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理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3 12:23:21

生活中心理学论文

生活中心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校园心理剧的理论基础是莫雷诺(Jacob L.Moreno)于20 世纪30 年代创造的心理治疗模式的心理剧,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心理干预技术。中小学教师在掌握和运用心理剧技术探索校园心理剧的时候往往存在一些疑惑和困难。同时,因为校园心理剧是包含着文学(剧本)、音乐(音乐伴奏、音响效果及唱腔等)、美术(布景、灯光、舞台布景)、舞蹈(演员优美的动作、姿态)等多种因素的艺术性的心灵表达活动,因此对表达的技术与艺术有一定专业要求,仅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难以独立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园心理剧在中小学的积极推广。

为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与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重庆市社会心理学会将共同举办中小学校园心理剧培训与研讨活动,现诚邀各学校相关人员参加,并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参加人员

中小学校长、学校德育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班主任、音乐教师、美术教师等。

二、研讨内容

模块一:理论篇

心理剧的原理及其治疗技术

校园心理剧的基本理论及操作技术

模块二:实践篇

校园心理剧实践操作流程及技术运用

模块三:观摩篇

成都市建筑职业中专校校园心理剧现场观摩

三、研讨专家组成

国内心理剧资深导演、心理学博士

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成都市建筑职业中专校德育心理研究室校园心理剧团队

四、研讨时间、地点

1.报到时间:2013年6月9日

研讨时间:2013年6月10日~11日

2.报到地点:成都市建筑职业中专校

会议地点:成都市建筑职业中专校

地址:成都市成华区东虹路(三环路东四段内侧十陵立交——成渝立交之间)。学校附近的火车站是成都东客站,汽车站是五桂桥公交总站。乘车路线:5、66、80、85、94、97、98、108、120、122、136、137、200、223、537、854、855、856路。

五、研讨费用

1.会务费:980元/人(含授课费、午餐费、资料费)。

2.外地参训人员可协助统一安排食宿(费用自理)。

六、考核与证书

学员完成研讨内容并经考核合格者,将颁发由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重庆市社会心理学会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具章的结业证书。

欢迎学员围绕校园心理剧提交论文,题目自拟。论文要求:(1)符合本次会议相关主题要求,且未在正式刊物上公开发表;(2)论文内容应包括: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及参考文献,作者及其单位、邮编、电子邮件地址;(3)论文提交邮箱。会议将在了解学员需求的基础上,根据提交论文的质量决定是否结集出版,优秀论文可推荐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发表;(3)会议将根据提交的论文质量评选出优秀论文,并颁发由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重庆市社会心理学会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具章的获奖证书。

如愿参加2013年6月5日会议研讨的学校和个人,可以提前将研讨的主题、相关内容和联系方式发到组委会邮箱。经组委会讨论后通知学校或个人作会议发言。

七、其他事宜

凡参加研讨的学员,均可提交学校在校园心理剧方面遇到的问题与困惑,与会专家将择选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解答,现场交流。

凡参加研讨的学员,每人须携带免冠照片2张(注明单位、姓名及身份证号码)、身份证复印件1份。

八、付款方式

账号:3100028909024906284

账户:重庆市社会心理学会

开户行:工行北碚胜利分理处

九、报名及联系方式

报名电话:010-88810835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培训部 王老师

咨询电话:18623548686

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 刘老师

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

重庆市社会心理学会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生活中心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本届研讨会共举行了三场大会,六场分组讨论会,以及两场学术报告。大会共收到参会论文五十余篇。会议主要围绕以下议题展开讨论:1.音乐心理学学科建设与研究方法;2.音乐教学与学习心理研究;3.社会生活中的音乐心理学问题研究;四、音乐治疗学研究。

一、 音乐心理学学科建设与研究方法

音乐心理学的学科建设与研究方法是本届研讨会讨论的一个重点议题。从代表们提交的论文来看,共有近21篇论文涉及这一方面的问题。

周世斌《科学研究方法在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和音乐治疗学研究中的价值与意义》一文认为:无论从学科性质的角度,还是从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角度,在学科研究与实践中运用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符合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和趋势。而我国目前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没有体现出各种研究方法的同时并存,而是主要依赖于思辨性研究方法。

谢嘉幸《解释学在音乐心理学中的方法论意义及其实践探索》一文探讨了解释学基于“感悟”认识的基本原理及其在音乐心理研究中“文本――语境”的基本方法;郑茂平《音乐心理学及其研究的方法学探讨》中提出了音乐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学问题;刘沛《音乐心理学教学纲要与研究性学习资源》一文反思了我国音乐心理学教学的现状,提出了构建我国音乐心理学教学体系的构想,解决此问题的办法有两个,一是编撰;二是翻译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教学建设。可以一方面发展音乐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另一方面依据紧迫的教学需要,系统的回顾、跟踪和评估音乐心理学的西文著述的历史和发展,选定前沿的内容,形成一套音乐心理学的教学体系;罗小平《音乐心理学与老年心理学交融的新学科――老年精神音乐学》一文介绍了老年精神音乐学形成的背景、学科研究的对象、范围、方法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廖家骅《音乐记忆的机制与策略》一文从音乐记忆赖以依存的生理基础、音乐记忆的主要特征、音乐记忆的基本策略三个方面对音乐记忆做了解释,认为音乐记忆的运转机制是以一定的生理条件为基础,经过后天教育、实践等多方面途径而逐渐形成的;赵冬梅《音乐心理学研究方法概述》,从冯特的实验内省法到适时测量和元分析技术,论述了音乐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杨和平《20世纪下半叶中国音乐心理学文献续解(上)》一文取20世纪下半叶中国音乐心理学研究文献的视角,对这个时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音乐心理学中元理论、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欣赏心理学的代表性文献做出初步的分析研究,并给予相应评述。

针对音乐心理学的学科建设和研究方法这一议题,还有不少论文对国外音乐心理学发展、研究作了介绍。如:蔡黎曼、黄虹《西方音乐心理学研究方法对我国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启示》,霍橡楠《近年来国外关于音乐才能相关性因素的研究》,蒋存梅《国外关于认知发展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德〕弗兰德・劳厄《音乐与个性发展》(金经言译)等。

二、音乐教学与音乐学习心理研究

从提交的参会论文来看,有近三分之一多的论文涉及音乐教学和音乐学习心理的研究。代表们分别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对音乐教学与音乐学习心理进行了建设性的探讨。

马达《论音乐学习中的自我调节学习》一文介绍了自我调节学习的概念,并根据自我调节学习循环模式理论,结合音乐学习的特点,探讨了自我调节学习的规律和特点。

陈雅先《当代心理学思想对视唱练耳课程理论的影响》一文通过考察行为主义、认知学派和人本主义这三个心理学派思想对音乐基础课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所产生的不同影响;任志琴《利用节奏命名的通感效应挖掘学生用眼去听、用耳去看的潜能》一文指出:在音乐实践中常需要读谱能力(即用眼去听),音乐听觉分析能力(即用耳朵去看),这实际上是人的通感功能在发挥作用。

徐行效教授的论文《念动训练对提高声乐技能的实验研究》,从自己的实证研究出发,论证了念动训练对声乐技能的学习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对歌唱者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具有明显的辅助作用。

本届研讨会的一个亮点是一批年轻学者和在读研究生的参会,这些年轻学者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论述了各自的音乐心理学学习和研究所得。金世余《支架式教学模式与音乐教学》一文结合音乐教学分析了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特色和基本环节,论述了在音乐教育改革逐步深入的今天,引入建构主义心理学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对音乐学科教学所具有的积极指导意义。苏海鸣《视唱练耳与内隐记忆》、李莉《内隐记忆与音乐内心听觉》,分别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内隐记忆对音乐内心听觉培养的重要作用。黄剑敏《基础音乐教学中关于儿童自我效能感与奥尔夫教学理念的思考》一文探讨了借鉴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在基础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儿童自我效能感等问题。徐岚《心理定势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影响探析》,从心理定势的含义、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存在的定势及其形成原因、如何克服定势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实施的负迁移几个方面,论述了心理定势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影响及其解决策略。另有林琳《中小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的心理成因分析》、颜艳《缄默知识与音乐教学》、陈佳《依恋理论和构造主义理论对音乐课堂实施合作学习的影响》从不同层面对音乐教学与音乐学习心理作了探讨。

在器乐学习和教学心理方面,以下几篇论文则集中论述了器乐学习中常见心理问题的解决和良好学习心理的培养。薛瑾《儿童钢琴学习心理初探》,王昕野《论儿童小提琴教学中心智技能的培养》,张新林《小号演奏最佳心理状态培养》,关继文《器乐学习中的情绪和意识初探》、周珏《钢琴练习中识谱过程的认知解读》等文章,分别就各自教学领域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解决以及良好音乐学习心理的培养展开了讨论。

三、 社会音乐生活中的音乐心理学问题研究

关于社会生活中的音乐心理学问题,张前《再论音乐欣赏方式与心理发展阶段》一文对比了四部相关研究著作①中关于音乐欣赏方式及音乐欣赏心理发展阶段划分的彼此之间的异同点,进而对音乐欣赏的性质、方式及其心理发展阶段做出概括。

孙佳宾《论心理知觉在音乐审美中的意义》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了知觉在音乐审美中的作用和意义,强调感性能力是音乐审美知觉的基础,提出把握音乐作品的形式内涵是音乐审美知觉的关键,主张音乐审美理解是音乐审美知觉的前提和条件,认为对音乐的价值判断是音乐审美知觉的终极目标。张莉《性别差异对音乐行为的影响》从社会心理学,即从社会文化环境方面探究性别差异对音乐行为的影响,文中从两性生理方面的差异、性别模式化的社会角色、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发展与变化三个方面,考察了性别差异对音乐行为的影响。

黄君、张庆林《莫扎特效应研究述评》总结论述了国外有关“莫扎特效应”的研究成果,并对其今后的研究做了进一步的展望。

黄虹、蔡黎曼《音乐的熟悉性、复杂性、情感类别与偏好的关系研究》以实证研究的方法,对部分音乐专业和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就音乐的熟悉性、复杂性、情感类别与偏好的关系进行调查。

除上述研究成果外,尚有蒋聪《音乐表演心理试验研究综述》、马卫星《音乐欣赏的心理逻辑》、邵桂兰、王建高《试论西方后现代音乐文化的心理模式及其反美学特征》、王放歌《论心理机制是音乐表演作为音乐再创造的重要因素》等论文各自对社会音乐生活中的相关音乐心理现象做出了探讨。

四、音乐治疗学研究

音乐治疗学作为音乐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该学科和专业的学科建设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国内有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几所院校开设音乐治疗学课程。此次研讨会共收到相关论文7篇。这些论文大多从一些研究个案出发进行探讨,没能对学科建设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周世斌《科学研究方法在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和音乐治疗学研究中的价值与意义》一文指出:作为音乐艺术与医学科学相融合与交叉的新兴边缘学科,音乐治疗学的学科性质规定了其比其他音乐传统学科更加强调科学研究方法及其成果的有力支撑。

杜青青《关于音乐治疗中音乐取向的研究――从音乐心理学的角度》,论述了在音乐治疗的临床实践中,了解患者的音乐取向的重要性。

韩扬《音乐治疗对老年情绪障碍干预效应对比研究》,采取前瞻对照性研究的方法对8名老年情绪障碍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研究,最后就实验组的4名被试结果得出结论:音乐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老年情绪障碍的焦虑、悒郁临床表现,恢复和提高积极情绪。

吴继红、万瑛《音乐治疗中的情绪和认知》一文阐述了音乐治疗中的情绪――认知原理及其理论背景,并结合音乐治疗个案加以分析。

李霞、王今《艺术院校大学生表演(考试)焦虑的测量与人格特征》一文运用Catte116种人格因素问卷、Zung焦虑自测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1971)以及Spielberger等人编制的状态――特质问卷(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对北京市六所艺术院校部分大学生表演(考试)的焦虑进行测量,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徐杰《论音乐综合治疗在高校的试验与研究》一文在进行理论研讨的同时,结合实验研究对在高校进行音乐综合治疗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了论证。张卓、余瑾《聆听两段音乐的脑电图(EEG)分析》一文则从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音乐与大脑不同脑区的功能及思维特性具有相关性”这一假设进行了论证。

五、其他方面

此次大会还安排了两场重要的学术讲座:11月25日晚在广州云山国际会议中心,韩国梨花大学教授、韩国音乐认知心理学会会长张善熙女士做了《国际及韩国音乐心理学发展状况》的学术讲座,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当今国际音乐心理学的最新动态及韩国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发展状况。这次讲座为我们了解国际音乐心理学研究前沿的动态及其方法、成果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当晚,上海音乐学院林华教授的学术讲座《论逆完形》在星海音乐学院沙河校区举行。林华教授用美术审美的“完形”概念,分析了人的音乐审美心理,深入浅出地为与会代表上了一堂音乐审美心理学课。会议期间还参观了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心理实验室。

会议改选了“全国音乐心理学学会”理事,产生了新一届音乐心理学学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和理事。中央音乐学院张前教授再次当选为新一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会会长。

① 这里指的是黄自著《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音乐》,1934年版;〔美〕科普兰A・Copland)著《怎样欣赏音乐》中译本,1984年版;张前著《音乐欣赏心理分析》,1983年版;赵宋光主编《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2003年版。

马达文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生活中心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 教育心理学 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9-0069-02

近年来,我院高职学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他们的文化基础参差不齐,毕业后很难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城市中小学教师招考中脱颖而出。教育方向毕业的学生往往会选择在培训机构从事管理工作或者去边远地区担任代课老师。为了使高职教育心理学课程适应学生学习需求和未来发展,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有针对性地对高职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调整,对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指标进行了改革探索。

一 问题的提出

1.教材的选择

我国目前的师范类专业几乎都是以本科为起点,专门为本科学生所编制的教育心理学教材内容丰富、理论性和系统性都很强,但这类教材内容并不十分适合高职学生。一方面学生学起来太难,感觉吃力;另一方面教师在此类教学过程中衍生的受挫和失望情绪也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了学生,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考虑到学生要参加教师资格证的统一考试,考试组织机构指定的培训教材也曾经成为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的选择之一,只是这样一来,应试教育的烙印和弊端再次清晰呈现。根据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相关专业培养目标,高职教育方向的学生毕业并考取相应级别的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后可以从事幼儿教育,包括担任幼儿园老师或者培训(早教)机构的儿童教师。然而,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尝试单独使用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材的效果也并不理想。

2.教学的过程

高职教育心理学在改革前出现了重结果而轻过程、重认知而轻情感、重概念记忆而轻实践整合能力等现象。教学模式依旧以课堂讲解、传授式的教学为主。学生们沿用高中时代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回忆笔记的学习方式。教学手段虽然采用多媒体呈现信息,但这种电子版信息量的增加并没有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发挥太大的作用。

有的老师试图在教育心理学课堂上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然而,自主学习变成了让学生自己学、自己讲,教师主导地位岌岌可危;合作学习变成了让几个学生一组完成一个项目、论文,学生往往是一抄了事;探究学习也只是让学生去查找材料。类似的教学改革不但没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遭到学生的敷衍甚至反感。

二 教学改革的实施

1.重新定位课程目标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国外高校的心理学课程目前呈现两大特点:(1)多样化,不同的心理学分支使得心理学课程异彩纷呈;(2)生活化,心理学从枯燥的科学理论走到了大学师生生活中。在心理学研究蓬勃发展的同时,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心理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除了传统的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课程,出现了比如《网络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等新的心理学课程。例如美国有超过200所大学开设了《积极心理学》课程。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就是重新定位课程目标:强化教育心理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重视基本理论、了解教育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和趋势、联系生活实际、面向未来工作岗位学以致用、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2.重新整合课程内容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重新整合遵循了以下三点原则:

第一,科学性原则,教育心理学有着坚实的科学依据,教育心理学丰硕的研究成果正逐步揭开人类心理的奥秘。实际生活中,高职学生对心理学和心理现象有许多似是而非的观念(星座和性格、暗示和催眠等),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开设有必要用科学的论据对这些似是而非的观念进行澄清。

第二,生活性原则,作为高职学院课程,不可能也做不到面面俱到。只有紧紧围绕大学生活组织课程内容,注重培养高职学生正确的教育心理学观念,才能为高职学生指明解决学习、就业、生活中心理学问题的正确方向,进而培养学生解决心理学问题的技能,并使学生逐渐增强迅速有效地组织相关的心理学知识、技能,解决当前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主体性原则,就是课程内容设计要充分发挥高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每次课前播放由学生扮演的心理短片展示教育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增强学生参与课程的兴趣,课后将短片和教学内容上传至网络教学空间与学生共享。学生通过主动阅读心理学名著、浏览心理网、电子邮件、小组活动等方法,对教育心理学中的相关规律进行互动探讨。

整合后的课程内容包括生活中的教育心理学、感知觉和意识、认知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人的毕生发展、情绪与健康和社会心理学七个模块。

每个模块都包含丰富的教育心理学内容和熟悉的生活场景,如认知模块包括记忆、学习、思维和语言等教育心理学内容并由学生在校园内拍摄的心理短片展示。每一模块的内容都涉及生活中的现象或观念、科学而严谨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和可以尝试的教育心理学应用方法三个层面,都力求使学生真正形成一种观念、一种思想、一种精神、一种实用的知识背景。

3.改革教学方法

在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初期,就向学生介绍和教育心理学相关经典著作和研究背景,尤其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根据不同的教学模块,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课堂讲演与师生讨论法,适用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小组合作与探究学习,适用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问题;课堂观察与案例分析,适用于情绪与健康模块,课后提交书面的案例分析报告。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空间,将信息技术整合到教学中来。建设丰富教育心理学教学资源,与学生共享教学模块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提供教育心理学相关链接,设立班级网络空间学习群组,促进师生、生生之间进行网上交流、合作、讨论、答疑以及传送作业等。

4.改革教学评价指标

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兼顾课堂表现(30分)、课程考试(30分)、论文撰写(40分),满分为100分。课堂表现包含学生出勤情况、参与课堂讨论、提出创造性见解的情况。课程考试主要采用选择题和简答题,力求兼顾基本概念和知识面两方面内容。根据高职学生实际情况,课程论文字数要求不高,1500字,鼓励原创。

三 反思和建议

在改革时必须注意协调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要处理好一些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也会出现的内容或者模块,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情绪与健康、认知与行为分析理论等。要提前尽可能周密地考虑从什么角度去讲授,教学内容深入到什么程度对学生的学习最为有利。

教学改革还需要学校从精神上、经济上给予教师大力支持。为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师必须不断地迎接新的挑战,通过不断学习和研究教育心理学的最新发展提高业务水平。使用网络教学空间建设丰富的教学资源、及时为学生答疑和指导,及时记录、反思、研究自己的教学过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这都需要教师不断地付出精力、心血和时间。

然而,单个教师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和其他教师精诚合作才能真正形成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不同的教师各有所长,同伴之间需要相互分工合作,形成合力。每个教师在更新、重组课程内容,设置具体教学计划、制作多媒体课件等方面,分担一定的任务,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才能完成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基本框架。

参考文献

[1]周国韬.试析教育心理学教材体系的构建——日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内容变化对我们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1994(4)

[2]王翠萍等.我国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构建探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9)

[3]崔景贵.当代教育心理学现状与发展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

[4]刘儒德.用“基于问题学习”模式改革本科生教学的一项行动研究[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3)

生活中心理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主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8-0171-02

2012年1月,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1]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行为及心理现象的学科,是和生活实践紧密联系的学科,也是应用型的学科,这就注定了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的学生仅仅具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技能。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在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围绕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专业意识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以及专业技能培训的各种教学、实践环节与教学活动的有序运行体系。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的依据

(一)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后简称《纲要》)中提道:“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2]任何人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主客观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教育能否对个体产生积极的作用,关键要看个体是否有积极的意愿。教育的内容固然体现了社会对个体的要求,但在教育过程中,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意愿和兴趣,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设置实践教学内容时,不能是为了实践而进行的实践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设置的实践活动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重视其动手操作和情感体验。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学生才能把理论和实践知识融入生活中。只有投入了感情的活动才是有生命的活动,才能够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创造条件,也才能够保障实践教学的成效。

(二)服务社会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也是实践教学的目的

《纲要》中还提道“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2]服务社会是教育的目的之一,也是检验所培养人才的标准之一。教育要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就必须走出校门,同社会接触。从这点出发,开展实践教学就必须要找准同社会的接触点――实践单位。选择实践单位,不仅要与本专业相关,更要关注学生在这个单位中是否能做一些具体的工作,是否真的能锻炼了能力。社会上普遍存在这种心理――害怕实习生影响了正常的工作秩序,即便一些单位接收了实习生,也只是让他们做些打字发文件之类的工作,同专业相关的业务是插不上手的。这就要求学校必须了解社会的真正需求,以服务社会为目的,在进行日常教学时有针对性,在进行实践教学时,能够踏踏实实融入工作,而不认为仅仅是在参观。学生只有深入接触社会,才能了解到心理学真正的魅力。学校只有服务社会,才能换来实践教学更大的空间,也才能体现实践教学的目的。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

顾秉林先生在清华大学第22次教育工作讨论会上指出,实践教学是指围绕教育教学活动目的而开展的、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它既包括为认识探索自然规律、掌握技术知识而开展的科学实验、生产实习等必要的验证性实验,也包括为解决实际的生产和社会问题,提高创新能力而开展的研究性、探索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还包括以了解社会和国情、提高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社会实践[3]。根据这一界定,综合相关院校的办学经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社会的需求,陕西理工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心理学实验。根据特定的目的,运用心理学仪器设备等研究工具,对研究的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锚,以探求心理现象及行为的发展变化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既包括传统的认知类实验,也应当包括新兴的行为研究实验。目前,本专业已经建立起两大心理学实验室,即基础心理学实验室和行为研究实验室,包括基础实验室、行为观察室、沙盘室、心理测评室、团体辅导室、心理咨询室等。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加大了对学生和社会的开放力度。如,心理咨询室还负责提供全校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低年级学生可在此见习、帮助咨询教师安排活动,高年级学生在取得咨询资格之后,也可进行咨询活动;对心理学社的学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沙盘室固定时间开放,利用沙盘游戏让学生进行自我剖析;心理测评室则承担过地方单位员工的心理健康评估等等。这些实验室的建立和开放利用,不仅改善了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条件,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心理学实训。心理学实训是心理学职业技能实际训练的简称,是指在学校控制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学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实践教学活动。这部分共开展了三项,分别是心理健康教育技能训练、心理咨询技能训练和数据处理技能训练。心理健康教育技能训练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的教学设计及教学技能;心理咨询技能训练要让学生了解心理咨询的类型、基本手段、方法和技巧,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心理咨询的基本技术,初步具备在不同情景下进行心理咨询的能力;数据处理技能训练则主要让学生掌握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并具备数据分析能力,从而更好地为心理学研究和应用服务。

科研活动。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课内外的科学研究活动(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学生自己研究的课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方面,学校设有“挑战杯”等学术科技竞赛活动,会对有价值的课题立项,并对学生的科研工作进行评比奖励。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每年都会就社会或校园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申报,采用查阅资料、访谈、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进行调研,如“陕西理工学院校园规划的人文价值”“陕西理工学院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研究”等等。此外,还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帮助教师进行问卷施测、录入数据分析,讨论结果等等,这些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勤于思考的科学意识,也锻炼了相应的实践能力。

职业培训。根据国家相应的职业标准或行业的知识、技能的等级标准,培训学生相关的职业能力,以获取相应职业技能乃至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为目的的实践教学活动。根据专业培养计划,应用心理学专业主要分为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和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前者有心理咨询师证件考核,后者有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件考核。对于心理咨询师,毕业时学生约有60%持有三级资格证,相较而言,人力资源管理师报考率低些,毕业时持有率约30%。此外,还有一些同学从就业的方面考虑,会参加会计资格认证、秘书资格认证等考试。

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学年论文在大三上学期进行,目的是为了培训学生查阅资料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毕业论文是指心理学专业学生在完成学业前,在老师的指导下,个体独立从事心理学研究并撰写相应的研究论文。每年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同教师商议,确定选题。在为期8周的论文写作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专业知识的应用,可以说是对学生的一次终极考核。

专业见习和实习。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就是在实践中学习,学生在学校统一组织和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应用心理学的职业方向,在校内外实习场所等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参观或从事相应的实际工作,以获得有关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实践活动。实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职业心理品质。见习一般从大一第二学期一直持续到大三第一学期,专业见习的时间为三周。见习的场所为汉中市精神病院、汉中市第三监狱、汉中市三二零一医院和陕西理工学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专业见习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心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学生应用心理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增进学生对于心理学专业课程的兴趣,为下一步的专业实习奠定了思想基础。陕西理工学院的专业实习在第三学年开始,截止到大四上学期,总时间为一年半,在大四上学期还会专门安排两个月的时间让学生以正式工作者的身份进驻各实习点,进行咨询技能的继续学习巩固。实习的地点有汉中市劳教所,汉中市第三监狱,汉中市精神病院、学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汉中市的部分心理咨询机构以及各中小学实习基地。专业实习主要解决专业技能中两大技能的形成问题,即心理诊断技能、心理咨询与治疗技能的形成。学生把学到的专业应用型技能知识由输入到输出,应用型操作技能由模仿到熟练进行,经过不断训练,使心理诊断技能、心理咨询与治疗技能得到不断提高[4]。

三、未来建设的重点

尽管现在的实践活动形式较多、训练内容较丰富,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之处也是我们未来建设和发展的重点。

首先,关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活动较少。陕西理工学院位于中国西部陕西省汉中市。汉中市位于巴山和秦岭之间,交通不便,工业经济一直比较落后,具有一定规模的常规企业较少,因此,可联系正规的实践单位比较少。虽然尝试在民营企业中进行实践,但由于民企的经营及管理随意性较大,感觉实践效果不佳。建立适合的企业实践基地将是学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关注的重点之一。

其次,关于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专业建设水平的关键。而实践教学对师资的要求更高,既需要教师对本学科的理论知识有深入的研究,又需要教师具备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丰富经验,两者缺一不可,这正是制约许多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的瓶颈。虽然学校在建设专业实践基地的过程中,邀请部分实践基地的骨干人员担任校外实践导师,但仍然未能有效地解决此问题。如何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也是今后工作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鲍谧清,韦洪涛.论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J].继续教育研究,2011(5):134-136.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争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N].新华社,2010-07-29.

[3]顾秉林.加强买戢教育培养创新人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6):1-5.

生活中心理学论文范文第5篇

在党的十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精神的指引下,第十四届全国心理技术应用高峰论坛,在各项建设迅速发展的历史名城江苏省常州市胜利举行了。我代表论坛理事会,向到会的全体新老同仁朋友、专家教授和领导嘉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本届论坛承办单位江苏理工学院教育学院和各个协办单位表示最真挚的感谢!

在全国热心于心理学要更好服务社会生活的大批同仁和许多大学心理学院系与社会实际应用部门的支持下,全国心理技术应用研究论坛已经连续14年举办学术研讨会。其承办地方遍及全国许多省市,东起南京、上海,南到广州、昆明,西至四川,北到沈阳、北京,中有湖南、江西、河南、武汉。会上交流了许多有关心理技术应用研究论文和开发的心理技术应用软件产品。会后多次集结交流论文,正式出版《心理技术应用研究》。与会同志出版了一系列相关应用心理学著作,有些高校建立了心理技术应用研究所或中心,还开设课程和培养了多方向的硕士生、博士生。有的同志更在社会上开办人才测评或心理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实体,而且越办越大。尤其可嘉的是,北京开明出版社在出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的基础上,于2013年上半年创办了《心理技术与应用》杂志,有几位心理学家都题词了。这样既有论坛这个平台,又有杂志这个平台,将有力推进心理技术更广泛地为社会服务。在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有关精神过程中,云南教育界同志概括的“三生教育”(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成绩很大,论坛也有同志积极参与了。

我们始终强调心理学应当面向社会生活,面向广大群众,为人民群众服务,心理学发展的生命力也在于应用与普及。我在祝贺《心理技术与应用》创刊的题词中提出:“心理技术应用是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桥梁。”我们应当怎样去架好这座桥梁呢?首先,要认识理论与应用的辩证关系,心理技术应用应以心理学实验、测量与基本理论为基础,具有较广泛扎实的心理学基本功,使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成为心理科学事业发展不可分割的两翼。其次,要保证心理技术应用实际工作的科学性与服务性。最近报载有的地方选拔干部引入性格测试,有的地方男女青年婚前进行“心理婚检”(或称性格婚检),这固然从一个侧面说明人们在重视心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但是其间却存在能否保证科学性的问题,有专家已经发表了正确的评论,有些网友也提出了各自的意见。我个人认为,一定要全面审视问题来保证其活动的科学性。人的心理各方面是相互联系的,人才测评量表比单纯的人格量表用来选拔干部要全面和科学,婚姻质量不能只看性格匹配,情感和责任心更是重要内容。心理技术应用的实体单位和个人,一定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才能在此基础上取得经济效益。一定要克服单纯的经济观点。最后,要培养好年轻的新生力量,这是关系科学事业发展是否后继有人的问题,所以要特别重视年轻同志的参与,给参会的博士生、硕士生减免会务费和多提供学术活动机会。希望中青年同志奋发努力,勇挑重担,开拓创新,作出更大的贡献。我衷心地寄予厚望。总而言之,让我们共同努力更扎实地做好心理技术应用工作,架好心理学为社会服务这座桥梁。

同志们!朋友们!论坛的邀请函中已提出本次论坛的主题“社会转型・和谐幸福・心理管理”,列举了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人力资源与企业管理,行政、司法、军警、交通、银行、保险诸部门的心理应用技术等内容。采取会上专题报告、会下个别交谈和工作坊等形式进行交流,发扬学术民主的精神,各抒己见,相互切磋,共同提高。今年夏季各地高温炎热,希望大家注意保持健康。

最后祝论坛圆满成功!

生活中心理学论文范文第6篇

一、中国现代心理技术学的建立

(一)世界心理技术学简史回眸

德国心理学家斯腾( L.W.Stern) 于1903年最早提出心理技术学(Psycho-technology) 的名称。侨居美国的德国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H.Münsterberg)在1913~1914年间出版了两本专门著作《心理学与工作效率》和《心理技术学原理》,可视为西方心理技术学的开端。当时主要是为了适应工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围绕职业选择问题开展研究,以提高生产率。

心理技术学的另一位先驱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克拉佩里德( Edouard Claparede)。他提出用心理学知识进行主动干预,来处理现实生活中个人与群体的问题,解决商务、教育和政府的问题。并且于1920年在日内瓦举行的第一届国际心理技术学会议上建立了国际心理技术学协会[1]。以后每一两年就举行一次国际研讨会,促进了心理技术学在各国迅速发展。由于心理学应用分支越来越多,1955年,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把国际心理技术学协会改成国际应用心理学会。此后,心理技术学的名称就很少用了。

(二)重建心理技术学的必要性

笔者提出重建心理技术学的思想基础,可追溯到1979年提交中国心理学会天津会议的论文《略论心理学的应用与普及》[2] 。该文在考察世界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后提出:应用与普及是心理学发展的生命力。此后笔者逐渐认识到必须在中国重建心理技术学,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下述四个方面:

第一,从科学理论看,每门科学都有技术科学层次。钱学森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每个科学技术部门都可分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具体应用)三个层次。“介于基础科学与工程技术之间的技术科学,它一方面是基础科学的应用,一方面又是不只一门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形成得更晚一些,大约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3]。很显然,如果心理科学中没有心理技术学,就违背了具有普适性的科学层次的划分。200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在题为“展望21世纪科技”[4]的讲演中说:21世纪头三四十年,科技发展的重点将不是“科”而是“技”。其启示是,发展心理技术学及其应用,也将是心理学的一个重点。

第二,从心理学的理论与应用的关系看,必须发展心理技术学。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教授于20世纪40年代就作了如下精辟的论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看来,理论都是以应用为基础,理论是由应用发展而来的(因为应用上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地解决)。故研究心理科学者应把这根植在应用上”[5]。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早在20世纪20年代更直截了当地说:“新的心理学应植根于心理技术学之中”[6]。把发展心理技术学,看成是当时苏联心理学摆脱危机与困境的重要出路。

第三,从社会生活需要看,要求心理技术提供帮助与服务。人们不满足于解释和说明心理现象,更希望能掌握一些心理技术来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诸如职业的心理选拔、人事心理与管理心理、社会心理倾向、心理健康、运动竞技与心理素质、广告与营销心理问题等,都需要心理技术的帮助。

第四,从经典心理技术学的局限性看,需要重建与发展心理技术学。我们将原先的心理技术学称为经典的心理技术学,现在要建构新体系的心理技术学称为现代心理技术学。重建包括:以辩证唯物论作为哲学方法论基础,而不是“处于哲学斗争之外”,并强调为广大群众服务;始终首先重视人的因素,而不能像原先只强调“技术进步”;尤为重要的一点是,现代心理技术学应为包括各种已有心理技术的综合学科。

(三)中国现代心理技术学体系简介

过去,中国一般不使用“心理技术学”这个名称,但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已有工业心理学和实业心理学的研究与介绍,近二十多年又发展了人类工效学和工程心理学等应用心理学。所谓重建心理技术学,是针对20世纪50年代以后它被“应用心理学”的名称所取代而言的。重建中国现代心理技术学,是笔者1988年在中国心理学会基本理论学术年会上正式提出的,即后来发表的《心理科学应当面向社会生活》[7]。第二年笔者开始招收心理技术应用研究生,1999年发表了《略论现代心理技术学的体系建构》[8],并招收心理技术学及其应用的博士研究生。2005年初笔者出版专著《现代心理技术学》[9],在过去所做的课题和给研究生授课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它的体系内容。

所谓现代心理技术学,是应用现代心理学原理、方法及心理测试、测量、统计等技术手段,研究社会生活实际部门中个体和群体心理问题的综合的应用理论学科。它不是心理实验室的技术问题,而是介于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之间的中间层面,一方面是心理学基础科学的应用,一方面又是许多具体应用技术的理论基础,即中层理论。就个体来说,有人员心理素质测评技术,包括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技术。就群体来说,有社会心理测查技术,包括群体心理、社会心理倾向性和民意调查技术。就个体与群体心理是否正常来说,有心理健康、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技术。就经济是个体和群体的社会活动中心来说,有经济心理技术,包括金融、保险、广告、营销与企业形象策划等技术。此外,从人的社会活动来说,还有军事心理技术、司法心理技术、工程心理技术、运动心理技术、艺术心理技术等。它们构成一个整体而与心理学各种具体应用问题发生联系。心理技术学的相关学科主要有工业心理学、工程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经济心理学等。

二、中国现代心理技术学的现状

中国现代心理技术学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它的发展现状可从下述几个方面来考察。

(一)全国心理技术应用论坛连年举办研讨会

2000年由南京师范大学发起召开了首届全国心理技术应用学术研讨会,有来自北京、上海、江苏等十多个省市的心理学工作者和实际部门工作者参加,揭开了该领域全国性研讨会的序幕。第二届,2001年在上海由中国四达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举办,会上成立了全国心理技术应用研究会,杨鑫辉为会长,俞文钊、沙莲香、余嘉元、傅双喜为副会长,赵凯为秘书长;研究会隶属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挂靠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第三届,2002年由湖南师范大学在张家界举办。第四届,2003年在江西萍乡高专举办。第五届,2004年在四川绵阳师范学院举办。第六届,2005年在广州中国南方人才市场举办。第七届,2006年在开封由河南大学举办,增补顾海根、苏永华、吕建国为副主席。第八届,2007年在昆明师范学院举办。第九届,2008年在辽宁沈阳师范学院举办,增补童辉杰为副主席。第十届,2009年在北京由北京师范大学和诺姆斯达研究院举办,增补许燕、时勘、张掌然为副会长。第十一届,2010年在武汉大学举办。第十二届,2011年在南京师范大学举办。第十三届,2012年在上海师范大学举办。第十四届,2013年将在常州市江苏理工学院举办。

(二)出版了心理技术学专著、丛书与论文集

2005年1月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杨鑫辉所著《现代心理技术学》,它是笔者在多年来给心理技术学硕士生、博士生授课讲稿基础上写成的,可视为我国现代心理技术学的一项标志性成果。2001年在上海会议期间策划、江波主编的《经济心理战》丛书和杨鑫辉主编的《心理技术应用丛书》,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先后出版。从2002年起,集结论坛与会者的部分论文,每年正式出版《心理技术应用研究》(第1辑称《论丛》)一本,至今已出版5辑。这份年刊式的《研究》是论坛参加者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此前,我国研究心理技术应用的论文,分散地发表在各种学术刊物、大学学报以及其他论集上。

(三)多所高校建立了心理技术应用研究所或中心

1991年,江西师范大学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心理技术应用研究所,设置了若干学组,开展了多项研究,如汽车驾驶员适应性心理素质比较,射击运动员心理选材,离退休干部心理反应差异性,洪涝灾害中情绪反应的调查研究等,还开设了心理咨询室。2001年,萍乡高专建立了心理技术应用研究所,并强化了原有的心理咨询室。2004年,绵阳师范学院建立了应用心理学研究所,并与四川省新华劳教所联合建立了“新华违法心理矫治实验室”。南京师范大学从1995年起一直在开展心理技术应用研究,后又建立了研究中心,以强化这方面的研究。

(四)开发研究出一大批心理技术软件产品,积极为社会各部门和民众服务

许多参加全国心理技术应用研究学术论坛的单位和个人,下力气开展心理技术的开发、应用与推广工作,为社会各类实际部门提供心理学的指导与服务,在历届研讨会上,都有一些心理技术开发产品的交流。就单位而言,例如上海四达测评研究中心,由主任苏永华博士领衔,开发了心理测验、人力资源测评等方面的软件,提供网络测评服务。他们开发的“华瑞人才测评软件”曾荣获上海发明协会授予的“创造发明奖”。中国南方人才市场,由人才测评中心技术总监蔡圣刚博士领衔,也开发研制了一批人才测评软件,广泛用于人员选拔工作。就个人而言,我国第一届心理技术学博士、苏州大学童辉杰教授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已独立开发研制出多种软件包:《析梦软件v3.3》《笔迹投射分析技术专家辅助系统v2.0》《中学生心理素质评估系统》《小学生个性发展评估系统》《心理卫生评估系统》等。

(五)重视心理技术应用人才的新生力量的培养

新生力量是事业发展的根本,20世纪80年代以来,江西师范大学率先在全国招收多届心理技术应用硕士研究生和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分布在大学和省人事管理部门、航空公司、电视台、金融等实际部门。20世纪90年代后期,南京师范大学开始招收心理技术学研究方向的博士生,提升了人才的培养层次,博士生毕业后主要在大学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值得特别强调的是,许多高校和实际部门的年轻心理学工作者、心理学专业与相关专业的博士生、硕士生积极参加心理技术应用学术活动(对心理学研究生和大学生减免会务费)。每年举行的全国心理技术应用研讨会的参加会议人员,中青年人数占四分之三,多次会议都有数十名大学生、研究生旁听。论坛理事会成员中青年也占三分之二。这些都说明,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

三、中国现代心理技术学的展望

时代在前进,事物在发展。中国现代心理技术及其实际应用也将与时俱进。

(一)应在学科建设方面有所前进,不断提高学术水平

必须进一步加强心理学理论、方法和心理技术学的学习与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学理论水平与学术水准。建议心理学系尤其是应用心理学系给大学生和研究生开设现代心理技术学课程,并将其作为应用心理学的概论课,以满足社会对心理技术应用的迫切需要。

(二)进一步面向社会,更广泛地开展心理技术的实际应用

一定要根据社会的需求,走出课堂,走出研究室,努力解决社会生活向心理学提出的各种实际问题来为社会服务。例如,各类人员的人才测评与人员选拔,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社会群体心理倾向调查与预测,心理咨询与治疗,学校心理辅导与就业指导,营销广告心理,消费心理与行为,金融、证券、投资、保险心理,司法心理,军事心理等。研发出新的心理技术应用产品,并将原来研发的产品推广出去。这些工作一定要与培养新生力量结合起来。

(三)每年一次的全国心理技术应用研讨会的内容将更加丰富,更加受到欢迎

承办单位和参会人员将越来越体现出大学与实际应用部门、心理学专业工作者与实际部门工作者相结合的特点,研讨的主题要符合社会生活实际的迫切需要,研讨的内容可以是较全面的,也可以是某个方面的问题。

(四)全国心理技术应用研究论坛将加强自身的建设,搞好经常性工作

首先,论坛的理事会成员将更加年轻化和向心理学实际应用部门扩展,使之更具有活力和广泛性。其次,进一步健全论坛的经常性联络工作和组织工作,建立秘书组、培训教育组和网站;创造条件为建设成全国性二级学会而努力。最后,办好心理技术应用研究的学术交流园地,继续坚持每年出版一本《心理技术应用研究》论文集;开通“心理技术应用”网站,经协商由全国心理技术应用研究论坛与中国南方人才市场合办。

开明出版社在出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于2013年创办《心理技术与应用》杂志,将有力推进心理技术更广泛地为社会服务。

心理科学包括理论思辨和技术操作两大方面,心理技术学属于技术操作方面,非常有助于心理学的应用。心理学的应用是心理学发展的生命力,心理技术学的建立将使心理学日益成为科学中的热门,学校中的主课,生活中的常识。

注:本文曾于2007年发表,此次重登作了增补和删节。

[1] 鲍利克.新世纪版国际心理学手册(下册)[M].张厚粲, 等,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03-704.

[2] 杨鑫辉.略论心理学的应用与普及[J].江西师院学报,1980,(2).

[3] 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5.

[4] 杨振宁.展望21世纪科技[N].扬子晚报,2001-09-17-A5.

[5] 潘菽.潘菽心理学文选[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91.

[6] 维果茨基文集[M].俄文版第1卷,1982:38.

[7] 杨鑫辉.心理科学应当面向社会生活[J].心理学探新,1990,(2).

[8] 杨鑫辉.略论现代心理技术学的体系建构[J].心理科学,1999,(5).

生活中心理学论文范文第7篇

1.1 国外的研究综述

1.1.1 由边沁开始的快乐与功利研究

英国伦理学家洛克和边沁是其中坚代表。由于伦理学的学科使命与问题意识,使得伦理学家把快乐与行为的道德准则、价值判断相联系。伦理学的这一道德追问与价值联系,使得哲学中的快乐演绎成为伦理学中的功利。功利是有利于快乐的事情。凡是有利于快乐的事情就是好的,这就是功利主义的行事原则。[1]

1.1.2 经济学关于快乐与效用的量化研究

在经济学中,把快乐概念引入经济学。快乐效用度量问题的研究始于杰文斯创立的边际效用论。杰文斯认为,经济学的目的就是研究如何以最小痛苦换取最大快乐,人们消费的目的便是追求快乐减免痛苦。19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把物品能够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属性界定为效用。[2]杰文斯把劳动定义为心身所受的痛苦即负效用,劳动收益得到的快乐则是正效用。而均衡的劳动时间则由劳动的边际收益(正效用:工资产生的快乐)等于边际成本(即由劳动产生的负效用:痛苦)来决定。[3] 在经济学中,快乐概念转化为效用,用以解释人类在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选择行为。从而可见,经济学中效用概念的本质涵义仍然是快乐,快乐即效用。[4]

1.1.3 心理学视角中的快乐指数:主观幸福感测量

从心理学角度看,快乐是个体依据自身标准对生活质量所作的主观性评价与情感性反应,即主观幸福感。[5]由于其注重个体行为心理研究的学科特征,使快乐研究进一步转向主观分析,并突出对快乐的个体心理感受情感与认知的研究。与之相应,心理学家们更愿意以幸福来表征快乐。一些哲学家认为幸福是指人们的良好的生活与行为状态,是人合理地节制感望、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从而使人格、理性不断完善的活动。[6]

1.1.4 社会学视角中的快乐指数:生活质量与满意度测量

社会学领域关于快乐与幸福研究的着眼点在于社会群体体验,其目的是找到一种能够用以评价特定社会主观生活质量与满意度的指标体系。社会学视角中的快乐测量主要表现为生活质量主观指标的构建过程。

社会学家意识到,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让人人得到幸福生活,人人感受快乐。因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达到人人快乐的状态,可以说是对整个人类的终极关怀。社会学家对快乐的研究是以人群对社会状况的认可即满意程度为注意点的。[7]

1.2 国内的研究综述

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重视生活质量的研究。1985年林南等首次在天津展开调查他们认为生活质量是对生活及其各个方面的评价和总结,因此研究以人们的主观态度资料为基础从22个方面测量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1987年,林南等又利用上海市居民生活质量调查数据从个体生活的13个方面探讨了社会指标与生活质量这两个研究领域之间的因果关系。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林南所做的这两次研究侧重于生活满意具体领域的分析及与社会指标关系的探讨,为我国社会学领域对人们生活满意度研究积累了一些经验。

综观国内外关于快乐指数的研究,在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和心理学等诸多领域,关于快乐的思考从未停止过,说明快乐对人们整个社会生活的重要性。需要强调的是,快乐是最能够准确表达人类正向情感的概念,幸福、满意、效用、偏好等概念所包含的状况最终都是以主体自身愉悦、快乐的内心体验为根本尺度的。

快乐是人的一种主观的身心体验。事实上,快乐虽然是一种内在的情绪体验,但这种个体体验与感受决不是主观随意的。其实,不同的人对外物的刺激回产生不一样的情感体验,不同的人,需要不同,因而对快乐的体验不同。本人认为,快乐是人们主客观统一性的产物。快乐是一种通过外物的刺激作用于主体而产生的内在体验,并且通过主题评价,它随主体身心需要的变化而变化。

由于快乐最终是通过主体感受的,因此快乐指数又称主观快乐感,是以百分数表示的人们的主观快乐满足程度。[8]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不能忽视外界对主体的作用。

2 选题原因及意义

2.1 选题的原因

小学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为其继续接受中等教育提供了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对学生未来的人格、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值得思考的是,在素质教育口号下,孩子们是否享受到学习和生活的快乐。快乐与否,不仅影响着小学生现在的生活以及学习,甚至伴随着他们一生的成长。作为未来祖国的培养人才,小学生的快乐、快乐感受与快乐指数,是值得全社会共同关注的。

在东环小学实习期间,班上的敖文清同学是一个生活在离异家庭的女孩。在她的脸上,我看不到她天真烂漫的笑脸,看不到孩子们童年时代所应有的快乐。她从不按时完成作业,同学经常嘲笑她不写作业的行为。有一次我问她:为什么不按时完成作业呢?她闷闷不乐地回答:不想写,我后妈不帮我在作业上签字。到底是什么因素让这些四年级的孩子多了一份伤感,而少了一份快乐,我想这不仅是家庭、学校的原因,也许还存在其他的因素,那么这些因素是什么呢?这就引起了我思考。

在思考的基础上,我编制了《小学生快乐指数问卷》,共20个题目,题目涉及可能影响小学生快乐的9个因素(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习压力、学校生活、课余时间、自我意识、自我价值感、自我效能感)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2.2 选题的意义

此研究是从实证的角度,通过自编的问卷调查手段来来探究小学生的快乐程度,进而测算出小学生快乐指数。对于当代小学生的快乐指数实证研究的价值,笔者认为:

(1)对小学生快乐指数进行探究,是检测小学生精神状态的重要指标。对小学生快乐指数进行测量与分析,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改善快乐的感受,使其能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从而有助于小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2)掌握小学生的快乐状况,能为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提供有益参考。

(3)对孩子进行快乐教育,使其感受到人生的积极意义,对于他们树立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4)进行快乐教育,可以更好地促进孩子们个性的充分发展,成为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人才,提高民族素质,为祖国的未来建设和发展做出自己的积极贡献。

3 研究的构想

3.1 研究的内容

(1)小学生快乐的研究评述。

(2)小学生快乐的研究现状。

(3)对影响小学生快乐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统计结果。

(4)根据统计结果分析小学生快乐的影响因素,探索影响小学生快乐的根源。

(5)根据影响小学生快乐因素以及学生的心里特征,探索和谐、健康、完整的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和家庭环境对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6)根据研究的结果现实,呼吁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小学生的快乐问题,净化小学生生活中的周边环境。

3.2 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3.2.1 对象

调查选取玉林市及乡镇两所小学两个班级四年级共110名学生进行测试,回收有效问卷97份。

3.2.2 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通过自编《小学生快乐指数问卷》共20个题目分别对玉林市东环小学和桂平市油麻镇中心小学两所小学四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题涉及对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习压力、学校生活、课余时间、自我意识、自我价值感、自我效能感9个不同情境下的情绪体验。每道题采用李克特氏5点尺度计分的方法,学生从中选择一项符合自己的答案,统计时各项赋分分别为5、4、3、2、1。因此,本问卷关于快乐体验满分为100分,表示很快乐,最低分为20分,表示很郁闷。

(2)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报刊杂志,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论文及相关研究成果。

(3)访谈法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编制访谈提纲,对学生进行访谈。

3.2.3 数据处理

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3.2.4 研究假设

(1)父母的不同职业、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式影响学生快乐感的主要因素。

(2)儿童的年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小学生的快乐感。

(3)城乡学校学生的快乐感现状不同。

(4)调查问卷中的9个因素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小学生的快乐感。

4 研究的创新点

(1)开展本课题研究,是在汲取国内外有关快乐指数、快乐感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影响快乐的因素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编制而成的《小学生快乐指数问卷》,编制问卷采用了专家评判法,同时征询了小学教师的意见以及吸取同学的意见认为这些题目是具有一定的内容效度的,保证小学生看得懂,能够测量出小学生的快乐感。

(3)本问卷以玉林市城乡两所小学的四年级两个班级的110位学生为样本进行调查,具有代表性,只代表玉林市。

5 研究的进程

本课题研究分为六个阶段:XX年6月至XX年5月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XX年6月至XX年11月)

(1)选择研究课题。

(2)编制调查问卷。

(3)发放调查问卷。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XX年12月至XX年1月)

(1)选择毕业论文导师。

(2)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撰写开题报告。

(3)完成调查问卷统计。

(4)开题报告会。

(5)上交相关表格。

第三阶段:论文撰写、修改(XX年1月19日至XX年5月14日)

(1)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初稿。

第四阶段:论文评阅、答辩资格审查(XX年5月17日XX年5月21日)

(1)打印装订,送交指导老师和相关专业评阅人评阅。

(2)提出答辩申请,由系学位委员会对我的毕业论文进行资格审查。

第五阶段:论文答辩(XX年5月24日至XX年5月28日)

(1)参加论文答辩会。

第六阶段:整理毕业论文及相关材料(XX年6月1日XX年6月7日)

(1)整理毕业论文及相关材料,按照要求归档或上交,完成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惠雄,刘国珍.快乐指数研究概述[j].财经论丛, XX, (3):29--36

[2]蒋自强,张旭昆.西方经济学演化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348

[3]杰文斯.政治经济学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300

[4]陈惠雄.快乐原则人类经济行为的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XX:57-66

[5]邢占军.主观幸福感研究:对幸福的实证探索[j].理论学刊, XX,(05)

[6]陈惠雄.快乐的概念演绎与度量理论[j].哲学研究, XX,(09)

[7]林剑.幸福论七题兼与罗敏同志商榷[j].哲学研究, XX,(04)

生活中心理学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 要: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在企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研究心理学视角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特点,总结出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运用要点。

1.关于管理心理学

20世纪初,激励理论曾经风行一时,这种理论认为,企业家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而工人的目的是获得最大限度的工资收入。因此,工人积极性背后有一经济动机,如果在能判断工人工作效率比往常提高多少的前提下,给予工人一定量的工资激励,会引导工人努力工作,服从领导者的指挥,并且接受领导者的管理。从此,金钱作为一种重要的激励手段开始风行起来。时至今日,金钱在保证员工努力工作方面的作用依然不可低估,但同时又有许多新的激励手段。管理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新兴重要分支,也是管理学领域的一个新兴重要分支。20世纪初,泰勒(f.talor)倡导的科学管理运动和闵斯特伯格(h.muensterberg)开创的工业心理学是管理心理学的先驱,梅奥(elton mayo)领导的“霍桑实验”则是推动管理心理学发展的动因。到20世纪60年代,管理心理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在国外,不同的行业对管理心理学有不同的称呼,如心理学界将管理心理学称为组织心理学,工商界将管理心理学称为组织行为学。

2.从心理学的视角研究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特点

心理学作为研究个体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其机制的学科,对于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问题的研究,有其独有的特点,特别是能够体现出对于个体的关怀。个体关怀有两层含义:一是心理学是从微观的层面上来选择或理解问题的,比较关心企业管理各个环节上与人有关的具体问题。二是心理学是以人为中心来思考和解决人力资源问题的,对于个体存在的弱点缺陷和不足持宽容的态度,具有极大的人性化关怀特征,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心理学在人力资源基础理论的研究方面,研究者采用的方法与其它领域的不同。心理学研究者更为关注人力资源中各个“要素”的关系和影响。因为人力资源可以说就是企业中人的合集,是集体中若干个体组合而成的,所以每一个个体都是这个集体中人力资源的基本构成单元,而个体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具体来说,他们都有其自身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点,可以说个体身上存在的心理特点就是人力资源问题中的要素。其次,心理学在研究中以个体的心理和意识等状态的改变为出发点研究人力资源的开放与管理方法。心理学以事实为根据分析个体的心理需要和状态,在搜集多方面资料后通过总结和归纳得出结论。另外,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心理学可以充分的阐释人力资源问题中的各类现象,以其独特的视角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最终产生一个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所以,企业一定要用心理学的理论和视野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中的问题,在做决策的时候充分体现对于全体员工的个体关怀。

3.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运用

(1)尊重个体差异

世界上的人千差万别,每个人都有其不同于他人的特点,正如这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人都会因为受到遗传因素、所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其中最主要的是心理特点,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心理特点会受其实践活动的影响而产生一定的变化,从而表现为个体在能力和性格等方面的明显差异,并且这些差异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一定的变化。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活动中,要尽量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与强项,也要尽量回避个体的劣势和弱项,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点来为他们提供最合适他们的工作,让他们能够在工作中发挥出最大的力量和长处,使每个个体都能够在工作中体现其自身的价值,企业也能够有效的实现其整体目标。比如说,外向善言的员工,适合从事影响他人想法和行为的工作,公关、宣传、管理者等,沉稳、内敛的员工,适合做严谨细致的工作,财务、审计、文员等。在企业用人或职位升迁时,要特别考虑这些因素。

(2)激励制度

激励可以让员工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他不断的提高,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因为个体的积极性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整体的绩效,而提高员工积极性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给予适当的激励。激励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其中包括生理需要、物质需要、发展需要、精神需要等,只有了解了员工的真实需要才能有针对性的给予满足,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动力。对于企业的管理者,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观察员工的行为和心理,了解他们内心的需要并适当的采取某些激励手段来满足他们的需要,比如说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等,另外,给那些有能力的员工比较有难度的工作也可以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对于那些在事业发展中遇到瓶颈的员工,可以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培训机会。

(3)团队管理

团队管理在全球化经济环境下已经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主流模式,管理结构也日趋网络化和分散化,团队已经成为企业中重要的工作形式。将现有的人力资源组合成为团队来进行整体性的管理,目的是形成1+1>2的工作效果。要逐渐一个高效率的团队,除了要把团队成员控制在一定规模之内外,还要让各个成员之间形成互相促进、取长补短的关联。既要有作出决策的成员,也要有善于执行和倾听的成员,另外他们还要具备不同的技术专长,共同合作完成团队和企业的目标。为了能够将不同特点的人紧密的融合在一起,良好的凝聚力和团队文化是必不可少的。队员之间要相互信赖、善于沟通、乐于合作,大家努力建立一个不断创新和提高的氛围,促进人力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海鹰.浅谈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意义[j].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4)

[2]吕同舟.管理心理学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初探[j].管理观察,2009,(06)

[3]李新霞,王丽佩.论人力资源管理的心理学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11)

[4]何玲玲,王燕莉,李颖.浅谈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经理人,2006,(10)

生活中心理学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就业指导课程;大学生;探索

随着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多,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普遍面临就业难的问题。近年来,因就业问题引起的大学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较常见,甚至发生自杀悲剧。2007年《大学生就业指导》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修课程之一。课程旨在指导学生寻求职业发展,培养潜力和创造力,以适应社会需要。积极心理学在国内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研究目的主要是探索个体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寻找个体潜能。这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目的一致。此文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析如何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育。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现状

我国高等学校就业指导课起步较晚,与国外的就业教育差别很大。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单一,学生就业心理模块知识陈旧

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中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就业背景、就业技巧、就业政策和就业所需表格填写训练等。各个高校课程内容基本一致。武沁宇等研究认为目前高校就业指导缺乏与学生专业课程衔接,难于提高大学生实际就业能力[1]。较少高校有专业心理老师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心理调适等。与心理有关的内容知识基本无更新。

(二)课程倾向于职业技能培训,忽视就业心理、职业道德等引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多倾向于传授求职技巧,如介绍信、推荐信和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而较少涉及学生的价值观导向、就业心理调适和积极的就业观引导。大学生在就业之前,首先会在心理上有一些变化。受传统“学而优则仕”思想等影响,加上就业竞争激烈,多数个体易表现出焦虑、失落等心理表现。张弛等调查522名大学生,76%认为“最让自己感到紧张和忧虑的事情”是就业问题[2]。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第二个“心理断乳期”。情绪容易波动,耐挫力弱。在面对就业压力或受挫之后,找不到合理方式应对,出现一些心理问题,甚至自杀等危机事件。

(三)课程实施形式单调,缺乏创新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定位是一门指导性强的应用型学科,需要学生实践和实际操作,且需要根据大学生每个阶段不同特点进行指导。较多学校就业指导课成为理论课的讲授,学生配合度不高,没有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大一到大四所讲内容没有变化。大部分高校依然采用以一名老师面对几百人甚至上千人上大课的模式为主。

二、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近年,积极心理学在世界范围内兴起。认为心理学不仅仅是对创伤、缺陷和疾病等进行研究,更重要的是帮助人类去发掘潜能和力量,使人们更幸福、快乐,并得到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中也不缺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如仲尼、左丘、韩非子等都是在逆境终成事业。其积极的思想都可以为大学生学习和内化。

积极心理学的课程宗旨主要是发掘学生潜能,增强积极的人格力量,显示了一种积极的教育理念。赛里格曼教授以“每天记录三件好事”、新的署名力量、感恩拜访和大笑练习为内容,发现这些练习能最大程度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生活态度,甚至影响到人生态度和工作信心。有研究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到抑郁症治疗、医学教育和企业管理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探析

(一)嵌入积极的教育理念

《大学》中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重要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素养。当前“就业难”问题除了就业人口基数大和专业限制外,与大学生自身依赖性强、逃避进入社会、耐挫力差、自卑心理等有较大关系。英国哲学家拉金斯提到“年轻时代是培养、希望及信仰的一段时光”。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态需要从入学开始,贯彻整个大学生活。在教育过程中将责任意识和感恩结合起来,教会大学生勇于面对生活中各种挫折。

(二)构建“积极导向”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随着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严峻就业形势使大学生从入学开始承受不同的就业心理压力。积极导向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不仅要吸取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还要考虑不同阶段特点和实践性的特点,每个学段有其特定的教育内容和任务。大一大二阶段应该以“择业指导”为主,主要包括认识自我、优势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由于大学新生处于适应期,心理波动比较明显,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此阶段重点在于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生活,解决现实困惑,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和应对,引导进行职业生涯探索,掌握职业要求和社会需求,挖掘学生自我成长的潜力。第二阶段应该以就业指导为主。学生掌握就业指导知识外,鼓励学生实践,通过调查走访、案例讨论、团队合作等方式增加学生对就业的积极心理体验,鼓励学生创新自己的求职技巧和方法。强化互动,学生参与教学,如运用霍兰德职业能力测验(MBTI)认识自己的兴趣和性格特点。

(三)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大学生就业团体辅导实践

积极心理学认为在教育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重视学生自我成长的经验。体验和参与式学习是完成这一体验的重要途径。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等提出了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群体参与的团体积极心理辅导新模式[3]。设计活动依据“幸福”三因素理论,包括积极的情感、积极的参与性和追求有意义的生活三部分。团体辅导的内容包括培养积极情绪、积极的应对和认知方式、积极的人格品质。按照这三个内容进行具体的活动形式。如“寻找自身优势”、“三件好事”、“感恩探访”等。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重要意义。课程尚处于开发和探索阶段,对于授课老师也需要扩宽思路,在现有体系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方法探索新的形式,提升教学效果,最终服务到大学生群体。(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参考文献:

[1] 武沁宇.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4.

[2] 张弛,刘鹂.择业期间大学生焦虑水平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1):779-780.

生活中心理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心理学;中国化;本土化

众所周知,20世纪的社会科学领域兴起了全球性的“本土化”热潮。建国之初,我国的心理学工作者对此也进行过一些探索。1980年在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召开的“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的中巨化”研讨会上,杨国枢教授宣读了题为《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方向与问题》的论文,这被看作是中国的心理学正式迈向中国化的第一步。时至今日,心理学的中国化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总体看来仍处于初级阶段,一些有关的问题仍待进一步的推敲,以利于心理学中国化研究的进一步展开。

一、心理学中国化问题的提出

心理学自1989年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努力让自己在科学中获得一席之地。因此,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积极的向自然科学靠拢,模仿自然科学的可操作性和可量化性,强调心理学的科学化。强调用自然科学中实证、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试图以生物的或生理的的形式来解释人所具有的复杂心理现象。心理学自认为是自然科学的一支,但它较之自然科学的其它分支又有自己的特点,心理和行为太多地受时空条件的影响,处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人,不论是在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还是在价值观上都存在着差异。因而较之其它的自然科学更难有统一的规律可循,更难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与方法。虽然在心理学的先前研究中,西方心理学家奉行“价值中立”原则,不考虑文化对心理影响的差异。但是,现在的人们开始质疑这种研究成果的跨文化推广性,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这些成果难以解释不同文化人群的心理和行为,不仅非西方的心理学家指责西方心理学模式的不适当性,就是西方心理学家内部也有人对种族主义和霸权主义表示不满。许多心理学家呼吁心理学研究要大力挖掘本国文化传统中的心理学资源,立足于本国的文化、政治、经济环境,运用适合于本国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国人的心理。因此,心理学的中国化运动拉开序幕。

二、心理学中国化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关于心理学的中国化方面,在杨国枢等教授的率领下已取得了突出进展。但是,由于当代心理学工作者大多数受过较为系统全面的西方心理学教育,因此,目前的本士化研究现状并不是很乐观,用杨国枢教授的话讲:“我们所探讨的对象虽是中国社会与中国社会的中国人,所采用的理论与方法却几乎全是西方或西方式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中国人,在从事研究工作时。我们却变成了西方人。我们有意无意地抑制自己中国式的思想观念与哲学取向,使其难以表现在研究历程中,而只是不加批评的接受与承袭西方的问题、理论与方法。”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所采用的研究取向与本土化的研究取向相去甚远,使其研究成果很难反映中国人的真实心理与行为,很难找到影响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的主要因素,也就很难揭示中国人的深层心理,更不用说建立成熟、完善的中国特色的理论模式了。

三、心理学中国化研究中的问题

(一)过度依赖于西方国家。在以往的心理学研究中,我们只是简单的将西方心理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照搬过来,不管它是否符合中国人的心理。例如,在研究中国人的心理特点时,大部分是将西方量表进行简单的修订后测中国人的心理。但是这些量表是在西方传统文化、经济条件、价值观的基础上制订的,用这样的量表来研究与西方人文化、历史背景差异很大的中国人,其可靠性是很值得怀疑的。因此,我国研究者很难突破西方的研究模式,走中国化的研究道路。

(二)研究方法以实证主义为主导。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科学之后,就一直把成熟的自然科学作为自己的楷模。它从自然科学中继承了一种科学观,即实证的科学观。通过这种科学观,心理科学接受了传统自然科学中的机械论的世界图景,采取了实证的研究方式。实证研究强调的是完全中立、价值无涉地对心理或行为事实进行描述和说明。目前心理学中国化的研究虽然以中国人为被试,并试图寻求适合考察中国人的心理行为的研究工具、方法和概念理论的内容,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其实证科学的性质或方式,追求的仍然是西方科学心理学的那种研究方法的有效性、理论解释的合理性。

(三)以问题为中心。有学者认为建立中国人的心理学,首先要使研究方法中国化。这样的思路其实走入了误区,带来的后果有两方面:一方面危害了心理学学科的统一性,另一方面也使本土心理学走入了死胡同。西方心理学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实证,即模仿自然科学的可操作性,可量化性。心理学为了实现学科的独立性,不得不向自然科学靠拢。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那就是取得了研究方法上的成就但忽视了研究内容。在心理学的中国化研究中,应当吸取这样的教训.如果过分强调研究方法,必然使心理学研究形同虚设,无法真正与现实生活契合。以研究方法为中心,只会加剧心理学的分裂。在心理学的中国化研究中应该避免使用研究方法来约束自身的发展。

在心理学中国化的过程中,应充分吸取西方心理学的经验和教训,在新的起点上.把研究建立在大心理学观的基础上,坚持学科统一性,以问题为中心。我国的心理学应致力于本民族、本文化的问题,不要过分考虑建立什么样的理论体系.心理学应是开放式的,绝不应该用研究方法把自己封闭起来.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只有处理好与西方心理学的关系才能真正建立起一种关于中国人的心理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周宁.本土心理学与心理学本土化问题[J].西北师大学报,2001.

[2]周丽芳.对心理学中国化问题的思考[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2002.

上一篇:心理学研究生论文范文 下一篇:大学心理结课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