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心理结课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3 09:27:03

大学心理结课论文

大学心理结课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慕课;知识图谱;SSCI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4-0049-03

Knowledge Mapping on MOOC based on SSCI//ZHANG Qi

Abstract Taking the 158 SSCI papers that focus on MOOC in the Web of Science (2009-2015) as research objects, using Cite Space for analysis and visualizati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search time, research team, and research focuses of MOOC, so as to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OC in China.

Key words MOOC; knowledge mapping; SSCI

1 引言

慕n(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简称MOOC)是近几年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1]。这种模式起源于国外,2011年秋,斯坦福大学掀起大规模在线课程的热潮,越来越多的世界著名大学参与其中。在我国,慕课也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分析SSCI收录的以慕课为主题的期刊论文,揭示慕课的研究现状,为慕课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SSCI,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创建,是目前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内容覆盖人类学、法律、经济、历史、地理、心理学等55个领域。

本文以SSCI为数据来源,以“MOOC”or“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文献类型选择Article,

检索时间截至2015年,得到用于分析的数据记录158条。利用Cite Space软件作为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工具[2],分析慕课研究的时间分布、研究力量、研究方向及研究热点,揭示国际慕课研究的态势。

3 结果与分析

研究趋势分析 论文数量的变化是表征研究领域发展态势的一个重要指标,对评价该领域的研究阶段和预测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3]。按年度统计慕课研究的SSCI论文数量,分析其研究趋势,如图1所示。慕课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2个阶段:起始阶段(2009―2012年)和快速发展阶段(2013―2015年)。在起始研究阶段,论文数量不超过4篇,相关研究成果较少。在快速发展阶段,论文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自2012年到2015年的4年,论文由1篇增长到84篇,表明慕课研究呈蓬勃发展的态势。可以预估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慕课仍将是教育界的热点研究领域。

研究力量分析 利用Cite Space构建慕课SSCI论文的国家/地区分布及合作图谱(图2),揭示慕课研究领域内高产和高影响力的国家/地区间的基本合作关系。图2中节点的大小代表国家/地区的文献数量,节点越大,说明该国家/地区的文献量越多;节点间的连线代表国家/地区间的合作关系,连线越粗,说明国家/地区间合作的论文越多;节点外圈的颜色代表国家/地区的中心性,紫色外圈节点的中心性≥0.1,是国家/地区分布网络中的关键节点。

如图2所示,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共55篇,远超其他国家;其次是西班牙和加拿大,分别发文24篇和17篇。美国、英国和德国是慕课研究国家/地区合作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在国家/地区合作中起到较强的桥梁作用,具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我国发文4篇,仅与美国开展合作,国家/地区间交流与合作相对不足,远落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地区。

机构分析可以挖掘研究领域内高影响力机构和科研团队,为科研交流与合作提供参考。开展慕课研究的机构有180家,发文量前10名的机构如表1所示。机构中,阿色巴斯卡大学和哈佛大学发文量最高,发文7篇;其次是麻省理工学院,发文量为6篇。Cite Space软件构建的机构合作图谱(略)显示,慕课研究机构间合作较分散,尚未形成合作的中心,相互交流不足,呈现各自为战的局面。

研究方向分析 如表2所示,慕课SSCI论文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教育和教育研究(Educa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

共发表111篇论文,占比77.15%,遥遥领先于其他研究方

向;其次是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该方向21篇,占比13.46%;位列三、四位的传播(Communi-

cation)和心理学(Psychology)论文数均在10篇以上,分别占比7.69%和7.05%。

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在一篇文章中的篇幅不大,却是文章内容的高度凝练和总结。高频词可以反映某领域的研究热点[4]。利用Cite Space形成慕课SSCI论文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3所示。图中节点的大小代表关键词频次,节点外圈的颜色代表节点的中心性,紫色外圈的节点中心性≥0.1,一般认为是关键词共现网络中的关键节点,且紫色外圈越厚,节点的中心性越高。

从图3可以看出,慕nSSCI论文的高频关键词有慕课(MOOC)、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在线学习(online learning)、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教育(education)、联通主义(connectivism)、学生(student)、在线教育(online education)等,这些高频关键词可以代表慕课领域的研究热点。

从关键词的中心性来看,慕课(MOOC)、学生(student)、评价(assessment)、评估(evaluation)、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教育(education)、

技术(technology)和环境(environment)等高中心性关键词是慕课SSCI论文关键词共现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在研究中起到重要的枢纽作用,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4 结论

以SSCI收录的以慕课为主题的期刊论文为对象,借助Cite Space软件对慕课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慕课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2个阶段:起始阶段

(2009―2012年)和快速发展阶段(2013―2015年)。当前,慕课研究呈蓬勃发展的态势,可以预估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慕课仍将是教育界的热点研究领域。

2)美国等发达国家是慕课SSCI论文的高产国家,在国际研究中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我国慕课SSCI论文的发文量较少,国家间交流与合作相对不足,远落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

3)阿色巴斯卡大学、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等是慕课SSCI论文的高产机构,机构间尚未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

4)教育和教育研究是慕课的主要研究方向。此外,慕课研究还分布在计算机科学、传播和心理学等研究方向。

5)慕课、高等教育、在线学习、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教育、联通主义、学生、在线教育等高频关键词是慕课领域的研究热点。

参考文献

[1]张鸷远.“慕课”(MOOCs)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

116-121.

[2]Chen C. Cite SpaceⅡ: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57(3):359-377.

[3]邱均平,吕红.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知识管理的发展研究[J].情报学报,2013,32(5):548-560.

大学心理结课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007-04

一、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层次人才、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高水平社会服务的重任。[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的规模逐步扩大,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据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所示,2013年,研究生招生61.14万人,其中,硕士生招生54.09万人;在学研究生179.40万人,其中,在学硕士生149.57万人;毕业研究生51.36万人,其中,毕业硕士生46.05万人。[2]研究生规模的壮大,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同时,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必然对高校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强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以应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挑战,就成为大势所趋。

二、培养方案及其重要性

一般而言,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从招生录取到课程学习、开题再到完成毕业论文、获得学位等多个环节。在所有的环节中,培养方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机构为了使研究生培养工作符合培养目标,为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制定的教学计划。[3]高校能否根据学科发展的现状以及本校的实际,科学合理地制订并实施培养方案,关系到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本文选取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12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心理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希望发现各个高校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提供依据。

三、对培养方案的文本分析

(一)关于培养目标与规格

培养目标是对教育所培养人才素质结构的一种理想,是教育宗旨、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一切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与归宿,对教育的各个方面与基本环节有着根本的制约作用。[4]最新版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中对于心理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这样界定的:培养心理学研究和应用的专门人才。其具体规格要求包括以下几点。

1.具有较系统的心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心理实验、心理测量、问卷调查等主要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式。

2.具有综合分析和解决心理学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

3.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独立查阅和较为系统地分析外文专业文献。

4.具有专业写作和学术交流能力,能准确地分析、阐释所从事心理学专业的问题。

5.能独立从事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和应用的工作。[5]

比较12所高校的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我们发现:绝大多数高校都按《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的要求,制订了心理学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包括以上5个方面的内容。有些高校在具体要求中有所增加,例如增加了公民道德素养以及身心健康方面的内容。

在学制与学分要求方面,12所高校的基本学制均为3年,根据具体的情况实行弹性学制,对于延迟毕业的,5所高校规定最长培养年限为4年,另外7所高校规定最长培养年限为5年;对于提前毕业的,7所高校规定达到相关要求可提前1年毕业,1所高校(江西师范大学)可提前半年毕业,另外4所高校未提及此项。

12所高校的学分在25分~39分之间,均由课程学分和实践学分组成。

(二)关于研究方向的设置

《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将心理学分为13个学科方向:基础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学、教育心理学与学校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体育运动心理学、工程心理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军事心理学、法律心理学以及心理学史。而国内高校所设置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将这些方向整合在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以及应用心理学三个二级学科中。另外,华南师范大学还开设了计量心理学这一二级学科,这在国内高校心理学培养方向设置上还是比较少见的。

进一步来分析,12所高校中,11所高校的二级学科下都有具体明确的研究方向,只有东北师范大学的培养和研究方向仅仅分为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11所高校的研究方向设置情况如表1、表2、表3所示。

由表1、表2和表3可以看出,不同高校在不同专业方向设置的数量上面存在差别,从2个~10个不等。以上所有方向与《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中心理学13个分类中的11个分类相吻合,其中工程心理学和军事心理学未能涉及。这可能跟我们所选取的高校性质是师范高校有关,而工程心理学一般是工科高校(如浙江大学)的研究方向,而军事心理学则是军事高校的研究方向。从表1、表2可以看出,在基础心理学专业中,认知神经科学和基础心理学方向占有重要比重,分别为42.86%和28.57%;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中,教育心理学与学校心理学(36.36%)、发展心理学(29.09%)和认知神经科学(16.36%)居于前三位。这样的方向设置不仅体现了基础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本专业的学科性质,更表明对认知神经科学方面的探索是当今心理学研究的重要价值取向,这与靳宇倡等人对于西方心理学论文分布[6]的分析结果一致。21世纪被世界科学界公认为是生物科学、脑科学的时代。[7]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心理研究把认知、行为研究与基因、分子、生理生化、脑、计算机建模和数学建模等技术和方法相结合,这对心理学的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8]此外,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发挥着作用。从表3中可以看出,应用心理学专业中,临床与咨询心理学(35.56%)、管理心理学(33.33%)和社会心理学(15.56%)居于前三位,这说明心理学在此三个方向上应用广泛,而在体育运动、工程及军事方面没有涉及,在法律方面的应用也有待加强。

(三)关于培养课程体系

课程学习是我国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的作用。课程体系的设计应该把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作为根本依据。[9]比较12所高校的研究生课程,从课程安排时间上来说,有10所高校将必修课程安排在前3个学期,少数选修课程安排在第4学期,而东北师范大学和江西师范大学将所有课程安排在前4个学期。这样的课程安排有助于研究生后半段论文的撰写以及实践活动的开展。具体的课程设置,我们可以从公共必修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和选修课4个方面来分析。

1.公共必修课

在公共必修课中,12所高校均开设有政治课程和外国语课程,另外有两所高校(华东师范大学和内蒙古师范大学)开设了计算机课程,1所高校(南京师范大学)在学位基础课程中开设了计算机课程,3所高校(华东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其他高校未开设计算机与专业外语课程,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其许多实验设计需借助于计算机程序(如E-prime),而一些统计软件(如SPSS)也为心理学研究结果的数据分析提供了便利。因此,掌握必要的计算机运用能力来为心理学研究服务,是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必备的能力。除了此外,硕士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其对于外国文献资料的阅读与吸收,不仅有助于掌握该学科的发展动态,开阔视野,还有助于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丰富自己的学术研究。其中,本专业英语的掌握可以帮助研究生快速获取资料,培养其运用一手资料的能力。12所高校中仅有3所高校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这说明此类课程的设置还有待加强。

2.学位基础课

在学位基础课中,12所高校的开设数量从2门~5门不等。上海师范大学的学位基础课在三个专业方面均不同,不具可比性,因此对学位基础课的分析只涉及11所高校。

尽管课程设置有所不同,但从表4可以看出,11所高校中有9所(81.82%)开设了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课程,这说明绝大多数高校注重方法的培养。此外,6所高校开设了心理学进展方面的课程,这说明其关注学科前沿动态,注重学科的发展性。此外,心理学基础和心理统计课程也占据了较大比重,分别为36.36%和45.45%。以上均说明高校在学位基础课的开设方面,既重视理论课程,又注重方法课程,这有助于高校培养高质量的硕士研究生。

值得关注的是,开设实验设计课程的高校仅有两所。心理学作为一门自然与社会的交叉学科,其自然学科的属性使其在许多研究上需要运用到实验设计,一个巧妙的实验设计可以发掘出现象中隐藏的内在本质,而从以上数据来看,高校对此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3.学位方向课

学位方向课是指不同研究方向开设的学位课程。由于华中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的学位方向课因方向不同而不同,故不具有可比性,因此该方面的分析只针对另外10所高校。

比较10所高校的基础心理学方向的学位课设置,如表5所示。

我们发现有9所高校开设有关认知的课程(主要有认知神经科学与认知心理学两大类),5所高校开设基础心理学类课程,这与前文中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课程的设置符合方向的设置。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方向的学位课的设置主要还是集中于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两大块。其中,开设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有9所高校,开设教育心理学的有5所高校,符合此方向的性质。在应用心理学中,开设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咨询方面课程的均分别有7所高校,前者是由应用心理学的性质决定的,而后者反映了应用心理学的主要应用范围。

从课程的数量和灵活性来看,大多数高校开设固定的2门~6门学位方向课,而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则让研究生从3门~11门专业课中自主选择2门~3门进行学习,这大大增加了研究生的主动性以及课程的灵活性。

此外,通过对于课程名称的分析发现,不同于学位基础课,学位方向课多以专题展开,如基础心理学专题研究、发展心理学专题研究、应用心理学专题研究、认知与人格研究专题、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专题等,这样的课程设置一方面体现了学位方向课范围的广泛与全面,另一方面体现了硕士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的培养方式。

4.选修课

12所高校均开设专业选修课,另外有4所高校(山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开设公共选修课。10所高校的专业选修课依据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而江西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的专业选修课不存在专业上的差异。

(四)关于培养方式与毕业要求

经过文本分析我们发现,各校研究生培养方式主要采取的是导师负责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的模式,将专业学习、学位论文写作与教学实践三方面有机结合。6所高校要求研究生入学一段时间内在导师指导下制订个人培养计划,并据此安排自己的研究生学习。

1.学位论文和其他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和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学位论文是表明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的结果或有了新的见解,并以此为内容撰写而成、作为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时评审用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在研究生培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研究生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的集中体现。纵观12所高校学位论文的要求,对于选题均要求创新,且具备较强的理论或者实践意义;8所高校要求研究生是第3学期末提交开题报告,另外4所高校要求在第4学期末提交;论文的写作时间不得少于1年。个别高校(南京师范大学)明确提出论文字数不得少于3万字,其他高校未在此类培养方案中涉及字数要求。此外,论文均需要答辩,答辩时需有外校专家参与,不合格者需经过3个~6个月方能重新答辩。

此外,9所高校要求研究生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或者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作为第二作者)在学术期刊上至少1篇,另外3所高校(东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没有此项要求。

2.实践环节

绝大多数高校的实践环节包括学术活动和教学实践两个环节,学术活动主要有参加学术讲座并撰写报告、参加学术会议以及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对于研究生参与学术讲座的数量,从5场~30场不等。教学实践主要是针对本科生的授予课程、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指导实验及指导论文等,要求20学时左右或者3个月。

四、结论与建议

(一)简短的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我国高校心理学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存在以下特征:培养目标设置合理,多实行弹性学制;研究方向多样化,紧密结合社会发展与学科发展需求;课程体系灵活丰富,注重方法与技能训练;培养方式实行两结合制,发挥导师组集体智慧;注重全面素质提升,理论教学、论文写作与实践环节相结合。这样的培养特征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同时也符合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培养出高质量的研究生。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其不足之处:第一,专业研究方向的设置存在着失衡,过于重视学科前沿方向,而对某些经典的研究领域则关注不够;第二,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忽视计算机、专业外语和实验设计等方法技能的重要性;第三,培养方式趋同,鲜有本校特色。

(二)未来修订与完善的建议

针对以上特点,高校的心理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应做到以下几点:专业方向的设置需要做到学术前沿与社会需求的统一;课程体系方面应既重视专业知识,又重视研究方法,注重应用性课程的设置;各个高校应注重本校专业特色的建设与完善,突出本校专业的独特性与差异性,结合自身优势和心理学类硕士研究生的规律,形成有特色的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Z].2013-07-12.

[2] 教育部.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Z].2014-07-04.

[3] 周彬,王子成.浅谈研究生培养方案与培养计划的有效性[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4):23-27.

[4]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编).高等教育轮岗[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5][8]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一级学科简介和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基本要求(心理学)[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6] 靳宇倡,秦启文.近五年西方心理学重要期刊简评[J].心理科学,2011(4):1017-1023.

[7] 翟学伟,耿柳娜.中国心理学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基于CSSCI的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0-73.

大学心理结课论文范文第3篇

我回想起了一位母亲,不远千里来到北京找到我,因为儿子要选择母亲不希望他选择的专业去了日本读研,母亲非常苦恼和担心。这两件事情让我联想到了我自己。我从小就喜欢外语,同时在外语上也显现出了一些天赋。初中高中一直都是英语课代表,在英语分数上从来都是接近满分标准。考大学的时候,母亲顺从我的志愿让我报考了日语专业。毕业后进入外企,几年的锻炼使我的日语突飞猛进,同时在工作中有了很显著的成效。就在我觉得一切顺心如意自信满足的时候,父亲却建议我去日本读研,遵照父亲的说法“外语只能算作工具,不能算作专业”。

当时的我实在不想去日本读研,因为专业的选择让我头疼了很久不知道何去何从。父亲说我一直没有专业,重新学一门专业太难何况又是从硕士开始,还是选择教育学会简单些。父亲找到他当年的同学从京都大学里要了有关教育学科的介绍资料,我看了以后发现有“教育行政学,教育方法学,教育心理学”等专业,当时头一下子就大了。此时,父亲的关爱和教导与自己的兴趣和喜好变成了一株葛藤缠绕开来。

糟糕的结果

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类的欲求分成五个阶段。生理求、安全欲求、社会性及爱的欲求、认可和尊重欲求、自我实现欲求”,作为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基础是已经实现了其他的四种欲求。当人们遇到选择和取舍时,年轻时因为还未走上社会,以父母的愿望为主是在实现“安全欲求”。但是如果自我喜好和父母希望属于力量抗衡的状态时,外在的纷争和内心的纠葛就必定产生。当时的我就是处在了这种纷乱当中。

为了不让父亲失望,无奈辞掉工作去京都大学当了旁听生。也不懂什么内容,草率地选择了教育心理学专业。心想着心理学可能容易和有趣些吧。第一次在京都大学见到我的指导教师时被问及选择心理学的缘由时,我回答道“因为看上去简单和有意思。”教授马上笑了,说“很不幸,你选择了一个最难的专业。因为心理学是介于文科和理科之间,入学考试要考专业、心理学文章的英日翻译、统计学,以及提交两万字的论文。”听完教授的这番话,我真是如晴天霹雳以至于呆若木鸡。

没办法,上了贼船下不来了,先坚持一年吧。刚开始上课时什么也听不懂,学费和生活费等各项开支已经耗尽,只有去大饭店里的餐厅端盘子。每天的听课和打工实在无法让瘦弱的身体支撑下去。我渐渐地开始逃课,脑子里只想着怎么应付一年后的入学考试和提交的两万字的论文,同时无数次地在心里责怪让我丢下丰厚收入的工作而踏上这般艰难求学之路的父亲。“放弃”“回国”这样的声音时常呐喊在心中。

一年熬过去了,终于对付完了考试和论文。如愿以偿,我落榜了。老师找到了我,问我对今后的预想。思来想去,虽然事已至此,一向骄傲的我不甘心就此放弃,旁听生能上两年,再上一年的旁听生尝试一下自己的能力到底是否能够达到京都大学的标准,即便一年后考不上,也能在日本学到地道的日语。如果一年后再落榜,到那时放弃也不晚。就这样,我留了下来。

放慢速度回归原点

由于诸多因素而无法塌下心来的过往的一年给了我一个启示:“当心里迫切地期待达到目标,而实力与心里预期相差甚远的时候,要做的事情和要补的漏洞就会过多。外在的时间限制以及超越自己能力的诸多事物结合着内在的迫切愿望,形成了心里上的急躁和纠结。其结果就是,要么为了快速达到目标而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胡乱抓狂,要么就是害怕失败带来的自卑而逃避现实地永远退出。这两个都是消极的结果,而又一次的失败很可能让自己学习到了自己的失败,“失败者”这个名词就会开始出现在自己的人生手册里。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做的就是塌下心来、拉远目标、放慢速度、回归原点,重新再来好好学一遍。即便结果不是成功的,但是能掌握知识和练就本领。

开学后,我辞去了那个消耗体力的打工,留下了一份每周三天去教中文的工作。这份工作能让我用日语把母语教给别人,也是我的喜好之一。每天早起骑车到校,跟着本科二年级的学生一起上课。其中,周一上午上统计学,周二下午上心理学初级实习课,周三和周五跟着硕士和博士生一起上研究讨论课。周二的实习课最让我头疼,因为每周上完课都要写两万字的论文。论文里需要用统计学,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探讨事物的本质。那时我们的学科里只有我一个外国留学生,上课时明显感觉自己由一个国内骄傲的佼佼者变成了一个最后一名的落后生。每当这种心理落差浮现心头的时候,我都提醒自己重新回到原点“能有机会在名校和精英们一起学习,听到地道的专业性日语,平时还能和日本人近距离地练习口语,这已经是最好的机会和最大的收获了。”一年过去了,我完成了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同时努力挑战超越自己能力的事情。在日本和中国的幼儿园做了自己原创的第一篇论文的调查,拿回数据后进行了我最“害怕”的统计分析,完成了两万字的论文和将论文翻译成英文的工作。这次顺利地通过了京都大学硕博连读的考试。

八年的苦学让我学会了在逆境中把无奈的忍耐变成积极的动力,让我学会了踏踏实实地做事。不仅实现了当年父亲对我的期许,也得到了由此而来的自信和周围人的认可和尊重。毕业时我斗胆地放弃令人羡慕和机会甚微的日本大学老师的工作而回国教授日语,我已经有资格为了那份只属于我自己的理想和喜好去奋斗了。回国教课期间,我每次都是提前两个半小时到校读书,休假期间回日本买书籍读,看电视记笔记。可以说,我的日语真正开始深厚积淀不是在日本期间而是回国之后。随着读书的广泛和深入,让我那原本的骄傲和自大变成了刻苦和坚持,让我每一天都像照镜子一样审视自己的成长,不断修炼自己,不断督促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如果说前十年是为了实现父母的愿望而奋斗的话,那后十年就是为了不放弃自己当初的喜好而一直努力着。

在我们的人生当中会不断地出现超越自己能力的挑战,也会经常出现自己的愿望和周围期待之间的不同而产生的取舍中的纠结。年轻的时候听取长辈的意见可算明智之举,表面压抑了自己的喜好去实现周围人的愿望,本质上更加能够锻炼一个人的心智。但有一些人可能会因此变得消极颓废和怨天尤人,那是因为他们的潜意识里的逻辑往往是这样的:既然我现在听从父母的安排和建议,以后我生活中所有的不顺和失败都可以找到人来承担责任,我可以毫无愧疚地抱怨父母:“都是你们,当初让我学这样的专业,现在找不到工作,还不是都得怪你们!”或者是:“都是你们,当初一定要让我回家,回到家里还不是天天混着,你们还指望我怎么奋斗?我现在这么不开心都是因为你们!”

大学心理结课论文范文第4篇

为进一步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和省委8号文件精神,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第五届研究会理事长会议研究,并报经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批准,拟于今年下半年召开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下称省研究会)第六届代表大会。为做好会议的准备工作,现通知如下:

一、会议的主要内容

1、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和省委8号文件精神,研究探讨高等学校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总结20*年以来省研究会及各高校思政研究会的工作。

3、进行省研究会换届选举。

4、研究成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分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分会”、“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分会”和“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分会”事宜。

5、开展学术交流。

6、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领导部署工作。

二、关于研究会换届工作

20*年省研究会第五届代表大会以来,我省高校人事变动较大,也新设立了一批高校。此次会议将进行研究会换届选举,请各校做好推荐省研究会理事工作。具体要求是:本科院校各推荐2名理事,高职、高专各推荐1名理事。理事应从学校在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中推荐,一般应具有副教授以上或相应的职称。学校分管领导、宣传部长、学工部长、思政室主任、马列室(社科部)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负责人应优先考虑。理事是否调整,请各校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建议,并统一填写《*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理事推荐表》。各高校都是团体会员单位。

三、关于成立*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分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分会、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分会、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分会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拟在*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下设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分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分会、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分会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分会,作为*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的二级分会。各分会负责人由新一届省研究会理事会研究确定。

请各校推荐各分会理事。其中,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分会理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分会理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分会理事由省研究会理事兼任,但每人最多兼任一个分会理事。各校可根据被推荐人的学科专长推荐,并填写相应的推荐表。高职高专推荐的*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理事,除可以兼任上述三个分会中一个分会的理事外,同时兼任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分会的理事。

四、材料准备

1、征文。省研究会秘书处《关于开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高校德育”征文活动的通知》(教社政函〔20*〕16号)下发后,各校积极组织教师撰写论文。目前大部分高校已将论文提交我处。请尚未提交论文的高校于9月底前提交(本科院校每校2篇,专科学校每校1篇,3000-5000字),并按照通知规定的方式报送材料。研究会将组织开展论文评比,并向获奖者颁发获奖证书或奖金,出版获奖论文集。届时还将邀请获奖论文作者赴会。

2、工作总结。请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认真总结20*年以来研究会的工作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进一步做好研究会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请于10月底前将工作总结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社政处,电子信箱:********.。同时,打印140份,由与会者直接带至会上交流。

3、表格。请各高校务必于10月30日前将4份《理事推荐表》报省研究会秘书处。逾期视为放弃。

大学心理结课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科研素质;专业知识;教育理论;创造能力

文章编号:1005-6629(2010)08-0008-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各中学现在都比较重视教学研究,都给老师们下达了一定量的“写论文”的任务。有的老师虽然在客观上很难写出高水平论文,但在主观上还是很希望能有一些的。

实际上,每一位中学化学教师都在经常性地参与教育科研工作,这种经常性地教育科研工作主要研讨常规教学中遇到的一般问题,有人将这种教育科研工作称为常规教研。除了这种常规教研之外,教师还会遇到一些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如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课程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问题、现代教育理论的应用研究等等,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是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教师将这些深入研究后的新发现和新成果写成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期刊上并获得同行的认可,就算是取得了大家公认的科研成果。

问题是做教研论文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期刊上发表的难度要比开展常规教研的难度大一些。中学化学教师要具备哪些素质才能比较深入地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做出能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呢?本人认为,中学化学教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自己的素质,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1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深入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基本前提。中学化学教师只有具备了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站在较高的学术起点上统观中学化学的学术问题和教学问题,才能对中学化学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从我所在的地区来看,中学化学教师的学历基本上都达标了,有的甚至还取得了硕士研究生的高学历和高学位。从学历来看,好像大家都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其实,学历的高低一般不能说明专业知识的多寡。我这样说的理由有两点,一是时下有些人的文凭水分较大,有文凭、缺知识的现象比较普遍的存在;二是有些人工作一段时间后就将大学里所学的知识完全遗忘了,他们的大学文凭仅表示他们曾经上过大学。这两个原因使一些教师实际上并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中学化学老师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一是在备课时要经常翻阅大学化学的相关内容,如在备氮族元素的内容时就将大学化学中的氮族元素翻阅一下,在备乙醇的内容时就将大学化学中有关醇的内容翻阅一下,这样坚持几年就可以将与中学化学教学密切相关的大学化学内容熟记于心。二是遇到疑难问题时,要多分析、多研究、多查阅一些资料进行比较研究,时间长了,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比较丰富的知识,同时还会在此过程中发现一些值得研究的课题并取得相应的科研成果。三是要善于向他人学习请教,有道是“三人行,必有我师”,有许多老教师在多年的实际教学中都对有关的问题多少琢磨出了一些个人的独特见解,只要中青年教师善问,老教师们都是乐于奉献自己的经验的,这可以使中青年教师在教学工作和业务学习上少走弯路。四是要养成爱阅读、爱学习的好习惯,教学工作的间隙常有一些零碎的时间,大家只要把这些零碎的时间利用起来就可以看很多书籍,学许多知识。我常在教学工作的间隙阅读《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中学化学》等专业杂志,在这些杂志上,有许多先进的理论、先进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通过阅读,我们既可以学到一些先进的理论和方法,又可以在学习中发现一些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有很多教师一般都只满足于能讲解中学化学教材上的内容、只满足于能讲解中学化学教辅资料中的一些题目、只满足于能够应付中学化学的日常教学工作,这种专业状态和学习态度使得有些教师需要重新进行专业培训才能上有关的选修课。我们虽然不能说这种专业状况和学习态度是消极落后的,但可以肯定地说,凭这种专业状况和学习态度是不可能在教育科研上有所成就的。常有教师教导学生说“好习惯成就未来”,若将这句话用到我们有些教师的身上也是很合适的,只要教师们养成了爱学习、爱思考的好习惯,就一定会在教育科研上取得显著的成绩。

2要努力学习教育理论知识

研究中学化学的教学问题,仅有扎实的化学专业知识还是不够的,还应该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心理学知识。

一直以来,我国的师范大学在培养师范生方面都存在着重专业知识教育、轻教育理论教育的倾向,师范大学化学专业的教育也是如此,这种培养倾向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师大学生作为教师的教育素养有点先天不足。既然师大毕业生的教师素养先天不足,参加工作后就应该补上这一课,遗憾的是我们的教师培训工作也没有对此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一个立志献身教育、并打算在教育科研上有所作为的老师来说,应该自己补上这一课。如下几个方面的事例可以充分说明我国的中学化学教师、中学化学教研员以及培训中学教师的教师都比较欠缺教育理论知识和心理学知识,都应该很好地补一补教育理论知识和心理学知识。

我曾听过一些表演性的优质竞赛课及相应的点评,并阅读过相应的优秀的教学设计。毫无疑问,这些优质课、这些点评、这些教学设计都堪称为我们大家学习的典范,但我常常感觉这些典范有些美中不足。其美中的不足在哪里呢?在于她们所蕴含的教育理论不足,在于她们很少站在学生学习心理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设计教学。现有的优质课竞赛都是借班上课,这借班上课的备课根本就没有备学生,没有考虑听课学生的现有发展状况和个体差异,这种备课仅仅只备了所授知识的呈现顺序和呈现方法,所以我们通常所说的优质课主要是指知识呈现顺序和呈现方法上的优质及教师表达上的优质,并不一定是学生学习上的优质。由于优质课本身存在先天的不足,所以其相应的点评也侧重在教学设计和教师的表达是否合理上、对学生的真实学习状况有所忽视,且这种点评很少有人用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来分析一节课的成败得失。站在教育理论的角度来看,这种优质课竞赛及其点评的缺陷是明显的,是需要改进的。由于这种优质课的选手都是各校的教学精英,其评委一般也是当地的教学权威,所以这种优质课比较集中的体现了我国现有化学教师在教育理论知识上的欠缺。这种教育理论的欠缺使得教师们的教育科研工作难于上档次,难于出优秀的教科研成果。有许多曾经获得过高等级优质课奖励的教师都不曾做出过一篇像样的教科研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期刊上。

近几年来,在化学教育的专业杂志上阅读了一些化学教学论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我发现这些学位论文大都是有关化学实验的改进和创新的论文,很少见到用教育理论指导中学化学教学的论文,完全没有在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上有创新的论文。化学教学论的研究生当然是可以研究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的,但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不应该是主要研究课题。他们的主要研究课题应该是教育理论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问题,是现行中学化学教学所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化学教学论研究生的研究应该对现行的中学化学教学起着先导作用和引路作用。而事实上,化学教学论研究生的培养同样存在着重专业知识教育、轻教育理论教育的倾向。这种培养模式应该彻底改变,就算不是以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研究为主、化学专业知识的学习研究为辅的模式,起码也应该是以教育理论知识和化学专业知识的学习研究并重的模式。因为化学教学论研究生毕竟应该是化学教育方面的专业人才,而不仅仅是化学专业人才。

我经常阅读化学教育方面的专业杂志,从化学教育专业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来看,这些杂志上都有现代教育理论在化学教育中应用的论文,只是这些论文一般都停留在教育理论应用于化学教育的经验层面,这些论文在教育理论的发掘深度上还显得很不够,更无教育理论上的创新可言。

以上事实说明我国的一些优秀的大中学化学教师、有关的教科研专家及在读的化学教学论研究生的教育理论知识都还比较贫乏,都还需要在教育理论上进一步强化。普通的中学化学教师就更应该在教育理论上加大学习的力度。本人的教育理论知识也跟大家一样贫乏,本人虽然在化学教育的专业期刊上发表过四十多篇论文,但在教育理论的研究应用方面同样也没有取得什么显著的成果。我相信,只要大家的教育理论知识真正丰富了,我国的中学化学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就一定会在整体上提高一个档次。在教育理论的学习上,我国的化学老师要努力,我国各学段、各学科的所有老师都应该努力,要争取我国能在当代出几个世界级的大教育家。

3要逐步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

具有丰富的化学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还只是化学教育创新的基本条件,深入开展教育科研工作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创造能力。有些教师暂时还比较缺乏创造能力,但创造能力是可以逐步培养的。就本人的体会来说,只要教师们爱学习、爱思考、肯动手,创造能力是会逐步提高的。

对于一个初涉教科研工作的新手来说,开始时一般不要研究那些涉及面广、综合性强、难度大的研究课题,而且就某一个具体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如研究某一个知识点的教学,研究某一道习题的教学,研究某一个实验的教学等。在一些教学点的研究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就可以对一节课的教学进行较深入的综合研究,然后再选择一个单元的教学进行较深入的综合研究。当熟悉了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情况、积累了足够的知识和经验之后,就可以站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高度进行某些专题的教育科研工作。

本人的教科研工作是从如下两个点的研究起步的。第一个点是研究低温时铜与浓硝酸的反应问题,有关此研究的情况,我已在“例谈中学化学实验研究课题的发掘”(2009年第12期《化学教学》)一文中介绍过,此处就不再详述。这个点的研究很简单,但论文“低温时铜与浓硝酸的反应”在 1996 年第7期《化学教学》杂志上的发表给了我较大的鼓励,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对教育科研工作充满了信心。第二个点是参加1991年的全省中师化学教师的优质课竞赛,我当时所讲的课题是《乙烯》。围绕着《乙烯》这一节课开展的教科研工作使我收获了如下一些教科研成果,获得了省级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省级教案评比二等奖、省级胶片制作评比一等奖、省级实验创新评比一等奖;后来,我又将制作胶片《乙烯与溴加成反应示意图》的方法写成论文《乙烯与溴加成反应示意图活动胶片的制作》发表在1996年第11 期《化学教学》杂志上,将研究乙烯的实验写成论文《乙烯实验室制法的改进 》发表在 1997年第 11 期《中学化学》杂志上。该研究实例说明一节优质课其实是一些优质教学点所组成的,所以我主张新手教师要首先对一些知识点的教学进行较深入地研究,然后再深入研究一节课、一个单元的教学,最后再深入系统的研究整个高中化学教学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这两个点的研究充分说明中学化学教师的科研能力是可以逐步培养提高的,只要大家有信心并在教育科研上起了步,就一定能在教育科研上取得比较丰富的成果。

4要掌握科技论文的撰写特点

相信每个中学教师都曾在学生时过议论文,甚至还写过十分优秀的议论文。但不是每个教师都在学生时过科技论文,这使得许多老师完全不知道科技论文的撰写特点。有些教师撰写教科研论文时竟然还像学生写应试议论文一样随意编撰。有鉴于此,本人特在此将两种论文的撰写特点作如下简要的对比。

普通的议论文和科技论文在写作上有相通之处,也有显著的差异。二者的相通之处是都要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这是大家都熟悉的撰写论文的要求,不必本人做进一步的说明。

二者的显著差异在于普通的议论文是感性较丰富的文章,科技论文基本上是纯理性的文章。由于普通的议论文主要是感性的文章,对于同一个论题,不同的人就会因个人的经历不同、所站的立场不同而有不同的看法,他们在写同一个论题时就会各自选择能够充分说明自己观点的论据进行充分而严密的论证,他们可以就同一个论题写出观点完全对立而又文彩飞扬的议论文。他们互不认可对方的观点,却可以相互认可对方的文彩。公正的评价此类议论文作者的写作能力的标准应该是文彩而不是观点,至于是否认可此类议论文的观点就要看读者的立场了。科技论文基本上是纯理性的文章,科技论文注重的是观点新颖正确、事实和数据真实可靠、操作上具有可重复性,科技论文特别忌讳编造。科技论文中可能会因为实验条件的限制、作者眼界的狭小而出现错误的观点,这种错误的观点可以在他人的进一步研究中得到纠正;但科技论文绝对不存在观点对立而又同时被认定为优质论文的现象,在科学上的两个对立的观点中至少有一个观点是绝对错误的。由科技论文的理性特点可见撰写科技论文的关键是在研究中发现了新理论和新方法,在撰写论文时只要把有关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叙述清楚就行了,达到此标准的科技论文就应该是一篇可以发表的优质论文。当然,撰写科技论文时也可以讲究一下文彩,语言精彩的科技论文是更具可读性的。

在实际撰写论文时,老师们可以先参考化学教学的专业杂志上的同类文章的格式进行撰写,写好之后再请有经验的老师帮助参考一下,写过几次之后就自然而然的掌握了科技论文的撰写特点。

本人认为,中学化学老师只要具备了以上四个方面的素质,就可以得心应手的搞好教学工作,就可以有较充裕的时间、较充沛的精力去开展各项教科研工作并取得相应的成果。

大学心理结课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学习;概念发展;问题解决;综述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7)6C0007C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重要的基本理论,也是中学化学课程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氧化还原反应包括以“得失氧元素”、“元素化合价变化”、“电子转移”为标志的3个学习阶段,涉及反应物和产物类型、反应类型、反应特征和本质、反应进程等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拥有庞大而复杂的学习内容。许多教师围绕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探讨了大量有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方法,设计了大量优秀教学案例,在课堂教学实践层面取得了丰富成果。

学生对不同类型知识的学习,要满足不同的学习条件,经历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学习,必须满足概念和原理知识的学习条件,经历概念发展的学习阶段。深入认识学生在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学习过程中的认知状态及其变化机制、阶段发展等学习心理范畴内容,更有助于研究者和教师设计适合学生的课程和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因此,有必要系统地总结研究者对于中学生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学习心理的实证研究成果。值得考虑的是,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同是华人社会,两岸中学生在课程内容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在语言和概念学习、学习心理发展等方面容易存在较大的相似性。因此,也有必要系统地总结两岸研究者在该研究主题上的研究成果,促进化学学习心理研究的发展。

2 研究方法

通过中国知网查询大陆学术文献,通过台湾科学教育期刊文献数据库、硕博士论文数据库查询台湾学术文献。文献类型包括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硕博士学位论文等形式。通读论文的主要内容,筛选出偏重研究中学生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学习心理的实证研究文献,最后共得文献22篇。其中,期刊论文7篇,会议论文1篇、硕博士学位论文14篇;大陆文献17篇,占77.3%,台湾文献5篇,占22.7%。根据不同的研究内容,将这些文献归类为新课学习、问题解决、阶段发展这3个研究角度。部分文献涉及多个研究角度,新课学习研究角度有4篇次,占18.2%,问题解决研究角度有10篇次,占45.5%,阶段发展研究角度有11篇次,占50%。

3 研究进展

3.1 新课学习的研究

新课学习研究角度关注学生正式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知识时,如何形成和建立相关概念的定义,认识概念系统的内部关系。研究文献较少,包括3篇大陆文献和1篇台湾文献。

对外部信息进行各种加工,并且形成个人长时记忆的表征形式,是信息加工的重要过程。丁伟[1]提出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内部表征形式,具有命题符号表征、知觉符号表征和综合表征这3种表征类别,共10种表征形式。研究者以自由联想的方式,调查上海高二学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内部表征形式。研究发现学生使用了多元化的表征形式,其中主要使用文字语言描述表征形式,极少使用图像表征形式。此外,高质量的概念内部表征具有表征类别多元化、表征形式多重化、精致程度更高、更趋于概念本质这几个特点。而要形成高质量的概念内部表征,学生需要通过自我解释等方式,主动地对概念进行深度加工,变换出适合个人长时记忆的概念内部表征形式。

概念学习包括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两个阶段,概念获得包括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邓阳[2]比较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这两种方式,对湖北高一学生学习氧化剂和氧化产物这两个概念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概念同化方式比概念形成方式能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2)概念同化方式在宏观的化合价表述上比微观的电子转移(偏移)表述能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3)不同学业水平学生在概念形成上学习效果的差异不显著,而概念同化学习效果有显著差异。概念的内部结构、不同的概念学习方式和学生的学业水平共同影响着概念的动态难度。

詹耀宗[3]参考坎贝尔进化认识论的观点,从替代选择器(Vicarious Selectors)的内容、结构、运作机制和元系统转换的角度,以个案研究的方式探讨台湾3位高二学生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形成机制。通过学生的访谈资料,研究者认为替代选择器包括:(1)关键概念。处于中心位置,由原理概念属性的命题陈述归纳而成,用于判断相关概念命题。(2)辅助概念。处于周围位置,代表多种不同属性的命题陈述,用于理解和陈述关键概念。在概念形成过程中,这2种概念产生相互作用,关键概念会选择辅助概念,辅助概念会支持形成关键概念。替代选择器元系统转换是让整个概念结构从复杂到简单的精炼过程。

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心理,冯姣姣[4]探讨歧义容忍度(Tolerance of Ambiguity)对河南高一学生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学习的影响。该研究界定的歧义容忍度指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存在差异性时,学生对两者共存的包容、接受的心理倾向。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低歧义容忍度学生,高歧义容忍度学生更能够接受新概念,甄别与加工新旧知识,达到概念深层加工水平,并且有助于认知过程本体概念的内容。

由上述可知,研究者分别对概念内部表征形式、概念获得的方法和机制、个性学习心理这几个主题开展具体探讨。该研究角度并不受研究者注目,这可能因为深入地刻画学生头脑中建立和联系氧化还原反应相关概念的过程是较困难的。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系统的复杂性导致学生的学习具有复杂性。不同概念获得的具体过程、概念间交互作用的方向和强度究竟为何,以及更多细致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尚鲜见详细报道。微观发生法是一种聚焦学生认知变化的发生期间,通过收集多方面精细信息,理解认知变化机制的研究方法。该方法可以作为该研究角度获得深入研究结果的研究方法。因此,研究者可以更深度地应用信息加工心理学,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情况,持续关注和探索学生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知识时知识形成的变化路线、速度和来源等微观发生过程及其机制。

3.2 问题解决的研究

问题解决研究角度关注学生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时,如何对问题情境作出反应,如何通过思维操作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研究文献较多,包括10篇大陆文献。

理解和表征问题是问题解决的首要环节。丁伟[5]系统研究上海高二学生在氧化还原反应分类问题和推理问题解决时的内部表征历程和应用机制。研究者发现学生分类问题解决的关键步骤是信息转译和判断环节,主要使用知觉符号表征类别的各种表征形式;推理问题解决的关键步骤是包含复合判断的推理环节,主要使用命题符号表征类别中以化学符号表征形式为主的各种表征形式。

原型是知觉符号表征类别中的一种表征形式。米广春[6]了解通过学习材料而分别具有文字原型、图像原型、文字-图像原型的山东高一学生在氧化还原反应知识不同学习水平的表现。研究结果显示具有不同原型的学生在简单再认水平的表现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复杂再认、分类、应用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在复杂再认和分类水平,文字-图像原型学生依次优于图像原型和文字原型学生;在应用水平,文字原型学生依次优于文字-图像原型和图像原型学生。笔者认为丁伟[7]对问题解决内部表征历程的研究结果,可以解释米广春的研究结果。

在更微观的问题解决过程研究层面,黄静等人[8]通过出声思维方法,了解福建高一学生在解决氧化还原反应综合应用推断题时,问题表征在动态过程、表征广度、表征有效度这几方面的特点。研究结果显示学生使用了多种信息表征方式,均以文字语言描述表征为主。研究者认为学优生更能结合个人较完善的知识结构,深层表征问题信息,学困生更倾向使用个人知识结构的孤立知识,浅层表征问题信息。

李秀滋[9]研究上海高中各年级学生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应用、简单计算和复杂计算这3种问题解决水平的特点。研究者认为高一、高二学生是使用新手式的表征,高三学生是使用专家式的表征,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掌握能力影响着相应的问题解决能力。

姬广敏等人[10]通过出声思维方法,探讨山东高一学生在解决氧化还原反应识记、理解和应用水平问题时的典型行为。研究者也了解到学生的氧化还原反应认知水平不会影响其简单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表现,但是会显著影响其复杂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表现。这种影响与学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和应用水平有关。

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问题解决是知识丰富领域的问题解决。结合化学学科知识,丁伟等人[11]、仇兴叶[12]、郑文昌等人[13,14]、谢巧兵[15]分别对各地高一学生在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学习困难或学习障碍点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较一致地显示,在学生的认知层面,对化合价缺乏准确认知和判断,对概念间联系缺乏多元和深层表征,是导致氧化还原反应学习出现学习困难的成因。

由上述可知,研究者具体探讨问题解决的信息表征形式、思维操作过程、解题能力和水平这几个主题。问题解决的经典研究方法是使用出声思维,分析个别学生在问题解决不同阶段的思维过程和所需时间,抽象出学生的思维操作,并且L制相应的问题解决行为图。而这类深入了解学生思维操作过程的研究较少,较多的研究是根据学生群体的答题情况,推测学生可能遇到的解题困难和总结解题表现。这两类研究分别从微观、宏观层面展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都有其研究价值,但把这两类研究充分融合起来的综合性研究却较鲜见。因此,研究者可以通过更严谨的研究设计,从不同角度聚焦研究内容和获得研究证据,共同认识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和结果。

3.3 阶段发展的研究

阶段发展研究角度关注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结果有何表现、特点和变化规律。研究文献较多,包括7篇大陆文献和4篇台湾文献。

米广春[16]对上海具有高三水平的大一新生,谢兆贵[17]对江苏高三学生,程昭[18]对湖北高一、高三和大三学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内部表征形式也开展了类似丁伟[19]的研究。研究结果也与丁伟[20]的研究结果相似,学生主要使用文字语言描述表征形式,但随着年级的增加,增加使用语言回路、样例和图形表征形式。

徐群策[21]使用概念图,对江苏高一学生在一学年内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跟踪研究。研究者认为不同学业水平学生有不同的概念转变情况,归纳出学优生具有“渐进期――突变期――高原期”,其余大多数学生具有“渐进期――高原期――突变期”的变化特点。

李秀滋[22]了解上海高中各年级学生在氧化还原反应概念辨析、各关系辨析这2个学业水平的具体表现。研究发现不同学业水平、不同性别对高一学生的学习结果有显著影响,对其他年级学生的学习结果没有显著影响,高一年级是学生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分化期。

徐立[23]探讨江西高中各年级学生在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情况。研究发现不同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随年级的增长而增大,而且存在显著差异。在概念和判断水平上,不同年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在推理水平上,不同年级和不同性别学生的主效应显著,但是两者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詹耀宗等人[24]从多元观点分析台湾初二、初三和高二学生在氧化还原反应和燃烧概念学习测验的表现。通过测试结果,研究者认为学生在这2个主题概念的发展并不完整,尚未达到最高级的形式阶段。这导致学生无法掌握相关主题概念中最关键的核心概念及其结构,继而扰乱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和位置,在反应有关的命题陈述时产生错误的概念联结或不当的归类推理。

心智模式是为表征问题情境、预测和解决问题而建立的表征形式。由于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复杂性,学生也相应建立不同类型的心智模式,不同年级学生的心智模式存在着演变过程。钟晓兰等人[25]探讨基于多重表征的模型教学和融入模型教学的认知师徒制教学,对台湾高二学生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学习成效和心智模式的影响。研究者分析3个组在6种心智模式的比例分布,确定各组心智模式的演变途径。

江文玮[26]围绕“氧化还原反应”和“氧化数定义及应用”这2个主题,归纳出台湾学生分别具有的8种、7种心智模式,并且系统地了解高中各年级学生在氧化还原反应5个概念上的具体表现、具有的心智模式类型。张丙香[27]融合三重表征和心智模式的内容,结合科学史的发展,提出11种氧化还原反应三重表征心智模式。研究者以山东高中各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了解不同年级学生在宏观、微观和符号层次分别具有的心智模式类型,以及不同学业水平学生心智模式的特点。

张育倩[28]对台湾初中七至九年级、高中一至二年级、大学化学系学生这6个学生群体进行测试,系统地了解氧化还原反应4个主概念的不同认知状态、重要类型、综合得到的心智模式在跨年级学生的纵向变化。由此提炼出10种心智模式,研究者更确定跨年级学生心智模式具体的发展历程和概念演化树,并且对心智模式的解释融贯地作出分析。

由上述可知,研究者的探讨内容包括不同学习阶段的概念内部表征形式、概念转变和思维能力情况、心智模式。与其他研究角度相比,该研究角度的研究最多,这可能因为在某些时间点评价学生群体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结果,是相对容易的研究。此外,该研究角度的研究具有宏观视野,展现出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限度”、存在的困难、遗留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有助于系统认识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长期变化。学习进阶是科学教育课程设计和发展的热点问题,学习进阶的确定需要协调课程内容和学生能力与水平的关系。但上述研究尚未结合所得的研究结果,从学习进阶的角度提出系统的学生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具体进程和水平。因此,研究者可以整合已有的研究结果,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学习进阶方案,再进行后续的验证和修订工作,为现有高中化学课程、教科书和教学的设计提供适当的“反拨作用”。

4 结论和启示

4.1 研究结论

通过分析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研究中学生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学习心理的22篇实证研究文献,了解到两岸研究者在该研究主题上所作的努力和成果。研究者的研究涉及学生正式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过程、氧化还原反应问题解决的过程、不同阶段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结果,囊括了“新学”、“应用”和“发展”这3方面。这些研究均有助于人们认识学生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心理过程和发展阶段。

在研究内容的选择上,新课学习研究角度的研究偏少,阶段发展研究角度的研究最多。3个研究角度都有大陆文献,这显示大陆研究者的研究兴趣广泛,关注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学习的各方面,深耕知识学习的实质和表现。新课学习研究角度,尤其是阶段发展研究角度有台湾文献,这显示台湾研究者的研究极其集中,重点关注氧化还原反应心智模式的建构,符合国际科学教育研究领域的研究潮流。

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研究者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结合研究角度的实际需要而定,不仅有量化的专题测试(常规测试题、二段式测试题等),也有质化的个案访谈。

4.2 研究启示

尽管研究者已经对学生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和结果开展大量研究,仍然有许多研究内容值得人们继续探讨。上文已经针对3个研究角度的研究不足,提出专门的研究建议。此外,笔者发现过去的研究较少探讨学生的个人特质和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学习的关系,未能呈现可能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因素。例如,具有不同认知风格、认知策略、建模能力、科学阅读能力等特点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分别会有何具体表现?具有不同科学认识观的学生如何接受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发展?不同教学文本和素材又会对学生产生何种具体影响?类似的问题不胜枚举,研究者日后可以围绕多因素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

认知诊断是应用某些特别的统计模型,通过学生在一系列有逻辑关系的学科问题的反应模式,推断学生个人对学科知识的知识结构和掌握程度。尚少见研究者运用规则空间模型(Rule Space Model)、知识空间理论(Knowledge Space Theory)等统计模型对学生个人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开展认知诊断研究。未来有必要充分发挥认知诊断理论的研究价值,深度挖掘学生的学习信息和促进研究结果的革新。

参考文献:

[1][5][7][19][20]丁伟.氧化还原反应相关概念内部表征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2]邓阳.“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学概念的动态难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詹耀宗.以演化认识论探讨高中学生氧化还原概念形成之研究[D].高雄:高雄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4]冯姣姣.歧义容忍度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学习的影响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6][16]米广春.氧化还原反应原型学习的实证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8]黄静,郑柳萍.高一学生问题表征特点的比较分析――以氧化还原反应相关问题为例[J].教学仪器与实验, 2014,(1):11~14.

[9][22]李秀滋.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形成与问题解决的系统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0]姬V敏,毕华林.高中生氧化还原反应理论认知水平对其化学方程式学习影响的研究[J].化学教育,2012,33(12):32~36.

[11]丁伟,李秀滋,王祖浩.氧化还原反应误概念研究[J].化学教学,2006,(10):16~19.

[12]仇兴叶.“氧化还原反应”学习困难成因分析与教学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13]郑文昌,曹星.《化学1》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学习阻碍点诊断与教学策略研究[J].化学教与学,2014,(7):7~10.

[14]郑文昌.氧化还原反应相关概念学习困难诊断与教学建议[J].化学教育,2016,37(9):8~15.

[15]谢巧兵.高中生“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学习中错误成因及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17]谢兆贵.化学概念的多重表征及教学建构――基于“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调查研究[J].化学教育,2011,(11):25~27.

[18]程昭.学生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认知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1]徐群策.高中化学教学中“氧化还原反应”概念转变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3]徐立.高中生逻辑思维发展的实证研究――以氧化还原反应学习为例[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4]詹耀宗,邱鸿麟.以多元观点探讨中学生氧化还原迷思概念[J].高雄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科技类),2004,(17):337~358.

[25]钟晓兰,江文玮,刘俊庚,等.以建模与认知师徒制教学探究高二学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心智模式类型及概念改变[C].台湾地区第二十三届科学教育学术研讨会,高雄:高雄师范大学,2007年12月13日~15日.

[26]江文玮.探讨高中生氧化还原心智模式及概念改变之研究[D].台北:台湾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7]张丙香.高中生化学反应三重表征心智模型的研究――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大学心理结课论文范文第7篇

相信很多中小学教师对林崇德这个名字一定不会感到陌生,由他倾情撰写的《教育的智慧》一书(一本专门写给中小学教师,为其阐释教育真谛的智慧宝典),从1999年出版至今,在国内教育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尤其在中小学教师间,影响更为深刻。许多一线教师在认真研读该书之后,对什么是学生,有了全新的认识――“学生就是学生活的知识,学生存的技能,学生命的意义”;对德育的理解,更加深入――“德育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对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地位,有了更为明确的判定――“一个学生的成才,不仅要依赖于智力因素,而且要依靠非智力因素”等。林崇德教授用他那卓尔不群的教育理论和思想,启发着一批又一批在基础教育战线上的教育者们积极探索教学改革,而他本人就像一面旗帜,不断地吸引着更多的人想要追赶他、靠近他、了解他。

“未来的理想,像滚滚的扬子江那样源远流长。”

我和许多记者一样,对于林教授是如何走上教育之路的问题颇感兴趣,但始终没有机会去了解,直到我翻看《教育的智慧》时,开篇林教授用自述的方式记述着我长久以来一直想要了解的那个问题。他是这样说的:“记得上初一时,我在语文课里学了一篇传记,题目叫做“詹天佑”。我深深地被这位爱国主义铁道专家的事迹所感动,立志要当一名桥梁隧道工程师,像詹天佑那样,为祖国的铁路事业作出贡献。这一志向,整整激励我为考上铁道学院桥梁隧道系而努力学习了近六年。最后,这个志向并未实现,却被自己在上海市上海中学上高三时发生的一件事所改变。那是1960年3月的一天上午,班主任孙钟道老师上物理课。我们班有位同学没能回答好孙老师的提问,这使年过半百的上海市劳动模范孙老师感慨不已。他说:‘同学们,再过几个月你们就要离校了,我希望你们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若干年后,当我看到你们每个人都取得成就,这便是我人生的最大欣慰与幸福;如果你们中谁做了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的事,那是我最大的不安、惭愧、甚至于……’说到这里,孙老师已激动得说不下去了,他拿起板擦转身去擦黑板,可是黑板上还没有写过一个字。他又回过头来,眼里含着泪花,艰难地说:‘甚至于耻辱!’那一刻,我的脑海中闪过一幕幕老师的教导、关怀和爱;那一刻使我联想自己的成长过程,比较了桥梁隧道工程师与人类灵魂工程师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那一刻,在我刚过完19岁生日的心灵上永远留下永不消逝的印迹,这就使我改变了自己的志向:‘我要当一位像孙老师那样的老师,要当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看着这段文字,我们不禁感动于教师对学生具有着重塑灵魂的魅力,更被其在引领学生发展的过程中所凸显的感染与示范力量所折服。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样优秀的教师的影响下,每个人的成长都应该是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此后,林教授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自己的理想,在那时高考可申报的23个志愿中,林教授全部填了师范类院校。在专业的选择上,他还有一番较为深刻的思考:“一个人如果想要做老师,他肯定要塑造学生的灵魂,而塑造灵魂最好的科学就是心理学。” 因此,他当时坚定不移地选择了心理学,直至今日,仍无怨无悔。

“生活的道路,如汹涌澎湃的东海一般无比宽广。”

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心理专业,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专业第一届学生的林教授,自称在大学里表现不好,就连大学毕业鉴定里面也还留有他三条致命的弱点,第一条阶级斗争观念薄弱;第二条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也就是和他的老师们划不清界限;第三条企图成名成家。现在大家也许觉得这简直就是笑话,但在那个价值观迷失的年代,这三条缺点却严重到足以让人连老婆都娶不上。回忆那段充满阴霾的大学生活是痛苦的。林教授说自己的日记被人公布于众;因感慨国外有心理学派,国内没有,却被定性为企图建立中国的心理学派而横加迫害。林教授说自己现在确实努力在建中国的心理学派,可是那时是没有人能够理解这一想法的。尽管他在同学之间口碑甚好,尽管他的成绩优秀,可最终的毕业分配还是因此受到影响。没有资格像其他同学那样光荣地奔赴最艰苦的地方,也没能到自己真正想去的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林教授却意外地被分配到了北京的中小学,并且一干就是13年。这段经历在现在看来,还是为林教授日后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奠定了来自实践方面的基础。

直到1976年“”结束以后,北京师范大学要恢复曾被打成伪科学的心理学专业,学校邀请10多年没回母校的林教授一起召开座谈会讨论这一问题,那时,林教授的心里非常矛盾,至今他仍清楚地记得那天的情景。他被当年的同班同学请到家里,配着从食堂打来的肉丸子,吃了一碗热腾腾的小米粥,多年来积在胸口的怨愤似乎并没有因此消退,他平淡地说:“调吗?”“我们寻找当年的好学生。”那位同学的话一出口,已过而立之年的林教授感动得热泪盈眶,他感到时代变了,当年最坏的学生变成了最好的学生,他说:“我愿意回去。”

回母校任教的路,林教授走得并不顺畅,不为别的,林教授所在的学校怎么肯轻易放走这位已经干得很出色的年轻干部呢。后来,他考上了研究生,并用一年半的时间就获得了硕士学位。教育部专门为其发了一个留校的通知。1980年9月初,林教授第一次走上了大学的讲台,他在给学生们讲第一节课的时候,课中介绍自己的实验,其中还出现了一个统计学的名词“相关”,有的学生很不服气,有一个坐在第一排,后来成了林教授的硕士研究生的同学,当时就向林教授发难,“嘿嘿嘿,谁和谁相关啊?”那可是林教授在大学里的第一节课啊,他的恩师朱智贤教授还有很多老师都坐在后面听课,想要看看他究竟会不会讲大学的课。那位同学的话一出口,教室内一片喧哗。林教授回忆说,自己当时想如果不能让他信服,以后就没有办法再讲大学的课了,于是,他就平静地说:“诸位,‘相关’意味着什么呢?相关意味着两个数的一致性,而不是谁和谁的关系,‘谁’表示什么,表示人,我说刚才这位同学错误就在于把人和物混为一谈……”当时室内又一片哗然。从此以后,再没有人在课堂上给林教授出过难题。

开课一年以后,学校因为缺老师,除了心理系的专业课外,数学系、地理系开公共课也由林教授来上,有意思的是,以前公共课的人总是越上越少,可林教授开的公共课第一节课上课多少人,最后几乎还是多少人,直到现在还有一批学生,如现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党委书记郑君礼、北京师范大学一附中的校长刘沪等,经常说:“林老师是我们当年的老师,遇到有关心理学的问题,我们还是经常去找他。”

“憧憬未来,我有无限的遐想。”

长期以来,林教授一直坚守着自己的教育理念,就是培养能够超越自己、培养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关于这一点,林教授也为我们讲述了它的由来。1985年9月,林教授在《光明日报》上看到了著名教育家苏步青先生的事迹,苏老有一句话让他非常感动,苏老说:“不是名师出高徒,而是徒高捧师名,我今天拥有这么大的名气,是因为我培养了郭超豪、谢希德这样有名的数学家。”林教授从这句话中体会到教师的师德是培养出学生能够超越自己,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形势。在2000年的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迎新会上,林教授作为导师代表说了这句话。到今年,他已经培养了61个博士研究生,近百名硕士研究生,他的学生中已经有39位被提为正教授。林教授的学生都有三个特点,第一,他们均踏踏实实地做学问,教育部提的跨世纪和新世纪人才,林教授的学生中有7位。现在林教授的学生不仅有在国内有声望的大学,比如清华大学任教,还有在国外知名大学如日本早稻田大学任教的。第二,他们中做行政工作的也非常出色,其中走上校级领导岗位的有10人,全国各地师范大学的心理学的学术带头人有一半是他的学生。第三,他们都具有很强的综合能力,个别人还成为了财产上亿的企业家。

目标是一切行动的指导,在教育这项崇高的事业中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林教授,在教学中也有自己的目标。他认为,大学应该授予学生扎实的、高质量的专业功底,因为专业扎实能够使他很好地完成以后的工作。同时,不管从思想道德方面还是从心理健康方面,都要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三点非常重要。学生只要能把握好以上两方面,就一定能为社会作出贡献。而如果研究生在研究能力上有缺失的话,那只能说他的认识结构和智力结构尚有一定的缺陷。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又有区别,他们最大的区别在于创造性,博士生的显著特点有两个,一个是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最后要出创新的成果。第二,要具有在自己所在的领域独立进行研究的能力。因此,林教授在培养研究生的时候非常注重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创造性的人才。他希望把他所有的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都培养成具有高素质、创造性的人才。为此,林教授严把入口关,他的博士生招生的五不招原则远近闻名,并在教育部举办的首届博士论文表彰会上,得到了与会人员的充分肯定,即考前没有任何成果的暂不招,没有创造性的不招,没有拼搏精神的不招,没有成就动机的不招,德才中一方面有缺陷的不招。

林教授还强调研究生入学以后必须抓住三个环节。第一,知识结构,他说不管硕士生还是博士生,都应该有渊博的知识和专业知识,并且还要重视本专业的新的知识。第二,科研能力。重视学生的科研能力是林教授一贯的做法,他的学生往往从一年级就开始投入科研课题。第三,学位论文。林教授非常重视高质量的论文,在北京师范大学的12篇优秀博士论文中有2篇是他的学生写的。他通常会让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就把文献搞好,一年级下学期便提交开题报告。他说:“越早开题越有好处,因为做论文的过程中学生肯定会遇到一些问题,这样有利于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

另外,林教授还提出,搞教育创新,教师就应该成为教育创新的骨干,一个严谨治学的教师应该分析学生、了解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主体。教师也不单纯是教书匠,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同时,还应把教育教学当作科学研究的课题来进行。

大学心理结课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文科大学生;创新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从1993年开始在校内所有文史类专业开设高等数学必修课,是国内率先开课的学校之一。经过15年的教学探索,目前这门课在我校已经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并形成了一系列教学制度。文科学生对课程的认可程度已由最初的不足20%,上升到现在的70%以上。实践证明,我们设置的文科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都比较适合我校学生的情况,这门课也较好地发挥了培养文科学生理性思维与综合素质的作用。在全社会都高度重视人才创新能力的今天,我们感到,高等数学课对培养文科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同样具有很好的效果。本文介绍的是我校文科高等数学教学培养文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情况。

文史类专业的数学课要面临一个改变学生学习态度的问题,这是它与其他类型数学课的不同之处。因为初学这门课的学生当中有相当多的人对数学有畏惧或抵触心理,他们之所以报考文科专业正是为了躲避数学。因此如何设置教学内容、采取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数学课是个很大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与社会对文科人才数学素养的要求,我校把文科数学课定位为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文化素质课,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贯穿于教学内容的设置与教学方式的改革上。

一、教学内容的设置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我们是通过构造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来实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性思维。

1、优化教学内容,构造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

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从构建其合理的知识结构着手。对于当今的文科大学生来说,掌握一定的高等数学知识,这本身就是在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因为数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在内容和思维方式上都有着根本的不同,数学知识的加入,可以使得原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所构成的平面知识结构变成立体知识结构。知识结构维数的拓展意味着思维空间在质上的扩大。只有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里,各种具体的创新思维技法如类比、移植才可以派上用场。

在文科学生的知识库中加入怎样的数学知识,才能使其数学知识的结构、乃至整个知识结构达到最优呢?经过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2005年由我校严守权老师主编的教材《大学文科数学》正式出版了。这本教材就是我们探索这门课教学内容的研究成果。该教材设置的我校文科数学教学内容有四大模块,它们是向量空间与矩阵、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模糊数学与图论简介。我们认为以这些内容构建文科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是合适的。首先,这些内容都是现代数学的基础和最主要的部分,由它们生成的现代数学观念是当今文科人才必须具备。其次,它们都是重大的数学思想的典型代表,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虽然这些教学内容与其他类型数学课的内容是重合的,但与其他数学课不同的是,我们尽可能地列举数学在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应用的例子,使数学知识更贴近人文、社会科学。这也正是我们这本教材的一个特色。比如,讲函数时我们介绍马尔萨斯人口模型和油画赝品鉴定;讲极限时我们介绍古希腊哲学著名的芝诺悖论;讲导数时我们介绍新闻传播的速度问题等等。在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尽量摈弃不必要的抽象证明,比如,极限的ε-δ定义我们就没有详细地介绍。目前我校这门课教学内容实施的具体情况是这样的:中文、外语、国学三个专业实行一学期制,共72学时,讲授一元微积分。哲学、历史、党史、新闻、法学、国际政治、档案各专业实行二学期制,共144学时,讲授向量空间与矩阵、一元微积分、概率统计。模糊数学与图论简介部分根据学时情况选讲,一般作为学生自学阅读。

2、组织教学内容,培育学生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力

鉴于文科数学课定位为文化素质课,因此在教学中更应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众所周知,学习数学是培养抽象思维的有效途径,其实学习数学也可以培养形象思维。我们是通过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力来提升学生整体的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在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方面,首先,数学教学离不开形象思维,因为数学概念的引入必须借助直观的形象。因此数学教学的过程就是开发、锻炼学生形象思维的过程。其次,在文科数学的教学内容中有很多训练学生形象思维的好材料。比如,连续、导数、定积分直观形象的几何意义或物理意义,会丰富学生的表象;极限能地锻炼人的想象力;离散型和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的对比能锻炼人的联想能力。我校文科数学课除了一般的形象思维训练之外,还根据文科学生的特点,特别加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与整体性。所谓加强直观性就是将数学概念的实际意义、几何意义或物理意义讲解得更加详细,把它们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而不是次要的附属部分。所谓加强整体性就是尽力展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展现数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使学生从整体上去理解和把握数学。而“从整体上去把握事物”正是形象思维所具有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了解到,希望能从整体上去把握数学也正是不少文科学生的愿望。为此,我们在教材中穿插了数学史、数学小典故、数学家生平简介、数学名言警句等。教材也因此变得生动活泼。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与整体性的加强,既化解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使得教学工作能顺利地进行,又使得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效果更加显著。这种把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做法,是文科数学教学的一大特色。

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方面,我们针对文科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跳跃性强的特点,特别注意训练学生思维的严谨性,以此作为提高他们抽象思维能力的突破口。比如,对于判断是非题“初等函数在其定义区间内可导”,有不少学生误认为是正确的,因为他们隐约记得有一个关于初等函数在其定义区间上的性质。其实那个性质是“初等函数在其定义区间上连续”。我们在纠正学生具体知识错误的同时,还纠正了他们容易犯的忽略概念准

的解法中,每一步都是有依据的,这就是推理的严谨。每当我们在课堂上给出正确的解法,学生都会深有感触地不断点头,看得出他们是被数学推理的严谨性折服。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在加强思维的严谨性方面确实有所收获和进步。连一些入学时自以为抽象思维训练已足够的中学理科生,学完这门课之后都感慨自己的抽象思

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在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需要磨练的。只有通过大量的、反复的、手脑并用的练习才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大脑,使之内化为一种思维的习惯,最终形成思维的能力。因此我们认为,即使定位为文化素质课,文科数学课也还是需要系统的教学,不宜开成单纯的数学讲座。

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化与整体思维能力的提高,会使得他们思维的品质得到改善。这些品质分别是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深刻性与思维的灵活性。而这些优良的思维品质正是创造性思维所不可缺少的。因此我们认为,文科学生学习高等数学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

二、改进传统数学教学方式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采取怎样的教学方式能使文科学生乐于接受数学课,是开课以来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在开课后的第六年1998年,我们决定在数学课通常的教学环节(课堂讲授、学生作业、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之外再增加“学生撰写数学小论文”一项。我们设计这项教学环节的初衷,一方面是要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加大平时学习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以缓解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畏惧与抵触。另一方面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善于阅读和写作的特长,倡导研究性学习。这一教学方式的改革立即得到广大学生的积极响应与热烈欢迎,同学们发现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其教学效果之好是我们始料未及的。

下面简要地介绍一下这项教学工作开展的情况。此教学环节规定,学生在修课期间提交1篇与数学有关的小论文。数学小论文的选题很广泛,它可以是数学在文史学科应用的综述、可以是学生在文科专业或生活中应用数学的案例,可以是从数学的角度对事物的观察分析,可以是对学习数学与提高思维、培养素质的关系论述,可以谈学习数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是对文科高等数学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探讨和建议等等。论文要求正式格式、字数不超过5000。论文成绩占总成绩的10%,论文成绩特别优秀者可以另外再得到总分加分的奖励。到目前为止,约有5000多名学生参与了这项教学工作。每学年,具有较高质量的论文约占论文总数的15%左右。已有60多人获得了总成绩加分的奖励。

每年我们都会收到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高质量的学生数学小论文。例如,《数学精神与法律原则》、《数学与法律的比较》、《从数学看人生的道理》、《概率统计在辛普森杀妻案中的应用》、《关于的概率分析》、《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数学》、《数学思想方法在政治学领域中的应用》、《罚球角度与命中率的数学分析》、《交通事故与刑事案件中的数学》、《现代新闻人离不开数学》、《概率统计在公交车问题上的应用》、《浅析“诗经”中语言的连续性》、《用二项分布分析宿舍插座的使用情况》、《研究中国历史不同时期官阶、官员年龄结构的分布规律》、《大学生如何购买牛奶最省》、《大学生生活费的分配与使用》,《便民小餐馆每日购买多少扁豆能使成本最低》、《报贩每日的合理进报量》、《对希望工程的效益作评估》、《对所在村外出打工人员情况的调查与思考》、《对学生食堂就餐人流量的分布规律探讨》、《对学生公寓楼厕所坑位数目的合理设计》、《对大学生晚自习状况的统计分析》、《对家乡城市园林无障碍设施设计的调查报告》、《研究和比较几种体育记分法的公平性》、《对商场“买100元返88元”促销活动的分析》、《用正态分布验算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的合理性》、《学生上网时间的数学分析》、《关于话费节省的函数思考》。学生论文的选题很广,内容也很新颖。透过这些论文,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看到文科学生所特有的敏锐洞察力与文采、看到学生试图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问题、解决问题所做出的努力、看到学生亲手应用数学后的兴奋与自豪。有学生在交给老师论文时高兴地说,“没有想到自己能写出这样精彩的数学论文”。

我们感到学生撰写数学小论文是一种非常适合文科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具有很好的效果。这种创新实践能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一是创新的技能,二是创新的精神。在创新的技能方面,撰写数学小论文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明确问题、阐述问题、组织问题和输出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在创新精神方面,撰写数学小论文激发了学生的独立性、自信心和意志力,而这些都是人从事创新活动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布置小论文的作业我们发现,一般新生的独立性都不够强。每当我们宣布写小论文的事,学生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发出惊讶的“啊”声。他们认为,自己的数学知识有限、数学学得也不够好,不可能有独到的见解和新颖的发现。经过近一年数学教学和学生个人的努力,一些学生最终写出了有创意的论文。这无疑是他们破除迷信、增强了独立性的结果。因此说,撰写数学小论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撰写数学小论文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由于自信心是人获得成功体验的产物,因此,一旦学生在自己相对薄弱的领域写出了有创新点的论文,他们成功的体验将会更深切,自信心增强的幅度会更大。撰写数学小论文还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力。我国中小学生写论文训练不多。文科生要在大学一年级自己确定选题作有关数学的论文,确实会遇到不少困难。这其中既有心理和认识上的困难,又有方法和技术上的困难。但也正是由于这些困难才更能磨砺学生的意志。学生撰写数学小论文所受到的锻炼是多方面的。因此我们认为,文科学生以这种研究性的方式学习高等数学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大学心理结课论文范文第9篇

此次活动按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任务要求,拟定“不凡的道路伟大的精神——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实践主题。通过指导学生撰写研究论文,让学生把课堂教学与课下研究结合起来,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理想信念教育与学习研究结合起来。

二、实践目的

通过实践研究,让大学生深入理解长征在党、国家、军队发展史上的伟大意义,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充分认清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深刻理解伟大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充分认清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是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深刻理解当代大学生的新长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新长征路上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三、实践要求

1、参加人员:本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全体学生,分组进行(5人左右)、团队协作、共同完成。

2、实践时间:教学周第13-14周,共计4课时。

3、实践内容:以“不凡的道路伟大的精神——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主题,选择一个具体题目,撰写研究论文。

4、成果形式:

(1)考察报告:要求3000字以上,可以参考选题,也可以围绕主题自拟。要求如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符合实践主题要求;结构合理,论述精当,史实准确,史料翔实,语言流畅,文风清新,符合学术规范。

注意:引文和史料要注明出处。出处为著作的,要依次注明著作名称、卷次、出版社和出版年月、版次、页码;出处为期刊的,要依次注明期刊名称、出版年月日和期号;出处为报纸的,要依次注明报纸名称和出版日期。

(2)制作PPT或视频:要求展示实践论文代表性观点,记录小组讨论、研究、采访以及每个小组成员对于实践活动的感想的代表性图片或视频,PPT不少于20页,视频要求不少于10分钟。

(3)要求原创、严禁抄袭。

5、验收形式:组织实践论文报告会,分组进行交流汇报,计入平时成绩。

四、调研论文参考选题:

1.论长征精神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2.论长征与长征精神

3.中央红军在长征中的情报工作的研究

4.论红军长征的国际影响

5.红军长征的原因分析

6.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分析

7.红军长征是否是战略转移?

8.遵义会议是否确立了在党内军内的领导地位?

9.红军长征中的重大战役研究

10.红军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

11.外国人眼中的红军长征研究

12.在红军长征中的作用与贡献

13.红军长征中的重要会议研究

14.红军长征中的重大事件研究

15.红军长征胜利的经验、影响与意义研究

五、《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论文写作要求

(一)标题

标题要简短、扼要、新颖,能概括文章中心思想,不超过20字为宜。必要时可加副篇名。

(二)摘要

论文应附有中文摘要。摘要应能客观地反应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写明文章主要观点,一般不超过300字。

(三)关键词

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一般每篇可选3-5个,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示例:关键词:红军;长征;胜利

(四)正文

1.文内标题尽量简短、明确。标题层次要规范,层次序号可采用一、(一)1、(1)

2.文字应符合现代汉语规范,除特殊需要,应避免使用旧体、异体和繁体字。

3.字数在3000字以上。

(五)参考文献

文中引用了他人的材料或观点,要注明参考文献。

1.学术期刊类文献著录格式及示例

[序号]作者名.题名[J].学术刊物名,年,卷(期):引用起~止页.

[1]李美会.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及干预措施[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7,22(12):259-261.

2.专著类文献著录格式及示例

[序号]作者名.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起~止页.

[1]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5.

3.在线电子文献著录格式及示例

[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六)作者

注明班级以及小组所有成员姓名、学号以及分工

(七)版本

大学心理结课论文范文第10篇

1.基础较差

在中学阶段学习中,学生虽经历了无数次写作训练,但部分学生“重理轻文”,始终对写作不感兴趣,不爱写、不会写,甚至厌恶写。所以,学生的语言能力就没有过关,读书不成句,写作体裁不分,缺乏语言组织能力,条理不清,文义颠倒,词不达意,错字连篇,标点乱用。

2.心态浮躁

随着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影响,人心浮躁,阅读日益市场化、快餐化、平面化,社会语言环境对大学生提升汉语表达水平的不利因素越来越多。很多学生缺乏语言规范意识,误将一些不伦不类的垃圾语言视为时尚,乐此不疲,形成阅读、写作、文化鉴赏水准下降的恶性循环。

3.缺乏引导

个别专业虽然开设大学语文课,在教学方法方面只以讲授为主,教法呆板,学生大多无兴趣可言,缺乏写作引导,学生无须写,教师无须改,绝大多数学生缺乏外在动力。

4.认识缺失

从学校领导到任课教师,对大学生的写作能力缺失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缺乏全面认识,致使高职院校语文和写作教学形成大面积空白,尤其是医学院校,学生面临繁重的专业课程,无暇顾及其他课程,医学应用写作教学就更无法开展。

二、提高大学生写作能力的对策

1.切实提高认识

高校写作教学正面临许多困境,只重视学生专业课教学,对大学语文或写作课程能不开设的就不开设,不得不开设的只列入考查课或选修课。而高职高专院校全面强调学制短、专业课程重、教学的实用性强等,更把写作能力的培养抛在一边,不仅不安排课堂教学,甚至连选修也无缘进入,这不能不说是大学生写作能力缺失的主要原因。

2.建立大写作理念

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不管哪个学科,在社会运用中都涉及写作问题。如果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规范、书写规范,层次清晰,内在逻辑性强,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高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在批阅学生作业、笔记、论文、考卷、调查报告时,都能从规范的写作意识方面去要求,形成一种齐抓共管的局面,那么学生整体的写作素质会有极大的提高。

3.多渠道搭建写作平台

写作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高校要积极构建多样化的校内外写作实践平台,将写作与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校内外各种文化和社会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锻炼写作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写作兴趣,培养其写作能力。

4.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现代医学模式中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的趋势日益显现,医学是“仁学”也是“人学”,医学中的艺术性、道德性日益增强,这必然要求未来杰出的医务人才,不仅具备精湛的医疗技术,而且具备医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和深厚的人文精神底蕴。

5.结合专业特点培养应用写作能力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开设了通用应用文写作课,还没有开设医学应用文写作课。医学应用文写作是应用文写作的分支,不仅是对写作“基本功”的检验,也是对专业知识、综合知识全面运用的检验。根据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专科层次的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培养方式,稳步推进医学论文写作教学势在必行。首先,在课程设置上把医学写作教学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一年级开设选修课,重点讲授医学写作史、科研设计等相关内容,到阅览室参阅医学杂志,到学校《国医论坛》编辑部见习,对写作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第二阶段,在二年级开设必修课,讲授论文的选题、不同题材论文写作格式、写作重点等内容,并指导学生尝试论文写作,选取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修改、点评;第三阶段,在实习过程进行临床写作实践。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不同题材医学论文的写作格式、写作技巧及写作重点。其次,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不同类型的医学论文虽然格式固定,但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过去很多常用的诊断标准、数据单位都在发生变化,应注意及时补充新的医学写作内容。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时进行,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尝试不同题材的论文写作,并选出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集体评判、修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次,对学科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医学院校的学科分支较细,多数教师都有发表过医学论文的经历,聘请有经验的教师开设培训班对教师进行培训,然后由这些教师在传授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本专业理论与临床实践讲解医学论文写作技巧,发挥专业课教师在论文写作指导上的主导作用,在节约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同时,使医学生写作能力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

上一篇:生活中心理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心理学与生活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