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课程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07:45:21

声乐课程论文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第1篇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下,“声乐教学法”课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开始实施案例教学法,以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其削弱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反而更加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能够为学生的自学引领方向。案例教学法的实施,需要教师做好备课工作,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个性特点来制定合适的教学方针。在“声乐教学法”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授学生更多的音乐专业知识,使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音乐知识,充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能够更快地适应日后的音乐工作。

二、现阶段“声乐教学法”课程中案例教学应用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在“声乐教学法”课程中案例教学应用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和完善。其问题主要存在于:首先,教师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仍然沿袭落后的讲授式教学方法,难以培养学生对声乐教学的兴趣,缺乏活跃的教学气氛,导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的教学状态中,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音乐理论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难以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并且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解决相应的问题;最后,教师并未充分掌握案例教学的实质内容,所选择的案例不够合理,从而影响了案例教学的质量。

三、提高案例教学在“声乐教学法”课程中应用效果的有效措施

(一)根据课堂教学要求,选择合适的案例

在“声乐教学法”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以发挥案例教学法的效果和作用。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的时候,要充分结合声乐课的教学内容,可针对声音训练和演唱训练两个部分来进行案例教学。这种案例教学方法有利于明确教学目标,简化教学内容,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来进行声乐课堂的模拟训练,以此培养学生的声乐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教师在进行模拟教学的时候,要做好备课工作,可选出一个学生作为单人模拟教学的对象,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药重视对学生声乐知识水平的提升,要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演唱机会,以使其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重视案例教学的教学评价

在“声乐教学法”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转变过去的教学评价方式,采用全新的、更合适的评价方式,以使其更为客观,做好教学反馈工作。在完成案例教学之后,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来进行评分。在评价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的分组讨论状况进行评价,还要对教师的教学模拟效果进行评定。可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评价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努力,通过分数等级的形式来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并有效解决。另外,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声乐技能,声乐训练思路和训练方法等内容的评价,要将其作为评价重点,以帮助学生抓住声乐课程教学的关键点。

四、结语

在“声乐教学法”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是我国现代音乐教育发展中的必然要求,是素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为顺应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发展趋势,则必须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案例教学,以培养学生对“声乐教学法”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自觉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课堂实践活动相结合,以满足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互动;交流;声乐;教学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的互动关系是课堂教学能够进行的必要前提,师生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

声乐课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低年级的声乐教学一般都是采用集体教学的方式,由于人数多,基础差,学生的声乐知识几乎是空白的。而要使学生对声乐知识的理解、接受变得容易,并解决学习中的困惑,提高学习质量,增强学习声乐的自信心,就必须在声乐教学中有效地更好地采用多种“互动与交流”的方式。笔者借此谈谈个人的教学体会。

一、“互动交流”——来自课前热身运动课前是课堂的前奏,自由性和体验性是它的两大特点。

课前的互动和交流是在课堂以外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的,学生可以自由地和教师交流,没有紧张的心理,教师也可以随机地在交流和互动中进行自由提问,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因此,课前的交流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大的学习空间,教师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有限的时间里精心设置互动和交流的内容及实施的方案,利用富有趣味性故事、谈话或借助于现代话的电子、音响设备及课堂环境的布置,调动学生的中各种感官感受音乐。例如:弹奏一首学生们在小学、初中最喜欢唱的歌曲,让他们回忆起童年时的美好时光,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中外世界名曲,熏染课前学习气氛,还可以请敢于表现的同学演唱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或交流课后的歌唱练习体会。

总之,课前的交流和互动具有极大的灵活性,这种自由、欢乐的歌唱前“热身运动”,为课间的歌唱教学奏响了一段很好的前奏。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学生在互动与交流中,能体现个性,明白了自己要唱好一首歌的不易和距离,增强了学习的欲望,并带着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走进声乐课堂的学习中。

二、“互动交流”——来自相互倾听声乐教学是师生共同创造声乐艺术表现力的双向活动,教师在讲授发声方法和歌曲演唱的过程中,相互倾听是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手段。师生间相互倾听,互为主体,缺一不可。

教师如何教、如何指导,学生首先都是通过倾听教师的讲解、示范、演唱进入声乐学习的初步认识阶段,学生在倾听中辨别声乐发声的方法,在倾听中模仿和学习正确的歌唱,在倾听中辨别音高、节奏、位置、共鸣、情感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是通过倾听学生的练习和歌唱,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困惑和错误。教师还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如:“倾听中的比较”——正误之间的比较。“倾听中的思考”——学习的要领及方法。“倾听中的探索”——通过录音的方式倾听自己歌唱,确立自己歌唱的努力方向。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等音像资料倾听歌唱家们的演唱,开拓艺术视野。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课堂教学。例如:在学习《我爱你,塞北的雪》这首歌曲,借用多媒体的教学工具展示塞北风光,为课堂营造了一种音乐气氛,学生们在倾听中产生了一种入情入境的感受,使得学生迅速而自觉地进入学习活动中。在练习歌曲的过程中,重难点之处也是通过多次的倾听教师的示范,学生的练习、模仿等,来解决歌唱的各类问题。通过倾听,在课堂教学中就能做到学生与教师实质性的知识互动。这是声乐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容。

三、“互动交流”——来自平等和信任声乐教学是建立在平等、信任与合作的基础上,这是先决条件,一旦违背了这一先决条件,所有的教学努力都是徒劳的,尤其是对刚刚入学的新生,由于自身的声音条件差,对声乐课的不理解,缺乏信心,自暴自弃,产生自卑心理,这些现象都是直接影响声乐教学的不良因素。

要使不良的因素转变为积极的因素,教学中的互动与交流是实现良好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深入到学生的内心,寻找他们的个性特点,扬长避短,对条件差的学生以鼓励为主不嫌弃,并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每班只有2到3位男生,在上课时他们总是低着头坐在课堂的最后面,为了消除他们不平等的心理压力,笔者将他们调整到自己的身边(钢琴旁),上课时总是给他们送去鼓励的眼神,在教学的内容上也选择了适合男女声演唱的歌曲,在课堂个别抽查的过程中,选择适合的调让他们演唱。对五音不全,连张口的勇气都没有的学生,教师不是用眼神去斥责学生,用动作去制止学生,而是要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他们,让他们知道害怕就是自己的敌人,只有战胜自己才能调整好心态,每个人的学习都是从不会开始的,只要努力就会获得好成绩,就能获得美好的歌唱。

在课堂提问的环节里,让学生知道提问、抽查不是为了让他们出丑,而是针对每位同学对知识理解的程度进行教学反馈或把他们存在的不同问题和错误进行纠正。以点带面使没机会被问到的同学也能进行自我更正。

在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多用表扬、赞许的语言,哪怕是一个眼神和会心的微笑,也会让他们对教师产生真正的信任,以便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用,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消除过于紧张的心理状态,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低年级学生的声乐基础训练过程由于声乐理论比较抽象,技术性又很强,初级练声曲也比较单调,又要不段反复地练习,因此就需要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目的、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与教师积极配合,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计划。

这也就决定了平等与信任在声乐学习的重要性。

四、“互动交流”——来自情感的体验情感互动是师生互动中的高层需求,是知识互动中的另一种高级形式。

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不容忽视,尤其在低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声乐基础差使得教学组织显得重要而艰难。因此,建立亲密的师生情感互动与交流是教学过程的动力。教师用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保持温和热情的教学态度,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用鼓励的眼神、甜美的微笑,消除学生的紧张感,使学生获得全身心的放松,乐意与教师进行沟通,主动参与课堂的讨论,积极的动脑、动口、动手,从中体验和感受歌曲的演唱及作品的表现方式。

要达到真切的情感体验,教学就必须设计丰富的内容,采用多种手段,创造多彩多姿的情境,例如: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歌唱水准,教学内容可以从幼儿歌曲着手,如:《小乌鸦爱妈妈》、《摇篮》、《大鞋与小鞋》等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歌曲进行歌唱训练。这些歌曲短小、精练,音域也不宽,对刚学歌唱的同学来说容易接受,从中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还可以增加一些他们喜欢的流行歌曲和艺术实践。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预留一点时间,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自我展示、相互评价、挑战自我。在活动中得到情感和心理的满足,师生可以根据歌唱作品的内容一起进入教学内容所规定的角色,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

由此可见,情感的体验与投入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要让学生都能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中,教师语言的情感成分和教学环节的情感把握与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例如在学习《绣红旗》这一课时,教师预先让学生上网查阅歌剧《江姐》的有关资料和片段,课堂上让学生参与情景剧的表演,将情感体验与创作表演融为一体,在身临其境中体验歌曲的美妙,深刻地感受革命先辈们对党的热爱和高尚的情怀。这就象人们常说的“上课如演戏”,“戏”的好坏离不开导演(即教师)的教学设计与编导,演员就是教师(也可以换位为学生),观众就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一场戏的好坏来自于台上与台下的共鸣。演员的好坏来至观众(学生或教师)认可和肯定。因此师生情感的互动从多个角度入手,了解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这就是较好的一块敲门砖。

五、“互动交流”——来自课后的知识巩固课后的互动交流来自于学生的课后反馈作业和课后辅导。教师要求学生把课堂上的感受、收获、难点、困惑及要求写成书面作业交给老师。

这是检测课堂教学互动的第一关,这种反馈形式让教师能更具体更全面地了解每位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要求。了解学生群体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对后面的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具体到可以将每一首歌曲的难点集中、汇册。还可以使教师发现班级中的学习薄弱群体,以便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同时也是对课堂互动的补充和弥补。

课后辅导就是将这些在声乐学习中的薄弱群体组织起来,针对他们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疏忽了班级中的薄弱群体,容易导致这个群体的增大和教学负面因素加大。因为课堂教学是面对整个集体,而这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毕竟是少数,由于他们有心理负担,不敢开口歌唱,往往容易被忽视,因此,在课后的辅导中教师辅导的不仅仅是歌唱的技能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明白学习的理念,增加他们的信心,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针对性的交流与互动的方案和要求。真正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如:音准、咬字、头腔共鸣、位置等。

总之,学生课堂互动与交流需要的满足远比纯粹的知识、技能的学习来得重要的多,学生的课堂交流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和学生是否能共同创建健康的课堂交往环境、有效地师生互动。

参考文献:

[1]刘何仙.对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05,(2).

[2]杨方.谈音乐教学中学生的参与[J],音乐天地,2006,(1).

[3]严凤.声乐演唱与教学指南[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1.

[4]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第3篇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目前,我国音乐学科具有声乐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主要包括专业音乐学院和普通高等院校(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考虑到这两类院校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各有特点,在调查中我们选取了招收声乐专业硕士研究生时间较长、经验较为丰富的6所音乐艺术院校(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吉林艺术学院)和9所普通高等院校(山西大学、河南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的在职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全日制2005至2007级声乐专业硕士研究生为调查对象进行研究。

(二)调查方法

2007年9月至2008年12月,笔者及所指导的3位在职研究生对部分声乐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导师进行了深度采访面谈,获取了一些关于硕士生培养方面的有效信息。2008年9月,笔者利用在中北大学举办“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声乐课程建设与教学研讨会”的机会,对来自全国各地的12位声乐专业硕士生导师进行了针对性访谈,获取了一些有效信息。

问卷调查采用现场发放回收、电子邮件寄发反馈和电话访谈等方式进行。从2007年9月到2008年7月,向声乐硕士生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回收117份,有效问卷114份,有效率为95%;向声乐方向的硕士生导师共发放65份调查问卷,回收问卷64份,有效问卷为64份,有效率为98.4%。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声乐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的调查分析

1.读研动机以及选择专业与学校情况的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选择攻读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目的还是出于现实功利因素,将进一步深造作为逃避就业压力的避难所,或是改变现状的“万能法宝”。这是个值得音乐院校研究生培养机构深思的问题。

在就读学校的选择上,从表2、表3可以看出,为了获取更高学历的学位证书,研究生在专业选择上,将可能录取的几率作为选择研究方向及院校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我国,报考硕士研究生者必须是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硕士研究生的考试科目一般为政治理论、外语以及三门业务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其中政治和外语由国家教育部组织全国统一命题,其他科目均由各招生单位自行组织命题。相对于其他学科,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政治和外语的分数要求略低,这也可能是造成部分考生选择攻读音乐学硕士的原因之一。

2.对培养方案、研究方向和选择导师情况的分析

根据对各院校声乐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的分析得知,各音乐院校基本上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计划都做出了明确规定,部分院校还要求导师结合研究生个人特性制定出具体的个人培养计划。培养方案是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制订、实施的重要参考依据。研究生处于接受培养的主置,甚至是制定个人培养计划的直接参与者,因此应当也必须对培养方案的结构、内容有所了解。但从表4所反映的数据来看,情况却不容乐观,相当多的声乐专业硕士研究生对培养方案不太了解。

在选择导师的主要原因上,表5反映出,多数的研究生将导师的学术水平和自己将要从事的研究方向上作为主要参考因素。

对于研究方向选择的主要原因。表6显示,受自身知识体系和导师研究领域的影响有相当大的比例。

3.声乐专业学习情况的分析

目前我国大部分音乐院校采用以导师负责制为主的培养方式,导师指导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而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频率,又直接影响导师的指导质量。表7所显示的情况表明,约一半以上的研究生与导师出现交流不够畅通的情况,这种现象值得重视。

表8显示出大多数研究生将影响与导师交流的原因归咎到自己身上,并且清楚认识到影响与导师交流的具体问题出处。但是导师因工作太忙的因素所占比例甚高,值得关注。

根据表9的数据,有72%的研究生持续至少一学期的声乐专业课学习,其中持续两学期以上的人数比例占了总数二分之一以上。另外,还有28%的学生在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没有进行声乐专业课的学习,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况。根据笔者对声乐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调查发现:部分学生通过课外自己练习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笔者以为这种方式不可取,自己练习一方面容易放任自流;另一方面,因为缺乏正确的专业技术指导,声乐演唱技术提高较慢而且容易出现技术错误。大多数研究生认为在导师辅导下进行练习的培养方式,是最为科学的方式。

根据表10数据显示,相当数量的导师没有组织研究生进行过演唱训练课的学习与实践。笔者经过访谈发现,导师一致认为研究生采用什么形式学习表演专项技术,应该尊重研究生本人的选择,但是大部分导师多赞成随院系艺术团训练或参加表演和比赛。这样不但方便导师集中指导,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声乐学习热情,提高歌唱表演的能力与水平。此外,组织参加毕业生音乐会也是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研究生音乐会不仅仅能体现学生的基本业务技能和表演才能,更重要的是在学术上有一定的“专题性”。如果音乐会能和论文研究课题相配合,那就更有价值了。

根据表11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硕士生导师们在对研究生期间应该着重学习什么内容的选择中,大多导师都把科研能力的培养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而专业技术技能的学习仅仅排在第三位。

因此,对声乐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技术课的学习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4.教材使用情况分析

教材是研究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文字体现。研究生课程教学的长期经验表明,一本合适的教材对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有极大的帮助。而声乐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教材的缺乏,以及已有教材内容的陈旧落后,则一直困扰着声乐研究生的课程教学。近年来,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在全国研究生培养单位范围内正在积极开展遴选、出版“声乐专业研究生教学用书”的工作。

根据表12可以看出,我国目前没有专门供声乐专业硕士研究生使用的统编教材,各 院校使用教材情况也是千差万别。通过对声乐专业硕士导师的访谈,他们在专业方向课的教学中用得最多的是《声乐教学曲库》,这类教材基本涵盖了声乐专业的方方面面。而对国内外声乐界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他们也会及时地和学生进行交流。但要以教材的形式显现给学生,还需要一个过程。

当然,教材的编写应在较高的起点上进行,要处理好与本科教材知识衔接的关系;处理好传统性与时代性、经典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的关系;处理好中国作品与外国作品主次比例的关系。从而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对声乐专业高层次人才的要求。

5.外语课程学习情况分析

硕士研究生英语该不该要求其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一直是社会和学术界争论的一个热点。在笔者调查的114名研究生中有37人通过了六级,占了总数的32.3%;这说明尚有三分之二的研究生还没能通过英语六级。笔者调查发现:有14人认为非常有必要通过英语六级,占12.4%,笔者发现这部分人绝大数是英语已经通过六级的学生,他们认为英语通过六级是研究生能力和水平的体现;有22人认为有必要要求通过英语六级,占到总数的19%;表示没有必要的有53人,为调查对象的46.7%;还有25人认为非常不必要通过英语六级,认为过英语六级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反而耽搁了专业的学习时间和科研,这类占调查对象的21.9%。

在问及学校开设的英语课程应该是公共英语还是专业英语时,有33人(28.7%)选择了公共英语,有75人(65.9%)选择了专业英语,还有3人认为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都应该开设。另有3人没有选择,这部分人认为学校可以不开设研究生英语课程,如果需要,学生可以自学。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的研究生还是希望能够继续学习英语的,但是由于专业学习的需要,对专业英语感兴趣的学生比例更高一些。在笔者调查的学校中,有部分学校开设有专业英语,但是还有一部分学校只开设德语、法语和意大利语选修课。

根据对声乐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访谈获悉,虽然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外语学习,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声乐研究生连阅读一般的英文资料都不是很熟练,并没有达到我国音乐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中要求的“能够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针对这个现象,笔者访谈了部分研究生导师和声乐专业研究生,在外语课的相关问题上,大多数认为有设置的必要。但是也认为其设置大多只是为了考试,对于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外语的能力(特别像美声唱法中德语、法语和意大利语应用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其实用性,应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可见当前硕士研究生学习外语的途径和教材存在着明显的形式主义弊端,学不为用而只为分数。外语的应试意义远远大于实际应用。这种外语学习途径对于提高声乐专业能力和音乐学科研究新问题有何作用,已经上升到学风的导向问题。

6.学术研究与学位情况分析

学术科研水平的高低与学位论文的质量是衡量声乐研究生能力和学科培养质量的标志之一,调查发现影响这一环节的变量因素有很多。下面就研究生和导师个体的主观认识方面进行分析探究。

笔者从研究生读研期间的主要动机和影响的主要因素两方面出发,来考察声乐研究生从事学术研究的内因。从表15中可以看出,很多研究生已将论文的发表作为一类工具,对论文赋予了一定的工具利益性。

对于影响的主要因素方面,表16显示,大部分研究生认识到影响的主要原因在自己身上,但对即将完成硕士教育的研究生来说,这种认识似乎来得有些晚了。

在分析研究生学位论文完成的内因方面,将学位论文的选题来源与影响论文进程的主要因素作为考察指标。研究生教育与大学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在培养计划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学位论文是体现研究生能力培养最全面、最重要、最有效的形式,也是提高研究生全面素质的最重要环节。从表13的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题目由自己拟订,这从一方面体现出了学校对研究生自限的充分放宽,但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学生对论文题目选择的随意性、盲目性的后果。

表14表明,影响论文进程的主观原因是大部分声乐专业硕士研究生对学位论文的重视不够;客观原因是我国音乐学类招生体制中对文化考试成绩的低要求,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写作能力相对较差,这种“跛足”现象在短期内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调查表明,不少研究生就能否顺利完成学位论文,对自己的科研能力提出了疑问。这反映出研究生深刻意识到了自己的科研水平处于何种位置,能够质疑自己的科研能力是好事,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新问题,科研水平是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课程学分和学位论文的完成情况是否可以明确评判研究生的科研水平?

根据表17和表18的数据,绝大部分被调查的研究生在学习期间都有科研成果在省级及以上期刊发表,且发表数量与其所在年级有一定关系。从图表中还可以看出声乐研究生的数量不是很高,大部分维持在一篇的水平。这个结果与目前音乐学类硕士研究生取得学位资格,除了完成毕业学位论文以外,只需要在省级及以上期刊公开发表一篇学术论文这个要求有关。对于声乐专业硕士研究生来说,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完成一篇论文是比较轻松的。在表17中就可以明显地看出,大部分硕士研究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已经完成了这个任务。然而论文的发表数量在三年级的时候为什么并没有明显的提高呢?这还有一定的经济原因:目前,在省级期刊上发表一篇文章的版面费最少是150元,有的达到500元以上;核心期刊的版面费就更高了。很多研究生并没有额外的经济来源,而培养单位给予的资助金额也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受经济原因的制约,很多研究生都不愿意,这严重影响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针对以上原因,培养单位可适当地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经费,并多提供机会让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等活动以接受锻炼,提高其科研能力及从事科研活动的积极性。

根据表19的数据,绝大多数导师肯定了声乐专业技能水平在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中的作用。只有少部分导师认为作用一般。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声乐研究生群体中存在一个比较矛盾的现象:即在一个学生身上,声乐专业技能水平和理论水平很难达到统一。往往是理论水平强了,声乐演唱技能水平却比较差,突出表现在很多人已经读到研究生了,在演唱技巧及曲目表演上仍旧没有突破本科学习时的程度,状况令人担忧。并且,由于研究生在招生过程中,国家统一对英语、政治考分线的划定,把许多声乐专业演唱成绩好的学生拦到了门外。以上因素都将影响到声乐研究生整体的专业水平,而专业技能水平与理论水平的提高以及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相辅相成的。

总之,要想提高声乐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对其声乐演唱技能的培养就不可忽视。在实际操作中,可针对声乐专业研究生的招生过程,建立一定的专业技术技能考核程序以提高声乐研究生的整体演唱能力;另外,在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也可采用跟随专修班、大师班上课,或在研究生院开设相应的声乐专业课,使其声乐专业技能的提高与科研能力的提高相辅相成,达到预期的培养效果。

7.参加各种学术讲座与观摩演唱会情况的分析

通过对声乐研究生的调查,有85%的人参加过各种形式的学术讲座、论坛和观摩了演唱会,有15%的学生几乎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学术交流等活动,这说明大部分的学生参加科研的积极性很高。笔者对经常参加讲座和观摩的学生访谈了解到:经常参加学术讲座、学术交流和观摩声乐演唱会,不但开阔了视野,并且对提高自身的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笔者以为,研究生通过与专家经常性的学术交流活动,不但树立了学术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促进了“教学相长”,而且通过交流,还拓展了视野,提高了科研能力。

(二)声乐研究生导师队伍现状的调查分析

声乐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担负着全面培养研究生的职责。笔者以为:硕士生导师的思想水平、学术观点、认识水平和工作态度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成长。他不仅向研究生传授知识、培养研究生各方面的能力,还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塑造。因此,要对我国声乐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做出实证分析,了解其导师队伍情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1.导师职称结构分析

根据硕士研究生导师工作条例的要求,硕士生导师必须是副教授或者拥有相当专业技术职称以上的人员。根据表21的数据,被调查的从事导师工作的人员均是副教授或教授职称。

2.导师年龄结构分析

根据表22中的数据分析,在被调查的人员中,36―55岁这个年龄区间从事导师工作的教师占三分之二以上,56岁以上和30~35这个年龄区间的数目相对较少。从这个比例来说,声乐导师队伍的年龄结构比例是合理的。30~35岁的人群拥有旺盛的精力和对科学研究的孜孜追求,但是由于受年龄及从教年限的限制,在资历和经验上有所欠缺;36―55岁的人群不但具备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资历,而且此阶段的人群精力都比较旺盛,这不仅对研究生的指导有利,而且在自身能力的提高上依然有潜力。56岁以上从事导师工作的比例相对来说比较少,仅占了10%。

根据表23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30~35岁这个导师群体中,指导的研究生数目主要集中在l~2个之间;在36―45岁这个群体所指导的研究生的数目大部分集中在5个以上;56岁以上的群体指导的研究生主要集中在1―2个之间。

随着近年来声乐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带来了硕士导师数量明显不足的问题。为了满足招生的需要,一些院校不得不让导师超限指导,从而出现了一位导师每届带3~4名。甚至更多硕士生的非正常现象。但是由于导师们不仅要指导毕业生论文,还要准备学位音乐会,再加上繁重的本科教学和科研任务等原因,这就远远超越了导师的能力。对此,导师有无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每个学生都进行精心的指导?而学生的培养质量又将如何?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另一方面,还有院校通过降低导师资格条件,使那些实际上并无导师资格的副教授也加入导师队伍。特别是一些新增硕士点的综合大学音乐院系,由于这些在申报硕士学科授予权时,其借助的是综合实力,而实际上音乐学科可能并没有达到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条件,也就是说,这些硕士研究生导师的资格是值得质疑的,甚至有些导师自己本人都没有经过硕士阶段的学习或相应学研的经历。目前我国的导师制度仍以职称作为资格遴选的唯一标准,往往一些老师刚刚晋升副高职称就开始招收研究生,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心理上都准备不足,这也严重影响到声乐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而如何采用比较合理的方法来解决这些矛盾应该是眼下工作的重点。

3.导师制情况分析

导师组又称研究生指导小组,是为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更好地发挥集体指导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组织形式。目前,我国音乐院校在研究生的培养上,采用最多的是院系教研室教师组成的单一导师制度。

根据表24的数据和对声乐研究生的调查可以了解到,虽然学校也实行导师组制,但是成员也是由本研究方向的导师组成,很少有跨学科的教师参与。目前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正向跨学科研究的方向发展,单一导师制易导致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单一、科学视野狭窄,从而影响到学位论文选题的深度以及广度。导师组制度可以改变以往一位论文指导教师的局面,在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择方面。可给予其自由,允许研究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及导师优势在论文选题时做出相应地调整。

导师组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它能够弥补单一导师制条件下导师知识和能力的有限,发挥集体优势。单一导师制情况下,研究生可以得到较具体细致的指导,使导师的学业专长和特色得以保留和发扬,但由于导师知识的相对有限,尤其是在当今知识激增的时代,导师更难以对研究生进行全面的教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声乐专业高层次人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要。采用导师组制度,每个导师学有专长,互相之间可以弥补对方的不足,在跨学科、跨专业及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方面,也能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

根据表25的数据分析,研究生学习期间对导师的专业水平和个人能力的满意度调查中,90%的学生对导师的本身能力给予了肯定,这和导师的严格选聘标准是分不开的。

从开放式的问卷中对目前声乐研究生的不满意之处调查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填写了因导师事务繁忙而忽视了对研究生培养的问题值得关注。

根据表26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生认为指导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导师忙自己的事情,来不及过问。另外由于导师带的学生太多,照顾不过来。大部分研究生建议:每周导师应根据自身情况,定期和所带研究生进行交流和指导。

三、结论与建议

根据以上所做的调研数据,笔者试图对目前我国高校声乐研究生的招考和培养体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以期对我国声乐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有所启发和推进。

(一)关于研究生遴选机制

我国声乐研究生招生工作中出现的总体重视政治、外语等文化课的学习而轻视声乐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导致目前我国声乐研究生生源专业基础起点较低。多数声乐研究生都处在不同程度的“补课”状态,本应该处于专业学习的“拔高”阶段,却停留在声乐专业基础的“重塑”阶段,这直接影响到硕士研究生阶段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归根结底是由于缺乏合理的考试机制。

笔者认为解决的思路应是:(1)声乐专业教师在研究生的专业复试工作中应该充分行使其选择权。作为音乐学科还是应该更多地 强调声乐专业的主科学习,通过这种导向使这一思路转变为大家的共识。(2)建议提高声乐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学性,改变外语成绩决定一切的局面。录取时应考虑学生的声乐歌唱能力、表演能力、科研能力、实际教学能力等综合素质和声乐专业发展潜力。(3)建议招生初试阶段可采取适当降分或给各个学校更多的自,让声乐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更加名副其实。

(二)关于导师的遴选机制

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是影响研究生创新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生导师首先应具备音乐学科知识技能的良好功底和表演能力,并能不断自觉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这些对于提高研究生的研究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在导师的遴选和聘用上,应该严格把关,打破导师终身制度,扩大导师的指导自。同时,也可以适时采用导师集体指导制,为的是让不同学术背景、知识结构、研究方向的导师可以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以弥补导师个人知识上的欠缺。

(三)关于培养机制的建议

合理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对于高校声乐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来说是最为重要和关键的。合理的培养机制不但对于学校的声誉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于作为其中一员的研究生来说可能是关系其学习效果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笔者根据调查结果尝试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1.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方面,我国的硕士培养制度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首先,国内对声乐专业硕士研究生应修学分总数要求偏高,其中公修课程的学分占整个课程学分的近三分之一,这导致声乐专业课程学分实际不足。笔者建议在保证公修课程不变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声乐专业课程的学分和学时,实行弹性的学习年限,即适当增加或缩短硕士研究生的修业年限。其次,我国声乐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存在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不合理、课程深度和广度不够、选修课选择范围过小等问题。笔者建议增加选修课数量,实行灵活的选课制度,为跨院校选课创造条件;还可考虑将文献资料检索、网上资源的获取与利用方面的课程作为声乐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基础课程。最后,在选课机制上应使跨专业、跨学科的学习成为可能。笔者以为在综合性大学中,做到这一点较为容易;而音乐学院由于其自身学科的限制,难以提供跨声乐学科的课程,这是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建议在所选课程与研究方向相关的前提下,必须提倡甚至强制性要求一定数量的校外选课。

2.教材编订

教材是研究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文字体现。研究生教材的编写应在较高的起点上进行,要处理好与本科教材之间的知识衔接,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对声乐专业高层次人才的要求。其具体要求如下:一是注意吸收国外同类教材的优秀成果,跟踪世界最新科学研究方向,反映新知识、新成就,采用有益和有效的新经验、新方法、新体系;二是应从声乐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理论严谨、结构合理、体例统一、文字精练,具有比较广泛的适应性;三是教材的主干内容一般应涵括本学科的基本原理、最新发展情况和有待解决的前沿性问题及思路。

3.社会实践

声乐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技术课程,因此社会实践对于声乐研究生来说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笔者以为,在校声乐专业硕士研究生应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需包括担任声乐教学助教、声乐演出、声乐比赛和声乐演出指导等,时间应为半年至一年。但是,目前大多数在校硕士研究生不是补习理论就是补习声乐专业技术,等到稍稍具备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时,又要忙于学位论文的撰写,从而忽略了实践活动的开展。由此可见,声乐专业硕士研究生知能储备与实践活动在重视程度与时间安排上的差距是造成社会实践能力较差的重要原因。

4.导师制度的完善

逐步建立和完善师生互选制度,制定声乐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个人培养计划,实施中期考核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对声乐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和要求,是保证声乐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笔者以为有选择地实行双导师制是保证其实现的有效机制之一。

音乐院校的研究生,其专业的特性和其他院校研究生要求不一样,如声乐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他们在获得学位前,除参加学位论文答辩外,还必须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通常音乐会是在答辩之前举行,音乐会合格后,方有资格参加论文答辩。为了使声乐研究生在2年至3年的学习期间,既掌握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又能完成一台较高水平的毕业音乐会,建议在声乐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实行双导师制,即由一位声乐专业和一位理论专业教师共同担任其指导教师,两位导师相互配合、共同培养,弥补以往声乐专业的一些研究生由于人文知识的欠缺,撰写论文吃力,毕业音乐会虽然通过但学位论文出现无法参加答辩的情况。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师声乐;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一、高师声乐学科发展的现状

高师声乐学科是一门有着一定特殊性,技能技巧特色鲜明的学科,回首高师声乐教育曾走过了一条简单模仿、学习音乐艺术院校,向音乐艺术院校看齐、攀比的道路。无论是招生方式、教材选用、教学方法、施教内容、考试评分等都以学生向音乐艺术院校的学生一样能上舞台为标准。然而,高师的培养目标鲜明地指出应培养合格的高、中等学校的音乐师资,需要具备的是站好讲台所要求的能力与素质。突出高师声乐教育的师范性成为学界的共识。

现象一:学生在高师四年声乐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对于演唱技能的比赛获奖非常重视,同学乐于奔波于各种声乐赛事,以取得奖项为荣。然而,同学们对于科研创新的意识却普遍比较淡漠。

现象二: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不高,答辩过程流于形式。本科毕业论文答辩是高师学习计划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衡量学生是否符合学士学位标准的依据,是对学生四年来学习成果的检验。

现象三:部分高师声乐教师对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认识不足。有些教师平时对于本学科发展缺乏关注,认为声乐教师只要具备培养学生演唱技能技巧的教学能力就可以了,满足于能够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演唱比赛的奖项;或认为声乐学科不需要进行科研创新的研究工作,那都是理论学科老师的事情。这些错误的观点导致一些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师理论研究水平迟迟得不到提高。

二、改变观念,正确理解高师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1.在大学科背景下理解高师声乐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高师本科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定位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较强的学习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体现为: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培养一流的师资;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基础学术型人才及应用型人才;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的生源。

笔者认为,只有在大的学科背景下理解高师声乐人才培养目标,才会使我们的视野更为开阔。在大学科背景下,每个具体的研究方向都会具有一定的个性,当然学科之间也会有一定的共性。如果陷入本专业的特殊性中,对于认识当前的教育形式与潮流非常不利,也无法发现现有教学培养过程中的问题。

2.声乐学科人才需要进行技巧训练及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的综合培养

在高师的声乐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生本科四年的学习成果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大学本科毕业前须完成学院认定的毕业音乐会、教育实习与本科论文答辩。毕业学生音乐会是从表演的角度考查学生对技能技巧的运用;教育实习搭建了学生从学到教的桥梁,着重锻炼学生的教学能力;而毕业论文写作,则是从知识创新的角度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然而,从学习知识到学术研究需要通过严格科学的训练才能掌握,但高师声乐教学中对声乐学科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等方面并没有相应专门的课程安排。一些学校也只安排课时很少的讲座或教师指导。由于对这一工作重视不够,训练不足,声乐本科毕业生的科研能力水平无法达到社会的要求。构建高师声乐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三、构建高师声乐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遵循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为了实现其教学的目的和任务而实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式样。教学模式作为当前教学论的重要内容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迫切课题。各国课程学者针对传统课程及其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致力于探索和构筑新的教学模式,主要目的在于改善和提高教育效率,培养富有个性、创造性、合作性的身心和谐发展的,适应现代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质量人才。

1.课程设置方面加设声乐科研方法选修课

声乐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声乐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笔者认为应在现有声乐技能课与声乐理论课程的基础之上,在声乐本科学习第三学年开设声乐科研方法选修课,为期一年,从课程上保证给予学生系统科学的训练。除了理论方法的传授外,要更为注重学生实际写作水平的锻炼与培养。在一定的理论方法学习与训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学术研究的轨道,培养学生坚持科学的精神及重事实、重资料、重调查研究的品格与习惯。

尽管我们的课程建设还十分薄弱,但我们要坚信论文写作并不是不可教、不可传授的;另一方面,论文写作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强调其实践性,即无论理论上如何进行学习,还必须动手写才行。

2.开设课外学术论坛,积极参加学术会议

改革一贯的课堂灌输模式,变“课堂教”为主为“课外学”为主,变“课内紧课外松”为“课内轻松,课外紧”。鼓励学生自主定期组织本科声乐学术论坛,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广读博览,带着问题与思考来到论坛进行学习心得体会交流、学习方法讨论、新书阅读评论、声乐比赛观摩评价、教学优质课观摩心得交流等。

学术会议中往往汇集着一些学术热点,其中既有引起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也有专属某一领域的热点。参加学术会议的人员中不乏一些学界的大家名师,在热烈的学术讨论中,学术问题得以提出或者解决,对于同学们而言,这是非常难得的培养学术兴趣与学习的机会,所以,在各方面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学生应该多参加学术会议,开阔视野。

3.开展教师评学工作

教师评学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估。具体来讲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指标体系及评估标准,对学生个体学习状态、效果、进展、变化进行系统分析与价值判断,以期达到一定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它不同于课程考试、评优评先等传统的评学方法,而是一种更加系统、全面,并且侧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质量的评价方式。目前,很多高校都建立了教师评学制度。教师评学,对于学生声乐技巧的学习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均具有重要作用。

4.严把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关口

按照高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创作共安排了6~8周的时间,本科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研究方向选择指导教师。由于本环节是本科生四年来学术训练的总检阅,指导教师一定要在与学生充分沟通的基础之上,指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兴趣选择有利于学习、有利于学术训练,难度恰当适宜,具有操作性的题目,坚决杜绝把别人的论文简单生硬地拼凑,毫无个人观点的毕业论文出现。对有创见、有价值,获优秀学士学位毕业论文的学生和指导教师学校均应给予认可与奖励,充分调动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师生共同努力打造精品毕业论文。

综上所述,声乐学科的确是一门有着一定特殊性,技能技巧特色鲜明的学科,但我们声乐学科的教师与同学应在保有专业特色与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地汇入大学科发展的潮流,而不应该拿出种种特殊性的理由回避这一能力的培养。我们要克服畏难情绪,扎扎实实做好基础工作,应当相信,通过科学严格的学术训练,我们一定可以把声乐学科的学术工作做得更好。

基金项目:由中南民族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高校评教评学制度研究”(项目编号:JYX10010)资助。

参考文献:

[1]李晓贰.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思考[J].人民音乐,1999.

[2]杨咏.高师音乐教育与声乐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音乐,2007.

[3]王必主,张晓钟.21世纪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探讨[J].现代教育论丛书,2004.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声乐教师;声乐课;专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65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285-01

新课程的实施已全面铺开,如何加速声乐教师成长的专业化进程,提升教学水平,已是声乐教师的当务之急。由于受过去的一些思想观念的束缚,一部分声乐教师笼罩在“职业怠倦”的阴影下,工作只是低水平的重复。如何使声乐教师以全新的姿态走进新课程,首先应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如何有效地提升专业素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声乐教师要会制订计划,参加好一个集体备课

声乐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是指教师通过制定发展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手段,以得到不断发展的过程。要求声乐教师在对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弱点、不足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确认。综合学校、学科、时代特点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最佳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因此声乐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制订的合理有效,关键在于个人的专业发展目标、努力程度,与学校提供的条件与机会的最佳配合。

集体备课是声乐教师掌握教学规律,积累教学经验,提高业务水平和文化水平的重要环节。集体备课能发挥群体效应,提高每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使每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尽快得到提高,能通过这种途径切实减轻教师备课负担,从而达到大幅度、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另外,集体备课后每位教师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认真实施;课后对教案的实施情况认真反思,写出教学后记。通过循环往复的自我反思、总结、实践,形成螺旋式了提高深化过程,使其充分体验成就感,增强研究的自信心,自我反思不仅促进教学研究的发展,而且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声乐教师在一堂课后,写好一份课后反思

声乐教师不仅是声乐新课程的实施者,也是声乐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和研究者。在声乐课程改革的深化过程中,声乐教师面临新课程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声乐教师如何提高自己,快速成长,使自己融入声乐课程改革中,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最简捷、有效的途径就是写课后反思。我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般的思考,时间一久就会把当前思考的问题忘掉,我们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忽然在教学中发现了一个值得思考、可以取得经验的“闪光”的问题,给我们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满以为自己会记忆下来,内化为自己的潜意识,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曾经带给我们思考的问题逐渐被淡忘,需要回忆的时候印象中明明有这样的思考,可是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而记录下来,能够帮助我们把自己教学实践中的经验、问题和思考累积下来,通过记忆的再次加工,使自己对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教学现象中的典型事例和思考深深地记忆下来,因为写具有积累和再现的作用,长时间的累积,会使我们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记录下来的东西更方便与人交流,促进共同的学习与提高,借助别人的见解,使我们可以从多方面认识相同的一个问题,促进我们更好的发展。因此,课后反思对我们声乐教师来说十分重要。

三、声乐教师要通过听课,撰写好一篇论文

声乐课和其他课比起来有自己的特点。声乐的组织教学要比室内课更复杂,声乐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肢体动作,因此,在听声乐课时要注重观察,观察的内容主要有教师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的学习练习动作、教师的教学表现等。声乐课的教学组织很重要,相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组织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队伍的调动,也体现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水平,课前教学设计中就把队伍调动的因素考虑进去,不要做无谓的调动,影响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和练习,反映了声乐教师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的练习收到了成效,也就证明教师的教学效果是好的。对于教师的观察,首先要观察声乐教师的教学基本能力。看声乐教师在组织学生练习中是否能够对课堂的安排灵活自如,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还要听声乐教师的授课语言,能不能准确而精要地表述教学内容,教学指导是否让学生迅速理解。授课教师的言行举止,也需要观察一下,目的是看声乐教师在授课中如何来发挥自己自身的特点和长处,评估声乐教师激发和感染学生的能力。看教师的教学机智,每一节课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看声乐教师是怎样处理的。最后,要边听边综合分析教师对教材的处理,看采取了什么样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许多从事声乐教学的老师平时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教学训练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谈起教学、训练方面的体会更是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可是让他们写文章却很难,像是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因此如何写好论文也就成了他们难解的心结,这一弱点在经验交流、职称评定、评优评先时尤其明显,大大影响了工作情绪,导致部分骨干声乐教师心灰意冷,失去信心,也直接阻碍了学校声乐工作的发展。因此写好声乐论文显得尤其重要。声乐教师要写好论文我认为应做到:经常读一些教育专著,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提升教育理念,写作时才能为自己的观点找到合适的理论依据;多读专业理论,提高专业知识,跟上课改的步伐,经常摘抄、体会别人的新教学理念,以备后用;学会捕捉论文的素材,像这样的素材可以来源于课堂,参加培训、观摩各种优质课、公开课产生的的观点;以及对社会上、教育上的热点问题提出个人的看法。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声乐教育;教;写;文化;师范

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能力表现为课堂上的教授能力、课程教案编写以及论文的撰写能力,尤其是在中小学,学生的理解能力或多或少会比成人受到限制,更需要中小学老师能够将自己的知识根据中小学课程标准使学生能够轻松的接受,那就需要声乐教育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教”“写”能力的培养。

一、声乐教育专业学生“教”“写”能力的重要性

近年来,许多声乐教育专业,过于追求声乐技能的培养,借鉴声乐表演的声乐教学模式,忽视了师范类声乐教学所特有的“师范性”特色,未加强学生对音乐课程讲演的实际操纵能力的培养。在学生走向教师岗位后,常常因为理解力或者表达能力的限制不知所云,在解释或者讲解课程内容时不能一语道破,影响了教学进度和质量,从而不能更好的的担当起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角色。也往往只重视学生声乐技巧技能的训练和歌唱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声乐教育专业学生应有的特色――师范性及多元化的特点,特别是“教”“写”能力的不足方面,导致学生很难达到师范教育的教学目标,以至不能扮演好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角色。因此, 声乐教育的责任重大。

二、声乐教育专业学生“教”“写”能力的薄弱的原因

长期以来,在师范类的声乐教学中往往存在只重视学生技能技巧的训练和歌唱能力的培养,常被称之为“表演二系”,导致学生难以达到师范教育目标所规定的全面性的要求,这种能力的缺乏体现在声乐教育学生“教”“写”能力的不足方面。

1.“教”

“教”即声乐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学生学习后的成果体现。而现有的学生往往只会唱不会教,不懂得教学方法更不会运用各种教学模式。主要原因为声乐教学曲目缺乏积累、教学语言过于匮乏、理论知识掌握太少、教学手法较为单一等问题。往往造成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的教学中无从下手,“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现象,以及对于一些常见的声乐演唱问题不能一语道破,更缺乏针对性的解决等问题。

2.“写”

“写”即教案的撰写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音乐教育类学生写作能力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毕业以后的科研、教研水平,更会影响到教学能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音乐教育类学生的教学中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究其原因:首先,音乐类学生文化课要求不高,进校门槛较低;第二,教学中过于注重“技巧”而不偏重“理论”;第三,论文指导课程的设置问题,论文写作只是放在了最后一学期完成,对于文化素养相对较差的声乐学生来说,这只能导致论文完成质量差的结果;第四,参与教学研究活动能力较低,积极性也不高。

三、高师声乐教育专业学生“教“”写”能力培养的建议

如何提高声乐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全面性,为中小学输送优秀人才提供更好的资源,这是从事师范教育的领导及声乐教师都必须引起重视并认真思考的问题。针对声乐教育学生“教” “写”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提高文化修养

文化是一切学习之本,声乐亦固然如此。一首声乐作品并不是简单的曲与词的表达,声乐歌曲中歌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文化修养去理解他深层次的含义,或者需要学习者对歌曲的背景或相关历史做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的理解演绎作品。因此文化课程应视为与音乐专业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

2.重视艺术实践

声乐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二度创作,最终要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以录音或者演出的形式呈现出来,但是二度创作与平时积累离不开,也是实践的积累过程。无论任何领域,都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声乐教育应专业学生应特别注意的自己的参与过程,在过程中感受自己亲身参与后获得的音乐美感体验、形成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因此在实践中检验学习的成果不可或缺。

3.发挥声乐技能课教学的灵活性

(1)注意发挥小组课的优势

在小组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摒弃一块唱或逐个唱的老传统,让学生在互相讨论、聆听中学习,相互提意见,不但可以强大歌唱心理还可以通过对其他同学的优点及不足的了解、明确自己出现的同类问题和困惑,进而完善自己。

(2)个别课教学中应突出理解力

个别课应该因材施教、提高专业素质、突出艺术个性。注重解决学生歌唱生理、歌唱心理、歌唱协调性以及歌唱曲目处理手段等具体问题。从一首作品中尽可能的学到更多知识。

4.积极发挥声乐教学法课的作用

声乐教学法是声乐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他的目的在于讲解关于声乐的一些理论知识,例如声乐发声的原理、发声器官的构造、呼吸的支持等等专业知识。

(1)课程中应该注重讲课内容的知识扩展

如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相关知识注重声乐教学理论的深入讲解,例如从“教”的角度考虑,让学生了解声乐教学的方法、手段、模式和目标等等,了解歌唱心理以及如何应对调整,从生理学的角度,可以加入相嗓音医学的知识让学生更可能多层次地考虑问题,逐步让学生掌握每个阶段的基本特点、常见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达到学有所悟,学有所获,真正理解声乐学习与教学的真谛。

(2)注重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有机结合

在以往的声乐教学法课程中,理论课占的比例较大,而学生的教学实践课较少,应将实践内容穿插于教学内容的各个环节中,适时让学生进行讲解与锻炼。在方式方法上,注意针对每位同学的上课情况利用同学之间提意见、讨论、教师点评、作示范等方法,让同学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与知识点。

(3)在声乐教学法课中对学生写作能力进行培养

针对培养学生写教案与说课的能力,可以在课后布置针对性的任务,对每节课的设置安排以写教案的形式完成,在课堂上针对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或讲解写作技巧。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还能锻炼独立思考能力,也有助于思维逻辑能力的提高,能够全方位地培养学生“教”与“写”的能力。

5.增设相关课程

(1)设置交叉学科

高师声乐学生应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目的,可以增设部分如声乐与文学、声乐与美学等具有交叉性选修课程来提高“教”与“写”的能力,如声乐与哲学等。

(2)增设论文指导课

艺术高校的论文指导课程一般开设在毕业前夕,仅仅是由主专业教师代替指导,而没有专门的论文指导老师,可以设置专门针对音乐专业的论文写作课,同时结合专业老师的指导,将会对学生写作水平和毕业论文的写作起到直接的引导作用。

声乐教育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相信通过多方面的改革与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能培养出更为合格的毕业生,为中小学音乐教师队伍输送更为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立岗.声乐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

[2]杨咏.高师音乐教育与声乐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中国音乐,2007,

[3]姚思源主编《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献》〔M〕上

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4][美]本耐特―雷默《21世纪音乐教育使命的扩展》,

全国第七届音乐教育会议文件

[5]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第7篇

一、声乐艺术指导教学本质

声乐艺术指导(Vocal Coach)主要是指为声乐演唱者进行钢琴伴奏并进行音乐指导的表演方式。这种表演方式与所谓的“钢琴伴奏(Piano Accompaniment)”有相似和不同之处。其相似之处表现在,两者的演奏乐器均为钢琴,并且都以和声乐演唱者合奏的形式进行表演。而这种表演艺术则必须建立在钢琴弹奏与声乐演唱互相配合的基础上,因此表演者要在表演前进行大量的排练、磨合。而声乐艺术指导则与所谓的钢琴伴奏有这本质的区别。“钢琴伴奏是一个操作层面的术语,它暗示出器乐独奏与钢琴伴奏间的某种关系,这种关系既要求二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又要求钢琴伴奏者不可‘锋芒太露’,‘喧宾夺主’”。(李智芳.关于国内音乐学院声乐钢琴艺术指导专业的分析与比较[D].中国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简而言之,钢琴伴奏是一个陪衬性角色的存在,它并不是声乐作品的一部分,而是为了提高声乐表演效果的手段。而声乐艺术指导则是声乐作品的一部分,它和声乐表演是一个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并且钢琴伴奏的艺术表现取决于声乐表演者的需要,而声乐艺术指导更要体现“艺术指导”的效果,它是整个声乐作品的指挥者与策划者。因此,声乐艺术指导和钢琴伴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声乐艺术指导既是声乐表演的一部分,那么艺术指导就不能仅仅以伴奏的水准来要求,应当打到更高层次的艺术境界。在声乐艺术指导研究生教学方向上,也应当有统一的专业教学标准。“众所周知,专业名称的统一,不仅代表着一个专业的概念、一个专业的性质,还说明了学术界对其专业内容已经达成了共识,对未来学科的健康快速发展也就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专业名称之所以要强调科学准确,甚至要求要与世界接轨,就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的网络化,教育也必然走上国际化。为了同世界各国进行教育合作与交流,就必须规范专业名称,统一专业标准。”(李智芳.关于国内音乐学院声乐钢琴艺术指导专业的调查与设想[J].乐器,2010,(11).)而要完成与国际接轨,我们就应当借鉴国外声乐艺术指导课程的设置方式,寻找国外声乐艺术指导课程的教学规律。

二、国外声乐艺术指导教学特点

国外声乐研究生艺术指导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立的教学体系,这不仅体现在国外声乐艺术指导的课程设置方面,还体现在声乐艺术指导的专业教学方面。

国外音乐学院普遍将声乐艺术指导与钢琴表演视为同等重要的两个专业。“在钢琴系中,钢琴艺术指导不仅是钢琴表演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一个独立的专业。即使是主修钢琴表演专业的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必须进行钢琴艺术指导的学习,一直到五年级毕业。如果要进研究生院继续深造,钢琴艺术指导也是入学考试重要的内容之一和将来必修的课程。由此看来,钢琴艺术指导与钢琴表演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沈红.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钢琴艺术指导课[J].音乐研究,2001,(3).)在国外,声乐艺术指导和钢琴表演既然视为同一地位,那么艺术指导就不再背负“伴奏”或者“衬托”的身份,而是成为表演声乐作品的一部分。并且声乐艺术指导更是应当为声乐演唱者担当“艺术教练”,规划作品处理和完成方式,对整个表演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

在教学中,国外的音乐学院也颇为重视声乐艺术指导与声乐演唱者配合层面上的教学。“当开始学习一首新曲目时,钢琴艺术指导的教师在课上不但要教你如何弹奏,如何处理音乐,还要充当演员的角色,当你把伴奏弹奏得已游刃有余时,也就是大约一、二节课后,声乐老师或器乐老师开始进入课堂,与钢琴艺术指导教师一起帮助你处理歌曲(乐曲),这时在课上,实际是负责表演的教师在带动着你的弹奏,以此更好地培养你与演员的合作能力及其为此所必需的技巧。”(沈红.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钢琴艺术指导课[J].音乐研究,2001,(3).)声乐艺术指导不仅要指导声乐演唱者的艺术表现,更要参与其中,与演唱者形成某种形式上的默契,这样在实际表演当中才能使钢琴与声乐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会在任何一方有所偏袒。

国外的声乐艺术指导教学特点极其鲜明,即教导声乐艺术指导的学生如何以指挥者的形象指导声乐演唱者,在表演时如何再从指挥者的形象变为参与者,配合声乐演唱者完成声乐艺术作品。

三、国内声乐研究生艺术指导教学现状

在国内,声乐艺术指导研究生专业方向于近些年在部分音乐艺术院校相继开设。他们对于此专业的名称理解也各不相同。如下仅列举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和武汉音乐学院的声乐艺术指导研究生专业方向设置情况。

中央音乐学院将此专业称为声乐伴奏艺术,系别归为钢琴系,学制为三年,研究方向为美声方向。教学方式方面,教授和副教授总共三人,授课方式为单独小课。教学内容方面,必修课有钢琴演奏课、钢琴伴奏课、钢琴发展史、钢琴艺术史、声乐发展史、论文写作指导课;辅修课有意大利语、德语、法语、总谱读法、重唱、歌剧排练、传统唱法沿袭等。

中国音乐学院将此专业称为声乐钢琴伴奏,系别归为钢琴系,学制为三年,研究方向为美声、民族两个方向。教学方式方面,教授和副教授总共两人(美声方向、民族方向各一人),授课方式为分配合作。教学内容方面,必修课有钢琴演奏课、钢琴伴奏课、声乐、总谱读法、即兴伴奏、歌剧排练、意大利语、德语、法语、论文写作指导课;辅修课有钢琴教学法、钢琴文献、歌剧赏析、西方声乐史、音乐剧赏析、键盘艺术史等。

沈阳音乐学院将此专业称为钢琴伴奏艺术,系别归为钢琴系,学制为两年半(两年的课程学习及半年论文答辩),研究方向为美声、民族两个方向。教学方式方面,教授和副教授总共五人,授课方式为自主合作。教学内容方面,必修课有钢琴演奏课、钢琴伴奏课、论文写作指导课;辅修课有法语基础及声乐作品导读、声乐发展史、欧洲歌剧发展概论、爵士音乐史、20世纪中国歌剧创作史论研究、歌剧排练、合唱、歌唱重唱、表演课、计算机制谱等。

武汉音乐学院将此专业称为声乐艺术指导,系别归为钢琴系,学制为三年,研究方向为美声民族综合方向。教学方式方面,教授和副教授总共两人,授课方式为选拔合作。教学内容方面,必修课有钢琴演奏课、钢琴伴奏课、视唱练耳(高级)室内乐(三重奏/双钢琴)、总谱读法、论文写作指导课;辅修课有钢琴文献、声乐文献、歌剧排练、声乐表演、合唱、即兴伴奏、意大利语、德语、法语等。(李智芳.关于国内音乐学院声乐钢琴艺术指导专业的分析与比较[D].中国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

通过上述内容不难发现,国内各音乐艺术院校对于声乐艺术指导专业有很多相同和不同的见解。相同方面体现在,各院校将声乐艺术指导专业归在钢琴系,在必修课程方面也主要以钢琴演奏水平和伴奏水平为主要出发点。不同方面体现在,各院校对于专业名称有不同的看法、对于专业研究方向有不同的设置、师资力量的大小决定着对此专业的重视程度等。

四、国内声乐研究生艺术指导教学改革方向

从国内声乐研究生艺术指导教学现状分析,国内声乐研究生艺术指导教学是需要进行改革的。只有国内各音乐艺术院校对于声乐指导专业达成共识,此专业才有可能立足于长久发展。

首先在专业名称方面,各院校有不同的看法。声乐伴奏艺术、声乐钢琴伴奏、钢琴伴奏艺术等诸如此类的专业名称,将伴奏提升到了一个较高的地位。应当明白的是,声乐艺术指导和钢琴伴奏属于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因此,在专业名称上应当进行适当地统一。从英文翻译角度来看,“Vocal Coach”一词的最好翻译应当是声乐艺术指导,因为该名称体现了声乐艺术指导的最本质属性和专业侧重点。

其次在专业所属系别方面,国内甚至国外音乐艺术院校均认为应当将声乐艺术指导专业归属于钢琴系,因为该专业更侧重于钢琴演奏水平和钢琴伴奏水平。但也有人认为,声乐艺术指导与声乐也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那么,声乐艺术指导中的声乐修养也应当被重视。该专业也应当与声乐专业创造更多交流合作的机会,避免故步自封,使声乐艺术指导专业添上更多声乐人文色彩。

再者在专业教学课程方面,钢琴演奏和钢琴伴奏课程被国内各院校赋予声乐艺术指导专业以较高的课程地位。而这也会造成声乐艺术指导能力一边倒的现象:声乐艺术指导的钢琴技能高超,但声乐素养略低。声乐艺术指导与声乐密不可分的关系,决定声乐艺术指导专业应当重视声乐素质的培养,加强与声乐演唱者合作的意识。

结语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等师范;声乐方向;研究生;课程设置;价值导向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4)05-0107-05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高师声乐方向研究生在招生生源、导师队伍、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模式、艺术实践以及学位论文等方面暴露出诸多问题,研究生培养质量严重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这些问题中,课程设置显得尤为突出。“课程学习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和载体,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其设置应根据高师音乐教育研究生培养目标和特定的培养方向决定,应体现高师声乐方向研究生性质和特色”[1]。

本文以目前国内东西南北中五个区域9所高师院校的声乐方向研究生课程设置为例,它们分别为首都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逐一阐述上述院校课程设置结构、课程内容,提出其课程设置的弊端,并对课程设置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9所高师音乐院校声乐硕士生课程设置现状

硕士研究生课程通常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和选修课。学位公共课各个学校大同小异,不再赘述。文章主要就声乐研究生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和选修课设置进行重点阐述,其中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为声乐研究生专业必修课,选修课是该方向研究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修本专业或其他专业的课程。纵观9所高师音乐院校的课程设置,普遍存在专业必修课深度不够、选修课广度不够的现象,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专业必修课方面基础性重视不够,技能课比重较大

由于声乐学科的特殊性,高师声乐方向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其他研究生有所不同。就声乐学科本身而言,“它是一门以歌唱语言与艺术嗓音结合塑造出悦耳动听歌声,并借以抒感的一门音乐表演艺术,要求歌唱者有一定的演唱技术和表现力,声乐技能训练是必不可少的”[2]。我国著名音乐学家杨燕迪先生说:“所谓‘研究生’,其命名已经暗示,他们是进行“学术研究”的特殊学生。其教育的实质是:通过知识的生产,造就知识的生产者。”[3]。

高师声乐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音乐教育与声乐教育领域培养高层次的集声乐演唱、声乐教学与理论研究为一身的教学型与科研型的创造性人才,也就是为各中高等院校培养具有较高演唱水平与理论水平的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合格师资”[4]。

上述9所高师音乐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声乐技能课程占了很大的比重。如河北师范大学声乐演唱与教学研究主课有8个学分,144课时,华中师范大学主课有6个学分,102个课时,湖南师范大学主课有6个学分,140个学时。相比而言,音乐类基础课程的开设就显得比较单薄。如上海师范大学仅设有中西声乐简史、中外音乐史论和声乐作品演唱演唱三门;华中师范大学设有中外歌剧文献研究、外国经典艺术歌曲、民歌研究和中国艺术歌曲、民歌、戏曲研究三门;每门课均为2个学分,36课时。

声乐艺术作为音乐表演艺术,其方向研究生首先应从一个大的框架对音乐学科有清楚的了解。诚如我国音乐界学术泰斗缪天瑞先生所言:“我们学习或研究音乐理论和音乐技能时,不仅需要把握各种音乐现象,还要深入理解其科学本质,‘知其然还要能知其所以然’”[5]。诸如音乐学概论、音乐作品分析、音乐美学、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中外音乐史、音乐文献学等课程应列入学位基础课。除此以外,中外声乐史、发声结构基本构造和嗓音保护等课程应列入学位专业必修课的设置中。声乐研究生应通过古今中外声乐理论的学习,对声乐理论及技术进行历史与现状的梳理。如中国方面从汉唐以来的相和歌、元杂剧、诸宫调;明清时期的声乐理论、四大声腔、地方戏曲、曲艺等。到近现代的学堂乐歌、建国初期的“土洋之争”、当下的民族唱法的“千人一声”和原生态唱法的兴起等现象。外国方面如欧洲声乐史,如美声唱法的产生、基督教对于美声唱法的影响,阉人歌手的出现、美声唱法的经典剧目、声乐流派等,都应有清楚了解,才能为以后声乐表演、理论研究及毕业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乐器学的角度而言,人声是一件相当特殊的乐器,我国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曾说“学声乐,乐器是长在自己身上,如果你喜欢唱歌,就需要运用歌唱的训练来重新制造它,使它能够适应歌唱的需要”[6]。声乐教育家和演唱者所做的工作,都是尽力让这个乐器发挥出最佳性能。嗓音乐器不可以更改和更换,如何维护和保养这个特殊乐器,中央音乐学院的冯葆富先生指出:“身体的健康、精神的饱满、营养的适当及睡眠的充足等亦属重要”[7]。有很多学声乐研究生只知道唱,不懂得如何保护好自己的嗓音乐器,久而久之嗓音器官就会发生病变。作为未来的声乐老师,只有熟知人体嗓音器官的结构和基本性能,方能更好指导自己的演唱。

(二)专业必修课中教育类课程设置不均衡

高师声乐硕士研究生是培养集声乐演唱、声乐教学与理论研究为一身的人才,也就是说,声乐研究生不光是要站好“舞台”,同时也要站好“讲台”,二者不可偏废。如福建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把音乐教育学当成必修课;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设有音乐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方法、音乐教育理论研究两门课程;而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专业必修课设有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研究以及比较音乐教育学等科目。值得指出的是,绝大多数院校专业必修课设置方面占主要比重的是音乐类和声乐类的课程,教育类的课程占比重较小,有的学校即使冠以“声乐演唱与教学”的名称,如首都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但在实际中教育类的科目形同虚设。声乐专业类的课程固然重要,但必须清醒认识到声乐研究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声乐教育工作,需要掌握相关教育学、音乐教育学和声乐教学法等教育类课程,否则将无法体现高等师范教育的特点和优势。

(三)专业必修课中研究类课程设置比例失衡

高师声乐研究生教育目标,即为音乐教育领域培养具备较强科研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研究能力。而声乐研究生绝大部分认为只要有较高演唱能力,在各级、各类声乐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就是好学生。对于如何撰写声乐学位论文?如何从浩瀚的声乐材料中大浪淘沙、去伪存真?如何敏锐的观察和捕捉目前声乐界的热点、焦点问题,还不知所措。事实上,完成一篇声乐论文需要声乐研究生掌握一定的文献学和论文写作常识。文献学认为材料是做学问的基础,指出学术工作的本领是“要找得着材料、读得懂材料并能够分析材料”[8]。但在实际情况中,用音乐文献学家王小盾先生的话说:“许多音乐研究者尚未掌握从事这项工作的方法。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重提中国学术的文献学传统。这一传统,既是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笔重要财富,又是研究者学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9]。这就要求声乐研究生走出琴房,走进图书馆,通过反复的训练,学会查找第一手资料。有部分院校已敏锐注意到了此问题,如首都师范大学设有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等课、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开设了音乐文献学课程。其中湖南师范大学,基于学生充分把握专业学科理论基础、进行论文写作的需要,还开设了声乐经典文献导读课程,系统学习国内外专家的声乐方面的经典著作。如林俊卿的《歌唱发声的科学基础》、尚家骧的《欧洲声乐发展史》等等。但也有的院校此类课程设置基本属于空白状态,如河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有些院校即使开设,课时占整个课程设置的比例非常少,不利于学生深入的学习和掌握。音乐学论文写作课程,是对声乐研究生进行论文写作基本方法的训练,即通过介绍音乐学常用文体的例文,明确要求学生掌握音乐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声乐方向研究生理论思维和写作能力。

教育部在《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1998)中明确指出,硕士生阶段的课程要注重基础性、宽广性和实用性。要能使硕士学位获得者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方面达到应有的广度和深度。[10]。加强学术规范的教育也应是研究生课程注重基础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学术规范问题曾经是音乐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2003年4月26日《人民音乐》《音乐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等16家音乐理论期刊于联合发表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联合声明与建言》,为端正学术风气、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树立起一面旗帜”[11]。因此,在研究生学位课程中很有必要设置有关学术规范教育的课程,使研究生在学习阶段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文风。

(四)专业选修课中人文课程普遍欠缺

声乐是一门音乐和语言相结合的艺术,文学也是一种语言艺术,但从9所院校的课程设置看,人文课程普遍欠缺。声乐研究生如果深入了解文学,积淀人文、情感、历史、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则不仅“能在文学情感与音乐情感表达上找到共鸣,同时还能把专业演唱提上一个新的高度,取得一石二鸟的功效”[12]。除此以外,在许多根本的学术问题和艺术问题上,声乐艺术与文、史、哲相通。[13]如果没有其他文史哲学科的滋养,声乐学术必然陷入贫血的窘境。而如果借助其他文史哲学科的支持,声乐学科的研究常常会豁然开朗[14]。美声学派的代表人物卡奇尼(Giulio Caccini)曾明确表示:“音乐之中歌词为先,节奏次之,声音居末”[15]。这充分表明歌唱不单单是一种歌唱的技巧和风格,而且是一定美学原则和艺术思想的体现。再则,歌唱中的咬字吐字、讲究出声、咬字、收声;歌曲的断句、乐句划分,是基于对作品深刻理解后的划分。以大家熟知的江苏民歌《茉莉花》为例,正确的划分应该是“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但常有同学唱成“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如此划分实际上割断了歌曲的正常语序,表明光有一副好嗓子,如果对歌曲了解不透彻,还是无法把歌唱好的。“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高师音乐院校应利用学校文理科兼备的优势开设人文方向的选修课,大大丰富声乐研究生的艺术修养,开阔其学术视野,如福建师范大学设有中国通史、中国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和美学等五门人文课程,华中师范大学设有文化人类学等课程。只有这样,才能“变死音为活曲,化歌者为文人,使演唱曲尽其妙”[16]。

(五)专业选修课中地域化音乐课程严重缺乏

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各地各民族民间音乐蕴藏含量充裕,不同地域音乐特征迥然有别。在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学界呼唤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地域化”(regional)是全球地域化范式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强调在本土“特殊性空间”中建构课程的主体性。[17]从“原生态民歌”进入大众视线,到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表明熟悉本地区、本民族的歌唱方式,了解歌唱背后的文化、民俗将大大提高歌唱者的演唱水准。以湖南为例,花鼓戏是备受该地区群众喜爱的地方剧种,在当今国内民族声乐歌坛上许多歌唱家如李谷一、张也、雷佳、王丽达等,她们的演唱与花鼓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能在民族唱法中融入湖南花鼓戏的演唱技巧,尤其是花鼓戏特有的用气方式、共鸣方式、润腔方式等,将使民族唱法的技巧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18]。从以上所列的9所院校中,仅有首师范大学开设有地方音乐史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开设有地方史和华南师范大学的岭南音乐文化等,可见有的院校已经意识到地域音乐的重要性,但大多数院校还没有将其纳入课程范围。

二、9所高师音乐院校声乐硕士生课程设置弊端分析

原教育部长陈至立同志指出:“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主要渠道”[19]。“课程结构作为课程体系的骨架,主要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以及各学科内容的比例关系,必修课与选修课、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搭配等,体现出一定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它不仅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进行的依据,更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20]。对于高师声乐方向研究生来说,由于声乐专业的特殊性,课程结构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更加明显,它直接影响到声乐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形成目前的课程设置,主要是由以下三个原因造成:

(一)照搬专业音乐院校课程设置

9所高师音乐院校院校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课程设置是受“技术至上”的价值取向导致。有学者撰文指出:“高等艺术教育更多的是关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学习。对学生的评价基本集中在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特别强调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教师的教学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因而在高等艺术教育中自然就形成了一股浓厚的重视专业素质教育的氛围,并逐步转化成一种倾向”[21]。部分院校虽然冠以“声乐演唱与教学研究”,但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实际上是两张皮,注重声乐技能的学习,教学只有短短几周课。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培养目标已大相径庭。在技术与艺术、技术与研究的关系中,中央音乐学院蓝玉崧教授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既然我们的工作对象是音乐艺术,毫无疑问就要求我们是音乐家,而且应该是个好的音乐家。不能‘学书不成,去而学剑’,掌握这些技术要素的目的是超越性的,即通过这种技能的掌握去对音乐艺术进行最深入最本质的研究,而不是要造就一个只能固守这些具体技能的理论匠人”[22]。

(二)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本科化倾向”

从上述9所高师音乐院校的声乐研究生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其课程内容与本科生课程内容区别不大,常出现授课内容的重复。“把研究生教育当成是本科教育的延续,研究生不过是比本科生多唱几首歌、多读了几本书而己,没有把研究生和本科生看成是两个不同质的教育阶段,忽视对研究生的实践训练和能力培养”[23]28。有学者将此现象称为研究生教育“本科化倾向”[24] 63。一般而言,本科生是通才教育,只要求掌握一定的表演技能和教学能力即可,而硕士生是培养学生成为音乐所属的某一个二级学科(如“中国音乐史”、“声乐教学与研究”)的通才,并使其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和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所以,“研究生教育的本科化倾向,从本质上讲是不符合研究生教育规律与发展要求,不能完全体现研究生教育的学术性和创新性,势必影响和降低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24]64。我们只有严格遵循声乐研究生教育的学术规律,才能在研究生教育中培养出既有别于本科生,又高于本科生的声乐人才来。

(三)课程设置中的“音乐价值欧洲中心论”的价值观

20世纪初,随着西方音乐体系的传入,欧洲中心论的价值观在中国音乐界拥有权威话语,形成主流。西方古典音乐的观念、形态、创作理念以及理论价值体系在国内的专业音乐教育和公共音乐教育中占主导地位,音乐表演领域也毫不例外。“我们总是习惯性的囿于西方的音乐思维观念之中,总是拿西方的镜子来 ‘照’我们自己,陷入一种‘东方学’的思维方式”[25]。本文所列的9所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地方音乐、中国古典诗词演唱、吟诵调等这些带有“中国元素”的课程均没有得到较好体现。即使开设,在课程设置上是非系统化,零散的。中央音乐学院钱茸敏锐指出:“一方面,原生态进入青歌赛大赛;非遗项目在一步步落实传承人;《云南映象》等充满乡野的中国元素的作品纷纷问世,而另一方面,音乐艺术院校―专门培养音乐技能的地方基础训练课程依然只是欧洲音乐体系的四大件,声乐教学的基础语言依然只是普通话、意大利语、法语、德语、俄语等”[26]。研究生课程的设置不光是要体现基础性和专业性,还要体现一定的学科前沿性和前瞻性,在追求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情况下,声乐研究生教育有必要对丰富的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进行重整,建立文化相对主义价值观,开设带有中国特色、地方特色的课程,如有条件,甚至可以开设地方曲艺、戏曲、中国古典诗词演唱等教学,使学生对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有系统的和与西方音乐艺术具有平等价值意义的把握。

三、结 语

从以上9所高师音乐院校的声乐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现状与原因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现阶段培养的高师声乐方向研究生虽有一定演唱能力,但普遍文化底蕴不足,学术视野不开阔。有学者把这种现象概括为:“知识多而智慧不多,欲望强而能力不强,学历高而境界不高”。 [23] 28-29这种评价也许太刻薄或者太悲观,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指出了要害之所在。声乐研究生,作为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的较高层次人才,应成为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器”那样的人才,不是器具,不是专业性的工匠,而是“博学于文,约之有礼”的谦谦君子。[27]本文以国内9所高师音乐院校高师声乐方向研究生课程设置为例,列出其存在问题,并指出其设置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认为高师声乐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从声乐方向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主体性和实践性出发,自始至终紧扣住声乐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歌唱专业技能,并拥有本学科坚实声乐理论基础,同时还拥有教育教学理论,有一定的文字表述能力的,即“善唱、会教、能写”的人。如果脱离了教育目标谈教育,我们的疑问是音乐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因此,高师声乐研究生课程设置需要强调针对性、学术性及应用性,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不断整合课程内容,方能培养出合格的声乐高层次研究人才。

参考文献

[1]邹建林,钟善金.解蔽与重构――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研究生教学质量问题的反思与构想[J].人民音乐,2001(6):47.

[2]韩勋国.歌唱教程[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1.

[3]杨燕迪.论音乐学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3):8.

[4]赵震民.高师声乐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定位[J].人民音乐,2010(3):45.

[5]韩宝强.音的历程――现代音乐声学导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序1.

[6]李晋玮,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6.

[7]冯葆富.艺术嗓音的保护[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16.

[8]王小盾.任半塘、王运熙先生的音乐文献工作[J].中国音乐学,1990(1):124.

[9]王小盾.音乐文献学和中国音乐学的学科建设[J].黄钟,1989(4):4.

[10]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教育部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S/OL].中国科学院大学网.(上载日期不详)[2014-09-16].http:///site/82?u=61444.

[11]马 达.有关高师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育问题的若干思考[J].人民音乐,2004(6):50.

[12]魏 欣,李敏音乐艺术硕士需提高文学修养[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56.

[13]杨燕迪.作为人文学科的音乐学[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1(2):3-9.

[14]杨燕迪.为音乐学辩护――再论音乐学的人文学科性质[J].中国音乐学,1995(4):6-13.

[15]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32.

[16]许讲真.歌唱艺术讲座[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80.

[17]周利敏.从“全球化”、“本土化”到“全球地域化”:课程教育研究的范式转型――以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10(5):103.

[18]雷 佳.融戏曲唱法与民族唱法――以湖南花鼓戏为例[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28.

[19]陈至立.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专家会上的讲话[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9(3):2.

[20]李晓玲.高师音乐学硕士课程结构失衡的审视[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2):115.

[21]钟宏桃.艺术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2003(6):94.

[22]蓝玉崧.好学深思 博观约取――寄语青年音乐学者[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1(2):15.

[23]赵卿敏.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5).

[24]李占秀.音乐专业研究生教育“本科化倾向”的反思与对策[J].人民音乐,2006(1).

[25]管建华.后现代音乐人类学的思考与写作[J].音乐艺术,2011(1):110.

[26]钱 茸.语言学方法之于音乐的“中国元素”――《民族音乐语言学》课程论证[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2):104.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我国现今在培养声乐教师的模式上存在诸多问题,声乐教学不够完善,尤其在理论建设上较为滞后。本文论证了现今建立声乐教育学的意义、可能性和迫切性。

一、声乐教育学的定义、内容和培养目标

1.定义

“声乐教育学是研究和阐明声乐教育的结构、过程、原则、方式等规律的科学。’‘声乐教育学是声乐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声乐学是音乐学的分支。是研究、解释所有与声乐相关的知识的一门学科。根据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去研究声乐的教育规律.揭示声乐教育的本质及特征,使之科学化、系统化、理论化。声乐教育学隶属于音乐教育学范畴,具有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

2。学科内容

声乐教育学的内容包括声乐生理教育、声乐心理教育、声乐表演教育、声乐审美教育、声乐文化教育、声乐教育文化和声乐教学法等。“在探讨声乐教育学的理论构建时,我们还应从声乐文化的整体中去认识声乐教育的特殊性。’’⑦

3.“声乐教育”和“声乐教育学”的联系与区别

“声乐教育”是指与演唱教学有关的一切行为的总和。广义的声乐教育包括所有学校的声乐教学,也包括社会上。如社区、文化宫、单位、群众艺术馆、声乐培训班举行的各种声乐教学和培训。狭义的声乐教育仅指学校的声乐教学。“声乐教育学”是指研究如何进行声乐教学的一门专业学科.目的是培养具有声乐教学能力的教师或从事声乐教学的专门人才。

4_“声乐教学”与“声乐教育学”的联系与区别

“声乐教学”是指进行演唱教学的行为,或指代一种职业,如,“刘老师是搞声乐教学的”就是指职业。“声乐教育学”是一门专业或一门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声乐教育过程的总和,声乐教学是声乐教育学的一个子项。

二、当前我国在声乐教学人才培养专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1.培养声乐教学^才的专业概念不准确

目前我国各高校的声乐教育层次分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两种。音乐院校和师范类高校里本科的表演专业都设有“声乐”或“声乐表演”或“声乐演唱”,目的是培养歌唱演员。另外。各高校的音乐教育本科都开设有声乐大课,个别学校开设声乐教学法.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声乐教学水平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在硕士研究生层次中有表演专业“声乐”或“声乐表演”等,如中央音乐学院等校.目的是培养歌唱演员;再就是我国目前唯一培养声乐教学专门人才的专业——“声乐教学与研究”或“声乐演唱与教学”等.如武汉音乐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校。

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目的是进行声乐教学,但“声乐教学”多指教学的一种行为,声乐教学多指职业,代替专业名称在含义上有点偏颇。培养声乐教学人才达到授以“声乐教学”的能力.课程内容包括演唱技能、伴奏技能、授课技能的训练,理论知识有声乐生理教育、声乐心理教育、声乐表演教育、声乐审美教育、声乐文化教育、声乐教育文化、声乐教学法,以及文化知识、品德修养、教育学知识等等。“声乐教学”这一名词无法表达该专业如此庞大的学科内容。所以,用“声乐教学”来指代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专业名称不妥帖。笔者认为培养声乐教学专门人才的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名称.如用“声乐教育学”就更为贴切。

幺培养声乐教学人才专业的教学内容不够健全,特别是声乐理论教学欠缺

现今.我国的声乐教育达到了快速的发展。声乐教学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是。由于声乐教学是门新的专业,许多声乐教学经验和理论还没有被整理真正应用于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学科理论中,理论课程仍不够健全和完善,在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本科层次上教学内容大都还囿于一对一的声乐演唱课的单一模式,课程设置上重技能轻理论现象较为严重。从国家“声乐教育”最高层次的“声乐教学”方向的硕士生培养情况来看。如。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O5级“声乐演唱与教学法”硕士研究生课程有:声乐演唱、论文写作、音乐会、歌曲钢琴伴奏、中西方声乐发展简史、声乐教学法、作品分析、美学文艺学、西方歌剧鉴赏、中外作品演唱鉴赏、歌剧重唱训练、西方文学史(根据《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南京艺术学院“声乐表演及教学研究”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根据本校O5级使用的《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及课程设t)2oo3年版):艺术美学、学位论文写作、声乐演唱及教学研究、音乐美学、声乐艺术史、专著导读与研究、音乐分析、音乐文献检索及利用、音乐心理学、音乐表演美学、歌剧艺术研究、中国音乐文化、中国传统音乐研究、音乐教育学、自由作曲、数字录音技术。以上两所学校在培养声乐教学人才专业上都有较长的办学历史.在我国其学科发展都较为完善.课程设置也比其它院校正规,具有典型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专业的教学还没有上升到“声乐教育学”的学科理论高度.教学内容没有含盖声乐生理教育、声乐心理教育、声乐表演教育、声乐审美教育等。

可见.我们目前在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课程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科阶段的教学中单一的声乐技能小课充当着主要角色.研究生阶段的教学还没有形成系统性的和完整性的“声乐教育学”学科理论。这说明我们在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上不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

三、建立声乐教育学的可能性

1.我圈的声乐教育得到了憾毛的发展

20世纪初随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破土萌芽。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声乐教育也与此诞生。在近1oo年的声乐教育历史中,通过一代代声乐教育者的努力。声乐教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特别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根据教育部体卫艺教司统计,截止2004年止。全国设立音乐专业的高校猛增到388所。‘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大大小小的音乐院系不下900多个,其中,以声乐学生的人数最多。”‘确§着音乐专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声乐教师的需求量也在增加,到2007年全国设置招收音乐学硕士的高等院校达到65所。其中招收“声乐硕士”的高校有62所。在这62所招收“声乐硕士”的院校中涉及到“声乐教学”的有30所”。

2声乐理论建设成果斐然

随着我国声乐艺术和声乐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近些年来大量声乐教学理论著作和论文出版发行。比如,余笃刚编著的《声乐艺术美学》,范晓峰编著的《声乐美学导论》,李维渤的《西洋声乐发展概略》,李晓贰的《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李维渤选译的《训练歌声》,作者[美]维克托·亚力山大-菲尔兹,刘朗主编的《声乐教育手册》,俞子正、田晓宝、张晓钟编著的《声乐教学论》,尚家骧的《欧洲声乐发展史》,《声乐艺术教育丛书·文库》中石惟正的《声乐学基础》、邹长海的《声乐艺术心理学》、还有《西方声乐艺术史》等等,这些对声乐教学理论的完善和课程的建设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声乐教育学的理论建设准备了较为充足的基础。

3.声乐艺术和声乐教学呈现多元化态势

声乐艺术积淀了人类灿烂的文化,当今世界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精彩纷呈。人们对声乐演唱艺术的审美趋向多元化。这些都为学校的声乐教育提供了更为宽广的领域,也为学校的声乐教育提出了具有时代性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我们的声乐教育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形式,近些年来我国在民族声乐教学和西洋美声唱法教学上均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这些演唱和教学实践上的成果都丰富了声乐教育学的学科体系,为声乐教育学的建立提供了可能。

四、建立声乐教育学的意义

1.培培养声乐教学人才专业一个科学的专业名称

长期以来我们没有搞清声乐教学人才培养这一专业的概念,把声乐教学人才的培养和声乐演唱人才的培养混为一谈.

在培养声乐教学人才专业的授课模式、方式、内容和课程设置上一直效仿音乐院校的“声乐表演”教学.这是我们学校声乐教学人才培养专业上的严重失误,限制和阻碍了该专业的健康发展。孔子说“名不正,言不顺”,在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专业上应该有个专业的学科名称,然后才能摔开当前该专业的教学受音乐院校表演专业教学模式的束缚,走上学科健康发展的正确轨道。“声乐教育学”是培养声乐教学人才这一专业的最佳名称.它是“声乐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有别于“声乐表演”又有别于“音乐教育”。这个准确的名称给了该专业一个准确的定位和内涵。将为这一学科的发展奠定基础。

2有利于促进声乐教学人才培养专业的理论体系的完善在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教学中我们一直是停留在“声乐演唱”、“声乐教学”或“声乐教学法”的层面上.缺乏培养声乐教学人才整体系统的理论知识。“声乐教育学”的建立将为本学科的发展指明方向.它的正确定位要求建立完善、系统的学科理论体系,对促进其发展将起着化时代的作用。

上一篇:创新创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思政教学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