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计划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2-26 05:31:01

生产计划管理制度

生产计划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探讨

森林限额采伐管理制度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控制森林资源消耗的有效形式。我国自1987年全面实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以来,森林资源过量消耗的局面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扭转了森林资源赤字现象。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开展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林权制度改革以来,进一步理顺了林业产权关系,激活了林业发展机制。

1.我国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概述

我国森林采伐管理制度的建立,有着深刻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基于林业发展的需要,历经了一个曲折艰难的过程。1985 年以前,我国实行木材生产计划管理制度,主要目的是为了木材生产。由于当时实行以需定产,重采轻育,造成森林资源长期过伐,特别是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可采资源面临枯竭。

1985 年 1 月 1 日实施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以下简称《森林法》)明确规定:国家根据用材林的消耗量低于生长量的原则,严格控制森林年采伐量。为贯彻执行 《森林法》,林业部 1985年 6 月颁发了《制定年森林采伐限额暂行规定》,1987年 4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批转林业部关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年森林采伐限额审核意见的通知》,明确规定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七五”期间实行年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从此,我国的森林采伐管理有木材生产计划管理制度转入森林才采伐限额 (姚顺波,2005)。

2.我国森林采伐管理管理制度存在问题

2.1森林采伐管理制度与经营方案等脱节

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与森林经营方案和年度木材生产计划管理制度不配套。 森林经营方案是指国有林业单位、自然保护区、集体林业经济组织以及其他有关单位、个人林业经营者为科学地经营森林、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永续利用,根据本林区的森林资源特点、 自然历史和社会经济条件所编制的培育和利用森林资源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制各种林业规划、确定年度森林采伐限额、安排林业生产投资、评定森林经营效果的重要依据(刘德钦,2007)。木材生产计划,是指国家在批准的年森林采伐限额内,依据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对木材的需要而制定的允许各省、区、市及其编制单位年度生产木材的最大限量。 《森林法》第30条规定:国家制定统一的年度木材生产计划。年度木材生产计划不得超过批准的年采伐限额。

2.2森林采伐管理制度与多种制度冲突

目前,据调查我国森林采伐管理制度不适用于森林经营制度和木材生产计划制度。木材生产计划制度是指国家根据每个地方的木材的生产量和采伐量制定出森林采伐限额,规定各个地区不许超过最大采伐限额。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森林经营制度和木材生产计划制度应该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最大经济效益,但是现在三者已经发生很大的脱节。森林采伐管理制度10年做一次修改,森林经营制度5年做一次修改,木材生产计划制度1年做一次修改。随着社会发展,木材需求量不断增大,而木材生产计划制度又受到森林采伐管理制度和森林经营制度的限制,这就造成了市场上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按照现有的目前生产计划制度已经完全不能满足社会对木材的需求了。

2.3指标分配中的设租与寻租

现实中的森林经营者和资源管理者并不是一个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的无私人,他们都没有超人的利他意识,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因而他们都具有寻租和受租的可能性。按照现行的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林权所有者必须取得采伐指标才能办理采伐许可证、木材运输证,进行合法采伐。因此,能否获得采伐指标是林权所有者落实处置权、收益权的关键环节。目前在采伐指标分配上,采取由下而上,再由上至下逐级分配落实的模式,虽然在编制计划初期有的征求了林权主体的意见,但由于中间环节过多,在最终落实过程中,在分配上基本是由行政部门垄断,仍是政府行政指令配置模式。

3.管理制度的完善有效措施

3.1建立科学有效的森林采伐限额调整制度

根据《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中的国防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只准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的规定,以及人工用材林存在大面积低产林的实际建议采伐类型增加更新采伐和低产效林改造两种类型,保留主伐、抚育采伐、其它采伐。根据社会对木材需求的基本情况以及南方商品林经营区的实际,将消耗结构中的农民自用材和烧材限额整合为非商品材限额,保留商品材限额,并根据社会对木材的需求实际合理确定商品材与非商品材限额。

3.2建立健全森林采伐技术指标体系

我国确定主伐年龄的依据是,一般用材林以工艺成熟,薪炭林以数量成熟作为主伐年龄。这是林业产品经济的产物,长期以此为指导来进行森林采伐,对于我国森林资源的利用、更新、保护起到了一定作用。森林成熟是指森林在生长过程中,达到最符合经营目的和任务时的状态,经济成熟是其中的一种。森林采伐量是指采伐林木的蓄积量或采伐林木所能生产商品材的数量,即生产部门常说的采伐量,森林采伐包括用材林采伐、防护林卫生伐、薪炭林采伐和特用林采伐等,由于除用材林采伐外的其他采伐大多是根据林况具体确定的,采伐量较少,且其采伐量的计算也较简单,确定采伐限额的关键在于正确区别年采伐限额与年合理采伐量的内在关系。

3.3森林采伐管理制度中寻租行为的治理

政府实行森林限额采伐政策的本意是为了弥补市场的不足,减少森林采伐面积,保证森林木材类产品和生态环境类产品的可持续利用,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介入而“无意创租”。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利用政府和市场的双向互补性,通过他们的协调配合来完成各自的职责。增强法律的惩罚力度既可以增加寻租人和设租人的寻租和设租成本,又可以减少寻租人和设租人的预期收益,从而能够有效地遏制寻租和设租行为。一方面要加大打击行贿、受贿的力度和扩大打击面积,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对滥砍盗伐、无证采伐林木等破坏森林资源违法案件的打击力度,减少和杜绝各类毁林行为,保护森林资源。

4.结语

为了更好的平衡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我国必须对森林采伐管理制度进行修改。增大对非公有林的采伐限额,不仅保证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调动了经营单位的积极性。同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修改,使法律法规相配合,解决了脱节不匹配的问题。政府相应的搞些经济扶持工作,这样充分保证了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经营者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楷.我国森林采伐限额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J].江西社会科学,2011(12).

生产计划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产计划;管理;建设

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要求企业能够快速对市场的变化做出反应,并能够按时交货,降低企业的成本,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生产计划制定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产、供、销,它是企业制定其他计划的基础,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

一、生产计划概述

1.生产计划系统的概念。生产计划系统是包括预测职能、需求管理、作业计划、材料计划和能力计划等相关计划职能,并以生产控制信息的迅速反馈连接构成的复杂系统。

2.生产计划系统的层次。生产计划按不同的层次可分为:战略计划、经营计划和作业计划。按计划的时间跨度可以分为:长期生产计划:一般是5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制定一次,属于企业的战略计划;中期生产计划:一般为一年,也即年度的生产计划,属于战术性计划;短期生产计划,也称为生产作业计划,任务主要是根据用户的订单,合理有效安排生产活动的每个细节。

二、企业生产计划存在的问题

1.生产计划的预测性差。生产计划制定不但依据企业的订单,而且依赖于市场预测,市场预测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生产计划制定的有效性。从目前企业发展情况来看,生产计划预测性不好,生产中频繁出现插单现象,致使企业的人力、物力限于紧张状态。

2.企业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性差。企业各部门之间不能及时互通信息,导致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工作衔接性差,数据的准确性不能保证,造成了人力、物力及财力等方面的浪费,企业办事效率低下。如生产部门计划生产A产品100件,但没有及时通知采购人员,采购人员没有采购相应的原材料,造成无法按客户要求的日期交货,此时两个部门人员都忙于推卸责任,都说不是自己的错,造成恶劣影响。

3.生产计划的柔性差。由于企业制定生产计划是依据销售订单产生的,生产部门没能充分考虑市场的不确定因素,使生产计划不具有柔性和敏捷性,在企业追加订单时,不能保质保量地按期完成。

4.企业的生产计划执行效率低下。生产计划制定好以后,由于生产组织方式差,各工段的进度不一致,常会出现等工现象,生产计划执行率差。如缺包装箱等问题,造成生产现场库存堆积,不能及时发货给客户,有时甚至延迟交货。

三、优化企业生产计划的方式

1.建立有效的生产管理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管理制度体系是管理工作的行为准则,通过硬性标准和约束机制,对企业的生产计划活动实行管理和控制。企业要制定符合自己内部的管理制度,创新工作体制与方法,不断促进理论创新与工作创新,推动生产计划管理的提高。建立各部门之间更加严密的配合机制,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以便使所有部门的制度体系综合成为一个整体,组成企业的管理制度体系。

2.加强生产计划的基础建设。生产计划的基础建设包括收集、整理与生产计划有关的各个部门的基础数据和信息,以及来自生产车间的各个工段上的基础数据。并建立考核生产计划完成率的各项指标,用数据说话,才是考核生产计划运行好坏的强有力的依据。于此同时建立信息共享平台、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加强生产计划预测的准确性。

3.在企业内部开展先进管理模式。随着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市场需求日益多变。产品开发周期和交付周期越来越短,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逐渐替代过去大批量、标准化的生产模式。

4.加强员工素质建设。要结合企业自身实际,通过自我申请和企业调研的双重方式开展培训,具体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同时培训课程设置上要有阶梯性、层次性、分阶段完成培训内容。聘请或者任用有培训能力的专业人才担任培训师,采用多种方式结合的方法进行培训。

5.加强对生产计划实施的监控。企业可以开展日会、周会、月会的形式,把相关人员聚集在一起,对相关事宜进行讨论。日会参加人可以为各部门中层领导,对过去24小时发生的事情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提出需要与之配合的部门。周会是对过去一周发生的事情进行总结。相应地,月会是对过去一个月发生的事情进行总结,并汲取经验教训。也可让采购人员、销售人员、生产计划人员每天固定时间召开日会,对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协商,如紧急插单,缺零部件等事件进行讨论,可以有效控制生产计划的执行情况。

6.实现企业工程信息、管理信息、质量信息的集成。在先进生产计划思想的指导下,综合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来达到企业工程信息、管理信息、质量信息集成的目的,从而把企业打造成为整体协调、全面素质优化的现代企业,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四、结论

好的生产计划的制定并不是一蹴而成的,需要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协调、信息支持、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同时需要企业外部供应商的支持,也要考虑外部动态的环境给企业带来的变化。因此,企业要统筹规划,运用科学有效的生产管理方法,加上好的制度体系,确保生产计划活动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张群.生产与运作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赵海燕.企业生产计划管理的改进与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2(09)

[3]潘国燕.生产计划的优化方式探讨[J].现代商业.2009(03)

[4]牟春铭.浅谈当前新环境下对企业生产计划管理的认识[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

[5]孙志松.探析现代工业生产计划管理的重点和难点[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08)

生产计划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远东集团;生产管理;提升

中图分类号:F27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5-0147-02

远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1990年,是以电线电缆、医药、房地产、投资为核心业务的大型民营股份制企业集团。目前员工5 600余名,资产51亿元,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先后经过了四次改制,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远东控股集团

从最初的自办企业性质到现在的民营企业性质,在远东的发展历史上,先后跨越了近二十个年头,经历了四次改制,生产管理体系也必然经过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为了企业的发展还是顺应历史的潮流,远东的生产管理体系经历了从传统生产管理模式向现代生产管理模式的转变。

一、生产管理制度的提升

远东集团目前以电缆为主业的生产厂已经有13个(包括复合材料厂、复合铝厂),总人数超过5 000,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虽然远东有与同行相比更为诱人的薪金和福利待遇,但要管理好这么一个生产团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经过多年的摸索和总结,远东在生产管理方面经验已相当丰富,并已将这些经验转化为一套相对合理、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生产程序。这是远东生产管理制度提升的一个方面:生产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这一套生产管理制度中包括:

1.完善各机台班产定额

远东实行的是定额计酬的薪酬管理制度,针对这一制度,生产部对各机台的生产能力进行了测量,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为各机台制定了明确的班产定额表。这一制度既使员工的奖金有了一个评定标准,又充分调动了广大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各机台的生产能力。

2.制定产品生产流程图

这是远东电缆生产管理体系中的一个亮点。电缆产品和其他产品不同,它不仅型号规格多,而且客户的要货数量也不同,从几米到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不等。为了减少机台换规格、提高机台利用率、减少车间与车间之间的流转以及发生各车间计划数量与质量的不均衡性,生产部特根据各车间的生产设备以及产能情况,将不同类别、相同类别不同型号规格的产品安排在不同的生产厂。

3.完善计划管理与考核细则

为了提高交货进度,确保交货期,避免订单流失,远东集团制定了计划管理与考核细则,详细规定了计划的编制过程、计划的下发流程、计划的过程管理、生产厂计划管理工作要求、计划延期管理等内容,规范了生产计划工作。通过考核的手段促进生产计划按时地、保质保量地完成。

此外,生产管理制度中还包括《关于ERP信息反馈制度》、《关于电缆长度误差的有关规定》、《工艺盘具管理制度》、《关于成品用盘的相关规定》、《关于PVC再生料的相关规定》、《入库电缆退生产厂规定》、《交联内芯库管理制度》、《工序能力验证管理制度》等,内容非常广泛,几乎包括了生产管理中所涉及的所有内容。

二、信息化管理的提升

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国家大政方针指引下,远东电缆厂在ERP信息化建设中锲而不舍,一步一个脚印,结合自身实际,走出了一条特色化的信息化之路。如同公司建立至今经历了四次改制一样,公司的信息化管理也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

公司2002年开始全面系统实施信息化,从改造1996、1997年就已实施的初步信息化系统入手,扎实推进信息化工程。

一年多后,构架于C/S结构的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人力资源管理HR系统、物流系统先后步入正轨。

2004年3月,原来的C/S结构全部改造B/S结构系统。为以后的远程操作、异地数据交换等新的需求管理做打算。

2004年4月, B/S版的OA系统开始运行,在与老系统并行三个月后,B/S版物流结算系统、稽核结算处也正式启用新系统,标志着新系统初步实施成功。在全厂上下的努力下,物流、销售、行政都一步步纳入了ERP系统之中并步入正轨。 2006年9月,在全体远东的共同努力下,远东电缆厂ERP生产管理系统实施动员及培训大会召开,标志着远东电缆厂ERP生产管理系统正式启动。ERP系统从引进开始就一直在不断的改进中,目前此系统不仅包含了生产模块、销售模块,还包括采购等模块。相信随着生产管理的不断改进,远东集团的ERP系统将越来越完善,也必将给远东的生产管理的进一步提升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平台。

三、生产准备管理的提升

随着远东的发展,业务做的越来越大,以前的车间和设备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在向其他领域投资的同时,更对电缆主业加大了投入。近几年不仅引进了很多新设备(多台进联机),而且新建了很多厂房,包括新远东交联一厂、新远东低压电缆厂、复合铝厂、复合绞线厂的投产,而且仍有几个新厂正在设备调试过程中,如新远东交联二厂、新远东橡缆厂等。这些都为远东的飞速发展提供了生产准备,这样才能做到只要经理将订单拿回来,员工就能保证完全满足客户的要求(包括产品的质量以及交货期)。

同时在原材料的采购管理、外协件的引进管理、技术力量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也都取得了较大的提升,这些都是远东生产管理提升的保证。

四、生产计划管理的提升

远东的生产计划按“以销定产”和“适量持库”的原则编制;其分为年度、月度和临时生产计划。年度生产计划依据市场部的年度销售计划由生产管理部进行编制并分解至各生产厂。月度生产计划由生产管理部根据年度生产计划、产品调配部的月库存计划和临时生产计划的需要量而进行编制与分解。临时生产计划则是远东创收的重点。

生产计划管理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计划的宏观调度与微观管理相结合

远东厂生产计划分为厂级和车间两级计划,实行按产品按车间相结合的分工方法,对临时计划的管理采用的是生产部宏观调度与各生产厂计划员微观管理相结合的方式。

2.加强瓶颈工序的控制

不同电缆因为其制造工序不一样,而各工序的生产效率又有区别,因此理论上讲,每类电缆中都存在某一工序相对于其他工序来说生产效率偏低,此工序就是瓶颈工序。在不同的生产时期、不同的生产规模中,瓶颈工序并不一定都会显示出来。但总的来说,瓶颈工序都是提高生产能力的隐患,尤其是生产任务忙时,瓶颈工序是缩短产品交货期的严重障碍。作为一个大型电缆生产企业,远东同样也存在以上问题,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远东人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要解决瓶颈工序问题,既要做好预防工作,又要做好补救措施。就预防来讲:首先,以瓶颈工序的产能进行排产,不至于盲目签交货期,避免出现交货期混乱现象;其次通过增加设备、合理安排来缓解瓶颈工序带来的交货压力;再次,通过培训和技术改进,不断提高瓶颈工序的产能。预防措施做好了,瓶颈工序的压力就小了,就不容易出现。如果因为产量暴增,导致瓶颈工序影响交货期了,也必须做好补救措施,就是及时与经理或客户协调,先保紧急交货产品。

3.合理解决插单问题

无论淡季还是旺季,插单问题始终是计划安排过程中一项非常难解决的问题,旺季时尤为突出。因为旺季,电缆的交货期往往比较长,这种交货期很多时候确实很难满足客户的交货要求,为了减少订单的流失,必须为客户提供插单的可能。而在远东,有着一套非常严格的计划管理与考核制度,对计划的延期考核非常严重,所有计划员都严格按照交货期进行排产。为了解决插单对其他计划交货期产生的影响,远东采用了这样一个办法:用提前计划推延迟计划。生产部调度员通过协调,了解客户的真正交货期,合理安排,将交货期晚的计划的交货期适当后推而将其他紧急客户的计划提前生产,以此来解决插单问题。总的来说,这基本上解决了插单问题。

五、生产控制管理的提升

远东集团生产控制实行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相结合的模式。对于电缆生产来说,所谓事前控制就是按照国标和行业标准建立健全各种公司内部控制标准和制度;所谓事中控制就是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这些标准和制度进行控制;所谓事后控制就是对成品电缆进行检测,必须符合相应标准和规定才能入库或发车。所有控制不仅要控制好产品的生产周期、质量,还要控制好产品的成本,在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前提下,要将成本控制在最低。这是远东生产管理控制的前提。

1.做好事前控制

就拿有技术协议的非常规电缆来说,要做好事前控制必须做好以下几件事:(1)明确技术协议内容的正确性和可行性;(2)根据技术协议和相关标准编制临时工艺和定额;(3)根据临时工艺引进原材料(着重抓非常备库存材料);(4)将工艺文件下发到各机台,以便操作工能按文件生产。事前控制是否到位将影响产品能否顺利生产。

2.做好事中控制

在生产过程中要做好事中控制。(1)加强质检部门的巡检,杜绝机台操作工违规操作,将质量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2)发现质量问题必须马上制止,并及时处理,不能处理的必须上报领导进行判断。做好事前、事中控制,产品基本上已经生产出来了,但能否最终入库还要抓好事后控制这一环,对产品进行最终检验,合格入库。当然在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这两个环节中还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总之,随着远东集团的发展、生产规模的壮大,远东集团必将在现有生产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创造出一套更适合远东的生产管理模式。远东生产管理模式的提升过程,不仅可以为远东集团的发展壮大提供可靠保证,而且为中国绝大部分仍采用传统生产管理体系的制造型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中国的制造业腾飞将从远东开始。

参考文献:

[1] 王关义.现代生产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2] 黄文骏.生产问题分析与解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生产计划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电力物资;生产计划;物资管理;物资采购

中图分类号TM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9-0066-02

1 电力物资生产计划管理与控制工作现状

与发达国家啊相比,当前我国的人均用电量还不到其50%。据预测,我国2020年的电网装机容量将达到7万亿千瓦,将比当前容量翻一番,这给电力企业的持续发展以及电网建设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而这都需要空前的电力物资物流体系予以支持。电力企业的主要工作在于对供电线路损耗进行有效控制,在做好电网安全可靠性管理工作的同时,负责电量收购、向终端用户提供电力销售服务,所以电力企业通常没有将电力物资的组织及管理工作作为其核心业务。这直接导致当前电力企业的物资管理及物资生产计划控制工作长期得不到发展,企业的物资供应管理水平较差。而随着电力网络的持续发展,尤其是供电网络智能化程度的提高,电力企业逐步向技术密集型、成套设备集成复杂型以及设备专业型的方向发展,这使得当前电力企业的物资管理水平影响到电力企业的发展。

长期以来,各个县、市的供电企业在物资组织及生产计划管理方面都采用零库存制度。通过成立对应的物资管理部门,负责电力物资的生产采购计划、物资管理、物资分配与发送,实现电力物资管理。而大宗的物资则主要由省、市级单位进行统一配给。在整个物流管理过程中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居多,缺少规范的招标程序,招投标制度没有严格实施,从而使得部分缓解存在违法行为,给电力企业的物资生产成本控制、物资到位速度等带来了影响。尤其是部分电力物资企业依然没有得到明确定位,是属于业主还是多经企业,是属于管理职能部门还是单纯的企业,导致其工作职责不够明确。同时,在物资生产规划过程中存在着违规违纪、等行为。加之部分物资生产管理与控制人员的年龄偏大,知识水平偏低,在生产计划与控制策略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不能采用先进的物资生产管理方法,尤其是不能提高物资生产管理方法的信息化程度,使得企业的整体物资管理水平处于较低水平。

2 新环境下电力物资生产计划控制策略

2.1 逐步形成物资生产采购管理的内、外环境

在内部环境方面,因为店里企业属于技术于资金密集型的企业,具有物资生产采购量大的特点,一般资金额在几千万元至上亿元之间,这给企业生产计划遍之后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带来了较大的空间。伴随着店里企业管理体制的不断成熟,企业将经营重点放在实现最大经济效益方面,以降低经营成本作为主要途径,这客观上使得创新物资生产采购管理理念成为了电力企业发展的一种客观需要。因此,电力企业在物资生产采购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自身在资金雄厚、良好的企业形象以及资信度高等方面的特点,将物资生产市场模式逐步转变为电力企业自身的买方市场,给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内部环境。

在外部环境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持续提高,物资短缺的经济时代已经过去。在买方市场环境下,供应商对当前存在的不正当竞争手段行为深恶痛绝。一部分企业综合实力强的电力物资生产企业希望通过自身可靠的产品质量、完善的服务进入市场。而且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已经渗透到各个商业领域,所有的这些都给电力企业的物资生产计划及控制工作带来了自主管理的良好环境。

基于此,电力企业应该抓住机遇,逐步形成一套创新的物资采购与管理模式,支持电力企业的物资生产计划工作科学进行。

2.2 提高生产计划目标控制水平

计划目标控制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建立并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电力物资计划管理制度,通过规范计划编制方式、形成完整的及时报送制度、高效的信息运转体系、可靠的执行力等途径来实现对信息计划来源、计划实施以及计划结果进行全周期的管理。首先,应该强化计划编制管理水平,确保计划规范的准确程度。因此,必须对计划的格式、编制的内容进行严格控制,尤其要做好对物资规格参数、交货时间以及相关的技术参数等进行审核,确保编制的计划规范、合理、科学。对不符合规范要求的物资生产计划,设置对应的管理制度,确保其不能进入企业的ERP 物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报送、流转;其次,强化计划报送管理,确保计划的 及时流转。在管理过程中药统筹兼顾,在考虑所需电力设备、材料的生产周期与电力项目建设周期的同步基础上,合理安排每年的物资招标项目。同时,通过加强年度招聘计划、报送工作的方式提高对物资生产计划的申请、控制水平,使得电力企业的整个物流系统处于科学运转水平。

2.3 加强物资需求分析与管理

当前对项目需求的物资生产量、规格等的分析主要依赖物资管理人员的经验。因此电力物资的需求计划与物资综合计划、财务预算等的协同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当前,大部分电力企业都逐步实现了根据所管理物资的物理属性(大、中、小)进行分类划分,但是依然还没有实现根据物资用途、加之以及物流属性等多体系的分类管理制度。

所以,在物资生产需求分析与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构建起根据物资重要程度(ABC类)、物资的项目用途(抢修、大修、工程建设)、物流属性(流速、流量、需求程度、需求响应时间、采购提前时间)、物资需求的事件属性(大型生产项目、农网改造项目等)、物资需求的时间属性和空间属性等形成的多体系分类管理制度。详细的讲,就是在电力物资的生产计划控制过程中,要做好对应的需求预测工作,通过对电力物资不同用途以及在不同用途之间的时间、空间属性,通用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构建起对应的需求预测模型。

3 结论

除了做好上述工作之外,还应该加强物资需求计划与电力项目实施计划的相互对接,深化物资需求部门与物资管理部门之间的互动,以保证物资生产计划的准确性与及时性。

参考文献

[1]陈铭,高峻峻,周良毅,等.需求主导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在电力行业的构建与实施[J].物流技术,2011,30(8):104-107.

[2]文武.浅谈电力企业物资管理工作[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4):24-28.

生产计划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一)计划管理的定义

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凡事“预”则立。所谓计划,本文中主要指的是将企业各个部门、各个单位的计划有机地统一起来,进行统一管理,制订实现目标的全局战略,将各项工作目标的实施要求进一步明确。这样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十指挥失误而引起的经济损失,而且还能够充分利用多方资源,促使各个部门、单位之间达到有效的协调沟通,体现综合效应,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所谓计划管理,主要是指有关部门编制、执行、调整、考核计划的过程。通过科学的预测,权衡客观的需要和现实的可能性,提出在未来一定时一期内要达到的目标及实现目标的途径,制定具体的行动方案及进度安排。

(二)计划管理的作用

计划是对未来行动的筹划与事先安排,有助十明确整个企业努力发展的方向;计划是控制管理工作的依据与标准;计划有助十识别未来的不确定性,避免企业盲目发展,可使计划管理的目标与企业变化的环境及企业发展的约束条件互相协调;计划可事先预测到实施后产生的结果,以便及时一采取应对措施。

二、计划管理工作在工程项目管理企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分析预测能力较弱

目前大多数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在编制生产计划的过程中,一般是在企业当年的生产总量基础上上浮一定的比例,亦或根据上级单位要求的指标为基础编制本公司的生产经营目标,鲜少综合分析考虑市场因素。究其原因,并非缺少计划管理的市场观念,而是存在两方面的制约。一是上级单位硬性指标的限制。上级单位刚性指标的编制依据并非以市场因素为主导,而是以整个区域公司年生产总值达到既定值为目标,自上而下分配所致,带有强制性。二是公司本身缺乏令业的机构和令业的计划管理人员,缺乏对公司所处市场环境、行业背景的综合分析预测,不能够科学、准确地用数据分析市场走向及评估风险,计划编制工作缺乏技术支撑。

(二)计划管理制度不健全

企业尚未形成完备的计划管理制度体系。计划管理不是一个部门就可以完成的,更不是几个领导坐在一起研究讨论就能决定的。一个项目管理公司的计划往往按时一间分类,分为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中期发展规划(三年、五年规划)、年度计划、季度计划、月度计划和周计划,按内容结构划分为经营管理计划、品牌计划、人力资源计划、资金管理计划、培训管理计划和安全目标计划等多项内容,单凭一个部门或几个部门是难以完成的,需要将各有关部门有机结合,发挥综合效益。而有机结合的艺术就在十完美制度的演绎,如果没有完善的制度作为支撑,相关的工作就会存在脱节现象,计划管理的各个环节之间缺乏协调,影响企业计划管理工作的质量。

(三)计划指标之间存在不平衡现象

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计划管理,是由各项经营指标、财务指标、人力资源指标和安全指标等因素构成的,各项指标之间又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如需提高利润指标就应增加业务收入或减少生产成本,而增加了业务收入势必也增加了投入的成本支出,故在考量成本指标时一不能一味地要求控制在一定指标范围内,而是要同时一考虑该项成本对应增加的业务收入,才为合理。否则业务收入超额完成指标不扣分,而成本支出高十目标值被扣分,目标考核得分受到影响,就会制约企业扩大生产的积极性,使企业计划管理的质量受到影响,同时一还可能导致项目部之间利益分配不均的情况,影响企业内部和谐稳定。所以计划管理部门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不断调整修改各项指标上,往往是年初制定,年中调整,年末再修正,必然使计划管理工作失去严肃性,浮十形式,丧失计划管理的职能。

(四)统计工作不能适应计划管理的要求

统计工作是计划管理工作的信息支撑系统。统计工作是自下而上的一项整理、汇总、监督、得出结论的工作流程,是以工作计划为依据在一定的考核期内(一般为月、季、年)对各项经营指标完成情况的统计汇总,是落实生产计划是否完成的重要抓手。而现实中统计过程浮十形式,由十统计工作涉及面少,统计任务繁重,统计人员令业能力和素质欠缺,往往未将基础资料及时一与财务部门和业务管理部门等相关单位进行确认核实,便简单地根据上报的数据照搬汇总成统计报表,缺少了对项目部生产经营情况的分析和判断,未起到对目标计划任务完成情况的真实反馈。

三、计划管理工作在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具体改革措施

(一)加强市场经济研究,提高市场经济调研分析水平

企业计划管理工作要牢固树立经济效益理念,把市场需求和企业服务能力作为编制生产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企业计划管理部门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市场研究,做好对市场范围、需求总量、政策导向和本企业项目管理市场占有率的调研与分析;做好对同地区同行业企业竟争力的比较研究;做好对本企业工程项目管理实力、市场承载负荷率和内部资源配置率等方面的分析与研究。市场调研分析水平的高低和预测方向的准确性直接影响企业生产计划的编制质量,影响计划经营数据的准确性和适当性。一个对市场行情走势分析不全面的企业,其计划管理工作就是纸上谈兵。

(二)改革完善计划管理制度和体制

目前工程项目管理企业所实行的计划管理制度和体制并不能符合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发展要求,故要提高计划管理的质量,促进企业高效化运转,对现有计划管理制度和体制进行改革和完善是不容忽视的。一是要不断提升企业领导人的计划管理意识,充分认识到计划管理工作在企业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二是借鉴学习行业内优秀项目管理企业的成熟管理经验和技术,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改革完善计划管理制度;三是组织令业管理人才不断地深入实践,依据行业管理定额制定出本企业项目管理所包含的各类定额数据,为今后计划管理工作提供基础性参考依据;四是实行定期考核制度,以计划目标为考核依据,对表现突出的工程管理项目部进行表扬和奖励,同时一对未完成计划目标的项目部进行批评和惩罚,确保计划管理工作的严肃性和执行力,使工作质量真正与生产效益挂钩。

(三)做好指标间的综合平衡,提高计划水平

计划指标之间平衡性差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企业的计划指标体系实行分散管理,经营指标、财务指标和安全指标等分属不同的部门负责,缺乏综合概念;二是计划管理技术欠缺,往往只是各部门数据的简单统计,缺乏相应的计划工作手段来支持。故要解决这些不平衡和矛盾,首先,要对企业计划指标体系实行统一管理,由令门的计划管理部门负责管理,对计划管理的指标对象、指标范围、指标行业定额和指标可调整区间等计划内容作出整体定义,并根据年度上级单位或企业发展战略要求,提出总目标;其次,要深入研究计划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由计划管理部门组织相关令业人员和项目部现场人员,对计划指标之间的制约关系和计划指标对应的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现场工程实际情况作出科学研究,并采用现代化的系统分析方法和计算手段,做好各令项计划指标间的平衡协调工作,提高计划水平。

(四)提高企业统计工作质量,增强信息支持

统计工作是将计划内目标的完成情况用数字如实直观地反映出来,使企业领导对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并可依据统计结果制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计划,故企业计划管理工作离不开统计工作的信息支持。改进企业的统计工作,提高统计工作质量,笔者一认为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正确进行统计工作的分析评价,对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及时一进行评价,并把统计工作与经济管理工作结合起来,除圆满地完成各类报表的填报任务外,同时一收集各部门的经济管理指标,深入研究分析各项指标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其发展趋势和规律,进行科学预测,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信息,并可及时一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暴露出的问题。二是提高统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队伍建设。结合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对统计人员进行严格选择,并为统计人员创造不断学习的机会,加强令业培训,组织学习统计知识及相关业务知识等。三是建立企业统计工作的考核评价机制。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统计工作的基础是各个项目部的原始经营数据,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着统计工作的质量。所以要提高企业统计工作的质量,除了对基层单位统计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外,还应建立严格的考核评价机制,工作质量与个人薪酬挂钩,并列入项目部生产经营目标考核内容中。

四、结束语

目前工程项目管理企业计划管理工作己满足不了市场经济和企业多儿化发展的要求。提高企业计划管理水平就必须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多做令业化深入研究,改变计划管理理念,完善计划管理内容,梳理计划管理流程,改进计划管理方法和手段,提高计划管理质量,才能逐步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为企业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生产计划管理制度范文第6篇

摘 要 在社会经济新的发展形势下,电力设计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物资计划管理在电力设计企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电力设计企业物资计划管理如何影响电力设计企业的发展方向,将决定了社会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将从电力设计企业物资计划管理的意义与重要性和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加强电力设计企业计划管理策略进行论述。

关键词 电力设计企业 物资库存 计划管理 问题措施等

物资计划在电力设计企业的计划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在对提高电网设备的健康程度和安全程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合理的对电力设计企业物资进行调节组织计划设计才能够有效的满足企业的各方面需求,避免物资企业出现浪费和积压的现象,使物资得到合理的配置。

一、电力设计企业物资计划管理的意义与重要性

电力设计企业物资计划管理在电力设计企业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对于电力设计企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强化电力设计企业物资计划管理工作,可以在电力设计企业生产过程中做到物资的优化配置,避免物资积压和浪费的现象发生,这不仅有利于电力设计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而且对电力设计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更好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电力设计企业的物资流能并不是独立的,其与其他企业的物资流通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所以通过对电力设计企业物资计划的管理工作,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流通体系,加强电力设计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有效联系,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电力设计企业物资管理的现状

(一)落后的物资管理思路

企业进行物资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是通过物资管理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需要企业生产的全方位来对企业物资计划的实用效用进行综合评价,确保在企业物资及时供应的基础上,确保企业生产成本的最小化。但在当前部分电力设计企业物资管理工作中,受传统思想影响较大,本着早晚都要用的思想大量的存储物资,这就导致物资储存成本较大,大量的资金被物资所占用,不利于企业资金的周转。而且在企业物资管理工作中,虽然对物资成本较为重视,但对物资计划管理工作中的事前预测和计划较为忽视,这就达不到物资管理目标的实现,不利于企业健康的发展。

(二)物资管理手段缺乏现代化

电力设计企业物资管理工作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程,其涉及的专业较多,不仅需要各专业人员编制各种物资计划,而且为了有效的降低物资成本,还需要充分的利用现代化的物资管理手段和方法提高物资管理的水平。在企业物资管理的整个过程中,无论是计划、采购还是物资的使用等各个环节中都要把好质量关,实现物资成本的控制。但在当前电力设计企业的物资管理工作中,缺乏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还无法在各个环节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

三、提高电力设计企业物资生产计划与控制的措施

(一)建立良好的物资生产采购环境

电力设计企业相对其他内部环境较为特殊,属于技术资金相对较为密集的企业,并且在日常的生产中会采购大量的物资,这也是其生产需要,正因为这一特点为,其资源额度会在几千万到上亿元的范围中浮动,这就使得在生产计划之后可以通过有效的手段对成本进行控制,从而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另外加之电力设计企业管理体制不断的得以成熟,因此很多企业都开始讲经营重点放到了经济效益的追求上,而经济效益最佳的获得方式便是对成本的降低,很多企业开始将如何控制经营成本作为企业日常管理的重点。这也是物资生产采购管理逐步的成为当前企业发展的重点的重要因素。所以,电力设计企业需要以自身的资金实力为基础,在采购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各项优势,将物资市场从卖方市场逐步向着电力设计企业自己的市场方向发展。

(二)提高生产计划目标控制水平

计划目标控制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建立并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电力物资计划管理制度。首先,应该强化计划编制管理水平,确保计划规范的准确程度。因此,必须对计划的格式、编制的内容进行严格控制,尤其要做好对物资规格参数、交货时间以及相关的技术参数等进行审核,确保编制的计划规范、合理、科学。对不符合规范要求的物资生产计划,设置对应的管理制度,确保其不能进入企业的ERP物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报送、流转。

(三)对物资需求进行分析并加强管理

在目前来说,项目所需要的物资规格以及生产量的分析都是依赖于人工分析的方式,大多是靠工作人员的个人经验。所以在财务预算以及物资规划、综合计划等机制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予以完善。目前,很多电力设计企业都已经开始着手于物资管理工作,并实现了物资属性分类管理,即依照物资的大、中、小等类别进行划分管理,但是这种管理制度依旧存在漏洞,无法依照物资用途以及物流属性和物资的价值进行管理。所以,在物资生产需求分析与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构建起根据物资重要程度(ABC类)、物资需求的时间属性和空间属性等形成的多体系分类管理制度。

四、结语

电力设计企业在规划与调整工作计划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物资质量与成本的均衡发展,强化企业员工与供应商高合作的理念,建立协同的运作机制,应该紧紧围绕“服务工程,保障供应”的目标,严格按照工程建设的总体要求,保证工程物资的全力供应。改进电力设计企业的物资管理计划,降低物资管理综合成本,以达到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少帝.电厂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J].集团经济研究,2011(35).

生产计划管理制度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生产计划管理;问题;对策

Abstract:This article analysis from the new era of production plan management of power enterprises with the requirement and the power enterprise in its problems in production plan management and the reasons,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se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measures.

keyword: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productionplanning management;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M08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计划管理是电力企业管理中非常关键的一项工作。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推进的过程中,有些企业未能深入了解计划管理的重要性,这就容易企业计划管理出现问题,各项经营活动的管理没有预测性,不利于企业效益的迅速提高。要转变这一局面,电力企业就应认真分析其计划管理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

一、新时期对企业生产计划管理提出的要求

(一)与当前企业的发展环境相适应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下,电力企业既面临着残酷的市场竞争,同时为适应其生存、发展需求,有时也须同竞争者间构建和谐的合作关系。电力企业是电力行业中的一个单独个体,企业所制定的决策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其他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生产计划管理更是如此。假如电力企业无法适应外部运行的整体环境,那么其内部计划管理工作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基于此,电力企业制定和实施生产计划管理制度时,应懂得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外部多变的新环境,提高企业领导层决策、管理的科学性、稳定性,做好生产优化控制与管理工作。

(二)让生产计划管理工作更为科学

针对电力企业而言,其制定生产计划时,必须严格遵循节约成本的原则,在既定生产日期、进度完成和落实生产规划,应对电力产品及服务进行有效控制,尽可能的缩短生产周期,确保各个生产步骤连接紧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市场所需的产品或产量。现阶段,企业生产计划的科学性可从制定合同与优化整个生产流程这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其内容主要有:(1)编制网络计划,如生产准备、调控过程及完成主项目中的各个节点,实现对网络计划的编制;(2)编制生产作业计划。也就是根据电力企业自身的生产能力、前期任务落实情况等,来编制企业现阶段的作业计划,并在各生产部门予以落实。

(三) 实现企业的精益生产目标

企业精益生产,实质上就是要在创造最高利润的基础上,尽量做到不浪费,这种生产应同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以便实现其精益生产的最终目标。一方面,要在企业中营造精益运行体系与良好的生产氛围,实现生产计划管理中的精益生产,这也是生产计划管理的深层次发展。另一方面,应不断提高成本资源的利用率,在降低成本的前提下,创造更高的产出,同时电力企业还应防御其外部风险,提高生产计划管理的科学性。

二、当前企业计划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生产人员计划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电力企业的主营业务较为复杂,且对技术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在实际生产中,部分电力生产人员技术水平不高,有些电力企业甚至实施减人增效的管理目标,在用工上较为随意,导致整个电力生产人员的水平普遍偏低。电力企业一般兼营生产与营销两项工作,在生产中强调组织团队或班组成员间进行协同工作的重要性,且其很多生产、营销任务大都是由多人团队协作完成的。然而,在实际中,有不少工作人员不注重合作协同,同时其知识、技术水平也较低,这就使得整个管理工作更难展开。

(二)未形成相应的生产计划管理体系

计划经济体制下,部分管理人员为实现政府提出的计划目标,只注重计划管控,将计划目标分解开来,并对其进行严格管控,以便更快的实现政府命令性计划。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不再指定命令性计划,部分电力企业管理人员认为制定计划没什么意义,生产只要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来即可,他们忽略了计划管理,对这项工作也较为松懈。此外,未形成相应的生产计划管理体系,生产管理工作缺乏有效指导。

(三)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长远计划

不少企业为实现短期利益目标,通常会不制定或制定不切实际的远期发展规划。由于市场环境存在较大的变化及不确定性,企业的长远计划目标,大都流于形式,而未能采取可行性强的应对措施,这就会使得短期行为跟长远计划不相符合,严重者还可能影响企业生存与可持续发展。

(四)计划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

在电力营销环节,电力企业所处的区域市场存在非常激烈的竞争。而市场环境具有不确定性,各类资讯来源性不稳定,在预见和制定计划时,容易产生偏离,且有部分企业忽略了调控计划这项工作,这就使实际与计划之间相差悬殊。此外,有的企业编制计划时,没有将计划目标的指导功能体现出来,这实质上也会降低企业员工的积极性。

三、我国企业在生产计划管理的核心目标及优化对策

(一)完善以安全生产、质量管理为基准和目标的生产计划管理体系

进一步完善这一生产计划管理体系,符合电力企业所在行业特征的需要。在电力短缺的情况下,电力企业对安全生产较为重视,同时还会采取各种严格的制度、监督及惩处措施予以控制,使该核心能力能得到维护和提高。

上世纪80年代后,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OHS.MS)等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在国际上逐步形成,之后也被誉为是后工业化时代的管理办法,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应用与普及。这三大管理体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原因,是经济全球化、企业自身发展等的必需。企业应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让质量、环境及安全生产管理等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能趋向于科学化、标准化发展。健全三大管理体系,如今已被成为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的衡量标志。电力企业积极推行三大管理体系,重视安全生产与产品质量,实现生产工作标准化,对于提高其自身管理水平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运用自动化、网络化手段来辅助企业生产计划管理

随着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系统调度也受到了很大影响。调度是电力市场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电力市场中,经济规律或多或少都会影响或改变机组组合原则、服务定价及数据等内容。而发电厂是一种经济实体,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它可转变其机组的投标特性,加入竞争后其投标价格也可能发生变化,上述商业行为的出现,就会使电网调度运行更为复杂,调度人员将以电力经纪人的角色出现在电力市场中,因此他们就必须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电力市场给予了他们对电价的控制权限,同时他们需要反馈的数据也越来越多,在市场中处于核心地位的经纪人,还应对敏感性的商业数据进行严格保密。自动化技术对电力市场生产关系变革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对自动化系统的要求也会不同,该系统的三个功能及组分主要为:市场管理及信息部分;合同管理与电费结算部分;扩展能量管理系统。在与银行联网的情况下,电力企业可对用户进行远程抄表,直接负荷控制,实现抄、核、收全程自动化。因此,我们必须开发集成化、网络化的信息系统,采用电子表单传递的异地实时协作的方式,才能帮助帮助电力企业提高其现代化管理水平。

(三) 实行资金、成本全过程目标管理

(1)应重点控制资金使用的过程:首先,应全局树立一盘棋思想与集中经营观念,以全局经营目标为最终目标,理顺各种关系。其次,资金使用增强投入产出概念,较大工程项目和多种经营项目的投资应先提交可行性研究方案,再者,资金投向应进行集体研究,强化对资金使用、人等的集中控制;最后,对供电、农电、多种经营资金制定统一计划,综合平衡、分帐管理,同时应建立明确的资金审批程序,严格审计与考核资金使用管理。

(2)提高企业对现有资金的使用率,将损失浪费减至最低。主要可通过下列几点努力:减少产品电耗;筹集落实节电基金,完成技改节电重点项目;重视控制和管理好非生产用电项目,应用和普及节电照明灯具。

(3)将责任落实到具体员工身上。应同各车间、科室等签署包合同,使成本指标能在各归口车间、科室重落实下去,让各车间、科室自行分解已承包的成本指标,且应同经济责任制挂钩,鼓励节约,惩处浪费,全面提高干部与职工的节约意识,实施资金签批权限,让资金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结语

总之,对于电力企业而言,生产计划管理是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缺的部分。生产计划管理制度的优劣,对于整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基于此,电力企业应用发展的眼观,找出生产计划管理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认真分析其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予以改善或补救,使企业能得到更为稳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路秀云.浅谈新形势下的计划管理[J].纺织器材,2011,(5):36-37.

[2]吴杰康,任震,黄雯莹,黄福全;在全面 放的电力市场中用户用电管理及其策略[J];电网技术;2011(08):78-79.

生产计划管理制度范文第8篇

关键词:森林采伐;管理制度;问题;对策

1引言

我国现行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为采伐限额管理为核心,其中囊括了森林经营年度生产计划、商品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凭证加工以及运输制度等。采用限额管理的目的是有效控制森林资源的消耗,对资源进行有节制、有规划的利用,保障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使我国森林资源在生态绿化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达到最大化。自从我国开展“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以来,经营主体的转变与林木采伐管理制度的变革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所激化的矛盾性日益凸显。深入分析我国现阶段森林采伐管理制度存在的诸多制约性问题,完善采伐管理制度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2我国森林采伐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林木资源的需求量极大,制定科学、合理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是控制森林资源过度消耗的重要措施。根据我国针对森林采伐限额执行情况检查资料进行分析,发现采伐限额制度实际执行情况以及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方面存在制约森林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阻碍了我国林业工程建设的良性发展,不利于林业建设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2.1林木采伐许可证发放不规范

依据《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强林木采伐许可证核发管理工作的通知》(林资发20001331号)第六条规定:发证人员必须具备省级以上林业主管部分颁发的林木采伐许可证书和专用名章发证,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持证上岗制度。然而,部分森林资源经营单位并没有严格遵守国家林业局制定的此项规定,发证人员资历与资质不够;发放的林木采伐许可证也存在盖名章的现象。林木采伐许可证台账管理不严谨,导致台账管理混乱,缺乏系统的集中管理制度;采伐许可证在采伐验收工作完成后没有及时收回,个别单位甚至私自印制林木采伐许可证,这对木材采伐工作的正常运行带来极大的影响。导致以上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为在林业采伐工作开展中没有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采伐许可证核发管理通知,使得采伐工作难以有序进行,造成工作开展的低效与紊乱。

2.2森林采伐限额制定缺乏科学性

森林采伐限额是国家根据长期经营和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结合单位的可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制定的年度森林采伐限额指标,然后逐级上报采伐限额年度计划。各森林资源经营单位年度限额采伐计划地制定理论上是根据国家森林资源规划局的调查结果而相匹配的。然而,实际上很多地方经营单位致力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以及本单位的经济利益,很少从全局从发,这就导致其经营行为无法全面的顾及到整个森林资源的生态发展效益,加上国家缺乏完整的对地方经营单位的生态效益成果激励措施,在这种经营活动的现状下,森林资源经营者往往擅自虚报采伐限额来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上报的采伐限额缺乏真实性、科学性势必导致过度采伐,阻碍了林业资源建设的正常发展。

2.3森林采伐限额分配中存在设租和寻租现象

虽然我国制定了完备的森林资源限额采伐制度,但长期以来过度采伐的现象一直存在,除了不法人员在利益的驱使下无视国家法规过度采伐木材外,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是在与森林资源采伐许可证的发放与审核上出现了设租与寻租现象。设租是指某权利个体干预政府对森林资源采伐管理的经济活动和行政管理过程,导致某种生产要素的良性供应链遭到人为破坏,而权利个体正是从中获取利于自身利益的外部条件。掌握森林资源采伐权的人即是“权利个体”。这就的行径导致森林资源经营者无法通过正常的程序获取采伐指标,导致行业内的行贿受贿之风盛行。寻租是在经营活动中为获取更大化的利益而采取的向政府部门赢取特殊庇护而从事的不正当活动。其在森林资源限额采伐政策实施的过程中表现为森林经营者通过行贿林业相关管理部门而获取更多的采伐指标或者采伐许可证,从而为其经营活动谋取非法利润。这种设租和寻租行为对森林资源合理利用造成十分恶劣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导致森林资源的滥砍滥伐,森林的可持续利用性遭到严重破坏,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对人类的居住环境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构成威胁,从全球生态环境的失衡我们可以窥探到此点;第二、影响森林资源经营企业内部之间的公平竞争环境,同时导致行业间的行贿、受贿之风盛行,寻、设租为腐败者的权钱交易恶劣行为提供了“温床”,腐蚀了干部队伍,降低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2.4伐区验收流于形式

森林资源的采伐工作完成后的伐区验收制度是为了保证伐区生产管理活动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于国有林业企业而言,伐区的最后验收工程是执行伐区审批拨交验收制度的最后一道程序,是保证木材凭证采伐、适度采伐、依法采伐的重要手段。就木材资源的采伐检验而言,其伐区采伐许可证的审批、采伐阶段中的检查以及采伐后的最后验收工作都有着严格的技术要求,需要森林经营者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部分经营单位为了需求更要的利润,而致使伐区验收工作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实际的监督检查作用。

2.5现行采伐限额管理制度限制了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

当个人说拥有的产权并不完全时,这就引出了“产权残缺”这一概念。产权残缺限制了个体的自我投资意愿,导致其不能按照个人投资预期收益对资产进行有效处置,当个人的投资无法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收益反馈时,其投资热情和积极性势必大打折扣,最终阻碍了资金的流入。“产权残缺”是由于政府政策的介入而引起的,所以仅仅通过对现有政策体系进行微调是难以改变这一现状的。按照产权经济学的理论,采伐限额导致了非公有制林业资源经营者经营产权的缺失,不仅降低了经营者的投资与管理积极性,更促使了行业内腐败之风的生成。产权残缺现象使得经营者处于在预期的时间里无法进行采伐和获取预期收益的窘境,影响林业经营主体的投资积极性,并对其他人产生极强的示范效应,从而阻碍了投资资金流向林业领域,限制了非公有制林业的进一步发展。

2.6长期以来我国重采伐轻造林的现象十分严重

少数地方近年来存在重采伐轻造林的思想,加之森林火灾频发,荒山逐年增加。采伐量年年加大,只砍林不造成林,采伐量大大超过生长量,可采资源越来越少,资源接近枯竭的边缘,最后出现无林可采难以生存的局面。

3完善我国森林采伐管理制度的主要措施

3.1建立适应性强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

结合我国现在的基本国情,政府实施森林资源采伐限额管理的制度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有益社会和谐的正确决策。但需要解决的关键课题在于如何建立适应性强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针对公有制林业,国家在实施林业采伐限额管理制度的同时,综合考虑森林资源经营与管理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几个方面。针对非公有制林业,顺利实施采伐限额管理制度的关键在于正确、合理的解决“产权残缺”这一问题,在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下,放宽非公有制林业的经营权限,赋予经营主体更加灵活的采伐权利,进一步完善经营者的林木所有权制度,提高经营者的投资积极性,并在此基础上引入社会各界的资金流入,并完善惠民政策,使非公有制林业经营得以良性发展。

3.2改进采伐限额编制与管理方法

对现行的林木采伐限额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与调整。根据材林的年度采伐限额管理计划按照“消耗量低于生长量”的可持续发展政策进行编制和管理。省级林业规划部门结合市场需求适当预留商品材限额,与应对社会突发事件对森林资源的额外需求。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料林采伐限额按照年度需求量进行测算,按照年度编制方案,经核实之后,上年度未使用完的采伐量可结转下一年度采伐限额之内。 可以使用天然林采伐限额弥补人工林采伐限额的不足;森林资源抚育期间的采伐限额不足,可使用主伐限额。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实际需求和森林资源消耗量,有目的的调整采伐限额总量,以保障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同时,适当的减少非商品材限额,增加商品材限额,总的实施原则为提高森林资源的可利用率。

3.3实行森林分类经营减少政府管制

我国现阶段所实行的森林资源限额采伐管理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弥补市场控制力的不足,以政府干预的形式有计划的控制森林资源消耗,但是在市场经营活动中因为政府对经济活动的介入而导致设租与寻租现象的产生。由于政府过度干预而导致的问题当然应抓住源头予以解决,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逐步的减少政府对林业经营的干预行为,遵守市场运行的一般性规律。然而,放宽政府的管控力度,又会影响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做好市场与政府干预的双向互补,通过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其各司其责,共同为森林资源的采伐与经营活动作出积极的贡献。实行森林分类经营减少政府管制是有效的调控措施,针对生态公益林的采伐管理工作,还是应由政府部门进行统一调控和管理;对于市场经营活动说需要的商品林采伐,在保证森林经营者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减少政府干预,由经营者根据市场运行规律按照自己的采伐计划进行管理。另一方面,如果因政府的采伐限额管理行为而导致的经营亏损,政府应当予以补偿。实行这种政策,既能满足经营者的利益需求,同时又能有效地抑制他们的寻租动机。

3.4取消木材生产计划管理制度

我国的森林资源的年度木材生产与采伐计划是受到国家政府部门严格控制的,通过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来调节年度商品材的消耗数量,以保证采伐量控制在采伐限额之内。木材的年度生产计划的制定需要结合我国的年度森林资源采伐限额计划。其中,森林采伐限额包括商品材、燃用材、农户自用材等一切人为消耗的森林资源,其中对商品材的采伐限额管理是重中之重。具体规定为:森林资源的年度生产量不可随意增加,不能跨年度使用,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商品材不能擅自调剂生产计划指标,对抚育林的采伐指标不能随意套用主伐木材林的采伐指标等。我国现阶段所实行木材生产计划管理制度,虽然从宏观意义上保障了我国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但从另一方面却极大的限制了非公有制森林经营者的经营权限,这对我国林业工程建设的整体建设带来了极大的束缚和负面影响。因此,要保障我国林业工程建设的稳定发展,有必要取消木材生产计划管理制度。而应从市场经营经济学的原则上来考量,让森林资源经营者根据市场动向和行业竞争形势制定适合自身发展实际情况的生产计划,给予经营者更多的自主经营权,政府部门需要严格控制的是其生产与采伐管理制度符合国家的经营许可要求。所以,我国取消木材生产计划管理制度的可行性是极高的。放宽对森林资源经营者的商品林采伐限制,不但不会导致滥砍滥伐的现象无法控制,反而会推动商品林采伐权交易市场的确立与完善,从而提高了森林资源的可利用率。

3.5加大宜林迹地更新造林力度

政府要逐步增加对林业特产基地开发的投入,对专业大户造林达到一定规模的,在资金扶持和采伐指标的安排上给予倾斜。同时对造林、特产基地开发户财政按造林面积给予补贴,鼓励木竹加工企业走深加工之路,提高附加值,对附加值达到一定标准的,可以考虑予以奖励。对从事造林、特产基地开发及林特产品加工的专业大户,金融部门要采取更加灵活优惠的信贷政策给予支持。对在非林地上造林的,林业部门也应颁发林权证,以方便林农以林权抵押贷款。使林业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目的。

4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林业资源建设的各个方面也在不断完善,我们看到了我国森林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总结出一套适应我国实际国情的政策支撑体系。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森林资源采伐管理工作的矛盾性仍存在并将继续存在下去,如何深入、客观的分析各种制约性因素,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保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是重中之重。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对林业发展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森林资源经营者应从国家发展的大局出发,结合国内外先进的经营与管理经验,建立适应我国林业发展趋势的采伐管理体制,为推动我国林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2014年11月绿色科技第11期参考文献:

[1] 韩福春,高云龙.谈森林采伐分区施策与分类管理[J].林业勘查设计,2006(1).

[2] 龙新毛,张向前.对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改革的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2005(1).

[3] 沈文星,陈大胜.森林资源管理的行政许可证制度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

生产计划管理制度范文第9篇

摘要:事业部制最早是一种高度(层)集权下的分权管理体制。它适用于规模庞大,品种繁多,技术复杂的大型企业。本文以XX集团建立事业部生产管理模式为案例,探讨如何建立事业部制生产管理模式。

关键词:集团事业部制生产;管理模式

事业部是企业在宏观政策指导下,具有经营自,完全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的部门,是分级管理 、分级核算、自负盈亏的一种形式。

XX集团计划建立以母公司为核心的事业部制,亦即对与重型装备相关的研究开发、采购、生产、市场等活动实行统一领导,实现资源共享。

一、XX集团事业部制的主要特点

1.按照重型装备的种类和地域将母公司、子公司一和子公司二的生产组合起来,成立专业化的生产经营部门,即事业部。

2.在母子公司关系上,按照“集中政策,分散经营”的原则,处理母公司高层领导与子公司之间的关系。

3.在各子公司关系方面,各子公司均为利润中心,实行独立核算。

二、XX集团事业部制生产管理机构及其职责权限

1.母公司生产管理部——第一级生产管理机构。母公司生产管理部的工作定位是:对各子公司生产实行总体监督、控制、顾问、支持、协调的作用,为事业部经营战略的实施提供服务和支持。

2.子公司生产管理部——第二级生产管理机构。各子公司直属生产管理部的工作定位是:对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控制和评价。

三、XX集团事业部制生产管理运作模式

总公司经营的主要目的是以效益为中心,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事业部制则是以总公司经营目的为核心,将总公司内重大决策权集中在母公司,赋予子公司自主经营权。

(1)母公司在制度上,要制定统一的内部生产管理制度,明确生产权限及职责方法,各子公司要遵照执行。生产系统各项规章制度和报表主要包括:

①产前计划制度:产前计划准备会议制度、计划管理制度、物料信息通报管理制度等;

②产中控制制度:技术准备管理制度、过程控制制度、进度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制度、仓库管理制度、半成品管理制度、物控管理制度等。

③产后总结制度:交货期管理与分析制度、交货期变更制度、生产周期管理制度、成品管理制度、绩效评估制度。

(2)充分发挥母公司的优势,对部分权限实行集中管理。生产管理运作模式如下:

①. 生产计划:

公司级产品计划大纲由市场部(包含各子公司)统一下达,由一个部门――生产管理部根据产品技术要求和各子公司加工工艺条件、生产资源准备等产前情况,统一下达公司级生产计划,在计划中明确对各子公司的生产任务指标,以及各主要部件等工时间要求。

②. 生产协调和控制:

对关键材料统一采购的物资,由生产管理部统一调配和控制。整体考虑特殊工装和关键设备的利用,协调技术、设备、采购等有关部门与生产部门的关系。从而分生产阶段管理和控制各关键主要部件的投入和产出量,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过程的有效性和经济性,减少和限制半成品和在制品的数量,最终保证生产指标的完成。

③. 生产组织:

各子公司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所负责生产任务的组织和协调沟通。各子公司的生产信息与生产管理部的沟通与交流,生产进度的掌握和生产计划的调整。

④. 生产统计:

主要部件完工单、产品入库单、影响生产信息反馈单、生产总结分析由各子公司及时报送生产管理部。生产管理部根据报单信息和实际生产信息,进行信息的处理,甚至计划的调整,以及生产作业统计工作,最终由生产管理部形成统一报表。

(3)在生产上要充分调动子公司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各子公司围绕总公司经营的目标,在遵守总公司各项规定的前提下,可自由制定生产经营的各项决策,为了有效避免配合失误,界定责任,所有需要由母公司决策的在有效时间内,母公司应给予明确回复,否则,子公司可以自行处置。

(4)在生产上,加强对各子公司生产的监督控制。监督控制是管理的主要手段,是贯彻落实规章制度,实现母公司经营目标的重要保证。

①建立以生产经营指标为重点的生产目标控制系统加强生产计划管理,可将事业部的一切生产活动统一纳入严格的生产经营指标控制体系内,对各子公司的目标、业绩评价、绩效考核等各种管控手段融合到一起,成为渗透到事业部生产各个环节的主要控制手段。 ②建立以重大生产事项决策为重点的生产决策控制系统。为了有效保障事业部发展战略目标实现和生产经营的安全,规避风险,减少失误,应建立企业重大生产事项审批规定,也就是说凡属重大生产事项均需经母公司总部做出决定后才能办理。

③建立以生产检查、生产考核为主的生产监督控制系统。生产监督控制系统主要包括生产检查与生产考核两个方面,由母公司生产管理部门对所属子公司生产部门执行生产管理规定、生产组织和生产管理活动所进行的监督,主要目的是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保障事业部能够按照既定目标平稳运行与发展。 ⑤建立以生产分析报告和生产信息网络为主的生产信息控制系统。哪种控制都离不开真实、及时、准确的信息,生产控制是一种动态的随时变化的控制过程,要保证实现事业部的生产目标,必须对各子公司进行跟踪监控、检查,并不断修正偏差。

总之,事业部制生产管理模式应是在综合分析集权型与分权型生产管理模式后建立起的一种创新型的生产管理模式。要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规避集权与分权这两种制度的缺点,将它们的优点有机的结合起来,它的最大特点是把集权与分权融为一体,按照抓大放小的原则,最大限度的调动每一环节的积极性。(作者单位:保定天威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刘文瑞:《事业部制适合哪些部门》,《管理学家》2006年第7期。

生产计划管理制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森林资源;采伐管理制度;研究

中图分类号:TE934.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4-0372-01

一、森林采伐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森林采伐管理制度与多种制度冲突

目前,经济建设对于木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我国现行的森林采伐制度与大规模的木材生产计划不相适应。木材生产计划制度是根据木材生产量和采伐量制定的森林采伐限额,每个地区的森林采伐量均不得超过此限额,保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森林经营制度是根据区域特点,相关的林业部门对森林资源做出详细的规划,通过规划计算出森林采伐限额。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森林经营制度和木材生产计划制度三者应该是相互配合,协调统一的,但目前,我国的森林采伐制度出现严重的滞后现象,木材生产计划同时也受到其他两者的制约和限制,造成社会对于木材资源的供不应求,严重阻碍了我国木材经济的发展。

2、森林采伐管理制度难以平衡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通过施行森林限额采伐制度,森林资源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减少了对森林资源的消耗。但是限额采伐却很大程度的限制了林业经营主体。随着市场的经济开放,对木材需求量的不断扩大,林业经营主体只能按照以前的限额进行经营,不能根据市场的需求做出变动,严重损害了经营主体的经济效益,打消了林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同时森林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态效益,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何时采伐,采伐限额、种植树种等都受到各地林业局的管理控制。林业经营主体不但不能够按照所需量正常经营,还要维护森林的生态效益。国家对林业经营主体做出了如此多的限制,给经营主体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在西方国家,通过对林业经营主体减税、免税给予一定补偿。但是在中国却没有国家对林业经营主体的补偿。国家通过限额采伐保护森林资源,但是却侵害了经营主体的独立自主的经营权利,降低了经营主体的经济效益,阻碍了林业的正常发展。

3、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不合理

(1)森林采伐限额制度不科学

森林采伐限额是由林业部门按照规划设计调查确定的,当地林业部门通过对林业经营主体进行调查销售量,将调查结果报告给上级,由上级制定出森林采伐限额。森林采伐限额既要保证经营主体合理经营又要保证森林的生态环境。但是,林业经营主体为了得到更大的经济效益,几乎不再考虑森林生态环境问题,在上报时通常提高销售量。因此,森林采伐限额制度不科学,与实际情况有很大偏差,影响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森林采伐限额分配存在设租和寻租现象

据调查森林的采伐量每年都要超过采伐限额,除了一些乱砍盗伐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森林采伐限额分配中存在设租和寻租想象。设租是指森林资源采伐管理人员对正常采伐的干预,阻止经营单位主体正常的获得木材资源,反而他们为行贿者亮灯,导致了不行贿就得不到木材。有设租就有寻租,寻租是指经营单位主体为了获得木材或更多的木材,通过对森林管理人员行贿,在上报采伐限额时故意提高采伐量,以此经营单位主体获得更多的采伐指标,从而获得较大的经济利益。

二、对我国森林采伐管理制度的改革建议

1、重视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

森林经营方案的合理制定,是确定我国森林采伐限额的前提条件,是影响我国木材经济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加强对森林经营方案的合理科学编制,完善方案内容,加强编制方案的指导性,提高方案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增加森林资源投资与收益分析评估内容,保证森林经营方案的有效性。

各森林经营者还要严格实施经审核审批的森林经营方案。林业主管部门要研究制定执行编案成果的监管办法和措施,建立严格实施森林经营方案的检查、监管、责任追究制度。对不按森林经营方案施业的森林经营者,不予安排采伐指标;对造成森林资源破坏或经济损失的行为,依法追究民事责任、行政责任,情节严重的,追究刑事责任。

2、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中实行分项、分类管理

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实行分项和分类管理,有利于森林资源管理更有效、更科学,通过对森林资源的划分,对公有林和非公有林进行分类、分项管理,使得不同的森林类型和森林经营主体,实现了不同的经营管理模式,提高对公有林的保护,深入贯彻落实限额采伐制度,提高环境保护力度,保护生态环境。

对于非公有制的商品林, 国家应当放松对非公有林经营者的控制,可以取消采伐许可证制度,建立采伐申报制度, 即非公有制的商品林的经营者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自己的实际情况, 向地方林业行政部门申报采伐计划, 林业行政部门在生态不会受到较大影响、符合采伐技术指标等前提下,原则上应当批准。如非公有林被区划为公益林或者确因生态状况或公共需要不能批准, 国家应当给予经营者一定的经济补偿。

3、取消木材生产计划管理制度

实行年度木材生产计划管理制度是国家用来控制、调节年度商品材消耗林木数量的法律手段,保证商品材年采伐量不突破相应的采伐限额的具体措施。年度木材生产计划是在已批准的年森林采伐限额的基础上制定的,国家制定统一的年度木材生产计划不得超过批准的年采伐限额。森林采伐限额包括商品材、农民自用材、烧柴等一切人为消耗的森林资源,其中消耗最大的可控制部分就是商品材所消耗的森林资源。国家通过对商品材采伐量的限制,保证年采伐限额不被突破,具体规定为:年度木材生产计划不得随意增加,不得跨年度使用,国有和集体商品木材生产计划指标原则上不能相互调剂使用,不能把抚育采伐指标挪用于主伐和其他采伐等。我国对于商品材采伐的种种限制,实际上是在限制森林经营者的自主经营权,降低了营林的效益,增加了营林的风险,阻碍了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

我国制定年森林采伐限额方案和批准森林经营方案之后,其实没必要规定商品材年度生产计划,因为森林经营者是以营利为目的,会从经济学角度考虑如何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不会寅吃卯粮,会根据市场需求和森林的实际更新情况,在国家批准的森林经营方案允许范围内自行确定采伐数量。所以我国完全可以取消木材生产计划、放宽对商品林采伐的限制,这样不但不会造成森林的大面积砍伐,还可以推动商品林采伐权交易市场尽快建立,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4、完善林业税费制度和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建立健全的林业税费制度,取消不合理的林业收费项目,鼓励引导广大农民积极进行商品林经济发展,发挥政府宏观调控手段,加大资金支持,发挥税收调节作用。在发展林业方面,应充分借鉴取消农业税费问题,降低林木采伐税,积极扶持林业经营,降低林业贷款利率,加强我国林业发展。同时,建立完善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明确补偿标准和补偿办法,对非公有制林木被化为公益林的情况,应根据相关的规定进行合理的补偿,提高人们发展林业的积极性。

总结:森林资源的合理健康发展,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必须建立完善系统的林木采伐制度,对林木限额管理试行分项、分类管理,提高管理方法的科学性,同时,取消不合理的林业税收制度,建立完善的补偿机制,提高人们发展林业经济的积极性和热情,加强在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保证我国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林旺煜.浅谈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3(29).

上一篇:管理制度汇编范文 下一篇:电气安全管理制度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