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概论范文

时间:2023-12-13 17:15:38

水产养殖概论

水产养殖概论范文第1篇

我校从莱阳迁至青岛后,与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均立足于青岛。我校充分依托地域的优势,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考察了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水产大学、大连水产学院、华中农业大学等老牌院校,大力加强了水产养殖学专业的投入,并且确立了水产养殖和水产医学两个方向。经过5年来的尝试与实践,构建出科学的课程体系,建设成为学校教学管理的典范。

一、培养目标的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简单地说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目前,经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也必须是呈现多元化:一是人才的类别要多样化,二是人才的层次要多元化。我校办学定位于学术性偏技能型,也就是在保证学术性知识和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必须突出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既为研究型院校提供本方向的专业人才,又能为基层单位输送专业技术人才。

专业培养目标要将党和国家、社会、学生的需要恰当地反映到培养方案中,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贯穿整个培养过程,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坚持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个性发展与共性提高相结合、学生就业与发展兼顾的原则。

我们结合我省水产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水产动物疾病发生不断增高的现状,确定水产养殖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和视野,有良好科学素养,掌握水产动植物养殖科学、水产动植物疾病诊断与防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水产养殖、水产饲料和水产药物生产企业和管理部门,从事水产养殖和水产动物疾病控制技术、水产动物疾病和水产药物研究、食品安全与监测、水产医学教育和行业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二、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

实现培养目标需要相对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包括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素质体系,它们的载体是通过培养方案和具体的课程体系来构建和完成。所以,只有构建了与培养目标相对应的课程体系,形成可行而合理的培养方案,才能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课程设置要以主干学科为主线,整合优化,体系合理。主要课程、主要实践环节、主要专业实验要符合国家专业目录的要求,同时要结合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体现特色。课程设置要通过“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基础教育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方向和拓宽课程模块、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和创新模块”有机组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实现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水产养殖方向的学生主要学习生物学和水域环境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要求接受生物学和化学实验、水产养殖实践环节的培训,掌握扎实的生物化学、水化学、外语、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知识,具有水产经济动植物养殖技术、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水产医学方向的学生主要学习生物学和基础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要求接受生物学和化学实验、水产医学实践环节的培训,具有扎实的水产动植物疾病诊断、防治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一)理论课程体系的制订

理论课程由主干学科组成,由主干学科引出专业主要课程,而专业主要课程又分别属于课程体系中不同的课程类型。由此,形成以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和全校性选修课构成的理论课程体系,其中,由主干学科派生的主要课程是核心。水产养殖方向的主干学科是生物学、环境科学、水产学。水产医学方向的主干学科是生物学、基础医学。水产养殖方向和水产医学方向的公共课程、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三个模块是完全相同的,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形成特色模块。

公共课程(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主要是英语、计算机和政治类课程。培养现代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知识结构,包括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应用写作等公共课。

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教育课程模块)主要包括生物学、环境科学和化学三大主干学科的课程,由植物学、动物学、组织胚胎学、水生生物学、普通遗传学、鱼类生理学、水产生物育种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普通化学、分析化学、基础化学实验、动物生物化学、养殖水化学、普通生态学、水域生态学等。

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是在突出特色培养目标建设的基础上,开出了水产养殖和水产医学两个方向。水产养殖方向模块专业课程包括:微生物学、鱼类学、鱼类增养殖学、甲壳类与甲壳动物增养殖学、贝类学与贝类增养殖学、藻类与藻类增养殖学、饵料生物培养、水产医学概论。水产医学方向模块专业课程包括:水生生物解剖学、水产病原微生物学、水产养殖概论、水生生物病理学、动物药理学、水生动物免疫学、水生生物疾病学。

同时开设了海洋环保技术(36学时)、底栖动物学(30学时)、海洋学导论(36学时)、海洋生物技术(36学时)、细胞生物学(40学时)、水生生物病毒学(36学时)、饲料分析与品质检测(40学时)、棘皮动物增养殖(40学时)、发育生物学(36学时)、水生生物疾病检验检疫技术(36学时)、水产品质量检测(36学时)、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36学时)、环境毒理学(36学时)、科技论文写作(20学时)、专业英语(40学时)、水产养殖工程学(40学时)、渔业经济管理学(36学时)等多达30门次的专业选修课。

另外,通过开设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第二课堂、名著名篇选读等途径,重在扩展学生知识视野,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成为复合型人才。

(二)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是新世纪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高校培养学生创造和适应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是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文件中强调,必须“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我院在调研其他高校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在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和骨干教师的共同参与下,考察生产实习基地情况,经过集体讨论,制订出适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和“实践性课程教学大纲”,以保证教学实验和实习的科学、合理及前瞻性。

我们建立了“三模块九环节”的实践体系。三个模块是实验技能教学、社会实践教学和专业能力实践教学;九个环节是公共基础课实验(1-2年级)、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验(3-4年级)、课程实习(2-3年级)、科技竞赛(2-4年级),假期专业社会实践(1-2年级)、生产实习(3年级)、毕业实习(4年级)、科研训练与课程论文(3-4年级)、毕业论文(4年级)。

实验技能教学模块中,公共课实验包括:计算机基础实验、计算机应用实验;基础课实验包括:基础化学实验、大学物理学实验、生物统计学;专业基础课实验包括:植物学、动物学、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物化学、水生生物学、普通遗传学、鱼类生理学、养殖水化学;水产养殖方向专业课实验包括:微生物学、鱼类学、饵料生物培养、藻类与藻类增养殖学、鱼类增养殖学、甲壳类与甲壳类增养殖学、贝类学与贝类增养殖学、水产医学概论;水产医学方向专业课实验包括:水生生物解剖学、水产病原微生物学、水生生物病理学、动物药理学、水生动物免疫学、水生生物疾病学。

社会实践教学模块中,在3年级给学生开设为期一个月的《水产综合教学实习》生产实习,通过到生产单位参与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使学生掌握主要养殖对象的主要生产环节和关键技术。利用假期,组织学生深入社会,结合两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社会活动,体会本专业社会需求和发展方向,以端正学习态度、满足社会的需要。

专业能力实践教学模块中,课程实习(2-3年级)、科技竞赛(2-4年级),毕业实习(4年级)、科研训练与课程论文(3-4年级)、毕业论文(4年级),内容丰富、具有针对性,适合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科技竞赛,适合学习成绩突出、有很强创新精神的学生;科研训练,引导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老师的科研,培养钻研精神,学习论文的写作;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四年来学习工作的体现和结晶。

在教学总学时之内,确保各项主要实验课程教学时数和教学质量,减少演示实验,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行教学与生产结合,把科研与生产引入教学过程,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和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并以此作为加强水产养殖本科生产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把一般性教学生产实习,调整为多学科、综合性实习,提高实习质量。

水产养殖概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水产养殖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2

根据辽宁西部沿海地区人才市场对水产养殖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反馈我们掌握了辽西沿海地区对水产养殖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不断增加,以及本专业在专业技能培训方面的不足等情况。这些调研信息为水产专业课程的设置及专业建设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学校为培养出应用性高职人才,水产养殖专业教研室的全体教师对课程及教学内容进行了增、删、改、换等方面的调整,以“应用性”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相当的比重。由此逐渐形成一套比较合理、完善的教学改革方案,并在改革实践中逐步走向成熟。水产养殖专业建设也取得了可喜成果,并于2010年并评为省品牌专业。现将该校水产养殖专业课程改革建设相关经验及成果作一总结,仅供大家

参考。

1 进一步明确水产养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辽西沿海地区水产养殖资源丰富,尤其是海水养殖业发展前景广阔,盘锦、锦州、葫芦岛等沿海城市具有广阔的海域滩涂,可进行鱼、虾、蟹、贝等水产动物的养殖。通过调查发现,目前从事水产养殖的人员一般都是文化低的人,特别是从事水产养殖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根据辽西沿海水产养殖业发展对水产人才的需求情况,我们把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水产市场经济需求和符合辽西沿海地区特色的,能从事鱼、虾、蟹、贝等水产动物养殖生产,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具有较强生产实践技能的生产一线技术人才。具体要求有以下几点。

熟练掌握大菱鲆(多宝鱼)的养殖技术;熟练掌握中国对虾(黄海1号及黄海2号新品种)的池塘养殖技术;熟练掌握日本对虾的池塘养殖技术;熟练掌握河蟹的稻田养殖技术以及土池生态育苗技术;熟练掌握海参的人工育苗技术和池塘养殖技术;熟练掌握水产动物常见病害的诊断及防治技术;防治技术;基本掌握渔业水质常规指标的分析检测技术;基本掌握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的成分分析及制作技术;具有一定的从事水产养殖企业的生产管理技能。

通过三年的水产养殖专业的学习,毕业生应达到以下标准:第一,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够适应水产养殖生产一线艰苦的条件,同时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第二,可以独立完成对渔业水质采样、监测、分析的工作;可以独立进行与养殖有关的水生生物常见物种的鉴定;可以独立进行鱼、虾、蟹、贝等水产动物的养殖及常见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第三,能够根据养殖需要,设计相应的水质,监测检验;对养殖所需苗种,土地,规模及投资规划,进行水质调控按规划使之向有利的方向发展;对鱼、虾、蟹、贝能够进行整体投入,操作及对策规划,初步具有参与管理和生产第一线的指导能力。

2 水产养殖专业课程的设置

水产养殖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三大类课程,其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比例接近1:1。这三大类分别是: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包括邓小平理论,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德育教育,体育,英语,计算机及应文写作,生物化学等。专业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普通动物学,鱼类学,水生生物学,水化学,组织胚胎学,微生物学等。专业课程:主要包括鱼类养殖技术,虾蟹养殖技术,贝类养殖技术,水产动物疾病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工艺,观赏鱼养殖技术,水环境化学,海淡水名特优养殖技术,渔业经济管理等课程。

3 教学内容及方式改革

3.1 选择合适的专业教材

统编教材有不少优势,但有时也会缺少某些特色,最主要的是教材更新慢,缺乏针对性。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参照,传统的学科式教材难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为教学效果的提高带来了一定的阻碍。针对这种情况,水产养殖专业组织专业教师,成立教材编写组,在总结多年教学和生产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教材和实训指导书的编写工作,有针对性地编写能更好体现专业特色的自编教材。几年来,水产养殖专业的教师们编写了化学工业出版社组织的高职层次的水产养殖专业系列教材,初步形成了内容合理、针对性和实用性特点突出的水产养殖专业高职教材系列。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

改革。

3.2 专业课程的合理设置

为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同时以实用、够用为原则,所以压缩原有专业课程的学时,突出实用重点。例如:水生生物学及饵料培养学两门课程里面有一些知识重合,专业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将课时量进行压缩,水生生物学压缩为60学时,饵料培养技术压缩为28学时,同时与实践、实验结合,加强了操作动手技能的培养,突出了水产养殖专业的重点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开创性思维发展。

3.3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转变

在讲授过程中教师不断对教学模式进行相关的改革,更多的运用案例式教学方式来授课,这样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更接近生产实践。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将教学重心从“教”转移为“学”, 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全面开展多媒体教学,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水产专业教师在制作网页与课件上精益求精, 不惜耗费大量时间精心设计制作电子课件。课件页设计新颖, 既美观大方, 又生动活泼, 同时又具有鲜明的课程特色。课件内容丰富, 图文并茂, 直观性强, 而且很容易理解,有利于增强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4 实践教学方式改革

生产实习教学是水产专业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它是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的有机结合。生产实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教学大纲和指导书,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的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它是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和中心课题。学校通过校企、校地合作,加大校外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在质量和数量上保证学生生产实践实习的需求。

我校水产养殖教研室根据辽宁沿海水产养殖行业发展趋势和对水产技能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从2006年对水产养殖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每年春季新学期开始,给学生重点讲授《鱼类增养殖技术》、《虾蟹增养殖技术》、《海水贝类增养殖技术》和《名特优水产养殖技术》等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

在学生进入生产厂家之前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水产专业技能操作的集中综合实训,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入企业后学生带薪上岗,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工作热情,在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中学生就是企业的员工,学生把企业看成自己的企业,学生按照企业安排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由校内教师和厂家技术人员共同在真实的生产过程中完成生产实践任务,并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

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的迅速发展及海洋经济的快速开发,辽西沿海地区水产养殖业需要更多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专业人才,我们将根据市场需求,积极进行水产专业课程改革,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水产专业技术人员。

参考文献

[1] 徐亚超.高职水产养殖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2, 4(4):59-60.

[2] 徐亚超.谈高职水产养殖专业使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J].辽宁高职学报,2006, 8(2):78-79.

[3] 周乔.水产养殖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学,2009,16(2):170-171.

[4] 郝瑞荣,王伟伟.提高水产专业教学生产实习质量的探讨[J].科教文汇,2009(5):91.

[5] 董志国,程汉良,阎斌伦.构建实践教学“四化”模式培养水产养殖专业应用型人才[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1):141-143.

水产养殖概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水产养殖;专业英语;PBL;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193-03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国际合作越来越频繁,各行业亟需既精通英语又有较强的专业基础的人才,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国内各高校各专业均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专业英语作为一种国际交流工具,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是为水产养殖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任选课,是基础英语和专业知识的结合与实践,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种获取更多资料和信息的语言工具。然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英语词汇和文章资料几乎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普遍不高,缺乏自主学习、独立思维、团队协作等方面的锻炼和培养。因此,对该门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借鉴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对其在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以学习者为中心,而教师则主要是指导和协助,最早于1969年由加拿大McMaster大学的神经病学教授Howard Barrows最先创立,早年主要在美国医学院校的课程教学中应用。随着PBL的飞速发展,该教学法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科学、完整的教学模式,由医学延伸到各个学科,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是目前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1]PBL教学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倡导学生独立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批判性、发散性的思维能力。

一、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复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英语作为重要的语言工具,在专业课程的应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然而,专业英语作为大学基础英语教育的延伸和深入的一门课程,目前在我国的教育处境却并不容乐观。笔者通过访谈,对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进行归纳,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英语基础不同

各高校本科招生的生源来自于全国各地,不同地区的英语重视程度及教学水平差异较大。虽然我国历来都十分重视英语,现如今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高校本科生,尤其是理工科一些本科生,外语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还是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存在很大的恐惧和排斥心理,专业词汇贫乏,很难做到熟练运用,也很难做到和本专业的结合。

(二)重视程度不够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越来越重视英语学习。各高校也意识到英语学习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要求新生在入学后的前两年必需修满至少12个学分的大学英语课程,且课程性质属于公共必修课。而相比之下,对专业英语教育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很多高校的专业英语开设只针对带有“国际”和“世界”的人文社科类专业,例如国际贸易、世界经济等。大多数学科,包括水产养殖等在内的涉农专业,专业英语都是作为专业选修课或院级限选课,一般在大三上学期或大四上学期开设。此时大多数学生都忙于做毕业论文、准备考研、找工作、实习等,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专业英语的学生不多。专业英语与基础英语相互联系,又是英语教育中相对独立的一部分,它不但要求学生有深厚的专业功底,又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英语阅读、听说和写作能力,其难度比基础英语要大的多。而此时的学生显然对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三)师资匮乏

国内外针对语言习得的研究表明,理想状态下,一堂外语课的学生人数应限制在14人以内,才能保证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3]专业英语对授课老师的要求很高,不仅要具有较高的英文水平,还要具有良好的专业背景,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的老师一般须具有国外留学经验。而具有国外留学经验的老师大多作为科研骨干投身到紧张的科研工作中,很少有教师花费大量的心血在教学上。因此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师资力量有限,一个教师往往要教授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很难开展有效的互动式教学活动。

(四)无参考教材

由于开设《水产养殖专业英语》这门课程的高等院校较少,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可供选择的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教材有限。[4]相关的教材仅有两本,都是由大连水产学院王吉桥教授编著的。一本是1999年出版的《水产养殖英语》,主要以专题形式归纳总结常见词法和专业英语翻译技巧,缺乏专业知识的系统介绍,内容也过于陈旧。另一本是2008年出版的《水产英语》,偏重于以海洋湖沼学、水产品检测方面的基本理论为主,篇幅过长,应用性欠佳,不适合作为一般高校的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教材。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涉及的学科范围较广,包括生态学、海洋生物学、微生物学等主要学科,同时还涉及海洋技术、生物化学等相关学科,在短期内形成一本系统、规范的教材有一定的难度。[5]因此,教师要自己查阅资料,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这对水产养殖专业英语老师来说,是一个挑战。

(五)教学方式单一

专业英语是一门实用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其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无参考教材,教师一般以自身较擅长的专业技术概论为教学内容,又加上课时较少,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一般都不够丰富、比较枯燥而抽象。教学方式也很固化单一,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一般都是以教师讲解为主,而较少采用基于问题式的学习、案例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等方法,很容易会将专业英语课上成翻译课。此外,由于师资匮乏,专业英语课程一般采用大班教学,学生人数较多,老师和学生之间不能进行有效的、互动式的沟通和交流,教师只能采用讲句子、读生词、讲解翻译等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气氛沉闷单调,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PBL教学法在水产养殖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鉴于如上所述的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尝试提出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法,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如生源质量、师资力量等进行合理的规划,确保PBL教学法的有效实施,以期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培养符合当前该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创造条件,也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行业的工作提供切实有益的帮助。

PBL教学法从以往的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被动学习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师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模式,它强调的是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其核心内容在于减少死记硬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教学中创新性地引入PBL教学法,具有以下优势:

(一)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再加上该门课程课时较少、无参考书等因素,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教师从查阅资料到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都付出了诸多努力,但是收效甚微,学生甚至出现了厌课、厌学、厌师等消极情绪。PBL教学法最大的优势就是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将被动的“灌输式”学习转变为主动的“索取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外语是一门工具性很强、最能体现“学以致用”理念的一门学科,[6]这是PBL教学法引入的有利条件。在该阶段,学生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也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PBL教学法可以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打破了教师对教堂的垄断,将本该属于学生的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机会进行实践演练,使以往的英语知识和专业知识都得以应用,从而提高了专业英语学习趣味性和主动性,使课堂变得有活力有生机,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学而时习之”的乐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三)促进教学相长,提升教学质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是教材的讲授者和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可以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在PBL教学法中,教师的作用不再是课堂上机械的讲授和向学生提供答案,而是通过提升自己对各种信息的掌握和整合能力去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引导学生去寻求答案,并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帮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这对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技巧都有很高的要求,不但要求教师能够对本专业领域的相关课程熟练掌握,还应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并具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等。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种学习和能力提升的过程。因此,PBL教学法能够促进教学相长、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从中受益良多。

(四)有利于知识的再现与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如前所述,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涉及的学科范围较广,该专业的学生在大一大二阶段开设了许多与本专业相关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如有机化学、无机和分析化学、水环境化学、贝类增养殖、鱼类增养殖、虾蟹类增养殖等。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中,很多学生都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只记下一些所谓的“重点内容”以应付考试,考完试就将知识抛诸脑后。再者,由于知识更新较快,一旦学生毕业离开学校和老师,会发现有限的知识跟不上该行业的迅速发展,需要重新学习掌握新知识。PBL教学法让学生亲历探索与研究的全过程,促进学生不断思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在此过程中,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再现和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精神、横向思维和发散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学会探索、总结和概括,能够利用现代的信息服务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从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

三、结语

目前,由于各高校对水产养殖专业英语的重视度不足,对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课题也鲜有研究。水产养殖专业英语虽是一门专业选修课(或院级限选课),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例如第一时间了解国外水产养殖的行业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先进的养殖技术和设备,国内新型水产养殖技术的对外推介等,都需要该专业的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英语应用技能。

笔者通过分析目前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PBL教学法引入到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水产养殖专业英语的学习,不再是知识的叠加,而是培养和强化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和英语的实践技能。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法,PBL教学法从实际出发,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具有诸多的优势,更能够达到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登滨,李丽,王正,等.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模式在装备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26).

[2]张丽敏.复合人才培养背景下高校的英语专业课程改革研究[J].学理论,2009,(29).

[3]魏颖,医学博士生英语教学引入PBL模式的探讨[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

[4]王迎宾,王征.水产学科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

[5]郝彦菊.《水产养殖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与考试实践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6).

[6]张中载.外语教育中的功用主义和人文主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3,35(6).

Discuss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Model in English for Aquaculture Teaching Process

GUO Hui,CAO Yu-tao,TANG Bao-gui

(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Ecology and Aquaculture Environment of Zhanjiang,College of Fisheries,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Guangdong 524025,China)

Abstract:The professional English is a tool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and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English for aquaculture,a specialized selective course,is combined with Basic English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The purpose of the course is to help students mastering a language tool to obtain more data and information.The present paper analyzed the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English for aquaculture,suggested the application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PBL)model in this course teaching,as well as discussed the feasibility of PBL in improving students'abilities of autonomous learning,analyzing problems,solving the problem and improving the market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process.

水产养殖概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水产专业 “校企联动、三阶递进”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b)-0138-04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如何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完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是高等职业教育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1-4]。水产科技系探索实施“校企联动、三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围绕水产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校企深度融合联合培养学生,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将职业环境资源引入教学过程,以职业能力评价为核心,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操作技能,培养了一批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水产技术人才,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连续5年该院水产专业毕业生就业率100%,供不应求。该文主要介绍了水产科技系几年来探索水产专业“校企联动、三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和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1 “校企联动、三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

1.1 “校企联动、三阶递进”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水产养殖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性学科,专业教学必须与实际生产紧密相连,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突出实践性教学,使教学做到知与行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一致[5-8]。因此该系每年都对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根据行业的最新进展、用人单位的需求对水产养殖专业的一些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修订,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在2007―2012年连续6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校企共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生产性实践教学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企业生产过程为导向,以渔业生产过程为主线,以企业用人要求为标准,在渔业生产的关键时期,学生参与生产实践,同时学习技术理论知识,最后通过顶岗实训,从而实现认知专业、认知行业、认知就业的逐步推进,最终达成高质量就业。

最后学校每年跟踪了解毕业生工作情况,和生产用人单位交流,针对水产专业学生的就业素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状况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2009年开始探索将生产性实训纳入到人才培养模式中,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2010年开始在水产养殖技术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了一些新课程,以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如《水产药品学》《养殖水处理技术》《兽药GMP及认证》《家庭水族箱的安装和维护》《甲壳动物养殖》等课程,通过新课程的开设,提高了学生专业能力和素质,深受水产专业学生欢迎和用人单位好评。

1.2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该院充分利用实训室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加强实践教学,强化技能训练,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在生产中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同时利用暑期让学生直接参与养殖生产实践,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基础扎实、技能过硬的高技能人才,从而实现水产专业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一方面通过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实训室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综合实力。近几年大力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建成水产实训中心和水生生物学实训室等6个实训室;同时跟一些企业单位合作加强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到目前为止,水产专业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已经达到10多个,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实训。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时数,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比例接近6∶4,理论教学时数为1 217学时,占总教学时数43.02%,实践教学时数为1 612,占总教学时数56.98%。

1.3 “校企联动、三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

该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生产过程为导向,以渔业生产过程为主线,以企业用人要求为标准,在渔业生产的关键时期,学生参与相关涉渔企业生产实践,同时学习技术理论知识,实现认知专业、认知行业、认识就业的逐步推进,为学生高质量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1)认知专业。

第1~3学期以校内实训室和校内实训基地为主,修好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核心技术课程。第1学期在校内主要学习基础文化课,主修军事理论、大学英语、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等,加强基本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综合素质;第2学期主修专业基础课,包括鱼类学、水生生物学、普通动物学等,加强职业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第3W期主修池塘养鱼、水环境检测与保护、水产动物疾病防治、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等专业技术课程,加强职业技能教育,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定期到水产实训中心和专业实训室开展养殖生产技能训练,巩固理论知识,勤学专业技能,定期轮岗,反复操练岗位技能。

水产科技系近年来加强校内实训基地(水产实训中心)建设,该基地位于江苏现代畜牧科技示范园内,其中养殖池塘面积200亩,池塘条件良好,设施装备优越,主要养殖草鱼、鲢鱼、鳙鱼、鲫鱼、鳜鱼等,另外还有一个10亩的休闲垂钓池塘和一个占地8亩的田地(用于种植草食性鱼类所食用的黑麦草和苏丹草等),在校内实训基地主要实训项目是水生生物学、池塘养鱼学和水环境检测等课程实训,以培养学生基本上岗技能为主。2010年开始,通过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水产科技系建成水循环养殖系统2套,目前已投入使用。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利用好寒暑假和节假日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在寒暑假和周末节假日主动参与,一方面利用周末安排一年级的水产专业学生去示范园水产实训中心参观,并参与一些常规性的生产实训,一般1~2次/学期,让学校了解基本职业环境。在实训基地,初来的学生从感官就能了解专业的基本内容,了解专业的内涵与外延,从而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专业的信心。另一方面在第3学期组织学生到一些养殖场、动物药品公司、饲料公司现场观摩,与一线人员座谈交流,增强对专业的认知能力,为走出校园,在社会上能真正独当一面奠定了基础。感性认识最直观,实训基地的示范教育正是最直接的途径之一。

(2)认知行业。

第4学期以校外实训基地为主,培养基本上岗技能。水产科技系不断加强同省内外科研院所、饲料渔药企业和养殖场合作,探索校企合作育人才,先后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5个,主要有通威集团、正大集团、天邦股份、无锡中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倍康药业等。在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中充分利用这些校外实训基地的人才、技术和先进设施等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实力。每年水产科技系安排从4月份到8月份大约半年的时间,让每个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生产或技术服务,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了解和熟悉生产环节,增强其事业心与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与艰苦创业精神等综合素质,实现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水产专业学习在校外实训基地主要实训项目是常见鱼类繁育技术、甲壳动物苗种生产技术、水产动物疾病防治技术、饲料营销和技术服务、渔药营销和技术服务、饵料生物培养、观赏鱼繁育技术等。根据渔业生产季节和企业实际的需要,系部集中安排学生以学徒工的身份深入企业,学生干,老师教,边工作,边学习;同时系部选派专任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完成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指导和考核,并根据学生兴趣和企业的需求,进一步强化、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3)认知就业。

第5学期以校内实训室和校内实训基地为主,强化综合技能训练。根据学生个人兴趣,选择专业发展方向,教师重点指导,为学生构筑良好的发展基础,为其毕业就业做好准备。为了切实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目前水产科技系所开展的鉴定工种主要有水生生物疾病防治员、淡水成鱼饲养工、饲料化验员等几个工种。另外,从2011年开始,水产科技系组织各毕业班品学兼优的学生参加国家执业兽医师(水生动物)资格考试,并选派最优师资开展学生培训,保证让每个学生在校期间都能获得一个或多个技能证书,增加学生就业筹码和竞争力。

第6学期以校企合作企业为主,进行顶岗实训。在顶岗实训企业,企业导师与系部专任教师共同完成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指导和考核,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综合素质,把上岗就业作为评价学生顶岗实训成绩的重要指标。通过多种途径反馈,我们了解到学生在企业顶岗实训中的收获是非常大的,学生普遍反映不仅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做人道理,还普遍提高了综合职业能力,情感控制能力、应变能力、洞察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通过每年学院举办的校内人才招聘会,学生与企业签订协议,赴企业顶岗实训。在顶岗实训期间,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生产与技术服务。由于经过严格的训练和考核,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过硬,在企业大部分学生直接上岗,不需要经过培训就能为企业服务。

2 存在问题与对策

2.1 如何发挥企业能动性,探索校企合作“双赢”机制

由学校、企业共同对行业用人要求、职业工种标准进行分析,确定课程内容与体系,使生产性实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按照水产养殖生产的季节性和技术服务的针对性,完善课程教学模式,培养企业紧缺的高技能人才;校企共同开发校企合作教材,承担学生培养任务,切实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来,探索校企合作“双赢”机制。

2.2 如何建立实训基地学生管理的校企双重管理制度,确保学生实训效果

企业按照员工管理制度管理考核学生,学校委派专职教师管理教育学生,实施校企顶岗实习双重管理。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环境育人的作用,建立校企职责分明、相互沟通、相互协调的企业为管理主体的管理制度。

2.3 如何健全“校企联动、三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推进农业职业教育改革

通过接下来几年的深入研究和实施,校企合力,健全“校企联动、三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企业资源优势和调动企业积极性,形成品牌,引领农业职业院校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向同类院校进行示范推广。

3 结语

通过广泛的走访调研,深入了解了企业的现实需求,以“培养企业紧缺的未来员工、培养企业潜在用户、推动行业技术升级”为共赢点和切入点,携手企业,共同进步,共同实施水产专业“校企联动、三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职业性,强调开放性教育,做到职业素质训练全程化,依次构建堆砌“认知专业、认知行业、认知就业”三阶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信、阳光的心态和良好学习习惯,符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

水产专业“校企联动、三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几年来,毕业生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明显提高,特别是在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方面显现出明显优势,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近5年毕业生就业率都保持在100%,主要在饲料公司、养殖场、渔药公司从事生产、销售、技术服务和管理工作。2012年麦可思公司的独立调查报告分析表明,水产养殖专业毕业生从事工作与专业对口率、就业质量和薪酬满意率在该校52个专业排名名列前茅且均远高于同类院校。2013年麦可思公司的《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中,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毕业生月均收入为3 041元,远高于全校平均水平;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达86%,该专业半年内离职率仅为18%,连续两年较低,为该院毕业生稳定率最高的专业,专业稳定率达到82%;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毕业生愿意推荐母校比例为82%。从反馈的情况来看,水产专业学生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工作能力出众,很多学生干出了斐然的业绩,目前,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已经成为学院特色鲜明、就业率高、学生适应能力强的新兴专业。

上述一些观点是水产科技系全体同仁几年来摸索出的粗浅认识,如何进一步提升“校企联动、三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效果,强化高职高专水产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全面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思考、不断总结。

参考文献

[1] 陈解放.论新形势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适应性调整[J].中国高教研究,2005(9):48-50.

[2] 杜卫新,王慧才.高职工学结合“2+1”人才培养模式下顶岗实习的实施与管理[J].职业技术教育,2009(20):49-50.

[3] 耿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13-15.

[4] 高雪梅,张美娟.“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07,14(2):36-40.

[5] 徐超.高职水产养殖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2,4(4):59-60.

[6] 陈宏智,潘开宇,周本翔,等.高职高专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8(3):116-117.

[7] 解相林,黄贤刚,倪雪朋.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6(10):85-86.

水产养殖概论范文第5篇

在专业外语的开设过程中,主要面临高校重视程度不够、师资短缺、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缺乏等方面的问题,以下将针对这些问题逐一进行论述。

1.1重视程度不够,许多高校并未开设专业外语课程

桂国平教授在《我国高校的专业外语教育与国家竞争力》一文中指出,我国的外语教育由三个子系统组成:外语专业的外语教育;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公共英语”教育和他们的“专业英语”教育。“外语专业的外语教育”和“公共英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以表一列出的水产养殖专业英语课程设置情况为例,各高校均意识到公共英语学习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在新生入学后的前两个学年开设英语课,要求学生完成至少12个学分的大学英语课程学习,且课程性质均属于公共必修课。相比公共英语的学习,专业外语的重视程度就十分有限了。高校对专业外语课程的开设更偏重于带“国际”和“世界”的人文和社科专业,如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世界经济、国际法等,而许多自然科学专业的学生通常与专业外语无缘。以水产养殖专业为例,许多水产类高校并未开设专业外语课程,开设该课程的学校一般的开课学期为第6或第7学期,课程性质为专业选修课程。对基础英语教育的重视能否弥补专业外语学习的不足呢?答案是否定的。专业外语的学习与基础英语既相互联系又是英语教育中独立的一个部分,不能互相取代,且专业英语其难度比基础英语更大,因为它既要求学生对专业知识有全面的了解,又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英语阅读、写作、听说能力。

1.2对教师要求较高,师资匮乏

讲授专业外语对授课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老师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也要求老师具有良好的专业背景。而满足这两个条件的老师一般需具有国外留学经验。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对外联系的加强,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力度的加大,留学回国人数越来越多,但由于这部分人均具有很好的专业背景,其回国后大多作为科研骨干投身到科研工作中,而高校对专业外语重视程度不够、激励政策不明显,很少有教师花费足够的精力去钻研专业外语教学。专业外语教学内容相对较为复杂且一般无可参考的教材,以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为例,学院具有8个本科专业,相近专业的专业外语教育显然应有所区别。学院开设了专业外语A、B、C三个方向,其中专业外语A主要针对水产养殖、水族科学和动物科学等专业的本科生;专业外语B主要针对生物科学、海洋生物、生物技术等专业的本科生;专业外语C主要针对园林、环境科学等专业的本科生。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对师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教学方式单一

专业外语课时一般较少,通常为32学时,2个学分,而且目前许多专业的专业外语没有可供参考的教材。教师一般以自身较擅长的专业技术概论为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抽象而枯燥,教学方式也非常单一。许多学校的专业外语课成了翻译课,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另外,由于师资缺乏,专业外语课程的开设多采用大班教学,有的甚至50~60人一起上课。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师与学生不能很好地沟通和交流,学生更没有机会说英语。这又反过来决定了教师只能采取读生词、讲句子、评点翻译的教学方式,形成了恶性循环,专业外语课被上成翻译课也就不足为奇。

2改善专业外语教学应采取的措施

首先,应加强对课程的重视,从教育部到高校、老师、学生都应该意识到专业外语这门工具课程的重要性。在我国1999年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版)》中明确规定专业外语的教学时数应不少于100学时,建议高校要逐步建立起一支相对稳定的专业英语课教师队伍,成立由学校领导和专业英语教师组成的专业英语教学指导小组,严格按照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上满100个学时。对专业外语课程的重视还表现在对师资的重视。高校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投身到专业外语的教学改革中;应加大支持力度使更多专业外语老师有机会去海外留学,提高教师的专业外语水平。其次,可积极利用外教资源。随着高校的国际化,许多学校都有大量的外教资源,可以邀请这些外教参与到专业外语的教学工作中,对相关老师的课程设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提供意见和建议。最后,是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笔者在讲授水产养殖专业外语的过程中,曾邀请本专业的外国留学生到课堂现场,鼓励同学们与外国同学就水产养殖的一些热门话题进行讨论和交流,发现教学效果良好。在讲述一些较抽象的专业词汇时,可将同学们带到工程现场或相关的实验室以帮助其理解。另外,对语言的学习,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都至关重要,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增加同学们说英语的机会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水产养殖概论范文第6篇

根据水产养殖学专业的特点,实验室开放的模式主要分为三种:一是技能训练型:多是因学生在教学时间内没有完成实验教学内容而通过在实验室开放时间进行的实验教学;二是科学研究型:主要是学生申请的创新研究课题及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内容,吸收部分优秀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参与的课题研究;三是毕业设计(论文)型:实验室为毕业设计(论文)以及实习活动提供场所、设备和基本条件,在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行进行毕业课题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及撰写毕业论文等。

2水产专业实验室开放模式的实践

广西大学作为一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综合性大学,一直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置于首位。水产养殖学专业尝试在大一阶段以专业教授开设“水产养殖学概论”讲座形式开展新生专业教育,在帮助大一学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了解本专业基本课程内容和发展前沿的同时,也激发同学们对科研的参与热情。在近两年的实验教学改革中,我们针对学生动手能力差、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等问题,在完成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利用现有师资、仪器设备、环境条件等资源,逐步开放教学实验室,并不停探索、改进开放模式,以便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研究工作(如进行技能训练、创新和自主实验、毕业论文设计)实验平台。

2.1技能训练型

此类型的实验室开放时间约占总开放的五分之一,如“水产动物疾病防治学”的“几种药物对鱼苗的急性毒性试验”的实验,就要求学生连续96小时观察鱼苗的存活情况及药液的更换;“甲壳动物增养殖学”的“虾类胚胎及幼体发育过程活体观察”实验,就要求学生对胚胎及幼体的发育状况进行一周以上的连续观察;“水环境化学”的“养殖水体溶解氧的24小时动态变化”实验,就要求学生连续24小时、每隔1小时进行采样分析;“生物饵料培养”的“枝角类的培养”实验,就要求学生连续一周以上、间断性地对水蚤的生长进行观察并适时补充营养液。

2.2科学研究型

此类型的实验室开放时间约占总开放的五分之三,依照实验经费的来源又可分为2种类型:(1)学生申请的创新研究课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申请的部级、省级及学校的大学生创新课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文献资料的收集、讨论及综述的撰写;推敲设计实验路线和方案;实验器材、药品的准备;独立测试;数据的分析与整理、撰写论文等步骤。由于学生在选择实验时间、选择实验课题、选做实验个数等方面有较大的自由度,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的主动性。据统计,以2010级同学为主的分别申请到了5个广西区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和2个校级实验创新项目,6个校级实验技能和科技创新能力训练基金项目,共获6.5万元资助,参与创新项目的同学达29人,占2010级学生总人数(39人)的74.4%。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广西大学针对2010级本科学生还专门设立“大学生实验技能和科技创新能力训练基金”,以课题的形式强化实验技能和科技创新能力训练,不但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而且使学生对专业课程基本理论及操作技能都得到较大提高。(2)依托教师科研课题,在教师课题下做子课题项目。教师的科研项目紧跟学科的最新动态,教师把科研活动纳入本科实验室开放计划中,学生可以通过帮助教师做科研课题的方式参与实验,使科研和实验教学有机结合,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程光平申请的广西大学创新开放综合设计性实验“罗非鱼排泄对养殖水质的影响”吸纳2名在校研究生及3名在校本科生;陈琴教师申请的广西大学科研基金项目“淡水养殖池塘水质模型建立及其应用”,吸纳2名在校研究生及5名在校本科生;李文红教师申请的2012年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低温胁迫对罗非鱼补偿生长的影响及其生理学机制”,吸纳3名在校研究生及7名在校本科生。

2.3毕业设计(论文)型

此类型的的实验室开放时间约占总开放的五分之一。由于开放实验室给毕业生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由的实验环境,使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自身所学,通过查文献资料,主动进行科学探索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其动手能力,而且较好地实现了实验室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提高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率。据统计,广西大学2011届水产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与科研课题结合率达76%,2012届本科生则达85%。

3实验室开放涉及的主要问题

开放实验室主要是实验室的开放给本科教育带来了生机,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巩固理论知识,而且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训练学生科研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要使实验室开放真正达到预期的目的,也还面临着不少的问题,如指导教师、开放经费及实验室管理等方面。

3.1指导教师水平

实验指导教师知识与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实验室开放效果。按传统的教学计划开设实验时,内容固定、单一,相对来说较容易指导;实验室开放后,学生实验的内容和形式丰富了许多,不仅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提出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也增加了,这对实验室指导教师的业务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要有丰富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因此实验指导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保证实验室开放正常、实验顺利地进行,进而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创造更好的条件。

3.2实验经费不足

实验室的开放,必然会涉及到经费问题。由于水产养殖学实验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实验,不但实验准备复杂,实验动物、药品试剂等耗材较多,而且需要的仪器设备多与养殖水体直接接触,仪器设备的损坏也相对其他学科严重。另外,实验室开放后,实验人数、项目、内容、实验设备损耗与耗材的需求及教师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因工作时间延长而涉及156的劳动酬金也随着增加,特别是对现代大型先进仪器的使用率明显提高。但由于这些仪器的维修保养需请专业工程师,耗材成本也很高。开放实验室所需的经费如果光靠教师的科研经费或学生所申请的创新课题的经费是远远不能满足的,必须增加经费投入。因此,经费的保障成了实验室开放能否正常运转的重要一环。

3.3开放实验室的管理

与传统实验室相比,开放实验室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实验时间不确定、实验项目更多、实验内容日趋复杂、实验对象的多层次等许多问题,这给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主要是实验室的安全和仪器设备的管理。由于水产养殖学专业涉及的内容较广,实验过程中常会使用到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物品、剧毒药品、放射性物品和生物实验品(特别是带病菌的)以及各种压力容器,高电压和高转速电器设备等,如存在安全隐患不能及时排除,稍有疏忽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故开放实验室相对其他理工科及传统的实验教学面临着更多的安全隐患,如火灾事故、水淹事故、化学试剂腐蚀、灼伤事故、生物安全事故等;水产养殖学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实验内容及方式多以户外采样及室内分析为主,故仪器设备的合理化管理也成了实验室顺利开放的关键一环。

4实验室开放的科学化管理

实验室开放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的有效途径。为此要不断强化科学管理,完善实验室开放制度,使实验室开放工作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实验室开放是系统工程,需要科学的组织与各因素联动,才能有效实施并充分发挥其在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中的作用。

4.1加强实验队伍建设

实验室开放对实验人员和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实验室开放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为此,学校要注重实验人员的培训学习,给实验指导教师提供进修和培训的机会,同时要鼓励他们多参加生产实践及科研活动,以提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实验室高水平的开放奠定良好的基础。由于实验室的开放往往安排在学生课余时间、教师的休息时间,而教师还有生活方面等其它很多事情需要处理,没有充足的时间精力来做这项工作,占用实验指导教师的不少业余时间,故对在实验室开放工作中付出较多的教师应计算一定工作量,并应给予适当的奖励,从而提高教师参与实验室开放指导工作积极性。广西大学在2005年开始把开放实验室工作作为实验人员的工作量,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教辅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2实验室开放经费的来源

为保证实验室开放的顺利进行,其经费来源可从二方面着手:一是学校建立实验室开放专项基金,主要用于低值易耗品和部分实验试剂的购买、仪器设备的维护及实验教师的适当补贴等;二是用科研力量来推动实验室的开放。由实验室提供基本的实验条件,如实验场地、实验仪器,而如药品、实验动物以及其他经费由教师的科研经费中支出。这在一定程度上既解决了困扰实验室开放的资金问题,同时也解决了指导教师缺乏问题,因为科研负责人就是很好的指导教师。

4.3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

实验室开放是一项十分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需要建立健全一整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加以保证。从安全角度看,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一定要对学生强化实验室安全教育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开放题目及内容由各室负责指导的教师进行严格的安全性审查和把关,禁止安排没有安全保证的实验;建立健全实验室的各项管理制度;强化和规范危险品的使用、管理工作;强化实验室环保意识,加强“三废”和生物废弃物管理。如有机废液和无机废液分别收集,严禁实验室废液直接排入下水道;对带有病菌动物的尸体的必须在远离人群、不影响环境卫生、不构成环境污染的指定地点进行深埋,坑深在1米以上,同时撒上消毒药液如烧碱、漂白粉等;对于健康的不可食的实验动物,处死后按指定地点进行深埋,坑深在0.5米以上。从设备的管理角度看,小型仪器设备的使用、外借一定要有完备的手续,加强仪器操作的岗前培训,减少仪器设备的人为损坏。对于大型精密仪器设备,不能随意搬至它处使用,采取专业人员负责的原则,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从软件的管理角度看,要做好开放实验室档案管理工作。实验室开放要有明确的记录,如实验室开放项目申请、学生开放实验申请、实验开出记录、开放登记本、实验报告、结题报告、奖励等原始材料收集和归档,学期结束后及时将开放情况纪录统计汇总报设备处,作为核定实验室相关实验费用和指导教师教学工作量的依据。另外,针对农科学生参与开放性实验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可采取多种手段,如,设置创新学分,把开放性实验内容纳入培养计划,让学生能够得到相应的学分,对表现突出的或完成具有独创性成果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参加科学实践和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可采用勤工俭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参与一些日常的实验室管理与技术工作,如在实验室做一些日常清洁卫生,配制试剂等,这样既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经济上补偿有困难的学生,又可减轻实验指导教师的额外工作量。

5结束语

通过实验室开放,在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实验环境的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写作水平,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实验室开放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大学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但其组织形式与运行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充实。

水产养殖概论范文第7篇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蓝色英才班;海洋水产类人才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建设海洋强国”,首次将“海洋强国”战略写入党的报告。提出的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为海洋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开拓了更为宏远的前景。进一步满足国家对海洋水产事业发展人才的特殊需求,成为海洋类高校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大连海洋大学是我国北方地区唯一一所以海洋水产学科为特色的高等学校,水产、海洋科学等一级学科为学校传统的优势特色学科。为主动适应国家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需要,充分发挥学校水产、海洋科学等优势学科的引导、辐射作用,同时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的要求,大连海洋大学积极探索海洋水产类拔尖创新人才的新型培养模式,在充分借鉴国内高校优秀生实验班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论证,于2013年起从入学新生中组织开办“蓝色英才”优秀生实验班(简称蓝色英才班),开展具有海洋大学特色的优秀学生培养实验班的实践探索。

蓝色英才班注重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以建设具有海洋特色的“蓝色课程”为着力点,强化通识教育课程,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因材施教,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质。在新型理念的驱动下,蓝色英才班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为培养高素质的海洋水产类拔尖创新人才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而言,学校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设立实体的蓝色英才班

蓝色英才班为实体班,面向水产养殖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水族科学与技术、水生动物医学、海洋技术、海洋科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海洋资源与环境等13个学校的优势特色专业招生。每学年新生入学后,学校从上述专业中有意申请加入蓝色英才班的新生里,择优录取50人,组建两个行政班,开始为期一年的蓝色英才班集中培养阶段。第一学年集中学习结束后,学生回到相应专业和班级继续学习,学生可继续享受蓝色英才班的部分优惠政策直至毕业。

二、强化通识教育,制定独立的蓝色英才班培养计划

学校为蓝色英才班的学生制订独立的教学计划,单独组织教学。在蓝色英才班教学计划中,加强外语、计算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以及化学类等基础课程的教学,课程较普通班难度更大,部分课程教学选用国外优秀教材或采用双语授课模式。

学校注重发挥海洋教育的特色,不断强化蓝色英才班的海洋通识教育。学校整合优质教学资源,为蓝色英才班单独开设了水产通论、海洋学概论、海洋管理概论等能够体现出学校海洋特色的优质课程,培养了学生的蓝色海洋意识;同时还单独开设了大学的历史与精神、中外文化比较、管理学、社会心理学等课程,增加了学生的人文修养。学校还为蓝色英才班安排一些创新实践类课程和专题讲座等,为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知识奠定基础。

三、加强组织管理,为蓝色英才班学生提供部分教学优惠政策

为保障蓝色英才班的教学质量,学校安排优秀教师承担蓝色英才班的教学任务。此外,蓝色英才班学生从第二学年起开始实施导师制,导师主要承担学生选课、参与科研活动、就业创业等的指导工作。

蓝色英才班学生还具有优先赴国内优秀海洋高校交流学习的机会。根据学校与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达成的协议,学校从2013级蓝色英才班学生中共选派出18人赴上述两校交流学习,期限为第二学年一年。学生赴国内兄弟高校交流,能够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得到与优秀学生交流学习的平台,使自己启迪思维、增长见识、积累经验。

四、注重教学质量,强化蓝色英才班的教学信息反馈工作

蓝色英才班作为学校首次开创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其教学模式是否合理、教学质量是否维持在较高水平,直接影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为加强对蓝色英才班教学质量的监控与保障,学校及时开展对蓝色英才班学生学习效果的追踪和反馈,多次召开师生座谈会、工作会,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探讨。

学生作为教学的直接接受者,其真实感受对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大连海洋大学设有学生教学信息中心,负责在学生范围内进行教学质量信息的收集反馈工作。为充分发挥蓝色英才班同学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在蓝色英才班成立后,教学信息中心即设立“蓝色英才组”,专门面向蓝色英才班学生招收学生教学信息员,并开展了多次问卷调查等信息反馈工作,将学生对蓝色英才班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校方。学校根据学生的合理建议,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模式,形成了有效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机制和质量改进机制。

《全国海洋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我国要“形成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海洋人才队伍,不断提高海洋人才对海洋事业发展的贡献”,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海洋人才资源总量翻一番,造就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海洋人才创新团队。这为国内各海洋高校培养高水平的创新型海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优越的环境和更大的机遇。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大连海洋大学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发挥育人优势,不断强化海洋特色,继续以蓝色英才班为载体,进一步完善海洋水产类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同时,学校将认真研究国内著名大学或行业类大学的精英班的培养模式,不断找准自身定位,培育出符合海洋强国战略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海洋人才,为国家海洋强国的建设和发展战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水产养殖概论范文第8篇

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认识上的不足,造成大量的氮磷营养物流失到水中,加速了水环境中氮磷营养物的积累,从而使湖泊富营养化进程加速。通过比较国外在管理和控制氮磷非点源污染方面的经验,以及对东昌湖富营养化的成因、污染现状及污染特点分析,提出我国治理湖泊富营养化的对策建议,对于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东昌湖;富营养化;污染源;对策;建议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the lack of understanding and caused a lot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loss of nutrients to the water, accelerate the water environment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the accumulation of nutrients, which makes the accelerated process of lake eutrophication. Through the comparison in foreign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of experience, as well as to the cause, DongChangHu eutrophication pollution situation and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puts forward the management of lake eutrophication of countermeasures, for our country in the research of this aspect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Key words: DongChangHu; Eutrophication; Pollution sources; Countermeasure; suggest

中图分类号:D912.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近年来,湖泊富营养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从20世纪30年代首次发现富营养化现象到现在,全世界已有30%-40%的湖泊和水库受到不同程度富营养化的影响。由于研究起步较晚,而且我国湖泊环境非常脆弱,湖泊的营养物资来源广,背景浓度高,加速了富营养化进程,一部分湖泊污染严重,并不时爆发水华现象。湖泊富营养化湖泊的治理成为当前环境治理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

1水体富营养化概述

富营养化一般分为天然富营养化和人为富营养化两种,就是指氮、磷等无机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海湾等相对封闭、水流缓慢的水体,引起藻类和其他浮游植物大量繁殖,水体溶解氧含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1]。富营养化虽是一个自然过程,但人类的活动可能会加速这一过程,这种情况下的富营养化称为人为富营养化。目前,大多数水体的富营养化是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量含氮、磷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以及农田排水进入水体,致使水体中营养物质严重高于自然状态,促使自养性生物(浮游藻类)旺盛生长所引起的。

2富营养化的污染效应及危害

富营养化是湖泊等天然水体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它通过促使水生生态系统中藻类以及其他水生生物异常繁殖,经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最终导致水质恶化、水生生物生理受阻、水生生物群落结构改变、水生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和功能受损等一系列连锁效应,从而影响水资源的利用,给饮用、工农业供水、水产养殖、旅游以及水上运输等带来巨大损失,并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2]。

3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研究学者通过一系列研究,提出对尚未形成富营养化湖泊,应以预防为主,对已产生富营养化的湖泊,应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概括起来,治理措施大体包括以下几种:

(1)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的输入。水体过量营养物质荷的输入和积累无疑是造成水华的主要原因。目前主要措施有废污水迁移、氧化塘技术、生物除磷、水栽生物过滤法等。

(2)水体中营养物质的治理。对于已成为富营养化的湖泊与水库,不仅要考虑外源污染的输入,还要考虑去除内源营养物质,主要措施有深水曝气、湖水中磷的惰化沉淀和底质封闭等。

(3)水体中藻类的治理。在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后,针对藻类采用不同物理及化学措施将其消灭。一般方法有直接过滤除藻、气浮除藻、化学药剂除藻、机械除藻、微生物制剂除藻等。

4东昌湖富营养化的污染现状及原因分析

4.1聊城东昌湖富营养化的原因分析

4.1.1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增加了湖泊中磷的含量

研究证明,氮、磷是形成富营养化的限制物质,其中磷是多数湖泊形成富营养化的最关键的限制物质[3]。东昌湖周围人口平均密度较大,生活污水任意排放对湖泊的污染不可忽视,其中洗涤剂所含的磷是造成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

4.1.2不可忽视的工业污染和旅游污染

水资源充足的地方往往适合发展工业,但是现在的工业排污达标率低,大部分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湖泊,严重污染了水体。此外,但旅游业的发展也加速了湖泊富营养化的进程。

4.1.3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造成湖泊富营养化

由于水产养殖业大量投放饲料,过量的饲料滞留在湖水中使湖水富营养化加剧。据测定,东昌湖的湖底淤积饲料及水生物排泄深达1m,即使停止水产养殖,水中的氮磷至少需要50年才能消耗完。

4.1.4底泥中营养盐释放对湖泊富营养化的作用

来自各种途径的营养盐经过一系列湖泊物理、化学及生物化学作用,其中一部分沉积到湖泊底部,成为湖泊营养盐的内负荷。当湖泊的外部污染源受到控制以后,由于沉积物中营养盐内负荷的存在和释放,湖泊仍然可发生富营养化,甚至出现“水华”。

5东昌湖富营养化的防治对策

在总结了各国和地区在治理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中所积累的政策、法律、经济、技术等方面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下促进东昌湖富营养化治理的对策建议。

5.1控制氮磷的污染

氮的来源不但多,而且水体在生物和微生物的作用下有复氮的能力,因此国外进行湖泊富营养化防治时多以控制磷的输入为重点。如美国、加拿大、日本及西欧国家根据各国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分别提出了地区性的“禁用或限用”含磷洗涤用品的政策、法规,在一些地区已经有效的控制了地表水中磷浓度[4]。聊城市通过对销售含磷洗衣粉的商家进行申报登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大力推广无磷洗衣粉。

5.2加强环境管理,减少排污量

加强对东昌湖水化学环境与大气物理状况、浮游植物种类、叶绿素等的监测,及时掌握湖泊有机污染状况和营养盐的变化趋势。同时,从污染物“排放浓度”控制转向“排放总量”控制,严格实行关、停、并、转,对新建项目要严格把关和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

5.3利用生物调控,恢复湖泊生态系统

生物调控作为控制营养盐的一种替代技术,主要通过重建生物群落,减少藻类生物量,提高生物多样性来达到生物调控目的。如增加食鱼性鱼类或减少食浮游动物或食底栖动物的鱼类,保证有充分的浮游动物来控制藻类,或直接利用“食藻鱼”控制蓝藻水华[5]。在东昌湖中养殖水葫芦、凤眼莲、水花生等,除直接吸收氮、磷外,还由于其覆盖水面,使下层光照减弱,同时又吸收了营养物资并与藻类竞争,抑制藻类生长,防治发生富营养化。

5.4去除底泥中的营养盐,控制内源污染

控制底泥营养盐的释放,主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覆盖湖泊底部淤泥,二是疏浚底泥。用塑料薄膜或颗粒材料覆盖湖底的淤泥,可防止沉积物-水界面的营养盐释放。底泥疏浚主要是去除沉积物中所含的污染物,清除污染水体的内源,减少底泥污染物向水体释放。

6结语

我国湖泊的富营养化治理任重道远,它的状况不仅取决于营养物资来源的丰富程度还取决于湖泊本身的形态,所在流域特性和气象、水文条件等环境因素以及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在制定湖泊合理的治理方法时,必须根据湖泊所处的地理、地质与地形条件,并结合当地的水文、气候因素,对湖泊的污染来源、污染程度作出合理的判断,提出科学合理的湖泊的综合整治方案。因此,以东昌湖为例,从富营养化状态变化的条件、过程等方面着手,从而研究富营养化的发生机制与控制对策,为我国富营养化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陪桐,薛纪渝,王华东.环境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陈水勇,吴振明,俞伟波等.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危害和防治[J].环境科学与技术,1999(2):11-15.

[3]韩菲,陈永灿,刘昭伟.湖泊及水库富营养化模型研究综述[J].水科学进展,2003,14(6):785-791.

[4]舒金华,黄文钰,高锡芸等.发达国家禁用(限用)含磷洗衣粉的措施[J].湖泊科学,1998,10(1):90-96.

水产养殖概论范文第9篇

[关键词]蚂蟥; 精氨酸; 诱食

水蛭作为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中国药典》(2010年版)收载了蚂蟥Whitmania pigra Whitman、柳叶蚂蟥Wh. acranulata Whitman和水蛭Hirudo nipponica Whitman) [1]3种作为药材水蛭的动物基原,本项目的研究对象为蚂蟥,又称宽体金线蛭,隶属于环节动物门Annelida蛭纲Hirudinea无吻蛭目Arhynchobdellida黄蛭科Haemopidae[2]。

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水蛭的野生资源日益枯竭,因此水蛭的人工养殖成了当前迫在眉睫的任务,但有关蚂蟥人工养殖的基础性研究少有报道,主要集中在呼吸生理、繁殖条件、摄食规律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3-7]。虽然蚂蟥人工养殖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并进行了一定规模的推广,但在实际生产中发现仅靠给蚂蟥饲喂天然饵料已极大程度限制其规模化生产,因此对蚂蟥人工饲料的研究迫在眉睫,而能否引起动物摄食是饲料研究的首要任务。

研究表明含氮物质会刺激水产动物的嗅味觉,影响水产动物的摄食活动,其中氨基酸类是水产动物摄食活动的强刺激剂。荻野珍吉曾指出鱼类的摄食刺激物中主要活性成分是氨基酸 [8]。刘焕亮等也认为氨基酸对鱼类都有明显的诱食作用,如甘氨酸、精氨酸、赖氨酸等[9]。氨基酸的酸碱性影响其对鱼类的诱食活性,一般认为,肉食性鱼类对碱性和中性氨基酸敏感[10],蚂蟥的天然饲料为螺蛳,前期试验发现螺蛳体液和体肉中均含有丰富的精氨酸[11],且杨潼研究发现1 mmol・L-1的L-精氨酸对日本医蛭H. nipponia和湖北牛蛭Poecilobdella hubeiensis有诱食作用[12],故本试验选用碱性氨基酸精氨酸作为试验诱食剂,探讨不同浓度精氨酸对蚂蟥的诱食作用,为今后蚂蟥饲料研究和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

蚂蟥由南京农业大学中药材研究所提供, 经郭巧生教授鉴定为蚂蟥Wh. pigra;精氨酸、黄原胶、螺蛳。

匀浆机(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756CRT 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FA1104分析天平(上海天平仪厂),835-50型氨基酸分析仪(日立835-50型)。

2 方法

2.1 试验设计

以培养皿底部正中心为原点裁剪出直径5 cm的空白区域,用1层医用消毒纱布包裹培养皿底部覆盖住底部的空白区域,并用橡皮筋固定。诱食试验时,先将试验材料放入培养皿,再将培养皿放入装有10 cm高充分曝气24 h水的玻璃缸中,规定底部空白区域即为诱食有效区,每组取10 条健康蚂蟥放入玻璃缸中,共6个重复,试验为60 min,每5 min统计进入诱食有效区蚂蟥的条数(图1)。对照组(CK)培养皿中不放东西[13]。

2.2 诱食效应

2.2.1 排除活体螺蛳振动刺激对试验产生的影响 取3 只鲜活螺蛳和3 只鲜杀的螺蛳(将鲜活螺蛳放入-20 ℃冰箱中冷冻3 h)分别放入2 个培养皿中,进行试验。

2.2.2 底物(黄原胶)浓度的选择及其对试验产生的影响 精确称取黄原胶,配成0.5%,1.0%,1.5%,2.0%的溶液,加热使其全部溶解,自然冷却(发现0.5%的溶液太稀不凝固,2.0%的则凝固硬度太大,故舍去0.5%,2.0%组)。分别将10 mL 1.0%,1.5%的黄原胶放入培养皿中,同时设置一个空白培养皿作为对照组,观察对蚂蟥诱食效果。

按上法配制1.0%,1.5%黄原胶溶液,冷却后加入相同量螺蛳提取液,分别取加了螺蛳提取液的黄原胶10 mL放入2 个培养皿中,同时设置一个空白培养皿作为对照组,观察对蚂蟥诱食效果,筛选最适合的黄原胶浓度。

2.2.3 精氨酸浓度的选择 根据以往实验结果,精氨酸在螺蛳体液质量分数为2.97 mg・g-1,全肉则为7.09 mg・g-1[11],结合2.2.2试验结果,筛选并配制适宜浓度的黄原胶,分成6组,每组加入不同浓度(0.0%,0.1%,0.3%,0.5%,0.7%,0.9%)精氨酸,每组取10 mL分别放入6 个培养皿中,同时设置一个空白培养皿作为对照组,观察对蚂蟥的诱食作用。

2.3 数据分析

统计60 min内蚂蟥进入有效区的总条数,每组重复6 次,实验数据以±s表示。试验数据先用 Microsoft Excel 作初步处理, 然后采用 SPSS 18.0 软件包( One-Way ANOVA,LSD) 进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活体螺蛳振动刺激对蚂蟥摄食的影响

活体螺蛳和死螺蛳对蚂蟥摄食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可以排除活体螺蛳振动因素对蚂蟥摄食产生的影响(图2)。

3.2 不同浓度黄原胶对蚂蟥诱食的影响

1.0%,1.5%黄原胶和空白对照组对蚂蟥摄食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1.0%,1.5%的黄原胶不吸

4 讨论

4.1 螺蛳体液对蚂蟥有一定的诱食作用

在水生生物摄食机制的研究上,已有的研究表明光照、水温、颜色、振动幅度、形态规格、气味、外源物质等会影响水生动物物理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从而影响其摄食行为。

本实验结果表明,活体螺蛳和鲜杀螺蛳对蚂蟥的诱食作用差异不显著,排除了活体螺蛳振动对蚂蟥感受器刺激产生的摄食行为,同时也排除了底物黄原胶对蚂蟥具有诱食作用。在光照、水温等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与对照组相比,添加螺蛳体液对蚂蟥具有一定的诱食作用,实验结果符合蚂蟥喜食螺蛳的天然习性,同时也说明螺蛳体液中存在某种对蚂蟥具有诱食作用的物质。

4.2 精氨酸对蚂蟥有一定的诱食作用

许多研究表明,不同浓度的精氨酸对水生动物摄食的影响不一样,随着浓度的变化有表现抑制摄食的,也有表现出促进摄食和诱食作用的。

梁萌青等对3种鱼类诱食活性研究表明,0.5 mmol・L-1精氨酸对真鲷有明显诱食作用[14];Tolomei等发现,在鲤鱼饲料中添加精氨酸诱食效果最好[15]。本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精氨酸对蚂蟥均有一定诱食作用,0.3%时诱食作用最明显,之后呈下降趋势,这结果与宋天复等对金鱼的诱食研究结果相一致[16]。而伍一军等却发现低浓度精氨酸(0.01 mol・L-1)对泥鳅有极其显著的抑制反应,但较高浓度(0.015 mol・L-1)却呈现出诱食趋势[17];杨代勤等也发现,随着精氨酸浓度从0.5%增加到10.0%,对黄鳝摄食的影响从微弱抑制转为促进摄食,且促进摄食的强度与浓度成正比[18]。这可能与不同动物的味、嗅觉感受器对氨基酸的识别和敏感性不一样有关。

4.3 小结

本实验结果显示0.3%精氨酸对蚂蟥有显著诱食作用,这一浓度与螺蛳体液中精氨酸含量非常接近,因此今后可在此实验模型基础上继续研究螺蛳中其他氨基酸是否对蚂蟥有诱食和促生长作用,为蚂蟥配合饲料的研究和生产提供依据和指导。

[参考文献]

[1]中国药典. 一部[S]. 2010: 77.

[2]杨潼. 中国动物志・环节动物门蛭纲[M].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6:136.

[3]史红专, 刘飞, 郭巧生. 宽体金线蛭耗氧率与窒息点的初步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05, 30(23): 1817.

[4]史红专, 刘飞, 郭巧生. 温度对蚂蟥生长及摄食规律影响的初步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06, 31(23): 1944.

[5]郭巧生, 刘飞, 史红专. 水蛭及其养殖基地农药与重金属残留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 2006, 31 (21): 1763.

[6]Liu F, Guo Q S, Shi H Z, et al.Genetic diversity and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and within populations of Whitmania pigra and Hirudo nipponica based on ISSR and SRAP markers[J]. Biochem Syst Ecol, 2013, 51: 215.

[7]Liu F, Shi H Z, Guo Q S, et al.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satellite loci for the analysis of genetic diversity in Whitmania pigra[J]. Biochem Syst Ecol, 2013, 51: 207.

[8]荻野珍吉. 鱼类的营养与饲料[M]. 北京:海洋出版社, 1987:17,310.

[9]刘焕亮. 水产养殖学概论[M]. 青岛: 青岛出版社, 2000:123.

[10]Reig L, Ginovart M, Flos R. Modification of the feeding behavior of sole through the addition of a commercial flavor as an alternative to betaine[J]. Aquat Living Resour, 2003, 16: 370.

[11]孟凡国, 史红专, 王嘉, 等. 蚂蟥与梨形环棱螺营养成分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3, 38(12): 1915.

[12]杨潼.吸血水蛭化学感受器的特异性[J].生物学通报,2001,36(12):8.

[13]Kirsten K, Beate B, Christine A, et al. Prey location and prey choice by the freshwater leech Erpobdella octoculata using foraging kairomones[J]. Freshwater Biol, 2008, 53: 1524.

[14]梁萌青.不同诱食剂对3种鱼类诱食活性的研究[J].中国水产科学,2000,7(1):60.

[15]Tolomei A, Crear B, Johnston D. Effects on grows,survival and feeding behavior of juvenile southern rock lobster,Jasusedwardsii[J]. Aquaculture, 2003, 219(1/4): 303.

[16]伍一军. 氨基酸对鲫鱼、泥鳅的诱食活性[J]. 水产学报, 1993, 17(4): 337.

[17]宋天复. 鱼类的化学通迅[J]. 水产学报, 1987, 11(4): 359.

[18]杨代勤, 严安生, 陈芳. 几种氨基酸及香味物质对黄鳝诱食活性的初步研究[J]. 水生生物学报, 2002, 26(2): 205.

Primary study of arginine as feed attractants on Whitmania pigra

WANG Jia, GUO Qiao-sheng, SHI Hong-zhuan*, LIU Hong, QIAN Wei-lun, DUAN Shu-yu, GENG Tian-hua

(Institute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China)

[Abstract] The effects of the feed attractants on Whitmania pigra were studied. The average weight of Wh. pigra were 5.0 g. Arginine was selected as feed attractants, xanthan gum was selected as feed substrate. The times of Wh. pigra going into the inducing room were recorded. The water temperature was 22-25 ℃ during the whole experiment. Arginine that had better inducing effect was chosen to carry on in the gradient experi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est inducing effect was found when the added amount of arginine was 0.3%, which was close to the arginine content of the natural body fluid of Wh. Pigra and Bellamya purificata, 2.97 mg・g-1.

[Key words] Whitmania pigra;arginine;attractants

水产养殖概论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集雨节灌;园艺工程;社会管理工程;生态;法律法规保障。

一、概述

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区是指那些降雨量小、气温高、蒸发量大、土壤及大气水分极不平衡的地区。从地理位置上看,我国西北地区就属于这种情况。该地区处于中纬度西风带,属常温气候,年降雨量不足200mm,干燥度大于3.50;东起大兴安岭,西至国境线,连绵400多公理,横跨50个经度,总面积相当于英国国土的12倍。这些地区的农牧业发展状况直接与其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相关,解决了该区的农牧业发展问题,也就等于局部解决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发展问题。

干旱半干旱地区虽属"非灌不植"地区,但它也是一块富饶的土地,遍布其间的山脉和大多数季节性河流使得该区域具有独特的地貌特征及生物气候特征,物产也独具特色。由于该区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而且充足,所以其植物光合产物量大,夜间物质消耗少,农产品不但产量高而且质量好,口感好,瓜甜果香。只要有灌溉,该区就是一个物产丰美的地方,比如内蒙古河套地区因有灌溉而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瓜果生产盛地。

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少雨,空气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除少数灌区外,几乎年年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干旱。水资源成为该区农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再加上灌溉技术落后和管理水平滞后,使得该区农牧业得不到大规模的发展。要想发展该区的农牧业,必须实施干旱半干旱集水农业生态工程技术。

二、集水农业技术的概念

集水农业技术是中国古老旱地农业发展的新阶段,是人类水文化发展的新时期,它既是对古老传统的继承,又是一种新概念新构思。因此,它不是一项单一技术就能实现的,而是复杂的技术体系,它包括天然降水富集工程技术、集水背景下的农艺工程技术、现代农村社会和农业的管理工程技术。

集水农业技术是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各要素间协同发展的综合技术体系,应当说相对复杂。它们一环扣一环,环环紧扣,一环脱扣,全盘皆输。因此,要发展集水型生态农业,必须从自然、社会、经济各方面组织安排好人力、物力、财力,让这个系统各要素都发挥其最大效益。用通俗简单的话将集水农业技术概括如下三步:第一步拿到水;第二步把水高效地变成农产品;第三步,把农产品变成财富,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如前图)

图示体现了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牧业工程综合技术体系,我们除了应按此图示安排各系统外,更应重视这些技术及社会系统各要素间的组合。不同的组合应适应农村牧区的不同发展阶段,如可以组合成温饱型体系,再而进入小康型,最后进入致富型的技术体系。无论现在处于那个阶段,切记要注意立足长远,研究使用或引入最先进技术,尽可能地避免重复投资。

三、集水工程建设技术

(一)集水技术的发展及其意义

集水主要是指收集、蓄集雨水。雨水利用是一门流传了几千年的古老实用技术,它不但在许多干旱地区和国家如以色列、土尔其以及亚、非、澳、美等地广泛使用,经久不衰,而且在一些多雨的国家如新加坡、印尼、泰国、菲律滨和欧洲一些地区迅速发发展。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推动下,在水资源日益缺乏、水污染日益加重的情况下,集水技术及集水设施应当迅速产业化、工业化。

集水农业的第一步是集水,集水的第一步是集水面的构筑。

我们知道,农牧业尤其是农业是一个耗水极大的产业,据一些资料统计,农业用水占全年用水的90%。用水量大,集水量也应相应增大,也就是说要将那些非用水面积上的雨水全部收蓄集起来。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它需要人工修筑集水面,包括收蓄集径流、洪水、季节性河流的流水等。这是集水工程技术体系中最难处理、投资最大的工程,它涉及的硬化材料及工艺、集水面的低投高效还是一个没有优选技术方案的难题,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科研机构和个人要面对这一现实,注意这方面的研发。

(二)发展集水技术的原则

农业集雨节灌工程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牧业发展的方向,要想使这一措施发挥其强大的作用力,让其产生巨大的生产效益,我们还应遵循如下几条原则。

1、坚持将集水节灌工程同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小康社会建设相结合,应统筹考虑,优先帮扶那些尚未解决温饱及已经解决温饱但仍不稳定的农户,实施集雨节灌工程。

2、要坚持将集水节灌工程建设同控制水土流失、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及"两高一优"农业开发相结合。

3、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设点,先搞好试验示范,以示范点为依托,依靠政府各级职能部门、农技推广部门和科研部门的协作力量,总结出适合于不同类型地区的一整套集水农业工程技术体系及其实施规范,然后逐步向周围地区辐射推广。要严防一哄而上,一上而散的急躁做法。

4、要坚持数量与质量建设并重的原则,强调质量第一,严格质量标准,切实搞好技术的社会化服务,力求建一处,成一处,见效一处,把广大农民群众办水力的热情引导好、保护好。

5、在推进策略上,要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即先从降雨量较多、集水条件较好的半湿润易旱地区开始,逐步向降雨量较少、集雨条件较差的半干旱地区以及干旱地区推进。

6、要坚持先利用公路路面发展集雨节灌,后安排其他集流方式;先安排群众积极性较高、梯田建设搞得好的地方,后安排梯田不配套的地方。

(三)集水设施建设

经济富集、稳定蓄存、高效利用是集水农业的技术核心。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集中,来势猛又流量大,所以储水设施要有大的容量,而且一定要作好防漏工作。干旱半干旱地区普遍处于北温带,夏季日照强度大,日照时间长,蒸发量大,因此各种露天储水设施一定要作好顶盖。防止蒸发也是个亟待研发的项目。目前在生产上多用的储水设施主要有:

1、水窖,它适用于黄土地区,可储水30-50m3;

2、水窑,适合于石质山地和古黄土复蓄地区,可储水100-500m3;

3、涝池,洪水在低地富集,可建成较小的型水库;

4、微型水库,利用季节性河流或洪水来量大、来势猛的特点修筑的较大储水池,一般几千到上万立米的储水量;

5、土壤水库,它是在土层深厚的黄土高原上发展起来的,其技术原理是利用黄土丘陵缓坡,修造邻体集水面和受水面,集水面的径流叠加在受水面上,存蓄于土壤水库中,造成局部土壤水分优势,保证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四)特殊环境下的集水方式

由于干旱半干旱区土壤多属退化草原土壤或荒漠土壤地区,所以来水一般都含沙量大,该区的若想利用集水,需经过分流、沉沙、再蓄存的过程。这些过程一般使用如下三种方法:一是利用自然落差;二是利用虹吸原理;三是用潜水泵将蓄水提高水位,再利用第

一、第二种方法。

大田集水主要是蓄水和节水灌溉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土壤水库和微生环境逐步提高大田的灌溉率,但这一方法也是限制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关键。由于这种限制,干旱半干旱地区在集水农业的背景下,用水的基本原则就是让这种蓄水发挥其最大的生产效益。中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大多集中在三个月左右,集中降水前后的气温和土温都有相当一段时间很适合植物生长,为了充分利用这段时间的光热资源,我们就应充分利用集水来灌溉,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大力提倡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

四、集水农业中的园艺工程技术

园艺工程技术体系所要完成的是把集水工程得到的水资源迅速增值,高效地变成农产品。具体措施如下:

(一)节水型种植业

对于我国长期缺粮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来说,粮食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其他一切生产活动必须在解决口粮问题之后才可能实现。因此,在集水条件下的大田栽培也应提倡,而且目前也有较成熟的技术,如燕山灌溉,这种节水灌溉方式既有较高的水资源利用率,又有较高的农业产值。

(二)构造园艺业

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生产的主要制约因子是水分因子,大量的光热资源得不到利用。当有一定的集水后,就可以发展园艺农业,而通过一定的园艺设施和措施,就可以开展园艺型产业,如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加之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配合,其产量和品质一定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进而实现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的高产值和高附加值。

(三)畜牧养殖业

由于畜牧养殖业的用水量不大,可以普遍发展,其中的养鸡业技术成熟,收效快,效益高。但是,大中型家畜的养殖业则要慎重,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系统极十分摧弱,稍有不慎,就会导致草场退化,加重沙化和荒谟化,这样反而有害于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四)水产养殖业

一般认为在滴水贵如油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开展耗水量较大的水产养殖业是天方夜谭,但地处太行山区的河南省卫辉市太公泉镇道唪士坟村实现了这一"夜谭"。这个村位于太行山西北的浅山区,石质山地,他们在开展集水农业后,用燕山滴灌法灌概农田,用剩余的蓄水发展水产养殖业,养鱼、养虾、养甲鱼。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值得一试的增收产业。

五、集雨节灌的法律法规保障问题

在联合国"国际饮水与卫生十年"计划中,提出关于雨水富集及其设施将迅速产业化、工业化。在我国,《环境保护法》、《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清洁生产法》、《农业法》、《城市规划法》等法律有关于建设节水型社会、节水型城市、节水型农村、节水型企业的规定,建议在修改《环境保护法》时增加"国家促进建设资源能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社会、循环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原则性规定。同时,参考《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修改《水法》,增加"保护、合理利用和节约水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同时在修改《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清洁生产法》、《农业法》、《标准化法》等法律时,增加有关发展节水技术、建设节水型农村、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内容。国务院应该依据国家宪法、法律和建设节水型社会工作的实际需要!制定《节水型农村条例》、《供水工程管理条例》、《灌区管理条例》、《节水技术促进条例》等行政法规,促进和保障集雨节灌的实施。

六、结语

发展集雨节灌的目的是提高农业用水利用率和效益,这既依赖于现代灌溉技术研究、推广应用和技术培训等环节,也涉及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用水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集雨节灌也是解决农业灌溉缺水的重要途径。集雨节灌事业发达的国家都是根据各自的国情,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和技术因素,采取适合本国特点的农业高效灌溉措施。我国发展集雨节灌应当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利用适当的法律、经济政策将集雨节灌带给国家、地方和农民的利益及相应的责任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现代技术将流域、灌区和田间的管理、工程和农艺节水措施很好的结合起来,使我国的集雨节灌事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取得更好的节水效果、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夏军:区域水环境及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多级关联评估理论与应用[M]武汉: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出版社,1999。

[2]彭世彰、丁加丽:国内外节水灌溉技术比较与认识[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4,(4):49-51。

[3]刘颖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管理现代化建设[J]中国水利,2002,(10):23-25。

上一篇:渠道营销案例范文 下一篇:绿色经济案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