, 陆昌华, 李秉柏, 等. 畜禽产品安全生产数字化监控体系[J]. 江苏农业学报, 2007, 23(4): 340-345.

[19] 郭玉华, 李钰金. 可追溯体系在食品供应链中的应用[J]. 肉类研究, 2010, 24(5): 72-77.

[20] FENGJ Y, FUZ T, WANGZ Q, et al.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n a RFID-based traceability system for cattle/beef quality safety in China[J]. Food Control, 2013, 31(2): 314-325. DOI:10.1016/j.foodcont.2013.02.004.

[21] 翟文斌, 霍新丽. 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急需解决的问题[J]. 中国畜禽种业, 2013(12): 12-13.

[22] NARSIMHALU U, POTDAR P, KAUR A. A case study to explore influence of traceability factors on Australian food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J].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5, 189: 17-32.

[23] 陈松, 谢军, 李杨.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建设状况及对策刍议[J]. 农业质量标准, 2009(4): 20-21.

[24] 臧明伍, 赵燕, 乔晓玲. 基于RFID和条码技术的猪肉可追溯系统构建[J]. 肉类研究, 2009, 23(12): 3-7.

[25] 林学贵. 日本的食品可追溯制度及启示[J]. 世界农业, 2012(2): 38-42.

水产品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10篇

傅家碾村原是成都市郊区标准的“养猪村”,村里百分之八九十的人家都靠养猪为生,“但是现在只有几家人在养了,多数人家的猪圈都空空如也,有些甚至已被拆除”。养猪户朱兵说:“2007年虽然生猪价涨了不少,但是猪崽和饲料也在涨价,让我们的养猪成本越来越高;而更让我们害怕的是近几年来猪经常发生一些莫名其妙的疾病,没病的要预防,有病的要打针,而且往往一死就是一大片,大家都死怕了,亏怕了。”

“涨价”已经成为2007年的热门词语,“猪肉涨价”更是屡屡被率先提及。生猪出栏数全国第一的四川,猪肉价格的表现就更令人关注,而且,四川还是全国重要的饲料生产基地。

多头拉高猪肉价格

2006年,四川省已拥有饲料企业1600家,年产量达700万吨,其中年产万吨以上的企业130家,工业饲料总产量420Z吨,产值108亿元。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四川饲料工业形成了刘永好领衔的“新希望”、刘汉元执掌的“通威”以及“泰国正大”等如林的强手;美国、韩国等国际著名饲料公司也纷纷“抢滩”四川,原因很简单:四川的生猪出栏数为中国第一。

2007年7月末,四川省仔猪每公斤飙升到22元(5月份时只有12元,去年则不超过6元),优质外血缘仔猪的价格还要高。成都市场上的猪肉,5月无骨猪后腿肉每公斤15~16元,8月达到了每公斤26元,涨幅高达60%。

在养猪生产的直接成本中,饲料成本占70%以上;而饲料成本中,玉米成本占40~50%,豆粕、棉粕和菜粕占30%左右,合计占饲料成本的70~80%左右。2007年5月,四川省的玉米价格为1650元/吨,同比上涨21.3%,小麦麸为1650元/吨,同比上涨10.9%,进口渔粉为8240元/吨,同比上涨34.2%;明,玉米价格更涨为1660~1700元/吨。

四川省一名饲料企业人员表示,饲料企业生产的浓缩饲料不是直接饲养猪的,农民要自己买玉米和麦麸来混合,所以猪肉涨价的“责任”更多还在后者。

生猪饲养重地的四川省内江市,其商务局在2007年明中公布的《关于生猪供销情况的调研报告》在四川省内极具代表性:

内江市猪肉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2005年以来生猪价格跌入谷底,养殖场(户)每养殖一头生猪亏损80~100元,严重挫伤了养猪积极性,一些地方出现大量宰杀母猪现象;二是2006年上半年价格回暖时,内江市又遭遇百年一遇的高温干旱,很多地方人畜饮水困难,青饲料严重短缺,无法扩大养殖规模;三是2005年内江市猪链球菌疫病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2006年4月以来,我国南方部分省区又爆发生猪蓝耳病等疫病。我省虽未发生重大疫病,但农民尤其是养殖大户的养猪信心不足。

此外,在猪源紧张的情况下,外省纷纷入川调购生猪和猪肉,直接拉动四川猪价上涨;而玉米价格上涨导致每出栏一头仅饲料一项就要增加成本40元左右;内江市虽是养殖大市,但生猪养殖量的80%以上是靠千家万户的农民分散饲养实现的。即使按当前价格测算,农民养殖一头生猪能赚200元左右,这10年难遇的“黄金行情”也只相当于农民外出务工一周的收入。

《报告》指出:“低下的养猪效益,对于青壮年农民尤其是掌握一技之长的劳动力,越来越缺乏吸引力;由于农民养猪的比较效益太低,养殖积极性严重下降。”

四川省彭州市养猪大户王万成认为:猪肉价格上涨,说到底还是猪源不够。成都市郊区傅家碾村的养猪户朱兵则强调:“相比较来说,让我们遭遇更大损失的是猪病,而政府和有关科技部门在这方面总是说得很少,做得更少。”

从1997年以来,10年间四川省的猪肉出现过4次大的涨跌。2006年4、5月肉价跌至最低时,毛猪最低卖到4.8元/公斤,而按养殖成本计算,毛猪卖7元/公斤才不至于亏本,即2006年初,养殖户卖一头100公斤左右的肥猪,就要亏200元。

2006年下半年,四川省生猪追肥阶段的全价料从1900元/吨涨到了2700元/吨,喂仔猪的全价料价格更高。“原料涨了,饲料不得不涨;买不起饲料,养猪的人也在减少。”其后果是饲料销量下滑,四川省五友农牧公司董事长贺明平在2007年7月表示,其公司在全国有3000多个直销网点,2007年除四川资阳地区,其他地方销量下滑了70%。

与此同时,由于价格过高,四川各地的猪肉销量也明显下滑,利润大减,成都一家屠场主表示,原来平均每天销售1350公斤左右猪货,利润在1200~1600元之间,现在每天只能销售500公斤左右,利润明显少了;市场上的猪肉摊贩更是销量减半“喊亏连天”。

四川省畜牧食品局生产科教处副处长富刚则表示,所谓猪肉涨价其实是在回归其正常价格,四川猪肉的大量外销,对农民的增收很有好处。

转变养殖方式的契机?

受猪肉、牛肉价格的拉动,2007年7月,四川的禽类价格同比上涨21.4%,鲜蛋价格同比上涨31.9%,水产品价格同比上涨13.7%。四川省餐馆食品的售价也随之上涨,不但以猪肉作为原材料的菜品提价了,一些不含猪肉的菜品也跟着涨价。

除去食品类价格外,2007年7月成都市各类商品价格与2006年同月相比,大都呈现不同程度的上涨。物价上涨压力已渗透百姓生活的更多领域。成都市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消费价格处张辉东指出,受物价涨价影响,成都市盲人按摩收费也由每小时15元涨至每小时20元。

有专家称,此轮猪肉价格猛跌猛涨,正是发展现代畜牧业、从散养走向集约化养殖的契机。有意见认为,真正引发问题的是传统、落后的生猪生产模式,并呼吁尽快改变,给养猪农户提供一个更可靠更长远的-保障。

四川的猪肉产业链包括了“饲料供应一良种供应一生猪养殖一生猪屠宰一猪肉分销一猪肉深加工”等环节,延续着千百年来“小农经济”的传统。即一头生猪从饲养到上市,要经过农户散养、市场收购、屠宰厂加工和批发零售等多个环节。这样的流程却把处于产业链最低端的养猪农户与市场割裂开来。现在,四川省已经有不少企业和农户开始新的探索,这对养猪农户来说是个好消息。

四川省彭州市漾阳镇党委书记罗贤良认为:“―方面,受猪瘟影响,农民养猪的风险太大;另一方面,对猪肉的需求增加导致价格上涨。这就需要政府采取措施,鼓励农民养猪。”

他建议一是鼓励发展大型养猪场,走规模化道路;二是建立养猪专业协会,加大对农民养猪和生产销售的培训;三是采用

“公司+养殖小区+农户”养殖模式,提高农户养猪抗风险能力,并希望上级政府能建立风险基金,帮助养猪大户抵抗风险。

在四川省资中县,已经出现了一种“寄养模式”试验。养猪户吴秀华的仔猪、饲料、保险等全部由资中县最大的肉联厂福元食品有限公司提供,猪养大后由福元公司收回,吴秀华的所得是每头猪大约50~60元的寄养费。目前这种模式受到了当地广大饲养户的欢迎,“主要是饲养户没有风险,只赚不亏”。

成都市将在全市生猪产业牵头县市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力争通过5年时间,在生猪产业发展区建设生猪养殖小区、养殖场1000个,把规模养殖比例提高到60%左右。

粮猪安天下

2005年,四川发生的猪链球菌感染,使206人染病,最终导致38人死亡。这使这个猪肉外调大省的养猪业几乎遭受灭顶之灾。

8月24日,农业部公布我国共有26个省份爆发“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共有病猪25.7万头,病死6.8万头,扑杀17.5万头。除了各种疫情,瘦肉精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使我国的饲料、食品行业受到―定的影响。

现在,“粮猪安天下”这句老话在四川省的畜牧系统不断被人提起。尽管目前四川猪肉价格非常可观,但是农民们并没有积极增加养猪存栏量,在资阳和简阳等地区,“仔猪价格高”、“饲料价格高”和“养殖风险大”等因素仍然让农民们担忧不已。

“政府应该帮助我们研究一下,为什么以前肉价低伤农,现在肉价高同样也伤农,我们到底该怎么办?”成都市郊区傅家碾村的养猪户朱兵说。

为此,四川省物价局于2007年8月宣布取消在生猪饲养、屠宰和销售环节收取的技术监督管理费、商业定点屠宰管理费、动物防疫耳标费、治安管理费、生猪生产技术改进费、产地出境检疫费、产地出境消毒费、重大疫病防治劳务费等9种收费项目,停止对农民在生猪(活猪)交易市场收取集贸市场管理费。

与此同时,中央政府及四川省18个市(州)和19个扩权强县试点县各级财政将筹集4.5亿余元,对四川省水稻、玉米、生猪三个品种的保费进行补贴。其中,生猪承保总量为1685万余头,占全省出栏数的18.13%。该保费补贴将由中央财政及试点地各级财政共同承担70%,农民或龙头企业承担30%。其中70%的保费补贴资金中,中央承担25%,省级承担25%,市县承担20%。按照上述分担原则,中央将下达四川省补贴资金1.6亿余元,四川省各级将筹集资金2.9亿余元。四川媒体称:此项政策实施后,试点品种一旦受灾,保险公司将对农户的损失进行全额赔付。

另外,按照中央政府的要求,能繁母猪保险也将在四川全省范围内实施,做到100%应保尽保。中央财政及四川各级财政将共同承担保费的80%,农民或龙头企业承担20%。在中央出台补贴政策之前,成都市农委已颁布了能繁母猪补贴政策,每头猪补贴125元。

上一篇:doc行业调研报告范文 下一篇:自动化产品调研报告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