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对大学生利弊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6 04:02:12

手机对大学生利弊总结

手机对大学生利弊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甘肃;大学生;微博诉求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3-005-03

一、调查背景

(一)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微博(MicroBlog)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和获取平台,是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并可以公开的媒介形式”。其核心是用简短、快速、不超过140个字符的话告诉人们自己在做什么。早在2008年,CNN就已经在其网站头条承认手机微博的社会地位,事实上,微博已成一种新型传播媒介,并在高校学生中被广泛使用。

微博的信息快、传播范围广、参与程度高、操作简单便捷,因而推广和普及非常迅速。利用好微博,通过微博平台,让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了解重要信息,分享个人经验与情感,学习他人成果,对促进甘肃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微博这种全新的传播手段,甘肃大学生之间能够搭建更为顺畅的信息交流、思想沟通和资讯互动的平台,有利于提高相互之间、对信息、对社会的认知度。

(二)调研内容及方法

本次调研内容主要包括甘肃大学生对微博的利用程度、使用习惯、市场及信息需求等。具体采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进行调研。

首先,通过文献查阅,结合微博的传播特性,针对甘肃大学生使用微博的利弊、意义等进行分析。其次,利用调查问卷获得的反馈,具体分析甘肃大学生对微博的需求程度、使用情况,以及微博在他们学习、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起到的现实意义。再次,采用个案访谈法,针对使用微博的典型甘肃大学生进行个案分析,深入了解其使用微博的现状与方法。最后,汇总所有资料,总结出有效结论,提供更好地让大学生利用微博的可行性建议,使甘肃大学生能够扬长避短,更好地利用微博这一新兴媒体,为个人的学习成长服务。

二、调查内容及分析

(一)微博的特性

1、信息便捷即时,信息源多样,报道速度快。相对于传统媒体,微博的便捷性、即时性以及产生的现场感超过了其他媒体。豎这是微博所具有的先天优势。它可以依托手

机,当有全球性事件或突发性事件发生时,用户无论身处何地,都能便捷地通过微博发表自己的观点,为他人提供信息。

2、信息传播途径多样,可跨媒体。微博可以将简单的闲言碎语快速便捷地于手机短信、彩信、Email、Web网站、Wap网站等多种媒体,使其相互关联、共同作用,一起构建起计时的信息世界,使用户发表言论、感想和经历,有效地实现媒体间的信息互通。

3、信息传递速度呈现几何级数效应。由于分享与搜索同步化,微博的转发功能和传播速度呈现“核裂变”式的几何级数效应。尤其是名人微博所具备的名人效应,使其微博的关注和转发更能起到示范作用,更加迅速地带动其粉丝参与其中,从而制造出巨大的舆论场。这就意味着,微博可以把一个突发新闻事件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内传遍全球。

微博方便、快捷,能够为甘肃大学生提供学习、就业、购物、娱乐等方面信息;能够让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如:新闻观点、情绪宣泄、灵感突现)及时发送到个人微博上,实现信息交流与沟通。微博的利用,可以有效地减小东西部大学生之间接收信息的差距,同时能够实现东西高校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这对于带动甘肃大学生紧跟时代与社会步伐,实现更好的个人成长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问卷调研分析

本次调研采用按学院、年级、性别分层抽样的方法,在西北师范大学共抽取500个样本进行了问卷填写,全部收回。经过最终统计,共有473份有效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微博的利用程度、使用习惯、市场及信息需求等。调研问卷结果数据分析如下:

在调查的所有甘肃大学生中,有386名同学开通了个人微博,占为81.61%;87名同学未开通个人微博,只占18.39%。在未开通个人微博的大学生中,有39名同学是大一学生,占所有未开通人数的44.83%,因为他们还没有电脑。说明微博的使用受经济状况的影响,在微博的利用率上,西部的大学生要低于东部的,农村的大学生要低于城市的。

在利用个人微博的甘肃大学生中,有159名大学生平均每天花半个小时左右时间使用微博,占41.19%;有138名同学每天花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占35.75%;73 名同学每天花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占18.91%;利用三个小时左右甚至以上的同学有16名,仅占4.15%。这说明,甘肃省大学生对微博的使用时间比较适度,总体利用率比较高。从与转发微博所使用的工具来看,几乎所有的甘肃大学生都使用固定网络,因而只能在固定上网时间中抽出部分时间使用微博。40.41%的大学生同时使用移动手机,这样可以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因而平均每天用在微博上的时间较多。

通过该表可以看出,67.88%的甘肃大学生使用微博的目的是表达自我情感,60.88%是记录生活与成长,52.85%了解朋友状态。这些均已超过一半,表明大部分学生把微博当作关注自我和朋友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微博承载着释放个人情感、记录生活以及发表观点的价值诉求,这也意味着微博是甘肃大学生表达自我的重要舞台。此外,49.48%的甘肃大学生使用微博是为了获得资讯,45.08%是为了休闲放松。这说明微博作为一种信息平台,能够满足甘肃大学生的多种信息诉求。

手机对大学生利弊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大学生 股票投资 利弊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的强势发展必然引致金融市场的兴盛,股票投资作为金融投资与理财的一个重要手段,对现代人们生活的影响不可小觑。特别是当前股票市场持续走高的趋势下社会的炒股热情高涨。而大学生作为新知识、新事物的优先接触者,对股票的投资热情也随之膨胀,许多大学生被吸引投入到股市之中,形成校园“炒股一族”。大学生炒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大学生炒股一方面凸显出当代大学生群体已经思考经济问题的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的迫切愿望;另一方面这一实践过程也显露出了一定的弊端。

一、大学生炒股的利

(一)大学生炒股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巩固,是学以致用的最好体现

理论结合实际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对于经管类、金融类专业的学生,特别是投资与理财、证券投资等专业的学生而言,炒股无疑为他们提供了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大学生投入到股市成为股民,在切身体验社会实践的同时发现自身在理论知识方面的欠缺与不足,这将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认同。

(二)大学生炒股可增强对资金分析判断和使用能力

大学生在炒股过程中,通过自身的探索与学习并主动同一些有经验的股民前辈的交流、请教,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股票和证券投资的认识。在对自己拥有的资金资源使用方面,懂得如何以最小的资本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怎样运用自己有限的资源在投资理财中获取最大限度的增殖。从而提升自己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感知能力和对资金的运营能力,把自己培养成一个真正会理财、懂投资的人。

(三)大学生炒股有利于增强责任意识

当代的大学生中大多数缺乏社会责任意识,他们多以自我为中心,不顾虑他人利益,对待感情懈怠、散漫,缺乏诚信等等。在面对变化莫测的股市和众多的上市公司,如何选择股票,选择什么股票、采用何种策略,都需要自己定夺,做出的决策可能会直接影响到自身拥有资金的盈亏,尤其是导致亏损后,会波及身边的人。对于有些家境一般的大学生来说,炒股获益了也许会为家庭带来一小笔额外收益,亏损则很可能直接加重家庭的负担。“炒股”使大学生通过切身体会实实在在的懂得自身肩负的责任的重大,懂得为自己负责,为他人负责,为整个社会负责。

(四)大学生炒股有利于提升自身对风险意识防范的途径

就一般情况而言,由于大多数大学生炒股投入的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如家长给的生活费,自己兼职、打工所得或者获得的学校奖学金等),投入的资金数量也较少,如果遭遇股市亏损,其损失的资金也不算很大,较之投资数额巨大的社会股民而言,并不会因此而造成过大的心里压力。同时,大学生在变化莫测的股市行情中学会提前对各种可能遇到的风险做好防范准备工作,极大地提升了大学生的风险防范意识,有利于更好地适应今后的社会经济生活。

(五)大学生炒股是一种与时俱进的体现

当今社会是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及时准确地掌握各类信息为大学生知识的更新、观念的转变及价值观的培养意义重大。大学生通过股票投资,使得他们重燃了对那些原本不太关注到的譬如国家政策变迁,国内外重大时事,社会财经等消息的兴趣。投资股票对知识、能力、技能还是经验和心理的要求均是全方位的、高标准的,那么在校大学生投资股票得到的锻炼和促进也是全方位的,不仅能使在校大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兼顾实践训练,又能在实践的磨砺中巩固理论知识,真正做到理论实践相得益彰。

二、大学生炒股的弊端

(一)可能影响到学业和正常生活

大学生炒股必然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的投入来研究股市行情。目标不明确、自制力差的学生一旦涉足股市,会不惜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用于炒股,扰乱了正常的学业秩序,学习效率也随之降低。加之现今手机的发展和普及之快,为随时关注股市行情动态信息,不少大学生股民有时会在上课时间利用手机、IPAD等时时关注大盘走势,有的甚至投入了全部空闲时间到股市行情的研究上,未能正确的分配学习与炒股的时间,从而影响了学业。

(二)可能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大学生炒股的钱大多都是从生活费里省下来的,一旦他们炒股赚了钱,可能会产生一种不劳而获的,花钱无度、大吃大喝,更甚者可能将炒股赚得的额外收益用于一些非法的渠道。对于心理不够健全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炒股的动机在于投机,而非单纯地为了拓展理论知识,积累实践经验。这类学生渴望成功,又畏惧失败。如果投机得利,他们会变本加厉,欲壑难填;一旦遭遇失败,他们会破釜沉舟,一赌定江山,极易培养变相的心理。这将给本不够健全的心理带来更大的创伤,终会恶性循环,导致不可估量的后果。

(三)有可能使个别在校大学生产生拜金主义的价值观

就在校大学生来说,他们有些人当中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最终形成,此时如果培养出他们金钱第一的拜金主义价值观,这对他们未来的成长及社会风气的形成是极为不利的。部分大学生在炒股中赚了钱,片面地认为金钱来得的如此容易,使他们喜欢上这种不劳而获的感觉,这种想法一旦在在校大学生中形成,将会对我们延续多年的勤劳致富的价值观念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三、如何进行因势利导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炒股现象的客观的分析,虽然大学生炒股有利有弊,但我们不可片面的否认任何一方的作用及影响的存在,只要在现实中家长、学校、社会能够给予在校大学生一定的正确引导,相信在大学生在“炒股”这个问题上会将许多不利于学习成长的弊端转化成学业路上的助力。据此,笔者尝试性的提出相关的引导对策与建议:

(一)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炒股与学习的关系

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其首要目的就是学习,现阶段应该将主要的经历投入到学习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上去。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只有认清现实,准确定位自己,才能以正确的观念塑造自己。学校与家长也要积极正确的引导学生合理的安排、分配时间,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炒股、投资,真正实现学习实践两不误。

(二)注重理财教育的同时加强风险教育

众所周知,股市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基于此,应加强学生投资理财教育和风险教育。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或宣传引导,提升学生的风险防范意识,运用反面案例教学讨论方式,并以此为警示,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股市风险,同时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风险预测习惯和能力,使大学正视股市投资的收益和风险,避免盲目交易和投资。同时,对于非金融投资专业学生,使学生在拓展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加投资理财专业知识的摄入量,切实的解决在炒股实践中遇到的一些理论知识及风险防范方面的问题。

(作者单位为民族学院)

[作者简介:骆海燕(1989―),女,甘肃武威人,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在读硕士。]

参考文献

[1] 彭鹏.对在校大学生炒股现象的调查与分析[J].科技信息,2009.

[2] 关永志.大学生炒股的利弊分析[J].文化经济.

[3] 李云波.大学生炒股,利大还是弊大[N].桂林日报,2007-12-07.

手机对大学生利弊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移动终端app 英语 自主学习

一、总结

21世纪以来,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的互联网发展特征对社会进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MP4、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ipad等各种移动设备相继得到开发和普及,其使用群体――大部分是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年轻人群体――正在不断壮大。而在这些移动设备中,APP应用程序――一种新型的第三方应用的合作形式,以其新颖有趣,便捷智能的特点在其使用群体中广受欢迎。本文拟通过对当代大学生使用移动设备APP进行英语自主学习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进一步阐述其特点意义和价值,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老师更好地教学,APP开发商更好地完善软件提供参考。

二、英语专业学生使用英语APP情况的调查和研究

本研究调查对象为安徽理工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学业阶段以大一到大三为主。调查数据显示,在“通常在何种情况下使用英语APP”多选问题上,75.67%的学生选择了课外自我提升时,48.72%的学生选择了做作业时,39.38%的学生选择了休闲时,14.63%的学生选择了上课时。在“使用的英语APP类型包括哪些”多选问题上,93.35%的学生选择了字典类,53.23的学生选择了背诵词汇类,52.15%的学生选择了听力类,8.92%的学生选择了口语类,3.09%的学生选择了阅读类和其他。以上问题中,特点的选择可见使用APP时间可以看出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易于将被动化学习转变为主动化学习。APP类型问题上可知大部分英语专业大学生对于英语的听说读写各部分软件利用的比较充分,在懂得合理分配使用APP程序的时间的前提下,也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身知识结构和层次的APP程序。

三、非英语专业学生使用英语APP情况的调查和研究

本研究调查对象为安徽理工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业阶段以大一到大四为主。调查数据显示,在“通常在何种情况下使用英语APP”多选问题上,36.09%的学生选择了课外自我提升时,72.56%的学生选择了做作业时,27.28%的学生选择了休闲时,36.18%的学生选择了上课时。在“现有英语学习类APP的不足是”的多选问题上,51.23%的学生选择了浏览、运行时常有卡机/黑屏/闪退的情况,43.51%的学生选择了存在泄露隐私、病毒、广告等安全问题,64.19%的学生选择了常常需要更新和下载,花费较高的网络流量费,49.92%的学生选择了不能补充课堂学习,20%的学生选择了占用太多课堂时间。以上问题中,可知非英语专业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被动地接受知识,需要引导和督促。另外,英语APP中存在的植入垃圾广告、卡机、黑屏、闪退以及泄露隐私的情况,也是影响大学生选择APP的一个重大原因,亟待开发商解决并完善。

四、目前英语学习类app在大学生学习中的应用情况及分析

目前的英语学习类APP在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词汇类,字典类,听说类这三大类别。

1.单词作为构成英语语言的重要成分,从小学英语考试到高考英语再到各类英语考试,都有背单词的必要,这就使得背单词APP成为了发展最为迅速的一派。这其中有短语场景记忆法、图片记忆法、游戏记忆法等众多个性化、多样化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单词,学生可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及其呈现方式,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确定学习进度,制定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学习计划。由于能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使得语言学习向个性化方向发展而深受众多大学生的欢迎。

2.英语的学习需要学生对英语基本知识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这就要求他们首先要对英语词汇的发音及概念意义有准确的理解,最终摒弃汉语思维对英语学习的干扰,形成地道的英语思维模式,能够在书面和口语上流畅准确地用英语表达。而为了准确地学习英语,掌握英语基础知识,英语词典的意义不言而喻。学习英语的大学生们首先需要对每一个英语单词的发音有准确的掌握,其次需要对每个英语单词的意义有准确的理解并能够准确地在实践中运用。对于当代大学生们来说,较之于课堂学习,移动APP化的学习软件摆脱了时空上的束缚。借助于移动互联网,能即时搜索、发送与分享信息,其便捷性为众多大学生所喜。

3.英语听说能力直接满足人们渴望交流,表达自我的迫切需要,任何一个学英语的人都梦想着能听懂和说出流利的英语。现在的英语听力类app多半具有完备的资料库:按难度划分听力材料,所有听力材料由专业英语教师精心筛选、编缀而成并每日更新;科学的学习流程:听一篇文章就像上一堂听力课,听新单词、泛听文章、句子临摹、全文回顾,各个环节层层递进,全方位掌握文章;任务式学习方法:以任务为导向安排新学和复习计划,让学习易于坚持更兼具趣味性。

五、结语

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丰富的信息内容和迅捷的信息传播为英语学习注入了新的活力。英语学习类app在当代大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的潜力还有待开发;而大学生也应正确认识英语app的利弊,合理选择并使用适合自己的英语app。

参考文献:

[1]陶t.大学生利用智能手机开展移动学习的现状研究[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9).

手机对大学生利弊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文化;高职院校;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1.072

1969年美国为了重新树立在军事科技应用开发方面的领导地位,进行联网的研究,这就有了网络的雏形。之后用于科研教育方面的领域,1995年互联网开始进入商业化运作。而在1995年,中国也开始向社会各界用户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互联网开始在中国蓬勃发展,并对中国各行各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相较于只能形成一种几乎是单向的传播的传统媒体,网络的崛起,不仅能得到受众的反馈,更能形成多种渠道、多层次、无限制的传播,传播活动的模式走向了新的巅峰,让中国走进了数字化时代。

1组成网络文化的两大重要因素

1.1什么是网络文化

网络来源生活,网络文化的发展归根究底是以社会为基础的,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多种多样的新媒体也应运而生。网络文化也就是在这样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借助不同的新媒体为载体,在复杂的网络空间各种信息的不断传递、交融、延伸的过程中,最终形成的各类文化活动、文化方式、文化产品、文化观念的集合。

网络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当它与其它实体文化相融合时其实也就是社会文化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形成的一种自身独特的文化行为特征、文化产品特色、价值观念和沟通方式的文化现象。网络文化一旦形成,不管是对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还是对当前和未来人类的生存、生活,都是极具冲击力、影响力和渗透力的。大部分的人可能理解的网络媒体、数字杂志、数字报纸、移动电视、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都在传播着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比如像百度、谷歌这类的搜索引擎;还有像新浪、搜狐、雅虎等类型的门户网站;以及QQ、微信、微博、人人网等社交网络媒体、论坛贴吧、行业信息网站、视频网站等等都是人们普遍关注的、或者说都是最容易获取信息而受到关注的一类。

当前中国的网络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在新世纪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着社会稳定、民心所向,是意识形态领域最为活跃、争夺最为激烈的“沃土”;它是传统文化的新型载体,也是新时代创新与发展的重要载体。

1.2各类信息、知识是网络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网络文化作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与媒介共同促使的产物,必然存在现实社会大多数存在的已知的、创造中的知识以及其他各类碎片的、零星的或系统的、系列的信息。

理论知识、商业往来、法律依据、体育竞技、科教文化、娱钒素缘鹊纫磺兴能想到的、需要的都能在网络文化中找到,并且这些内容由于不同的传播者的理解不同,出来的内容即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给大众提供的知识、信息选择性较大,使大众难于判断其真实性和可靠性。

1.3新媒体的应用服务于网络文化传播

由于现代社会的网络文化交流越来越国际化、全球化,不论是大到国家外交、经济交流,还是小到人们对新鲜事物的猎奇心理,信息的传播都需要更快捷、更高效的传递。为了迎合时间碎片化的需求、满足随时随地地互动性表达与更具个性化的信息需要,使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满足更强的选择主动性,让新媒体的市场细分更加充分,导致新媒体的出现更加具有多样性。其特有的互动性、个性化和时效性为网络文化传递带来了明显的优势,信息传播的效率大大提高,但这并不代表没有弊端。

近年来,部分新媒体在开发、研究、推广的过程中,难免存在漏洞,一些不法分子,会利用这些漏洞,不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发展的信息,甚至一些高科技人员应用黑客技术侵入国家各行各业安全系统、危害社会、损害大众网民的利益。比较常见的手段是通过软件、APP客户端的木马病毒植入,用户下载使用后,导致设备终端的重要私人信息被盗取。

2网络文化传播过程中对高职院校教学活动的利弊分析

2.1高职院校大学生从网络文化中可以更高效汲取广泛的知识和信息

网络文化内含广泛的知识和信息,大学生日常学习中所需要查询的天文地理、物理生物、名词解释、中外文翻译、各类影音学习教程(微课程、视频课程、慕课(MOOC)课程)、文档资料、技术应用等都能通过网络找到,这无疑给大学生们提供了最为快捷、效率的知识大平台。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们也喜欢通过各种网络应用软件来满足自身的休闲娱乐需要,比如网页浏览器、天气预报、地图查找、视频客户端、购物、聊天软件、论坛等。

2.2高职院校大学生在网络交流平台中可以维系稳固的人际关系、提升班级的凝聚力

社交网络媒体比如QQ、微信、微博、人人网等,论坛贴吧这类交互性很强的平台,对于喜欢结交朋友的大学生,喜欢关注各类明星、产品、话题的大学生,微博、论坛这类媒体也能很好的满足他们的需求,认识更多的朋友、了解更多需要的信息。同时使地理空间上的距离限制得到了极大的弥补,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对于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们,在新的环境中,加入班级群,通过网络的文字、语言表达个性的自我,能够迅速的找到共同话题,瞬间拉近新同学之间的距离,减少陌生感。能够更好的团结同学,增强班级的凝聚。

2.3网络文化对高职院校存在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根据《网络文化对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教学活动影响的问卷调查表》中统计数据表明:(1)由于网络文化中的信息量大、内容庞杂、不易甄别,部分学生在自制力差的情况下会受到负面消息的吸引,例如,在问卷统计结果中显示,其中有24%左右的同学看到网络文化中的负面消息、反动宣传文章或讨论会好奇、并进去看看。(2)由于网络环境的复杂性、自由性,隐蔽性,广泛性,让更多的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看法时,畅所欲言、出口成“脏”,低级、污秽的词语、符号、图文广泛传播,毫无限制。在调查问卷中,选择偶尔有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的高达68.4%。50%左右的学生认为网络是不健全的,尚待与现实社会相适应的规范。(3)网络文化的传播,新媒体的应用丰富学生生活的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半数以上的人都存在上课用手机的现象,而真正用于课堂需要的仅仅只占到18%左右,大多数人都是选择聊天、看新闻、看电影、娱乐节目等。

2.4网络文化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人格建立上的不良影响

现今,国内外在研究网络文化利弊、网络生活现状调查分析研究、网络教育市场发展趋势分析等研究成果中,不同程度的指出现代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度也越来越高,网络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大多数人提出的理论中主要涉及的方面是要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构建良性的网络文化环境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社会文艺组织、文艺工作者甚至全体网民共同关注,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加强网络道德与心理教育等方面。

经国内外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网络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的广泛传播,使得网络文化丰富多彩的同时也良莠不齐,网络文化信息的受污染程度有日趋严重的迹象甚至容易引起大学生违法现象,比如暴力网站、中存在内容污秽、不健康的网络文化信息;虚拟诈骗、虚假谣言、诽谤等恶意信息;木马病毒、黑客事件;人肉搜索、侵犯隐私;网上抄袭;容易引起大学生思想极端、盲目跟从、力求捷径等现象,对网络道德规范的树立、对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思想、人格建立的相关教学活动提出新的挑战。

现阶段,网络文化的传播更多的偏向商业利益化,比如现在的许多所谓的主播、网红,或多或少的被网络推手挖掘出来,重新进行包装,让他们被更多的人认识,进而走向其他的行业领域,赚取更多的利润。这类主播、网红的年龄也趋于低龄化,很多大学生在意识到这类易出名、易赚钱的行业,都趋于利用自身的外貌优势、声音优势、语言优势、技术优势(网游)等或吸引来更多大众的关注或赚取可观的收入。在这个过程中,容易使大学生走入一个误区:坐在家里玩也是可以有人欣赏和喜爱的,甚至是成为名人的。

再比如,一个中国明星的离婚案,可以引发一个社会甚至是来自不同国家网民的关注,大家可以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进行公开、自由的讨论,基本所有的网民都有能力在几分钟内传播上万条错误信息,还可以不断增加一些虚构情节,同时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很难追查其源头,更难以完全封锁不良信息,当不同的论调同时出现在网络上,一些没有太多辨别力的学生如果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不懂得去加以选择就全盘吸收,甚至是将没有核实的虚假信息再次传播出去,则会对学生思想、人格建立,事件当事人和社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2.5网络文化对高职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的不良影响

现代人中有一部分过分依赖网络,社交圈也局限在网络活动中,反而忽略现实中的交流,这不得不说也是网络传播效率过高、影响过分强大的弊端之一。网络使那些性格孤僻的大学生更加沉迷网络世界,他们可以在网络上跟别人夸夸其谈,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很沉默、不愿与人交往。网络还让有着共同爱好的大学生聚集到一起,形成了狭隘的亚文化群体的发展。比如很多大学生都喜欢玩的网游,一些自控能力比较弱的大学生,一旦沉溺其中,往往不能自拔,导致学业荒废。

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也显示,我174%的网民觉得与现实社会相比,更愿意待在网上,平均每6个网民里就有1个有上网成瘾的倾向。

3利用网络文化的优势开展教学活动的意义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对我国网络教育市场发展趋势和市场规模分析中说到的:以后的网络会更加多的渗入到人们的日常学生、生活、工作中去。显然,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和教学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那么,如何有效的利用网络文化,让网络教育、网络教学与现实教学相结合、让网络文化服务于高职院校现实教学,则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网络文化对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教学活动影响的问卷调查表》的问卷调查统计,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视屏学习,信息、资料、技术查找收集方面的使用情况,明显低于通过网络使用出行服务、购物消费、娱乐消遣、浏览网页等方面。

从市场占有率的角度来看的话,大学生在利用网络更多的进行视屏学习,信息、资料、技术查找收集方面的使用情况,占到的人数很少,在这个市场相对而言还很有争取更多人数的空间的,只要高职院校在教学方面合理的利用网络文化,做好正确使用网络文化的指引,还有很有潜力让这一市场趋向于饱和的。

所以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大学生群体中重点开展关于“正确、合理使用网络文化”等相关教育。

3.1从思想上正确引导,让学生以理性的态度、专业的眼光甄别网络信息

思想决定行为,在开展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中,首先就要从思想上把关,正确引导学生,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看待网络文化,学会自我分析,提升学生的网络素养,引领积极、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活和学习方式,让学生以理性的态度、专业的眼光甄别网络信息、网络知识,让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让学生学会将网络文化为己所用,而不是成为网络文化的附庸者,传销者。要让学生懂得从网络文化中汲取有用的知识,提高个人的素质能力和专业能力。面对不良的信息、不当的言论,要学会说“不”,不去学习不良言行、不去传播。做绿化网络环境的良好公民。

3.2以培育应用型人才出发,适时调整高职院校固有的教学方式

一方面从网络文化的多重角度出发,利用网络文化中的范围广、信息量大、专业分类多等特点,以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校园生活,课堂教学及实训实操为平台,针对学生使用网络与教学过程中的冲突,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课程教学、学生学习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着手,分析如何让学生利用自身优势,充分利用网络文化,为专业学习服务。

另一方面,应当遵从社会发展的规律,结合网络文化发展的特点,利用丰富的、开放的网络文化,以培育应用型人才出发,适时调整高职院校固有的教学方式。

例如我校是市属高职院校,对学生管理上十分严格,为了避免学生因在外实习而无法掌握学生行踪和实习成效,从2012年开始专门针对大三实习的学生,开设了定岗实习实践教学,学生通过下载实践教学手机客户端或在线登陆实践教学平台,即可录入自己的实习相关信息,学生想要得到完整的实成绩,必须完成:实习日志平均成绩+实结成绩+企业鉴定成绩+答辩成绩这四个部分,缺任何一项都将影响最后毕业成绩。通过实习平台的建立,即可以让学校掌握学生实习的第一手资料,随时查看学生的动态,同时,无论学生在哪个国家那个地区,只要有网络、有手机或者电脑,学生就可以有序的完成教学任务,每周按照学校规定完成日志的要求,指导老师负责评分,日志达到篇数要求后即可开始提交实结,等待校外指导老师评分。

因为慕课(MOOC)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最主要的特性是以连通主义理论和网络化学习的开放教育学为基础的,以兴趣导向。同时也跟传统的大学课程一样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从初学者成长为高级人才,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无需旅途奔波,不受时空限制,并且绝大多数课程都是免费的。我校采用慕课(MOOC)课程结构引进尔雅通识教育网络课程,将它做为在校学生选修课,学校不统一安排上课时间、地点,学生只需根据自身情况在课程开放时间内按照要求完整观看完视频、完成布置的作业等学习任务。成绩合格者给予登记成绩并获得相应学分。同时,我校还积极组织老师们开展微课程评比,即能提高微课水平,也能将优秀的微课程放到学院网站,采取公开或半公开的形式共享给其他师生。

所以只有综合运用网络教育、网络教学与现实教学相结合,让网络文化服务于高职院校现实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倡积极、健康、文明的网络学习、生活方式,让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国际接轨,提高校园网络文化系统的完整性、动态性、多样性。最终使网络素养的培养贯穿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从教室到寝室,从班级活动到寝室文化,从教师教学到实践教学等等诸多方面,让网络文化更好的服务于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传道授业。

参考文献

[1]弥淑琴,于淑娟,王清宣.网络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影响的调查与分析[J].张家口社会科学,2008,(2).

[2]庄宇.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动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07.

[3]魏.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4).

[4]方燕妹.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建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12).

[5]何尚文.关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几点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3,60(3).

[6]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8,(6).

[7]刘双.手机网民数量首次超过传统PC网民[N].深圳商报,2014722.

[8]严燕蓉,韦路.新媒体时代的传统媒体路在何方[J].中国教育网络,2013,(4).

[9]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07,(1).

[10]张文峰.互联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政法学刊.2003,(4).

[11]李纪元.MOOC背后的理念[J].中国教育网络,2013,(4).

[12]毛为忠.网络文化利弊谈[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07,(3).

[13]何迪,郑翠翠.新媒体的特征及对传播过程的改变[J].科教导刊,2014,(35).

[14]陶丹,张浩达.新媒w与网络传播[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5]喻国明.解读新媒体的几个关键词[J].广告大观媒介版,2006(5).

[16]孙振,丁立富.浅谈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德育[J].巢湖学院学报,2003,5(5).

[17]樊五妹.高校图书馆统计与管理[J].图书馆界,2006,(1):5355.

[18]徐利宁.现代图书馆的统计工作探讨[J].现代情报,2005,(10):3233.

手机对大学生利弊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文化;高职院校;教学活动

1969年美国为了重新树立在军事科技应用开发方面的领导地位,进行联网的研究,这就有了网络的雏形。之后用于科研教育方面的领域,1995年互联网开始进入商业化运作。而在1995年,中国也开始向社会各界用户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互联网开始在中国蓬勃发展,并对中国各行各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相较于只能形成一种几乎是单向的传播的传统媒体,网络的崛起,不仅能得到受众的反馈,更能形成多种渠道、多层次、无限制的传播,传播活动的模式走向了新的巅峰,让中国走进了数字化时代。

1组成网络文化的两大重要因素

1.1什么是网络文化

网络来源生活,网络文化的发展归根究底是以社会为基础的,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多种多样的新媒体也应运而生。网络文化也就是在这样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借助不同的新媒体为载体,在复杂的网络空间各种信息的不断传递、交融、延伸的过程中,最终形成的各类文化活动、文化方式、文化产品、文化观念的集合。网络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当它与其它实体文化相融合时其实也就是社会文化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形成的一种自身独特的文化行为特征、文化产品特色、价值观念和沟通方式的文化现象。网络文化一旦形成,不管是对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还是对当前和未来人类的生存、生活,都是极具冲击力、影响力和渗透力的。大部分的人可能理解的网络媒体、数字杂志、数字报纸、移动电视、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都在传播着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比如像百度、谷歌这类的搜索引擎;还有像新浪、搜狐、雅虎等类型的门户网站;以及QQ、微信、微博、人人网等社交网络媒体、论坛贴吧、行业信息网站、视频网站等等都是人们普遍关注的、或者说都是最容易获取信息而受到关注的一类。当前中国的网络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在新世纪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着社会稳定、民心所向,是意识形态领域最为活跃、争夺最为激烈的“沃土”;它是传统文化的新型载体,也是新时代创新与发展的重要载体。

1.2各类信息、知识是网络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网络文化作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与媒介共同促使的产物,必然存在现实社会大多数存在的已知的、创造中的知识以及其他各类碎片的、零星的或系统的、系列的信息。理论知识、商业往来、法律依据、体育竞技、科教文化、娱乐八卦等等一切所能想到的、需要的都能在网络文化中找到,并且这些内容由于不同的传播者的理解不同,出来的内容即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给大众提供的知识、信息选择性较大,使大众难于判断其真实性和可靠性。

1.3新媒体的应用服务于网络文化传播

由于现代社会的网络文化交流越来越国际化、全球化,不论是大到国家外交、经济交流,还是小到人们对新鲜事物的猎奇心理,信息的传播都需要更快捷、更高效的传递。为了迎合时间碎片化的需求、满足随时随地地互动性表达与更具个性化的信息需要,使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满足更强的选择主动性,让新媒体的市场细分更加充分,导致新媒体的出现更加具有多样性。其特有的互动性、个性化和时效性为网络文化传递带来了明显的优势,信息传播的效率大大提高,但这并不代表没有弊端。近年来,部分新媒体在开发、研究、推广的过程中,难免存在漏洞,一些不法分子,会利用这些漏洞,不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发展的信息,甚至一些高科技人员应用黑客技术侵入国家各行各业安全系统、危害社会、损害大众网民的利益。比较常见的手段是通过软件、APP客户端的木马病毒植入,用户下载使用后,导致设备终端的重要私人信息被盗取。

2网络文化传播过程中对高职院校教学活动的利弊分析

2.1高职院校大学生从网络文化中可以更高效汲取广泛的知识和信息

网络文化内含广泛的知识和信息,大学生日常学习中所需要查询的天文地理、物理生物、名词解释、中外文翻译、各类影音学习教程(微课程、视频课程、慕课(MOOC)课程)、文档资料、技术应用等都能通过网络找到,这无疑给大学生们提供了最为快捷、效率的知识大平台。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们也喜欢通过各种网络应用软件来满足自身的休闲娱乐需要,比如网页浏览器、天气预报、地图查找、视频客户端、购物、聊天软件、论坛等。

2.2高职院校大学生在网络交流平台中可以维系稳固的人际关系、提升班级的凝聚力

社交网络媒体比如QQ、微信、微博、人人网等,论坛贴吧这类交互性很强的平台,对于喜欢结交朋友的大学生,喜欢关注各类明星、产品、话题的大学生,微博、论坛这类媒体也能很好的满足他们的需求,认识更多的朋友、了解更多需要的信息。同时使地理空间上的距离限制得到了极大的弥补,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对于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们,在新的环境中,加入班级群,通过网络的文字、语言表达个性的自我,能够迅速的找到共同话题,瞬间拉近新同学之间的距离,减少陌生感。能够更好的团结同学,增强班级的凝聚。

2.3网络文化对高职院校存在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根据《网络文化对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教学活动影响的问卷调查表》中统计数据表明:(1)由于网络文化中的信息量大、内容庞杂、不易甄别,部分学生在自制力差的情况下会受到负面消息的吸引,例如,在问卷统计结果中显示,其中有24%左右的同学看到网络文化中的负面消息、反动宣传文章或讨论会好奇、并进去看看。(2)由于网络环境的复杂性、自由性,隐蔽性,广泛性,让更多的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看法时,畅所欲言、出口成“脏”,低级、污秽的词语、符号、图文广泛传播,毫无限制。在调查问卷中,选择偶尔有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的高达68.4%。50%左右的学生认为网络是不健全的,尚待与现实社会相适应的规范。(3)网络文化的传播,新媒体的应用丰富学生生活的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半数以上的人都存在上课用手机的现象,而真正用于课堂需要的仅仅只占到18%左右,大多数人都是选择聊天、看新闻、看电影、娱乐节目等。

2.4网络文化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人格建立上的不良影响

现今,国内外在研究网络文化利弊、网络生活现状调查分析研究、网络教育市场发展趋势分析等研究成果中,不同程度的指出现代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度也越来越高,网络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大多数人提出的理论中主要涉及的方面是要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构建良性的网络文化环境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社会文艺组织、文艺工作者甚至全体网民共同关注,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加强网络道德与心理教育等方面。经国内外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网络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的广泛传播,使得网络文化丰富多彩的同时也良莠不齐,网络文化信息的受污染程度有日趋严重的迹象甚至容易引起大学生违法现象,比如暴力网站、中存在内容污秽、不健康的网络文化信息;虚拟诈骗、虚假谣言、诽谤等恶意信息;木马病毒、黑客事件;人肉搜索、侵犯隐私;网上抄袭;容易引起大学生思想极端、盲目跟从、力求捷径等现象,对网络道德规范的树立、对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思想、人格建立的相关教学活动提出新的挑战。现阶段,网络文化的传播更多的偏向商业利益化,比如现在的许多所谓的主播、网红,或多或少的被网络推手挖掘出来,重新进行包装,让他们被更多的人认识,进而走向其他的行业领域,赚取更多的利润。这类主播、网红的年龄也趋于低龄化,很多大学生在意识到这类易出名、易赚钱的行业,都趋于利用自身的外貌优势、声音优势、语言优势、技术优势(网游)等或吸引来更多大众的关注或赚取可观的收入。在这个过程中,容易使大学生走入一个误区:坐在家里玩也是可以有人欣赏和喜爱的,甚至是成为名人的。再比如,一个中国明星的离婚案,可以引发一个社会甚至是来自不同国家网民的关注,大家可以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进行公开、自由的讨论,基本所有的网民都有能力在几分钟内传播上万条错误信息,还可以不断增加一些虚构情节,同时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很难追查其源头,更难以完全封锁不良信息,当不同的论调同时出现在网络上,一些没有太多辨别力的学生如果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不懂得去加以选择就全盘吸收,甚至是将没有核实的虚假信息再次传播出去,则会对学生思想、人格建立,事件当事人和社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2.5网络文化对高职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的不良影响

现代人中有一部分过分依赖网络,社交圈也局限在网络活动中,反而忽略现实中的交流,这不得不说也是网络传播效率过高、影响过分强大的弊端之一。网络使那些性格孤僻的大学生更加沉迷网络世界,他们可以在网络上跟别人夸夸其谈,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很沉默、不愿与人交往。网络还让有着共同爱好的大学生聚集到一起,形成了狭隘的亚文化群体的发展。比如很多大学生都喜欢玩的网游,一些自控能力比较弱的大学生,一旦沉溺其中,往往不能自拔,导致学业荒废。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也显示,我国17.4%的网民觉得与现实社会相比,更愿意待在网上,平均每6个网民里就有1个有上网成瘾的倾向。

3利用网络文化的优势开展教学活动的意义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对我国网络教育市场发展趋势和市场规模分析中说到的:以后的网络会更加多的渗入到人们的日常学生、生活、工作中去。显然,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和教学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那么,如何有效的利用网络文化,让网络教育、网络教学与现实教学相结合、让网络文化服务于高职院校现实教学,则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网络文化对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教学活动影响的问卷调查表》的问卷调查统计,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视屏学习,信息、资料、技术查找收集方面的使用情况,明显低于通过网络使用出行服务、购物消费、娱乐消遣、浏览网页等方面。从市场占有率的角度来看的话,大学生在利用网络更多的进行视屏学习,信息、资料、技术查找收集方面的使用情况,占到的人数很少,在这个市场相对而言还很有争取更多人数的空间的,只要高职院校在教学方面合理的利用网络文化,做好正确使用网络文化的指引,还有很有潜力让这一市场趋向于饱和的。所以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大学生群体中重点开展关于“正确、合理使用网络文化”等相关教育。

3.1从思想上正确引导,让学生以理性的态度、专业的眼光甄别网络信息

思想决定行为,在开展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中,首先就要从思想上把关,正确引导学生,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看待网络文化,学会自我分析,提升学生的网络素养,引领积极、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活和学习方式,让学生以理性的态度、专业的眼光甄别网络信息、网络知识,让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让学生学会将网络文化为己所用,而不是成为网络文化的附庸者,传销者。要让学生懂得从网络文化中汲取有用的知识,提高个人的素质能力和专业能力。面对不良的信息、不当的言论,要学会说“不”,不去学习不良言行、不去传播。做绿化网络环境的良好公民。

3.2以培育应用型人才出发,适时调整高职院校固有的教学方式

一方面从网络文化的多重角度出发,利用网络文化中的范围广、信息量大、专业分类多等特点,以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校园生活,课堂教学及实训实操为平台,针对学生使用网络与教学过程中的冲突,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课程教学、学生学习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着手,分析如何让学生利用自身优势,充分利用网络文化,为专业学习服务。另一方面,应当遵从社会发展的规律,结合网络文化发展的特点,利用丰富的、开放的网络文化,以培育应用型人才出发,适时调整高职院校固有的教学方式。例如我校是市属高职院校,对学生管理上十分严格,为了避免学生因在外实习而无法掌握学生行踪和实习成效,从2012年开始专门针对大三实习的学生,开设了定岗实习实践教学,学生通过下载实践教学手机客户端或在线登陆实践教学平台,即可录入自己的实习相关信息,学生想要得到完整的实成绩,必须完成:实习日志平均成绩+实结成绩+企业鉴定成绩+答辩成绩这四个部分,缺任何一项都将影响最后毕业成绩。通过实习平台的建立,即可以让学校掌握学生实习的第一手资料,随时查看学生的动态,同时,无论学生在哪个国家那个地区,只要有网络、有手机或者电脑,学生就可以有序的完成教学任务,每周按照学校规定完成日志的要求,指导老师负责评分,日志达到篇数要求后即可开始提交实结,等待校外指导老师评分。

因为慕课(MOOC)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最主要的特性是以连通主义理论和网络化学习的开放教育学为基础的,以兴趣导向。同时也跟传统的大学课程一样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从初学者成长为高级人才,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无需旅途奔波,不受时空限制,并且绝大多数课程都是免费的。我校采用慕课(MOOC)课程结构引进尔雅通识教育网络课程,将它做为在校学生选修课,学校不统一安排上课时间、地点,学生只需根据自身情况在课程开放时间内按照要求完整观看完视频、完成布置的作业等学习任务。成绩合格者给予登记成绩并获得相应学分。同时,我校还积极组织老师们开展微课程评比,即能提高微课水平,也能将优秀的微课程放到学院网站,采取公开或半公开的形式共享给其他师生。

所以只有综合运用网络教育、网络教学与现实教学相结合,让网络文化服务于高职院校现实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倡积极、健康、文明的网络学习、生活方式,让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国际接轨,提高校园网络文化系统的完整性、动态性、多样性。最终使网络素养的培养贯穿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从教室到寝室,从班级活动到寝室文化,从教师教学到实践教学等等诸多方面,让网络文化更好的服务于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传道授业。

参考文献

[1]弥淑琴,于淑娟,王清宣.网络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影响的调查与分析[J].张家口社会科学,2008,(2).

[2]庄宇.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动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07.

[3]魏潾.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4).

[4]方燕妹.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建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12).

[5]何尚文.关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几点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3,60(3).

[6]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8,(6).

[7]刘双.手机网民数量首次超过传统PC网民[N].深圳商报,2014-7-22.

[8]严燕蓉,韦路.新媒体时代的传统媒体路在何方[J].中国教育网络,2013,(4).

[9]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07,(1).

[10]张文峰.互联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政法学刊.2003,(4).

[11]李纪元.MOOC背后的理念[J].中国教育网络,2013,(4).

[12]毛为忠.网络文化利弊谈[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07,(3).

[13]何迪,郑翠翠.新媒体的特征及对传播过程的改变[J].科教导刊,2014,(35).

[14]陶丹,张浩达.新媒体与网络传播[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5]喻国明.解读新媒体的几个关键词[J].广告大观媒介版,2006(5).

[16]孙振,丁立富.浅谈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德育[J].巢湖学院学报,2003,5(5).

[17]樊五妹.高校图书馆统计与管理[J].图书馆界,2006,(1):53-55.

[18]徐利宁.现代图书馆的统计工作探讨[J].现代情报,2005,(10):32-33.

[19]张建明.图书馆统计工作纵横谈[J].大连大学学报,2004,(6):130-132.

手机对大学生利弊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自媒体;大学生;阅读行为

近几年,随着微博和微信等自媒体平台的兴起,自媒体凭借其平民化、个性化、低门槛易操作、交互强、传播快等特点迅速被大众所接受,手机、平板电脑和电子阅读器等移动终端更是以其方便、轻捷带来了全新体验。在受自媒体影响的众多用户群体中,大学生由于观念开放、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强、追求个性等特点,成为了受其影响较大的群体。大学生阅读行为可分为两大类,其一为主导性阅读,其二为自由性阅读。前者有明确具体的阅读动机,如为应对考试,课堂补充……后者则指有整体的较抽象的阅读目的,没有具体的目标,如为提高自身素质,兴趣爱好所进行的广览博闻。但由于自媒体信息数量庞大、良莠不齐、可信度低,学生在阅读时很容易浪费大量时间在一些无用甚至是有害信息上,因此有必要对自媒体对大学生阅读行为的影响进行调查分析,以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群体对自媒体的利用情况。

一、自媒体及大学生群体的阅读特点

(一)自媒体特征

网络自媒体是以web2.0为基础研究开发的,以网络作为手段,能为网民个体提供信息生产、积累、共享、传播等多种个人应用的独立空间,也是面向多数人的、信息交互传播的平台。如:微博、微信、QQ,贴吧,人人网,论坛,校园BBS,博客等,通过它们,任何个体都能在任意时间、地点提供或分享信息,表达自身观点或诉求。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学者对自媒体特征的归纳,可以简单总结出自媒体主要有以下特征:(1)平民化和个性化;(2)门槛低、易操作 ;(3)互动性强、传播快 ;(4)可信度低 ;(5)不规范。目前,自媒体焕发出极大能量,使传媒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公众因话语平台的构建而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从而在参与社会事务等方面,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影响力。

(二)大学生群体阅读特点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传播途径众多,大学生群体阅读特点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主要体现在:(1)阅读目标的明确性:就业压力对学生自身专业技能等方面提出的要求导致这一现象。(2)阅读媒介的多样性:新媒体的出现使人们的阅读进入了读屏时代和读网时代。(3)阅读内容的宽泛性:当今的大学生不仅阅读总量上升,阅读范围更加宽泛。(4)阅读程度的肤浅性:网络阅读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快餐式、跳跃式、碎片式的阅读,很难让人有时间去思考、去联想。(5)阅读习惯的欠缺性:根据调查,大学生的专业阅读往往是任课教师所要求的内容,较少学生自己去借阅专业书籍,如果仅从个体意愿出发,他们更喜欢借阅一些流行小说等轻松休闲类图书。

二、大学生阅读行为的现状分析

(一)调研背景

为深入了解自媒体对大学生阅读行为的影响,针对当代大学生群体阅读特点,课题组设计了一份调研问卷,我们采取问卷调查方式,以河海大学常州校区的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51份,问卷有效率87.75%。被调查者组成情况如表1。

(二)调研数据与发现

1、数字化阅读成为主流,远超纸媒阅读

伴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与普及,纸媒阅读已在数字化的潮流中不断下滑。在大学生群体这一“低头族”的主要组成成员中,数字化阅读更是占据了大半个江山,手机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稻菹允荆有30.48%的学生几乎不阅读纸质书、报纸、杂志。33.9%的学生尽管仍有传统的纸媒阅读行为,但是每天的阅读时间只有不足30分钟。与此相反,28.77%的学生选择使用手机、平板电脑进行阅读,且阅读时间长达2个小时。在这一阅读媒介之下,平均阅读时长达到每天84.54分钟。另外受学生们欢迎与接受的阅读媒介是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以及其他电子设备。可见,现如今的阅读媒介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数字化阅读者远超纸媒阅读者。

2、深度阅读限于理念层面,缺乏实际行动

深度阅读作为一种知识点覆盖全面,资源整合的阅读方式,能够克服浅阅读知识平面化的缺陷,促进读者对知识的理解,不仅能够提高读者的文化素养,还能陶冶情操。然而,这些深阅读的好处与意义只是限于被学生所理解的层面,接受程度高,但付诸行动较少。数据显示,在深度阅读对个体发展重要性的问题上,62.39%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浅阅读习惯与行为使得只有5.41%的学生对自己的阅读状况非常满意,高达17.95%的学生对自己的阅读状况十分不满意,一般满意的比例为48.43%。

在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对阅读行为以及阅读素养的影响上,得到的调查数据如表2、表3。

由上表可以看出,自媒体时代,阅读时间与阅读量明显提高,但是自媒体阅读是一种“读图”代替“读书”、“浏览”代替“思考”的碎片化、浅表化阅读,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成熟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3、传统的阅读平台需要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数字化转型

从调查数据来看,无论是纸媒阅读还是数字化阅读,都难以满足读者日益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对于传统纸媒来说,能在数字化阅读发展如此迅速的形势下生存下来,本身就说明了其有数字化阅读所不能取代的优势,没有被读者彻底放弃。要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前景,纸媒的数字化转型是必不可少的。而转型的重点无疑又在于内容与形式的丰富上。调查显示,学生选择自媒体进行阅读主要是基于兴趣爱好和丰富知识,分别占到74.93%和69.23%。而分析其爱好数字化阅读的深层原因又在于自媒体阅读以其方便灵活,内容丰富有趣,形式多样化,可及时与公众进行交流等众多优点。表4给出了学生利用自媒体阅读时的内容。从表4可以看出,可以实时了解周边人群近况的朋友圈、QQ空间,可以关心时政新闻,可以拓展视野、提高专业技能的行业信息、视频、图片等是大学生偏好的内容,也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数字化阅读的方便灵活体现在,电子化形式使得人们随时随地想阅读就阅读,不受到书本的重量、体积的局限。而且,人们的阅读时间可以分散在任何不适合用来做一整件事情,比较零碎比如等人等的区间内(见表5),这样就解决了这个时间段内的枯燥无聊,还能吸收信息,节约了时间也增加了乐趣。

而在被问到阅读平台的哪些方面对阅读有重要影响时,除了48.43%的学生认为内容质量非常重要以外,有51.85%的人认为其内容多元化重要,同时,有高达60.4%的读者赞同版面美观对于阅读的媒介是重要的条件。可见,未来阅读平台改进的方向在于内外兼修。

三、自媒体影响大学生阅读行为的现状喜忧参半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数字化阅读的比例急剧上升,阅读行为趋于多元化。与传统的纸媒阅读下的深度阅读相比,自媒体阅读平台对于大学生阅读行为的影响可谓是一把双刃剑,喜忧参半。

(一)阅读载体与阅读对象的转变,突破了传统阅读的时空局限

由调查可知,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大都通过电脑、手机等载体来阅读。而阅读对象又主要集中在QQ、微博、微信等沟通交流平台。信息的便捷、无纸化获取方式,使得学生们不受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够利用零碎的时间,在任何地方都能达到阅读的目的,体现了阅读的高度自由化。例如,当学生需要某种专业信息时,不去背b经典,也无需去图书馆翻阅书本,只需手机上网搜索关键词,即可获得海量信息,大大节约了时间,节省了人力,满足了大学生“求快”的心理。

(二)阅读内容和阅读形式的多样化,满足了个性化阅读的需求,提供了互动交流的机会

视频、图片、声音、文字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可以多方位的将读者想要的包括人文地理、专业知识、娱乐消遣等一系列信息呈现在读者面前,没有了传统阅读下对着书本上文字的枯燥,通过增加阅读过程中的趣味性,迎合了大学生读者群体的个性化阅读需求。同时,一改传统阅读的静态性与被动性,学生们可以及时的互动,交流阅读的心得感悟,沟通情感。

(三)“碎片化”阅读,不利于理性思维的培养

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屏幕式阅读,拇指滑动的频率,使得大学生等阅读群体逐渐养成了浮躁的阅读心理,逐渐形成了快速浏览的阅读习惯。一味的求快,导致他们难以静下心来认真阅读与研究。惰性的阅读思维使得读者处于被动的接受他人的思想,而没有自己的想法,这就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问题,以及批判吸收知识的阅读观念的培养。另外,缺乏认真的经典阅读体验,会致使学生性情浮躁,难以养成高雅的文化素养,导致大学生文化素质的下降和人文精神的弱化。

(四)信息爆炸、鱼龙混杂,不利于思想上的引导

电子化也使得铺天盖地的信息泛滥,而尚不健全的监管体系又使得信息质量难以控制。不健康的信息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逐渐形成阶段的大学生群体极易造成误导。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思辨能力,很多学生容易出现偏离正向思维,随意从众,功利思想严重等一系列思想问题。

四、自媒体时代引导大学生科学阅读的建议与对策

(一)引导大学生阅读方向,宣传深度阅读理念

基于当代大学生群体阅读特点及其对自媒体的利用现状,学校可以利用其在自媒体上的影响力,宣传深度阅读理念,并在自媒体平台上对一些经典文学作品进行分享和推广。可举办一些阅读经典的活动,如经典诗朗诵、阅读经典大比拼等等,增加学生对经典文学阅读的兴趣。要注重阅读调查,及时对阅读动向进行统计分析,积极的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进行阅读,并给予相关建议。

(二)学生个人自我调节,提高自身思辨能力

学生要有辩证的思想,学会独立思考。在阅读前人作品的同时不能少了批判思维。在阅读方面,不能总限于考证等专业性的内容。大学时期,应该不断地提高个人的综合素养,丰富充实自己。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阅读是提高自己的不错选择。学生需要慢慢地抛开考级考证的书,远离网络小说,根据自身的兴趣,去阅读一些有意义的有文化底蕴的书籍,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提高个人修养,同时也是自身受用一生的宝贵精神财富。可以主动在自媒体平台上分享一些有精神营养的读物,带动身边人积极阅读。

(三)高校图书馆增加图书自媒体应用

图书馆拥有海量的价值读物,可是据调查分析,图书馆的利用价值并没有达到其应有的程度。其中的原因有图书馆的书籍借阅需定期归还,并且一些文学读物等非专业性知识,学生更愿意用新媒体媒介阅读。因此,图书馆可增加自媒体的应用,如在微信上创建公众号,陆续推出图书馆的资源。自媒体的应用能让学生就相关内容进行沟通交流,更大程度地深化图书价值。

(四)打造高校自媒体平台,建立师生评论监管体制

高校建立自己的媒体平台,加强信息传播过程中内容质量的可控性,在传播个性化、自主化、及时性、交互性信息的同时,把握主流声音不缺位,正确引导学生思想。而在这一平台下,建立起一套师生评论监管体制,这不仅是聆听师生声音,让自媒体平台为师生提供更加对口的服务,更是一种加强内部信息安全、改进思想引导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赵明霞.新兴媒体对当代大学生阅读行为影响研究[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0(2):112-114.

[2]王婷玮.新媒介环境下大学生的阅读问题[J]. 品牌,2014(7):142.

[3]黄晓斌,林晓燕,刘子明.数字媒体对大学生阅读行为影响的调查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8(2):53-56、119.

[4]彭丽,姚亚峰,汪溶.新媒体时代惠州学院大学生阅读情况调研――基于90后的新视角[J].学理论,2014(9):169-170.

[5]黄晓芸.社交媒体使用对年轻人阅读行为及态度的影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6]郭彩峰. 当代大学生阅读特点及发展趋势[J].图书馆学刊,2010(8):53-55.

[7]谢琳.国内自媒体研究现状综述[J].视听,2014(9):74-76.

[8]李雅楠.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发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

[9]邱子桐,蔡庆庆.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深度阅读的策略研究[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46-49.

[10]董莉莉.自媒体时代碎片化阅读的利弊分析[J].出版广角,2015(12):110-111.

[11]彭富明.浅析大学生自媒体阅读的引导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0):61-62.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企业管理学院)

手机对大学生利弊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在网络时代,人们可以通过便捷高效的途径从网络获得各种信息,同时也接受或传播着各种思想与观点,这对于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它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提供大量的资源和信息,同时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念、心理发展、生活方式等方面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网络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一、网络的特征

(一)网络的交互性

网络拥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交互性传播方式,用户可以从网络上主动获取信息,而信息提供者也可以从用户那得到及时的反馈,信息的双向传播让网络有了广泛的互动性。

(二)网络的热点性

在互联网时代,热点新闻传播模式有别于传统传播模式。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当某一事件发生时,网民可以立即在网络中发表意见,网民个体意见可以迅速地汇聚起来形成公共意见。同时,各种渠道的意见又可以迅速地进行互动,形成强大意见声势,从而形成了某一时期的网络热点。

(三)网络的快捷性

网络有着光电般的速度,相比传统媒体更快捷更灵敏,集合了广播、报纸、电话等众多手段的优势,让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需要的信息。

(四)网络的群聚性

网络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群聚性,是当一个事件和议题产生后,不断有人发帖、跟帖进行讨论,舆论会如同滚雪球般不断衍生、聚合、裂变、扩散,其传播的速度、波及的广度及影响的力度几乎呈几何级数增长。网络舆论的多层次、多侧面的扩散会引起相当大一部分网民关注,从而形成网络的群聚性。

二、网络文化的特征及其功能

网络文化是一种以计算机为核心,以程序软件为载体,以网络为途径,以全新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工作、学习方式为表征的信息文化,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的综合体。从广义上看,它是指包括借助计算机网络所从事的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等活动在内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它是以计算机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所进行的宣传、教育、娱乐等各种文化交流活动。无论是从广义还是狭义理解,网络文化的基本前提是与网络有关,随网络的产生而兴起,随网络的发展而发展的文化,是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种文化形态。网络文化的特征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多元化、虚拟化等,并同时具有开放性、非控性、互动性和直接性等强大的功能,这是其他任何类型的媒体文化所无法比拟的。从网络文化的上述特征和功能来看,网络文化使人们可以不再受物理时空的限制而自由交流,让不同种类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冲突或融合成为可能;它从产生、传播到接受几乎是同时进行,交流快捷方便;而且,它超越传统的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分界,显现出不同国度地域、阶级意识、民族心理等诸方面的文化精华与糟粕间的相互影响、共同并存和相互抵御等等。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时代面临的挑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受到网络的严重冲击

网络信息的分散和繁杂多样, 使学生获取的信息不但有很多积极向上、有益、健康的信息,而且也有许多低俗、、反动、迷信、不健康的内容,对大学生的政治立场、人生观、价值取向和心理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网络上各种思潮泛滥:西方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广泛传播会腐蚀社会主义的公共价值观, 追求金钱、享乐、奢侈的生活风气已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思想问题。

(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1、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信息环境发生极大变化

在传统社会,学生受到的信息影响比较单一,大多通过读书、人际交流、老师信息传递获得信息来源,但是在网络时代,学生的信息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可以自寻通过网络去接受信息,这种信息可能是利于学生学习的,也可能会颠覆学生价值观,带来负面的影响。在这种信息背景下,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面临了巨大的信息挑战。

2、学校的学习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往,都是老师单方面向学生传输信息,学生接受老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即可。但是,现在的现实情况不同了,学生可以自己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学生的交流对象发生了巨大变化,他既会接收来自老师的教育,也会受到其他网络主体的信息教育。同时,通过网络受到的教育,网络主体常常是虚拟的,这些教育究竟对学生利弊如何,就难以衡量了。

(三)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面临挑战

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经常使用的是摆事实、讲道理的教育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课堂讲授、座谈讨论、个别谈心等面对面的方式。而在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却面临着新的挑战;首先,面对面的教育方式受到时间、地点、场合的限制。课堂讲授、个别谈心等不是在任何情况都可以进行的。其次,教育者的教育内容,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的,容易产生“剧场效应”。网络时代,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非使用传统的“灌输”方法,主要是借助计算机的一切手段,向大学生提供信息,从而引导大学生正确选择思想信息。同时,将传统的思想教育现代化,在计算机网络中,为思想教育使用的哲学、社会学的、心理学的方法穿上现代科技的外衣。

(四)易使高校学生人格异化

虚拟性是网络的典型特点之一,它能给高校学生提供极大的自由度,在网上高校学生可以“隐形人”的身份在虚拟空间中从事网上活动和交往。由于缺乏直接的面对面的人际互动,他们看到的只是电脑和键盘,交往对象也只是一个个符号,很多学生表现出网上交流能力与现实交流能力的极大反差,甚至一部分高校学生不再关心现实世界,变得与现实社会隔离,其自主创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逐渐削弱,沉溺于虚拟世界不可自拔,久而久之形成自我封闭心理,容易导致心理扭曲和人格异化。这就使得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难以形成真实可信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交往的安全感也大大降低。

(五)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

现在的大学生的思想比较独立,充满生机,敢于尝试新东西,喜欢充满挑战和刺激的事物。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得许多他们需要的东西,但也容易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网络上。而网络上各种诱惑层出不穷,大学生很容易走上弯路。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通过网络娱乐和放松,在网络上结交薪朋友、打游戏、看视频等。还有一些人会在网吧包夜,整夜地玩游戏。然而,有些大学生对网络上的学习资料、政治新闻并不感兴趣。这种情况是很不利于大学生的学习的,同时计算机的使用也给大学生及其家庭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这些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大学生确实可以从网络上获取大量的信息,而且现在手机上网也非常方面,许多人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可以直接通过手机上网搜索相关信息,寻求解决方案。但是网络的便捷性使很多大学生一遇到问题就上网搜索答案,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他们不愿意主动思考问题,不愿意深入探究知识。

(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缺乏专业性人才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的一种矛盾是:懂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却不懂得网络技术,懂网络技术的人又欠缺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很多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互动、不能交流、不能活动、不能娱乐,与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综合素质不高、不会引导、不会参与密切相关。虽然各高校已采取了部分措施,但对于如何保证队伍建设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培养既懂网络技术又有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实践经验的专门性人才,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

四、在网络时代如何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一)利用网络文化,营造高品质的校园网络氛围

校园网和思想政治工作网站是学生学习知识和获取信息的平台,营造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栏目的内容信息量大、服务性强、突出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符合学生的特点, 并且要不断更新优化内容、传播健康信息,使学生在良好的网络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和教育。例如可以开设网上“红色教育专栏”、“两课在线”、“名师讲堂”、“哲学殿堂”、“辅导员与学生交流平台”、“心理聊天室”、“学生论坛”等板块,可以在学生喜爱的板块中穿插教育信息,供学生阅读、思考,适时地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使校园网不仅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而且具有知识性、可读性、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达到良好教育效果。

(二)引导大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网络的本质是什么、网络究竟能给人类社会带来什么、如何正确利用网络,看待网络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端、面对已经来临的信息时代, 人们如何利用网络、使用网络资源?这些正是正确网络观所要告诉人们的。高校可以通过经常组织有关网络的讲座、征文、竞赛、讨论等活动,既从技术层面普及网络知识,又从社会道德、法律层面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只有大学生树立了正确的网络观,才有可能真正应对解决网络带来的种种问题。

(三)加强制度和管理建设

目前的情况来看,各高校虽然都已经认识到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性,也做了许多相关工作来促进网络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开展,可是由于制度方面的缺乏,现实发展的随意性很大。所以,各个高校必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额制度建设,对网络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式方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进行详细的制度规定,制定符合本校实际和学生思想状况的网络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关制度,将其上升为学校的管理制度,并要求各个部门严格按照制度的要求各司其职,共同促进网络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效开展。高校所制定的网络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相关制度既有利于网络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发展,也有利于对网络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规范,促使其合理发展,朝着有利于教育的方向前进。

(四)有效利用手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被广泛使用,几乎每个大学生都有手机,有的大学生甚至有几个手机。而且,手机功能的逐渐增多,除了打电话和发短信,还可以用手机来玩游戏和上网,现在许多大学生会通过手机上网。据统计,手机上网者中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人是学生。此外,手机与电脑相比具有很多优点,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手机的体积小,可以随身携带,使用方便。而且就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手机的功能正在迅速发展,高校可以合理利用手机的这些特性和功能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可以通过手机的一些特殊功能来与学生进行交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手机中的彩信、微信等都可以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

(五)加强高校思想队伍建设

对于网络时代的机遇和挑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努力适应信息科技的发展,建立具有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又要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并能熟练地进行网络操作;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还要具有一定的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高校还应该注重选择精通网络技术的科技人才充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化和创新。

五、总结

网络时代带来了高校环境与学生情况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这种变化,跟上网络时代的脚步,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断开拓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话语形式,这样才能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克明.论网络生态文明的构成、危机及其教育原则[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1).

[2]杨兆添.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1).

[3]王剑.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新思路新对策〔J〕.科技资讯,2007,(14):246―247.

[4]孙跃纲,张陶然.网络主体:主体性的张扬与迷失[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5]谢婧.浅析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J].青年与社会,2012(2):73―74.

手机对大学生利弊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药学服务;教学方法;录制视频

《药学服务技术》课程是药学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药品咨询能力、处方的分析和调配能力及对患者的用药指导能力为主的职业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这就需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既发挥教师的指导性,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提高学生药学服务的知识与技能,其教学方法从传统教学方法,到现代教学方法,不断在发展变化。

1《药学服务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概况

我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引入了“药学服务”的概念,其早期多采用以教师为主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该方法有其优点,但也有其缺点[1]。近年来,一些现代的教学方法如行动导向教学法[2]、模块化教学法[3]、角色扮演等逐渐应用于该课程的教学中。

2《药学服务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方案

笔者在过去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在前人的项目化教学的模式下,经过几个教学循环的不断摸索、总结经验、逐步实施等过程,总结了一套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的用药指导”为例,具体的实施方案介绍如下:2.1讲解该次课的知识点v在讲解新知识时,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准备好与学生的互动问题:自己感冒时有哪些症状?吃了什么药物?该药物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等。通过这些问题可以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同时也使所学内容更贴近生活,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然后在给出该次课的专业问题,让学生看书并回答问题。笔者在使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时,首先给学生的“任务”是与课程相关的轻松易完成的,然后循序渐进,逐渐增加任务难度,不能一开始就给了一个难题,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2.2背诵药物。本次课的新知识学习结束后,给学生留10分钟的时间背诵该次课的药品名称及其功效。在下次上课前,随机抽取一些学生进行背诵,以巩固前次课所学内容。这里我们就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死记硬背”这个词,在大多数老师和学生内心中是个贬义词。但许多知识都是依靠死记硬背来积累,并在死记硬背的过程中融会贯通。2.3播放视频。该视频由学生在模拟药房录制。课后每2-3个同学一组,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一名学生扮演患者,一名学生扮演药师,在模拟药房进行模拟推荐用药指导,并用手机进行录制模拟过程,将视频交给老师。老师观看后,选取有代表性的视频在下次课堂上播放,并对该组同学的表现进行点评。目前,大学生人手一部智能手机,上课玩手机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因此,“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卸其QQ,封其微博……”已成为当今的网络热语。如果我们正确的使用,手机是一个好东西。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电子产品,丰富我们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利用手机录制视频,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学生自己录制视频的优点

在该教学中,笔者借鉴了前人项目化、任务驱动、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并采用了学生自己录制视频的新方法。该新方法具有以下优点:3.1提高学生上课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经常会播放一些相关专业视频,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视频的讲解过于刻板,加上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缺乏,有些学生听着听着就不知所云了。如果在视频中有自己或者自己熟悉的人,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去看视频,认真地听老师的讲解和分析。就像看电影一样,我们经常会因为有自己熟悉的演员参演而观看一部电影。3.2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录制视频是学生的课后作业,在录制完视频后,学生一般会自己先看一遍,当看到视频中自己表现不足时,比如:在问病的时候,少了某一个症状的询问,或者在介绍用药注意事项时,少了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等,学生就会重新录制一遍,直到自己认为是比较完美的,那么,在反复录制视频的同时,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也在不断的提高。3.3提高学生的药学礼仪。药学礼仪是一种职业礼仪,是药学工作者在执业活动中所遵循的行为标准,着重于服务细节,在药学服务当中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观看视频时,会注意到自己和同学的言行举止,通过对比,会发现自己和同学之间的差距,那么在下一次的模拟过程中,会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提高药学服务的礼仪。笔者采用该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好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学科须有不同的实施方案,否则,难以体现其模式的优点。一种教学方法不能适合所有的学生,一门课程自始至终用一种教学方法,学生也会失去新鲜感。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交替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作者:王新雨 胡明月 王丽 陈少珍 单位: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医药健康学院

参考文献:

[1]闫广军.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利弊及改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2):73-75.

[2]沈莉.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药学服务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1):30.

手机对大学生利弊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江西省高校 媒介素养教育 调查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4-0034-04

一 信息时代与媒介素养教育

早在1967年,美国传播学者格伯纳和他的同事就提出了非常著名的涵化理论(Cultivation Theory),他们通过一系列对电视内容的研究,发现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构筑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传媒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以及后来居上的手机等新兴媒体以强大的力量渗透到社会大众的生活之中。如今,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各种媒介传递的海量信息构筑成了不同于客观世界的媒介世界。此外,在媒介运营日益市场化的今天,商业化的侵蚀给大众媒介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日益严重。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媒介,越来越重视媒介产品的商品性和娱乐性,导致有偿新闻、虚假新闻、“三俗”新闻屡见不鲜。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认为:“正是媒介塑造和控制了人类的交往和行动的规模和形式。”①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现在生活在信息时代,海量信息构筑的“媒介现实”对我们的影响日益深远。面对汹涌的信息大潮,如果公众没有基本的信息甄别能力,不会科学地利用信息资源,将直接关系到公众的社会生活质量。对于青少年来说,对于信息的甄别与利用,还会影响到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塑造,因此,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种公民社会教育,它的提出与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早提出媒介素养教育的国家是英国。1933年英国学者F.r.利维斯(F.r.Leavis)和丹尼斯・汤普森(Denys.Thompson)出版了《文化与环境:培养批判的意识》一书,首次提出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经过80余年的探索、发展与完善,媒介素养教育在理论上经过三次革新,在实践领域更是从欧洲席卷全球,形成了一场方兴未艾的社会运动。尽管各国对于媒介素养的概念表述不尽相同,但有大致的共同点,即“媒介素养是指公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②。相应的,媒介素养教育大致包括如下内容:(1)掌握媒介基础知识、学习使用媒介。(2)学习理性解读媒介传播的信息及意义。(3)学会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己,服务社会。

二 江西省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调查

在如今的信息时代,大学生既是媒介的积极受众,又是利用媒介的活跃使用者。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到,当今媒介上充斥着大量的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各方面带来了不良的影响。究竟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如何,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媒介素养教育,目前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情况如何?本着这些目的,笔者于2014年3~5月,对江西省4所高校(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的师生进行调研。期间,共发放问卷调查500份。其中,“江西省高校媒介素养教育问卷调查(学生版)”共发放420份,回收415份,有效问卷40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5.2%;“江西省高校媒介素养教育问卷调查(教师版)”共发放80份,回收78份,有效问卷7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3.7%。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我们发现江西省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些基本情况。

1.大学生对媒介的接触、使用情况

笔者调查的大学生,全部都是“90后”,他们是名副其实的“网络的一代”,他们的成长伴随着中国网络媒介的勃兴,因此很多大学生从小学起就已经开始接触网络媒介。从大学生平时最常接触的媒介情况(多选)来看,手机占绝对优势,已达到95%;其次是电脑,在大学生平时接触的媒介中占75.6%;再次是电视,然后是报刊,广播排名最后,仅仅占到8.5%,从此结果看,新媒介在大学生的生活中比重相当高,远远高于其他传统媒介。

在对大学生进行“能接受没有网络媒介的最长期限”问题调查时,31.5%的学生选择“一天”;40.5%的学生选择“一周”;14.7%的学生选择“半个月”;8.3%的学生选择“一个月”,还有5%的学生选择“一天也不行”。如果一个月没有网络和手机,大学生的反应如下:40.3%的学生选择“勉强接受,但会很想使用”;30.4%的学生选择“很无聊,很焦虑,对生活及心情带来较大影响”;还有21.1%的学生选择“受不了,会发疯,完全不能接受”;只有8.2%的学生选择“能接受,不会对生活有太大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于手机、电脑等网络媒体的依赖性越来越高,没有了网络,很多大学生会无所适从。

从媒介的使用情况来看,大学生使用手机的目的(多选),QQ、微博、微信等占86%的比率,其次是新闻资讯,占63.4%,听音乐、看小说、电影等占49.8%;手机游戏占49.8%;手机购物占13.3%,其他占8.5%。

在对新闻资讯内容的选择(多选)上,65%的学生选择“文体娱乐类”,48%的学生选择“生活服务类”,35%的学生选择“社会民生类”,27%的学生选择“时事政治类”,18%的学生选择“经济类”,另外,15%的学生选择“其他”。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于娱乐休闲与服务类的信息需求比重较高,而对时事政治和经济类的信息需求比重并不太高。

2.大学生对媒介及媒介内容的理解、利用情况

在“信息时代的海量信息是否会影响您”的问题上,65.4%的学生选择“会”;34.6%的学生选择“不会”。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新闻资讯,您是否有自己独立的判断与见解”问题上,36.3%的学生选择“有”,63.7%的学生选择“没有”。在“您是否轻信过假新闻”问题上,78.5%选择“是”,21.5%选择“否”。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在信息判断、媒介批判的意识上相对较弱。

在“新闻资讯的真实性上,您觉得哪一类媒体最权威”这一问题上,电视媒体占到59%;报刊媒体占到35.7%;而网络媒体仅仅占到5.3%,没有学生选择手机和广播这两个选项。此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大学生利用新兴媒体的比重非常大,但是传统媒体在权威性上在大学生的心目中仍然占有绝对优势。

在“是否能够正确判断网络谣言,做到不信谣、不传谣”的问题上,50.7%的学生选择“能”,31.3%的学生选择“不能”,还有18%的学生选择“我不知道”。

在“能否熟练利用媒介进行学习和生活”的问题上,63.4%的学生选择“能够,但是还需要学习”,16.3%的学生选择“非常熟练,完全能够”,14.3%的学生选择“不太熟练”,还有6%的学生选择“完全不会”。

在“你会在上课或学习时间玩手机吗?”的问题上,49.8%的学生选择“偶尔会”;29.2%的学生选择“经常会”,16%的学生选择“很少会”,只有5%的学生选择“基本不会”。

在“你觉得手机、电脑等网络媒介对你的学习有何影响”的问题上,35.2%的学生选择“影响很大,弊大于利”,28.2%选择“影响很大,利弊参半”,25.3%的学生选择“影响很大,利大于弊”,只有11.3%的学生选择“影响很小”。看来,大部分的学生都认为手机、电脑等网络媒介对学习有较大影响。

3.高校师生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认知

我们针对高校教师设计了一份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3.5%的教师认为“学生媒介素养不高,需要提高”,20.2%的教师认为“学生媒介素养挺高,不需要学习”,另外有6.3%的教师选择“不清楚”。这个结果与针对高校学生设计的问卷调查结果基本吻合。70.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媒介素养不高,需要提高”,22.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媒介素养挺高,不需要学习”,另外有7%的大学生选择“不是很清楚”。

在“你所在的学校是否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课”的问题上,74.3%的教师选择“没有”,20.6%的教师选择“已开设”,6.1%的教师选择“不清楚”。这个结果与针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基本吻合。在回答“您是否希望高校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问题上,58%的教师选择“同意”,26%的教师选择“不同意”,16%的教师选择“无所谓”。同样的问题,45%的大学生选择“同意”,35%的学生选择“不同意”,另外20%的学生选择“无所谓”。

回答所在学校已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教师中,79%的教师选择所在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开课方式是“融入专业必修课中”,12%的教师选择“班会、讲座、报告等形式”,另有9%的教师选择“公共选修课”。而在针对大学生的调查中,媒介素养教育应该以何种开课方式出现,78%的学生选择“公共选修课,以考查结课”,15%的学生选择“公共选修课,以考试结课”,7%的学生选择“必修课,以正规课程考试结课”。

在“您认为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应该注重塑造大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多选)的问题上,高校教师认为“媒介分析与批判意识”“媒介法规与伦理道德”“媒介使用技术”这三项能力的培养最为重要,大学生认为“媒介使用技术”“媒介分析与批判意识”“媒介信息制作”这三项最为重要。

如果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您认为当前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40%的教师选择“师资队伍的建设”,29%的教师选择“教材选用及教辅资源的建设”,20%的教师选择“教学方法与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11%的教师选择“硬件设施的完善”。

三 分析与总结

根据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对于江西省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江西高校大学生媒介使用频率较高,但媒介素养较差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于新媒介的依赖程度相当高,有95%的学生最常使用的媒介是手机媒介,另有75.6%的学生选择电脑。由此可见,网络媒介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最突出。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着“网络依赖症”,在回答“如果一个月没有网络和手机时”,超过半数的大学生无法忍受,只有8.2%的学生完全不会受到影响。与此同时,大学生普遍认为网络上的海量信息对他们的认知会带来较大影响,有78.5%的大学生曾经轻信过网络假新闻,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对于网络谣言无法正确判断。有意思的是,虽然大学生普遍接触的是网络媒介,但是在他们心目中,传统媒介的权威性要远远高于网络媒介。

从调查中也不难看到一个值得忧虑的现象,那就是手机等网络媒介对大学生学习时间的侵扰。调查显示,有79%的学生在课堂或学习时间玩手机,只有5%的学生表示在学习时间从来不玩手机。由此,我们不得不思考,作为未来栋梁的中国大学生,对于手机等网络媒介有着非常高的依赖,但对于良莠不齐的信息,他们又缺乏分析判断的能力,这是非常不利的。因此,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教会大学生正确使用各种媒介,正确判断媒介内容,在多元的信息环境中培养批判吸收、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当前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2.江西省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开设不多,但师生需求较高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江西省高校尚未独立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部分已开设此门课程的高校,主要面向的是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学生,教学方式以融入专业必修课或者通过班会、讲座、报告等形式开展。

但是,不管是对教师的调查还是对学生的调查,我们都发现,师生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需求非常强烈,教师中有超过半数同意开设此门课程,学生中也有45%的同意开设。

3.师资队伍建设是目前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主要困难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担任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教师主要以新闻与传播专业教师为主,他们更多从专业的角度来教授学生,如果要把此门课程作为一种通识教育,那就需要吸收更多的师资力量,现有的教师队伍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各高校需要整合各方面的现有力量,吸收新的教学人才,开展相关课程的培训,建立丰富的教学资源库。

四 对策与建议

麦克卢汉说过:“媒介文化已经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了一个动力学过程,将每一个都裹挟其中。生活在媒介文化所制造的仪式和景观之中,我们必须学会生存。”③纵观全世界,部分西方国家和地区已经有了一整套完善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但是我国在这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部分地区仍然处于空白状态。根据调查结果,对于江西省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1.开展多层次的媒介素养课程教学活动

目前,江西省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尚未成立,大学生对于媒介素养的认识,更多散见于新闻学、传播学的专业教学活动中。因此,媒介素养教育要从专业化走向通识化,就需要转变转念,开展多层次的教学活动。

对于有新闻学、传播学专业的高校,可以针对本专业学生开设相应的专业必修课程,并以正规考试结课。同时,利用校级报刊、广播站、电视台、网站等校园媒体,做好宣传工作,让其他专业的同学了解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及兴趣。

对于还未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高校,可以采取公共选修课的形式,进行试点教学,或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修养这门课程中,作为专门的章节进行教学。

对于条件相当成熟的高校,可以将媒介素养教育由公选课改成必修课,使之成为大学生的通识课程。

2.做好师资培训,改进教学方法,建立共享的教学资源库

师资队伍的水平决定着媒介素养教育的水平,也决定了大学生对于此门课程的兴趣。总体来说,江西省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师资力量比较匮乏,因此,师资培训是一个重要的过程,要通过师资培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此门课程的兴趣。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改进必不可少。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案例讨论、新闻热点解读、具体媒介分析、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座谈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

同时,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共享的教学资源库,增强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媒介素养。

3.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内外开展各种媒介实践活动

增强大学生媒介实践能力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一环,可采取课堂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方法来展开实践教学。

在课堂教学上,可以充分利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注重应用教学。侧重教授学生网页制作、新闻摄像、图形、动画、声音以及视音频剪辑等媒介技术性内容,提升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利用媒介的能力。在课外教学上,可以建立相应的兴趣小组、社团组织来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建立公共网络平台,让老师和学生有一个平等发言与讨论的机会。教师也可根据教学内容布置相应的课外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理论知识更好地转化成实践知识。

同时,校内各种媒体应尽可能给大学生各种实践的机会。如校报、校刊、校广播站、校电视台等应该给大学生各种撰稿和编辑的机会。当然,因为网络媒介无所不包的性能使它将会是未来开展媒介实践的主要渠道,通过校园论坛、校园微博、校园微信等各种形式的网络实践活动能够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其中。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场社会运动,除了学校,还需要家庭、社会等相互配合。因此,校外实践也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一环。学校可以与其他媒体单位签订协议,建立校外实践平台,大学生通过参观媒体单位、参加各种形式的节目或直接进入媒体单位进行实习等形式来进行实践,使媒介素养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注 释

①③〔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河道宽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3、426

②荣建华.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34

参考文献

[1]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6

[2]吴鹏泽.基于资源共享的广东省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6)

[3]徐春玲.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以上海市部分高校为例[J].新闻界,2013(7)

手机对大学生利弊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校师生;信息素质教育;普遍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035-02

信息素质一词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在1974年的美国政府报告中提出来的。他认为,在工作中对信息的熟练应用,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以及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信息素质的体现。在大信息时代背景下,作为高校素质教育重要内容之一的信息素质教育,已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其实,在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中,“信息素质教育”早已被相关部门和有关专家提出。例如:1996年中共中央及国务院就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知识经济已初现踪迹,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因此更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获取信息的能力”。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对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重视。我国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发展仍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大学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中存在着较多问题。

一、加强大学生自身信息素质

(一)培养在校大学生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信息素质的重要体现之一。个人的信息行为是由信息意识控制的,信息意识的缺乏则很难获取有用信息,当代大学生正是信息意识缺乏的一大类人群。许多大学生对信息是麻木的,特别是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大部分新生已经习惯了中学教师的言传身受和保守封闭的学习生活,而大学里,学生发展的空间相对自由,老师和家长的督促和提醒减少,学生错过重要信息的几率大大增加。因此学校要积极开设大学生信息教育课程并确定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

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体系应该包括以基础类的平台课程、提高拓展课程和巩固实践课程为代表的三大课程,以及获得应用信息资源、信息工具能力的相关教育。首先,信息素质教育在学校的推行需要良好的环境,这就要求能够得到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其次,学校领导也应该注意到信息意识对学生的重要性,督促学校成立相关的专家组或教研室,特别建议成员中包括图书馆的教师;加强学生信息意识培养的重要途径就是开设相关的课程,开设这类课程应该越早越好,而且还要注重信息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系,即从大一做起,从基础抓起,达到培养学生树立终生学习观念,让学生了解到经济知识时代竞争的紧迫感与危机感,培养学生利用多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课程不应该仅限于理论层次,任课教师一定要通过一些有深度、有远度的课题、项目让学生去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达到实践的目的。除此之外,学校的教育团队应该积极走出去,与其他学校进行互动交流来共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教育国情、当代社会发展的教育体系,最好能够组织编写一套系统化的教材并推广实行。

(二)加强学生信息运用能力

当前,大学生缺乏收集信息、整合信息的意识,收集不到相关信息,更谈不上进行信息的处理和应用。学生信息运用能力较差主要表现:(1)对拥有的信息不能够正确理解或理解存在偏差,说的直接一点就是读不懂、看不懂;(2)在所拥有的信息中辨别不出主次和轻重;(3)盲目听从他人的观点,人家说什么就做什么;(4)不会根据拥有的信息的提示去执行相关事项。学校可以通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让学生通过实践去寻求一种理解、执行信息的方法,削弱学生对他人的依赖。例如:学校控制采取小班授课,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走出学校,深入社会,深入实践,积极参与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这样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对于职业的信息素质的要求,自觉提高自己的信息素质,同时老师可以鼓励学生把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加以研究。

(三)培养学生文献检索技能

文献检索技能指的是人们从数据库里面检索到自己所需的专业文献材料的能力,文献检索也是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培养大学生文献检索能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

1.加强文献检索课程的普及。文献检索课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中一门极为重要的课程,是信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但以往的文献检索课程过于空洞缺乏实用性,一些学生感觉距离学习、生活太远缺乏可行性,因此,建议检索课程应该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突出检索课程的实用性使学生普及文献检索课达到自我学习、自作、自我应用的目的。

2.发挥图书馆在信息检索上功能。许多高校中图书馆仅起到了自习室的作用,借阅图书的人数少之又少,这是对图书馆资源的极度浪费。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小学、中学阶段时学校的图书馆资源有限,且课业负担较大,对图书馆的关注不是很多,自然没有养成图书馆检索信息的习惯。在大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自我学习为主,图书馆自然成为学生最好的教室,因此,高等院校对图书馆的建设应该是十分重视的。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要求学生阅读指定的相关专业书籍来对课堂知识进行外延,通过对学生的要求来慢慢培养学生阅读、查询的兴趣,最终养成利用图书馆检索文献的习惯。

3.安全利用网络检索信息。目前,学生拥有手提电脑、智能手机等现代化信息设备,能够随时随地的进行信息检索,加之一些学生十分愿意通过网络方式进行检索。那么就可以从学生的这一兴趣入手,积极引导其通过网络进行信息检索,从而养成自主进行信息检索的良好习惯。但值得注意的是,网络信息混乱无序、参差不齐,缺乏一定的安全性。这种检索方式有利有弊,学校一定要提醒学生在检索信息时不轻信网络信息中的广告和宣传,确保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趋利避害。

4.加强学生与图书馆的互动。高校图书馆可以聘用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的服务,培养大学生对于图书馆网站、电子图书馆资源库、中国期刊网等的使用与维护,跟随馆员参与对于学校一些重点学科、科研项目的信息检索、信息分析等服务。或者开展校园的图书馆相关的比赛,同学选出自己想要阅读的书图书馆购买等形式。这样可以拉近读者与图书馆的距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

二、提高图书馆馆员素质

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认为“信息素质”是在图书馆素质和文献检索技能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由此可见,图书馆素质和文件检索技能是影响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通常认为,图书馆素质高就是图书馆藏书多、质量好、图书馆内部环境好、内部设施齐全,但却忽略了图书馆馆员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高校图书管理员是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参与者,也是高校学生在进行信息素质培养中主要的接触人员,其言行、素养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图书馆员营造的安静有序的图书馆氛围也会使大学生喜欢上图书馆并利用图书馆资源进行学术研究。高校图书馆员应是高校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中坚力量,但现实是一些高校图书馆员信息素质不高,相关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不过硬制约了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高校应鼓励馆员学习外语、计算机等知识,掌握相关教学工具和网络设备的应用并提高其信息素质。在具备这些知识、技能、素质之后,更要注重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对学生的教授和引导,高校课堂上教学的技巧。学与教并行,才能真正成为高素质的图书馆馆员,才能为发展当代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贡献力量。

三、新技术、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素养教育的探索

由于大学生所具有的信息素养尚处于自发阶段,而网络新媒体新技术具有高速便捷、巨容便携、服务综合、互动开放等独有优势,因此高校应积极探索在新技术、新媒体下的信息素养教育探索。

(一)以互联网为依托挖掘图书馆资源

既然通过图书馆和互联网检索信息各有利弊,我们可以想办法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弥补各自的不足,这时候专门为图书馆建立互联网网站就显得格外重要。学校可以在图书馆网站上传各种各样的电子图书资源,这样既可以随时随地的检索安全的信息,又可以解决过去一本图书在同一时间内仅能供一人阅读的弊端。各高校还可以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相互合作,共享信息。

(二)新型信息素质教育课堂

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可采用以微课的方式传达精彩的教学全过程,或以MOOCS进行在线教育,以云服务进行广泛的、随时随地的教学,也可以采用在线教育、嵌入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方式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素质教育应用实践环境,增强学生对于信息素质教育新模式的兴趣,培育学生自己主动利用信息素质教育新模式的能力。

(三)开发利用人工智能多媒体课件

人工智能多媒体课件是新媒体、新技术下的新型产物,学校应该积极利用人工智能多媒体课件的智能诊断机制来找出学生的学习问题,判断学习水平,分析学生的问题并给学生提出改正建议以及进一步学习的建议;并通过向老师传递考生的错误分布,向教学提供教学重难点、测试题型的建议。可以及时有效地反映教学信息,又有利于根据统计数据分析总结出本专业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找到适合的教学方式、教学重点以及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屈建萍,兰钇铤.信息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模式探析[J].学理论,2015,(30).

[2]李金如.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与策略探析[J].教育研究学习,2014,(2).

上一篇:大学有机化学重点总结范文 下一篇:大学物理机械振动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