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范文

时间:2023-03-01 04:34:35

设计艺术

设计艺术范文第1篇

2.楚启恩教授访谈

3.文心写意——读杜大恺的画作潘鲁生,PanLusheng

4.中国传统吉祥图的意象表达张志贤,ZhangZhixian

5.方薰的绘画理论及其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启示尹成君,YinChengjun

6.耀州瓷在现展中的问题分析赵英,ZhaoYing

7.谈银饰的装饰艺术及文化艺术特点朱纪,ZhuJi

8.蓬勃不息的生命活力——"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的断想林乐成,LinLecheng

9.从洛桑到北京——第五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

10.社会能量——荷兰当代设计交流巡回展

11.山东东方中国民艺博物馆馆藏——高密扑灰年画

12.设计艺术 浅谈素描及素描教学肖友法,XiaoYoufa

13.工作室建设与发展模式探讨张技术,ZhangJishu

14.中国古典窗格的平面构成形式研究王莉莉,WangLili

15.浅议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儿童美术教育柳红波,LiuHongbo

16.长三角地区动画产业发展与动画教育的互动研究张涛,马凤春,ZhangTao,MaFengchun

17.谈城市公共设施设计郭敏敏,GuoMinmin

1.不要割断历史——世纪之交设计艺术思考之十张道一

2.设计艺术教学目标的重点探析陈希

3.不假思索的设计——无意识设计郑德宏,蔡涛

4.琴弦虽断声犹存张道一

5.多元形式中的方块游戏——汉字艺术的当代表现形式与设计语言曹方

6.关于当代艺术经济学研究——研究重点与框架的思考孙仪先

7.陶艺:温故而知新——《陶艺在今日》山东陶艺六人展评述潘鲁生

8.关于设计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定位许平

9.视觉识别设计的语意学分析曾辉

10.数码时代的艺术设计教学包忠

11.略论吴晋青瓷谷仓罐的装饰设计孙长初

12.设计艺术院校人才档案建立初探蒋松

13.浅析数码网络时代对服装传统设计程序的冲击钟恒,张渭源

14.参悟陶艺李如

15.简析艺术的再现原则王子铭

16.设计乱码何忠

17.营建"难忘的场景"设计艺术 滕军红

18.现代奥运会标志设计本土文化意蕴解读张晓晴

1.孙长林学术年暨孙长林先生80寿辰活动纪要

2.在孙长林学术年暨孙长林先生八十寿辰庆祝活动开幕式上的讲话张一民

3.面对市场经济的三种设计——设计艺术思考之十三张道一

4.藏艺品格——写在孙长林先生艺术藏品展开幕之际潘鲁生

5.装饰之美朱铭

6.数码科技对传统工业设计的冲击邹涛,柳沙,赵江洪

7.需求与技术发展之互动——谈自行车的形态演变陈黎

8.虚拟实境整合互动——2002北京国际设计论坛综述任仲泉

9.设计管理的内容与方式荆雷

10.意大利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李命成

11.品牌与CI的构成李新君

12.济南泉城路雕塑的规划与创作李友生,仇世森

13.信息产品界面设计探讨刘永瞻

14.居室装修设计浅谈刘万选hHTTp://

15.灵动在"面"上的思想内涵——封面设计之我见赵倩

16.民间艺术与艺术素质教育随想唐家路

17.环境艺术学科发展方向与课程的科学设置王(忄宁)

18.谈服装设计专业中的项目设计教学周文杰

19.设计艺术 如何培养创造力?——用肌理构成课程训练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及审美能力俞伟江

20.工业设计教学中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研究胡雨霞,梁邦正

21.创造性的理论建树——评袁运甫艺术论集《有容乃大》陈池瑜

22.水痕墨趣清香来——解读徐谓《青藤老人墨戏手卷》王少君

23.先秦青铜器艺术的风格成因高毅清

24.继承《讲话》精神繁荣文艺创作张云龙

25.瞬间印象——浅谈新闻摄影田源

26.我的"灯饰"设计刘洪妍

27."对话"设计与大众生存状态关系初探尹红

28.别让低俗广告混入市场——有感于"脑白金"电视广告邵继娟

29.袁运甫的公共艺术创作成就刘虹

30.开衩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余海威

1.设计观念——工艺美术教学的一个关键问题张道一

2.中国现代设计教育思想的文化审视祝帅

3.对于艺术院校推行学分制的思考任仲泉

4.艺术设计:在非物质主导时代的作用和地位海军

5.现代社会发展中的设计需求施蓝

6.艺术与科学发展规律之比较刘宗超

7.产品生命力——信息社会设计的导向性因素包海默,张福昌

8.艺术设计中的符号学黄敏

9.论产品设计与专利战略间的互动机制董涛

10."麻烦"设计——谈工业设计中的情感把握叶德辉

11.对人机工程学用于健身器材开发的思考梅雷放

12.古代设计中的人机工程学思想设计艺术 霍发仁

13.诗意的版式——费里波·马里涅蒂的版式艺术张旗

14.计算机及设计艺术教育的再思考苗红磊,郑琳琳

15.博物馆陈列设计的特征与要求魏明

1.传统染织纹样与现代设计教育张道一

2.美哉,中国动画——从本土文化中寻找动画形象潘鲁生

3.国际社会对民族本土文化艺术的保护唐家路

4.漫谈日韩艺术院校雕塑教学及图书馆李友生

5.服装教育与产业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由日本东京文化服装学院教学模式引发的思考吕学海

6.从"知识宝库"到"知识喷泉"——日本、韩国大学图书馆印象徐思民

7.浅议经济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康健

8.关于动漫教育的新思索王传东

9.浅谈以人为本——访日、韩艺术院校随笔庄惠娟

10.汉画像石中的执杖形象张从军

11.汉代云气纹溯源林巳奈夫,从军

12.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关系模型王俊冰

13.论设计公司员工职业生涯的开发臧恒昌

14.作为器具的研究——关于彩陶研究方法的断想战国栋

15.本土品牌世界品牌谁会胜出邓剑莹

16.美国景观建筑分类学安·佛塞斯,凯瑟琳·克鲁,董良

17.艺术珠穆朗玛:艺术奥林匹克孙仪先

18.论传统商业招幌与市井民俗文化范存江

19.公共空间设计:呼唤诗意与自然张长征,吴莹

20.苏珊·朗格《表面的类似》中的美学问题——关于艺术门类间关系的认识胡莹

21.向"后"看设计冯显静

22.现代平面设计中的符号层次李承华,董德丽

23.浅析陶瓷艺术设计与接受美学的关系陈君

24.色彩节奏刍议杨大伟

1.设计思潮的渐变与突变——写于《设计艺术》创刊15周年朱铭

2.见证中国现代设计艺术教育发展历程——写在《设计艺术》创刊15周年之际潘鲁生

3.《设计艺术》创办十五周年有感丁永源

4.设计艺术 设计的消费文化学视点李砚祖

5.创意城市的公共语境与政府作为——关于首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几点策略思考许平

6.学习设计学习生活——设计、生活和教育间的本质关系芦影,杭间

7.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记于汪劲松、陈辉、潘鲁生三人画展唐家路

8.家具的概念创新策略任仲泉

9.正确认识和积极面对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重要性董占军

设计艺术范文第2篇

《设计艺术研究》(CN:42-1807/J)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设计艺术研究》刊发国内外设计艺术理论及设计艺术实践方面的研究成果,传播设计艺术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资讯,推介优秀的设计艺术作品,并以国际设计的新视角,促进中外设计艺术的交流与发展。

设计艺术范文第3篇

[摘要]设计中所面临的各种因素,如人机操作、使用物的功能与结构、形态的人文特征等等,都反映了人―物、物―人交流的途径与方式。而设计的核心是“人”。以前的人机界面是研究人一机矛盾,适用于物、理分析而缺乏创新分析,相对研究人―物―环境―信息关系的“设计艺术”则显得较为片面。所以探讨设计界面,即人―物、物―人界面是有意义的。

一、设计界面的涵义

界面的说法以往常见的是在人机工程学中。“人机界面”是指人机间相互施加影响的区域,凡参与人机信息交流的一切领域都属于人机界面。“而设计艺术是研究人一物关系的学科,对象物所代表的不是简单的机器与设备,而是有广度与深度的物;这里的人也不是“生物人”,不能单纯地以人的生理特征进行分析。“人的尺度,既应有作为自然人的尺度,还应有作为社会人的尺度;既研究生理、心理、环境等对人的影响和效能,也研究人的文化、审美、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要求和变化”。

设计的界面存在于人一物信息交流,甚至可以说,存在人物信息交流的一切领域都属于设计界面,它的内涵要素是极为广泛的。可将设计界面定义为设计中所面对、所分析的一切信息交互的总和,它反映着人一物之间的关系。

二、设计界面的存在

美国学者赫伯特.A.西蒙提出:设计是人工物的内部环境(人工物自身的物质和组织)和外部环境(人工物的工作或使用环境)的接合。所以设计是把握人工物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接合的学科,这种接合是围绕人来进行的。“人”是设计界面的一个方面,是认识的主体和设计服务的对象,而作为对象的“物”则是设计界面的另一个方面。它是包含着对象实体、环境及信息的综合体,就如我们看见一件产品、一栋建筑,它带给人的不仅有使用的功能、材料的质地,也包含着对传统思考、文化理喻、科学观念等的认知。“任何一件作品的内容,都必须超出作品中所包含的那些个别物体的表象。”分析“物”也就分析了设计界面存在的多样性。

为了便于认识和分析设计界面,可将设计界面分类为:

1)功能性设计界面接受物的功能信息,操纵与控制物,同时也包括与生产的接口,即材料运用、科学技术的应用等等。这一界面反映着设计与人造物的协调作用。

2)情感性设计界面即物要传递感受给人,取得与人的感情共鸣。这种感受的信息传达存在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情感把握在于深入目标对象的使用者的感情,而不是个人的情感抒发。设计师“投入热情,不投入感情”,避免个人的任何主观臆断与个性的自由发挥。这―界面反映着设计与人的关系。

3)环境性设计界面外部环境因素对人的信息传递。任何一件或一个产品或平面视觉传达作品或室内外环境作品都不能脱离环境而存在,环境的物理条件与精神氛围是不可忽缺的界面因素。

应该说,设计界面是以功能性界面为基础,以环境性界面为前提,以情感性界面为重心而构成的,它们之间形成有机和系统的联系。

三、设计界面存在的方法论意义

当机械大工业发展起来的时候,如何有效操纵和控制产品或机械的问题导致了人机工程学。二战后,随着体力的简单劳动转向脑力的复杂劳动,人体工学也进一步地扩大到人的思维能力的设计方面,“使设计能够支持、解放、扩展人的脑力劳动”。在目前的知识经济时代,在满足了物质需求的情况下,人们追求自身个性的发展和情感诉求,设计必须要着重对人的情感需求进行考虑。设计因素复杂化导致设计评价标准困难化。一个个性化的设计作品能否被消费者所认同?新产品开发能不能被市场所接受?在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实力还并不强大,设计开发失利承受力还不很强的情况下,如何系统地、有根据地认识、评价设计,使其符合市场,就需要对设计因素再认识。利用界面分析法,正是使设计因素条理化,避免将人作为“生物人”的片面和走出笼统地说“设计=科学十艺术”的简单误区。

现代的人机工程学和消费心理学为设计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它们的成功就在于实验、调查和数理表述,是较为可系的。同样对设计艺术而言,进行设计界面的分析,也要有生理学、心理学、文化学、生物学、技术学学科基础。从理论上来说,它要直接建立在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基础之上。相对于机械、电子设计和人机设计,以往人机界面设计把握了技术科学的认识和手段,忽视了人文科学观念与思想。它的界面设计只能存在于局部的思考范围内,只成为一个设计的阶段。

有人以功能论来评判设计。“功能决定形态”曾是20世纪上半叶的设计格言,它的提法是片面的。这是因为:第一,功能不是单一的,它包括使用功能、审美功能、社会功能、环境功能等。“过分追求单一的功能会导致将许多重要内容(装饰性、民族性、中间性)被排斥掉”。而且“有些内容并不是‘功能’的概念所能包括了的,更何况物质和精神的内容也并不是时时处处等质等量的融洽在一个统一体中,随产品的不同、时期的不同,它们各自的主次地位也随之变化”。在现今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情感因素越来越成为设计的主要方面。物质意义上的功能在保持其基础地位的情况下,却日益不能代表情感诉求的表述;第二,按“形态服从功能”而设计的产品,对于不熟悉它的使用者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产品要为人们所理解,必须要借助公认的信码,即符号系统;第三,满足同一功能的产品形态本来就不是唯一的,象汽车等成熟的产品,年度换型计划等措施成为商品经济中日益不可避免的现象。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出现设计的专业需求,而这时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已能满足,简单地以物质来决定设计是不恰当的。

相反,设计界面体现了人一物交流信息的本质,也是设计艺术的内涵,它包括了设计的方方面面,明确了设计的目标与程序。

四、设计界面的分析

按照设计界面的三类划分,有助于考察设计界面的多种因素。当然,应该说设计界面的划分是不可能完全绝对的,三类界面之间有涵义上也可能交互与重叠,如宗教文化是一种环境性因素,但它带给信仰者的往往更多的却是宗教的情感因素。在这里环境性和情感性是不好区分的,但这并不妨碍不同分类之间所存在的实质性的差异。

1功能性界面

对功能性界面来说,它实现的是使用性内容,任何‘件产品或内外环境或平面视觉传达作品,其存

在的价值首要的是在于使用性,由使用性牵涉到多种功能因素的分析及实现功能的技术方法与材料运用。在这一方面,分析思维作为一种理性思维而存在。如果作为一种处理方式来设计产品,则这种产品会使多种特征性(如民族性、纯粹性)因素中性化,如果去除产品商标,就很难认出是哪国的或哪个公司的产品。当然,这方面也说明了产品中存在着共同性因素,它使全人类能做出同样的反应。人的感觉和判断能力有着国际性的、客观性的特征。

功能性界面设计要建立在符号学的基础上。国际符号学会对符号学所下定义是:符号是关于信号标志系统(即通过某种渠道传递信息的系统)的理论,它研究自然符号系统和人造符号系统的特征。广义的说,能够代表其他事物的东西都是符号,如字母、数字、仪式、意识、动作等,最复杂的一种符号系统可能就是语言。设计功能界面,不可避免地要让使用者明白功能操作。每一操作对人来说应是符合思维逻辑的,是人性的,而对机械、电子来说则应是准确的、确定无疑的,这双方的信息传递是功能界面的核心内涵。

2情感性界面

一个家庭装饰要赋予人家居的温馨,一副平面作品要以情动人,一件宗教器具要体现信仰者的虔诚。其实任何一件产品或作品只有与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才能为人所接受,“敝帚自珍”正体现着人的感情寄托,也体现着设计作品的魅力所在。

现代符号学的发展也日益这一领域开拓,以努力使这种不确定性得到压缩,部分加强理性化成分。符号学逐渐应用于民俗学、神话学、宗教学、广告学等领域,如日本符号学界把符号学用于认识论研究,考察认识知觉、认识过程的符号学问题。同时,符号学还用于分析利用人体感官进行的交际,并将音乐、舞蹈、服装、装饰等都作为符号系统加以分析研究,这都为设计艺术提供了宝贵与有借鉴价值的情感界面设计方法与技术手段。

3环境性界面

任何的设计都要与环境因素相联系,它包括社会、政治和文化等综合领域。处于外界环境之中,“是以社会群体而不是以个体为基础的”,所以环境性因素一般处于非受控与难以预见的变化状态。

联系到设计的历史,我们可以利用艺术社会学的观点去认识各时期的设计潮流。18世纪起,西方一批美学家已注意到艺术创造与审美趣味深受地理、气候、民族、历史条件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指出:“文学艺术是人的创造物,原则上是由创造它的人所处的环境条件决定。”法国文艺理论家丹纳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无论是工艺美术运动、包豪斯现代主义或20世纪80年代的反设计,现代的多元化,“游牧主义”(Nemadism)都反映着环境因素的影响。

环境性界面设计所涵盖的因素是极为广泛的,它包括有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科技、民族等,这方面的界面设计正体现了设计艺术的社会性。

以上说明了设计艺术界面存在的特征因素,说明在理性与非理性上都存在明确、合理、有规则、有根据的认识方法与手段。

成功的作品都是完善地处理了这三个界面的结晶。如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扩建工程,功能性处理得很好,没有屈从于形式而损害功能;但同时又通过新材料及形式反映新的时代性特征及美学倾向,这是环境性界面处理的典范;人们观看卢浮宫,不是回到古代,而是以新的价值观去重新审视、欣赏,它的三角形外观符合了人们的心理期望,这是情感性界面处理的极致。

五、设计界面的运用原则

1)合理性原则,即保证在系统设计基础上的合理与明确。

任何的设计都既要有定性也要有定量的分析,是理性与感性思维相结合。努力减少非理性因素,而以定量优化、提高为基础。设计不应人云亦云,一定要在正确、系统的事实和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严密地理论分析,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2)动态性原则,即要有四维空间或五维空间的运作观念。一件作品不仅是二维的平面或三绝的立体,也要有时间与空间的变换,情感与思维认识的演变等多维因素。

3)多样化原则,即设计因素多样化考虑。当前越来越多的专业调查人员与公司出现,为设计带来丰富的资料和依据。但是,如何获取有效信息,如何分析设计信息实际上是一个要有创造性思维与方法的过程体系。

4)交互性原则,即界面设计强调交互过程。一方面是物的信息传达,另一方面是人的接受与反馈,对任何物的信息都能动地认识与把握。

5)共通性原则,即把握三类界面的协调统一,功能、情感、环境不能孤立而存在。

六、设计界面的应用方法

设计界面所包含的因素是极为广泛的,但在运用中却只能有侧重、有强调的把握。设计因素虽多,但它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的结果是物化的形,但这个形却是代表了时代、民族等方面的意识,并最终反映出人的“美”的心理活动。

设计界面的运用,核心是设计分析。在一些国际性的大公司,如索尼、松下、柯尼卡等,都有许多的成功案例可为借鉴。如柯尼卡公司设计其相机时,首先不是去绘制“美”的形和考虑技术的进步,而是进行对象人的日常行为分析,作出故事版(STORY)。它先假定对象人的年龄为35岁,名:Xxxx,从而分析他的家庭、喜好与憎恶,分析他的日常行为,进而考察其人在什么场合需要僚机,从而为设计提供概念(CONCEPT)与目标(TARGET),进行设计。经过分析,设计师有了明确的概念与目标,并随信息的交互产生了创造力。

另一方面,设计师自身对社会环境也要进行深入的认识与考察,对设计的作品取向有明晰的认识:是否符合人们的消费预期?是否能感受到人们的审美知觉?日本设计师佐野邦雄先生曾作一图――生活的变迁与设计师的课题,将日本及世界上某些非常有影响性的事件,如技术的进步、企业的发展等等都进行了归纳,进而对设计有了深入的认识与感悟。

设计艺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业文化;牧业文化;设计艺术;服装艺术;宋代

中图分类号:J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181-01

中国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国家 ,中华传统服饰以汉民族的着装传统为基础并融合了其它民族的着装特点,这其中突出体现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

一、概念界定

游牧文明产生于狩猎和游牧生活。不言而喻,其产生于不适合农耕的区域。当狩猎生活成为人类祖先一种占主导地位的主要的生活方式时,游牧文明的特点开始形成,与农耕文明的差异正式展开。所以,从文明发展的路径看,他与农耕文明可以说是分道扬镳了。

二、审美取向比较――审美意识影响民族性格

在理学的影响下,宋代的文化类型是相对封闭、内向和淡雅的。宋人在对人生意义、宇宙社会秩序以及历史文化的发展上, 追求复古、理性的思考和伦理的自觉。这对宋代服饰产生较大的影响。在服饰制度上,表现为十分重视恢复旧有的传统,推崇古代的礼服;在服饰色彩上,强调本色;在服饰质地上,主张不应过分豪华,而应简朴。可见,宋人的服饰是十分拘谨和质朴的。

而游牧民族的审美就明显的机动和善变了许多,强调阳刚之美,这种差别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民族性格。

三、宋代农业与牧业的服装差异比较

宋代农业与牧业的服装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在款式和外形上的体现

清冷消瘦的宋朝文人风格,在服装造型上,重视二维空间效果,不强调服装与人体各部位保持一致,更不注重用服装表现人体的曲线。

相反,游牧民族的服装,非常重视合体性,外形也不是那样的宽松。整体造型稳健, 线条舒展奔放。男装多直线呈T型,夸张肩部, 挺拔而有力,上松下紧, 富夸张效果, 衬托男性豪迈刚健的威武形象。

(二)在色彩上的体现

在服饰色彩上,农业文化的服装颜色较为清淡,通常采用间色,例如淡绿、粉紫、银灰、葱白等色,或素或绣,质朴、清秀,强调本色。

而游牧的服装对红与绿、黄与紫及赤与蓝等纯度极高、反差极大的色彩运用极多,草原生活是单调寂寥的, 只有鲜亮的色彩才能表达生命的激情与活力。

四、宋代农业与牧业的服装相互影响关系

中国服装是中华各民族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共同创造。宋代服饰是隋唐以来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服饰融合之后的结果。由于服饰制度被不断地破坏,百姓与官吏的服饰常常混淆使用,加之五代时期南北方社会动荡,中原人士深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许多少数民族的服饰进入中原。中原地区的汉民族在与北方游牧民族接触的过程中 ,一方面将自己的先进的服饰文化传播给这些民族 ,另一方面也深受其影响。

北方少数民族服装强调实用功能的特点 ,影响到汉族民族的服装 ,还表现为不断丰富着服装的款式结构,表现在领子、襟摆开衩等方面。

(一)“圆领左衽”

左衽服装更方便穿着者引弓搭箭的动作 ,而相对紧窄的圆领形式则更好地起到防寒保暖的功能。宋代的官服也承袭着“圆领袍衫”这种式样。此外,有领座带翻领的式样 ,是北方游牧民族为适应寒冷的生活环境而创造出来的款式。

(二)裤褶、o裆和半袖衫

都是从北方游牧民族传入中原地区的异族文化,经过群众生活实践的优选 ,由于他们具有功能的优越性而为汉族人民所吸收,从而使汉族传统服饰文化更加丰富”。

(三)襟摆开衩的变化

从襟摆开衩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北方民族服装的实用性对汉民族的服装的影响。与游牧、渔猎经济不同 ,农业文化服饰在款式结构上少有丰富的式样变化。

五、结语

任何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同具体的生态环境和历史变迁直接相关。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以强调实用功能的特点 ,成为一股孕育着强大生命力的鲜活的水源 ,不断汇入中国古代服饰的大潮之中,共同成就了灿烂的中国古代服饰艺术,这为我们以后的设计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设计艺术范文第5篇

设计艺术本来就是以艺术学为主干的交叉学科,特别是现代意义的设计艺术专业,应是学科兼融或有针对性的汲取相关专业有益成份而发展的新兴学科。长期以来,我们的工艺美术教育和设计艺术教育一直沿用绘画专业的教育模式,四年本科,从上绘画的基础课到专业课都是以绘画、绘图为主的训练手法,教学单一,真正涉及设计艺术最本质的课题太少,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更是欠缺。我们要打破以往设计就是画图的老观念:平面设计首先是设计创意、文案构想,然后才是设计方法与形式;工业设计首先要了解产品的功能特征和受众习惯,然后再是造型的款式与美学特征;广告设计要了解消费者的心理,然后才能设计出吸引消费者的作品。这样的培养方式才能符合设计艺术专业的培养规律,有利于塑造有创造素质的设计艺术家。设计艺术家区别于画家和雕塑家,从知识结构上他应该熟悉当代比较尖端的自然科学,深入了解人文科学,精通设计学原理,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规律和在特定经济条件下的市场需求。所以从设计教育方面来看,我们从工艺美术向设计艺术转化过程中做得还很不够。其一,传统的手工艺、特艺和工艺美术的精髓没有从教育方面总结传承,有的甚至已从国家本科教育目录中删除,的确令人深思。其二,现代的设计艺术教育体系,从宏观的规划上没有形成,课程设置与授课内容脱节,教师专业面过窄,大部分院校、系、专业仍沿用纯美术的授课形式和内容,或是增加一部分“画设计”的内容,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设计艺术教育的观念。如何从目前绘画倾向、惟美顷向和单科倾向中脱离出来,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学术上的研讨与论证。

设计艺术不仅是一门边缘学科,更是一门综合学科,它需要以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为基础,或者说是以其他学科的知识来丰富设计家的修养,因为设计艺术不应是美术或绘画的一种。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对学生进行设计艺术专业技能的培养之外,更要注重学生的理论修养、创造能力的培养,甚至组织领导能力的培养。这种综合能力与知识水平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本科教育和学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设计师和设计艺术研究人员,而不是技术工人。作为设计师他不仅要有熟练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应具备设计综合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专业设计方面,要适当增加与设计艺术相关的工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个视野开阔的知识空间。知识经济在中国虽然才是萌芽阶段,但对设计艺术界应该有所启示,设计应该是超前的,是对未来的筹划,它应该是知识经济转化的一种表现形态。设计艺术的发展还应该与工业生产、科技进步、城市建设、民众生活等诸方面因素密切联系。设计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科学如何与艺术结合是设计艺术家回报社会的答卷,也是设计家的使命,它要求必须提高设计艺术家的综合能力和知识水平。李政道曾指出:“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这可谓一语中的。物理学家钱学森先生站在科学的角度来认识艺术,曾经有过精辟的论述,他指出:到本世纪中叶,“丑恶的机器”已为人们所厌恶,技术和艺术在实现着结合的趋向。我们应该把技术与艺术结合起来,为人们的美好生活服务。而作为一个设计艺术家更应该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任务和责任,设计艺术家不仅要注重实践的探索、设计创意的开发,更要注重设计理论的学习、设计观念的变革。现在使用的设计艺术或艺术设计的概念已超越了工艺美术的范畴,是现代生活方式的一种实用的审美设计。当然,在设计现代生活用品时,还要考虑民族传统的因素与现代生活空间的关系,工业产品、民众用品也能够体现出一个民族的人文精神。设计艺术与其他行业、市场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设计产品要直接投人市场,并适应市场的选择,因而社会学、市场学、营销学以及广告学等不仅是设计艺术学的相关学科,更是设计艺术各专业必修的科目。因而,在设计艺术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设计艺术理论和实践的培养之外,也要将市场经营专业导人其中,使学生尽早了解社会、了解市场,以缩短学生对市场认识的过程,使学生能够在走向社会以后尽早适应。因为设计艺术在艺术学诸学科中属于应用学科,让学生了解市场,接触商家、厂家,直接参与设计实践是必要的,但要当学问去做,从中认识设计实践过程中的诸多社会因素,反过来验证自己所从事的设计。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是一种设计的基础,但如何把握分寸尤为关键。蔡元培先生也曾指出:“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的场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场所。让学生读书期间走向社会也是教书育人之目的”。

设计艺术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在近20年迅猛地发展起来,诸如广告业、装修业,设计事务所等,社会需求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其中又不免夹杂了些社会风气带来的不良因素。诸如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设计的价值仅为了转化为商品的价值,以及文化传播的多方面修养欠缺等问题。设计以人为本是设计的最终目的,同时也是设计艺术教育与实践应该提倡的,这不仅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还要以做有品格的设计家来要求自己和青年学生,这才是教育之根本。在世纪之交的中国;人文教育融入各学科已势在必行。当市场经济大潮裹挟着急功近利的心态席卷而来的时候,人文精神不能失落。作为大学,特别是设计艺术专业不仅要承担保护传统、唤起民族精神和理想的责任,同时还要将人文精神和心灵情感融入设计之中。

设计艺术范文第6篇

设计艺术作为学科名称,曾有实用艺术、工艺美术、商业美术等多种称谓。在我国,正式将设计艺术确立为高等教育学科名称,也就是近十几年的事。所以,称作现代设计艺术是有现实意义的。不过,有人硬是把设计艺术与工艺美术拆开,还将后者套上传统与保守的帽子,而把前者尊为现代与创新的象征,细思起来未免有些感情冲动,甚至有些数典忘祖。

观赏艺术是对应于实用艺术而言的,它很明显是为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而创作的,因此被定性为纯艺术;实用艺术则是以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为主兼具审美需求的艺术。如此看来,实用艺术这个称谓本身就很实用,是否太“白”了一点?也可能就此而没有得到学者们的青睐。

工艺美术是美术与工艺的结合物,纯美术的作品可以直接满足人的审美需求,工艺美术的设计图只是设计意图的展示或工艺制作的依据,工艺美术产品则是艺术构思经过物化后的产物。物化过程可以是手工的,也可以是机械的,但都包含在工艺制作范畴之中。就此看来,实用艺术与工艺美术作为名称的差别,前者着眼于产品的功能,后者侧重于产品成形的过程,共同的特点是都很名符其实。

商业美术不能与实用艺术或工艺美术划等号,在商业经济发达的前提下,为商业服务的美术也会随之兴旺,内容也十分丰富,设想与计划方面的要求也十分高。中国历来有轻商或卑商的传统,因此,商业美术这个名称在中国被冷落而无人领用,也不足为怪。

设计艺术,顾名思义是“设计领域里的艺术创作”。事实上,任何艺术创作必须有设想与计划,艺术创作可以另称为构思、意象等等以作区分。仔细琢磨,差别还是有的,艺术创作更强调感性因素,而设计则必须系统周密,更需要理性思维。设计艺术这个名称之所以在当今旺起来,经济发展及机械制作代替手工生产是物质基础,和英文“Desgin”则有直接关系,尤其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改成Desgin似乎成了与国际接轨的切入口。不知什么原因,赶时髦的毛病在当今中国越演越烈,过生日不吃面条改吃西式蛋糕,还要唱洋文歌曲;说好变成OK;小集会要叫“派对”,如此,工艺美术当然要叫Desgin艺术。不过,作为高等教育的学科名称,换一个标签就能万事大吉,未免幼稚与简单。既然改了名,就得实实在在地做工作,以使设计艺术这个学科名称能名符其实。我们应该按学科建设的标准和要求,把设计艺术学科从理论到实践系统地建设好。

中国的现代设计艺术专业教育,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初至40年代是萌发期,50年代至70年代是成长期,80年代至今是发展期。

20世纪初,具有现代意义的西式高等教育引入中国,其中也有美术学科,课程中有手工或劳作,可谓工艺美术教学的雏型。萌发期的先行者有庞薰、陈之佛、雷圭元、沈福文等先生。他们或东渡、或西进,先学习后移植,为中国的高等工艺美术教学做出了拓荒性贡献,尤其在图案教材及课程建立方面皆有卓越的成果。那个年代,战乱不断,工商经济落后,先天不足使专业工艺美术教育缺乏经济及社会基础作支撑,自然也成不了多大的气候。因此,上述诸位先生在从事工艺美术教育的同时,大部分皆是有名的画家——庞先生画新派油画及装饰画,陈先生专攻工笔花鸟,沈先生既作漆画又作其他绘画。然而,工艺美术教育与绘画结下不解之缘,并且难以跳出绘画这个“掌心”,是否也引发出一个后遗症?

成长期出现于新中国成立之后。解放初的1952年及1956年,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有过二次院系大调整。对于高等工艺美术专业教育而言,最大的成果是1956年成立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两年后,中国出现了“”,掀起了经济建设的热潮,各美术专业院校纷纷设立工艺美术专业,主要是装潢及染织两专业。60年代初,全国处于困难时期。后来又发动了。在经济及政治的双重制约下,我国的现代设计艺术教育刚起步又停滞,为以后的发展留下了后天失调的隐患。

发展期的形成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小平同志提出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总方针的确立,为我国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政策保证,并产生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建设成果,也为现代设计艺术及其教育事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证。改革开放首先为现代设计艺术及教育提供了条件,也对计划经济中形成的工艺美术教育体系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期之初有过两次不成形的大讨论,议题是“图案与三大构成”及“工艺美术与设计”孰先进孰落后。由于实用艺术本身就很实用,高速发展的经济更需要现代设计艺术快速地为之服务,于是争论在既无开幕式又无闭幕式的状态下消失了。今日之中国现代设计艺术教育,有讯息说已在全国一千余所高校的七百来所中开展对于这种的背后出现的新问题,我们应予以高度关注。

专业艺术教育有重视技艺训练的特点,尤其是表演类专业,没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是不可能成就为起码的专业人才的,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便是最实在的写照。美术及设计艺术专业人才,也需要专业基本功。因此,在艺术类高等院校招生时,得先进行专业加试,合格后才有资格参加文化统考。

可是,在应试教育的大潮下,文理分科使文化知识越学越狭,九年制义务教育中的艺术课程更被不断挤压,高中阶段则干脆取消了美术、音乐课。虽然这种现象近几年正在逐步纠正,但何时有实效还得拭目以待。报考专业艺术院校得以专业加试合格为前提,那么考生们不得不面临专业与文化双重备考的压力。可能是为了缓解这对矛盾及压力,国家教育部门采取了降低文化录取分数线的措施。经过二十多年的执行,该措施却引发出了一个始料不及的可悲后果,即不少高中生在文化成绩上不去的状态下赶快转学艺术,以获得成为大学生的最后机会。由此,学艺术成了读不好书的高中生们的升学出路!这无疑是我们不愿接受的结果!

深层的问题还不止于此。学科分类时艺术分属文科类,高考时不考物理、化学,数学不记分,致使考生在高中阶段就放弃数理化。这就使设计艺术学科成了重灾区。因为设计艺术离不开数、理、化知识及相当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外语水平差也成为高等专业艺术教育中的顽症,不仅直接影响研究生的生源数量与质量,同时又成为难以与国际“接轨”的拦路虎。

20世纪80年代初,我担任过装潢教研室主任,1988年又担任工艺美术系主任。在工作中,我就关注过上述问题,也尝试着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改革。除了课程结构及教学方法之外,还在招生环节上采取一些措施,例如对语文和外语设定最低分数线要求,数学要计分并也有分数要求等等;更大的动作是改变录取程序和方法,即把“文化成绩达标后按专业成绩择优录取”的办法改变为“文化成绩加专业成绩之和择优录取”,这个办法的优点是文化好的或专业好的考生都有机会被录取,改变了前一种办法重专业轻文化的错误导向。这种录取办法已在南艺设计类专业实施近二十年,对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扭转艺术类本科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怪圈”现象,都已显示出越来越明显的良好的后续效应。因此,这个录取办法已被越来越多的同类院校所关注及采用,如果能被全国所有的设计艺术学科的招生所采用的话,若干年后,我国的设计艺术水平必然会出现上一个新台阶的可喜局面。

教育是一个长效事业。一个不完善的举措所产生的不良效果,往往会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会显现。这种恶果一旦发生,就难以补救。同样,一个好举措的验证也不是短时间就可下结论,这就为改革增加难度。但是,举措的好坏在指导思想上是能提前做出判断的,包括设计艺术在内的专业艺术教育重艺技轻文化的观点有偏颇,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通过利用高考的指挥棒效应再做一些更大胆的改革也应鼓励。例如:把设计艺术本科延长为五年制,在招生时能否取消专业考试?将必要的专业基础通过预科的办法加以解决。因为与其把专业基本功训练放在高中教育业余阶段进行,不如把有志于设计艺术的优秀高中生招进来后再规范地培训,医学、建筑等本科可以是五年或六年制,设计艺术何以不能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对我国高等教育会产生什么影响?我以为至少有两条已明显地体现出来:一是自费上学和自主择业,二是专业拓宽及专业选择。高等教育不属义务教育,缴费上学世界通行,这一点已为中国的老百姓所接受。既然是缴费上学,学校就有义务尽量满足学生相应的要求,高校管理必须由管教型转变为服务型。

计划经济形态下的高校,追求“专业对口”,学什么专业要求分配到相应专业的工作。在这样的机制下,必然导致专业越分越多,专业的知识面则越分越专。自主择业就不同了,专业对口的工作不一定就能择到,这就要求高校尽量拓宽专业,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毕业生择业的适应能力。

还有一个被长期忽视的问题是学生的专业选择与确立。当今大学生的专业选择其盲目及非自主因素很大,而我国的高考及管理体制又是一考定终身,因此还出现了转专业要缴钱的怪现象。抹煞个人兴趣、对专业不甚了解就确定专业、学什么专业只能干这一门工作等都属不正常现象,理应通过改革加以完善。

如何在新形势下适应新要求?发达国家的有效经验可以借鉴,那就是实施国际通行的学分制。按理说各类学分制在我国近期也试行了十多年,何以少见成效?主要原因在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绝非易事,由市场经济孕育而成的学分制的推行也需水到渠成。当然,在我国推行学分制,得从实际出发,加上大胆的改革并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否则水到了渠也会难成的。

南艺设计艺术学院具体实施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已有三年,回顾三年实践有如下体会:

第一,观念转变是关键。学年制在我国执行了几十年而且很周密,无论是执行者还是被执行者都已习以为常,一旦冲破,势必不习惯甚至不知所措。如学年制强调过程管理,学分制侧重目标管理,要完成这个牵一发动全身的大破大立,没有师生员工各方的观念转变为前提是难以奏效的,不然就会产生不适应甚至抵触,而学分制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的脱节,都会影响大局而造成“肠梗阻”。

第二,“淡化专业、突出课程”是突破口。学年制以专业为中心组织教学及安排所需课程,好似套餐制;学分制为学生提供尽量大的自我塑造机会,因此,必须在科学合理地设计好课程结构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尽量大的课程选择空间,好似自助餐制。所谓“淡化专业、突出课程”,即冲破以专业组织课程的旧框框,用自助餐代替套餐,允许学生在按必修、限选、任选及前修课的规则下自由选课。在执行初期,原有的各类课程基本上都可以作为候选课程,差别只在于“重新洗牌”,这样做可以在急转期达到“软着陆”的效果,为推行学分制营造一个可贵的稳定局面,以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第三,学生的自我塑造是目标。新的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以学生为中心”,只有完成这个转变,才能真正做到由管教型转变为服务型。所谓管教型,反映在课程管理上即学生按学校制订的课程表上课。学分制则授予学生自己设计课程表的权利,学校的任务与职责则是提供尽量完满的服务。当然,自我塑造决非个人的随心所欲,其中既包含必须遵循的教学规律,又包含尊重群体利益的行为准则。自我塑造是开发个人潜能、加速成才的有效途径,对于被应试教育长期禁锢的中国大学生而言,其重要性与价值显而易见。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分制的推行与实施任重道远。随着我国高校教改的不断深入,有中国特色的学分制必将成为现实。

学分制改革毕竟只是教育管理模式的转变,一旦正常运转,使命即告结束。对于中国现代设计艺术教育而言,改革的重任更在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及管理方法等的深入探讨。

如前所述,我国的现代设计艺术教育有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经历,在此基础上如何迎对21世纪的挑战?知已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分析新世纪的进步与变化以及对设计艺术教学将会产生的影响,就可探求出可行的对策。

首先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以和设计艺术直接关联的印刷制版、排版为例,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已使过去成年累月才能完成的事,只需几天甚或几小时即可大功告成。再就是材料科学的发展,如果不计工本,当今的材料与工艺已使产品造型设计基本达到想制造什么就能造成什么的水平。以往的设计艺术教学一直强调材料与工艺对设计的制约,甚至以“带着镣铐跳舞”为己任,这种被动式的制约关系在科技发达的当今已大为削弱。

其次是信息化遍及全球。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不仅使时空缩短变小,而且还将改变知识传授的途径与模式。教师垄断知识的格局必然被冲破,口授身传的上课方法亦须改变,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获得所需的知识,在一般知识领域里不必用死记硬背的办法来获取知识,从而节省了时间和精力。在知识大爆炸的背景下,教师在课堂上所起的作用亦会随之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必须加以改进。

再次是计算机及软件使用的普及。计算机进课堂在我国的设计艺术院校中已基本实现,学生用计算机完成作业亦比比皆是。问题是不少事往往物极必反,当师生们惊叹依靠电脑软件可以做出人工难以做到的图像效果之际,由于过份依赖软件而放松审美能力培养的弊端就会出现,依靠软件而满足于影像资料的嫁接或组合所造成的艺术表现力的贫乏,必将导致创新能力的丧失并限制艺术设计水平的整体提高。另外,以电脑上的虚拟图象代替实物模型,也会造成学生缺乏动手能力而减少应具备的实践经验。

设计艺术范文第7篇

首要的问题是对设计艺术个性的理解。

我们总是习惯于用绘画艺术的个性来衡量设计艺术的个性,却不理解绘画艺术与设计艺术有着很大的区别。画家尤其是现代派画家,他们在创作时完全可以不考虑其作品的社会性,绘画作品不为一般的人理解有时候会成为一种荣耀。典型的代表就是梵高。他的那些极度个性化的作品可以在各种拍卖会上卖出天价,并为历代艺术家和收藏家津津乐道。然而,设计师作为商品的美化师,他们的个性化在很多场合下有时必须隐藏起来,其作品的意义才能够被实现。这不是说设计艺术不能有个性,而是说设计艺术的个性的展现方式有别于绘画艺术。第一,设计艺术的实用性决定了它的个性主要体现在其形式的新颖性,而不是思想上的独创性,它主要通过对视觉的冲击来实现其价值,它所创造的是产品而不是思想;第二,形式上是否悦目始终是设计作品个性的前提,过分的抽象往往会弄巧成拙;第三,观众(抑或用户)的可接受性永远是设计者必须考虑的重大课题,不考虑这一点设计就无法立足于市场。

在这种情况下,设计者可以做的只有两件事:迎合市场和引导潮流;这两个方面是必须同时进行的。作为商品,设计作品在为市场服务时必须同时具备艺术价值与使用价值。要想赢得客户的信任与满意,最终实现设计的价值,它必须通过市场竞争的检验,设计最后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它能否实现美化产品最终达到促销的目的。现实中几乎每一位设计师在为客户服务时,都尽量去迎合和满足客户对设计的需要,设计师必须站在客户的角度去猜测客户的心,以使得自己的设计方案得以通过。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绞尽脑汁去思考去解释自己的作品,也许自己认为满意,但最终的评判则要通过客户对其设计的认可来实现。在这里有一种情形可以肯定:那就是被客户选中的未必就是“好作品”,未通过的方案不一定就是“坏作品”。但由于对作品做最终裁决是客户,设计师只有屈服于他们的“上帝”。不过,设计者并非处于完全的被动地位,他们可以以潮流的方式来影响、引导、培养它的顾客。其实,深层次上的主动权是掌握在设计者手中,因为顾客的审美标准总是受时代潮流影响的,而潮流的引导者恰恰就是设计者全体。是设计者首先告诉顾客:什么是美的时尚,什么是符合潮流的。然后才有顾客的选择。在迎合和引导的过程中,顾客和设计者的双向选择推动着设计业的发展。

从我国设计业的现状来看,迎合和引导这两方面都做得不怎么好,艺术人的清高往往在设计过程中作祟,他们总是固执地认为,自己认为美的东西必定就是顾客需要的东西,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往往曲高和寡,无人问津;在引领潮流方面,我们的设计者又放弃清高变得自卑起来,只知道一味地唯西方马首是瞻,把自己的民族特色丢得一干二净。这种现状,非改不可。

第二个问题是艺术创新的问题。

创新是设计艺术的生命,在中国设计界,存在着两个极端:一个是上文提到的一味追求个性,脱离市场实际的曲高和寡,另一个就是一味仿古崇洋,缺乏创新的坐吃山空。后者的危害性更大。以工艺品设计为例,目前,我国大陆生产的工艺品大多以复古题材为主,有的甚至只是低劣的抄袭。这些主体相似的工艺品不外乎求财纳福、延年益寿之类,造型也以元宝、如意、仙鹤、松柏、寿星、童子、神仙、关公为主,颜色也只有单调的红黄等喜庆的色调,表现手法也不外谐音、会意之类。这种滥俗制作造成的最大后果将会断送艺术设计的前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在中国人的传统心理中,求财求富甚于求美,导致馈赠的礼品过度语言化,而且是浅俗语言化,例如,送糖表示生活甜美,做一个小孩骑马抱金锞的小玩意就表示“马上发财”,坐在镀金的大象上手抱如意就是“吉祥如意”(“骑象如意”的谐音)等。设计者过于迎合这一大众心理不惜反复弹唱这些老调。第二个原因是设计者想像力贫乏。无庸讳言,在中国的设计从业人员中,真正接受过系统现代艺术教育的不多,能独立完成艺术设计、产品开发的更是少之又少。由于现今大多是缺少富有创意的作品,中国的工艺品市场已面临严峻的挑战。据调查,外宾在华的旅游消费中,旅游购物只占10%,而他们在国外的旅游消费中这一比例为60%,日本人甚至泰国人都感叹,在中国旅游有钱花不出。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工艺品市场存在的严重缺陷。

第三个问题是艺术设计实现的问题。

艺术设计作品的最终实现并不仅仅是设计过程的完成,还要包括成品制作、批量生产、市场销售等流程。因为艺术设计的目的是为整个市场服务,具有显著的商品特征,在其实现方式上必然是脑力劳动创造和机器大生产相结合的物化过程。在过去近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设计从来都是以机器印刷,批量生产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从未脱离过大机器生产而独立存在。即使是在国际各种设计比赛中,设计作品的机器生产工艺水平也是评判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一个设计师不仅应懂得设计,还应了解机器制作的过程,印刷装订的工艺,还应懂得在何种状态下,机器墨色套排序列会对作品产生什么样的效果,纸张的品牌、种类、性能会对设计作品的最后质量产生怎样的影响。而我国目前的艺术设计教育往往忽略了后期制作的过程,学生所学的东西不但与市场脱节,甚至与艺术品的制作脱节。这也是制约我国艺术设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艺术设计实现的过程中,电脑扮演着异常重要的角色。电脑带来了艺术设计的革命,用传统方式无法实现的设计对电脑来说只不过是小菜一碟。但电脑的危害也正式从它的强大功能上派生出来的,这就是设计者对它的依赖性。阿根廷著名平面设计师巴布罗・康斯特说过一句非常精彩的话:“我绝不反对使用电脑,就像我绝不反对用锤子去钉钉子,而不是用一块石头。但是我感到问题并不在于是否去使用一把锤子、一台洗衣机、或任意一样工具,而是在于如何去利用它。锤子取代了石头、洗衣机取代了搓衣板,而电脑本应取和纸,但是可笑的是它似乎已取代了人们的思维。”事实上,在设计界已流行着一种这样的观点,认为在电脑时代有不有绘画基础是无碍于艺术设计的,因为一切可以由电脑代劳。于是学习艺术设计的人把绝大多数时间花在电脑上,而无视艺术修养的提高,导致创造能力整体下降。这是非常危险的。

有一个故事也许可以作为我这篇文章的结尾:两个好友久别重逢,其中一位是个暴发户,贫寒者看着暴发户,在夸奖他优越的经济状况的同时也觉察到他有一些瘦弱与憔悴;暴发户解释说:“这是由于过于忙碌而常常没有时间吃饭的原因。”他的老友沉默片刻后有些惊讶的问道:“吃饭不正是你每日工作的原因之一吗?”确实如此,艺术设计界的同仁们也总是忘记了一些简单的问题。

设计艺术范文第8篇

关键词设计艺术工业设计社会文化

中图分类号FB47文献标识码A

“设计不是一种职业,它是一种态度和观念,一种规划(计划)的态度观点。”——莫合力纳吉(LaszloMoholy-Nagy)。“设计是包含规划的行动,为了控制它的结果,它是很难的智力工作并要求谨慎的关键的决策。它不重视把外形摆在最优先地位,而是把与之有关的各方面后果结合起来考虑,包括考虑经济、社会、文化效果。”——利特(德国乌尔姆造型学院)。设计从根本意义上讲是社会和文化思想的反映,因此设计艺术从某种角度上说,是一种对社会的理想。讨论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先要看看人们对社会的理想模式,或要求、或幻象、或期望、或责任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设计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21世纪的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设计的观念不断地发展,探索未知,为后工业社会寻找新的造型语言和艺术理念,就是说设计已经不再只是用自己的方法去研究世界,更重要的是设计研究科学的双重性的调和,即科技给人和人生存方式的影响及科技给社会带来的污染和危急。设计的观念决定了设计艺术发展方向,本文即从以下角度探讨了设计艺术在未来的发展态势。

1设计艺术的发展必须适应科技的变革

人类的价值和思维方法的改变都是漫长的,但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发展思路与政策必然会极大地影响其发展。控制人口的增长和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我国必须坚持的基本国策。丹麦的设计师福林特(NielsPeterFlint)的设计观念能给予我们许多启示,他怀疑西方的物质享乐和消费注意价值观,主张从工业文明的物质享乐转变为非物质的过程,强调服务和无处不在的信息交换,他甚至向往东方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现在他正专心于“衍续”(sustainable)产品和建筑的观念设计研究,并开设了一家以自己的名字(flint)命名的商店,专门出售“衍续”产品。

可以看出,工业设计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处理好设计观念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因此,设计与社会经济形成互动的关系是设计艺术发展的大趋势。

从社会经济的角度讲,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实质。英国的工业化开始发生于18世纪,西欧、北美的工业化都始于19世纪,到本世纪中叶进入成熟的高度工业化阶段;而其他一些地区,工业化的进程大都始于20世纪;对于广大发展中的国家来说,则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因此工业化是一个世界化的进程,而且至今这个进程还远没有达到终点。工业化带来的是工业文化和工业文明,其本质是追求物质化。西方在达到高度工业化的过程中,一方面生活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另一方面也目睹了工业化带来的一切负作用。西方的许多学者提出,从工业化的物质文明向非物质文明转变的关键因素是信息技术。21世纪的设计观念是,从有形的设计向无形的设计转变;从物质的设计向非物质的设计转变;从产品的设计向服务的设计转变;从实物产品的设计向虚拟产品的设计转变。

人类社会发展是呈现螺旋式的上升,后现代主义提出的科技与艺术的融合这一问题将在信息时代的设计中得以解答。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信息产业在经济生活中占的比重日益增大,从事具体的工业生产的人数在逐步减少,而从事信息业和服务业的人数在迅速增加。人们的需求重点从物质领域向精神领域转移。我们的社会从过去的“硬件社会”向今天的“软件社会”转化,人类已步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

新的技术又一次彻底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工业时代生产规模的庞大、集中、标准化向后工业时代的小型、灵活、多样化发展。产品的个性化和文化特色成为生产的重点设计的含义发生了质的变化,两种文化之间的对立走向融合,使得传统的功能主义的设计思想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产品设计中,产品的形式与功能已没有必然的联系。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单纯的科技主义文化已不能满足人类的精神文化需求。设计已变成了一种融合科技与艺术的综合学科。新的设计形态已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设计的产品也成了一种时时变化着的东西,通过这种产品设计师与顾客进行互动式的交流。例如多媒体设计、虚拟空间的设计和网页设计,它们的传统形式已不复存在,纸张、油墨、装订线已变成了各种电子线路,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已不像一份报纸、一本书那样摆在我们面前纹丝不动,而是在屏幕上闪烁着各种光芒,变换着各种造型,每当你按下一个按钮,将会出现一幅新的场景与新的文字,它们将按照你的要求,提供给你不同的功能:查寻资料、浏览网站、了解产品、发送文件。在这里,任何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和衡量标准都显得毫无意义,设计师同时也是艺术家,它将充满感性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合理的生存空间,在更高层次上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设计艺术的发展必须符合社会文化背景

设计离不开庞大的哲学思想,离不开悠远的民族传统,因为那是孕育它的土壤。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要素。每一个中国人所受的教育均以这三种为基础。倘若对这些基本思想缺乏深入了解,但却试图透过设计来传递这种思想概念,结果就会如同水中捞月一般。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概念上,东西方的哲学体系有基本的差异。在西方而言,特别是自文艺复兴时期起,人类已被视为大自然的主宰,甚至可以控制大自然,因而导致后来兴起的工业革命,以及各种卓越的科技发明。可是,在东方来说,人类往往视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并且不断努力寻求与大自然的协调。我们这个以西方为主导,竞争激烈的消费社会,往往欠缺安稳;而东方哲学体系所灌输的和平安静思想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例如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空间构成的意识、生命力的节奏与韵律、线面的有机结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这种种充满活力的造型,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而它们恰恰是承载东方文明的载体。这些造型不是单纯的再现已知事物,也不是纯粹的主观的幻想,而是以科学思维所不能替代的直观感受在未知的人类的精神世界和外部世界中的探险。它记载了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岁月里为了生存的勇敢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深刻的审美观和哲学观,因而这些造型是富有生命力的、是永恒的,是整个人类的精神财富。

先进世界资讯发达,社会及文化发展渐成一体化。当代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必然立足于本土文化和思想基础,将精髓融汇于现代思潮中,丰富我们的生活,成为一个多极化的现代国际文化体系。

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体制的逐步瓦解,经济发展的中心从西方向东方转移,已有学者预言21世纪将是亚洲的世纪,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东方文化价值观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把握住历史的契机,站在新的高度对中国传统哲学观、美学观的再认识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道路。

设计是文化的设计,而不仅仅是流行的色彩与块面的罗列与拼凑。对西方现代设计思想的借鉴是在传统审美基础之上进行的。在设计实践中对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构图原理和平面化特征以及画面中各元素之间力的平衡的研究是发展中国设计重要内容之一。在传统绘画的构成中讲究“经营位置”,也就是说在平面化的效果中注重各部分的和谐与完整,各种元素之间力的关系力求达到平衡,即各种元素的力度包容在整幅画面中,“内容即使繁杂,也统一于意境”。同时,对传统构图中的“立与破”的辩证关系和传统笔墨效果的吸收与借鉴也是重要的课题。

3设计在未来的挑战之一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从长远角度看,最好的生态产品将会成功并控制市场。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问题困扰着我们。自然资源迅速减少,环境污染公害增加,这些不稳定因素导致西方工业经济衰退。保存资源、保护环境和生态要求成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例如探索新方法解决垃圾处理,以减少污染,节约原料;改善产品结构,使其可修理;使用无废料的太阳能;节约用水设计等。

格鲁斯(JochenGros)于1975年提出“有意义的功能”理论,设法跳出自然科学思想的目的理性,倾向于人文科学思想方法,尤其是知觉心理学,它在德国首先提出再生循环处理设计思想,这种设计思想即生态设计。

在工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中心主义的过度扩张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在探索的过程中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认为当代的发展不应该损害后代的发展权利和机会。目前,追求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在全球获得广泛的共识,许多国家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计划,《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就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与农业和工业经济相比,知识经济是以科技和信息作为经济发展的原材料,是建立在人类智力或智能充分发掘与利用基础之上的,不会对自然资源采取掠夺式的开采和应用,进而产生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相反,它要利用科技手段去保护和改造自然环境以维护生态平衡,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使自然环境更有利于增进人类的健康发展,从而使现代人类社会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变革是持续不断的,设计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我们要探讨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必须明白设计是一个边缘学科这一本质,在人类科学与文化都在进步与革新的时代,对于作为艺术与科学、物质与精神、人与环境和谐之纽带的设计艺术,变是永远不变的原则。

参考文献

1V.C奥尔德里奇.艺术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杨砾,徐立.人类理性与设计科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设计艺术范文第9篇

【关键词】形式 设计 设计艺术

作为多学科交融与进行时态的设计艺术,是一个不断用观念、材料、结构进行整合与演化的形式复合体。形式与设计意义、设计文化、设计功能等呈现出开放性的发展格局。诸多影响设计艺术走向的要素也塑造了形式创造的面貌,如符号、象征、结构、材料、时尚、消费、风格、流派等等。这些要素条件以及融汇后的观念与技术,不断催生着形式语汇的裂变与演化,使众多精彩的设计形式应运而生。

一、形式与设计意义及符号、象征

当熟人相见时,会脱下帽子互致问候。“脱帽动作”这个形式就是一种符号,象征着特定的意义,意义代表着相应的价值。人用赋予形式以意义的方法,使每种形式或每一个事物都具有了区别于他物的特殊性,并使之成为能够代表其自身的符号。而象征则是通过种种相互关联的形式,表示出与之相应的思想、情感与概念,因此,作为符号的形式总是象征着某种特定的意义。

在诸多形式感受中,正是由于形式的符号化过程,才使世界对人充满了意义,由一个单纯可感觉的世界走向一个可以理解、富有内涵的世界。任何符号都从属于一定的符号系统,同时一个符号有可能形成多重指涉关系,从而获得多重含义。形式的符号化过程往往是将形式要素转化为语义要素,将形态、色彩、结构、材料、功能转化为信息的载体,使形式要素成为能传播信息的符号系统,设计过程也因此成为一种形式语言的建构活动。象征借助于形式载体表达出某种意义,形式载体与意义之间一般具有的“相似性”,可以引发人的想象,从而使观者从载体的形式中领会出意义。

椅子的形式作为一种符号,往往象征着不同的意义。如埃及图坦哈蒙王的御座椅,材料雕刻部分用薄金片包贴,扶手是一对变形的神鹰,椅腿也模仿狮腿的形态。中国明清时期皇帝的宝座,尺度远远超出座椅的功能要求。宝座上繁缛纹样的雕刻,表面黄金镶嵌装饰及图案的样式,无不象征着特殊的寓意。这些形式都显示王者的权力和威严。在巴洛克和罗可可时期,欧洲宫廷及贵族坐椅,采用贴金、漆绘、镶嵌、刺绣、丝缎等材料工艺及装饰手法,形成了豪华精美的风格,也象征着使用者的尊贵身份。

二、形式与设计功能及结构、材料

功能是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作用和效能,设计功能是指一个物质系统与其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设计艺术各个领域的形式创造中,结构与材料是对形式与功能具有决定性的二个因素。材料以一定的结构形式结合而成为某种功能的客观实体,这个客观实体的结构与材料决定了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和效能。

结构是指组成事物各要素之间相对固定的组织方式或联结方式,设计对象的结构意味着各种材料的组合和存在方式。同一种材料的结构方式不同,它的功能效用也会有很大差别。材料作为一种形式媒质,为设计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如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光电子材料及纳米材料等,这些材料在硬度、强度、韧性、可塑性等方面都远胜于传统的天然材料,设计中的结构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几乎使设计形态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境地。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许多产品的外部形态并不受限于内部结构,而是更多地考虑操作的便利性与舒适度,功能则通过可视化的屏幕显示和按键操作来完成。另一方面,由于人的主体性因素在人机交互和人机界面的设计中日益成为重要的参照,因此,形式的亲和力、操作的舒适性等方面对人的感知能力的适应程度较之以往也大为改善。

三、形式与设计文化及时尚、消费

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综合性表现,设计实质上是一种文化整合过程,它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以一定的价值观及观念为导向,把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与各种文化形态形成了交叉连接,设计文化因此也具有了多元共存的特点,反映出多元化、多样性的思想观念及生活方式。

不同文化因素的互补和交融也是一种整合过程,它使设计文化不断地吸收着社会综合发展成果。或表现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以强化形式的历史印记;或将传统样式通过解构手法作现代式的诠释,以现代的构成方法及材料工艺表现出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等,使人们在传统形式中体验新的视觉感受。如在靳埭强的招贴设计中,经常可见砚台、毛笔、筷子、天然的石块、水墨痕迹等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物件和图式符号,使作品呈现出传统文化的感染力。

在当代设计艺术中,形式越来越多地反映出时尚消费的个性化与多元化倾向。新思想和新观念必须通过具体的设计形式才能转化为一种时尚。各种艺术设计新形式,引领着时尚消费的潮流。另一方面,从绿色生态到低碳环保,从小区绿化到花园城市,从绿色家电到新能源汽车,设计文化处处体现着人的精神需求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四、形式与设计师及风格、流派

设计师是设计的主体,设计师创造形式以表达其设计理念,因此,形式既是设计师精神的外化又是设计师思维理念的载体。对于设计师而言,形式创造的过程是一种寻找发现和情感表达的过程,也是围绕目标问题的求解过程。任何设计问题都包含设计师追求各种需求的平衡,包含技术、材料、生产限制、销售及使用者的生理及心理需求等。

在设计艺术中,风格是设计师所具有的个性特征在设计实践中的体现,反映出不同设计类型的形式规范。设计风格经常与诸如表现性、独创性、特殊性、个性之类的术语联系在一起。包括设计师自觉地、有效地调节设计的种种限制因素与个性表现的关系,并在这种调节中显示出自己的设计理念。设计风格往往表现为反复地体现在设计作品中的形式手法与结构特征。任何设计师的风格都是在一定历史时代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在社会思潮和设计观念的影响下,设计师们经常会表现出相似的形式取向和设计风格,由此形成众多的设计流派。

设计艺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舞台美术;设计;艺术

一、现阶段舞台美术设计艺术的现状

根据笔者调查走访了解,我们接受过舞美专业训练过的人都会欣赏舞美艺术,能够很快的感悟到舞美艺术中蕴含的美,同时还能读懂舞美艺术。但是这部分人都不会在社会生活中自觉主动的去设计舞美艺术,把这种艺术偏颇地理解为技术,换言之也就是将舞美艺术理解为舞台技术了。我们的舞美设计大师在创作舞美艺术作品的时候,在一般情况下会根据剧作家的舞台提示和剧本要求,以及舞台设计总导演的整体规划,要明确舞美的舞美设计要表现什么,使用什么方法,使用怎样的材料或者手段怎样表现,以达到预期的目的,这才是舞台的设计技术。如果在设计只运用应试的手段使用一些方式来指导舞台美术,那么这样的设计师只能叫做艺匠,从本质上来说他们使用的是技术而不是艺术。现阶段我们的舞台美术的教育的艺术设计是十分片面的。有这样的一个故事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大家要过河,但是只有一条木船,于是大家一拥而上全部坐在了船上,他们在过河的路途中有个掉落于河水,也可能船由于太重沉于河中,这样的过河代价太大。不如我们我们改变思维,可以另外找几条空船,或者将现有的人分成若干小组,分批过河,也可以放弃过河等等。这里就说明了技术和艺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不是将艺术和技术区别对待而是将二者分开分析。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技术,那么艺术的成分或相对减少。反之,如果自己具有雄厚的基础,过硬的基本功和高超的设计水平和舞台美术设计的技术,那么要提高舞台美术的艺术设计也是轻而易举的。

二、舞台美术设计艺术的拓展空间

1、拓展舞台自身的空间

在现实生活中舞美所说的舞台美术设计艺术已经从单一化转为复杂化,舞台美术设计艺术的模式从平面化转化为立体化。例如在舞台美术设计艺术转台的艺术设计,升降台的运用艺术设计,多台阶营造的艺术设计,多表演区营造的艺术设计诸如此类,使我们的舞台呈现出一个大千世界,具有多姿多彩的艺术设计特点,多层面的艺术设计特点,多角度的艺术设计特点,多方位的艺术设计特点,这样在很大的程度上拓展了舞台自身的空间。

2、由舞台拓展向观众席

许多知名的舞美设计大师会想尽一切办法,富有开创性地将舞台拓展向观众席。例如在生活中我们会看到一种凸字形状的舞台,这样搭建的舞台将突出的部分伸向观众;有的设计大师们还将舞台设计在中央,四周都是观众,这样就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起到了很好的展示效果。

3、把舞台拓展到剧场之外

许多舞美设计还大胆的把舞台拓展到剧场之外,例如音乐情景剧《狮子王》,还真在剧场之外设置了许多的狮笼,营造出一个广阔的“动物世界”。听说还有一部外国戏剧,观众接到戏票后,立刻赶到剧场去看演出,结果呢?是找不到剧场。七拐八拐下,终于拐进一个居民区,眼前突然出现二战时的德国纳粹分子正端着枪站在身边,并正在毒打游击队员。观众禁不住吓出一身又一身冷汗的时候,却被告知演出已经开始了——原来是正在看戏,舞台就比正的设计在居民区里!

4、异地同台,时空交错

在实际的舞台美术设计中,一些优秀的舞美设计者,利用追光的先进艺术设计,以及最优化的投影灯光设计,还有最先进的新媒体新技术的三维动画设计等设计,营造一种将不同地方的情景再现在当前,这样的舞美设计的时空交错,这样先进的舞美设计做到了坐一处而观四海的效果。例如2016年的春节晚会的设计就是一种最为时尚的异地同台,时空交错的舞美设计,将不同地方的春节晚会,出现在同一屏幕,让大家一饱眼福,突出了舞美设计中的无限性。

三、舞台美术设计艺术的色彩设计

舞美设计是一个十分艰巨而复杂的设计,要想自己的舞台美术设计取得良好的效果,其中的色彩设计是不可缺少的一项设计。古人经常说,“看剧先看色”,可以见得色彩的设计会有效地烘托舞台场景,营造一种和谐的舞台氛围,这样注重色彩设计的舞台艺术设计会直接击中观众的视觉。在舞美设计的色彩设计中要强调颜色与内容的视觉美感的搭配,还用注意不同颜色之间的色彩配合和有机组合。要想舞美设计先声夺人,这样舞美设计中的颜色设计的基本要求要汲取。因此,在舞台设计中,要想实现舞台华丽多姿必须关注颜色的设计。正确的颜色设计可以充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对舞台剧产生直观深刻地印象。但是,不恰当的舞台美术中的色彩设计与运用,会分散观众注意力,甚至对舞台剧表演内容本身也产生负面影响。舞台美术设计在色彩运用中要把握以下三个原则:一是色彩要与舞台剧相协调一致原则,即色彩的选择要与剧中人物形象,舞台整体环境相互协调,相得益彰。二是色彩要凸显舞台剧主旋律原则。每一种舞台剧都会有一个主题思想,要运用恰当的色彩表现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内在心理变化情况,进而彰显整部舞台剧的主旋律。笔者认为是做好舞台美术设计中色彩运用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总之,在舞美设计中舞美总结舞美设计中的经验,指导舞美设计,运用自己坚实的基本功,以及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灵活多变地设计舞台美术,用过硬的技术支撑巧妙的艺术,然后用艺术包装技术,那么一件件成功的作品就会受到观众的青睐。

作者:许曼 单位:新沂市柳琴剧团

参考文献

[1]王天慧.谈新世纪舞台美术发展趋势[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1(1).

[2]毛乐乐.新形势下舞台美术设计的新思路[J].大众文艺,2014(2).

[3]林晨曦.感知舞台美术空间的重构[J].艺苑,2013(6).

[4]李东.浅谈舞台美术的发展趋势和产生趋势的结点[J].戏剧文学,2010(11).

[5]陈耀华.浅谈舞台美术的变迁[J].戏剧文学,2010(12).

[6]毛丽娜.论舞台美术创作与创新[J].华章,2010(17).

上一篇:文化体系范文 下一篇:施工技术管理范文