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品加工范文

时间:2023-03-14 13:55:48

水产品加工

水产品加工范文第1篇

今天上午,大家一起参观了荣成市和经区的现场,刚才,各市区围绕今年以来水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开展情况,进行了交流发言。总的感到,大家在水产品加工基地建设这项工作上,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三大基地”的战略部署,积极行动,很抓落实,下了功夫,动了脑筋,有思路、有措施、有政策、有成效。刚才,陈平局长总结了今年以来的工作情况,对下步的工作打算又作了安排部署,讲得很具体,很详细、很全面,重点突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讲得很好,我都同意,希望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把水产品加工基地建设推向更高水平。下面,我结合今天现场观摩的体会,再讲三个问题。

一、要进一步深化对发展水产品加工业重要意义的认识

水产品加工业是渔业产业链条延伸的最高层次,在渔业经济发展中占有牵动全局的作用。当前,在经济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农业、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这样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渔业发展要升级上档,不发展加工业,单纯在渔业内部进行适应性的结构调整,解决不了市场制约问题,解决不了效益偏低问题,解决不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作为现代化渔业最根本标志的产业化也发展不起来,渔业就很难顺利实现“二次创业”。因此,从构建整个渔业产业体系来认识和解决问题,大力发展加工业,实现转化增值,已成为渔业经济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具有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的意义

从增加农民收入角度看,加快发展水产品加工业,是有效提高水产品附加值的重要环节。发达国家的农业增值最大的环节在加工转化,美国的农产品总价值构成中,产前部门转移价值占21%,农业生产创造的价值占17%,而产后部门创造的附加值占62%,流通和加工环节的增值是生产环节创造价值的3.6倍。近几年来,我市的水产品加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在海带、贝类两大行业,形成了比较大的加工规模和比较完整的加工体系。同时加工越来越细化。如海带的加工,目前已开发出20多个品种,有效延伸了产业链条,提高了海带的附加值,增加了农民收入。但总的来看,我市水产品加工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精深加工比重过小,需要下大气力发展。

从出口创汇角度看,加快发展水产品加工业,是应对WTO挑战、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步骤。当今世界各国的农业竞争,已不仅表现为初级农产品和单个生产环节的竞争,更表现为包括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在内的整个产业体系的竞争。特别是产后的加工环节,是当前我们与发达国家之间差距最大的地方。从渔业看,除了海带加工形成规模之外,其他加工都不足。全市水产品年产量244万吨,加工比重只有15%左右。即使是海带加工也远远不够,我市海带资源丰富,常年产量在30万吨左右,占全国年产量的60%以上,多年来基本上是靠卖原料和初级加工品,而日本海带加工品的品种达十几种。就目前实际情况看,我市水产品加工中,初级产品加工、半成品加工平均占到80%以上,真正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很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水产品的出口创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从市场消费需求看,加快发展水产品加工业,是开拓渔业发展广阔空间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水产品加工业能够极大地拉动标准化农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物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吃的营养,吃的健康。高档食品,保健食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尤其受人们青睐。从国内市场看,在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已形成了对绿色食品的旺盛需求,绿色食品的售价高出普通食品几倍以上。国外专家预测,世界绿色食品产值在今后10年内将从现在的110亿美元增加到1000亿美元,许多国家绿色食品市场消费量年增长率达到20%至30%甚至50%。另一方面,水产品加工业能够顺应城镇居民家庭的餐饮消费趋势。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城镇居民消费的食品中经过加工业部分的比重已接近40%,其中水产品的消费呈明显的快速上升趋势。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居民规模将迅猛增加,将为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创造出巨大的市场空间。在国际市场上,高档的食品加工产品更是人们消费的热点。但从2003年我市水产品出口情况看,全市水产品加工制成品出口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仅占%左右,两次以上精深加工产品出口占制成品出口总额的%左右,绝大多数为原料出口。这种出口格局充分说明加工水产品的出口正在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我市发展水产品加工业前景广阔,势在必行。

二、要认清形势,正视不足,增强危机感和压力感

开展水产品加工基地建设,是市委、市政府根据形势变化而做出的重大选择,是我们抢占世界渔业经济发展制高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但从实际看,我们在工作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不足和问题,突出表现为三大挑战:

(一)从我们自身看,捕捞和养殖两大优势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直接制约着加工业的发展。由于海域污染和过度捕捞,近海渔业资源严重退化,经济鱼类基本上形不成鱼汛。特别是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的陆续生效,给捕捞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同样养殖业发展形势也不容乐观,全市适合养殖的-15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滩涂和高位海滩,基本上得到开发,依靠扩大辖域养殖面积增产增收的空间越来越小。同时,不合理的养殖布局和高密度养殖,不同程度地导致近海港湾海水污染、环境破坏,养殖病害发生频繁。捕捞和养殖两大产业面临的困境,使水产品加工业缺乏应有的优质原料供应,随着加工业的快速发展,这个问题将逐渐明显。

(二)从各地发展看,我们的领先地位面临着巨大挑战。近几年,周边的烟台、青岛、大连等地市增势强劲;南方的福州、舟山、厦门等地市也是干劲十足,大有后来居上之势。这里举三个例子。一个是青岛的例子。目前,青岛水产品的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均占到全国总数的七分之一左右,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水产品出口基地。除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外,拥有一批实力雄厚的水产加工企业是青岛水产品出口发展加快的重要原因。目前青岛市水产加工企业达到300多家,通过美国HACCP认证的就有85家,通过欧盟认证的有42家,成为国内获得此类注册最多的城市,这标志着这些企业的产品可以直接出口到美国和欧盟。城阳区多年来一直是全省外向型经济的第一强区,同时也一直是全省水产品出口创汇的龙头,创汇额占青岛市水产品出口创汇额的一半以上。今年九月份,山东山孚日水有限公司又落户青岛,总投资达到10亿元以上,建成后将成为我省最大的合资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第二个是大连的例子。目前大连市从事水产品加工的企业有428家,其中50%的企业加工设备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去年,这些企业完成精深加工总量40万吨,占加工产品总量的60%。有90家企业执行了HACCP加工标准,45家企业通过了欧盟认证。涌现出了金山水产、善岛水产、兴叶水产、东扬水产等一大批年加工能力5000吨以上的整个水产品加工业现代化加工企业,初步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升级。第三个是厦门的例子。今年上半年,厦门市水产品加工出口1.6万吨,创汇7000多万美元,和我们相比,虽然绝对值不高,但同比增长达到了95%,创厦门水产品加工出口的历史新高。第四个是烟台的例子。为加快水产品加工业发展,烟台市专门制定了发展水产品加工业的具体意见,明确提出,争取“十五”后两年,全市水产品加工业产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0%以上,到期末突破100亿元;水产品出口创汇年均递增35%以上,到期末达到9亿美元;水产加工品达到70万吨,其中出口40万吨。到2010年,全市水产品加工业产值和出口创汇额比“十五”末翻一番,把烟台建设成为“中国水产品加工城”。可以看出,各地发展态势咄咄逼人

(三)从国际竞争看,水产品加工业将面临着巨大挑战。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既有利于我们扩大水产品出口,引进国外资金和新技术、新产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同时也对我们的水产品加工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应对能力看,当前我们还存在“四个不高”的问题:一是整体科技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科技装备落后,科研攻关能力不强;二是产品附加值不高。我市水产品产量不少,但大多是大路货、低值品,真正的名优高效产品不多,加工产量也不少,但精深加工比重偏低。三是标准化程度不高。目前,我市很多水产品加工企业还没有拿到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质量、环境、疫病等监测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难以进入国际市场开展竞争。四是部分渔业企业的整体素质不高。突出表现在现代企业制度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经营管理落后,在科技创新、风险防范、市场营销等方面无法与国外企业相抗衡。如不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今后我市的水产品加工业形势不容乐观。

综合以上分析,水产品加工业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能否在这一关键时期实现重大转折,关系到海洋经济的兴衰,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二十一世纪是海洋世纪。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是我们的优势、希望和出路所在,而加快水产品加工业发展,又是海洋经济的优势、希望和出路所在。希望全市上下都要认清形势,振奋精神,迎难而上,奋力开拓,以新的辉煌迎接新的挑战。

三、加快水产品加工基地建设要注意做到“三个到位”

一是,高质化的产业结构要调整到位。水产品加工业直接影响着结构调整的内容和方向,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又对加工业起着促进作用。因此,调整结构应该围绕着加工业的需求开展,加工项目的上马应该建立在结构相对合理的基础上。从我市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出发,今后在结构调整上要紧紧围绕“优质高效”和适宜加工的品种开展。在水产业结构的调整上,突出鱼虾贝系列、海藻系列、海珍品系列、海洋药物及保健品系列四大重点。围绕规划的四大加工基地建设目标,努力发展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的水产品生产基地,使基地生产逐步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同时要强化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对全市近岸海域环境和原料产地环境进行监测,为水产品加工业提供充足的优质原料供应。

二是标准化的体系建设要对接到位。一是抓紧制定和完善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水产品加工业的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标准、技术规范和管理规范,加快扩大标准化生产规模,建立和完善检测手段,将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纳入规范化轨道。二是继续在全市实施“无公害水产品行动计划”,促使养殖单位和加工企业在养殖、加工、经营过程中严格执行关于禁止使用违禁药物、激素等规定,保证出口水产品的整体质量安全。三是尽快建立起水产品出口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跟踪调研国内外水产品产销形势,预测国际市场行情走势,分析出口水产品安全卫生质量状况和整个生产加工过程的质量监控状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预警,并采取紧急防范控制措施,主动消除或降低出口风险,确保把标准化工作抓紧抓好。

三是,品牌化的营销策略要实施到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品牌的追求越来越明显,知名度高,有信赖感、安全感的品牌会增加水产品的附加值。对水产品尤其是加工制成品实施品牌战略,不仅可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也可以为农民谋福利,增加农民收入。因此要围绕在结构调整和产品加工中形成的特色、优质产品,努力做好商品商标注册工作,树品牌、创名牌,利用品牌开拓市场。特别是重视优势资源的挖潜,注意提升和保护已经形成的名牌,如我市的好当家、宇王、鸿洋神等,要推动这些具有一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名牌向国内著名品牌甚至国际名牌发展。同时实行政策倾斜,对获得国家级和省级驰名、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称号的农副产品,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奖励,下决心培育一些国内省内名牌,形成一个水产品名牌产业群,推动我市向渔业经济强市跨越。

四是,国际化的市场辐射要承接到位。我市水产品加工业即将迅猛发展的特殊机遇,就是具有承接日、韩农业产业转移与辐射的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能否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是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首先要加快规划建设水产品加工园区,结合发展工业园区,把园区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作为与国际著名企业战略合作的桥梁,选好项目,搞好服务,形成聚集效应和规模优势。其次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附加值高的出口创汇产品,区别产业,重点突破,优先从海带、贝类等已经初具基地规模或加工规模的主导产业搞好规划,谋求突破。再是要支持水产品加工企业向国际市场发展,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工艺和管理水平。对有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帮助争取进出口经营权,使它们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发展、增强和壮大,多渠道扩大出口创汇,拉动我市水产品加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水产品加工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水产品加工;实验课;考核

水产品加工技术实验是水产品加工技术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完成独立操作的基本训练。如何上好水产品加工技术实验课,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1.提高实验课的地位,编写合适的实验指导书

水产品加工技术实验课要求学生通过系统的训练后,能独立完成水产品常见加工品种的加工操作。因此,教师要结合生产实际来讲解实验课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引导其做好实验。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实验与授课学时比为1∶1,我们根据中专学生的特点及大连海洋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实验室的具体条件,充分考虑到实验所需时间,操作难易程度,水产品加工技术实验本身的连续性、系统性和加工操作的顺序编写了合适的实验指导书,用以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2.重视实验前的预习

预习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前提。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实验前明确实验目的、内容、步骤、主要仪器设备的使用等,并写出预习报告。因为每次实验的时间有限,教师不能在讲解实验目的、原理等方面花太多的时间。同时教师在实验前对本次实验的主要内容及容易出现的问题向学生提问,并把提问的成绩记入平时成绩。这样既帮助学生掌握实验要领,又督促了学生预习,避免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走弯路,影响实验效果。

3.加强演示实验,改革教学方法

学生通过实验,不仅要观察到实验结果,还要掌握基本操作技能,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所以演示实验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力求边讲边演,对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要反复演示。对一些可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的实验,我们采用项目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由教师提出实验项目,学生自己拟定方案和步骤。这样能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及时纠正操作错误,培养独立操作能力

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认真独立完成实验,一般实验我们都分组进行。实验时,教师在学生中巡回指导,发现操作技能上的错误及时给予纠正,对个别操作能力差的学生,耐心讲解,直到他们学会为止。对实验失败的学生,指导他们找出失败的原因,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并要求他们重新进行实验。这样不但学生掌握到基本操作技能,同时也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5.严格评比实验报告,改革考核办法

教师掌握学生实验完成的好坏,主要靠对实验报告的批阅是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不仅与正确的操作技术有关,而且与实验数据的处理、正确的计算和实验报告的规范化有关。为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我们要求学生做完实验后立即把原始数据交上来,然后根据原始数据对照报告中数据进行评判,避免学生之间相互对照和抄改数据。同时改革考核办法,克服原来考核办法单一,只凭一纸实验报告来判定成绩的弊端。考核办法现改为分项评分法,如下表:

通过采用上述的评分方法,即加强了学生对实验过程中每一环节的重视程度,培养了学生认真的实验态度和科学的工作作风。同时,使实验成绩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也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保证了实验教学的质量。

6.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为了确保实验课教学质量,每次实验结束后,教师都应该认真进行总结,对那些结果不准确的实验,师生可以一起分析原因,找出改正的办法,该重做的重做,决不草草了事。这样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是有很大帮助的,特别是有利于教师今后对实验课的改进。

以上是我在多年在水产品加工技术实验课教学中的体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地总结,以便更好地完成实验教学任务。

水产品加工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水产品加工业;产业协调度;产业化;产业高度

一、水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地位

水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是渔业生产的延续,所谓“加工活,则流通活,流通活,则生产兴”,搞活了加工,货畅其流,无形给养殖生产开辟了一个永久性的高速通道。因此,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于整个渔业的发展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不仅是我国当前加快发展现代渔业的重要内容,而且是优化渔业结构、实现产业增值增效的有效途径。

1水产品加工业是提升渔业产业高度的重要力量

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表明,如果二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快于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则表明该产业的产业高度有所提高。而在我国第二产业内部以水产品加工业为主导产业,因此水产品加工业增长速度高低则影响我国渔业产业高度化的进程。

近年来我国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较大进展,水产品加工业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如2005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比上年增长4.1%,渔业经济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3.7%,而同期我国水产加工品产量比上年增长15.8%,产值比上年增长19.2%。无论产量还是产值的增长速度都高于整个渔业。而且2005年水产加工产量的增长速度也高于2004年。在水产加工业中,增长较快的有冷冻水产品,比上年增长21%;鱼糜制品比上年增长35%;干制品比上年增长7%;藻类加工同比增长15.5%;罐制品同比增长19.62%。其他水产加工品比上年增长16.48%。珍珠产量比上年增长48.6%。

2水产品加工业是加强产业协调度的有效途径

水产品加工业上接水产养殖业,下连水产品物流业,是实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高效发展的重要关联产业。水产品加T业的发展如果与优势水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流通市场建设紧密结合,实行加工带基地、流通促加工,这样深层次、多系列的水产品精深加工,不仅能够加快初级水产品转化,拉动水产养殖业的深度发展,优化水产品区域布局,而且通过提高水产品的综合利用、提高增值水平,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营销产品,延伸渔业产业链条,有助于渔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整合。

2005年我国水产加工业在政府的扶持和企业的努力下,克服了国外对我国水产品实施的贸易壁垒,水产品加工业由初级冷冻产品向较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发展。2006年,深加工水产品占出口总额的46%,比重比2002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深加工的发展,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实现了渔业增效,2006年深加工对虾出口占对虾出口总额的83%。

3水产品加工业实现了渔业产业化与特色产业的良性互动

中国渔业资源丰富。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不只是经济总量的简单扩张,而是在渔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加工品种、技术不断演化的基础上实现的由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向高级的升华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以水产品加工园区为依托,以产业化经营为基本路径,以合理开发利用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为着力点,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促龙头”的良性循环格局。通过对特色渔业资源的精深加工和标准化加工,不仅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而且丰富市场供给,满足不同层次、品味消费者的不同消费需求,有利地提高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水产加工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由于市场需求尤其是海外市场的不断增长,中国的水产品加工行业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

1水产加工业的整体实力明显提高

我国水产加工企业的年加工能力由2004年的1426.6332万吨增长到2006年的1799.4233万吨,实际水产加工品总产量由2004年的1031.9943万吨增长到2006年的1332.4807万吨。2006年冷冻水产品产量为819.7581万吨,占加工总量的61.5%。因此,整体上来说,我国的水产品加工能力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产业结构正逐步发生变化,由过去的初步加T、粗加工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且追求多样化、系列化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加丁技术水平不断上升,质量卫生意识大大增强,品种结构合理,产品多样,并已成为水产品出口的主导产品。

2在水产品深加工等高附加值的领域,中国的科研和加工能力崭露头角

中国提取河豚毒素成功并取得高纯度的结晶,从而获得美国FDA认可并进入国际市场,结束了日本公司独霸市场的局面。从海洋生物中提取DHA、EPA、DPA、鲨鱼软骨素、活性多糖和多肽类等生物活性成分用于保健和治疗疾病,目前都已进入工业化生产阶段,这为中国水产品深加T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3加工企业走向集中并基本形成了一系列出口加工园区

我国水产加工企业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区,这些地区的政府部门对水产加工业十分重视,分别制定了优惠政策,加上外资企业的积极介入,这些地区水产加工企业发展迅速,成为我国水产加工业的主力军。这些地区水产加工品的产量和产值以及出口贸易额都占到全国八成以上。

4加工行业的品牌意识逐步增强

随着行业内部竞争的加强,一批有实力的企业逐步走上了品牌战略的轨道。水产加工企业特别是那些龙头骨干企业从未像现在这么重视自己产品的注册商标和市场形象。为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一些大宗水产加工品中被品牌产品占有的市场份额也越来越大。

三、我国水产品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产品加工业在沿海与内陆发展极不平衡

沿海水产品加工业比较发达,内陆水产品加工能力薄弱,与内陆水产品的产量份额不符。

我国水产品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沿海省份,加工品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沿海水产品加工相对来说技术比较先进、产品种类多、深加工产品比重较大。2004年山东、浙江、福建、广东、辽宁、江苏、海南水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水产品加工业总产值比重高达92.8%,从企业投资情况看,我国水产品加工企业投资也主要集中在浙江、山东、福建、广东、辽宁等几个沿海省份。

尽管内陆水产品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高达42%,内陆水产品加工业在整个水产品加工业中力量却非常薄弱,内陆水产品加丁量占总加工量的比重不足10%。内陆水产品加工原料主要是淡水产品,开发的产品主要是传统产品;以初级加工为主,精深加工、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少,产品附加值和利润率低;企业以个体私营为主,龙头企业少、质量参差不齐;产品主要在国内销售,出口产品少。

2水产品加工深度不够,附加值提升有限,初级加工品依然统领市场

(1)加工比例较低。中国水产品加工比例不到总产量的三分之一,目前我国水产品加工产量仅为水产品总量的34.8%。而日本、加拿大、美国和秘鲁等国家的水产品加工产量达60%90%。据FAO的统计,2004年,世界水产品产量的61%(8600万吨)用于多种类型的加工,59%(5100万吨)的加工产品用于供人类直接消费的冷冻、盐渍和罐装产品,剩余的为非食用目的。中国超过77%(3700万吨)的水产品(4750万吨)为人类直接消费,其中大部分为新鲜类型,余下的量(估计1080万吨)被用来生产鱼粉和其他非食用目的,包括直接用于水产养殖饵料。加工品比例低,与总产量不相称,影响了我国渔业经济的健康发展。(2)我国水产品加工仍然以冷冻、冰鲜等初级加工为主,产品加工深度不够,深加工、精加工能力十分薄弱,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低,加工品附加值不高。我国水产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50%还处于80年代的世界平均水平,40%左有处于90年代水平,只有不到10%达到目前世界先进水平。2006年我国水产加工总量为1332.4807万吨,其中冷冻品和冷冻加工水产品达到819.7581万吨,占到了加工品总量的61.5%。随着技术的进步,对水产品进行冷冻越来越倾向于仅是作为一种保存方式,根本不能称作“加工”,这样计算,我国水产品的加工率就更低。目前市场上所谓的“深加工”产品,许多只是产品形态、包装式样上的改变,尚无法真正达到“深加工”的层次和档次。在国际市场上,我国水产品几乎只能作为原料和半成品出口,不仅售价低,而且由于缺乏市场竞争力,与渔业大国的地位非常不相称。如,中水集团在非洲东岸的毛里塔尼亚近海捕捞软体鱼类,并就近以原材料形式转销往欧洲,山东渔民也是将在黄海捕获的海产品就近送到韩国近岸,直接向韩国渔商交货,自己不能深加工。

3加工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目前水产品的质量问题已成为水产品上市和出口的最大障碍。国内市场上,有些私营企业设备简陋,卫生条件差,工艺条件不严格,产品不进行必要的检验即流入市场;有的为获取不正当利益而不顾原料品质好坏或在加工过程中掺假使杂,人为地造成水产品的二次污染;在流通环节,一些不法商贩滥用添加剂甚至违禁药物和化学品进行水产品保鲜或处理,没有统一的技术质量标准,又无统一的货源渠道,导致质量参差不齐,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在国际市场上,出口水产品加工企业中,虽然已有不少通过ISO质量认证及HACCP认证的,但是许多企业不严格按照HACCP生产,执行情况不尽如人意,而且具备较高认证水平的企业还不多。其中,同时获得美国FDA认证和欧盟认证的企业则更少。

4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在信贷、税收、投资等方面,对水产品加T业的扶持政策比较少,从事水产品加工的企业与从事其他产品生产的企业之间的竞争没有明显优势,影响投资者的积极性和水产品加丁业的发展。水产加工业的科技开发和研究力量分散,科研经费短缺,基础性的技术储备严重缺乏,科研成果转化周期长,企业技术创新也缺乏政策扶持,与水产加工业发展要求有一定差距。

四、促进中国水产品加工业跨越式的对策

1以现代渔业科技提高水产品综合利用率

开展水产品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和高值化技术研究,建立大宗、优势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体系,开发水产品深加T系列化产品和加工装备,配套完善加工生产线,全面提高我国水产品加工率,延长产业链;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原理与手段,建立水产生物产业资源研究和技术开发体系,为推动我国水产生物产业发展提供系统的科技支撑。

2积极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水产品加工业产业高度

水产品深加工具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出口创汇率的“四高”特点,并且能带动一批相关行业如加丁机械、包装材料和调味品等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水产品进行深加工,也是充分利用资源、实现加工增值、缓解水产品市场供需关系矛盾的需要。为此,应积极开发并推广水产品加工业的关键技术。一方面应充分发挥现有科研力量的作用,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校与加丁企业合作进行科研开发,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科研开发机构和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究开发。另一方面加大国外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和管理的引进。在重视“硬件”引进的同时,更要注意“软件”的引进,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

3通过产业化经营,提高水产品加工业的市场绩效

实践证明,为改变渔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规模小的现状,促进渔业技术进步,加速渔业科技成果转换,实行产业化经营无疑是一条较好的降低交易费用、缩短时间、提高水产品加丁业市场绩效的重要途径。根据水产品加T业的现状,当前重点从水产品精深加工和水产保健品、医药品起步,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品档次。并以水产加工企业为龙头,通过市场,实现渔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合理组合,提高渔业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实现渔业生产标准化、滟业环境生态化。

4逐步完善水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水产加工品的质量

尽快建立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WTO要求的水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和标准。WTO协议中要求各成员国在贸易中遵循国际标准或以国际标准为依据的国内标准。目前发达国家水产品出口标准大多数采用国际上盛行的HACCP制度,以确保产品质量。另一方面,《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中并没有规定只能以国际标准为准,也可以制定以国际标准为依据的国内标准,而在实践中很多国家多制定有要求进协商遵守的国内标准。因此,为促进水产品的国际贸易,我国应在水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都要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实行质量控制。

5政府加大对水产加工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水产品加工范文第4篇

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水产品加工的快速发展

笔者曾参观过多家水产品加工企业,整洁、明亮的生产车间真是今非昔比,鱼豆腐、鲍鱼罐头、即食鱿鱼、海鲜调料等产品数不胜数。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近10年来,全省水产品加工保持了快速发展,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水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和加工水平,逐步实现由初级向精、深、细加工转变,由低值鱼货的冷冻加工向鱼糜等制品加工转变。开发、利用、加工低值鱼、虾、蟹、贝和藻类的势头日益增强,逐步形成了粗加工、精加工、冷冻调理食品、调味品等系列产品,全省的水产加工实现由单系列少品种向多系列多品种加工转变。全省水产品加工以行业分类有水产食品类、海洋药品类、海洋化工品类等。

在水产加工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涌现了一批加工门类齐全、科技含量比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其中,福建东山海之星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扩建项目列入省重点,成为全省最大的中上层鱼类精深加工企业。福建安井食品成为全省内首家纳税总额突破亿元大关的水产品加工企业。

据统计,福清龙田、东山经济开发区、霞浦台湾水产品交易中心、诏安水产专业加工区4个省级水产品加工园区已入驻加工企业50家,预计全年水产品加工产值超过100亿元;2015年全省新建万吨以上大型冷库7座,新增水产加工生产线50条。预计全省水产品出口创汇继续居全国第一,其中东山县居全省县(市、区)首位。

海鲜调味料成为餐桌新伴侣

味精、鸡精、酱油等调味料在日常餐饮中是常见的,如今,海鲜调味料也逐渐推广开来,与其他调味料不同的是,海鲜调味料还能尝到来自大海的味道。

2013年,由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水产品加工研发团队开发的“海极鲜”系列调味品正式与企业签约,科研成果开启了向产业化转化的过程。该研发团队的负责人告诉笔者,这类来自大海的新型调味品取材于水产品加工的副产物,这些“边角料”经特殊工艺处理后变废为宝,在保留海鲜味的同时去除了腥味,成为烹饪调味的绝佳材料。经过两年多的生产推广,如今“海极鲜”已经走进了全国的超市商店,成为消费者常用的“餐桌伴侣”。

以研发“海极鲜”的成功经验为基础,该团队将研发目光瞄准了更受消费者青睐、营养成分更高的高档海鲜鲍鱼。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水产品加工研发团队承担的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福建特色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研究和示范”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以鲍鱼加工的副产物鲍裙边、鲍蒸煮液为原料,利用酶解、喷雾干燥、新型成型、流化干燥等技术制备鲍鲜素,并在研发鲍鲜素产业化生产关键技术的同时,制定出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从2014年立项至今,鲍鲜素的研发已取得阶段性成功,该项目的目标是,未来要建立年产达到100吨的鲍鲜素生产线并进行示范应用。

水产科研成果加速落地转化

近年来,福建省水产研究所以福建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重大需求为导向,建设了国家海水鱼类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厦门)和闽台重要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开发公共服务平台等实验平台,通过国家、省级和厦门市的科技重大项目推动,形成了水产品加工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把科研成果源源不断地推向社会进行产业生产。在示范过程中,为企业升级和转型提供强大的支持,推动了该类水产加工水平巨大提升,与企业建立了密切联系,并在企业建立了示范基地。

创办于东山县的海魁水产集团年税收贡献1个亿以上,是行业内首屈一指的水产品加工示范企业。省水产研究所牵手海魁水产集团建立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国家海水鱼类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厦门)在该公司建立了实验基地,推动了水产加工新产品在公司的落地转化。

水产品加工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水产加工废水,A/O工艺,接触氧化,回用

水产品加工行业为典型的高耗水行业,其废水产生量大,对环境的污染严重。废水主要来自于水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原料解冻和清洗等工序,具有废水量大,有机物浓度高,蛋白质、油脂等大分子有机物质多、生化降解速率慢等特点。此外水中还含有泥砂、植物纤维、色素、胶体等成分。因此需对该废水进行处理,达到《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1999))标准。

1工程概况。本工程设计规模为日处理炼油废水500m3/d,《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1999))标准,其中250m3/d排入附近城市污水处理厂,其余250m3/d经深度处理工艺后,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T18920-2002)标准,回用于车间冲洗水系统。设计进出水水质指标如表1、表2所示。

2废水处理工艺

2.1工艺流程。水产加工废水经集水池用泵送入水利筛,去除大部分漂浮物、虾头、虾肠等,自流入窝凹气浮,在此投加絮凝剂去除水中浮油和剩余的悬浮物。气浮出水自流入A/O生化段,去除废水中绝大部分有机污染物、氨氮等后,出水达到《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1999))排放标准。其中250 m3/d废水达标排放,其余250 m3/d废水进入后续回用水处理系统,依次经过接触氧化池、二沉池、砂缸、消毒池后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T18920-2002)标准,回用于车间地面冲洗水。工艺单元产生污泥污泥浓缩脱水外运填埋或综合利用。

2.2重要构筑物及设计参数

(1)水力筛。污水汇总后流入水力筛,通过水力筛的拦截去除水中的漂浮物、虾头、虾肠等,防止对水泵等设备造成损害。 配备1台SLS-2000型水利筛。

(2)调节池。储存废水并使其均质均量,以保证废水处理设备和设施的正常运行。1座,尺寸:14.0×5.0×4.2m,配备2台 QJB1.5型潜水搅拌机,2台50WQ15-22-2.2型提升泵,采用浮球液位器控制,1用1备。

(3)涡凹气浮机。涡凹气浮是专门去除工业和城市污水中的油脂、胶状物及固体悬浮物的系统。经过预处理后的污水流入装有涡凹曝气机的小型充气段,污水在上升的过程中通过充气段与曝气机产生的微气泡充分混合,由于气水混合物和液体之间密度的不平衡,产生了一个垂直向上的浮力,将SS带到水面。上浮过程中,微气泡会附着到SS上,到达水面后SS便依靠这些气泡支撑和维持在水面。浮在水面上的SS间断地被链条刮泥机清除。 配备1套BQJ-2.2型涡凹气浮机。

(4)A/O生化段。大幅降低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同时通过硝化、反硝化降低废水中的氨氮。钢砼结构,其中A池1座,有效容积200m3,尺寸14.0×4.0×4.2m,HRT=8h,配备2台QJB1.5型潜水搅拌机。O池1座,有效容积600m3,尺寸14.0×12.0×4.2m,HRT=24h, 配备3台 HC-100S型罗茨鼓风机,Q=4.11m3/min,P=5000mmAq,2用1备,2台80WQ50-8-2.2型内回流泵,Q=50m3/h,H=8m,1用1备。

(5)中沉池。钢砼结构,2座,单座有效容积60m3,尺寸4.6×4.6×5.2m,表面负荷为0.5m3/(m2・h),配备2台50WQ15-12-1.1型污泥回流泵,Q=15m3/h,H=12m,1用1备。

(6)二沉池。钢砼结构,1座,有效容积50m3,尺寸4.0×4.0×5.2m,表面负荷为0.65m3/(m2・h),配备2台25WQ7-8-0.55型污泥回流泵,Q=7m3/h,H=8m,1用1备。

(7)中间池。钢砼结构,1座,有效容积15m3,尺寸3.0×1.3×4.2m,配备2台 25WQ8-25-1.1型提升泵,Q=8m3/h,H=25m,1用1备。

(8)砂缸。进一步去除剩余的悬浮物。配备2台 YLSG-900 型砂缸。

(9)消毒池。杀死处理后污水中的病原性微生物,保证污水生物指标达标。钢砼结构,1座,有效容积15m3,尺寸3.0×1.3×4.2m,配备1套 XD-50型次氯化钠消毒器。

(10)污泥池。 钢砼结构,1座,有效容积36m3,尺寸3.0×3.0×4.2m,配备1套SC-301型叠螺脱水机,2台G25-1型螺杆泵,1用1备。

3运行效果。经过3个多月的调试,废水处理系统运行良好,处理效果稳定,排放废水出水水质均达到《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1999))标准,回用水均低于设计要求的控制指标。调试期内不同时期生化系统的取样结果如表3、表4所示。

4经济成本分析.该工程总投资199万元,其中设备投资108万元,土建投资91万元;生化系统处理成本为1.61元/ m3,其中电费为0.96元/m3,药剂费为0.25元/m3,人工费为0.40元/m3;回用水处理系统成本为2.17元/ m3。

水产品加工范文第6篇

水产品不仅具有健康机能性、丰富的食感风味,还是廉价的蛋白质来源。与畜禽肉相比,食鱼健康长寿已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同,日本和冰岛都是水产品消费大国,年人均水产品消费量约为60kg,同时也是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1]。1990年后日本经济开始出现滑坡,高级鱼的购买力也开始下降,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缺乏竞争购买力。世界的水产品消费量在增加的同时,日本却开始出现水产品消费量减少的趋势。越来越多的日本年轻人偏食肉类,慢慢远离鱼类消费[2]。本文对日本食鱼文化的历史和形成背景以及发展演变作简单介绍,着重从最新的水产品家庭消费统计数据和具体的水产加工制品的消费变化来介绍日本最近的食鱼文化的动向,希望能给我国水产品加工与流通行业及关联业界提供参考。

1日本食鱼文化的历史和形成

日本的食鱼文化有很长的历史。19世纪日本明治时代,考古学家在大约3000年前的古遗迹中就发现了日本人的先祖开始利用水产品诸如贝类等的证据,当时也有了比较原始的捕鱼工具[3]。在日本弥生时代(公元前3世纪),人们更多地食用淡水鱼类诸如鲤鱼、香鱼和鲑鱼,但那时鱼贝类并不是主菜。进入古墳时代(公元3世纪后半期—5世纪后半期)以后,渔业逐渐繁盛,人们开始较多地食用生的贝类,也开始制作将生鱼肉放在米饭和盐里发酵作为最早的寿司,称为熟寿司[4]。这也是当时一种保存动物蛋白质的手段。此外,还开始将鱼放在盐里盐渍后再干燥成为盐干品,另外也开始将海产品用来进贡朝廷。由于干鱼、干鲍鱼等具有很好的保存性,也用来作为祭祀用[5]。从6世纪初,佛教传入日本,人们开始忌畜肉,而更多地食用鱼肉。在奈良时代(8世纪前后),逐渐有了酒、醋的制作,同时使水产加工品种多样化。进入平安时代(10—11世纪),人们已经制作盐渍水产品、干制品、酱制品,也有吃海藻和裙带菜的记录。在镰仓时代(12世纪前后),在京都出现了专门的水产品交易市场。从室町时代(15世纪)到江户时代(1705—1867年),日本渔业繁盛,基本形成了日本食鱼文化的雏形[5]。从江户时代开始,经过发酵的熟寿司开始转变为使用醋的寿司,其他日本料理诸如天妇罗、烤鳗鱼、鲣鱼节、佃煮料理(长时间加糖加酱油的一种煮食)也相继出现。这时的水产资源主要为鲱鱼和沙丁鱼。真鲷作为高级海水鱼为供奉朝廷珍品。在江户末期,当时的上流阶层并不喜欢生食鱼片,而只有普通平民生食一些特定鱼种,那时也不能吃到金枪鱼。从江户时代开始,逐渐形成了在沿岸海域以鱼贝类为食材,加工成寿司、天妇罗、烤鳗鱼、生鱼片的食鱼文化,另外捕鲸也在一些地方出现,鲸鱼肉也作为庆祝用食物开始进入一般民众饮食[6]。从明治时代(1868—1911年)以后,北洋渔业昌盛,鲑鱼、虹鳟鱼、蟹在渔获后就直接在船上制造成罐头,作为重要的出口品而获得外汇。一般平民吃鱼贝类的机会并不多,只有在宴请的时候才能吃到。人们日常的蛋白质来源还是大豆制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渔业迅速复兴,从沿岸到近海再扩大到远洋,渔业制品的发展丰富了日本人的食生活。当时远洋冷冻鱼的品质还非常低,1955年日本成立冷冻水产品检查协会,鱼肉火腿肠协会也相继设立。另外,为了避免吃生鱼片导致食物中毒,1950年设定了冷藏库的温度规格在10~-2℃,这在当时是最低温的冷藏库[7],这个规格一直延续到现在。1961年,北海道水产试验场狭鳕冷冻鱼糜技术的开发成功,给整个水产品加工行业带来了快速发展,尤其是1973年蟹的开发成功,引发了全球鱼糜制品的制造加工消费热潮[8]。在1970年后到8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好转,国际地位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冷藏链的完善和物流技术的高速发展,鱼贝类的消费量有了飞速增加。而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世界上各种食品都可以进口到日本,人们开始只关心自己喜欢的食品,日常工作、育儿等繁忙的现代人更倾向于制作简单的料理,对于鱼贝类需要花时间的料理也慢慢减少,这也成为人们渐渐吃鱼少的原因[9]。

2日本水产品消费变化和食鱼文化最新动向

2.1日本年人均水产品消费量的变化从1960年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和经济体年人均水产品消费量的变化(图1)[10]可以看到,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年人均水产品消费量也逐年增加,在1989年是高峰期,曾经达到72.6kg,而此后由于经济发展减速和停滞,到2008年下降到56.0kg。图1显示,日本年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出现下降,而欧盟、美国、印度和我国都出现消费量增加,尤其是我国近30年水产品的年人均消费量增加了5倍。尽管日本年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减少,其数量仍然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依然没有动摇日本是第一水产品消费大国的地位。日本渔获量总量曾在1988年达到1278.5万t,为世界首位,此后逐年下降,2000年为638.4万t,2008年下降到559.2万t[11]。由于日本国内生产量的下降,只能依靠进口水产品来满足国内水产品消费的需求。但是,由于国际市场对水产品的需求提高以及供求关系和外汇的变动,真鳕和大西洋鲑鱼的价格升高。日本经济下滑带来的购买力下降,导致日本的进口能力减弱[12]。自2005年以来中国水产品的进口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位的水产品进口大国[13]。这些国际形势的变化也直接影响了水产品价格形成和水产品消费动向。

2.2日本年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减少的原因分析日本农林水产省统计调查结果[14]表明,1980年日本年人均鱼肉的消费量为35.0kg(去除鱼废弃物的鱼肉纯消费部分),2000年为37.2kg,2010年为31.5kg,而年人均食肉的粗消费量1980年为30.0kg,2000年增加到42.0kg,2010年为44.2kg,纯肉类消费量为28.6kg。由此可以看出,食肉的消费量明显增加,相对来说鱼肉的消费量却在减少。与此同时,韩国和我国的鱼肉消费量也明显增加,其中韩国的年人均鱼肉消费量已经超过50kg[15]。日本年人均水产品消费量的减少现象,引发了日本国内的广泛讨论。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2.2.1日本家庭食物消费模式和食物消费支出内容的变化从日本家庭饮食生活消费模式的变化(图2)[16]来看,在过去的30年里外食餐饮的比重明显增加,由7%上升到18%,同时购买调理食品(熟制加工成品,诸如冷冻食品、蒸煮袋加工食品)的比例也在明显增加,由3%上升到11%。而家庭内烹饪的消费模式比例减少,由1970年的46.0%减少到2010年的28.9%(家庭内烹饪以大米、肉类、水产类、蔬菜类为统计对象,不包括奶制品、水果等)。这些变化表明,经济发展的同时,很多社会生活方式也在发生改变。进一步分析日本家庭食物消费支出内容可以看到,在各项消费支出中,猪肉和鸡肉的消费比例在增加,而牛肉、水产品和大米的消费比例在减少(图3)[17]。这主要是由于猪肉和鸡肉价格比较便宜,而相对来说水产品和牛肉比较贵。全世界的年人均猪肉消费量也是明显增加,由1960年的6kg上升到2010年的15kg。近年来日本由于经济发展缓慢,购买力下降,人们往往会减少相对比较高价格产品的支出。由图4[17]可以看出,尽管用于食肉消费和水产品消费的支出都有所减少(1万日元约合800元人民币),但是水产品的减少幅度更大,下降了34.0%,而食肉消费仅下降了16.8%。

2.2.2日本家庭水产品购买形态和购买场所的变化在日本人食物消费模式发生变化的同时,也可以看到日本家庭水产品购买形态也在发生变化,主要是以购买切片鱼段(89.8%)、生鱼片(69.7%)和干制品(59.3%)为多,其次为调味半处理品(腌渍加工水产品)(28.1%)和未调味半处理品(去除内脏处理)(24%),以减少在家里处理鱼的繁杂事项[13]。另外,从消费者购买水产品场所的变化(图5)[18]也可以看到,在大型超市购买的消费者明显增加,60%以上的消费者选择在大型超市购买,而在一般商店(便利店、量贩店等个人商店)的购买者则逐年减少,下降到10%左右。值得一提的是,从2004年增加了消费者从量贩店(专门折扣店)和网络购买的统计,发现通过量贩店和网络购买、邮购的消费明显增加,由2004年的2.4%上升到2009年的3.6%。消费者购买鲑鱼和金枪鱼数量增加的原因也可以从这些购买形态和购买场所的变化反映出来。这些变化也都是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冷藏链的发展、流通模式的改变密不可分的。

2.2.3日本水产品消费地域性差别的淡化日本周边海域由于有暖流和寒流的交汇,是一个非常好的天然渔场,全国共发现有3300多种鱼类。因为日本有很长的海岸线,孕育了不同地域丰富的食鱼文化。日本渔获量的90%里包含了28种不同鱼种,而同样是渔业大国的挪威,其90%的渔获量中只有8种不同鱼种[13]。正是由于日本鱼贝类的多样性,在地区的鱼种消费特点上也可以反映出来。东北地区主要购买金枪鱼、牙鲆鱼和秋刀鱼,而九州则以鲷鱼、鲹鱼和沙丁鱼较多。近年来,由于冷冻技术的发达、流通途径的多样化、进口量的增加,以及家庭饮食生活的变化,原来饮食文化的地域性也慢慢表现不明显,尤其是主要依靠进口的三文鱼和金枪鱼,几乎一年四季都可以购买到,消费地域性的差别也几乎淡化[13]。日本渔获量最多的前5位为鲭鱼(11.8%),秋刀鱼(8.1%),片口沙丁鱼(8%),扇贝(7.1%),金枪鱼(6.6%)(2008年日本水产统计)。从日本家庭购买鲜鱼鱼种的变化来看,1965年购买数量最多的鱼种依次为鲹鱼、鱿鱼、鲭鱼、牙鲆鱼和金枪鱼,1982年则依次变化为鱿鱼、金枪鱼、牙鲆鱼、鲹鱼和沙丁鱼,而在2010年依次为鲑鱼、鱿鱼、金枪鱼、鰤鱼和秋刀鱼[13]。这些变化不仅反映水产资源的变化和消费者喜好的变化,同时也与水产品贸易国际化、经济发展变化密切相关[12]。

2.2.4日本鱼糜制品消费状况在日本,水产加工品的消费喜好也在发生变化。传统鱼糜制品的消费量呈现下降趋势,而冷冻调理食品、冷冻生鱼片的消费量呈现增加趋势。在此以日本水产加工制品的代表产品———鱼糜制品为例加以详细说明。鱼糜制品在水产加工品中占的比重最大(30%),从1992年到2004年,日本人均购买鱼糜制品的支出从5000日元下降到3150日元(1万日元约合800元人民币)。因此,日本生产鱼糜制品经营体的数量由1992年2868个下降到2004年只有约2000个;日本鱼糜制品总的生产量由高峰期的103万t下降到只有65万t。鱼糜制品品种主要以鱼竹轮、油炸鱼糕和蒸煮鱼糕为主,三者占了总的鱼糜制品的90%左右,蒸煮鱼糕的生产量也从15万t下降到10万t[19]。根据日本总务省家计调查统计结果,进一步对鱼糜制品的购买群体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购买鱼糜制品多的人群大多为50岁以上,年轻人购买量明显少,而购买季节主要集中在新年前后。这主要与鱼糕是日本一种典型的年货有关[17]。据调查,日本人食鱼最多的年龄层为50岁以上男性,其消费量约是7~14岁男子的2倍。男女之间消费量的差别主要从20岁以后开始拉开,50岁的时候差别最大。男性消费较多可以考虑为在居酒屋下酒菜肴多为水产类的缘故。

2.3当前日本发展食鱼文化的最新动向在世界渔业生产量增长缓慢甚至下降的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水产资源的有限性。为确保水产资源的持续有效利用,推进日本食鱼文化发展和提高水产品自给率,日本政府在生产、流通、消费各阶段实施了多项政策保障措施。具体包括以下几项措施:(1)发展互联网,推进水产品等食品安全相关信息的网站建设,建立电子杂志的发行机制;(2)水产生态标志(生态系统、资源、安全性为基础的渔业活动所收获的水产物的证明标志)的推广;(3)日本农业标准(JAS)的制定及推广;(4)农林水产省及地方农政局,通过接受消费者的咨询,加强消费者对农林行政的理解。通过推进“食育”,促进地产地销,促进具有营养平衡的“日本型食生活”的普及[20]。

3结束语

水产品加工范文第7篇

[关键词]水产品加工业;产业协调度;产业化;产业高度

一、水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地位

水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是渔业生产的延续,所谓“加工活,则流通活,流通活,则生产兴”,搞活了加工,货畅其流,无形给养殖生产开辟了一个永久性的高速通道。因此,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于整个渔业的发展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不仅是我国当前加快发展现代渔业的重要内容,而且是优化渔业结构、实现产业增值增效的有效途径。

1 水产品加工业是提升渔业产业高度的重要力量

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表明,如果二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快于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则表明该产业的产业高度有所提高。而在我国第二产业内部以水产品加工业为主导产业,因此水产品加工业增长速度高低则影响我国渔业产业高度化的进程。

近年来我国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较大进展,水产品加工业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如2005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比上年增长4.1%,渔业经济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3.7%,而同期我国水产加工品产量比上年增长15.8%,产值比上年增长19.2%。无论产量还是产值的增长速度都高于整个渔业。而且2005年水产加工产量的增长速度也高于2004年。在水产加工业中,增长较快的有冷冻水产品,比上年增长21%;鱼糜制品比上年增长35%;干制品比上年增长7%;藻类加工同比增长15.5%;罐制品同比增长19.62%。其他水产加工品比上年增长16.48%。珍珠产量比上年增长48.6%。

2 水产品加工业是加强产业协调度的有效途径

水产品加工业上接水产养殖业,下连水产品物流业,是实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高效发展的重要关联产业。水产品加t业的发展如果与优势水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流通市场建设紧密结合,实行加工带基地、流通促加工,这样深层次、多系列的水产品精深加工,不仅能够加快初级水产品转化,拉动水产养殖业的深度发展,优化水产品区域布局,而且通过提高水产品的综合利用、提高增值水平,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营销产品,延伸渔业产业链条,有助于渔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整合。

2005年我国水产加工业在政府的扶持和企业的努力下,克服了国外对我国水产品实施的贸易壁垒,水产品加工业由初级冷冻产品向较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发展。2006年,深加工水产品占出口总额的46%,比重比2002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深加工的发展,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实现了渔业增效,2006年深加工对虾出口占对虾出口总额的83%。

3 水产品加工业实现了渔业产业化与特色产业的良性互动

中国渔业资源丰富。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不只是经济总量的简单扩张,而是在渔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加工品种、技术不断演化的基础上实现的由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向高级的升华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以水产品加工园区为依托,以产业化经营为基本路径,以合理开发利用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为着力点,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促龙头”的良性循环格局。通过对特色渔业资源的精深加工和标准化加工,不仅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而且丰富市场供给,满足不同层次、品味消费者的不同消费需求,有利地提高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水产加工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由于市场需求尤其是海外市场的不断增长,中国的水产品加工行业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

1 水产加工业的整体实力明显提高

我国水产加工企业的年加工能力由2004年的1426.6332万吨增长到2006年的1799.4233万吨,实际水产加工品总产量由2004年的1031.9943万吨增长到2006年的1332.4807万吨。2006年冷冻水产品产量为819.7581万吨,占加工总量的61.5%。因此,整体上来说,我国的水产品加工能力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产业结构正逐步发生变化,由过去的初步加t、粗加工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且追求多样化、系列化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加丁技术水平不断上升,质量卫生意识大大增强,品种结构合理,产品多样,并已成为水产品出口的主导产品。

2 在水产品深加工等高附加值的领域,中国的科研和加工能力崭露头角

中国提取河豚毒素成功并取得高纯度的结晶,从而获得美国fda认可并进入国际市场,结束了日本公司独霸市场的局面。从海洋生物中提取dha、epa、dpa、鲨鱼软骨素、活性多糖和多肽类等生物活性成分用于保健和治疗疾病,目前都已进入工业化生产阶段,这为中国水产品深加t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3 加工企业走向集中并基本形成了一系列出口加工园区

我国水产加工企业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区,这些地区的政府部门对水产加工业十分重视,分别制定了优惠政策,加上外资企业的积极介入,这些地区水产加工企业发展迅速,成为我国水产加工业的主力军。这些地区水产加工品的产量和产值以及出口贸易额都占到全国八成以上。

4 加工行业的品牌意识逐步增强

随着行业内部竞争的加强,一批有实力的企业逐步走上了品牌战略的轨道。水产加工企业特别是那些龙头骨干企业从未像现在这么重视自己产品的注册商标和市场形象。为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一些大宗水产加工品中被品牌产品占有的市场份额也越来越大。

三、我国水产品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产品加工业在沿海与内陆发展极不平衡

沿海水产品加工业比较发达,内陆水产品加工能力薄弱,与内陆水产品的产量份额不符。

我国水产品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沿海省份,加工品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沿海水产品加工相对来说技术比较先进、产品种类多、深加工产品比重较大。2004年山东、浙江、福建、广东、辽宁、江苏、海南水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水产品加工业总产值比重高达92.8%,从企业投资情况看,我国水产品加工企业投资也主要集中在浙江、山东、福建、广东、辽宁等几个沿海省份。

尽管内陆水产品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高达42%,内陆水产品加工业在整个水产品加工业中力量却非常薄弱,内陆水产品加丁量占总加工量的比重不足10%。内陆水产品加工原料主要是淡水产品,开发的产品主要是传统产品;以初级加工为主,精深加工、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少,产品附加值和利润率低;企业以个体私营为主,龙头企业少、质量参差不齐;产品主要在国内销售,出口产品少。

2 水产品加工深度不够,附加值提升有限,初级加工品依然统领市场

(1)加工比例较低。中国水产品加工比例不到总产量的三分之一,目前我国水产品加工产量仅为水产品总量的34.8%。而日本、加拿大、美国和秘鲁等国家的水产品加工产量达60%90%。据fao的统计,2004年,世界水产品产量的61%(8600万吨)用于多种类型的加工,59%(5100万吨)的加工产品用于供人类直接消费的冷冻、盐渍和罐装产品,剩余的为非食用目的。中国超过77%(3700万吨)的水产品(4750万吨)为人类直接消费,其中大部分为新鲜类型,余下的量(估计1080万吨)被用来生产鱼粉和其他非食用目的,包括直接用于水产养殖饵料。加工品比例低,与总产量不相称,影响了我国渔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2)我国水产品加工仍然以冷冻、冰鲜等初级加工为主,产品加工深度不够,深加工、精加工能力十分薄弱,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低,加工品附加值不高。我国水产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50%还处于80年代的世界平均水平,40%左有处于90年代水平,只有不到10%达到目前世界先进水平。2006年我国水产加工总量为1332.4807万吨,其中冷冻品和冷冻加工水产品达到819.7581万吨,占到了加工品总量的61.5%。随着技术的进步,对水产品进行冷冻越来越倾向于仅是作为一种保存方式,根本不能称作“加工”,这样计算,我国水产品的加工率就更低。目前市场上所谓的“深加工”产品,许多只是产品形态、包装式样上的改变,尚无法真正达到“深加工”的层次和档次。在国际市场上,我国水产品几乎只能作为原料和半成品出口,不仅售价低,而且由于缺乏市场竞争力,与渔业大国的地位非常不相称。如,中水集团在非洲东岸的毛里塔尼亚近海捕捞软体鱼类,并就近以原材料形式转销往欧洲,山东渔民也是将在黄海捕获的海产品就近送到韩国近岸,直接向韩国渔商交货,自己不能深加工。

3 加工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目前水产品的质量问题已成为水产品上市和出口的最大障碍。国内市场上,有些私营企业设备简陋,卫生条件差,工艺条件不严格,产品不进行必要的检验即流入市场;有的为获取不正当利益而不顾原料品质好坏或在加工过程中掺假使杂,人为地造成水产品的二次污染;在流通环节,一些不法商贩滥用添加剂甚至违禁药物和化学品进行水产品保鲜或处理,没有统一的技术质量标准,又无统一的货源渠道,导致质量参差不齐,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在国际市场上,出口水产品加工企业中,虽然已有不少通过iso质量认证及haccp认证的,但是许多企业不严格按照haccp生产,执行情况不尽如人意,而且具备较高认证水平的企业还不多。其中,同时获得美国fda认证和欧盟认证的企业则更少。

4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在信贷、税收、投资等方面,对水产品加t业的扶持政策比较少,从事水产品加工的企业与从事其他产品生产的企业之间的竞争没有明显优势,影响投资者的积极性和水产品加丁业的发展。水产加工业的科技开发和研究力量分散,科研经费短缺,基础性的技术储备严重缺乏,科研成果转化周期长,企业技术创新也缺乏政策扶持,与水产加工业发展要求有一定差距。

四、促进中国水产品加工业跨越式的对策

1 以现代渔业科技提高水产品综合利用率

开展水产品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和高值化技术研究,建立大宗、优势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体系,开发水产品深加t系列化产品和加工装备,配套完善加工生产线,全面提高我国水产品加工率,延长产业链;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原理与手段,建立水产生物产业资源研究和技术开发体系,为推动我国水产生物产业发展提供系统的科技支撑。

2 积极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水产品加工业产业高度

水产品深加工具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出口创汇率的“四高”特点,并且能带动一批相关行业如加丁机械、包装材料和调味品等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水产品进行深加工,也是充分利用资源、实现加工增值、缓解水产品市场供需关系矛盾的需要。为此,应积极开发并推广水产品加工业的关键技术。一方面应充分发挥现有科研力量的作用,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校与加丁企业合作进行科研开发,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科研开发机构和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究开发。另一方面加大国外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和管理的引进。在重视“硬件”引进的同时,更要注意“软件”的引进,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

3 通过产业化经营,提高水产品加工业的市场绩效

实践证明,为改变渔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规模小的现状,促进渔业技术进步,加速渔业科技成果转换,实行产业化经营无疑是一条较好的降低交易费用、缩短时间、提高水产品加丁业市场绩效的重要途径。根据水产品加t业的现状,当前重点从水产品精深加工和水产保健品、医药品起步,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品档次。并以水产加工企业为龙头,通过市场,实现渔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合理组合,提高渔业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实现渔业生产标准化、滟业环境生态化。

4 逐步完善水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水产加工品的质量

尽快建立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wto要求的水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和标准。wto协议中要求各成员国在贸易中遵循国际标准或以国际标准为依据的国内标准。目前发达国家水产品出口标准大多数采用国际上盛行的haccp制度,以确保产品质量。另一方面,《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中并没有规定只能以国际标准为准,也可以制定以国际标准为依据的国内标准,而在实践中很多国家多制定有要求进协商遵守的国内标准。因此,为促进水产品的国际贸易,我国应在水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都要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实行质量控制。

5 政府加大对水产加工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水产品加工范文第8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发展这一主题来贯穿的。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个发展问题;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个发展问题;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更是个发展问题。发展是硬道理。我们当前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面对前所未有的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国内错综复杂的前进中的问题,必须加快发展。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增强经济实力,增强综合国力,才能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才能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信念。党要承担起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嵊泗县要达到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关键就是发展。嵊泗县有着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优势,以海洋资源为基础的水产品加工业,历来是重要的支柱产业,在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随着渔业资源的严重衰退,水产加工企业面临着新的问题、新的困难、新的形势,新的挑战,为此,本研究在对全县水产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调查的基础上,就嵊泗县水产加工业的发展提出不成熟的拙见,以供借鉴和参考。一、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的现状截止20__年底,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共有49家,占全县工业企业总数的25.5,拥有总资产28434万元,职工876人,创利301万元。地域分布是:菜园20家(7家停产),嵊山镇17家(8家停产),五龙乡5家,黄龙乡3家,枸杞乡4家,县直属1家。产品主要以冷冻品、小包装水产品、饲料鱼粉、速冻贻贝为主。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49家企业中,处于停产状态的企业15家,目前正常生产的35家企业中,有集体所有制1家,股份及股份合作制9家,私营独资12家,私营合伙7家,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有6家。(一)企业规模、技术、设备情况全县水产品加工企业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有12家。全县有冷藏库36座(见表一),冷藏500吨以上的5家,占14.3;冷藏200吨的12家,占34.3;200吨以下的19家,占51.4。企业的设备大多是以八十年代中期和九十年代初期购置为主,由于企业的生产设备陈旧、落后,企业只能维持简单的水产品加工流程,缺少先进高科技生产线,缺乏现代加工能力。表一全县水产企业冷藏能力情况表冷藏能力(吨/次)50020__00以下合计冷藏库数(座)5121936比

例()13.933.352.8100(二)企业厂长、经理素质情况35家企业厂长、经理中,年龄(见表二):在30—4/!/0岁的7名,占20.0,41—50岁的10名,占28.6,51岁以上18名,占51.4;文化程度(见表三):大专及以上的3名,占8.6,中专及高中的11名,占31.4,初中的18名,占51.4,小学3名,占8.6;职称:有各类技术职称的有15名(中级以下),占42.8。企业职工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1.8,中专及高中的占18.4,初中的占57.6,小学的占19.8,小学以下的占2.4,有技术职称的人员只占企业职工总数的4.2。表二企业厂长、经理年龄结构表分类项 目30-40岁41-50岁51岁以上合计人数(个)7101835比例()2028.651.4100表三企业厂长、经理文化程度表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中专(高中)初中小学合计人数(个)31118335比例()8.631.451.48.6100(三)企业质量、卫生认证情况在嵊泗县水产加工的35家企业中(见表四),通过ISO9000体系认证的有4家,占企业总数的11.4,获得HACCP认证的2家,占企业总数的5.7。取得国内卫生认证的企业20家,占企业总数的57.2,取得其他认证的4家,占企业总数的11.4,有5家企业未取得任何卫生规范认证,占企业总数的14.3。35家企业中完成各国官方注册的企业7家,占企业总数的20,(4家企业完成了日本官方注册,2家完成韩国官方注册,1家完成欧盟注册,其中1家企业完成3个官方注册。)表四水产加工企业质量、卫生认证情况表项 目ISO9000HACCP国内卫生认证其他认证未取得认证合计企业数(个)42204535比 例()11.45.757.211.414.3100(四)企业运营能力及效益情况20__年,全县水产加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6084万元,销售产值30562万元,产销率84.7,比标准96少11.3个百分点。35家企业中盈利在5万元以上的10家,微利企业16家,亏损企业9家。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301万元,其中盈利企业创利491万元。整个行业利润主要集中在5家规模以上企业中,仅黄龙鱼品厂就创利260万元。亏损企业亏损额190万元,亏损面25.7,亏损率38.7,户均亏损21万元。从经济类型上看:股份合作制企业亏97万元,私营企业实现利润118万元,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处于优势,除1家企业亏3万元外,其他5家都盈利,且盈利总额为280万元。表五水产加工企业盈、亏情况表项 目 盈利5万元以上微利企业亏损企业合计企业数(个)1016935比 例()28.645.725.7100二、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一)海洋渔业资源衰退1、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生效和实施,使舟山海洋捕捞失去了部分传统渔场,部分渔场受到严格限制,而导致捕捞业的生存空间的缩小,从而制约了捕捞渔场的拓展。2、渔业资源衰减,大量的渔民争抢有限的水产品资源,造成了可开发利用的品种资源减少,突出了“船 多鱼少”的矛盾。3、传统的“靠海吃海”的观念根深蒂固,对转产转业的认识不足。加之财力、物力的制约,很难改变渔民的捕捞作业结构。政府和主管部门,虽然重视渔民的捕捞作业的调整,但受物力、财力及其它环境因素的制约,没有真正大力度的、有效的、支持捕捞渔民的作业结构调整。上述原因直接影响嵊泗县的渔业产量,海洋渔业资源的衰退,经济类水产品大幅度下降,经济鱼类收购价格的上升,高昂的收购价加上全县水产加工业多数以粗加工为主,缺少精深加工的产品,使简单的水产品加工几乎没有利润,有的企业采用代收购、代加工来维持企业的生存,给水产加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二)市场竞争能力薄弱从企业规模、技术、设备情况看,嵊泗县的绝大部分水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无自主产品开发能力,加工设备简单,产品单一,加工量比例较低,加工技术含量低,高附加值产品少,很少或没有开发废弃物综合加工和利用,传统产品加工技术落后,水产食品仍然沿用几千年来传统的作坊式手工加工方法,市场需求逐渐萎缩,明显缺乏市场竞争的能力,企业一直主营以冻小黄鱼、冻鲳鱼、冻虾仁、冻蟹等各种经济水产品为原料的产品加工,直到近几年才发展有星鳗片、贻贝等加工。企业缺少配套产品及特色产品的生产,产品升级换代缓慢。截止20__年底,水产加工产品中获各级名牌产品的企业有8家(见表六),占企业总数的22.8,在获名牌产品企业中,有1家企业获得国家级名牌产品,6家获省级名牌产品,1家获市级名牌产品。表六水产加工业获名牌产品的企业统计表项 目总数获国家级获省级获市级小计企业(个)351618比 例()1002.9172.922.8(三)企业负债严重,抵御风险能力弱到20__年7月为止,嵊泗县水产加工企业共计负债总额22386万元,其中长期负债4328万元,短期负债17967万元。资产负债率高达79.1,比标准值超出19.1个百分点。从企业现有流动资金来源构成看(见表七),银行贷款占63.6,自有资金占27.6,外来资金占2.6,民间借款占6.2。因此,抵御风险能力较弱表现在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负债经营程度高,贷款比例高达75.6,偿贷能力较弱。一旦市场发生变化,资金周转发生困难,就可能使企业陷入无力支撑的困境。同时,企业负债率过高,产生企业融资信用不断下降,最终导致融资渠道不畅。表七水产加工企业流动资金来源结构表资金构成银行贷款自有资金外来资金民间借款合计比例()63.627.62.66.2100(四)企业采、销的局限性通过调查,嵊泗县水产加工业在原材料采购上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企业的采、购信息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本企业的采购员,另一个是来源于对方的推销员。企业主要以自行收购为主,国内市场中调拨的很少,大部分是来自本市,目前,无一家企业利用远洋捕捞水产品和国外进口水产品。产品销售是实现企业利润的重要环节,再好的产品如果在销售环节上出现障碍,不仅影响销售量,也给企业的利润增长带来很大影响。调查发现(见表八),全县水产品加工企业产品销售固定商家的占10,为对方做订单的占6.7,企业通过批发商销售的占33.3,通过零售渠道的占6.7,企业直销的占43.3。企业产品销售渠道单一(见表九),销往国内外的产品主要是本省和上海市,其中销往上海的占50.7,销往本省的占28.1,销往山东的占14.9,销往其它省市及国外的占6.3。所有出口产品主要销往韩国和日本。表八水产加工企业销售结构表项目固定商家做订单批发商零售企业直销合计比例()106.733.36.743.3100表九水产加工企业销售结构表项目上海本省山东其它省市及国外合计比例()50.728.__.96.3100(五)企业人员素质低,管理水平亟待提高企业人员的文化程度偏低,管理人员年龄偏大。在35家企业厂长、经理中,年龄在51岁以上的占51.4,而40岁以下的仅占占20.。在35家企业厂长、经理中,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的仅有3名,占8.6,初中以下学历的占60。在企业职工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1.8,初中以下学历的占79.1。有技术职称的人员只占企业职工总数的4.2。人类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之上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产品的生产、商品价值的提高、企业的成长乃至国家竞争力的增强,都必将更加依赖于知识和掌握知识的人力资源。知识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生产和传播知识的人力资源己成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嵊泗县水产加工企业人员素质整体偏低,导致了管理的难度和企业经营能力的低下,导致了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导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同时也导致了劳动生产率偏低。(六)传统与世俗文化的制约嵊泗渔民久居海岛,世代以打渔为生,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捕捞渔民家庭以渔业为主要生计。渔民长期出海作业,加之海岛的相对封闭,较少与其他方面人员接触,对外面的产业的信息也了解不多,更谈不上掌握新的信息。加之传统与世俗文化的影响,嵊泗仍有部分渔民喜爱捕捞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喜爱与大海生活,也比较爱渔村这种闲暇的生活方式。在企业发展中,缺乏居安思危的战略眼光,缺乏发展与创新意识,要求他们放弃原来喜欢的工作方式,去寻找新工作,去搞科技创新,将会承受一种非经济的和经济的压力,因此,造成了企业的停步不前的局面。三、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重点:嵊泗县水产品生产和加工重点是:优化产品结构,推进贝类、中上层鱼类、藻类加工产业体系的建立,培植和引导几家具有活力的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加快企业技术改造,促进加工产品的开发,要开发低值产品和废弃物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发展既有营养又食用方便的加工食品,提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重点突破的几个方面:1、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加快高精水产品的加工;2、产品开发以大众化、现代化、方便化、快捷化为主;3、扶植科技含量高的休闲食品、快餐水产食品及开发保健品和功能食品;4、开发新捕捞对象加工成食用及制成优质鱼粉、鱼片、鱼糜、模拟食品和调味品,重点研究蟹类加工,枸杞的贻贝加工,黄龙的虾米、鱼粉加工等。5、尝试开发精制食用鲜鱼浆,进而以鲜鱼浆为原料生产风味的方便食品、微波食品及色香味俱佳的合成水产食品,提高低值产品的综合利用率和附加值。6、加强水产标准体系建设,全面推行HACCP管理系统,严格保证水产品质量、品种、生产技术、生态环境等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消灭无标生产,培植水产名牌产品,提高竞争力。四、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对策(一)明确思路和目标,加快水产品加工业发展步伐。县委、县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发展水产品加工业重要性的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对水产品加工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落实各项优惠措施,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服务质量,使水产品加工有一个突破性的发展。(二)深化改革,培育龙头企业面临新的形势,培育 龙头企业迫在眉睫。为此,要引导水产品加工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确定主导产品,实施名牌战略,围绕主导产品,形成规模化生产、系列化经营。对产品质量高、科技含量高、经济实力强、市场潜力大、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给予扶强扶壮。促成水产品加工流通为主的素质较高的企业集团的成长和壮大,推动渔业产业化向更高水平迈进。(三)加快水产加工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企业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和途径。要加快企业的人材培养,包括技术人材、外贸人材、经营人材的培养和企业家队伍的建设。要加大对行业的技术改造和金融支持力度,并争取国家及省市有关部门的支持。积极引进相应的生产技术装备,努力使嵊泗县水产品从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综合利用方向发展;同类产品从单一品种向多样化、系列化发展;从大包装向小包装,大冻块向小冻块、冻块向冻条、单冻转变,提高其产品附加值,重点要加强对低值鱼类的综合利用,开发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各类方便休闲食品。逐步加大水产精加工的比重。(四)加强和改进水产加工业的行业管理目前,嵊泗县水产加工企业除少数几家重点企业外,大多数企业存在规模小,管理薄弱,装备落后,各类人材缺乏的情况。有些企业为了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相互压价,低价竞争,最终导致“肥水外流”。因此要加强对水产加工业的规划引导和行业管理。建立健全行业管理组织(包括行业管理协会、各专业协会),并赋予必要的工作职能,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充分发挥协会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认真分析研究国内外水产加工业的发展趋势,结合嵊泗县实际,适时提出行业发展指导意见,促进行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五)积极招商引资,加速推进水产品工业的建设遵循“谁投资、谁得益”的原则,积极招商引资,吸引外商资金和民间资金积极参股园区基础设施开发,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因地制宜建立规模适中的工业园区,生产模式以大企业为龙头,小企业围绕大企业,进行产品配套生产,从而提高“团体”竞争力,促进企业的产品升级,避免竞相压价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六)加强水产加工业的质量管理,提高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突出自己的特色,走质量效益型的水产加工业发展的路子。加工企业要尽快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出口企业要严格按照国际通行的质量标准组织生产。政府应集中建立水产加工检测中心。加强检测,提高防范能力,避免“绿色壁垒”阻档。要积极培育水产加工的新品牌。提高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七)加强水产加工业的信息化建设中国加入WTO后,企业直接面对国际竞争,信息将成为决定企业命运的关键。因此,要把信息化用在企业的内部管理、销售、生产技术、新产品研发上,用信息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形成企业的“造血功能”。在有条件的企业中制作企业网页,扩大企业知名度,从而改善销售渠道,扩大销售范围。增强企业广告投入,设立专业销售部门,增加连锁销售点,建立固定的销售网络。采用互联网大力收集人才信息和科技信息,密切掌握市场发展动态。(八)努力创造条件,尽快全面提高企业人员的素质全面提高企业人员素质,有赖于人力资源的整体性开发,而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以完成全民族开发为最终目标,因此必须由政府也只有以政府为主才能完成这一宏大的工程。人力资源的整体性开发主要靠教育,教育的发展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劳动力知识存量的多少、国民素质的高低和人力资本的形成,从而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由于历史的原因,嵊泗的教育发展水平欠账太多,仅靠政府投资往往力不从心。可以考虑引进市场机制和个人力量,为了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巨大利益,政府要勇于放弃眼前的较小利益和既得利益。尤其要把庞大的行政开支再降下来,降低行政管理中公共物品供给的实际成本,腾出的资金用于教育全县人民。

上一篇:救援行动范文 下一篇:融资理财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